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8《論無性造人》教案。
《論無性造人》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相關科學常識;
2.品味課文清新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
3.學習課文的論證方法;
4.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發(fā)展。
【教學重點】目標2、4
【教學方法】閱讀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與克隆人相關的電影導入課文。二、整體感知
1.學生談談自己對克隆技術及克隆人的認識。
(教師補充介紹“克隆”常識。)
2.學生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初知文意。
3.學生討論作者對“無性造人”的態(tài)度。
4.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劉易斯托馬斯博士是美國醫(yī)學家、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70年代末,美國舉國上下反對生物學家濫用重組DNA技術,怕他們使DNA與大腸桿菌之類相結合會造出危險的東西。托馬斯慷慨陳詞,反對在科學研究方面設置禁區(qū),堅決捍衛(wèi)科學研究自由的權利,而在克隆人問題上,他又非常謹慎地表示反對。這看似矛盾的兩種態(tài)度一方面體現(xiàn)了托馬斯不斷追求科學新知、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進取精神,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作為科學家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三、合作探究
1.作者為什么反對“無性造人”?
明確:質疑克隆造人的可能性,質疑克隆造人的必要性。
2.讀了課文,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教師引導。)
3.寫作特點。
明確:
(1)論證角度巧妙,推理嚴密、層次清晰
為論證克隆的前景暗淡,文章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人的自身生存危機──克隆人排擠衰老的真我,或許還會使自己成為不可救藥的“少年犯”;二是由此帶來的社會危機──入選的人員、標準及技術濫用等問題都會帶來危險。精當?shù)恼撌鲆砸划斒?,深入淺出。
為論證克隆一個一模一樣的人的事情不大可能發(fā)生,作者以退為進,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時間問題,它需要幾十年的不加任何干預的觀察;二是環(huán)境的再造問題,環(huán)境包括了父母乃至祖父母、整個家庭、家庭每一成員的周圍所有人以及這些人周圍的人乃至整個世界。第二方面的論述極為精彩,從克隆其父母開始,層層引申,嚴密推理,直至復制整個世界,而這又是不可能做到的。至此,讀者完全信服了作者的觀點:這種事真的是不可能發(fā)生的。
(2)語言優(yōu)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在闡述克隆暗淡的前景時,作者說“很難想象,一個未經配對兒的胞核能有什么孝心和敬意之類的事;更難想象,一個人那新的、自行生育的自我,不過是一個絕對煢煢孑立、舉目無親的孤兒”,“請問,如果你在55歲的時候,通過代理人,成為一個不可救藥的少年犯,你當作何感想?”沒有面色凝重的說教,只有不斷引人深思的讓步假想,深入淺出,令人信服?!斑@些詞語真正的意思,是指鄰近的密密擠擠的人群,在講,在聽,在微笑,在皺眉,在給與,在保留,在勉勵,在推動,在愛撫,或對這個個人掄起大棒。”“僅有些基因組,而沒有人在其周圍,你會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會太多?!鼻逍赂挥形牟傻恼Z言,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含蓄幽默的句子使得行文活潑,意趣盎然。比如“試想,你要克隆一個不同凡響、成績輝煌的外交家,好讓他照管遙遠未來的中東問題。你必須逮住并說服他摘下一個細胞。”就生動幽默地描述出無性造人必需的前提。另外,通俗親切的語言也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比如,“罷了,還是別去想它吧”“這還不算”“可事情才剛剛開頭”“然后,還克隆什么”“你得克隆整個世界,少一點也不成。否則就沒有任何希望”“這太過分了,想都不敢想”“別鼓搗任何人,連你自己在內”“頭頂上面有個天,天道可是喜變不喜居的”等等,不一而足。四、作業(yè)
你現(xiàn)在如何看到克隆及科學技術?寫成一篇文章。附:板書設計
論無性造人
托馬斯
克隆──克隆人科學技術
作者反對可能性必要性
擴展閱讀
《論無性造人》教學設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作為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論無性造人》教學設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論無性造人》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相關科學常識;
2.品味課文清新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
3.學習課文的論證方法;
4.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發(fā)展。
【教學重點】目標2、4
【教學方法】閱讀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與克隆人相關的電影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談談自己對克隆技術及克隆人的認識。
(教師補充介紹“克隆”常識。)
2.學生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初知文意。
3.學生討論作者對“無性造人”的態(tài)度。
4.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劉易斯托馬斯博士是美國醫(yī)學家、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70年代末,美國舉國上下反對生物學家濫用重組DNA技術,怕他們使DNA與大腸桿菌之類相結合會造出危險的東西。托馬斯慷慨陳詞,反對在科學研究方面設置禁區(qū),堅決捍衛(wèi)科學研究自由的權利,而在克隆人問題上,他又非常謹慎地表示反對。這看似矛盾的兩種態(tài)度一方面體現(xiàn)了托馬斯不斷追求科學新知、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進取精神,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作為科學家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為什么反對“無性造人”?
