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詩經(jīng)兩首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4《兩種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學案。
《兩種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學案一、教學內容:兩種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shù)量、總價以及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這兩組數(shù)量關系。
[2.認識這些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中各種不同數(shù)量的求法,會應用這些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術語的能力和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shù)量、總價以及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這兩組數(shù)量關系。]
難點:初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術語的能力和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談話:同學們,這有一些物品的價格信息,請你來做售貨員,算一算要花多少錢?(出示教材P52例4)
(二)探索發(fā)現(xiàn)
1、教學例4
(1)籃球每個80元,買3個要多少錢?
(2)魚每千克10元,買4千克要多少錢?
學生嘗試列式解答,指名匯報并板書。
[師:說一說,這兩道題的條件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求什么的問題?
總結:兩道題都是講的買商品的價錢問題,題中籃球每個80元、魚每千克10元,這樣的每一件商品的價錢是單價(板書:單價),買3個、買4千克這樣買的件數(shù)是數(shù)量(板書:數(shù)量),求一共用的錢是總價(板書:總價)。]
師:找一找,數(shù)學書的單價是多少?你還知道哪些物品的單價。
師:說一說第(1)題中籃球的單價、數(shù)量、總價各是多少,怎樣求總價?(2)題呢?
[從上兩題中你能發(fā)現(xiàn)單價、數(shù)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嗎?生概括并板書
想一想如果知道總價、數(shù)量怎樣求單價呢?生匯報
如果知道總價和單價又該怎樣求數(shù)量呢?生匯報
總結:我們在識記這一組數(shù)量關系時,只要記住“單價×數(shù)量=總價”就可以根據(jù)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就能想出“總價÷數(shù)量=單價”“總價÷單價=數(shù)量”]
2、教學例5
出示例題,獨立解答
(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70千米,4小時行多少千米?
(2)一人騎自行車每分鐘行225米,10分鐘行多少米?
學生嘗試列式解答,指名匯報并板書。
師:說一說,這兩道題的條件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求什么的問題?
[總結:兩道題都是講的行程問題,題中每小時行70千米、每分鐘行225米,這樣的在一個單位時間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書:速度),所用的4小時、10分鐘是行走的時間(板書:時間),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這樣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書:路程)。]
師:說一說第(1)題中汽車的速度、時間、路程各是多少,怎樣求路程?(2)題呢?
[從上兩題中你能發(fā)現(xiàn)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嗎?生概括并板書。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該知道哪兩個條件呢?怎樣列式?生匯報
如果求時間,又該知道哪兩個條件呢?怎樣列式?生匯報]
總結:我們在識記這一組數(shù)量關系時,只要記住“速度×時間=路程”就可以根據(jù)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就能想出“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
(三)鞏固發(fā)散
教材P52-P53做一做,指名匯報
(四)評價反饋
說一說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兩種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單價×數(shù)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
總價÷數(shù)量=單價路程÷時間=速度
總價÷單價=數(shù)量路程÷速度=時間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shù)量、總價以及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并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這兩組數(shù)量關系。認識了這些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中各種不同數(shù)量的求法,會靈活應用這些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延伸閱讀
《蒲公英》兩種對比教案
《蒲公英》兩種對比教案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是篇童話,文章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蒲公英的種子生根發(fā)芽的故事,其中兩顆種子不聽太陽公公的勸告,執(zhí)意要落到沙漠和湖面,導致了干死和淹死的結果,教育學生要聽別人的勸告,不要一意孤行,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文章對話多,語言富有個性,適合小學生分角色朗讀和表演。
設計理念:
1、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自學方法,引導自學。
2、以讀為主,在讀中識字詞,感知課文,細悟道理。
3、抓住心理,采用分角表演、讀、錄音播放、故事會等策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
教學目標:
1、認識一類、二類生字,會用生字組詞,會用“囑咐”說一句話,會寫“絨、球……”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復述課文。
3、讓學生明白:做事不要一意孤行,要聽從別人的勸告,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要符合實際。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明白做任何事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要符合實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等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感知課文,理清脈絡。
2、認識生字詞。
一、談話導入認識蒲公英
1、(播放歌曲《蒲公英》,幻燈演示蒲公英的生長過程)師:認識它嗎?(生認,師板書:蒲公英,提示:pú,不能寫成“莆”)
二、初讀感知自主識字詞
1、師配樂范讀課文,你都聽懂了什么?(生交流)
2、生自讀,明要求。
(1)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2)挑出生字詞,將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
(3)蒲公英的種子都到哪些地方去旅行?結果分別怎樣?
3、檢查自讀效果。
(1)認識生字詞
a、出示生字詞
róngqiújiàngzhǔfubiǎomò
絨球降落傘囑咐表面沙漠
huònífùwēngpōjìng
迷惑泥土富翁湖泊競相開放
nícànqiáoyǒulín
泥巴金燦燦瞧黑黝黝波光粼粼
b、指名認讀、重點提示:“翁”不能讀成“wōng”,“競”是后鼻音,“泊”是多音字,會組詞,“囑咐”的“咐”在詞中讀輕聲。
c、認生字(不帶拼音)
(2)檢查讀課文
指名讀、正音、評議
(3)感知課文理清脈絡
a、風兒一吹,蒲公英的種子要去旅行了?你是從課文哪個自然段知道的?(第一自然段)指導學,表演讀。
b、蒲公英的種子都到哪些地方去旅行了?(板書:沙漠,湖泊,泥土,)課文的哪幾個自然段寫了旅行的過程?
c、結果如何?(板書:干死、淹死、茁壯成長),指導讀第四自然段,理解:茁壯成長、競相開放)
4、讀文質疑(機動)
三、總結拓展激發(fā)探究期待
1、如果你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你想落到哪兒?為什么?
