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2-01-16高中地理(中圖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說課教案。
高中地理(中圖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說課教案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說課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又為下面的內容---了解這些運動所產生的地理意義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①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軌道等方面的規(guī)律和特點
②了解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理解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guī)律。
2.能力目標
①實踐能力:能正確運用地球儀來演示地球的自轉
能正確繪制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示意圖
②讀圖分析能力:能運用圖示來正確分析和解釋黃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關的圖準確解析太陽直射點的回歸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3.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宇宙的一切物質都處在運動狀態(tài),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規(guī)律和特點
2.黃赤交角的形成
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guī)律
二、教學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于本節(jié)難點多,而且較為抽象,如果應用傳統(tǒng)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jAB88.Com
1.通過教具(地球儀)和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地球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
2.借助多媒體動畫,結合課本插圖來解釋說明黃赤交角的形成
3.運用多媒體動畫"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guī)律。
目的:使用多媒體動畫,將教材靜態(tài)信息加工成動態(tài)信息,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生動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欲,為攻破難點打下基礎。
相關知識
高中地理(中圖版)必修二2.2城市化 教案
高中地理(中圖版)必修二2.2城市化教案
2.2城市化
[教學目的]:
使學生能夠說明城市化的過程與特點,并能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重點難點]:
1、城市概念
2、城市化特點
3、城市化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講授過程]:
導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鄉(xiāng)村,而鄉(xiāng)村發(fā)展成為城市的過程即為城市化過程。
[閱讀]探索活動,中國流動人口聚居區(qū)的現狀。
[問題]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現象?(人口從鄉(xiāng)村流向城市)
為什么鄉(xiāng)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經濟因素:謀求更好的生活質量水平)
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使城市中發(fā)生哪些現象?(住房、就業(yè)、交通等方面)
前面描述的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城市化過程的一種表現。
一、城市化:
內涵:1、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3、城市文明向廣大農村地區(qū)擴散。
城市化指標:1、城市地域擴大和城市數量增加;2、城市人口絕對數量的增長;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農村地區(qū)的擴散。
二、城市化進程和特點
城市化進程: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為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地球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天體和天體系統(tǒng)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類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體的特征和區(qū)別,初步認識各類天體系統(tǒng)之間的層次關系,從而加深對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教材,使學生具有歸納整理知識、提取重點和找出知識間內在聯(lián)系的自學能力。
2.通過閱讀圖片、畫圖和思考等活動,提高學生從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通過了解宇宙的物質組成,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正確的宇宙觀,并注意識別和抵制偽科學。
[教學重難點]
1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
2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的含義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學媒體與教具]
地球儀、星云和星系幻燈片,天文掛圖,多媒體、“太陽系模式圖”掛圖
[課時安排]2課時
[講授過程]
第一課時
同學們,通過我們初中地理學習,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圍還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陽。不過我們知道,我們的世界卻不僅限于此?,F在我們就面向整個宇宙,來介紹地球的有關知識。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人們對宇宙的探索早在人類文明初期就開始了。那時人們用肉眼進行觀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來不動的,人稱其為恒星;有移動的行星;還有彗星、流星等。后來,人們借助于光學天文望遠鏡,又發(fā)現了星云和星系。所有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質形式,人們通稱天體。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2閱讀材料,并結合學生自己平時的生活所見,談談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
略
天體的主要類型:星光閃爍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動的行星、圓缺多變的月亮、輪廓模糊的星云、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的彗星、氣體和塵埃(備注:1此部分采用多媒體手段演示各種天體的主要特點及各種天體的視形狀和特點;2.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1、幾種常見的天體
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體和星際物質構成了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地球上的各種天體是否為孤立的呢?經過科學家的實驗證明: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我們稱之為天體系統(tǒng)
請同學們結合課本P3圖1.2及相關材料,舉出一些天體系統(tǒng)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動題。
略
好,像同學們舉出的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等都是天體系統(tǒng)。那么,這些系統(tǒng)內的天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們之間存在什么形式的關系呢?(互相吸引;圍繞旋轉)
2、天體系統(tǒng)
天體系統(tǒng)有大有小,大的天體系統(tǒng)又可包含許多小的天體系統(tǒng)。剛才同學們提到的三個天體系統(tǒng)之間是如何包含的呢?(銀河系含太陽系,太陽系含地月系)
略
(投影課本P3圖1.2講解)地月系只有兩個天體,地球和月球,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太陽系則包括太陽、八大行星、衛(wèi)星及其它天體,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距離為1.5億千米;而銀河系是由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恒星組成的恒星集團,象太陽這樣的恒星就有1000多億顆,太陽就處于距銀河系中心2.7萬光年的位置上。
銀河系已如此龐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體系統(tǒng)呢?是否就是我們的宇宙呢?還遠遠不是。利用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觀測到在銀河系之外,還有約10億個類似的天體系統(tǒng),它們被統(tǒng)稱為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麥哲倫云等)。
人類目前所認識到的整個宇宙,科學家稱之為總星系,是最高一級的天體系統(tǒng)。當然,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必然還會進一步擴展。
同學們剛才關于活動的回答很好,這里我們一起總結一下:
(多媒體投影)
第二課時
天體系統(tǒng)的概念及其層次結構?
