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8-08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匯總(人教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各行各業(yè)都在開始準(zhǔn)備新的教案課件工作計劃了,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匯總(人教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匯總(人教版)
一、文言文實詞
1.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家庭聚會)2.與兒女講論文義(談?wù)撛娢模?br>
3俄而雪聚(不久)4.撒鹽空中差可擬(大致,差不多)
5.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憑借)6.即公大兄無奕女(就是)
7.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到,離開)8.去后乃至(才)
9.相委而去(丟下,舍棄)10.下車引之(拉)
11.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12.學(xué)而時習(xí)之(按時)
13.不亦說乎(通“悅”,愉快)14.人不知兒不慍(生氣,發(fā)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檢查,反省)16.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17.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18.七十而從新所欲,不逾矩(越過,超過)
19.思而不學(xué)則殆(有害)20.不堪其憂(忍受)
21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樂趣)22.曲肱而枕之(胳膊)
23.于我如浮云(對于)24.子在川上曰(河流)
25.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舍棄)26.博學(xué)而篤志(忠實,堅守)
27.仁在其中矣(仁德)28.水何澹澹(水波蕩漾)
29.山島竦峙(高起、挺立)30.海日生殘夜(夜將盡未盡)
31.雖有嘉肴(美好,用魚、肉做的菜)32不知其旨也(甘美)
33.雖有至道(達(dá)到極點)34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所以)
35.教然后知困知不足(不通,理解不了)36.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37.然后能自強也(勉勵)38.滄州南一寺臨河干(河邊)
39.山門圮于河(倒塌)40.二石獸并沉焉(一起)
41.閱十余歲(經(jīng)過,過了)42.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終于)
43.棹數(shù)小舟(劃船)44.爾輩不能究物理(事情的道理,規(guī)律)
45.湮于沙土,漸沉漸深耳(埋沒)46.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侵蝕,沖刷)
47.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48.但知其一(只)
49.可據(jù)理臆斷歟(主觀地判斷)50智子疑鄰(以……為聰明)
51.不筑,必將有盜(修補)52.暮而果大亡其財(丟失)
53.馬無敵亡而入胡(逃跑)54.此何遽不為福乎(怎么就,表反問)
55.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經(jīng)過,帶領(lǐng))56.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多)
57.墮而折其髀(大腿)58.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二、文言文虛詞
之: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詞,它)②曲肱而枕之(指代手臂)③學(xué)而時習(xí)之(代學(xué)過的知識)。④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善者;代不善者)⑤下車引之(他,代元方)⑥其鄰人之父亦云(的)⑦其此之謂乎(倒裝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⑧聞之笑曰(帶前面的事)
其:①人也不堪其憂(代指前面的事)②回也不改其樂(自己的)
4③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們的)④其此之謂乎(大概,表示推測)
⑤其父曰(那)
以:①可以為師矣(憑)。②此獨以跛之故(因為)。
而:①相委而去(表承接)②人不知而不慍(表轉(zhuǎn)折,卻)。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表修飾)④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表并列)
也:①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表示判斷的語氣)②不知其旨也(句尾語氣詞)
乃:①去后乃至(才)②乃石性堅重(就是)
焉: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ㄓ诖耍诙F并沉焉(于之)
為:①此何遽不能為福乎(成為)②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
③碧與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形成)
三、通假字
①尊君在不(不通否)
②不亦說乎(說:同悅,喜悅、愉快)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有:同又,放在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
④《兌命》曰:(兌通“說”,指的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⑤求之下流,固顛(顛”通“癲”,“瘋狂”).
四、詞類活用
①學(xué)而時習(xí)之(時:名詞--狀語,按時)
②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詞--狀語,每日)
③溫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
④傳不習(xí)乎(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
⑤飯疏食飲水(飯:名詞--動詞,吃飯)
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名詞--意動。以…….為樂)
⑦不知其旨也(名詞作形容詞,甘美)
⑧不知其善也(形容詞作名詞,好,好處)
⑨數(shù)小舟(名詞用為動詞,劃船)②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⑩智子疑鄰(形容詞做動詞,以……為聰明)
天雨墻壞(名詞作動詞,下雨)
近塞之人(形容詞作動詞,靠近)
有善術(shù)者(形容詞作動詞,擅長)
胡人大入塞(形容詞作狀語,大舉)
五、一詞多義
①知:人不知而不慍(了解溫故而知新懂得)
②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代詞,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學(xué)教學(xué)相長(學(xué)習(xí))學(xué)學(xué)半(教)
④如:A.如是再嚙(介詞,像。)B.如其言果得(動詞,按照。)
⑤A.暮而果大亡其財(暮:夜晚)B.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年老)
⑥A.暮而果大亡其財(丟失)B.馬無故亡而入胡(動詞,逃跑)
⑦A.必將有盜(讀jiāng,副詞,將要)B.其馬將胡駿馬而歸(讀jiàng,動詞,帶領(lǐng))
⑧A.宋有富人(形容詞,富裕)B.家富良馬(動詞,富有)
六、古今異義
①不亦君子乎(君子:古: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可以為師矣(可以:古:可以;憑借今:可能、許可)
③飯疏食飲水(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④飯疏食飲水(古:冷水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⑤匹夫不可奪志也(匹夫:古:普通人今:無學(xué)識、無智謀的人)
⑥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數(shù)詞,三)
⑦雖有至道(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⑧不能知其旨也(古義:甘美。今義:意義。)
⑨教然后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⑩教學(xué)相長也(古義:促進。今義:增長)
漸沉漸深耳。(古義:罷了。今義:五官之一,用來聽聲音)
爾輩不能究物理(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今義:一種學(xué)科。物理學(xué))
二石獸并沉焉。(古義:一起。今義:并列。)
閱十余歲(古義:經(jīng)歷今義:閱讀。)
是非木柿(古義:代詞,此,這。今義:正確。)
但知其一(古義:但,只。今義:表示轉(zhuǎn)折但是,卻)
求石獸于水中(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追求)
(18)轉(zhuǎn)轉(zhuǎn)不已(古義:停止。今義:已經(jīng)。)
(19)如是再嚙(古義:像這樣。今義:如果。)
(20)亡(古義:丟失今義:死亡)
(21)其鄰人之父亦云(古義:說今義:常做“云朵”講,)
(22)人皆吊之(古義:對其不幸表示安慰,今義:懸掛)
(23)居一年(古義:經(jīng)過,今義:住宿)
(24)死者十九(古義:十分之九,意思是絕大部分,今義:數(shù)次十九)
七、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
A.可以為師矣。“以”后面省略代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B.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C.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省略句)“設(shè)帳”后面省略了“于”;
②判斷句:
A.賢哉,回也!
