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30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高中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礎知識
2、理解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性質、意義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影響;馬丁·路德的觀點。
3、探究兩大運動出現(xiàn)的原因及體現(xiàn)的人文主義精神。
過程與方法
分析圖片、問題探究情景再現(xiàn)、對比分析和課堂討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重視經濟及文化發(fā)展是促進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懷。
重點和重點
1、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文藝復興的實質、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
教學方法: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師生共同賞析圖片《雅典學院》。《雅典學院》以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所創(chuàng)建的雅典學院為題,并以柏拉圖及其弟子亞里士多德為中心,描寫了古希臘以來50多個各方面的著名學者,位居畫面中心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一個以指頭指著上天,另一個則伸出右手指著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們不同的哲學觀點。以他們?yōu)橹行?,兩側分別畫出的一些著名學者,有一些還是當時的人物,他們各自的動態(tài),都統(tǒng)一在為探求真理而自由爭辯的崇高主題之中,以此歌頌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贊美人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反映了人們與古希臘先賢們對話而復興文化的渴求。在此基礎上,提問:(1)古希臘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張有哪些?(2)時人和先賢們共論一堂的情況說明了什么?(3)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4)當時人物為此開展了什么運動?
教師講解: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封建時代。進入9世紀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會勢力膨脹。中世紀是宗教信仰的世紀,簡要介紹基督教的精神統(tǒng)治。在基督教的精神統(tǒng)治下,歐洲幾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tài),即宗教和神學”(恩格斯)。圖片《雅典學院》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家拉斐爾創(chuàng)作的油畫,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與古希臘先賢們對話而復興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畫展開導入新課。
新課學習: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的背景
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現(xiàn),成為歐洲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的必要前提。
(1)14、15世紀,意大利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
引導學生回顧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條件及表現(xiàn)。然后提出“意大利又具備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呢?”,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分析,教師同時提供中世紀歐洲貿易路線圖供學生參考。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政治環(huán)境、地理位置和統(tǒng)治者的政策幾個方面思考。
意大利各城市國家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正是催生資本主義的必要因素。
你從意大利早期銀行圖和美第奇家族住宅圖中獲取了哪些信息?有人說,美第奇家族是文藝復興的“幕后導演”,你是怎樣認識的?以便加深學生對意大利經濟繁榮和弘揚文化的社會環(huán)境的認識。以佛羅倫薩城市國家的繁榮為例進一步說明:在政治上,工商業(yè)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控制著城市的政權;在經濟上,手工業(yè)、商業(yè)和金融業(yè)非常發(fā)達,是意大利最大的銀行業(yè)和手工業(yè)的中心。。此外,可以指出意大利地處地中海貿易的樞紐地位,也是其商業(yè)繁榮的重要因素。最后,從政策、政治環(huán)境、地理位置等方面簡要總結。
(2)資本主義萌芽帶來的變化。
理清思路。從經濟發(fā)展對階級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這一唯物主義觀點出發(fā),讓學生認識其對文藝復興的影響。資產階級的理想面對著怎樣的現(xiàn)實?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經濟的發(fā)展,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他們追求財富和現(xiàn)世的享樂,關注人的本身的發(fā)展,這就與當時基督教宣揚的以“神”為中心、祈求來世幸福的意旨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們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必須首先在思想領域來一次大的解放運動。
補充指出,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之后,西北歐、德意志的一些城市也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使學生對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有一個總的認識,并為由德意志開始的歐洲宗教改革的講述做好鋪墊。
二:“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初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教材從興起的原因、性質、指導思想、在文學藝術方面的主要成就、擴展及積極意義等幾個方面講述了這場運動。
(1)意大利文藝復興產生的背景及實質。Jab88.com
意大利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它具備了哪些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教師對其物質環(huán)境和人才環(huán)境作簡要的補充說明。文藝復興源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等地,這絕非偶然,因為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出現(xiàn)于此,并產生了最初的資產階級,新生資產階級為了求得自身的發(fā)展,必須首先在思想上從中世紀的宗教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先進知識分子順應資產階級的要求,進而提出一系列符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張。這是其前提條件。不僅如此,意大利還有很多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14、15世紀的意大利處在西方貿易的中心地位,經濟上呈現(xiàn)出繁榮景象,這為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質環(huán)境。其次,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優(yōu)勢。各城市共和國的統(tǒng)治者和富商巨賈競相延攬才智之士,匯集了眾多的博學才子??梢梅鹆_倫薩美第奇的話:“應該把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們作為天上的神仙對待,而不應該把他們看成是馱畜?!绷硗猓獯罄S厚的文化遺產是文藝復興產生的重要條件。意大利是古代羅馬的故鄉(xiāng),境內保留許多古羅馬的建筑遺址和典籍。各城市與拜占廷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有著長期的經濟和文化聯(lián)系,拜占廷帝國滅亡后,深通古希臘文化的學者和大量典籍流入意大利,研究和鑒賞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意大利蔚然成風。
“文藝復興”從表面上看是歐洲先進知識分子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運動,當時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以后才獲得“再生”與“復興”。這表明了文藝復興的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但它不是單純的古典復興,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它表現(xiàn)在科學、文學和藝術的普遍高漲和創(chuàng)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建議教學時針對“復興”一詞展開討論。并明確指出其實質:文藝復興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在下面的教學中,還可以就古希臘的人文思想與人文主義加以對比。
進一步討論文藝復興真的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再生”嗎?讓學生從背景、內容和性質等方面對比,得出文藝復興實質的結論。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人文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反映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解放運動。
(2)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
對人文主義核心思想的分析,進一步說明了其實質。可由學生與宗教神學的觀點對比分析。教師進行總結:以神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禁欲和來世──現(xiàn)世的享受;等級觀念──自由平等;蒙昧主義──理性和科學。最好列表由學生填寫。也可以由學生先閱讀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然后歸納出“人文主義”的基本含義。
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支配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哲學和科學的發(fā)展。人文主義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要求以“人”為中心而非以“神”為中心,以此出發(fā),人文主義重視現(xiàn)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反對基督教的來世觀念和禁欲主義。主張發(fā)揮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作家亞而伯蒂說:“人是能夠隨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義重視科學實驗,鼓勵冒險和發(fā)財致富,認為事業(yè)的成功及發(fā)財致富是一種道德的行為。總之,人文主義就是一種為創(chuàng)造現(xiàn)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的精神。
(3)意大利文藝復興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
該部分可由學生閱讀,教師提出幾個問題,如:(1)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你能說出其中一部作品的大致內容嗎?(2)這些文學藝術作品是如何體現(xiàn)“人文主義”這一思想的?(3)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對宗教持什么態(tài)度?
14世紀文藝復興發(fā)源于意大利,16世紀進入全盛時期。教材從文學和藝術兩方面展開敘述,建議重點分析其人文內涵。“文學三杰”往往利用古代文學藝術中的現(xiàn)實主義成分與中世紀的來世觀念作斗爭。薄伽丘(1313—1375)在其名著《十日談》中,揭露教會的黑暗和腐敗,諷刺教士的奸詐和偽善,贊揚手工業(yè)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頌真摯的愛情和高尚的情操。體現(xiàn)了作者反對教會禁欲、高揚人性的思想。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通過《十日談》中的一個故事了解《十日談》是如何譏諷教會的?這在當時有什么意義?但丁的《神曲》充滿著對教會和封建貴族的譴責,對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頌,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恩格斯稱他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彼特拉克在《歌集》中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以個人幸福為中心的愛情觀,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在藝術領域,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并稱為文藝復興的“美術三杰”。藝術大師們改變中世紀繪畫簡單呆板的宗教風格,創(chuàng)造出具有現(xiàn)實感的人物形象和生動活潑的生活畫面,把人文主義思想和現(xiàn)實主義方法結合起來。對繪畫作品注意結合圖片進行說明,并討論人文主義者對宗教的態(tài)度。
(4)文藝復興的傳播及意義
15世紀后期,新航路的發(fā)現(xiàn)刺激了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文藝復興運動由意大利擴展到西歐廣大地區(qū)??珊喴赋銎涑删停荷勘葋?、塞萬提斯、拉伯雷等藝術大師的成就;“日心說”等自然科學成就。
關于文藝復興的影響,應提示學生結合前面背景、核心思想和內容進行分析。就科學方面稍加提醒。文藝復興的意義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在思想方面,文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高揚了為創(chuàng)造現(xiàn)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為后來啟蒙思想的出現(xiàn)打下了基礎,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在文學藝術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在自然科學方面,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教學中,可結合前面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注意史論結合,如可以聯(lián)系新航路的開辟、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事件認識其思想解放的作用。
三、“宗教改革”。
西歐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后,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爭,一種形式是文藝復興,另一種形式是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由文藝復興的影響導入,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經濟三個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進一步分析這場運動的性質: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宗教改革是發(fā)生在16世紀的一場爆發(fā)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歐的社會思想政治運動,實質上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人文主義思想得以進一步弘揚。
宗教改革發(fā)軔于德意志的背景。首先,文藝復興的影響。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學者盡管對宗教保持較為溫和的態(tài)度,但其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天主教的權威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
其次,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這一部分可以適當補充,以使學生對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加深了解。
16世紀,天主教會與人們矛盾的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會的日趨腐敗,更重要的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進一步高漲。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而天主教勢力強大,根深蒂固,這就決定了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往往采取借助宗教反對天主教神學的方式來進行。
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出現(xiàn)于德意志而非一路領先的意大利?明確德意志的國情,突出德意志的分裂狀態(tài)即可。16世紀的德意志在名義上是“神圣羅馬帝國”,但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成為受羅馬天主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qū),被視為“教皇的奶?!?,因此,民族壓迫、階級壓迫與宗教壓迫交織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發(fā)源地。
(2)馬丁·路德及宗教改革的興起。