我們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陽系中還有哪些行星哪?他們又有哪些特點?為什么在眾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主要問題。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閱讀教材P4圖1.4太陽模式圖思考太陽系周圍有幾顆行星,它們由近及遠的排列分別是什么?
略
目前已知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間夾有小行星帶。
1、八大行星
在太陽系中,八大行星就好像一個家庭中的八個兄弟,有許多共性,請結合有關材料完成P4—P5活動題1、2,并總結八大行星在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處?
2.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略
1(1)八大行星在公轉的方向相同,均為自西向東轉,我們稱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軌道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的大一些,最大也不過7°,說明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近似在同一個平面上,我們稱之為共面性。
(3)公轉軌道橢圓的偏心率,即焦點到橢圓中心的距離與橢圓半長軸之比,它決定橢圓的形狀。偏心率越小,越趨向于圓,當偏心率為0時,軌道就是圓。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說明它們的公轉軌道都是接近于圓的橢圓,我們稱之為近圓性。
(4)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1)(啟發(fā)引導)八大行星的質量、大小、化學組成等結構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由此,可以將八大行星劃分為三類——與地球類似的稱之為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體積和質量都大的稱之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類是距離太陽遠的天王星、海王星,稱之為遠日行星?,F在,黑板投影一個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據所學的知識填出:
類別包括行星距日
遠近體積
質量平均
密度表面
溫度衛(wèi)星數目光環(huán)
有無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近
遠小大高
低沒有很少無
巨行星木、土大小多有
遠日行星天、海介于前兩者間介于前兩者間較多有無
邊啟發(fā),邊指導學生填上表。
(2)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沒有特殊的地方。
通過以上我們對九大行星的了解,我們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這就是我們要講的下一個問題。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結合教材內容,思考為什么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略
地球為生命物質的存在提供了三個最優(yōu)越的條件,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備的條件——(1)日地距離適中(1.496億km),使地表平均氣溫為15℃,有利于生命過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地球上的溫度,還有利于水的液態(tài)存在。(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吸引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又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及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單細胞生命就出現在大洋中。(備注:此部分可以假設地球溫度過高或過低對地球生命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地球大氣、溫度與地球水的關系)
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tài)水的存在
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質?
