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15九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譯文合集。
九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譯文合集
九年級上冊
《陳涉世家》
陳勝是陽城縣人,表字叫涉。吳廣是陽夏縣人,表字叫叔。陳勝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跟別人一道被雇傭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邊高地(休息),悵然嘆息了好長時間以后,對同伴們說:“有朝一日有誰富貴了,可別忘記咱窮哥兒們?!蓖閭冃χ卮鹚骸澳憬o人家耕地當牛馬,哪里談得上富貴啊!”陳勝長嘆一聲,說:“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凌云壯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窮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漁陽,臨時駐扎在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都被編進這支隊伍,并擔任小隊長。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jīng)誤了期限。誤了期限,按秦王朝的軍法,就要殺頭。陳勝、吳廣在一起商量,說:“如今逃跑(抓了回來)也是死,起來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為國家而死,這樣好吧?”陳勝說:“全國人民長期受秦王朝壓迫,痛苦不堪。我聽說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該立為國君,該立的是長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諫勸始皇的緣故,始皇派他到邊疆去帶兵。最近傳聞說,并不為什么罪名,二世就將他殺害。老百姓大多聽說他很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jīng)死了。項燕擔任楚國將領的時候,(曾)多次立功,又愛護士卒,楚國人很愛憐他,有人認為他戰(zhàn)死了,有人認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們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和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fā)出號召,應當有很多人來響應的?!眳菑V認為(這個見解)很正確。(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倆的意圖,說:“你們的事都能辦成,能建功立業(yè)。不過你們還是去問問鬼神吧!”陳勝、吳廣很高興,(又)捉摸這“問問鬼神”的意思,終于悟出:“這是教我們先在眾人中樹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綢條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字,再把綢條塞進人家網(wǎng)起來的一條魚肚子里,士兵買魚回來烹食,發(fā)現(xiàn)了魚肚子里的綢條,本來已經(jīng)覺得奇怪了。(陳勝)又暗地里派吳廣潛藏在駐地附近叢林里的神廟當中,天黑以后點上燈籠(裝鬼火),裝做狐貍的聲音,向(士兵們)喊道:“大楚復興,陳勝為王?!笔勘鴤円徽辜润@且怕。第二天,大家到處談論這件事,都指指點點的,互相示意地看著陳勝。
吳廣平時很關心周圍的人,士兵們大多愿意為他出力。(那天)(兩個)軍官喝醉了,吳廣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們發(fā)火,讓他們責罰他,借此來激怒士兵。那軍官果然鞭打了吳廣。(眾士兵憤憤不平,)軍官(剛)拔出劍來威嚇(士兵),吳廣一躍而起,奪過劍來殺死了他。陳勝協(xié)助吳廣,一同殺了兩個軍官。陳勝把眾戍卒召集起來,宣布號令,說:“各位(在這里)遇到大雨,都超過了規(guī)定到達漁陽的期限。過期就要殺頭。就算僥幸不殺頭,而戍守邊塞的人十個中也得死去六七個。再說,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業(yè)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眾戍卒齊聲應道:“一定聽從您的號令?!庇谑敲俺涫枪臃鎏K和項燕的隊伍,為的是順從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為義軍的標志),打出大楚旗號。又筑了一座高臺,舉行誓師儀式,用那兩個軍官的頭祭祀天地。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任都尉。起義軍(首先)進攻大澤鄉(xiāng),占領該鄉(xiāng)后接著進攻蘄縣。攻克蘄縣后,就派符離人葛嬰帶兵攻取蘄縣以東的地方。(陳勝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譙等縣,都拿下來了。一路上收編人馬,等打到陳縣的時候,已有戰(zhàn)車六七百輛,馬一千多匹,士卒幾萬人。進攻陳縣時,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帶兵在譙門中應戰(zhàn)。起義軍(一時)不能戰(zhàn)勝,(不久)守丞被人殺死,大軍才進入陳縣。幾天后,陳勝召集當?shù)氐泥l(xiāng)官和有聲望的人共同商討大事。這些人異口同聲地說:“將軍您親自披甲上陣,手拿武器,討伐殘暴無道的秦國,恢復楚國的社稷,論功應當稱王?!庇谑顷悇俦粨泶鞣Q王,宣稱要重建楚國。這時,各郡縣受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紛紛起事,懲辦當?shù)氐拈L官,把他們殺死,來響應陳勝的號召。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么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F(xiàn)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秦王氣勢洶洶地發(fā)怒了,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fā)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jīng)聽說過平民發(fā)怒嗎?”秦王說:“平民發(fā)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碧砌抡f:“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征兆,(現(xiàn)在,專諸、聶政、要離)連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要發(fā)怒,就要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要穿喪服,今天就是這樣?!保ㄓ谑牵┌纬鰧殑φ酒饋?。
秦王變了臉色,長跪著向唐雎道歉:“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而安陵國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p>
《隆中對》
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各地豪杰同時興起,跨州連郡稱霸一方的多得數(shù)不清。曹操同袁紹相比,名位低賤,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終于打敗了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是時機有利,而且更重要的還在于人的謀劃得當?,F(xiàn)在曹操已經(jīng)擁有百萬大軍,控制著皇帝向諸侯發(fā)號施令,這實在是不能同他較量的。孫權占據(jù)江東已經(jīng)三世了,那里地勢險要,百姓歸順,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以它為外援,而不可以謀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南邊可以直達沿海一帶,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個戰(zhàn)略要地,而劉表卻沒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形勢給您提供的機會,難道將軍沒有奪取它的意圖嗎?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個富饒的地方,高祖憑借著它建立了帝業(yè)。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又在北面威脅著他,那里人口眾多,物產(chǎn)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后代,又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接納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jù)荊、益二州,守住險要的地方,與西邊的各少數(shù)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shù)民族,對外聯(lián)合孫權,內(nèi)部革新政治;一旦形勢發(fā)生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中原進軍,將軍親自統(tǒng)率益州大軍打出秦川,百姓誰能不拿著飯食水酒來迎接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么稱霸的事業(yè)就可以成功,漢朝的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出師表》
