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3-29第二章我們身邊的物質(滬教)。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都在十分嚴謹?shù)南虢贪刚n件。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計劃,新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第二章我們身邊的物質(滬教)”,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二章我們身邊的物質
第一節(jié)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空氣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組成;
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純凈物,并能進行區(qū)別;
3.了解排水集氣法的基本原理;
4.簡單了解氮氣和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氣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關知識。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判斷空氣的組成;
2.能區(qū)別簡單的混合物和純凈物。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空氣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shù);
2.初步了解簡單儀器的使用,學會簡單的實驗操作;
3.了解氮氣、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預防大氣污染。
過程與方法:
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動手操作的愉悅,學會觀察、思考、分析、聯(lián)想,敢于發(fā)表自己觀點,善于交流與討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養(yǎng)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增強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空氣的成分,純凈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教學方式:科學探究,實驗——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1.你對空氣了解多少;
2.你能證明空氣的存在嗎?
3.你能“捕捉”到空氣嗎?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動腦、積極發(fā)言的習慣。
一、探究空氣的成分
空氣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各組分氣體的體積分數(shù)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氦、氖、氬等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純凈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叫純凈物。
純凈物有固定的組成,混合物沒有固定的組成。
講解:我們已經(jīng)知道空氣是一種有多種成分的氣體,且空氣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觀察紅磷燃燒現(xiàn)象;
2.觀察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
設計意圖: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體驗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學會歸納小結、整理知識。
引出混合物和純凈物概念,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講述空氣成分的發(fā)現(xiàn)史,培養(yǎng)學生們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
學生實驗:“捕捉”空氣的實驗。
提問:怎樣把一只集氣瓶中的空氣“捕捉”到另一只集氣瓶中?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二、氮氣和稀有氣體
講解氮氣的性質和用途,使學生對空氣中主要成分氮氣用途有所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導學生閱讀并講解,講述稀有氣體化學性質和它在生產(chǎn)和科研中的用途。
設計意圖:
拓展學生知識面,形象、直觀地了解稀有氣體。
三、人類需要潔凈的空氣
提問: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后空氣會造成哪些危害?
3.怎樣防止空氣被污染?
設計意圖:
聯(lián)系實際,體現(xiàn)“學以致用”的原則,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
空氣質量的監(jiān)測和日報:
了解空氣質量日報的主要內(nèi)容:首要污染物,空氣污染指數(shù),空氣質量級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環(huán)保意識。
小結: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
第二節(jié)性質活潑的氧氣
教學目的:
知識:使學生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色、態(tài)、味、密度、熔點、沸點、水溶性等);使學生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紅磷,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了解氧氣的主要用途,氧氣與人類的關系密切。
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xiàn)象的能力,使他們學習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
過程與方法:
體會實驗中的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養(yǎng)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嚴謹?shù)墓ぷ髯黠L。
重點難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其現(xiàn)象的描述。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儀器:集氣瓶(5個裝有氧氣)、燃燒匙、酒精燈等。
藥品:木炭、硫粉、紅磷、紅鐵絲、蠟燭,石灰水、氧氣。
其它:火柴。
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空氣的成分按體積算,最多的是(),其次是(),還有(),()和(),我們是怎樣用實驗來確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呢?
【回答】(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他氣體和雜質),紅磷的燃燒實驗。
【問題引入】
為什么一定要通過實驗才能知道空氣中存在著氧氣?(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實驗)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氣是無色、沒有氣味的氣體,這是氧氣的什么性質?紅磷能在氧氣中燃燒,這又是氧氣的什么性質?
【回答】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確認目標】這節(jié)課來學習氧氣的性質,要求:記住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
一、認識氧氣的性質
【問題討論】描述氧氣物理性質。想一想,氧氣有味嗎?氧氣溶于水嗎?
【回答】無色、氣體,無味,可溶(不溶)兩種答案均可能出現(xiàn)。
【提問】魚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氣來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氣來自水中。
【結論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氣的溶解性,氧氣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物理性質:
(1)無色、無味的氣體。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氣大(同一條件下)。
(4)液態(tài)(沸點—183°C)、固態(tài)均為淡藍色。
【問題討論】
氧氣有哪些化學性質呢?
