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22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學(xué)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xué)生的理解性,作為教師準(zhǔn)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xué)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xué)。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學(xué)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學(xué)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一、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保悇偈顷柍侨耍?br>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保ǚ娇率钦Z文小棧網(wǎng)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保ǔ潜毙旃驱R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保ǚ娇率翘觳牛?br>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保ǚ娇拢侵袊耍?br>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保ā荒苷f是設(shè)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保ㄟ@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保娔X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diǎn)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边@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shí)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庇械呐袛嗑?,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保ㄍ醢彩队伟U山記》)
“......者也?!痹诰淠┻B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qiáng)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保ā稇?zhàn)國策.齊策》)
無標(biāo)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biāo)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保ā冻啾谥畱?zhàn)》)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qiáng)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被動句
什么是被動句?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shí)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于”表被動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遠(yuǎn)近?!保ú荒鼙秽徖锼荩?br>
被動句總結(jié)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biāo)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1、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jìn)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fā)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钡男问奖肀粍?。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保ā顿Y治通鑒》)
用“見”、“于”,“見......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同上)“暴見于王?!保ā睹献樱夯萃跸隆罚?br>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shí)或見怒也?!保ā洞鹚抉R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北肀粍?。如:“(巨)偏在遠(yuǎn)郡,
行將為人所并?!保ā顿Y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保◤堜摺段迦四贡洝罚?br>
1、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保ā顿Y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曹丕《與吳質(zhì)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三、 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就是把主語省略掉。
例如: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是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承前省主語]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淆之戰(zhàn)》)
(2)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逼咴略谝?,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jīng)七月》)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br>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dú)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br>
2、謂語的省略
就是把謂語省略掉。”
例如“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3、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jié)構(gòu)中的兼語。如:
(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屠懼,投(之)以骨。(《狼》)
4、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
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致遠(yuǎn)),功在不舍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這不同又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古漢語中省略的情況更多,二是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上不能省的古漢語也可省。
省略句總結(jié)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yīng)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年矣,而鄉(xiāng)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zhuǎn)徒,饑渴而頓踣,觸風(fēng)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庇袝r一個復(fù)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并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保ā短一ㄔ从洝罚┰诜g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bǔ)充出來。
2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yīng)下文或因?qū)υ挾÷缘?。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bǔ)充出來。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保ā读H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bǔ)充出來。
4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保ā稄埡鈧鳌罚┚渲惺÷粤私樵~“于”。又如:“賜之彘肩?!保ā而欓T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bǔ)充出來。
四、倒裝句
(一)、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yīng)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读銈鳌防畛?br>
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读銈鳌防畛?br>
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洱R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洱R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洱R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yīng)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shí)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xiàn)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yīng)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莊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石鐘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缎l(wèi)風(fēng)氓》〈詩經(jīng)〉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蛾惽楸怼防蠲?br>
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洱R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jié)構(gòu):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么罪過?)
惟命是聽(成語)
惟利是圖(成語)
惟馬首是瞻《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jié)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guān)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fēng)者得焉?!保谠恫渡哒哒f》)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diǎn)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保悏邸度龂荆T葛亮傳》)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qiáng)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shí)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yè)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yè)文面向南坐。”
(二)、定語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xiàn)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shù)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xiàn)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后置: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補(bǔ)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bǔ)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薄皯?zhàn)河南”即“戰(zhàn)(于)河南”,應(yīng)理解為“于河南戰(zhàn)”。《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yīng)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fù)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而欓T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稜T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震)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秳駥W(xué)》〈荀子〉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蛾惿媸兰摇贰词酚洝?br>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風(fēng)靜女》〈詩經(jīng)〉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冻啾谫x》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冻啾谫x》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于靈虛之下?!读銈鳌防畛?br>
(四)、主語后置:
為了強(qiáng)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yàn)檎Z言表達(dá)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虎丘記》袁宏道
快哉此風(fēng)?。ㄋ斡瘛讹L(fēng)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么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辦呢?)
⑵……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jié)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yuǎn)?(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yuǎn)?)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舍。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jìn)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里用得著……呢?、還要……干什么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yàn)椋?我是英王,為什么要給你下跪呢?)
⑸何……之為。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么……、還說什么……。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么恩惠呢?)
國仇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⑹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zé)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豈不是晚了點(diǎn)嗎?)
※固定句式總結(jié)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jié)構(gòu),或者凝固結(jié)構(gòu)。它的語法特點(diǎn)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jié)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dá)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jīng)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dá)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休(把......怎么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么......呢
五、疑問句
文言篇疑問詞
常見的疑問詞有“何”、“安”、“烏”、“為”、“哉”、“奚”、“乎”、“耶”等
例句
“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
“爾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嗎?)
“為何人哉?”(是什么人?)
“夫子奚不時來觀乎?”(您為什么不時常來參觀呢?)
“然則何時而樂耶?”(但是什么時候才能歡樂呢?)
固定句式
文言篇不亦……乎相當(dāng)于“不是……嗎”
何……為相當(dāng)于“為什么要……呢?”
見……于相當(dāng)于被動句
以……為……相當(dāng)于“把……(當(dāng)作)……”
如……何相當(dāng)于“對……該怎么辦”
唯……是“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與其……寧……相當(dāng)于“與其……寧可……”
常見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jié)構(gòu),或者凝固結(jié)構(gòu)。它的語法特點(diǎn)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jié)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dá)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jīng)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dá)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休(把......怎么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這樣?。┑?。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么......呢
六、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狀語的,有些名詞在文言文中卻經(jīng)常用做狀語,在句中起修飾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來引申為慢慢、逐漸。
[小練習(xí)]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詞用作狀語的詞語,并加以解釋。
①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云、.響、景:像云彩、回聲、影子一樣
②人皆得以隸使之隸:當(dāng)奴隸
③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用船
④東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東、北:在東邊、在北邊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終不肯夜泊絕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日:每天
2.名詞用作動詞
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文言文中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名詞直接帶賓語的現(xiàn)象,這就是名詞用作動詞。活用以后,名詞變成相關(guān)的動詞的意思。如:“始見中原氣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練習(xí)]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名詞,并解釋之。
①籍吏民,封府庫籍:登記
②沛公欲王關(guān)中王:統(tǒng)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敵:攻擊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國賊戾之士哉仇:報復(fù)
⑤大喜,籠歸,舉家慶賀籠:用籠子裝
⑥大楚興,陳勝王王:稱王
⑦日將暮,取兒稿葬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游泳
⑨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3.名詞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賓語之后,表示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詞作動詞,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長肉
②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讓……稱王
③
4.名詞意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把賓語當(dāng)作是什么。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的“師”,就是“以……為老師”的意思。
①稍稍賓客其父賓客:把……當(dāng)作賓客。
②魚肉縉紳魚肉:以……為魚肉
③孟嘗君客我客:把……當(dāng)作門客
④君子病無能焉?。阂浴瓰椴?br>
⑤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5.動詞用作名詞
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修飾限制,這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diǎn)。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亡”“北”均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敗逃的人。
①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出、入:產(chǎn)品、收入
②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收獲、心得
③作有利于時,制有便于物者,可為也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讒、譏:誣陷、嘲諷的話
⑤鉤黨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動
⑥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收藏、經(jīng)營:動詞作名詞,金玉珍珠
⑦司馬子反渴而求飲飲:飲料、湯食
6.動詞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其發(fā)出者是后面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這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如:“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連橫而斗諸侯斗:讓……爭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彎腰
③以夭梅病梅為業(yè)夭、病:使……彎曲,使……生病
④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鳴:使……發(fā)出聲音
⑤李牧連卻之卻:使……退卻
⑥中軍置酒飲歸客飲:使……飲酒
7.動詞為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因?yàn)椋┵e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樣。如:“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中的“哀”,就是“為……哀憐”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泣:為動用法,為……哭泣
②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死國:為國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喪而伐吾同姓哀: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fù)哀后人也哀:為……哀嘆
8.形容詞用作名詞
文言文中,當(dāng)形容詞擔(dān)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zhì)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中的“堅”“銳”,指的是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據(jù)殽函之固固:堅固的地勢
②曉看紅濕處紅:紅花
③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綠、紅:綠葉、紅花。
④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夷”“近”:平坦、距離近的地方
⑤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險”“遠(yuǎn)”:險峻、距離遠(yuǎn)的地方
⑥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遠(yuǎn)近”:天下的人
⑦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高:高處
9.形容詞用作動詞
在文言文中,當(dāng)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時,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質(zhì),而是表示相應(yīng)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fā)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中的“窮”,是走到盡頭的意思。
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窮:看盡
②恐事窮且得罪,乃再詣相府窮:揭穿
③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美:贊美
④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高:升高
⑤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也多:推崇,贊許
10.形容詞使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當(dāng)形容詞帶賓語時,它表示附加某種特征于賓語所表示的事物上,這種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詞使動用法。如:“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就是“使……變綠”的意思。
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為奇貨昂:使……高昂
④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
11.形容詞意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當(dāng)形容詞帶上賓語時,它表示主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認(rèn)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認(rèn)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東山而小魯?。赫J(rèn)為……小
②予怪而問之怪:認(rèn)為……怪
③漁人甚異之異:認(rèn)為……奇怪
④貴貨而易土易:認(rèn)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患:以……為憂患
12.數(shù)詞用作動詞(或形容詞、名詞)
在文言文中,數(shù)詞往往用來擔(dān)當(dāng)謂語,陳說事情的狀況,或表示具有某個數(shù)量的事物。如:“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統(tǒng)一的意思。
①余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一:全、滿
②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專一
③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貳:背離
④二三其德二三:不專一,不忠誠
相關(guān)閱讀
高考英語二輪專題復(fù)習(xí)9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強(qiáng)調(diào)、替代、省略和倒裝)
強(qiáng)調(diào)句
1.強(qiáng)調(diào)句型用于強(qiáng)調(diào)陳述句;
2.強(qiáng)調(diào)句型用于強(qiáng)調(diào)一般疑問句;
3.強(qiáng)調(diào)句型用于強(qiáng)調(diào)特殊疑問句;
4.強(qiáng)調(diào)句型用于強(qiáng)調(diào)not…until…句型;
5.強(qiáng)調(diào)句型與狀語從句、定語從句、祈使句的混合考查。
替代
1.do/does/did替代動詞;
2.so和not分別代替肯定和否定的從句.
省略
1.主語的省略;
2.謂語或謂語的一部分的省略;
3.賓語的省略;
4.不定式的省略;
5.賓語從句和狀語從句中的省略;
6.虛擬條件句中if的省略。
倒裝句
1.部分倒裝;
2.完全倒裝
3.??嫉膸讉€重要句型:
So+be/情態(tài)/助動詞+主語
Neither+be/情態(tài)/助動詞+主語
So+adj/adv…+that…
Neither…,nor…
Notonly…,butalso…
Notuntil…
為了表達(dá)說話人強(qiáng)烈的感情色彩或達(dá)到語法結(jié)構(gòu)的需要,常采用強(qiáng)調(diào)。應(yīng)用中,強(qiáng)調(diào)常通過強(qiáng)調(diào)結(jié)構(gòu)、語法性倒裝、修辭性倒裝等來體現(xiàn)。作為修辭手段,省略和替代能使語句簡練、緊湊,但往往給學(xué)生的理解和選擇造成一定的障礙。在近幾年的高考題中省略和替代現(xiàn)象時有出現(xiàn),而且出錯率較高,原因是因?yàn)榇蠖鄶?shù)考生對省略和替代的規(guī)律不明了。請注意下面的說明。
I.強(qiáng)調(diào)句
1.Itis(was)+被強(qiáng)調(diào)部分+that(who)…
為了強(qiáng)調(diào)句子的某一成分(通常是主語、賓語、或狀語),常用強(qiáng)調(diào)結(jié)構(gòu):
Itis(was)+被強(qiáng)調(diào)部分+that(who)…
表示強(qiáng)調(diào)的it在這種結(jié)構(gòu)的句子中作主句的主語。
原始句:LastnightIsawafilmintheYouthPalace.
強(qiáng)調(diào)主語:ItwasIthat(or:who)sawafilmintheYouthPalacelastnight.
強(qiáng)調(diào)賓語:ItwasafimlthatIsawintheYouthPalacelastnight.
強(qiáng)調(diào)地點(diǎn)狀語:ItwasintheYouthPalacethatIsawafilmlastnight.
強(qiáng)調(diào)時間狀語:ItwaslastnightthatIsawafilmintheYouthPalace.
一般講,原句的謂語動詞如果是現(xiàn)在或?qū)砀鞣N時態(tài),用Itis…that(who)…;如果原句謂語動詞是過去各種時態(tài),則用Itwas…that(who)…。
另外,還有下面幾點(diǎn)需要特別注意:
①在強(qiáng)調(diào)主語時,that后的謂語動詞要與被強(qiáng)調(diào)者保持人稱和數(shù)的一致
ItisIwhoamateacher.
②即使被強(qiáng)調(diào)的主語是復(fù)數(shù),主句中的謂語動詞也用單數(shù)
Itistheywhooftenhelpmewithmylessons.
③在強(qiáng)調(diào)時間、地點(diǎn)、原因、或方式狀語時,不要用when,where,why或how,而用that
Itwasbecausehermotherwasillthatshedidntgowithus.
④在強(qiáng)調(diào)not…until結(jié)構(gòu)中由until短語(或從句)表示的時間狀語時,要用固定的強(qiáng)調(diào)句型
Itis(was)notuntil...that...。that從句中的謂語動詞用肯定式。
Myfatherdidntcomehomeuntil12oclocklastnight.
Itwasnotuntil12oclocklastnightthatmyfathercamehome.
⑤在強(qiáng)調(diào)一般疑問句中的某一成分時,主句要用一般疑問句的語序:即把is/was提到it前面。
DidthishappeninBeijing?
WasitinBeijingthatthishappened?
⑥特殊疑問句中只有疑問詞可以強(qiáng)調(diào),其強(qiáng)調(diào)結(jié)構(gòu)是“被強(qiáng)調(diào)部分(通常是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is/was+it+that/who+其它部分?"
Wherewereyouborn?
Wherewasitthatyouwereborn?
⑦not…until…句型的強(qiáng)調(diào)句
句型為:Itis/wasnotuntil+被強(qiáng)調(diào)部分+that+其它部分
原始句:Hedidn’tgotobeduntil/tillhiswifecameback.
強(qiáng)調(diào)句:Itwasnotuntilhiswifecamebackthathewenttobed.
