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9-16第四章第二節(jié)山岳的形成 第1課時(人教)。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第四章第二節(jié)山岳的形成 第1課時(人教)”,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第二節(jié)山岳的形成
●從容說課
山岳是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影響的最具體而生動的體現。本節(jié)主要講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內力作用而形成的三類山岳。從巖層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態(tài)和巖層新老關系三個方面來說明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褶曲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是背斜和向斜。利用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判斷一個褶曲究竟是背斜還是向斜,為什么最根本的依據是巖層的新老關系?從巖體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態(tài)三個方面講解斷層,教學中要運用實例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斷層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鹕讲糠值碾y度不大,可以通過播放火山噴發(fā)的錄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噴發(fā)形式會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同時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提交他們自己對火山的認識,明白事物是辯證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災害,也會給人們帶來豐富的地熱、溫泉、肥沃的土壤等。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可以用山地圖片投影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并結合"活動",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圖表資料、地理數據分析、解決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用實際的案例及表4.1和4.2說明影響山區(qū)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據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下載地址://files.eduu.com/down.php?id=165288
精選閱讀
第四章第二節(jié)《山岳的形成》教學設計
第四章第二節(jié)《山岳的形成》教學設計
一、明確課標要求
1.了解褶皺的概念和褶皺的基本形態(tài);
2.了解褶皺山的形成和褶皺山的基本形態(tài)特征;
3.能夠在不同的示意圖中識別和判讀背斜與向斜;
4.知道和理解斷層的概念和斷塊山的形成,了解斷塊山的基本形態(tài)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guī)模。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圖像,了解褶皺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tài)特征。
2.能在示意圖上識別和判斷背斜和向斜。
3.理解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夠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夠結合實例,理解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guī)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力、外力因素。
2.通過案例,嘗試聯系實際,培養(yǎng)動手演示、判讀圖像、比較、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習地理問題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
三、教學過程
多媒體投影:珠穆朗瑪峰的自然風光
設問:珠穆朗瑪峰是如何形成的呢?
學生閱讀教材。
一、山岳的形成
1.褶皺山
多媒體投影: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過程
學生思考。
學生嘗試回答。
教師引導演示:以課本演示巖層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態(tài)──背斜和向斜。
學生模仿。
多媒體投影:背斜和向斜的對比表格。
名稱巖層形態(tài)地形判斷依據巖層出露特征
背斜
向斜
學生閱讀教材。
學生填寫表格。
名稱巖層形態(tài)地形判斷依據巖層出露特征
背斜巖層向上拱起未受侵蝕,成為山嶺
久經侵蝕,形成谷地中部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巖層從中心向兩側由老到新對稱分布
向斜巖層向下彎曲未受侵蝕,成為谷地
地形倒置,形成山嶺中部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巖層從中心向兩側由心到老對稱分布
教師提問并點評。
多媒體演示:1.演示巖層的受力情況,說明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常被侵蝕成為谷地;向斜的軸部因受力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過程。
提問:背斜和向斜的判斷依據是什么?
學生思考后回答。
教師總結:
1.從地表形態(tài)和巖層新老關系兩方面比較背斜和向斜,其中巖層的新老關系是最重要的判斷依據。
2.在對有關地質示意圖進行背斜和向斜判斷時,不能單看其地表形態(tài),一般可通過兩種方法進行判斷:①根據中心和兩翼巖層的新老關系進行判斷;②通過觀察巖層之間的關系,以恢復構造的原來面貌來判斷。
多媒體投影:“華山、廬山、泰山”景觀圖
提問:“華山、廬山、泰山”屬于哪種山?
學生閱讀教材。
承轉過渡。
2.斷塊山
多媒體投影:斷層和斷塊山的形成過程
教師引導:要求學生從巖體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態(tài)三個方面來加以理解。
承轉過渡。
除了斷塊山,還有哪種原因形成的山?
3.火山
多媒體投影:火山的噴發(fā)過程
教師點撥:學生應該掌握火山的形成、火山的結構、火山的規(guī)模等方面的知識。
設問:如何評價火山與人類的關系?
