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18君子坦蕩蕩。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教師教學。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君子坦蕩蕩”,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君子坦蕩蕩
課堂互動
1.師:在《為政》(十四)篇里,孔子是怎樣論述君子與小人的?
生:目的決定手段,也決定其名聲。為私利而勾結,絕不會講忠誠信用,所以他們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不論其職務和財富狀況如何。
生:需要指出,“君子周而不比”與“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的意義相近,但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側重實在的人際關系,后者側重思想意識問題?!昂投煌北憩F(xiàn)君子重視個人與社會、與周圍世界的和諧一致,但又十分珍重自己獨立自主的個性,重視自己的精神自由與人格獨立。體現(xiàn)君子之所以為君子,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執(zhí)著于自己的志向、理想,追求真善美,有豐富的精神生活?!熬又芏槐取薄叭憾稽h”(《論語衛(wèi)靈公》)則是指君子在實際處理人際關系過程中,能夠與多數(shù)人友好相處,與多數(shù)人聯(lián)合,為公共利益、為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團結一致,而恥于與少數(shù)人拉幫結派,相互勾結??傊?,君子與小人對于“周”與“比”的不同態(tài)度,具有不同的人格風貌,其根源在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2.師:好,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里仁》三章。
生:孔子認為,人的行為必須以義來規(guī)范。仁義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鬃诱J為,仁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個體主體內在的愛心,推己及人便是親親而愛眾。義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現(xiàn)??鬃又氐懒x,主張在義利關系上,以義導利,以義御利。在他人遇到危難,國家民族遇到危難時,能見危授命即見義勇為。“見利思義”原則表明道義比個人功利具有更高的社會價值。為正義而生,生得偉大;為正義而死,死得光榮。以赴義為人生路向,凝鑄成為中華民族一種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生:這一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庇懈呱腥烁竦木訛槿斯?、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本章談論的仍是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
師:君子與小人在品格上有許多區(qū)別,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區(qū)別是他們對物質生活、物質利益與對精神生活、精神追求的關照關注程度不同??鬃诱J為君子和小人的內心活動和行為操守是兩樣的,不可同日而語。君子所關注的是自己的道德狀況和國家法度,小人所關注的則是自己的實際物質利益。
生: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tài),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xiāng)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qū)別點之一。
師:“義”指正當?shù)男袨樵瓌t??鬃?、孟子常將義與利對舉,重義而輕利,實則義指為公,利指為私;義指精神的追求,利指物質的索取。
生:孔子認為:君子、小人的區(qū)別,只在“義”“利”二字??鬃舆@里的“義利之辨”,實際上是與君子懷德懷刑,小人懷土懷惠的意蘊相通的,都是指明精神生活價值與物質生活價值在君子與小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是在君子心目中地位高,在小人心目中沒有地位;而君子對物質利益不那么關注,不殫精竭慮地去追求,過得去就行;小人對物質利益,對個人私利則特別看重。
生:孔子對“君子”“小人”的分野判斷影響深遠,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想。“見義勇為”“舍生取義”皆為褒揚,“見利忘義”“不義之徒”皆為貶斥。
3.師:上述談的是“利”與“義”的關系,它有關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否達到高的境界,也有關一個人的胸襟是否坦蕩。下面我們看孔子在《述而》中是怎樣闡述這一問題的。
生:驕傲和寒酸都失中道。相比之下,由于奢侈而驕傲的危害更大,所以孔子說:“與其不孫也,寧固?!笨鬃拥脑捠轻槍r弊的。
節(jié)儉樸素,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不要奢侈豪華、驕傲不遜。富者驕,倘領導者不知“富而后教”,或無能施教,則立生感慨:富奢難治,還是窮儉好。其實,這是領導者無能的表現(xiàn)。使窮者富,使富者遜,這應該是治政者能夠實現(xiàn)的目標。
