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6人教版高一歷史《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識點梳理。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關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人教版高一歷史《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識點梳理》,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人教版高一歷史《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識點梳理
一、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歷史背景
1.歷史條件
(1)物質基礎: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思想基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和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
(3)組織基礎:資產階級團體的建立和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形成。(一起合同網(wǎng) WWw.hc179.CoM)
(4)群眾基礎:收回利權運動的不斷高漲。
2.革命時機的成熟——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不斷加深
(1)清末“新政”的實施,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更促使人民群眾不斷起來反抗。
(2)“預備立憲”騙局的暴露,導致立憲派內部開始分化,也造成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分裂,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武昌起義
1.經過
(1)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率領士兵起義,占領楚望臺軍械庫,經一夜激戰(zhàn),占領武昌。
(2)1911年10月12日,革命黨人占領武漢三鎮(zhèn),起義成功。
2.結果:成立了黎元洪任都督的湖北軍政府,廢除宣統(tǒng)年號,改為黃帝紀元,定國號為“中華民國”。
3.影響: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清朝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但由于立憲派和封建官僚投機革命,使革命潛伏著失敗的危機。
4.起義成功的原因
(1)武漢地區(qū)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不斷壯大,資產階級革命知識分子成為革命黨的骨干。
(2)武漢是帝國主義侵入較早的地區(qū),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封建勢力的壓榨使人民群眾的反抗思潮高漲,成為武昌起義的群眾基礎。
(3)革命黨人在武漢地區(qū)進行了比較長期的起義準備,文學社、共進會在新軍中做了大量工作。
(4)起義新軍的革命主動精神。
1.如何認識立憲派、維新派和?;逝芍g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從實質上看,立憲派與維新派、?;逝墒且幻}相承的資產階級改良勢力,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依次形成三個不同的分稱:戊戌變法時期稱維新派,戊戌變法后稱?;逝?,1905年后為立憲派。這些稱謂的變換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但改良派一直是他們的總稱。總稱表示了他們的改良路線的一貫性,分稱表示了他們各自的時代特征及對革命派關系的變化。維新運動時的維新派在于除舊布新,挽救危亡;?;逝梢员Wo光緒帝、對抗革命為宗旨;立憲運動中的立憲派則呼吁開國會,立憲法,以挽救清朝的滅亡,與革命派尖銳對立,清政府“預備立憲”騙局暴露后,立憲派內部分化,部分傾向革命,20世紀初他們掀起的收回利權運動打擊了清政府,客觀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動,武昌起義后部分立憲派投機了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權,使辛亥革命潛伏著失敗的危機。
2.如何認識湖北軍政府
武昌起義成功后,革命黨人面臨的首要任務一是建立革命政權,二是擴大革命的影響,把斗爭引向全國,推翻清朝專制統(tǒng)治。湖北軍政府的建立為各省獨立樹立了旗幟,推動了各省反對清朝專制統(tǒng)治的斗爭,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湖北軍政府本是辛亥革命的產物,但從一開始就成了革命黨人聯(lián)合包括封建軍閥、官僚和立憲派所組成的政權機構,它是由革命派、舊官僚和立憲派聯(lián)合建立的第一個革命政權。
相關知識
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常活躍,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清政府的“預備立憲”和立憲派,保路運動,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2.通過對于本節(jié)教材的學習,使學生全面掌握清朝統(tǒng)治危機加深的表現(xiàn)和武昌起義成功的諸方面原因;通過對“鐵路國有”政策的教學,使學生認清該政策的實質和清政府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3.通過對保路運動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保路運動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本節(jié)教材地位分析
20世紀初,為挽救搖搖欲墜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清政府繼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一部“預備立憲”的騙人鬧劇,更加激起了人民群眾的不斷反抗。在革命黨人發(fā)動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同時,收回利權的斗爭也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其中的四川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爆發(fā),標志著辛亥革命的開始。
重點分析
