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92017九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diǎn)梳理。
2017九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diǎn)梳理
(一)
篇目
第五單元
17.公輸18.《孟子》兩章
19.魚我所欲也20.《莊子》故事兩則
教材精梳理
1.重點(diǎn)字音
楩()鹓()郢()蹴()鴟()
醴泉()敝輿()犀兕()黿鼉()鮒魚()
文梓()守圉()畎畝()傅說()膠鬲()
拂士()茍得()—簞食()一豆羹()濠梁()
鯈魚()
提示
piányuānyǐngcùchīlǐyúxīsìyuántuófùzǐyùquǎnyuègébìgǒudāngēngháotiáo
2.重點(diǎn)詞義
(1)起于魯
(2)請說之[心得體會大全 wwW.xD63.Com]
(3)胡不已乎
(4)以牒為械
(5)吾知所以距子矣
(6)不可謂知類
(7)請獻(xiàn)十金
(8)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0)天下順之
(11)人恒過然后能改
(12)困于心衡于慮
(13)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14)故不為茍得也
(15)故患有所不辟也
(16)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
(17)蹴爾而與之
(18)妻妾之奉
(19)此之謂失其本心
(20)惠子相梁
(21)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22)非梧桐不止
(23)安知魚之樂
(24)是魚之樂也
(25)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提示
(1)起:出發(fā),動身。
(2)說:解釋。
(3)胡:為什么。已:停止。
(4)牒:木片。
(5)所以:用來……方法。
(6)知類:明白事理。
(7)請:請?jiān)试S我。
(8)寇:入侵。
(9)域:界限,這里的意思是限制。
(10)順:歸順,服從。
(11)恒:常。
(12)衡:通“橫”,梗塞,不順。
(13)喻:了解。
(14)茍:茍且。
(15)患:禍患,災(zāi)難。
(16)是:這樣。
(17)與:給予。
(18)奉:侍奉。
(19)本心:天性,天良。
(20)相:輔助君主的人,相當(dāng)于后代的宰相。這里作動詞,做宰相的意思。
(21)國:國都,京城。
(22)止:棲息。
(23)安:疑問代詞,怎么。
(24)是:這。
(25)全:完全,確定是。
3.一詞多義
國
與
于
4.古今異義
委而去之
委:古義,放棄;今義,確實(shí),委任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古義,限制;今義,范指某種范圍。
止非梧桐不止
不止:古義,棲息;今義,停止、阻攔、僅、只。
5.通假字
(1)公輸盤不說
“說”通“悅”,解釋為高興、愉快。
(2)吾知所以距子矣
“距”通“拒”,解釋為對抗。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解釋為抵擋。
(4)公輸盤詘
“詘”通“屈”,解釋為理屈。
(5)親戚畔之
“畔”通“叛”,解釋為背叛。
(6)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解釋為增加。
(7)衡于慮
“衡”通“橫”,解釋為梗塞,不順。
(8)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解釋為輔佐。
(9)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解釋為躲避。
(10)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解釋為辨別。
(1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解釋為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與”通“歟”,解釋為語氣助詞。
(12)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通“向”,解釋為從前。
6.詞類活用
(1)惠子相梁
相:輔助君主的人,相當(dāng)于后代的宰相。這里作動詞,做宰相的意思。
(2)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動:使動用法,使……動。
7.文言句式
(1)倒裝句
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狀語“于畎畝”后置)
(2)判斷句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省略句
舍生而取義者也(省略主語“我”)
8.理解翻譯
(1)夫子何命焉為?
(2)愿借子殺之。
(3)宋何罪之有?
(4)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
(5)雖殺臣,不能絕也。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xiǎn),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8)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9)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10)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13)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15)此之謂失其本心。
(16)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7)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18)夫鹓芻鳥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shí)不食,非醴泉不飲。
(19)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20)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21)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提示
(1)先生有什么見教呢?
(2)希望借助您去殺了他。
(3)宋國有什么罪呢?