學生思考后討論。
教師總結:應該以辯證的觀點看問題,火山對人類有利也有弊。
多媒體投影:本課練習
1.關于地質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A.背斜巖層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
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
C.“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判斷地質構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
D.斷層構造地帶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2.讀下圖,判斷:
A.①處是向斜,②處是背斜,③④處有斷層構造
B.①處是背斜,②處是向斜,③④處反應海陸變遷
C.①處是盆地,②處是山峰,③④處反映地殼的升降運動
D.①②處是火山造成的地形,③④處將形成塊狀山地
3.讀地質構造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丁處地質構造名稱是___________;地貌名稱是____________。
(2)乙地地質構造頂部巖層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
(3)建設地下隧道應選址在甲、乙、丙處的______處為好,其中______處最不適合建大型工程。
4.讀下圖,圖中巖層由A到D,形成時代由新到老,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地形形態(tài)看,M是___________,N是___________;
(2)從地質構造看,M是___________,N是___________,判斷根據是___________;
(3)M處地形的成因是___________,N處地形的成因是___________。
5.讀“某地地質和等高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地區(qū)的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
(2)該地區(qū)的地質構造是_____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
(來源:原創(chuàng)作品)
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jié)《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與NaOH溶液的反應。
2、理解漂白粉的生產原理和漂白原理。
3、掌握氯離子的檢驗方法。
4、了解鹵素的氧化性:F2>Cl2>Br2>I2
(二)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Cl2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演示實驗的現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探究氯離子的檢驗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使學生形成勇于創(chuàng)新的習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2、通過對Cl2性質兩面性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點:氯氣與NaOH溶液的反應,氯離子的檢驗。
三、教學難點:氯氣與NaOH溶液的反應。
四、教學方式:引導探究→分析歸納
五、教學過程:
[復習]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Cl2的部分化學性質——與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與水的反應,認識到氯氣是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請寫出Cl2與Fe、H2、H2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活動]書寫有關化學方程式。
[引言]你們在游泳館游泳時,有沒有想過:游泳館是怎樣給水消毒的?和自來水廠一樣直接用Cl2嗎?
[學生議論]會、不會……(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
[提出問題]為什么不用Cl2?
[學生回答](1)Cl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2)生成的HClO不穩(wěn)定、(3)使用不方便、(4)效果不明顯。
[提出問題]根據Cl2與水的反應,大家來設想一下:如果將Cl2通入NaOH溶液中會發(fā)生怎樣的反應?
[演示實驗]向集氣瓶里的氯水加入兩粒氫氧化鈉,然后水平地輕輕旋轉集氣瓶(約1秒鐘旋轉一圈,直到氫氧化鈉全部溶解)。仔細觀察氯水和液面上氯氣顏色的變化。
[描述實驗現象]氯水顏色和液面上氯氣的顏色都緩緩變淡,最后消失。
[板書](4)氯氣與堿反應
根據氯氣與水反應的產物的性質,總結出氯氣與堿反應的規(guī)律。
Cl2+2NaOH=NaClO+NaCl+H2O
[講解]次氯酸鹽比次氯酸穩(wěn)定,容易保存。利用氯氣與NaOH溶液的反應,可以得到以次氯酸鈉為有效成分的漂白液。氯氣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氣中,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Cl2。
[過渡]工業(yè)上常用Cl2與消石灰反應,制得漂白粉。請寫出Cl2與Ca(OH)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演示實驗]用膠頭滴管吸取集氣瓶里的溶液,把它滴在紅色紙條上,觀察顏色的變化。
[描述實驗現象]紅色褪去。
[講解]這個實驗表明次氯酸鈉溶液在空氣中又生成次氯酸。
[設問]漂白粉或漂粉精的有效成分是什么?結合習題5認識漂白粉或漂粉精的漂白原理以及如何保存。
[小結]漂白原理:Ca(ClO)2+CO2+H2O=CaCO3↓+2HClO
[講解]由于Ca(ClO)2易與CO2、H2O反應,HClO不穩(wěn)定,所以漂白粉、漂粉精要密封包裝,避光、隔潮存放。
[過渡]氯氣的強氧化性還表現在可以與某些鹽發(fā)生反應,如氯氣可以將Fe2+離子氧化成Fe3+。請寫出Cl2與FeCl2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
[板書](5)與某些鹽的反應
2FeCl2+Cl2=2FeCl32Fe2++Cl2=2Fe3++2Cl—
[提出問題]氯氣的性質如此重要,它有哪些用途呢?請同學們根據Cl2的性質,推測Cl2的可能用途。