2、兩顆蒲公英的種子為什么會有那樣的結果?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支探究。
板書:8、蒲公英
沙漠干死
湖泊淹死
泥土茁壯成長
作業(yè):
一、看拼音寫詞語
róngqiújiàngluòsǎnzhǔfumíhuò
()()()()
fùjìngxiāngkāifàngnítǔqīnqiè
()翁()()()
二、讀課文填空
第二年的春天,落在里的蒲公英種子早已;落在
里的種子早已;只有落在里的種子起來,他們在金燦燦的陽光下,把大地裝點得更加美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精讀感悟。
2、指導書寫生字。
一、復習導入
二、細讀課文明白道理
1、小組分角色讀二、三自然段,理解“囑咐”,太陽公公是怎樣囑咐蒲公英的種子的?(會用“囑咐”說話)指導讀出親切的語氣。
2、兩顆小種子為什么不愿到泥土中去,它們看中的是什么樣?(認識到只看表面現(xiàn)象容易受迷惑)指導讀出“不屑”、“得意”等到語氣。
3、小組分角色表演、比賽。
三、升華拓展
1、如果你是太陽公公,會怎樣勸告兩顆想落到沙漠、湖泊里的小種子?(引導“做事不可一意孤行,要聽經(jīng)驗豐富的人的勸告)
2、指導復述,開《蒲公英》故事會。
四、指導書寫生字(略)
板書、作業(yè)(略)
B8《蒲公英》教學設計
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生動有趣、頗有深意的童話故事,講的是兩顆小蒲公英的種子不聽從太陽公公的勸告,禁受不住外界的誘惑,結果遭遇可怕后果的故事,教育學生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善于聽從有益的勸告。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新詞,兩條綠線里的3個字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會用“囑咐”造句。
4、排演課本劇,讓學生在讀中、演中明白做事不能一意孤行,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積累疊詞:金光閃閃、波光粼粼、黑黝黝。
2、教育學生理解不要被事物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善于聽從有益的勸告和指導。
教學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認識本課10個生字新詞,兩條綠線里的3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
2、精讀領悟課文,了解不同蒲公英的境遇,并領悟這種不同境遇的原因。
3、表演、朗讀課文。
教學流程:
一、出示謎語,激趣導入
1、師:同學們,老師剛剛從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風車謎社》那兒回來,金龜子姐姐聽說我們希望小學三(2)班的同學最聰明,就托我給同學們帶來一道謎語,誰猜中了就獎勵智慧星一顆,同學們想不想要?。?/p>
2、投影出示謎語(蒲公英)生猜,師獎勵,激活氣氛。
3、板書課題8蒲公英(貼圖片)
4、過渡:這些小傘兵離開了媽媽,飄飄蕩蕩來到大地上,他們后來落到哪里?生活得怎樣呢?我們一起走進童話世界,走進課文,來關注他們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投影出示自讀要求:
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識生字。
②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弄清不理解的詞語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③長句多讀幾遍,讀通讀順課文,標上自然段序號。
④完成填空題。
一顆種子落到里,第二年春天;另一顆種子落到里,第二年春天,只有落在里的種子起來。
2、指名讀、自讀要求。
3、學生按要求分組自由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4、檢查自學情況。
①投影生字詞
róngqiújiàngzhǔfubiǎomò
絨球小降落傘囑咐表面沙漠
huònífùwēngpō
迷惑泥土富翁湖泊
pō湖泊
泊
bó停泊
②指名當小老師領讀,生評議,再讀,師獎勵。
③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識記生字,并請學生當小老師觀察并指導書寫生字,生描紅,師巡視鼓勵。
④反饋。
⑤過渡:這些生字大家都認識了,現(xiàn)在把它們送回課文,大家還能認識它們嗎?指導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師鼓勵學生自己評議,并相機指導理解“囑咐”,指導學生造句。
三、再讀課文,完成填空
1、師:這篇童話當中有3個主要人物,它們都是誰呢?
生答。
2、師:剛才同學們讀得真好,引得老師也想和同學們一起讀,現(xiàn)在老師來扮演太陽公公,第一、二組同學讀旁白,第三組同學讀第一顆種子,第四組讀第二顆種子,比一比,看誰讀得最認真。
3、分角色表演讀(相機出示,沙漠、湖泊、泥土課件)。
4、出示填空題,學生完成填空后指名答,師板書。
5、齊讀填空題。
四、表演課本劇,拓展延伸
1、師:讀了課文后,我們是不是很想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啊。
2、指名學生戴上頭飾表演課本劇。
3、評議。
4、師: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明白了什么呢?以后我們要怎么做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東西表面很吸引人,實際上卻非常有害呢?
生答。
師總結。表面看起來很漂亮的東西,其實是陷阱,而那些真正有用的東西卻總是樸實無華的,所以我們要聽從大人們有益的忠告,努力進取,將來把祖國大地裝扮更加美麗!
五、實踐延伸:想一想,蒲公英的種子還會落在哪些地方?分小組畫一畫,演一演,下節(jié)課我們來辦一個繪畫、表演比賽,看哪一小組最有創(chuàng)意!
8薄公英
附:板書設計
金光閃閃沙漠干死
銀花朵朵湖泊淹死
黑黝黝泥土茁壯成長
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復習鞏固復述課文。
2、繪畫、表演、深化主題。
教學流程:
一、復習舊、鞏固。
二、小組復述課文。
三、分組繪畫比賽。
四、表演小品深化主題。
《白楊》兩種句式教學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容。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這樣可以讓同學們很容易的聽懂所講的內容,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楊》兩種句式教學”,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教《白揚》一課,要求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種句式造句,一位教師是這樣組織訓練的:
一、仿造:教師讓大家讀課文原句后,讓學生想想還有哪些事物具有白楊樹這種品格?大家想起了《冬夜雜詠》中的紅梅、青松、秋菊,便仿造:
哪兒最寒冷,紅梅就在哪兒開放。哪兒又高又險,哪兒就有青松挺立。不管寒風凜冽,不管冬雪飄零,紅梅總是傲然開放。不管是嚴寒還是酷署,不管是狂風還是暴雨,青松總是挺立在高高的山崖上。
二、接著教師要求學生以爸爸的高尚行為品質為內容造句。
哪兒的建設需要爸爸,哪兒就有爸爸的身影。不管邊疆的工作環(huán)境多么差,不管邊疆有生活多么苦,爸爸總是堅持在邊疆工作。
三、教師又要求以身邊象爸爸那樣的人為內容造句。
我爸爸是司機,哪兒需要車運輸,他就把車開到哪兒。老師就象白楊,哪兒的孩子需要知識,哪兒就有老師傳播知識的身影。
四、最后教師還要求學生以自己的志向為內容造句。
我長大后祖國哪兒需要,我就到哪兒去工作。我要像白楊一樣,不管風吹雨打,不管嚴寒酷暑,總是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努力工作。
【評析】
造句是語文課堂訓練最常見的形式,多數(shù)作法是讓學生模仿課文寫句子,訓練缺少了強度。這位教師并不這樣做,他從模仿入手,由易漸難,步步為營,擴大思路,達到仿中有創(chuàng),練得十分酣暢。正是在這種反復練習之中,學生的語言、思維訓練不斷深化,不斷擴大。這種扎扎實實的訓練手段,是很值得借鑒的。
《她是我的朋友》兩種教學
老師要承擔起對每一位同學的教學責任,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兩點都要堅持制定出一份最詳細的教學計劃。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你知道怎樣才制作一份學生愛聽的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她是我的朋友》兩種教學”,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設計思路1]
在略讀課文的基礎上,畫出并通過對描寫小男孩獻血時神態(tài)、動作的句子的精讀,體會他內心活動的變化,滲透無私奉獻的友愛教育,同時學習抓住關鍵詞語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讀書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提出本課學習任務
1.由《狼牙山五壯士》的簡單回顧,引入學習戰(zhàn)爭時期的另一個感人故事,揭示課題。
2.讀讀閱讀提示,提出學習任務與要求。
①略讀課文,想想小男孩獻血時是怎樣想的?
