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2520xx高考物理易錯知識點整理(16個)。
20xx高考物理易錯知識點整理(16個)
易錯點1對基本概念的理解不準確
易錯分析:要準確理解描述運動的基本概念,這是學好運動學乃至整個動力學的基礎.可在對比三組概念中掌握:①位移和路程:位移是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路程是物體運動軌跡的實際長度,是標量,一般來說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②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前者對應一段時間,后者對應某一時刻,這里特別注意公式只適用于勻變速直線運動;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平均速度=位移/時間,平均速率=路程/時間。
易錯點2不能把圖像的物理意義與實際情況對應
易錯分析:理解運動圖像首先要認清v-t和x-t圖像的意義,其次要重點理解圖像的幾個關鍵點:①坐標軸代表的物理量,如有必要首先要寫出兩軸物理量關系的表達式;②斜率的意義;③截距的意義;④“面積”的意義,注意有些面積有意義,如v-t圖像的“面積”表示位移,有些沒有意義,如x-t圖像的面積無意義。
易錯點3分不清追及問題的臨界條件而出現(xiàn)錯誤
易錯分析:分析追及問題的方法技巧:①要抓住一個條件,兩個關系.一個條件:即兩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體間能否追上或(兩者)距離最大、最小的臨界條件,也是分析判斷的切入點;兩個關系:即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通過畫草圖找兩物體的位移關系是解題的突破口.②若被追趕的物體做勻減速運動,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該物體是否已經停止運動.③應用圖像v-t分析往往直觀明了.
易錯點4對摩擦力的認識不夠深刻導致錯誤
易錯分析:摩擦力是被動力,它以其他力的存在為前提,并與物體間相對運動情況有關.它會隨其他外力或者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分析時,要謹防摩擦力隨著外力或者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而發(fā)生突變.要分清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只有滑動摩擦力才可以根據來計算Fμ=μFN,而FN并不總等于物體的重力.
易錯點5對桿的彈力方向認識錯誤
易錯分析:要搞清楚桿的彈力和繩的彈力方向特點不同,繩的拉力一定沿繩,桿的彈力方向不一定沿桿.分析桿對物體的彈力方向一般要結合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分析.
易錯點6不善于利用矢量三角形分析問題
易錯分析: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定則是力的運算的常用工具,所以無論是分析受力情況、力的可能方向、力的最小值等,都可以通過畫受力分析圖或者力的矢量三角形.許多看似復雜的問題可以通過圖示找到突破口,變得簡明直觀.
易錯點7對力和運動的關系認識錯誤
易錯分析: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合外力決定加速度而不是速度,力和速度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加速度與合外力存在瞬時對應關系:加速度的方向始終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隨合外力的增大(減小)而增大(減小);加速度和速度同向時物體做加速運動,反向時做減速運動.力和速度只有通過加速度這個橋梁才能實現(xiàn)“對話”,如果讓力和速度直接對話,就是死抱亞里干多德的觀點永不悔改的“頑固派”。
易錯點8不會處理瞬時問題
易錯分析: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知,加速度與合外力的瞬時對應關系.所謂瞬時對應關系是指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后立即產生加速度,外力恒定,加速度也恒定,外力變化,加速度立即發(fā)生變化,外力消失,加速度立即消失,在分析瞬時對應關系時應注意兩個基本模型特點的區(qū)別:(1)輕繩模型:①輕繩不能伸長,②輕繩的拉力可突變;(2)輕彈簧模型:①彈力的大小為F=kx,其中k是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x為彈簧的形變量,②彈力突變的特點:若釋放未連接物體,則輕彈簧的彈力可突變?yōu)榱?若釋放端仍連重物,則輕彈簧的彈力不發(fā)生突變,釋放的瞬間仍為原值.
易錯點9不理解超、失重的實質
易錯分析:要頭透徹理解對超重和失重的實質,超失重與物體的速度無關,只取決于加速度情況.物體具有豎直向上的加速度或具有豎直向上的分加速度,失重時,物體具有豎直向下的加速度或有豎直向下的分加速度.處于超重或失重狀態(tài)的物體仍受重力,只是視重(支持力或拉力)大于或小于重力,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的物體,視重為零
易錯點10找不到兩物體間的運動聯(lián)系而出錯
易錯分析:動力學的中心問題是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除了對物體正確受力分析外,還必須正確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當所給的情境中涉及兩個物體,并且物體間存在相對運動時,找出這兩物體之間的位移關系或速度關系尤其重要,特別注意物體的位移都是相對地的位移,故物塊的位移并不等于木板的長度.一般地,若兩物體同向運動,位移之差等于木板長;反向運動時,位移之和等于木板長
易錯點11找不準合運動、分運動,造成速度分解的錯誤
易錯分析:相互牽連的兩物體的速度往往不相等,一般需根據速度分解確定兩物體速度關系.在分解速度時,要注意兩點:①只有物體的實際運動才是合運動,如物體A向右運動,所以物體A向右的速度是合速度,也就是說供分解的合運動一定是物體的實際運動;②兩物體沿沿繩或桿方向的速度(或分速度)相等.
易錯點12不能建立勻速圓周運動的模型
易錯分析:圓周運動分析是牛頓第二定律的進一步延伸,在分析時也要做好兩個分析:①分析受力情況,選擇指向圓心方向為正方向,在指向圓心方向上求合外力;②分析運動情況,看物體做哪種性質的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還是變速圓周運動?),確定圓心和半徑,③將牛頓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相結合列方程求解.
易錯點13混淆同步衛(wèi)星、近地衛(wèi)星、地球赤道上物體運動的特點
易錯分析:對衛(wèi)星是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而赤道上的物體,除受萬有引力外,還受地面對它的支持力,即是引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所以GMm/r2=ma對同步衛(wèi)星和近地衛(wèi)星是適用的,但對赤道上的物體并不適用.此外明確題目中涉及的物體,兩兩找出它們的相同點是解題的關鍵.
易錯點14弄不清變軌問題中的各量的變化
易錯分析:首先要理解變軌的實質:衛(wèi)星的速度發(fā)生變化時,做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不等于萬有引力.要想使衛(wèi)星的軌道半徑增大做離心運動,必須增大衛(wèi)星的速度,使萬有引力小于所需的向心力,反之減小衛(wèi)星的速度,萬有引力大于所需向心力,衛(wèi)星則做向心運動.衛(wèi)星的加速度由萬有引力決定,所以不同的軌道上的同一點衛(wèi)星的加速度相同.此部分公式較多,要理解公式的來龍去脈,要注意公式的適用條件,不能生搬硬套.
易錯點15不能正確求解變力做的功
易錯分析:求功問題首先從做功的條件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及做功的正負,一般可以從力和位移的方向關系(恒力做功情況)或力和速度的方向關系(變力做功情況)入手分析.求解變力做功,動能定理是最常用的方法.
易錯點16不能正確理解各種功能關系
易錯分析:應用功能關系解題時,首先要弄清楚各種力做功與相應能變化的關系,重要的功能關系有:①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勢能變化的負值,即WG=-△Ep;②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即動能定理W合=△Ek;③除重力(或彈簧彈力)以外的力所做的功等于物體機械能的變化,即W其它=△E機;④當W其它=0時,說明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統(tǒng)的機械能守恒;⑤系統(tǒng)克服滑動摩擦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等于機械能轉化的內能,即f·d=Q(d為這兩個物體間相對移動的路程)。
以上就是xx為大家提供的高考物理易錯知識點,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相關閱讀
20xx高考物理易錯知識點整理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xx高考物理易錯知識點整理”,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20xx高考物理易錯知識點整理
1、大的物體不一定不能看成質點,小的物體不一定能看成質點。
2、平動的物體不一定能看成質點,轉動的物體不一定不能看成質點。
3、參考系不一定是不動的,只是假定為不動的物體。
4、選擇不同的參考系物體運動情況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時間軸上n秒時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時間,是第n個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時刻。
6、忽視位移的矢量性,只強調大小而忽視方向。
7、物體做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對性,必須選一個參考系,選不同的參考系時,物體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應打出輕重合適的小圓點,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橫線,應調整一下振針距復寫紙的高度,使之增大一點。
10、使用計時器打點時,應先接通電源,待打點計時器穩(wěn)定后,再釋放紙帶。
11、釋放物體前,應使物體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的位置。
12、使用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時,應注意把兩條白紙帶正確穿好,墨粉紙盤夾在兩紙帶間;使用電磁打點計時器時,應讓紙帶通過限位孔,壓在復寫紙下面。
13、“速度”一詞是比較含糊的統(tǒng)稱,在不同的語境中含義不同,一般指瞬時速率、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平均速率四個概念中的一個,要學會根據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義。平常所說的“速度”多指瞬時速度,列式計算時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4、著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學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響,很難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實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而初中所學的“速度”就是現(xiàn)在所學的平均速率。
1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6、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7、物體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8、物體的速度為零時,其加速度不一定為零。
19、物體的速度變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20、加速度的正、負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1、物體的加速度為負值,物體不一定做減速運動。
22、物體的加速度減小時,速度可能增大;加速度增大時,速度可能減小。
23、物體的速度大小不變時,加速度不一定為零。
24、物體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與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線上。
25、位移圖象不是物體的運動軌跡。
26、解題前先搞清兩坐標軸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圖象與速度圖象混淆。
27、圖象是曲線的不表示物體做曲線運動。
28、由圖象讀取某個物理量時,應搞清這個量的大小和方向,特別要注意方向。
29、圖上兩圖線相交的點,不是相遇點,只是在這一時刻相等。
30、人們得出“重的物體下落快”的錯誤結論主要是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
31、嚴格地講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只受重力作用,在空氣阻力影響較小時,可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近似視為自由落體運動。
32、自由落體實驗實驗記錄自由落體軌跡時,對重物的要求是“質量大、體積小”,只強調“質量大”或“體積小”都是不確切的。
33、自由落體運動中,加速度g是已知的,但有時題目中不點明這一點,我們解題時要充分利用這一隱含條件。
34、自由落體運動是無空氣阻力的理想情況,實際物體的運動有時受空氣阻力的影響過大,這時就不能忽略空氣阻力了,如雨滴下落的最后階段,阻力很大,不能視為自由落體運動。
35、自由落體加速度通??扇?.8m/s2或10m/s2,但并不是不變的,它隨緯度和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
36、四個重要比例式都是從自由落體運動開始時,即初速度v0=0是成立條件,如果v0≠0則這四個比例式不成立。
37、勻變速運動的各公式都是矢量式,列方程解題時要注意各物理量的方向。
38、常取初速度v0的方向為正方向,但這并不是一定的,也可取與v0相反的方向為正方向。
39、汽車剎車問題應先判斷汽車何時停止運動,不要盲目套用勻減速直線運動公式求解。
40、找準追及問題的臨界條件,如位移關系、速度相等等。
41、用速度圖象解題時要注意圖線相交的點是速度相等的點而不是相遇處。
42、產生彈力的條件之一是兩物體相互接觸,但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存在彈力。
43、某個物體受到彈力作用,不是由于這個物體的形變產生的,而是由于施加這個彈力的物體的形變產生的。
44、壓力或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接觸面,與物體的重心位置無關。
45、胡克定律公式F=kx中的x是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不是彈簧的總長度,更不是彈簧原長。
46、彈簧彈力的大小等于它一端受力的大小,而不是兩端受力之和,更不是兩端受力之差。
47、桿的彈力方向不一定沿桿。
48、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既可充當阻力,也可充當動力。
49、滑動摩擦力只以μ和N有關,與接觸面的大小和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無關。