B.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C.判斷句.弗食,不知其旨也。
③倒裝句
賓語前置:其此之謂乎?
狀語后置句:“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正確語序應(yīng)為:”一講學(xué)家(于)寺中設(shè)帳”.
④被動句.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為”表被動)。
八、句子翻譯
①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
答:不如比做憑借風(fēng)吹起的柳絮。
②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答:友人感到慚愧,下車來拉他,元方進門而去,連頭都不回。
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答: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④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答: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答: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xué)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dá)事理,不感到迷惑。
⑥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答:用不正當(dāng)?shù)氖侄蔚玫綐s華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樣。
⑦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答: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fù)習(xí)過呢?
⑧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答:軍隊可以改變主帥,但是就連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變志氣。
⑨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能廣泛地閱讀,并且能夠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dāng)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⑩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答: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
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xué)習(xí),也不知道它的好處。
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所以,學(xué)習(xí)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答: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答: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
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
答:所以所“教”和“學(xué)”是相互促進的。
《兌命》曰:“學(xué)學(xué)半。”其此之謂乎?
答:《兌命》說:“教人是學(xué)習(xí)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答: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
(18)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答:這個石頭的性質(zhì)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zhì)松軟輕浮,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罷了。
(19)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答:越?jīng)_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一定會倒在坑洞中。
(20)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答: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表面現(xiàn)象、不知道其中道理的還很多呢,難道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21)此何遽不為福乎
答: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
(22)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
答: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zhàn)。
(23)暮而果大亡其財
答: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
九、問題探究
1.《雖有嘉肴》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
答:講述了教學(xué)相長的道理。-教和學(xué)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輔相成。
人學(xué)習(xí)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xué)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雖有嘉肴》作者是怎么論述的?(論證思路)
答:以類比論證的方法,從“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的道理,強調(diào)要學(xué)習(xí),要實踐。接著講到教和學(xué)的關(guān)系。一個人只有“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指出“學(xué)”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
最后點明“教學(xué)相長”的觀點。文章短小精悍,邏輯嚴(yán)密,有條有理。
3.《雖有嘉肴》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類比論證。引出“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作比喻引出下文對教與學(xué)關(guān)系的論述,有“嘉肴”、“至道”,教與學(xué)的關(guān)系就淺顯易懂了。
石獸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河的上游?請簡述老兵的理由。
老兵認(rèn)為石重沙輕,水不能沖走石頭,必定在石頭的迎水處沖出一個大坑,石頭就會倒入坑中,如此反復(fù),石頭便會逆流而上
6、《河中石獸》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fù)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jù)常情作出主觀的判斷。
精選閱讀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期末復(fù)習(xí)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做的提前準(zhǔn)備,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文言文期末復(fù)習(xí)”,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傷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隸:屬于;.世隸耕:世代耕田為業(yè);.嘗:曾經(jīng)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為業(yè)。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認(rèn)識筆、墨、紙、硯,
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求:要求.異:以…為異,對..感到驚奇.焉:對此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與:給。書:寫為:題寫其:自己
(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dāng)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
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以……為意、把……作為詩的內(nèi)容.收:聚,團結(jié)一鄉(xiāng):全鄉(xiāng)觀:看
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讀書人觀賞。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自是:從此,是:此就:完成
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稍稍:漸漸賓客:以賓客之禮或:有的人乞:求取,即化錢求仲永題詩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以賓客之禮對待仲永的父親,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利其然:貪圖這樣(以此有利可圖)扳:攀,牽引環(huán)謁:四處拜訪,謁:拜見邑人:同縣的人使:讓
他的父親認(rèn)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
余:我先人: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我(王安石)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他,
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令:讓稱:相稱,相當(dāng)
(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矣!
復(fù):又,再泯然:完全
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已經(jīng)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其受之天也。
王安石的自稱通悟:通達(dá)聰慧受:承受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lǐng)悟能力是天賦的。
賢于材人遠(yuǎn)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賢:勝過,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不至:沒有達(dá)到(要求)
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
彼其:他
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夫:發(fā)議論固:本來
那么,現(xiàn)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1.生字:隸(li-4)y謁(ye-4)扳(pan-1)泯(min-3)不能稱(chen-4)
2.之:邑人奇之(代詞:指仲永)------仲裁永之通悟(助詞,可譯作”的”)------卒之為眾人(補音助詞,沒實際意義)
.以: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介詞:把)------或以錢幣乞之(介詞:用)
,于:賢于材人遠(yuǎn)矣(介詞,比)---------則其受于人者而不至也(介詞:被)
3.一字多義:自并自為其名(代詞:自己)-----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介詞:從)然:利其然(代詞:這樣,這種情況)—泯然眾人矣(…的樣子)
4古今異義:是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此)稍稍稍稍賓客其其父(漸漸)復(fù)到舅家(復(fù):再又)眾人(普通人)
5.省略句:(仲永)即書詩四句(余)令(其)作詩,(詩)不能稱前時之聞.------------------------------------------------------------(1)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
善:擅長者:的人會:正趕上宴:舉行宴會于:在施:放置屏障:屏風(fēng),圍幕一類用來擋視線的東西.