(4)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宋國土地方圓(不過)五百里,這好像彩飾篷車與破車相比。
(5)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抗者)。
(6)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xiǎn)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qiáng)大。
(7)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diǎn),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diǎn),天下的人都會歸順?biāo)?/p>
(8)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作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9)所以上天要下達(dá)重大使命到這樣的人身上。
(10)用這些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堅(jiān)忍,增加他尚未具備的才干。
(11)這樣人們才會懂得憂患使人生存發(fā)展,而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12)通過某種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然而有人卻不采用;通過某種手段就可以躲避禍患,然而有人卻不采用。
(13)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樣的思想,每個人都有,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14)優(yōu)厚的俸祿卻不分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那優(yōu)厚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益處呢!
(15)這叫做喪失了人生下來固有的善的本性。
(16)輕蔑地吆喝著給他,(饑餓的)過路人也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7)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
(18)鹓芻鳥,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shí)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19)現(xiàn)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0)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
(21)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9.文學(xué)常識
(1)《公輸》選自《墨子公輸》。
(2)墨子,名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
(3)《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
(5)《孟子》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xué)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強(qiáng)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哲學(xué)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shí)體。
(6)《莊子》是道家經(jīng)典之一。莊周,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xué)家,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又為先秦時期文學(xué)家,其文學(xué)成就尤居先秦諸子之冠,堪稱浪漫文學(xué)之父、東方文藝之神。著書十余萬言,《莊子》五十二篇,現(xiàn)存三十三篇。
10.名句段梳理
(1)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謂智。________________,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________________。義不殺少而殺眾,________________。
(2)天時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
(3)故曰,________________,固國不以山溪之險(xiǎn),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________________,國恒亡。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的中心論點(diǎn)是________________。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diǎn)是________________。
(7)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萬鐘于我何加焉!
(9)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0)夫鹓芻鳥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________________。
(11)今子________________而嚇我邪?
(12)我非子,________________;子固非魚也,________________!
(13)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________________,我知之濠上也。
提示
(1)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強(qiáng)不可謂知類
(2)地利不如人和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7)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義者也
(8)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9)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今為妻妾之奉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10)非梧桐不止,非練實(shí)不食,非醴泉不飲
(11)欲以子之梁國
(12)固不知子矣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13)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相關(guān)閱讀
2017九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文言文知識點(diǎn)梳理
2017九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文言文知識點(diǎn)梳理
第六單元
21.曹劌論戰(zhàn)22.鄒忌諷齊王納諫
23.愚公移山24.《詩經(jīng)》兩首
教材精梳理
1.重點(diǎn)字音
曹劌()又何間焉()玉帛()車轍()登軾()
旗靡()鄒忌()昳麗()朝服()衣冠()
窺鏡()期年()間進(jìn)()萬仞()山北之塞()
迂回()魁父()荷擔(dān)()箕畚()孀妻()
始齔()智叟()窮匱()雎鳩()窈窕()
好逑()荇菜()寤寐()萋萋()蒹葭()
溯洄()未晞()湄()芼()厝()
懲()躋()坻()涘()沚()
提示
guìjiànbózhéshìmǐzōuyìzhāoguānkuījījiànrènsèyūkuíhèjīběnshuāngchènsǒukuìjūjiūyǎotiǎoqiúxìngwùmèiqījiānjiāsùhuíxīméimàocuòchéngjīchísìzhǐ
2.重點(diǎn)詞義
