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四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5-19七上歷史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教案(共5套新人教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上歷史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教案(共5套新人教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第16課 三國鼎立
教學目標1.掌握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經過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中一勝一敗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吳三國建立的時間、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國的發(fā)展情況。
3.正確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4.通過學習三國鼎立局面,讓學生認識到分立是暫時的,國家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國鼎立。教學難點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中一勝一敗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內容新課導入導入1:(材料式導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是曹操《蒿里行》中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曹操《龜雖壽》中的詩句。上述詩句都與東漢時期的歷史人物曹操有關,你知道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嗎?兩首詩分別反映了什么?
導入2:(情境式導入)同學們,下面請欣賞《三國演義》片頭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東漢末年,為什么會涌現出像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云、孫權、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們都有什么樣的作為?對后世有什么樣的影響?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是叱咤風云的人物,為什么到頭來卻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三國是指哪三個政權?開國君主都是誰?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從這一課的學習中尋找答案吧。
課堂探究板塊一 官渡之戰(zhàn)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蒿里行》
材料二 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zhàn)奠定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1)材料一的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2)為了改變材料一的狀況,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出曹操率先與袁紹進行了哪次戰(zhàn)役?此次戰(zhàn)役的特點是什么?
(3)說說這次戰(zhàn)役中曹操勝利的原因。
答案:(1)描繪了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口減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會現實。原因在于東漢末年州郡割據、戰(zhàn)亂不斷。
(2)官渡之戰(zhàn)。曹軍以少勝多。
(3)客觀方面:①袁紹驕傲輕敵;②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zhàn)亂實現統(tǒng)一,統(tǒng)一成為歷史發(fā)展的趨勢。
主觀方面:①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增強了號召力;重視人才。②經濟上:招募流亡農民墾荒,組織士兵屯田,發(fā)展生產,糧食儲備豐富。③軍事上,有一支戰(zhàn)斗力較強的軍事力量,作戰(zhàn)過程中采取正確的戰(zhàn)術。
過渡語:官渡之戰(zhàn)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打下了基礎,曹操的下一步理想和目標是要統(tǒng)一全國,那么就必須消滅南方孫劉聯軍的勢力,一場赤壁大戰(zhàn)展開了。
板塊二 赤壁之戰(zhàn)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教學內容課堂探究 請回答:
(1)材料中“三國”指的是、、三個國家。
(2)材料中這首詞與我國古代歷史上哪一著名的戰(zhàn)役有關?說說與此次戰(zhàn)役有關的成語或典故。
(3)請列出這次戰(zhàn)役中弱方取勝的原因。從中我們要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答案:(1)魏 蜀 吳
(2)戰(zhàn)役:赤壁之戰(zhàn)。成語或典故:草船借箭、蔣干盜書、周瑜打黃蓋、諸葛亮借東風等。
(3)原因:曹操驕傲輕敵;曹軍來自北方,士兵疲憊,水土不服,且不習水戰(zhàn);孫劉聯合,采用火攻等正確戰(zhàn)術;當時統(tǒng)一的條件尚未成熟。(任選兩點即可,其他原因只要符合題意也可)經驗教訓:謙虛謹慎,驕傲必敗;重視利用自然條件;培養(yǎng)觀察思考的習慣;團結可以戰(zhàn)勝強大敵人等。
過渡語:三國鼎立期間,魏、蜀、吳三國為了打敗對方,都特別重視發(fā)展生產,增強自己的實力。因此,三國時期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發(fā)展,為后來的西晉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板塊三 三國鼎立
(1)結合本目知識,制作表格,歸納三國鼎立的形成。
(2)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結合《三國鼎立形勢圖》,繪制三國鼎立示意圖。
(4)簡要說出三國的經濟發(fā)展狀況。
答案:(1)
國名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
魏220年曹丕洛陽
蜀221年劉備成都
吳229年孫權建業(yè)
(2)直接原因:赤壁之戰(zhàn)。根本原因:魏、蜀、吳三國經濟、軍事實力勢均力敵,缺乏統(tǒng)一全國的經濟基礎。
(3)如圖所示:
(4)魏:修建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明顯恢復和發(fā)展起來。蜀:絲織業(yè)興旺,蜀錦行銷全國。吳:造船業(yè)發(fā)達,230年孫權派衛(wèi)溫率船隊到達夷洲,加強臺灣與內地的聯系。