京城里有一個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擺酒席(招待)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圍幕,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撫(fu3)尺:又叫醒目,藝人表演用的道具而已:罷了
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少頃:一會兒聞:聽見坐:通“座”嘩(hua2):大聲說話
客人們圍坐在一起。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圍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吠(fei4):狗叫囈(yi4)語:說夢話
只聽到遠(yuǎn)遠(yuǎn)的深巷里一陣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哈欠,伸著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
既而:不久,緊接著亦:也乳:喂奶乳:乳頭
一會兒小孩子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婦人拍著孩子,給他喂奶,孩子口里含著乳頭還是哭,
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dāng)是時,
絮絮(xu4):連續(xù)不斷地說
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嗚嗚地哼唱著哄他睡覺。又一個大孩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這時候,
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
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口中嗚嗚哼唱的聲音,小孩子含著乳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剛剛醒來的聲音,
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
叱(chi4):叱責(zé)一時:同時
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響了起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場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
側(cè)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以為:認(rèn)為
偏著頭凝神地聽著,微笑著,暗暗贊嘆著,認(rèn)為妙極了!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未幾:不久Hou1:打鼾微:隱約
沒隔多久,丈夫的鼾聲響起來了,婦人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地拍一會兒停一會兒。隱隱地聽到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
盆器傾側(cè),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舒:伸展、松馳少:稍微稍稍:漸漸地
盆碗等器物打翻的聲音,婦人在夢中咳嗽的聲音。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逐漸地端正身子坐好。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突然有一個人大聲喊著:“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間:夾雜
剎時間,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來,成百上千的小孩兒哭了起來,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來。中間夾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
火爆聲,呼呼風(fēng)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
烈火燃燒而發(fā)出的爆烈聲,呼呼的風(fēng)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聲,
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
曳(ye4)許許(hu3)聲:曳,拉。許許,擬聲詞。眾人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
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子時一齊用力發(fā)出的呼喊聲,在火中搶奪物件的聲音,潑水的聲音。
凡所應(yīng)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雖:即使
凡是應(yīng)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個指頭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說出
也不能明確指出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一張嘴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2)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奮:揚起出:露出股:大腿幾:幾乎走:跑
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索索直抖,幾乎都想爭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撤掉圍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木蘭詩
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惟:只
織機唧唧又唧唧地響,木蘭姑娘對著門織布??棛C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憶:思念
問姑娘想的是什么,思念的又是什么。姑娘我也沒想什么,姑娘我也不思念什么。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軍中的文告可汗(ke4han2):我國少數(shù)民族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軍書:征兵的名冊
昨夜我看見征兵文告,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爺:父親市:買
父親沒有大兒子,我木蘭沒有大哥哥,我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xiàn)在起替代父親去應(yīng)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韉:馬鞍下的墊子轡(pei4)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早晨但:只濺濺(jian1):水流聲
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胡騎(ji4):胡人的戰(zhàn)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啾啾(jiu1):馬叫的聲音
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dá)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zhàn)馬啾啾的鳴叫聲。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戎機:戰(zhàn)機朔(shuo4):北方金柝:古代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行軍萬里奔赴戰(zhàn)場,翻越關(guān)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fēng)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的鐵甲戰(zhàn)袍。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將士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十年之后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
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策勛:記功強:有余不用:不愿做
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郎這樣的官,
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借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xiāng)。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聞妹來,當(dāng)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紅妝(zhhuang1):指女子艷麗的裝束霍霍:模擬磨刀的聲音
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
著:穿
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3)
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云鬢(bin4):象云一樣的鬢發(fā)帖: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面部飾物火伴:火通伙,同入伍的士兵皆:都
當(dāng)著窗子整理云一樣柔美的鬢發(fā),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都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撲朔:猶“撲騰”兔跑足縮之狀迷離:瞇著眼安能:怎能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瞇縫著,當(dāng)它們挨著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狼
一屠晚歸,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zhui4)行甚遠(yuǎn)。
盡:完止:通“只”綴:連接,這里是緊跟的意思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dān)子里的肉已經(jīng)賣完了,只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只狼,緊隨著走了很遠(yuǎn)。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fù)投之,
懼:害怕止:動詞,停從:動詞,跟從之:代詞,它,指狼
屠戶害怕了,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而:表轉(zhuǎn)折的連詞,可是矣:語氣詞,相當(dāng)于“了”之:用在主謂之間,不譯。故:舊,原來
后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jīng)扔完了,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大窘(Jiong3),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敵:敵對,這里是攻擊的意思
屠戶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看見野地里有一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麥場里,
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chi2)擔(dān)持刀。狼不敢前,眈(dan1)眈相向。
苫蔽:遮蔽。苫:蓋上弛:放松,這里是卸下持:拿起眈眈:注視的樣子
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于是奔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lián)幽闷鹜赖丁芍焕嵌疾桓蚁蚯埃裳鄢缿簟?br>
少(shao3)時,一狼徑,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ing2),意暇(xia2)甚。
少時:一會兒瞑:閉眼
過了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jǐn)?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xin1)后,
暴:突然斃:殺死
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正要上路,轉(zhuǎn)到柴草堆后面一看,
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ao1)尾。
洞:打洞口意:打算以:用來尻:屁股
只見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鉆過去從背后對屠戶進行攻擊。狼的身子已經(jīng)鉆進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mei4),蓋以誘敵。
股:大腿悟:明白,知道寤:睡覺
屠戶從后面砍斷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殺死。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狼亦黠(xia2)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黠:狡滑耳:罷了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
夸父逐日
夸父與日逐(zhu4)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
逐走:竟跑、賽跑河:黃河、渭:渭水
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北:名字作狀語,向北
夸父與太陽賽跑,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去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還沒有到,就在半路因口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4)
共工觸怒不周山
昔者共工與顓頊(zhuan1xu1)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
昔:從前觸:碰、撞
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維:繩子絕:斷焉:于是或于此
地不滿東南,故水潦(lao3)塵埃歸焉
潦:積水塵埃: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發(fā)怒撞不周之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
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lǐng)。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
孫權(quán)勸學(xué)
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qing1)今當(dāng)涂掌事,不可不學(xué)!”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的愛稱當(dāng)涂:當(dāng)?shù)?、?dāng)權(quán)
起初,吳王孫權(quán)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xiàn)在身當(dāng)要職掌握重權(quán),不可不進一步去學(xué)習(xí)!”
