戊戌變法教案高中
發(fā)表時間:2021-04-11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復習學案。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又到了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計劃,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目標!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復習學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復習學案
課前自評: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甲午戰(zhàn)敗后,李鴻章傷感的說:“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
材料二: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資,自強之本。洋機器于耕織、印刷皆能制造,……。
(1)根據(jù)材料一,從李鴻章的話中,我們能看出洋務運動是一場什么運動?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舉出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近代軍事、民用企業(yè)各一例。這些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有何進步作用?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能準確說出維新變法的序幕是“公車上書”;維新派思想的宣傳;熟記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結果,認識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體會變法改革對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
學習重點: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百日維新。
學習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二、自學導學
1、維新變法的序幕——“公車上書”
①背景:1895年春,《》的簽訂;
②過程:和領導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lián)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轟動全國。
③意義:揭開了的序幕。
2、維新派政治團體的形成
①思想主張:。
②創(chuàng)辦刊物:《》,后改名《》,
宣傳內容:介紹,及宣傳思想。
③組織學會:在組織,機關報是《》
④代表人物:。
3、百日維新
①時間:年6月至9月;頒布變法法令。
②變法內容:
a政治方面:;
b經(jīng)濟方面:;
c文化方面:;
;
d軍事方面:。
4、戊戌變法的結果及影響
①結果:。
②重要人物:變法流血犧牲的第一人。
③影響:。
三、課堂研討
1、講述戊戌變法中的大事,如公車上書、維新變法思想的宣傳、百日維新和戊戌政變等史實。
2、根據(jù)戊戌變法法令內容,分析其主要作用。
3、“戊戌變法”變的是什么?要在中國實行什么制度?
4、戊戌變法為什么會失???從中得出什么樣的教訓和啟示?
5、有人說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運動,又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還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6、課本34頁動腦筋和35頁活動與探究。
四、課堂檢測:
1、“公車上書”的主要發(fā)起人是()
①嚴復②譚嗣同③康有為④梁啟超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
2、維新派的改革遭到頑固派的激烈反對,主要因為()
A.維新派反對清政府B.改革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
C.改革完全是錯誤的D.維新派反對帝國主義
3.戊戌變法發(fā)生在()
A.1895年B.1898年C.1899年D.1900年
4.在戊戌變法法令中,屬于文化教育的內容是()
A.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創(chuàng)辦報刊,開放言論
B.訓練新式軍隊
C.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D.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
5.表示“甘為變法流血犧牲”的維新志士是()
A.康有為B.梁啟超C.譚嗣同D.文廷式
6.下列關于戊戌變法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公車上書”為維新變法運動揭開了序幕②戊戌變法從開始到失敗歷時103天③慈禧太后鎮(zhèn)壓了戊戌變法④戊戌變法使中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某學堂因廢八股、設西學而受到當?shù)毓賳T傳訊,他們抗辯道:“此乃當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這里的“皇上”是指()
A康熙帝B道光帝C光緒帝D同治帝
8、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下令捕殺維新派,廢除變法法令,變法失敗。政變的實質反映了()
A、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勢的斗爭B、開明地主和封建頑固勢力的斗爭
C、資產(chǎn)階級和封建舊勢力的斗爭D、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爭奪統(tǒng)治權的斗爭
9、戊戌變法運動突出的歷史功績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動資產(chǎn)階級政治改革
C、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D、促進了思想啟蒙
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譚嗣同就義前曾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維新派要殺的“賊”指哪些人?
(2)譚嗣同為什么覺得“無力回天”?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
(3)材料內容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決心和精神?
