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1《君子之風》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chǔ),減輕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君子之風》教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君子之風》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孔子倡導的君子自我修養(yǎng)的主要內(nèi)容和要求
2.理解并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以及成語
3.背誦重點章句
教學要求
1.背誦15.9﹑4.16、6.11、7.16、7.19、6.23、8.7
2.掌握“游”、“喻”、“鄙”、“樂”、“文”在文中的含義,掌握“孫”、“恥”、“飯”、“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
3.理解并積累成語:殺身成仁;患得患失;無所不至;簞食陋巷;發(fā)憤忘食;任重道遠;死而后已
4.理解“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為己任”的句式特點
發(fā)展要求
正確理解孔子的義利觀,初步了解儒家價值學說的發(fā)展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總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什么樣的人能稱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風范呢?這就是這篇課文學習的內(nèi)容。
二.字詞歸納
1.通假字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孫通遜
女奚不曰女通汝
知者不惑知通智
2.詞類活用
飯疏食,飲水飯:名詞作動詞
不義而富且貴義:名詞作動詞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樂:意動用法
恥惡衣惡食者恥:意動用法
3.文言句式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狀語后置句
何以文為?賓語前置句
賢哉,回也!主謂倒裝
未足與(之)議也省略句
鄙夫可與(之)事君也與哉?省略句
4.一詞多義
道
志于道,據(jù)于德(正道)
夫子之道也(說)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會天大雨,道不通(路)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以
君子義以為質(zhì)(介詞,把)
有殺身以成仁(連詞,來)
樂以忘憂(連詞,相當與“而”)
何以文為(介詞,用)
第二課時
一.君子的風貌分為兩種文和質(zhì)(12.8)
棘子成認為一個人只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求知識,學文化思想呢?子貢反對這個意見。他說,非常抱歉,可惜你這個見解不對,你對于“君子”所下的定義不對?!榜啿患吧唷?,“駟”就是四匹馬駕的車子,當時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像這樣快的車子,還不及舌頭。用現(xiàn)代觀念來講,就是文化宣傳和思想傳播的重要,它的影響力遠大而且快速。所以不能隨便講話,影響后果太大。子貢又說,文化思想的修養(yǎng)與人的資質(zhì),本來就是一個東西。文化思想的保留及傳達要靠“用”,既然有用,那就要靠“文”了,所以“文與質(zhì)”同樣的重要。
二.文的體現(xiàn)(7.38)
這是弟子們記載孔子的學問修養(yǎng),表達在外面的神態(tài)。第一是溫和的。對任何人都親切溫和,但也很嚴肅,在溫和中又使人不敢隨便。第二是威而不猛。說到威,一般人的印象是擺起那種兇狠的架子,這樣并不是威。真正的威是內(nèi)心道德的修養(yǎng),坦蕩蕩的修養(yǎng)到達了,就自然有威。第三是恭而安??鬃訉θ魏问?,任何人非常恭敬,也很安詳;也就是既恭敬而又活潑不呆板。
三.質(zhì)的體現(xiàn)
1.7.6
“志于道”,可以解釋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遠,要希望達到的
境界。這個“道”就包括了天道與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這是教我們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皳?jù)于德”,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耙烙谌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fā)揮,在于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有了這個愛心,愛人、愛物、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擴而充之愛全天下。這是仁的發(fā)揮?!坝斡谒嚒钡乃嚢ǘY、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鬃赢斈甑慕逃粤嚍橹?。
2.15.18
孔子說,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要重視自己人生的責任,注意義、禮、孫、信四個字。本質(zhì)上要有義。這里的義就是義理的義,用它作為本質(zhì)。表達在外面的行為是禮,有高度文化修養(yǎng)的行為。孫就是遜,態(tài)度上非常謙虛,不自滿,不驕傲。對人對事,處處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3.15.9
所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許多宗教家,有時碰到與他的信仰抵觸的事,他寧可舍掉性命,所謂以身殉道。為衛(wèi)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別多,歷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這個觀念,寧可犧牲,絕不為了生命而妨礙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寧可殺身以成仁。
第三課時
質(zhì)的體現(xiàn)
1.6.11
這幾句話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要自己身體力行,歷練起來,就不簡單了。物質(zhì)生活是如此艱苦,住在貧民窟里一條陋巷中,破了的違章建筑里。任何人處于這種環(huán)境,心里的憂愁、煩惱都吃不消的??墒穷伝厝匀徊桓钠錁?,心里一樣快樂。這實在很難,物質(zhì)環(huán)境苦到這個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舊。顏回則做到了不受物質(zhì)環(huán)境的影響,難怪孔子這么贊嘆欣賞這個學生。三千弟子只有他做得到這個修養(yǎng),而他不幸三十二歲就短命死了。
2.7.16
這是孔子最有名的話,而且在文學境界上,寫得最美??鬃诱f,只要有粗菜淡飯可以充饑,喝喝白開水,彎起膀子來當枕頭,靠在上面酣睡一覺,人生的快樂無窮!舒服得很!就是說一個人要修養(yǎng)到家,先能夠不受外界物質(zhì)環(huán)境的誘惑,進一步擺脫了虛榮的惑亂。人生的大樂,自己有自己的樂趣,并不需要靠物質(zhì),不需要虛偽的榮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擇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貴是非常可恥的事。孔子說,這種富貴,對他來說等于浮云一樣。孔子把這種富與貴比作浮云,比得妙極了。我們要注意到,天上的浮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連影子都沒有??墒且话闳丝床磺宄?,只在得意時看到功名富貴如云一樣集在一起,可是沒有想到接著就會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這點,自然不受物質(zhì)環(huán)境、虛榮的惑亂,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3.14.28
第一是“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個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憂患中,人每天都在憂愁當中。而仁者的修養(yǎng)可以超越物質(zhì)環(huán)境的拘絆,而達于“樂天知命”的不憂境界。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沒有什么難題不得開解,沒有迷惑懷疑之處,上自宇宙問題,下至個人問題,都了然于心。最后是“勇者不懼”。只要公義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蕩,人生沒有什么恐懼。
4.6.23
“知者樂水。”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潑的。
“仁者樂山。”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知者樂”,知者是樂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寧靜有涵養(yǎng)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fā)脾氣,也不容易沖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后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點。
第四課時
一.君子的風貌有文有質(zhì),那小人是怎么樣的呢?
