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4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一)通假字:
通假
讀音
字義
例句
出處
要——邀
yāo
邀請
便要還家
《桃花源記》
具——俱
jù
詳盡
具答之
《桃花源記》
有——又
yòu
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八分有奇
《核舟記》
詘——屈
qū
彎曲
詘右臂支船
《核舟記》
衡——橫
héng
橫著的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
甫——父
fǔ
男子美稱,多附于字之后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核舟記》
簡——揀
jiǎn
挑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
與——舉
jǔ
選拔
選賢與能
《大道之行也》
矜——鰥
guān
老而無妻的人
矜、寡、孤、獨
《大道之行也》
曾——層
céng
重疊
蕩胸生曾云
《望岳》
闕——缺
quē
中斷
略無闕處
《三峽》
通假的類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
(二)詞類活用:
類型
例句
出處
解釋
意動用法
漁人甚異之
《桃花源記》
對……感到詫異
名詞作狀語
復前行、聽婦前致詞
《桃花源記》
往前、上前
形容詞作動詞
欲窮其林
《桃花源記》
窮盡,走到頭
名詞作動詞
有仙則名
《陋室銘》
有名氣
名詞作動詞
有龍則靈
《陋室銘》
有靈性
使動用法
無絲竹之亂耳
《陋室銘》
使……雜亂
使動用法
無案牘之勞形
《陋室銘》
使……勞累
名詞作動詞
不蔓不枝
《愛蓮說》
長枝蔓、長枝節(jié)
名詞作狀語
箬蓬覆之
《核舟記》
用箬蓬
名詞作狀語
石青糝之
《核舟記》
用石青
名詞作動詞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核舟記》
戴著高帽、長滿胡須
名詞作動詞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記》
梳著椎型發(fā)髻
名詞作形容詞
其色墨
《核舟記》
黑的
意動用法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為親人、
以……為子女
形容詞作名詞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詞作名詞
造化鐘神秀
《望岳》
神奇、秀麗的景色
意動用法
一覽眾山小
《望岳》
認為……小
使動用法
恨別鳥驚心
《春望》
使……受驚
形容詞作名詞
雖乘奔御風
《三峽》
飛奔的馬
形容詞作名詞
空谷傳響
《三峽》
回聲
形容詞作動詞
夕日欲頹
《答謝中書書》
墜落
名詞作動詞
相與步于中庭
《記承天寺夜游》
散步
名詞作狀語
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
《觀潮》
用銀、用玉
形容詞作動詞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觀潮》
窮盡
名詞作動詞
皆披發(fā)文身
《觀潮》
畫著文彩
形容詞作動詞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變白
名詞作動詞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詞作狀語
拄杖無時夜叩門
《游山西村》
在夜里
詞類活用的類型: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作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三)一詞多義:
之
a.漁人甚異之:代詞,指桃花林的美景
為
a.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
b.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給,替
b.水陸草木之花:結構助詞,的
c.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c.無絲竹之亂耳:取消主謂獨立性的結構助詞,不譯
d.為宮室:做。這里指雕刻。
e.中軒敞者為窗:是
d.何陋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
f.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被
屬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焉
a.不復出焉:兼詞,從這里。
b.神情與蘇、黃不屬:類似
b.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句尾語氣助詞,不譯。
c.屬引凄異:連接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怎么
舍
a.便舍船:離開
志
a.處處志之:動詞,做標記
b.屋舍儼然:房屋
b.尋向所志:名詞,標記
尋
a.尋向所志:尋找
奇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特
b.尋病終:不久
b.八分有奇:指零數
可
a.高可二黍許:大約
云
a.自云先世避秦時亂:說
b.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b.蓋大蘇泛赤壁云:句尾語氣助詞,不譯。
行
a.復前行:走
閉
a.是故謀閉而不興:封閉,阻塞
b.大道之行也:施行
b.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曾
a.計其長曾不盈寸:竟然
雖
a.老嫗力雖衰:雖然
b.蕩胸生曾云:重疊
b.雖乘奔御風:即使
自
a.自三峽七百里中:在
絕
a.沿溯阻絕:斷,中斷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絕崦多生怪柏:極
c.自康樂以來:自從
c.哀轉久絕:消失
與
a.選賢與能:通“舉”,選拔
觀
a.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看
b.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欣賞
b.天下之偉觀:景觀
c.念無與為樂者:介詞,和
能
a.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能夠
b.以此夸能:能力,本領
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e.天與云與山與水:連詞,和
僅
a.僅如銀線:幾乎,將近
勢
a.勢極雄豪:來勢,氣勢
