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能教案高中
發(fā)表時間:2020-10-21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分子動理論和物體的內能·物體的內能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知道分子的動能,分子的平均動能,知道物體的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大小的標志。
(2)知道分子的勢能跟物體的體積有關,知道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的定性規(guī)律。
(3)知道什么是物體的內能,物體的內能與哪個宏觀量有關,能區(qū)別物體的內能和機械能。
(4)知道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知道兩者的區(qū)別,了解熱功參量的意義。
2.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這節(jié)課中要讓學生建立:分子動能、分子平均動能、分子勢能、物體內能、熱量等五個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讓學生初步知道三個物理規(guī)律:溫度與分子平均動能關系,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關系,做功與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的關系。因此,教學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能力。
3.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動能與溫度關系的講授中,滲透統(tǒng)計的方法。在分子間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上和做功與熱傳遞關系上都要滲透歸納推理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三個概念(分子平均動能、分子勢能、物體內能),掌握三個物理規(guī)律(溫度與分子平均動能關系、分子勢能與分子之間距離關系、熱傳遞與功的關系)。
2.區(qū)分溫度、內能、熱量三個物理量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變化的勢能曲線是教學上的另一難點。
三、教具
1.壓縮氣體做功,氣體內能增加的演示實驗:
圓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幻燈及幻燈片,展示分子間勢能隨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的曲線。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知道做機械運動的物體具有機械能,那么熱現(xiàn)象發(fā)生過程中,也有相應的能量變化。另一方面,我們又知道熱現(xiàn)象是大量分子做無規(guī)律熱運動產生的。那么熱運動的能量與大量的無規(guī)律運動有什么關系呢?這是今天學習的問題。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
1.分子的動能、溫度
物體內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熱運動,對于每個分子來說都有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由于物體內各個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個分子的動能大小不同。由于熱現(xiàn)象是大量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結果,所以研究個別分子運動的動能是沒有意義的。而研究大量分子熱運動的動能,需要將所有分子熱運動動能的平均值求出來,這個平均值叫做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
學習布朗運動和擴散現(xiàn)象時,我們知道布朗運動和擴散現(xiàn)象都與溫度有關系,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激烈,擴散也加快。依照分子動理論,這說明溫度升高后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加劇。用上述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來說明,就是溫度升高,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增大。如果溫度降低,說明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減小。因此從分子動理論觀點來看,溫度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的標志。“標志”的含義是指物體溫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增大或減小。溫度不變,就表示了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不變。其他宏觀物理量如時間、質量、物質種類都不是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但是,溫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動能。
另一方面,溫度只與物體內大量分子熱運動的統(tǒng)計意義上的平均動能相對應,對于個別分子或幾十個、幾百個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大小與溫度是沒有關系的。
我們知道,溫度這個物理量在宏觀上的意義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大小的標志,這是溫度的微觀含義。
2.分子勢能
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
如果分子間距離約為10-10m數(shù)量級時,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為零,此距離為r0。
當分子距離小于r0時,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xiàn)為斥力,要減小分子間的距離必須克服斥力做功,因此,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這種情形與彈簧被壓縮時彈性勢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圖1中彈簧壓縮,彈性勢能Ep增大。
如果分子間距離大于r0時,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表現(xiàn)為引力,要增大分子間的距離必須克服引力做功,因此,分子勢能隨分子間的距離增大而增大。這種情況與彈簧被拉伸時彈性勢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圖1中彈簧拉伸,Ep增大。
從以上兩種情況綜合分析,分子間距離以r0為數(shù)值基準,r不論減小或增大,分子勢能都增大。所以說,分子在平衡位置處是分子勢能最低點。如果分子間距離是無限遠時,取分子勢能為零值,分子間距離從無限遠逐漸減少至r0以前過程,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xiàn)為引力,而且距離減少,分子引力做正功,分子勢能不斷減小,其數(shù)值將比零還小為負值。當分子間距離到達r0以后再減小,分子作用力表現(xiàn)為斥力,在分子間距離減小過程中,克服斥力做功,使分子勢能增大。其數(shù)值將從負值逐漸變大至零,甚至為正值。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r的變化情況可以在圖2的圖象中表現(xiàn)出來。從圖中看到分子間距離在r0處,分子勢能最小。
既然分子勢能的大小與分子間距離有關,那么在宏觀上什么物理量能反映分子勢能的大小變化情況呢?如果對于確定的物體,它的體積變化,直接反映了分子間的距離,也就反映了分子間的勢能變化。所以分子勢能的大小變化可通過宏觀量體積來反映。
3.物體的內能
(1)物體中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一切物體都是由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熱運動并且相互作用著的分子組成,因此任何物體都是有內能的。
提問學生:宏觀量中哪些物理量是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和分子勢能的標志?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導到一個確定的物體,分子總數(shù)是固定的,那么這物體的內能大小是由宏觀量——溫度和體積決定的。如果不是確定的物體,那么物體的內能大小是由質量、溫度、體積和物態(tài)來決定。
課堂討論題:下列各個實例中,比較物體的內能大小,并說明理由。
①一塊鐵由15℃升高到55℃,比較內能。
②質量是1kg50℃的鐵塊與質量是0.1kg50℃的鐵塊,比較內能。
③質量是1kg100℃的水與質量是1kg100℃的水蒸氣,比較內能。
(2)物體機械運動對應著機械能,熱運動對應著內能。任何物體都具有內能,同時還可以具有機械能。例如在空中飛行的炮彈,除了具有內能,還具有機械能——動能和重力勢能。
提問學生:一輛汽車的車廂內有一氣瓶氧氣,當汽車以60km/h行駛起來后,氣瓶內氧氣的內能是否增加?