本段教材主要指出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興起及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突出表現(xiàn)。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中關于《九十五條論綱》的內容,從內容、提出的原因和影響三個方面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1517年10月,“馬丁·路德”在教堂門口貼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揭示教皇兜售贖罪券的種種荒謬,標志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開始。同時,對馬丁·路德同羅馬教皇堅持斗爭的圖片加以渲染,歌頌捍衛(wèi)自己信仰的堅強意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重點是讓學生歸納并理解馬丁·路德的主張。第一,他認為信仰耶穌就可得救,這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權威。第二,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第三,堅持《圣經》高于教皇和教會,并依據希臘文原本把《圣經》翻譯成德文。第四,君主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發(fā)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很多封建諸侯的支持。最后可以總結馬丁·路德觀點的核心是“信仰耶穌就可得救”,其觀點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與人文主義思想有什么關系?路德新教容許個人在教義解釋上有更大的自由,蘊含著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因素,帶有資產階級傾向。
(3)宗教改革的擴展及意義。
馬丁·路德的教義在北部和中部德國迅速傳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響,瑞士、法國、英國等國紛紛進行宗教改革,出現(xiàn)了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等新教。新教反映的是新興資產階級或民族國家的利益??梢月?lián)系現(xiàn)實,讓學生解釋當今西方各國的宗教信仰狀況。
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其影響可從三個方面說明:首先,因而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另外,在政治上、經濟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了新興的民族國家。
小結
首先理清三目之間的關系,然后重點對比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點,由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內容,討論解決。(1)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fā)展的歷史年代;(2)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并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3)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yǎng)料,人文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馬丁·路德借助了《圣經》中的原始教義;(4)兩個運動在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tǒng)治者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諸侯的保護。兩者還存在不同點。(1)在人的問題上,人文主義者與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認識:前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后者卻強調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為中心;(2)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兩個運動是迥然不同的,文藝復興是一個信仰與思想自由的運動,一開始就容忍了異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個為了自由的運動,各種形式的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來取代教皇的權威。(3)文藝復興主要表現(xiàn)在思想領域和社會的上層,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現(xiàn)為一場政治運動,群眾基礎也更為廣泛。(4)在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上,文藝復興認識并揭露教會的腐朽、罪惡,但還是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tài)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習題反饋:
見課件和評價手冊
教學后記:
擴展閱讀
高二歷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高二歷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一、說教材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的第二單元第六課,本課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本課的學習是在“西方人文主義思想額起源”一課的基礎上展開的,同時也為下節(jié)課“啟蒙運動”的學習做好鋪墊。因此本課在第二單元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深入學習了解西方人文主義內涵及其發(fā)展的關鍵,這兩大運動影響深遠,并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當今歐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因此本課內容十分重要。
二、說學情
學情是設計教法的依據之一,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高二學生對于歷史事物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較能力,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對于他們除了仍要加強以上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知道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礎知識,“文學三杰”和“藝術三杰”的名字及主要作品。
2.理解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背景與性質。
1.通過對圖片的欣賞分析來提煉觀點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比分析、課堂討論形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歷史人物評價的能力。
通過欣賞比較文藝復興的作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品味;通過對馬丁·路德事跡的講述,體會其敢于創(chuàng)新,不畏強權的精神品格。
四、教學重難點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主要人物的作品及其思想,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興起的原因。
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內涵。
五、說教學方法
情景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我采用播放圖片的方式對本課進行導入
展示圖片:中世紀《寶座上的圣母》圖和16世紀意大利拉斐爾作品《草地上的圣母》圖。請學生從人物表情、背景、畫面風格等角度對這兩幅圖畫進行對比分析,找出不同點,然后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概括補充,點出其中的變化是“人性的解放”。然后提問:是什么導致了這樣的變化?人性的解放又給當時的社會帶來哪些影響?帶著這些疑問進入教學過程的第二個步驟,新課講授。
采用圖片對比分析的方式導入新課,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生通過對兩幅畫風迥異的圣母圖的對比欣賞,初步感受到了人文主義的魅力,由此順利進入本課的第一目教學。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在新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充分利用本課涉及歷史人物及成就眾多的特點,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加學生參與度,我采用了大量的圖片輔助教學,并適時播放相關視頻,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認識,寓教于樂,提高課堂效率。
(一)意大利資本主義的萌芽
我會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1—2分鐘左右的意大利宣傳片,讓學生感受意大利文明古都的魅力及威尼斯、佛羅倫薩城市的繁榮。然后告知學生早在14世紀,意大利就成為了歐洲資本主義的孕育地,引導學生在結合教材P27頁地內容和視頻材料的基礎上回答“意大利為什么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這一問題,我會從經濟、政治、地理位置方面進行提示,讓學生概括總結自己的觀點。
資本主義的萌芽必然給社會帶來很多的影響,我會采用講述法向學生介紹當時中世紀的黑暗,從而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新興資產階級和宗教神學之間存在的矛盾以及他們?yōu)榫S護自己利益而采取的反抗——文藝復興運動由此開始。
這樣就進入第二目文藝復興的教學了。
(二)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背景
在第一目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當時意大利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有所了解。因此在本目中側重從文化角度分析文藝復興產生的原因。我會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27頁第2段的內容,并通過展示意大利地圖和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等圖片來提示學生,請同學們以學生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后總結出文藝復興的背景,我會用板書進行總結。
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有助于讓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一個歷史現(xiàn)象,有助于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文藝復興的內容”
對于這一部分的內容,我將采用表格歸納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了解教材后,完成一張表格,指出重點掌握“文學三杰”,對“美術三杰”和其他方面了解即可。
在文藝復興的內容方面,對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由于人文主義精神的抽象性,學生難于理解其中的內涵。因此,我會通過播放—講解法對《神曲》、《十日談》、《歌集》三部作品進行詳細介紹和分析,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批判教會腐敗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完成表格,歸納出人文主義的內涵。
用表格的形式可以使學習內容簡潔化,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掌握學習重點。在此過程中,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歸納觀點的綜合能力。
在學生全面了解文藝復興的北京和內容后,教師向學生提問:“文藝復興運動倡導者的階級屬性和主張分別是什么?”通過對此問題的回答,可以讓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最后得出“文藝復興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從而解決了“文藝復興的實質”這一教學難點。
3.文藝復興的影響
老師請同學們回顧之前學習的知識并結合PPT課件中出示的資料,思考文藝復興的影響。教師適時的從經濟、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給予提示。最后由學生自主回答教師板書補充。
(三)宗教改革
教師利用學思之窗:“談談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對宗教持什么態(tài)度”提問學生來引入第三目宗教改革的教學
這一問題的回答說明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對宗教抱有和解的態(tài)度,體現(xiàn)出妥協(xié)性,因此這就為16世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爆發(fā)埋下了伏筆。
1.宗教改革爆發(fā)的原因
通過文藝復興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分析背景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及教師補充的材料說出宗教改革爆發(fā)的原因,指導學生區(qū)分出“教會兜售贖罪券”只是導火索,不是根本原因。
《九十五條論綱》包含著馬丁路德的主要觀點,也是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因此我會通過知識擴展讓學生對《九十五條論綱》有所了解,讓學生思考重要條目的意思,總結出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等主要觀點,我會用提綱式板書馬丁·路德的觀點,清晰明了的展示宗教改革的內容,便于學生記憶。
2.宗教改革的擴展
根據課標的要求,對于宗教改革的擴展,學生了解各國的基本情況即可,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
3.宗教改革的影響
教師出示一些對于宗教改革評價的材料,讓學生結合材料和教材能容,思考宗教改革的影響。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板書補充即可。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因為課文對于新教中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的描述較少,所以我會出示一些關于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宗教改革的內容。然后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區(qū)別。
小組討論的學習方法,有助于鍛煉學生交流、合作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表達自己思想的積極性。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在小結環(huán)節(jié),我用課堂問答的方式帶領學生按照“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部分,分別從原因、內容及影響等方面進行回顧。
最后我設置了探究思考題“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對歐洲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影響?”這一題目聯(lián)系了整節(jié)課的知識點,可以對學生所學的知識加以整合鞏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簡潔、直觀、清晰、系統(tǒng),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必修三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高中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關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必修三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必修三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一、學法指導
1.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現(xiàn),成為歐洲資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必要前提。首先應該明確推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的因素是意大利工商業(yè)城市的繁榮,其次應該理解資本主義萌芽所引起的階級關系和思想觀念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變化又與當時的教會精神統(tǒng)治產生了深刻的矛盾,進而引發(fā)了一場巨大的思想變革。
2.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初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應該從興起原因、性質、指導思想、在文學藝術方面的主要成就、擴展及積極意義等幾個方面掌握這場運動。
3.認識:重大社會變革,歷史的進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為前提。14-16世紀歐洲發(fā)生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在精神文化領域的反映,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促使人類歷史向近代邁進。
二、知識結構
三、重難點分析
1.關于人文主義
(1)人文主義和宗教神學
宗教神學以神為中心禁欲和來世等級觀念蒙昧主義
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現(xiàn)世的享受自由平等理性和科學
(2)人文主義的含義
①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
②人文主義思想的核心是主張以“人”為中心,認為人是現(xiàn)實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現(xiàn)世生活,提倡追求自由和物質享受,鼓勵發(fā)財致富和冒險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學,是一種為創(chuàng)造現(xiàn)世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的精神。
③他們批評教會的腐敗,但并不反對宗教。
(3)今天,作為一個處于自我、國家和世界中的人應該具備哪些人文品質?