明確:質疑克隆造人的可能性,質疑克隆造人的必要性。
2.讀了課文,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教師引導。)
3.寫作特點。
明確:
(1)論證角度巧妙,推理嚴密、層次清晰
為論證克隆的前景暗淡,文章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人的自身生存危機──克隆人排擠衰老的真我,或許還會使自己成為不可救藥的“少年犯”;二是由此帶來的社會危機──入選的人員、標準及技術濫用等問題都會帶來危險。精當?shù)恼撌鲆砸划斒?,深入淺出。
為論證克隆一個一模一樣的人的事情不大可能發(fā)生,作者以退為進,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時間問題,它需要幾十年的不加任何干預的觀察;二是環(huán)境的再造問題,環(huán)境包括了父母乃至祖父母、整個家庭、家庭每一成員的周圍所有人以及這些人周圍的人乃至整個世界。第二方面的論述極為精彩,從克隆其父母開始,層層引申,嚴密推理,直至復制整個世界,而這又是不可能做到的。至此,讀者完全信服了作者的觀點:這種事真的是不可能發(fā)生的。
(2)語言優(yōu)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在闡述克隆暗淡的前景時,作者說“很難想象,一個未經配對兒的胞核能有什么孝心和敬意之類的事;更難想象,一個人那新的、自行生育的自我,不過是一個絕對煢煢孑立、舉目無親的孤兒”,“請問,如果你在55歲的時候,通過代理人,成為一個不可救藥的少年犯,你當作何感想?”沒有面色凝重的說教,只有不斷引人深思的讓步假想,深入淺出,令人信服?!斑@些詞語真正的意思,是指鄰近的密密擠擠的人群,在講,在聽,在微笑,在皺眉,在給與,在保留,在勉勵,在推動,在愛撫,或對這個個人掄起大棒?!薄皟H有些基因組,而沒有人在其周圍,你會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會太多?!鼻逍赂挥形牟傻恼Z言,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含蓄幽默的句子使得行文活潑,意趣盎然。比如“試想,你要克隆一個不同凡響、成績輝煌的外交家,好讓他照管遙遠未來的中東問題。你必須逮住并說服他摘下一個細胞?!本蜕鷦佑哪孛枋龀鰺o性造人必需的前提。另外,通俗親切的語言也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比如,“罷了,還是別去想它吧”“這還不算”“可事情才剛剛開頭”“然后,還克隆什么”“你得克隆整個世界,少一點也不成。否則就沒有任何希望”“這太過分了,想都不敢想”“別鼓搗任何人,連你自己在內”“頭頂上面有個天,天道可是喜變不喜居的”等等,不一而足。
四、作業(yè)
你現(xiàn)在如何看到克隆及科學技術?寫成一篇文章。
附:板書設計
論無性造人
托馬斯
克隆──克隆人科學技術
作者反對可能性必要性
《論無性造人》學案導學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論無性造人》學案導學》,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無性造人》學案導學
導學目標:
1.了解無性造人的知識及作者的態(tài)度。?
2.學習本文推理嚴密、層次清晰的論證特點。?
3.領會課文清新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特色。?
導學重、難點:?作者的態(tài)度及推理過程?數(shù):?
導學過程:?
一、了解作者
劉易斯托馬斯博士(LewisThomas)1913年生于美國紐約,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y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y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y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癥紀念中心(研究院)院長,并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二、課文內容?
1.什么叫克?。勘疚闹械摹盁o性造人”與“克隆”的概念是否相同?
明確:克隆,據(jù)《新坐標》上講是獨立細胞繁殖系,指后代完全由一個細胞復制,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物質。據(jù)課文上理解為“由任何動物或植物的隨便哪個細胞含有的DNA來再造一個一模一樣的生物個體?!?
本文中的“無性造人”指不僅要“克隆出像煞供體親本的某些人來”。更要求得“一個人的真正復本”。?
2.作者認為克隆人的前景如何?為什么??
明確:“克隆要算前景中最暗淡的部分了?!?因為:①僅是象征意義上取消死亡;②克隆人沒有孝心、敬意、舉目無親;③對其成長期的教育;④來自公眾方面的質詢;⑤挑戰(zhàn)人的獨特性。?
3.那么,人能不能實現(xiàn)“無性造人”的目標呢??
明確:①“時間只是問題之一”,就“大得可怕”。?
②“環(huán)境”是非常要緊的方向,要造的“絲毫不差才行,”而要達到這一要求。
則要克隆其父母一家子家庭之外的人外圍聯(lián)系整個世界?