小人會貪生怕死來損害仁道,追求個人利益。一個人討厭物質(zhì)環(huán)境艱苦的話,怕自己穿壞衣服,怕自己沒有好的吃,換句話說,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貪圖享受,就沒有什么可談的了。因為他的心志已經(jīng)被物質(zhì)的欲望分占了??鬃舆@句話是說,一個人的意志,會被物質(zhì)環(huán)境引誘、轉(zhuǎn)移的話,無法和他談學問、談道。
(7.15)
用這個“鄙夫”的名詞好像孔子在開口罵人,等于后世罵人“匹夫”一樣。這“匹”的意思,就是一個。其實這并不一定是罵人,意思只是說“一個人”或“這個人”,再白話一點就是“這個家伙”的意思。而這里所記載的“鄙夫”之“鄙”,就是“鄙俗”的意思,“鄙夫”就是沒有學識的、很糟糕的這種人。如我們給人寫信,稍稍帶一點古文筆調(diào)寫,謙虛一點,自稱鄙人,但后來又有人改寫作“敝人”,實際上該寫作“鄙人”,而且這兩個字,還要寫小一點,放在旁邊,以表示謙虛,自己是鄙夫。這里孔子稱人為鄙夫,等于是在罵人。因為當時各諸侯之國的政壇人物,他所看不慣的太多了,他認為這些人都是鄙夫,他說這班人怎么可以主持國家的大事呢?他說這些人連最基本的修養(yǎng)都沒有,當他在功名權(quán)力拿不到的時候,就“患得之”,怕得不到而打主意、想辦法,爬上這一個位置。等到爬上了這個位置,權(quán)力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怕失去了已經(jīng)得到的權(quán)力。一個大臣,沒有謀國的思想,沒有忠貞的情操,只為個人的利益而計校,深怕自己的權(quán)力地位失去,于是不考慮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來,打擊同事、打擊好人、嫉妒賢才等等都來了。孔子在這里就是說明私欲太大,沒有真正偉大的思想、偉大的人格和偉大的目標,只為個人利害而計較的為鄙夫。后世“患得患失”的成語,就是根據(jù)這里來的。
板書:
溫和嚴肅文莊重安詳
德才兼?zhèn)?br>
殺身成仁
君子之風見利思義
安貧樂道
質(zhì)樂天知命
樂水樂山
心胸開闊
意志堅毅
求生害仁
恥惡衣惡食
小人 患得患失
無所不至
(檢討書大全 Jt56W.cOm)
精選閱讀
《君子之風》評課稿
《君子之風》評課稿
語文界各位同仁:
下午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蹦芎透魑灰煌涣髡Z文教學的問題,覺得分外快樂和榮幸。
我想就曾郁梅老師的《君子之風》一課,談?wù)勛约捍譁\的認識。我認為曾老師這堂課從表現(xiàn)和內(nèi)容上來講大約可以化用《論語》中的話來概括:“循循善誘,問一而得三”,“斐然成章,知其所以裁”。
一、循循善誘,問一而得三
顏淵曾贊嘆道: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曾老師課堂上也體現(xiàn)了這種引導藝術(shù)。
1.探究,給學生提供思考角度
課堂開始不久,曾老師便要求學生“請從君子的三種形象‘仁者’‘智者’‘勇者’中任選一種形象,并結(jié)合具體的章節(jié)談?wù)勛约旱睦斫?。曾老師讓學生通過誦讀課文,走近文本;通過自主篩選,明確探究對象;通過相互交流,分享思考收獲。最后形于文,成于言,展開師生對話;同時也是和孔子及門人展開對話。這篇文章內(nèi)容豐富、內(nèi)涵博大精深,學生學習時往往“不得其門而入”,于是難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讓學生知道從哪里入手是教學中首先要做的,曾老師將孔子的“君子觀”舉重若輕地化為了君子的“三達德”,這三者可謂思考的三個維度,撐起了學生思考的一片天地,所謂“學生要唱戲,還需教師先搭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里都得到了彰顯。
2.啟發(fā),以此拓寬思考的廣度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闭n堂教學講究點撥的時機;但在學生遇到較難問題時,恰當?shù)膯l(fā)往往能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完成思考。
比如,曾老師和學生一起探究“仁者不憂”時,抓住了“回也不改其樂”和“樂亦在其中”兩句中的“其”,讓學生加以理解,學生原先以為顏回是為匱乏的物質(zhì)條件、貧窮的生活而感到快樂,但細究“其”字,會發(fā)現(xiàn)“回也不改其樂”的“其”不是指代上文的內(nèi)容,而是指“自己”。這時,學生便意識到原來顏回是不因為簡陋的物質(zhì)條件而改變自己的快樂,而非為貧窮的生活本身而樂。這種啟發(fā),指出了學生忽視的重點,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把握住文意。
還比如,曾老師在幫助學生理解“仁者不憂”時,讓學生通過聯(lián)想“仁者樂水”中的“水”的特點,來掌握“仁者”的特點,水是流動的,因此仁者處理事情也應(yīng)是靈動的;水是一往無前地向前奔流的,因此仁者是堅定不移的;水是清澈的,仁者相應(yīng)地應(yīng)該是清醒的。作了這樣生動的聯(lián)系,學生便會形象地理解仁者的特點。運用聯(lián)想啟發(fā)學生,可以將抽象化為具象,進而讓學生思考得更廣。