結束語: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進程中的重要戰(zhàn)役,這一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據逐步走向統(tǒng)一的發(fā)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創(chuàng)造了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推動了這一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的恢復和發(fā)展。
板書設計
當堂達標
1.東漢末年,曹操在割據混戰(zhàn)中取得政治優(yōu)勢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挾天子以令諸侯B.實行屯田制
C.招賢納士D.打敗強敵袁紹
2.確定曹操統(tǒng)一北方基礎的戰(zhàn)役是( C )
A.長平之戰(zhàn)B.巨鹿之戰(zhàn)C.官渡之戰(zhàn)D.赤壁之戰(zhàn)
3.“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边@首詩描述的是( B )
A.官渡之戰(zhàn)B.赤壁之戰(zhàn)C.淝水之戰(zhàn)D.澶州之戰(zhàn)
4.下列人物沒有稱帝的是( D )
A.劉備B.孫權C.曹丕D.曹操
5.三國時期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聯系的國家是( A )
A.吳國B.蜀國C.秦國D.魏國
教材圖
片分析1.官渡之戰(zhàn)形勢圖:官渡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zhàn)役之一。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在此展開戰(zhàn)略決戰(zhàn)。此戰(zhàn)奠定了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基礎。識讀圖片時,要注意把握示意圖中的官渡、烏巢等地點,以加深對戰(zhàn)役進程的了解。
2.《三顧茅廬》:為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劉備曾三次親自到諸葛亮的住所隆中拜訪,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打動,見了劉備,諸葛亮給劉備詳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即著名的“隆中對”,深得劉備的贊許,諸葛亮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3.三國鼎立形勢圖:識讀地圖時,找出魏、蜀、吳三國所在的地理位置,并在圖中找出三國的都城所在地以及官渡、赤壁、夷洲的具體位置。
史料積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教學反思[策劃書范文網 wWW.928d.COm]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教學目標1.了解西晉建立、統(tǒng)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分析西晉是一個短命王朝的原因。
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和十六國建立,認識到北方游牧民族內遷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3.通過學習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等史實,初步認識民族平等、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八王之亂,少數民族的內遷。教學難點西晉王朝短暫而亡的原因,理解少數民族內遷的原因。
教學內容新課導入導入1:(材料式導入)同學們,在《中國歷史朝代歌》里中間有幾句“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在這個朝代歌中,魏、蜀、吳三國是如何滅亡的?西晉是“二晉”之一,它的歷史又是如何呢?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學習第17課吧!
導入2:(情境式導入)同學們,請觀看視頻《西晉的統(tǒng)一》。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都曾希望以自己的國家統(tǒng)一中國,但三國追逐競爭的結果都未能如愿,而且在不長一段時間里相繼退出了歷史舞臺。結束三國鼎立局面的是代魏而立的西晉政權。但西晉的統(tǒng)一極為短暫,為什么說西晉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八王之亂對西晉產生了什么影響?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來尋找答案吧!
課堂探究板塊一 西晉的建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 錢被奉為神物,“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tà宮廷)。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步裰?惟錢而已!”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
——西晉人魯褒《錢神論》
請回答:
(1)材料說明當時西晉什么樣的社會風氣?
(2)簡要說說西晉的建立和短暫統(tǒng)一的史實。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晉短暫統(tǒng)一全國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這則材料說明,在大地主、大貴族當權的背景下,社會上下道德淪喪,唯利是圖,享樂之風盛行。
(2)266年,司馬炎自立為帝,建立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tǒng)一全國。
(3)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比較迅速,國力充足;南方蜀、吳兩國的統(tǒng)治者日益腐朽,國力日趨衰落,且蜀國已被魏國滅亡;從客觀上看,統(tǒng)一也是符合歷史發(fā)展總趨勢和人民愿望的。
過渡語: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并沒有出現長期統(tǒng)一的富強局面,由于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混戰(zhàn)和他們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激化,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發(fā)生。
板塊二 八王之亂
(1)八王之亂發(fā)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時?混戰(zhàn)在哪里展開?
(2)西晉為什么會發(fā)生八王之亂?
(3)八王之亂的性質及危害是什么?
(4)西晉為什么是短命的王朝?