[學生回答]①做漂白劑、消毒劑(HClO的氧化作用)②制鹽酸(Cl2與H2反應)
③制漂白粉(Cl2與Ca(OH)2反應)……
[講解]氯氣是一種有毒氣體,曾經被法西斯用作化學武器,開了戰(zhàn)爭史上使用化學武器的先例。
[學生活動]閱讀“資料卡片”。
[講解]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化學技術和化學品也不例外。氯氣是有毒氣體,但它可以用于自來水消毒,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近來也有研究表明,使用氯氣給自來水消毒時,會產生有致癌作用的物質如三氯甲烷,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使用更好的替代品如二氧化氯、臭氧等。所以,我們應該認真學好知識,正確運用,讓自然資源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過渡]氯氣與金屬及某些化合物反應時,往往生成氯化物。其中大多數氯化物能溶于水并電離出氯離子。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曾經用稀硝酸和AgNO3溶液檢驗自來水中的Cl—。對于可溶性氯化物中的氯離子,我們也可采取類似的方法檢驗。
[板書]二、氯離子的檢驗
[學生活動]回憶自來水中Cl—的檢驗方法,復習已學過的鹽酸、NaCl溶液與AgNO3溶液的反應。
[學生實驗]實驗桌上有A、B、C三瓶無色液體,分別是NaCl溶液、Na2CO3溶液、蒸餾水中的一種。請通過實驗找出A、B、C各是三種液體中的哪一種。
序號
實驗現象
結論及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
加入AgNO3溶液后
加入稀硝酸后
A
B
C
[板書]原理:Ag++Cl-==AgCl↓
[設問]滴加AgNO3有白色沉淀生成,能不能斷定溶液中有氯離子呢?
[學生]不能。如果在Na2CO3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也會產生白色的沉淀。
[提出問題]為什么滴加AgNO3溶液后還要再加稀硝酸呢?
[學生回答]Ag2CO3沉淀溶于稀硝酸。所以在用AgNO3溶液檢驗Cl—時,要在生成的白色沉淀中滴加稀硝酸,以排除CO32—等的干擾。
[講解]請大家翻開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表中,與氯元素處于同一縱行的元素還有氟、溴、碘、砹,它們與氯元素統(tǒng)稱為鹵素。
[學生活動]閱讀“科學視野”,并完成課后習題10。
[總結]1、氯氣是一種活潑的非金屬單質,它與金屬、非金屬、水、NaOH溶液和某些鹽溶液反應時都是氧化劑。
2、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可以檢驗溶液中的Cl—。
作業(yè)設計:
1、寫出氯氣與水、NaOH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查閱資料:日常生活中的含氯化合物。
--說明:
1、實驗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礎,本課充分重視發(fā)揮化學實驗的多種效能,促使學生從思維、操作、觀察、分析和推理判斷中經受鍛煉。對氯氣與NaOH溶液的反應,課本只有化學方程式而沒有安排演示實驗。為了有利于知識的傳授和理解,教師宜適當補充。而對于氯離子的檢驗,在制取蒸餾水的實驗中學生已經學過。為此,教師宜將這個實驗做形式上的變換,使原來被動型實驗變?yōu)橹鲃有?、探索型實驗,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鞏固了知識的掌握。
2、本節(jié)課重視教材中的資料卡片、科學視野等項目,提高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趣味性。學生通過觀察化學圖片,進一步認識到“化學”在生活、社會中的魅力和不足;通過閱讀科學視野的小文章,能激發(fā)學習過程中的上進心和探索的欲望及對科學的追求。
課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課堂上注意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氯氣的用途,課后布置學生查閱有關“日常生活中含氯化合物”的資料,制作成一期專題墻報,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收集整理的能力。
第二節(jié)山岳的形成
第二節(jié)山岳的形成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褶皺的概念和基本形態(tài),掌握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皺山的概念。
2.了解斷層的概念,掌握斷層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理解斷塊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過程,掌握火山的組成。
4.理解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培養(yǎng)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培養(yǎng)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學生認識到地殼的變遷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是可以被認識的。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皺山的概念。
2.掌握斷層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理解斷塊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過程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背斜向斜比較、斷層等投影片、火山構造動畫素材等多媒體素材庫
1課時
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說過許多山脈,如我國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第二節(jié)山岳的形成
山岳又稱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它們的形成和發(fā)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
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什么叫褶皺、斷層呢?