蒙辭以軍中多務(wù)。權(quán)曰:“孤豈(qi3)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ye2)!
辭:推托以:介詞,用務(wù):事務(wù)治:研究博士:當(dāng)時掌握經(jīng)濟學(xué)傳授的學(xué)官邪:通“耶”
呂蒙以軍營中事務(wù)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quán)說:“我難道是想要你鉆研經(jīng)史典籍而成為學(xué)問淵博的學(xué)者嗎?
但當(dāng)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wù),孰(shu2)若孤?
當(dāng):應(yīng)當(dāng)涉獵:粗略地閱讀見:了解耳:罷了,而已
只是應(yīng)當(dāng)廣泛地學(xué)習(xí)知識而不必去深鉆精通。你說要處理許多事務(wù),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wù)呢?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xué)。
乃:于是,就
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呂蒙于是開始學(xué)習(xí)。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
及:到了…的時候過:到
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后非常驚奇地說:
“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
阿: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
“你如今的才干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
“士別三日,即更(gen1)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sui4)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更:重新刮目:擦擦眼大兄:長兄,這是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見事:認(rèn)清事物見事:認(rèn)清事物
“對于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shù)日后,就應(yīng)當(dāng)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么看到事物的變化這么晚呢!”
肅遂(sui4)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而:連詞,表順承
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jié)為好友,然后告別而去-----------------------------------------------------------------------------------------(5)
課題
常用實詞
虛詞用法
詞類活用
通假字
古今異義
傷仲永
隸:屬于。嘗:曾經(jīng)。
一:全。是,這。就,完成。
謁:拜訪?;颍河械?,有的人。固,本來。稱:相當(dāng)。
復(fù):再次。卒,最終。
人稱代詞:
余,我。彼,他。
1父異焉:兼詞,“于之”的合稱,對此。2問焉:于之,向他。
之:①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②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③代詞,他(它)的。④動詞,到。
⑤語氣詞,湊足音節(jié)或舒緩語氣的作用。于:①比②向③在
①異,感到詫異。
②奇,感到奇怪。
③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④利,有利可圖。
扳—攀牽,引。
木蘭詩
惟,只。愿,希望。
度,過。朔氣:北方。
策勛:記功。強:有余。
撲朔迷離:(成語出處)。
安:怎么。旦:早晨。
戎機:戰(zhàn)爭。
帖—貼
火—伙
走:
古義:跑。
今:步行。
孫權(quán)勸學(xué)
謂:對···說。辭:推托。
治:研究。涉獵,粗略地閱讀。見:了解。孰,誰。益,好處。
更:重新。刮:擦。遂:于是。
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以:以···來。為:當(dāng)。
乃:于是。何:怎么。
而:連詞,表承接關(guān)系。
口技
善:善于,擅長。欲,想。
會,適逢。施:安放。
團,圍繞。畢,全,都。
絕,極點。微,隱隱約約。意,心情。少,稍微。
舒,放松。名,說出。
而已:罷了。既而:不久。
于:在。
而①表并列、遞進、承接關(guān)系。
②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③表修飾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地”。④表假設(shè)關(guān)系,“如果”。
乳,喂奶。
坐—座
中間:當(dāng)中夾雜/當(dāng)中。
雖:即使/雖然。股:大腿/屁股。
短文兩篇
逐,競跑。河,黃河。
澤,湖。棄,丟棄。
及,到。日中,正午。
探,伸手。決,判斷。
汝,你。為,認(rèn)為。
其,他的。以,認(rèn)為。
則,那么。者,···的(人或物)
道,半路上。
東,向東。
知—智
去:距離/離開
湯,熱水/菜汁
狼
綴:連接,緊跟。故:舊,原來。窘:困境。顧,回頭看。
苫蔽:覆蓋。弛:卸下。
眈眈:注視的樣子。瞑,閉眼。
甚:很。暇:空閑。暴,突然。
斃,殺死。方,正。寐,睡覺。
黠,狡猾。幾何:多少。
以:把。耳,罷了。
其:①代兩狼。②代其中一只狼。③其中。④代屠戶。
乃:才。蓋,原來是。
犬,像狗一樣。
洞,打洞。
隧:從柴草堆中打洞。
止—只
薪:柴草/薪水
股:大腿/屁股。幾何:
多少/一門學(xué)科。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
《包拯》復(fù)習(xí)資料
一、解釋加點字詞在句中的意思。
1.第歸,殺而鬻之
2.尋復(fù)有告私殺牛者
3.徙知端州,遷殿中丞
4.拯命制者才足供數(shù)
5.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
6.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7.惡吏苛刻,務(wù)敦厚
8.前守緣貢率取數(shù)十倍以遺權(quán)貴
二、解釋下列各組多義詞:
1.知知天長縣亦知其名
2.其其人遂無以對亦知其名
三、根據(jù)上下文,將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
1.主來()訴
2.()徙知端州
四、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屬于哪一種情況?將對應(yīng)的答案序號填入題后括號內(nèi)。
A.省略句B.倒裝句C.判斷句
1.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2.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
3.何為割牛舍而又告之?()
4.葬以大夫禮()
五、指出下列句子加點字詞的古今義。
1.遷殿中丞
古義:今義:
2.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
古義:今義:
3.親黨皆絕之
古義:今義:
4.由是搏擊豪強
古義:今義:
六、翻譯下列句子。
1.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
2.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cè)?br>
七、閱讀理解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扉L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fù)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chǎn)硯,前守緣貢率取數(shù)十倍以遺權(quán)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shù),歲滿不持一硯歸。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嘗開門矣,刺疆事何必開便門哉?”其人遂無以對。
召權(quán)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dāng)渴郑務(wù)呓詰勚H艘园Ρ赛S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迸f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wù)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cè)耍骄訜o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br>
1.本文節(jié)選自《》,作者脫脫是代家。
2.課文共五段,每段重點寫了包拯為人的一個特點,請分別概括第一、三段的事例,并指出各突出了包拯的什么特點?