提問:什么叫化學性質?
【回答】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化學性質:
【閱讀實驗】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1.將木炭加熱至紅,放入集氣瓶中,劇烈燃燒、發(fā)白光。
2.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石灰水變渾濁。
【提問】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瓶中產(chǎn)生了什么氣體?
【回答】二氧化碳
【結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請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閱讀實驗】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這瓶氧氣與前幾瓶有何不同?瓶底鋪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為什么?將鐵絲加熱至紅伸入集氣瓶中。
描述實驗現(xiàn)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提問】為何集氣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生成黑色固體的溫度很高,掉到集氣瓶底會怎樣?
【討論】會引起集氣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氣瓶炸裂。
【結論】此黑色固體的名稱是四氧化三鐵,而不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鐵緩慢氧化生成的紅色的氧化鐵。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請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閱讀實驗】硫在氧氣中燃燒
1.將硫粉放在燃燒匙中加熱至燃燒?,F(xiàn)象:發(fā)出淡藍色火焰。
2.將燃著的硫粉伸入集氣瓶中?,F(xiàn)象:劇烈燃燒。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產(chǎn)生一種帶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提問】這種帶刺激性氣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對空氣會造成嚴重污染。煙花、爆竹中的火藥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質組成的,為什么在市區(qū)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回答】防止硫燃燒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氣。
【結論】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請學生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閱讀實驗】蠟燭在氧氣中燃燒
1.將小半截蠟燭放在燃燒匙中,在酒精燈中點燃
2.把燃燒匙伸入集氣瓶中?,F(xiàn)象:劇烈燃燒,蠟燭很快就燃燒完了,集氣瓶內(nèi)壁有小水珠。
3.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F(xiàn)象:石灰水變渾濁。
【提問】集氣瓶內(nèi)壁有水珠生成說明了什么?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瓶中產(chǎn)生了什么氣體?
【回答】有水珠說明蠟燭燃燒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變渾濁,說明反應有二氧化碳生成。
【結論】蠟燭(石蠟)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請學生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問題討論】通過上述實驗,我們可知,物質在較純的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得(),由此可見: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
【思考并回答】(更劇烈),(活潑)
【閱讀實驗】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氧氣瓶中。觀察現(xiàn)象:木條燃燒起來了。
【提問】為什么殘存火星的木條會再次燃燒起來?
【思考并回答】因為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它可助燃(支持燃燒)。
【問題討論】如何證明一集氣瓶中裝的是氧氣?
【回答】將帶火星的木條抻入氣體中,若木條燃燒復燃,則證明此氣體為氧氣。
結論:氧氣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可以支持燃燒(助燃)
【講述】我們說一種物質的性質決定了他的用途,那么,氧氣有哪些用途?
二、氧氣的用途
1.供給呼吸
2.支持燃燒(助燃)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以及木炭、硫、鐵,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
三、氧氣的獲得
教學目的:
知識:掌握實驗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理解分解反應及其化合反應的區(qū)別;了解氧氣的工業(yè)制法;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對比和遷移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
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學難點:
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學方法實驗探索法。
教學用具:藥品:氯酸鉀、二氧化錳。
儀器:鐵架臺(帶鐵夾)、試管、單孔橡皮塞、導管、水槽、集氣瓶、酒精燈、試管夾、藥匙。其它:火柴。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問題引入】空氣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從空氣中獲得氧氣?
氧氣的工業(yè)制法:分離液態(tài)空氣制氧氣
【問題】這個變化屬于什么變化?為什么?