由此可知,難度有多么的大。
4.當我們具有以上條件后是否就能實現(xiàn)“無性造人”的目標了呢??
明確:還是不行。因為,首先,這意味著用一個完全相同的世界來取代今天的世界。還有,復制了同樣的世界也就復制了同樣的問題。再有,“這件事就會周而復始,”“反復無窮”。?作者認為這遠超過了他挖空心思想象的某種永劫。?
5.由此,作者明確了自己的觀點?
“天道喜變不喜居”,不如“多一些新的變種,多一些不同的歌聲”。?
6.總結本文寫法上的特點、特色。?
視角新穎獨特,分析層層深入,引人入勝。?
優(yōu)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另外,通俗親切的語言也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
三、課堂訓練
(一)、請把下列成語或短語補充完整,再把詞語的意思解釋出來。
qióngqióng()()孑立:
自行其shì():
未雨chóumóu()():
不同fán()響:
zhōuěr()()復始:
lín()選:
chì()令: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題。
為什么我們會衰老直至死亡(節(jié)選)
衰老是怎么起源的?為什么我們會衰老直至死亡?這是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困擾著我們的難題。各個民族也都有神話、傳說,試圖對此做出解釋。只有到了19世紀,才開始有科學家嘗試對之做出科學解釋。有人說這是自然規(guī)律,生老病死,不可抗拒。這只是把問題換了一個說法,并沒有給出真正的原因。而且這條“自然規(guī)律”也并不普遍成立。那些通過細胞分裂的方式進行無性繁殖的生物,例如???,雖然會因為生病或意外的原因而死亡,卻不會自然老死。如果細心培養(yǎng),它們可以永葆青春。衰老而死乃是有性繁殖的生物的特征。也有人說衰老死亡可以避免世界變得更擁擠。這是一種目的論的說法,要接受它,我們需要首先相信天地間有神秘的力量做這種巧妙的安排。死亡使得世界不那么擁擠,這是死亡的額處意義,卻不是死亡的原因。有人說衰老是基因程序決定的。的確我們現(xiàn)在經常見到與衰老有關的基因的報道,研究人員也常說“受編程的細胞死亡”。但這只是表明了我們是如何衰老的,并沒有告訴我們衰老是如何起源的,也即那些“衰老基因”都是怎么來的。
顯然,我們需要找出衰老的進化因素,才能最終回答這個問題。一種說法是,老死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9世紀德國生物學家魏斯曼就持這種觀點。他認為長壽是一種不合理的奢侈,
那些身體已受盡生活磨難的個體繼續(xù)活著對其物種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因為它們在和年輕一代爭奪生活資源。老死為后代騰出了生存空間,省下了生活資源,有利于后代的生存,而自然選擇的結果,不就是留下更多的后代嗎?這種貌似有理的說法,其實是違背了自然選擇的原理的。一個群體的老一輩的死亡,的確有利于后代的整體的生存;但是,單個個體的死亡,卻不能直接有利于它的后代的生存。自然選擇不可能為了群體的長遠利益,而犧牲個體的直接利益。自然選擇只能在對個體及其后代有直接的優(yōu)勢時才能起作用,而衰老對個體及其后代而言,并沒有優(yōu)勢。
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荷爾登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首先指出,老死并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恰恰相反,乃是自然選擇不起作用的結果。另一位英國生物學家米達瓦在1952年進一步闡述了這個觀點。自然選擇是通過不同個體具有不同的繁殖能力而表現(xiàn)出來的,因此,那些在個體喪失繁殖能力之前就起作用的基因,才受到自然選擇的選擇。一個致命的基因如果在青少年時期就得到表達,病人很可能在留下后代之前就已死亡,因此這樣的基因將被自然選擇所淘汰,很難遺傳、擴散開去。相反的,那些隱蔽起來等過了青壯年才表達的致命基因,它的攜帶者在患病之前已經留下了后代,這樣的基因是無法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的,而會持續(xù)遺傳下去。自然選擇會使對生存、繁殖有害的基因的表達時間越來越往后推。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有越來越多的只在老年時候表達出來的致命基因在群體中累積起來,擴散開去。在每個人的身上就或多或少都有這種致命基因,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會衰老、死亡、而對無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它們一直保有生殖能力,自然選擇一直在起作用,迫使它們一直保持健康,因此不會衰老。
1957年,美國生物學家喬治威廉斯對衰老理論做了重要補充。他注意到了許多基因都具有多效性,在生物體的不同發(fā)育時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指出那些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發(fā)育的早期并不一定都要保持沉默,只不過它們在當時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換句話說,那些在生命的早期發(fā)揮正常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即使沒有發(fā)生突變,也能造成損傷。這樣的基因也會得到自然選擇的青睞,因為自然選擇更注重在生命早期的益處,而無視生命晚期才出現(xiàn)的害處。這個假說和后來分子遺傳學的發(fā)現(xiàn)相符。許多在老年時導致癌癥的基因,都與調節(jié)細胞的生長、分化有關,在早期發(fā)育時起到重要的作用。
很顯然,一個生物群體中,老年個體的數(shù)目高低與年輕個體的死亡率成反比。如果年輕個體很少因為天敵、惡劣氣候、食物短缺、傳染病等因素死亡,那么就會有許多個體能進入老年。反之,如果許多年輕個體都因故而死,就較少有個體能活到老年。因此,如果衰老的起因是由于自然選擇無法清除導致衰老的壞基因,那么如果年輕個體的死亡率越高,壞基因就越沒有機會表達出來讓自然選擇清除,就會在后代中越積越多。
1.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項是YCY()
A.衰老是怎么起源的?為什么我們會衰老直至死亡?人類直到19世紀才開始對此作出解釋。
B.一個生物群體中,老年個體的數(shù)目越高年輕個體的死亡率就越低,反之,老年個體的數(shù)目越低年輕個體的死亡率就越高。
C.生老病死,不可抗拒,這是自然規(guī)律,因而衰老而死是自然界中生物體的特征。
D.那些在生命的早期發(fā)揮正常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也能對個體造成損傷,那是因為它們發(fā)生了突變。
2.根據(jù)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具有多效性的基因,在生物體的不同發(fā)育時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因而早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一定能起有益的作用。
B.每個人都會因衰老而死亡,原因在于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帶有致命的基因。
