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民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30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6課開放與交流教案。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6課開放與交流教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課題第6課開放與交流個案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動,說出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2.知道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故事,認識歷史現(xiàn)象和人物。3.觀察“唐長安城示意圖”,了解長安城的城市建設布局特點,培養(yǎng)觀察能力。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歷史材料,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動對日本產(chǎn)生的影響。2、通過圖表和史料的學習,知道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和唐都長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鑒真、玄奘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歷盡艱辛等史實學習,培養(yǎng)頑強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通過了解唐朝與亞洲各國頻繁交流的史實,認識唐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并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教學重點: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
教學難點:鑒真東渡的影響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高分范文網(wǎng) WWw.977139.COM]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設情景,激發(fā)興趣,揭示矛盾
師:老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兒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干部,用什么辦法?
師:謝謝大家這么多的好主意,老師現(xiàn)在心里有數(shù)了。那么,如果我們是一位封建帝王,我們又應該如何選拔一些有才干的官員呢?
因?qū)W生在前面的討論中已經(jīng)感覺到了選拔一個人才要考慮很多,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時比較慎重,也覺得略有困難。教師相機點撥:其實那些封建帝王也真的遇到了我們現(xiàn)在的這個問題,他們也為此做了很多嘗試:有親自去查訪的,有發(fā)文布言征求的,也有以門第選拔的……但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直到隋唐時期,才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重要制度――科舉制。師: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第一目“科舉制煥發(fā)的活力”,然后同桌說說科舉制的主要內(nèi)容。
生:閱讀課文,討論。
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diào)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婆e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jīng)和進士,明經(jīng)科主要測試考生記誦儒家經(jīng)典的能力;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jīng)史、雜文。后來雜文??荚娰x。策問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隋朝以前,選官時講究門第,只有高門大族的子弟才能做官。隋文帝繼位后,改革選官制度,按德才標準選拔官吏。進士科是隋煬帝時加設的。唐太宗時加試經(jīng)史,唐高宗時加試帖經(jīng)、雜文,武則天時初行殿試。那時的人們普遍推崇進士科,有“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的說法。科舉對士子學人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實行科舉制,便于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基礎;也為士子們創(chuàng)造了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fā)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他們中的佼佼者進入統(tǒng)治集團之后,推行一系列改革,開創(chuàng)出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民族關系的嶄新局面,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chuàng)造精神。同時,科舉制還產(chǎn)生了較大的國際影響,19世紀英國文官制度的產(chǎn)生就是受到中國科舉制的啟示的。
唐代物質(zhì)生活豐富多彩,富于創(chuàng)新。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的飲食習慣和服飾時尚自然地融入中原文化,體現(xiàn)出帝國自信開放的宏大氣度和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xiàn)在:
飲食方面:①飲茶。唐代,茶園處處,栽植益進,焙制益巧,烹飲益精,茶市繁榮。飲茶在社會上十分普遍,而且流行到邊疆地區(qū)。②唐人還愛吃胡食。
服飾:①唐人喜愛穿胡服,戴胡帽,蹬胡靴。②流行于民間的還有經(jīng)過翻新與改造的幞頭,貴賤通用,類似今天“馬甲”的“半臂”,因便于穿著,深受歡迎。③中原地區(qū)的雙面錦等絲織品面料也傳到邊疆,為邊疆人民所喜愛。
居行:唐人的居住條件大大改善。唐代,騎馬出行變得十分普遍而富于情趣。師:通過閱讀這些材料,想必大家對唐人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請依據(jù)老師的提示,展開你想像的翅膀,讓自己成為一個唐人,并渡過美好的一天。在想像的過程中,請你把你著裝修飾的意圖用鉛筆、唇膏、眉鉛等工具在繪圖紙上畫出來。(課件出示)
生:想像。
自己是一個長安市民,早上起來應朋友之約去茶樓喝茶,吟詩。出發(fā)之前,打扮一番(穿胡服,戴胡帽,蹬胡靴),吃點胡餅后,騎馬去茶樓。
師:(利用資料提示)對胡服胡飾,在很多唐詩中都有反映。我們可以通過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了解到:時世妝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蛫y梳君記取,椎髻赭面非華風。
通過想像,我們感受到了唐人豐富多彩的物質(zhì)生活,我們也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唐人的精神風貌。大家怎么形容呢?