①保路運動是重點。保路運動是由清政府的“鐵路國有”賣國政策引發(fā)的一次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愛國運動。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四川的保路運動規(guī)模最大,斗爭最激烈,它給武昌起義的爆發(fā)和成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學習這一內容,既有助于學生對于辛亥革命爆發(fā)歷史必然性的認識,又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②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是重點。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始。湖北軍政府是辛亥革命中建立的革命政權。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各省相繼擺脫清朝統(tǒng)治而獨立,清政府的統(tǒng)治呈現(xiàn)土崩瓦解之勢。與此同時,各省的立憲派、舊官僚相互勾結,采取各種形式進行篡權活動,使辛亥革命從一開始就潛伏著嚴重危機。本目內容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承前”是指:武昌起義的爆發(fā)基于前面兩節(jié)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以及保路運動的發(fā)生、發(fā)展等?!皢⒑蟆笔钦f:沒有武昌起義的爆發(fā),便不會有各省的紛紛響應和相繼獨立,也不會有中華民國的建立。因此,學好本目內容,既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認識辛亥革命的全過程,也會對學生認識和理解辛亥革命的結局有重要的幫助。
重點突破方案
①關于“保路運動”:建議教師首先提問學生,20世紀初,面對帝國主義瘋狂掠奪我國鐵路修筑權和礦山開采權的形勢,資產階級曾發(fā)起過一場什么運動?這場運動的性質怎樣?取得了什么重要成果?學生回答后教師轉入“清政府宣布實行‘鐵路國有’政策,收回已經準許商辦的鐵路干線”的內容的教學,在這里教師提問學生:清政府真的要實行“鐵路國有”嗎?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的實質是什么?然后,讓學生看教材,提醒學生“保路運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要求學生從背景、領導者、手段(方式)、結果和影響等方面分析兩個階段的不同特點。
②關于“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會原因,并且讓學生加以補充說明,然后教師放映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以便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最后教師讓學生根據(jù)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的內容,結合課本知識提出關于“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的相關問題,由學生回答。
難點分析
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實質是難點。受理解能力的制約,學生難于認識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實質。教師應從“預備立憲”出籠的背景、目的和《欽定憲法大綱》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分析,幫助學生認清“預備立憲”是一個欺騙國人的大騙局。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實質”:建議教師首先重點講授“預備立憲”的背景,然后通過“預備立憲”過程(下令考察憲政——下詔“預備仿行立憲”,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成立“皇族內閣”)的精彩講述,突出其實施目的,最后由學生概括其實質。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教師在講授“保路運動”時,提問學生如下問題:①20世紀初,面對帝國主義瘋狂掠奪我國鐵路修筑權和礦山開采權的形勢,資產階級曾發(fā)起過一場什么運動?②這場運動的性質怎樣?③取得了什么重要成果?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相關內容,然后提問學生:④清政府真的要實行“鐵路國有”嗎?⑤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的實質是什么?⑥最后讓學生依據(jù)教材從背景、領導者、手段(方式)、結果和影響等方面整理“保路運動”兩個階段的不同特點。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三節(jié)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
重點:①保路運動;②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難點: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實質。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
教學過程:
首先提問學生:“《辛丑條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清政府面對如此困難局面,將會有何打算?”,引入本課主題。
一、“預備立憲”和立憲派
關于“預備立憲的背景”,教師介紹《辛丑條約》簽訂后,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合流,以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愛國運動蓬勃發(fā)展,沉重打擊了清朝統(tǒng)治,使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關于“預備立憲的過程”,教師要說明其三個階段的典型事件和每一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①下令考察憲政——立憲派形成(關于“立憲派”,請參見“擴展資料”部分相關內容);②下詔“預備仿行立憲”,頒布《欽定憲法大綱》——立憲派掌權的政治企圖開始破產,立憲派開始發(fā)生分裂,部分人倒向革命;③成立“皇族內閣”——統(tǒng)治集團內部分裂,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漢族官僚地主階級離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最后由學生分析“預備立憲”的實質,教師補充。
二、保路運動
關于“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由學生討論回答。(詳見“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保路運動”,教師首先補充說明在保路運動中,四川保路運動的規(guī)模最大,斗爭最為激烈的表現(xiàn)(成立了保路同志會;提出“路存與存,路亡與亡”的口號;宣布以“保路、廢約”為宗旨;聲明“川人之極端反對者,不在借款,而在借此喪失國權之款,不在路歸國有,而在名則國有,實則為外國所有”使保路運動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
然后教師出示以下材料解析題:
材料一:川人極端反對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喪失國權之款;不在路歸國有,而在名則國有,實為外國所有。
——《保路同志會宣言》。
材料二:(四川同盟會展欲推翻清政府)適此令下,與吾人以最好時機,故集合同志,開會于成都,決議借名保路,提攜人民,組織民軍,共同革命。
——曹叔實《四川保路同志會與四川保路同志軍之真相》。
請回答:①材料一中,川人極端反對的“不在借款”,“不在路歸國有”,那么在于什么?