50、各種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無關。
20xx高考物理34個易錯知識點匯總
20xx高考物理34個易錯知識點匯總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對物體受力分析,是物理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分析方法有“整體法”與“隔離法”兩種。
對物體的受力分析可以說貫穿著整個高中物理始終,如力學中的重力、彈力(推、拉、提、壓)與摩擦力(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電場中的電場力(庫侖力)、磁場中的洛倫茲力(安培力)等。在受力分析中,最難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別,最容易錯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個力。
在受力分析過程中,特別是在“力、電、磁”綜合問題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雖然解題思路正確,但考生往往就是因為分析漏掉一個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個力做功,從而得出的答案與正確結果大相徑庭,痛失整題分數(shù)。
還要說明的是在分析某個力發(fā)生變化時,運用的方法是數(shù)學計算法、動態(tài)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滿足一個力大小方向都不變、第二個力的大小可變而方向不變、第三個力大小方向都改變的情形)和極限法(注意要滿足力的單調變化情形)。
2.對摩擦力認識模糊
摩擦力包括靜摩擦力,因為它具有“隱敝性”、“不定性”特點和“相對運動或相對趨勢”知識的介入而成為所有力中最難認識、最難把握的一個力,任何一個題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難度與復雜程度將會隨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傳送帶問題”,這問題可以將摩擦力各種可能情況全部包括進去,建議同學們從下面四個方面好好認識摩擦力:
(1)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永遠與其相對運動方向相反。這里難就難在相對運動的認識;說明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靜摩擦力,但往往在計算時又等于最大靜摩擦力。還有,計算滑動摩擦力時,那個正壓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體所受的靜摩擦力永遠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顯然,最難認識的就是“相對運動趨勢方”的判斷??梢岳眉僭O法判斷,即:假如沒有摩擦,那么物體將向哪運動,這個假設下的運動方向就是相對運動趨勢方向;還得說明一下,靜摩擦力大小是可變的,可以通過物體平衡條件來求解。
(3)摩擦力總是成對出現(xiàn)的。但它們做功卻不一定成對出現(xiàn)。其中一個最大的誤區(qū)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總是負的。無論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都可能是動力。
(4)關于一對同時出現(xiàn)的摩擦力在做功問題上要特別注意以下情況:可能兩個都不做功。(靜摩擦力情形)可能兩個都做負功。(如子彈打擊迎面過來的木塊)可能一個做正功一個做負功但其做功的數(shù)值不一定相等,兩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靜摩擦可不做功)、可能小于零(滑動摩擦)也可能大于零(靜摩擦成為動力)。可能一個做負功一個不做功。(如,子彈打固定的木塊)可能一個做正功一個不做功。(如傳送帶帶動物體情形)(建議結合討論“一對相互作用力的做功”情形)
3.對彈簧中的彈力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彈簧或彈性繩,由于會發(fā)生形變,就會出現(xiàn)其彈力隨之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形變不能發(fā)生突變(細繩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變),所以在利用牛頓定律求解物體瞬間加速度時要特別注意。
還有,在彈性勢能與其他機械能轉化時嚴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體落到豎直的彈簧上時,其動態(tài)過程的分析,即有最大速度的情形。
4.對“細繩、輕桿”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在受力分析時,細繩與輕桿是兩個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細繩受力永遠是沿著繩子指向它的收縮方向,而輕桿出現(xiàn)的情況很復雜,可以沿桿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桿方向,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5.關于小球“系”在細繩、輕桿上做圓周運動與在圓環(huán)內、圓管內做圓周運動的情形比較
這類問題往往是討論小球在最高點情形。其實,用繩子系著的小球與在光滑圓環(huán)內運動情形相似,剛剛通過最高點就意味著繩子的拉力為零,圓環(huán)內壁對小球的壓力為零,只有重力作為向心力;而用桿子“系”著的小球則與在圓管中的運動情形相似,剛剛通過最高點就意味著速度為零。
因為桿子與管內外壁對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為零。還可以結合汽車駛過“凸”型橋與“凹”型橋情形進行討論。
6.對物理圖像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物理圖像可以說是物理考試必考的內容??赡軓膱D像中讀取相關信息,可以用圖像來快捷解題。隨著試題進一步創(chuàng)新,現(xiàn)在除常規(guī)的速度(或速率)-時間、位移(或路程)-時間等圖像外,又出現(xiàn)了各種物理量之間圖像,認識圖像的最好方法就是兩步:
一是一定要認清坐標軸的意義;
二是一定要將圖像所描述的情形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關于圖像各種情況我們已經做了專項訓練。)
7.對牛頓第二定律F=ma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第一、這是一個矢量式,也就意味著a的方向永遠與產生它的那個力的方向一致。(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個分力)
第二、F與a是關于“m”一一對應的,千萬不能張冠李戴,這在解題中經常出錯。主要表現(xiàn)在求解連接體加速度情形。
第三、將“F=ma”變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a△t這在“力、電、磁”綜合題的“微元法”有著廣泛的應用(近幾年連續(xù)考到)。
第四、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是一個必須掌握的重點實驗,特別要注意:
(1)注意實驗方法用的是控制變量法;
(2)注意實驗裝置和改進后的裝置(光電門),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盤與小車質量的關系等;
(4)注意數(shù)據處理時,對紙帶勻加速運動的判斷,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5)會從“a-F”“a-1/m”圖像中出現(xiàn)的誤差進行正確的誤差原因分析。
8.對“機車啟動的兩種情形”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機車以恒定功率啟動與恒定牽引力啟動,是動力學中的一個典型問題。這里要注意兩點:
(1)以恒定功率啟動,機車總是做的變加速運動(加速度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大);以恒定牽引力啟動,機車先做的勻加速運動,當達到額定功率時,再做變加速運動。最終最大速度即“收尾速度”就是vm=P額/f。
(2)要認清這兩種情況下的速度-時間圖像。曲線的“漸近線”對應的最大速度
還要說明的,當物體變力作用下做變加運動時,有一個重要情形就是: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時,速度有一個最值。即有一個“收尾速度”,這在電學中經常出現(xiàn),如:“串”在絕緣桿子上的帶電小球在電場和磁場的共同作用下作變加速運動,就會出現(xiàn)這一情形,在電磁感應中,這一現(xiàn)象就更為典型了,即導體棒在重力與隨速度變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會有一個平衡時刻,這一時刻就是加速度為零速度達到極值的時刻。凡有“力、電、磁”綜合題目都會有這樣的情形。
9.對物理的“變化量”、“增量”、“改變量”和
“減少量”、“損失量”等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研究物理問題時,經常遇到一個物理量隨時間的變化,最典型的是動能定理的表達(所有外力做的功總等于物體動能的增量)。
這時就會出現(xiàn)兩個物理量前后時刻相減問題,同學們往往會隨意性地將數(shù)值大的減去數(shù)值小的,而出現(xiàn)嚴重錯誤。
其實物理學規(guī)定,任何一個物理量(無論是標量還是矢量)的變化量、增量還是改變量都是將后來的減去前面的。(矢量滿足矢量三角形法則,標量可以直接用數(shù)值相減)結果正的就是正的,負的就是負的。而不是錯誤地將“增量”理解增加的量。顯然,減少量與損失量(如能量)就是后來的減去前面的值。
10.兩物體運動過程中的“追遇”問題
兩物體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追擊類問題,在高考中很常見,但考生在這類問題則經常失分。
常見的“追遇類”無非分為這樣的九種組合:
一個做勻速、勻加速或勻減速運動的物體去追擊另一個可能也做勻速、勻加速或勻減速運動的物體。顯然,兩個變速運動特別是其中一個做減速運動的情形比較復雜。雖然,“追遇”存在臨界條件即距離等值的或速度等值關系,但一定要考慮到做減速運動的物體在“追遇”前停止的情形。
另外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除利用數(shù)學方法外,往往通過相對運動(即以一個物體作參照物)和作“V-t”圖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決,從而既贏得考試時間也拓展了思維。
值得說明的是,最難的傳送帶問題也可列為“追遇類”。還有在處理物體在做圓周運動追擊問題時,用相對運動方法最好。
如,兩處于不同軌道上的人造衛(wèi)星,某一時刻相距最近,當問到何時它們第一次相距最遠時,最好的方法就將一個高軌道的衛(wèi)星認為靜止,則低軌道衛(wèi)星就以它們兩角速度之差的那個角速度運動。第一次相距最遠時間就等于低軌道衛(wèi)星以兩角速度之差的那個角速度做半個周運動的時間。
11.萬有引力中公式的使用最會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錯誤
萬有引力部分是高考必考內容,這部分內容的特點是公式繁雜,主要以比例的形式出現(xiàn)。其實,只要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與特點,就會迎刃而解的。最主要的是在解決問題時公式的選擇。最好的方法是,首先將相關公式一一列來,即:mg=GMm/R2=mv2/R=mω2R=m4π2/T2,再由此對照題目的要求正確的選擇公式。
其中要注意的是:
(1)地球上的物體所受的萬有引力就認為是其重力(不考慮地球自轉)。
(2)衛(wèi)星的軌道高度要考慮到地球的半徑。
(3)地球的同步衛(wèi)星一定有固定軌道平面(與赤道共面且距離地面高度為3.6×107m)、固定周期(24小時)。
(4)要注意衛(wèi)星變軌問題。要知道,所有繞地球運行的衛(wèi)星,隨著軌道高度的增加,只有其運行的周期隨之增加,其它的如速度、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等都減小。
12.有關“小船過河”的兩種情形
“小船過河”類問題是一個典型的運動學問題,一般過河有兩種情形:即最短時間(船頭對準對岸行駛)與最短位移問題(船頭斜向上游,合速度與岸邊垂直)。這里特別的是,過河位移最短情形中有一種船速小于水速情況,這時船頭航向不可能與岸邊垂直,須要利用速度矢量三角形進行討論。
另外,還有在岸邊以恒定速度拉小船情形,要注意速度的正確分解。
13.有關“功與功率”的易錯點
功與功率,貫穿著力學、電磁學始終。特別是變力做功,慎用力的平均值處理,往往利用動能定理。某一個力做功的功率,要正確認清P=F?v的含意,這個公式可能是即時功率也可能是平均功率,這完全取決于速度。
但不管怎樣,公式只是適用力的方向與速度一致情形。如果力與速度垂直則該力做功的功率一定為零(如單擺在最低點小球重力的功率,物體沿斜面下滑時斜面支持力的功率都等于零),如果力與速度成一角度,那么就要進一步進行修正。
在計算電路中功率問題時,要注意電路中的總功率、輸出功率與電源內阻上的發(fā)熱功率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電源的最大輸出功率的情形(即外電路的電阻小于等效內阻情形)。還有必要掌握會利用圖像來描述各功率變化規(guī)律。
14.有關“機械能守恒定律運用”的注意點
機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條件是只有重力或彈簧的彈力做功。題目中能否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最顯著的標志是“光滑”二字。
機械能守恒定律的表達式有多種,要認真區(qū)別開來。如果用E表示總的機械能,用EK表示動能,EP表示勢能,在字母前面加上“△”表示各種能量的增量,則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除一般表達式外,還有如下幾種:E1=E2;EP1+EK1=EP2+EK2;△E=0;△E1+△E2=0;△EP=-△EK;△EP+△EK=0等。需要注意的,凡能利用機械能守恒解決的問題,動能定理一定也能解決,而且動能定理不需要設定零勢能,更表現(xiàn)其簡明、快捷的優(yōu)越性。
15.關于各種“轉彎”情形
在實際生活中,人沿圓形跑道轉彎、騎自行車轉彎、汽車轉彎、火車轉彎還有飛機轉彎等等各種“轉彎”情形都不盡相同。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必須有力提供它們“轉彎”時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顯然,不同“轉彎”情形所提供向心力的不一定是相同的:
(1)人沿圓形軌道轉彎所需的向心力由人的身體傾斜使自身重力產生分力以及地面對腳的靜摩擦力提供;
(2)人騎自行車轉彎情形與人轉彎情形相似;
(3)汽車轉彎情形靠的是地面對輪胎提供的靜摩擦力得以實現(xiàn)的;
(4)火車轉彎則主要靠的是內、外軌道的高度差產生的合力(火車自身重力與軌道支持力,注意不是火車重力的分力)來實施轉彎的;
(5)飛機在空中轉彎,則完全靠改變機翼方向,在飛機上下表面產生壓力差來提供向心力而實施轉彎的。
16.要認清和掌握電場、電勢(電勢差)、電勢能等
基本概念
首先可以將“電場”與“重力場”相類比(還可以將磁場一同來類比,更容易區(qū)別與掌握),電場力做功與重力做功相似,都與路徑無關,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一定減少,同樣電場力做正功那么電勢能一定減少,反之亦然。
由此便可以容易認清引入電勢的概念。電勢具有相對意義,理論上可以任意選取零勢能點,因此電勢與場強是沒有直接關系的;電場強度是矢量,空間同時有幾個點電荷,則某點的場強由這幾個點電荷單獨在該點產生的場強矢量疊加;電荷在電場中某點具有的電勢能。
由該點的電勢與電荷的電荷量(包括電性)的乘積決定,負電荷在電勢越高的點具有的電勢能反而越小;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有多種運動形式,若粒子做勻速圓周運動,則電勢能不變.(另外,還要注意庫侖扭秤與萬有定律中卡文迪許扭秤裝置進行比較。)
17.要熟悉電場線和等勢面與電場特性的關系
在熟悉靜電場線和等勢面的分布特征與電場特性的關系,特別注意下面幾點:
⑴電場線總是垂直于等勢面;
⑵電場線總是由電勢高的等勢面指向電勢低的等勢面.