生(幾乎異口同聲):博大宏放。
師:唐人之所以具有博大宏放的精神風貌,原因是什么?
師:盛唐時國運鼎盛,政局安定??婆e選官等一系列制度創(chuàng)新,為社會發(fā)展注入了生機勃發(fā)的活力。
師:那么這種精神面貌又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生:閱讀課文,自己概括。
師:依據(jù)學生回答,逐步用課件出示唐代允許外國人及少數(shù)民族做官、與各族人通婚、牽馬昆侖奴等圖片;出示唐太宗像和他的“車軌同八荒,書文混四方”語句;“詩仙”李白的詩……
師:(播放影視片段《昭陵》,結束后提出問題)
魯迅先生提到的“帶箭的駿馬,還有一匹鴕鳥”,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上的石刻。結合這些圖片想一下,魯迅先生為什么拿它們象征唐代豪邁閎放的時代風貌?
生:思考、自由發(fā)言。
反饋強化
師:請同學根據(jù)自己的學案,告訴我,你還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地方?
生:交流學案。
師:根據(jù)學案適當補充。
知識拓展
師:在盛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博大宏放的精神風貌,現(xiàn)在中國會呈現(xiàn)出這樣一種精神風貌嗎?
生:自由發(fā)言。
生A:能。因為我們國家現(xiàn)在十分穩(wěn)定。
生B:能。因為我們各民族關系十分融洽。
……
師:(出示民族團結、改革開放、科技發(fā)展等一組圖片,以高昂、富有自信的語氣總結)能!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
瞬間記憶能力考查
1.科舉制是時期創(chuàng)立和完善起來的。
A.秦漢?。拢畠蓵x?。茫逄啤。模卧?br>
2.科主要考察考生治理政事的能力。
A.明經(jīng)科?。拢M士科
板書設計:
相關知識
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開放與交流》教案分析
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開放與交流》教案分析
課程標準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
設計思路
學生天生有著探究的動機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發(fā)現(xiàn)問題。所以當他們從影視文學作品中了解了一些與本課有關的事件后,各種疑問、奇思妙想也就隨之而來。基于學生的這個特點,我對本課教學作了如下設計:
1.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學則須疑”,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提問,初步培養(yǎng)學生自己提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
3.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探索歷史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和理解歷史,解釋歷史現(xiàn)象,解答歷史問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4.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唐朝的經(jīng)濟繁榮和國力強盛,是國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礎,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接受學習外來先進文化的氣魄。
目標:
本節(jié)教材主要講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扒蔡剖埂焙汀拌b真東渡”通過高僧到日本傳教,日本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對外開放,向海外弘揚中國文化;“玄奘西游”則通過中國僧人到印度取經(jīng)的故事,表明中國人學習外國文化的開放意識和刻苦精神。
課前準備
學期第一節(jié)課指導學生閱讀“隨唐歷史”的有關章節(jié),向?qū)W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你對哪一課最感興趣?看完你感興趣的課文后,你有什么疑問嗎?調(diào)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海內(nèi)存知己”感興趣的程度達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問題。
1.針對學生的疑問,顯而易見的問題,當堂讓學生自問自答了(如玄奘西游時真有孫悟空幫忙嗎?等等);還有一部分問題,我請學生和我在學習唐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提到“海內(nèi)存知己”前面講)的過程中共同探討解決;對于涉及本課的一些問題,我把它們進行了整理歸納分類,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學生問題摘錄如下
⑴頻繁的貿(mào)易往來:當時我國比其它國家強在哪里?唐朝為什么要和外國交往?能不能不和別國交往?唐朝與七十多個國家有往來,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與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來?著名的人物有誰?鑒真設計的招提寺什么樣?鑒真設計的招提寺為什么被日本人視為藝術明珠?日本至今還保留著唐的哪些遺風?