(1)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
(3)何以戰(zhàn)
(4)弗敢專也
(5)弗敢加也,必以信
(6)公將鼓之
(7)遂逐齊師
(8)一鼓作氣
(9)夫大國,難測也
(10)望其旗靡
(11)鄒忌修八尺有余
(12)朝服衣冠
(13)孰視之
(14)臣之妻私臣
(15)王之蔽甚矣
(16)能謗譏于市朝
(17)時時而間進(jìn)
(18)皆朝于齊
(19)年且九十
(20)懲山北之塞
(21)雜然相許
(22)且焉置土石
(23)寒暑易節(jié)
(24)其如土石何
(25)何苦而不平
(26)帝感其誠
(27)君子好逑
(28)寤寐思服
(29)左右芼之
(30)宛在水中央
(31)道阻且長
(32)白露未已
提示
(1)間:參與。
(2)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3)以:憑,靠。
(4)弗:不。專:個人專有。
(5)加:虛報(bào)。信:實(shí)情。
(6)鼓:擊鼓進(jìn)軍。
(7)逐:追趕,追擊。
(8)作:振作。
(9)測:推測,估計(jì)。
(10)靡:倒下。
(11)修:長,這里指身高。
(12)服:穿戴。
(13)孰:仔細(xì)。
(14)私:偏愛。
(15)蔽:受蒙蔽。
(16)謗譏:指“議論”。
(17)間:間或,偶然。
(18)朝:朝見。
(19)且:將近。
(20)懲:戒,這里是“苦于”的意思阻塞。
(21)許:贊同。
(22)焉:疑問代詞,哪里。置:安放。
(23)易:交換。
(24)其:在“如……何”前面加強(qiáng)反問語氣。
(25)苦:愁。
(26)感:被……感動。
(27)逑:配偶。
(28)思服:思念。
(29)芼:挑選。
(30)宛:仿佛、好像。
(31)阻:艱險(xiǎn)。
(32)已:止,這里是“干,變干”。
3.一詞多義
間
朝
服
之
且
4.古今異義
(1)臣之妻私臣。
私:古義,偏愛;今義,與“公”相對,私下、暗地里。
(2)白露未已。
已:古義,這里是“干,變干”;今義,停止,已經(jīng)。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間:古義,參與;今義,中間,空間或時間。
(4)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鄙:古義,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今義,輕視,看不起。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義,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
(6)忠之屬也。
忠: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今義,忠誠。
(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①獄:古義,訴訟案件;今義,監(jiān)禁罪犯的地方。
②情:古義,實(shí)情;今義,感情。
(8)弗敢加也,必以信。
加:古義,虛報(bào);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東西和在一起,增加。
5.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2)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3)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
“厝”通“措”,放置。
(5)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6.詞類活用
(1)公將鼓之。
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名詞用作動詞,賜福。
(3)帝感其誠。
感:動詞被動用法,被……感動。
7.文言句式
(1)倒裝句式
何以戰(zhàn)(就是“以何戰(zhàn)”,這是古代漢語的一種特殊句式,疑問代詞作賓語,通常提到動詞或介詞前面)
且焉置土石(就是“且置土石焉”)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
(2)判斷句
夫戰(zhàn),勇氣也
夫大國,難測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3)省略句
可以一戰(zhàn)(應(yīng)為“可以之一戰(zhàn)”省略介詞賓語“之,這一點(diǎn)”)
何以戰(zhàn)(承前省略主語)
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動詞謂語,應(yīng)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8.理解翻譯
(1)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2)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3)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4)夫戰(zhàn),勇氣也。
(5)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6)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7)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8)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9)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0)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1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13)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14)甚矣,汝之不惠!
(15)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6)帝感其誠。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18)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19)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提示
(1)那些吃肉的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yuǎn)慮。
(2)衣食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不敢獨(dú)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給別人。
(3)這是忠于職守(盡心盡力為人民辦好事)之類的事。憑這一點(diǎn),就可以跟敵人打一仗了。如果(跟齊國)作戰(zhàn),就請(讓我)跟從(您)。
(4)作戰(zhàn),要靠勇氣。
(5)我仔細(xì)察看發(fā)現(xiàn)了齊軍戰(zhàn)車輪跡混亂,又遠(yuǎn)遠(yuǎn)望見齊軍戰(zhàn)旗也倒了,(知道他們真的敗了)所以才(請您下令)追擊他們。
(6)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7)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
(8)我確實(shí)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9)由此看來,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厲害啦。
(10)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zhàn)勝(別國)。
(11)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jì)將近九十歲了,面對大山而居住。
(12)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13)冬夏交換季節(jié)的時候,才往返一次。
(14)你太不聰明了!
(15)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愁挖不平嗎?