同時,一定要清楚在勻強電場(非勻強電場公式不成立)中,可以用U=Ed公式來進行定量計算,其中d是沿場強方向兩點間距離。另外還要的是,兩個等量異種電荷的中垂線與兩個同種電荷的中垂線的電場分布及電勢分布的特點。
18.要認清勻強電場與電勢差的關系、電場力做功與
電勢能變化的關系
在由電荷電勢能變化和電場力做功判斷電場中電勢、電勢差和場強方向的問題中,先由電勢能的變化和電場力做功判斷電荷移動的各點間的電勢差,再由電勢差的比較判斷各點電勢高低,從而確定一個等勢面,最后由電場線總是垂直于等勢面確定電場線的方向。
由此可見,電場力做功與電荷電勢能的變化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注意在計算時,要注意物理量的正負號。
19.要認清帶電粒子經加速電場加速后進入偏轉電場的運動情形
帶電粒子在極板間的偏轉可分解為勻速直線運動和勻加速直線運動,我們處理此類問題時要注意平行板間距離的變化時,若電壓不變,則極板間場強發(fā)生變化,加速度發(fā)生變化,這時不能盲目地套用公式,而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但可以憑著悟性與感覺:當加速電場的電壓增大,加速出來的粒子速度就會增大,當進入偏轉電場后,就很快“飛”出電場而來不及偏轉,加上如果偏轉電場強越小,即進入偏轉電場后的側移顯然就越小,反之則變大。
20.要對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電壓、電量、場
強、電勢等物理量進行準確的動態(tài)分析
這里特別提出兩種典型情況:
一是電容器一直與電源保持連接著,則說明改變兩極板之間的距離,電容器上的電壓始終不變,抓住這一特點,那么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二是電容器充電后與電源斷開,則說明電容器的電量始終不變,那么改變極板間的距離,首先不變的場強,(這可以用公式來推導,E=U/d=Q/Cd,又C=εs/4πkd,代入,即得出E與極板間的距離無關,還可以從電量不變角度來快速判斷,因為極板上的電荷量不變則說明電荷的疏密程度不變即電場強度顯然也不變。)
21.要對閉合電路中的電流強度、電壓、電功率等物
理隨著某一電阻變化進行準確的動態(tài)分析
閉合電路中的電流強度、電壓、電功率等物理量隨著某一電阻變化進行準確的動態(tài)分析(有的題目還會介入變壓器、電感、電容、二極管甚至邏輯電路等裝置或元件)是高考必考的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進行必要的訓練。
閉合電路的動態(tài)分析方法一定要嚴格按“局部→整體→局部”的程序進行。對局部,要判斷電阻如何變化,從而判斷總電阻如何變化。對整體,首先判斷干路電流回路隨總電阻增大而減小,然后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得路端電壓隨總電阻增大而增大.第二個局部是重點,也是難點。需要根據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和規(guī)律及歐姆定律交替判斷。
另外,還可用“極限思維方式”來分析。如某一電阻增大或減小,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它增大到無窮大造成電路斷路或減小為零造成短路,這樣分析簡潔、快速,但要在其它物理隨這變化的電阻作單調性變化才行。
22.要正確理解伏安特性曲線
電壓隨電流變化的U-I圖線與“伏安特性”曲線I-U圖線,歷來一直高考重點要考的內容(其中電學實驗測電源的電動勢、內阻,測小燈泡的功率,測金屬絲的電阻率等等都是必考內容)。這里特別的是有兩點:
(1)首先要認識圖線的兩個坐標軸所表示的意義、圖線的斜率所表示的意義等,特別注意的是縱坐標的起始點有可能不是從零開始的。
(2)線路產的連接無非為四種:電流表內接分壓、電流表外接分壓、電流表內接限流、電流表外接限流。一般來說,采用分壓接法用的比較多。至于電流表內外接法則取決于與之相連的電阻,顯然電阻越大,內接誤差越小,反之亦然。另外,對儀表的選擇首先要注意量程,再考慮讀數(shù)的精確。
23.要準確把握“游標卡尺與螺旋測微器”讀數(shù)規(guī)律
電學實驗中關于相關的游標卡尺與螺旋測微器計數(shù)問題,這是高考經常隨著實驗考查的,但同學們總是讀錯,主要原因是沒有掌握讀數(shù)的最基本要領。
只要記住,中學要求,只有螺旋測微器需要估讀,游標卡尺不需要估讀。
所以應有下列規(guī)律:在用螺旋測微器計數(shù)時,只要以毫米(mm)為單位的,小數(shù)點后面一定是三小數(shù),遇到整數(shù)就加零。在用游標卡尺計數(shù)時,有十分度、二十分度和五十分度三種,只要以毫米(mm)為單位的,那么十分度的尺,小數(shù)點后面一定得保留一位數(shù),如果是二十分度和五十分度的,則以毫米為單位的,小數(shù)點后面一定保留二位數(shù)。記住這樣的規(guī)律,那么讀起數(shù)來,就不會容易出錯。
這里還有必要提示一下,關于伏特表、安培表、歐姆表等各種儀表的讀數(shù)要留心一下。
24.在電磁場中所涉及到的帶電粒子何時考慮重力
何時不考慮重力
一般情況下:微觀粒子如,電子(β粒子)、質子、α粒子及各種離子都不考慮自身的重力;如果題目中告知是帶電小球、塵埃、油滴或液滴等帶電顆粒都應考慮重力。如無特殊說明,題目中附有具體相關數(shù)據,可通過比較來確定是否考慮重力。
25.要特別注意題目中的臨界狀態(tài)的關鍵詞
無論在力學還是在電學中,物理問題總會涉及到一些特殊狀態(tài),其中臨界狀態(tài)就是常見的特殊狀態(tài)。對于比較難的題目,這種狀態(tài)往往就隱含的各種條件里面,需要認真審題挖掘,建議特別注意下列關鍵詞語:“恰好“、”剛好”、“至少”等。找到了這臨界狀態(tài)的關鍵詞也就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了。
26.電磁感應中的安培定則、左手定則、右手定則以
及楞次定律、電磁感應定律一定牢固掌握熟練運用
安培定則——判別運動電荷或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因電而生磁);
左手定則——判別磁場對運動電荷或電流的作用力方向(因電而生動);
右手定則——判別切割磁力線感應電流的方向(因動而生電);
楞次定律——是解決閉合電路的磁通量變化產生感應電流方向判別的主要依據。要真正準確、熟練地運用“楞次定律”一定要明白:“誰”阻礙“誰”;“阻礙”的是什么;如何“阻礙”;“阻礙”后結果如何。(注意:“阻礙”與“阻止”有本質的區(qū)別)
電磁感應定律——就是法拉弟解決“切割磁力線的導體或閉合回路產生感應電動勢”定量方法。其表達式多種多樣:對于閉合線圈:E=n△Φ/△t=nS△B/△t=nB△S/△t;(注意:求某一段時間內通過某一電阻上的電量,往往利用此公式求解)對于導體棒:E=BLv,E=BL2ω/2,交流電:E=nBSωsinωt
27.解“力、電、磁”綜合題最重要的兩步驟和最主要的得分點
電磁感應與力電知識綜合運用,應該是高考重點考又是考生得分最低的問題之一。失分主要原因就是審題不清、對象不明、思路混亂。
其實,解決這類問題有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方法步驟:
第一步:就是首先必須從讀題審題目中找出兩個研究對象,一是電學對象。即電源(電磁感應產生的電動勢)及其回路(包括各電阻的串、并聯(lián)方式);二是力學對象:這個對象不是導體就是線圈,其運動狀態(tài)一般是做有一定變化規(guī)律變速運動;
第二步:選擇好研究對象后,一定要按下列程序進行分析:畫導體受力(千萬不能漏力)——→運動變化分析——→感應電動勢變化——→感應電流變化——→合外力變化——→加速度變化——→速度變化——→感應電動勢變化,這種變化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其中有一重要臨界狀態(tài)就是加速度a=0時,速度一定達到某個極值。
采分點:這類題目必定會用到:牛頓第二定律、法拉弟電磁感應定律、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動能定理、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功能原理),摩擦力做功就是使機械能轉化為熱能,電流做功就是使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阻上的熱能)。
28.交變電流中的線圈所處的兩個位置的幾個特殊的最值要記牢
閉合線圈在磁場中轉動就會產生按正弦或余弦規(guī)律變化的交流電。在這一過程中,當線圈轉動到兩個特殊位置時,其相應的電流、電動勢、磁通量大小、磁通量的變化率、電流方向都會有所不同:
第一特殊位置:線圈平面與磁場方向垂直的位置即中性面,則一定有如下情況,磁通量最大——→磁通量的變化率最小(0)——→感應電動勢最小(為0)——→感應電流最小(為0)——→此位置電流方向將發(fā)生改變(線圈轉動一周,兩次經過中性面,電流方向改變兩次)。
第二個特殊位置:線圈平面與磁場方向平行的位置,所得的結果與上述相反。
有一個規(guī)律顯然看出來:磁通量的變化率、感應電動勢與感應電流變化總是一致的。
29.要正確區(qū)別交變電流中的幾個特殊的最值
在正、余弦交變電流中電流、電壓(電動勢)、功率經常涉及的幾個值:瞬時值、最大值(峰值)、有效值、平均值:
瞬時值:就是交流電某一時刻的值,即i=Imsinωt;e=Emsinωt;
峰值(最值):Em=nBSω(注意電容器的擊穿電壓);Im=
Em/(R+r);
有效值:特別注意有效值的定義,只能對于正弦或余弦交流而言,各物理量才有的關系。如果其它類型的交流電唯一方法就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在相同時間內所對直流電發(fā)熱相等來計算得出。
平均值:就是交變電流圖像中的圖線與時間所圍成的面積與所對應的時間比值。特別用在計算通過電路中某一電阻的電量:q=
△Φ/R。
30.要正確理解變壓器工作原理
會推導變壓器的電流、電壓比,會畫出電能輸送的原理圖變壓器改變電壓原理就是利用電磁感應定律設計的。
通過該定律可以直接得到理想變壓器的原、副線圈上的電壓比U1/U2=n1/n2;利用輸出功率等于輸入功率的關系也很快得出原、副線圈上的電流比:I1/I2=n1/n2。這里只指只有一個副線圈情形,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副線圈,那么必須還是按照電磁感應定律去推導。
這里特別說明的要注意“電壓互感器”與“電流互感器”的原理與接法。
31.要正確理解振動圖像與波形圖像(橫波)
應該從研究對象進行比較(一個質點與無數(shù)個質點);
應該從圖像的意義進行比較(一個質點的某時刻的位置與無數(shù)質點在某一時刻位置);
應該從圖像的特點進行比較(雖然都是正弦曲線,但坐標軸不同);
應該從圖像提供的信息進行比較(相似的是質點的振幅,回復力,但不同的是周期、質點運動方向、波長等);
應試從圖像隨時間變化進行比較(一個是隨時間推移圖像延續(xù)而形狀不變,一個是隨時間推移,圖像沿傳播方向平移);
[注]:一個完整的曲線對于振動圖來說是一個周期,而對于波形圖來說卻是一個波長。
判斷波形圖像中質點在某一時刻的振動方向,可以用“平移法”、“太陽照射法”、“上下坡法”、“三角形法”等。
32.要認清“機械波與電磁波(包括光波)”、“泊松亮斑”與“牛頓環(huán)”的區(qū)別
機械波與電磁波(包括光波),雖然都是波,都是能量傳播的一種形式,都具有干涉、衍射(橫波還有偏振)特性,但它們也還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如:
(1)機械波由做機械振動的質點相互聯(lián)系引起的,所以它傳播必須依賴介質,而電磁波(包括光波)是由振蕩的電場與振蕩的磁場(注意,是非均勻變化的)引起的,所以它的傳播不需要依靠質點,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2)機械波從空氣進入水等其它介質時,速度將增大,而電磁波(包括光波)剛好相反,它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機械波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3)機械波有縱波與橫縱,而電磁波就是橫波,具有偏振性;
[注]:兩列波發(fā)生干涉時,必要有一點條件(即頻率相同),產生干涉后,振動加強的點永遠加強,反之振動減弱的點永遠減弱。
“泊松亮斑”與“牛頓環(huán)”的區(qū)別這兩個重要光學現(xiàn)象,非常相似,都是圓開圖像,但本質有區(qū)別。
“泊松亮斑:當光照到不透光的小圓板上時,在圓板的陰影中心出現(xiàn)的亮斑(在陰影外還有不等間距的明暗相間的圓環(huán))。這是光的衍射現(xiàn)象;牛頓環(huán):是用一個曲率半徑很大的凸透鏡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觸,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時,可以看到接觸點為一暗點,其周圍為一些明暗相間的彩色圓環(huán);而用單色光照射時,則表現(xiàn)為一些明暗相間的單色圓圈。這些圓圈的距離不等,隨離中心點的距離的增加而逐漸變窄。這是光的干涉現(xiàn)象?!?br>
