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11中考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岳陽樓記。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xué)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應(yīng)該要寫教案課件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中考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岳陽樓記”,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中考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yè),各種荒廢了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增它舊有的規(guī)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對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連接著遠(yuǎn)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寬廣無邊;早晴晚陰,氣象萬千。這就是岳陽樓盛大壯觀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然而它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湘,被貶的政客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霧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陰冷的風(fēng)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辰都隱藏起了光輝,山岳也潛伏起形體;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傍晚的天色暗下來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產(chǎn)生被貶離京、懷念家鄉(xiāng)、擔(dān)心誹謗、害怕譏諷的情懷,(會覺得)滿眼蕭條景象,感慨到極點而悲傷了啊。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到了春風(fēng)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萬里碧綠;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五彩的魚兒(在水中)暢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蘭花,茂盛并且青綠。有時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著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潛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爽快,光榮和屈辱都被遺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fēng),那是喜洋洋的歡樂啊。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唉!我曾經(jīng)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xiàn)的,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為外界環(huán)境的好壞或喜或憂,也不因為自己心情的好壞或樂或悲。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在朝),則為平民百姓憂慮;處在荒遠(yuǎn)的江湖中(在野),則替君主擔(dān)憂。這樣(他們)進(jìn)朝為官也憂慮,退居江湖為民也憂慮。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憂慮,在天下人享樂之后享樂”吧。啊!(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
課文下面注釋:
選自《范文正公集》。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太守。謫,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yuǎn)調(diào)。守,指做州郡的長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
具:通“俱”,全,皆。
屬:通“囑”。
勝狀:勝景,好景色。
浩浩湯湯():水波浩蕩的樣子。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橫,廣遠(yuǎn)。際涯,邊。
10、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多變化。暉,日光。
11、大觀:雄偉景象。
12、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說的“唐賢今人詩賦”。
13、然則:雖然如此,那么。
14、南極瀟湘:南面直到瀟水、湘水。極,盡。
15、遷客:謫遷的人,指降職遠(yuǎn)調(diào)的人。
16、騷人:詩人。戰(zhàn)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后人也稱詩人為騷人。
17、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18、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叭舴颉苯啤跋衲恰??!爸寥簟苯啤爸劣凇薄?/p>
19、淫()雨:連綿的雨。
20、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21、開:放晴。
22、排空:沖向天空。
23、日星隱耀: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
24、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
25、檣()傾楫()摧:桅桿倒下,船槳斷折。
26、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7、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dān)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zé)。
28、景:日光。
29、波瀾不驚: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驚,這里有“起”“動”的意思。
30、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萬頃,極言其廣。
31、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鳥停息在樹上。
32、錦鱗:美麗的魚。
33、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芷:香草的一種。
34、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5、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
36、浮光躍金: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這是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7、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這是寫無風(fēng)時水中的月影。璧:圓形的玉。
38、何極:哪有窮盡。
39、寵辱偕忘: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寵,榮耀。偕,一起。
40、把酒臨風(fēng):端酒當(dāng)著風(fēng),就是在清風(fēng)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zhí)。
41、求:探求。
42、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43、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或,近于“或許”“也許”的意思,表委婉口氣。為,這里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
4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45、居廟堂之高:處在高高的廟堂之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下文的“進(jìn)”,即指“居廟堂之高”。
46、處江湖之遠(yuǎn):處在僻遠(yuǎn)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即指“處江湖之遠(yuǎn)”。
47、其必曰……乎: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48、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微,沒有。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
文后練習(xí):
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
乃重修岳陽樓
屬予作文以記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
微斯人,吾誰與歸
1.乃重修岳陽樓(乃:表示兩事相承,可譯為“于是”“就”“便”。)
2.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托。)
3.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觀:景象。)
4.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去:離開。讒:說別人壞話。)
5.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偕:一起,一同。)
6.微斯人,吾誰與歸(歸:歸依。)
附加練習(xí)
1.閱讀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表達(d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豁達(dá)胸懷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負(fù)。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文中描寫岳陽樓大觀的句子是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概括遷客騷人覽物而“悲”的句子是: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概括遷客騷人覽物而“喜”的句子是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闡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3)本文第一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第五段闡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遙相呼應(yīng);第二段描述了岳陽樓之大觀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覽物而悲和喜的描述;接著議論抒情,在與古仁人之心的類比中卒章顯志。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第二段中的“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第五段中的“或異二者之為”中的“異”字各指什么內(nèi)容?
