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5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示例之一。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學目的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二)教具
慣性小車、斜面、木板、毛巾、標志小旗.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課引入
教師: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可見,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lián)系.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三、進行新課
1.歷史的回顧
教師: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jù)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后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初看起來,他的觀點似乎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這個觀點在人類的歷史上統(tǒng)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們才開始對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提出疑問,并由伽利略和牛頓等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的關系提出了科學的論斷.
2.做課本圖91所示實驗
(1)教師:這是一塊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塊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鋪一塊毛巾.讓一輛小車從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注意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
(演示,并在小車停止處放一面小旗做為標志.畫板圖)
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學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師:亞里斯多德認為維持運動必須有力.現(xiàn)在,小車恰恰是因為受到了阻力,它的運動不能維持.可見,他的觀點缺乏一定的前提條件,因此是不確切的.
(2)教師提問: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復上述實驗,并在小車停止處放小旗做標志)
教師:小車從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這樣可以保證小車到達斜面底端具有跟剛才實驗時相同的速度,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得更遠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畫板圖)
教師:從實驗可知,木板對小車的阻力小了,小車運動得更遠了,它的速度經(jīng)過較長的時間才變?yōu)?.
(3)教師:我們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換成一塊比較光滑的板,重復上述的實驗.
(演示,并畫圖)
可見,水平木板對小車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得越遠,它的速度必須經(jīng)過更長的時間才能變?yōu)?.
3.牛頓第一定律
教師:請大家設想,如果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滑到一個非常光滑、阻力無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車的運動將如何?
(學生討論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實驗做基礎,這種無限光滑的平面雖然沒有,但是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小車將永遠運動下去.這就是歷史上伽利略所做過的實驗和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
法國的科學家笛卡兒進一步補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結論,使人們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兒認為,物體不受外力時,除了速度的大小不會改變,永遠運動下去,也不會改變運動的方向.
最后,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第一條規(guī)律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原來運動的物體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原來靜止的物體要保持靜止狀態(tài).這個規(guī)律說明了維持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是不需要力的.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從實驗中直接得出來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實驗基礎.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推理而得到的,由這個定律進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學推論都經(jīng)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頓第一定律早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4.學生閱讀課本“牛頓的故事”.
四、作業(yè)
復習本節(jié)課文.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相關推薦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示例之二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示例之二”,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學目的
1.知道慣性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理
師:力能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力又能使運動物體速度增大或減小,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物體不受力又怎樣呢?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來研究有關力和運動的一系列問題.
[板書1]第九章力和運動
2.新課教學
師:請同學們觀察實驗
[實驗1]靜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車.
師:小車處于什么狀態(tài)?
生:靜止.
師:靜止的小車,水平方向不受推動和拉力的作用,它將會怎樣?
生:永遠處于靜止.
[實驗2]如圖1所示,小車受水平拉力作用時.(讓小車運動一段距離后立即用手使它靜止下來)
師:觀察小車的狀態(tài)發(fā)生怎樣變化?
生:由靜止到運動.
[實驗3]如圖1.繼續(xù)實驗2,鉤碼使小車水平運動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鉤碼.小車失去水平拉力后,繼續(xù)向前滑行一段距離停止.
師:你看到什么現(xiàn)象?
生:小車繼續(xù)運動一段距離后才靜止.
師:小車運動一段距離后,變?yōu)殪o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師:是不是這樣呢?請大家繼續(xù)觀察下面實驗.
[實驗4]用同一小車分別(三次)從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記下三次小車靜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圖2(A)、(B)、(C)所示.
師:哪一次水平滑行距離最短?
生:第一次.
師:為什么?
生:小車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時速度最?。ê蟀刖湓拰W生回答不出來,第一次可由老師說).
師:哪一次水平滑行距離最長?
生:第三次.
師:為什么?
生:小車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時速度最大.
師:同理如果小車三次處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自由滑向水平面,小車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的速度大小會怎樣呢?
生:相同.
師:(介紹牛頓第一定律演示裝置)這是一個斜面,把它放在講臺桌上.(如圖3所示.)