33.關于“多普勒效應”、“電流的磁效應”、“霍爾效應”、“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的比較
這幾種重要物理效應,分散在課本中,我們可以集結到一起進行綜合比較:
多普勒效應:這是聲學中的一種現(xiàn)象,即聲源向觀察靠近時,觀察者將聽到聲源發(fā)出的頻率變高,反之背離觀察者頻率將變低。
電流的磁效應:就是通電導線或導電螺旋管周圍產生磁場的現(xiàn)象。
霍爾效應:就是將載流導體放在一勻強磁場中,當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垂直時,導體將在與磁場、電流的垂直方向上形成電勢差(也叫霍爾電壓),這個現(xiàn)象就稱之為霍爾效應。
光電效應:就是將一束光(由一定頻率的光子組成的)照射到某金屬板上,金屬板表面立即會有電子逸出的現(xiàn)象(這種電子稱之為光電子)。這一效應不僅說明光具有粒子性還說明光子具有能量。
康普頓效應:就是當光在介質中與物質微粒相互作用而向不同方向傳播,這種散射現(xiàn)象中,人們發(fā)現(xiàn)光的波長發(fā)生了變化。這一現(xiàn)象叫康普頓效應,它不僅說明光具有粒子性有能量外還說明光具有動量。
34.掌握人類對“原子、原子核”認識的發(fā)展史
談到原子與原子核首先要記住兩個重要人物:
一個因為陰極射線而發(fā)現(xiàn)電子說明原子內有復雜結構的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
一個是因為發(fā)現(xiàn)天然放射現(xiàn)象而說明原子核內有復雜結構的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
20xx高考物理易錯知識點歸納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使高中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20xx高考物理易錯知識點歸納”,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20xx高考物理易錯知識點歸納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對物體受力分析,是物理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分析方法有“整體法”與“隔離法”兩種。
對物體的受力分析可以說貫穿著整個高中物理始終,如力學中的重力、彈力(推、拉、提、壓)與摩擦力(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電場中的電場力(庫侖力)、磁場中的洛倫茲力(安培力)等。在受力分析中,最難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別,最容易錯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個力。在受力分析過程中,特別是在“力、電、磁”綜合問題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雖然解題思路正確,但考生往往就是因為分析漏掉一個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個力做功,從而得出的答案與正確結果大相徑庭,痛失整題分數(shù)。
還要說明的是在分析某個力發(fā)生變化時,運用的方法是數(shù)學計算法、動態(tài)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滿足一個力大小方向都不變、第二個力的大小可變而方向不變、第三個力大小方向都改變的情形)和極限法(注意要滿足力的單調變化情形)。
2、對摩擦力認識模糊
摩擦力包括靜摩擦力,因為它具有“隱敝性”、“不定性”特點和“相對運動或相對趨勢”知識的介入而成為所有力中最難認識、最難把握的一個力,任何一個題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難度與復雜程度將會隨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傳送帶問題”,這問題可以將摩擦力各種可能情況全部包括進去,建議高三黨們從下面四個方面好好認識摩擦力:
(1)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永遠與其相對運動方向相反。這里難就難在相對運動的認識;說明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靜摩擦力,但往往在計算時又等于最大靜摩擦力。還有,計算滑動摩擦力時,那個正壓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體所受的靜摩擦力永遠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顯然,最難認識的就是“相對運動趨勢方”的判斷??梢岳眉僭O法判斷,即:假如沒有摩擦,那么物體將向哪運動,這個假設下的運動方向就是相對運動趨勢方向;還得說明一下,靜摩擦力大小是可變的,可以通過物體平衡條件來求解。
(3)摩擦力總是成對出現(xiàn)的。但它們做功卻不一定成對出現(xiàn)。其中一個最大的誤區(qū)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總是負的。無論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都可能是動力。
(4)關于一對同時出現(xiàn)的摩擦力在做功問題上要特別注意以下情況:
可能兩個都不做功。(靜摩擦力情形)
可能兩個都做負功。(如子彈打擊迎面過來的木塊)
可能一個做正功一個做負功但其做功的數(shù)值不一定相等,兩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靜摩擦可不做功)、可能小于零(滑動摩擦)也可能大于零(靜摩擦成為動力)。
可能一個做負功一個不做功。(如,子彈打固定的木塊)
可能一個做正功一個不做功。(如傳送帶帶動物體情形)
(建議結合討論“一對相互作用力的做功”情形)
3、對彈簧中的彈力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彈簧或彈性繩,由于會發(fā)生形變,就會出現(xiàn)其彈力隨之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形變不能發(fā)生突變(細繩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變),所以在利用牛頓定律求解物體瞬間加速度時要特別注意。
還有,在彈性勢能與其他機械能轉化時嚴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體落到豎直的彈簧上時,其動態(tài)過程的分析,即有最大速度的情形。
4、對“細繩、輕桿”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在受力分析時,細繩與輕桿是兩個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細繩受力永遠是沿著繩子指向它的收縮方向,而輕桿出現(xiàn)的情況很復雜,可以沿桿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桿方向,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5、關于小球“系”在細繩、輕桿上做圓周運動與在圓環(huán)內、圓管內做圓周運動的情形比較
這類問題往往是討論小球在最高點情形。其實,用繩子系著的小球與在光滑圓環(huán)內運動情形相似,剛剛通過最高點就意味著繩子的拉力為零,圓環(huán)內壁對小球的壓力為零,只有重力作為向心力;而用桿子“系”著的小球則與在圓管中的運動情形相似,剛剛通過最高點就意味著速度為零。因為桿子與管內外壁對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為零。還可以結合汽車駛過“凸”型橋與“凹”型橋情形進行討論。
6、對物理圖像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物理圖像可以說是物理考試必考的內容??赡軓膱D像中讀取相關信息,可以用圖像來快捷解題。隨著試題進一步創(chuàng)新,現(xiàn)在除常規(guī)的速度(或速率)-時間、位移(或路程)-時間等圖像外,又出現(xiàn)了各種物理量之間圖像,認識圖像的最好方法就是兩步:一是一定要認清坐標軸的意義;二是一定要將圖像所描述的情形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關于圖像各種情況我們已經做了專項訓練。)
7、對牛頓第二定律F=ma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第一、這是一個矢量式,也就意味著a的方向永遠與產生它的那個力的方向一致。(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個分力)
第二、F與a是關于“m”一一對應的,千萬不能張冠李戴,這在解題中經常出錯。主要表現(xiàn)在求解連接體加速度情形。
第三、將“F=ma”變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a△t這在“力、電、磁”綜合題的“微元法”有著廣泛的應用(近幾年連續(xù)考到)。
第四、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是必須掌握的重點實驗,特別要注意:
(1)注意實驗方法用的是控制變量法;
(2)注意實驗裝置和改進后的裝置(光電門),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盤與小車質量的關系等;
(4)注意數(shù)據處理時,對紙帶勻加速運動的判斷,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5)會從“a-F”“a-1/m”圖像中出現(xiàn)的誤差進行正確的誤差原因分析。
8、對“機車啟動的兩種情形”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機車以恒定功率啟動與恒定牽引力啟動,是動力學中的一個典型問題。這里要注意兩點:
(1)以恒定功率啟動,機車總是做的變加速運動(加速度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大);以恒定牽引力啟動,機車先做的勻加速運動,當達到額定功率時,再做變加速運動。最終最大速度即“收尾速度”就是vm=P額/f。
(2)要認清這兩種情況下的速度-時間圖像。曲線的“漸近線”對應的最大速度。
還要說明的,當物體變力作用下做變加運動時,有一個重要情形就是: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時,速度有一個最值。即有一個“收尾速度”,這在電學中經常出現(xiàn),如:“串”在絕緣桿子上的帶電小球在電場和磁場的共同作用下作變加速運動,就會出現(xiàn)這一情形,在電磁感應中,這一現(xiàn)象就更為典型了,即導體棒在重力與隨速度變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會有一個平衡時刻,這一時刻就是加速度為零速度達到極值的時刻。凡有“力、電、磁”綜合題目都會有這樣的情形。
9、對物理的“變化量”、“增量”、“改變量”和“減少量”、“損失量”等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研究物理問題時,經常遇到一個物理量隨時間的變化,最典型的是動能定理的表達(所有外力做的功總等于物體動能的增量)。這時就會出現(xiàn)兩個物理量前后時刻相減問題,小伙伴們往往會隨意性地將數(shù)值大的減去數(shù)值小的,而出現(xiàn)嚴重錯誤。其實物理學規(guī)定,任何一個物理量(無論是標量還是矢量)的變化量、增量還是改變量都是將后來的減去前面的。(矢量滿足矢量三角形法則,標量可以直接用數(shù)值相減)結果正的就是正的,負的就是負的。而不是錯誤地將“增量”理解增加的量。顯然,減少量與損失量(如能量)就是后來的減去前面的值。
10、兩物體運動過程中的“追遇”問題
兩物體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追擊類問題,在高考(微博)中很常見,但考生在這類問題則經常失分。常見的“追遇類”無非分為這樣的九種組合:一個做勻速、勻加速或勻減速運動的物體去追擊另一個可能也做勻速、勻加速或勻減速運動的物體。顯然,兩個變速運動特別是其中一個做減速運動的情形比較復雜。
雖然,“追遇”存在臨界條件即距離等值的或速度等值關系,但一定要考慮到做減速運動的物體在“追遇”前停止的情形。另外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除利用數(shù)學方法外,往往通過相對運動(即以一個物體作參照物)和作“V-t”圖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決,從而既贏得考試時間也拓展了思維。