3.追問,挖掘思考的深度
追問指有針對性和指向性的有助于使思考深入的提問,不是“還有補充嗎”、“還有其他理解嗎”的泛泛而問。
比如,曾老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完君子作為“仁者”的一面時,曾老師追問道:孔子是否排斥了一切的富貴?一經(jīng)追問,學生的思考便深入了。其實孔子排斥的是不合道義的富貴,而非一切富貴。曾老師恰當?shù)匾昧丝鬃幼约赫f過的話“富貴而可求,雖為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來佐證這個觀點,如此,學生便貼近了孔子的原意,進而還原了孔子的形象。
還比如,在探究“知者不惑”時,曾老師的追問也發(fā)揮了同樣的作用,為了讓學生對4.16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有一個深入理解,曾老師追問了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那么小人是否也是“不惑”的呢?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是理解“知者”何以“不惑”的關(guān)鍵,“不惑”不是說智者沒有碰到迷惑的問題,而是說當智者碰到迷惑時,懂得取舍,故而不惑。
引導,讓學生思考上了一個臺階,完成了教學任務(wù)。
二、斐然成章,知其所以裁
好的教學表現(xiàn)來自于對教學內(nèi)容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處理。
這本教材中所有課文都是取《論語》中主題相近的章節(jié)拼湊而成的,《教學指導意見》說《論語》的學習有三個維度——文字、文章、文化,又認為這里的“文章”只能算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而建議把教學重點放在文字、文化上。于是我們的教學往往也呈現(xiàn)出“散亂無章”的態(tài)勢。曾老師的可貴處在于,將這缺少緊密聯(lián)系的14章連綴成文,線穿珠連,理出了一條清晰的思路,重構(gòu)了文章,賦予它“文章”的意義。
曾老師將本文作了這樣的內(nèi)容梳理:開首兩章闡述了“君子”的內(nèi)涵——質(zhì)和文,道、德、仁、義(義以為質(zhì))四者為質(zhì),藝(游于藝)、禮、孫、信四者乃文。中間十章展現(xiàn)了“君子”的三種形象、三個側(cè)面——仁者、智者、勇者,也可以簡說成君子“三達德”,當然,這三者是互相滲透,互相交錯的。曾老師在小結(jié)時做的這番梳理,體現(xiàn)了她對教學內(nèi)容的深刻理解。最后兩章講了“質(zhì)”與“文”的關(guān)系,里德為質(zhì),外表為文,文質(zhì)兼?zhèn)?、表里如一方為君子?!@是一次艱難而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可謂“斐然成章”了。
有了這樣的整體理解,對教材進行獨到處理便有了張本。曾老師從本文找出了一句能提綱挈領(lǐng)、綱舉目張的話: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并將對這三者的探究作為教學的重點環(huán)節(jié),花了將近30分鐘的時間。這樣,曾老師帶領(lǐng)學生完成了對孔子“君子觀”的理解?!芍^“知其所以裁”也。
如果把教學表現(xiàn)當作“文”,那么教學內(nèi)容大概可以是“質(zhì)”了,課堂教學如做君子一樣,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曾老師的課可謂文質(zhì)兼美。
三、白璧微瑕
如果一定要說瑕疵的話,我認為曾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在文字上再落實一點,如實詞的積累,“恥惡衣惡食”中的“恥”,這里有重要的活用現(xiàn)象,應(yīng)稍加提及;除字面義,還有文字的延伸義,如“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如果能抓住“浮云”的特點讓學生加以聯(lián)想的話,學生便可以形象地理解這里的內(nèi)涵。還有這堂課,書聲瑯瑯,感覺很好,但是遺憾的是少了個別學生表現(xiàn)性的朗讀,尤其是集中寫“仁者不憂”的三章,可以通過有感情地誦讀,感受到孔子及弟子的君子形象。最后這堂課還留給我一個思考,為什么在老師的循循善誘、學生的到位回答之后,最后仍會有學生提出對質(zhì)和文關(guān)系的疑惑?
以上是我的淺見,非常愿意接受曾老師和在座的各位老師的指正。
君子博學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wù)。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君子博學”,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君子博學課堂互動
1.生:孔子為何遵從周朝的禮儀制度?