臣諸葛亮上表進言:先帝開創(chuàng)大業(yè)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國,我益州地區(qū)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萬分危急、存亡難料的時刻。但是,宮廷里侍奉守衛(wèi)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舍身忘死的作戰(zhàn),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報答給陛下的緣故。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出無道理的話,從而堵塞了忠誠進諫的道路。宮里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tǒng)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升賞懲罰,揚善除惡,不應標準不同。如有作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加以懲辦或獎賞,以顯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應私心偏袒,使宮廷內(nèi)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這都是些品德良善誠實、情志意念忠貞純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選留下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內(nèi)的事情,事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們的意見,然后再去施行。這樣一定能夠補正疏失,增益實效。將軍向?qū)?,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曉軍事,當年試用,先帝曾加以稱贊,說他能干,因而經(jīng)眾人評議薦舉任命為中部督。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伍團結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適的安排。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后期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評論起這些事,對于桓帝、靈帝時代,沒有不哀嘆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費,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坦直,能以死報國的節(jié)義臣子,誠愿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則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nóng)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賤,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先帝驅(qū)遣效力。后來正遇危亡關頭,在戰(zhàn)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了。接受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嘆,只恐怕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完成,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如今南方已經(jīng)平定,武庫兵器充足,應當鼓勵和統(tǒng)率全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qū),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消滅奸邪勢力,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盡忠心于陛下的職責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董允的責任了。希望陛下責成我去討伐奸賊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上告先帝的神靈。如果沒有發(fā)揚圣德的言論,那就責備郭攸之、費、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們的罪責。陛下也應該自己思慮謀劃,征詢從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進言,遠念先帝遺詔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如今正當離朝遠征,流著淚寫了這篇表文,激動得不知該說些什么話。
擴展閱讀
九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復習資料(人教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有多少經(jīng)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九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復習資料(人教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九年級上冊文言文復習資料
一.通假字
1.敬富貴,無相忘。(“無”通“毋”,不要)
2.發(fā)閭左適戍漁陽(“適”通“謫”,征發(fā),調(diào)發(fā))
3.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唱”通“倡”,倡導)
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jīng))
6.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與”通“歟”,嗎)
8.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9.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只”,僅僅,才)
10.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蒼鷹,猛禽)
11.寡人諭矣(“諭”通“喻”,明白)
12.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伸張)
13.自董卓已來(“已”通“以”)
14.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15.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闕”通“缺”,缺點)
16.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簡”通“揀”,挑選)
二.雙音節(jié)古今異義
古義今義
1.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到處表示某種情況時常存在(發(fā)生)
2.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聚會商議指管理財務的人員
3.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雖然這樣表轉(zhuǎn)折關系的連詞
4.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常指年歲高的人,長輩
5.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可以把表示許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到達關聯(lián)詞,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失敗兇狠而放肆