②讀讀課文,畫出描寫小男孩獻血時神態(tài)、動作的句子,思考他內心活動有什么變化。
③把你想到的與同學交流,再有感情地把課文多讀幾遍。
二、略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學生根據(jù)學習要求,自主略讀課文,邊讀邊想邊畫邊交流,教師巡回指導,了解學習情況,滿足學生即時求助需要。
三、品讀──揣摩內心活動變化
(一)交流自讀情況與感受
1.交流一:你知道他獻血時是怎么想的嗎?你是從什么地方知道的?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不作深入的啟發(fā)和講解,而是讓學生自由地充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了解學生的閱讀方法和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為下一步重點品讀作好鋪墊。
2.交流二:把你畫出的小男孩獻血的神態(tài)、動作的句子,讀給同學們聽一聽,并簡要說說自己體會到什么。
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也不作深入的啟發(fā)和講解,而是讓學生交流畫出的句子有哪些,以及自己的體會是什么,了解學生對小男孩內心活動變化的理解程度,為下一步重點品讀作好鋪墊。
(二)品讀重點詞句,揣摩小男孩內心活動的變化
(1)出示導讀題:
依照下面的例子,根據(jù)你所畫的表現(xiàn)阮恒獻血時神情、動作的語句,提出問題,并試著自己解決,然后與同學交流。例: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阮恒舉手時為什么顫抖?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舉起來?)
(2)集中品讀:聯(lián)系第12自然段體會阮恒沉默是在猶豫,顫抖放下去是因為對獻血、對死亡很害怕,又舉起來是要堅持獻血。然后以朗讀體味加深感悟:為什么愿意這樣做呢?小男孩是怎么說的呢?
(3)小組討論:她是我的朋友,阮恒這樣說的時候,他是怎么想的?你從這句話想到了什么?體會小男孩為朋友愿意無私奉獻的精神。
(三)有感情朗讀,體會小男孩的內心變化與奉獻精神
1.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選擇一句或一段進行有感情朗讀。
2.有感情朗讀第514自然段。
四、回顧──升華文章思想感情
自由談談學習本課后的感受,再有感情地把課文多讀幾遍。
[設計思路2]
在略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探究研讀專題;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討論、探究;最后通過各個側面問題的匯總交流和重點品味,讓學生體會小男孩獻血時內心活動的變化,滲透無私奉獻的友愛教育,學習探究性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一、略讀──提出研讀問題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由紅十字會宣傳義務獻血的課件或教師義務獻血的事情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2.根據(jù)閱讀提示略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初略課文情境。
3.交流略讀情況與感受,提出研讀問題。讓學生說說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再引導學生從題目處、提示處、關鍵處、疑問處、省略處等地方提出問題,教師梳理歸納出幾個有代表性的研讀問題:①小男孩獻血時是怎么想的?②小男孩在獻血過程中內心活動有什么變化?③醫(yī)生對小男孩說了些什么,小男孩就立刻停止了哭泣?④小男孩為什么愿意這樣做呢?⑤小男孩說她是我的朋友這句話時心里是怎么想的?⑥為什么用她是我的朋友做題目?⑦獻血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個問題留待課后拓展性閱讀解決)?
4.分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一個或兩個問題,同一問題的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或者,先組成學習小組,由學習小組討論確定本組研讀專題。
二、探究──進入研讀階段
1.討論研讀方法。小組討論所選問題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研讀,提出研究方法。教師參與討論,并相機給予指導,如小男孩在獻血過程中內心活動有什么變化?這一專題可以采用:①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②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體會;③朗讀品味進行體會。
2.合作研讀課文。各小組自行合作研讀所確定的問題。教師巡回了解研讀情況和感悟程度,并給予適時適度的啟發(fā)與指導。
三、交流──反饋研讀情況
1.準備發(fā)言提綱。各小組從三個方面準備發(fā)言提綱,討論發(fā)言內容:①本組確定的研讀問題是什么?②本組是怎樣研讀的(過程)?③研讀后有什么收獲?
2.交流研讀情況。由各小組派代表發(fā)言,交流第一、二、三個問題,再交流第四、五、六個問題,分兩個層次從一般性理解到深層次體會。要求其他組認真傾聽,邊聽邊準備提出疑問或補充發(fā)言。
3.質疑問難。小組代表發(fā)言后學生提出質疑。教師對研讀不足的地方進行相機引導。如,小男孩說她是我的朋友這句話時心里是怎么想的?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男孩,你沉默時會想些什么?舉起手來時會想些什么?又放下手去時你會想些什么?再舉起手來時會想些什么?這樣,通過將心比心,體會小男孩的內心活動變化。又如,為什么用她是我的朋友做題目?可以這樣引導:①你能不能給這篇文章另擬個題目?②比一比這些題目中哪個題目用得好?為什么?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思想感情方面去體會這個題目在文中的作用。
四、融合──升華研讀成果
1.引導學生根據(jù)板書(神態(tài)與動作的重點詞),簡要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與思想感情。
2.指導并練習帶著感悟進行有感情朗讀課文。
3.課后延伸:①寫幾句送給朋友的贈言;②寫寫讀后感。
“草船借箭”的兩種教法
草船借箭的兩種教法
學生視角:
草船是什么樣的船?為什么文章中用了借箭?整個故事發(fā)生在原因、經(jīng)過、結果怎樣?生動的情節(jié)吸引著學生學生邊讀邊思,激發(fā)著學生學習熱情。
難點:抓住課文內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師思考:
課文是根據(jù)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學《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jié)改寫的。記敘了孫劉聯(lián)合抗曹的過程中,諸葛亮與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周瑜的暗算,表現(xiàn)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知過人。文章內容情節(jié)生動曲折,人物形象鮮活,人物關系微妙,中心突出。教學中應把握好文章贊揚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中心,結合學生對文章已有的認知基礎,課內外結合,長文短教。
重點:從草船借箭中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體會他的神機妙算。
設計特色:課內外結合,長文短教,讀中感悟。
信息資料:
1、師生共同閱讀《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內容資料。
2、查閱搜集介紹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關資料。
3、船模型及相關的演示材料。
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理解諸葛亮之所能神機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為他具有知自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認識諸葛亮識大體、顧大局的寬廣胸懷。
2、幫助學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3、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方法一:
理由:全文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fā)展順序進行敘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
程序:
一、提示課題,點出借字。
據(jù)課題:你認為文章應該寫些什么內容?哪個字是題目的中心詞?全文突出哪能個字?
二、理出脈絡,圍繞借字。
A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B借箭的經(jīng)過怎樣?
C借箭的結果如何?
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然后組織討論。并據(jù)以上問題給文章劃分段落。
三、掌握重點,突出借字。
借箭的經(jīng)示是第三段(按三段分)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A在借箭前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為什么強調不能讓周瑜知道?
B等到什么時候才去開船借箭?為什么等到這個時候?
C把船停在哪里?怎樣停的?為什么?
D借箭時,諸葛亮表現(xiàn)怎樣?說明什么?