(16)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17)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18)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左右兩邊。好姑娘美麗又善良,我從早到晚追求著她。
(19)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艱險(xiǎn)又彎曲。順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
9.文學(xué)常識
(1)《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莊公十年》。
(2)《左傳》傳說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學(xué)名著和文學(xué)名著。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xué)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xiàn),對后世的史學(xué)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xué)著作。它表現(xiàn)在:長于記述戰(zhàn)爭,善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
(3)《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zhàn)國策》,這部書是西漢時經(jīng)劉向整理編寫的。
《戰(zhàn)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于戰(zhàn)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dāng)在秦統(tǒng)一以后。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定名為《戰(zhàn)國策》。總共三十三篇。全書沒有系統(tǒng)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dú)立的單篇。
《戰(zhàn)國策》的特色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戰(zhàn)國策》都常常使用鋪排和夸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xiàn)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里,語言不僅是作用于理智、說明事實(shí)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zhàn)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xì)致,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蹲髠鳌访鑼懭宋铮蠖嗍呛喒P的勾勒。
第三,《戰(zhàn)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xué)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dú)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xué)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bǔ)牢》《南轅北轍》等,歷來家喻戶曉。
(4)《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今傳《列子》八篇,內(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读凶印防锩娴南惹卦⒀怨适潞蜕裨拏髡f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
(5)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zhàn)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6)《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fēng)”“雅”“頌”三部分,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多采用賦、比、興的創(chuàng)作手法。
《詩經(jīng)》中寫戀愛和婚姻問題的詩,或歌唱男女相悅之情、相思之意,或贊揚(yáng)對方的風(fēng)采容貌,或描述幽會的情景,或表達(dá)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嘆棄婦的不幸遭遇,內(nèi)容豐富,感情真實(shí),是全部《詩經(jīng)》中藝術(shù)成就最高的作品。
“風(fēng)”有十五國風(fēng),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xué)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把拧狈帧洞笱拧贰缎⊙拧?,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缎⊙拧分幸灿胁糠置窀??!绊灐眲t為宗廟祭祀之詩歌?!把拧薄绊灐敝械脑姼?,對于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jià)值。
后來,《詩經(jīng)》被儒家奉為經(jīng)典,成為《六經(jīng)》(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jīng)》(無《樂》)之一。
10.名句段梳理
(1)________________,又何間焉?
(2)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
(3)夫戰(zhàn),勇氣也。________________。彼竭我盈,故克之。
(4)曹劌請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6)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妻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__;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受上賞;________________,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9)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________________,四境之內(nèi)________________: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0)表明齊威王采取納諫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聚室而謀曰:“________________?”
(12)北山愚公長息曰:“________________?”
(13)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14)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優(yōu)哉游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15)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________________,道阻且躋。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坻。
(16)請你寫出《曹劌論戰(zhàn)》中曹劌分析戰(zhàn)爭勝利原因的一段話。
提示
(1)肉食者謀之