b.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b.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更
a.是日更定: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一
a.上下一白:副詞,全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
b.惟長堤一痕:數詞,一
白
a.上下一白:形容詞,白色的
者
a.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人
b.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名詞,酒杯
b.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定語后置的標志
(四)古今異義
類型
例句
古義
今義
出處
詞義轉移
芳草鮮美
鮮艷美麗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
好象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阡陌交通
交錯相通
運輸、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沒有血緣關系的人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問所從來
從……來
從過去到現在
《桃花源記》
詞義縮小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和兒女
專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走投無路的境地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無論魏晉
不要說,更不必說
表條件關系的連詞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夠,不充足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詣太守,說如此
代詞,指桃花源的情況
這樣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散步很遠的香氣
《陋室銘》
詞義轉移
往來無白丁
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平民、百姓
《陋室銘》
詞義轉移
宜乎眾矣
應當
合適
《愛蓮說》
詞義轉移
罔不因勢象形
順著、就著
因為
《核舟記》
詞義轉移jab88.coM
罔不因勢象形
模仿
指一種動物
《核舟記》
詞義轉移
佛印居右
在
居住
《核舟記》
詞義轉移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長
修理、修建
《核舟記》
詞義轉移
男有分
職業(yè)、職守
過分
《大道之行也》
詞義轉移
女有歸
女子出嫁
返回
《大道之行也》
詞義轉移
盜竊亂賊而不作
造反
沒有秩序
《大道之行也》
詞義轉移
造化鐘神秀
聚集
指一種計時的器具
《望岳》
詞義轉移
良多趣味
確實,實在
好
《三峽》
詞義擴大
四時俱備
季節(jié)
時間
《答謝中書書》
詞義轉移
曉霧將歇
消散
休息
《答謝中書書》
詞義轉移
夕日欲頹
墜落
變壞
《答謝中書書》
詞義消失
相與步于中庭
院里
《記承天寺夜游》
詞義轉移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
但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記承天寺夜游》
詞義轉移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罷了
耳朵
《記承天寺夜游》
詞義轉移
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肥沃
《觀潮》
詞義轉移
海涌銀為郭
外城
指一種姓氏
《觀潮》
詞義轉移
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
馬
騎馬
《觀潮》
詞義轉移
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
舉槍
指一種體育器材
《觀潮》
詞義縮小
人物略不相睹
人和物
文學和藝術作品中所描寫的人
《觀潮》
詞義轉移
江干上下十余里
岸,邊
干燥
《湖心亭看雪》
詞義轉移
余拿一小船
撐,劃
用手或其他方式抓起
《湖心亭看雪》
詞義轉移
用毳衣爐火
火爐
爐子和火/爐子中的火
《湖心亭看雪》
詞義轉移
仍憐故鄉(xiāng)水
愛
可憐
《渡荊門送別》
古今異義的類型:詞義縮小、詞義擴大、詞義轉移、色彩變化、詞義消失。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4)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5)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6)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7)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2、倒裝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賓語前置)
(2)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賓語前置)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定語后置)
(4)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定語后置)
(5)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定語后置)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定語后置)
(7)吳兒善泅者數百。(定語后置)
(8)細若蚊足,鉤畫了了。(狀語后置)
(9)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狀語后置)
(10)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狀語后置)
(11)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狀語后置)
(12)出沒于鯨波萬仞中。(狀語后置)
文言句式的類型:判斷句、被動句、否定句、倒裝句(主謂倒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省略句。
相關推薦
九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復習整理