獨立、寬容、敬畏
2.有關文藝復興
(1)根源:
①社會根源(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產生在意大利,那里產生了最早的資產階級。新興資產階級隨著經濟地位的上升,必然提出其政治、經濟利益的要求,他們最先在意識形態(tài)上反對封建傳統(tǒng)的觀念,要求摧毀教會的神學世界觀,鏟除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tǒng)觀念
②歷史根源(人才和文化基礎):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傳統(tǒng),在意大利保留最多。意大利各城市與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有著長期的經濟和文化聯(lián)系,意大利人更熟悉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典籍。因此,意大利的文化遺產和人才結構也決定了它最早發(fā)生在意大利。
(2)實質:
是14到17世紀歐洲發(fā)生的一場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從表面上看,文藝復興是歐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復興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實際上它不是對古典文化的簡單模仿,而是一種創(chuàng)新,是歐洲新興資產階級以資本主義萌芽為經濟基礎,以反封建教會為內容,以為資本主義以發(fā)展開辟道路為目的的一場資產階級的文化運動。
(3)核心思想:人文主義──提倡人性,反對神性,肯定人的作用、價值,維護人的尊嚴,追求現(xiàn)世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
(4)歷史影響:
積極方面:
⑴在思想方面,文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為后來啟蒙思想的出現(xiàn)打下了基礎,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⑵在文學藝術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
⑶在自然科學方面,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局限方面:
對人文主義的過分推崇,造成運動后期個人私欲的膨脹、泛濫和社會混亂。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
3.宗教改革的背景
(1)經濟方面:新航路開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2)政治方面:羅馬天主教會與歐洲各主權國家及社會各階層的矛盾
(3)思想方面:文藝復興運動宣傳人文主義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的
(4)宗教方面:天主教會腐敗,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具體體現(xiàn):森嚴的教階、繁瑣的儀式、僵化的教規(guī)、貪婪的敲詐)
4.德意志宗教改革
①文藝復興推動了人文主義精神的發(fā)展;
②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
(2)宗教改革的實質
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
(3)宗教改革的影響:
①打破了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
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③在政治上、經濟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了新興的民族國家。
(4)宗教改革擴展的原因
①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主要是指反對天主教會的宗教特權,提倡人的個性解放,使人從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獲得更多的個人自由。
②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容許個人在教義解釋上有更大的自由,蘊含著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因素,帶有資產階級傾向。
5.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比較
相同點:新課標第一網
(1)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fā)展的歷史年代;
(2)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并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
(3)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yǎng)料,人文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馬丁路德借助了《圣經》中的原始教義;
(4)兩個運動在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tǒng)治者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諸侯的保護。
不同點:
(1)在人的問題上,人文主義者與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認識:前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后者卻強調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為中心;
(2)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兩個運動是迥然不同的,文藝復興是一個信仰與思想自由的運動,一開始就容忍了異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個為了自由的運動,各種形式的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來取代教皇的權威。
(3)在群眾基礎上,文藝復興主要表現(xiàn)在思想領域和社會的上層,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現(xiàn)為一場政治運動,群眾基礎也更為廣泛。
(4)在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上,文藝復興認識并揭露教會的腐朽、罪惡,但還是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tài)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6.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比較之二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內容肯定人性,反對神權
將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主張信仰得救,強調人可以避開教會與上帝直接通話
形式在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揚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影響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思想運動主要體現(xiàn)在文學和藝術領域不僅僅是一場思想運動更是一場政
7.有關資本主義萌芽:
(1)原因:
A.政策因素:意大利各城市國家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正是催生資本主義的必要因素。
B.地理位置:意大利地處地中海貿易的樞紐地位,是其商業(yè)繁榮的重要因素。
C.政治因素:工商業(yè)階層掌權(工商業(yè)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控制著城市的政權)。
(2)標志:手工工場的出現(xiàn)
(3)范圍: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之后,西北歐、德意志的一些城市也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
(4)影響:
①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的發(fā)展,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
②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和現(xiàn)世的享樂,關注人的本身的發(fā)展,這就與當時基督教宣揚的以“神”為中心、祈求來世幸福的意旨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們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必須首先在思想領域來一次大的解放運動。
四、易混易錯點辨析
例一:以下對文藝復興運動實質的說法,不恰當的是()
A.是對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復興
B.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
C.是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運動
D.預示著新的社會到來的曙光
答案:A
辨析:本題考查對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文藝復興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借助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所發(fā)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并不是古代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復興。故答案為A。
例二:下列哪一項內容不是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相同點()
A.都發(fā)生在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之后
B.都是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反封建斗爭
C.都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
D.都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打碎了精神枷鎖
答案:C
辨析:本題考查比較分析能力。文藝復興批評教會的腐敗,但并不反對宗教。故答案為C。
例三:早期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中采用的兩種形式是()
①文藝復興②宗教改革
A.①正確②不正確
B.①不正確②正確
C.①②都正確
D.①②都不正確
答案:C
辨析:本題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場運動的性質,它們都是早期資產階級為發(fā)展資本主義而發(fā)起的反封建運動。故答案為C。
例四: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是()
A.基督教會對西歐思想文化的束縛
B.古希臘、羅馬先哲的推動
C.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D.新生資產階級的強烈追求
答案:C
辨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本原因首先要考慮經濟因素。故答案為C。
例五:下列各項,體現(xiàn)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共同點的是()
A.反對禁欲主義B.推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C.矛頭直指教皇D.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興起
答案:D
辨析:本題主要考查分析問題和比較問題的能力。反對禁欲主義和推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特點。矛頭直指教皇是宗教改革的特點。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都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興起。故答案為D。
五、體驗高考
例一:(2008年廣東文基30)下列有關16世紀宗教改革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宗教改革運動與文藝復興運動沒有關系
B.宗教改革運動受到所有世俗貴族的鎮(zhèn)壓
C.宗教改革家與啟蒙思想家都抨擊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認為教徒自己可以通過信仰得救
答案:D.
辨析: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者對宗教腐朽的批判為宗教改革家攻擊舊教會實力提供了依據,世俗貴族為剝奪宗教財產也加入了宗教改革的行列,宗教改革者并不否認和反對宗教,因此,A、B、C三個選項都不正確。無論路德的“因信稱義”和加爾文的“先定論”都主張宗教信仰自由,認為教徒自己可以通過信仰得救。故答案為D。
例二:(2008年廣東單科17)15世紀,意大利人開始用各種地方性通俗語言文字翻譯拉丁文《圣經》,這一現(xiàn)象說明()
A.天主教會已經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經有了較大的影響
C.人文主義思想在意大利興起
D.通俗語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為官方文字
答案:C
辨析:用各種地方性語言文字翻譯拉丁文《圣經》,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精神。故答案為C。
例三:(2008年高考山東卷)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從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鑄成了反對神學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義核心內涵的古希臘名言是()
A.求知是人類的本性
B.心靈美比形體美更珍貴
C.人的出類拔萃為城邦增加的榮耀可以超過神
D.健康和聰明是人生的兩大幸福
答案:C
辨析:人文精神是本單元的主題。本題考查對人文主義核心內涵的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文主義的核心就是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肯定人的價值。A和B項只是強調了知識的作用,而沒有突出人的決定作用。與此一致的選項是C。
例四:(2007年高考重慶文綜卷)文藝復興與中國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的相同點是()
①有唯物主義思想②有反封建思想③有完整的思想體系④有廣泛的階級基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辨析:本題可以用排除法,文藝復興在歐洲的影響僅局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中國明末清初受經濟基礎的限制,因而二者都不具有廣泛的階級基礎,故排除④,但是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的文化運動,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潮批判的鋒芒指向君主專制,兩者都有反封建死系那個,故②應選。
例五:(2008年高考上海綜合能力)宗教改革前,關于教皇和皇帝的權力,有這樣一種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陽,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們換了一種說法:上帝的歸上帝,凱撒(泛指皇帝)的歸凱撒。這種認識的改變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權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權力在上升,皇帝的權力在下降
C.教皇的權力始終大于皇帝的權力
D.皇帝的權力在上升,教皇的權力在下降
答案:D
辨析:本題通過形象的比喻考查宗教改革前后教權和王權的變化,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既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又體現(xiàn)了今后高考命題的方向,是一道值得回味的試題。解題時注意理解材料所給比喻的含義,并聯(lián)系教材知識。宗教改革運動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也適應了加強王權的要求。“教皇是太陽,皇帝是月亮”說明教皇的權力大于皇帝的權力;宗教改革后“上帝的歸上帝,凱撒(泛指皇帝)的歸凱撒”說明權力已經有了明確劃分,應是皇帝的權力在上升,教皇的權力在下降。因此答案為D。
例六:(2008年高考海南卷)文藝復興時期,有的人文主義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為上帝造物中的最優(yōu)秀者。這表明他們強調對古典的學習和研究()
A.只是與人的世俗生活相關
B.只是與人的宗教生活相關
C.可以顯著提升個人的素質
D.須符合對古典的傳統(tǒng)闡釋
答案:C
辨析:本題的關鍵信息是“精通古典即可成為上帝造物中的最優(yōu)秀者”?!白顑?yōu)秀者”是對于個人素質而言,提升個人素質符合人文主義精神。其他三項指學習和研究古典的范疇及要求,與成為“最優(yōu)秀者”的關系不密切。因此答案為C。
高二歷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學設計
高二歷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學設計
一、文藝復興
1、時間:14—17世紀
2、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是自希臘的智者運動以來歐洲出現(xiàn)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3、思想核心:人文主義
4、發(fā)源地:意大利
(1)原因/背景
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xiàn)在意大利,經濟上呈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繁榮。一些城市共和國商業(yè)和手工業(yè)十分發(fā)達,有雄厚的財力,這就為文學、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物質環(huán)境。
新興資產階級的形成與逐漸成長,是文藝復興的階級基礎。
意大利的文化遺產與人才結構,是文藝復興的重要條件。(意大利本來就是古代羅馬文化的發(fā)祥地,而西歐中世紀社會動蕩之時拜占廷、阿拉伯保留了一些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意大利一些城市在與他們的聯(lián)系中,重新得到了古典文化典籍。)
教會神學禁錮人們的思想,是文藝復興的直接原因。
(2)主要成就
時期