生:春秋時代各諸侯、大夫等都極為奢侈豪華,他們的生活享樂標準和禮儀規(guī)模都與周天子沒有區(qū)別,這在孔子看來,都是越禮、違禮的行為。盡管節(jié)儉就會讓人感到寒酸,但與其越禮,則寧可寒酸,以維護禮的尊嚴。
師:君子是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懂得人情物理,心胸寬闊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俯仰無愧,皎潔光華。小人則不然,沒有遠大人生目標,也沒有崇高的精神寄托。事事出于私心,常常患得患失。君子與小人的這種差別,表面上看是氣度問題,但歸根到底還是人生觀、價值觀問題。
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于室中,以激勵自己??鬃诱J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4.師:下面我們再看孔子在《子罕》《顏淵》和《憲問》中向我們闡述了什么。
生:孔子在《子罕》中的這番話是人生處世的經(jīng)驗之談,也是為學的經(jīng)驗之談。就人生處世來說:有些人可以同他一起學習,走同一條路,但不一定能共事業(yè);有的人可以共同創(chuàng)業(yè),但不能給他權力,共同權變。這種人歷史上并不少見,可見孔子體驗人生、觀察人生的細致、深刻。
生:就為學來說,是有不同層次和境界。同在一起學習,學習目的未必一致。如果學習目的一致,而且合于道,但是否能遵守禮法站得住,這又是一道關。孔子認為,為學的最高境界是堅持在道的基礎上的通權達變,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靈活運用、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
師:那君子的不憂不懼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上的?
生:君子的不憂不懼是建立在“內省不疚”的基礎上的。君子反省,而問心無愧,就沒有什么憂愁和恐懼的事了。所以想做君子,首先要養(yǎng)成內省的功夫,發(fā)現(xiàn)缺點能及時改正。從功能的角度來說,孔子期望人們向自己的內心用功。具體地說,就是以仁、禮等基本行為準則,塑造并改造自己的內心世界。用現(xiàn)代語詞說,就是鑄造并凈化自己的靈魂,向著真善美,除去假惡丑。為此,勤于自我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好途徑,也符合道德“自覺”的規(guī)律??鬃哟蟾耪J為,對司馬牛來說,告訴他君子的本質,似乎意義不大,不如告訴他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
生:據(jù)說司馬牛是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隔s在宋國“犯上作亂”,遭到宋國當權者的打擊,全家被迫出逃。司馬牛逃到魯國,拜孔子為師,并聲稱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君子的問題,這是有針對性的,即不憂不懼、問心無愧。
師:孔子在《憲問》中提到君子必須具備怎樣的品質?
生:本章是說,君子必須具備仁、智、勇三項品質。君子有豐富的知識、相當?shù)闹腔?,同時又不憂不懼。有一次司馬牛問,“不憂不懼”算是君子嗎?孔子答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意謂:君子經(jīng)常自我反省,覺得無心無愧于仁心,對得起良心,所以無所憂無所懼。顯然君子一般是通諳事理的,明是非,曉大義;君子一般都樹立遠大志向,有堅定信念、堅強意志,因此無憂無懼。
生:孔子說“仁者不憂”。這里突出“不憂”是“仁”的素質主要特征。然而,仁者真的沒有可憂患的事嗎?如果有,其關懷對象是什么?孔子說過:“君子憂道”;“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笨梢?,君子也有憂,不過,君子不為一己之私而憂,孔子吃不飽、穿不暖、居陋室又常陷于困頓,都不憂,相反,“樂在其中矣”。君子所憂者,憂道之不行,憂君與民,憂己之德??梢?,君子是有所不憂、有所憂,關鍵在于君子的仁德。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義是克己而為人的一種利他行為,‘仁道’實在是為大眾的行為?!薄八藗兂粢磺凶运阶岳男臋C,而養(yǎng)成為大眾獻身的犧牲精神?!惫舻倪@個說法是符合孔子本義的。
師: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有許多,這里他強調指出了其中的三個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當中,孔子也講到以上這三個方面。
師:“以德報怨”是道家思想,在生與死、是與非之間幾乎畫等號的道家那里,不念舊惡,以德報怨,目的是調和矛盾,自處以柔弱的地位。而在主張明辨是非的孔子那里,以德報怨是行不通的。孔子主張以正直回報怨恨。就是說,人家對我怨艾,我首先要弄明白致怨之由,搞清楚是非所在,是則是,非則非。搞清楚是非之后,是我之非,要自己作檢討;不是我之非,也要高姿態(tài),從嚴要求自己。這樣堅持正直,就公而無私地處理好以前的恩恩怨怨。孔子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觀點,是做人的本分,合情合理。
生: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這是說,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于個人道德修養(yǎng)極為重要,但用在政治領域,有時就不那么適宜了。
5.師:好,下面我們再一起討論以下各章。