注意:此句型只用until,不用till。但如果不是強(qiáng)調(diào)句型,till,until可通用;因?yàn)榫湫椭蠭tis/wasnot…已經(jīng)是否定句了,that后面的從句要用肯定句,切勿再用否定句了。
2.謂語動詞的強(qiáng)調(diào)
Itis/was…that…結(jié)構(gòu)不能強(qiáng)調(diào)謂語,如果需要強(qiáng)調(diào)謂語時,用助動詞do/does或did。
Dositdown.務(wù)必請坐。
Hedidwritetoyoulastweek.上周他確實(shí)給你寫了信。
Dobecarefulwhenyoucrossthestreet.過馬路時,務(wù)必(千萬)要小心啊!
注意:此種強(qiáng)調(diào)只用do/does和did,沒有別的形式;過去時用did,后面的謂語動詞用原形。
II替代
1.do/does/did替代動詞
Ifthatsthecasethen100,000,000,000,000,000,000,000peoplewouldweighasmuchasthewholeEarth
does.(=weighs)
Difficultiesstrengthenthemind,aslabourdoes(=strengthen)thebody.勞動鍛煉身體,困難鍛煉意志。
Afeatherfallsslowerthanastoneonlybecausetheairholdsthefeatherbackmorethanitdoesthestone.(替代)
2.so和not分別代替肯定和否定的從句(常用動詞:think,believe,suppose,imagine,expect,guess,beafraid,fear,hope.etc.)
—Ishecoming?
—Isupposeso./SoIsuppose.
否定:Isupposenot.
III.省略句
省略在英語運(yùn)用中,尤其是在交際對話中普遍存在,因?yàn)樗梢员苊庵貜?fù),突出關(guān)鍵詞語,能做到言簡意賅,并使上下文緊密連接。在歷年的高考題中也屢見不鮮。省略有詞法上的省略,也有句法上的省略。
(一)詞法上的省略
1.名詞所有格后修飾的名詞在以下情況可以省略
①如果名詞所有格修飾的名詞在前文已出現(xiàn),則可以省略。
TheseareJohnsbooksandthoseareMarys(books).這些是約翰的書,那些是瑪麗的書。
②名詞所有格后修飾的名詞如果是指商店、住宅等地點(diǎn)時,這些名詞也常常省略。
atthedoctors在診所atMr.Greens在格林先生家
tomyuncles到我叔叔家atthebarbers在理發(fā)店
2.冠詞的省略
①為了避免重復(fù)
Thelightningflashedandthundercrashed.電閃雷鳴。(thunder前省略了定冠詞the)
②在副詞的最高級前面的定冠詞??梢允÷?。
Shesingsbestintheclass.她在班上唱歌唱得最好。
③在某些獨(dú)立主格結(jié)構(gòu)中。
Ourteachercamein,bookinhand.(=Ourteachercamein,withabookinhishand.)
我們的老師手里拿著一本書進(jìn)來了。
④在as引導(dǎo)的讓步狀語從句中,當(dāng)作表語的單數(shù)名詞提前時,不定冠詞要省略。
Childasheis,heknowsalot.雖然他還是一個孩子,卻懂得很多。
3.介詞的省略
①both后常跟of短語,其后可以接名詞復(fù)數(shù)形式,也可以接代詞賓格復(fù)數(shù)形式。接復(fù)數(shù)名詞
時,介詞of可以省略,但接代詞賓格時,of不能省略。
Both(of)thefilmswereinteresting.這兩部電影都很有趣。
Sheinvitedbothofustoherbirthdayparty.她邀請我們倆去參加她的生日派對。
②在現(xiàn)在完成時表持續(xù)和重復(fù)的句型中,一段時間前的介詞for可以省略。
Theseshoesarewornout.Theyhavelasted(for)alongtime.
這雙鞋穿破了,已經(jīng)穿了很長一段時間了。
③和一些動詞搭配構(gòu)成的短語中的介詞,consider...(as)...,prevent/stop...(from)doing...,
havetrouble/difficulty...(in)doing...,spend...(in/on)doing...等中的介詞可以省略。
Treescanpreventtheearth(from)beingwashedaway.樹能阻止泥土被沖走。
Canyoustophim(from)goingswimmingintheriver?你能阻止他下河洗澡嗎?
Ihavesomedifficulty(in)answeringthequestion.回答這個問題我有點(diǎn)困難。
4.動詞不定式中的省略
①有些動詞,believe,find,think,feel,consider,imagine,prove等后作賓補(bǔ)的結(jié)構(gòu)。
tobe+n./adj.中的tobe可以省略。
Iconsiderhim(tobe)lazy.我認(rèn)為他懶。
Hismotherfoundhim(tobe)acleverboy.他母親發(fā)覺他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
②感官動詞see,hear,feel,watch,notice等以及使役動詞let,make,have后作賓補(bǔ)的動詞不定式。
中的不定式符號to要省略,但變?yōu)楸粍咏Y(jié)構(gòu)時,to必須保留。
Theymadetheboygotobedearly.他們強(qiáng)迫這個男孩早睡。
Theboywasmadetogotobedearly.這個男孩被迫早睡。
注:help后作賓補(bǔ)的動詞不定式中的to可以省略也可以保留。
③在cannotbut,cannotchoosebut,cannothelpbut之后的動詞不定式一般不帶to;but之前有實(shí)
義動詞do的某個形式do,does,did,done時,也不帶to,否則要帶to。
Wehavenothingtodonowbutwait.我們現(xiàn)在除了等沒有別的事可做。
Icannotbutadmirehiscourage.我不能不欽佩他的勇敢。
Hehasnochoicebuttoacceptthefact.除了接受這個事實(shí)他別無選擇。
④在并列結(jié)構(gòu)中為了避免重復(fù)。
Imreallypuzzledwhattothinkorsay.我真不知道該怎么想,怎么說才好。
但兩個不定式有對照或?qū)Ρ鹊囊饬x時,則后一個to不能省略。
Icamenottoscoldbuttopraiseyou.我來不是責(zé)備你,而是贊美你。
⑤在why,whynot引導(dǎo)的特殊問句中后跟省略to的動詞不定式。
Whytalksomuchaboutit?為什么大談這個事呢?
Whynottryitagain?為什么不再試一試呢?
⑥動詞不定式中動詞原形部分是否省略,主要看句子前面是否已出現(xiàn)過同樣的動詞。如果句子前面出現(xiàn)過同樣的動詞,為了避免重復(fù),句子后面的不定式常省略動詞原形,而保留不定式符號to。
Theymaygoiftheywishto(go).如果他們想去,他們就可以去。
DontgotillItellyouto.直到我告訴你去,你才可以去。
在一些動詞afford,agree,expect,forget,mean,pretend,remember,want,refuse,hope,wish,wouldlike(love),try等后跟動詞不定式作賓語,不定式中的to可以承前(后)省略。
—Willyougotothecinemawithme?你愿和我一起去看電影嗎?
—Well,Idliketo(gowithyou).我愿意。
Iwoulddoitforyou,butIdontknowhowto(doitforyou).
我想為你做這事,但我又不知如何做。
在某些形容詞,afraid,glad,willing,happy,eager等后承前省略動詞原形,只保留不定式
符號to。
—Willyoujoinusinthegame?你愿和我們一起做這個游戲嗎?
—Sure,Illbegladto(joinyouinthegame).當(dāng)然,我愿意。
有些動詞,tell,ask,allow,expect,force,invite,permit,persuade,order,warn,wish,wouldlike,
forbid等后跟動詞不定式作賓語補(bǔ)足語、主語補(bǔ)足語時,不定式承前省略動詞原形,保留動詞不定式符號to。
Hedidntcome,thoughwehadinvitedhimto(come).盡管我們邀請他來,他卻沒來。
注:承前省略的動詞不定式如果有助動詞have或be,則要保留be或have。
—Areyouateacher?你是老師嗎?--No,butIusedtobe(ateacher).不,我以前是。
(二)句法上的省略
在一些簡單句、并列句和復(fù)合句中,可以省略主語、謂語、賓語、表語等某一個句子成分,也
可以省略多個句子成分。
1.簡單句中的省略
①感嘆句中常省略主語和謂語。
Whatahotday(itis)!多熱的天??!
Howwonderful!多妙??!
②在一些口語中可以省略某些句子成分。
—(Willyou)Haveasmoke?你抽煙嗎?—No.Thanks.不,謝謝了。
(Isthere)Anythingelsetosay?還有別的要說嗎?
2.并列句中的省略
①如果主語不同,而謂語動詞中的一部分相同,則省略謂語動詞中相同的那部分。
JohnmusthavebeenplayingfootballandMary(musthavebeen)doingherhomework.
約翰一定在踢球,而瑪麗一定在做作業(yè)。
②主語相同,謂語動詞也相同,則二者都可以省略。
HissuggestionsmadeJohnhappy,but(hissuggestionsmade)Maryangry.
他的建議使約翰高興,卻使瑪麗很生氣。
③主語相同,而謂語不同,則可以省略主語。
OldMcDonaldgaveupsmokingforawhile,but(he)soonreturnedtohisoldways.
老麥克唐納戒了一陣子煙,可很快又抽上了。
④在并列復(fù)合句中,如果that從句從屬于第二個并列句且它的謂語動詞和賓語等其它一些成分與第一個并列句相同時,這個that從句通??梢允÷赃@些相同的部分。
Jackwillsingattheparty,butIknowJohnwont(singattheparty).
杰克將在晚會上唱歌,但我知道約翰不會在晚會上唱歌。
3.復(fù)合句中的省略
▲名詞性從句中的省略
①作賓語的what從句中的謂語動詞與主句的相同,則what從句可以省略謂語,甚至主語
Someonehasusedmybike,butIdontknowwho(hasusedit).
有人用了我的自行車,但我不知道是誰。
Hehasgone,butnooneknowswhere(hehasgone).他走了,但沒人知道他去哪兒了。
②有時候也可以根據(jù)說話的情景來省略主句中的一些成分。
(Im)SorryIvekeptyouwaitingsolong.對不起,讓你久等了。
③在某些表虛擬語氣的主語從句、賓語從句、表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中,從句謂語動詞中的助
動詞should可以省略。
Itsimportantthatwe(should)speaktotheoldpolitely.我們對老人說話要有禮貌,這很重要。
▲定語從句中的省略
①在限制性定語從句中,作賓語的關(guān)系代詞that,which,who(whom)常可以省略。
Theman(who/whom)IsawiscalledSmith.我見到的那個人名叫史密斯。
Whereisthebook(which)Iboughtthismorning?今天上午我買的那本書在哪兒?
②關(guān)系副詞when,where,why以及that在thetime(day,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week,
month,year等)when,theplace(desk,table,room,spot,house,town,country,school等)where,thereasonwhy,thewaythat結(jié)構(gòu)中引導(dǎo)限制性定語從句時,在非正式場合下,可以省略關(guān)系副詞when,where,why,that。
Ishallneverforgettheday(when)wefirstmet.
我永遠(yuǎn)也不會忘記我們第一次見面的那一天。
Thereason(why)hecamesoearlyishisownaffair.他來這么早是他自己的事。
Theway(that)youansweredthequestionswasadmirable.你回答這些問題的方式令人欽佩。
▲狀語從句中的省略
當(dāng)狀語從句中的主語和主句的主語一致,或狀語從句中的主語是it,并且又含有be動詞時,
常可以省略從句中的主語和be動詞。
①在as,before,till,once,when,while等引導(dǎo)的時間狀語從句中。
While(Iwas)waiting,Iwasreadingsomemagazines.我一邊看雜志,一邊等。
②在though,although,等引導(dǎo)的讓步狀語從句中。
Though(theywere)tired,theywentonworking.雖然他們累了,但他們?nèi)岳^續(xù)工作。
③在if,unless(=if...not)等引導(dǎo)的條件狀語從句中。
Youshouldntcometohispartyunless(youwere)invited.
除非你被邀請,否則你不應(yīng)該來參加他的宴會。
④在as,asif,asthough引導(dǎo)的讓步狀語從句中。
Hedidas(hehadbeen)told.他按照被告知的那樣去做了。
Hepausedasif(hewas)expectinghertospeak.他停下來,好像是在期待她說話。
⑤在as(so)...as...,than引導(dǎo)的比較狀語從句中。
Iknowyoucandobetterthanhe(cando).我知道你能比他做得更好。
Thiscardoesntrunasfastasthatone(does).這輛小車不及那輛跑得快。
IV.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指的是謂語語序的倒裝,當(dāng)然也有賓語和表語語序的倒裝。將謂語的一部分提到主語之前叫部分倒裝;將謂語的全部提到主語之前叫全部倒裝。
(一)部分倒裝
部分倒裝是把be動詞、情態(tài)動詞、助動詞放到主語之前。如果句子中沒有這些詞,要在主語之前加助動詞do/does/did等,而把原來的謂語動詞變成原形放在主語之后。部分倒裝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句首狀語為否定詞或半否定詞的句子。
這類詞或短語主要有never,neither,nor,little,seldom,rarely,hardly,scarcely,nosooner,notonly,innoway,atnotime,few,not,no等,
NotaworddidIsaytohim.
NeverhaveIfoundhimsohappy.
LittledoeshecareaboutwhatIsaid.
Ican’tswim.Neithercanhe.
Nosoonerhadhegonetobedthanhefellasleep.
Hardly/Scarcelyhadhegonetobedwhenhefellasleep.
單項選擇題:
①Hardly________theairportwhentheplanetookoff.
A.IhadarrivedatB.hadIarrivedC.hadIreachedD.Ihadgotto
②—Haveyoueverseenanythinglikethatbefore?
—No,________anythinglikethatbefore.
A.IneverhaveseenB.neverIhaveseenC.neverhaveIseenD.Ihaveseen
③Sheisnotfondofcooking,________I.
A.soamB.noramC.neitherD.nordo
(key:CCB)
2.only+狀語放在句首,要部分倒裝。
Onlybythismeansisitpossibletoexplainit.(介詞短語)
OnlythendidIrealizetheimportanceofmath.(副詞)
Onlywhenthewarwasoverin1918washeabletogethappilybacktowork.(從句)
注意:如果only后面不是狀語,則不用倒裝。例如:OnlyWangLingknowsthis.
單項選擇題:
①Onlyinthisway________makeprogressinyourEnglish.
A.youB.canyouC.youbeabletoD.willyouableto
②Onlywhenthemeetingwasover________gobacktomeethisfriend.
A.hecouldB.hewasabletoC.washeabletoD.wasabletohe
(key:BC)
3.so或so引導(dǎo)的短語放在句首,要部分倒裝。
Isawthefilm,sodidshe.
Soloudlydidhespeakthatevenpeopleinthenextroomcouldhearhim.
單項選擇題:
①Ilikesportsand________mybrother.
A.sodoesB.soisC.socanD.solikes
②ThedoctortoldCharlietobreathedeeplyand________.
A.sodidCharlieB.CharliedidsoC.CharliedoessoD.didCharlieso
③Soloudly________that________hearherclearly.