②結合材料一、材料二說明,“吾人”與“川人”在對待“保”問題上有何一致性,又有何區(qū)別?)
最后讓學生從背景、領導者、手段(方式)、結果和影響等方面整理“保路運動”兩個階段的不同特點。最后說明其影響。
三、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關于“武昌起義的成功”,教師首先讓學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會原因,并且讓學生加以補充說明;然后讓學生看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
關于“湖北軍政府的成立”,教師首先提問學生: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的首要任務是什么?然后結合課本知識和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中的相關內容,回答關于湖北軍政府的成立相關問題。
關于“武昌起義后的形勢”,教師結合教材內容簡單說明: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各省相繼擺脫清朝統(tǒng)治而獨立,清政府的統(tǒng)治呈現(xiàn)土崩瓦解之勢。與此同時,各省的立憲派、舊官僚相互勾結,采取各種形式進行篡權活動,使辛亥革命從一開始就潛伏著嚴重危機。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保路運動相關問題和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勝利的原因的分析,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問題的設置,學生答問的補充,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的適時放映,實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
一、“預備立憲”和立憲派
1.背景
2.過程
3.實質
二、保路運動
1.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
2.保路運動
三、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義的成功
2.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3.武昌起義后的形勢
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二)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二)”,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二、保路運動
1.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
師:20世紀初,面對帝國主義瘋狂掠奪我國鐵路修筑權和礦山開采權的形勢,資產階級曾發(fā)起過一場什么運動?這場運動的性質怎樣?(啟發(fā)學生回憶、思考、回答問題)
生:(回憶、思考、回答問題)
師:20世紀初的收回利權斗爭,取得了什么重要成果(出示《收回利權斗爭形勢》投影地圖或電腦教學軟件,引導學生結合該圖,閱讀課文及插圖:《商辦川漢鐵路有限公司股票》,了解斗爭成果)
生:(閱讀課文及插圖)
師:廣東、湖南、湖北、四川四省人民歷經艱苦斗爭,終于收回了粵漢、川漢鐵路的修筑權,并由民間集股經營。然而,人民斗爭的勝利果實卻被清政府無情的剝奪了。1911年5月,清政府發(fā)布上諭,宣布實行鐵路國有,收回已經準許商辦的鐵路干線。清政府真的要實行鐵路國有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漫畫:《揭露清政府出賣鐵路主權的宣傳畫》及《保路同志會宣言》并思考)
生:(閱讀課文并思考)
師: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后不到半個月,清政府就與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簽訂了《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以借款600萬英鎊出賣了這兩條鐵路干線的建筑權。由此可見,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名為將商辦改為國辦,實際上是通過借款把筑路權拱手送給帝國主義,即奪路轉送外人的賣國政策。正像《保路同志會宣言》所說的那樣:川人之極端反對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喪失國權之款。不在路歸國有,而在名則國有,實則為外國所有。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的目的,就是想通過進一步出賣路權,求得帝國主義的歡心和支持,以挽救其垂死的統(tǒng)治。
2.保路運動
師:清政府的賣國政策,不僅使紳商受到經濟損失,也直接危害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切身利益。鐵路國有政策出籠后,廣東、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隨即掀起了群眾性的保路運動。(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及楷體小字,了解保路運動的概況)