答案:(1)晉惠帝。洛陽一帶。
(2)①西晉初年,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后又陸續(xù)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zhèn)。這些出鎮(zhèn)的宗室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強大。②西晉統(tǒng)治者昏庸腐敗。
(3)性質:西晉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進行的混戰(zhàn):危害:混戰(zhàn)長達16年,給人民帶來災難;經濟遭到破壞,西晉衰落下去。
(4)階級矛盾尖銳,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統(tǒng)治集團迅速腐朽;八王之亂削弱了統(tǒng)治力量,耗竭了西晉國力;民族矛盾激化,內遷的少數民族(受壓迫)起兵反晉。
過渡語:西晉建立后,統(tǒng)治腐朽,統(tǒng)治集團內部發(fā)生了爭奪皇位的內亂,破壞了西晉的統(tǒng)治秩序,耗竭了西晉的國力。
教學內容課堂探究板塊三 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 從東漢后期開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數民族內遷到中原與漢族雜居,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西晉時人數達幾十萬,出現了“關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局面。
請回答:
(1)材料表現了哪種民族交流方式?通過民族交流,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什么?
(2)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內遷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哪里?
(3)閱讀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1)遷徙雜居。民族交融。(意思相近即可)
(2)原來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鮮卑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qū)。
(3)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農業(yè)民族在經濟上歷來有互補的需求,是民族交融趨勢的經濟基礎,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民族交融從東漢后期開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數民族最后都融入漢族,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促進了民族交融。
結束語:西晉結束了三國分裂局面,統(tǒng)一了全國。但西晉的統(tǒng)治很短暫。西晉滅亡后,北方進入了“十六國”時期,各國彼此交戰(zhàn),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顛沛流離。但是,各民族通過長期交往和互相影響,也加速了民族交融。
板書設計
當堂達標
1.在講三國結束的歷史時,老師在幻燈片上畫出了三國鼎立示意圖,并按滅亡的順序依次刪除。老師刪除的順序應該是( C )
A.魏、蜀、吳B.魏、吳、蜀C.蜀、魏、吳D.蜀、吳、魏
2.西晉第一個皇帝是( D )
A.司馬懿B.司馬師C.司馬昭D.司馬炎
3.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唯一完成全國短暫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是( A )
A.西晉B.東漢C.西漢D.曹魏
4.成語“亂七八糟”和兩個歷史故事有關,“亂七”同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有關,而“八糟”同惠帝時的“八王之亂”有關?!鞍送踔畞y”發(fā)生的朝代是( C )
A.東漢B.西漢C.西晉D.秦朝
5.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部和西北部少數民族不斷內遷,這些少數民族主要是( A )
A.匈奴、羯、氐、羌、鮮卑B.匈奴、蒙古、氐、羌、鮮卑
C.匈奴、羯、氐、羌、蒙古D.匈奴、羯、氐、滿、鮮卑
教材圖
片分析1.西晉持刀陶俑:此俑高20厘米,1955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出土。這是西晉武吏或士兵的形象,西晉時期繼續(xù)保持著漢末以來的社會特點,門閥大族擁有大量部曲,即“家兵”。
2.敕勒川狩獵圖:此圖是內蒙古和林格爾北魏墓壁畫摹本。該壁畫色彩艷麗,內容豐富。有崇山、平川、草原、河流和樹叢,還有各種動物,如鹿、虎、猴,它們在樹叢中和草地上奔跑跳躍。河中有很多魚,獵人們緊衣裝束,騎馬在山林平川上射獵。
3.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此圖反映了西晉時我國北方主要少數民族內遷的分布情況。依照圖例在圖中將內遷的五個主要少數民族標注出來,加深印象。同時,觀察一下內遷少數民族的大致分布區(qū)域。
史料積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寫照:“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教學反思
擴展閱讀
第24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
第24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
科學和藝術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或了解建安詩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王粲和蔡文姬;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南北朝民歌的特點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書法家王羲之;大畫家顧愷之;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通過對建安詩人和詩歌、陶淵明的田園詩;書法、繪畫及石窟藝術具體內容和其中含義的介紹,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藝術的鑒賞能力,發(fā)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學生填寫“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成就”圖表來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歸納所學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從歸納總結的結果中體會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方面的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同時使學生明白這些文學藝術的成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健康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教學重點:建安詩人和陶淵明;石窟藝術
教學難點:建安詩人和陶淵明詩的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說一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杰出的科學家?他們的主要貢獻是什么?南北朝時期,杰出的無神論者是誰?他寫的《神滅論》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么?