值得說明的是,最難的傳送帶問題也可列為“追遇類”。還有在處理物體在做圓周運動追擊問題時,用相對運動方法最好。如,兩處于不同軌道上的人造衛(wèi)星,某一時刻相距最近,當問到何時它們第一次相距最遠時,最好的方法就將一個高軌道的衛(wèi)星認為靜止,則低軌道衛(wèi)星就以它們兩角速度之差的那個角速度運動。第一次相距最遠時間就等于低軌道衛(wèi)星以兩角速度之差的那個角速度做半個周運動的時間。
11、萬有引力中公式的使用最會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錯誤
萬有引力部分是高考必考內容,這部分內容的特點是公式繁雜,主要以比例的形式出現(xiàn)。其實,只要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與特點,就會迎刃而解的。最主要的是在解決問題時公式的選擇。最好的方法是,首先將相關公式一一列來,即:mg=GMm/R2=mv2/R=mω2R=m4π2/T2,再由此對照題目的要求正確的選擇公式。其中要注意的是:
(1)地球上的物體所受的萬有引力就認為是其重力(不考慮地球自轉)。
(2)衛(wèi)星的軌道高度要考慮到地球的半徑。
(3)地球的同步衛(wèi)星一定有固定軌道平面(與赤道共面且距離地面高度為3.6×107m)、固定周期(24小時)。
(4)要注意衛(wèi)星變軌問題。要知道,所有繞地球運行的衛(wèi)星,隨著軌道高度的增加,只有其運行的周期隨之增加,其它的如速度、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等都減小。
12、有關“小船過河”的兩種情形
“小船過河”類問題是一個典型的運動學問題,一般過河有兩種情形:即最短時間(船頭對準對岸行駛)與最短位移問題(船頭斜向上游,合速度與岸邊垂直)。這里特別的是,過河位移最短情形中有一種船速小于水速情況,這時船頭航向不可能與岸邊垂直,須要利用速度矢量三角形進行討論。
另外,還有在岸邊以恒定速度拉小船情形,要注意速度的正確分解。
13、有關“功與功率”的易錯點
功與功率,貫穿著力學、電磁學始終。特別是變力做功,慎用力的平均值處理,往往利用動能定理。某一個力做功的功率,要正確認清P=F?v的含意,這個公式可能是即時功率也可能是平均功率,這完全取決于速度。但不管怎樣,公式只是適用力的方向與速度一致情形。如果力與速度垂直則該力做功的功率一定為零(如單擺在最低點小球重力的功率,物體沿斜面下滑時斜面支持力的功率都等于零),如果力與速度成一角度,那么就要進一步進行修正。
在計算電路率問題時,要注意電路中的總功率、輸出功率與電源內阻上的發(fā)熱功率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電源的最大輸出功率的情形(即外電路的電阻小于等效內阻情形)。還有必要掌握會利用圖像來描述各功率變化規(guī)律。
14、有關“機械能守恒定律運用”的注意點
機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條件是只有重力或彈簧的彈力做功。題目中能否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最顯著的標志是“光滑”二字。
機械能守恒定律的表達式有多種,要認真區(qū)別開來。如果用E表示總的機械能,用EK表示動能,EP表示勢能,在字母前面加上“△”表示各種能量的增量,則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除一般表達式外,還有如下幾種:E1=E2;EP1+EK1=EP2+EK2;△E=0;△E1+△E2=0;△EP=-△EK;△EP+△EK=0等。需要注意的,凡能利用機械能守恒解決的問題,動能定理一定也能解決,而且動能定理不需要設定零勢能,更表現(xiàn)其簡明、快捷的優(yōu)越性。
15、關于各種“轉彎”情形
在實際生活中,人沿圓形跑道轉彎、騎自行車轉彎、汽車轉彎、火車轉彎還有飛機轉彎等等各種“轉彎”情形都不盡相同。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必須有力提供它們“轉彎”時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顯然,不同“轉彎”情形所提供向心力的不一定是相同的:
(1)人沿圓形軌道轉彎所需的向心力由人的身體傾斜使自身重力產生分力以及地面對腳的靜摩擦力提供;
(2)人騎自行車轉彎情形與人轉彎情形相似;
(3)汽車轉彎情形靠的是地面對輪胎提供的靜摩擦力得以實現(xiàn)的;
(4)火車轉彎則主要靠的是內、外軌道的高度差產生的合力(火車自身重力與軌道支持力,注意不是火車重力的分力)來實施轉彎的;
(5)飛機在空中轉彎,則完全靠改變機翼方向,在飛機上下表面產生壓力差來提供向心力而實施轉彎的。
16、要認清和掌握電場、電勢(電勢差)、電勢能等基本概念
首先可以將“電場”與“重力場”相類比(還可以將磁場一同來類比,更容易區(qū)別與掌握),電場力做功與重力做功相似,都與路徑無關,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一定減少,同樣電場力做正功那么電勢能一定減少,反之亦然。
由此便可以容易認清引入電勢的概念。電勢具有相對意義,理論上可以任意選取零勢能點,因此電勢與場強是沒有直接關系的;電場強度是矢量,空間同時有幾個點電荷,則某點的場強由這幾個點電荷單獨在該點產生的場強矢量疊加;電荷在電場中某點具有的電勢能,由該點的電勢與電荷的電荷量(包括電性)的乘積決定,負電荷在電勢越高的點具有的電勢能反而越??;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有多種運動形式,若粒子做勻速圓周運動,則電勢能不變。(另外,還要注意庫侖扭秤與萬有定律中卡文迪許扭秤裝置進行比較。)
17、要熟悉電場線和等勢面與電場特性的關系
在熟悉靜電場線和等勢面的分布特征與電場特性的關系,特別注意下面幾點:⑴電場線總是垂直于等勢面;⑵電場線總是由電勢高的等勢面指向電勢低的等勢面。同時,一定要清楚在勻強電場(非勻強電場公式不成立)中,可以用U=Ed公式來進行定量計算,其中d是沿場強方向兩點間距離。另外還要的是,兩個等量異種電荷的中垂線與兩個同種電荷的中垂線的電場分布及電勢分布的特點。
18、要認清勻強電場與電勢差的關系、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變化的關系
在由電荷電勢能變化和電場力做功判斷電場中電勢、電勢差和場強方向的問題中,先由電勢能的變化和電場力做功判斷電荷移動的各點間的電勢差,再由電勢差的比較判斷各點電勢高低,從而確定一個等勢面,最后由電場線總是垂直于等勢面確定電場線的方向。由此可見,電場力做功與電荷電勢能的變化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注意在計算時,要注意物理量的正負號。
19、要認清帶電粒子經加速電場加速后進入偏轉電場的運動情形
帶電粒子在極板間的偏轉可分解為勻速直線運動和勻加速直線運動,我們處理此類問題時要注意平行板間距離的變化時,若電壓不變,則極板間場強發(fā)生變化,加速度發(fā)生變化,這時不能盲目地套用公式,而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可以憑著悟性與感覺:當加速電場的電壓增大,加速出來的粒子速度就會增大,當進入偏轉電場后,就很快“飛”出電場而來不及偏轉,加上如果偏轉電場強越小,即進入偏轉電場后的側移顯然就越小,反之則變大。
20、要對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電壓、電量、場強、電勢等物理量進行準確的動態(tài)分析。
這里特別提出兩種典型情況:
一是電容器一直與電源保持連接著,則說明改變兩極板之間的距離,電容器上的電壓始終不變,抓住這一特點,那么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二是電容器充電后與電源斷開,則說明電容器的電量始終不變,那么改變極板間的距離,首先不變的場強,(這可以用公式來推導,E=U/d=Q/Cd,又C=εs/4πkd,代入,即得出E與極板間的距離無關,還可以從電量不變角度來快速判斷,因為極板上的電荷量不變則說明電荷的疏密程度不變即電場強度顯然也不變。)
21、要對閉合電路中的電流強度、電壓、電功率等物理隨著某一電阻變化進行準確的動態(tài)分析
閉合電路中的電流強度、電壓、電功率等物理量隨著某一電阻變化進行準確的動態(tài)分析(有的題目還會介入變壓器、電感、電容、二極管甚至邏輯電路等裝置或元件)是高考必考的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進行必要的訓練。
閉合電路的動態(tài)分析方法一定要嚴格按“局部→整體→局部”的程序進行。對局部,要判斷電阻如何變化,從而判斷總電阻如何變化。對整體,首先判斷干路電流回路隨總電阻增大而減小,然后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得路端電壓隨總電阻增大而增大。
第二個局部是重點,也是難點。需要根據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和規(guī)律及歐姆定律交替判斷。另外,還可用“極限思維方式”來分析。如某一電阻增大或減小,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它增大到無窮大造成電路斷路或減小為零造成短路,這樣分析簡潔、快速,但要在其它物理隨這變化的電阻作單調性變化才行。
22、要正確理解伏安特性曲線
電壓隨電流變化的U-I圖線與“伏安特性”曲線I-U圖線,歷來一直高考重點要考的內容(其中電學實驗測電源的電動勢、內阻,測小燈泡的功率,測金屬絲的電阻率等等都是必考內容)。這里特別的是有兩點:
(1)首先要認識圖線的兩個坐標軸所表示的意義、圖線的斜率所表示的意義等,特別注意的是縱坐標的起始點有可能不是從零開始的。
(2)線路產的連接無非為四種:電流表內接分壓、電流表外接分壓、電流表內接限流、電流表外接限流。一般來說,采用分壓接法用的比較多。至于電流表內外接法則取決于與之相連的電阻,顯然電阻越大,內接誤差越小,反之亦然。
(3)另外,對儀表的選擇首先要注意量程,再考慮讀數(shù)的精確。
23、要準確把握“游標卡尺與螺旋測微器”讀數(shù)規(guī)律
電學實驗中關于相關的游標卡尺與螺旋測微器計數(shù)問題,這是高考經常隨著實驗考查的。但大家總是讀錯,主要原因是沒有掌握讀數(shù)的最基本要領。
只要記住,中學要求,只有螺旋測微器需要估讀,游標卡尺不需要估讀。所以應有下列規(guī)律:在用螺旋測微器計數(shù)時,只要以毫米(mm)為單位的,小數(shù)點后面一定是三小數(shù),遇到整數(shù)就加零。在用游標卡尺計數(shù)時,有十分度、二十分度和五十分度三種,只要以毫米(mm)為單位的,那么十分度的尺,小數(shù)點后面一定得保留一位數(shù),如果是二十分度和五十分度的,則以毫米為單位的,小數(shù)點后面一定保留二位數(shù)。記住這樣的規(guī)律,那么讀起數(shù)來,就不會容易出錯。
這里還有必要提示一下,關于伏特表、安培表、歐姆表等各種儀表的讀數(shù)要留心一下。
24、在電磁場中所涉及到的帶電粒子何時考慮重力何時不考慮重力
一般情況下:微觀粒子如,電子(β粒子)、質子、α粒子及各種離子都不考慮自身的重力;如果題目中告知是帶電小球、塵埃、油滴或液滴等帶電顆粒都應考慮重力。如無特殊說明,題目中附有具體相關數(shù)據,可通過比較來確定是否考慮重力。
25、要特別注意題目中的臨界狀態(tài)的關鍵詞
無論在力學還是在電學中,物理問題總會涉及到一些特殊狀態(tài),其中臨界狀態(tài)就是常見的特殊狀態(tài)。對于比較難的題目,這種狀態(tài)往往就隱含的各種條件里面,需要認真審題挖掘,建議特別注意下列關鍵詞語:“恰好“、”剛好”、“至少”等。找到了這臨界狀態(tài)的關鍵詞也就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了。
26、電磁感應中的安培定則、左手定則、右手定則以及楞次定律、電磁感應定律一定牢固掌握熟練運用
安培定則——判別運動電荷或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因電而生磁);
左手定則——判別磁場對運動電荷或電流的作用力方向(因電而生動);
右手定則——判別切割磁力線感應電流的方向(因動而生電);
楞次定律——是解決閉合電路的磁通量變化產生感應電流方向判別的主要依據。要真正準確、熟練地運用“楞次定律”一定要明白:“誰”阻礙“誰”;“阻礙”的是什么;如何“阻礙”;“阻礙”后結果如何。(注意:“阻礙”與“阻止”有本質的區(qū)別)
電磁感應定律——就是法拉弟解決“切割磁力線的導體或閉合回路產生感應電動勢”定量方法。其表達式多種多樣:
對于閉合線圈:E=n△Φ/△t=nS△B/△t=nB△S/△t;(注意:求某一段時間內通過某一電阻上的電量,往往利用此公式求解)
對于導體棒:E=BLv,E=BL2ω/2,
交流電:E=nBSωsinωt
27、解“力、電、磁”綜合題最重要的兩步驟和最主要的得分點
電磁感應與力電知識綜合運用,應該是高考重點考又是考生得分最低的問題之一。失分主要原因就是審題不清、對象不明、思路混亂。
其實,解決這類問題有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方法步驟:
第一步:就是首先必須從讀題審題目中找出兩個研究對象,一是電學對象。即電源(電磁感應產生的電動勢)及其回路(包括各電阻的串、并聯(lián)方式);二是力學對象:這個對象不是導體就是線圈,其運動狀態(tài)一般是做有一定變化規(guī)律變速運動;
第二步:選擇好研究對象后,一定要按下列程序進行分析:畫導體受力(千萬不能漏力)——→運動變化分析——→感應電動勢變化——→感應電流變化——→合外力變化——→加速度變化——→速度變化——→感應電動勢變化,這種變化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其中有一重要臨界狀態(tài)就是加速度a=0時,速度一定達到某個極值。
采分點:這類題目必定會用到:牛頓第二定律、法拉弟電磁感應定律、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動能定理、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功能原理),摩擦力做功就是使機械能轉化為熱能,電流做功就是使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阻上的熱能)。
28、交變電流中的線圈所處的兩個位置的幾個特殊的最值要記牢
閉合線圈在磁場中轉動就會產生按正弦或余弦規(guī)律變化的交流電。在這一過程中,當線圈轉動到兩個特殊位置時,其相應的電流、電動勢、磁通量大小、磁通量的變化率、電流方向都會有所不同:
第一特殊位置:線圈平面與磁場方向垂直的位置即中性面,則一定有如下情況,磁通量最大——→磁通量的變化率最?。?)——→感應電動勢最?。?)——→感應電流最?。?)——→此位置電流方向將發(fā)生改變(線圈轉動一周,兩次經過中性面,電流方向改變兩次)。
第二個特殊位置:線圈平面與磁場方向平行的位置,所得的結果與上述相反。
有一個規(guī)律顯然看出來:磁通量的變化率、感應電動勢與感應電流變化總是一致的。
29、要正確區(qū)別交變電流中的幾個特殊的最值
在正、余弦交變電流中電流、電壓(電動勢)、功率經常涉及的幾個值:瞬時值、最大值(峰值)、有效值、平均值:
瞬時值:就是交流電某一時刻的值,即i=Imsinωt;e=Emsinωt;
峰值(最值):Em=nBSω(注意電容器的擊穿電壓);Im=Em/(R+r);
有效值:特別注意有效值的定義,只能對于正弦或余弦交流而言,各物理量才有的關系。如果其它類型的交流電唯一方法就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在相同時間內所對直流電發(fā)熱相等來計算得出。
平均值:就是交變電流圖像中的圖線與時間所圍成的面積與所對應的時間比值。特別用在計算通過電路中某一電阻的電量:q=△Φ/R。
30、要正確理解變壓器工作原理
會推導變壓器的電流、電壓比,會畫出電能輸送的原理圖變壓器改變電壓原理就是利用電磁感應定律設計的。通過該定律可以直接得到理想變壓器的原、副線圈
上的電壓比U1/U2=n1/n2;利用輸出功率等于輸入功率的關系也很快得出原、副線圈上的電流比:I1/I2=n1/n2。這里只指只有一個副線圈情形,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副線圈,那么必須還是按照電磁感應定律去推導。
這里特別說明的要注意“電壓互感器”與“電流互感器”的原理與接法。
31、要正確理解振動圖像與波形圖像(橫波)
應該從研究對象進行比較(一個質點與無數(shù)個質點);
應該從圖像的意義進行比較(一個質點的某時刻的位置與無數(shù)質點在某一時刻位置);
應該從圖像的特點進行比較(雖然都是正弦曲線,但坐標軸不同);
應該從圖像提供的信息進行比較(相似的是質點的振幅,回復力,但不同的是周期、質點運動方向、波長等);
應試從圖像隨時間變化進行比較(一個是隨時間推移圖像延續(xù)而形狀不變,一個是隨時間推移,圖像沿傳播方向平移);
[注]:一個完整的曲線對于振動圖來說是一個周期,而對于波形圖來說卻是一個波長。
判斷波形圖像中質點在某一時刻的振動方向,可以用“平移法”、“太陽照射法”、“上下坡法”、“三角形法”等。
32、要認清“機械波與電磁波(包括光波)”、“泊松亮斑”與“牛頓環(huán)”的區(qū)別
機械波與電磁波(包括光波),雖然都是波,都是能量傳播的一種形式,都具有干涉、衍射(橫波還有偏振)特性,但它們也還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如:
(1)機械波由做機械振動的質點相互聯(lián)系引起的,所以它傳播必須依賴介質,而電磁波(包括光波)是由振蕩的電場與振蕩的磁場(注意,是非均勻變化的)引起的,所以它的傳播不需要依靠質點,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2)機械波從空氣進入水等其它介質時,速度將增大,而電磁波(包括光波)剛好相反,它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機械波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3)機械波有縱波與橫縱,而電磁波就是橫波,具有偏振性;
[注]:兩列波發(fā)生干涉時,必要有一點條件(即頻率相同),產生干涉后,振動加強的點永遠加強,反之振動減弱的點永遠減弱。
“泊松亮斑”與“牛頓環(huán)”的區(qū)別這兩個重要光學現(xiàn)象,非常相似,都是圓開圖像,但本質有區(qū)別。
泊松亮斑:當光照到不透光的小圓板上時,在圓板的陰影中心出現(xiàn)的亮斑(在陰影外還有不等間距的明暗相間的圓環(huán))。這是光的衍射現(xiàn)象;
牛頓環(huán):是用一個曲率半徑很大的凸透鏡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觸,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時,可以看到接觸點為一暗點,其周圍為一些明暗相間的彩色圓環(huán);而用單色光照射時,則表現(xiàn)為一些明暗相間的單色圓圈。這些圓圈的距離不等,隨離中心點的距離的增加而逐漸變窄。這是光的干涉現(xiàn)象。
33、關于“多普勒效應”、“電流的磁效應”、“霍爾效應”、“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的比較
這幾種重要物理效應,分散在課本中,我們可以集結到一起進行綜合比較:
多普勒效應:這是聲學中的一種現(xiàn)象,即聲源向觀察靠近時,觀察者將聽到聲源發(fā)出的頻率變高,反之背離觀察者頻率將變低。
電流的磁效應:就是通電導線或導電螺旋管周圍產生磁場的現(xiàn)象。
霍爾效應:就是將載流導體放在一勻強磁場中,當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垂直時,導體將在與磁場、電流的垂直方向上形成電勢差(也叫霍爾電壓),這個現(xiàn)象就稱之為霍爾效應。
光電效應:就是將一束光(由一定頻率的光子組成的)照射到某金屬板上,金屬板表面立即會有電子逸出的現(xiàn)象(這種電子稱之為光電子)。這一效應不僅說明光具有粒子性還說明光子具有能量。
康普頓效應:就是當光在介質中與物質微粒相互作用而向不同方向傳播,這種散射現(xiàn)象中,人們發(fā)現(xiàn)光的波長發(fā)生了變化。這一現(xiàn)象叫康普頓效應,它不僅說明光具有粒子性有能量外還說明光具有動量。
34、掌握人類對“原子、原子核”認識的發(fā)展史
談到原子與原子核首先要記住兩個重要人物:一個因為陰極射線而發(fā)現(xiàn)電子說明原子內有復雜結構的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一個是因為發(fā)現(xiàn)天然放射現(xiàn)象而說明原子核內有復雜結構的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
20xx高考物理知識點:物理34個易錯點匯總
20xx高考物理知識點:物理34個易錯點匯總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對物體受力分析,是物理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分析方法有“整體法”與“隔離法”兩種。對物體的受力分析可以說貫穿著整個高中物理始終,如力學中的重力、彈力(推、拉、提、壓)與摩擦力(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電場中的電場力(庫侖力)、磁場中的洛倫茲力(安培力)等。在受力分析中,最難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別,最容易錯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個力。在受力分析過程中,特別是在“力、電、磁”綜合問題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雖然解題思路正確,但考生往往就是因為分析漏掉一個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個力做功,從而得出的答案與正確結果大相徑庭,痛失整題分數(shù)。還要說明的是在分析某個力發(fā)生變化時,運用的方法是數(shù)學計算法、動態(tài)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滿足一個力大小方向都不變、第二個力的大小可變而方向不變、第三個力大小方向都改變的情形)和極限法(注意要滿足力的單調變化情形)。
2.對摩擦力認識模糊
摩擦力包括靜摩擦力,因為它具有“隱敝性”、“不定性”特點和“相對運動或相對趨勢”知識的介入而成為所有力中最難認識、最難把握的一個力,任何一個題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難度與復雜程度將會隨之加大。最典型的就是“傳送帶問題”,這問題可以將摩擦力各種可能情況全部包括進去,建議同學們從下面四個方面好好認識摩擦力:
(1)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永遠與其相對運動方向相反。這里難就難在相對運動的認識;說明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靜摩擦力,但往往在計算時又等于最大靜摩擦力。還有,計算滑動摩擦力時,那個正壓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體所受的靜摩擦力永遠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顯然,最難認識的就是“相對運動趨勢方”的判斷??梢岳眉僭O法判斷,即:假如沒有摩擦,那么物體將向哪運動,這個假設下的運動方向就是相對運動趨勢方向;還得說明一下,靜摩擦力大小是可變的,可以通過物體平衡條件來求解。
(3)摩擦力總是成對出現(xiàn)的。但它們做功卻不一定成對出現(xiàn)。其中一個最大的誤區(qū)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總是負的。無論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都可能是動力。
(4)關于一對同時出現(xiàn)的摩擦力在做功問題上要特別注意以下情況:
可能兩個都不做功。(靜摩擦力情形)
可能兩個都做負功。(如子彈打擊迎面過來的木塊)
可能一個做正功一個做負功但其做功的數(shù)值不一定相等,兩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靜摩擦可不做功)、可能小于零(滑動摩擦)也可能大于零(靜摩擦成為動力)。
可能一個做負功一個不做功。(如,子彈打固定的木塊)
可能一個做正功一個不做功。(如傳送帶帶動物體情形)
(建議結合討論“一對相互作用力的做功”情形)
3.對彈簧中的彈力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彈簧或彈性繩,由于會發(fā)生形變,就會出現(xiàn)其彈力隨之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形變不能發(fā)生突變(細繩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變),所以在利用牛頓定律求解物體瞬間加速度時要特別注意。還有,在彈性勢能與其他機械能轉化時嚴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體落到豎直的彈簧上時,其動態(tài)過程的分析,即有最大速度的情形。
4.對“細繩、輕桿”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在受力分析時,細繩與輕桿是兩個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細繩受力永遠是沿著繩子指向它的收縮方向,而輕桿出現(xiàn)的情況很復雜,可以沿桿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桿方向,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5.關于小球“系”在細繩、輕桿上做圓周運動與在圓環(huán)內、圓管內做圓周運動的情形比較