生:(閱讀)
師:在四省的保路運動中,民族資產階級上層、一些地方官紳以及立憲派的頭面人物,從本身的利益出發(fā),積極參與并掌握了運動的領導權。這次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保路運動,首先從湖南開始,而以四川省的斗爭規(guī)模最大,斗爭最激烈。(出示自制:《四川保路運動形勢》投影地圖或電腦教學軟件,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可由一名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指圖做簡要講解)生:(閱讀、根據(jù)教材內容指圖做簡要講解)
師:(引導學生從四川保路運動成立的組織、提出的口號及《保路同志全宣言》思考、回答保路運動的性質)
生:(思考、回答問題)
師:(小結學生回答的內容,幫助他們得出保路運動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這一結論,然后指出)面對清政府的鎮(zhèn)壓,四川人民沒有退縮。同盟會會員龍鳴劍等組織保路同志軍進行起義,在各地農民軍的配合下,起義軍一度包圍成都。同盟會會員吳永珊等也在榮縣發(fā)動反清起義,并建立了辛亥革命中最早的縣級革命政權。請同學們想一想,保路同志軍與保路同志會在保路問題上的觀點與做法有哪些不同?(指導學生閱讀課后乙組材料分析題并根據(jù)所給問題思考)
生:(閱讀、思考并回答問題)
師:(強調指出)無論是同盟會的會員還是四川保路同志會的成員,他們都反對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不同的是:川人(指立憲派)是單純地進行保路運動,而吾人(指革命派)則借保路運動發(fā)動群眾,組織民軍,以達到推翻清政府的目的。那么,四川的保路運動同湖北的武昌起義又有什么關系呢?(讓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并指定一名學生回答問題)
生:(閱讀、思考并回答問題)
師:(強調)四川的保路運動,特別是四川人民反清起義,震動了全國,鼓舞了革命黨人的斗爭勇氣。清政府為鎮(zhèn)壓四川的保路運動,將湖北新軍西調,造成了武漢地區(qū)清朝兵力的空虛,從而給武昌起義的爆發(fā)和成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三、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義
師: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其爆發(fā)和成功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讓學生閱讀課文,歸納并掌握武昌起義的原因)
生:(閱讀、歸納)
師: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其一,武漢是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較快的地區(qū),這使得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不斷發(fā)展壯大,他們成為革命黨的骨干。其二,武漢是帝國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qū),當?shù)厝嗣癫粩嘞破鸬姆吹鄱窢帪槲洳鹆x奠定了基礎群眾基礎。其三,文學社、共進會的成員深入到湖北新軍中做了大量的宣傳、組織工作。(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楷體小字,了解兩個革命團體在新軍中所做的工作)
生:(閱讀并思考)
師:由于革命黨人的起義準備不慎被清政府發(fā)覺,湖廣總督瑞開始了對革命黨人的瘋狂鎮(zhèn)壓。在許多革命黨人慘遭殺害或被迫離漢,革命處于群龍無首的緊急關頭,一部分革命黨人自行聯(lián)絡,繼續(xù)準備發(fā)動武裝起義。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熊炳坤、金兆龍率領士兵鳴槍起義,武昌起義爆發(fā)。(出示自制《武昌起義形勢》投影地圖或動畫形式的電腦教學軟件,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插圖:《武昌起義軍胸章》、《武昌起義士兵占領楚望臺軍械所》,有條件的可播放武昌起義教學資料片)
生:(閱讀課文、插圖或觀看教學資料片)
師:經過一夜短兵相接的激烈戰(zhàn)斗,革命軍攻占武昌。12日,武漢三鎮(zhèn)全部光復。這場革命史稱辛亥革命。同學們想一想: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的首要任務是什么?(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生:(思考、回答問題)
2.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師: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便著手建立革命政權。不久,資產階級新政權——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讓學生閱讀插圖:《湖北軍政府》)