答:空氣中含有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梢詮目諝庵蝎@得氧氣;工業(yè)制取氧氣是物理變化,因為沒有新物質生成。
教學意圖:
通過復習空氣的組成,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分離空氣制氧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設問】實驗室用什么方法獲得氧氣?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
【閱讀實驗】分別用酒精燈同時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片刻后用帶火星木條伸入試管口,觀察現(xiàn)象。
【小結】用酒精燈加熱氯酸鉀至較高溫度時產(chǎn)生氧氣,加熱二氧化錳不產(chǎn)生氧氣。
觀察記錄:氯酸鉀是白色固體,二氧化錳是黑色粉末。氯酸鉀加熱至熔化后產(chǎn)生少量氣體,使帶火星木條復燃。同時加熱的二氧化錳不產(chǎn)生氣體,帶火星木條沒有變化。
教學意圖:
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和準確描述實驗現(xiàn)象。
【閱讀實驗】將試管內(nèi)的二氧化錳迅速倒入熱的氯酸鉀中,把帶火星木條伸到管口內(nèi)觀察現(xiàn)象。
觀察記錄:熱的氯酸鉀中加入二氧化錳后迅速產(chǎn)生大量氣體,帶火星木條復燃。
教學意圖:
學會觀察實驗和準確描述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對比。
【閱讀實驗】待試管內(nèi)不再產(chǎn)生氣體時再加入少量氯酸鉀并加熱,把帶火星木條伸入管口內(nèi)觀察。
【討論】二氧化錳在反應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有無變化。
觀察記錄:試管內(nèi)迅速產(chǎn)生大量氣體,帶火星木條,復燃。
答:二氧化錳可以加快氯酸鉀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不發(fā)生變化。
教學意圖:
通過認真分析實驗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條件,找出規(guī)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原理(1)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氯酸鉀氯化鉀+氧氣(催化劑):(2)加熱高錳酸鉀
教學意圖:
記住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和文字表達式,知道催化劑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問題】實驗室制取氧氣時選用哪些儀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氣?選用哪些儀器?
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氣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氣法(氧氣比空氣略重或密度比空氣略大)
答:實驗室制氧氣需用鐵架臺(帶鐵夾)、試管、帶導管的單孔塞、酒精燈;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
選用的儀器有水槽、集氣瓶、玻璃片。
教學意圖:
從氧氣的物理性質思考、認識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認識物質的性質與制法的關系。
【問題】給試管中固體加熱應如何操作?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應如何操作?為什么?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如何操作?
答:(1)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試管。
(2)試管夾應夾持試管中上部。
(3)導管伸入試管內(nèi)要短。
(4)先均勻加熱,再將火焰固定在約品處加熱。
用排水法收集完畢時,應先從水中取出導管再停止加熱,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試管。用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導管應伸入到接近瓶底。
教學意圖:
培養(yǎng)正確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實驗習慣,了解物質的性質與實驗操作的關系。
【問題】用排氣法收集氧氣時如何驗滿?如何檢驗氧氣?
3.操作要求4.驗滿方法5.檢驗方法
答: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到瓶口驗滿;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到瓶中檢驗;記錄并加深理解。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理解。
第三節(jié)奇妙的二氧化碳
學習目標:
1.認識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學會鑒別二氧化碳。
2.學會通過觀察實驗,從中歸納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質;
3.使學生理解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的概念和特點。
4.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環(huán)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的意義。
教學重點:
1.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2.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的特點。
教學難點:對兩種反應的理解和區(qū)別。
教學用具:燒杯,試管,導管,酒精燈,集氣瓶等
教學過程: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教師活動:講解二氧化碳的循環(huán)圖,講述溫室效應。
學生活動:說說你已經(jīng)知道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產(chǎn)生和消耗的途徑。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變化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二氧化碳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
實驗:將二氧化碳倒入平衡桿上的右邊袋子中,觀察是否還保持平衡。
現(xiàn)象:不平衡,右邊向下傾斜。
說明:右邊比左邊重。
結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大