生:《八佾》(十四)一章孔子贊美周朝禮儀制度的完備。周的禮儀禮樂制度,以夏后、殷商兩代文化為鏡子,有傳承,有損益,有超越,使周代數(shù)百年文化粲然大備,繁榮昌盛。
師:孔子生活的魯國,在西周初年本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也是殷遺民的主要聚居地。當伯禽就國之際,便將大批的典章文物帶往魯國,從而使魯國從一開始就有較高的文化素質(zhì)。尤其是鑒于周公的勛勞,當其去世之后,周王室允準魯國破格使用天子之禮樂,遂使魯國在周王室衰微之后得以保存較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和文物。正是在這種氛圍中,孔子目睹列國交爭,于是愈加感到西周以道德為本位、以天子為核心的典章制度禮樂文物,不僅給人以肅穆莊重的感染力,而且因此而對周初制度發(fā)出由衷的贊嘆。本章內(nèi)容,正是孔子面對現(xiàn)實而生發(fā)的思周情懷,才使他有條件據(jù)魯而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
生:在孔子看來,周禮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倫理規(guī)范。因為周公受封于東方的魯國,文化中心東移,于是春秋時代“周禮盡在魯矣”(《春秋左傳》)。所以“吾從周”,也指“魯所存周禮而言”,“從周”也就是“從魯”。由此可見,孔子是個持文化發(fā)展論者。
2.生:孔子為何那么重視對《易經(jīng)》的學習?請老師給予分析。
師:孔子認為《易經(jīng)》是一部窮理盡命之書。一個人把《易經(jīng)》學好了,就能明乎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可以無大過。由于孔子對《易經(jīng)》的推崇,大大提高了《易經(jīng)》在經(jīng)書中的地位,使它成為五經(jīng)之首。
生:近人馮友蘭也說:“吾人行為,能取法于《易》,即可不致有錯。”(《中國哲學史》)這是說他把《易》看作是求道、求圣,指導為人處世的準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十分注重要通過學習來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并避免犯錯誤。
師: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易》和“知天命”聯(lián)系在一起。他主張認真研究《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妒酚浛鬃邮兰摇分姓f,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鬃舆@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刻苦鉆研精神,值得后人學習。
3.師:下面我們一塊分析討論《述而》(十八、二十一、二十五)各章的精神要旨。
生:為了便于傳播自己的學術(shù)觀點,孔子平時帶頭講當時周王朝京都地區(qū)所通行的官話。
生:魯國地方的方言,是孔子用的母語。為了便于交際,交流思想,更為了顧全大局,孔子自覺采用官話,特別是誦讀《詩》《書》,執(zhí)行祭祀和外交禮賓活動時,都采用官話。這實在是很有遠見的。
師:人們可以出于個人涵養(yǎng)或身份地位、利害關(guān)系而有所不談、有所不問、有所回避。正如孔子反對叛亂和暴力就不言亂、力;不相信鬼神、難解釋怪異,就不語神、怪一樣??鬃拥男摒B(yǎng)已夠“中庸”,堪享尊敬。然而,社會要發(fā)展,就必須直面現(xiàn)實、解決矛盾,就不能如孔子一樣“不語”就算了事。
生: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從《論語》書中,很少見到孔子談?wù)摴之?、暴力、變亂、鬼神,如他“敬鬼神而遠之”等。但也不是絕對的。他偶爾談及這些問題時,都是有條件的,有特定環(huán)境的。
師:《述而》(二十五)這里講的文、行、忠、信不是四個學科,而是孔子教學的四項內(nèi)容。“文”是歷史文獻知識,“行”是修行,這里指社會實踐,“忠”和“信”是做人道德的兩個主要范疇。學文、修行為的是培養(yǎng)“忠”“信”品質(zhì),這是孔子教育的根本目的。這四項內(nèi)容可以視為孔子的教學大綱。典制、德行互為表里,忠誠、守信則是最基本的學習要求。
生:第二十五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內(nèi)容。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內(nèi)容??鬃幼⒅貧v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jīng)常帶領(lǐng)他的學生周游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tǒng)治者進行游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yǎng)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yǎng)三個方面。
4.生:孔子在《述而》(三十三)中特別強調(diào)“躬行”,這一觀點對我們?nèi)杂兄笇б饬x。
師:這是孔子聯(lián)系自己談知易行難,是孔子自謙之詞。從孔子的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道德修養(yǎng)的關(guān)鍵是身體力行,即孔子所說的“躬行”。學習書本知識比起躬行實踐來,是容易些,按照道德規(guī)范去做,就不那么容易了;要形成好的道德習慣,堅持下去,就更難了。因此,孔子十分強調(diào)學用一致,言行一致,他自己也嚴格地要求自己。