領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地位
最早
文學
但丁
《神曲》
文藝復興的先驅
繪畫
喬托
歐洲繪畫之父
早期
文學
彼特拉克
人文主義之父
文學
薄伽丘
《十日談》
為歐洲近代短篇小說開了先河
鼎盛
繪畫
達·芬奇
《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
美術三杰
雕塑
米開朗琪羅
《大衛(wèi)》
繪畫
拉斐爾
《西斯廷圣母》
新航路開辟后,引發(fā)“商業(yè)革命”,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區(qū)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刺激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發(fā)展,由此使得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迅速擴展至西歐諸國。
5、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大文豪,他塑造了許多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代表作《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等
6、評價
(1)歷史意義
第一,它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和反神學世界觀的運動;
第二,它促進了近代文化和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第三,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缺陷
不愿走同宗教改革的道路,還是樂于接受教皇及教會的保護和資助,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tài)度,另外,雖然文藝復興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但大多數人文主義者把古代那些迷信落后的東西如魔法、巫術和占星術等也保存下來。
二、宗教改革
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同時,西歐在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領域中,還發(fā)生了一場重要的運動,這就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發(fā)生于16世紀,在時間上,與文藝復興的后期相重疊。
1、時間:16世紀
2、性質:是16世紀席卷歐洲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意義深刻的社會運動,不僅是一場思想運動,更是一場政治運動。
3、原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發(fā)展,要求清除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障礙。
階級力量:新興資產階級形成,他們成為宗教改革的主力和領導力量。
理論武器:人文主義以及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向教會權威的挑戰(zhàn),特別是“太陽中心說”猛烈地震撼了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了封建神學的基礎。
社會根源: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是西歐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
經濟上,天主教會擁有天主教世界地產的三分之一,還向全體居民征收什一稅,利用各種手段搜刮錢財;政治上,教皇不僅掌握著教會最高的行政權和司法權,還可以裁決俗界各國的糾紛,任意廢止各國的世俗法律,甚至決定各國皇帝和國王的廢立;思想上,教會還占據著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地位,用神學理論為封建統(tǒng)治辯護,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導火線:當時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柜,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這種無恥的勒索,激怒了德意志人民。
4、發(fā)源地:德意志
5、代表人物、貢獻: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觀點
信仰耶穌就可得救,“因信稱義”。
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
最高權威來自于《圣經》,而非羅馬教會。
君主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發(fā)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很多封建諸侯的支持。
6、形式:采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
7、歷史意義:
打破了基督教在歐洲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使西歐人從神權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傳播和發(fā)展了人文主義;為啟蒙運動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比較
相同點:興起的背景相同,都是隨著資本主義在西歐興起而出現(xiàn);都是成長中的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里的反封建的斗爭,尤其是反封建教會;興起后都迅速擴及整個西歐,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榮,都有力地打擊了封建制度和教會,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重大影響。
不同點:
①從背景上看,宗教改革還與西歐各國復雜的社會矛盾有關,并且各種社會力量都將斗爭矛頭指向了封建教會,這是文藝復興所不具備的。
②興起和開展的范圍不同。文藝復興首先從意大利開始,主要在文化思想領域里開展和進行;宗教改革首先從德國開始,它是一切社會各階層都參加的社會運動。
③從運動的內容、形式及群眾基礎上看,文藝復興以反對神權、發(fā)展個性即人文主義為核心;宗教改革強調服從,承認神的存在,要求建立新教,即以神學異端為核心。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在“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傳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宗教改革是新興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文藝復興是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貴族運動;宗教改革是以各階層參加為代表的民眾運動,宗教改革過程中引發(fā)了閔采爾領導的德意志農民戰(zhàn)爭。
④產生的歷史作用。文藝復興運動建立了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美學理論、哲學體系和科學的學科體系,使新興的資產階級獲得了同封建統(tǒng)治階級進行政治斗爭和經濟斗爭的理論根據和思想武器,同時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宗教改革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進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鎖。可見,宗教改革不僅是思想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更是在宗教外衣下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以羅馬天主教會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斗爭,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開辟了道路。
聯(lián)系:①文藝復興是宗教改革的理論準備,沒有文藝復興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條道路上對封建神學世界觀的沖擊,就不會有資產階級反封建的實際行動。②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的實踐和深化,它集中反對羅馬天主教會,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使宗教自由逐漸盛行,為進一步解放人們的思想,促進近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一個更加有利的社會環(huán)境。
第三課、啟蒙運動
一、歷史背景
1、西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受到封建專制制度嚴重地阻礙。(根本原因)
2、自然科學的突飛猛進,為人們的思考和判斷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
4、新航路的開辟。
5、英、法等中央集權民族國家的形成。
二、概況
1、思想體系:人文主義、進步的社會思想和歷史觀
2、主要內容
用理性主義批判封建主義(旗幟)
批判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對象)
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個人自由(目標)
消滅封建王權、貴族特權、等級制度和教會權威(任務)
3、核心思想: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認為在宇宙中存在著自然法則(規(guī)律),萬事萬物包括人類社會都受自然法則支配,而不是神的支配。這種自然法則反映在人的頭腦便是理性。凡是違背理性的都應予以否定。同時認定人類過去充滿了黑暗。而人類的未來一片光明。進步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
“理性”的概念:人的思考和判斷。強調凡事都依靠人的思考去判斷,而不依賴天意和神的旨意。
理性主義的目的:保障人的自然權利。
實質:資產階級要求科學、自由、平等,反對封建主義。
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理性。
“啟蒙”在法文中即為光明、智慧之意。啟蒙思想家認為:過去的時代在天主教會和世俗封建主的統(tǒng)治下是迷信和無知的黑暗時代,而啟蒙運動就是要從黑暗進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時代。他們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散現(xiàn)實的黑暗,可見,這種思想完全是針對“中世紀只知道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即宗教和神學的”。
4、實質
是在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所宣揚的人文主義的基礎上,又向前深入發(fā)展的一次思想文化運動。它的內容和影響都大大超過了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發(fā)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啟蒙思想家集中力量批判專制主義、教權主義,號召消滅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5、各思想家主張
啟蒙運動起源于英國,發(fā)展高潮在法國,最后擴展到德、荷等國
時期
國家
代表人物
主要觀點
興起
英國
霍布斯
人們按社會契約建立國家
洛克
在國家政權形式上提出分權思想,贊成君主立憲制
高潮
法國
伏爾泰
抨擊天主教會;倡導君主立憲;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鳩
提出了三權分立原則;法律是理性的體現(xiàn)
盧梭
提倡“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
狄德羅
用《百科全書》宣揚科學和理性
擴展
德意志
康德
主張主權在民、天賦人權;反對暴力革命
6、啟蒙運動的影響
矛頭直指兩惡(教權、專制),啟迪思想,動搖封建統(tǒng)治,動員法國大革命;
提出科學完善的制度模式,為資產階級取得統(tǒng)治地位作了思想和理論準備;
傳遍歐、美、亞(中、日),成為改造舊制最偉大思想武器;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工業(yè)革命后改造世界兩大利器之一(法國啟蒙精神,英國工業(yè)革命)。
☆西方歷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時期
主要內容
意義
作用
希臘的
人文
主義
從研究“神”到人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
(萌發(fā)人文思想)
有利于人們思想的解放
文藝
復興
提倡“人文主義”
反對宗教和神學
人的地位從神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人文思想發(fā)展)
啟蒙
運動
提倡“理性”
反對教會和封建勢力
人為主體用理性的方法來追求“理性王國”
(人文思想發(fā)展完善)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比較
相同:都注重了人的價值,都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為資產階級取得政治、經濟上的統(tǒng)治地位作了思想準備。他們追求的所謂人類利益都是資產階級的利益。
不同:啟蒙運動是文藝復興的繼承和發(fā)展。
背景: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主要是反對教會對人的束縛。啟蒙運動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結果,對世俗的君主專制制度提出了批評。
內容:文藝復興提倡“人性”,旨在擺脫天主教神學的束縛,強調追求現(xiàn)世的幸福;啟蒙運動則前進一步,高舉“理性”的旗幟,旨在反對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和封建特權,追求政治平等和經濟自由。
影響:文藝復興推動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啟導了歐洲范圍內的宗教改革浪潮;啟蒙思想是在科學事業(yè)發(fā)展的前提下出現(xiàn)的,它打擊了專制主義的世俗統(tǒng)治,啟導了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
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新興資產階級的出現(xiàn)及要求;文藝復興的時間、性質;代表人物及人文主義概念;德國的分裂;馬丁路德的觀點;《九十五條論綱》;新教;
(2)理解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的原因及影響;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性質和意義;以及宗教改革的影響和馬丁路德的觀點;
(3)探究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大運動出現(xiàn)的原因及體現(xiàn)的人文主義精神;
(4)通過對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人文主義”的實質,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概括能力;
(2)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fā)展,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通過宗教改革的形式進行反封建斗爭。
(3)源流際會,分析思想、文化領域的重大變化、發(fā)展的原因和方法。
(4)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一些名畫和著名文學作品來講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了解重視經濟及文化發(fā)展是促進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2)讓學生認識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懷;
(3)通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反對教會,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戰(zhàn)斗精神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追求進步、追求真理的優(yōu)良品質,樹立堅持信仰的頑強意志。
★教材分析:
教材圍繞14~16世紀歐洲人文精神的發(fā)展這個主題,重點向學生介紹了當時歐洲的兩大運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引言反映的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精神獨裁和第一目講述的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可視為這兩大運動興起的背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使人文精神在歷經數百年的壓抑后,得以大力弘揚,并賦予了新的精神內涵。建議教學時注意前后聯(lián)系,引導學生從人文精神發(fā)展的宏觀歷程中對這兩大運動準確定位。同時,兩大運動影響深遠,有大量的古跡、資料流傳至今,并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當今歐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建議教學時充分運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文藝復興的內容和實質。
難點:通過宗教改革對歐洲歷史發(fā)展的影響,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內涵與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過程及要點:
導入新課:
引言導入:
師生共同賞析圖片《雅典學院》?!堆诺鋵W院》以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所創(chuàng)建的雅典學院為題,并以柏拉圖及其弟子亞里士多德為中心,描寫了古希臘以來50多個各方面的著名學者,位居畫面中心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一個以指頭指著上天,另一個則伸出右手指著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們不同的哲學觀點。以他們?yōu)橹行?,兩側分別畫出的一些著名學者,有一些還是當時的人物,他們各自的動態(tài),都統(tǒng)一在為探求真理而自由爭辯的崇高主題之中,以此歌頌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贊美人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反映了人們與古希臘先賢們對話而復興文化的渴求。在此基礎上,提問:
(1)古希臘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張有哪些?
