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14七上1.1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看圖“對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現(xiàn)代人的頭部有什么區(qū)別”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通過思考和探究“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珍視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北京人”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jù)考古發(fā)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人自來有喜歡尋根的天性?!叭祟愂窃鯓赢a(chǎn)生的?”教師可利用“導入框”中提出的這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說說他們所知的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并由此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1、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板書)
1965年,我國冰川學家在云南省元謀盆地進行科學考察,在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兩顆牙齒化石,后經(jīng)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門齒。后來,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同一地層中還發(fā)現(xiàn)了幾件打制的石器,以及一些零星散布的炭屑,兩小塊燒骨。經(jīng)科學家測定,這兩顆古人類牙齒化石及石器、炭屑、燒骨存在的年代,距今約有170萬年。這就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元謀人。
2、北京人(板書)
比較具體地介紹1929年裴文中發(fā)現(xiàn)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介紹迄今為止,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下頜骨、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代表約40個北京猿人個體。洞內還發(fā)現(xiàn)近10萬件石器。講這些的目的不是讓學生記憶,而是引出“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這一結論。
講北京人的體質特征,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現(xiàn)代人頭像。讓學生“對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同桌的頭部有什么區(qū)別?”歸結出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是,教師要強調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腳分工明顯”。
打制石器和使用天然火。講北京人的打制石器,注意它與天然石塊的區(qū)別:是經(jīng)人工打制的工具。在扼要說明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的證據(jù)后,可讓學生“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為什么說“火的使用,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可讓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議論。
北京人過群居生活,是由生產(chǎn)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和環(huán)境的險惡所決定的。這一點,點到即可,學生不太懂也無妨。然后,可讓學生看課本第一幅彩圖《北京人的生活》和第3頁的圖畫,“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3、山頂洞人(板書)
請學生讀“活動與探究”之中“1.議一議: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一問題閱讀“山頂洞人”這一子目,要求學生從課文中尋找答案。閱讀后,可讓學生互相議論,再請同學起來說一說。在議論、回答的過程中,分兩步引導學生:第一,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顯進步,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即引導學生注意找準比較的角度,如體質特征、制造工具的技術、人工取火、社會組織等方面,以培養(yǎng)學生歸納和比較的能力。
第二,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山頂洞人的骨針和裝飾品”圖畫,并請學生朗讀課文有關的小字部分。進而引導學生探究:“山頂洞人會制造骨針,有了裝飾品。這能夠說明什么?”從而自然地引出結論: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可用獸皮縫制衣服;懂得愛美,有了美的意識。
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在山頂洞人的洞穴里發(fā)現(xiàn)海蚶殼說明什么問題?你怎樣看?
“氏族”這一概念對初一學生是難以理解的,可抓準六個字給予通俗的解釋:“血緣”、“公有”、“平等”。
課后小結學完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嗎?
課后習題選擇題:
1.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好日子。假如你已經(jīng)去過出土我國最早人類的遺址,那么你能告訴我,它位于哪個省嗎?()
A.廣東B.湖南C.云南D.陜西
2.你喜歡恐龍嗎?2003年底,一條題為“元謀人故鄉(xiāng)發(fā)現(xiàn)大量恐龍化石群”的消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迅速傳播,你知道元謀人故鄉(xiāng)在()。
A.四川省B.陜西省C.北京周口店D.云南省
3.“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前,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經(jīng)會使用天然火”。根據(jù)這些特點,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4.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能制造工具的原始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藍田人
5.你如果到北京旅游,除了登長城看故宮,你還能()。
A.參觀半坡遺址B.參觀河姆渡遺址C.參觀元謀人遺址D.參觀北京人遺址