C.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發(fā)育的早期并不保持沉默,它們在起有益的作用。
D.那些在生命的早期發(fā)揮正常的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一定會變得有害。
3.本文有關人類衰老原因的說明,作者認為正確的一項是()
A.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
B.衰老死亡可以避免世界變得更擁擠,這是自然力的巧妙安排。
C.衰老是由基因程序決定的,所以常有“受編程的細胞死亡”一說。
D.自然選擇無法清除導致衰老的壞基因,所以衰老死亡不可避免。
4.英國生物學家米達瓦認為“那些在個體喪失繁殖能力之前就起作用的基因,才受到自然選擇的選擇”,文中說法與該觀點不一致的一項是()
A.青少年壯年才表達的致命基因,將被自然選擇所淘汰。
B.過了青壯年才表達的致命基因,是無法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的。
C.受盡磨難的個體老死后代騰出生存空間,這與自然選擇的結果一致。
D.無性生殖的生物,一直保有生殖能力,是自然選擇一直在起作用。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題(9分,每小題3分)
奇 妙 的 克 隆
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以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變成十枝葡萄;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葡萄莖,一年內就可以長出數(shù)百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譯音為“克隆”。實際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個群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后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
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依靠父方產生的雄性細胞(精子)與母方產生的雌性細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經過一系列細胞分裂長成胚胎,最終形成新的個體。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并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后通過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而這兩個、四個、八個……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這樣說,關于克隆的設想,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成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例如,英國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療肺氣腫的抗胰蛋白酶的母羊。這種羊奶的售價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藥廠。用什么方法能最有效、最方便的是這種羊擴大繁殖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克隆。同樣,荷蘭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鐵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產血清白蛋白的羊。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的繁殖?答案當然還是克隆。
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yōu)勢特別強的動物——騾,然而騾不能繁殖后代,那么,優(yōu)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克隆。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克隆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除此之外,克隆動物對于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認,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克隆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以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形成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以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yǎng),然后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克隆方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加的進行曲。科技越發(fā)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我想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來結束全文:“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5、下列不屬于克隆的一項是()
A、無性繁殖B、有性繁殖C、無性繁殖系D、“嫩枝”或“插條”繁殖
6、下列對無性繁殖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產生無性繁殖系的胚胎不是由受精卵發(fā)展來的
B、無性繁殖系的出現(xiàn)是高科技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C、一根葡萄枝切斷變成的十株葡萄屬于同一個無性繁殖系
D、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可以一分為二屬于無性繁殖
7、根據(jù)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繁殖牲畜等高等動物最好的辦法就是克隆
B、隨著克隆綿羊的問世,會有更多的科學家去研究克隆人
C、克隆技術也和其他科技進步一樣,在給人類帶來喜悅的同時也會帶來悲哀和憂愁
D、隨著克隆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癌癥等所有疾病不再是不治之癥,人的壽命也會延長
《論修身》教案
《論修身》教案