這類問題往往是討論小球在最高點情形。其實,用繩子系著的小球與在光滑圓環(huán)內運動情形相似,剛剛通過最高點就意味著繩子的拉力為零,圓環(huán)內壁對小球的壓力為零,只有重力作為向心力;而用桿子“系”著的小球則與在圓管中的運動情形相似,剛剛通過最高點就意味著速度為零。因為桿子與管內外壁對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為零。還可以結合汽車駛過“凸”型橋與“凹”型橋情形進行討論。
6.對物理圖像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物理圖像可以說是物理考試必考的內容??赡軓膱D像中讀取相關信息,可以用圖像來快捷解題。隨著試題進一步創(chuàng)新,現(xiàn)在除常規(guī)的速度(或速率)-時間、位移(或路程)-時間等圖像外,又出現(xiàn)了各種物理量之間圖像,認識圖像的最好方法就是兩步:一是一定要認清坐標軸的意義;二是一定要將圖像所描述的情形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關于圖像各種情況我們已經做了專項訓練。)
7.對牛頓第二定律F=ma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第一、這是一個矢量式,也就意味著a的方向永遠與產生它的那個力的方向一致。(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個分力)
第二、F與a是關于“m”一一對應的,千萬不能張冠李戴,這在解題中經常出錯。主要表現(xiàn)在求解連接體加速度情形。
第三、將“F=ma”變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a△t這在“力、電、磁”綜合題的“微元法”有著廣泛的應用(近幾年連續(xù)考到)。
第四、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是一個必須掌握的重點實驗,特別要注意:
(1)注意實驗方法用的是控制變量法;
(2)注意實驗裝置和改進后的裝置(光電門),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盤與小車質量的關系等;
(4)注意數(shù)據處理時,對紙帶勻加速運動的判斷,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5)會從“a-F”“a-1/m”圖像中出現(xiàn)的誤差進行正確的誤差原因分析。
8.對“機車啟動的兩種情形”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機車以恒定功率啟動與恒定牽引力啟動,是動力學中的一個典型問題。這里要注意兩點:
(1)以恒定功率啟動,機車總是做的變加速運動(加速度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大);以恒定牽引力啟動,機車先做的勻加速運動,當達到額定功率時,再做變加速運動。最終最大速度即“收尾速度”就是vm=P額/f。
(2)要認清這兩種情況下的速度-時間圖像。曲線的“漸近線”對應的最大速度
還要說明的,當物體變力作用下做變加運動時,有一個重要情形就是: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時,速度有一個最值。即有一個“收尾速度”,這在電學中經常出現(xiàn),如:“串”在絕緣桿子上的帶電小球在電場和磁場的共同作用下作變加速運動,就會出現(xiàn)這一情形,在電磁感應中,這一現(xiàn)象就更為典型了,即導體棒在重力與隨速度變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會有一個平衡時刻,這一時刻就是加速度為零速度達到極值的時刻。凡有“力、電、磁”綜合題目都會有這樣的情形。
9.對物理的“變化量”、“增量”、“改變量”和“減少量”、“損失量”等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研究物理問題時,經常遇到一個物理量隨時間的變化,最典型的是動能定理的表達(所有外力做的功總等于物體動能的增量)。這時就會出現(xiàn)兩個物理量前后時刻相減問題,同學們往往會隨意性地將數(shù)值大的減去數(shù)值小的,而出現(xiàn)嚴重錯誤。其實物理學規(guī)定,任何一個物理量(無論是標量還是矢量)的變化量、增量還是改變量都是將后來的減去前面的。(矢量滿足矢量三角形法則,標量可以直接用數(shù)值相減)結果正的就是正的,負的就是負的。而不是錯誤地將“增量”理解增加的量。顯然,減少量與損失量(如能量)就是后來的減去前面的值。
10.兩物體運動過程中的“追遇”問題
兩物體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追擊類問題,在高考中很常見,但考生在這類問題則經常失分。常見的“追遇類”無非分為這樣的九種組合:一個做勻速、勻加速或勻減速運動的物體去追擊另一個可能也做勻速、勻加速或勻減速運動的物體。顯然,兩個變速運動特別是其中一個做減速運動的情形比較復雜。雖然,“追遇”存在臨界條件即距離等值的或速度等值關系,但一定要考慮到做減速運動的物體在“追遇”前停止的情形。另外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除利用數(shù)學方法外,往往通過相對運動(即以一個物體作參照物)和作“V-t”圖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決,從而既贏得考試時間也拓展了思維。
值得說明的是,最難的傳送帶問題也可列為“追遇類”。還有在處理物體在做圓周運動追擊問題時,用相對運動方法最好。如,兩處于不同軌道上的人造衛(wèi)星,某一時刻相距最近,當問到何時它們第一次相距最遠時,最好的方法就將一個高軌道的衛(wèi)星認為靜止,則低軌道衛(wèi)星就以它們兩角速度之差的那個角速度運動。第一次相距最遠時間就等于低軌道衛(wèi)星以兩角速度之差的那個角速度做半個周運動的時間。
11.萬有引力中公式的使用最會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錯誤
萬有引力部分是高考必考內容,這部分內容的特點是公式繁雜,主要以比例的形式出現(xiàn)。其實,只要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與特點,就會迎刃而解的。最主要的是在解決問題時公式的選擇。最好的方法是,首先將相關公式一一列來,即:mg=GMm/R2=mv2/R=mω2R=m4π2/T2,再由此對照題目的要求正確的選擇公式。其中要注意的是:
(1)地球上的物體所受的萬有引力就認為是其重力(不考慮地球自轉)。
(2)衛(wèi)星的軌道高度要考慮到地球的半徑。
(3)地球的同步衛(wèi)星一定有固定軌道平面(與赤道共面且距離地面高度為3.6×107m)、固定周期(24小時)。
(4)要注意衛(wèi)星變軌問題。要知道,所有繞地球運行的衛(wèi)星,隨著軌道高度的增加,只有其運行的周期隨之增加,其它的如速度、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等都減小。
12.有關“小船過河”的兩種情形
“小船過河”類問題是一個典型的運動學問題,一般過河有兩種情形:即最短時間(船頭對準對岸行駛)與最短位移問題(船頭斜向上游,合速度與岸邊垂直)。這里特別的是,過河位移最短情形中有一種船速小于水速情況,這時船頭航向不可能與岸邊垂直,須要利用速度矢量三角形進行討論。
另外,還有在岸邊以恒定速度拉小船情形,要注意速度的正確分解。
13.有關“功與功率”的易錯點
功與功率,貫穿著力學、電磁學始終。特別是變力做功,慎用力的平均值處理,往往利用動能定理。某一個力做功的功率,要正確認清P=F?v的含意,這個公式可能是即時功率也可能是平均功率,這完全取決于速度。但不管怎樣,公式只是適用力的方向與速度一致情形。如果力與速度垂直則該力做功的功率一定為零(如單擺在最低點小球重力的功率,物體沿斜面下滑時斜面支持力的功率都等于零),如果力與速度成一角度,那么就要進一步進行修正。
在計算電路中功率問題時,要注意電路中的總功率、輸出功率與電源內阻上的發(fā)熱功率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電源的最大輸出功率的情形(即外電路的電阻小于等效內阻情形)。還有必要掌握會利用圖像來描述各功率變化規(guī)律。
14.有關“機械能守恒定律運用”的注意點
機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條件是只有重力或彈簧的彈力做功。題目中能否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最顯著的標志是“光滑”二字。
機械能守恒定律的表達式有多種,要認真區(qū)別開來。如果用E表示總的機械能,用EK表示動能,EP表示勢能,在字母前面加上“△”表示各種能量的增量,則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除一般表達式外,還有如下幾種:E1=E2;EP1+EK1=EP2+EK2;△E=0;△E1+△E2=0;△EP=-△EK;△EP+△EK=0等。需要注意的,凡能利用機械能守恒解決的問題,動能定理一定也能解決,而且動能定理不需要設定零勢能,更表現(xiàn)其簡明、快捷的優(yōu)越性。
15.關于各種“轉彎”情形
在實際生活中,人沿圓形跑道轉彎、騎自行車轉彎、汽車轉彎、火車轉彎還有飛機轉彎等等各種“轉彎”情形都不盡相同。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必須有力提供它們“轉彎”時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顯然,不同“轉彎”情形所提供向心力的不一定是相同的:
(1)人沿圓形軌道轉彎所需的向心力由人的身體傾斜使自身重力產生分力以及地面對腳的靜摩擦力提供;
(2)人騎自行車轉彎情形與人轉彎情形相似;
(3)汽車轉彎情形靠的是地面對輪胎提供的靜摩擦力得以實現(xiàn)的;
(4)火車轉彎則主要靠的是內、外軌道的高度差產生的合力(火車自身重力與軌道支持力,注意不是火車重力的分力)來實施轉彎的;
(5)飛機在空中轉彎,則完全靠改變機翼方向,在飛機上下表面產生壓力差來提供向心力而實施轉彎的。
16.要認清和掌握電場、電勢(電勢差)、電勢能等基本概念
首先可以將“電場”與“重力場”相類比(還可以將磁場一同來類比,更容易區(qū)別與掌握),電場力做功與重力做功相似,都與路徑無關,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一定減少,同樣電場力做正功那么電勢能一定減少,反之亦然。由此便可以容易認清引入電勢的概念。電勢具有相對意義,理論上可以任意選取零勢能點,因此電勢與場強是沒有直接關系的;電場強度是矢量,空間同時有幾個點電荷,則某點的場強由這幾個點電荷單獨在該點產生的場強矢量疊加;電荷在電場中某點具有的電勢能,由該點的電勢與電荷的電荷量(包括電性)的乘積決定,負電荷在電勢越高的點具有的電勢能反而越?。粠щ娏W釉陔妶鲋械倪\動有多種運動形式,若粒子做勻速圓周運動,則電勢能不變.(另外,還要注意庫侖扭秤與萬有定律中卡文迪許扭秤裝置進行比較。)
17.要熟悉電場線和等勢面與電場特性的關系
在熟悉靜電場線和等勢面的分布特征與電場特性的關系,特別注意下面幾點:⑴電場線總是垂直于等勢面;⑵電場線總是由電勢高的等勢面指向電勢低的等勢面.同時,一定要清楚在勻強電場(非勻強電場公式不成立)中,可以用U=Ed公式來進行定量計算,其中d是沿場強方向兩點間距離。另外還要的是,兩個等量異種電荷的中垂線與兩個同種電荷的中垂線的電場分布及電勢分布的特點。
18.要認清勻強電場與電勢差的關系、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變化的關系
在由電荷電勢能變化和電場力做功判斷電場中電勢、電勢差和場強方向的問題中,先由電勢能的變化和電場力做功判斷電荷移動的各點間的電勢差,再由電勢差的比較判斷各點電勢高低,從而確定一個等勢面,最后由電場線總是垂直于等勢面確定電場線的方向.由此可見,電場力做功與電荷電勢能的變化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注意在計算時,要注意物理量的正負號。
19.要認清帶電粒子經加速電場加速后進入偏轉電場的運動情形
帶電粒子在極板間的偏轉可分解為勻速直線運動和勻加速直線運動,我們處理此類問題時要注意平行板間距離的變化時,若電壓不變,則極板間場強發(fā)生變化,加速度發(fā)生變化,這時不能盲目地套用公式,而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可以憑著悟性與感覺:當加速電場的電壓增大,加速出來的粒子速度就會增大,當進入偏轉電場后,就很快“飛”出電場而來不及偏轉,加上如果偏轉電場強越小,即進入偏轉電場后的側移顯然就越小,反之則變大。
20.要對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電壓、電量、場強、電勢等物理量進行準確的動態(tài)分析
這里特別提出兩種典型情況:
一是電容器一直與電源保持連接著,則說明改變兩極板之間的距離,電容器上的電壓始終不變,抓住這一特點,那么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二是電容器充電后與電源斷開,則說明電容器的電量始終不變,那么改變極板間的距離,首先不變的場強,(這可以用公式來推導,E=U/d=Q/Cd,又C=εs/4πkd,代入,即得出E與極板間的距離無關,還可以從電量不變角度來快速判斷,因為極板上的電荷量不變則說明電荷的疏密程度不變即電場強度顯然也不變。)
21.要對閉合電路中的電流強度、電壓、電功率等物理隨著某一電阻變化進行準確的動態(tài)分析
閉合電路中的電流強度、電壓、電功率等物理量隨著某一電阻變化進行準確的動態(tài)分析(有的題目還會介入變壓器、電感、電容、二極管甚至邏輯電路等裝置或元件)是高考必考的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進行必要的訓練。
閉合電路的動態(tài)分析方法一定要嚴格按“局部→整體→局部”的程序進行。對局部,要判斷電阻如何變化,從而判斷總電阻如何變化.對整體,首先判斷干路電流回路隨總電阻增大而減小,然后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得路端電壓隨總電阻增大而增大.第二個局部是重點,也是難點.需要根據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和規(guī)律及歐姆定律交替判斷.另外,還可用“極限思維方式”來分析。如某一電阻增大或減小,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它增大到無窮大造成電路斷路或減小為零造成短路,這樣分析簡潔、快速,但要在其它物理隨這變化的電阻作單調性變化才行。
22.要正確理解伏安特性曲線
電壓隨電流變化的U-I圖線與“伏安特性”曲線I-U圖線,歷來一直高考重點要考的內容(其中電學實驗測電源的電動勢、內阻,測小燈泡的功率,測金屬絲的電阻率等等都是必考內容)。這里特別的是有兩點:
(1)首先要認識圖線的兩個坐標軸所表示的意義、圖線的斜率所表示的意義等,特別注意的是縱坐標的起始點有可能不是從零開始的。
(2)線路產的連接無非為四種:電流表內接分壓、電流表外接分壓、電流表內接限流、電流表外接限流。一般來說,采用分壓接法用的比較多。至于電流表內外接法則取決于與之相連的電阻,顯然電阻越大,內接誤差越小,反之亦然。
(3)另外,對儀表的選擇首先要注意量程,再考慮讀數(shù)的精確。
23.要準確把握“游標卡尺與螺旋測微器”讀數(shù)規(guī)律
電學實驗中關于相關的游標卡尺與螺旋測微器計數(shù)問題,這是高考經常隨著實驗考查的。但同學們總是讀錯,主要原因是沒有掌握讀數(shù)的最基本要領。只要記住,中學要求,只有螺旋測微器需要估讀,游標卡尺不需要估讀。所以應有下列規(guī)律:在用螺旋測微器計數(shù)時,只要以毫米(mm)為單位的,小數(shù)點后面一定是三小數(shù),遇到整數(shù)就加零。在用游標卡尺計數(shù)時,有十分度、二十分度和五十分度三種,只要以毫米(mm)為單位的,那么十分度的尺,小數(shù)點后面一定得保留一位數(shù),如果是二十分度和五十分度的,則以毫米為單位的,小數(shù)點后面一定保留二位數(shù)。記住這樣的規(guī)律,那么讀起數(shù)來,就不會容易出錯。
這里還有必要提示一下,關于伏特表、安培表、歐姆表等各種儀表的讀數(shù)要留心一下。
24.在電磁場中所涉及到的帶電粒子何時考慮重力何時不考慮重力
一般情況下:微觀粒子如,電子(β粒子)、質子、α粒子及各種離子都不考慮自身的重力;如果題目中告知是帶電小球、塵埃、油滴或液滴等帶電顆粒都應考慮重力。如無特殊說明,題目中附有具體相關數(shù)據,可通過比較來確定是否考慮重力。
25.要特別注意題目中的臨界狀態(tài)的關鍵詞
無論在力學還是在電學中,物理問題總會涉及到一些特殊狀態(tài),其中臨界狀態(tài)就是常見的特殊狀態(tài)。對于比較難的題目,這種狀態(tài)往往就隱含的各種條件里面,需要認真審題挖掘,建議特別注意下列關鍵詞語:“恰好“、”剛好”、“至少”等。找到了這臨界狀態(tài)的關鍵詞也就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了。
26.電磁感應中的安培定則、左手定則、右手定則以及楞次定律、電磁感應定律一定牢固掌握熟練運用
安培定則——判別運動電荷或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因電而生磁);
左手定則——判別磁場對運動電荷或電流的作用力方向(因電而生動);
右手定則——判別切割磁力線感應電流的方向(因動而生電);
楞次定律——是解決閉合電路的磁通量變化產生感應電流方向判別的主要依據。要真正準確、熟練地運用“楞次定律”一定要明白:“誰”阻礙“誰”;“阻礙”的是什么;如何“阻礙”;“阻礙”后結果如何。(注意:“阻礙”與“阻止”有本質的區(qū)別)
電磁感應定律——就是法拉弟解決“切割磁力線的導體或閉合回路產生感應電動勢”定量方法。其表達式多種多樣:
對于閉合線圈:E=n△Φ/△t=nS△B/△t=nB△S/△t;(注意:求某一段時間內通過某一電阻上的電量,往往利用此公式求解)
對于導體棒:E=BLv,E=BL2ω/2,
交流電:E=nBSωsinωt
27.解“力、電、磁”綜合題最重要的兩步驟和最主要的得分點
電磁感應與力電知識綜合運用,應該是高考重點考又是考生得分最低的問題之一。失分主要原因就是審題不清、對象不明、思路混亂。
其實,解決這類問題有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方法步驟:
第一步:就是首先必須從讀題審題目中找出兩個研究對象,一是電學對象。即電源(電磁感應產生的電動勢)及其回路(包括各電阻的串、并聯(lián)方式);二是力學對象:這個對象不是導體就是線圈,其運動狀態(tài)一般是做有一定變化規(guī)律變速運動;
第二步:選擇好研究對象后,一定要按下列程序進行分析:畫導體受力(千萬不能漏力)——→運動變化分析——→感應電動勢變化——→感應電流變化——→合外力變化——→加速度變化——→速度變化——→感應電動勢變化,這種變化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其中有一重要臨界狀態(tài)就是加速度a=0時,速度一定達到某個極值。
采分點:這類題目必定會用到:牛頓第二定律、法拉弟電磁感應定律、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動能定理、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功能原理),摩擦力做功就是使機械能轉化為熱能,電流做功就是使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阻上的熱能)。
28.交變電流中的線圈所處的兩個位置的幾個特殊的最值要記牢
閉合線圈在磁場中轉動就會產生按正弦或余弦規(guī)律變化的交流電。在這一過程中,當線圈轉動到兩個特殊位置時,其相應的電流、電動勢、磁通量大小、磁通量的變化率、電流方向都會有所不同:
第一特殊位置:線圈平面與磁場方向垂直的位置即中性面,則一定有如下情況,磁通量最大——→磁通量的變化率最?。?)——→感應電動勢最小(為0)——→感應電流最?。?)——→此位置電流方向將發(fā)生改變(線圈轉動一周,兩次經過中性面,電流方向改變兩次)。
第二個特殊位置:線圈平面與磁場方向平行的位置,所得的結果與上述相反。
有一個規(guī)律顯然看出來:磁通量的變化率、感應電動勢與感應電流變化總是一致的。
29.要正確區(qū)別交變電流中的幾個特殊的最值
在正、余弦交變電流中電流、電壓(電動勢)、功率經常涉及的幾個值:瞬時值、最大值(峰值)、有效值、平均值:
瞬時值:就是交流電某一時刻的值,即i=Imsinωt;e=Emsinωt;
峰值(最值):Em=nBSω(注意電容器的擊穿電壓);Im=Em/(R+r);
有效值:特別注意有效值的定義,只能對于正弦或余弦交流而言,各物理量才有的關系。如果其它類型的交流電唯一方法就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在相同時間內所對直流電發(fā)熱相等來計算得出。
平均值:就是交變電流圖像中的圖線與時間所圍成的面積與所對應的時間比值。特別用在計算通過電路中某一電阻的電量:q=△Φ/R。
30.要正確理解變壓器工作原理
會推導變壓器的電流、電壓比,會畫出電能輸送的原理圖變壓器改變電壓原理就是利用電磁感應定律設計的。通過該定律可以直接得到理想變壓器的原、副線圈上的電壓比U1/U2=n1/n2;利用輸出功率等于輸入功率的關系也很快得出原、副線圈上的電流比:I1/I2=n1/n2。這里只指只有一個副線圈情形,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副線圈,那么必須還是按照電磁感應定律去推導。
這里特別說明的要注意“電壓互感器”與“電流互感器”的原理與接法。
31.要正確理解振動圖像與波形圖像(橫波)
應該從研究對象進行比較(一個質點與無數(shù)個質點);
應該從圖像的意義進行比較(一個質點的某時刻的位置與無數(shù)質點在某一時刻位置);
應該從圖像的特點進行比較(雖然都是正弦曲線,但坐標軸不同);
應該從圖像提供的信息進行比較(相似的是質點的振幅,回復力,但不同的是周期、質點運動方向、波長等);
應試從圖像隨時間變化進行比較(一個是隨時間推移圖像延續(xù)而形狀不變,一個是隨時間推移,圖像沿傳播方向平移);
[注]:一個完整的曲線對于振動圖來說是一個周期,而對于波形圖來說卻是一個波長。
判斷波形圖像中質點在某一時刻的振動方向,可以用“平移法”、“太陽照射法”、“上下坡法”、“三角形法”等。
32.要認清“機械波與電磁波(包括光波)”、“泊松亮斑”與“牛頓環(huán)”的區(qū)別
機械波與電磁波(包括光波),雖然都是波,都是能量傳播的一種形式,都具有干涉、衍射(橫波還有偏振)特性,但它們也還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如:
(1)機械波由做機械振動的質點相互聯(lián)系引起的,所以它傳播必須依賴介質,而電磁波(包括光波)是由振蕩的電場與振蕩的磁場(注意,是非均勻變化的)引起的,所以它的傳播不需要依靠質點,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2)機械波從空氣進入水等其它介質時,速度將增大,而電磁波(包括光波)剛好相反,它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機械波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3)機械波有縱波與橫縱,而電磁波就是橫波,具有偏振性;
[注]:兩列波發(fā)生干涉時,必要有一點條件(即頻率相同),產生干涉后,振動加強的點永遠加強,反之振動減弱的點永遠減弱。
“泊松亮斑”與“牛頓環(huán)”的區(qū)別這兩個重要光學現(xiàn)象,非常相似,都是圓開圖像,但本質有區(qū)別。
泊松亮斑:當光照到不透光的小圓板上時,在圓板的陰影中心出現(xiàn)的亮斑(在陰影外還有不等間距的明暗相間的圓環(huán))。這是光的衍射現(xiàn)象;
牛頓環(huán):是用一個曲率半徑很大的凸透鏡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觸,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時,可以看到接觸點為一暗點,其周圍為一些明暗相間的彩色圓環(huán);而用單色光照射時,則表現(xiàn)為一些明暗相間的單色圓圈。這些圓圈的距離不等,隨離中心點的距離的增加而逐漸變窄。這是光的干涉現(xiàn)象。
33.關于“多普勒效應”、“電流的磁效應”、“霍爾效應”、“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的比較
這幾種重要物理效應,分散在課本中,我們可以集結到一起進行綜合比較:
多普勒效應:這是聲學中的一種現(xiàn)象,即聲源向觀察靠近時,觀察者將聽到聲源發(fā)出的頻率變高,反之背離觀察者頻率將變低。
電流的磁效應:就是通電導線或導電螺旋管周圍產生磁場的現(xiàn)象。
霍爾效應:就是將載流導體放在一勻強磁場中,當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垂直時,導體將在與磁場、電流的垂直方向上形成電勢差(也叫霍爾電壓),這個現(xiàn)象就稱之為霍爾效應。
光電效應:就是將一束光(由一定頻率的光子組成的)照射到某金屬板上,金屬板表面立即會有電子逸出的現(xiàn)象(這種電子稱之為光電子)。這一效應不僅說明光具有粒子性還說明光子具有能量。
康普頓效應:就是當光在介質中與物質微粒相互作用而向不同方向傳播,這種散射現(xiàn)象中,人們發(fā)現(xiàn)光的波長發(fā)生了變化。這一現(xiàn)象叫康普頓效應,它不僅說明光具有粒子性有能量外還說明光具有動量。
34.掌握人類對“原子、原子核”認識的發(fā)展史
談到原子與原子核首先要記住兩個重要人物:一個因為陰極射線而發(fā)現(xiàn)電子說明原子內有復雜結構的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一個是因為發(fā)現(xiàn)天然放射現(xiàn)象而說明原子核內有復雜結構的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