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8高二歷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設計。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歷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二歷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設計
內容標準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
教材分析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的第二課,本課通過從“無為”到“有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和“儒學成為正統(tǒng)”三個方面介紹了新儒學在西漢被重視、推崇和發(fā)展為正統(tǒng)思想的過程。它繼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對后世儒學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這一課在本單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學情分析
1、學生已具備有關本課的知識;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文科學生,學生已經學習必修一的有關中央集權的加強的內容,對加強思想控制、君主專制等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2、學生認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時期的學生認知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已經初步具備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自學、交流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chuàng)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
理解“舉賢良”的用人政策是國家政治、經濟和國防的需要,以及漢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探究儒家思想的產生、發(fā)展過程與封建統(tǒng)治之間的關系以及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歸納整理漢初從無為到有為的原因。
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的學習,認識仁政思想對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經濟有積極作用;
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認識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
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方法
材料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一問:回憶儒家思想是怎樣形成的?簡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觀點。
二問:秦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來加強自身的統(tǒng)治的呢?
時代不同,需要不同,統(tǒng)治者對思想學說的態(tài)度措施也不同。
一、從“無為”到“有為”
1、漢初的“無為而治”:
(1)原因: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漢初社會貧困。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西漢初期,經歷了秦末農民戰(zhàn)爭和楚漢戰(zhàn)爭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經結束,當務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環(huán)境來恢復封建經濟和穩(wěn)定封建統(tǒng)治秩序。
西漢初年,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政治氣氛寬松,各派思想得以復蘇。但是,政治上的統(tǒng)一,要求思想上的統(tǒng)一與之相適應,迫切要求一種為政治統(tǒng)一做出理論上的解釋的學術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濫用,已經造成嚴重的惡果。所以,只有溫和的儒家思想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這就是儒家思想能夠在漢朝受到重視的原因。
理解:什么是無為而治?
無為: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治:治理。自己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使“無為而治”系統(tǒng)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tǒng)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tǒng)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fā)展?!盁o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tǒng)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當然,無為而治的"無為",決不是一無所為,不是什么都不做。無為而治的"無為"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于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則必須以有為為之。但所為之為,都應是出自事物之自然,無為之為發(fā)自自然,順乎自然;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所以這種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發(fā)展和成長。
從漢朝建立到漢文帝,經過四十多年,德政達到了極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響,采取無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為人十分仁德寬厚,這使天下百姓受益無窮,也使西漢王朝逐漸走向強盛。
(2)措施: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休養(yǎng)生息政策)
①減輕田租;
②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
③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
解釋:蕭規(guī)曹隨
(3)影響:積極作用:經濟恢復和增強
人民生活安定
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消極作用: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并、匈奴為患等
2、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①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使?jié)h朝經濟恢復發(fā)展,國力日盛(基礎、條件)
②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諸侯勢力膨脹
土地問題階級矛盾尖銳
邊境問題匈奴為患
(2)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的形勢鞏固統(tǒng)治
(3)主要措施: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
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tǒng)轄。)見必修一第三課。
軍事上——對匈奴采取強硬政策北擊匈奴衛(wèi)青霍去病
思想上——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
經濟上——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平抑物價。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歷史地位:
漢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關鍵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時代,大學問家,三次應對,得到武帝賞識。
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董仲舒對《春秋》的解釋十分著名,他的各項學說都可以從《春秋》中找到根據,換句話說,他的理論權威來自《春秋》,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稱為《春秋繁露》的緣故。
(3)貢獻:(也可以說是其思想特點)
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解釋:陰陽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兩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
起源和變化。
2、思想主張:
(1)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中央集權需要
(2)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
——加強君權需要
董仲舒的哲學基礎是“天人感應”的學說。他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不僅創(chuàng)造了萬物,也創(chuàng)造了人。因此,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人與天是相合的。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繼承了思孟學派和陰陽家鄒衍的學說,而且將它發(fā)展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認為,天生萬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統(tǒng)的,漢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來進行統(tǒng)治的。各封國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國君。家庭關系上,兒子受命于父親,妻子受命于丈夫,這一層層的統(tǒng)治關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辦的,董仲舒精心構筑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為漢皇朝統(tǒng)治者鞏固其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服務的。
他還認為“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召》)。
他在應對中還說:“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p>
(3)提出“三綱五?!?,——為人處世標準
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系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利用陰陽五行學說來體現天的意志,用陰陽的流轉,與四時相配合,推論出東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關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為五行之主的地位,認為五行是天道的表現,并進而把這種陽尊陰卑的理論用于社會,從此而推論出“三綱五常”的道德哲學。這里所說的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成為我國古代維護歷代封建皇朝統(tǒng)治的工具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即三綱五常。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綱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規(guī)范。人的自然發(fā)展應當依循道德規(guī)范的方向,而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內涵。
他大力提倡孝道,認為孝是天經地義。
3、影響:(扭轉局勢付諸實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于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十分有利,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
思考一歸納: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特點: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
內容:A.“春秋大一統(tǒng)”的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
B.“君權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
C.“三綱五常”的道德標準
影響:為漢武帝所采納,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思考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什么被漢武帝所采納?