前者指“遷客騷人因不同景物引發(fā)的“悲”和“喜”兩種不同的心情,后者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情
3、結(jié)尾作者發(fā)出“微斯人,吾與誰歸?”的慨嘆,周敦頤《愛蓮說》中也有“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感慨,試比較二者的感慨有何區(qū)別。
范仲淹通過此句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yuǎn)。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dá)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dá)胸襟和遠(yuǎn)大抱負(fù)。周敦頤只是表達(dá)了對知音甚少的感慨,范仲淹則是慨嘆憂國憂民的人太少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xiàn)出作者怎么樣的思想境界?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政治抱負(fù),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德。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反映了古仁人曠達(dá)胸襟,這種胸襟在今天瞬息萬變的社會尤為重要。請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談?wù)勀愦蛩阍趺礃幼?,才能擁有這種胸襟。
可圍繞“戰(zhàn)勝自我”、“摒棄私心”、“胸懷天下”、“志向高遠(yuǎn)而豁達(dá)進(jìn)取”來談
相關(guān)閱讀
中考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愛蓮說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zhǔn)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需要我們認(rèn)真規(guī)劃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對工作更加有幫助!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中考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愛蓮說”,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考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__________________;牡丹,_________________;蓮,_____________。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花。它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jīng)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沒有長枝蔓,不生枝節(jié);香氣遠(yuǎn)播,更顯得清香;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yuǎn)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
我認(rèn)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喜愛菊花的,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喜愛蓮花的,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喜愛牡丹的,應(yīng)該會有很多的人了!
課文下面注釋:
1、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2、有仙則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龍則靈:有了龍就成為靈異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斯:這。惟,只。吾,我,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5、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眼簾。
6、鴻儒():博學(xué)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7、白?。浩矫?。這里指沒有什么學(xué)問的人。
8、調(diào)素琴:調(diào),調(diào)弄,這里指彈(琴)。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9、金經(jīng):指佛經(jīng)。
10、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11、案牘():官府的公文。
12、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
13、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這句話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但因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的呢?
15、選自《周元公集》,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xué)家。
16、蕃():多。
17、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
18、染:沾染(污穢)。
19、濯()清漣()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
21、亭亭凈植:筆直的潔凈地立在那里。亭亭,聳立的樣子,植,立。
22、褻()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23、焉:助詞。
24、隱逸:指隱居的人。
25、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嘆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唉”。
28、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
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30、宜乎眾矣:人該是很多了。宜,應(yīng)當(dāng)。
二、下面幾句話都有言外之意,試做分析。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表明作者對官僚士大夫階層不以國事為念、只顧尋歡作樂的腐敗生活鄙棄、對官府公事的厭倦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追逐富貴、趨炎附勢已經(jīng)形成了惡濁的社會夫風(fēng)氣
三、“之”有時相當(dāng)于“他(她、它)”“這(那)”,有時相當(dāng)于“的”,有時卻只有表示語氣的作用,沒有實際意義。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屬于這種用法。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示舒緩語氣(取消句子獨立性)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表示舒緩語氣(取消句子獨立性)
孔子云:何陋之有?
表示強烈反問(表倒裝)
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四、理解
1.本文開頭用類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描寫環(huán)境清幽寧靜的句子是: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描寫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
描寫超凡脫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列舉古人實例,證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引孔子的話回應(yīng),含蓄作結(jié)的句子是
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作者在本文結(jié)尾引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么含義?表現(xiàn)了怎樣的情趣和節(jié)操?
答:“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表現(xiàn)了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
3.閱讀理解。
①作者稱蓮是花中君子,賦予蓮象征意義。其中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huán)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沉浮的品質(zhì)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
象征君子莊重、質(zhì)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
濯清漣而不妖,
象征君子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dá)大度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象征君子美好資質(zhì)的句子是
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
②本文自始至終采用襯托寫法,用襯托,從而表現(xiàn)了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和對的鄙視
菊花牡丹蓮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
追逐富貴、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fēng)
4.“蓮,花之君子者也。”試根據(jù)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應(yīng)當(dāng)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質(zhì)?