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繼續(xù)學習、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學會辨析文言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進一步提高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準確理解課文中孔子關于修身養(yǎng)性的基本觀點、主要內容和修身的方法,進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強自身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修養(yǎng)。
三、了解、借鑒課文中“內省”“忠恕”“誠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貧樂道、信念堅定、胸懷坦蕩、注重自省的崇高風范,提高自我修養(yǎng)、道德完善的自覺性。
四、學習本文言簡意賅,善于運用比喻、對比等方法闡明深刻道理的表達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掌握的文言詞語:窮、過、患、興、濫、誅,諸、也、其。
二、著重理解課文中關于修身養(yǎng)性的思想觀點,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蕩的胸懷。
三、難點:文言語句的翻譯、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歷史的局限等等。
[教學方法]
在學生反復誦讀、自學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shù)囊龑?、點撥、提示。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本課時主要是朗讀、翻譯課文,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理解,積累文言詞語。
一、導入。
初中時同學們學過《論語》的選段,此外,大家還通過書刊、電視、網絡等途徑,對孔子和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學還能背誦《論語》中的不少經典語句。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所了解的孔子,還可以談談你對《論語》中的某句話的理解。
學生發(fā)言。教師可讓同學們放開講,不必作過多評論。
教師歸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鬃拥乃枷爰皩W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養(yǎng)性”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文明古國,是禮儀之邦,講究個人修養(yǎng)有幾千年的良好傳統(tǒng)。構建和諧的社會,也必須使每一個公民都加強道德修養(yǎng),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才能使人與人的關系更加融洽和諧,社會更加和睦和穩(wěn)定。
孔夫子所說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他說得很多話,即使是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認真體會。
二、閱讀理解。
在老師的指導下,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首先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并分別找不同同學將每段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不準確的地方其他同學可以糾正,老師強調重點字詞的讀音、意義、用法。
全文分為四節(jié),每節(jié)有五段話。
1?第一節(jié)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
六十而耳順:耳順,指能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各種評價。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規(guī)矩。
朝聞道,夕死可也:朝(zh?。?,不讀cháo),早晨。
莫能興:興,起來。
君子固窮:固,堅持,堅守;窮,困窘,走投無路。
小人窮斯濫矣:濫,過度,沒有限制。這里是無所不為的意思。
幼而不孫弟:孫,通“遜”,順從長輩;弟,通“悌(tì)”,尊敬兄長。
長而無述焉:述,無可稱道,指無所作為。
2?第二節(jié)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還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憂慮,擔憂;其,這里可譯為“自己”。
“不己知”,是賓語前置,應譯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諸己:諸,兼詞,相當于“之于”。
于予與何誅:與,語氣詞;誅,責備。
內省不疚:疚(jiù)憂苦,內心痛苦。
3?第三節(jié)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滿臉堆笑的樣子;足,過分,過度。
左丘明恥之:恥,意動用法,認為可恥。
以直報怨:直,公正無私。
4?第四節(jié)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
質勝文則野:質,樸實,與“文”相對;文,文采,指對儀容舉止進行雕琢修飾;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勝質則史:史,虛浮。
君子泰而不驕:泰,平和;驕,自高自大,盛氣凌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蕩蕩,寬廣的樣子;戚戚(qī):憂愁,悲傷。
居處恭,執(zhí)事敬:恭,恭敬,端莊,這里可理解為守規(guī)矩;敬,謹慎、認真。
雖之夷狄:之,動詞,到……去。
三、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次誦讀課文。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大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業(yè)。熟讀課文,完成課后第一、二、五、六題,并思考第三題,準備第二課時討論發(fā)言。
第二課時
本課時主要通過學生討論、交流,進一步理解孔子關于修身養(yǎng)性的思想觀點,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感悟,提高完善個人道德的自覺性。學習辨析文言詞語的不同意義和不同用法。
一、檢查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烧叶嗝瑢W朗讀課文。
二、請同學們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每一節(jié)的主要內容(概括主要內容可在若干同學發(fā)言的基礎上形成比較準確、比較一致的意見)。