1、漢武帝時期,北方和南方邊境不寧、王國勢力威脅中央、土地兼并、階級矛盾激化,這些要求加強中央集權
2、董仲舒的新儒學(儒學的自我調節(jié)與發(fā)展)符合中央集權的要求——吸收大一統(tǒng)的思想(根本原因)
換一個問法后,根本原因就發(fā)生變化如:漢武帝為什么要采納董仲舒的建議?
思考三想一想,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什么在他統(tǒng)治思想中又雜糅了一些其他學派的思想?(見學思之窗P9以及思考欄)
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提倡“春秋大一統(tǒng)”“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迎合了當時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時代需要。所以漢武帝要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漢武帝的真實目的是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實現這個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統(tǒng)治過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張就不足為奇了。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他規(guī)定,地方定期選出孝子、廉吏當中央任官,甚至還擢升平民、儒士為相。這明顯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
(2)思想方面: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教育方面:儒家經典“五經”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興辦太學和設立地方學校進行儒學教育。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正式規(guī)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前124年,又在長安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yè)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漢武帝規(guī)定儒家經典為必讀教科書,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其中《詩》就是《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書》就是《尚書》,是我國古代商賈文獻資料匯編;《禮》就是《周禮》,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易》就是《易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學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魯國歷史為主線所編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漢武帝還立專事研究、傳播五經的教官“博士”。挑選“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為博士,負責傳授學問,設置經學博士7人。這是西漢大力弘揚儒學最切實際的舉措。
(2)設立太學,儒學地位大大提高。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為了培養(yǎng)官吏,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定太學以教救國”,在長安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年齡一般在18歲左右,太學的學習科目設五經,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教授。學生可任選一經學習,以自學為主,老師定期講經,每年考試一次。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大學,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規(guī)大學。太學是官辦的最高學府。起初,太學有經學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來太學生發(fā)展到3000人。東漢時期更達到三萬余人??梢哉f,太學不但是中國第一個官辦最高學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創(chuàng)辦的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宗旨的高等學府。
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guī)矩,使得非貴族家庭子弟也可以憑太學資格入仕。至此,儒學的地位大大提高,與之對應的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風云一時的諸子百家學說漸漸沉寂無聞。
(3)在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
漢武帝下令全國郡縣設置學校,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學在民間光大,處于獨尊地位。漢武帝還鼓勵學者從事私家的儒學教育,為弘揚儒學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3、獨尊儒術的結果:正統(tǒng)思想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本課小結
從漢武帝的“賢良對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的提出,再到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反映了新儒學在西漢被重視、推崇并發(fā)展為正統(tǒng)思想的過程。這期間董仲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為了適應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陰陽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學說,重新解釋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學化的思想體系,使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系統(tǒng)化、理論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學化,使儒學逐漸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不僅為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理論支柱,而且對中國人的傳統(tǒng)道德、倫理觀念、文化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板書設計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特點:把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入儒家思想中
2、內容
(1)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2)提出“君權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
(3)提出“三綱五?!?/p>
二、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措施
(1)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
(2)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
(3)中央設立太學
(4)各郡縣設立學校
2、影響
(1)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
(2)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相關閱讀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容,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課前預備]
本節(jié)教材主要介紹了從秦朝到漢朝統(tǒng)治階級對治國思想的調整。法家思想在秦有深厚的傳統(tǒng),從商鞅到秦始皇,一百多年,秦都是以法家思想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法家思想主張嚴刑峻法,高壓政策,是導致秦朝統(tǒng)治殘暴的基本原因之一,而秦朝正是因為統(tǒng)治殘暴滅亡,這個教訓十分深刻。因此,西漢王朝建立后,重新選擇治國思想。西漢初期,比較推崇道家思想,雖然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采用,但是道家思想占主導地位。實踐表明,道家主張無為,比較消極,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期,面臨著一系列影響統(tǒng)治穩(wěn)定的問題,要求統(tǒng)治者要有所作為,同時,漢武帝作為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和道家無為主張格格不入,因此選擇了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漢武帝之所以獨尊儒術,首先是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主張適應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第二,儒家主張“仁”,以德治民,有利于緩和當時比較尖銳的階級矛盾;第三,儒家重視教育和人才,符合當時漢武帝為加強統(tǒng)治重視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的政策。