(2)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4)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7)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上書諫寡人者
(9)莫不畏王莫不有求于王
(10)令初下,群臣進(jìn)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jìn);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
(11)吾與汝畢力平險(xiǎn),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
(1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3)窈窕淑女
(14)寤寐思服
(15)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16)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p>
九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diǎn)復(fù)習(xí)整理
九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diǎn)復(fù)習(xí)整理
第六單元
21.曹劌論戰(zhàn)22.鄒忌諷齊王納諫
23.愚公移山24.《詩經(jīng)》兩首
教材精梳理
1.重點(diǎn)字音
曹劌()又何間焉()玉帛()車轍()登軾()
旗靡()鄒忌()昳麗()朝服()衣冠()
窺鏡()期年()間進(jìn)()萬仞()山北之塞()
迂回()魁父()荷擔(dān)()箕畚()孀妻()
始齔()智叟()窮匱()雎鳩()窈窕()
好逑()荇菜()寤寐()萋萋()蒹葭()
溯洄()未晞()湄()芼()厝()
懲()躋()坻()涘()沚()
提示
guìjiànbózhéshìmǐzōuyìzhāoguānkuījījiànrènsèyūkuíhèjīběnshuāngchènsǒukuìjūjiūyǎotiǎoqiúxìngwùmèiqījiānjiāsùhuíxīméimàocuòchéngjīchísìzhǐ
2.重點(diǎn)詞義
(1)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
(3)何以戰(zhàn)
(4)弗敢專也
(5)弗敢加也,必以信
(6)公將鼓之
(7)遂逐齊師
(8)一鼓作氣
(9)夫大國,難測也
(10)望其旗靡
(11)鄒忌修八尺有余
(12)朝服衣冠
(13)孰視之
(14)臣之妻私臣
(15)王之蔽甚矣
(16)能謗譏于市朝
(17)時時而間進(jìn)
(18)皆朝于齊
(19)年且九十
(20)懲山北之塞
(21)雜然相許
(22)且焉置土石
(23)寒暑易節(jié)
(24)其如土石何
(25)何苦而不平
(26)帝感其誠
(27)君子好逑
(28)寤寐思服
(29)左右芼之
(30)宛在水中央
(31)道阻且長
(32)白露未已
提示
(1)間:參與。
(2)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3)以:憑,靠。
(4)弗:不。專:個人專有。
(5)加:虛報(bào)。信:實(shí)情。
(6)鼓:擊鼓進(jìn)軍。
(7)逐:追趕,追擊。
(8)作:振作。
(9)測:推測,估計(jì)。
(10)靡:倒下。
(11)修:長,這里指身高。
(12)服:穿戴。
(13)孰:仔細(xì)。
(14)私:偏愛。
(15)蔽:受蒙蔽。
(16)謗譏:指“議論”。
(17)間:間或,偶然。
(18)朝:朝見。
(19)且:將近。
(20)懲:戒,這里是“苦于”的意思阻塞。
(21)許:贊同。
(22)焉:疑問代詞,哪里。置:安放。
(23)易:交換。
(24)其:在“如……何”前面加強(qiáng)反問語氣。
(25)苦:愁。
(26)感:被……感動。
(27)逑:配偶。
(28)思服:思念。
(29)芼:挑選。
(30)宛:仿佛、好像。
(31)阻:艱險(xiǎn)。
(32)已:止,這里是“干,變干”。
3.一詞多義
間
朝
服
之
且
4.古今異義
(1)臣之妻私臣。
私:古義,偏愛;今義,與“公”相對,私下、暗地里。
(2)白露未已。
已:古義,這里是“干,變干”;今義,停止,已經(jīng)。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間:古義,參與;今義,中間,空間或時間。
(4)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鄙:古義,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今義,輕視,看不起。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義,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
(6)忠之屬也。
忠: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今義,忠誠。
(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①獄:古義,訴訟案件;今義,監(jiān)禁罪犯的地方。
②情:古義,實(shí)情;今義,感情。
(8)弗敢加也,必以信。
加:古義,虛報(bào);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東西和在一起,增加。
5.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2)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3)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
“厝”通“措”,放置。
(5)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6.詞類活用
(1)公將鼓之。
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名詞用作動詞,賜福。
(3)帝感其誠。
感:動詞被動用法,被……感動。
7.文言句式
(1)倒裝句式
何以戰(zhàn)(就是“以何戰(zhàn)”,這是古代漢語的一種特殊句式,疑問代詞作賓語,通常提到動詞或介詞前面)
且焉置土石(就是“且置土石焉”)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
(2)判斷句
夫戰(zhàn),勇氣也
夫大國,難測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3)省略句
可以一戰(zhàn)(應(yīng)為“可以之一戰(zhàn)”省略介詞賓語“之,這一點(diǎn)”)
何以戰(zhàn)(承前省略主語)
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動詞謂語,應(yīng)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8.理解翻譯
(1)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2)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3)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4)夫戰(zhàn),勇氣也。
(5)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6)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7)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8)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9)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0)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1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13)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14)甚矣,汝之不惠!