五、課后反思:
我的收獲:
我的不足:
相關推薦
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教案
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教案
: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和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結合課文,利用各種歷史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從中找出維新變法運動發(fā)生的社會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經(jīng)濟原因。就變法對比社會各界的反應,加深對變法運動失敗的理解。
通過學習,認識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激發(fā)其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重點: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運動,“百日維新”。
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1.指導觀察插圖,收集歷史證據(jù),探索公車上書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和能力。
2.運用對比方法,了解社會各界對變法的不同反應,從而理解變法的失敗。中學生由于學習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現(xiàn)象上比較、低層次上比較,或在枝節(jié)上比較,難以切入事物本質。因此教師應事先指明比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變法的失敗”)、比較的對象(“社會各界的反應”)等等。解決為什么比較和在哪方面比較的問題,找出歷史現(xiàn)象的異同,促進新思想觀點的產(chǎn)生。
3.制作歷史大事年表,列舉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
1.學生歷來崇敬英雄人物。描述譚嗣同在劊子手面前大義凜然、慷慨就義的史實,提問:“清政府為什么要殺害譚嗣同?”“譚嗣同要殺的是盜賊嗎?”“后人為什么稱這些遇害者為‘戊戌六君子’?”
2.“公車上書”。利用插圖和康有為尋求出路的資料設計問題: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為什么人們在拒簽條約的同時又請求變法?……根據(jù)這些提問組織學生討論。
指導學生從帝國主義、清政府內部矛盾方面、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斗爭方面、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政治要求等多方面對比歸納,幫助學生構思對變法運動于19世紀末在中國的興起進行合理的解釋。
3.公車上書未獲成功,但影響很大,主要是指它沖破了長期以來沉悶的局面,康梁從此成為維新運動的領袖。上書失敗后康梁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組織強學會等活動,進一步理解公車上書的影響。
4.“百日維新”,制表格,從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項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分析,逐項設問,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機構時,為什么不見興民權、設議院呢?”經(jīng)濟方面:“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對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會不會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劇烈變化?”等等。通過這些設問,使學生了解變法法令雖對封建頑固勢力做出了一些讓步,帶有較多的局限性,但對資產(chǎn)階級參與政權、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傳播資產(chǎn)階級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5.關于變法的失敗,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康有為多次上書,顯示當時官民向上陳述政治主張渠道暢通”,“光緒帝支持變法,是中國最大的維新者和愛國者”,“光緒帝的大力支持使維新派實施變法全無障礙”,“‘舉國歡蹈鼓舞’,‘人人皆談西學’表明變法在全國深得人心”等等。通過這些討論,引導學生對比社會各界的反應,了解新舊勢力關系緊張的具體表現(xiàn),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
6.問題探究:①思考一下,譚嗣同放棄生的機會甘愿一死,值得嗎?
賦于人的多元化。思路一:從獻身精神給后人的激勵。思路二:逃脫后繼續(xù)斗爭的作用。
②如果袁世凱支持光緒帝,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請陳述理由。
7、鞏固小結:結合板書要點總結。
布置作業(yè):復習與預習下一課《辛亥革命》
戊戌變法這節(jié)內容,是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中比較重要的,也是??純热荨4蠹乙鶕?jù)歷史老師的教學努力學習。八年級處于初中階段,中考也不遙遠了。想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績,大家要找到自己的不足,滬江網(wǎng)中有很多精品的課程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
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教案分析
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教案分析
教學重點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
教學難點分析西安事變的性質及其和平解決的歷史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了解一組新聞:
1、變爆發(fā)70周年,遼寧省及沈陽市將相繼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遼寧省九一八戰(zhàn)爭研究會會長張一波教授認為,這一天是國恥日,全體中國人都應該記住這慘痛的歷史教訓。“在這樣的日子里,再搞嫁娶和開業(yè)之類的慶典活動,實在不應該”。
2、在去年“九一八”前夕,曾擔任遼寧省副省長和政協(xié)副主席的林聲在一次有老紅軍、老戰(zhàn)士和二戰(zhàn)受害勞工參加的座談會上,也發(fā)出了同樣的呼吁,他說:“現(xiàn)在還有一些市民在9月18日這天仍然搞一些喜慶活動,這是不合時宜的”。林聲的倡議不僅得到了在場的老紅軍、勞工等的熱烈掌聲,一些商家和市民也積極響應這一呼吁。
3、去年,原定于9月18日開業(yè)的沈陽一酒店為了紀念這一國恥日,特意推遲了開業(yè)日期。一些原打算這一天喜結良緣的年輕人也改變了結婚日期。
4、今年“九、一八”事變紀念日前,張一波等人說:“國家應通過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種制度,最少也應號召人民不要忘記國恥,牢記這一天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
5、近年來,每當9月18日事變爆發(fā)之時,沈陽都要鳴響警報,以提醒市民國恥不能忘。