潔身自好,堅持自己的操守,不與惡濁勢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5.《陋室銘》意在說明每個人都應(yīng)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讀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
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質(zhì)生活再豐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信仰”都應(yīng)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應(yīng)因外界因素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們應(yīng)該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情趣。
6.《愛蓮說》中滲透著幾種人生觀?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談?wù)勀愕娜松^。
三種:隱逸的人生觀;貪圖富貴的人生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觀。
談自己的人生觀,只要積極向上,聯(lián)系實際,言之有理即可。
7、作者認(rèn)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與孟子認(rèn)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wù)勀愕目捶ā?/p>
8、你喜歡哪一種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樣的志趣?簡要談一談。
中考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口技
老師職責(zé)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是認(rèn)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jìn)行一個詳細(xì)的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考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口技”,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中考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資料: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京城里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正趕上(一家)大擺筵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寬的屏風(fēng),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風(fēng)后面,里面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眾多的賓客相聚而坐。一會兒,只聽得屏風(fēng)后面醒木一拍,全場靜悄悄的,沒有一個敢高聲說話的。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dāng)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遠(yuǎn)遠(yuǎn)聽到長長的巷子里傳來了一陣狗叫,隨即就有一個婦人驚醒后打呵欠,伸懶腰,他的丈夫說著夢話。不久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醒了。婦人撫摩著小兒子,給他喂奶,小兒子含著奶頭啼哭,婦人拍著小兒子,輕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接著大兒子也醒了,連續(xù)不斷地說話不停止。在這時候,婦人用手拍小兒子的聲音,嘴里哼唱著哄孩子入睡的聲音,小兒子含著奶頭啼哭的聲音,大兒子剛剛醒來說話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兒子的聲音,同一時候一齊發(fā)出,各種聲音都摹仿得極像。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眼旁視,微露笑容,默默贊嘆,認(rèn)為好極了。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cè),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不多久,丈夫打鼾聲響起了,婦人拍孩子的聲音也越來越輕逐漸停止了。隱隱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傾斜翻倒,婦人在夢中咳嗽的聲音。客人們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漸漸坐端正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fēng)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yīng)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突然有一個人大喊:“失火啦!”隨即丈夫起來大喊,婦人也起來跟著大喊。兩個孩子齊聲啼哭。一會兒,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號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里面夾雜著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的爆裂聲,呼呼的風(fēng)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響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的呼救聲,(眾人)拉蹋(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滅火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yīng)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個手指頭,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張嘴,一張嘴有一百條舌頭,也說不清其中的任何一處。在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失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哆嗦發(fā)抖,幾乎想要搶先逃跑了。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撤去屏風(fēng)一看,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1.出處:節(jié)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2.作者:林嗣環(huán),字鐵崖,明末清初人。
3.字詞句:
A.字音:少頃[qing]囈[yi]語齁[hou]曳[ye]屋許許[hu]聲
B.詞義:
⑴.通假字: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賓客;全場靜悄悄的。
⑵.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只,例句: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今表轉(zhuǎn)折連詞。
②.聞:古義為聽,例句:微聞有鼠作作索索;今義用鼻子嗅。
③.股:古義為大腿,例句:兩股戰(zhàn)戰(zhàn);今為屁股。
④.走:古義為跑,例句: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今為步行。
⑤.雖:古義為即使,表假設(shè)連詞。例句:雖人有百手;今義雖然,標(biāo)轉(zhuǎn)折連詞。
⑶.一詞多義:
①.乳:a.動詞,喂奶,例句:婦撫兒乳;b.名詞,乳頭,例句:兒含乳啼。
②.絕:a.副詞,極,例句:以為妙絕;b.動詞,盡、消失,例句:群響畢(全,都)絕。
③.妙:a.名詞,妙處,例句:眾妙畢備;b.形容詞,美妙,奇妙,例句:以為妙絕。
④.指:a.名詞,指頭,例句:手有百指;b.動詞,指出,指明,例句: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擬聲詞,例句:有鼠作作索索;b.開始,文中是發(fā)出聲音,例句:…百千其作。
⑥.間:a.動詞,夾雜,中例句:間有里拉崩倒之聲;b.動詞,間斷,例句:遂與外人見隔。
⑦.是:介a.詞,這,例句:當(dāng)是時;b.判斷動詞,例句:問今是何世。
⑷.詞語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藝術(shù)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處(名,名詞作動詞,說出;不能夠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③.會賓客大宴(宴,名詞作動詞,舉行宴會;會,適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少頃:一會兒?!、?既而:不久,緊接著?!、?是時:…的時候?!?/p>
④.未幾:不久?!、?一時:同時。⑥.囈語:說夢話?!?/p>
⑦.絮絮:連續(xù)不斷地說話?!、?中間[jian]:其中夾雜著。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漸漸。⑩.傾側(cè):翻倒傾斜?!、?齁:打鼾?!?/p>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會賓客大宴。(應(yīng)為“會大宴賓客”,賓語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②.凡所應(yīng)有,無所不有:應(yīng)有盡有。文中形容聲音之雜。
③.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在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兩條腿直發(fā)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
課后練習(xí):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會賓客大宴……
會:適逢,正趕上,恰好。宴:舉行宴會。
2.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座寂然,無敢嘩者。
但:只。聞:聽見。
3.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乳:喂奶
嗚:發(fā)出嗚嗚的聲音
4.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漸漸。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說出。
6.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臂出袖,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股:腿。走:跑。
二、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將它們分別填在橫線上。
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發(fā)生:
忽忽然
2.表示同時發(fā)生:
一時
3.表示相繼發(fā)生:
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
是時
5.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fā)生:
俄而少頃未幾
閱讀理解
1.課文中的以下兩處是怎樣以動寫靜、表現(xiàn)深夜寂靜氣氛的?