2.二氧化碳的狀態(tài)變化
二氧化碳有三態(tài)變化。二氧化碳滅火器中裝的是液態(tài)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和制造舞臺人造云霧的是固態(tài)二氧化碳。固態(tài)二氧化碳就是人們常說的“干冰”,雪花狀的。二氧化碳不經(jīng)過液態(tài)而直接變成氣態(tài)二氧化碳。
3.實驗:利用一瓶汽水講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現(xiàn)象: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說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
探究活動:向充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適量的水,蓋緊瓶蓋后振蕩,觀察現(xiàn)象。
現(xiàn)象:塑料瓶癟了。
說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了。
結論: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演示實驗:
現(xiàn)象: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色,加熱后紅色又變成紫色
提示:酸性物質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色
說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時生成了酸性物質——碳酸,碳酸不穩(wěn)定,受
熱易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反應式:
二氧化碳+水碳酸
CO2H2OH2CO3(www.dsBJ1.COm 讀書筆記吧)
碳酸二氧化碳+水
H2CO3CO2H2O
3、學生實驗: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吹氣,觀察現(xiàn)象。
現(xiàn)象:澄清變渾濁
說明: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的石灰水反應(常用于檢驗二氧化碳氣體)
反應式:氫氧化鈣+二氧化碳碳酸鈣+水
Ca(OH)2CO2CaCO3H2O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不穩(wěn)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新物質的反應叫做化合反應。
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新物質的反應叫做分解反應。
(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燒;
(3)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
判斷下列反應是化合反應還是分解反應:
鎂+氧氣氧化鎂木炭+氧氣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與人體健康
二氧化碳本身沒有毒性,但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超過正常含量時,對人體會產(chǎn)生有害的影響。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應注意通風換氣。在進入一些可能會含有二氧化碳氣體的地方之前,應該檢驗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看是否會威脅到人的健康。
二氧化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shù)(%)對人體的影響
1感到氣悶、頭暈、心悸
4~5感到氣悶、頭痛、眩暈
6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第四節(jié)自然界中的水
學習目標:
1、認識水的組成,能從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兩種變化過程分析水的組成;
2、知道天然水、自來水、飲用水、礦泉水和蒸餾水的區(qū)別;
3、認識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源,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自覺保護水資源,不受污染的習慣和意識;
4、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凈化的基本方法;
5、知道過濾操作的目的,學習過濾的基本裝置和操作方法。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一、水是由什么組成的
情景導入:P47“我們知道水既普通又寶貴。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組成的?”
實驗:1、電解水2、氫氣的燃燒
水氫氣+氧氣氫氣+氧氣水
(H2O)(H2)(O2)(適當講解)(H2)(O2)(H2O)
交流討論:
1、上述實驗說明水的組成是怎樣的?
2、水的沸騰過程與水的分解過程有什么不同?
3、有人說水可以開發(fā)成能源,你是怎樣想的?
4、天然水、礦泉水、自來水、海水等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二、水的凈化
教學目標:1、知道沉淀、吸附、過濾、蒸餾等常用的凈化水的方法,能述說自來水的凈化過程。初步學會過濾的操作。
2、懂得純凈水和自來水的區(qū)別,學會用肥皂水鑒別硬水與軟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軟化的方法。
3、通過對水凈化方法的學習,體會化學知識在生活生產(chǎn)中的廣泛運用,培養(yǎng)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4、通過過濾操作的訓練,提高學生動手、觀察、協(xié)作等能力。
5、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要從衛(wèi)生、健康的角度,正確選擇飲用水,感受化學對改善個人生活促進社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建設家鄉(xiāng)的美好愿望。
重點、難點:
1、水凈化的方法。
2、過濾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軟水的區(qū)別以及硬水軟化的方法。
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實驗法、啟發(fā)式教學法等。
實驗探究:
探究1、怎樣區(qū)別純凈水、含有可溶性固體雜質的水和含有固體小顆粒的水?
探究2:怎樣除去水中不溶性固體雜志?
歸納小結:
飲用水凈化的方法(沉淀、過濾和消毒)
硬水、海水、礦泉水、自來水、蒸餾水的選擇使用。
閱讀、調查和討論:
水的利用、地球上水資源的現(xiàn)狀和我們的對策。
拓展視野:閱讀P51“自來水是怎樣生產(chǎn)工具出來的?”