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具有上述兩項條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質,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統(tǒng)中,是否也會存在像地球這樣的天體?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正在不斷地探索。
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幾種常見的天體
2、天體系統(tǒng)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tài)水的存在
高中地理(中圖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間結構(一)教案1
高中地理(中圖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間結構(一)教案1
2.1城市的空間結構(一)
[教學目的]:
使學生能夠分析城市內部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重點難點]:
1、城市的空間結構分析
2、形成城市不同空間結構的原因
[講授過程]:
導入:人口最集中的場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時也是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改變最深刻的地方。
本單元即學習城市,主要介紹城市的空間結構和城市化(即鄉(xiāng)村聚落轉變?yōu)槌鞘芯勐涞倪^程)
P26,探索活動:
閱讀:
[問題]1、從市中心與外圍的交通運輸有何差異?(市中心交通更方便)
2、為什么外圍的住宅區(qū)具有明顯的東西部差異?(風向)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由于某些條件(風向)的影響,城市內部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區(qū),同一分區(qū)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等級分化。
例如:濟南市分區(qū):文化區(qū),商業(yè)區(qū)、工業(yè)區(qū)、居民區(qū)等。
第一節(jié)城市的空間結構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構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間上的位置及其組合狀況。
要素:商業(yè)網點,人口分布、工廠、醫(yī)院、行政部門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雜亂無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現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如:工廠一般不會與大商場在一起。
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區(qū),這些小區(qū)有規(guī)律的結合,從而構成城市的空間結構。
例:城市中心,交通發(fā)達,大商場,大銀行,大型娛樂設施特別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務區(qū)(CBD),而中心商務區(qū)的外圍,又依據其不同要素組合形成商業(yè)區(qū),工業(yè)區(qū),住宅區(qū)等。
城市空間結構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閱讀城市的空間結構,思考問題]
[問題]各分區(qū)的位置、特點和交通狀況有何不同?
1、中心商務區(qū):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點:1、體現商業(yè)和服務職能;
2、交通便利,通信發(fā)達;
3、人口流動量較大,人口晝夜差異大。
2、工業(yè)區(qū):
位置:城市邊緣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理解黃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guī)律。
3.學會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現象,形成空間想象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教學建議
關于地球的公轉的 教學建議
關于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開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轉內容的講授。在課堂 教學中,除利用課本中《地球公轉的軌道示意圖》和表1.2《地球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時公轉速度的變化》進行講解外, 教師還可以利用本期的圖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動畫進行演示,將地球公轉運動中近、遠日點(到達時間和日地距離),公轉方向,角速度和線速度的變化特點,公轉周期等知識點直觀地展示出來。
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是一個重點內容。 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二分二至時地球的位置示意圖》(數據庫中媒體素材有相應的動畫),分析得出地球公轉的兩個重要特點:①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
關于地球自轉方向的 教學建議
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也可以通過動畫),讓學生從赤道和南、北極投影的角度,觀察地球的自轉運動。特別是在南、北極投影圖上,要訓練學生識別地球的自轉方向。
關于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的 教學建議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運動是這兩種運動的疊加,其結果就是形成黃赤交角。在 教學中, 教師要使學生搞清地軸、赤道平面、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三者之間的角度關系,利用《黃赤交角示意圖》進行講解,形成學生的空間概念。這部分知識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關于地球自轉周期的 教學建議
學生對于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學習,是本節(jié)的難點內容。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陽日示意圖》講解地球自轉周期,也可以通過與學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向學生演示他們的區(qū)別。地球自轉周期的不同實際上是因為其轉動的參照物不一樣。
教學設計示例一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和黃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或用地球儀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學會用科學準確的語言等方式表示 地理現象、概括 地理特點的能力。
2.通過讀圖、畫圖、分析問題等活動,學習運用 地理圖表獲取 地理知識的能力,并初步樹立空間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使學生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通過讓學生參與多樣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養(yǎng)成觀察、思考和積極發(fā)表個人見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jié)內容揭示了地球運動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學重要的理論基礎,并為理解地球運動的 地理意義奠定了基礎。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是本節(jié)的重點,黃赤交角的形成是難點,難在建立較強的空間概念。 教學中通過利用教具進行演示或讓學生參與演示活動,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將有利于學生深入、全面 地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點及兩者的關系。
本節(jié)內容學生在初中 地理課已有所了解, 教學中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運用演示、觀察、提問、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前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以及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要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提問】運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哪位同學能根據初中所學的知識,說一說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演示】發(fā)給每位學生(或兩人、四人)一個地球儀。若只有一個地球儀,可請l~2位學生到講臺前演示地球的自轉,要求學生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留心觀察在北極上空或南極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有何不同。
【講述】確定地球自轉方向時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運動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轉軸,這個軸和地表的兩個交點我們定義其為南極和北極(實際上把哪一個定義為北極點,哪一個為南極點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兩極的位置來決定的,是絕對的。地球上的東西方位則隨地球自轉而變化,是相對的。
【演示】要求學生演示地球儀,思考:如何確定地球的自轉周期?地球自轉周期究竟是多長?請學生聯(lián)系物理課和初中 地理課所學知識回答。
【提問】確定地球自轉周期為一天(24小時)的參照物是什么?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所以人們選擇太陽作參照物,一天是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但這不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科學家們選擇了遙遠的恒星作參照物,由此確定地球自轉的周期。這是為什么?