漢朝的儒家思想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比較,從價值觀、基本內容特別是哲學思想有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有著追求真理的強烈愿望;漢朝的儒家學派追逐名利,逐步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御用工具。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在哲學上沒有明顯的唯心傾向,有的還有唯物主義傾向,如荀子就提出了不少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而從董仲舒開始,儒家思想出現了神秘化,神學化的傾向,唯心主義成為儒家哲學的主流思想。當然,漢朝的儒家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思想的積極方面也有所發(fā)揮和發(fā)展,如董仲舒就進一步發(fā)揮了仁政的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國家對百姓“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的主張。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重視加強思想控制,但具體做法、措施有很大不同,因此效果就有很大區(qū)別。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早期曾經以“世官制”為主。漢武帝時期,察舉制作為選官制度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隋唐時期,更完備的選官制度——科舉制開始實行。使儒生既是文化舞臺上的主角,也成為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儒學因此更全面地影響了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
[知識結構]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
1、漢武帝重視人才
(1)背景
西漢國力強盛,但也存在一些社會問題:不寧;漢初延續(xù)下來的割據勢力威脅著中央政權;劇烈,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社會各方面事務需要能臣干吏協助處理。
(2)措施
漢武帝令中央部門和各郡縣推薦既又的知識分子?;实弁H自擬定
的問題進行考問,叫做策問。等人正是通過這一途徑進入了政府官員的行列。
2、董仲舒發(fā)展儒學
(1)董仲舒生平:董仲舒是漢朝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人物。他生活于西漢文、景和武帝時代。公元前140年,應漢武帝“”,連續(xù)三次作答,提出了“”等主張,得到漢武帝賞識并受到重用。晚年辭職回家,修學著書,著有《》一書。
(2)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董仲舒糅合、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①針對統(tǒng)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②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董仲舒大力宣揚,還提出了學說。
③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發(fā)揮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
④為了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制定了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過程
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
(1)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思想。
(2)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
(3)興辦,讓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
2、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
(1)規(guī)定五經:
從漢武帝時起,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漢武帝規(guī)定
為“五經”。專門研究、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從此教育被儒家壟斷。
(2)興辦學校
在中央設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一律由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guī)矩,使非貴族官僚子弟也可憑資格入仕,大大提高了的地位。
在地方,漢武帝令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這一措施使儒學在民間開始處于的地位。
(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
此后,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為主角,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她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
[疑難剖析]
1、儒家思想在漢朝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原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的劇烈動蕩,新舊制度的交替,導致思想學術界的學派紛呈、互相爭鳴,出現了我國思想史上的第一次“百家爭鳴”時期。秦朝專崇法家思想,“焚書坑儒”。西漢初年,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政治氣氛寬松,各派思想得以復蘇。大使,政治上的統(tǒng)一要求思想上的統(tǒng)一與之相適應,迫切要求一種為政治統(tǒng)一作出理論上的解釋的學術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濫用,已經造成嚴重的惡果,所以只有溫和的儒家思想適應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四、例題精選
1、漢武帝曾經數次在全國“舉賢良對策”。當時他面臨的社會局面是()
①國力強盛,需要更多的能臣干吏治國②邊境不寧③土地兼并④王國威脅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漢武帝的“舉賢良”政策,符合了()
A、土地兼并的需要B、統(tǒng)一國家的需要
C、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一國家的需要D、教育的需要
3、漢武帝問策賢良文學,董仲舒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的對策()
A、指出了漢武帝的弱點B、違背了漢武帝的初衷
C、觸犯了漢武帝忌諱D、迎合了漢武帝的意愿
4、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不包括()
A、興辦太學B、規(guī)定用儒家教育經典成為教育課程
C、多次在全國“舉賢良對策”D、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局面的形成,最重要的意義在于()
A、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促進了儒家文化發(fā)展
C、推行了禮治德化教育?。?、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
6、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漢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轉變體現了()
①中央集權的強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強 ③大一統(tǒng)的局面?、苋寮乙酝飧鲗W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①②③
7、“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大一統(tǒng)”之間的關系是()