8.于是與亮情好日密從此連詞,表承接關系
9.此殆天所以資將軍用來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的原因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的原因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10.誠宜開張圣聽擴大商店等開始營業(yè)
11.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心和遺憾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見識短淺(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13.臣不勝受恩感激感動激奮因?qū)Ψ降暮靡?、幫助而對他產(chǎn)生好感
三.詞類活用
1.置人所罾魚腹中(罾,名詞作動詞,用網(wǎng)捕)
2.狐鳴呼曰(狐,名詞作狀語,像狐貍一樣)
3.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奇怪)
4.皆指目陳勝(目,名詞作動詞,用眼睛看)
5.乃丹書帛曰“陳勝王”(丹,名詞作狀語,用朱砂)
6.陳勝王(王,名詞動詞,稱王)
7.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8.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堅、銳,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的盔甲、銳利的武器)
9.請廣于君(廣,形容詞作動詞,擴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輕,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11.天下縞素,今日是也(縞素,名詞作動詞,穿孝服)
12.保其巖阻(巖阻,形容詞作名詞,險要的地方)
13.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北、東、西,名詞作狀語,向北、向東、向西)
14.身率益州之眾(身,名詞作狀語,親身、親自)
15.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簞、壺,名詞作動詞,用簞裝,用壺盛)
16.與亮情好日密(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氣(恢弘,形容詞作動詞,發(fā)揚光大)
18.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臧、否,形容詞作動詞,獎勵善良、懲罰邪惡)
19.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奸,形容詞作名詞,邪惡的事情)
20.此皆良實,志慮忠純(良實,形容詞作名詞,善良誠實的人)
21.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優(yōu)劣,形容詞作名詞,能力強與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廣益,形容詞作動詞,擴大、增加)
23.親賢臣,遠小人(親,名詞作動詞,親近;遠,形容詞作動詞,疏遠、遠離)
24.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效,動詞作名詞,效力的機會,任務)
25.攘除奸兇(奸兇,形容詞作名詞,奸邪兇頑的敵人)
26.臨表涕零(涕,名詞作動詞,流淚)
四.一詞多義
1.兵
(1)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軍隊)(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
2.長
(1)身長八尺(身高)(2)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長時間)
(3)以君為長者(輩分大的)(4)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領導者)
3.稱
(1)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稱作、叫作)(2)先帝稱之曰能(稱贊)
4.出
(1)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出發(fā))(2)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產(chǎn)生)
5.次
(1)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扎、停留)(2)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編次、編排)
6.存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2)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撫慰、慰問)
7.道
(1)會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伐無道,誅暴秦(道德)
(3)以咨諏善道(道理、方法)
8.發(fā)
(1)可憐白發(fā)生(頭發(fā))(2)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發(fā)出)
(3)發(fā)閭左適戍漁陽(征發(fā))
9.分
(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開、分裂)
10.好
(1)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喜歡)(2)外結好孫權(友好)
11.計
(1)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計算)(2)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計劃)
(3)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商討)
12.將
(1)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率領)(2)陳勝自立為將軍(將軍)
13.盡
(1)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通達、到)(2)進盡忠言(全部用出)
14.舉
(1)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成就)(2)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發(fā)動)
(3)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推舉)
15.立
(1)陳勝自立為將軍(封)(2)復立楚國之社稷(成立、建立)
(3)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登上帝王或諸侯的位子)
16.臨
(1)今當遠離,臨表涕零(面對)(2)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17.論
(1)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討論)(2)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評定)
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嚴明)(2)以傷先帝之明(英明)
19.命
(1)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命令)(2)茍全性命于亂世(生命)
(3)奉命于危難之間(使命)
20.謀
(1)非惟天時,抑亦人謀(計謀、手段)(2)陳勝、吳廣乃謀曰(商量)
21.起
(1)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起兵)(2)挺劍而起(跳起、站起)
22.塞
(1)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堵塞)(2)益州險塞,沃野千里(邊塞)
23.善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2)惟博陵崔州平與亮友善(友好)
24.上
(1)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上等的)(2)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皇帝)
25.勝
(1)弗勝,守丞死,乃入據(jù)陳(勝利)(2)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盡)
26.食
(1)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食物)(2)卒買魚烹食(吃)
27.使