介紹目前全球水資源的狀況。
教學意旨: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在實驗中培養(yǎng)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訓練實驗技能,培養(yǎng)嚴謹細致的作風和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用水、自覺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二、水的利用
地球上的水雖然儲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長期處于缺水狀態(tài)。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大約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些地區(qū)嚴重缺水。水體的污染,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危機。每個社會公民,都應該樹立保護水資源的意識,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相關知識
我們身邊的物質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我們身邊的物質》,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第二章《我們身邊的物質》教案一、本章在學科知識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物質作為研究物質的開端,主要包括人類生命活動無法離開的空氣和水以及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組成、性質、制法及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作用,通過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去探索物質的奧妙,進一步體會化學研究的內(nèi)容及如何研究物質。
二、本章主要內(nèi)容
本章共包括四部分內(nèi)容,都是學生身邊的物質,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空氣的組成、空氣成分的研究以及空氣的重要用途;第二部分包括氧氣的性質和制法;第三部分主要講述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制法及對環(huán)境和人體的影響;第四部分包括水的組成,凈化及水污染和它的防治措施,這四部分內(nèi)容看似獨立成節(jié),但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
三、本章知識與社會熱點、生產(chǎn)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聯(lián)系或體現(xiàn)
本章所研究的內(nèi)容都是我們身邊的物質,其中空氣、氧氣、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我們的生活、生產(chǎn)密不可分,同時空氣的污染、水污染以及溫室效應對環(huán)境的危害又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氧氣、氮氣、稀有氣體在科學研究和高科技領域有廣泛的用途。
四、學法建議
1、注重知識的積累,注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區(qū)別,通過類比掌握空氣、氧氣、二氧化碳和水的組成、性質。
2、加強參與意識,親自參加試驗活動,培養(yǎng)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3、注重化學與生產(chǎn)、生活、科技方面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生產(chǎn)、生活中的問題以及關心環(huán)境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九年級化學第2章身邊的化學物質全章學案(滬教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新的工作才會更順利!有多少經(jīng)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九年級化學第2章身邊的化學物質全章學案(滬教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二章
班級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備課組長____
【知識梳理】1.關于氧氣和空氣
純凈物)
組成
用途
木炭+氧氣→
化學性質鐵+氧氣→
蠟燭+氧氣→
……
2.關于水
性質
3.關于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水→
,(化合反應分解反應)
化學性質碳酸
二氧化碳+氫氧化鈣
(二氧化碳的鑒別)
【當堂訓練】
氧氣和二氧化碳實驗室制法的比較(發(fā)生裝置、收集裝置均填序號)
氧氣二氧化碳
藥品
反應原理
發(fā)生裝置(填序號)AB
收集裝置(填序號)
檢驗
驗滿
實驗室制取氣體發(fā)生裝置的選擇依據(j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選擇上圖中的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選擇上圖中的_______
收集氣體的選擇主要依據(jù)
(1)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排水法收集氣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提升】
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工業(yè)上制氧氣B.冰雪融化C.光合作用D.干冰升華
2.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A.加熱KMnO4后的殘余固體B.液氧C.食鹽水D.清新的空氣