(2)時人和先賢們共論一堂的情況說明了什么?
(3)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4)當時人物為此開展了什么運動?
教師講解: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封建時代。進入9世紀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會勢力膨脹。中世紀是宗教信仰的世紀,簡要介紹基督教的精神統(tǒng)治。在基督教的精神統(tǒng)治下,歐洲幾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tài),即宗教和神學”(恩格斯)。圖片《雅典學院》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家拉斐爾創(chuàng)作的油畫,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與古希臘先賢們對話而復興文化的渴求。
直接導入法:
提起意大利,人們不禁會浮想連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權威性的足球賽;那里有最誘人的“蒙娜麗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羅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就在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達克斯、但丁、米開朗琪羅、達芬奇、伽利略、馬克波羅等偉大的人物;也是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愷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這就是意大利──一個神秘的王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14、15世紀的意大利,探尋文藝復興的足跡。
由此導入新課。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的背景)
1、時間:14、15世紀
2、地點:佛羅倫薩、威尼斯
3、條件:意大利各城市國家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正是催生資本主義的必要因素。
以佛羅倫薩城市國家的繁榮為例進一步說明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
在政治上:工商業(yè)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控制著城市的政權;
在經濟上:手工業(yè)、商業(yè)和金融業(yè)非常發(fā)達,是意大利最大的銀行業(yè)和手工業(yè)的中心。
地理優(yōu)勢:地處地中海貿易的樞紐地位,也是其商業(yè)繁榮的重要因素。
最后,從政策、政治環(huán)境、地理位置等方面簡要總結。
4、影響:
(1)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的發(fā)展,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
(2)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和現(xiàn)世的享樂,關注人的本身的發(fā)展,這就與當時基督教宣揚的以“神”為中心、祈求來世幸福的意旨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們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必須首先在思想領域來一次大的解放運動。
二、文藝復興:
1、產生的條件:
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①意大利半島最早萌發(fā)了資本主義經濟:14、15世紀,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等城市,工商業(yè)發(fā)達,出現(xiàn)了早期資產階級,他們具有新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不滿足于當時天主教會控制下的陳腐、呆板的生活。
②意大利豐厚的文化遺產:意大利是古代羅馬、希臘文化的中心地帶,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遺跡,容易使當地的人們回憶起古代的輝煌。拜占庭帝國保留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典籍:拜占廷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許多學者逃到意大利。他們帶來了許多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典籍,這其中有許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們還在意大利各地講學,促進了意大利人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
③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優(yōu)勢:各城市共和國的統(tǒng)治者和富商巨賈競相延攬才智之士,匯集了眾多的博學才子??梢梅鹆_倫薩美第奇的話:“應該把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們作為天上的神仙對待,而不應該把他們看成是馱畜?!?br>
人們正是在研究、學習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它與教會文化的不同之處,并加以改造利用,掀起了以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為表象,實際是資產階級新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
2、含義和實質:
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人文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反映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從表面上看是歐洲先進知識分子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運動,當時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以后才獲得“再生”與“復興”。這表明了文藝復興的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但它不是單純的古典復興,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它表現(xiàn)在科學、文學和藝術的普遍高漲和創(chuàng)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實質:文藝復興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
3、核心: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支配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哲學和科學的發(fā)展。人文主義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要求以“人”為中心而非以“神”為中心,以此出發(fā),人文主義重視現(xiàn)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反對基督教的來世觀念和禁欲主義。主張發(fā)揮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作家亞而伯蒂說:“人是能夠隨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比宋闹髁x重視科學實驗,鼓勵冒險和發(fā)財致富,認為事業(yè)的成功及發(fā)財致富是一種道德的行為。總之,人文主義就是一種為創(chuàng)造現(xiàn)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的精神。
小結:以神為中心──→以人為中心;
禁欲和來世──→現(xiàn)世的享受;
等級觀念──→自由平等;
蒙昧主義──→理性和科學。
4、文學領域的成就:文藝復興首先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xiàn)出來。
(1)“文學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談》
思想主張: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欲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fā)展人的個性。
●但?。骸靶聲r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張:率先對教會的丑惡現(xiàn)象表達了憎惡。
●彼特拉克:“人文主義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張: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
薄伽丘與《十日談》
薄伽丘(1313—1375),是佛羅倫薩商人凱利諾的薄伽丘和一個法國女人的私生子。幼年時生母去世,隨父親來到佛羅倫薩。不久,父親再婚,他在嚴父和后母的冷酷中度過了童年。他自幼喜愛文學,便開始自學詩學,閱讀經典作家的作品。
1348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發(fā)生了一場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大批大批的尸體運到城外。從3月到7月,病死的人達10萬以上,昔日美麗繁華的佛羅倫薩城,變得墳場遍地,尸骨滿野,慘不忍睹。這件事給當時意大利一位偉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響。為了記下人類這場災難,他以這場瘟疫為背景,寫下了一部當時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當時,《十日談》被稱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齊名的文學作品,也被稱為《神曲》的姊妹篇。這部小說為什么稱為《十日談》呢?
原來,在佛羅倫薩鬧瘟疫期間的一個清晨,7個美麗年輕而富有教養(yǎng)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個英俊而富有熱烈激情的青年男子。7位小姐中的3人是他們的情人,別的幾位和他們還有親戚關系。他們決心帶著仆人,離開佛羅倫薩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
他們相約,兩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別墅里去躲避瘟疫。那里環(huán)境幽靜,景色宜人,有翠綠的樹木環(huán)繞,還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畫、清澈的清泉和悅目的花草,地窖里還藏著香味濃郁的美酒。
這10位年輕人每天不是唱歌彈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氣遍人的夏季里,他們坐在綠草茵茵的樹蔭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講一個優(yōu)秀動聽的故事,以此來愉快地度過一天中最難熬的時光,他們一共講了10天,10天合計講了100個故事,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談》。
《十日談》就是他反封建反教會的有力武器。《十日談》寫完后,薄伽斤受到封建勢力的迫害和打擊,時常被教會派來的人咒罵和威脅。他有一次憤怒之至,甚至想把所有的著作,包括《十日談》全部燒毀,幸好他的好朋友――意大利著名的民主詩人彼特拉克苦苦相勸,《十日談》才得以留存至今。
彼特拉克是薄伽丘一生中最好的知音,1374年彼特拉克去世,薄伽丘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第二年他在孤獨和貧困中,悄悄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但丁與《神曲》
意大利詩人但?。ǎ保玻叮怠保常玻蹦辏且晃粋ゴ蟮脑娙恕6鞅端狗Q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但丁出生于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從小喜歡讀詩,曾經拜著名學者為師,學過拉丁文和古代文學,他特別崇拜古羅馬的一位重要詩人維吉爾,把維吉爾當做自己的精神導師。
但丁少年時曾在一次宴會上見到一位容貌清秀、美麗動人的姑娘貝阿德麗采。但丁非常喜歡她,宴會后常找機會去看望她。隨著年齡的增長,但丁把貝阿德麗采當做自己精神上的愛慕對象。這種愛情給但丁以神奇的力量,他為她寫下了一系列抒情詩篇。但不幸的是貝阿德麗采卻與一位銀行家結婚,不久死去。但丁為此悲傷萬分,又寫了一系列的悼念詩。但丁把為貝阿德麗采寫的詩收集在一起,用散文串連起來,說明每首詩的寫作動因,取名《新生》。詩中但丁追求純潔的愛情,把貝阿德麗采看作是上帝派來拯救他靈魂的天使,一個神化的女性。從此之后,貝阿德麗采成了但丁作品中一個象征性的理想人物。
1302年,但丁被加上莫須有的罪名,被趕出城邦,開始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大約在1370年,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時候,但丁開始了《神曲》的創(chuàng)作,這是他長期醞釀和構思的一部巨著。
《神曲》全長14000多行,分為《地獄》、《煉獄》(又譯《凈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
長詩采用中古文學特有的夢幻形式,敘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個夢。在夢中,但丁在一個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時,他在陽光的沐浴下朝山頂攀登。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現(xiàn)了三頭猛獸——豺、獅、狼,詩人驚慌呼救,這時出現(xiàn)了古代羅馬詩人維吉爾,他遵從圣女貝阿德麗采——即但丁青年時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從另一條路走出絕境。
但丁在維吉爾的帶領下游歷了地獄和煉獄。地獄共九層,上面寬下面窄,像一個大漏斗。地獄陰森恐怖,凄慘萬分,凡生前做過壞事的人的靈魂都被罰在地獄中受刑,并根據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層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層,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獄的第八層,詩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當時還活在世上的,迫害過詩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們的身體頭朝下地被埋在地洞中,兩條腿在外面劇烈地扭動著,掙扎著。詩人見后高興地說道:“真是罪有應得!他們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腳下,而把兇惡的人捧在頭上。讓他們永遠受罪吧!”
