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06《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高中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1.復習新聞知識。
2.了解特寫消息與一般消息的異同。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
過程與方法1、.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2.體會本文標題的新穎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歸照片資料.
2.課件
3.新聞材料
【教學重點】
1、了解特寫消息與一般消息的異同。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過程】
導語
香港回歸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舉國歡騰。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大盛事,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
據(jù)了解,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新聞報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聞作品,曾經(jīng)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
今天,我們就讓這篇著名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帶領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現(xiàn)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一、復習新聞知識
1、什么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群眾關(guān)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2、構(gòu)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五個“W”和一個“H”即:
1、when:何時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1〉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2〉短:消息要求短。3〉快:時效性4〉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5〉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jié)構(gòu)
1標題(正標、副標題)
2〉導語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
3〉主體
主體是導語之后,構(gòu)成消息內(nèi)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結(jié)尾
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jié)尾需得向亮、有力,發(fā)人深思,給人啟迪。
二、感悟(五分鐘閱讀課文;看香港回歸照片。)
三、請思考以下問題
1、課文中有哪些關(guān)于現(xiàn)場描寫的語句?(讓學生找①學生齊讀)1、課文有哪些特色?(比較閱讀)
板書:
1、描寫清新的可視性
細致現(xiàn)實場景的描寫生動的可聽性
富于動感
鮮明的色彩感
2、語言
含蓄用事實講話:現(xiàn)場與背景相結(jié)合(讓學生找出體現(xiàn)含蓄的語言風格的語句,并且③學生齊讀)
3、標題
新穎
1、描寫細致
細致:(舉例比較)
①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②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細致的程度:(舉例比較。提示:如何體現(xiàn)從多個角度——視覺角度、聽覺角度、感覺角度等去進行描寫。)
★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0點左右: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铮磿r40分: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
2、語言含蓄:(比較和體會以下例句)
①隨著末任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②香港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chuàng)了香港和祖國內(nèi)地共同發(fā)展的新紀元。同時也標志著英帝國的太陽在中國的領土上空永遠落下了。
標題1: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2:香港回歸交接儀式完美結(jié)束(本人根據(jù)課文改寫的一般消息的標題)
標題1:主謂倒裝,更能表達情感。虛實結(jié)合“實”指“不列顛尼亞”號游輪離開香港?!疤摗敝赣Y(jié)束在香港的殖民統(tǒng)治??偨Y(jié)
精選閱讀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關(guān)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2、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fā)民族自信。
教學重點
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二、簡介文題與體裁
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三、復習新聞知識
1、什么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群眾關(guān)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2、構(gòu)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五個“W”和一個“H”即:
1、when:何時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1〉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2〉短:消息要求短。3〉快:時效性4〉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5〉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jié)構(gòu)
1標題(正標、副標題)
2〉導語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
3〉主體
主體是導語之后,構(gòu)成消息內(nèi)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結(jié)尾
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jié)尾需得向亮、有力,發(fā)人深思,給人啟迪。
四、生字詞
旗幟(qízhì)掩映(yǎnyìng)矚目(zhǔmù)展拓(zhǎntuò)
冉冉升起(rǎnrǎn )凝重(níng?。?br>
五、分析課文
1、說說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fā)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tǒng)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tǒng)治的結(jié)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時間地點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xiàn)場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
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xiàn)場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qū)升起