玄奘西游:玄奘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2.根據(jù)學生的作業(yè)反饋,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記下書名、出版社、出書日期)、上網(wǎng)查找(記下網(wǎng)站)等方式積累資料;啟發(fā)學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資料,制作成課件(圖畫、表格、多媒體課件)或以講故事、表演等形式,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前的準備活動,以便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初步體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愉悅,增強其參與的意識和成就感。
教案(教學過程)
教師:“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边@句唐詩什么意思?
學生:略
教師:這句話正好反映了唐朝與亞洲各國的友好關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開放與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鄰友好交往的盛況。
教師:隋朝時候,和中國通商往來的有十幾個國家,到唐朝時發(fā)展到七十多個國家。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國家和唐朝往來?
學生:略
問題:當時我國比其它國家強在哪里?唐朝為什么要和外國交往?能不能不和別國交往?
學生:略
問題:唐朝與七十多個國家有往來,交流是否方便?
學生:略
教師:強盛的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先進國家,外國人把中國人成為“唐人”。但是它并沒有陶醉,而是順應歷史潮流,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鼓勵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換個角度,以當時唐朝對外交往的路線與漢代相比較,又會是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絲綢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線》)
教師:漢代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絲綢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線,陸路兩條(略);海路三條(略)。比較這兩幅交通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略
教師:從對比的角度看,當時唐朝對外交往相對比較方便。通過上面的討論和比較,我們清楚了唐朝頻繁貿(mào)易往來最重要的基礎是國力強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較開放的對外政策,較便利的交通等條件,吸引了許多外國人,長安也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亞洲近鄰的交往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盛況。
教師: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響也是廣泛和深遠的。著名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稱之為“唐風洋溢奈良城”
板書:一、遣唐使與鑒真東渡
問題: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來?著名的人物有誰?鑒真設計的招提寺什么樣?鑒真設計的招提寺為什么被日本人視為藝術明珠?日本至今還保留著唐的哪些遺風?
多媒體:展示圖片,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對比
學生:略
教師:日本向唐朝學了許多東西,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們前面,想一想我們應向日本學習什么?(做思考題)上面講的是人家學我們,當時有沒有我們吸取外國先進文化的事例?
板書:二、玄奘西行
多媒體:《玄奘西游》
教師:從長安出發(fā),沿漢代的“絲綢之路”進入印度半島,當時叫“天竺”他在那爛陀寺學習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長安。
問題:玄奘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學生:介紹一兩件有關玄奘西游取經(jīng)的故事,學生課件演示,圖畫展示。
教師:玄奘回國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體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師:通過《阿旃陀石窟》說明《大唐西域記》的價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買,當時已經(jīng)過了幾百年的經(jīng)營,很多的名工巧匠在這里畫了壁畫,塑了石像。后來佛教衰落,石窟逐漸埋沒在荒草之中,19世紀初又重新被發(fā)現(xiàn)。人們就是通過《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才斷定它是歷史古跡,其它史書對此都沒有記載。伴隨著佛教在唐朝的廣泛傳播,天竺文化也逐漸滲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領域。
學生:略
教師:唐朝實行了對外開放的國策,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來到唐都長安,使它發(fā)展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國際大都會。請同學們看看《唐長安城示意圖》,歸納一下它的特點。
學生:城市規(guī)劃氣魄宏偉,街道整齊,功能區(qū)健全……
教師:閱讀本目教材,請同學描述一下唐都長安的繁榮狀況。
學生:略
小結:通過這課的學習,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內(nèi)存知己”是和國勢強盛,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分不開的。如今我國對外開放,加入世貿(mào)組織,你認為最重要的基礎是什么?