A、用政治上的統(tǒng)一保證思想上的統(tǒng)一?。隆⒂镁龣嗌袷诘乃枷腴_鞏固統(tǒng)一
C、用思想上的統(tǒng)一為鞏固政治上的統(tǒng)一服務D、儒家思想逐步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8、(2004年全國)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是()
A、徹底拋棄法家思想B、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C、行西域傳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為官僚隊伍主體
9、(2002年天津)漢武帝“獨尊儒術”,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主張B、“民貴君輕”的思想
C、“性善論”D、“大一統(tǒng)”思想
10、秦始皇“坑儒”與漢武帝“尊儒”,主要表明統(tǒng)治階級()
A、打擊或扶植儒家學派B、為選拔封建知識分子掃清障礙
C、打擊思想領域中的敵對勢力D、在思想領域里加強封建專制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人之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反應),春秋夏
冬之類也。
——《為人者天》
材料三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
——《深察名號》
(1)概括材料一的觀點,不得照抄原文。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思想,不得照抄原文。
(3)綜合三則材料,概述作者的基本思想。
12、試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為加強思想控制,對儒學的政策的異同并分析原因
秦始皇漢武帝
不同點政策簡單粗暴排斥、打擊
原因秦剛剛統(tǒng)一,需要鞏固君主專制;秦統(tǒng)治受到儒士攻擊
影響儒學發(fā)展進入低潮
相同點目的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思想統(tǒng)一鞏固政治統(tǒng)一
實質文化專制
作用有利國家統(tǒng)一,但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
13、概述儒家思想從產生到發(fā)展成為封建社會統(tǒng)治思想的過程。
[第一課非選擇題參考答案]
21、(1)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對立。
(2)依靠君主的權威,法律的制裁,禮義制度的約束,后天的學習和教育。
(3)是否符合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禮義制度和法律。不能。因為這些禮義制度和法律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其中,許多內容是損害被壓迫階級利益的。
2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鬃舆€提出“德治”和“禮”的學說。孟子把孔子“仁”和“德治”的思想發(fā)展為更加系統(tǒng)的“仁政”思想,主張統(tǒng)治者要讓百姓有一定的土地和財產,這樣才能使政治安定。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認為人民、國家比國君更重要,這就是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泵献釉趥惱碛^上主張“性本善”。孟子強調社會分工和等級秩序,提出“五倫說”,在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孟具有積極意義的主張:他們都主張“仁”,認為對人民應當關心和愛護,包含了民本思想。對今天我們建立和諧社會,強調以人為本仍然有現實意義。還有,孟子認為到對一個國家或社會發(fā)展來說,人民的作用最重要。充分看到人民力量的重要,這是很可貴的。
[探究]
1、①秦始皇和漢武帝同樣是封建社會初步發(fā)展時期的統(tǒng)治者,為什么對儒學的態(tài)度卻截然相反呢?
秦排斥儒家思想是因為秦統(tǒng)一后面臨著中央集權加強,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加強對人民的統(tǒng)治等迫切任務,儒家的“仁政”思想不適合秦當時的統(tǒng)治。
漢武帝推崇儒學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漢武帝時期國家統(tǒng)一,國力強盛,漢初“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二是董仲舒在繼承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統(tǒng)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和發(fā)展,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tǒng)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適應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需要。
②秦始皇和漢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來實現思想上的統(tǒng)一,但一個簡單粗暴,一個倡導教化。你們怎樣看待這兩種不同的文化政策?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是一種先進制度。秦皇漢武以思想統(tǒng)一鞏固政治統(tǒng)一是無可厚非的:但秦始皇的焚燒和坑殺只是暫時壓制了人們的思想,卻制造了一場文化悲劇,是“滅學之禍”。而漢武帝利用輿論誘導和利益的驅動來推動思想的統(tǒng)一,不僅不會激化社會矛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
③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你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解決思想意識形態(tài)問題,不能簡單地依賴于行政強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思想文化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才會真正發(fā)揮它的社會功能。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善待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因為文化的發(fā)展是連續(xù)的,是一個繼承與發(fā)展的過程,同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非選擇題參考答案
11.(1)天是至高無上的,必須無條件的服從天的意志。(2)人是天根據自己的特征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天人感應”“天人合一”。(3)天是主宰一切的,皇帝是天的兒子,代表天統(tǒng)治人民,因此人們必須服從天的安排。董仲舒以“君權神授”來論證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合法性。
13、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思想,他思想的核心是“仁”,他還主張“為政以德”。戰(zhàn)國時期,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改造、發(fā)展,如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發(fā)展為“仁政”思想;荀子還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某些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西漢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來,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如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天人協調”等學說,主張實踐德政,推行教化。并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主張以文化思想的“一統(tǒng)”來鞏固政治上的一統(tǒng)。
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有利于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國家統(tǒng)一,緩和社會矛盾,從而得到漢武帝的推崇,取得獨尊的正統(tǒng)地位,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
高二歷史教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1
一問: 回憶儒家思想是怎樣形成的。簡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觀點。
二問: 秦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新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來加強自身的統(tǒng)治?