3.打雷放電時,空氣中有極少量的氧氣會轉變成臭氧,這個變化可表示為:
氧氣臭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這是分解反應B.這是物理變化C.這是化學變化D.這是化合反應
4.下列實驗現(xiàn)象描述錯誤的是()
A.鐵在空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發(fā)光放熱
B.鎂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強白光,放出熱量
C.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產(chǎn)生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
D.把二氧化碳倒入放有燃著蠟燭的燒杯中,蠟燭火熄滅。
5.下列凈化水的操作,凈化程度最高的是()
A.靜置B.加明礬C.蒸餾D.過濾
6.下列實驗中操作中的先后關系錯誤的是()
A.實驗室制到氧氣完成后,先把導管從水槽中取出,后熄滅酒精燈
B.實驗室制到二氧化碳時,先放大理石,后注入稀鹽酸
C.制作過濾器時,先用水潤濕濾紙,后用玻璃棒使濾紙貼緊漏斗內(nèi)壁
D.除去粗鹽中的泥沙實驗中,先蒸發(fā)后過濾
二、填空題
1.過濾:過濾是除去液體中混有的的一種方法,制作過濾器時,濾紙的邊緣要______漏斗的邊緣,液面要濾紙的邊緣,濾紙要漏斗內(nèi)壁。過濾時,燒杯槽口應,玻璃棒靠濾紙層部分。玻璃棒的作用是。過濾后,濾紙上留有。濾液呈狀。
2.易生水垢的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的、化合物,稱為,這種水在生活可以通過_____的方法降低硬度。而一些渾濁的水,通??梢约有纬赡z狀物吸附懸浮雜質而沉降下來,它是常用的凈水劑。
3.為了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實驗室提供了以下藥品和儀器裝置。
【藥品】①二氧化錳②高錳酸鉀③大理石④過氧化氫溶液⑤稀鹽酸
【裝置】
⑴小明同學選擇的藥品是③和⑤,則發(fā)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他應該選擇的發(fā)生裝置是(填序號),收集裝置是(填序號)。
⑵小東用裝置A制取氧氣,試管中應裝入的藥品是(填序號),加熱時發(fā)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他選擇了E作收集裝置,如果a與b相連,c端排出的物質主要是;如果a與c相連,b端排出的物質是_______。
*4.化學興趣小組同學想探究其他一些物質如氧化鐵粉末是否也可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
[問題]氧化鐵粉末能不能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呢?
[猜想]氧化鐵粉末能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
[實驗驗證]
實驗實驗步驟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論
一木條不復燃常溫下過氧化氫溶液分解緩慢
二在裝有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加入少量氧化鐵粉末,然后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木條復燃
[結論]氧化鐵粉末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故氧化鐵粉末能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
[討論與反思]經(jīng)過討論,有的同學認為只有上述兩個證據(jù),不能證明氧化鐵粉末能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還要補充一個探究實驗:
[實驗目的]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步驟]①準確稱量氧化鐵粉末(少量)的質量;②完成實驗二;③待反應結束,將實驗二試管里的物質進行過濾,洗滌,,稱量;④對比反應前后氧化鐵粉末的質量。
[討論]如果氧化鐵粉末在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則說明氧化鐵粉末可以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但小華認為,要證明猜想,上述三個實驗還不足夠,還需要再增加一個探究實驗: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身邊物質的酸堿性教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清楚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我們身邊物質的酸堿性教學設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一、教學設計的背景與定位
在學完酸和堿之后,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劑能指示出溶液的酸堿性,但是對于溶液酸堿性的強弱程度還沒有認識,石蕊、酚酞等指示劑能否指出溶液酸堿性的強弱程度也不清楚。而現(xiàn)在,物質的酸堿性即pH的大小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了解溶液的pH有不容忽視的實際意義。
根據(jù)目前學生學習條件不足、資源缺乏等具體情況,本課題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實踐為輔。由于學生整體素質較差,教學設計注重教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的引導作用,配套學案設計注重階梯性,在學生探究過程中起到提綱的作用。課堂設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以一種愉快的心情學化學。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關注社會、關注環(huán)境,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認識社會現(xiàn)象的習慣。