A.didshespeak;couldeveryoneB.didshespeak;everyonecould
C.shespoke;couldeveryoneD.shespoke;everyonecould
④Ifyoudon’tgotohisbirthdaypartynextFriday,__________.
A.sodoIB.sowillIC.nordoID.norwillI
(key:ABBD)
4.“Notonly+分句,butalso+分句”句型中的前一分句要部分倒裝。
NotonlydoesJohnloveChinese,heisalsogoodatspeakingit.
但notonly...butalso...連接主語時,不倒裝。Notonlythemotherbutalsothechildrenaresick.
單項選擇題:
________himselfwrong,buthisfriendswerewrong.
A.NotwasonlyheB.NotonlyheC.NotonlywasheD.Notonlywas
(key:C)
5.Notuntil放在句首,從句不倒裝,主句倒裝。
Notuntillastweekdidtheyfindthelostbike.(簡單句)
Notuntilmysonhadenteredtheuniversitydidherealizetheimportanceoftime.(復(fù)合句)
單項選擇題:
①Notuntiltheearlyyearsofthe19thcentury________knowwhatheatis.
A.mandidB.manC.didn’tmanD.didman
②NotuntilIbegantowork________realizehowmuchtimeIhadwasted.
A.didn’tIB.didIC.Ididn’tD.I
(key:DB)
6.as引導(dǎo)的讓步狀語從句
Proudasthesenoblesare,he’safraidtoseeme.
Tiredashewas,hekeptonrunning.
單項選擇題:
________,he’shonest.
A.AsheispoorB.PoorisheC.PoorasheisD.Poorasishe
(key:C)
7.在以often,well,manyatime,nowandagain
等方式或頻度副詞(短語)開頭的句子中,要用部分倒裝結(jié)構(gòu)
ManyatimehasJohngivenmegoodadvice.
Oftenhavewemadethattest.
單項選擇題:
Manyatime________swimmingalone.
A.theboywentB.wenttheboyC.didtheboygoD.didgotheboy
(key:C)
8.在虛擬結(jié)構(gòu)中,條件從句的謂語含有were,had和should這三個詞是,可省去if,將這些詞移至主語之前。
HadItime(=IfIhadtime),Iwouldgoandhelpyou.
WereIyou(=IfIwereyou),Iwouldgoabroad.
Shouldhecome(=Ifheshouldcome),tellhimtoringmeup.
9.用于某些表示祝愿的句子里。
Mayyousucceed!
(二)全部倒裝
全部倒裝有以下幾種情況:
1.Therebe結(jié)構(gòu)。另外,在此結(jié)構(gòu)中可以用來代替be動詞的動詞有:exist,seem,happen,appear,live,rise,stand
等。
Therestoodadogbeforehim.
Thereexistdifferentopinionsonthisquestion.
單項選擇題:
________abeautifulpalace________thefootofthehill.
A.Therestand;atB.Therestands;underC.Standsthere;underD.Therestands;at
(key:D)
2.“Here,There,Now,Then+come(或be等)+主語”結(jié)構(gòu)
說明:本句型中there是副詞,應(yīng)重讀,強(qiáng)調(diào)地點(diǎn)。而前一句型中的there是引導(dǎo)詞,本身沒意義。如:
Herecomestheoldlady!
Thencamethehourwehadbeenlookingforwardto.
Therecomesthebus.
Nowcomesyourturn.
除了then引導(dǎo)的句子用過去式以外,其余的均用一般現(xiàn)在時,表示一種生動的描述。其次,如果主語是人稱代詞,就不用倒裝。
Hereyouare.
Thereshecomes.
單項選擇題:
There________.Andhere________.
A.goesthephone;shecomesB.isthephonegoing;isshe
C.doesthephonego;doesshecomeD.thephonegoes;comeshe
(key:A)
3.表示方向的副詞out,in,up,down等置于句首,要用全部倒裝。但主語是代詞時部分倒裝。
IncameMrWhite.
Upwentthearrowintotheair.
Awaywenttheboy.
單項選擇題:
①Out________,withastickinhishand.
A.didherushB.rushedheC.herushedD.hedidrush
②________fromthetopofthebuildingwhenthepolicemanpointedthegunathim.
A.JumpeddowntherobberB.Jumpedtherobberdown
C.DownjumpedtherobberD.Downtherobberjumped
(key:CC)
4.表示地點(diǎn)的介詞短語(如onthewall,underthetree,infrontofthehouse,inthemiddleoftheroom等)放在句首時,要全部倒裝。
Onthetopofthehillstandsapinetree.
Infrontoftheclassroomisaplayground.
Theyarrivedatahouse,infrontofwhichsatanoldman.
單項選擇題:
Nearthechurch________cottage.
A.wassuchanoldB.hadasooldC.wassucholdaD.issoanold
(key:A)
5.其它形式的完全倒裝
PresentatthemeetingwasMr.Green,aheadmaster.(形容詞短語)
Suchwasthestoryhetoldme.(代詞)
Eastofthecityliesanewrailway.(副詞短語)
Firsttobecompletedwastheseven-storeyteachingbuilding.(不定式短語)
Gonearethedayswhenmyheartwasyoungandgay.(過去分詞)
Lyingonthefloorwasaboyaged15.(現(xiàn)在分詞短語)
6.用于某些表示祝愿的句子里。
Longlive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1.Atnotime,asweknow,______forgetthatsolvingTaiwanIssueisentirelyinternalChineseaffair.
A.wecanB.wecouldC.canweD.couldwe
2.Sohard________thathecangotoanidealuniversity.
A.studiedTomB.didTomstudyC.doesTomstudyD.studiesTom
3.—Howisthemaninjuredintheearthquake?
—Thedoctorsaidif______inaproperway,hewaslikelytobesaved.
A.treatedB.treatingC.istreatedD.tobetreated
4.Itwasnotwhathesaidbut______he________saiditthathurtmyfeelings.
A.thatB.whatC.howD.whether
5.it’sinthecity_______youaregoingtopayavisitto_______thiskindofbeerisproduced.
A./;whereB.where;thatC./;thatD.that;which
6.Peterisnotworkingthisweek.Youcanringhimathome_________.
A.ifnecessaryB.ifsoC.iftrueD.ifany
7.—Don’tgotherealoneinsuchlatehours.
—Don’tworry.I__________.
A.don’tB.won’tC.haven’tD.didn’t
8.oldasthecaris,_____itworksquitewell.
A.butB.yetC.soD.however
9.—Hehasperformedverywell.
—__________,and_________.
A.Sohehas;soyouhaveB.Sohehas;sohaveyouC.Sohashe;sohaveyouD.Sohashe;soyouhave
10.—Inwhichpartoftheplaywas________yourbrotherappeared?
—Inthelasttenminutes.
A.thatwhereB.thiswhenC.itthatD.itwhere
11.I’dratheryoudidsomehouseworkwhenyouarefree,butyou_________.
A.don’tB.didn’tC.wouldn’tD.weren’t
12.—itismanyyearssinceIlastsawyou.Ididn’trecognizeyouatfirst.
—I_________,either,ifsomeonehadn’tcalledyoubyname.
A.wouldn’tB.wouldn’thaveC.didn’tD.hadn’t
13.________andwewillcompletethetasksenttous.
A.AnotherhourB.AnhourlaterC.AfteranhourD.Inanhour
14._________happenedtobenooneinthebuildingwhenthefirebrokeout.
A.ItB.ThereC.ThisD.That
15.—Howwastheweatherthem?
—Hardly_______offtheplanewhenitstartedtorain.
A.IhadsteppedB.hadIsteppedC.IsteppedD.didIstep
16.Notuntilquiterecently_________thatlanguageiscloselyrelatedtoculture.
A.herealizedB.didherealizeC.hadherealizedD.hedidrealize
17.It’srequirethatthestudents________mobilephonesintheirschool,soseldom_______themusingone.
A.notuse,willyouseeB.shouldnotuse;youwillsee
C.don’tuse;willyouseeD.wouldnotuse;youwillsee
18.Itisonlywhenthestressgetsoutofcontrol___itcanleadtopoorperformanceandillhealth.
A.whenB.untilC.thatD.before
19.It_______wehavehadachancetodiscussitthoroughly______theproblemwillbesettled.
A.wasuntil;whenB.wasuntil;thatC.wasn’tuntil;whenD.wasn’tuntil;that
20.—PeoplesaysyourlittlebrotherhasbeenadmittedintoQinghuaUniversity.
—Yes.Never________hecouldachievesomuchsuccess.
A.IhadthoughtB.IwouldhavethoughtC.couldIhavethoughtD.willIhavethought
21.—Jack,youpromised!
—Well,________.Butitwasyouwhodidn’tkeepyourwordfirst.
A.sowasIB.sodidIC.soIwasD.soIdid.
22.Onlybyjointefforts________awarm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
A.wecanenjoyB.canweenjoyC.weenjoyD.wemustenjoy
23.Thethiefhasnotyetturnedout,butwhen_______,I’lltelephonetoyou.
A.hedoesB.heisC.theydoD.theyare
24.________thattheycannotbeshowninthemaps.
A.SosmallthosepondsandstreamsareB.Sosmallarethosepondsandstreams
C.SothosepondsandstreamsaresmallD.Soarethosepondsandstreamsaresmall
25.________,hecansucceedinhisworkifheworkshard.
A.AsapersonisfoolishB.Foolishasapersonis
C.AsisapersonfoolishD.Asfoolishapersonis
26.—Youshouldhavethankedthehostessbeforeleaving.
—Imeant.ButIcouldn’tfindherwhenIwasleaving.
A.todoB.toC.doingD.doingso
27.Idontrememberhowmanyyearsago______peoplebegantogrowcrops.
A.itwaswhenB.itwasthatC.wasitwhenD.wasitthat
28.—Wherewasit____theearthquakebrokeoutyesterday?—InanItaliancity.
A.whereB.whichC.howD.that
29.Littlethatdangerintheearthquakewhentheywerebusysavingtheirstudents.
A.theteachersrealizedB.theteachersdidn’trealize
C.didn’ttheteachersrealizeD.didtheteachersrealize
30.Wemustapplywhatwehavelearnedtoourdailyworkbecauseinnocase_______frompractice.
A.shouldtheoryseparateB.shouldtheorybeseparated
C.theoryshouldseparateD.theoryshouldbeseparated
1-5CCACC6-10ABBBC11-15ABABB
16-20BACDC21-25DBABB26-30BBDDB
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分析綜合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教師在教學(xué)前就要準(zhǔn)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zhǔn)備。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xué)氛圍非常活躍,幫助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xué)。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分析綜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十五節(jié).文言文分析綜合
【知識梳理】
我們學(xué)生在文言文復(fù)習(xí)過程中,往往忽略文言文考試要求中的分析綜合部分,將復(fù)習(xí)的重點(diǎn)放在虛詞用法、實(shí)詞含義、句式活用、句子翻譯上面,其實(shí)在考試中還有一部分考試的內(nèi)容占分?jǐn)?shù)的三分之一,那就是分析綜合。我們閱讀文言文,不僅僅是為了學(xué)習(xí)、積累一些詞語句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傳達(dá)給我們的內(nèi)容,這包括文章談的是什么人物,圍繞人物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從這些事情當(dāng)中我們又能看出人物的品質(zhì)、事件的意義、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態(tài)度等等,而這些內(nèi)容也正是文言閱讀考查的重點(diǎn)難點(diǎn)??季V中分析綜合的具體內(nèi)容包括: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nèi)容要點(diǎn),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diǎn)態(tài)度
下面我們解析一下這三部分:
一、篩選文中的信息
所謂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從全文的角度對有關(guān)信息材料進(jìn)行辨別,篩選并提取組合。這實(shí)質(zhì)上仍然是在考查我們對文意的理解。篩選文中信息試題,在題干中都規(guī)定了篩選信息所圍繞的中心。這中心往往是閱讀材料內(nèi)容的中心,或人物的主要品性、行為、觀點(diǎn),或者是作者的寫作意圖、態(tài)度。在篩選信息的時候,要重視全方位的把握,不可遺漏了重要信息而造成要點(diǎn)不全,以人物傳記這類文章為例,我們要特別重視五種語句:第一種是交代人物之間關(guān)系的句子,要搞清楚這個人的職務(wù),與文中的其他人是什么關(guān)系;第二種是描述文中主人公行為的句子,弄明白他做了什么事情,說了什么話,結(jié)果怎樣;第三種是總結(jié)性的語言,作者的感情傾向往往在議論中體現(xiàn);第四種就是指代性詞語,無論是代人,還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第五種是文中的標(biāo)題、出處和文末的注釋。
如果這類分析綜合,它是以選擇題出現(xiàn)的,那么你就應(yīng)該明白四個選項的范圍,即對文章內(nèi)容要點(diǎn)和中心思想的分析、歸納或者是對文章所敘復(fù)雜事實(shí)的概述和分析。這四個選項的排列順序與閱讀材料的行文順序大致是一致的,一般是選擇錯誤的一項,顯然其他三項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也要利用這點(diǎn)來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各個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解題可以分成四步完成:
第一步、參透題干
指吃透題干中的概括性論斷的含義,它能給你一個篩選相關(guān)信息的標(biāo)準(zhǔn)。
第二步、分析信息
逐句分析所給語句,這些語句雖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論斷,把它們與題干中的論斷做是非比較,以便做出判斷,當(dāng)然這一步須既有理解文言語句字面意思的能力,又要有概括語句深層意義的能力,這一步做好了,就為后面的選擇掃清了障礙。
第三步、對照確認(rèn)
根據(jù)所給的答案,逐一與原文對照,詞、句、意都要落實(shí),并加以確認(rèn)。
第四步、確定答案
盡管解題思路因人而異,但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必須要在理解每個句子的基礎(chǔ)上,要立足全文,居高臨下來辨析和斷定句子所陳述的內(nèi)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選取的信息是準(zhǔn)確無誤的。
二、歸納內(nèi)容要點(diǎn),概括中心思想
歸納內(nèi)容要點(diǎn)是就文章各部分的內(nèi)容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表達(dá)出來,屬于化整為零的分析和提煉的過程。概括中心思想是把文章的整體或某一部分的內(nèi)容主旨化,并加以闡發(fā)或概括,屬于化零為整綜合和整理的過程。二者是互相聯(lián)系、相輔相成,一個是需要整體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為宏觀指導(dǎo),一個是必須以把握文章的各個基本內(nèi)容為基礎(chǔ)。
考試一般都著眼于對整個選文內(nèi)容要點(diǎn)、中心思想的概括。這就要求學(xué)生理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依據(jù)情理辨清主次信息,從而明確文章的內(nèi)容要點(diǎn)和主旨。這不僅要對原文的基本內(nèi)容進(jìn)行歸納概括,還要對文章內(nèi)容做較深層次的剖析。也就是說,不僅要能概括某個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所導(dǎo)致的結(jié)果或某個(幾個)人物的所作所為,還要能揭示出這個事件的意義、某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某種本質(zhì)、某種觀點(diǎn)等等。
解答本測試點(diǎn)考題,思路與方法有如下幾點(diǎn):
1、總攬文意,整體把握。
閱讀時,要從宏觀上的角度把握材料,緊扣品德這一主線,給人物定位,對主人公有個總的印象。把握了作者對人物的基本態(tài)度后,就能比較明確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
2、抓住題干,準(zhǔn)確把握題目信息。
在閱讀題干時,須讀全、讀準(zhǔn)題干,切忌粗心大意。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一個不漏地分析;所謂讀準(zhǔn),就是要明確題目要求,是選對還是選錯,是考查局部還是考查全文。
3、借助注釋提示,找到解題突破口。
切記,文后的注釋絕不是可有可無,它往往是為我們理解文意提供幫助的。
4、辨析差異,排除干擾。
解題時,如果我們能了解選項設(shè)置模式,仔細(xì)扣除干擾,就會提高正確率。高考文言文閱讀在這一考點(diǎn)的題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實(shí)、偷換概念、以假亂真等干擾項,這需要我們細(xì)心分辨。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diǎn)態(tài)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diǎn)態(tài)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層次,是前面所提訓(xùn)練的綜合體現(xiàn)。在一般的記敘文中,作者的觀點(diǎn)態(tài)度并沒有明確說出來,我們要通過對人物的描寫、人物的主次關(guān)系,對事件的敘述、詳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是憎,作品的傾向是肯定還是否定,寫作的意圖是歌頌贊揚(yáng)還是鞭撻諷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么教訓(xùn)還是獲得什么啟示。對議論文也要通過論點(diǎn)、論據(jù)、論證的分析,聯(lián)系作者的身世和所處時代,弄清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diǎn)態(tài)度。
從近幾年的考試實(shí)踐來看,主要有兩種考查方式:
一是隱性考查,即把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diǎn)態(tài)度的分析概括融進(jìn)歸納內(nèi)容要點(diǎn)、概括中心思想或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中,這種情形較為多見;
二是直接考查,即專門設(shè)題或設(shè)項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diǎn)態(tài)度,這種情形以前相當(dāng)少見,但到去年今年的考試,就明確地進(jìn)行了直接考查,未來幾年,這項考查會有加強(qiáng)的趨勢,這正是語文注重人文性和閱讀注重整體把握的必然要求。
解答本測試點(diǎn)考題,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通讀全文,分析人物言行。
要通過作者對人物的描寫、人物的主次關(guān)系、事件的敘述、詳略的安排來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是憎,寫作意圖是贊揚(yáng)還是諷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么教訓(xùn)還是獲得什么啟示。
2、要能夠把作者的觀點(diǎn)態(tài)度與文章中人物的言論區(qū)分開來。
3、綜合概括,提煉觀點(diǎn)。
作者的觀點(diǎn)態(tài)度有的特別含蓄曲折,這就要注意發(fā)掘相關(guān)語句的隱含信息。有時作者的觀點(diǎn)散布在各處,應(yīng)進(jìn)行適當(dāng)?shù)木C合概括,以便全面準(zhǔn)確地對作者觀點(diǎn)作出評價。
4、樹立歷史的觀點(diǎn)。
我們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diǎn)來思考,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有拔高的評價,不能把現(xiàn)代人的思想觀念強(qiáng)加給古人。
還要特別注意:歸納內(nèi)容要點(diǎn)概括中心思想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diǎn)態(tài)度二者之間也是有一定的區(qū)別的:前者是要求將文章中事件本身或道理本身的有關(guān)內(nèi)容分析概括出來,這屬于客觀的東西,考查著眼于歸納、概括能力;后者是要求在分析歸納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能夠提煉作者的觀點(diǎn)態(tài)度,這屬于側(cè)重作者主觀的東西,考查著眼于分析、概括能力上。但在實(shí)際考查時,這二者有時很難截然分開,因?yàn)樘釤捵髡叩挠^點(diǎn)態(tài)度要建立在對文章內(nèi)容要點(diǎn)、主旨的分析上。因此,將前面復(fù)習(xí)到的知識融會貫通是完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diǎn)態(tài)度的堅實(shí)基礎(chǔ),也可以是順利完成整篇文言閱讀的必要步驟。
【考題例析】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試題
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為臨菑市椽,不見知。及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惟獨(dú)莒、即墨不下。燕引兵東圍即墨,即墨大夫出與戰(zhàn),敗死。城中相與推田單,立以為將軍,以即墨拒燕。頃之,燕昭王卒,惠王立,與樂毅有隙。田單聞之,乃縱反間于燕,宣言曰: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樂毅胃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shí)欲連兵南面而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惟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樂毅因歸趙,燕人士卒忿。田單又縱反間曰: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為寒心。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zhàn),怒自十倍。田單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約降于燕,燕軍皆呼萬歲。田單又收民金,得千鎰,令即墨富豪遺燕將,燕軍由此益懈。田單乃收城中得千余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葦于尾,燒其端。鑿城數(shù)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后。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而城中鼓噪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叛燕而歸田單,齊七十余城皆復(fù)為齊。
(1)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組是
①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約降于燕,燕軍皆呼萬歲。④令即墨富豪遺燕將,燕軍由此益懈。
⑤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⑥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2)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田單是齊國田氏較遠(yuǎn)的宗親,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軍攻打齊國,包圍了即墨,即
墨守將戰(zhàn)死,田單被推舉為將軍。這使他后來得以立下不朽的戰(zhàn)功。
B.田單善于審時度勢,利用敵人的矛盾?;萃跖c樂毅有隙,他乘機(jī)詐言樂毅緩攻即墨
是待機(jī)圖變,混淆了惠王的視聽,樂毅最終離職,齊國消除了一大威脅。
C.田單深諳戰(zhàn)略藝術(shù),他誘使燕軍兒下令即墨民眾發(fā)指的罪行,以激發(fā)己方同仇敵愾;
又假裝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敵軍以作內(nèi)應(yīng),麻痹對方,瓦解了敵軍斗志。
D.田單的戰(zhàn)術(shù)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陣,縱牛直沖燕軍,繼之以士卒的追擊,百姓的助
威,一舉夷殺燕將騎劫,推毀了燕軍。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復(fù)。
【導(dǎo)析】答案示例:C、C這是2001年高考人國卷的第15、16兩題。這則閱讀材料共敘三件事:一是敘田單臨危受命抗擊燕軍;二是敘田單用反間計分化燕軍;三是敘田單用火牛陣大敗燕軍,盡收失地。前一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答案是C。所列這六句話,②③④三句顯然是表現(xiàn)田單善于用詐的手段的。句⑤表現(xiàn)田單的戰(zhàn)術(shù)巧妙,其中也包含詐的因素。①⑥兩句是說燕王、燕軍如何,不在于表現(xiàn)田單用兵的手段。從本題可知,所謂篩選信息,其本質(zhì)仍然是考查對文意的理解能力。
后一題綜合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的能力,答案為C。C項之不正確,在于分號后的分析不當(dāng)。假裝投降的意思不能說沒有,而派遣富豪打入敵軍以作內(nèi)應(yīng)之說則毫無根據(jù)。文中說,田單又收民金,得千鎰,令即墨富豪遺燕將,意思是說,田單從民眾那里得到千鎰金,讓即墨的富豪送給燕國的將領(lǐng),因此,燕軍益懈。從本題看,所謂分析,其本質(zhì)仍然是考查對文意的理解。只是前后兩題考查的角度不同而已。
【能力訓(xùn)練一】
1.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題目。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jì)人也,廣家世世受射。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力戰(zhàn)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數(shù)千騎。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shù)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引兵而去。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dāng)?shù)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chǎn)事。廣訥口少言,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后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出東道。軍亡導(dǎo),或失道,后大將軍。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yuǎn),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門十余矣,終不能復(fù)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交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shí)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雖小,可以喻大也。
(1)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李廣對待部下寬緩不苛的一組是
①解鞍,令士皆縱馬臥②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③專以射為戲④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
⑤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⑥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zhuǎn).②④⑤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廣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傳授射箭之法,因而騎射精熟,驍勇善戰(zhàn)。曾在抗擊匈奴時殺敵立功,并在平定吳楚軍時,攻營拔寨,建立卓越功勛。
B.李廣不僅武藝高強(qiáng),而且足智多謀。他面對匈奴數(shù)千騎兵,沉著鎮(zhèn)定,巧用疑兵之計,使敵軍不敢貿(mào)然追擊,而自己的小部隊則安然得以保全。
C.李廣不善言辭,少言寡語,而又廉潔自律,重義輕財。他屢建戰(zhàn)功,威震匈奴,常用增加財富的機(jī)會,但卻終身沒有多余財物,也從不以家產(chǎn)為念。
D.李廣作為主將,部隊失去向?qū)Ф允У缆罚掠诔袚?dān)過錯。面對處罰,他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年老,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hù),于是引刀自剄。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2)題。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人。始為隋將來護(hù)兒帳內(nèi),母喪,護(hù)兒遣使衤遂吊之。俄從通守張須陀擊賊盧明月不邳,賊眾十余萬,須陀所統(tǒng)十之一,堅壁未敢進(jìn)。糧盡,欲引去。須陀曰:賊見兵卻,須悉眾追我,得銳士襲其營,且有利,誰為吾行者?眾莫對。惟叔寶與羅士信奮行。乃分勁兵千人伏莽間,須陀委營循,明月悉兵追躡。叔寶等馳叩賊營,門閉不得入,乃升樓拔賊旗幟,殺數(shù)十人,營中亂,即斬關(guān)納外兵,縱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還,須陀回?fù)簦笃浦?。須陀死。率殘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寶大喜,以為帳?nèi)驃騎,待之甚厚。密宇文化及戰(zhàn)黎陽,中矢墮馬,濱死,追兵至,獨(dú)叔寶捍衛(wèi)得免。后歸王世充,署龍驤大將軍。與程咬金計曰:世充多詐,數(shù)下下咒誓,乃巫嫗,非撥亂主也!因約俱西走,策其馬謝世充曰:自顧不能奉事,請從此辭。賊不敢逼,于是來降。高祖俾事秦王府,從鎮(zhèn)長春宮,拜馬軍總管。戰(zhàn)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多,帝賜以黃金羨慕,勞曰:卿不恤妻子而來歸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當(dāng)割以啖爾,況子女玉帛乎?尋授秦王右三統(tǒng)軍,走宋金剛于介休,拜上柱國。進(jìn)封翼國公:每敵有驍將銳士震耀出入以夸眾者,秦王輒命叔寶往取之。躍馬挺槍刺于萬眾中,莫不如志,以是頗自負(fù)。后稍多疾,嘗曰:吾少長戎馬間,歷十百余戰(zhàn),數(shù)重創(chuàng),出血且數(shù)斛,安得不病乎?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新唐書秦瓊傳》)
(1)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表明秦瓊英勇善虎的一組是
①乃升樓拔賊旗幟,殺數(shù)十人②獨(dú)叔寶捍衛(wèi)得免
③策其馬謝世充④賊不敢逼,于是來降
⑤戰(zhàn)美良川,破尉遲敬德⑥躍馬挺槍刺于萬眾中,莫不如志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⑤⑥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瓊勇武過人,戰(zhàn)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來護(hù)兒、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對他看重有加。但王世充卻不重用他,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門下。
B.秦瓊是一個義士,當(dāng)他認(rèn)識到王世充并不是治平亂世的明主要去投靠唐高祖時,他還冒著危險去向王世充辭行。
C.秦瓊英勇善戰(zhàn),每逢敵軍有驍將精兵耀武揚(yáng)威時,秦王總是派他去攻取。他每虞必勝,因此很是自負(fù)。
D.秦瓊一生戎馬倥傯,歷經(jīng)兩百余戰(zhàn),累官進(jìn)爵,多受封賞。去世后陪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3.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2)題。
周新,南海人?!诖罄硭略u事,以善決獄稱。成祖即位,改監(jiān)察御史。敢言,多所彈劾。貴戚震懼,目為冷面寒鐵;京師中至以其名怖小兒,輒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請都司、衛(wèi)、所,不得凌府、州、縣,府、衛(wèi)官相見均禮,武人為之蕺。改按北京,時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閑田,監(jiān)禁詳擬,往復(fù)待報,多瘐死。新請從北京行部或巡按詳允就遣,以免淹滯。從之。且命畿內(nèi)罪人應(yīng)決者許收贖。帝知新,所奏無不允。還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之,聞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初,新入境,群蚋迎馬頭,跡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驗(yàn)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廣市布,視印文俁者捕鞫之,盡獲諸盜。一日,視事,旋風(fēng)吹葉墜案前,葉異他樹,詢左右,獨(dú)一僧寺有之。寺去城遠(yuǎn),新意僧殺人;發(fā)樹,果曲子婦人尸。鞫實(shí),磔僧。一商暮歸,恐遇劫,藏金叢祠石下,歸以語其妻。旦往求不得,訴于新,新召商妻訊之,果商妻有所私。商驟歸,所私尚匿妻所,聞商語,夜取之。妻與所私皆論死。其他發(fā)奸伏,皆此類也。
新微服行部,忤縣令。令欲拷治之,聞廉使且至,系之獄。新從獄中詢諸囚,得令貪污狀。告獄吏曰:我按察使也。令驚謝罪,劾罷之。
--節(jié)選自《明史o周新傳》、題目為編者所加
(1)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明周新善決獄的一組是
①貴戚震懼②新召商妻訊之
③府、衛(wèi)官相見均禮,武人為之蕺④新意僧殺人……鞫實(shí),磔僧
⑤視印文合者捕鞫之
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寫周新判案,符合科學(xué)推理的有布商案和寺僧殺婦人案,而商人失金案、商人失金案、劾罷縣令等并非科學(xué)。
B.本文對周新彈劾不法權(quán)貴,安置犯人,善于決獄,懲治貪官諸方面作了或略或詳敘述。
C.本文對周新審案做了較詳?shù)拿枋?,這與文章開頭以善決獄稱的論斷相呼應(yīng)。
D.本文在記敘周新判案明察真情的同時,也顯示出他有些酷吏色彩,如妻與所私皆論死。
4.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題。
建陵侯衛(wèi)綰者,代大陵人也。綰以戲車為郎,事文帝,功次遷為中郎將,醇謹(jǐn)無他。孝景為太子時,召上左右飲,而綰稱病不行。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余不誚呵綰,綰日以謹(jǐn)力。
景帝幸上林,詔中郎將參乘,還而問曰:君知所以得參乘乎?綰曰:臣從車士幸得以功次遷為中郎將,不自知也。上問:吾為太子時召君,君不肯來,何也?對曰:死罪,實(shí)病上賜之劍。綰曰:先帝賜臣劍凡六,劍,不敢奉詔。上曰:劍,人之所施易,獨(dú)至今乎?綰曰:具在。上使取六劍,劍尚盛,未嘗服也。郎官有譴,常蒙其罪,不與他將爭;有功,常讓他將。上以為廉,忠實(shí)無他腸,乃拜綰為河間王太傅。吳楚反,詔綰為將,將河間兵擊吳楚,有功,拜為中尉。三歲,以軍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綰為建陵侯。
其明年,上廢太子,誅栗卿之屬。上以為綰長者,不忍,乃賜綰告歸,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膠東王為太子,召綰,拜為太子太傅。久之,遷為御史大夫。五歲,代桃侯舍為丞相,朝奏事如職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終無可言。天子以為敦厚,可相少主,尊寵之,賞賜甚多。
為丞相三歲,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時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職,免之,其后綰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節(jié)選自《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1)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衛(wèi)綰醇謹(jǐn)敦厚的一組是
①召上左右飲,而綰稱病不行②有功,常讓他將③將河間兵擊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為丞相,朝奏事如職所奏⑤綰以戲車為郎,事文帝,功次遷為中郎將
⑥丞相以景帝疾時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職,免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zhuǎn).③④⑥
(1)以下對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衛(wèi)綰歷任文、景、武三朝,為人醇厚謹(jǐn)慎。文帝時,太子孝景召請文帝左右近臣飲,衛(wèi)綰借口生病推辭。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時間對衛(wèi)綰不聞不問,衛(wèi)綰卻一天比一天謹(jǐn)慎。景帝曾想賜給
衛(wèi)綰一把劍,被衛(wèi)綰回絕,衛(wèi)綰不與人爭功。景帝認(rèn)為他廉潔忠誠,后因平叛有功
而得以提升,后來因?yàn)檐姽Χ环鉃榻旰睢?br>
C.衛(wèi)綰曾做太子太傅,后來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舉職分內(nèi)例行
的事上奏,不別有所議論,自從他開始做官司以至于位居丞相,終究無所建樹。亦
無過錯。
D.武帝即位后,丞相衛(wèi)綰在景帝臥病時曾濫殺無辜而被免去了官職。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題。(2008江蘇卷)
吳漢,字子顏,南陽宛人也。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及得召見,遂見親信。建武二年,封漢為廣平侯。明年春,圍蘇茂于廣樂,周建招聚十余萬人救廣樂。漢將輕騎迎與之戰(zhàn),不利,墮馬傷膝,還營。諸將謂漢曰:大敵在前而公傷臥,眾心懼矣。漢乃勃然裹創(chuàng)而起,椎牛饗士,令軍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諸君勉之!于是軍士激怒,人倍其氣。旦日,齊鼓而進(jìn),建軍大潰。時鬲縣五姓共逐守長,據(jù)城而反。諸將爭欲攻之,漢不聽,曰:使鬲反者,皆守長罪也。敢輕冒進(jìn)兵者斬!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長,而使人謝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歸降。明年,賊率五萬余人夜攻漢營,軍中驚亂,漢堅臥不動,有頃乃定。即夜發(fā)精兵出營突擊,大破其眾。十二年春,漢乃進(jìn)軍攻廣都,拔之。遣輕騎燒成都市橋。帝戒漢曰:但堅據(jù)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若不敢來,公轉(zhuǎn)營迫之,須其力廢,乃可擊也。漢乘利進(jìn)逼成都,阻江北為營,使劉尚將萬余人屯于江南。帝聞大驚,讓漢曰: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與尚別營,事有緩急,不復(fù)相及。詔書未到,謝豐、袁吉將眾十許萬攻漢,使別將將萬余人劫劉尚,令不得相救。漢與大戰(zhàn)一日,兵敗,走入壁。漢乃召諸將厲之曰:欲潛師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敗之機(jī),在此一舉。于是多樹幡旗,使煙火不絕,夜銜枚引兵與劉尚合軍,豐等不覺。明日,漢悉兵迎戰(zhàn),遂大破之。漢從征伐,諸將見戰(zhàn)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yáng)士吏。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yè)。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及薨,賜謚曰忠侯。