九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復習整理
第六單元
21.曹劌論戰(zhàn)22.鄒忌諷齊王納諫
23.愚公移山24.《詩經》兩首
教材精梳理
1.重點字音
曹劌()又何間焉()玉帛()車轍()登軾()
旗靡()鄒忌()昳麗()朝服()衣冠()
窺鏡()期年()間進()萬仞()山北之塞()
迂回()魁父()荷擔()箕畚()孀妻()
始齔()智叟()窮匱()雎鳩()窈窕()
好逑()荇菜()寤寐()萋萋()蒹葭()
溯洄()未晞()湄()芼()厝()
懲()躋()坻()涘()沚()
提示
guìjiànbózhéshìmǐzōuyìzhāoguānkuījījiànrènsèyūkuíhèjīběnshuāngchènsǒukuìjūjiūyǎotiǎoqiúxìngwùmèiqījiānjiāsùhuíxīméimàocuòchéngjīchísìzhǐ
2.重點詞義
(1)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
(3)何以戰(zhàn)
(4)弗敢專也
(5)弗敢加也,必以信
(6)公將鼓之
(7)遂逐齊師
(8)一鼓作氣
(9)夫大國,難測也
(10)望其旗靡
(11)鄒忌修八尺有余
(12)朝服衣冠
(13)孰視之
(14)臣之妻私臣
(15)王之蔽甚矣
(16)能謗譏于市朝
(17)時時而間進
(18)皆朝于齊
(19)年且九十
(20)懲山北之塞
(21)雜然相許
(22)且焉置土石
(23)寒暑易節(jié)
(24)其如土石何
(25)何苦而不平
(26)帝感其誠
(27)君子好逑
(28)寤寐思服
(29)左右芼之
(30)宛在水中央
(31)道阻且長
(32)白露未已
提示
(1)間:參與。
(2)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3)以:憑,靠。
(4)弗:不。專:個人專有。
(5)加:虛報。信:實情。
(6)鼓:擊鼓進軍。
(7)逐:追趕,追擊。
(8)作:振作。
(9)測:推測,估計。
(10)靡:倒下。
(11)修:長,這里指身高。
(12)服:穿戴。
(13)孰:仔細。
(14)私:偏愛。
(15)蔽:受蒙蔽。
(16)謗譏:指“議論”。
(17)間:間或,偶然。
(18)朝:朝見。
(19)且:將近。
(20)懲:戒,這里是“苦于”的意思阻塞。
(21)許:贊同。
(22)焉:疑問代詞,哪里。置:安放。
(23)易:交換。
(24)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25)苦:愁。
(26)感:被……感動。
(27)逑:配偶。
(28)思服:思念。
(29)芼:挑選。
(30)宛:仿佛、好像。
(31)阻:艱險。
(32)已:止,這里是“干,變干”。
3.一詞多義
間
朝
服
之
且
4.古今異義
(1)臣之妻私臣。
私:古義,偏愛;今義,與“公”相對,私下、暗地里。
(2)白露未已。
已:古義,這里是“干,變干”;今義,停止,已經。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間:古義,參與;今義,中間,空間或時間。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鄙:古義,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今義,輕視,看不起。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義,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
(6)忠之屬也。
忠: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今義,忠誠。
(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①獄:古義,訴訟案件;今義,監(jiān)禁罪犯的地方。
②情:古義,實情;今義,感情。
(8)弗敢加也,必以信。
加:古義,虛報;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東西和在一起,增加。
5.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2)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3)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
“厝”通“措”,放置。
(5)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6.詞類活用
(1)公將鼓之。
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名詞用作動詞,賜福。
(3)帝感其誠。
感:動詞被動用法,被……感動。
7.文言句式
(1)倒裝句式
何以戰(zhàn)(就是“以何戰(zhàn)”,這是古代漢語的一種特殊句式,疑問代詞作賓語,通常提到動詞或介詞前面)
且焉置土石(就是“且置土石焉”)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
(2)判斷句
夫戰(zhàn),勇氣也
夫大國,難測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3)省略句
可以一戰(zhàn)(應為“可以之一戰(zhàn)”省略介詞賓語“之,這一點”)
何以戰(zhàn)(承前省略主語)
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動詞謂語,應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8.理解翻譯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3)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4)夫戰(zhàn),勇氣也。
(5)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6)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7)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8)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9)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0)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1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13)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14)甚矣,汝之不惠!