師:孔子再三告誡弟子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治國安民的才能,不要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表明學生中擔心人家不了解自己的思想情緒比較普遍,有時可能是較突出的一種思想動態(tài)。這種思想情緒的反復出現(xiàn),或許是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進步,不能及時肯定、表揚有關。因為學生是希望自己的點滴進步從老師的肯定中得到精神鼓舞和力量支持,從而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如果說在生活中,尤其在一個集體中,如班級集體,對成員的進步不聞不問無人關心,這實際上也是不正常的。
生:這只是成長過程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確是君子德才兼?zhèn)?,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清代宦懋庸在《論語稽》中說:“古今人才,大有大用,小有小用,茍其有用,則皆有能,故君子惟以無能為病,至于天下之大,何患無知己哉!”
師:在《衛(wèi)靈公》中孔子認為言與行,在一個人身上往往不相一致,也就是說,言與人品有時往往是兩回事。有言者,不一定有德,說漂亮話的,不一定反映他人格美好,還是要聽其言觀其行,這才是正確的用人之道。君子也不能因為一個人品質不好而廢棄他正確的話,因為品質不好的人也并非句句話都錯,只要說得對,就該照辦,俗話說“對事不對人”我們也可以說:“對言不對人。”所以說,作為一個君子,要有正確的言行觀。
生: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認為,他應當注重義、禮、遜、信的道德準則;他嚴格要求自己,盡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傳名于后世;他行為莊重,與人和諧,但不結黨營私,不以言論重用人,也不以人廢其言,等等。當然,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師:作為一個成德的君子在日常處事中必須不斷自我完善。要想看明白,就得從多個角度觀察,才能看明白事物的全貌。要想聽清楚,就得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比較出反映真實的話來。要想和顏悅色,就得有品德修養(yǎng),內心善良、平和,言行舉止止自然溫和謙恭。要想言談誠實辦事認真,就得講信用,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要想請教人,就得不恥下問,別人才肯釋疑解惑。要想止怒消患,就得學會克制感情沖動,牢記“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訓誡。要想做到符合道義,就得公私分明,不貪不占。總之,孔子對君子的界定是一言一動都要合禮,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顏淵篇》),從而達到“九思”標準。
生:本章通過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里包括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各種規(guī)范,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是孔子關于道德修養(yǎng)學說的組成部分。
6.生:老師,那孔子在《陽貨》中提到的“仁者愛人”是什么意思?
師:“仁者愛人。”子貢也許由此產(chǎn)生君子是否有憎惡人的疑問??鬃拥幕卮鹗强隙ǖ?。他列舉四種人是君子所憎恨的。這四種人的問題是屬道德品質問題。因此他們是“不仁”的人。孔子曾說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見《里仁篇》)
生:這就是說,君子既然以仁為本,就必然會對不符合仁的行為表示憎惡??鬃优c子貢列舉的憎惡的內容,正是不符合仁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說,有愛必有憎,不過,要正確地愛其所愛,憎其所憎。
7.師:下面我們再看在《子張》一章中子貢又是怎樣論述對待過錯應持的態(tài)度。
生:是啊,真正的君子就是要愛憎分明。你說得不錯。
生:本章子貢論述對待過錯應持的態(tài)度。君子不怕有過,因為世上沒有沒過錯的人。同時,君子對自己的過錯要光明磊落,錯了就承認,不隱瞞不掩飾,讓大家都看得見。
生:君子“過則勿憚改”,樂于接受大家監(jiān)督,公開改正錯誤。過而改之不為過,損害不了君子形象,仍然會得到大家的信任與尊敬。過也光明,改也光明;過也人可見,改也人可見,這就是君子對待過錯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www.lvshijia.net
相關閱讀
《君子之風》教案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君子之風》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君子之風》教案教學目標:
1.理解孔子積極倡導并身體力行的君子自我修養(yǎng)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2.正確理解孔子的義利觀。
3.理解并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以及成語。
4.背誦重點章節(jié)。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常設計與安排:
1.釋題
何為君子?