生:對于“文,莫吾猶人也”一句,在學術(shù)界還有不同解釋。有的說此句意為“講到書本知識我不如別人”;有的說此句應(yīng)為“勤勉我是能和別人相比的”。我們這里采用了“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這樣的解釋。他從事教育,既要給學生傳授書本知識,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能力。他說自己在身體力行方面,還沒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學生們盡可能地從這個方面再作努力。
5.師:下面再一塊學習《子罕》二章。
師:達巷人敬佩孔子,卻不完全了解孔子??鬃又驹趯崿F(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達巷人都惋惜其沒有足以使他成名的專長。而孔子豁達、幽默,他不去表白,只風趣自謙地向?qū)W生說,我專長什么?還是專長于趕馬車的技術(shù)吧!因“御”在六藝之中最卑??鬃拥男男厮坪#裁匆庖姸寄苋莸孟?。這樣,一位雍容達觀的智者形象,便呼之欲出。
生:對于本章里“博學而無所成名”一句的解釋還有一種,即“學問廣博,可惜沒有一藝之長以成名”。持此說的人認為,孔子表面上偉大,但實際上算不上博學多識,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對此說,我們覺得似乎有些求全責備之嫌了。
師:而孔子在《子罕》(六)里直言說,自己多才多藝是由于年輕時社會地位低,所以學會了在當時的君子們看來是低賤的,而且是不屑于做的技藝。在孔子弟子們看來,孔子比以往所有的人物都要偉大,是上天支持的圣人。
生:在孔子個人,他對于貧很少思慮,甚至不以為意,他所在意者:“吾少也賤?!痹诳鬃涌磥恚蝗似缫?、羞辱是無論如何也難以接受的。為了改變這卑賤、受人鄙視的社會地位,是孔子懂事后強烈的愿望,也是影響他一生的心理因素,并為此學習“禮”,學習做人,學習“六藝”知識技能。直至50歲后,做了大司寇,成了大夫,才擺脫了“賤”的社會地位。
師:艱苦生活會毀滅一些人,也會促使一些人成長。自古以來,偉大人物幾乎都有一段艱苦奮斗的歷史。一個人貪圖安逸,又想有偉大造詣,幾乎是不可能的。
6.生:《先進》中這種因材施教的思想對我國的教育有積極影響。
師:此章記載了孔門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稱之為“十哲”??鬃又匾曇虿氖┙?,所以弟子各有專長??鬃拥茏尤?,言其廣大,未必確指,賢人七十二則有名有姓。而上述十位學生,其成就最高。這十人是四科學生中的代表人物。
生;孔子為了因材施教,而劃分專業(yè),分科教育,這在我國教育史上有首創(chuàng)之功。
7.生:“圣人無常師”是孔子學問的精髓,也是我們學習的“座右銘”。
師:《子張》第二十二章既頌揚了孔子的好學,又點明了孔子學問的精髓是“文武之道”。文武之道是夏、商文化的積累,是周初文化的總結(jié)。賢者能掌握其精髓,認識修身治國的根本;不賢者也能掌握其皮毛,知道名物制度的事情。孔子在賢者與不賢者的身上,都可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沒有固定的老師,卻到處有自己的老師。向更多的人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生:這一章又講到孔子之學何處而來的問題。子貢說,孔子承襲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沒有固定的老師給他傳授。這實際是說,孔子肩負著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發(fā)揚光大的責任,這不需要什么人講授給孔子。表明了孔子“不恥下問”“學無常師”的學習過程。
君子三戒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wù)。您知道高中教案應(yīng)該要怎么下筆嗎?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君子三戒”,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君子三戒課堂互動
1.師:《學而》十章表現(xiàn)了孔子的什么道德修養(yǎng)?
師:本章寫孔子的風度、性格和道德修養(yǎng)。重點是溫、良、恭、儉、讓。
生:孔子每到一個國家,總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政事,這并非是他為了個人“求功名”,而是他治國平天下思想的自然流露。了解國家的政事,別人只是靠打聽得知的,而孔子因具有溫、良、恭、儉、讓的五種美德,也具備治國的能力,因此,他要了解某國政事的原委得失就只靠他的高深素養(yǎng),去觀察、分析、判斷,這正是孔子有別于別人的地方。
師:“溫、良、恭、儉、讓”集中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之大成,孔子具有這樣高深的修養(yǎng)并懷有救世救人的大志,以溫、良、恭、儉、讓的態(tài)度對待人、尊重人,人們自然也就尊重他,信任他,愿意將內(nèi)心展示他。
2.師:本章《里仁》說明了什么?
生:本章是說,君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違背仁。財富和高尚的社會地位,今天仍被人們所向往。要得到這些東西,不僅要有個人的努力,其間還有激烈的競爭,而且重要的是要以君子之爭的手段獲得。通過君子之爭的手段,不僅得到者受益,對整個社會也有好處。僅僅講什么安貧樂道,視富貴如浮云,不愛金錢,只可作為個人的自由,而不可向全社會推廣??鬃釉谶@方面是實事求是的。在孔子看來,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于是否想得到富貴,也不在于是否想擺脫貧窮,關(guān)鍵在于求富去貧是否合乎道義(用今天的話說,即是否合乎社會道德準則和政策法規(guī));如果合乎道義,求富去貧是無可厚非的。
生: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nèi)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shù)氖侄魏屯緩饺カ@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3.生:孔子評價一個人的依據(jù)是什么?