E你認為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知天---預測準三天內必有大霧,回來時順風順水。
知地----大霧中能所船信在受箭最佳的地方。
知人------魯肅忠厚(保密備船)曹操多疑,不睹虛實,不敢輕意出擊。
表現(xiàn)了諸葛亮足智多謀、才華卓越。并通過周瑜與諸葛亮的語言、行動的對比,表現(xiàn)出諸葛亮顧全大局,豁達大度的風范,反襯出周瑜氣量狹窄,妒能忌賢,不顧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難,加害諸葛亮的卑鄙行徑。
四、復述鞏固,抓住借字。
五、演讀欣賞,體會借字。
方法二:
理由:文章中心主要是贊揚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是貫穿在文中的主要線索。
程序:
一、復習導入。
組織學生進行補題練習,練習分清前因后果,訓練有條理地表達。
()草船()借箭。
二、抓住中心詞,突出重難點。
1、引導通讀全文,思考: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諸葛亮神機妙算)結合中心詞進行質疑,師生共同梳理。
(1)課文哪些內容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諸葛亮為什么能做到神機妙算?
2、引導學生分組研讀課文,針對思考題進行討論。教師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建議,從知天、知地、知人三個方面,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并強調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理解體會。
(抓住中心詞,讀書質疑,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3、交流匯報,互相補充。共同操作,深刻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引導復述課文。
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互相補充、評價,深刻理解課文內容。
師生共同利用準備的教具,邊讀邊演示借箭過程,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練習復述課文。
(培養(yǎng)合作交流意識,評價意識,動手實踐能力。)
4、小結: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填空。諸葛亮是一個()的人。
三、感情朗讀,整體回顧。
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整體回顧全文內容,理解故事深層次的前因后果。(周瑜妒忌設局陷害;孔明大敗失敗周郎。)
四、再回課題,學后質疑、解疑。課題中的借換成取騙受偷行不行,為什么?
五、拓展表演,綜合實踐。
利用手中搜集的關于三國人物的資料,表演文中的故事。
資料:
1、《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長篇小說,一百二十回,羅貫中著。羅貫中,元末明初人,名本,號湖海散人,杭州人?!度龂萘x》的內容是描寫東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之間的歷史事件,重點描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的軍事、政治、外交斗爭及興衰過程。它以三國歷史為骨架,其基本輪廓和基本線索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動與歷史記載相去不遠,但具體內容和血肉部分則出于虛構創(chuàng)作。它代表了中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最高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群眾中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2、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生于山東瑯琊的一個官僚世家。
3、周瑜:字公瑾,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總督東吳兵馬。
4、魯肅:字子敬,三國時東吳名將,周瑜死后,他總督東吳兵馬。
5、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漢獻帝時為丞相。
乘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教案示例
課題:乘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術語表達數(shù)量關系的能力.
2.運用數(shù)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自己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
通過實例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這些數(shù)量關系,并在解答應用題的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
教學難點
使學生熟練運用這些術語和關系式.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口算:
30×40= 6×40= 200×20= 80×50=
12×8= 32×20= 150×4= 240÷2=
二、探究新知.
1.導入: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有各種數(shù)量關系.在乘法應用題中有哪些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板書:乘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2.數(shù)學例1: 認識:單價×數(shù)量=總價
(1)例1.鉛筆每枝5角,買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籃球每個70元,買2個用:
70×2=140(元)
魚每千克9元,買4千克用:
9×4=36(元)
(2)引導學生明確:以上三個問題都是買東西用錢的事.
每件商品的價錢叫單價;買了多少叫數(shù)量;一共用多少錢叫總價.
第一個問題里的單價是5角,數(shù)量是3枝,總價是1元5角.
第二個問題里的單價是70元,數(shù)量是2個,總價是140元.
第三個問題里的單價是9元,數(shù)量是4千克,總價是36元.
從例1可以看出,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之間的關系是:單價×數(shù)量=總價
(3)反饋練習:
① 口答:每件商品的價錢叫( ),買多少叫( ),一共用多少錢叫( ),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
② 請你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數(shù)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3.教學例2.認識:單產(chǎn)量×數(shù)量=總產(chǎn)量
(1)例2.每棵蘋果樹平均收蘋果25千克,3棵蘋果樹收:
25×3=75(千克)
菜園每畦產(chǎn)菠菜150千克,4畦產(chǎn)菠菜:
150×4=600(千克)
(2)討論思考:這兩個問題都是說的什么事?這兩個問題中單產(chǎn)量、數(shù)量、總產(chǎn)量分別是什么?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chǎn)量、數(shù)量和總產(chǎn)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3)學生匯報:這兩個問題都是說有關生產(chǎn)數(shù)量的事情.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chǎn)多少菜叫做單產(chǎn)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shù)量;把一共收多少蘋果或產(chǎn)多少菜叫總產(chǎn)量.
第一個問題里的單產(chǎn)量是25千克,數(shù)量是3棵,75是總產(chǎn)量.
第二個問題里的單產(chǎn)量是150千克,4畦是數(shù)量,600是總產(chǎn)量,
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chǎn)量、數(shù)量和總產(chǎn)量之間的關系是:
單產(chǎn)量×數(shù)量=總產(chǎn)量
(4)反饋練習:
① 回答: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chǎn)多少菜叫(單產(chǎn)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shù)量).
② 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數(shù)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三、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哪兩種數(shù)量關系?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 )×(?。娇們r(?。翑?shù)量=總產(chǎn)量
2.判斷下面各題的對錯.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價錢和買的袋數(shù),求總價應用洗衣粉單價乘袋數(shù).()
(2)生產(chǎn)隊有土地20畝,每畝產(chǎn)糧400公斤,共產(chǎn)糧多少公斤,是求數(shù)量的題目()
五、布置作業(yè).
1.編一道已知單價和數(shù)量求總價的應用題.
2.編一道已知單產(chǎn)量和數(shù)量求總產(chǎn)量的應用題.