6、2003年9月18日,是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72周年的國恥日。而這幾天的珠海,卻發(fā)生了足以令整個中國憤怒的一幕——數(shù)百名日本男客人組成的一個觀光團,在一個五星級酒店中大肆“買春”,并公開稱“就是來玩中國‘小姐’的”。
7、晨報合肥專訊13日下午2時,鄂州、珠海兩地警方聯(lián)手,成功抓獲“916”珠海特大組織、介紹賣淫案重要涉案嫌疑人廖某。14日,鄂州警方將廖某移交珠海警方。
承上啟下,設問過渡:“九一八事變”為什么會引起這么多人的關注?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這個國恥紀念日?相信同學們學了這一課就會得出正確的答案。(布置學生閱讀68——7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稱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在學生閱讀時,播放歌曲《松花江上》錄音,烘托本課歷史氛圍。)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九一八事變
1、日本侵略軍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變?(直接目的是以此為借口,進攻東北軍的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最終目的是侵占整個東北,進而獨占中國。)
2、69頁“文獻資料”說明蔣介石對日寇的進攻實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個多月時間,東北三省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錦繡山河淪陷。)
4、東北淪陷后,中國人民怎樣展開局部抗戰(zhàn)?(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成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侵略;中共派楊靖宇等建立東北抗日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
教師小結、過渡: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是中國人民局部抗戰(zhàn)的開始。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英勇抗敵,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激發(fā)了國民黨內部愛國人士的抗日決心。
西安事變
1、在中華民族生死關頭,中共提出什么主張和要求?(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要求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
2、國民黨內部愛國人士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什么要發(fā)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啟發(fā)學生從課文中歸納:
A、根本原因:日軍進一步侵犯華北,使中華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緊急關頭,中日民族矛盾激化。這就使得具有愛國傳統(tǒng)的炎黃子孫同仇敵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張對于愛國的張學良和楊虎城起到了感召的作用。
B、直接原因:蔣介石頑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愛國學生和官兵的強烈不滿。)
3、怎樣評價西安事變?(這場“兵諫”目的在于逼蔣聯(lián)共抗日,屬于愛國和正義的事件。)
4、教師介紹西安事變爆發(fā)后的復雜形勢:
A.日本:暗中支持國民黨中的親日派向西安發(fā)動進攻,以便它擴大侵略中國。
B.英美:擔心親日派乘機掌權,日本擴大侵華,排擠英美在華勢力,希望和平解決,保住蔣介石的統(tǒng)治地位。
C.國民黨內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準備乘亂奪權。
D.國民黨內親英美派主張和平解決,宋子文、宋美齡等人親自到西安與張、楊談判。)
5、“活動與探究”的內容,小組討論中國共產(chǎn)黨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以及和平解決所起的歷史作用。
西安事變后,局勢極為動蕩不安。處死蔣介石,可能導致親日派掌權,國家陷于紛爭四起、群雄割據(jù)的局面。如此一來,日本便有機可乘、進而獨霸中國。如果給蔣介石留一條活路,國民黨內親英美派就有可能答應停止內戰(zhàn),盡快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決定不計前嫌,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并派周恩來等人到西安去調停,終于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zhàn)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
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各行各業(yè)都在開始準備新的教案課件工作計劃了,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戊戌變法是在清朝洋務運動失敗后的又一次旨在維護清王朝統(tǒng)治的改良運動。戊戌變法是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刻歷史背景下進行的,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是符合當時歷史潮流的。雖然失敗了,卻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對后來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是中國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對戊戌變法的過程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從中找出維新變法運動發(fā)生的原因,并變法對社會的反應,加深對變法運動失敗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目標:啟發(fā)式與討論式教學相結合,幫助學生對戊戌變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能解釋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激發(fā)其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1、重點:公車上書與百日維新。
2、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通過前段歷史的學習,學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為維護其統(tǒng)治展開自救運動即洋務運動已失敗。在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知道了國人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不能救中國的歷史,都帶著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責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國擺脫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淵。
一課時
查找資料;制作powerpoint課件
一、復習提問
1、甲午中日戰(zhàn)爭發(fā)生的時間?