(1)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讓,使得)(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28.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書寫)(2)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字)
29.數(shù)
(1)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幾)(2)廣故數(shù)言欲亡(屢次)
(3)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動詞,數(shù)數(shù))
30.王
(1)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國王)(2)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稱王)
31.亡
(1)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跑)(2)且秦滅韓亡魏(滅亡)
(3)暮而果大亡其財(丟失)
32.為
(1)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變成)(2)陳勝自立為將軍(做、當)
(3)惟博陵崔州平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是)(4)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做)
(5)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建造)
33.謂
(1)秦王謂唐雎曰(說、告訴)(2)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認為)
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效力的機會)(2)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奏效)
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與亮友善,謂為信然(確實)(2)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義于天下(通“伸”,伸張)(4)信義著于四海(信用、誠信)
36.興
(1)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興盛)(2)若無興德之言(發(fā)揚光大)
(3)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復興)
37.行
(1)將軍向?qū)?,性行淑均(品行)?)陳勝、吳廣皆次當行(行列)
38.許
(1)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贊成)(2)安陵君其許寡人(答應)
39.言
(1)愿諸君勿復言(說)(2)若無興德之言(言論)
40.遺
(1)深追先帝遺詔(遺留)(2)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送給)
41.應
(1)傭者笑而應曰(回答)(2)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響應)
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2)蓋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43.遠
(1)今當遠離,臨表涕零(與“近”相對)(2)親賢臣,遠小人(疏遠)
44.忠
(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效忠)(2)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忠心)
陳涉世家司馬遷
課文簡析
課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這一場起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鮮明地揭示了它的實質(zhì)──一場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反對暴力統(tǒng)治的農(nóng)民運動。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陳勝,作者通過對典型歷史環(huán)境的描寫和人物語言、行動的刻畫,生動地再現(xiàn)了這位農(nóng)民運動領導者和組織者的形象。
九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
九年級下文言文知識梳理
孫鵬
一、文學常識填空。
1.墨子,名,是時期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赌印芬粫F(xiàn)在一般認為是的輯錄。
2.孟子,名,時期鄒人。《孟子》是所作,家經(jīng)典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魚我所欲也》選自。
“四書”指:、、、。
3.莊周,時宋國人,哲學家,家代表人物。《莊子》是
的著作集。
4.《曹劌論戰(zhàn)》選自《》,這部書相傳為時期所作,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5.《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這部書是時期編纂的。
6.《愚公移山》選自《》,本文的體裁是。
7.《》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分為、、三部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篇,也稱。
二、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默寫。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3.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再而衰,三而竭。
5.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私我也畏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6.求之不得,。優(yōu)哉游哉,。
7.蒹葭萋萋,。所謂伊人,。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論述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三個,其中“人和”
最重要的句子,。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重點說明防御一方地利條
件優(yōu)越的句子是,,,。
10.《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必須先在思想、生活、行為方面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練的句子,,,,
,,,。
11.《魚我所欲也》中點明本文論點的句子
是,;,。,。
12.《曹劌論戰(zhàn)》中最能體現(xiàn)莊公取信于民的是,,
。
13.《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王接受鄒忌的進諫“令初下”后情形是
,。
14.《關雎》中用起興開篇,表明文靜美麗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的句
子是,。,。
15.在今天常被我們引用來形容所愛戀的人在遠方的詩句是《蒹葭》中的“,。,”,且被譜上了曲演唱,成為了歌曲的一部分。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公輸盤不說()通()
2.子墨子九距之()通()
3.子墨子之守圉()通()
4.公輸盤詘()通()
5.親戚畔之()通()
6.曾益其所不能()通()
7.衡于慮()通()
8.入則無法家法家拂士()通()
9.故患有所不辟也()通()
10.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通()
11.所識貧乏者得我與()通()
12.所識貧乏者得我與()通()
13.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通()
14.小惠未徧,民弗從也()通()
15.始一反焉()通()
16.汝之不惠()通()
17.亡以應()通()
18.一厝朔東()通()
四、古今異義詞。
1.請獻十金金:古義今義
2.荊之地方千里地方:古義今義
3.雖然,公輸盤為我造云梯雖然:古義今義
4.吾之所以距子矣所以:古義今義
5.池非不深也池:古義今義
6.親戚畔之親戚:古義今義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古義今義
8.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古義今義