鏈接《論語》讀本,《君子——人格圓滿的理想人物》中第一段:君子就階級的身份而言為“貴族”;李零《喪家狗》附錄:君子為道德君子。
學生說說對“風”的理解
風范、風度、作風
君子之風談的是君子的自我修養(yǎng)。
2.課文內容
(1)君子應有怎樣的內在修養(yǎng)
A.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一個稱為君子的人是全面均衡發(fā)展的人。
就高中生而言,你有什么啟發(fā)?
做人與讀書
B.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句式:介詞賓語前置
義禮遜信,是君子德性中所需要的成分。
鏈接《論語》讀本,P73,二(李零《喪家狗》);P74,南懷勤《論語別裁》,
C.喻于義
理解孔子的義利觀
鏈接:《儒家的價值觀》第三段。理想的價值觀應該是義利的統(tǒng)一觀。
D.殺生成仁
仁道是君子最重要的德性
E.不恥惡衣惡食
恥,以……為恥(意動用法)
為什么說“這樣的人不值得跟他討論”?君子既以德行為重,所以要輕視世間的物質生活;君子考慮道的問題,不考慮食的問題。
F.不患得患失
鄙,庸俗淺薄的人;患得患失,無所不至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G.仁、知、勇
延伸,仁者、知者;課本上的參考翻譯,我倒贊同南懷瑾的。
(2)君子修養(yǎng)應該注意什么
A.簞食陋巷
回的生活條件如何?貧窮。
他如何對待?不憂,不改樂。
樂在什么?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
孔子如何評價回的?有道德。
孔子為什么會如此高度評價孔子呢?是因為他在回的身上找到了他的影子。與孔子的哪一點很像?
B.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飯,名作動;枕,意動用法。
樂亦在其中矣,也是樂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
于我如浮云,你讀出什么?
孔子對堅持道義的信念非常堅定。
浮云有怎樣的比喻義:一是喻福貴短暫,二是喻與富貴無關,三是喻富貴無足輕重。
C.忘食、忘憂、忘老
把孔子對接受安貧樂道生活態(tài)度的自我欣賞表現(xiàn)得非常的傳神
有感情地朗讀,塑造了一個安貧樂道,可敬又可愛的夫子形象。
三食三樂
君子考慮道的問題,不考慮食的問題。
君子應該注意內在道德的修養(yǎng)而輕視外在物質的享受。
(3)君子要有怎樣的外在風度
A.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B.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4)如何去達到這樣的自我修養(yǎng)?