教師導入:通過大家的回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如同一幅幅光彩奪目的圖畫映入我們的眼簾。的確,我國古代人民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燦爛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當我們看到這些,一種驕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為我們都是中國人而驕傲、自豪。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內容是文學藝術及其成就。
一、建安詩人與陶淵明
1、建安詩人:“三曹”與“建安七子”
教師首先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成就最高的要屬詩歌。在我國詩歌史的發(fā)展史上,這個時期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建安詩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詩歌的發(fā)展不僅植根于當時政治經濟的土壤之中,而且受到前代詩歌的影響。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既然建安詩人植根于當時政治經濟的土壤之中,又受到前代詩歌的影響,那么哪位同學能夠說一說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情況的特點是什么?前代詩歌指的是什么?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動蕩;漢樂府民歌。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出問題:為什么稱這一派詩人為建安詩人?建安詩人包括哪些人?代表作品是什么?“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這個時期的文學稱作建安文學,因此這一時期的詩人稱為建安詩人。其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是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詩》。
教師出示曹操的《蒿里行》和王粲的《七哀詩》,并讓學生討論、分析建安詩人作品的特點是什么?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嗚。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保ㄟ@是曹操描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給社會所帶來的災難:鎧甲成了蟲蟻的棲身之所,成千上萬的人倒斃疆場,無人收葬,白骨遍野,裊無人煙,活命的還不足百分之一,想起來使人斷腸。)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這是王粲描述董卓死后,其部將李催、郭汜作亂關中的景象:戰(zhàn)亂波及之處,民不聊生,一個饑餓的婦人,把親骨肉拋棄,聽到嬰兒的哭啼聲,硬著心腸擦著眼淚走開。)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結果上加以總結:建安詩歌一方面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痛苦;另一方面表現了統(tǒng)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人民渴望統(tǒng)一的愿望。悲涼慷慨,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這種特色被稱為“建安風骨”。
2、陶淵明與田園詩
教師出示陶淵明畫像,讓學生根據預習和閱讀教材,簡單介紹一下陶淵明。然后教師出示陶淵明的詩,提出問題“對比建安詩歌來談一談陶淵明詩的特點”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獨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br> 教師加以概括:在陶淵明之前,從沒有—位詩人寫過這樣多的詩來歌詠農村風光、生活,他獨創(chuàng)的這類詩歌被稱為田園詩。田園詩的特點是清淡自然,真實動人。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有《歸園田居》一組詩。陶淵明的文賦也寫得非常好,代表作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陶淵明的詩文以及他那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對后世影響很大,唐朝的大詩人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都曾經熱心地學習他;他筆下的桃花源更是成了人們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詞。陶淵明的成就,使他成為這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
二、王羲之和顧愷之
1、“書圣”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教師出示王羲之畫像和《蘭亭序》的摹本,并直接向學生講解:東晉王羲之,東晉瑯邪(今山東臨沂)人。后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做過東晉的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他集書法之大成,獨創(chuàng)一家。他的楷書,進一步擺脫隸書的形跡,達到獨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書法的多面手,特別是善寫行書、草書。人們贊美他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我們觀賞他的書法,是一種美的享受,令人贊嘆和陶醉。由于他的書法造詣很深,后人尊稱他為“書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蘭亭序》。《蘭亭序》寫于公元353年。此序共324字,筆勢開放俊朗,結構十分嚴謹。全文以“之”字最多,計有20個字,字字別開生面,無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歷代書法家也認為這是行書的絕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7個兒子都愛好書法。尤其幼子王獻之,能繼承他的書法藝術,也是筆飛墨舞,人們尊稱他為“小圣”把他父子合稱為“二王”。
2、“三絕”顧愷之
教師出《女史箴圖》并講解: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擅長人物畫。所謂人物畫,是指以人物為題材的繪畫。畫人物,難度很大。顧愷之的人物畫,其特點是“傳神”和“神氣”,即刻畫人物質性格和內心世界,主要表現在眼睛上。只要他點眼睛,畫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樣。他對藝術非常精心,如醉如癡。而且,他還是一個繪畫的理論家、評論家和文學家。所以,人們贊譽他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這位繪畫大師,他的繪畫題材很廣泛,佛教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都有??上Я鱾飨聛淼闹挥猩倭康哪”?,如《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這兩幅畫,在繪畫技巧上,比較準確地描繪了各種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線條優(yōu)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時,從畫中讓我們了解到當時貴族婦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側面。這兩幅畫卷是我國藝術寶庫里極寶貴的遺產。但《女史箴圖》摹本,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被英國所掠,現存?zhèn)惗卮笥⒉┪镳^。國內只能看到此圖的復制品。
三、石窟藝術
1、云岡石窟
2、龍門石窟
教師強調一下石窟開鑿的時間、地點,之后出示有關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的圖片,使學生對石窟藝術有直觀的印象,自己學習。
第24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學和藝術
第24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學和藝術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或了解建安詩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王粲和蔡文姬;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南北朝民歌的特點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書法家王羲之;大畫家顧愷之;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通過對建安詩人和詩歌、陶淵明的田園詩;書法、繪畫及石窟藝術具體內容和其中含義的介紹,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藝術的鑒賞能力,發(fā)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學生填寫“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成就”圖表來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歸納所學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從歸納總結的結果中體會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方面的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同時使學生明白這些文學藝術的成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健康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教學重點:建安詩人和陶淵明;石窟藝術
教學難點:建安詩人和陶淵明詩的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說一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杰出的科學家?他們的主要貢獻是什么?南北朝時期,杰出的無神論者是誰?他寫的《神滅論》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么?