(15)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6)帝感其誠。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18)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19)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提示
(1)那些吃肉的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yuǎn)慮。
(2)衣食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不敢獨(dú)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給別人。
(3)這是忠于職守(盡心盡力為人民辦好事)之類的事。憑這一點(diǎn),就可以跟敵人打一仗了。如果(跟齊國)作戰(zhàn),就請(讓我)跟從(您)。
(4)作戰(zhàn),要靠勇氣。
(5)我仔細(xì)察看發(fā)現(xiàn)了齊軍戰(zhàn)車輪跡混亂,又遠(yuǎn)遠(yuǎn)望見齊軍戰(zhàn)旗也倒了,(知道他們真的敗了)所以才(請您下令)追擊他們。
(6)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7)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
(8)我確實(shí)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9)由此看來,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厲害啦。
(10)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zhàn)勝(別國)。
(11)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jì)將近九十歲了,面對大山而居住。
(12)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13)冬夏交換季節(jié)的時候,才往返一次。
(14)你太不聰明了!
(15)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愁挖不平嗎?
(16)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17)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18)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左右兩邊。好姑娘美麗又善良,我從早到晚追求著她。
(19)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艱險(xiǎn)又彎曲。順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
9.文學(xué)常識
(1)《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莊公十年》。
(2)《左傳》傳說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學(xué)名著和文學(xué)名著。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蹲髠鳌啡Q《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xué)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xiàn),對后世的史學(xué)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xué)著作。它表現(xiàn)在:長于記述戰(zhàn)爭,善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
(3)《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zhàn)國策》,這部書是西漢時經(jīng)劉向整理編寫的。
《戰(zhàn)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于戰(zhàn)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dāng)在秦統(tǒng)一以后。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定名為《戰(zhàn)國策》??偣踩?。全書沒有系統(tǒng)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dú)立的單篇。
《戰(zhàn)國策》的特色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戰(zhàn)國策》都常常使用鋪排和夸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xiàn)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里,語言不僅是作用于理智、說明事實(shí)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zhàn)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xì)致,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左傳》描寫人物,大多是簡筆的勾勒。
第三,《戰(zhàn)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xué)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dú)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xué)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bǔ)牢》《南轅北轍》等,歷來家喻戶曉。
(4)《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今傳《列子》八篇,內(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读凶印防锩娴南惹卦⒀怨适潞蜕裨拏髡f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
(5)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zhàn)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6)《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fēng)”“雅”“頌”三部分,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多采用賦、比、興的創(chuàng)作手法。
《詩經(jīng)》中寫戀愛和婚姻問題的詩,或歌唱男女相悅之情、相思之意,或贊揚(yáng)對方的風(fēng)采容貌,或描述幽會的情景,或表達(dá)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嘆棄婦的不幸遭遇,內(nèi)容豐富,感情真實(shí),是全部《詩經(jīng)》中藝術(shù)成就最高的作品。
“風(fēng)”有十五國風(fēng),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xué)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把拧狈帧洞笱拧贰缎⊙拧?,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绊灐眲t為宗廟祭祀之詩歌?!把拧薄绊灐敝械脑姼瑁瑢τ谖覀兛疾煸缙跉v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jià)值。
后來,《詩經(jīng)》被儒家奉為經(jīng)典,成為《六經(jīng)》(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jīng)》(無《樂》)之一。
10.名句段梳理
(1)________________,又何間焉?
(2)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
(3)夫戰(zhàn),勇氣也。________________。彼竭我盈,故克之。
(4)曹劌請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6)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妻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__;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受上賞;________________,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9)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________________,四境之內(nèi)________________: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0)表明齊威王采取納諫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聚室而謀曰:“________________?”
(12)北山愚公長息曰:“________________?”