學生:討論
七年級下冊歷史《開放與交流》教案示例北師大版
七年級下冊歷史《開放與交流》教案示例北師大版
課程標準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
設計思路
學生天生有著探究的動機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發(fā)現(xiàn)問題。所以當他們從影視文學作品中了解了一些與本課有關的事件后,各種疑問、奇思妙想也就隨之而來?;趯W生的這個特點,我對本課教學作了如下設計:
1.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學則須疑”,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提問,初步培養(yǎng)學生自己提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
3.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探索歷史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和理解歷史,解釋歷史現(xiàn)象,解答歷史問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4.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唐朝的經(jīng)濟繁榮和國力強盛,是國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礎,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接受學習外來先進文化的氣魄。
目標:
本節(jié)教材主要講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扒蔡剖埂焙汀拌b真東渡”通過高僧到日本傳教,日本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對外開放,向海外弘揚中國文化;“玄奘西游”則通過中國僧人到印度取經(jīng)的故事,表明中國人學習外國文化的開放意識和刻苦精神。
課前準備
學期第一節(jié)課指導學生閱讀“隨唐歷史”的有關章節(jié),向?qū)W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你對哪一課最感興趣?看完你感興趣的課文后,你有什么疑問嗎?調(diào)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海內(nèi)存知己”感興趣的程度達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問題。
1.針對學生的疑問,顯而易見的問題,當堂讓學生自問自答了(如玄奘西游時真有孫悟空幫忙嗎?等等);還有一部分問題,我請學生和我在學習唐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提到“海內(nèi)存知己”前面講)的過程中共同探討解決;對于涉及本課的一些問題,我把它們進行了整理歸納分類,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學生問題摘錄如下
⑴頻繁的貿(mào)易往來:當時我國比其它國家強在哪里?唐朝為什么要和外國交往?能不能不和別國交往?唐朝與七十多個國家有往來,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與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來?著名的人物有誰?鑒真設計的招提寺什么樣?鑒真設計的招提寺為什么被日本人視為藝術明珠?日本至今還保留著唐的哪些遺風?
玄奘西游:玄奘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2.根據(jù)學生的作業(yè)反饋,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記下書名、出版社、出書日期)、上網(wǎng)查找(記下網(wǎng)站)等方式積累資料;啟發(fā)學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資料,制作成課件(圖畫、表格、多媒體課件)或以講故事、表演等形式,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前的準備活動,以便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初步體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愉悅,增強其參與的意識和成就感。
教案(教學過程)
教師:“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边@句唐詩什么意思?
學生:略
教師:這句話正好反映了唐朝與亞洲各國的友好關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開放與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鄰友好交往的盛況。
教師:隋朝時候,和中國通商往來的有十幾個國家,到唐朝時發(fā)展到七十多個國家。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國家和唐朝往來?
學生:略
問題:當時我國比其它國家強在哪里?唐朝為什么要和外國交往?能不能不和別國交往?
學生:略
問題:唐朝與七十多個國家有往來,交流是否方便?
學生:略
教師:強盛的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先進國家,外國人把中國人成為“唐人”。但是它并沒有陶醉,而是順應歷史潮流,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鼓勵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換個角度,以當時唐朝對外交往的路線與漢代相比較,又會是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絲綢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線》)
教師:漢代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絲綢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線,陸路兩條(略);海路三條(略)。比較這兩幅交通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略
教師:從對比的角度看,當時唐朝對外交往相對比較方便。通過上面的討論和比較,我們清楚了唐朝頻繁貿(mào)易往來最重要的基礎是國力強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較開放的對外政策,較便利的交通等條件,吸引了許多外國人,長安也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亞洲近鄰的交往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盛況。
教師: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響也是廣泛和深遠的。著名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稱之為“唐風洋溢奈良城”
板書:一、遣唐使與鑒真東渡
問題: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來?著名的人物有誰?鑒真設計的招提寺什么樣?鑒真設計的招提寺為什么被日本人視為藝術明珠?日本至今還保留著唐的哪些遺風?