(教師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并強調巖層的受力方向)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fā)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fā)生破裂后,如果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fā)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我們下面先來了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1、褶皺山
①概念:巖層彎曲變形(連續(xù)性變形)
褶皺的基本形態(tài)表現為兩種,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師在黑板上用板筆繪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態(tài)圖,并標出受力方向)
②形態(tài):背斜和向斜
③褶皺形成過程:
同學們仔細觀察,背斜和向斜從外部形態(tài)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從外部形態(tài)看,背斜的巖層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特殊情況。
(教師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筆添繪上一部分,變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態(tài)。)
大家請看!有的時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嶺變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變成了山嶺,這是怎么回事呢?
略
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性比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風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蝕,所以就有可能變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qū)、礦山等地帶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tài)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背斜頂部被侵蝕后,下面的巖層裸露出來,所以從巖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無論巖層怎樣變形,依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背斜和向斜同學們弄清楚了嗎?下面我們通過這一表格再來比較一下。背斜向斜比較表。
背斜向斜
一般形態(tài)
巖層
向上拱起巖層
向下彎曲
注意點對于復雜的褶皺僅從形態(tài)上區(qū)分是不科學的。
如:地面
或
巖層新老關系(主要依據)巖層
中間老,兩側新。巖層
中間新,兩側老。
常見地形山嶺谷地
倒置
地形
(差別侵蝕)成
因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物質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更加堅實,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圖
示背
斜
成
谷向
斜
成
山
由背斜或向斜發(fā)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tǒng)稱為褶皺山。褶皺山的規(guī)模有大有小。大規(guī)模的褶皺山系可以綿延數千千米,如縱貫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小規(guī)模的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書頁紙張很柔軟,受力發(fā)生了彎曲變形——褶皺,巖層可塑性差,如果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的強度,巖層會怎樣?(巖層會斷裂錯開)用吹塑紙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斷層、階梯狀斷層、地壘、地塹。
2、斷層山──巖層變位(不連續(xù)的變形)(注意與褶皺比較)
(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繪出斷層示意圖)
從斷層兩側巖塊的相對移動方向(可能一側上升或一側下沉)可看出,相對上升的巖塊,在地貌上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如我國的東岳泰山、西岳華山、江西廬山等名山,都屬于上升的巖塊;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巖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陜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斷層在山區(qū)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現為懸崖、陡壁、峽谷等。在斷層構造地帶,由于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fā)育成溝谷、河流。
由斷層發(fā)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tǒng)稱為斷塊山地,簡稱斷塊山。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布十分廣泛的地貌形態(tài)。它的規(guī)模大小不等,大的斷塊山可以延伸數千米,如我國的華山(圖4.12)等,小的只有幾十米。
斷層
成因巖石受力破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相對錯動、位移(即發(fā)生錯位)的斷裂構造叫斷層。
地
形斷層面—陡崖
斷層線—巖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成溝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巖塊形成塊狀山或高地
下沉的巖塊常形成谷地
圖
示
斷層
成因
地形
圖示
除了以上所說的褶皺山和斷層山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類型的山脈呢?試舉一例說明。
有,如富士山屬于火山。
同學們回答的很好,還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下一個問題。
3、火山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81思考:
①玄武巖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聯系與區(qū)別?
②火山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③火山的規(guī)模是否相同?
①聯系:玄武巖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處于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而形成的。
區(qū)別:玄武巖高原是巖漿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比較寬廣。如哥倫比亞高原。
火山是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如我國長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
③火山的規(guī)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對高度可達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徑為數百米;小火山的相對高度不及100米。
(在學生回答時教師板書相應內容)
①玄武巖高原和火山聯系與區(qū)別
②組成:火山口和火山錐
③規(guī)模:大小不一
我們雖然了解了火山的構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錐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們對其作具體講解。
火山口是地下巖漿上涌噴出地表的出口。沒有破壞的火山口是一個中央低凹的封閉洼地,有時候會積水形成湖泊,如我國的長白山天池。破壞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閉狀態(tài)。
火山錐是由火山碎屑物質和噴涌出來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錐形體。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噴發(fā)形成,上部坡度較大,下部坡度較緩。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已經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種類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對人類有什么影響呢?我們這節(jié)課主要從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來說明。
二、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閱讀教材P82思考:
1.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況下,山岳地區(qū)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什么方式為主,為什么?