(選自《后漢書吳漢傳》,有刪節(jié))
(1).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xiàn)吳漢激勵士氣的一組是
①勃然裹創(chuàng)而起,椎牛饗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諸君勉之
③軍士激怒,人倍其氣④敢輕冒進(jìn)兵者斬
⑤漢乘利進(jìn)逼成都⑥方整厲器械,激揚(yáng)士吏
A.①③⑥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⑤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吳漢從馬上摔落傷了膝蓋,撤回營帳。將領(lǐng)們提出,大敵當(dāng)前,主帥因傷而臥,會使軍中產(chǎn)生恐懼心理,吳漢立刻接受了他們的意見。
B.吳漢面對五萬多敵人趁夜進(jìn)攻、軍中驚恐混亂的情況,處變不驚,鎮(zhèn)定自若,堅臥不動。他的這一做法,一會兒便穩(wěn)定了隊伍。
C.吳漢沒有聽從皇帝告誡,以致落敗。他吸取教訓(xùn),在與劉尚的隊伍會合后,樹起許多旗幟,不熄煙火,蒙騙敵人,終于轉(zhuǎn)敗為勝。
D.吳漢具有樸實(shí)淳厚的品質(zhì),對家人的要求也很嚴(yán)格。他外出打仗時,妻兒曾經(jīng)在家購買田產(chǎn),吳漢回來后,責(zé)備了他們。
【能力訓(xùn)練二綜合】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練習(xí)。
宋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以父任為郎,時年十五,好經(jīng)書,每休沐日,輒受業(yè)博士,通《詩》《禮》,善論難。至二十余,調(diào)補(bǔ)辰陽長。其俗少學(xué)者而信巫鬼,均為立學(xué)校,禁絕淫祀,人皆安之。遷上蔡令,時禁人喪葬不得侈長,均曰:夫送終逾制,失之輕者。今有不義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罰過禮,非攻之先。競不肯施行。遷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數(shù)為民患,常募設(shè)檻阱而猶多傷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黿鼉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獸,猶北土之有雞豚也。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其務(wù)退奸貪,思進(jìn)忠善,可一去檻阱,除削課制。其后傳言虎相與東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飛至九江界者,輒東西散去,由是名稱遠(yuǎn)近??5揽h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眾巫遂取百姓男女,歲歲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書日:自今以后,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擾良民。于是遂絕。永平元年,遷東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東海吏民思均恩化,為之作歌,詣閑乞還者數(shù)個人。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每有駁議,多合上旨。均嘗刪剪疑事,帝以為有奸,大怒。諸尚書惶恐,皆叩頭謝罪。均顧厲色曰:蓋忠臣執(zhí)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撓,遷均司隸杜尉。數(shù)月,出為河內(nèi)太守,數(shù)化大行。均嘗寢病,百姓耆老為禱請,旦夕問起居,其為民愛若此。以疾上書乞免,帝使中黃門慰問,固留養(yǎng)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辭。均性寬和,不喜文法,常以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災(zāi)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書,恒欲叩頭爭之,以時方嚴(yán)切,故遂不敢陳。帝后聞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送終逾制,失之輕者失:過錯。B.常募設(shè)檻阱而猶多傷害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D.帝菩其不撓,遷均司隸校尉撓:阻礙。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動民眾的一組是
①禁人喪葬不得侈長②詣聞乞還者數(shù)千人③百姓耆老為禱請④其為民愛若此⑤使中黃門慰問⑥后聞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項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時好讀經(jīng)書,常用休息日從師學(xué)習(xí),精通《詩》《禮》二經(jīng),長于論辯。任上蔡令時執(zhí)政平穩(wěn),不做偏激之事,體現(xiàn)了寬厚的風(fēng)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時,認(rèn)為虎豹黿鼉所以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們,應(yīng)屏除貪欲,撤除檻阱;對于共祠唐、后二山的習(xí)俗,主張不應(yīng)當(dāng)因此肆擾百姓。
C.宋均在尚書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績,固而深受皇帝賞識。他因病請求辭職時,皇帝給他優(yōu)厚待遇,不僅派人問候,同時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認(rèn)為煩苛的人,可能廉潔守法,而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zāi)禍;早年任尚書令時即想以此向上陳告,只是限于當(dāng)時形勢,因而未敢上奏。
(4).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
譯文:
(2)蓋忠臣執(zhí)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
譯文: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練習(xí)。
安重榮,小字鐵胡,朔州人也。重榮有力,善騎射,為振武巡邊指揮使。雖武夫,而曉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重榮拔劍授其父,使自殺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從傍詬罵,奪其劍而逐之,問之,乃繼母也,重榮叱其母出。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而見晉高祖自藩侯得國,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邪?兵強(qiáng)馬壯者為之爾!雖懷異志,而未有以發(fā)也。是時,高祖與契丹約為父子,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jǐn),重榮憤然,以謂屈中國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無厭之欲,此晉萬世恥也!數(shù)以此非誚高祖。契丹使者往來過鎮(zhèn)州,重榮箕踞慢罵,不為之禮,或執(zhí)殺之。是時,吐渾白氏役屬契丹,苦其暴虐,重榮誘之入塞。契丹數(shù)遣使責(zé)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對使者鞠躬俯首,受責(zé)愈謹(jǐn),多為好辭以自解,而姑息重榮不能詰。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過鎮(zhèn),重榮侵辱之,拽剌言不遜,重榮怒,執(zhí)拽剌;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zhèn),皆以契丹可取為言。高祖患之,為之幸鄴,報重榮曰:前世與虜和親,皆所以為天下計,今吾以天下臣之,爾以一鎮(zhèn)抗之,大小不等,無自辱焉!重榮謂晉無如我何,反意乃決。重榮雖以契丹為言,反陰遣人與幽州節(jié)度使劉晞相結(jié)。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欲因以窺中國,故不加怒于重榮。其冬,安從進(jìn)反襄陽,重榮聞之,乃亦舉兵。是歲,鎮(zhèn)州大旱、蝗,重榮聚饑民數(shù)萬,驅(qū)以向鄴,聲言入覲。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將趙彥之與重榮有隙,臨陣卷旗以奔晉軍。重榮聞彥之降晉,大懼,重榮以吐渾數(shù)百騎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斬首以獻(xiàn),高祖御樓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鎮(zhèn):指總領(lǐng)一萬的軍府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A、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訟:控告B、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暴:突然
C、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jǐn)。謹(jǐn):嚴(yán)格D、姑息重榮不能詰。詰:追問
(6)、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安重容懷異志和非誚高祖的一組是:
A、天子寧有種邪B、兵強(qiáng)驪壯者為之爾重榮箕踞慢罵屈中國以尊夷狄
C、重榮誘之入塞D、重榮怒,執(zhí)拽剌而充無厭之欲此晉萬世恥也!
(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頂是:
A、安重榮雖為武官,但也通曉文吏事務(wù)。在處理一起家庭糾紛時,生父不忍殺其子,繼母則提劍殺逐,重榮不滿繼母的行徑,厲聲將她斥退。
B、安重榮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侮辱對方,甚至抓捕殺死他們,高祖屈已禮待契丹,而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
C、契丹一直伺機(jī)圖謀晉朝,本應(yīng)引起晉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卻表示前朝與虜和親和做法都是為國家考慮現(xiàn)今重榮對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榮肖兵起事,借口朝見,聚集數(shù)萬饑民前往鄴地。高祖派遣部隊阻擊,在雙方交戰(zhàn)中重榮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級后將它送給契丹。
(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zhèn),皆以契丹可取為言。
譯文:
②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
譯文:
3、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練習(xí)。
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丑,不向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養(yǎng)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膚,鑱①皮革,被創(chuàng)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圣王在上,明好
惡以示之,經(jīng)誹譽(yù)以導(dǎo)之,親賢而進(jìn)之,賤不肖而退之,無被創(chuàng)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顯之名,民孰不從?
古者法設(shè)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維時,庶績咸熙③,禮義修而任賢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輕,則上唱而氏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nèi),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仁義。其于化民也,若風(fēng)之搖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臨③賢,雖嚴(yán)刑罰,民弗從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qiáng)也。故圣主舉賢以立功,不肖主舉其所與同。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
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訓(xùn)》)
注釋: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興盛。③臨:統(tǒng)管、治理。
(1)下列語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弗能正也正:正確B.死不還踵踵:腳后跟(還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唱:倡導(dǎo)....D.察其黨與察:仔細(xì)看....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被創(chuàng)流血,至難也碧水東流至此回B.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若風(fēng)之搖草木
C.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群賢畢至,少長咸集D.圣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
(3).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bǔ)出的文字,補(bǔ)出后語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非崇善廢丑,(則)不向禮義B.無法不可以為治也,(故)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C.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此)教之所成也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反映重禮義教化思想的一組是
①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②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③被創(chuàng)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④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禮義修而任賢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風(fēng)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⑥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zhuǎn).③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禮義教化是國之大事,百姓知禮義國家才能興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歸,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會任用那些對自己唯命是從的人。
D.治國離不開嚴(yán)刑峻法,否則就會人心渙散,亂象叢生。
(6).用斜線(/)給下列短文劃直線的部分?jǐn)嗑洹?5分)
太宗謂太子少師蕭曰瑀少號矢得良弓矢數(shù)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辯之未精也。反以號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wù),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資治通鑒唐紀(jì)八》)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練習(xí)。
夫傳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yuǎn)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聞孫叔敖于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yàn)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jìn)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fēng)。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注]樂正,樂官之長。夔,人名。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樂正夔[注]一足,信乎信:相信B.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jìn)之進(jìn):進(jìn)用
C.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節(jié):關(guān)鍵D.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汲:打水
(2).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聞而審,則為福矣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br>
B.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聞而傳之者曰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3).下列各項中每句話都能體現(xiàn)本文主旨的一項是
①夫傳言不可以不察。②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③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yàn)之以理。④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⑤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⑥緣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段通過齊桓公、楚莊王、吳王、智伯的故事,說明對別人的話要仔細(xì)分析,認(rèn)真核查。
B.第三段與夔、丁氏、子夏有關(guān)的文字,說明不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不推究事理,就會造成誤解、誤傳。
C.本文分別以生活事例、歷史事實(shí)和寓言故事作為論據(jù),夾敘夾議,深入淺出。
D.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進(jìn)行論證。
(5).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①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譯文:
②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譯文:
③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
譯文:
【能力訓(xùn)練三綜合】
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賀進(jìn)士王參元失火書(唐)柳宗元
得楊八①書,知足下遇火災(zāi),家無余儲。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道遠(yuǎn)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足下勤奉養(yǎng),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滫瀡②之具,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③,去來之不可常?;?qū)⒋笥袨橐?,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xué)④,其為多能若是,而進(jìn)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顯貴者,蓋無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dú)自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能出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
仆自貞元十五年,見足下之文章,蓄之者蓋六七年未嘗言。是仆私一身而負(fù)公道久矣,非特負(fù)足下也。及為御史尚書郎,自以幸為天子近臣,得奮其舌⑤,思以發(fā)明足下之郁塞。然時稱道于行列,猶有顧視而竊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yù)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常與孟幾道⑥言而痛之。
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其實(shí)出矣。是祝融、回祿⑦之相吾子也。則仆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yù)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開其喙⑧;發(fā)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慄。雖欲如向之蓄縮受侮,其可得乎?于茲吾有望于子,是以終乃大喜也。
古者列國有災(zāi),同位者皆相吊。許不吊災(zāi),君子惡之⑨。今吾之所陳若是,有以異乎古,故將吊而更以賀也。顏、曾之養(yǎng),其為樂也大矣,又何闕焉?