新課導入●2
用多媒體展示董仲舒圖像,并簡要介紹董仲舒生平。讓學生了解漢武帝舉賢良對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設問: 《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對漢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議?漢文帝為什么采納他的建議并予以實施?
基礎達標
1. (2014年揚州模擬卷)天壇是明清皇帝用來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系”,“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系中所起的獨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關系上升到理論并被統(tǒng)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C)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黃宗羲
解析 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應”,這是董氏儒學對儒家思想最主要的創(chuàng)新。
2. 馮天瑜《中華文化史》:“ ……是漢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在當時就享有‘群儒之首’的聲譽。”這里的“群儒之首”是指 (B)
A. 孟子 B. 董仲舒 C. 程頤 D. 朱熹
解析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人,程頤、朱熹都是宋朝人。
3.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應”繼承了這一思想的表現是 (D)
A.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 “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
解析 A項體現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的思想,B項體現了董仲舒“君權神授”的思想,C項體現了董仲舒“三綱”的思想,D項體現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應”思想。
4. 董永賣身葬父,感動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緣的故事,自西漢以來就在我國廣為流傳,并受到統(tǒng)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過中國《天仙配》的人,都說這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體現。據此理解錯誤的是 (D)
A. 這個故事的起源與西漢以來的“孝”道倫理觀念有關
B. “孝”容易被統(tǒng)治者引申為“忠”,有利于鞏固封建專制統(tǒng)治
C. “孝”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的核心
D. “忠”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的靈魂
解析 董永的故事出現于西漢,突出的是一個“孝”字,與董仲舒宣揚的“三綱五?!庇嘘P。A、B、C三項都是正確的,D項錯誤。
5. 元代雜劇《竇娥冤》,通過竇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劇中竇娥死后,六月飛雪、楚州大旱。這種描寫體現了 (D)
A. 佛教的因果循環(huán) B. 法家的嚴刑峻法
C. 道家的無為而治 D. 儒家的天人感應
解析 本題明顯地反映了“天人感應”的思想,學生對
這個故事比較熟悉,解題難度不大。
6. “漢武帝所努力締造的政體,究其實,是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上將儒家學說作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礎?!?西漢時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為正統(tǒng)思想,主要是因為 (D)
A. 儒家思想得到了繼承
B. 漢武帝信奉儒家思想
C. 儒家提出了“君權神授”的理論
D. 儒家思想適應了時代的需要
解析 漢代儒學經過董仲舒的改造,擯棄了“民貴君輕”思想和站在統(tǒng)治者對立面的做法,把儒學法學化和神圣化,迎合了漢武帝的喜好,適應了漢初政治統(tǒng)一、中央集權的需要。
7. 馮天瑜《中華文化史》:“尊儒興學,制度教化,將教育、考試和選官三者結合……自此以后正式文官制度確立起來?!边@種現象最早出現在 (B)
A. 春秋戰(zhàn)國 B. 漢朝
C. 隋朝 D.唐朝
解析 漢武帝起用許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的標準,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8. 儒家學說在秦朝遭到沉重打擊,在漢代上升為國家的統(tǒng)治思想。這種變化同它自身的與時俱進有密切關系。同先秦儒學相比,經過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漢代儒學 (B)
A. 堅決排斥了陰陽五行之說
B. 從批判時政轉變?yōu)榫S護現實統(tǒng)治
C. 提出了“為政以德”的觀點
D.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華
解析 漢朝時期儒學經過董仲舒的改造,以思想上的統(tǒng)一維護政治上的統(tǒng)一,符合了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需要。
9. (判斷正誤)有學者指出:“政治上結束戰(zhàn)國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結束戰(zhàn)國卻是在漢代?!迸c“文化上結束戰(zhàn)國”密切相關的思想家是董仲舒。 (A)
解析 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接受其建議,并付諸實施。此后,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中國古代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百家爭鳴”,故說“文化上結束戰(zhàn)國卻是在漢代”。
10. (判斷正誤)“天下之昆蟲隨陽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隨陽而生落”屬于西漢時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內容。 (B)
解析 這句話大概意思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認為草木昆蟲都依賴太陽,沒有提到“天人合一”。
鞏固提升
一、 選擇題
1. 有學者評論某思想家時說:“以其對策,開創(chuàng)了儒家倫理政治理論步入政治殿堂的歷史?!边@位思想家是 (B)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黃宗羲
解析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此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官方正統(tǒng)思想,所以說“儒家倫理政治理論步入政治殿堂”。
2. 西漢中期,有一位書生欲去長安投考太學,他做考試準備時所必學的內容不包括 (C)
A. 《詩經》 B. 《春秋》
C. 《韓非子》 D. 《禮記》
解析 《韓非子》是法家的著作,漢武帝是將儒家經典作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
3. “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 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币牡某鎏帒?(D)
A. 《道德經》 B. 《論語》
C. 《韓非子》 D. 《春秋繁露》
解析 本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應”思想,警告統(tǒng)治者不要實行暴政,以免違反天意,受到上天的懲罰。這一思想有益于賢明政治的出現,該言論當出自于董仲舒的著作。