1997年零點40分中國南海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的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jié)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shù)剡\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xiàn)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xiàn),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tǒng)治的終結(jié)。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澳┤胃鄱焦俑鎰e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tǒng)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致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將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wèi)下”……交待告別的細節(jié),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xiàn)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xiàn),強調(diào)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tǒng)治終于結(jié)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quán),揚眉吐氣了。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皬暮I蟻怼敝府斈瓴豢梢皇赖挠h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tǒng)治?!皬暮I先ァ敝赣趁窠y(tǒng)治的結(jié)束。
7、結(jié)構(gòu)分析:
這篇特寫性消息按導語和主體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游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jié)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guān)背景資料。
8、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qū)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xiàn)實生活。
②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六、結(jié)束語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這是雪百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jīng)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
七、板書設計
(特寫)一傍晚降旗
別了,不列顛尼亞二交接儀式
三子夜告別感悟→情感
四零點40分
教學反思
新課程第四單元的體裁是新聞和報告文學,我認為應該聯(lián)系現(xiàn)實懂得設計這個單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討過程中將知識性和情感價值態(tài)度觀的培養(yǎng)并重,畢竟我們應該學習認識世界的方法。
在整個過程中,都貫徹新課程理念,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師生合作交流,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在無形中在各個方面能夠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聞單元,還存在知識和能力之間的切合點的問題,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將努力。
《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學習內(nèi)容
一、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
2、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學習,把握新聞中的新聞事實、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觀評價三方面的內(nèi)容。
4、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
5、引導學生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心時事。
二、相關(guān)知識復習(新聞與通訊)
1、新聞體裁
A、什么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群眾關(guān)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B、構(gòu)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五個“W”和一個“H”即:
①when:何時 ②、where:何地?、踳ho:何人?、躻hat:何事
⑤why:何因 ⑥how:何果
C消息的特點:
①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時效性④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⑤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jié)構(gòu)
①標題(正標、副標題)
②導語: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
③主體:主體是導語之后,構(gòu)成消息內(nèi)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結(jié)尾: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jié)尾需得向亮、有力,發(fā)人深思,給人啟迪。
5、新聞體裁主要可分為四大類:消息報道、特寫、社論和廣告。
①消息:是以簡要的文字迅速報道新聞事實的一種體裁,也是最廣泛、最經(jīng)常采用的新聞體裁。
雖然消息通常由三個部分構(gòu)成,即標題、導語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說,文無定法。消息的寫作結(jié)構(gòu)靈活多樣,往往因人而異。
②特寫:特寫與消息的區(qū)別在于報道的范圍與目的不同。消息主要告訴讀者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為了把某件新聞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寫出新聞的各個要素,也就是說,消息所報道的范圍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特寫則不需照顧全面,而是側(cè)重于某個方面,注重再現(xiàn)生活的畫面,將新聞事實諸要素中最有意義、最有情趣和影響的一兩個要素或片段,像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一樣,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們再現(xiàn)出來,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如耳聞其聲,如目睹其人其事,從而獲得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感染。
特寫的種類很多,不論是哪一種性質(zhì)的特寫,其寫作形式或結(jié)構(gòu)與消息報道不一樣。它們一般沒有特定的規(guī)律或格式可循。有的略提一下整個會議程序和會場情景,專寫一個問題的討論,一個提案的提出,一次獨特的會面等等。還有的抓住時間過程中的某一個富有情趣或人情味濃厚的細節(jié)層層開掘,溯前追后,寫出立體化的新聞。
特寫的結(jié)構(gòu)雖無定格,但是英文報刊上眾多的特寫文章通常以一個概括性的導語或引言開頭,點出部分事實要點;或從生動的情節(jié)、場面和引語入筆,但不透露大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東西,放在后面。此乃一宕一跌,首尾呼應,文義完美,使人讀完終篇后產(chǎn)生一種“滿足感”,從而興趣愈濃,印象愈深。
③、社論:社論是報紙的靈魂。它代表著報社的言論,最集中地體現(xiàn)某種立場、觀點,常常及時地評述當前社會上的重大事件或問題,以言辭明快犀利,論理深刻、透辟的特點來吸引和影響讀者,起到感染讀者的號召性作用。
6、什么是通訊?
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7、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qū)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xiàn)實生活。
②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煌ㄓ崉t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義?