【演示】 教師自扮地球,讓前排一位學生扮作太陽,再讓最后一排的一位學生扮作遙遠的一顆恒星。 教師面對太陽,也面對與之在同一直線上遙遠的恒星,邊轉動身體演示自轉,邊移動腳步演示繞太陽的公轉。 教師自轉360°后,正好面對遙遠的恒星,卻不是正好面對太陽。因為 教師已繞太陽公轉了大約一度,所以必須再多轉約1°,才能正好面對太陽。
【提問】以兩個不同參照物確定的地球自轉周期,哪個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時間是多長?確定真正周期的意義是什么?
【講述】太陽日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計量一天的長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動】讓學生用太陽日計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提問】 教師用地球儀演示自轉運動,問:地球自轉時,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樣?自轉線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儀向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
【講述并提問】我們很明顯看到除了南北兩極外,其余各點的角速度都一樣,其角速度約為每小時15°,嚴格地講,這里應該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轉真正周期(即一個恒星日)來計算,想想為什么?因為各緯線圈的長度不一樣,所以同樣是自轉一周,不同緯度的地方,其走過的路程是不一樣的,顯然赤道地區(qū)的自轉線速度最大,赤道向兩極減小為零。
【提問】地球運動的另一種形式是繞日公轉,哪位同學能根據初中學習的知識和教材插圖1.22所給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轉?
【演示】讓學生以講桌面作為地球公轉軌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轉運動。提示學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轉的方向和公轉的狀態(tài),讓其他學生觀察和評價演示是否正確。
【提問】你能總結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公轉中地軸的姿態(tài)嗎?
【閱讀】學生讀書圖1.20和表1.2及教材有關內容,分析說明地球公轉的軌道和速度特點,說明兩者間的關系。
【講述】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所以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使地球繞日公轉中出現近日和遠日現象。開普勒第三定律證明:地球位于近日點及附近時,公轉速度快,位于遠日點及附近,公轉速度慢,表1.2已說明這點。
地球公轉速度變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點附近公轉運動快,所用時間短;遠日點時,公轉速度慢,所用時間長,這對地球上冬夏季節(jié)的時間長短都有一定影響。
【演示】要求學生用手撥動地球儀自轉,同時手持地球儀使其公轉,演示自轉和公轉的疊加運動。
【提問】地球運動是自轉和公轉兩種運動疊加而成的,兩種運動同時存在,緊密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具體表現是什么?
【活動】讓學生分組用地球儀邊演示邊思考和議論上述問題。
【總結】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相互關聯(lián),密不可分。表現在時間上:地球公轉一周為360°,是一恒星年,相當于地球自轉了365日6時9分10秒。在空間上:地軸和公轉軌道平面(黃道面)之間有66°34′的傾角,且北極永遠指向北極星附近,由此產生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黃赤交角,為23°26′,如書圖1.22下圖所示。
【活動】要求學生在圖上描畫出黃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線(簡稱黃赤交線),在圖1.22上圖中也畫出黃赤交線,同時畫出四條太陽直射光線(用直線箭頭來表示)。觀察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的關系及在一年中如何變化。
【提問】太陽直射光線和黃赤交線的關系在一年中是如何變化的?研究兩者關系有什么意義?
【總結】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的關系,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轉年春分,由0°逐漸擴大到360°,可利用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所成的夾角,確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空間位置。
【觀察】圖1.23,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由S23°26′→0°→N23°26′→0°的回歸運動—回歸年。
【思考】地球上哪些自然現象與地球自轉有關?哪些自然現象與地球公轉有關?請同學課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