第一段寫了什么事情?突出了包拯的什么特點?
第三段寫了什么事情?突出了包拯的什么特點?
3.本文刻畫人物運用了正面描寫何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概括敘述和具體記敘相結(jié)合的手法,請根據(jù)你的理解回答問題。
①課文第、、、五段主要運用了正面描寫,第段則穿插了側(cè)面描寫。
②從記敘的具體概括程度上看,第一、三段寫得比較,第二、四、五段則較
為。
4.把下面的話翻譯成白話文,并談?wù)勀愕睦斫狻?br>
“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翻譯:
理解:
5.本文第四段在寫法上,與其他幾段有什么不同?這樣寫好嗎?為什么?
6.包拯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關(guān)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間流傳的很多,你能舉出一兩個例子嗎?
7.結(jié)合課文,你認(rèn)為包拯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最佩服他哪一點?
8.除了包拯,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清官?請任選其一,說說他的事跡,并談?wù)勀愕母惺堋?br>
參考答案:
一、1.但,只管;賣2.不久3.掌握,主持4.僅僅5.到6.和7.憎惡,討厭;追求。8.大都
二、1.掌管,動詞;知道,動詞2.那,代詞;他的,代詞
三、1.縣衙2.包拯
四、1.C2.A3.B4.B
五、1.調(diào)動官職,指升官;搬遷2.暗中行賄疏通關(guān)系;骨頭互相連接的地方3.親族,親戚;政黨4.代詞“此”;多作判斷動詞用
六、1.人們把包拯笑比作黃河清(一樣不可能)2.(包拯)與人交往不隨意附合,不用虛假的言詞取悅于人。
七、1.《宋史包拯傳》,元,史學(xué)。2.第一段:智服盜賊;為官機智。第三段:駁倒契丹,不辱使命;巧言善辯,捍衛(wèi)祖國。3.一、二、三;具體;概括。4.后世子孫做官,假如有人貪贓犯法,不得回到老家,死了不得葬在家族墓地里。不聽從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孫。這番話表明包拯為官清廉,剛正,克己奉公的精神。他不僅自己執(zhí)法嚴(yán)峻,而且嚴(yán)格要求自己的家人。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意義。5.第四段是側(cè)面描寫。這樣寫從側(cè)面襯托包拯的執(zhí)法嚴(yán)厲,為官剛正,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6.鍘美案,貍貓換太子,陳州放糧,鍘包勉等。包拯是一個有智慧,有骨氣,愛國家,愛百姓,為官廉潔、剛正,執(zhí)法嚴(yán)峻,鐵面無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7.如海瑞,劉墉,紀(jì)曉嵐……感受略。
《強項令》復(fù)習(xí)資料
一、閱讀理解
帝大怒,召宣,欲箠殺之。宣叩頭曰:“愿乞一言而死?!钡墼唬骸坝窝裕俊毙唬骸氨菹率サ轮信d,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須箠,請得自殺。”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jù)地,終不肯俯。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币螂罚骸皬婍椓畛?!”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栗。京師號為“臥虎”。歌之曰“枹鼓不鳴董少平。”
1.將選段分為兩層,并概括大意。
2.選段結(jié)尾引用“臥虎”“枹鼓不鳴董少平”的作用是什么?
3.從湖陽公主的話里,你看出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4.你認(rèn)為“強項令”的含義是什么?
5.選段從哪些角度對董宣進行敘述和描寫?表現(xiàn)了董宣什么樣的性格?
6.光武帝對董宣的態(tài)度前后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你怎么看待他的這些變化?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詞。
1.大言數(shù)主之失。
2.叱奴下車,因格殺之。
3.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
4.宣兩手據(jù)地,終不肯俯。
5.唯見布被覆尸,妻子對哭。
三、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各句。
①以刀畫地,大言數(shù)主之失。
②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④威不能行一令乎?
③宣兩手據(jù)地,終不肯俯。
⑤乃駐車叩馬
⑥請得自殺
⑦枹鼓不鳴董少平
參考答案:
一、1.從開頭到“三十萬”為第一層,其余部分為第二層。一層:具體敘述董宣秉公執(zhí)法、剛正不阿、不屈從于權(quán)貴的事。二層:概述并引證董宣的政績。2.引用“臥虎”印證董宣執(zhí)法嚴(yán)明、威猛;引用“枹鼓不鳴董少平”印證董宣執(zhí)法公正,地方安寧。3.公主是一個無視法度、仗勢欺人的人。4.剛直不阿、不枉法度5.語言、動作執(zhí)法如山,不屈從于權(quán)貴。6.董宣以頭擊楹前,漢光武帝劉秀的態(tài)度:“帝大怒,召宣,欲箠殺之。”當(dāng)董宣說完“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并“以頭擊楹,流血被面”時,漢光武帝劉秀改變主意,敕免董宣,并說“強項令出!”他變化的根本原因是董宣秉公執(zhí)法、維護皇權(quán)的精誠之心征服了他。
二、1.?dāng)?shù),數(shù)落,列舉。2.格殺,打死。(格,擊,打。如“格斗”。)3.被,蓋,蓋住。(這里“被”是動詞。)4.據(jù),按,撐。5.妻子兒子(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三、①用刀在地上畫一個圈,大聲數(shù)落公主的過失。②陛下因德行圣明而中興復(fù)國,卻放縱家奴殺害百姓,將拿什么來治理天下呢?③董宣兩手(用力)撐著地,始終不肯低頭。④威嚴(yán)不能施加給一個縣令嗎?⑤攔住公主的車馬。⑥請求能夠自殺。⑦沒人擊鼓鳴冤的是董宣。
文言文復(fù)習(xí)(一)
文學(xué)常識及古詩文識記
一、名句識記
⒈談笑有鴻儒, 。⒉出淤泥而不染,。
⒊ ,悠然見南山。⒋海日生殘夜, 。
⒌,小橋流水人家。⒍河漢清且淺,。
⒎ ,江入大荒流。⒏烽火連三月, 。
⒐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 。⒑稻花香里說豐年, 。
⒒,草色遙看近卻無。⒓此中有真意,。
二、理解背誦
⒈《陋室銘》中寫環(huán)境清幽的句子是
⒉《黔之驢》是一篇寓言故事,由此演化出來的成語有:
⒊《愛蓮說》中表明蓮體態(tài)不俗的名句是:。
⒋人們常用《愛蓮說》中的有關(guān)語句來比喻人們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這兩句是“,。”
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與“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相類似的句子是:,。
⒍《雁門太守行》中從視覺、聽覺的角度描寫戰(zhàn)斗驚心動魄的場面的詩句是:,。
⒎《飲酒》中表明作者志向蘊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⒏“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正因人被鎖,所以眼中之景均被鎖,以至于連“秋”都被鎖了。這種寫法體現(xiàn)在杜甫的《春望》則是:
⒐《迢迢牽牛星》中,寫隔河相望卻不能互訴衷腸的詩句:,。
三、文學(xué)常識
⒈《陋室銘》作者,字,代詩人?!般憽笔枪糯环N文體,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的文字。本文采用寫法,借陋室表達(dá)了作者一種節(jié)操和的情趣。
⒉《愛蓮說》作者,代道州人,家、學(xué)者,世人稱他;“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也可以。本文運用寫法,作者所托“物”是,所言之志是
⒊《強項令》重點記敘了董宣的事,突出了他的精神。
⒋《包拯》選自,作者是 史學(xué)家。作品突出了包拯的性格特征。包拯,世人稱他,字,人。
⒌岳飛,軍事家。字,民間流傳有、的故事。
⒍《飲酒》一詩的體裁是詩,作者,他是著名詩人,世人稱他。
⒎《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選自,作者 是唐代文學(xué)家,
也是之一。
⒏《雁門太守行》作者,詩壇上稱之為“”
⒐《天凈沙秋思》作者是元代戲曲作家、家。
⒑按生活朝代給“辛棄疾岑參馬致遠(yuǎn)范曄”排序:。
文言文復(fù)習(xí)(一)
文學(xué)常識及古詩文識記答案
一、名句識記
⒈往來無白丁⒉濯清漣而不妖⒊采菊東籬下⒋江春入舊年⒌枯藤老樹昏鴉⒍相去復(fù)幾許⒎山隨平野盡⒏家書抵萬金⒐千樹萬樹梨花開⒑聽取蛙聲一片⒒天街小雨潤如酥⒓欲辨已忘言
二、理解背誦
⒈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⒉黔驢之技,黔驢技窮,龐然大物⒊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⒌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⒍角聲滿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⒎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⒐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三、文學(xué)常識
⒈劉禹錫夢得唐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托物言志高潔傲岸安貧樂道⒉周敦頤宋哲學(xué)濂溪先生用來記述事物發(fā)表議論托物言志蓮保持高潔品性,不與世俗同流合污⒊格殺公主家奴,并拒絕“悔罪”不畏權(quán)貴、剛正不阿、秉公執(zhí)法⒋《宋史包拯傳》脫脫元代為官廉潔、剛正,執(zhí)法嚴(yán)峻,鐵面無私,克己奉公⒌南宋鵬舉“岳母刺字”“風(fēng)波亭”
⒍五言律陶淵明東晉靖節(jié)先生⒎《昌黎先生集》韓愈唐宋八大家⒏李賀詩鬼⒐馬致遠(yuǎn)散曲⒑范曄岑參辛棄疾馬致遠(yuǎn)
附錄:閱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dá)?歸雁洛陽邊。
1、“風(fēng)正一帆懸”以“一帆懸”之小景,寫出了之風(fēng)景的神韻,為后人所稱道。
2、最后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歷來得到人們的好評,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賞析。
(不少于20字)
答案:
1、兩岸闊(或: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2、思念故鄉(xiāng)
3、(以下任意一種均可)A.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寫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來的變化;B、透露樂觀、積極、向上的感情;C、把“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位置加以強調(diào);D、“生”、“入”用擬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文言文復(fù)習(xí)(二)
重點字詞識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德馨()褻玩()大塋()案牘()
擄掠()敦厚()震栗()敝車()
斂手()留圉()錦衾()蹙額()
甚蕃()淤泥()隱逸()契丹()
留圉()驂乘()箠殺()鬻之()
數(shù)斛()訟訴()酥()徙()
名姝()濯()擢()迢()
2、同字辨析
陶后鮮有聞()獨愛菊()
屢見不鮮()鰥寡孤獨()
水陸草木之花()知天長縣()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亦知其名()
飛事親至孝()亦知其名()
親為調(diào)藥()不能名其一處()
3、古今異義
(1)文叔為白衣時古義:今義:
(2)后特征為洛陽令古義:今義:
(3)唯見布被覆尸,妻子對哭古義:今義:
(4)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古義:今義:
4、其它字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不得徑造庭下
無絲竹之亂耳課將士注坡跳壕
無案牘之勞形將軍角弓不得控
可愛者甚蕃不偽辭色悅?cè)?br>
出淤泥而不染衣素衣而出
濯清漣而不妖家書抵萬金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
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前守緣貢率取
重點字詞識記答案
1、給下列加點字注意(略)
2、同字辨析(少;新鮮)(唯獨;老而無子)(的;無實義)(主持;知道)(父母;親自)(名字;說出)
3、古今異義(1)古義:平民百姓今義:白色的衣服(2)古義:特意征召今義:特殊事例(3)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4)古義:暗中行賄、串通關(guān)系今義:骨頭互相連通的地方(起關(guān)鍵作用的環(huán)節(jié))
4、其它字詞(略)
文言文復(fù)習(xí)(三)
名篇精段閱讀
一、閱讀《強項令》,然后做題。
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也?!筇卣鳛槁尻柫?。時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宣于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shù)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主即還宮訴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殺之。宣叩頭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須箠,請得自殺?!奔匆灶^擊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jù)地,終不肯俯。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币螂罚骸皬婍椓畛觯 辟n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栗。京師號為“臥虎”。歌之曰:“枹鼓不鳴董少平?!?br>
在縣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詔遣使者臨視,唯見布被覆尸,妻子對哭,有大麥數(shù)斛,敝車一乘。帝傷之,曰:“董宣廉潔,死乃知之!”以宣嘗為二千石,賜艾綬,葬以大夫禮。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⑴唯見布被覆尸,妻子對哭⑵宣不從,強使頓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威不能行一令乎?