(13)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14)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優(yōu)哉游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15)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________________,道阻且躋。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坻。
(16)請你寫出《曹劌論戰(zhàn)》中曹劌分析戰(zhàn)爭勝利原因的一段話。
提示
(1)肉食者謀之
(2)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4)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7)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上書諫寡人者
(9)莫不畏王莫不有求于王
(10)令初下,群臣進(jìn)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jìn);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
(11)吾與汝畢力平險(xiǎn),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
(1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3)窈窕淑女
(14)寤寐思服
(15)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16)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p>
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復(fù)習(xí)要點(diǎn)
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復(fù)習(xí)要點(diǎn)
一.通假字
1.敬富貴,無相忘。(“無”通“毋”,不要)
2.發(fā)閭左適戍漁陽(“適”通“謫”,征發(fā),調(diào)發(fā))
3.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唱”通“倡”,倡導(dǎo))
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jīng))
6.將軍身被堅(jiān)執(zhí)銳(“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與”通“歟”,嗎)
8.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9.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只”,僅僅,才)
10.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蒼鷹,猛禽)
11.寡人諭矣(“諭”通“喻”,明白)
12.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伸張)
13.自董卓已來(“已”通“以”)
14.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15.必能裨補(bǔ)闕漏,有所廣益(“闕”通“缺”,缺點(diǎn))
16.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簡”通“揀”,挑選)
二.雙音節(jié)古今異義
古義今義
1.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到處表示某種情況時常存在(發(fā)生)
2.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jì)事聚會商議指管理財(cái)務(wù)的人員
3.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雖然這樣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
4.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常指年歲高的人,長輩
5.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可以把表示許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到達(dá)關(guān)聯(lián)詞,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失敗兇狠而放肆
8.于是與亮情好日密從此連詞,表承接關(guān)系
9.此殆天所以資將軍用來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此臣所以報(bào)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的原因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的原因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10.誠宜開張圣聽擴(kuò)大商店等開始營業(yè)
11.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心和遺憾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見識短淺(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13.臣不勝受恩感激感動激奮因?qū)Ψ降暮靡狻椭鴮λa(chǎn)生好感
三.詞類活用
1.置人所罾魚腹中(罾,名詞作動詞,用網(wǎng)捕)
2.狐鳴呼曰(狐,名詞作狀語,像狐貍一樣)
3.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奇怪)
4.皆指目陳勝(目,名詞作動詞,用眼睛看)
5.乃丹書帛曰“陳勝王”(丹,名詞作狀語,用朱砂)
6.陳勝王(王,名詞動詞,稱王)
7.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8.將軍身被堅(jiān)執(zhí)銳(堅(jiān)、銳,形容詞作名詞,堅(jiān)固的盔甲、銳利的武器)
9.請廣于君(廣,形容詞作動詞,擴(kuò)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輕,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11.天下縞素,今日是也(縞素,名詞作動詞,穿孝服)
12.保其巖阻(巖阻,形容詞作名詞,險(xiǎn)要的地方)
13.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北、東、西,名詞作狀語,向北、向東、向西)
14.身率益州之眾(身,名詞作狀語,親身、親自)
15.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簞、壺,名詞作動詞,用簞裝,用壺盛)
16.與亮情好日密(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氣(恢弘,形容詞作動詞,發(fā)揚(yáng)光大)
18.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臧、否,形容詞作動詞,獎勵善良、懲罰邪惡)
19.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奸,形容詞作名詞,邪惡的事情)
20.此皆良實(shí),志慮忠純(良實(shí),形容詞作名詞,善良誠實(shí)的人)
21.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優(yōu)劣,形容詞作名詞,能力強(qiáng)與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補(bǔ)闕漏,有所廣益(廣益,形容詞作動詞,擴(kuò)大、增加)
23.親賢臣,遠(yuǎn)小人(親,名詞作動詞,親近;遠(yuǎn),形容詞作動詞,疏遠(yuǎn)、遠(yuǎn)離)
24.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效,動詞作名詞,效力的機(jī)會,任務(wù))
25.攘除奸兇(奸兇,形容詞作名詞,奸邪兇頑的敵人)
26.臨表涕零(涕,名詞作動詞,流淚)
四.一詞多義
1.兵
(1)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軍隊(duì))(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
2.長
(1)身長八尺(身高)(2)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長時間)
(3)以君為長者(輩分大的)(4)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領(lǐng)導(dǎo)者)