多媒體:展示圖片,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對比
學生:略
教師:日本向唐朝學了許多東西,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們前面,想一想我們應向日本學習什么?(做思考題)上面講的是人家學我們,當時有沒有我們吸取外國先進文化的事例?
板書:二、玄奘西行
多媒體:《玄奘西游》
教師:從長安出發(fā),沿漢代的“絲綢之路”進入印度半島,當時叫“天竺”他在那爛陀寺學習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長安。
問題:玄奘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學生:介紹一兩件有關玄奘西游取經(jīng)的故事,學生課件演示,圖畫展示。
教師:玄奘回國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體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師:通過《阿旃陀石窟》說明《大唐西域記》的價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買,當時已經(jīng)過了幾百年的經(jīng)營,很多的名工巧匠在這里畫了壁畫,塑了石像。后來佛教衰落,石窟逐漸埋沒在荒草之中,19世紀初又重新被發(fā)現(xiàn)。人們就是通過《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才斷定它是歷史古跡,其它史書對此都沒有記載。伴隨著佛教在唐朝的廣泛傳播,天竺文化也逐漸滲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領域。
學生:略
教師:唐朝實行了對外開放的國策,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來到唐都長安,使它發(fā)展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國際大都會。請同學們看看《唐長安城示意圖》,歸納一下它的特點。
學生:城市規(guī)劃氣魄宏偉,街道整齊,功能區(qū)健全……
教師:閱讀本目教材,請同學描述一下唐都長安的繁榮狀況。
學生:略
小結:通過這課的學習,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內(nèi)存知己”是和國勢強盛,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分不開的。如今我國對外開放,加入世貿(mào)組織,你認為最重要的基礎是什么?
學生:討論
七年級下冊《開放與交流》學案分析北師大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七年級下冊《開放與交流》學案分析北師大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七年級下冊《開放與交流》學案分析北師大版
教案示例
課程標準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
設計思路
學生天生有著探究的動機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發(fā)現(xiàn)問題。所以當他們從影視文學作品中了解了一些與本課有關的事件后,各種疑問、奇思妙想也就隨之而來?;趯W生的這個特點,我對本課教學作了如下設計:
1.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學則須疑”,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提問,初步培養(yǎng)學生自己提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
3.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探索歷史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和理解歷史,解釋歷史現(xiàn)象,解答歷史問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4.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唐朝的經(jīng)濟繁榮和國力強盛,是國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礎,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接受學習外來先進文化的氣魄。
目標:
本節(jié)教材主要講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扒蔡剖埂焙汀拌b真東渡”通過高僧到日本傳教,日本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對外開放,向海外弘揚中國文化;“玄奘西游”則通過中國僧人到印度取經(jīng)的故事,表明中國人學習外國文化的開放意識和刻苦精神。
課前準備
學期第一節(jié)課指導學生閱讀“隨唐歷史”的有關章節(jié),向?qū)W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你對哪一課最感興趣?看完你感興趣的課文后,你有什么疑問嗎?調(diào)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海內(nèi)存知己”感興趣的程度達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問題。
1.針對學生的疑問,顯而易見的問題,當堂讓學生自問自答了(如玄奘西游時真有孫悟空幫忙嗎?等等);還有一部分問題,我請學生和我在學習唐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提到“海內(nèi)存知己”前面講)的過程中共同探討解決;對于涉及本課的一些問題,我把它們進行了整理歸納分類,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學生問題摘錄如下
⑴頻繁的貿(mào)易往來:當時我國比其它國家強在哪里?唐朝為什么要和外國交往?能不能不和別國交往?唐朝與七十多個國家有往來,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與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來?著名的人物有誰?鑒真設計的招提寺什么樣?鑒真設計的招提寺為什么被日本人視為藝術明珠?日本至今還保留著唐的哪些遺風?