二、教學相關資源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網(wǎng)絡中有關pH與生活的內(nèi)容。
3、儀器和藥品:pH試紙、玻璃棒、20%和0.1%氫氧化鈉溶液各一瓶、20%和0.1%鹽酸溶液各一瓶、紫色石蕊、無色酚酞、泥土、雪碧、洗潔精、潔廁劑、橘子汁、番茄汁、肥皂水、立白洗衣粉等。
三、課前準備工作
1、網(wǎng)絡中有關“pH與生活”的內(nèi)容,教師和有條件的學生提前完成并打印一式兩份。其中一份張貼在實驗室。
2、分組實驗儀器:pH試紙、玻璃棒、20%和0.01%氫氧化鈉溶液各一瓶、20%和0.01%鹽酸各一瓶、紫色石蕊、無色酚酞、(以下分四組)泥土、雪碧、洗潔精、潔廁劑、肥皂水、自來水、橘子汁、唾液、牛奶、番茄汁、立白洗衣粉、廚房清潔劑等。
3、學生自帶生活中的常見物質,不限種類。
四、教學設計的方案
1、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的酸堿強弱可用pH的高低來表示。
2、會用pH試紙和標準比色卡測定物質的酸堿性的強弱。
3、了解溶液的酸堿度在實際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比實驗與探究實驗提高操作、觀察、記錄數(shù)據(jù)、思維等能力,初步樹立科學探究的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形成關注社會、保護環(huán)境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求實、進取、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
教學重點:
認識pH、會測定物質的酸堿度。通過對比實驗與探究實驗提高操作、觀察、記錄數(shù)據(jù)、思維等能力,初步樹立科學探究的意識。
教學難點:
了解生活中物質的酸堿性。培養(yǎng)學生初步形成關心社會、關注社會、保護環(huán)境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求實、進取、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
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你們聞過醋的味道嗎?什么味道?你還嘗過哪些有酸味的東西?這些都是酸。我們身邊吃的用的物質有很多,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堿性的?酸堿性的強弱程度如何?這些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主題。
【板書】課題
【提出問題】現(xiàn)在蓋房子少不了的是石灰,它溶于水是堿??梢試L味道嗎?(不可以)有什么方法既簡單又方便地測定物質的酸堿性?(學生:用石蕊和酚酞。)石蕊遇酸變紅,有的有酸味的物質很酸,有的微酸,通過石蕊可以區(qū)分嗎?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才能區(qū)分出酸或堿的強弱程度呢?(pH)
【投影】學習目標。我們先認識pH。
【閱讀】學生閱讀p61頁,講出所了解的有關內(nèi)容。教師板書。
【板書】(或投影)
一、pH是表示物質的酸堿性的強弱程度的,簡稱酸堿度。
1、pH的范圍是0~14
2、酸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堿性溶液的pH7。
3、pH越小酸性越強,反之pH越大酸性越弱。
【投影】認識pH
【設問】如何測定溶液的pH?什么是比色卡?(教師簡要解答)
【演示】兩名學生操作,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出正確的操作方法。
【學生活動一】測定不同濃度的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pH并記錄。
【討論】學生分組討論所測得的pH與濃度的關系。
【投影】投影學生實驗結果并討論。強調:①酸越濃,pH越小;堿越濃,pH越大。②兩種不同濃度的鹽酸濃度差別很大,但pH差別很小。
【學生活動二】分組測定生活中常見物質的pH并記錄。
【投影】匯總學生實驗結果并投影。
【討論】
①將可食用與非食用物質的pH比較,有何結論?(酸性或堿性太強的物質即pH太大或太小的均不可食用,它們有強烈的腐蝕性)
②將酸性物質按pH大小進行排列,有何結論?(酸味越濃的物質酸性越強,pH越??;堿性越強的物質pH越大。)
③你調查到生活中哪些與pH有關的知識?
【板書】師引導學生將調查的結果進行分類,學生講述教師板書:
二、pH與生活
1、pH與人體健康
人體體液的pH是7.35~7.45時正常;
人體體液的pH7.35時,處于亞健康狀況;
人體體液的pH=6.9時,變成植物人;
人體體液的pH是6.85~6.45時死亡。
如何測定自身體液的pH是否正常?
如何調整體液的pH?常吃的食物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堿性的?
酸性食物(20%):肉、蛋、……
堿性食物(80%):蔬菜、水果、……
2、pH與美容
3、pH與內(nèi)衣
4、pH與酸雨
5、pH與土壤
6、pH與養(yǎng)魚
7、……
【小結】以上討論涉及了工業(yè)、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人體健康等各個方面,(請學生翻開課本63頁)說明了解溶液的酸堿度在實際生活中有重要意義。
【練習】見講義,投影解答。
1、月季花適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長。某同學給月季花施肥前,對下列氮肥溶液的pH進行了測定,結果如下表:
化肥名稱
尿素
碳酸氫銨
硫酸銨
氨水
溶液的pH
7
8
8
11
該同學最好選用()
A、尿素B、碳酸氫銨C、硫酸銨D、氨水
2、下表為家庭中一些常見物質的pH
物質
食醋
牙膏
食鹽水
肥皂水
火堿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螞蟻等昆蟲叮咬人時,會向人體射入一種叫蟻酸(具有酸性)的物質,使皮膚紅腫、瘙癢,甚至疼痛。要消除這種癥狀,可在叮咬處涂抹下列物質中的()
A、牙膏和肥皂水B、食鹽水C、火堿液D、食醋
【學生自我小結】投影要點,發(fā)隨堂小測。
【隨堂檢測】
1、溶液的酸堿度常用表示.