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
追求君子之風任重道遠。
3.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體驗。
4.背誦規(guī)定的章節(jié)。
5.布置作業(yè)。
《君子之風》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減輕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君子之風》教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君子之風》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孔子倡導的君子自我修養(yǎng)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2.理解并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以及成語
3.背誦重點章句
教學要求
1.背誦15.9﹑4.16、6.11、7.16、7.19、6.23、8.7
2.掌握“游”、“喻”、“鄙”、“樂”、“文”在文中的含義,掌握“孫”、“恥”、“飯”、“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
3.理解并積累成語:殺身成仁;患得患失;無所不至;簞食陋巷;發(fā)憤忘食;任重道遠;死而后已
4.理解“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為己任”的句式特點
發(fā)展要求
正確理解孔子的義利觀,初步了解儒家價值學說的發(fā)展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總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什么樣的人能稱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風范呢?這就是這篇課文學習的內容。
二.字詞歸納
1.通假字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孫通遜
女奚不曰女通汝
知者不惑知通智
2.詞類活用
飯疏食,飲水飯:名詞作動詞
不義而富且貴義:名詞作動詞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樂:意動用法
恥惡衣惡食者恥:意動用法
3.文言句式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狀語后置句
何以文為?賓語前置句
賢哉,回也!主謂倒裝
未足與(之)議也省略句
鄙夫可與(之)事君也與哉?省略句
4.一詞多義
道
志于道,據(jù)于德(正道)
夫子之道也(說)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會天大雨,道不通(路)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以
君子義以為質(介詞,把)
有殺身以成仁(連詞,來)
樂以忘憂(連詞,相當與“而”)
何以文為(介詞,用)
第二課時
一.君子的風貌分為兩種文和質(12.8)
棘子成認為一個人只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求知識,學文化思想呢?子貢反對這個意見。他說,非常抱歉,可惜你這個見解不對,你對于“君子”所下的定義不對?!榜啿患吧唷?,“駟”就是四匹馬駕的車子,當時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像這樣快的車子,還不及舌頭。用現(xiàn)代觀念來講,就是文化宣傳和思想傳播的重要,它的影響力遠大而且快速。所以不能隨便講話,影響后果太大。子貢又說,文化思想的修養(yǎng)與人的資質,本來就是一個東西。文化思想的保留及傳達要靠“用”,既然有用,那就要靠“文”了,所以“文與質”同樣的重要。
二.文的體現(xiàn)(7.38)
這是弟子們記載孔子的學問修養(yǎng),表達在外面的神態(tài)。第一是溫和的。對任何人都親切溫和,但也很嚴肅,在溫和中又使人不敢隨便。第二是威而不猛。說到威,一般人的印象是擺起那種兇狠的架子,這樣并不是威。真正的威是內心道德的修養(yǎng),坦蕩蕩的修養(yǎng)到達了,就自然有威。第三是恭而安。孔子對任何事,任何人非常恭敬,也很安詳;也就是既恭敬而又活潑不呆板。
三.質的體現(xiàn)
1.7.6
“志于道”,可以解釋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遠,要希望達到的
境界。這個“道”就包括了天道與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這是教我們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皳?jù)于德”,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fā)揮,在于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有了這個愛心,愛人、愛物、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擴而充之愛全天下。這是仁的發(fā)揮。“游于藝”的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鬃赢斈甑慕逃粤嚍橹?。
2.15.18
孔子說,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要重視自己人生的責任,注意義、禮、孫、信四個字。本質上要有義。這里的義就是義理的義,用它作為本質。表達在外面的行為是禮,有高度文化修養(yǎng)的行為。孫就是遜,態(tài)度上非常謙虛,不自滿,不驕傲。對人對事,處處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3.15.9
所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許多宗教家,有時碰到與他的信仰抵觸的事,他寧可舍掉性命,所謂以身殉道。為衛(wèi)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別多,歷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這個觀念,寧可犧牲,絕不為了生命而妨礙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寧可殺身以成仁。