9.人恒過,然后能改恒:古義今義
10.一簞食,一豆羹豆:古義今義
11.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犧牲:古義今義
12.可以一戰(zhàn)可以:古義今義
13.小大之獄獄:古義今義
14.再而衰再:古義今義
15.又何間焉間:古義今義
16.必以情情:古義今義
17.忠之屬也忠:古義今義
18.肉食者鄙鄙:古義今義
19.鄒忌諷齊王納諫諷:古義今義
20.能謗譏于市朝謗譏:古義今義
五、一詞多義。
為: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必為有竊疾矣。()
以牒為械()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利:天時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堅利也()
得:二者不可得兼()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加:弗敢加也()
萬鐘于我何加焉()
既加冠()
故:公問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朝: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見威王()
朝于齊()
孰:吾與徐公孰美()
孰視之()
美:吾妻之美我者()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吾義固不殺人()
伐:齊師伐我()
伐竹取道()
安: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
六、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然胡不已乎
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3.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必先苦其心志
6.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7.賢者能勿喪耳
8.蹴爾而與之
9.何間焉
10.神弗福也
11.懼有伏焉
12.朝服衣冠
13.聞寡人之耳者
14.能面刺寡從之過者
15.寒暑易節(jié)
七、翻譯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4.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5.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一、1.翟春秋戰(zhàn)國之際墨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2.軻戰(zhàn)國孟子及其門人儒《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告子下》《孟子告子上》
《孟子》《論語》《大學》《中庸》)3.戰(zhàn)國道莊周及其后學4.左傳左丘明5.戰(zhàn)國策西漢劉向6.列子湯問寓言7.詩經(jīng)風雅頌305詩三百
二、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2.入則無法家拂士3.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4.一鼓作氣5.私我也畏我也欲有求于我也6.寤寐思服輾轉(zhuǎn)反側7.白露未晞在水之湄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0.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1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13.群臣進諫,門庭若市14.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5.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三、1.“說”通“悅”高興2.“距”通“拒”抵抗3.“圉”通“御”抵御4.“詘”通“屈”理屈5.畔:通”叛”背叛6.“曾”通“增”增加7.“衡”通“橫”梗塞,不順8.“拂”通“弼”輔佐9.“辟”通“避”躲避10.“辯”通“辨”辨別11.“得”通“德”,恩惠、感激12.“與”通“歟”,語氣助詞13.“鄉(xiāng)”通“向”從前14.“徧”通“遍”普及,普遍15.“反”通“返”返回16.“惠”通“慧”聰明17.“亡”通“無”沒有18.“厝”通“措”放置
四、1.量詞,先秦以二十兩為一金;今專指金子2.土地方圓;今指地區(qū)、區(qū)域3.雖然如此;今常用作表轉(zhuǎn)折關系的連詞4.用來……的方法;今表因果關系的連詞5.護城河;今多指池塘6.內(nèi)外親屬,包括付息親屬和母系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或他的成員7.兵器;今多指士兵8.這樣;今多用作判斷動詞9.常常;今多指恒心10.古代一種木質(zhì)的盛食物的器具;今常為豆子的種類11.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牲畜;今指為正義事業(yè)而舍棄自己的生命12.可以憑借;表可以或能夠的能愿動詞13.案件;關押罪犯的地方14.第二次;又一次15.參與;中間、空間16.實情;感情17.盡力做好分內(nèi)的事;忠誠18.目光短淺;卑鄙19.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勸說;譏諷、嘲諷20.議論;誹謗、譏諷
五、1.為:給、替;是;當作;接受2.利:有利;鋒利3.得:得到、獲得;通“德”,感激4.加:虛報;益處、好處;戴5.故:原因;所以6.朝:早晨;朝庭;朝見7.孰:誰;仔細8.美:認為……美;漂亮9.固:頑固;本來10.伐:進攻;砍伐11.安:養(yǎng);怎么
六、1.為什么2.入侵3.圍4.限制5.使……痛苦6.了解7.丟掉8.用腳踢9.參與10.賜福11.埋伏12.穿戴13.使……聽到14.當面指責15.交換
七、1.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2.因為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為沉迷安樂而衰亡。3.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xiàn)在為了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卻接受了。4.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仗。5.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
2017九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綜合復習資料三
2017九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綜合復習資料三
二十一馬說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雜說》)
【乙】信①數(shù)與蕭何②語,何奇③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shù)十人,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上④,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鄙洗笈?,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鄙显唬骸叭羲氛哒l?”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shù),公無所追;追信,詐也?!焙卧唬骸爸T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⑤,無所事⑥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史記淮陰侯列傳》)
【注釋】①信:指輔佐劉邦建立漢朝的大將韓信,漢初三杰之一。②蕭何:漢朝d的開國丞相,漢初三杰之一。③奇:以……為奇(認為……奇特)。④上:皇上,此處指劉邦。⑤長王:長期稱王。漢中:地名,在陜西省南部。⑥無所事:用不著委托以工作。事,作動詞。
1、解釋下面加點詞語的含義。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____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
(3)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上____________(4)追信,詐也______________
2、用現(xiàn)在的話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3、【甲】文作者借千里馬和伯樂的傳說,巧妙地運用比喻的手法,表達了作者憤懣的情感。說說伯樂、千里馬和“食馬者”、“策馬者”分別比喻什么?