秋天:兩種不同的現(xiàn)代散文美
解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關鍵詞語(句):悲涼、一碗濃茶、疏疏落落尖細且長的秋草、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掃帚的絲紋、潛意識下的落寞、深沉、秋蟬衰弱的殘聲、都市閑人、黃酒/白干、稀影饃饃、鱸彭大蟹、黃彤駱駝
錢理群先生在《品一品故都的秋味》中批評過一種分析作品的線性的思維模式:時代是苦悶的,作家必定時時處處陷入單一的苦悶中,他寫出的每一篇作品必然充滿單一的苦悶感。④在分析郁達夫的這篇文章時,這樣的模式曾經(jīng)風行一時,產(chǎn)生過大同小異的賞析文章。諸如: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遣活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由于作家身處的時代在作家內心投下深沉的憂慮或孤獨者冷落之感的陰影。因此作者筆下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自然也就籠上了一層主觀情感色彩。②這樣的分析是很離譜的。在一篇藝術性的散文中,投上一層主觀感情色彩居然成了問題,言下之意,不帶主觀感情色彩的散文才是正宗。從這里可以看出,困擾了我們近一個世紀的機械唯物論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至今仍然蒙蔽著一些并不缺乏寫作能力的論者的眼睛。
藝術性散文并不是科學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審美的,而審美的特點就是作者主觀的感情,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感情。如果在這一點上含混不清,就失去了欣賞的前提。
分析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的困難還在于:文章中的趣味和中學生的情感經(jīng)驗有很大的距離。對剛剛畢業(yè)的中學生的調查結果表明,雖然有相當一部分憑直覺就能感到文章挺好,但是多數(shù)說不清好在何處,許多學生讀后的感覺是很一般,也有人覺得不太好,僅僅是出于對郁達夫大名的景仰而不敢貿(mào)然直言。多數(shù)學生感到十分茫然,不甚明白,為什么要把這樣的文章選到課本中來。
問題之所以產(chǎn)生,是看不清楚的,只有還原到豐富、復雜的背景中去,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萬綠叢中一點紅,有了綠色作背景,紅色哪怕只有一點,也有足夠鮮明的視覺沖擊力。
比較有兩種,一是同類比較,二是異類比較。同類比較要容易一些,異類比較,需要的抽象力度要高的多。這是因為,比較不同類作品,要在相似點上進行,就需要撇開各自豐富的屬性,僅僅抓住一個共同點,這是需要抽象的魄力的。同類比較,相似點是現(xiàn)成的,比較就相當容易?!豆识嫉那铩罚铝⑵饋砜?,特點并不很容易看出來。找一個同類作品來比較,例如老舍的《濟南的秋天》中,就不難抓住分析矛盾的契機了。
《草船借箭》的兩種教法
【學生視角】
草船是什么樣的船?為什么文章中用了借箭?整個故事發(fā)生在原因、經(jīng)過、結果怎樣?生動的情節(jié)吸引著學生學生邊讀邊思,激發(fā)著學生學習熱情。
【難點】
抓住課文內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師思考】
課文是根據(jù)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學《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jié)改寫的。記敘了孫劉聯(lián)合抗曹的過程中,諸葛亮與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周瑜的暗算,表現(xiàn)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知過人。文章內容情節(jié)生動曲折,人物形象鮮活,人物關系微妙,中心突出。教學中應把握好文章贊揚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中心,結合學生對文章已有的認知基礎,課內外結合,長文短教。
【重點】
從草船借箭中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體會他的神機妙算。
【設計特色】
課內外結合,長文短教,讀中感悟。
【信息資料】
1、師生共同閱讀《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內容資料。
2、查閱搜集介紹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關資料。
3、船模型及相關的演示材料。
【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理解諸葛亮之所能神機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為他具有知自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認識諸葛亮識大體、顧大局的寬廣胸懷。
2、幫助學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3、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方法一
〖理由〗
全文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fā)展順序進行敘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
〖程序〗
一、提示課題,點出借字
據(jù)課題:你認為文章應該寫些什么內容?哪個字是題目的中心詞?全文突出哪能個字?
二、理出脈絡,圍繞借字
1、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2、借箭的經(jīng)過怎樣?
3、借箭的結果如何?
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然后組織討論。并據(jù)以上問題給文章劃分段落。
三、掌握重點,突出借字
借箭的經(jīng)示是第三段(按三段分)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1、在借箭前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為什么強調不能讓周瑜知道?
2、等到什么時候才去開船借箭?為什么等到這個時候?
3、把船停在哪里?怎樣停的?為什么?
4、借箭時,諸葛亮表現(xiàn)怎樣?說明什么?
5、你認為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知天──預測準三天內必有大霧,回來時順風順水。
知地──-大霧中能所船信在受箭最佳的地方。
知人────魯肅忠厚(保密備船)曹操多疑,不睹虛實,不敢輕意出擊。
表現(xiàn)了諸葛亮足智多謀、才華卓越。并通過周瑜與諸葛亮的語言、行動的對比,表現(xiàn)出諸葛亮顧全大局,豁達大度的風范,反襯出周瑜氣量狹窄,妒能忌賢,不顧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難,加害諸葛亮的卑鄙行徑。
四、復述鞏固,抓住借字
五、演讀欣賞,體會借字
方法二
〖理由〗
文章中心主要是贊揚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是貫穿在文中的主要線索。
〖程序〗
一、復習導入
組織學生進行補題練習,練習分清前因后果,訓練有條理地表達。
()草船()借箭。
二、抓住中心詞,突出重難點
1、引導通讀全文,思考:
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諸葛亮神機妙算)結合中心詞進行質疑,師生共同梳理。
⑴課文哪些內容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⑵諸葛亮為什么能做到神機妙算?
2、引導學生分組研讀課文,針對思考題進行討論。教師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建議,從知天、知地、知人三個方面,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并強調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理解體會。
(抓住中心詞,讀書質疑,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3、交流匯報,互相補充:
共同操作,深刻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引導復述課文。
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互相補充、評價,深刻理解課文內容。
師生共同利用準備的教具,邊讀邊演示借箭過程,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練習復述課文。
(培養(yǎng)合作交流意識,評價意識,動手實踐能力。)
4、小結:
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填空。諸葛亮是一個()的人。
三、感情朗讀,整體回顧
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整體回顧全文內容,理解故事深層次的前因后果。
(周瑜妒忌設局陷害;孔明大敗失敗周郎。)
四、再回課題,學后質疑、解疑
課題中的借換成取騙受偷行不行,為什么?
五、拓展表演,綜合實踐
利用手中搜集的關于三國人物的資料,表演文中的故事。
【資料】
1、《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長篇小說,一百二十回,羅貫中著。羅貫中,元末明初人,名本,號湖海散人,杭州人?!度龂萘x》的內容是描寫東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之間的歷史事件,重點描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的軍事、政治、外交斗爭及興衰過程。它以三國歷史為骨架,其基本輪廓和基本線索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動與歷史記載相去不遠,但具體內容和血肉部分則出于虛構創(chuàng)作。它代表了中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最高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群眾中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2、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生于山東瑯琊的一個官僚世家。
3、周瑜:字公瑾,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總督東吳兵馬。
4、魯肅:字子敬,三國時東吳名將,周瑜死后,他總督東吳兵馬。
5、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漢獻帝時為丞相。
6、原著中對大霧的描寫: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蒼茫,浩乎無際。甚則穹昊無光,朝陽失色;反白晝?yōu)榛椟S,變丹青為水黑。
7、原著本章小結:
濃濃霧露滿長江,天地難分水渺茫,二十舟船能擺列,萬余弩弓盡施張,飛蝗透草搖天影,孔明今日伏周郎。
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課題: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對已學過的除法關系應用題的解答,引導學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見的除法數(shù)量關系式,掌握并靈活地運用這些常見數(shù)量關系式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數(shù)學術語進行歸納概括的能力,發(fā)展抽象思維.
通過學生對一些數(shù)量關系的掌握,加深他們對日常各種數(shù)量及相互關系的理解,體驗探索的樂趣,感受數(shù)學的實用性、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jù)具體情境的實際問題,抽象概括出常見的除法數(shù)量關系式,加深學生對日常各種數(shù)量及相互關系的理解.
教學過程
鋪墊準備.【演示課件“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出示:
根據(jù)24×6=144,列兩個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據(jù)230÷5=46,列一個乘法算式和一個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觀察以上兩組算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說說乘法各部分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出示:被乘數(shù)×乘數(shù)=積
積÷乘數(shù)=被乘數(shù)
積÷被乘數(shù)=乘數(shù)
提問:我們學過的乘法數(shù)量關系有哪些?