(15)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6)帝感其誠。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18)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19)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提示
(1)那些吃肉的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2)衣食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給別人。
(3)這是忠于職守(盡心盡力為人民辦好事)之類的事。憑這一點,就可以跟敵人打一仗了。如果(跟齊國)作戰(zhàn),就請(讓我)跟從(您)。
(4)作戰(zhàn),要靠勇氣。
(5)我仔細察看發(fā)現了齊軍戰(zhàn)車輪跡混亂,又遠遠望見齊軍戰(zhàn)旗也倒了,(知道他們真的敗了)所以才(請您下令)追擊他們。
(6)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7)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
(8)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9)由此看來,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厲害啦。
(10)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zhàn)勝(別國)。
(11)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大山而居住。
(12)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13)冬夏交換季節(jié)的時候,才往返一次。
(14)你太不聰明了!
(15)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愁挖不平嗎?
(16)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17)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18)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左右兩邊。好姑娘美麗又善良,我從早到晚追求著她。
(19)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艱險又彎曲。順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
9.文學常識
(1)《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莊公十年》。
(2)《左傳》傳說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蹲髠鳌啡Q《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后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它表現在:長于記述戰(zhàn)爭,善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
(3)《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zhàn)國策》,這部書是西漢時經劉向整理編寫的。
《戰(zhàn)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于戰(zhàn)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tǒng)一以后。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定名為《戰(zhàn)國策》??偣踩?。全書沒有系統(tǒng)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戰(zhàn)國策》的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稇?zhàn)國策》都常常使用鋪排和夸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里,語言不僅是作用于理智、說明事實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zhàn)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致,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左傳》描寫人物,大多是簡筆的勾勒。
第三,《戰(zhàn)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歷來家喻戶曉。
(4)《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今傳《列子》八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读凶印防锩娴南惹卦⒀怨适潞蜕裨拏髡f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
(5)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zhàn)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6)《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多采用賦、比、興的創(chuàng)作手法。
《詩經》中寫戀愛和婚姻問題的詩,或歌唱男女相悅之情、相思之意,或贊揚對方的風采容貌,或描述幽會的情景,或表達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嘆棄婦的不幸遭遇,內容豐富,感情真實,是全部《詩經》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
“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把拧狈帧洞笱拧贰缎⊙拧?,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缎⊙拧分幸灿胁糠置窀琛!绊灐眲t為宗廟祭祀之詩歌?!把拧薄绊灐敝械脑姼瑁瑢τ谖覀兛疾煸缙跉v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后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10.名句段梳理
(1)________________,又何間焉?
(2)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
(3)夫戰(zhàn),勇氣也。________________。彼竭我盈,故克之。
(4)曹劌請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6)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妻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__;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受上賞;________________,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9)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________________,四境之內________________: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0)表明齊威王采取納諫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聚室而謀曰:“________________?”
(12)北山愚公長息曰:“________________?”