師:孔子評價一個人,依據(jù)是善惡,并不是評價者的多寡。他反對沒有是非、八面玲瓏的“老好人”。稱贊那些愛恨分明,使“善者好”“不善者惡”的正人君子。正人君子所以“善者好之”,是因為其有仁德;之所以為“不善者惡之”,也是因為其有仁德。如果“善者”“不善者”都喜歡他,那他一定是即無善行又無惡行且又四面討好的“和事佬”。
生:對于一個人的正確評價,其實并不容易。但在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個原則,即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jù),而應(yīng)以善惡為標準。聽取眾人的意見是應(yīng)當?shù)模彩桥袛嘁粋€人優(yōu)劣的依據(jù)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依據(jù)。他的這個思想對于我們今天識別好人與壞人仍有重要意義。
師:在《憲問》十二中孔子認為,一個具備智、仁、勇三種品格,又有才藝禮樂修養(yǎng)的人,就是完人。這樣的完人是很難找的。今天的完人,從實際出發(fā),不一定具備理想的標準,能做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約)不忘平生之言”,也可算是完人。
生:在孔子看來,見利思義并不排除人們合理獲得“利”的可行性,其思維與行動邏輯是:“利”不能作為人生的第一追求,當人們遇到了“利”,不應(yīng)立即占有它,如果應(yīng)獲得的就去獲得;反之,就不能去占有。應(yīng)與不應(yīng)的判斷標準是“義”(合理合法,包括手段合理合法)。當利與義發(fā)生矛盾時,應(yīng)重義而不是重利輕義、不顧義。
師:“見危授命”亦即見義勇為。它表現(xiàn)在當社會或別人遇到危難時,自己能自覺地奮不顧身地迎難而上,為他人解難,為社會奉獻,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生:“見利思義”這一道德原則表明,在人類生活中有一種比個人的實際利益更高的價值,這就是道義?!耙娢J诿边@一道德原則表明,世界上有比生命更寶貴的價值,這就是高尚的道德人格??鬃咏o人們指出的做人目標是做一個有高尚人格的人。綜合起來,見利思義,見危授命,為正義而生,必要時為正義而死,是無上光榮的。
4.師:《季氏》七、八講得是道德修養(yǎng)和處世之道,請大家具體分析。
生:第七章是孔子說不同年齡層次的修養(yǎng)重點。這是孔子對人從少年到老年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的忠告。這對今天的人們還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所謂“血氣”,實際是指人的自然屬性??鬃诱J為,修養(yǎng)乃是不斷約制自然屬性,使之合乎社會的倫理規(guī)范的過程。
生:一個君子在進德修業(yè)上希望有所成就,在不同成長階段就應(yīng)有所警惕戒備。少年要成長,血氣未定,要防止沉湎于女色而削弱立志。壯年要創(chuàng)業(yè),但血氣方剛,要警惕在名利上爭強好斗,要學會退讓、容忍。老年人血氣已衰,奮斗一生,需要清心寡欲,不要再去追求名利這類東西。這并不是反對老年人有所追求,老年人應(yīng)發(fā)揮余熱,在學問、事業(yè)上繼續(xù)前進,這與貪得無厭不能相提并論。
師:人生在世,戒事頗多。但總的原則是:一切言行都要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合乎社會道德規(guī)范。所戒之事,多寡不論,貴在自覺,貴在堅持。
師:第八章是孔子講處世之道,他認為君子處事應(yīng)存敬畏之心,從而約束自己,警惕自己,不犯錯誤。而小人無所畏而肆無忌憚。其實,小人也有所敬畏,只不過他們敬畏的不是孔子說的那一套內(nèi)容罷了。
生:孔子把能否“畏天命”看成是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標準,顯然是使“天命觀”更富有社會屬性,并使它服從于社會政治需要。因而,“天命”實質(zhì)上既是人們社會行為的規(guī)范,又是社會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如此,所謂“君子三畏”的內(nèi)在本質(zhì)聯(lián)系就被揭示出來了:“畏天命”就是“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長達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歷代統(tǒng)治者正是利用了這一“畏天命”思想和漢儒董仲舒所制造的“君權(quán)神授”思想相結(jié)合,形成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精神支柱,也是儒家“內(nèi)圣”“外王”之道最初的思想支柱。這樣,“天命論”便成為封建社會里麻痹人民意志、束縛人民手腳、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思想工具??鬃蛹戎鲝垺爸烀?,又宣揚“畏天命”,正是他的“天命”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政治上的保守性的表現(xiàn)。
君子坦蕩蕩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教師教學。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君子坦蕩蕩”,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君子坦蕩蕩
課堂互動
1.師:在《為政》(十四)篇里,孔子是怎樣論述君子與小人的?
生:目的決定手段,也決定其名聲。為私利而勾結(jié),絕不會講忠誠信用,所以他們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不論其職務(wù)和財富狀況如何。
生:需要指出,“君子周而不比”與“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的意義相近,但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側(cè)重實在的人際關(guān)系,后者側(cè)重思想意識問題?!昂投煌北憩F(xiàn)君子重視個人與社會、與周圍世界的和諧一致,但又十分珍重自己獨立自主的個性,重視自己的精神自由與人格獨立。體現(xiàn)君子之所以為君子,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執(zhí)著于自己的志向、理想,追求真善美,有豐富的精神生活?!熬又芏槐取薄叭憾稽h”(《論語衛(wèi)靈公》)則是指君子在實際處理人際關(guān)系過程中,能夠與多數(shù)人友好相處,與多數(shù)人聯(lián)合,為公共利益、為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團結(jié)一致,而恥于與少數(shù)人拉幫結(jié)派,相互勾結(jié)。總之,君子與小人對于“周”與“比”的不同態(tài)度,具有不同的人格風貌,其根源在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2.師:好,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里仁》三章。