3.稱
(1)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稱作、叫作)(2)先帝稱之曰能(稱贊)
4.出
(1)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出發(fā))(2)然志猶未已,君謂計(jì)將安出(產(chǎn)生)
5.次
(1)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扎、停留)(2)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編次、編排)
6.存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2)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撫慰、慰問)
7.道
(1)會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伐無道,誅暴秦(道德)
(3)以咨諏善道(道理、方法)
8.發(fā)
(1)可憐白發(fā)生(頭發(fā))(2)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發(fā)出)
(3)發(fā)閭左適戍漁陽(征發(fā))
9.分
(1)此臣所以報(bào)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開、分裂)
10.好
(1)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喜歡)(2)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友好)
11.計(jì)
(1)則漢室之隆,可計(jì)日而待也(計(jì)算)(2)今亡亦死,舉大計(jì)亦死(計(jì)劃)
(3)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jì)事(商討)
12.將
(1)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率領(lǐng))(2)陳勝自立為將軍(將軍)
13.盡
(1)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通達(dá)、到)(2)進(jìn)盡忠言(全部用出)
14.舉
(1)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成就)(2)今亡亦死,舉大計(jì)亦死(發(fā)動)
(3)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推舉)
15.立
(1)陳勝自立為將軍(封)(2)復(fù)立楚國之社稷(成立、建立)
(3)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登上帝王或諸侯的位子)
16.臨
(1)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面對)(2)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17.論
(1)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討論)(2)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評定)
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嚴(yán)明)(2)以傷先帝之明(英明)
19.命
(1)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命令)(2)茍全性命于亂世(生命)
(3)奉命于危難之間(使命)
20.謀
(1)非惟天時,抑亦人謀(計(jì)謀、手段)(2)陳勝、吳廣乃謀曰(商量)
21.起
(1)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起兵)(2)挺劍而起(跳起、站起)
22.塞
(1)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堵塞)(2)益州險(xiǎn)塞,沃野千里(邊塞)
23.善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2)惟博陵崔州平與亮友善(友好)
24.上
(1)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上等的)(2)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皇帝)
25.勝
(1)弗勝,守丞死,乃入據(jù)陳(勝利)(2)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盡)
26.食
(1)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食物)(2)卒買魚烹食(吃)
27.使
(1)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讓,使得)(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28.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書寫)(2)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字)
29.?dāng)?shù)
(1)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幾)(2)廣故數(shù)言欲亡(屢次)
(3)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動詞,數(shù)數(shù))
30.王
(1)復(fù)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國王)(2)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稱王)
31.亡
(1)今亡亦死,舉大計(jì)亦死(逃跑)(2)且秦滅韓亡魏(滅亡)
(3)暮而果大亡其財(cái)(丟失)
32.為
(1)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qiáng)者(變成)(2)陳勝自立為將軍(做、當(dāng))
(3)惟博陵崔州平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是)(4)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做)
(5)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建造)
33.謂
(1)秦王謂唐雎曰(說、告訴)(2)然志猶未已,君謂計(jì)將安出(認(rèn)為)
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效力的機(jī)會)(2)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奏效)
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與亮友善,謂為信然(確實(shí))(2)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義于天下(通“伸”,伸張)(4)信義著于四海(信用、誠信)
36.興
(1)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興盛)(2)若無興德之言(發(fā)揚(yáng)光大)
(3)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復(fù)興)
37.行
(1)將軍向?qū)?,性行淑均(品行)?)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行列)
38.許
(1)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贊成)(2)安陵君其許寡人(答應(yīng))
39.言
(1)愿諸君勿復(fù)言(說)(2)若無興德之言(言論)
40.遺
(1)深追先帝遺詔(遺留)(2)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送給)
41.應(yīng)
(1)傭者笑而應(yīng)曰(回答)(2)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yīng)陳涉(響應(yīng))
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2)蓋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43.遠(yuǎn)
(1)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與“近”相對)(2)親賢臣,遠(yuǎn)小人(疏遠(yuǎn))
44.忠
(1)此臣所以報(bào)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效忠)(2)此皆良實(shí),志慮忠純(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