(1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14)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優(yōu)哉游哉,輾轉反側。
(15)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________________,道阻且躋。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坻。
(16)請你寫出《曹劌論戰(zhàn)》中曹劌分析戰(zhàn)爭勝利原因的一段話。
提示
(1)肉食者謀之
(2)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7)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上書諫寡人者
(9)莫不畏王莫不有求于王
(10)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11)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1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3)窈窕淑女
(14)寤寐思服
(15)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16)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2017九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2017九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一)
篇目
第五單元
17.公輸18.《孟子》兩章
19.魚我所欲也20.《莊子》故事兩則
教材精梳理
1.重點字音
楩()鹓()郢()蹴()鴟()
醴泉()敝輿()犀兕()黿鼉()鮒魚()
文梓()守圉()畎畝()傅說()膠鬲()
拂士()茍得()—簞食()一豆羹()濠梁()
鯈魚()
提示
piányuānyǐngcùchīlǐyúxīsìyuántuófùzǐyùquǎnyuègébìgǒudāngēngháotiáo
2.重點詞義
(1)起于魯
(2)請說之
(3)胡不已乎
(4)以牒為械
(5)吾知所以距子矣
(6)不可謂知類
(7)請獻十金
(8)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0)天下順之
(11)人恒過然后能改
(12)困于心衡于慮
(13)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14)故不為茍得也
(15)故患有所不辟也
(16)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17)蹴爾而與之
(18)妻妾之奉
(19)此之謂失其本心
(20)惠子相梁
(21)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22)非梧桐不止
(23)安知魚之樂
(24)是魚之樂也
(25)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提示
(1)起:出發(fā),動身。
(2)說:解釋。
(3)胡:為什么。已:停止。
(4)牒:木片。
(5)所以:用來……方法。
(6)知類:明白事理。
(7)請:請允許我。
(8)寇:入侵。
(9)域:界限,這里的意思是限制。
(10)順:歸順,服從。
(11)恒:常。
(12)衡:通“橫”,梗塞,不順。
(13)喻:了解。
(14)茍:茍且。
(15)患:禍患,災難。
(16)是:這樣。
(17)與:給予。
(18)奉:侍奉。
(19)本心:天性,天良。
(20)相:輔助君主的人,相當于后代的宰相。這里作動詞,做宰相的意思。
(21)國:國都,京城。
(22)止:棲息。
(23)安:疑問代詞,怎么。
(24)是:這。
(25)全:完全,確定是。
3.一詞多義
國
與
于
4.古今異義
委而去之
委:古義,放棄;今義,確實,委任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古義,限制;今義,范指某種范圍。
止非梧桐不止
不止:古義,棲息;今義,停止、阻攔、僅、只。
5.通假字
(1)公輸盤不說
“說”通“悅”,解釋為高興、愉快。
(2)吾知所以距子矣
“距”通“拒”,解釋為對抗。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解釋為抵擋。
(4)公輸盤詘
“詘”通“屈”,解釋為理屈。
(5)親戚畔之
“畔”通“叛”,解釋為背叛。
(6)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解釋為增加。
(7)衡于慮
“衡”通“橫”,解釋為梗塞,不順。
(8)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解釋為輔佐。
(9)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解釋為躲避。
(10)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解釋為辨別。
(1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解釋為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與”通“歟”,解釋為語氣助詞。
(12)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通“向”,解釋為從前。
6.詞類活用
(1)惠子相梁
相:輔助君主的人,相當于后代的宰相。這里作動詞,做宰相的意思。
(2)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動:使動用法,使……動。
7.文言句式
(1)倒裝句
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狀語“于畎畝”后置)
(2)判斷句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省略句
舍生而取義者也(省略主語“我”)
8.理解翻譯
(1)夫子何命焉為?
(2)愿借子殺之。
(3)宋何罪之有?
(4)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
(5)雖殺臣,不能絕也。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8)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9)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10)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1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15)此之謂失其本心。
(16)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7)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18)夫鹓芻鳥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19)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20)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21)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提示
(1)先生有什么見教呢?
(2)希望借助您去殺了他。
(3)宋國有什么罪呢?
(4)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宋國土地方圓(不過)五百里,這好像彩飾篷車與破車相比。
(5)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抗者)。
(6)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7)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
(8)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作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9)所以上天要下達重大使命到這樣的人身上。
(10)用這些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堅忍,增加他尚未具備的才干。
(11)這樣人們才會懂得憂患使人生存發(fā)展,而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12)通過某種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然而有人卻不采用;通過某種手段就可以躲避禍患,然而有人卻不采用。
(13)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樣的思想,每個人都有,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14)優(yōu)厚的俸祿卻不分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那優(yōu)厚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益處呢!