板書:單價×數(shù)量=總價 速度×時間=路程
單產(chǎn)量×數(shù)量=總產(chǎn)量 工效×時間=工作總量
探索新知.
1.【繼續(xù)演示課件“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教師結合課件問:動畫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帶的錢是否夠用,可以估算一下,還可以先算出買鼓共需要多少錢?)學生結合課件演示敘述題意.
出示:(1)學校鼓樂隊要買8個鼓,每個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問:這個問題中存在哪些數(shù)量關系?你想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后板書:單價×數(shù)量=總價
98×8=784(元)
解決動畫中“錢是否夠用”的問題.
2.根據(jù)“學校鼓樂隊要買8個鼓,每個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這個問題,誰能聯(lián)想出兩道除法計算的應用問題來?
學生討論編題,然后口述題意.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出示:
(2)學校鼓樂隊要買8個鼓,一共需要784元,每個鼓多少元?
(3)學校鼓樂隊買鼓需要784元,每個98元,一共可以買幾個?
分別讀題,列式解答,訂正并板書:
(2)784÷8=98(元) (3)784÷98=8(個)
3.觀察三個算式,聯(lián)系題意,推出數(shù)量關系式.
(1)觀察98×8=784(元) 784÷8=98(元) 784÷98=8(個)三個算式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想784、98、8分別代表哪一數(shù)量?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討論.“單價、數(shù)量、總價”之間除了有乘法關系外,還有什么關系?
學生自己提煉得出:總價÷數(shù)量=單價、總價÷單價=數(shù)量
4.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舉出應用“總價÷數(shù)量=單價或總價÷單價=數(shù)量”的實際例子.
發(fā)散遷移.【繼續(xù)演示課件“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學生以小組位單位討論74頁“做一做”,得出“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除法數(shù)量關系式.
問:根據(jù)“工效×時間=工作總量”這一乘法數(shù)量關系,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推理得出這三個量間的除法數(shù)量關系.
全課小結.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談談你有什么新的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2.師帶領學生回顧全課內容,從具有乘除法數(shù)量關系的三個數(shù)量間的緊密聯(lián)系中體會“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換”的思想.
布置作業(yè)
略.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擺卡片,拼問題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乘除法基本數(shù)量關系的理解,溝通乘法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與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的聯(lián)系.
2.學會根據(jù)需要提取和處理信息,提高分析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教師將符合本課所學的生產(chǎn)、工作、價錢、行程的問題各選一道,每題分為三張小卡片,卡片正面為條件,背面為相應內容的問題.如:
卡片1:正面為“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60千米”,背面為“這輛汽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卡片2:正面為“從甲地到乙地行駛3小時” 背面為“從甲地到乙地行駛幾小時?”、
卡片3:正面為“甲乙兩地相距180千米” 背面為“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制作這樣的卡片三到四組(可以摻入多余條件).
活動過程
發(fā)給每個學生或每組一份,使學生通過動手拼卡片,尋找相關的條件和問題編題,說明數(shù)量關系,再列式解答.
《草船借箭》兩種教法
在每學期開學之前,老師們都要為自己之后的教學做準備。這時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學生愛聽老師愛講的教案。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你們知道有哪些優(yōu)秀的小學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兩種教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一、推理反饋法。采用分線索順思路進行推理,適時反饋,完成教學要求。
1、順周瑜的線索推理。
令亮造箭立軍令狀遲交材料虛達到除亮的目的
不要推卻很高興定罪實疑惑長嘆折服
2、順諸葛亮的線索推理。
答應造箭立軍令狀準備船只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委托照辦甘受懲罰自有妙用神機妙算挺有才干
3、適時反饋,明察中心。
周瑜:造箭妒忌、為難、陷害
諸葛亮:借箭智慧、才干。
二、提綱挈領法。抓住重點,提綱挈領,弄清借箭的實質。
1、解題入文,突破重點。
先抓住借字解題:誰借箭?文章在哪一部分寫借箭?再轉入重點段(借箭經(jīng)過),讀讀議議,弄清為什么會借到箭。復述借箭經(jīng)過。最后體會諸葛亮在借箭過程中的智慧、才干。
2、抓住兩頭,落實要求。
突破重點段后,圍繞為什么要去借箭?事情的最后結尾怎樣?等問題讀議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弄清借箭的前因后果,滲透重點訓練項目的要求。
除法應用題的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五冊第84頁例題。
教學目的: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常見的與除法應用題有關的數(shù)量關系,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解答應用題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除法應用題中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教學難點: 能根據(jù)乘法數(shù)量關系推導出除法數(shù)量關系。
教學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學過乘法應用題中有哪些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學生邊回答,教師邊在黑板的右側貼卡片。
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應用題中的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教師鼓勵學生回答并引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評:通過復習乘法應用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引入新課,溝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便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
二、出示學習目標
1.選擇學習目標
看到這個題目后,你想學到哪些知識?
2.教師把同學們說的內容歸納后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和掌握除法應用題中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2)能運用除法應用題中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解答應用題。
[評析:學生根據(jù)課題,選擇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興趣。]
三、新課教學
1.學習例題
(1)自己讀題,想一想,這道題已知什么?怎樣列式?
(2)這道題的數(shù)量關系是什么?學生回答,師貼出卡片。
(3)出示例題第(2)題,請學生認真讀題,想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樣列式。
(4)學生討論根據(jù)什么這樣列式?
師強調:除法應用題中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是根據(jù)乘法應用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推導出來的。
(5)在解答例題第(1)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改編成另一道除法應用題。
(6)改編的這道題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例題中的第(3)題。
(7)引導學生回憶是怎樣學習例題第(2)題的?