[實驗5]讓小車分別三次從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觀察小車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運動的情況.(在桌面鋪上毛巾、棉布.)
師:哪次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最短,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離最短.(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填寫表1第一行前三項)
師:很短距離,速度變?yōu)榱悖俣茸兓炷?,還是慢呢?
生:最快.(填寫表1第一行最后一項)
師:第二次實驗的情況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較大、滑行距離較長、速度變化較快.(填寫表1第二行)
師:第三次實驗的情況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較小、滑行距離長、速度變化較慢.(填寫表1第三行)
師:假定我們做第四次實驗,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實驗結果會怎樣呢?(填寫表1第四行前兩項)
生:小車滑行的距離長,速度變化最慢.(填寫表1第四行后兩項)
師:假定我們還能找到某種材料,對小車的阻力比玻璃板還小,最最小,來做水平表面的材料,實驗結果又會怎樣呢?
生:那么小車滑行距離就更長,最最長,速度變化最最慢.
師:大家一起來填表1第五行(見表)
師:假如水平表面對小車沒有阻力,實驗結果又會怎樣呢?
生:小車永不停止地運動下去!
師:一起來填表1的第六行.(見表)
表1
師:大家注意這個表格的前三行我們是做了實驗的.第四、五行沒有做實驗,只是根據(jù)前三行的實驗結果,加上邏輯推理得出來的結論.雖然沒有做實驗,但是在正確實驗的基礎上加上正確的推理,得到的結論也是正確的.
大家再仔細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沒有阻力,而第四、五行還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p>
師:非常正確,邏輯推理就是這樣進行的.阻力逐漸變小,實驗結論如何呢?阻力沒了,結果又會怎樣呢?
師:沒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實際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結果就是理想實驗,實際上不存在,是在正確實驗的基礎上正確推理得出來的.
師:這種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邏輯推理得到理想狀況下的結論,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種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就是這樣通過實驗推理得出來物體不受阻力將如何運動的.
師:誰給大家朗讀書第104頁倒數(shù)第三段?
生:(讀課文略)
師:大家把這段倒數(shù)第三行“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下去”.畫下來.
師:法國科學家笛卡兒,又對伽利略的結論作了補充,他是怎樣說的,請一位同學讀教材第104頁倒數(shù)第二段.
生:(讀課文略).
師:大家從此段的倒數(shù)第三行“如果運動物體……運動下去”.畫下來.
師:笛卡兒的說法和伽利略的說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說明了什么?
生:笛卡兒把伽利略的“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改為“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說明,不是僅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師:再后來英國的科學家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頓第一定律.
[板書2]
一、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牛頓第一定律.
師:牛頓的結論和伽利略、笛卡兒的結論有什么不一樣?
生甲:牛頓和伽利略的結論比較有兩點不同:第一把阻力為零,改為不受作用力;第二伽利略結論中無保持靜止狀態(tài).
生乙:牛頓和笛卡兒結論比較,增加了保持靜止狀態(tài).
師:現(xiàn)在給大家2分鐘,看誰最先把牛頓第一定律內(nèi)容背下來.
生:(背誦略)
師:大家看牛頓第一定律都說了些什么?定律的研究對象是(板書3(1)前半部分)
生:一切物體.(板書3(1)后半部分)
[板書3(1)](1)定律的研究對象一切物體.
師:一切物體的意思是包括固體、液體和氣體.
師:定律成立的條件是(板書3(2)中的前半部分)
生:不能受外力作用.(板書3(2)中后半部分)
[板書3(2)](2)定律成立的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師:誰不能受外力作用?
生:研究的物體.
師:定律的結論是(板書3(3)中的前半部分)
生:物體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板書3(3)中后面部分)
[板書3(3)](3)定律的結論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師:有同學把結論中的“或”讀成“和”把“或”改作“和”對嗎?
生:不對.
師:非常好,你能繼續(xù)說一下為什么不對嗎?
生:一個物體不可能同時存在兩種狀態(tài),它要靜止,就不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不能用“和”字.