2、pH的范圍是。
3、pH7時,溶液顯性,且數(shù)值越小,酸性越。
4、pH=7時,溶液顯性。
5、pH7時,溶液顯性,且數(shù)值越大,堿性越。
6、同學測定了一些食物的pH如下。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判斷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物質
蕃茄
橘子
雞蛋清
牛奶
玉米
pH
4
3
8
6
8
A、病人適宜多吃橘子B、牛奶和雞蛋清都顯堿性C、蕃茄的酸性比橘子強D、橘子汁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作業(yè)】
1、測定家中常用物質的pH。
2、完成課本習題第1、2、7題。
學案設計
主題:我們身邊物質的酸堿性
班級姓名
問題:
1、你知道生活中我們吃的和用的一些物質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堿性的?
2、有什么方法可以既簡單又方便地測定物質的酸堿性?
3、在生活、生產(chǎn)和科學研究中,有時僅知道溶液是酸性還是堿性是不夠的,經(jīng)常還需要知道溶液的酸堿強弱程度,那么怎樣表示和測定溶液的酸堿度呢?
學習目標:
1、物質的酸堿性強弱可用pH的高低來表示。
2、會用pH試紙和標準比色卡測定物質酸堿性的強弱。
3、了解溶液的酸堿度在實際中的意義。
讀一讀:(課本61頁)
講一講:說一說你在課本上了解的內(nèi)容
測定生活中一些物質的pH。自己動手實驗,測定周圍物質pH,并填表:
組別
物質
pH
酸堿性
(酸性/中性/堿性)
A
組
橘子汁
自來水
洗潔精
自帶物質
B
組
汽水
校園里的土壤
立白洗衣粉
自帶物質
C
組
唾液
肥皂水
番茄汁
自帶物質
D
組
牛奶
廁所清潔劑
廚房清潔劑
自帶物質
議一議:
將上述物質進行歸類,并按pH的大小排列:
物質名稱
pH
酸堿度
物質名稱
pH
酸堿度
交流一下你所了解到的與生活中的物質的pH相關的知識
練一練
月季花適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長。某同學給月季花施肥前,對下列氮肥溶液的pH進行了測定,結果如下表:
化肥名稱
尿素
碳酸氫銨
硫酸銨
氨水
溶液的pH
7
8
8
11
該同學最好選用()
A、尿素B、碳酸氫銨C、硫酸銨D、氨水
讀一讀:(閱讀課本62頁~63頁了解常見物質的pH及了解溶液酸堿度的意義)
自我小結和檢測。
作業(yè):
1、測定家中常用物質的pH。
2、完成課本習題第1、2、7題。
五、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成功的地方之一是學生通過探究不同濃度的酸、堿溶液的pH,從數(shù)據(jù)上直觀地了解到溶液的酸堿性強弱程度與pH的關系,為以后高中進一步學習打下了基礎。其二是充分發(fā)掘生活中物質的pH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下課有很多學生意猶未盡向老師要pH試紙帶回家;有的女同學對洗發(fā)水、洗面奶等的酸堿性特別感興趣,教師這時趁機啟發(fā)其對下一課時酸堿性與頭發(fā)的關系進行研究。不足之處,一是學生學習程度差異較大,探究時間和討論時間有別,所以教學時間緊迫,當堂檢測不能在課堂上完成,建議有條件的可將pH與生活的討論內(nèi)容投影或讓學生在課后交流,也可互相借閱或閱讀事先張貼在實驗室內(nèi)的資料。二是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電腦或沒有條件上網(wǎng),所以有關pH與生活的資料準備主要是教師完成,學生參與度不高,盡管學生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