(一)第一節(jié)主要內容:修身是不斷學習、不斷求索、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堅定的信念。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表現(xiàn)孔子從少年時代求學開始直到逐漸走向“仁者”的長期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思考、奮斗的過程,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逐漸轉化的過程,直至最終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是一個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高度統(tǒng)一的境界。
今天看來,這段話仍然對我們有深刻的啟迪。人的一生,學習、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沒有止境的,對客觀事物、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也是沒有止境的。因此,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想。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認識,以達到與外界的融合。
2?第二段話(“朝聞道,夕死可矣”),表現(xiàn)了對真理的熱愛和執(zhí)著追求。追求真理,勝過生命,短短七個字,令人感動。
3?第三段話(“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說法,說明越是艱苦的環(huán)境,越能考驗人的意志??鬃邮堑谝粋€用松柏這一形象來比喻具有堅定信念、堅強意志的“君子”的,對后世產生極大影響。
4?第四段話(“在陳絕糧”),運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君子即使在極其困窘的處境中,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正是對這段話的詮釋。
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也是孔子樹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贊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br>
5?第五段話(“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銳的語言和一個形象的動作表明孔子對沒有修養(yǎng)的人的極度蔑視,從而樹立起一個嫉惡如仇的君子形象。應當注意的事,孔子對原壤的譴責是從他“幼而不孫弟”說起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小不注重親情孝道是道德淪喪的起點。這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啟迪的。
(二)第二節(jié)主要內容:主要談修身的方法——內省??鬃邮謴娬{自省?!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以“仁”為最高道德規(guī)范,那么怎樣實現(xiàn)“仁”呢?孔子說“為仁由己”。也就是說要實現(xiàn)“仁”,還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質就是不斷進行內心反省的過程,孔子稱之為“內自省”、“內自訟”、“躬自厚”、“求諸己”等。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不患人之不己知”),強調在別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學識等不為人知的情況下,不埋怨別人,而是反躬自問,反省自己的不足。這段話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2?第二段話(“君子求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應自強、自省。
3?第三段話(“宰予晝寢”),以“朽木”“糞土”兩個通俗形象的比喻,說明加強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性,一個人如果自己不覺悟,不奮發(fā)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將是有限的。而且,判斷一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到底如何,不僅要看他怎么說的,更要看的實際行動。
4?第四段話(“過而不改”),說的是一個人要能正確對待自己的過失??鬃诱J為有過失是難免的,但要勇于承認,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堅持錯誤,不肯改過,錯誤就真地成為錯誤了。這段話不僅說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強調了修身的一個重要原則。
5?第五段話(“司馬牛問君子”)中“內省不疚”與“君子不憂不懼”是因果關系。當遇到批評、誹謗時,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檢討自己是否有過錯,但如果經過認真反省,確認自己沒有過錯(問心無愧)時,就不必有什么憂慮和懼怕的了。這是多么可貴的品德!既嚴于律己,又堅持原則,堅持真理,決不盲從或屈從外界的否定和壓力,做到這一點需要多么大的勇氣!
(三)第三節(jié)主要內容:講忠恕之道。這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這個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誠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則;恕,就是寬容之心,不能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而強加于人,正直寬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辯證的關系,既要堅持理想,又不能為所欲為。忠是對己,恕是對人。
2?第二段話(“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對“恕”作了具體闡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對孔子道德觀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對“仁者”自身的約束,即要求一個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同時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即要尊重他人,體貼他人。這一思想即使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對于建立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系,也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3?第三段話(“巧言、令色”),是從反面告誡(“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君子決不能虛偽諂媚,而應當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應掩飾自己的好惡。這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闡釋“忠恕”的內涵。