【注釋】①[楊八]名敬之,在楊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親戚,王參元的好朋友。②[滫瀡(xiūsuǐ)]這里指淀粉一類烹調(diào)用的東西。滫,淘米水。瀡,古時把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叫滑,齊國人稱之為瀡。③[倚伏]出自《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為禍?zhǔn)歉R劳兄S质堑滊[藏之所,禍??梢曰ハ噢D(zhuǎn)化。④[小學(xué)]舊時對文字學(xué)、音韻學(xué)、訓(xùn)詁學(xué)的總稱。⑤[奮其舌]這里指對皇帝勸諫、上疏等。奮,鼓動。⑥[孟幾道]孟簡,字幾道,擅長寫詩,尚節(jié)好義,是柳宗元的好朋友。⑦[祝融、回祿]都是傳說中的火神名。⑧[喙]鳥獸的嘴。這里借指人的嘴。⑨[許不吊災(zāi),君子惡之]據(jù)《左傳》記載,魯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0年),宋、衛(wèi)、陳、鄭四國發(fā)生火災(zāi),許國沒有去慰問,當(dāng)時的有識之士據(jù)此推測許國將要滅亡。許,春秋時國名,在今河南許昌一帶。
1.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煬:焚燒
B.蓄之銜忍,而不能出諸口銜:藏在心里
C.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黔:黑色
D.古者列國有災(zāi),同位者皆相吊吊:慰問?
2.下列加點(diǎn)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
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
B.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xué),其為多能若是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yù)之不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D.故將吊而更以賀也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項,全都表明作者祝賀王參元家遭到火災(zāi)的原因的一項是
①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②然時稱道于行列,猶有顧視而竊笑者。
③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其實(shí)出矣。
④是祝融、回祿之相吾子也。
⑤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開其喙。
⑥發(fā)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慄。
A.①④⑥B.①②③C.②④⑤D.③⑤⑥?
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道遠(yuǎn)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譯文:
(2)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dú)自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能出諸口。
譯文:
(3)雖欲如向之蓄縮受侮,其可得乎?于茲吾有望于子,是以終乃大喜也。
譯文:
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陶朱公長子吝金害弟(漢)司馬遷
朱公①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于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②,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曰:至則進(jìn)千金于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既行,亦自私赍數(shù)百金。
至楚,莊生家負(fù)郭,披藜到門,居甚貧。然長男發(fā)書進(jìn)千金,如其父言。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獻(xiàn)遺楚國貴人用事者。
莊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于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及朱公進(jìn)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復(fù)歸之以為信耳。故金至,謂其婦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誡,后復(fù)歸,勿動。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
莊生間時入見楚王,言某星宿③某,此則害于楚。楚王素信莊生,曰:今為奈何?莊生曰:獨(dú)以德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將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錢④之府。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dāng)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fù)見莊生。莊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初為事弟,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莊生知其意欲復(fù)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dú)自歡幸。
莊生羞為兒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報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雖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長男竟持其弟喪歸。
至,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dú)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qū)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節(jié)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注釋】①[朱公]陶朱公,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的別號。②[家督]長子,因長子有督理家事的緣故,故稱家督。③[星宿]我國古代對星座的稱謂,共分二十八宿。④[三錢]本指夏商周對錢幣所分的三等:赤、白、黃。黃為上,白次之,赤為下。這里指錢庫。
1.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裝黃金千溢溢:通鎰,古代重量單位,合24市兩
B.長男既行,亦自私赍數(shù)百金赍:贈送;給予
C.莊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于國閻:里巷的門
D.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赦:減輕或免除對罪犯的刑罰?
2.下列加點(diǎn)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B.①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fù)見莊生
②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
C.①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qū)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
D.①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②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項,全都表現(xiàn)陶朱公長子吝金害弟的一項是
①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
②然長男發(fā)書進(jìn)千金,如其父言。
③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dú)自歡幸。
④莊生羞為兒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
⑤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⑥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②⑤D.③④⑤
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獻(xiàn)遺楚國貴人用事者
譯文:
(2)朱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dāng)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fù)見莊生
譯文:
(3)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qū)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
譯文: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農(nóng)人。會永昌王仁隨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潛相餉遺,結(jié)為兄弟,遂便如親。頗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誅,元后入宮,得幸于高宗,生顯祖。元后臨崩,昭太后問其親,因言洪之為兄。與相訣經(jīng)日,具條列南方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號為顯祖親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與洪之相見,敘元后平生故事,計長幼為昆季。
后為懷州刺史,征拜內(nèi)都大官。河西羌胡領(lǐng)部落反叛,顯祖親征,命洪之與侍中、東郡王陸定總統(tǒng)諸軍。輿駕至并州,詔洪之為河西都將討山胡。皆保險拒戰(zhàn)。洪之筑壘于石樓南白雞原以對之。諸將悉欲進(jìn)攻,洪之乃開以大信,聽其復(fù)業(yè),胡人遂降。顯祖嘉之,遷拜尚書外都大官。后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設(shè)禁奸之制,有帶刃行者,罪與劫同,輕重品格,各有條章。于是大饗州中豪杰長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騎分部覆諸要路,有犯禁者,輒捉送州。宣告斬決。其中枉見殺害者百數(shù)。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雖相羈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為道,廣十余步,示以軍行之勢,乃興軍臨其境。山人驚駭。洪之將數(shù)十騎至其里閭,撫其妻子,問所疾苦,因資遺之。眾羌喜悅,求編課調(diào),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頗有威惠,而刻害之聲聞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納。時高祖始建祿制,法禁嚴(yán)峻,司察所聞,無不窮糾。遂鎖洪之赴京。高祖臨太華,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贓狼藉,又以酷暴。高祖親臨數(shù)之,以其大臣,聽在家自裁。及臨自盡,沐浴換衣。防卒扶持,將出卻入,遍繞家庭,如是再三,泣嘆良久,乃臥而引藥。(節(jié)選自《魏書李洪之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夜密遣騎分部覆諸要路覆:埋伏
B.雖相羈縻,王人罕到羈縻:籠絡(luò)
C.洪之善御戎夷,頗有威惠御:治理
D.司察所聞,無不窮糾糾:糾正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手以付洪之B.①與洪之相見,
②筑壘于石樓南白雞原以對之②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D.①乃臥而引藥
②明于治亂,嫻于辭令②人而徐趨,至而自謝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李洪之酷暴的一組是
①有帶刃行者,罪與劫同②有犯禁者,輒捉送州,宣告斬決
③洪之芟山為道,廣十余步④洪之筑壘于石樓南白雞原以對之
⑤其中枉見殺害者百數(shù)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納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⑤D.④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誅殺后進(jìn)宮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顯祖,其實(shí)李洪之并不是顯祖的親舅舅。
B.李洪之雖然為人酷暴,但他對赤葩渴郎羌卻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興,紛紛要求編人戶籍,繳納租稅。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區(qū)的羌胡部落,安撫赤葩渴郎羌部,為國出生入死,最后還是免不了被賜死,可見官場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臨死時,沐浴換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挾持著,圍著家里的院子繞了好幾圈,哭泣嘆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諸將悉欲進(jìn)攻,洪之乃開以大信,聽其復(fù)業(yè),胡人遂降。
譯文:
(2)洪之將數(shù)十騎至其里閭,撫其妻子,問所疾苦,因資遺之。
譯文:
(3)高祖親臨數(shù)之,以其大臣,聽在家自裁。
譯文:
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專項訓(xùn)練(二)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fù)責(zé),高中教師要準(zhǔn)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wù)之一。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xué)生吸收,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xué)氛圍。您知道高中教案應(yīng)該要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專項訓(xùn)練(二)”,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11屆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fù)習(xí)教、學(xué)案:文言文專項訓(xùn)練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子產(chǎn)①為政
鄭人游于鄉(xiāng)校②,以論執(zhí)政。然明謂子產(chǎn)曰:“毀鄉(xiāng)校,何如?”子產(chǎn)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chǎn)曰:“少,未知可否?!弊悠ぴ唬骸霸?,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xué)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chǎn)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shí)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于子?子有美錦,不使人學(xué)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xué)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xué)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xué)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二月,鄭伯如晉,子產(chǎn)寓書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wù)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宣子說,乃輕幣。
子產(chǎn)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廬井有伍⑤。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從政一年,輿人⑥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chǎn),吾其與之!”及三年,又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chǎn)誨之。我有田疇,子產(chǎn)殖之。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
(選編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產(chǎn):名僑,字子產(chǎn),春秋時著名政治家,鄭國名相。文中加“”的都是人名。
②鄉(xiāng)校:鄉(xiāng)間公共場所。③范宣子:春秋時晉國大臣,晉平公時執(zhí)掌國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戶編制。⑥輿人:眾人。⑦褚:儲藏。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不克救也克:能夠
B.鄭伯如晉如:到……去
C.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賄:賄賂
D.子產(chǎn)使都鄙有章,上下有眼鄙:邊遠(yuǎn)的地方
(2)下列句中的“病”字,與文中“鄭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B.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D.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
(3)下列八句話編為四組,分別表現(xiàn)了子產(chǎn)治國以德,以民為本的一組是()
①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②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
③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④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⑤人之愛人,求利之也⑥德,國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聞而藥之也⑧夫令名,德之輿也
A.⑧②B.⑥⑤C.①③D.⑦④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產(chǎn)高度重視傾聽民眾意見,并且把民眾的批評指責(zé)作為施政的依據(jù)。他認(rèn)為鄉(xiāng)校是民眾發(fā)表意見的重要場所,如果取締鄉(xiāng)校,堵塞言路,一定會對國家造成巨大傷害。
B.子產(chǎn)認(rèn)為政事是關(guān)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他對子皮任用年輕而又沒有從政經(jīng)驗(yàn)的尹何治理封地,認(rèn)為如果不經(jīng)過學(xué)習(xí)實(shí)踐就委以重任,一定會造成危害。
C.子產(chǎn)認(rèn)為治國應(yīng)該重德經(jīng)財,治國以德可以獲取美好的名聲,從而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使國家根基穩(wěn)固,人民快樂安逸。
D.子產(chǎn)是春秋時期鄭國的賢相,他具有很強(qiáng)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賞罰分明,治國有方。文章最后通過鄭國流傳的民謠,用對比的手法,對子產(chǎn)給予了高度的贊揚(yáng)。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高祖孝文皇帝,諱宏,顯祖獻(xiàn)文皇帝之長子,母曰李夫人。三年夏六月辛未,立為皇太子。五年秋八月丙午,即皇帝位于太華前殿。
(帝)雖于大臣持法不縱,然性寬慈。進(jìn)食者曾以熱羹傷帝手,又曾于食中得蟲穢之物,并笑而恕之。宦者先有譖帝于太后,太后大怒,杖帝數(shù)十,帝默然而受,不自申明。太后崩后,亦不以介意。
聽覽政事,莫不從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所以濟(jì)益。天地、五郊、宗廟二分之禮,常必躬親,不以寒暑為倦。尚書奏案,多自尋省。百官大小,無不留心,務(wù)于周洽。每言:凡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誠御物,茍能均誠,胡越之人亦可親如兄弟。常從容謂史官曰:“直書時事,無諱國惡。人君威福自己,史復(fù)不書,將何所懼?”南北征巡,有司奏請治道,帝曰:“粗修橋梁,通輿馬便止,不須去草鏟令平也。”凡所修造,不得已而為之,不為不急之事?lián)p民力也。巡幸淮南,如在內(nèi)地,軍事須伐民樹者,必留絹以酬其直,民稻粟無所傷踐。
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jīng)之義,覽之便講,學(xué)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詔冊,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受奇好士,情如饑渴。待納朝賢,隨才輕重,常寄以布素之意。悠然玄覽,不以世務(wù)嬰心。又少而善射,有膂力。年十余歲,能以指彈碎羊骨尃骨。及射禽獸,莫不隨所志斃之。至年十五,便不復(fù)殺生,射獵之事悉止。性儉素,常服澣濯之衣,鞍勒鐵木而已。帝之雅志,皆此類也。
(節(jié)選自《魏書帝紀(jì)第七》,有刪改)
(1)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的意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帝)雖于大臣持法不縱縱:放縱B.哀矜百姓矜:同情,憐憫
C.史傳百家,無不該涉該:應(yīng)該D.不以世務(wù)嬰心嬰:圍繞,纏繞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又曾于食中得蟲穢之物/患于不均B.將何所懼/凡所修造
C.不得已而為之/任興而作D.探其精奧/及其成也
(3)以上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孝文帝開明的一組是()
①即皇帝位于太華前殿②聽覽政事,莫不從善如流
③直書時事,無諱國惡④才藻富贍,好為文章
⑤愛奇好士,情如饑渴⑥常服澣濯之衣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zhuǎn).②④⑥
(4)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敘述和概括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A.孝文帝性格寬厚仁慈,寬恕了燙傷他的手的侍者,在膳食中發(fā)現(xiàn)不潔之物也一笑了之,對在太后面前誣陷他的宦官也不予追究。
B.孝文帝勵精圖治,勤于政治,對于祭祀一類的大事經(jīng)常親自到場;對于提交上來的公文事務(wù),他多是親自處理。
C.像歷史上其他開明的封建帝王一樣,孝文帝注意節(jié)儉,關(guān)心民生。他出巡時,盡量不去打擾當(dāng)?shù)氐陌傩?,避免車駕損害莊稼。
D.孝文帝平常喜歡讀書,手不釋卷,可謂學(xué)富五車;并且他擅長寫各種文章,平時朝廷的各種詔書均是他親筆寫成。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尉遲敬德,名恭,朔州善陽人。隋大業(yè)末,劉武周亂,以為偏將。與宋金剛襲破(唐)永安王孝基,熱獨(dú)孤懷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戰(zhàn)柏壁,金剛敗奔突厥,敬德合余眾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諭之,乃與尋相舉地降,從擊王世充。
會尋相叛,諸將疑敬德且亂,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執(zhí)之,猜貳已結(jié),不即殺,后悔無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寧肯后尋相者邪?”釋之,引見臥內(nèi),曰:“丈夫以氣相許,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終不以讒害良士?!币蛸n之金,曰:“必欲去,以為汝資。”是日獵榆窠,會世充自將兵數(shù)萬來戰(zhàn)。單雄信者,賊驍將也,騎直趨王,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乃冀王出,率兵還戰(zhàn),大敗之。王顧曰:“比眾人意公必叛,我獨(dú)保無它,何相報速邪?”