師: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嗎?(在板書2中的“或”字下加點)
師:定律中“總保持”的含義是什么呢?
生:好像是不改變的意思.
師:你能給大家舉例說明嗎?
生:剛才第一個實驗中小車在水平板上,不受鉤碼的拉力,原來靜止,后來仍然靜止.而由斜面滑下的小車,在理想平面上原來做勻速直線運動,后來仍然做勻速直線運動.
師:誰能再舉出一些事例?
生:放在桌上的書,停在車站上的汽車,假如沒有別的物體推拉它們,它們原來靜止就永遠靜止下去,在地面上踢出去的球,假如地面和空氣對它沒有阻力作用,原來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球,永遠勻速直線運動下去.
師:他說的大家同意嗎?
生答:同意.
師:可見“總”字體現(xiàn)了“恒”,“或”字體現(xiàn)了不是靜,就是動.(在板書2中的“總保持”三個字下加點)
師:物體不受力的時候,它后來的運動狀態(tài)由什么決定呢?
生:由它原來狀態(tài)決定的.
3.鞏固練習
1.打出投影片
(1)已知某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那么該物體可能處于怎樣的運動狀態(tài)?為什么?
(2)在什么條件下,物體一定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3)在什么條件下,物體一定處于靜止狀態(tài)?
師:同學們想一想,互相議論議論,然后回答.
生:物體可能處于靜止狀態(tài),也可能處于運動狀態(tài).
師:為什么?
生:因為牛頓第一定律說一切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題目中沒有說明物體原來是什么狀態(tài),所以它的狀態(tài)是兩種可能都存在.
師:誰來回答第(2)題?
生甲: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乙:物體還必須原來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師:也就是說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第一、物體原來是運動的;第二,物體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師:誰來說說第(3)題?
生:要同時有兩個條件,一是物體原來必須是靜止的;二是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
師:請大家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有人把牛頓第一定律說成“靜止的物體永遠靜止,運動的物體永遠運動”是否正確?為什么?
生:不正確,因為他把物體不受外力作用的條件丟了.
師:還有補充嗎?
生:運動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它永遠作勻速直線運動.
師:可見,維持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而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則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師:誰能總結一下,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
4.小結
生甲:今天我們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這是在實驗基礎上推理得到的.清楚了定律研究的對象、成立的條件和結論.
生乙:還有定律中關鍵字的含義.
5.布置作業(yè)
閱讀教材,背誦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說明
1.牛頓第一定律是初中物理難點課,困難有兩點:一是如何在有限的三次實驗基礎上,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理想實驗的結論.二是如何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
為了克服第二個難點,本課設計了[實驗4],目的是讓學生明了,從斜面上同一高度下滑的物體,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的速度相同.
為了克服第一個難點,在表8-1中增加了第四、五、六三行.在講授中應仔細認真引導學生領會第四、五行的物理意義和第六行的物理意義.從中領會伽利略理想實驗的邏輯思維過程.
2.關于消除“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觀念,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本節(jié)課只能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給予初步的說明.在今后的教學中,在適當時再給予進一步的說明,只有經(jīng)過多次重復(逐漸深入)的分析和說明,才能消除“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觀念.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牛頓第一定律(學案)
牛頓第一定律(學案)
1、關于運動和力的關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怎樣的?伽利略的觀點是怎樣的?你認同哪個觀點?說出你的依據(jù)。
2、伽利略通過設計對接斜面實驗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推論得出結論:力不是原因,它只是的原因。法國科學家笛卡兒對力和運動作進一步研究,它指出:
3、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定律:物體在時,。這就是著名的。
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再進一步得出的。雖然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驗證這一定律。但是,從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論,都經(jīng)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4、慣性:
1、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正確理解:
(1)正在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當它受到的力同時消失時,物體將()
A做勻速直線運動B做減速運動C繼續(xù)做曲線運動D突然停下來
(2)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列車車廂里,如果你豎直向上跳起,下落時將會落到哪里?()
A起跳點的前方B起跳點后方C起跳點上D都有可能
(3)踢出去的足球在操場上繼續(xù)向前滾動,是因為球。
它滾動的速度越來越慢,是因為它。
(4)正在以10m/s的速度行駛的一輛卡車,如果它受到的外力都突然消失了,它將處于下列哪種狀態(tài)?