教師導入:通過大家的回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如同一幅幅光彩奪目的圖畫映入我們的眼簾。的確,我國古代人民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燦爛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當我們看到這些,一種驕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為我們都是中國人而驕傲、自豪。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內容是文學藝術及其成就。
一、建安詩人與陶淵明
1、建安詩人:“三曹”與“建安七子”
教師首先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成就最高的要屬詩歌。在我國詩歌史的發(fā)展史上,這個時期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建安詩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詩歌的發(fā)展不僅植根于當時政治經濟的土壤之中,而且受到前代詩歌的影響。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既然建安詩人植根于當時政治經濟的土壤之中,又受到前代詩歌的影響,那么哪位同學能夠說一說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情況的特點是什么?前代詩歌指的是什么?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動蕩;漢樂府民歌。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出問題:為什么稱這一派詩人為建安詩人?建安詩人包括哪些人?代表作品是什么?“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這個時期的文學稱作建安文學,因此這一時期的詩人稱為建安詩人。其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是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詩》。
教師出示曹操的《蒿里行》和王粲的《七哀詩》,并讓學生討論、分析建安詩人作品的特點是什么?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嗚。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是曹操描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給社會所帶來的災難:鎧甲成了蟲蟻的棲身之所,成千上萬的人倒斃疆場,無人收葬,白骨遍野,裊無人煙,活命的還不足百分之一,想起來使人斷腸。)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保ㄟ@是王粲描述董卓死后,其部將李催、郭汜作亂關中的景象:戰(zhàn)亂波及之處,民不聊生,一個饑餓的婦人,把親骨肉拋棄,聽到嬰兒的哭啼聲,硬著心腸擦著眼淚走開。)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結果上加以總結:建安詩歌一方面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痛苦;另一方面表現了統(tǒng)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人民渴望統(tǒng)一的愿望。悲涼慷慨,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這種特色被稱為“建安風骨”。
2、陶淵明與田園詩
教師出示陶淵明畫像,讓學生根據預習和閱讀教材,簡單介紹一下陶淵明。然后教師出示陶淵明的詩,提出問題“對比建安詩歌來談一談陶淵明詩的特點”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獨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br> 教師加以概括:在陶淵明之前,從沒有—位詩人寫過這樣多的詩來歌詠農村風光、生活,他獨創(chuàng)的這類詩歌被稱為田園詩。田園詩的特點是清淡自然,真實動人。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有《歸園田居》一組詩。陶淵明的文賦也寫得非常好,代表作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陶淵明的詩文以及他那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對后世影響很大,唐朝的大詩人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都曾經熱心地學習他;他筆下的桃花源更是成了人們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詞。陶淵明的成就,使他成為這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
二、王羲之和顧愷之
1、“書圣”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教師出示王羲之畫像和《蘭亭序》的摹本,并直接向學生講解:東晉王羲之,東晉瑯邪(今山東臨沂)人。后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做過東晉的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他集書法之大成,獨創(chuàng)一家。他的楷書,進一步擺脫隸書的形跡,達到獨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書法的多面手,特別是善寫行書、草書。人們贊美他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我們觀賞他的書法,是一種美的享受,令人贊嘆和陶醉。由于他的書法造詣很深,后人尊稱他為“書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蘭亭序》?!短m亭序》寫于公元353年。此序共324字,筆勢開放俊朗,結構十分嚴謹。全文以“之”字最多,計有20個字,字字別開生面,無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歷代書法家也認為這是行書的絕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7個兒子都愛好書法。尤其幼子王獻之,能繼承他的書法藝術,也是筆飛墨舞,人們尊稱他為“小圣”把他父子合稱為“二王”。