竇建德營板渚,王命李責(zé)力等為伏,親挾弓,令敬德執(zhí)槊,略其壘,大呼致師。建德兵出,乃稍引卻,殺數(shù)十人,眾益進(jìn)。伏發(fā),大破之。時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廄馬,鎧甲華整,出入軍中以夸眾。王望見,問:“誰可取者?”敬德請與高甑生、梁建方三騎馳往,禽琬,引其馬以歸,賊不敢動。
隱太子嘗以書招之,贈金皿一車。辭曰:“秦王實(shí)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無功,其敢當(dāng)賜?若私許,則懷二心,徇利棄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聞,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雖積金至斗,豈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計。”巢王果遣壯士刺之。敬德開門安臥,賊至,不敢入。因譖于高祖,將殺之。王固爭,得免。
(玄武門之變后)王為皇太子。時坐隱、巢者百余家,將盡沒入之。敬德曰:“為惡者二人,今已誅,若又窮支黨,非取安之道?!庇墒瞧赵?。
嘗侍宴慶善宮,有班其上者,敬德曰:“爾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擊道宗目幾眇。太宗不懌,罷,召讓曰:“騰觀漢史,嘗怪高祖時功臣少全者。今視聊所為,乃知韓、彭夷戮,非高祖過。國之大事,惟賞與罰,橫恩不可數(shù)得,勉自脩飭,悔可及乎!”敬德頓首謝。
顯慶三年卒,年七十甲。謚曰“忠武”。
(選自《新唐書》,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翼王出,率兵還戰(zhàn)翼:掩護(hù)
B.親挾弓,令敬德執(zhí)槊,略其壘略:攻打
C.嘗侍宴慶善宮,有班其上者班:排列
D.朕觀漢史,嘗怪高祖時功臣少全者怪:怪罪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會尋相叛,諸將疑敬德且亂我終不以讒害良士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斂資財以送其行
今于殿下無功,其敢當(dāng)賜今視卿所為,乃知韓、彭夷戮,非高祖過
乃使人復(fù)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壁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尉遲敬德“忠誠”或“勇武”的一組是()
①乃與尋相舉地降,從擊王世充②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乃翼王出,率兵還戰(zhàn)
③禽琬,引其馬以歸,賊不敢動④今于殿下無功,其敢當(dāng)賜
⑤敬德開門安臥,賊至,不敢入⑥敬德勃然,擊道宗目幾眇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⑤⑥D(zhuǎn).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尉遲敬德作戰(zhàn)勇猛,曾打敗過唐軍。歸順秦王后有人懷疑他謀反,將他抓了起來,要?dú)⑺G赝醪粌H下令放了他,還送給他一些金銀。
B.尉遲敬德將隱太子收買自己的事告訴了秦王,秦王斷定對方不會就此罷休。果然后來又發(fā)生了尉遲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誣陷等事情。
C.尉遲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時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滿,事后對其進(jìn)行了重重的責(zé)罰。
D.這篇文章通過救王駕、擒王琬、拒收買、鬧御宴等情節(jié),多角度地表現(xiàn)了人物性格,將尉遲敬德這一形象塑造得豐滿鮮活。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書劍俠事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濟(jì)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婦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宮妝,髻上加氈笠,錦衣弓鞋,結(jié)束為急裝①。腰劍,騎黑衛(wèi),極神駿,婦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駛。試問:“何人?”停騎漫應(yīng)曰:“不知何許人?!薄皩⑼翁帲俊庇致?yīng)曰:“去處去。”頃刻東逝,疾若飛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躡其蹤跡,疑劍俠也?!?br> 從侄鹓因述萊陽王生言:順治初,其縣役某,解官銀數(shù)千兩赴濟(jì)南,以木夾函之。晚將宿逆旅,主要辭焉。且言鎮(zhèn)西北里許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qū)е?。方入旅店時,門外有男子著紅帩頭,狀貌甚獰。至尼庵,入門,有廨三間,東向;北為觀音大士殿;殿側(cè)有小門,扃焉。叩門久之,有老嫗出應(yīng)。告以故,嫗云:“但宿西廨,無妨。”持朱封鐍山門②而入。是夜,役相戒勿寢,明燈燭、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風(fēng)驟作,山門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顧,倏聞呼門聲甚厲,眾急持械謀拒之。廨門已啟,視之,即紅帩頭人也。徒手握束香擲地,眾皆撲。比天曉,始蘇,銀已亡矣。急往市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時游市上,無敢誰何者,唯投尼庵客,輒無恙,今當(dāng)往訴耳。然尼異人,吾須自往求之?!?br> 至則嫗出問故。曰:“非為夜失官銀事耶?”曰:“然。”入白。頃之,尼出,命嫗挾蒲團(tuán)跌坐③。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來作此狡獪,罪合死。吾當(dāng)為一決!”顧嫗入,牽一黑衛(wèi)出,取劍背之,跨衛(wèi)向南山徑去。其行如飛,倏忽不見。
移時,尼徒步手人頭驅(qū)衛(wèi)返,驢背負(fù)木夾函數(shù)千金,殊無所苦。入門呼役曰:“來,視汝木夾函官封如故乎?”驗(yàn)之,良是。擲人頭地上,曰:“視此賊不錯殺卻否?”眾聚觀,果紅帩頭人也。羅拜謝云。比東歸,再往訪之,庵已空無人矣。
尼高髻盛妝,衣錦綺,行纏④,羅襪,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挾嫗俱來,不知何許人。嘗有惡少夜入其室,腰斬擲垣外,自是無敢犯者。
(選自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有刪改)
[注]①結(jié)束:裝束,打扮。急裝:為便于行動,衣服裝束得很緊。②朱封:用紅筆書寫的封條。鐍(jué):鎖鑰,此處作動詞用。山門:寺廟門。③蒲團(tuán):草墊子。趺(fū)坐:盤腿而坐。
④行纏:綁腿布,古代男女都用。
(1)下列對句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可三十余可:可以B.停騎漫應(yīng)曰漫:隨意
C.比天曉,始蘇比:等到D.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好:美麗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以康熙戊辰往濟(jì)南吾須自往求之
明燈蝕、手弓刀以待曙比東歸,再往訪之
持朱封鐍山門而入非為夜失官銀事耶?
山門砉然而辟吾當(dāng)為一決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用來表現(xiàn)女主人公武功高強(qiáng)的一組是()
①但宿西廨,無妨②非為夜失官銀事耶?③吾當(dāng)為一決
④其行如飛,倏忽不見⑤殊無所苦⑥腰斬擲垣外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尾兩段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塑造了一個來無影、去無蹤的飄逸不群的劍俠形象。
B.縣役護(hù)送官銀去濟(jì)南府,在尼姑庵投宿時被賊人發(fā)覺,進(jìn)而被迷倒擄去官銀,以此引出“尼”的俠舉義行。
C.作者寫劍俠,卻不直接以“尼”為描寫對象,而是通過旁人耳聞目睹來展開,從而使劍俠更富有傳奇色彩。
D.文章首段倒敘起筆,設(shè)下疑問,中間兩段借他人之口娓娓道來,盡顯其俠義,尾段回應(yīng)開頭,解除懸疑。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專項訓(xùn)練(二)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催科①
[明]江盈科
為令之難,難于催乎。催科與撫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濟(jì)。陽城③以拙蒙賞,蓋由古昔為然,今非其時矣!
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④待食;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懾于黜罰,心計曰:“與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無若我何之百姓。”是故號令不完,追呼繼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繼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稱貸耳;稱貸不得,有賣新絲、糶新谷耳;絲盡谷竭,有鬻產(chǎn)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賦可完,賦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嗚呼,竭澤而漁,明年無魚,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則應(yīng)曰:“吾但使國家無逋賦,吾職盡矣,不能復(fù)念爾民也。”余求其比擬,類駝醫(yī)然。
昔有醫(y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曲環(huán)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币蝗诵叛桑怪务?。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臥駝?wù)咂渖希忠砸粔貉伞6_足麗⑤焉。駝?wù)唠S直,亦復(fù)隨死。其子欲嗚諸官,醫(yī)人曰:“我業(yè)治駝,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嗚呼!世之為令,但管錢糧完,不管百姓死,何以異于此醫(yī)也哉!夫醫(yī)而至于死人,不如聽其駝焉之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賦不盡完之為愈也。雖然,非仗明君躬節(jié)損之政,下寬恤之詔,即欲有司不為駝醫(yī),不殺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無論前代,即求如二祖時,比歲蠲⑥,比歲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選自《雷濤閣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辦繳納賦稅。②撫字:安撫體恤。③陽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足麗(xǐ):踩,踏。⑥蠲(juān):減少。
(1)對下面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催科與撫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濟(jì)濟(jì):補(bǔ)益。
B.如是而后賦可完完:結(jié)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請。
D.比歲蠲,比歲免比歲:連年。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diǎn)的詞的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陽城以拙蒙賞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計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待食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懾于黜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懷王)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說明“催科”危害的一組是()
①為令之難,難于催科②竭澤而漁,明年無魚
③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賦不盡完之為愈也
⑤蓋由古昔為然,今非其時矣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zhuǎn).②④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用“駝醫(yī)”治死駝?wù)叩墓适伦鞅?,指出官吏不擇手段催繳賦稅的危害,表達(dá)了作者對飽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駝?wù)咧影阎嗡榔涓傅摹榜勧t(yī)”告到了官府,“駝醫(yī)”辯白說,自己的職業(yè)是治療駝背,只負(fù)責(zé)使駝背變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負(fù)責(zé)催科的官吏,不顧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獄關(guān)押等手段催繳賦稅,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當(dāng)時的催科與前代、二祖時相比照,認(rèn)為催科過于嚴(yán)厲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責(zé)任在于朝廷,表達(dá)了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諷諫之意。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魯宗道,字貫之,亳州譙人。少孤,鞠于外家,諸舅皆武人,頗易宗道,宗道益自奮厲讀書。袖所著文謁戚綸,綸器重之。舉進(jìn)士,為濠州定遠(yuǎn)尉,再調(diào)海鹽令。縣東南舊有港,導(dǎo)海水至邑下,歲久湮塞,宗道發(fā)鄉(xiāng)丁疏治之,人號“魯公浦”。
天禧元年,始詔兩省置諫官六員,考所言為殿最,首擢宗道與劉燁為右正言。諫章由閣門始得進(jìn)而不賜對①,宗道請面論事而上奏通進(jìn)司,遂為故事。宗道風(fēng)聞,多所論列,帝意頗厭其數(shù)。后因?qū)?,自訟曰:“陛下用臣,豈欲徒事納諫之虛名邪?臣竊恥尸祿,請得罷去?!钡蹞嶂I良久,他日書殿壁曰“魯直”,蓋思念之也。
章獻(xiàn)太后②臨朝,問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對曰:“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后默然。時有請立劉氏七廟③者,太后問輔臣,眾不敢對。宗道不可,曰:“若立劉氏七廟,如嗣君何?”帝、太后將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輦先帝行,宗道曰:“夫死從子,婦人之道也?!碧箦崦偤蟪溯?。時執(zhí)政多任子于館閣讀書,宗道曰:“館閣育天下英才,豈紉绔子弟得以恩澤處邪?”樞密使曹利用恃權(quán)驕橫,宗道屢于帝前折之。自貴戚用事者皆憚之,目為“魚頭參政”,因其姓,且言骨鯁如魚頭也。再遷尚書禮部侍郎、祥源觀使。疾劇,帝臨問,賜白金三千兩。既卒,皇太后臨奠之,贈兵部尚書。
宗道為人剛正,疾惡少容,遇事敢言,不為小謹(jǐn)。為諭德時,居近酒肆,嘗微行就飲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門久之,宗道方自酒肆來。使者先入,約曰:“即上怪公來遲,何以為對?”宗道曰:“第以實(shí)言之?!笔拐咴唬骸叭粍t公當(dāng)?shù)米铩!痹唬骸帮嬀疲酥G?;欺君,臣子之大罪也?!闭孀诠麊?,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對。帝詰之,宗道謝曰:“有故人自鄉(xiāng)里來,臣家貧無杯盤,故就酒家飲。”帝以為忠實(shí)可大用,嘗以語太后。太后臨朝,遂大用之。
(節(jié)選自《宋史列傳第四十五》)
[注]①不賜對:不能跟皇帝當(dāng)面談意見。②章獻(xiàn)太后:姓劉,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時年幼,章獻(xiàn)太后遂垂簾聽政。后歸政仁宗,卒謚“章獻(xiàn)明肅”。③七廟:歷代帝王為進(jìn)行宗法統(tǒng)治,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七廟只有天子才能設(shè)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少孤,鞠于外家孤:失去父母
B.諸舅皆武人,頗易宗道易:輕視,看不起
C.欲以大安輦先帝行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長
D.宗道屢于帝前折之折:指責(zé)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宗道請面論事而上奏通進(jìn)司,遂為故事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B.后因?qū)?,自訟曰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C.使者及門久之,宗道方自酒肆來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D.宗道曰:“第以實(shí)言之?!备┭鲋g,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3)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都能夠表現(xiàn)魯宗道為人剛正的品德的一組是()
①諸舅皆武人,頗易宗道,宗道益自奮厲讀書②宗道請面論事而上奏通進(jìn)司
③臣竊恥尸祿,請得罪去④若立劉氏七廟,如嗣君何
⑤樞密使曹利用恃權(quán)驕橫,宗道屢于帝前折之⑥飲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A.②④⑥B.③④⑤C.③⑤⑥D(zhuǎn).①③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魯宗道任海鹽縣令時,縣東南原來有小河道,能夠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鄉(xiāng)丁疏通治理好了這條河道,人們從此稱這條河道為“魯公浦”。
B.魯宗道在朝廷上多次進(jìn)諫從傳聞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討厭他說得太多。魯宗道為自己辯解不成無奈辭職,皇上在大殿上寫上“魯直”二字,來表示對宗道思念。
C.魯宗道曾指責(zé)章獻(xiàn)太后不應(yīng)該在太廟中設(shè)立自己的牌位,又當(dāng)眾阻攔太后的車隊,要求太后不能無視先皇禮制乘輦。對于這些指責(zé),章獻(xiàn)太后都能虛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魯宗道為人忠實(shí),有次去酒館飲酒時遇到皇上緊急傳喚他,他如實(shí)告訴了皇上,皇上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韓非作《說難》,而死于說難,蓋諫說之難,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說,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聽而計行動者,又為難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執(zhí)晉侯,晉陰飴甥往會盟,其為晉游說無可疑者。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曰必報仇,君子曰必報德?!鼻夭唬骸皣^君何?”曰:“小人謂之不免,君子以為必歸;以德為怨,秦不其然。”秦遂歸晉侯。
秦伐趙,趙求救于齊,齊欲長安君為質(zhì)。太后不肯,曰:“復(fù)言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龍愿見,后盛氣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來也。左師徐坐,問后體所苦,繼乞以少子補(bǔ)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愛憐少子乎?”曰:“甚于婦人?!比缓蠹捌渑嗪?,乃極論趙王三世之孫無功而為侯者,禍及其身。后既寤,則言:“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遍L安遂出質(zhì)。
范雎見疏于秦,蔡澤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澤,天下辯士也。彼一見秦王,必奪君位?!宾略唬骸鞍偌抑f,吾既知之,眾口之辯,吾皆摧之,是惡能奪我位乎?”使人召澤,謂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對曰:“然。”即引商君、吳起、大夫種之事。雎知澤欲困已以說,謬曰:“殺身成名,何為不可?”澤以身名俱全之說誘之,極之以閡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勸其歸相印以讓賢。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辯,敬受命,延入為上客。卒之代為秦相者澤也。
秦始皇遷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諫者殺之?!彼勒叨呷艘?。茅焦請諫,王召鑊將烹之。焦數(shù)以桀、紂狂悖之行,言未絕口,王母子如初。
呂甥之言出于義,左師之計伸于愛,蔡澤之說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謂劘①虎牙者矣。范雎親困穰侯而奪其位,何遽不如澤哉!彼此一時也。
[注]劘:m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穆公執(zhí)晉侯執(zhí):俘獲B.延人為上客延:伸長,延長
C.恣君之所使恣:聽?wèi){D.焦數(shù)以桀、紂狂悖之行數(shù):列舉罪狀加以責(zé)備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為晉游說無可疑者臣為韓王送沛公
B.后盛氣而揖之入吾從而師之
C.甚于婦人余威震于殊俗
D.雎知澤欲困己以說以相國守代
(3)下列各組句子中,是促成“為難而可喜者也”這一變化的一組是()
A.①小人曰必報仇,君子曰必報德②以德為怨,秦不其然
B.①復(fù)方者老婦必唾其面②恣君之所使
C.①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②忘其故辯,敬受命,延入為上客
D.①茅焦請諫,王召鑊將烹之②言未絕口,王母子如初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非寫了《說難》,卻死于因勸諫所招致的災(zāi)難。勸諫之難,自古以來就如此。
B.文章列舉左師說趙太后這一典型事例,不僅向讀者展現(xiàn)了左師高超的論辯才能,還有力地論證了勸諫之難的論點(diǎn)
C.蔡澤以身名俱全之說誘導(dǎo)范雎,勸說范雎將相位讓給自己,并最終說服了范雎。
D.茅焦最終說服秦始皇與母親和好如初,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也能看出勸諫之難,在茅焦之前,秦始皇已殺了二十七個去勸諫的人。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康熙戊寅,噶爾丹敗亡,固始汗第十子達(dá)什巴圖爾入朝,封和碩親王。其子羅卜藏丹津襲爵,自以青海、西藏舊皆為領(lǐng)土,思恢復(fù)先業(yè)。會世宗御極,乃于雍正癸卯叛。世宗命年羹堯?yàn)閾徇h(yuǎn)大將軍,以四川提督岳鐘琪參贊軍務(wù),征之。
吳我某,少無賴,好勇,被仇誣作太湖盜,逃塞外,隨蒙古健兒盜馬久,性遂愛馬。一日,見兵所乘,名馬也,夜跳匿廄中,將牽其韁。未三鼓,岳起視,自飼馬,某不能隱,被擒。岳上下視,問:“行刺乎,盜馬乎?”曰:“盜。”問:“白日闌入乎,夜逾墻乎?”曰:“逾墻?!痹牢㈩?,若有所思。秣馬訖,命隨入室,賜以杯酒,隨解衣臥。遲明,岳起,喚盜馬人同往大將軍府,岳先入,良久,聞軍門傳呼曰:“岳將軍從者某,賞守備銜,效力轅下?!痹佬?,上馬顧曰:“壯士努力,將相寧有種耶!”