生:孔子認為,人的行為必須以義來規(guī)范。仁義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鬃诱J為,仁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個體主體內(nèi)在的愛心,推己及人便是親親而愛眾。義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現(xiàn)??鬃又氐懒x,主張在義利關(guān)系上,以義導利,以義御利。在他人遇到危難,國家民族遇到危難時,能見危授命即見義勇為。“見利思義”原則表明道義比個人功利具有更高的社會價值。為正義而生,生得偉大;為正義而死,死得光榮。以赴義為人生路向,凝鑄成為中華民族一種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生:這一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本章談?wù)摰娜允莻€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
師:君子與小人在品格上有許多區(qū)別,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區(qū)別是他們對物質(zhì)生活、物質(zhì)利益與對精神生活、精神追求的關(guān)照關(guān)注程度不同??鬃诱J為君子和小人的內(nèi)心活動和行為操守是兩樣的,不可同日而語。君子所關(guān)注的是自己的道德狀況和國家法度,小人所關(guān)注的則是自己的實際物質(zhì)利益。
生: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tài),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xiāng)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qū)別點之一。
師:“義”指正當?shù)男袨樵瓌t??鬃印⒚献映⒘x與利對舉,重義而輕利,實則義指為公,利指為私;義指精神的追求,利指物質(zhì)的索取。
生:孔子認為:君子、小人的區(qū)別,只在“義”“利”二字。孔子這里的“義利之辨”,實際上是與君子懷德懷刑,小人懷土懷惠的意蘊相通的,都是指明精神生活價值與物質(zhì)生活價值在君子與小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是在君子心目中地位高,在小人心目中沒有地位;而君子對物質(zhì)利益不那么關(guān)注,不殫精竭慮地去追求,過得去就行;小人對物質(zhì)利益,對個人私利則特別看重。
生:孔子對“君子”“小人”的分野判斷影響深遠,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想?!耙娏x勇為”“舍生取義”皆為褒揚,“見利忘義”“不義之徒”皆為貶斥。
3.師:上述談的是“利”與“義”的關(guān)系,它有關(guān)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否達到高的境界,也有關(guān)一個人的胸襟是否坦蕩。下面我們看孔子在《述而》中是怎樣闡述這一問題的。
生:驕傲和寒酸都失中道。相比之下,由于奢侈而驕傲的危害更大,所以孔子說:“與其不孫也,寧固。”孔子的話是針對時弊的。
節(jié)儉樸素,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不要奢侈豪華、驕傲不遜。富者驕,倘領(lǐng)導者不知“富而后教”,或無能施教,則立生感慨:富奢難治,還是窮儉好。其實,這是領(lǐng)導者無能的表現(xiàn)。使窮者富,使富者遜,這應(yīng)該是治政者能夠?qū)崿F(xiàn)的目標。
生:春秋時代各諸侯、大夫等都極為奢侈豪華,他們的生活享樂標準和禮儀規(guī)模都與周天子沒有區(qū)別,這在孔子看來,都是越禮、違禮的行為。盡管節(jié)儉就會讓人感到寒酸,但與其越禮,則寧可寒酸,以維護禮的尊嚴。
師:君子是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懂得人情物理,心胸寬闊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俯仰無愧,皎潔光華。小人則不然,沒有遠大人生目標,也沒有崇高的精神寄托。事事出于私心,常?;嫉没际?。君子與小人的這種差別,表面上看是氣度問題,但歸根到底還是人生觀、價值觀問題。
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于室中,以激勵自己??鬃诱J為,作為君子,應(yīng)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4.師:下面我們再看孔子在《子罕》《顏淵》和《憲問》中向我們闡述了什么。
生:孔子在《子罕》中的這番話是人生處世的經(jīng)驗之談,也是為學的經(jīng)驗之談。就人生處世來說:有些人可以同他一起學習,走同一條路,但不一定能共事業(yè);有的人可以共同創(chuàng)業(yè),但不能給他權(quán)力,共同權(quán)變。這種人歷史上并不少見,可見孔子體驗人生、觀察人生的細致、深刻。
生:就為學來說,是有不同層次和境界。同在一起學習,學習目的未必一致。如果學習目的一致,而且合于道,但是否能遵守禮法站得住,這又是一道關(guān)。孔子認為,為學的最高境界是堅持在道的基礎(chǔ)上的通權(quán)達變,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靈活運用、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
師:那君子的不憂不懼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礎(chǔ)上的?
生:君子的不憂不懼是建立在“內(nèi)省不疚”的基礎(chǔ)上的。君子反省,而問心無愧,就沒有什么憂愁和恐懼的事了。所以想做君子,首先要養(yǎng)成內(nèi)省的功夫,發(fā)現(xiàn)缺點能及時改正。從功能的角度來說,孔子期望人們向自己的內(nèi)心用功。具體地說,就是以仁、禮等基本行為準則,塑造并改造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用現(xiàn)代語詞說,就是鑄造并凈化自己的靈魂,向著真善美,除去假惡丑。為此,勤于自我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好途徑,也符合道德“自覺”的規(guī)律??鬃哟蟾耪J為,對司馬牛來說,告訴他君子的本質(zhì),似乎意義不大,不如告訴他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
生:據(jù)說司馬牛是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隔s在宋國“犯上作亂”,遭到宋國當權(quán)者的打擊,全家被迫出逃。司馬牛逃到魯國,拜孔子為師,并聲稱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君子的問題,這是有針對性的,即不憂不懼、問心無愧。
師:孔子在《憲問》中提到君子必須具備怎樣的品質(zhì)?