2、“三絕”顧愷之
教師出《女史箴圖》并講解: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擅長人物畫。所謂人物畫,是指以人物為題材的繪畫。畫人物,難度很大。顧愷之的人物畫,其特點是“傳神”和“神氣”,即刻畫人物質性格和內心世界,主要表現在眼睛上。只要他點眼睛,畫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樣。他對藝術非常精心,如醉如癡。而且,他還是一個繪畫的理論家、評論家和文學家。所以,人們贊譽他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這位繪畫大師,他的繪畫題材很廣泛,佛教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都有??上Я鱾飨聛淼闹挥猩倭康哪”?,如《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這兩幅畫,在繪畫技巧上,比較準確地描繪了各種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線條優(yōu)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時,從畫中讓我們了解到當時貴族婦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側面。這兩幅畫卷是我國藝術寶庫里極寶貴的遺產。但《女史箴圖》摹本,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被英國所掠,現存?zhèn)惗卮笥⒉┪镳^。國內只能看到此圖的復制品。
三、石窟藝術
1、云岡石窟
2、龍門石窟
教師強調一下石窟開鑿的時間、地點,之后出示有關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的圖片,使學生對石窟藝術有直觀的印象,自己學習。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復習教學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必須要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未來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究竟有沒有好的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四單元《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復習教學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復習教學案教學目標
知識與
能力
1、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
2、說出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fā)的史實。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水經注》《齊民要術》《天工開物》等重要著作。
5、列舉魏晉時期書法、繪畫、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過程與
方法:
在復習中采取以學生自主、合作為主,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串聯記憶、因果記憶、想象歸納等,從整體把握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特點。情感態(tài)
度與價
值觀
認識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歷史、推動了歷史。在整個中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統(tǒng)一,有分裂,但統(tǒng)一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的愿望,我們要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
重點本單元基礎知識
難點
理清本單元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知識主線,學會引導學生分析江南經濟發(fā)展的原因和影響,正確評價曹操等人,從而培養(yǎng)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huán)節(jié)
教學問題設計
問題最佳
解決方案
情境引入
簡述復習范圍,直奔復習主題,明確這一歷史時期的特點是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師:復習導入。
生:整體把握
自主探究
基礎自查
一、三國鼎立(完成知識結構)
1.主要戰(zhàn)役表格
主要戰(zhàn)役
時間
交戰(zhàn)
雙方
結果和
影響
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2.三國鼎立局面形成表格
主要國家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經濟發(fā)展
魏
蜀
吳
二、江南經濟的開發(fā)(完成重點知識的準確回答):
1、三國滅亡的先后順序?西晉統(tǒng)一全國是在哪年?
2、西晉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耗竭了西晉國力的事件是什么?它是被哪個少數民族所滅?
3、西北方少數民族內遷開始于何時?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哪些?有何影響?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是在何時?
4、江南地區(qū)開發(fā)的原因是什么?表現如何?有何影響?
三、北方民族的融合
1、北魏是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何時統(tǒng)一北方?