生:(閱讀插圖)
師:湖北軍政府成立后,宣布廢除宣統(tǒng)年號,改用黃帝紀元,定國號為中華民國,新軍軍官黎元洪擔任都督。黎元洪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革命派推舉他為軍政府首腦?(引導學生閱讀歷史材料、楷體字、插圖:《黎元洪》,了解黎元洪的情況和革命派推舉其為都督的原因)
生:(閱讀、思考)
師:革命派推舉黎元洪為軍政府都督,有其客觀原因:起義爆發(fā)時,孫中山還遠在美國,黃興在香港,而籌劃起義的文學社、共進會領導人,有的慘遭殺害,有的受傷或逃離武漢。也有其主觀原因:革命黨人錯誤地認為,軍政府的首腦應由社會上有資望的人出任,才能號召群眾。于是,他們把革命政權拱手交給了一貫反對革命的黎元洪。這正說明了武昌起義準備得不夠充分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幼稚、軟弱,從而使革命從一開始就埋下隱患。
3.武昌起義后的形勢
師:武昌起義勝利了,其它各省有什么反應?(出示自制《辛亥革命形勢》投影地圖或電腦教學軟件,利用地圖簡介武昌起義勝利后全國各省紛紛響應的情況)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十幾個省區(qū)宣布脫離清政府統(tǒng)治而獨立,清朝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全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可謂迅猛!但是,革命也面臨著嚴重危機(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由一名學生朗讀楷體小字內容,以加深學生對革命面臨失敗危機的認識,為下一節(jié)辛亥革命失敗的教學作鋪墊)。
生:(閱讀、朗讀課文)
師: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面臨的嚴重危機,說明什么問題呢?(啟發(fā)學生思考)說明了反動封建勢力的強大,同時也表現(xiàn)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和幼稚。
小結
師:(讓學生思考,然后由一名學生小結本節(jié)的內容)
生:(思考、小結)
師:(視學生的小結情況,簡要歸納)20世紀初,為挽救搖搖欲墜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清政府繼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一部預備立憲的騙人鬧劇,更加激起了人民群眾的不斷反抗。在革命黨人發(fā)動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同時,收回利權的斗爭也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其中的四川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爆發(fā),標志著辛亥革命的開始,湖北軍政府的成立和各省的紛紛響應,一方面導致了清朝統(tǒng)治走向土崩瓦解,另一方面立憲派、舊官僚控制著大部分地方政權,也使革命潛伏著失敗的危機。
高中一年級歷史《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識點
高中一年級歷史《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識點
一、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歷史背景
1.歷史條件
(1)物質基礎: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思想基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和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
(3)組織基礎:資產階級團體的建立和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形成。
(4)群眾基礎:收回利權運動的不斷高漲。
2.革命時機的成熟——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不斷加深
(1)清末“新政”的實施,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更促使人民群眾不斷起來反抗。
(2)“預備立憲”騙局的暴露,導致立憲派內部開始分化,也造成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分裂,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武昌起義
1.經過
(1)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率領士兵起義,占領楚望臺軍械庫,經一夜激戰(zhàn),占領武昌。
(2)1911年10月12日,革命黨人占領武漢三鎮(zhèn),起義成功。