(15)這叫做喪失了人生下來固有的善的本性。
(16)輕蔑地吆喝著給他,(饑餓的)過路人也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7)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
(18)鹓芻鳥,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19)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0)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
(21)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9.文學常識
(1)《公輸》選自《墨子公輸》。
(2)墨子,名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3)《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
(5)《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地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
(6)《莊子》是道家經典之一。莊周,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家,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又為先秦時期文學家,其文學成就尤居先秦諸子之冠,堪稱浪漫文學之父、東方文藝之神。著書十余萬言,《莊子》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
10.名句段梳理
(1)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謂智。________________,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________________。義不殺少而殺眾,________________。
(2)天時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
(3)故曰,________________,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________________,國恒亡。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
(7)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萬鐘于我何加焉!
(9)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0)夫鹓芻鳥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________________。
(11)今子________________而嚇我邪?
(12)我非子,________________;子固非魚也,________________!
(13)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________________,我知之濠上也。
提示
(1)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強不可謂知類
(2)地利不如人和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7)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義者也
(8)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9)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今為妻妾之奉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10)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11)欲以子之梁國
(12)固不知子矣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13)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2015中考語文八年級上冊文言文考點突破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15中考語文八年級上冊文言文考點突破”,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考點突破
一、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含義。
(一)重點實詞練習。
1.緣溪行 (沿著)
2.具答之 (詳細)
3.咸來問訊 (都)
4.落英繽紛 (落花)
5.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
6.便扶向路 (沿,順著)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類)
8.欣然規(guī)往 (計劃)
9.不復出焉 (再)
10.延至其家 (邀請)
11.后遂無問津者 (渡口)
12.斯是陋室 (這)
13.可愛者甚蕃 (多)
14.亭亭凈植 (立)
15.罔不因勢象形 (無不,全都)
16.嘗貽余核舟一 (贈)
17.雕欄相望焉 (左右相對)
18.石青糝之 (涂)
19.佛印絕類彌勒 (極像)
20.矯首昂視 (舉)
21.其船背稍夷 (平)
22.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滿)
23.其兩膝相比者 (靠近)
24.珠可歷歷數也 (分明可數的樣子)
25.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清楚,明白)
26.男有分,女有歸 (職分,職業(yè))
27.貨惡其棄于地也 (憎惡)
28.盜竊亂賊而不作 (興起)
29.雖乘奔御風 (即使)
30.良多趣味 (真的,實在)
31.絕多生怪柏 (極高的山峰)
32.沿溯阻絕 (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
33.夏水襄陵 (上,漫上)
34.不見曦月 (指太陽)
35.飛漱其間 (沖刷)
36.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將要墜落)
37.五色交輝 (交相輝映)
38.相與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39.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農歷十六)
40.是日更定 (完了,結束)
41.霧凇沆碭 (白氣彌漫的樣子)
4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43.隨波而逝 (去,往)