2、北魏遷都洛陽的目的是什么?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會背景如何?簡述其主要內容和影響。
四、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類別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貢獻以及價值
數學
南朝
祖沖之世界上第一次…領先世界年。
農學
北朝
賈思勰我國現存的第一部……
地理
北魏
酈道元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書畫
東晉
王羲之寫出的字,或…或…《蘭亭序》
有“…”王羲之被……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石窟藝術
北朝山西大同的河南洛陽的
生:自主溫故,獨立完成,競爭合作,
師:巡回各組間,個別輔導,提供答案。
生:依據答案自我評價制定評價標準,查漏補缺,完善自我,評優(yōu)樹先
師:提示易錯點生:合作溫故
師:抽查復習情況根據組長的反饋提出新問題引導生回顧重點,采用搶答法、男女生競爭法、小組對抗法等多樣形式激勵生的積極性,以達到強化記憶、理解記憶、合作記憶的目的。
師:解答生自己解答不了的問題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剖析重難點
1.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兩次戰(zhàn)役曹操一勝一敗,試分析曹操勝、敗的原因。
2.江南經濟開發(fā)的條件、原因和影響是什么
參考答案(見學探)
3.如何評價北魏孝文帝改革(從背景、意義方面)
背景:在民族大融合趨勢的大背景下,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實行改革。
意義:北方經濟逐漸恢復發(fā)展,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評價: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融合發(fā)展的結果,也是北方長期以來兩種社會形態(tài)斗爭的結果,改革給這一歷史進程作了總結。北魏統(tǒng)治者改革的主觀動機,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其手段強調同化,但由于改革適應了少數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的客觀歷史趨勢,因而有力地促進了這一歷史進程。)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四次短暫的統(tǒng)一,分析其統(tǒng)一的原因及影響。
生:合作交流。進一步理解知識重點,加深記憶。師:重點講解本單元的重點、難點,加深學生對這些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提供參考答案。
拓展延伸
考點透視
本單元的命題的知識點主要集中在: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江南經濟的開發(fā)。中考在本單元出現的題型以選擇題為主。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和海峽兩岸交往的深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衛(wèi)溫率船隊到夷洲將成為命題的熱點。
師: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系和相互滲透
反思完善
知識簡單化、明了化(學生:參考老師平時上課時的板書提綱分組完成,繪制單元知識結構。要求精煉課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小組展示
師:比較選出有代表性的在班內展覽或者在黑板上板書最好的一幅作品。)
達標測評
中考演練--------直擊中考,沖刺中考
1.(2008年,長沙)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區(qū)發(fā)生了建國以來最強烈的地震災害。請問,在三國時期這一帶地區(qū)主要屬于下列哪一政權管轄。
A.魏B.蜀C.吳D.西晉
2.(2008年,泰州)在歷史課上,同學們講了許多關于三國鼎立的故事。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戰(zhàn)B.官渡之戰(zhàn)C.三顧茅廬D.七擒孟獲
3.(2009年,臨沂模擬)公元207年,曹操曾寫詩明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苯Y合所學知識判斷,當時曹操“志”在何處?
A.統(tǒng)一天下B.消滅袁紹C.廢漢稱帝D.建立魏國
4.(2008年,湖南岳陽)你認為下列哪一項屬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歷史功績()
A.建立統(tǒng)一國家B.創(chuàng)立科舉制度
C.維護國家統(tǒng)一D.促進民族融合
5.(2008年,臨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右圖)
材料二:在戰(zhàn)國時代我國已普遍使用印章(用木、石等材料雕刻而成的圖像章)。……如果把“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看作一個漢字“京”,她便是奧運會會徽史上第一次漢字字形書法的引入?!绻选爸袊?,舞動的北京”當作一個“人”形畫,她便是東方繪畫表現手法上的一次杰出的應用。……她將當之無愧地成為奧林匹克運動視覺形象史上的一座藝術豐碑。-----北京2008奧運會會徽說明
(1)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融合了中國哪幾種傳統(tǒng)藝術形式?
(2)上述傳統(tǒng)藝術形式在我國古代都有著輝煌的成就,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藝術家。請你選擇其中兩種藝術形式,根據所學歷史知識,各說出兩位我國古代藝術名家。
(3)2008北京奧運會即將召開,請從展示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角度,為本屆奧運會期間的文藝表演或宣傳設計兩項活動。
參考答案:1B2A3A4D
5.解析:本題結合社會熱點,考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卮鹪搯栴}的關鍵是要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在仔細觀察、判斷的基礎上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回答。
答案:(1)書法,印章(雕刻、雕塑),舞蹈,繪畫。
(2)書法:王羲之。繪畫:顧愷之,
(3)舞蹈,詩詞朗誦,書畫展,雕塑展,印章展等
實戰(zhàn)演練(略)--------檢測鞏固,闖關訓練。單元講義1、師針對生做題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解答,提供參考答案
2、師傳授做題方法
重點講解材料題的做法:
①先瀏覽問題,閱讀材料,帶著問題有意識地去閱讀材料;
②認真閱讀,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觀點,引文出處等);
③結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聯系教材;
④緊扣題意,認真作答.作答時還應注意有三種不同的回答形式:純粹用所引材料或歸納概括材料觀點;引用教材觀點和材料回答;引導生得出正確答案。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