第三課時
質的體現(xiàn)
1.6.11
這幾句話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要自己身體力行,歷練起來,就不簡單了。物質生活是如此艱苦,住在貧民窟里一條陋巷中,破了的違章建筑里。任何人處于這種環(huán)境,心里的憂愁、煩惱都吃不消的??墒穷伝厝匀徊桓钠錁?,心里一樣快樂。這實在很難,物質環(huán)境苦到這個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舊。顏回則做到了不受物質環(huán)境的影響,難怪孔子這么贊嘆欣賞這個學生。三千弟子只有他做得到這個修養(yǎng),而他不幸三十二歲就短命死了。
2.7.16
這是孔子最有名的話,而且在文學境界上,寫得最美??鬃诱f,只要有粗菜淡飯可以充饑,喝喝白開水,彎起膀子來當枕頭,靠在上面酣睡一覺,人生的快樂無窮!舒服得很!就是說一個人要修養(yǎng)到家,先能夠不受外界物質環(huán)境的誘惑,進一步擺脫了虛榮的惑亂。人生的大樂,自己有自己的樂趣,并不需要靠物質,不需要虛偽的榮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擇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貴是非常可恥的事??鬃诱f,這種富貴,對他來說等于浮云一樣。孔子把這種富與貴比作浮云,比得妙極了。我們要注意到,天上的浮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連影子都沒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意時看到功名富貴如云一樣集在一起,可是沒有想到接著就會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這點,自然不受物質環(huán)境、虛榮的惑亂,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3.14.28
第一是“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個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憂患中,人每天都在憂愁當中。而仁者的修養(yǎng)可以超越物質環(huán)境的拘絆,而達于“樂天知命”的不憂境界。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沒有什么難題不得開解,沒有迷惑懷疑之處,上自宇宙問題,下至個人問題,都了然于心。最后是“勇者不懼”。只要公義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蕩,人生沒有什么恐懼。
4.6.23
“知者樂水。”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潑的。
“仁者樂山。”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爸邩贰?,知者是樂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寧靜有涵養(yǎng)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fā)脾氣,也不容易沖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后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點。
第四課時
一.君子的風貌有文有質,那小人是怎么樣的呢?
小人會貪生怕死來損害仁道,追求個人利益。一個人討厭物質環(huán)境艱苦的話,怕自己穿壞衣服,怕自己沒有好的吃,換句話說,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貪圖享受,就沒有什么可談的了。因為他的心志已經(jīng)被物質的欲望分占了??鬃舆@句話是說,一個人的意志,會被物質環(huán)境引誘、轉移的話,無法和他談學問、談道。
(7.15)
用這個“鄙夫”的名詞好像孔子在開口罵人,等于后世罵人“匹夫”一樣。這“匹”的意思,就是一個。其實這并不一定是罵人,意思只是說“一個人”或“這個人”,再白話一點就是“這個家伙”的意思。而這里所記載的“鄙夫”之“鄙”,就是“鄙俗”的意思,“鄙夫”就是沒有學識的、很糟糕的這種人。如我們給人寫信,稍稍帶一點古文筆調寫,謙虛一點,自稱鄙人,但后來又有人改寫作“敝人”,實際上該寫作“鄙人”,而且這兩個字,還要寫小一點,放在旁邊,以表示謙虛,自己是鄙夫。這里孔子稱人為鄙夫,等于是在罵人。因為當時各諸侯之國的政壇人物,他所看不慣的太多了,他認為這些人都是鄙夫,他說這班人怎么可以主持國家的大事呢?他說這些人連最基本的修養(yǎng)都沒有,當他在功名權力拿不到的時候,就“患得之”,怕得不到而打主意、想辦法,爬上這一個位置。等到爬上了這個位置,權力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怕失去了已經(jīng)得到的權力。一個大臣,沒有謀國的思想,沒有忠貞的情操,只為個人的利益而計校,深怕自己的權力地位失去,于是不考慮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來,打擊同事、打擊好人、嫉妒賢才等等都來了。孔子在這里就是說明私欲太大,沒有真正偉大的思想、偉大的人格和偉大的目標,只為個人利害而計較的為鄙夫。后世“患得患失”的成語,就是根據(jù)這里來的。
板書:
溫和嚴肅文莊重安詳
德才兼?zhèn)?br>
殺身成仁
君子之風見利思義
安貧樂道
質樂天知命
樂水樂山
心胸開闊
意志堅毅
求生害仁
恥惡衣惡食
小人 患得患失
無所不至
君子三戒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高中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君子三戒”,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君子三戒課堂互動
1.師:《學而》十章表現(xiàn)了孔子的什么道德修養(yǎng)?