煉獄里的靈魂的罪孽比地獄中靈魂的罪孽輕些。煉獄是一座浮在海上的山,四周有美麗的海灘,山外有山腳,頂口是地上樂園。煉獄也分為七層,這里每一層分別住有犯過驕、妒、怒、情、貪、食、七種罪孽的亡魂。他們的罪孽較輕,可以得到寬恕。經過烈火的焚燒,斷除孽根后,他們可以升入天堂。
地上樂園里飄著吉祥的云朵,花瓣般的雨珠,這里出現(xiàn)了圣女貝阿德麗采,她接替維吉爾引導但丁游歷天堂。
天堂莊嚴光輝,充滿歡樂和愛,住著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們享受著永遠的幸福。天堂也分為九重。九重之上是上帝的天府。天府是上帝和天使們的住所,充滿上帝的光和愛。但丁見到了圣父、圣母和圣子“三位一體”的奧秘詩人覺得,在那天府里才真正見到了人類最理想的境界……
《神曲》也表達了但丁對人類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獄是現(xiàn)實世界的實際情況,天堂是人類的理想和希望,煉獄則是我們人類從現(xiàn)實到理想中須經過的苦難歷程、但丁希望人們認識罪惡,悔過自新,去認識最高真理,達到最理想的境界,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思想,顯示了新的文化思潮的萌芽。
“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
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爾夸。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望族、律師。他自幼隨父親流亡法國,后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后專心從事文學活動,并周游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代表作《歌集》相傳為詩人于1327年見到美麗少女蘿拉后陸續(xù)寫下300多首十四行詩和1347年蘿拉死后為表達哀思的一些抒情詩的結集,用意大利語寫成,主要是愛情詩。彼特拉克跳出舊抒情詩的框框,以豐富多彩的色調,細致入微的筆觸,描繪蘿拉的形體之美,刻畫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活動。這些詩篇大膽歌頌愛情,表達對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文主義者蔑視中世紀道德,熱愛生活的世界觀。彼特拉克的詩音韻優(yōu)美,結構周密,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來歌頌蘿拉,傳達細微的感情。他使十四行詩這一新詩體藝術上臻于完美。他的抒情詩,特別是十四行詩,為歐洲抒情詩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后人為此把他尊稱為詩圣?!陡杓分械拈L詩《我的意大利》,是一首政治抒情詩。詩人譴責意大利的君主們利用外族雇傭軍進行內戰(zhàn),讓“豺狼與綿羊同居”,善良的人民蒙受災難。他的其他政治抒情詩還對教會進行猛烈的抨擊。彼特拉克的一些詩篇,也反映了他內心的矛盾,反映了文藝復興初期的人文主義者的矛盾。
(2)“美術三杰”: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
達芬奇
達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在世。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fā)明家。他生于佛羅倫薩郊區(qū)的芬奇鎮(zhèn),卒于法國。其父為律師兼公證人,母為農婦,他15歲來到佛羅倫薩,學藝于韋羅基奧的作坊,1472年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
天才少年達芬奇喜愛繪畫,常為鄰里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當時,父親皮埃羅受一位農民的委托,要畫一幅盾面畫。他聽說兒子會畫畫,想試試兒子的畫藝,便將這任務交給了小芬奇。小芬奇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駭人的妖怪。這妖怪長著火球般的眼睛,張著血盆大口,鼻孔中噴出火焰和毒氣,樣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請父親來到他的房間。他把窗遮去一半,將畫架豎在光線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羅剛走進房間時,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面目猙獰的怪物,嚇得大叫起來。小芬奇則笑著對父親說:“請您拿去吧,這就是它該產生的效果?!逼ぐA_從此確信兒子有繪畫天賦,便將小芬奇送往佛羅倫薩,師從著名的藝術家委羅基奧,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造型藝術。此時的達芬奇只有14歲。
科學巨匠達芬奇認為知識起源于實踐,只有從實踐出發(fā),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后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fā)展,并由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①天文:達芬奇對傳統(tǒng)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并不發(fā)光,他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于哥白尼“太陽中心說”。②物理:達芬奇重新發(fā)現(xiàn)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他指出:在連通器內,同一液體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體的液面高度不同,液體的高度與密度成反比。他發(fā)現(xiàn)了慣性原理,后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認為一個拋射體最初是沿傾斜的直線上升,在引力和沖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線位移,最后沖力耗盡,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運動。他的這一發(fā)現(xiàn)使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產生了動搖。他發(fā)展了杠桿原理,除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關系外,還算出了速度與臂長的關系。他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源的不可能性。達芬奇還預示了物質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東西將從地底下爆起,……使人在無聲的氣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徹底毀壞,看起來在空中似乎有破壞力?!雹坩t(yī)學:達芬奇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從解剖學入手,研究了生理學和醫(yī)學。他最先采用蠟來表現(xiàn)人腦的內部結構,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發(fā)現(xiàn)了血液的功能,認為血液對人體起著新陳代謝的作用。他說血液不斷的改造全身,把養(yǎng)料帶到身體需要的各個部分,再把體內廢物帶走。達芬奇研究過心臟,他發(fā)現(xiàn)心臟有四個腔,并畫出了心臟瓣膜。他認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產生動脈硬化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后來,英國的威廉.哈維證實和發(fā)展了達芬奇的這些生理學成果。達芬奇的研究和發(fā)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方面,他發(fā)明了飛行機械、直升飛機、降落傘、機關槍、手榴彈、坦克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zhàn)艦、起重機等等。
藝術大師壁畫《最后的晚餐》、祭壇畫《巖間圣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傳說,在他年輕時,有一次幫老師在一副名為《約翰為基督洗禮》的畫中畫了一個小天使,結果其水平超過了老師畫的所有其他人物。這位在當年已有些名氣的老師羞愧難當,從此不再涉獵繪畫,只搞雕塑了。
達芬奇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絕高的繪畫藝術,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巖間圣母》《圣安娜與圣母子》等?!睹赡塞惿返睦L制前后歷時四年。據說模特是佛羅倫薩人,剛剛喪嬰,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萊奧納多便請人來為她奏樂。她的微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時似乎是很嚴肅有時又象很溫柔;有時略含憂傷有時又顯譏諷。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只手”?!蹲詈蟮耐聿汀防L制在格拉齊教堂圣餐廳的墻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制“最后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讓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穌基督座在最中間。
關于《蒙娜麗莎》的一些軼事
1503-1505年,雷奧納多達芬奇開始繪制《蒙娜麗莎》。這幅畫一直跟隨在他的身邊,直到他死后數年,畫像由法國皇帝法蘭西斯一世買下。此后,它一直歸法國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侖將之珍藏在盧浮宮。這幅畫就象一位有生命的天外來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聞軼事令人驚嘆甚至難以置信:
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麗莎》后,把它掛于家訓堂,命令女兒整天模仿畫中的笑容,經過數年努力,公主們終于將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侖擁有《蒙娜麗莎》時,喜歡把它掛在臥室內,每日早晚要獨自欣賞多次,有時竟能面對畫面佇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記一切。
1963年6月《蒙娜麗莎》在美國華盛頓展出,保安人員有四萬余眾,每個參觀者要經過6道哨卡,接受各種儀器的檢查。
1974年5月《蒙娜麗莎》在日本東京展出,每個參觀者只準在畫前站9秒鐘。
每年前去羅浮宮瞻仰這幅畫的人達700百萬左右,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問世,其它各種出版物則汗牛充棟,數不盡數。
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蒙娜麗莎》的贗品二百多幅,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說:“我實在太喜歡《蒙娜麗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贗品自娛?!?br>
1987年英國與以色列考古學家在以色列與黎巴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羅馬風格的別墅內,發(fā)掘到一幅馬賽克拼圖,圖案竟與《蒙娜麗莎》一模一樣,這幅畫誕生于公元四世紀,比雷奧納多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拉斐爾與《西斯廷圣母》
生卒年:公元1483~1520年出生地:意大利烏爾賓諾小公國特長:繪畫
拉斐爾的父親是宮廷畫師,所以他從小就隨父學畫。11歲時,父親去世,他給一位畫家當助手。后來,他學習了15世紀佛羅倫薩藝術家的作品,開始走上了獨創(chuàng)的道路。他的作品博采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后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圣母》、壁畫《雅典學院》等。
他以一個學生的姿態(tài)對待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他既崇拜達芬奇,也尊重米開朗基羅,他要把佛羅倫薩的全部藝術精華變成自己的營養(yǎng)。當時教皇朱理二世為了贊頌自己,把最優(yōu)秀的畫家、雕刻家、建筑家都請到羅馬來為他服務,當時,米開朗基羅正在為他畫西斯廷教堂天頂畫。剛滿25歲的拉斐爾,在佛羅倫薩接到羅馬送來的圣旨:“教皇想盡快在梵蒂岡見到拉斐爾,以便他在羅馬與意大利最優(yōu)秀的藝術家一起,為美化羅馬而工作?!辈痪描蟮賹漠嫾覀儽桓嬷撼死碃柡兔组_朗基羅之外,其余的畫家們全被辭退了。教皇認為羅馬只要有這兩位大師就足夠了。天才的成就,引來繁重的訂畫任務,這是拉斐爾的光榮,也是他的悲劇,太大的名望終于把他壓垮了。
1520年4月1日,他病了。醫(yī)生為他診斷病情以后搖著頭說:“您,親愛的大師,您從年輕時候起就過著過于緊張的生活,現(xiàn)在受到報應了。人們都知道藝術家是一些什么都不在乎的人,他們不吝惜生命,而是讓生命去燃燒?!币粋€星期以后的4月6日他死了。
大型油畫《西斯廷圣母》是拉斐爾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是他懷著虔誠的心情譜寫的一曲圣母贊歌,被認為是圣母畫中的絕品。拉斐爾一改中世紀以來的圣母像中冰冷、僵硬,的形象,將她描繪成美麗、溫柔、充滿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婦女。她為手中懷抱著的基督洋溢著坦然的驕傲。又因為她將把心愛的兒子奉獻給人世,臉上又洋溢著犧牲精神的母愛。這種偉大的母愛,體現(xiàn)在身著簡樸衣裙,赤足的年青的婦女身上。