⑵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栗。
3、本文節(jié)選自《》,作者是南朝宋史學(xué)家。
4、本文贊揚了董宣的精神,你知道歷史上還有哪位像他一樣的清官,寫出這位清官的名字。
二、閱讀《包拯》節(jié)選,然后做題。
召權(quán)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dāng)渴郑務(wù)呓詰勚?。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迸f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wù)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cè)?,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1、解釋加點的詞。
務(wù)敦厚:未嘗不推以忠恕也:
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使得至前陳曲直:
2、用原文詞語或語句填空
⑴包拯的性格是:、。
⑵包拯憎恨的是:。
⑶文中表現(xiàn)包拯不屈從茍同、不結(jié)黨營私的句子是:
⑷表現(xiàn)包拯生活節(jié)儉的句子是:
3、上文第一段重點寫了包拯的、的特點,穿插運用了描寫;第二段重點寫了包拯的的特點,主要運用了描寫。
4、文中寫“童稚婦女,亦知其名”“京師為之語曰……”意在說明什么?
5、把下列句子譯成白話文,并簡要說說這段話表現(xiàn)了包拯的什么品格。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⑴譯成白話文:
⑵包拯的品格:
三、比較閱讀《愛蓮說》和《陋室銘》,然后做題。
甲《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靜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1、下面加點的“之”的用法與其它不同的一項是()
A、水陸草木之花B、蓮,花之君子者也
C、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D、何陋之有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①香遠(yuǎn)益清()②濯清漣而不妖()
③唯吾德馨()④無案牘之勞形()
3、甲文中比喻君子美名遠(yuǎn)揚的語句是
乙文中作者認(rèn)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乙文中作者所表達(dá)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談?wù)勛约旱睦斫狻?br>
5、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②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6、甲文以蓮為寫作對象,寫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牡丹比喻什么人,蓮花比喻什么人?你怎樣看待有些拜金主義者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愛”?
答:
7、短文贊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zhì),實則是作者的思想情懷的抒發(fā),可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人始終卻認(rèn)為“”(填相反的觀點)。對這兩種觀點,你怎樣看待的?講述理由。
文言文復(fù)習(xí)(三)
名篇精段閱讀答案
一、閱讀《強項令》,然后做題。
1.⑴妻子兒女⑵叩頭⒉⑴威嚴(yán)難道不能施加給一個縣令嗎?⑵從此捕捉打擊倚仗權(quán)勢橫行不法之人,沒有誰不害怕得發(fā)抖。3.《后漢書酷吏傳》范曄4.秉公執(zhí)法,廉潔包拯海瑞于成龍等(后一問寫出一個即可)
二、閱讀《包拯》節(jié)選,然后做題。
⒈追求推行徑直到是非⒉⑴峭直、敦厚⑵吏苛刻⑶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cè)耍骄訜o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⑷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⒊為官剛正、執(zhí)法嚴(yán)峻側(cè)面克己奉公正面⒋意在說明包拯“立朝剛毅”,為官清正的名聲廣為傳誦。⒌⑴后代子孫當(dāng)官從政,假若貪贓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聽從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孫。⑵為官清廉、克己奉公、大義凜然、正人先正己、嚴(yán)于律己。
三、比較閱讀《愛蓮說》和《陋室銘》,然后做題。
⒈D⒉①更加②洗滌③品德高尚④官府的公文⒊香遠(yuǎn)益清;惟吾德馨⒋圍繞“物質(zhì)生活再豐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作答即可,若有否定”惟吾德馨“的看法,言之成理也可。⒌①可以在遠(yuǎn)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②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⒍富貴的;道德高尚的;看法:對拜金主義者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行為表示鄙夷和厭惡,他們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風(fēng)日衰的禍患。這種“牡丹之愛”是應(yīng)該否定的。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理由略
九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人教版)
老師職責(zé)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有多少經(jīng)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九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人教版)”,但愿對您的學(xué)習(xí)工作帶來幫助。
九年級上冊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
一.通假字
1.敬富貴,無相忘。(“無”通“毋”,不要)
2.發(fā)閭左適戍漁陽(“適”通“謫”,征發(fā),調(diào)發(fā))
3.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唱”通“倡”,倡導(dǎo))
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jīng))
6.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與”通“歟”,嗎)
8.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9.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只”,僅僅,才)
10.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蒼鷹,猛禽)
11.寡人諭矣(“諭”通“喻”,明白)
12.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伸張)
13.自董卓已來(“已”通“以”)
14.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15.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闕”通“缺”,缺點)
16.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簡”通“揀”,挑選)
二.雙音節(jié)古今異義
古義今義
1.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到處表示某種情況時常存在(發(fā)生)
2.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聚會商議指管理財務(wù)的人員
3.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雖然這樣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
4.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常指年歲高的人,長輩
5.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可以把表示許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到達(dá)關(guān)聯(lián)詞,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失敗兇狠而放肆
8.于是與亮情好日密從此連詞,表承接關(guān)系
9.此殆天所以資將軍用來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的原因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的原因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10.誠宜開張圣聽擴大商店等開始營業(yè)
11.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心和遺憾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見識短淺(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13.臣不勝受恩感激感動激奮因?qū)Ψ降暮靡狻椭鴮λa(chǎn)生好感
三.詞類活用
1.置人所罾魚腹中(罾,名詞作動詞,用網(wǎng)捕)
2.狐鳴呼曰(狐,名詞作狀語,像狐貍一樣)
3.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奇怪)
4.皆指目陳勝(目,名詞作動詞,用眼睛看)
5.乃丹書帛曰“陳勝王”(丹,名詞作狀語,用朱砂)
6.陳勝王(王,名詞動詞,稱王)
7.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8.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堅、銳,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的盔甲、銳利的武器)
9.請廣于君(廣,形容詞作動詞,擴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輕,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11.天下縞素,今日是也(縞素,名詞作動詞,穿孝服)
12.保其巖阻(巖阻,形容詞作名詞,險要的地方)
13.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北、東、西,名詞作狀語,向北、向東、向西)
14.身率益州之眾(身,名詞作狀語,親身、親自)
15.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簞、壺,名詞作動詞,用簞裝,用壺盛)
16.與亮情好日密(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氣(恢弘,形容詞作動詞,發(fā)揚光大)
18.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臧、否,形容詞作動詞,獎勵善良、懲罰邪惡)