6.1987年,北京周口店遺址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清單,下列早期人類中,在此遺址生活過的是()。
①元謀人②北京人③藍田人④山頂洞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7.下列關于北京人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北京人一天生活,離不開許多種類的打制石器
B.在夜晚來臨的時候,北京人往往圍坐在火堆前
C.北京人在炎熱的夏天也只能穿獸皮衣服
D.北京人離不開相對穩(wěn)定的群體
8.下列哪一項不屬于山頂洞人()。
A.懂得鉆孔技術B.懂得人工取火
C.會制作裝飾品D.開始使用天然火
9.我們已發(fā)現(xiàn)的人類,請你按時間的先后排列()。
①元謀人②北京人③藍田人④山頂洞人
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10.我國人類社會形成過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
A.元謀人B.藍田人C.北京人D.山頂洞人
11.在下列選項中,哪一項不屬于黃河流域發(fā)掘的原始人類遺址()。
A.元謀人B.藍田人C.北京人D.山頂洞人
12.下列各項不符合“北京人”生產(chǎn)和生活狀況的是()。
A.群居生活B.人工取火
C.使用簡單語言D.制造使用簡單工具
板書1、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板書)
2、北京人(板書)
3、山頂洞人(板書)
擴展閱讀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總第課時 .?。?br>
:知道祖國境內的三個遠古居民代表、了解遠古居民的生活狀況
:北京人、山頂洞人
:對本課基本內容的理解需要科學合理的推斷和想象
:認真閱讀第一課課文,完成下面的填空,請認真書寫。
一、元謀人
1.發(fā)現(xiàn)地點;省縣
2.距今年代:生活在距今約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人類。
3.生產(chǎn)生活:會制造和知道
二、北京人
1.發(fā)現(xiàn)地點;北京西南 的山洞里 2.距今年代:距今約年至年
3.體質特征:保留了 的某些特征, 分工明顯
4.生產(chǎn)生活:
(1)工具:能夠和工具,(2)用火:會使用,會
5.社會關系:共同勞動,過著生活,形成了早期的。
三、山頂洞人
1.發(fā)現(xiàn)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的洞穴內 2.距今年代:距今約年
3.體質特征:模樣和基本相同
4.生產(chǎn):(1)工具:仍用,已掌握和技術,
(2)用火:會,(3)靠、 為生,還會
5.生活:
(1)原始人群之間出現(xiàn)的交換(2)用縫制衣服,懂得
項目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時期
體質特征
勞動工具
取火方式
生產(chǎn)活動
社會組織
思想觀念
(3)山頂洞人死后要
6.社會關系: (1)組織:按關系結合成
(2)特點:使用公有 ,勞動,共同分配 ,沒有 的差別。
:請試著用表格總結本課知識點
圖說“人類起源與發(fā)展”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解
與元謀人相關的基本知識
掌握
有關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觀察比較
古猿、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或現(xiàn)代人)的頭部有什么區(qū)別
想象描述
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思考比較
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那些進步
情感態(tài)度
價值觀
愛國情感
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值得熱愛
思想意識
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應該珍惜它教學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歷史年代距今久遠,需要科學推斷和合理想象這些較高層次的思維活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結合“導入框”內容放映有關傳說的錄像,激發(fā)學生興趣。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我國最早的人類
教師根據(jù)幻燈片簡介1965年在云南元謀盆地的發(fā)現(xiàn),強調指出:
1、“距今約170萬年”這個數(shù)據(jù)經(jīng)科學測定出來,是我國考古學界一致公認的研究成果。但是近來不斷有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其中有兩處可能比元謀人更早。一個是重慶巫山龍骨坡的“巫山人”,另一個是山西芮(ruì)城縣的西侯度文化。因此,究竟誰是我國境內最早的居民,學術界未有一致的定論。說不定在座的同學中,將來有人會探究出新的成果,為我國歷史科學的殿堂添磚加瓦,使它更加燦爛輝煌。
2、遺存中的牙齒是人類的,而且有幾件打制的石器,說明元謀人已會制造和使用工具,炭屑和燒骨則證明他們已知道用火了。
北京人
教師簡介1929年以來,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發(fā)現(xiàn),強調指出:
1、裴文中發(fā)現(xiàn)北京人第一塊頭蓋骨。
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下頜骨、157枚牙齒以及大量骨骼碎塊,代表40多個北京人個體。
3、洞內還發(fā)現(xiàn)近10萬件石器。由此可見,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生活痕跡最豐富的遺址。
結合教材內容放映有關“北京人”的錄像,設置歷史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和探究。
1、頭部特征:放映三幅人物頭像幻燈片以及相關表格,讓學生對比古猿、北京人、現(xiàn)代人的頭部區(qū)別,得出結論——北京人的頭部特征與古猿區(qū)別不大,與現(xiàn)代人區(qū)別卻很大。
項目
前額
眉脊骨
顴骨
吻部
下頜
古猿
低平
粗壯
高突
前伸
很不明顯
北京人
低平
粗壯
高突
前伸
很不明顯
現(xiàn)代人
高聳
細柔
低突
后斂
明顯2、打制石器:指導閱讀課本第6頁的“自由閱讀卡”,學生討論:“打制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什么不同?”接著指導閱讀同頁的“活動與探究”2,組織學生討論(題目如書)。
3、用天然火:指導閱讀課本第4頁的“動腦筋”(介紹北京人遺址的灰燼堆),學生討論:“北京人遺址里為什么會留下這么多的灰燼堆?”(他們只能使用天然火,需要保留火種。)
4、群居生活:指導閱讀課本第3頁的“《韓非子》語句”,觀察彩色插圖《北京人生活時期的部分動物》以及《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學生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山頂洞人
結合課文放映有關“山頂洞人”的錄像,設置歷史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比較、辯論。
1、頭部特征:放映北京人、山頂洞人、現(xiàn)代人的頭部區(qū)別,得出結論:山頂洞人的模樣和現(xiàn)代人基本相同。