(8)根據(jù)例題第(2)題的學法學習例題第(3)題,并在練習本上解答寫出數(shù)量關系,小組評議。
(9)請學生板演并講思路。
[評析:例題中的3個小題的設計有層次、有坡度。教學習方法,由扶到放,教學內容由淺入深,教學要求逐步提高,特別是在解答(1)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編出另一道除法應用題,給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的機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學習的能力。]
小結: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都能積極思考,通過例題的學習,我們掌握了根據(jù)一個乘法數(shù)量關系,可以推導出兩個除法數(shù)量關系,并且利用這些數(shù)量關系可以解答相應的除法應用題。那么能不能根據(jù)一個除法數(shù)量關系推導出另一個除法數(shù)量關系和乘法數(shù)量關系呢?(給學生時間思考并回答)
[評析:小結的設計注重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2.做一做。
出示投影(做一做)
(1)請同學讀題,根據(jù)題意解答并推導數(shù)量關系。
(2)根據(jù)(1)題編出兩道相應的除法應用題,并且獨立解答,再講思路。
[評析:對做一做,教師采取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做,意在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
(3)引導學生理解和記憶數(shù)量關系,找出記憶方法。
小結:同學們真動腦筋,比老師想的還好,只要記住其中的一個乘法數(shù)量關系,就可以推導出另兩個除法的數(shù)量關系。
四、鞏固強化
1.根據(jù)一個數(shù)量關系推導出另外兩個數(shù)量關系。(出示卡片)
工效×時間=工作總量 單產(chǎn)量 數(shù)量=總產(chǎn)量
2.在練習十九中選出一道求"總產(chǎn)量"的應用題,口頭列式并解答。
3.再分別找出求"數(shù)量、單產(chǎn)量"的應用題,并補充缺少的問題,再口頭列式解答。
[評析:選題、補充條件問題的設計,意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怎樣推導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師生共同概括。
六,布置作業(yè)
根據(jù)乘法的數(shù)量關系推導出除法的數(shù)量關系,并編出相應的應用題,解答出來。
[總評: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之一。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采用根據(jù)乘法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推導出相應的除法數(shù)量關系。選題、編題、補充條件問題等多種方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尤為突出。
乘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六冊第25-26頁。
教學目的:
1.記住求總價和總產(chǎn)量的數(shù)量關系。
2.能正確運用數(shù)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培養(yǎng)學生自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4.通過歸納揭示數(shù)量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具準備:投影儀、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認定目標
1."小小售貨員"游戲。(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知乘法應用題的一些數(shù)量關系。)
2.教師小結:從上面的游戲我們可以看出,乘法應用題與我們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那么同類型
乘法應用題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問題(板書課題)。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要完成以下兩個任務(口頭展標l.2)。
[評析:通過游戲把學生要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需要和強烈的學習興趣,為一節(jié)成功的課堂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展標及時合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
二、導學達標
1.求總價數(shù)量關系的教學。
(1)出示例1。
例1.解答下面各題(投影出示相應的圖)
①鉛筆每支8分,買3支用多少錢?
②籃球每個70元,買2個用多少錢?
③魚每千克9元,買4千克用多少錢?
(以上三道題讓學生自己解答)
(2)討論(出示討論題,四個小組討論)。
①例1中的三道題都說的是哪一方面的事?
②題里已知條件有什么共同點?
③要求的問題又有什么共同點?
(3)單價、數(shù)量、總價含義的教學。
根據(jù)學生討論回答的結果進一步說明:像這樣,每件商品的價錢或單位重量的價錢;我們就把它們叫做單價(板書"單價"):買商品的件數(shù)或重量,我們就把它們叫作數(shù)量(板書"數(shù)量");買商品一共用多少錢叫做總價(板書"總價")。請你再舉出一些生活中的單價、數(shù)量、總價的實際例子來。
(4)引導學生總結數(shù)量關系。
根據(jù)例1的三道題的解題規(guī)律,請同學們總結出單價、數(shù)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學生總結,教師板書總結出的數(shù)量關系。)
(5)看教材,勾畫重點句子。
(6)做一做
①指出例l各題中的單價、數(shù)量、總價各是多少?
②舉出生活中像例1這種求總價的應用題。
[評析: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分組討論和總結,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有成功的機會和產(chǎn)生成功的愉快感。
2.自學求總產(chǎn)量數(shù)量關系。
(1)按照老師教同學們求總價的方法,請你們帶著以下思考題自學例2
出示例2(投影出示三個思考題)。
例2.解答下面各題(投影出示相應的圖)。
①每棵蘋果樹平均收蘋果25千克,3棵蘋果樹收多少千克?
②菜園每畦地產(chǎn)萊150千克,4畦地產(chǎn)菜多少千克?
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①兩道題都說的什么問題,它們的條件和問題有什么共同點?
②什么叫單產(chǎn)量?什么叫數(shù)量?總產(chǎn)量?
③知道單產(chǎn)量和數(shù)量怎樣求總產(chǎn)量?
(2)檢查自學情況(投影出示檢測題)。
①例2的兩道題都是求 的應用題。
②每棵樹收蘋果的重量或每哇地產(chǎn)菜的重量叫做 ,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波菜叫做 ,一共收多少菠菜叫做 。
③寫出求總產(chǎn)量的數(shù)量關系:
④例2中的單產(chǎn)量、數(shù)量、總產(chǎn)量各是多少?
⑤舉出生活中像例2這種求總產(chǎn)量的應用題。
[評析:學生帶著思考題進行自學,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體驗到自己也會學習知識的快樂,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3.小結。
以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的求總價和總產(chǎn)量的數(shù)量關系。知道單價和數(shù)量,用單價乘以數(shù)量就可以求總價;知道單產(chǎn)量和數(shù)量就可以求總產(chǎn)量。
三、達標測評
1.將題中已知條件和問題與相應的數(shù)量名稱連起來。
(1)皮球每個35元,買4個皮球一共用多少錢?
數(shù)量 總價 單價。
(2)每只母雞平均每月下蛋20個,有5只母雞。每月共下多少蛋?
總產(chǎn)量 數(shù)量單 產(chǎn)量
2.先說出數(shù)量關系,再解答。
(1)學校買了4個排球,每個23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2)畜牧場平均每頭奶牛每天產(chǎn)奶15千克,20頭奶牛每天產(chǎn)奶多少千克?
3.編一道已知單價和數(shù)量求總價的應用題。
4.編一道已知單產(chǎn)量和數(shù)量求總產(chǎn)量的應用題。
5.把下列應用題補充完整,并解答。
(1)葡萄園每畦產(chǎn)葡萄200克,有3畦葡萄。 ?
(2)每雙童襪2元, , 應付多少元?(補充不同的條件,用不同方法解答。)
6.一個水果店運來150千克蘋果,平均放在6個筐里,每千克蘋果2元。每筐蘋果多少元?(用不同的方法解)
[評析:測評題有密度,有梯度,既體現(xiàn)了基礎知識要求,又體現(xiàn)了對學生能力的要求,1、2題是檢查學生對今天所學內容是否都掌握;3、4題不僅要求學生要有這節(jié)課的基礎,而且還要會"選材"和"組裝";5題的第(2)題補充不同的條件,要求學生思路要廣,思維要靈活;6題要求學生用不同方法解答,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目的。]
四、全課總結(略)。
蘇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1)
老師在上課時經(jīng)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通常大家都會準備一份教案來輔助教學。這樣我們可以在上課時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做出一定的調整,那么教案怎樣寫才好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蘇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1)”,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速度、時間和路程的含義,理解、掌握這兩組數(shù)量關系。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術語的能力,以及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并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口答列式。
(1) 每個文具盒10元,5個文具盒多少錢?
(2) 50元錢買文具盒,每個10元,可以買多少個?
(3) 50元錢買了5個同樣的文具盒,每個多少錢?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2.學生列式。
(1)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50千米,3小時行多少千米?
(2)一輛汽車行了150千米,每小時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時?
(3)一輛汽車3小時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學生在練習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對。
二、教學新課
1.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許多應用題,知道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里,有各種數(shù)量關系,并且已接觸了許多數(shù)量關系。像上面做的題里有哪些數(shù)量呢,這些數(shù)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些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板書課題)。
2.教學例1。
(1)出示例1,學生讀題。
讓學生在課本上列式解答。
學生口答算式和得數(shù),老師板書。
(2)教學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的含義。
提問:這兩道題都是說的哪一方面的事?
這兩道題的條件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求怎樣的問題?