①“遙聞深巷中犬吠。”
口技表演是由“遙聞深巷中犬吠”開始的。這一句寫犬吠聲,而這犬吠聲是遠(yuǎn)遠(yuǎn)聽到的,并且是從深巷中傳來的,這就營造出夜深人靜的氛圍,把聽眾帶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聽眾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聲所吸引,想知道究竟會發(fā)生什么事情。這一句既是以動寫靜,烘托深夜的寂靜氣氛,又是使一戶人家由婦人初醒到全家喧鬧的鋪墊。
②“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cè),婦夢中咳嗽?!?/p>
這是以老鼠跑動偷食聲、“盆器傾側(cè)”聲、婦人夢中的咳嗽聲為反襯,加重深夜的靜謐氣氛,表現(xiàn)一家人由醒復(fù)睡后的沉寂狀態(tài),并為下面即將表現(xiàn)的大火災(zāi)蓄勢。
以動寫靜是我國傳統(tǒng)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例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泵鑼懮街写阂沟撵o謐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動寫靜,用不時的鳥鳴來襯托春日山中的夜靜,使人在鳥鳴聲中更顯其靜,因而歷來為人所稱道。課文中的這兩處描寫,與此同理,也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
2.課文是怎樣將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
本文描寫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聽眾兩個方面:一方面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直接表現(xiàn)其高超技藝,這是正面描寫;另一方面描寫聽眾的神態(tài)、動作,以聽眾的反應(yīng)烘托其高超技藝,這是側(cè)面描寫。在描寫表演過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寫口技藝人的表演,后寫聽眾的反應(yīng),從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以聽眾的反應(yīng)為烘托,從側(cè)面表現(xiàn)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課文首尾兩次清楚地交代了極簡單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發(fā)聲,而僅僅是靠一張嘴發(fā)聲,突出其技藝在“口”,也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表演者口技的不凡。本文運用側(cè)面描寫表現(xiàn)這場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藝,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或問:文中多次描述聽眾的反應(yīng),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聽眾的反應(yīng):
一是“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伸頸”“側(cè)目”說明賓客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遺漏;“微笑”,表示賓客對表演心領(lǐng)神會,感到滿意;“默嘆”寫出賓客為表演者的技藝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tài)。此時,聽眾已經(jīng)進(jìn)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罢迸c“伸頸”“側(cè)目”對照?!吧陨浴笔恰爸饾u”“漸漸”的意思,細(xì)致地表現(xiàn)了賓客情緒由緊張到松弛的漸變過程。說明聽眾隨表演內(nèi)容而變化心態(tài),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難以自持。
三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寫賓客驚慌欲逃的神態(tài)、動作,說明口技表演達(dá)到以假亂真的絕妙境界,使聽眾仿佛置身于火場,不禁以假為真,完全進(jìn)入口技表演所營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這三處側(cè)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細(xì)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xiàn)了這場精彩的演出對聽眾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從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3.文中前后兩次把極簡單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這對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表現(xiàn)口技表演者的技藝有什么作用?