19.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奸,形容詞作名詞,邪惡的事情)
20.此皆良實,志慮忠純(良實,形容詞作名詞,善良誠實的人)
21.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優(yōu)劣,形容詞作名詞,能力強與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廣益,形容詞作動詞,擴大、增加)
23.親賢臣,遠(yuǎn)小人(親,名詞作動詞,親近;遠(yuǎn),形容詞作動詞,疏遠(yuǎn)、遠(yuǎn)離)
24.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效,動詞作名詞,效力的機會,任務(wù))
25.攘除奸兇(奸兇,形容詞作名詞,奸邪兇頑的敵人)
26.臨表涕零(涕,名詞作動詞,流淚)
四.一詞多義
1.兵
(1)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軍隊)(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
2.長
(1)身長八尺(身高)(2)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長時間)
(3)以君為長者(輩分大的)(4)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領(lǐng)導(dǎo)者)
3.稱
(1)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稱作、叫作)(2)先帝稱之曰能(稱贊)
4.出
(1)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出發(fā))(2)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產(chǎn)生)
5.次
(1)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扎、停留)(2)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編次、編排)
6.存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2)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撫慰、慰問)
7.道
(1)會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伐無道,誅暴秦(道德)
(3)以咨諏善道(道理、方法)
8.發(fā)
(1)可憐白發(fā)生(頭發(fā))(2)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發(fā)出)
(3)發(fā)閭左適戍漁陽(征發(fā))
9.分
(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開、分裂)
10.好
(1)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喜歡)(2)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友好)
11.計
(1)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計算)(2)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計劃)
(3)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商討)
12.將
(1)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率領(lǐng))(2)陳勝自立為將軍(將軍)
13.盡
(1)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通達(dá)、到)(2)進盡忠言(全部用出)
14.舉
(1)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成就)(2)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發(fā)動)
(3)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推舉)
15.立
(1)陳勝自立為將軍(封)(2)復(fù)立楚國之社稷(成立、建立)
(3)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登上帝王或諸侯的位子)
16.臨
(1)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面對)(2)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17.論
(1)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討論)(2)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評定)
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嚴(yán)明)(2)以傷先帝之明(英明)
19.命
(1)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命令)(2)茍全性命于亂世(生命)
(3)奉命于危難之間(使命)
20.謀
(1)非惟天時,抑亦人謀(計謀、手段)(2)陳勝、吳廣乃謀曰(商量)
21.起
(1)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起兵)(2)挺劍而起(跳起、站起)
22.塞
(1)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堵塞)(2)益州險塞,沃野千里(邊塞)
23.善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2)惟博陵崔州平與亮友善(友好)
24.上
(1)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上等的)(2)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皇帝)
25.勝
(1)弗勝,守丞死,乃入據(jù)陳(勝利)(2)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盡)
26.食
(1)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食物)(2)卒買魚烹食(吃)
27.使
(1)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讓,使得)(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28.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書寫)(2)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字)
29.?dāng)?shù)
(1)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幾)(2)廣故數(shù)言欲亡(屢次)
(3)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動詞,數(shù)數(shù))
30.王
(1)復(fù)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國王)(2)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稱王)
31.亡
(1)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跑)(2)且秦滅韓亡魏(滅亡)
(3)暮而果大亡其財(丟失)
32.為
(1)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變成)(2)陳勝自立為將軍(做、當(dāng))
(3)惟博陵崔州平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是)(4)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做)
(5)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建造)
33.謂
(1)秦王謂唐雎曰(說、告訴)(2)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認(rèn)為)
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效力的機會)(2)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奏效)
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與亮友善,謂為信然(確實)(2)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義于天下(通“伸”,伸張)(4)信義著于四海(信用、誠信)
36.興
(1)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興盛)(2)若無興德之言(發(fā)揚光大)
(3)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復(fù)興)
37.行
(1)將軍向?qū)櫍孕惺缇ㄆ沸校?)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行列)
38.許
(1)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贊成)(2)安陵君其許寡人(答應(yīng))
39.言
(1)愿諸君勿復(fù)言(說)(2)若無興德之言(言論)
40.遺
(1)深追先帝遺詔(遺留)(2)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送給)
41.應(yīng)
(1)傭者笑而應(yīng)曰(回答)(2)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yīng)陳涉(響應(yīng))
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2)蓋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43.遠(yuǎn)
(1)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與“近”相對)(2)親賢臣,遠(yuǎn)小人(疏遠(yuǎn))
44.忠
(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效忠)(2)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忠心)
陳涉世家司馬遷
課文簡析
課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這一場起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鮮明地揭示了它的實質(zhì)──一場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反對暴力統(tǒng)治的農(nóng)民運動。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陳勝,作者通過對典型歷史環(huán)境的描寫和人物語言、行動的刻畫,生動地再現(xiàn)了這位農(nóng)民運動領(lǐng)導(dǎo)者和組織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