2、戰(zhàn)后中日簽訂的條約是?它的內容是?
二、導入
(多媒體示中國與日本地圖及回憶中日的交往和復習提問,對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與近代的中日的戰(zhàn)爭,得出兩國近代的差距,進而思考中國如何才能恢復昔日的強大,激發(fā)學生的歷史榮辱情緒及歷史的責任感)
隨著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使洋務運動自強救國的夢想破滅。而向封建傳統(tǒng)思想大膽挑戰(zhàn),要求破舊立新、學習西方變法的維新思想也逐漸興起?!恶R關條約》的簽訂,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進步破壞中國民族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華民族危機加深。1895年,正直中國科舉考試,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的莘莘學子們?yōu)橥炀让褡逦M鲎隽耸裁词虑槟兀浚◣煵シ乓曨l《公車上書》,師板書,生找出原因、時間、人物、影響)
三、教學過程
1、公車上書
(學生回答:公車上書的原因、時間、主要人物、影響。)
教師過度:(漢朝時,政府用車馬接送被征舉的讀書人,以示禮遇,后來人們就用「公車」作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由于康、梁等是舉人,這次上書就叫做「公車上書」。)其實,變法圖強的事情,這不是史無前例的,商鞅變法就是成功的例子,它使秦國成為最強的國家,為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這次沒有成功,公車上書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是這次愛國知識分子的大請愿對社會的震動和影響極大,為繼續(xù)宣傳變法維新思想,他們又做了什么事情呢?(生看書33頁回答)
(使學生理解國難當頭敢為天下先的責任意識)
2、百日維新
教師: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膽行動,公車上書后康有為又三次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危機,惟一途徑就是變法。但頑固派大臣竭力阻撓,康有為與頑固派進行了論戰(zhàn)。通過舌戰(zhàn)群儒和上書內容,光緒帝看出康有為的維護清朝統(tǒng)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憂國憂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動了,于是接見康有為,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
(師板書。生看書找出變法的時間、內容,課件示變法的內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經(jīng)濟方面: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
文化教育方面:開辦新式學堂培養(yǎng)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chuàng)辦報刊,開放言論;(教師補充介紹京師大學堂的創(chuàng)建)
軍事方面:訓練新式軍隊等等。
師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體制,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沒有觸動封建頑固派的實權地位,沒有涉及議院、定憲法等政治主張,沒有采取維新派掌管軍隊的措施。以至于面對后來的政變陰謀束手待斃。
(通過分析變法內容,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
教師:變法的結果如何呢?
學生:失敗了。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
1898年是舊歷戊戌年,因此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又因這次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歷時103天,所以又稱“百日維新”。
教師出示幻燈片介紹袁世凱告密,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政變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日本)。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害。全班一起朗讀:譚嗣同的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教師:維新派要殺的賊指誰?維新派為什么“無力回天”?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
(理解愛國志士為國為民甘愿犧牲,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
學生:賊指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無力回天”是因變法遭到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鎮(zhèn)壓失敗而無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為譚嗣同甘為變法流血犧牲,不愿逃走。
我看譚嗣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師生互動,討論探究]
教師:譚嗣同的死值得嗎?
學生1:不值得,是因為逃走后還可保存實力繼續(xù)斗爭,不應該做這樣的犧牲。
學生2:值得,是因為譚嗣同用他的獻身精神激勵后人繼續(xù)斗爭。
教師:一百多年前,譚嗣同為變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義,殺身成仁。表現(xiàn)了愛國志士們?yōu)榱藝疫M步不惜犧牲生命的英雄氣概。滄海浮生,歲月如潮,譚嗣同在時間里輪回,我們會永遠銘記。
(情感升華,激勵學生為民族的振興而奮斗)
教師:戊戌變法有何歷史意義?戊戌變法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它為什么會失敗?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
總結如下:戊戌變法的性質: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失敗的原因:領導變法運動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天生軟弱,維新派力量弱小,又沒能發(fā)動群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頑固派勢力過于強大。結論:說明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小結]
教師: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符合歷史潮流,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繼續(xù)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