4. (2014年無錫模擬卷)李慎之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與現代化》中提出,從來皇帝的尊號中都有“奉天承運”“繼天立極”這樣的字樣。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發(fā)跡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這種神圣的光環(huán)。下列較早為“戴神圣光環(huán)”提供相應理論基礎的歷史人物是 (B)
A. 老子 B. 董仲舒
C. 李贄 D. 梁啟超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君權神授”思想,這一思想為封建君主的統(tǒng)治戴上了神圣的光環(huán)。董仲舒認為,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都要服從天子的統(tǒng)治。因此,較早為“戴神圣光環(huán)”提供相應理論基礎的歷史人物是董仲舒。
5. 董仲舒在論證“人性與教化”的關系時寫道:“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盡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見,他把教化民眾的權力和責任首先歸之于 (D)
A. 圣人 B. 儒者 C. 官吏 D. 帝王
解析 理解題干“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再結合四個選項,可知董仲舒認為教化民眾的權力和責任首先在于帝王,選D。
6. (沖A)(2014年徐州模擬卷)胡寄窗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中敘述道:“秦以后中國的文化曾遭受三次厄運:一次是秦始皇的焚書,一次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舉制度。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發(fā)動的這一次對封建政權的長期鞏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對文化上的危害也最長遠。”這一說法 (B)
① 正確評價了先秦“百家爭鳴”的影響 ② 肯定董仲舒“獨尊儒術”對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積極意義?、?批判了文化專制政策?、?旨在強調董仲舒所主張的君主必須按民意施政的重要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本題難度較大,要求全面認識和客觀評價董仲舒的思想影響。材料中不含①④的內容,排除;②③符合材料原意,B項正確。
二、 非選擇題
7.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羽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教學的地方)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義),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漢書·董仲舒?zhèn)鳌?/p>
請回答:
(1) 據材料一,歸納李斯言論的要點(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 據材料二,歸納董仲舒言論的要點(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 概括指出這兩種言論的共同處和不同處。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比較。第(1)(2)問的回答必須以材料為中心,對學生閱讀史料、理解史料、歸納史料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第(3)問考查思維,需要比較能力。
答案 (1) ① 私學興盛,諸子百家評議國政,造謠惑眾,不利于中央集權加強;建議實行“焚書”政策,控制思想,實行文化專制主義?!?2)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儒學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禮治民。 (3) 相同點: 為適應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需要,加強思想控制。(如能答出如下內容: 都主張以一種服務于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來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權力干預和控制思想和學術的自由發(fā)展則更好) 不同點: 前者強調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強調以儒家思想來取代百家爭鳴;前者主張用殘暴手段來實現文化專制主義,后者強調教化和灌輸;前者主張以法治國,后者主張以德治國。
史料研讀
1. 董仲舒的生平
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董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蹦z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業(yè),以修學著書為事。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
仲舒弟子遂者: 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溫呂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長史,持節(jié)使決淮南獄,於諸侯擅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為郎者、謁者、掌故者以百數。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史記·儒林列傳》
【解讀】 《史記》所記載的董仲舒是一個勤奮、廉直又膽小、謹慎的讀書人,沒有后世所傳說的很多神異的現象。司馬遷與董仲舒是同時代的人,他的記載較為可信。
2.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材料一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zhèn)鳌?/p>
材料二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漢書·董仲舒?zhèn)鳌?/p>
【解讀】 《漢書》關于董仲舒的記載比《史記》詳細得多,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最主要史料。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同時,董仲舒建議漢武帝通過設立太學等措施來加強教育,在他的時代確實難能可貴。
資料卡片
1. 無為而治
無為: 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治: 治理。自己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出處: 《論語·衛(wèi)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使“無為而治”系統(tǒng)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認為統(tǒng)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tǒng)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fā)展?!盁o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tǒng)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當然,無為而治的“無為”,決不是一無所為,不是什么都不做。無為而治的“無為”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于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則必須以有為為之。但所為之為,都應是出自事物之自然,無為之為發(fā)自自然,順乎自然;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所以這種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發(fā)展和成長。