2、生產(chǎn)生活水平:指導閱讀4—5頁有關山頂洞人的“正文”和“閱讀文字”,組織學生活動。
A.問:“山頂洞人的遺址里還有沒有大量的灰燼堆?這是為什么?”(已能人工取火,不必刻意保存火種了。)
B.放映《山頂洞人的裝飾品》幻燈片,學生“動腦筋”并辯論(見教材第5頁)。
C.放映第6頁“活動與探究”1的幻燈片,學生先思考:“應從哪些方面比較?”接著放映《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表》幻燈片標題行,然后隨著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各項答案。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tài)
工具制造
用火水平
生產(chǎn)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約70~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用天然火
采集、
狩獵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約18000年
和現(xiàn)代人基本相同
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
人工取火
采集、
漁獵
懂得
愛美
氏族公社D.教師通俗地解釋“氏族公社”里血緣紐帶、財產(chǎn)公有、平等相處等情況。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運用幻燈片提問并對照答案)
1、《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講到了三種代表。其中,元謀人被稱為“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生活痕跡最豐富的遺址,山頂洞人的模樣已經(jīng)同現(xiàn)代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2、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距今年代分別是約170萬年、約70萬到20萬年、約18000萬年。
3、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分組填《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表》)
4、對各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提醒預習第2課《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教學反思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教學反思”,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教學反思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是初中歷史的第一課,學習效果直接影響到以后的歷史教學,所以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歷史都學些什么,歷史該怎么學。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因為“歷史”這個字眼總能讓人感覺到枯燥,所以在授課過程中,盡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以便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基于本課的內容,我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認知水平、能力技巧等方面綜合考慮,確立了以“學案導學”為操作平臺,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將導學案與多媒體完美結合,培養(yǎng)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合作探究與思考能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課堂,關注歷史,關注社會和諧發(fā)展意識。課堂上采取多樣式的活動,幫助同學們在直觀地感覺歷史基礎上,了解歷史。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經(jīng)過精心準備,這節(jié)課還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我談談對本節(jié)課的體會。
成功之處:
一、導入,一個好的開始
好的導入,要猶如有利的鷹爪,抓住學生的興趣神經(jīng),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在本課的設計上,我首先通過人類起源神話故事《女媧造人》《亞當和夏娃》導入新課,故事由學生自主搜集和整理,進行講述。在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自主搜集資料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導入的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神話傳說的基礎上得到了科學的解釋,人是由猿一步步轉化而來的。我在此處還穿插了中央十套的熱門節(jié)目《探索發(fā)現(xiàn)》,既拉近了學生與遠古歷史的距離,又引出了本課的主線,借助探索發(fā)現(xiàn)的節(jié)目特點,增強本課的趣味性和科學性,進行了很好的情景創(chuàng)設。
二、教學過程,注重學生的體會
(一)探究歷史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我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方式,注重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給學生一種學習歷史的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或是合作的基礎上完成對知識的探索。而且也體現(xiàn)了歷史的嚴謹性,一切以史實、史料、考古發(fā)現(xiàn)或是化石為依據(jù),做到論從史出,讓學生體會到歷史獨有的特色。在探究的過程中也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我在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學習中,給學生提供了反應遠古居民生活的代表圖片和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文字資料,讓學生自主探究出遠古居民的相關信息,并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更有科學探究的味道。在學生探究前,我進行學法的指導,給學生指引,讓學生清晰的了解了遠古居民的相關信息,而且脫離了枯燥的文字表述,科學報告也以交流的方式得到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調動學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有看,有讀,有想,有說,氣氛也十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