師:本章寫孔子的風度、性格和道德修養(yǎng)。重點是溫、良、恭、儉、讓。
生:孔子每到一個國家,總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政事,這并非是他為了個人“求功名”,而是他治國平天下思想的自然流露。了解國家的政事,別人只是靠打聽得知的,而孔子因具有溫、良、恭、儉、讓的五種美德,也具備治國的能力,因此,他要了解某國政事的原委得失就只靠他的高深素養(yǎng),去觀察、分析、判斷,這正是孔子有別于別人的地方。
師:“溫、良、恭、儉、讓”集中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之大成,孔子具有這樣高深的修養(yǎng)并懷有救世救人的大志,以溫、良、恭、儉、讓的態(tài)度對待人、尊重人,人們自然也就尊重他,信任他,愿意將內心展示他。
2.師:本章《里仁》說明了什么?
生:本章是說,君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違背仁。財富和高尚的社會地位,今天仍被人們所向往。要得到這些東西,不僅要有個人的努力,其間還有激烈的競爭,而且重要的是要以君子之爭的手段獲得。通過君子之爭的手段,不僅得到者受益,對整個社會也有好處。僅僅講什么安貧樂道,視富貴如浮云,不愛金錢,只可作為個人的自由,而不可向全社會推廣??鬃釉谶@方面是實事求是的。在孔子看來,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否想得到富貴,也不在于是否想擺脫貧窮,關鍵在于求富去貧是否合乎道義(用今天的話說,即是否合乎社會道德準則和政策法規(guī));如果合乎道義,求富去貧是無可厚非的。
生: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shù)氖侄魏屯緩饺カ@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3.生:孔子評價一個人的依據(jù)是什么?
師:孔子評價一個人,依據(jù)是善惡,并不是評價者的多寡。他反對沒有是非、八面玲瓏的“老好人”。稱贊那些愛恨分明,使“善者好”“不善者惡”的正人君子。正人君子所以“善者好之”,是因為其有仁德;之所以為“不善者惡之”,也是因為其有仁德。如果“善者”“不善者”都喜歡他,那他一定是即無善行又無惡行且又四面討好的“和事佬”。
生:對于一個人的正確評價,其實并不容易。但在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個原則,即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jù),而應以善惡為標準。聽取眾人的意見是應當?shù)模彩桥袛嘁粋€人優(yōu)劣的依據(jù)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依據(jù)。他的這個思想對于我們今天識別好人與壞人仍有重要意義。
師:在《憲問》十二中孔子認為,一個具備智、仁、勇三種品格,又有才藝禮樂修養(yǎng)的人,就是完人。這樣的完人是很難找的。今天的完人,從實際出發(fā),不一定具備理想的標準,能做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約)不忘平生之言”,也可算是完人。
生:在孔子看來,見利思義并不排除人們合理獲得“利”的可行性,其思維與行動邏輯是:“利”不能作為人生的第一追求,當人們遇到了“利”,不應立即占有它,如果應獲得的就去獲得;反之,就不能去占有。應與不應的判斷標準是“義”(合理合法,包括手段合理合法)。當利與義發(fā)生矛盾時,應重義而不是重利輕義、不顧義。
師:“見危授命”亦即見義勇為。它表現(xiàn)在當社會或別人遇到危難時,自己能自覺地奮不顧身地迎難而上,為他人解難,為社會奉獻,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生:“見利思義”這一道德原則表明,在人類生活中有一種比個人的實際利益更高的價值,這就是道義?!耙娢J诿边@一道德原則表明,世界上有比生命更寶貴的價值,這就是高尚的道德人格??鬃咏o人們指出的做人目標是做一個有高尚人格的人。綜合起來,見利思義,見危授命,為正義而生,必要時為正義而死,是無上光榮的。
4.師:《季氏》七、八講得是道德修養(yǎng)和處世之道,請大家具體分析。