金手指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jié),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2、《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現(xiàn)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金手指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guān)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guān)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3、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金手指英國曾經(jīng)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課堂練習
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雛菊(chú)恢復(fù)冉冉升起(rán)
B.圖案(túàn)陳跡(jì)追逐游戲(zú)
C.凋謝(diāo)焚尸(fén)萬眾矚目(shǔ)
D.沼澤(zhǎo)處決(chǔ)婆娑起舞(suō)
2.下列詞語中存在錯別字的一項是()
A.禱告納粹顛倒難以想象
B.廢墟掩映絞刑驚懼萬分
C.禱告嬉笑肯求心智健全
D.隱秘窒息凝重表情木然
3.對下列詞語的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A.子夜:半夜。子:半。
B.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脅而恐懼。怖:害怕。
C.使命:派人辦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責任。使:派遣,支使。
D.囚徒:囚犯。徒:指某種人(多含貶義)。
4.在句子中的空白處依次填入詞語,完全恰當?shù)囊唤M是()
①也有人想通過訪問受折磨的場所,來向他們致敬。
②一些撰寫的回憶錄中談到的情況,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
③現(xiàn)在,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都是很安靜的地方,人們再也聽不到的喊叫了。
④現(xiàn)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
A.幸存者遇難者受難者死難者
B.受難者死難者遇難者幸存者
C.遇難者受難者幸存者死難者
D.死難者幸存者受難者遇難者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5~8題。
“731”罪證值得全人類反思
參觀過“731”罪證陳列館的人都會留下終身的記憶。
陳列館館長王鵬說,“731”的罪行不僅僅是殺人,它進行30多項實驗的目的是用于戰(zhàn)爭。用于實驗的不光有中國人、朝鮮人,還有蒙古人、俄國人,一些從東南亞戰(zhàn)場上抓來的美國、歐洲戰(zhàn)俘也成了實驗品,實驗者要研究不同人種的耐受程度,以便將來在戰(zhàn)場上有針對性地使用細菌武器。按照“731”部隊生產(chǎn)細菌武器的能力,如果開足馬力生產(chǎn)一年,足以毀滅人類。只是后來戰(zhàn)況突變,大規(guī)模的細菌戰(zhàn)沒有來得及實施。所以“731”罪行是反人類的,它不光是國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類去關(guān)注和反思。
王館長介紹說,這些年很多國外的媒體來拍攝專題片,而這些人以前對731“罪行知之甚少。一次王鵬告訴英國BBC電視臺記者,”731“犯下的罪行比納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所作所為還要嚴重,納粹雖然也曾對活人做解剖實驗,但數(shù)量和規(guī)模都遠不及”731“。被”731“用作實驗的人在實驗者看來不是人,而是”沒有生命“的木頭(日語稱做”馬路大“),這些”材料“要接受各種殘害性的實驗。例如冷凍實驗,要把人凍成能敲得響的”木棒“,然后再用不同溫度的水去解凍,有的被解凍后肌肉脫落,露出白花花的骨頭。再如脫水實驗,是要把活人烤干,變成一具”木乃伊“,以此實驗人體里含水的準確份量。BBC電視臺記者聽了也不禁為此暴行咋舌。
陳列館的解說員介紹說,一位日本老人參觀”731“罪證陳列館時,對”731“部隊犯下滔天罪行氣憤至極,他看到展臺上”731“部隊的惡魔石井四郎像后,一腳踢碎了玻璃,但能參觀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國人太少了。據(jù)陳列館統(tǒng)計,在建館20多年時間里,館展和流動展出接待的人數(shù)有300余萬人,其中外國人不到十分之一。王鵬館長說,陳列館申報世界遺產(chǎn),就是要擴大知名度,讓更多的人來關(guān)注這段歷史,更好的維護世界和平。(節(jié)選自《生活報》)
5.比較一下,本文與《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一文在新聞素材獲取渠道方面有什么不同?
6.作者在第三段是怎樣寫”731“的嚴重罪行的?
7.一位日本老人參觀”731“后”一腳踢碎了玻璃“,這一細節(jié)有什么典型意義?
8.2005年時值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731“罪證陳列館是否應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問題曾在全國各界人士中引起不小的爭論。請就此問題談談你個人的觀點。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9~14題。
①對于德國發(fā)動二戰(zhàn)給全世界帶來的災難,如今的多數(shù)德國人都有著強烈的懺悔意識,戰(zhàn)后德國的表現(xiàn)贏得了世人的稱道,令人感到這個民族經(jīng)過浩劫之后更加成熟起來。
②事實上,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以來,德國人在經(jīng)歷了很短的感情反復之后,就對本民族應該承擔的責任有了比較客觀和清醒的認識。聯(lián)邦德國的歷任總統(tǒng)和總理奧多爾-豪斯、阿登納、赫爾佐克、約翰內(nèi)斯、科爾、謝爾等人都在不同的場合和時機代表德國人民進行了反思、道歉和懺悔。
③聯(lián)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敵“法國真誠道歉,因此贏得了法國的寬容,為法德和解奠定了基礎,也為歐洲和平做出了貢獻。1970年聯(lián)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跪倒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他面對的是600萬猶太人的亡靈,他是”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有這樣做的人下跪了“。1985年5月8日是德國投降紀念日,當時的西德總統(tǒng)魏茨澤克發(fā)表講話,認為德國在戰(zhàn)后四十年一直將這一天定為”戰(zhàn)敗日“是不妥的,”今天我們大家應當說,5月8日是解放的日子,它把我們大家從國家法西斯主義的統(tǒng)治中解放了出來?!?995年6月,科爾總理繼勃蘭特之后,再次雙膝跪倒在以色列的猶太人受難者紀念碑前,重申國家的歉意。
④在戰(zhàn)后60多年里,德國一直在心甘情愿地進行徹底的賠償。1998年,現(xiàn)任總理施羅德在獲得大選勝利后發(fā)誓,要對那些還沒有獲得賠償?shù)募{粹受害者進行賠償。德國的一些大公司如西門子、奔馳、大眾等,提出了為”納粹勞工“設立巨額賠償基金,一共拿出50億美元,對遭受納粹迫害的100多萬勞工幸存者進行最后一次賠償。此外,德國還先后向波蘭、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國家尤其是受害的猶太民族賠償近1100億馬克,約合550億美元。
⑤為讓子孫后代牢記奧斯維辛集中營無辜犧牲者們曾經(jīng)有過的不幸遭遇,德國政府將多處納粹集中營遺址辟為紀念館,供國民參觀;他們還在教科書中增加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內(nèi)容,以起到警鐘長鳴的教育作用。除了語言道歉和精神懺悔以外,德國議會還通過了《反納粹和反刑事犯罪法》,防止納粹沉渣泛起。
⑥德國的一系列言行向外界傳達著明確的信息:德國政府和人民不斷肅清納粹的影響,勇敢而嚴肅地承擔起歷史的責任。就像德國副總理兼外長菲舍爾24日在第59屆聯(lián)大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特別會議上發(fā)表講話時所說,德國絕不會忘記發(fā)生在納粹集中營的種種可怕的野蠻行徑,并將始終致力于建設沒有偏見的寬容與開放的社會。(slowen)
9.“宿敵這個詞還可以寫成,它的意思是:。這個詞在文中打上引號,是表明:
10.為這則新聞報導按導語、主體、結(jié)局進行分段(只填序號)。
11.二戰(zhàn)后多數(shù)德國人”強烈的懺悔意識“及其”一系列言行“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12.”道歉應從娃娃抓起“是原文中第5段的小標題,請用同樣的字數(shù),為第3、4段設小標題。
答:第3段小標題為;
第4段小標題為。
13.”防止納粹沉渣泛起“句中”沉渣泛起“用的好,為什么?