2.結果:成立了黎元洪任都督的湖北軍政府,廢除宣統(tǒng)年號,改為黃帝紀元,定國號為“中華民國”。
3.影響: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清朝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但由于立憲派和封建官僚投機革命,使革命潛伏著失敗的危機。
4.起義成功的原因
(1)武漢地區(qū)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不斷壯大,資產階級革命知識分子成為革命黨的骨干。
(2)武漢是帝國主義侵入較早的地區(qū),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封建勢力的壓榨使人民群眾的反抗思潮高漲,成為武昌起義的群眾基礎。
(3)革命黨人在武漢地區(qū)進行了比較長期的起義準備,文學社、共進會在新軍中做了大量工作。
(4)起義新軍的革命主動精神。
1.如何認識立憲派、維新派和?;逝芍g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從實質上看,立憲派與維新派、?;逝墒且幻}相承的資產階級改良勢力,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依次形成三個不同的分稱:戊戌變法時期稱維新派,戊戌變法后稱保皇派,1905年后為立憲派。這些稱謂的變換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但改良派一直是他們的總稱??偡Q表示了他們的改良路線的一貫性,分稱表示了他們各自的時代特征及對革命派關系的變化。維新運動時的維新派在于除舊布新,挽救危亡;?;逝梢员Wo光緒帝、對抗革命為宗旨;立憲運動中的立憲派則呼吁開國會,立憲法,以挽救清朝的滅亡,與革命派尖銳對立,清政府“預備立憲”騙局暴露后,立憲派內部分化,部分傾向革命,20世紀初他們掀起的收回利權運動打擊了清政府,客觀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動,武昌起義后部分立憲派投機了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權,使辛亥革命潛伏著失敗的危機。
2.如何認識湖北軍政府
武昌起義成功后,革命黨人面臨的首要任務一是建立革命政權,二是擴大革命的影響,把斗爭引向全國,推翻清朝專制統(tǒng)治。湖北軍政府的建立為各省獨立樹立了旗幟,推動了各省反對清朝專制統(tǒng)治的斗爭,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湖北軍政府本是辛亥革命的產物,但從一開始就成了革命黨人聯(lián)合包括封建軍閥、官僚和立憲派所組成的政權機構,它是由革命派、舊官僚和立憲派聯(lián)合建立的第一個革命政權。
高一歷史《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政治經濟危機的加深》必備知識點人教版
高一歷史《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政治經濟危機的加深》必備知識點人教版
一、國民黨“制憲國大”的破產
1.國民黨召開偽“國大”
1946年10月,蔣軍占領了晉察冀邊區(qū)的首府張家口。被“勝利”沖昏頭腦的蔣介石,下令非法召開國民黨一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并制定了偽憲法,即《中華民國憲法》。所以,這次大會又稱為“制憲國大”。根據(jù)政治協(xié)商會議已達成的協(xié)議,規(guī)定國民大會應當在全面停止內戰(zhàn)的和平環(huán)境中,由改組后的各黨派聯(lián)合政府負責召開。國民黨違反這些協(xié)議而一手包辦,所以是非法的,故稱為偽“國大”,它所制定的“憲法”是偽“憲法”。偽“憲法”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了蔣介石專制獨裁統(tǒng)治的國家制度,是一部封建買辦的法西斯憲法。中國共產黨和一些民主黨派堅決反對,拒絕參加會議,不承認偽“憲法”。全國人民也一致譴責和抵制。蔣介石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2.國共關系完全破裂
1947年春,蔣介石又限令中共撤銷駐南京、重慶等地的代表團,封閉重慶出版的《新華日報》。和談之門被國民黨關閉,國共兩黨關系完全破裂。破裂的責任完全在國民黨方面。
二、第二條戰(zhàn)線的形成
1.國民黨鎮(zhèn)壓民主運動
內戰(zhàn)爆發(fā)前后,蔣介石對國統(tǒng)區(qū)的和平民主運動采取了血腥鎮(zhèn)壓的政策,制造了一系列血案。如“一二·一血案”“較場口血案”“下關慘案”“李聞血案”等。
2.第二條戰(zhàn)線的形成
針對蔣介石的高壓政策,中共中央及時指示國統(tǒng)區(qū)的各地黨組織、團結進步人士和團體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反美反蔣斗爭,其中主要有:“抗議美軍暴行”運動:“愛用國貨,抵制美貨”運動;“五二○”學生運動;臺灣“二二八起義”等。在國統(tǒng)區(qū),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學生運動為中堅、有各階層人士廣泛參加的人民運動,形成了中國人民反蔣斗爭的第二條戰(zhàn)線。
3.第二條戰(zhàn)線形成的意義