頭巾與裙邊。側身站著隨同前往人間報信的是大天使圣瓦爾瓦拉。畫面左下端,是前去歡迎圣母子降臨的教皇西斯托斯。畫面上,帷幔向兩邊緩緩拉開,圣母馬麗亞懷抱嬰兒基督從云中冉冉降落。她的腳邊,跪著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圣徒瓦爾瓦拉。教皇穿著沉重的法衣,用手指著圣母應該去的大地。圣徒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帶羞怯,似在為母子倆祈禱。圣母面容秀麗而沉靜,眉宇之間似有隱憂,為了拯救全人類,她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愛子。小基督依偎在母親懷里,他睜著大眼睛望著我們,目光里有一種不尋常的嚴肅感,似乎他已明白這里所發(fā)生的一切。
拉斐爾過去創(chuàng)造圣母形象,總是極力追求美麗、幸福、完好無缺、更多地具有母親和情人的精神氣質和形象。而這幅《西斯廷圣母》在更高的起點上塑造了一位人類的救世主形象。這幅畫沒有藝術上的虛偽造作,只有驚人的樸素,單純中見深奧。畫面像一個舞臺,當帷幕拉開時,圣母腳踩云端,神風徐徐送她而來。代表人間權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華貴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誠地歡迎圣母駕臨人間。另一側是圣女瓦爾瓦拉,,代表平民百姓來迎駕。她的形象嫵媚動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轉過頭,懷著母性的仁慈俯視著小天使,仿佛同他們分享著思想的隱秘,這是拉斐爾的畫中最美的一部分。人們忍不住追隨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終與圣母相遇,這是目光和心靈的匯合。
圣母的塑造是全畫的中心。初看不覺她在動,只要注目審視,仿佛她正向你走來,她年輕美麗的面孔莊重、平和,細看那顫動的雙唇,仿佛聽到圣母的祝福。
趴在下方的兩個小天使睜著大眼仰望圣母的降臨,稚氣童心躍然畫上。據說,這兩個小孩是拉斐爾有一天在面包房前看到的,便迅速把他們天真的樣子畫下來,加在這幅畫上。
米開朗琪羅
米開朗琪羅于1475年3月6日誕生于文藝復興勝地佛羅倫薩附近的小城卡普里斯。父親羅多維柯波納洛蒂是小城的市長。米開朗琪羅出生后,體弱多病的母親弗朗西斯卡無力照料他,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諾小鎮(zhèn)由一位奶媽喂養(yǎng)。
米開朗琪羅幼年喪母,10歲時隨再婚的父親搬到佛羅倫薩居住,并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13歲時,父親送他到佛羅倫薩最受尊敬的藝術家吉蘭達約的作坊當學徒。米開朗琪羅在此接受了在新鮮石膏上做壁畫的全面技術訓練。一年以后,他轉向著名雕塑家多納太羅的學生貝爾托爾多學習雕塑。米開朗琪羅在14歲時正式嘗試雕塑作品,幾天之內就成功地完成了神話中牧神頭像的雕塑。他的少年之作《階梯旁的圣母》以圣母懷抱嬰孩耶穌側身坐在梯旁的姿勢,表現(xiàn)了當時雕刻中罕見的粗樸壯實的形象,展現(xiàn)了非凡的創(chuàng)作技巧。
17歲的米開朗琪羅用大約兩年的時間在圣斯比里托修道院院長管理下的一所醫(yī)院研究解剖學,在停尸房里探索人體的奧秘。圣馬可修道院修道士薩伏那洛拉于1498年5月被判火刑處死,心懷悲憤的米開朗琪羅拿起錘子和鑿子,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創(chuàng)作了大理石群雕圣母憐子像——《哀悼基督》。雕像取材于《圣經》故事: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圣母瑪利亞抱著躺在雙膝之上的死去的兒子,默默地俯視著他,在沉思中哀悼自己的愛子。整座雕像沉浸在恬靜的氣氛中。作者有意把圣母表現(xiàn)得比他死去的兒子還要年輕,用圣母青春常在的形象寄托人文主義關于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群像的三角形構圖和極為精致的細部刻畫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使這一作品成為米開朗琪羅第一個震驚藝壇的杰作。熟諳人體解剖學的雕塑家把靜靜地躺在圣母膝上的耶穌裸體——頭顱、軀干、雙臂以至全身刻畫得如此逼真,人們很難相信這一杰作是出自一個二十四五歲的青年之手,于是米開朗琪羅不得不在圣母的衣帶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這是他終生唯一的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上自留題名。
1505年,教皇尤利烏斯二世要求米開朗琪羅為他建造一座輝煌的、能夠使他永世揚名的墓地。米開朗琪羅非常激動,認為這是一個創(chuàng)造驚人杰作的機會,于是他設計了一座宏偉的建筑物,其中包括不少于40個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像。他用了8個月的時間親自奔赴卡拉拉采石場選采石料。但后來尤利烏斯突然變卦叫停,甚至拒付采石工資。米開朗琪羅對此非常氣惱。不過兩人最終還是解決了爭端。尤利烏斯二世交給了米開朗琪羅一生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在梵蒂岡西斯廷教堂頂部作畫。米開朗琪羅拒絕了這項提議。他唯一的愿望是重返他作為藝術家的最愛——大理石雕刻。然而,決心已定的尤利烏斯比米開朗琪羅更為固執(zhí)。1508年5月10日,米開朗琪羅很不情愿地簽下了這份合同:“我,米開朗琪羅,雕塑家,由于將要進行西斯廷教堂頂部的繪畫,收到了我們神圣的教皇尤利烏斯二世500枚達克特金幣。”看來,后來成為他生平最大杰作的這一壁畫,最初竟是以無比悲憤的心情開始的。
在500多平方米的天花板上作畫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盡管有13名助手幫助,但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米開朗琪羅只是請助手們做些瑣碎的工作,而整幅畫面幾乎全部由他自己來完成。在接下來的四年里,米開朗琪羅不得不每天持續(xù)數小時站在高達20余米的腳手架上工作。
工程進度緩慢。尤利烏斯對此很是惱怒。他頻繁地視察教堂,監(jiān)督進度。每次他都詢問米開朗琪羅何時能完工,而米開朗琪羅每次都任性地回答:“當我可以完工的時候。”
一天,尤利烏斯被這種回答激怒了,他用權杖打了米開朗琪羅。藝術家可以忍受無休止的艱苦勞作,但卻無法忍受對其人格的侮辱。米開朗琪羅立刻離開了教堂,并且威脅說要離開羅馬。對于教皇尤利烏斯而言,這可能是他第一次向他人示弱:他派了一名使者去向米開朗琪羅道歉,而且付給他500達克特金幣。藝術家得到安撫之后,才返回教堂繼續(xù)工作。
1512年11月1日,西斯廷教堂天頂畫終于揭幕:在被33塊嵌板覆蓋的天花板上,人們看到了世界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創(chuàng)世紀》。
天花板正中心的天頂畫分為三組,共有九個場景。第一組“神的寂寞”,包括“神分出光明與黑暗”、“神創(chuàng)造日、月、草木”、“神授福大地”;第二組“創(chuàng)造人類”,包括“創(chuàng)造亞當”、“創(chuàng)造夏娃”、“逐出樂園”;第三組“洪水”,包括“洪水”、“諾亞獻祭”、“諾亞醉酒”。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上帝與亞當的形象。亞當被創(chuàng)造出來了:一個有成熟的健美體格的美少年,他那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剛剛從睡幻中蘇醒,還不能站立起來行動,等待著萬能的造物主給他以力量。上帝耶和華被畫成一位慈祥的老人,扶著天使們飛來,把有著無限力量的手伸向亞當,而亞當將在握住上帝之手的剎那獲得生命和力量,作者以此表現(xiàn)出對解放人的力量的強烈渴望。
《創(chuàng)世紀》的問世,使當世最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成為與達 芬奇并峙的最偉大的畫家。在37歲時,他被世人尊為“神圣的米開朗琪羅”。
1534年,美第奇墓地完工的同一年,59歲的米開朗琪羅返回他取得最輝煌成就的地方——西斯廷教堂:新的教皇保羅三世要求他在神壇后的墻壁上作畫。年邁的大師盡管精力已遠不能與26年前作天頂畫時相比,但對工作依然一絲不茍。他辛勤地工作了七年,終于在1541年他66歲時,完成了又一部駭世之作《最后的審判》。
這幅祭壇畫高14.6米,寬13.4米,描繪了耶穌基督審判眾生靈魂的情景。整個畫面渾然一體,以中央的基督、圣母和眾圣徒為核心,天堂地獄善靈惡鬼皆入畫中,經受折磨而痛苦的形象與金碧輝煌的天花頂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雄偉壯烈之中平添了肅穆恐怖之感。藝術家晚年對來世日益增長的關注體現(xiàn)于作品之中。任何人,包括米開朗琪羅自己,都沒有在他對未來世界極端悲觀的描繪中得到寬?。核炎约豪L成圣人巴塞洛繆手中拿著的一張被剝下的人皮?!蹲詈蟮膶徟小返乃囆g效果是如此驚心動魄,以至于當教皇保羅三世第一次看到它時,竟驚愕地跪了下來,祈求上帝在自己的最后審判日大發(fā)慈悲。
5、文藝復興的傳播和意義:
(1)傳播:意大利→西歐諸國
15世紀后期,新航路的發(fā)現(xiàn)刺激了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文藝復興運動由意大利擴展到西歐廣大地區(qū)。
(教師可簡要指出其成就: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拉伯雷等藝術大師的成就;“日心說”等自然科學成就。)
(2)意義:
①思想方面:文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高揚了為創(chuàng)造現(xiàn)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為后來啟蒙思想的出現(xiàn)打下了基礎,
②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③文學藝術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
④自然科學方面: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1)文藝復興的影響。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學者盡管對宗教保持較為溫和的態(tài)度,但其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天主教的權威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
(2)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
中世紀的天主教會對人民進行嚴密的精神統(tǒng)治,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和“靈魂救贖”,即人生下來就有罪,只有信仰上帝,跟隨耶穌才能得救。就“靈魂救贖”而言,最初強調的是個人信仰的作用,后來,神學家們又加上了種種繁雜的宗教禮儀,而且必須得到神職人員的幫助,靈魂才能得救。在經濟上,天主教會還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并征收什一稅,對各國人民大肆搜刮。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qū),素有“教皇的乳?!敝Q。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同時,教皇不僅掌握著天主教的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直接支配各國天主教會,甚至還可以干涉各國的內政,可以解除一國臣民對該國君主的效忠誓約。隨著14、15世紀西歐民族國家的逐漸形成,西歐各國要求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實現(xiàn)教會的民族化。
16世紀的德意志在名義上是“神圣羅馬帝國”,但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成為受羅馬天主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qū),被視為“教皇的奶牛”,因此,民族壓迫、階級壓迫與宗教壓迫交織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發(fā)源地。
中世紀歐洲與基督教會
天主教是與東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而基督教又是與佛教、伊斯蘭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誕生于公元1世紀的羅馬帝國。392年,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由于政治區(qū)劃和語言、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異,龐大的羅馬帝國全境在事實上一直分為東、西兩部分。基督教從3世紀以來,也逐漸形成東、西兩大派。西派以羅馬為中心,傳播于高盧、意大利和北非迦太基及其以西地區(qū),通行拉丁語,又稱拉丁教會。東派散布在馬其頓、希臘半島至埃及及其以東地區(qū),通行希臘語,又稱希臘教會。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設東都于拜占廷,并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此后,君士坦丁堡教會在東部教會中漸居首位,與西部的羅馬教會對峙。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6世紀,羅馬主教在羅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并擴大統(tǒng)轄范圍,進一步提高羅馬主教的權力;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稱為教會元首,使東部教會依附于國家政權,并不承認羅馬教皇為教會最高首領,東、西兩派裂痕日益加深。1054年,東、西部教會正式分裂。東派自稱正教即東正教,西派自稱公教。