說明:這兩道題都是講的買商品的價錢的事,這里的每枝鉛筆2角、每個排球55元,這樣的每一件商品的價錢是單價,(板書:單價)3枝、4個這樣買的件數(shù)是數(shù)量,(板書:數(shù)量)一共用的錢是總價(板書:總價)。
提問:你的數(shù)學書的單價是多少?你知道自己文具盒的單價嗎?
請你來說一說下面的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
學校買20套校服,花了600元,每套30元。
(3)概括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的數(shù)量關系。
誰來說一說,第(1)題里鉛筆的單價、數(shù)量各是多少,求出了什么?是怎樣求的?第(2)題里的單價、數(shù)量各是多少?求的什么?怎樣求的?這兩題在計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從上面的兩題里,你發(fā)現(xiàn)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之間有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板書:單價×數(shù)量=總價)?
[評析:讓學生觀察不同的數(shù)量,思考求的什么數(shù)量,是怎樣求的,既可以鞏固剛學到的量的概念,又是對這兩題計算方法的分析。接著引導尋找共同特點,歸納數(shù)量關系,就是在分析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綜合、抽象和概括。這樣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對具體問題的感知、分析的基礎上認識抽象的數(shù)量關系,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理解,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提問:請同學們根據(jù)這個關系想一想,如果知道總價和單價,可以求什么?怎樣求(板書:總價÷單價=數(shù)量)?
追問:為什么求數(shù)量用總價除以單價?
提問:再想一想,如果知道總價和數(shù)量,可以求什么?怎樣求?你是怎樣想到的(板書:總價÷數(shù)量=單價)?
(4)現(xiàn)在請同學們看一看這里一組三個數(shù)量關系式,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你覺得只要記住了哪一個,就能記住其他的兩個?根據(jù)什么知識來記其他的兩個?
小結:我們從這里的三個數(shù)量關系式可以看出,根據(jù)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三個量的關系,只要知道兩個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量。我們在記這一組數(shù)量關系式時,只要記住“單價×數(shù)量=總價”,就可以根據(jù)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想出“總價÷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數(shù)量=單價”。
3.組織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讀題。提問:例1的數(shù)量關系是什么?
指名學生先口頭舉出例子,說明求總價的問題。
提問:誰還能舉一個求數(shù)量的例子?求單價的呢?
(2) 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課本上。
集體訂正。
提問:這里應用了哪幾個數(shù)量關系式?在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三個量里,要求一個量,需要知道幾個量?
指出:在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里,只要知道其中的兩個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量。
4.教學例2。
(1)出示例2,學生讀題。
讓學生在課本上列式解答。
學生口答算式和得數(shù),老師板書。
(2)提問:這兩道題都是說的哪一方面的事,也就是行程問題,其中每小時45千米、每分鐘行70米這樣在一個單位時間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書:速度)所用的2小時、6分是行走的時間,(板書:時間)求出的90千米、420米這樣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書:路程)
(3)提問:第(1)題里汽車的速度是多少?行走的時間呢?求出的結果是什么數(shù)量?是怎樣求的?
第(2)題里小東行走的速度和時間各是多少?求出的是什么?怎樣求的?
這兩題在計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點?
從這兩題里,你發(fā)現(xiàn)了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有怎樣的關系(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提問: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時間怎樣求?你是怎樣想到的(板書:路程÷速度=時間)?
根據(jù)數(shù)量關系式,求速度需要哪兩個條件?怎樣求?為什么要這樣求(板書:路程÷時間=速度)?
(4)這里主要記住哪一個,就能記住其他的兩個?根據(jù)什么知識可以從乘法的關系式想出其他的兩個?
請大家把這三個數(shù)量關系式齊讀一遍。
小結:速度、時間和路程是一組聯(lián)系緊密的數(shù)量,只要知道其中的兩個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量。記這一組數(shù)量關系式時,只要記住“速度×時間=路程”,就可以根據(jù)乘除法的關系,想出“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
5.組織練習。
(1) 下面的條件中各是什么數(shù)量關系?
①輪船5小時行125千米。
②火車從南京到上海每小時行駛61千米,共行駛305千米。
③小華從家到學校要走800米,小華要走16分鐘,每分鐘走50米。
(2)做“練一練”第3題。
讀題。讓學生舉例說明求路程的問題。
哪位同學舉出一個求時間的問題?你能舉出一個求速度的問題嗎?
(3) 做“練一練”第4題。
指名學生說數(shù)量關系。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
提問:怎樣求路程?怎樣求時間?求速度呢?
三、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習的是哪兩組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你能具體說一說這兩組數(shù)量關系嗎?我們主要記住哪兩個,就能想出其余的數(shù)量關系式嗎?
四、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練習十二第1、2題。
《一粒種子》一課中“熱鬧”一詞的兩種教法
老師在上課時經(jīng)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有的老師會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學計劃。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你們有沒有寫過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粒種子》一課中“熱鬧”一詞的兩種教法”,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粒種子》一課中,有這樣一節(jié)內容:春風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鳥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種子聽見外邊很熱鬧,連忙說:啊,我要趕快出去!這節(jié)中熱鬧一詞是要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生詞。請看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第一種:
師出示熱鬧一詞,提問:熱鬧是什么意思?
生:熱鬧就是熱熱鬧鬧。
師:對。熱鬧就是繁盛活躍的景象。(學生流露出似懂非懂的表情。)
師:你們能用熱鬧這個詞造句嗎?如:到了節(jié)日就很熱鬧。
生造句:1、六一節(jié)很熱鬧。2、國慶節(jié)很熱鬧。3、元旦很熱鬧。4、春節(jié)很熱鬧。
第二種:
師問:春風吹的聲音是怎樣的?你能學著吹一吹嗎?春風吹在身上,你覺得怎么樣?
生:春天的風不像冬天的西北風那么大,那么冷。它是輕輕地吹著,吹在身上暖洋洋的,很舒服的。(生輕聲吹著呼呼。)
師:對了,這就好比是春天在唱歌。那么泉水是怎樣唱歌的呢?
生:泉水唱起歌來是叮咚、叮咚響的,很好聽。
師:小鳥又是怎么唱歌的呢?
生:小鳥唱起歌來是嘰喳、嘰喳的。
師:你們會唱有關春天的歌嗎?請唱一唱。
生唱:春天來了百花香。
接著教師讓四位小朋友分別唱起春風、泉水、小鳥和小朋友的歌,到講臺前來大合唱。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隨即讓學生體會并說出講臺前是怎樣的一種景象。生答:講臺前真熱鬧??!師又問:怎樣熱鬧呢?用書上的話來說一說。生答:春風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鳥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外邊這么熱鬧,怪不得種子也要趕快出來了。
教師又讓學生用熱鬧一詞造句。
生造句:1、五一節(jié)那天馬路上人來人往真熱鬧?。?、熱鬧的南京路上人山人海。3、媽媽的生日就要到了,爸爸說這天得熱鬧熱鬧。4、開運動會那天,操場上熱鬧極啦!有賽跑比賽,有跳高比賽,有拔河比賽,還有乒乓比賽等。
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了熱鬧一詞。
兩種不同的教法,取得了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