4?第四段話(“人而無信”),是講“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疇乃至中國傳統(tǒng)道德范疇中的重要內容?!懊駸o信不立”,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重要保證。到了今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對外貿易與交流,誠實守信仍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5?第五段話(“以德報怨”),主張公正平等??鬃与m然主張“恕”,但絕不是無原則地寬容忍讓,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報怨”。他主張“以直報怨”就是堅持原則;他主張“以德報德”就是公平公正。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時不退讓的,是不提倡以犧牲原則來求得友誼和睦的。
(四)第四節(jié)主要內容:通過與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所應具有的風范、氣度、胸懷和表現(xiàn)。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質勝文則野”)是講“質”與“文”的關系,即儀容舉止與內在素質的關系。孔子認為君子要講究儀表,但又不能過分修飾,要做到“文質彬彬”,即既樸實又有文采,達到內在美與外表美的高度統(tǒng)一。直到今天,這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第二段話(“君子泰而不驕”),以“泰”與“驕”的對比說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疤迸c“驕”似乎只是一種表象的區(qū)別,但實際上是內在本質的不同?!疤?,即平和、安適的樣子,表明君子的曠達,虛懷若谷,胸有成竹;“驕”是驕狂,自以為是,盛氣凌人,但其內心卻很空洞,很虛弱。所以,真正有知識、有內涵的人常常顯得很平靜,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張狂、驕縱的人,愈是無知淺薄的人。
3?第三段話(“君子坦蕩蕩”),是君子與小人心理狀態(tài)的不同:君子胸懷寬廣,無所掩飾,不追求虛名富貴,因而是坦蕩的,豁達的;小人總是考慮個人利益,患得患失,顧慮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狹隘,因而總是憂愁、悲觀的。
4?第四段話(“樊遲問仁”),是說君子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處于怎樣的環(huán)境中,都能保持始終如一的做人準則?!熬犹幑А?,應當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獨”。君子即使在無人監(jiān)督的獨處情況下,也要謹受規(guī)矩,嚴格自律。“執(zhí)事敬”,是講做事要認真,一絲不茍?!芭c人忠”,是講與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則,要忠誠、守信。“雖之夷狄,不可棄。”即使到了荒蠻之地,也絕不改變做人的準則?!安豢蓷墶比齻€字,表現(xiàn)出孔子對信念、對道德行為準則的堅定不移。
5?第五段話(“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評價。“三變”,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溫和的,又是嚴肅的;他既充滿情感,和藹可親,又嚴格要求,堅持原則。這是一個令人可親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長者形象。
三、請同學們談談學習的體會和感悟(應讓同學們暢所欲言,鼓勵發(fā)表獨到的有深度的見解,可就某段話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不要求全面)。
四、處理課后練習題。
第一題,讓學生結合課文逐一解釋“興、固、濫、諸、誅、恭、恥、友、德、泰、蕩蕩、戚戚、即”的意義和用法。
第二題,了解掌握“過、患、也”等詞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
第四題,讓學生以課文中的具體語句分析語言特點。
1?言簡意賅,精辟深刻。如:“君子不憂不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善用比喻說明深刻道理,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3?運用對比,使語義更加鮮明。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
4?運用對偶、并列、排比的句式,使語言整飭,朗朗上口。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等。
第五題:“之”“其”作代詞的用法。
舉例: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鴻門宴》),其,他的(指劉邦)。
天下皆叛之(《鴻門宴》):之,他,代秦王。
第六題:“窮”的古今意義的不同。
舉例: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窮盡)
欲窮千里目(用盡)
復前行,欲窮其林(走到……盡頭)
五、課后練習
1?選擇背誦課文中的幾段話。
2?閱讀下面的文章,結合本課內容,寫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談談你對加強個人修養(yǎng)的認識,在班上與同學交流。
對《論語》修身思想點滴認識及其現(xiàn)代價值探討
鐵笛書生
少年時正趕上“傳統(tǒng)文化熱”,坊間“白話××”、“××精選”大行其道,彼時聞得宋初宰相趙普有半部《論語》平天下治天下之說,余亦不疑?,F(xiàn)在回想頗覺可笑,那不過是趙普的托詞而已。孔子之時,諸侯紛爭,兵戈四起,所謂“春秋無義戰(zhàn)”,當時為各國見用的是商鞅、韓非等法家學說,其后是蘇秦、張儀等縱橫家得寵??酌现畷r,王道不行。
漢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自此取得歷朝的官學地位,其間雖有反復,但大體如此。但又何曾有過王道呢?無非是“儒表法里”,不以“萬物為芻狗”就不錯了。
宋末理學與明末心學越發(fā)展,越拿金、元及清沒有辦法,江山卻落入異族之手,真可是“愧無半策紓國難,只余一死抱余恩”。所以儒家政治思想從來就沒有平過天下,也不可能,到現(xiàn)代社會就更不合時宜了。
《論語》不能平天下,若用于修身則于國于己善莫大焉,也算是一種“平天下”吧。
現(xiàn)代社會的建設目標是以憲政為基礎的民主法制社會,依法治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法治社會的有效運轉,仍然要有賴于社會成員個人道德主體的挺立意識。“沒有充分深厚的個人美德基礎,任何普遍社會規(guī)范都不能內化于人的實際行動,現(xiàn)代西方倫理學家如麥金太爾、查爾斯泰勒等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引自萬俊人文《儒家倫理:一種普世倫理》)《論語》語言質樸,義理深遠,內涵豐富。比如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有詩的美,依己見,且達到了詩的最高境界。但在《論語》中,還是有關修身的道德學說之義最為殊勝??档抡f,“由于道德學優(yōu)越于理性的一切其他工作,所以古人用‘哲學家’這個詞時,總是特別指道德學家說的;而且就是現(xiàn)在,如果某人在理性指導下顯示出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們由于某種類推,也稱他為哲學家,而不問他的知識如何的有限。”(《純粹理性批判》韋譯本)《論語》中的修身思想影響到了中國人幾千年,是我國最為寶貴的思想財富,所給予我們的往往會大于我們所期望的。