及岳征西藏,某從行。天暮,岳立營門,諭曰:“此行非征西藏也,青海酋羅卜藏久稽天誅,昨其母與弟紅臺吉二酋密函乞降,機(jī)不可失。”收珠寶一囊,金二餅,顧某曰:“先遣汝召賊母來,賊所居穹廬,外有網(wǎng)城,結(jié)金鈴于上,動輒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賊營帳四,上有三紅燈者,其母也,對面帳居羅卜藏,左右居丹津、紅臺吉二酋。珠寶與金將以為犒。此大事,汝好為之?!苯庋屡宓妒谥?br> 某受命出,天大霧,行三十余里,至賊網(wǎng)城。騰身入,帳燭熒然,母上座,二首侍側(cè),叱問“何人?”某曰:“年大將軍以阿娘解事,識順逆,故遣奴來問好,囊寶貝奉贈,金二餅饋兩臺吉?!倍寺勚?,喜謝。吳乃詐曰:“將軍在十里外待阿娘,阿娘速往!”三人相顧猶豫,某解佩刀厲聲曰:“去則去。不去,我復(fù)將軍?!逼淠冈唬骸昂眯U子,行矣?!鄙像R,與二酋隨十余騎,行不十里,岳來迎。須臾,前山火光起,夾道炮發(fā),斬母與二酋回,入軍營。次日,諜者來報,羅卜藏丹津已逃準(zhǔn)噶爾部落,岳命竿三頭徇,三十三家臺吉皆震悚,乞降。
岳兵至哈達(dá)河,襲守地賊,追奔一晝夜,士馬饑渴。塞外嚴(yán)凍,忽涌泉成溪,萬馬騰飲。遂追入崇山,殲賊二千。羅卜藏丹津窮窘無計,乃放平日所養(yǎng)野騾,使直奔岳軍前。騾尾有焰上騰,諸軍大驚駭,岳曰:“此火牛故法耳,可一不可再?!蹦嗣孔涓鞒珠L予向前直奔,又以強(qiáng)弩百余盡力射之,騾懷痛,皆反奔,羅卜藏丹津陣大亂,遂殲焉。
(節(jié)選自《清稗類鈔》)
(1)下列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秣馬訖,命隨入室訖:結(jié)束
B.岳旋出,上馬顧曰旋:轉(zhuǎn)身
C.青海酋羅卜藏久稽天誅天誅:朝廷的討伐
D.年大將軍以阿娘解事解事:通情達(dá)理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隨蒙古健兒盜馬久,性遂愛馬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珠寶與金將以為犒不賂者以賂者喪
C.去則去。不去,我復(fù)將軍欲茍順?biāo)角?,則告訴不許
D.乃放平民養(yǎng)野騾至于鞭棰之間,乃欲引節(jié)
(3)以下六句話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岳鐘琪“膽識謀略”的一組是()
①岳起視,自飼馬,某不能隱,被擒②命隨入室,賜以杯酒,隨解衣臥
③解腰下佩刀授之④岳命竿三頭徇
⑤岳兵至哈達(dá)河,襲守地賊⑥乃命士卒各持長予向前直奔,又以強(qiáng)弩百余盡力射之
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④⑥
(4)下列是對原文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其中有誤的一項是()
A.達(dá)什巴圖爾被清廷加為和碩親王,其子羅卜藏丹津承襲爵位,卻趁世宗剛剛登其之時,發(fā)動叛亂。
B.對盜馬賊吳人某的任用,體現(xiàn)了岳鐘琪的胸襟與遠(yuǎn)見;吳人某出色地完成任務(wù),說明岳鐘琪的用人之當(dāng)。
C.征討青海一役,岳鐘琪巧妙利用三十三家臺吉間的矛盾,殺一儆百,震懾敵頑,取得勝利。
D.“塞外嚴(yán)凍,忽涌泉成溪,萬馬騰飲”的描寫,使岳鐘琪平定青海叛亂的故事具有了傳奇色彩。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①外有網(wǎng)城,結(jié)金鈴于上,動輒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4分)
②岳命竿三頭徇,三十三家臺吉皆震悚,乞降。(3分)
③騾懷痛,皆反奔,羅卜藏丹津陣大亂,遂殲焉。(3分)
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fù)習(xí)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xué)習(xí)的趣味性,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xué)生更好地進(jìn)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xué)效率。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教案要怎樣寫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fù)習(xí)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十二節(jié)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知識梳理】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zhàn)》)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戰(zhàn)》)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dāng)多見,有幾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送東陽馬生序》)
2.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操何)(《鴻門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鴻門宴》)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例如?br>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省略謂語。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之)斗卮酒。(《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有許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詞后面還有名詞或者名詞短語,這個名詞或者名詞短語就是活用動詞的賓語。如: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指南錄后序》)
臣,海安、如皋都是賓語,私、道原本是名詞,現(xiàn)在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沒有賓語,就看一個名詞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狀語,如果有狀語,這個名詞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刺秦王》)
(2)撫軍大悅,以金籠進(jìn)上,細(xì)疏其能。(《促織》)
乃、細(xì)都是狀語,于是原本是名詞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一個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那么這個名詞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如:
(1)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頗藺相如列傳》)
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了。
2.名詞做狀語
名詞一般是不能做狀語的,做了狀語就意味著帶了副詞的性質(zhì)。在文言文當(dāng)中,這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xiàn)象,所以名詞做狀語也是一種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如: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zhàn)》)
南指相當(dāng)于向南指。
(二)動詞的活用
動詞的活用主要是動詞活用為名詞。在一定的上下文當(dāng)中,一個動詞處在主語或者賓語的位置,這個動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1)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qiáng)援,不能獨(dú)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
(2)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ā缎帕昃`符救趙》)
援、救原本都是動詞,這里不是處在主語,就是處在賓語的位置,所以都活用為名詞了。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的主要功能是做謂語、定語;如果一個形容詞做了主語或者賓語,這個形容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過秦論》)
賢原本是形容詞德才優(yōu)秀,這里是賢士、賢人,可見它已經(jīng)名詞化了。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如果帶上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如: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苦后面帶上了秦做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
(四)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一個動詞或者形容詞,產(chǎn)生了使賓語發(fā)生某個動作的意思,這個動詞或者形容詞便有了使動意義,活用為使動詞了。如: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崤之戰(zhàn)》)
勤民是使民勞累,是使動用法。
(五)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表示心理活動,意思是認(rèn)為怎么樣。如: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fā)。(《荊軻刺秦王》)
遲之是認(rèn)為這件事辦得太遲,是描寫心理活動。
【考題例析】
2006年廣東卷
杜環(huán),字叔循。其先廬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東,遂家金陵。環(huán)尤好學(xué),工書,重然諾,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張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無所歸。有識允恭者,憐其老,告之曰:今安慶守譚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詣譚。譚謝不納,母大困,從人至金陵,因訪一元家所在,問:一元今無恙否?道上人對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環(huán)存,其家直鷺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環(huán)家。環(huán)方對客坐,見母,大驚,因問曰:母非常夫人乎?何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環(huán)亦泣,扶就座,拜之,復(fù)呼妻子出拜。妻馬氏解衣更母濕衣,奉糜食母,抱衾寢母。母問其平生所親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環(huán)知故人無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為母訪之。茍無人事母,環(huán)雖貧,獨(dú)不能奉母乎?愿母無他思。母見環(huán)家貧,雨止,堅欲出問他故人。環(huán)令媵女從其行。至暮,果無所遇而返,坐乃定。
環(huán)購布帛,令妻為制衣衾。自環(huán)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環(huán)異地逢其子伯章,泣渭之曰:太夫人在環(huán)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見。伯章若無所聞,第曰:吾亦知之,但道遠(yuǎn)不能至耳。環(huán)歸半歲,伯章來。母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見母老,恐不能行,竟紿以他事辭去,不復(fù)顧。環(huán)奉母彌謹(jǐn)。然母愈念伯章,疾頓加。后三年,遂卒。環(huán)具棺槨殮殯之禮,買地城南鐘家山葬之,歲時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人當(dāng)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況既死而能養(yǎng)其親乎吾觀杜環(huán)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了哉(選自明宋濂《杜環(huán)小傳》,有改動)
下列各句,與何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晉,何厭之有D.何故而至此
【導(dǎo)析】A。本試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認(rèn)知和辨析的能力,能力級B??键c(diǎn)是賓語前置,題行是客觀題,在題干中給出標(biāo)準(zhǔn),必須首先對這個標(biāo)準(zhǔn)作出準(zhǔn)確的判斷,弄清它是什么,然后找答案。題干中的例句是一個賓語前置句,介詞為的賓語何前置。A句何以中的以是介詞,何為賓語,前置。與題干給定的句式一致。B句D句屬非賓語前置句,C句是動詞有的賓語何厭前置,而不是介詞賓語前置。
【能力訓(xùn)練】
一.選擇題
1.下列不是判斷句式的一項是
A.陳勝者,陽城人也B.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C.沛公之參乘樊噲也D.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2.下列不是被動句式的一項是
A.而君幸于趙王B.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C.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所用D.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3.下列不是倒裝句式的一項是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B.夫晉,何厭之有
C.時人莫之許也D.相如每朝時,常陳病
4.下列不是省略句的一項時
A.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B.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C.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D.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5.下列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B.范增數(shù)目項王
C.沛公軍霸上D.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6.下列省略的成分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人。
B.()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D.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下列加點(diǎn)詞用法與其他不同的一項是
A.人皆得以隸使之B.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D.吾得兄事之
8.下列有使動用法的一項是
A.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B.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C.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D.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
9.下列見不表被動用法的一項是
A.欲與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B.蘇秦富貴,以百金償之,遍報諸所嘗見德者
C.眾人皆醉而我獨(dú)醒,是以見放D.人皆以見侮為辱,故斗也
二、閱讀題
1.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譯畫線的句子
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_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太宗初即位,務(wù)止奸吏,或聞諸曹案典,多有受賂者,乃遣人以財物試之。有司門令史受饋絹一匹,太宗怒,將殺之。矩進(jìn)諫曰:此人受賂,誠合重誅。但陛下以物試之,即行極法,所謂陷人以罪,恐非導(dǎo)德齊禮之義。太宗納其言,因召百僚謂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貞觀元年卒,贈絳州刺史,謚曰敬。(節(jié)選自《舊唐書o裴矩傳》)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也。(《資治通鑒》)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學(xué)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xué)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用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人之學(xué)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譯下列的句子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5)痛定思痛,痛何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