“公教”一詞源自拉丁文catholica,原意為“全世界的”和“普遍的”。天主教自稱是唯一的公教,并以羅馬為中心,故又稱羅馬公教。16世紀傳入中國后,其信徒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或音譯為“加特力教”。
2、性質:
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宗教改革是發(fā)生在16世紀的一場爆發(fā)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歐的社會思想政治運動。
實質上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人文主義思想得以進一步弘揚。
3、代表人物及主張:
(1)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標志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開始)
1483年11月3日,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東部的一個小山村。少年時的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會的腐敗糜爛,便下定決心要進行宗教改革。大學畢業(yè)以后,他在父母親朋詫異的目光中“遁入空門”——進入雷爾福特圣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修士,他在那里學習神學,并且潔身自律。1508年他成為維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敗奢侈,日益堅定了他進行宗教改革的決心。
1517年,為反對教皇利奧十世借頒發(fā)贖罪券盤剝百姓,路德在維登堡大教堂門前貼出了“關于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墩摼V》所引起的強烈反響,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預料。社會各階層都對《論綱》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梢哉f《論綱》點燃了第一次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為德國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階層的熱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羅馬教庭徹底決裂的道路。
1519年,羅馬教會的神學家約翰艾克同馬丁路德在萊比錫展開了大論戰(zhàn)。在路德唇槍舌劍、咄咄逼人的攻勢之下,約翰艾克狼狽不堪地敗下陣去,這場大辯論無疑成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轉機。
1520年是宣場路德學說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書籍、文章208冊,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冊之多。被稱作宗教改革三大論著的《致德意志貴族公開書》、《教會被囚于巴比倫》、《基督徒的自由》都發(fā)表在那一年。在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擊予頭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敗,他矛頭所指是整個封建神權政治。他的學說從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紀的教階組織,否定了奴役人們的圣禮制度和教會法規(guī),提出建立與資本主義發(fā)展相適應的資產階級廉儉教會,并在宗教理論上以資產階級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義他律的宗教。
但路德不能代表人民。當德國農民要把宗教改革變成一場推翻現(xiàn)存剝削制度的政治革命時,路德退縮了,最后走向背叛,成為世俗統(tǒng)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寫了《勸基督徒勿從事叛亂書》,又開始回維登堡講道,平息騷亂,最后寫了《反對殺人越貨的農民暴徒書》。他對待農民起義的態(tài)度由勸撫、調解到力主鎮(zhèn)壓。路德徹底脫離了人民,路德教在德國蛻變成為世俗諸侯的工具。以路德為代表的市民階級溫和的宗教改革運動,僅在宗教形式上進行了一些改革。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歲。路德一生功過參半。他所發(fā)起并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整個歐洲,永久性地結束了羅馬天主教會對于西歐的封建神權統(tǒng)治。他的宗教學說為新興資產階級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認為路德是他那個時代的巨人,他無愧于這一光榮
(2)主張:
①他認為信仰耶穌就可得救。他在研讀《圣經》中,提出了關于靈魂得救及救贖的新觀點:人的靈魂只要依靠個人虔誠的信仰就可得救,不需要教會神職人員的干預;信仰的唯一依據就是《圣經》,而不是天主教制定的神學?!昂茱@然,當錢幣扔在錢柜中叮當作響的時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貪欲心?!边@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權威。
②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
③堅持《圣經》高于教皇和教會,并依據希臘文原本把《圣經》翻譯成德文。
④君主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發(fā)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很多封建諸侯的支持。
4、擴展及意義:
(1)擴展:
①路德教派:宗教改革后,德意志東北部的薩克森、普魯士等地的諸侯國成為路德派新教國家,并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財產,同天主教諸侯抗衡。信奉新教、舊教的各諸侯國發(fā)生了多次戰(zhàn)爭。1555年,經過長期戰(zhàn)爭,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條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即各諸侯國有權決定自己臣民的信仰。從此,路德創(chuàng)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廣大地區(qū)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傳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區(qū)。
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東北部→北歐(瑞典、丹麥、挪威)、美國
②加爾文教派:加爾文在日內瓦的宗教改革是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運動。加爾文教義傳入英國,成為英國清教徒的宗教信條。加爾文派→瑞士→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地
③英國國教:16世紀英國專制王權與羅馬教廷爭奪英國教會最高統(tǒng)治權和經濟利益的斗爭加劇。自1529年起亨利八世操縱議會實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先后通過法令禁止向教廷納貢,取消其最高司法權和其他種種特權。1534年的《至尊法案》正式宣布國王為英教會的最高首腦,建立脫離羅馬教廷的英國國教會。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即位,重立英國國教會,規(guī)定官方教義和禮儀,鎮(zhèn)壓不服從國教的天主教徒和清教徒。1563年頒布《公禱書》和《三十九條信綱》,規(guī)定英國國教的教義,以圣經為信仰的唯一原則,否認教皇的權力。在17世紀英國革命中廢除作為維護專制君主制和對抗清教運動的工具的國教會。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后再次恢復國教會,并企圖轉向羅馬舊教。1688年政變后國教會深受加爾文教影響,逐漸變成資產階級化的教會。英國國教(又稱安立甘宗或者圣公會)→英國(仍是封建教會)→愛爾蘭、蘇格蘭和英屬殖民地。
小結: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造成基督教歷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新教形成三大主流教派即路德派、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派,結束了天主教在西歐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路德教派主要分布在德意志北部和東北部以及北歐、美國等地;加爾文派主要分布瑞士、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地;英國國教又稱安立甘宗或者圣公會主要存在于英國的都鐸王朝時期。
(2)意義:
①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③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
比較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點
同:(1)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fā)展的歷史年代;
(2)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并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
(3)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yǎng)料,人文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馬丁路德借助了《圣經》中的原始教義;
(4)兩個運動在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tǒng)治者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諸侯的保護。
異:(1)在人的問題上,人文主義者與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認識:前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后者卻強調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為中心;
(2)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兩個運動是迥然不同的,文藝復興是一個信仰與思想自由的運動,一開始就容忍了異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個為了自由的運動,各種形式的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來取代教皇的權威。
(3)文藝復興主要表現(xiàn)在思想領域和社會的上層,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現(xiàn)為一場政治運動,群眾基礎也更為廣泛。
(4)在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上,文藝復興認識并揭露教會的腐朽、罪惡,但還是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tài)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問題解答
⊙
請你就此談談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對宗教持什么態(tài)度?
答案提示: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并揭露教會的腐朽、罪惡,但并未放棄天主教,而是表現(xiàn)為一種世俗化、人性化的理想。人文主義者樂于接受教皇和教會的豢養(yǎng),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tài)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本課測評
14~16世紀,歐洲哪些事件促進了人文主義發(fā)展,結合史實具體說明。
答案提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文藝復興首先在一些文學藝術家等知識分子中出現(xiàn)了反對宗教束縛、關注人自身需求的要求,促使人們開始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越來越多地關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宗教改革運動則直接質疑教會的權威,解放了千千萬萬普通大眾的思想,使人文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
⊙學習延伸
閱讀以上材料,請思考路德主張只要有信仰就可以成為義人,這同教會的主張有什么沖突?它同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有什么關系?
提示:路德的主張實際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個人自己對信仰的理解,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盲目服從教會的說教,這與文藝復興倡導的對人性的尊重在思想上都是促進了人文主義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