從漢朝建立到漢文帝,經過四十多年,德政達到了極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響,采取無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為人十分仁德寬厚,這使天下百姓受益無窮,也使西漢王朝逐漸走向強盛。
2. 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fā)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產生、發(fā)展和變化的;并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后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3. 太學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大學,始設于漢代。上古的大學,稱為成均、上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學曰成均?!编嵭?“上庠為大學,在王城西郊?!敝劣谙纳讨?大學在夏為東序,在殷為右學,在周有東膠,而周朝又曾設五大學: 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
西漢早期,黃老之學盛行,只有私家教學,沒有政府設立的傳授學術的學校。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始在長安建立太學。最初太學中只設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從武帝到新莽,太學中科目及人數逐漸加多,開設了講解《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谷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的課程。漢元帝時博士弟子達千人,漢成帝時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并籠絡廣大的儒生,在長安城南興建辟雍、明堂,又為學者筑舍萬區(qū)。博士弟子達一萬余人,太學規(guī)模之大,實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還歲課博士弟子,入選的可補官。
隋代以后改為國子監(jiān),而國子監(jiān)內同時也設太學。
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chuàng)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
(2)理解“舉賢良”的用人政策是國家政治、經濟和國防的需要,以及漢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歷史地位形成的重要原因;
(3)探究儒家思想的產生、發(fā)展過程與封建統(tǒng)治之間的關系以及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2)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經濟有積極作用;
(2)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
重點:“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
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導入新課:
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三教九流,各種學派既相互批駁,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然而思想說到底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產物,同時又是為當時的政治所服務的。時代不同,需要不同,統(tǒng)治者對思想學說的態(tài)度措施也有所不同
請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產生到西漢初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fā)展過程?(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戰(zhàn)國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時候,遭到打擊→西漢初年,逐漸復蘇”)本節(jié)我們共同探討一下漢武帝時代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從“無為”到“有為”:
1、漢初的“無為而治”:
(1)原因:1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2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訓
(2)措施:
①減輕田租;②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③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
2、漢武帝的“有為而治”:
※原因:
①漢朝經濟實力的恢復和增強;簡述表現
②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匈奴為患等
大家都知道:楚漢戰(zhàn)爭時期,為了對付項羽,劉邦曾經分封了七個異姓王。西漢初年,劉邦將異姓王逐一翦除,卻又錯誤地總結了秦朝迅速滅亡的教訓,分封了九個同姓王,形成了西漢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的現象。到了漢景帝時期,一度發(fā)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吳楚七國之亂,叛亂雖然被平定,但是王國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權。匈奴為患略
基于上述情況,國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來協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廣泛的治國方略。于是漢武帝便招納賢良文學之士,親自策問治理國家的綱領性的思想,稱為“賢良對策”。而儒生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漢武帝的策問,并在第三次對策中進一步從理論上論述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為武帝所接受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詔令,要各地方長官推舉“賢良方正”的學者到長安獻計獻策。董仲舒連連給漢武帝上了三篇奏章,編造了“天人感應”理論。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他的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并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采納。
2、特點: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
※陰陽五行說
“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拔逍姓f”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不斷循環(huán)并從而變化”的理論發(fā)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觀念。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
3、思想主張:
(1)“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戰(zhàn)國時陰陽五行家鄒衍認為,歷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運行產生的影響,因此,這個朝代就應當遵循這五德之一的要求來運轉。董仲舒修改了這個理論,認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運行的順序,而是依循“三統(tǒng)”,即黑統(tǒng)、白統(tǒng)、赤統(tǒng)的順序。其中,夏朝代表黑統(tǒng),商朝代表白統(tǒng);周朝則是赤統(tǒng)。夏、商、周三朝完成了這一歷史循環(huán)。之后,歷史又開始一次新的循環(huán),新的朝代又應當代表黑統(tǒng)。然而,繼承周朝統(tǒng)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漢朝,而是春秋時的孔子,他承受天命,創(chuàng)立了黑統(tǒng)。因此,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即天地之常理??涩F在思想駁雜無法維持一統(tǒng),所以他提出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以思想統(tǒng)一為政治統(tǒng)一服務。
(2)“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加強君權需要
董仲舒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不僅創(chuàng)造了萬物,也創(chuàng)造了人?;实凼翘熳?,即天的兒子,代表天統(tǒng)治人民因此所有臣民都要服從皇帝的統(tǒng)治。此外,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天意要大一統(tǒng)的,漢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來進行統(tǒng)治的。各封國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國君。家庭關系上,兒子受命于父親,妻子受命于丈夫,這一層層的統(tǒng)治關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辦的。當然,董仲舒精心構筑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為漢皇朝統(tǒng)治者鞏固其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服務的。而且,他還提出:如果天子無道,上天便會降災于他。
(3)提出“三綱五?!?,提倡孝道——為人處世標準
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系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把陰陽五行學說的陽尊陰卑的理論用于社會,從而推論出“三綱五?!钡牡赖抡軐W。這里所說的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這就成為我國古代維護封建皇朝統(tǒng)治的工具此外,他大力提倡孝道,認為孝是天經地義。
4、影響:(扭轉局勢付諸實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于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十分有利,深受漢武帝的賞識。后來,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他規(guī)定,地方定期選出孝子、廉吏當中央任官,甚至還擢升平民、儒士為相。這明顯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
(3)教育方面:興辦太學,儒家經典“五經”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正式規(guī)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前124年,又在長安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yè)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
(1)教育為儒家所壟斷:“五經”
漢武帝規(guī)定儒家經典為必讀教科書,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其中《詩》就是《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書》就是《尚書》,是我國古代商賈文獻資料匯編;《禮》就是《周禮》,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易》就是《易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學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魯國歷史為主線所編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漢武帝還立專事研究、傳播五經的教官“博士”。挑選“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為博士,負責傳授學問,設置經學博士7人。這是西漢大力弘揚儒學最切實際的舉措。
(2)儒學地位大大提高:太學設立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為了培養(yǎng)官吏,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定太學以教救國”,在長安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年齡一般在18歲左右,太學的學習科目設五經,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教授。學生可任選一經學習,以自學為主,老師定期講經,每年考試一次。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大學,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規(guī)大學。太學是官辦的最高學府。起初,太學有經學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來太學生發(fā)展到3000人。東漢時期更達到三萬余人??梢哉f,太學不但是中國第一個官辦最高學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創(chuàng)辦的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宗旨的高等學府。
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guī)矩,使得非貴族家庭子弟也可以憑太學資格入仕。至此,儒學的地位大大提高,與之對應的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風云一時的諸子百家學說漸漸沉寂無聞。
(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各郡縣設立學校。
漢武帝下令全國郡縣設置學校,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學在民間光大,處于獨尊地位。漢武帝還鼓勵學者從事私家的儒學教育,為弘揚儒學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3、獨尊儒術的結果:正統(tǒng)思想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本節(jié)課主要闡述儒家思想在漢代開始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的過程。頭緒多,涉及到一個“中心人物”——董仲舒,兩個思想核心——“大一統(tǒng)”和“天人感應”學說,以及兩個“隱性”知識點,即西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和西漢的選舉制度“察舉制”。這兩個“隱性”知識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因受課時的影響,教學中又不能過多渲染,但又要使學生明白。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煉的知識去講授。另外,“無為而治”與“陰陽五行學說”也是知識的盲點,教學中要恰當處理好。
儒家思想雖然在漢代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發(fā)展過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但不受諸侯國的青睞;秦朝崇法抑儒并“焚書坑儒”遭摧殘;漢代嚴格來說儒法相濟、內儒外法。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