生:本章是說,君子必須具備仁、智、勇三項品質(zhì)。君子有豐富的知識、相當?shù)闹腔?,同時又不憂不懼。有一次司馬牛問,“不憂不懼”算是君子嗎?孔子答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意謂:君子經(jīng)常自我反省,覺得無心無愧于仁心,對得起良心,所以無所憂無所懼。顯然君子一般是通諳事理的,明是非,曉大義;君子一般都樹立遠大志向,有堅定信念、堅強意志,因此無憂無懼。
生:孔子說“仁者不憂”。這里突出“不憂”是“仁”的素質(zhì)主要特征。然而,仁者真的沒有可憂患的事嗎?如果有,其關(guān)懷對象是什么?孔子說過:“君子憂道”;“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可見,君子也有憂,不過,君子不為一己之私而憂,孔子吃不飽、穿不暖、居陋室又常陷于困頓,都不憂,相反,“樂在其中矣”。君子所憂者,憂道之不行,憂君與民,憂己之德??梢?,君子是有所不憂、有所憂,關(guān)鍵在于君子的仁德。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義是克己而為人的一種利他行為,‘仁道’實在是為大眾的行為。”“它要人們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機,而養(yǎng)成為大眾獻身的犧牲精神?!惫舻倪@個說法是符合孔子本義的。
師: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有許多,這里他強調(diào)指出了其中的三個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當中,孔子也講到以上這三個方面。
師:“以德報怨”是道家思想,在生與死、是與非之間幾乎畫等號的道家那里,不念舊惡,以德報怨,目的是調(diào)和矛盾,自處以柔弱的地位。而在主張明辨是非的孔子那里,以德報怨是行不通的。孔子主張以正直回報怨恨。就是說,人家對我怨艾,我首先要弄明白致怨之由,搞清楚是非所在,是則是,非則非。搞清楚是非之后,是我之非,要自己作檢討;不是我之非,也要高姿態(tài),從嚴要求自己。這樣堅持正直,就公而無私地處理好以前的恩恩怨怨??鬃拥摹耙灾眻笤梗缘聢蟮隆庇^點,是做人的本分,合情合理。
生: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yīng)當是“以直報怨”。這是說,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于個人道德修養(yǎng)極為重要,但用在政治領(lǐng)域,有時就不那么適宜了。
5.師:好,下面我們再一起討論以下各章。
師:孔子再三告誡弟子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治國安民的才能,不要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表明學生中擔心人家不了解自己的思想情緒比較普遍,有時可能是較突出的一種思想動態(tài)。這種思想情緒的反復出現(xiàn),或許是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進步,不能及時肯定、表揚有關(guān)。因為學生是希望自己的點滴進步從老師的肯定中得到精神鼓舞和力量支持,從而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如果說在生活中,尤其在一個集體中,如班級集體,對成員的進步不聞不問無人關(guān)心,這實際上也是不正常的。
生:這只是成長過程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確是君子德才兼?zhèn)洌灰獡膭e人不了解自己。清代宦懋庸在《論語稽》中說:“古今人才,大有大用,小有小用,茍其有用,則皆有能,故君子惟以無能為病,至于天下之大,何患無知己哉!”
師:在《衛(wèi)靈公》中孔子認為言與行,在一個人身上往往不相一致,也就是說,言與人品有時往往是兩回事。有言者,不一定有德,說漂亮話的,不一定反映他人格美好,還是要聽其言觀其行,這才是正確的用人之道。君子也不能因為一個人品質(zhì)不好而廢棄他正確的話,因為品質(zhì)不好的人也并非句句話都錯,只要說得對,就該照辦,俗話說“對事不對人”我們也可以說:“對言不對人?!彼哉f,作為一個君子,要有正確的言行觀。
生: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認為,他應(yīng)當注重義、禮、遜、信的道德準則;他嚴格要求自己,盡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傳名于后世;他行為莊重,與人和諧,但不結(jié)黨營私,不以言論重用人,也不以人廢其言,等等。當然,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師:作為一個成德的君子在日常處事中必須不斷自我完善。要想看明白,就得從多個角度觀察,才能看明白事物的全貌。要想聽清楚,就得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比較出反映真實的話來。要想和顏悅色,就得有品德修養(yǎng),內(nèi)心善良、平和,言行舉止止自然溫和謙恭。要想言談?wù)\實辦事認真,就得講信用,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要想請教人,就得不恥下問,別人才肯釋疑解惑。要想止怒消患,就得學會克制感情沖動,牢記“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訓誡。要想做到符合道義,就得公私分明,不貪不占??傊?,孔子對君子的界定是一言一動都要合禮,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顏淵篇》),從而達到“九思”標準。
生:本章通過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里包括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各種規(guī)范,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是孔子關(guān)于道德修養(yǎng)學說的組成部分。
6.生:老師,那孔子在《陽貨》中提到的“仁者愛人”是什么意思?
師:“仁者愛人?!弊迂曇苍S由此產(chǎn)生君子是否有憎惡人的疑問。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列舉四種人是君子所憎恨的。這四種人的問題是屬道德品質(zhì)問題。因此他們是“不仁”的人??鬃釉f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ㄒ姟独锶势罚?br>
生:這就是說,君子既然以仁為本,就必然會對不符合仁的行為表示憎惡。孔子與子貢列舉的憎惡的內(nèi)容,正是不符合仁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說,有愛必有憎,不過,要正確地愛其所愛,憎其所憎。
7.師:下面我們再看在《子張》一章中子貢又是怎樣論述對待過錯應(yīng)持的態(tài)度。
生:是啊,真正的君子就是要愛憎分明。你說得不錯。
生:本章子貢論述對待過錯應(yīng)持的態(tài)度。君子不怕有過,因為世上沒有沒過錯的人。同時,君子對自己的過錯要光明磊落,錯了就承認,不隱瞞不掩飾,讓大家都看得見。
生:君子“過則勿憚改”,樂于接受大家監(jiān)督,公開改正錯誤。過而改之不為過,損害不了君子形象,仍然會得到大家的信任與尊敬。過也光明,改也光明;過也人可見,改也人可見,這就是君子對待過錯應(yīng)持的正確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