3.山岳地區(qū)的交通運輸線路的選取原則?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岳地區(qū)修建公路和鐵路應注意什么問題?
1.對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較大
2.一般情況下,山岳地區(qū)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公路為主,而后才是鐵路。
因為在山岳地區(qū)修建交通運輸干線,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難度,在山岳地區(qū),人們通常優(yōu)先建造成本較低、難度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鐵路。
3.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岳地區(qū)修建公路和鐵路往往需要迂回前進。
略。
1.在斷層處修建水庫,大型工廠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圖上,從古到今,為什么總是缺一個西北角?
(北京城從建城以來,西北角的建筑物屢建屢塌,經調查,這段城墻可能是在一個活動的短裂帶上,由于地殼變形,在斷層上面的建筑物自然要受到影響,緩慢地拉開,結果不是發(fā)生位移,就是斷裂傾倒,所以北京西北角總是補不起來。)
教材P82活動
第二節(jié)山岳的形成
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1.褶皺山
①概念:巖層彎曲變形(連續(xù)性變形)
②形態(tài):背斜和向斜
③褶皺形成過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2.斷層山──巖層變位(不連續(xù)的變形)(注意與褶皺比較)
斷層
成因
地形
圖示
3.火山
①玄武巖高原和火山聯系與區(qū)別
②組成:火山口和火山錐
③規(guī)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第四章第二節(jié)唐朝的開國和盛世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唐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貞觀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績;武則天的統(tǒng)治及其政績;“開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績。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分析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績,培養(yǎng)學生運用個人在歷史上作用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的能力。
2.通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內容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正確看待“盛世”這一歷史現象,形成準確的歷史概念和正確的歷史觀點。
3.結合課文中引文、練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材料,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唐太宗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親眼看到隋末農民戰(zhàn)爭的威力,接受隋亡的教訓,善于用人和納諫,進一步調整統(tǒng)治政策,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發(fā)展社會生產的政治經濟措施,出現了“貞觀之治”局面。使學生認識,人民群眾與階級斗爭在歷史進程中的巨大推動作用。
2.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繼續(xù)發(fā)展。她對唐朝歷史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承前啟后方面。因此,她在歷史上也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
3.唐玄宗前期,繼承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業(yè)績,勵精圖治,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我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學要點
一、唐朝的開國
二、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
2.唐太宗的政績
三、武則天的統(tǒng)治
1.武則天稱帝
2.武則天的政績
四、開元之治
1.唐玄宗前期的政績
2.開元盛世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對“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理解。
本課難點: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績與“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間的關系。
課時和教具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言分析
講述本課具體內容之前,最好結合本課以后所學內容,按歷史事件將整個唐朝歷史軌跡清晰地勾勒出來,即建立──發(fā)展──鼎盛──衰落──滅亡。以此給學生一個較完整的歷史圖像。之后,可將本節(jié)課教材知識結構做如下圖示:
建立興起──貞觀之治 ← 唐太宗的政績
隋→唐→盛世發(fā)展──武則天統(tǒng)治 ← 武則天的政績
統(tǒng)一頂峰──開元盛世 ← 唐玄宗的政績
二、唐朝的開國
包括兩個問題:唐朝建立;唐朝統(tǒng)一全國。
1.唐朝的建立?。?)原因:a.在農民起義打擊下,隋朝的滅亡已成定局;b.農民起義軍在中原浴血奮戰(zhàn),牽制了隋軍主力;c.關中隋都長安守備力量薄弱;d.李淵早已做好取隋而代之的打算。(2)過程:617年,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勢力發(fā)展迅速。李淵打著安定隋室的旗號,進軍關中,攻克長安,618年稱帝,建國號為唐。從晉陽起兵到長安稱帝僅用了一年時間。
2.唐朝統(tǒng)一全國。李淵父子具有遠見卓識,不滿足于割據一方,做一隅之主,面對群雄紛爭的形勢,開始了統(tǒng)一全國的事業(yè)。幾年以后(624年),唐朝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來分裂割據勢力,實現了全國的統(tǒng)一。
三、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建議教師講清楚兩個問題:一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二是“貞觀之治”的概念。