生:第七章是孔子說不同年齡層次的修養(yǎng)重點。這是孔子對人從少年到老年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的忠告。這對今天的人們還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所謂“血氣”,實際是指人的自然屬性??鬃诱J為,修養(yǎng)乃是不斷約制自然屬性,使之合乎社會的倫理規(guī)范的過程。
生:一個君子在進德修業(yè)上希望有所成就,在不同成長階段就應有所警惕戒備。少年要成長,血氣未定,要防止沉湎于女色而削弱立志。壯年要創(chuàng)業(yè),但血氣方剛,要警惕在名利上爭強好斗,要學會退讓、容忍。老年人血氣已衰,奮斗一生,需要清心寡欲,不要再去追求名利這類東西。這并不是反對老年人有所追求,老年人應發(fā)揮余熱,在學問、事業(yè)上繼續(xù)前進,這與貪得無厭不能相提并論。
師:人生在世,戒事頗多。但總的原則是:一切言行都要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合乎社會道德規(guī)范。所戒之事,多寡不論,貴在自覺,貴在堅持。
師:第八章是孔子講處世之道,他認為君子處事應存敬畏之心,從而約束自己,警惕自己,不犯錯誤。而小人無所畏而肆無忌憚。其實,小人也有所敬畏,只不過他們敬畏的不是孔子說的那一套內容罷了。
生:孔子把能否“畏天命”看成是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標準,顯然是使“天命觀”更富有社會屬性,并使它服從于社會政治需要。因而,“天命”實質上既是人們社會行為的規(guī)范,又是社會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如此,所謂“君子三畏”的內在本質聯(lián)系就被揭示出來了:“畏天命”就是“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長達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歷代統(tǒng)治者正是利用了這一“畏天命”思想和漢儒董仲舒所制造的“君權神授”思想相結合,形成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精神支柱,也是儒家“內圣”“外王”之道最初的思想支柱。這樣,“天命論”便成為封建社會里麻痹人民意志、束縛人民手腳、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思想工具??鬃蛹戎鲝垺爸烀保中麚P“畏天命”,正是他的“天命”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政治上的保守性的表現(xiàn)。
廣闊坦蕩的淤泥質海岸
廣闊坦蕩的淤泥質海岸
與基巖海岸和砂礫質海岸迥異,淤泥質海岸呈現(xiàn)的是另一番景象:沿岸通??床坏揭蛔?,向陸一側是遼闊的大平原。淤泥質海岸一般分布在大平原的外援,海岸修直,岸灘平緩微斜,潮灘極為寬廣,有的可達數(shù)十公里。海岸的組成物質較細,大多是粉沙和淤泥。沿岸有許多入海河流。在沿岸附近、河口區(qū)經(jīng)??梢姽藕拥?、瀉湖或濕地等淤泥質海岸所特有的地貌景觀。
我國的淤泥質海岸是我國大陸海岸的重要組成部分,長約4000多公里,約占我國大陸海岸的22%。淤泥質海岸地區(qū),土地肥沃,向來是我國糧食生產(chǎn)的重要基地。
地貌形態(tài)
從地質結構而言,淤泥質海岸是處于長期下沉的地區(qū),因此有利于大量物質的堆積。由于沿岸有眾多的入海河流,所以河流所攜帶的泥沙物質在河口及沿海堆積,同時使海岸不斷向外推移。只有在極少數(shù)地段,淤泥質海岸中有貝殼碎屑和沙組成的貝殼堤。
淤泥質海岸的物質組成較細和結構較為松散,受到水動力作用后變化頗大,因此具有在短時期內海岸被沖刷侵蝕后退快速,或海岸淤漲向海擴大迅捷的特點。而此處所謂的水動力,主要指潮流和波浪,其中潮流的影響最為重要。同時,隨著由陸向海灘面地勢由高變低,潮流作用的性質也不一,致使潮灘灘面上的地貌形態(tài)、沖淤性質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征等具有明顯的分帶性。
一般來說,淤泥質海岸由陸地向海洋依次分為"高潮灘帶"、"上淤積帶"、"沖刷帶"和"下淤積帶"等四個地帶。
淤泥質海岸的三大類型
我國的淤泥質海岸廣為分布,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三類:淤泥質河口三角洲海岸、淤泥質平原海岸、淤泥質港灣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