《論語》可以作為建設“法治中國”的“本土倫理資源”,這也是今天學習、研究《論語》的現(xiàn)代價值所在。
我認為,《論語》中的修身學說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為了避免歧義,修身這里指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同時也不碰“福德兩難”這個千古無解的難題。
1?強調道德修養(yǎng)實踐的個人主體性,重實踐,輕空談。
孔子的道德學說中心概念是“仁”,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仁”是個很復雜玄妙而難以達到的東西嗎?其實很簡單。“仁遠乎哉?我欲仁,仁至矣?!?《述而》)孔子認為仁的實現(xiàn)在于個體認識到仁,即人皆有恥辱之心。并要主動追求實現(xiàn)仁,仁在人的主體自由活動中體現(xiàn)。“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衛(wèi)靈公》)孔子認為道德修養(yǎng)的實現(xiàn)在于實行,不是華麗的言辭。故有“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鬃訉昭浴叭省睒O為痛恨,“巧言令色,鮮矣仁”(《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廢也”(《陽貨》)。所以儒家的精要在于身體力行,知行合一。我們可以做進一步的探討,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那么,誰繼承了孔子的衣缽呢?“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他們都會說,沒有提到曾參。我們看《論語》中這樣一段,“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釉唬骸??!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一個“唯”字有一點后來中國禪宗不立文字以心證心的味道。曾子不但意識到“仁”,而且身體力行。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曾子怎樣做的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確實到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地步。所以,曾子才是孔子的真正傳人。現(xiàn)在有的學者論證《論語》為曾子的門人所作,道理是在此吧。
2?儒家講“慎獨”,這與康德實踐哲學的“自律”有相似之處。儒家與先于道德情感的康德絕對律令不同的是,儒家更強調“誠意”,孔子的“仁”是從人性基本情感出發(fā),情理交融。只有從儒家的情理結構出發(fā),才能理解《論語》中的仁、義、信、忠、恕等概念。
關于儒家的情理之間的關系,錢穆先生在《孔子與論語》中有精辟的闡述,抄錄如下:
宋儒的說心統(tǒng)性情,毋寧可以說,在全部人生中,中國儒家思想,則更看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勝于其著重理知部分。我們只能說,由理知來完成性情,不能說由性情來完成理知。情失于正,則流與欲。中國儒家,極著重情欲之分開,人生當以情為主,但不能以欲為主,儒家論人生,主張節(jié)欲、寡欲以至無欲。但絕不許人寡情、絕情以至無情?!?轉引自李澤厚《探尋語碎》)孔子認為,“仁”的實現(xiàn)要從人的基本親情出發(fā),“君子務本,本立而道聲。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學而》)還有,“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將以觀之哉?’”(《八佾》)這里也是從基本的人之常情出發(fā),而不是用抽象的“仁”。這個概念去套。因此,孔子提倡仁義要出乎真情,不要假仁假義?!澳渑哑鹑耍笄鹈鲪u之,丘亦恥之。”(《公冶長》)他的門人也繼承了這個思想,“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子張》)再舉個例子,《陽貨》中有這要一段:“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他認為為父母守三年喪太久了??鬃記]有講什么大道理或世俗規(guī)矩這些東西,而是問他:“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不守三年喪你心安嗎?宰我說:“安?!笨鬃痈嬖V他:“女安,則為之!”你如果心安,就不要守三年喪了。當然,孔子是講原則的,比如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注意,孔子對宰我的譴責是從人倫親情出發(fā)的,他說:“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你從出生起,至少要在父母懷中呆三年,你就不能有同樣的愛嗎?為父母守三年喪??鬃臃磳ΤC情,假仁假義:“鄉(xiāng)愿,德之賊也?!?《陽貨》)
孔子的道德學思想后來被孟子所繼承,并且從人性論出發(fā)作了更深刻的哲學論證,標志著儒家思想的基本成熟,所以后來的儒生都以孔孟門徒自居。當然,由于孔孟的道德學形式與質料不分,且與政治學說交織在一起,從歷史的角度看可能是合理的,但若與現(xiàn)代價值來判斷,有些論斷不止是偏見,簡直就是荒謬了。在閱讀《論語》的時候我們也應當注意鑒別,仔細分析。不要去學那個臺灣的南懷槿,牽強附會,強作解人,徒添笑柄。影響中國人思想的,除了儒家,還有道家、釋家等,但以儒家為主。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嗎?》中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這正是儒家積極進取,“知不能為而為之”的精神,中國近代歷經磨難,多少次處于亡國滅種的邊緣,是儒家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儒家思想激起仁人志士前赴后繼為國盡忠,這在世界歷史上看也是罕見的。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恐怕即使目不識丁的山野樵夫也有耳聞吧。學習《論語》不能指望人們就因此成為君子圣人,但《論語》中的思想畢竟契合中國人深層心理結構的儒家傳統(tǒng),于文明中國的建成不是沒有裨益的。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釋》中說,讀古書要“根柢無易其故,裁斷皆出己見?!?br>
《論語》作為一部已經距離我們年代很遙遠的語錄體著作,“根柢無易其故”是很難的,“裁斷皆出己見”是否合理就要看個人的學識高低了。我想,無論后人如何解說《論語》,都不會有損于這部著作的偉大,都無損于孔子的偉大。海德格爾于1942年致友人的信中說,“每一篇對我的哲學之陳述,都必將導致不幸,亦至對《存在與時間》本身亦然矣?!苯袢照f《論語》,幸哉?不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