4、輔佐劉邦之前,韓信投奔項羽不見用。如果沒有蕭何的一“追”,韓信是否能施展抱負是一個未知數(shù)。他的這段經(jīng)歷印證了《馬說》中的哪個觀點?
5、如果想成為“千里馬”,你認為最需要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各是什么?請結合上面兩個語段和現(xiàn)實生活談談看法。
二十二送東陽馬生序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節(jié)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①,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②。通籍后③,俸去書來④,落落大滿,素蟫灰絲⑤時蒙卷軸。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注釋】①諸:“之于”的和音。②輒省記:就能了解、記憶。輒、就。省,明了。③通籍后:剛進入仕途。漢代制度,把姓名記在稱作“籍”的竹片上,以備出入宮時查對,后世人稱初做官時為同籍,意為朝中已有名籍。④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薪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屋里)到處都堆放滿了。落落,堆集的樣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祿。⑤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白色的蠹魚和蟲絲常常沾滿了書籍。素蟫,指書里的蠹蟲?;医z,指蟲絲。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__________(2)未嘗稍降辭色____________
(3)家貧難致_____________(4)其切如是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1)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
(2)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3、【甲】文中最能表現(xiàn)作者抄書之苦的句子是哪句,請從文中摘錄出來。
4、【乙】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請你聯(lián)系選段稍作分析。
5、從所選的兩段文字來看,兩文的作者有何相同之處?兩文能夠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好學”與“勤學”之間的關系,請你將這方面的體會寫出來,與同學們共享。
二十三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lè)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通假字,通“冽”,凜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màn),蒙絡搖綴(zhuì),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通假字,通“徹”),影布(于(在))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柳河東集》)
1、翻譯句子。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2、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3、用“//”線在第一段中劃分層次,并概括層意。
4、理解填空。
選文多角度描寫景物,其藝術手法主要有:①點面結合。如寫石:“”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是點。②遠近交錯。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③動靜結合。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________________”是動。④虛實相生。如“潭中魚可百許頭”表面寫____________,實為寫____________,以實寫虛,虛實相映成趣。
5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觀魚時和游覽到最后所描寫的景物可看出作者心情發(fā)生了變化,聯(lián)系下面材料,探究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可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理解分析)
唐憲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因參加翰林學士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司馬是個閑職,在編制之外,沒有什么公務,甚至沒有辦公場所。柳宗元到任后,寓居寺廟為家,無所事事,與僧侶朝夕相處,談經(jīng)論道。但他的抑郁情懷并未能因此好轉(zhuǎn),只好“悶即出游”,“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與李翰林書建書》)《永州八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就的。
二十四岳陽樓記
范仲淹
若夫霪(yín)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yú)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chǔ)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范文正公集》)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
(1)連月不開_________(2)憂讒畏譏___________(3)一碧萬頃__________
2、翻譯句子。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3、作者在結尾為什么要說“微斯人,吾誰與歸”?是在慨嘆知音稀少嗎?聯(lián)系鏈接材料,探究作者真正的用意所在。
【鏈接材料】滕子京與范仲淹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進士,兩人友誼頗厚,北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到岳州(今岳陽)任軍州。他到岳州后,“憤郁頗見辭色”,別人慶賀岳陽樓將落成,他卻回答說:“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慟數(shù)場?!笨梢娝那榫w極為低落。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三句話因其文質(zhì)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岳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一談你的體會。
5、世上因好文好詩而聞名的景觀很多,岳陽樓就因文質(zhì)兼美的《岳陽樓記》而名譽天下,令許多仁人志士向往。閱讀選文并聯(lián)系全文,根據(jù)你的理解說說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十五醉翁亭記
歐陽修
歌于滁,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fā),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歐陽修散文選集》)
1、翻譯句子。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2、第一段寫了四種情況,從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種情況的短句,依次寫在下面。
3、“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痹嚱Y合選文內(nèi)容,想想作者真正的樂趣究竟是什么?