A速度逐漸減小,最后停下來B以10m/s速度勻速直線行駛。
C以大于10m/s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D以小于10m/s速度勻速直線行駛。
2、關于運動和力的關系的說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哪個?為什么?
A力是使物體保持靜止的原因B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C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D受到力作用的物體一定運動
E沒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不會運動
F只要有力作用到物體上,物體就一定運動
3、關于慣性的說法正確的是:
A靜止的物體有慣性,運動的物體無慣性
B不受力的物體具有慣性,受力的物體沒有慣性
C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D一切物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思考與討論:
(1)短跑運動員,在終點沖刺后,為什么不能馬上停下來?
(2)跳遠運動員為什么要助跑一段距離后才起跳?
《牛頓第一定律》學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寫好一份優(yōu)質(zhì)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牛頓第一定律》學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牛頓第一定律》學案
學習目標:
1.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距離的影響.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3.建立慣性的概念,并能解釋簡單的慣性現(xiàn)象.
活動1:小車玩“滑梯”
將小車從斜面的不同位置,由靜止釋放,觀察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活動2:探究阻力對小車運動距離的影響
器材還要準備:
實驗時注意:每次使小車從斜面的高度釋放,目的是
[實驗探究、收集數(shù)據(jù)]
實驗次數(shù)
水平部分
材料
小車所受阻力的情況
小車運動的距離
①
②
③
注:小車所受阻力的情況選填“較大”、“較小”、“最小”;
小車運動的距離選填“較近”、“較遠”、“最遠”。
結論:水平面材料越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車運動的距離越。
:
活動3:觀察慣性現(xiàn)象
器材:小車、木塊、紙條等
設計方案:任意選取其中的器材,設計一個能說明物體具有慣性的實驗
練習:
1.正在公路上加速行駛的一輛汽車,如果它所受到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則汽車將()
A.速度越來越快B.速度越來越慢C.做曲線運動D.做勻速直線運動
2.豎直向上托起的排球,離開手后能繼續(xù)向上運動,這是由于()
A.排球受到向上的托力B.排球受到慣力
C.排球具有慣性D.排球受到慣性的作用
3.下列現(xiàn)象中不能用慣性知識解釋的是()
A.跳遠運動員利用助跑,可以跳的跳遠
B.用力將物體拋出去,物體最終要落到地面上
C.子彈離開槍膛后,仍能繼續(xù)高速向前飛行
D.斧頭松動,可以向下敲斧柄而湊緊斧頭
牛頓第一定律導學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常活躍,幫助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牛頓第一定律導學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
第一節(jié)牛頓第一定律
編制:高一、二級部審核:魏桂華包科領導簽字:
【學習目標】
1、準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提高分析物體運動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會用理想實驗分析問題的方法。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培養(yǎng)科學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重點難點】
1、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2、牛頓第一定律,慣性與質(zhì)量的關系。
【使用說明及學法指導】
1.依據(jù)學習目標,認真閱讀課本,搞好預習。了解歷史上人類對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的探索歷程,明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
2.獨立完成預習導學,并嘗試對探究點進行研究,用紅筆標注疑問,并反饋;以備課上合作探究。
【問題導學】
問題一:對運動與力的關系的認識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2.伽利略的觀點:
3.體會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的實驗推理過程
(1)兩個對接的斜面,使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qū)⒃鯓樱?br>
(2)如果沒有摩擦,小球?qū)⒃鯓樱?/p>
(3)減小第二個斜面的角度,小球再將怎樣?
(4)繼續(xù)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后使它處于水平位置,小球?qū)⒃鯓樱?/p>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體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方法?
問題二:牛頓第一定律
1.簡述牛頓第一定律內(nèi)容
2.閱讀“思考與討論”,物體抵抗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本領”,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實例分析。
3.根據(jù)以前所學跟預習,談談對質(zhì)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