1947年5月30日毛澤東在為新華社寫的一篇評論中指出:“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zhàn)線。蔣介石進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爭,這是第一條戰(zhàn)線?,F(xiàn)在又出現(xiàn)了第二條戰(zhàn)線,這就是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和蔣介石政府之間的尖銳斗爭。”第二條戰(zhàn)線與人民解放軍的勝利作戰(zhàn)相配合,給蔣介石的反動統(tǒng)治以沉重打擊,使蔣介石政府處在全民的包圍之中。
三、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的決裂
1.國民政府迫害民主黨派
國民黨當局撕毀政協(xié)決議,制造血案,使大多數(shù)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日益支持人民革命,積極進行反對獨裁統(tǒng)治和內戰(zhàn)的斗爭。但他們的斗爭卻遭到蔣介石集團的迫害和鎮(zhèn)壓。1947年5月,國民黨中央社發(fā)表文章,誣蔑民盟、民建、民進等民主黨派,“均系循中共意志而行”,已成為“暴亂工具”,這是打擊民主黨派的信號。隨后便拿“第三大黨”民盟開刀。11月,國民政府以所謂“勾結共匪,參加叛亂”的罪名,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強令解散。其他民主黨派也被迫轉入地下。國民黨的專制獨裁統(tǒng)治更加暴露無遺。
2.民主黨派同蔣介石集團決裂
在中國共產黨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影響和人民解放軍戰(zhàn)略進攻取得勝利的鼓舞下,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逐步認識了美蔣的反動面目,又重新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反對美蔣反動派的活動。1948年1月,沈鈞儒等人在香港召開民盟三中全會,重建民盟總部,宣布要“為徹底摧毀南京反動獨裁政府,為徹底實現(xiàn)民主、獨立、統(tǒng)一的新中國而奮斗到底!”表示要同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并肩戰(zhàn)斗。與此同時,國民黨進一步分化,國民黨內的民主派于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推舉宋慶齡為名譽主席,李濟深為主席。會議宣布:“當前之革命任務為推翻蔣介石賣國獨裁政權,實現(xiàn)中國之獨立、民主與和平?!泵裰鼽h派同國民黨反動派(即蔣介石集團)決裂了。
四、國統(tǒng)區(qū)嚴重的經濟危機
1.《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1946年11月簽訂,這是戰(zhàn)后美帝國主義奴役中國、蔣介石出賣國家主權換取美援的不平等條約,美國從中攫取了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權,美國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國市場。該條約一公布,立即受到全國各界人士的強烈反對,稱它為“新二十一條”。它加深了國統(tǒng)區(qū)的政治經濟危機。
2.國統(tǒng)區(qū)經濟惡化
國統(tǒng)區(qū)的經濟處于崩潰邊緣,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究其原因,是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使軍費支出劇增的結果。其表現(xiàn):①財政金融極端紊亂,赤字驚人。②工商企業(yè)大量倒閉破產,工人失業(yè)。③農業(yè)生產衰退,糧慌嚴重。雖采取措施,但已無力制止。
關于國民黨壓制民主黨派和“中間路線”的破產??箲?zhàn)勝利后,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小資產階級等中間勢力,鼓吹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當中共領導人民盡力爭取和平民主時,它在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和蔣介石獨裁中,起了進步作用。但當中國人民用武力推翻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已成定局的時候,它不利于革命的、消極反動的作用就表現(xiàn)出來了。1947年國民黨迫害民盟、民進等民主黨派,并最終解散民盟,宣告了中間路線的破產,說明其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在中共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影響下和人民解放軍戰(zhàn)略進攻取得偉大勝利的鼓舞下,民主黨派和中間人士逐步認清了蔣介石的反動面目,放棄了幻想,站到了中共和人民一方,開始反對美蔣反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