4、本文作者與《岳陽樓記》的作者作此文對政治境遇基本相同,但文章卻毫無抑郁之感,從歐陽修與范仲淹身上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啟示?
5、閱讀下面一段話,說說它與文中的表達有什么不同。
滁之西南瑯琊山,有釀泉。泉上有亭,山之僧智仙所作也。慶歷六年,歐陽修謫守是郡,愛其山水,常與賓客來飲于此。始以醉翁名之,蓋修之自謂也。
二十六滿井游記
黃宏道
燕(yān)地寒,花朝(zhāo)節(jié)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lì)。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zhé)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jiā)堤(dī),土膏(gāo)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hú)。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鱗(lín)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liè)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jiǎn)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jìng),然徒步則汗出浹(jiā)背。凡曝(pù)沙之鳥,呷(xiā)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liè)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袁中郎集箋?!?
1、翻譯句子。
(1)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作者在文中為我們描繪了哪幾幅滿井春色圖?
3、全文在記敘描寫中,用了許多貼切新鮮的比喻,有的以物喻人,有的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請從文中各找出一例,寫在下面。
4、全文寫初春景象,抓住了咋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如“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句,寫出了柳條初展的神韻。文中這樣的描寫還有很多,請找出一例并作分析。
5、全文最后“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作者郊游滿井的結論,這與辛棄疾《鷓鵠天》一詞所說“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有共同之處,請你結合自身經(jīng)歷,談談對這一結論的看法。
二十七陳涉世家
司馬遷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眳菑V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蹦说弧瓣悇偻酢?,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史記》)
1、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度已失期/寧信度,無自信也B.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C.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既克,公問其故D.固以怪之矣/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2、翻譯句子。
(1)失期,法皆斬
(2)天下苦秦久矣
(3)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3、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現(xiàn)陳勝的謀略的一項是()
A.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B.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C.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D.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4、讀賈誼《過秦論》中的一段文字,結合上文內(nèi)容,回答后面的問題。
陳勝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提,背)糧而景(同“影”,像影子一樣)從。山東(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這段文字與《陳涉世家》中陳勝怎樣的預見相一致?請你把陳勝的預見寫出來。
(2)兩段文字寫的都是陳勝、吳廣起義,但在表現(xiàn)內(nèi)容上各有側重,請分別說明。
二十八唐雎不辱使命
劉向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p>
(《戰(zhàn)國策》)
1、解釋下列加點字。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__(2)故不錯意也__________
(3)請廣于君___________(4)非若是也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1)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3、本文講述了什么故事?表現(xiàn)了唐雎怎樣的精神?
4、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么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話呢?
5、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十九隆中對
陳壽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p>
(《三國志蜀志》)
1、解釋下面加點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_______(2)國險而民附___________
(3)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___________(4)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1)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2)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3、在諸葛亮的對策里,對不同的對象所采取的對策不同。說說對下列對象所采取的對策分別是什么?
(1)曹操:
(2)孫權:
(3)劉表、劉璋:
4、根據(jù)文意,將諸葛亮向劉備提出的具體戰(zhàn)略方針排列順序。
禮賢下士,收羅人才;撫邊境各民族;廣布“仁義”;④結好孫權,搞好外交;⑤鞏固荊、益基地;⑥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統(tǒng)”旗號;⑦選擇時機,兩路出兵北伐;⑧搞好內(nèi)政。
正確順序:
5、熟讀課文,體會諸葛亮在文中強調(diào)的“人謀”的作用。例如,談到曹操集團的“以強為弱”,就著重指出“”。又指出孫權集團的鞏固,也跟“”有關。最后,又向劉備提出“”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