44.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窮盡)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古今義差別較大的詞。
例句古義今義
芳草鮮美鮮艷美麗(味道)新鮮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交通運輸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魏晉(更)不必說表條件關系的連詞
遂與外人間隔斷絕來往事物在時間或
空間上的距離
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充足
說如此像這樣這樣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清閑的人與事無關的人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酒杯白色
人物略不相睹一點兒與“詳”相對
一百許里大約許可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時而偏東,時而偏西泛指人或事物
鳶飛戾天者到達罪過
經綸世務者治理政治規(guī)律,如“滿
腹經綸”
至于夏水襄陵到了……的時候表示另提一事
(三)解釋下列用法發(fā)生變化的加點詞。
1.林盡水源 (消失)
2.漁人甚異之 (對……感到詫異)
3.復前行 (向前)
4.欲窮其林 (窮盡,走到盡頭)
5.處處志之 (做標記)
6.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出名,著名)
7.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顯出靈異)
8.無絲竹之亂耳 (使……感到混亂;使……受到擾亂)
9.無案牘之勞形 (使……感到勞累)
10.不蔓不枝 (蔓,枝,可譯為“長枝蔓”“生旁枝”)
11.苔痕上階綠 (長上;變綠)
12.香遠益清 (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顯得清幽)
1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奔馳的快馬)
14.回清倒影 (清波)
15.晴初霜旦 (降霜)
16.空谷傳響 (在空蕩的山谷里)
(四)解釋下列多義詞。
1.乃:(1)見漁人,乃大驚 (于是,就)
(2)乃不知有漢 (竟然)
2.其:(1)欲窮其林 (這)
(2)其中往來種作 (代詞,代桃花源)
(3)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自己的)
(4)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代詞,代指漁人)
3.尋:(1)尋向所志 (動詞,尋找)
(2)尋病終 (副詞,不久)
4.舍:(1)便舍(shě)船 (動詞,丟下)
(2)屋舍(shè)儼然 (名詞,房屋,客舍)
5.中:(1)中無雜樹 (中間)
(2)晉太元中 (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 (里面)
6.志:(1)處處志之 (名詞作動詞,做標志)
(2)尋向所志 (志,與“所”連用,所做的標記)
7.絕:(1)沿溯阻絕 (斷,斷絕)
(2)絕多生怪柏 (極)
(3)哀轉久絕 (停止,消失)
8.自:(1)自三峽七百里中 (從,由)
(2)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9.清:(1)回清倒影 (清波)
(2)清榮峻茂 (水清)
10.欲:(1)夕日欲頹 (將要)
(2)實是欲界之仙都 (與“界”合用,指人間)
11.一:(1)上下一白 (副詞,全)
(2)惟長堤一痕 (數量詞)
12.白:(1)上下一白 (白色)
(2)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酒杯)
13.更:(1)是日更定 (讀ɡēnɡ,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一更約兩小時)
(2)更有癡似相公者 (讀ɡènɡ,還)
14.大:(1)見余大喜 (非常)
(2)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與“小”相對)
(五)解釋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便要還家 (通“邀”,邀請)
2.詘右臂支船 (通“屈”,彎曲)
3.左手倚一衡木 (通“橫”,橫著的)
4.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5.略無闕處 (通“缺”,斷開,缺口)
6.選賢與能 (通“舉”,選拔)
7.余挐一小舟 (通“橈”,撐船)
二、理解重點虛詞在句中的含義。
1.之:(1)何陋之有 (賓語前置的標志)
(2)無案牘之勞形 (無義,取消句子獨立性)
(3)忘路之遠近 (無義,表定語后置)
(4)漁人甚異之 (代詞,代桃林的奇景)
(5)水陸草木之花 (助詞,的)
2.為:(1)不必為己 (為了)
(2)為宮室器皿 (雕刻)
(3)中軒敞者為艙 (是)
(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給,替)
3.其:(1)復前行,欲窮其林 (這)
(2)故人不獨親其親 (自己的)
(3)屠乃奔倚其下 (代詞,指柴草堆)
(4)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代詞,代方仲永)
(5)其兩膝相比者 (他們,指蘇黃)
(6)不能名其一處也 (其中)
(7)安陵君其許寡人 (加強肯定語氣的助詞)
(8)其真無馬耶 (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
三、課文重點句子翻譯。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帶領妻子兒女及同鄉(xiāng)的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子,只要我有美好的品質就不感到簡陋了。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音樂來擾亂我的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來勞累我的身心。
5.(2014棗莊)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
6.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
7.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江水清清,樹木蒼翠,山勢險峻,百草豐茂,真是充滿無限趣味。
8.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弄潮兒迎著風浪前進,在驚濤駭浪中恣意穿行。
9.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倒映的影子,只有長堤在雪中露出一道痕跡,湖心亭一個點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船,船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