14.前不久,日本有些人在教科書上大做文章,
刪掉了”二戰(zhàn)“部分中許多有關(guān)”侵略“和”暴行“的詞語和內(nèi)容,引起世人的極大憤慨,相信你的感受也一定會十分強烈。請以”道歉應從娃娃抓起“為題,寫一篇感言。
參考答案
1.D(A冉rǎn;B逐zhú;C矚zhǔ)
2.C懇求
3.A(子:子時,舊時記時指夜里十一點到一點。)
4.D
5.本文主要取材于”所聞“的材料,主要素材來自于陳列館館長王鵬和解說員的介紹。而《奧…》文的素材來源是作者的親歷、親見和所聞所感。
6.一是通過與納粹作比較,顯其罪行更重;二是通過典型事例顯其無比殘酷。
7.表明普通日本民眾的正義感,間接地與日本右翼分子形成對比,引人深思。
8.“731”罪行是反人類的,它不光是國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類去關(guān)注和反思;參觀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國人太少了;同為二戰(zhàn)三大遺跡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和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都早已成功申報了世界遺產(chǎn)。
9.夙敵;一向?qū)沟臄橙?;歷史上是夙敵,現(xiàn)在已不是夙敵。
10.①為第一部分,導語部分。②③④⑤為第二部分,主體部分。⑥為第三部分,結(jié)尾部分。
11.歷任總統(tǒng)和總理代表德國人民進行了反思、道歉和懺悔(甚至下跪);心甘情愿地進行徹底的賠償;教育后人并頒布反納粹法。
12.第3段小標題:歷屆首腦真誠道歉第4段小標題:甘心進行戰(zhàn)爭賠償
13.納粹的殘渣余孽還存在,還可能蔓延滋長。比喻貼切、生動。
14.(略)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nèi)容。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2、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fā)民族自信。
教學重點
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二、簡介文題與體裁
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三、復習新聞知識
1、什么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群眾關(guān)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2、構(gòu)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五個“W”和一個“H”即:
1、when:何時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1〉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2〉短:消息要求短。3〉快:時效性4〉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5〉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jié)構(gòu)
1標題(正標、副標題)
2〉導語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
3〉主體
主體是導語之后,構(gòu)成消息內(nèi)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結(jié)尾
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jié)尾需得向亮、有力,發(fā)人深思,給人啟迪。
四、生字詞
旗幟(qízhì)掩映(yǎnyìng)矚目(zhǔmù)
展拓(zhǎntuò)冉冉升起(rǎnrǎn )凝重(níng )
五、分析課文
1、說說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fā)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tǒng)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tǒng)治的結(jié)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時間地點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xiàn)場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
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xiàn)場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qū)升起
1997年零點40分中國南海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的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jié)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shù)剡\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xiàn)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xiàn),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tǒng)治的終結(jié)。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澳┤胃鄱焦俑鎰e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tǒng)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致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將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wèi)下”……交待告別的細節(jié),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xiàn)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xiàn),強調(diào)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tǒng)治終于結(jié)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quán),揚眉吐氣了。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叭章鋬x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皬暮I蟻怼敝府斈瓴豢梢皇赖挠h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tǒng)治?!皬暮I先ァ敝赣趁窠y(tǒng)治的結(jié)束。
7、結(jié)構(gòu)分析:
這篇特寫性消息按導語和主體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游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jié)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guān)背景資料。
8、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qū)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xiàn)實生活。
②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六、結(jié)束語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這是雪百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jīng)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
七、板書設計
(特寫)
一、傍晚降旗
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交接儀式
三、子夜告別感悟→情感
四、零點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