玄奘西游:玄奘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2.根據(jù)學生的作業(yè)反饋,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記下書名、出版社、出書日期)、上網(wǎng)查找(記下網(wǎng)站)等方式積累資料;啟發(fā)學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資料,制作成課件(圖畫、表格、多媒體課件)或以講故事、表演等形式,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前的準備活動,以便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初步體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愉悅,增強其參與的意識和成就感。
教案(教學過程)
教師:“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边@句唐詩什么意思?
學生:略
教師:這句話正好反映了唐朝與亞洲各國的友好關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開放與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鄰友好交往的盛況。
教師:隋朝時候,和中國通商往來的有十幾個國家,到唐朝時發(fā)展到七十多個國家。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國家和唐朝往來?
學生:略
問題:當時我國比其它國家強在哪里?唐朝為什么要和外國交往?能不能不和別國交往?
學生:略
問題:唐朝與七十多個國家有往來,交流是否方便?
學生:略
教師:強盛的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先進國家,外國人把中國人成為“唐人”。但是它并沒有陶醉,而是順應歷史潮流,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鼓勵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換個角度,以當時唐朝對外交往的路線與漢代相比較,又會是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絲綢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線》)
教師:漢代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絲綢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線,陸路兩條(略);海路三條(略)。比較這兩幅交通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略
教師:從對比的角度看,當時唐朝對外交往相對比較方便。通過上面的討論和比較,我們清楚了唐朝頻繁貿(mào)易往來最重要的基礎是國力強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較開放的對外政策,較便利的交通等條件,吸引了許多外國人,長安也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亞洲近鄰的交往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盛況。
教師: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響也是廣泛和深遠的。著名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稱之為“唐風洋溢奈良城”
板書:一、遣唐使與鑒真東渡
問題: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來?著名的人物有誰?鑒真設計的招提寺什么樣?鑒真設計的招提寺為什么被日本人視為藝術明珠?日本至今還保留著唐的哪些遺風?
多媒體:展示圖片,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對比
學生:略
教師:日本向唐朝學了許多東西,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們前面,想一想我們應向日本學習什么?(做思考題)上面講的是人家學我們,當時有沒有我們吸取外國先進文化的事例?
板書:二、玄奘西行
多媒體:《玄奘西游》
教師:從長安出發(fā),沿漢代的“絲綢之路”進入印度半島,當時叫“天竺”他在那爛陀寺學習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長安。
問題:玄奘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學生:介紹一兩件有關玄奘西游取經(jīng)的故事,學生課件演示,圖畫展示。
教師:玄奘回國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體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師:通過《阿旃陀石窟》說明《大唐西域記》的價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買,當時已經(jīng)過了幾百年的經(jīng)營,很多的名工巧匠在這里畫了壁畫,塑了石像。后來佛教衰落,石窟逐漸埋沒在荒草之中,19世紀初又重新被發(fā)現(xiàn)。人們就是通過《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才斷定它是歷史古跡,其它史書對此都沒有記載。伴隨著佛教在唐朝的廣泛傳播,天竺文化也逐漸滲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領域。
學生:略
教師:唐朝實行了對外開放的國策,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來到唐都長安,使它發(fā)展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國際大都會。請同學們看看《唐長安城示意圖》,歸納一下它的特點。
學生:城市規(guī)劃氣魄宏偉,街道整齊,功能區(qū)健全……
教師:閱讀本目教材,請同學描述一下唐都長安的繁榮狀況。
學生:略
小結:通過這課的學習,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內(nèi)存知己”是和國勢強盛,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分不開的。如今我國對外開放,加入世貿(mào)組織,你認為最重要的基礎是什么?
學生: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