開頭將簡單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表明別無他物,口技藝人的表演主要憑的是他的“口”。
第五段寫表演結(jié)束時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僅“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與首段相呼應(yīng),說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剛才的精彩表演的確是從“口”中發(fā)出的。
首尾兩次清楚地交代了極簡單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發(fā)聲,而僅僅是靠一張嘴發(fā)聲,突出其技藝在“口”,也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表演者口技的不凡。
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
教學(xué)目標(biāo)
1.朗讀、背誦全文。
2.學(xué)習(xí)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領(lǐng)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學(xué)習(xí)和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
教學(xué)重難點
1.重點:
(1)朗讀和背誦全文。
(2)學(xué)習(xí)和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
(1)學(xué)習(xí)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寫法。
(2)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名樓導(dǎo)入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yīng)注意節(jié)奏。本文駢散結(jié)合。讀駢旬,節(jié)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其余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T/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讀懂文旬。
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xué)生自讀時注意。
(1)積累詞語: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
(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詞組: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氣象萬千、淫雨霏霏、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一碧萬頃、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曠神怡、先憂后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理解句意:
得無異乎?(反問句)
吾誰與歸?(變序句)
l則有……”者矣。(長定語句)l其必日……乎。(表示揣測語氣的陳述句)『(3)閱讀思考:
①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么?當(dāng)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四、難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分析:(1)這句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時間修飾復(fù)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復(fù)句。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3.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4.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譯文:“沙鷗或者齊飛,或者群集,魚兒有時浮出,有時潛入?!?br> 5.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譯文:“有時彌漫的炊煙完全消散,皎潔的月色籠罩千里。浮動的月光,把微波變成跳躍的黃金,靜謐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比绻恰俺劣办o璧”,譯文或可也是對偶句。
6.居廟堂之高l則憂其民。
譯文:“處在朝廷的高位,就關(guān)懷他的百姓?!?br>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在天下人憂愁的前面憂愁,在天下人快樂的后面快樂?!?br> 微斯人,I吾誰與歸?
反復(fù)朗讀課文,加深理解。
第二課時
一、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學(xué)生給下列字注音:
2.朗誦全文。二、研習(xí)新課
1.理解文章層次結(jié)構(gòu)。
下面請同學(xué)們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生發(fā)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并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fā)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fù)。這是全文的核心。
2.提問: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guān)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chǔ)上“重修岳陽樓”,這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3.提問:第2自然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yuǎn)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用“銜”“吞”則使之產(chǎn)生生命之感,把“遠(yuǎn)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guān)系寫得活靈活現(xiàn),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4.提問: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討論并歸納:
(1)氣勢非凡:銜遠(yuǎn)山,吞長江。
(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5.提問: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zhuǎn)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6.朗讀第3自然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會有這樣
的心情?
討論并歸納:極力渲染“悲”的氣氛。因己而悲。
7.朗讀第4自然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
討論并歸納: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
8.提問: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zhuǎn)人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講“樂”,“后天下之樂而樂”。
11.提問:“進(jìn)”指什么?“退”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進(jìn)”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yuǎn)”,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討論并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并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边@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l來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fā)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并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jìn)退的原則,表現(xiàn)他曠達(dá)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fù)。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
14.提問: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討論并歸納: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shè)問方式逐層推進(jìn),最后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shè)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說明“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jìn)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shè)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jìn)一層。設(shè)問后而警句出現(xiàn),給人印象極深。
三、小結(jié)
第三課時
一、思考與討論
1.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xiàn),寫歡樂之景則喜氣洋洋。寫景取得這樣的效果,奧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細(xì)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說說作者為表現(xiàn)“悲”“喜”兩種不同的感情,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2.第3、4自然段除了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都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這個相同點外,兩段在結(jié)構(gòu)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寫景,后抒情,為情設(shè)景,緣景抒情;甚至連前后兩個抒情句的表達(dá)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么?
3.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色?
二、總結(jié)性練習(xí)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陰風(fēng)怒號()薄暮冥冥()浩浩湯湯()岸芷汀蘭()
郁郁青青()寵辱偕忘()嗟夫()屬予作文以記之()
2.下面譯文中有幾處譯得不正確,找出來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擔(dān)憂,退處民間又為君主擔(dān)憂,真是進(jìn)朝做官也擔(dān)憂,退處民間也擔(dān)憂。然而他們什么時候才樂呢?他們必定會說“憂在天下人之先,樂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自然段的寫景、抒情與第4自然段的寫景、抒情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這兩段對表現(xiàn)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兩種對偶句,一種是兩句相對,如“北通巫峽”對“南極瀟湘”;一種是本句自對,如“遷客”對“騷人”。試從文章中各找出幾組對偶句來,并說明它們是怎樣構(gòu)成對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