原因:①隋朝的建設和經濟繁榮,為唐朝加強中央集權和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②隋末農民戰(zhàn)爭推翻了隋煬帝的暴政,有力地打擊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使唐初統(tǒng)治者吸取隋亡教訓,調整了統(tǒng)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個人作用也是出現“貞觀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社會繁榮的基礎。
概念:唐太宗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恢復發(fā)展較快,國力逐步增強,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稱“貞觀之治”。
2.唐太宗的主要政績,教材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進行了闡述。教師需要進一步指出,這些措施構成了“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與隋末暴政形成鮮明對比。其內容有: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虛懷納諫。皇帝充分發(fā)揮臣僚作用,減少了政策的失誤。其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唐朝的長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為那些制度不僅適應隋朝,在隋朝發(fā)揮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適應,有利于鞏固封建統(tǒng)治。鑒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關于革新、完善制度,將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節(jié)里講,這里不必重復。
(2)經濟方面:①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隋煬帝無休止地征發(fā)徭役,迫使農民起義,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封建統(tǒng)治者立國的基礎在農業(yè),此項措施可以看做是“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從簡。這與上面的措施互為表里,一方面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另一方面大力提倡節(jié)儉,“貞觀之治”的出現,與這種風氣不無關系。
(3)文化方面: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興科舉是繼承隋制,以儒為師是繼承漢制。但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都有較大的發(fā)展。大辦學校,就其規(guī)模、種類、數量和課目設置,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
四、武則天的統(tǒng)治
建議教師講清楚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武則天當皇帝的背景,二是武則天的政績,三是對武則天的全面評價。下面分別闡述:
(1)武則天當皇帝的背景:武則天登上皇帝的寶座,并非偶然。教材中提到了高宗懦弱多病。武則天協理朝政,逐步掌權。其實,她能掌權,與她所處的時代有關。當時,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武則天利用庶族官僚勢力,打擊了反對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統(tǒng)治。
(2)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三點:首先,破格用人和發(fā)展科舉制度;第二,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這是武則天對歷史最重要的貢獻。武則天執(zhí)政期間,唐朝國勢仍在持續(xù)上升,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的時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繼續(xù)貫徹執(zhí)行,又為“開元盛世”做了鋪墊。
(3)對武則天的評價:武則天在歷史上被肯定,主要由于她當權半個世紀,社會經濟繼續(xù)發(fā)展,國力不斷上升。但她也是一個有負面影響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濫殺無辜,大肆修建寺廟,晚年奢侈腐化等,導致社會動蕩不安。這些內容教材限于篇幅未寫,教師講課時可提幾句,但不必多述。
五、開元之治
(1)“開元之治”出現的原因:①唐玄宗結束政局動蕩混亂局面,社會相對安定。②唐玄宗即位前,親歷了不少政治斗爭,有一定社會經驗,比較留心政治,即位后繼承唐太宗、武則天的業(yè)績,做到勵精圖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③重用有才干的人。④人民的辛勤勞動。
(2)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主要政績。這些政績構成了“開元盛世”的主要內容。
對其政績,教材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選賢任能,刷新吏治。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則天以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現象,提高官府辦事效率。第二,大力發(fā)展生產。這是“開元盛世”出現的根本。第三,限制佛教。可回憶佛教在南北朝時期有很大發(fā)展,隋唐時更為盛行,武則天大力倡佛的史實,說明倡佛給社會造成危害,勞動力減少,政府財政收入減少,人民賦稅負擔加重,限佛與大力發(fā)展生產是一致的。第四,實行募兵制。其目的是加強對邊疆與內地的控制,有利于國家的安定。第五,大興文治。除了教材內容,需要進一步闡明,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的社會安定、經濟發(fā)展,為大興文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興文治又是唐太宗政策的繼續(xù),也是封建社會在相對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對文治的需要。
(3)“開元盛世”的概念,開元年間,政治穩(wěn)定,經濟繼續(xù)發(fā)展,國力強盛,我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4)如何看待“盛世”?建議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加以概括總結。
小結:唐朝建立,從唐太宗到武則天再到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都勵精圖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達到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況,使唐朝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作業(y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