通過此問題,讓學生認識內能是所有分子熱運動動能和分子勢能之總和,而不是分子定向移動的動能。另一方面,物體機械能增加,內能不一定增加。
4.物體的內能改變的兩種方式
(1)列舉鋸木頭和用砂輪磨刀具,鋸條、木頭和刀具溫度升高,說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如果外力對物體做功全部用于物體內能改變的情況下,外力做多少功,物體的內能就改變多少。如果用W表示外界對物體做的功,用ΔE表示物體內能的變化,那么有W=ΔE。功的單位是焦耳,內能的單位也是焦耳。
演示壓縮空氣,硝化棉燃燒。說明外力壓縮空氣過程,對氣體做功,使氣體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到棉花的燃點而使其燃燒。
以上實例說明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2)在爐灶上燒熱水,火爐烤熱周圍物體,這些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加。這些實例說明依靠熱傳遞方式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改變。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物體放出熱量,物體的內能減少。如果傳遞給物體的熱量用Q表示,物體內能的變化量是ΔE,那么,Q=ΔE。
熱量的計算公式有:Q=mcΔt,Q=ML,Q=mλ(后面的兩個公式分別是物質熔解和汽化時熱量的計算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過去的單位是卡。
所以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3)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一杯水可以用加熱的方法(即熱傳遞方式)傳遞給它一定的熱量,使它從某一溫度升高到另一溫度。這過程中這杯水的內能有一定量的變化。也可以采取做功的方式,比如用攪拌器在水中不斷攪拌,也可以使這杯水從相同的初溫度升高到同一高溫度,這樣,水的內能會有相同的變化量。兩種方式不同,得到的結果是相同的。除非事先知道,否則我們無法區(qū)別是哪種方式使這杯水的內能增加的。
因此,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4)雖然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但是這兩種方式的物理過程有本質的區(qū)別。做功使物體內能改變的過程是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的過程。而熱傳遞的過程只是物體之間內能的轉移,沒有能量形式的轉化。
課上練習:
1.判斷下面各結論是否正確?
(1)溫度高的物體,內能不一定大。
(2)同樣質量的水在100℃時的內能比60℃時的內能大。
(3)內能大的物體,溫度一定高。
(4)內能相同的物體,溫度一定相同。
(5)熱傳遞過程一定是從內能大的物體向內能小的物體傳遞熱量。
(6)溫度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或者說內能大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
(7)摩擦鐵絲發(fā)熱,說明功可以轉化為熱量。
答案:(1)、(2)是對的。
2.在標準大氣壓下,100℃的水吸收熱量變成同溫度的水蒸氣的過程,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
(1)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不變,因而物體的內能不變。
(2)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加,因而物體的內能增加。
(3)所吸收的熱量等于物體內能的增加量。
(4)分子的內能不變。
答案:以上四個結論都不對。
(三)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上新建立了三個物理概念: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分子勢能、內能。要知道這三個概念的確切含義,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區(qū)分溫度、內能、熱量,知道內能與機械能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2)要掌握三個物理規(guī)律: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與溫度的關系、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做功與熱傳遞在使物體內能改變上的關系。
(四)說明
這節(jié)課是概念性很強的課,又不是從物理實驗或物理現(xiàn)象直接得出結論的課。對于概念要知道引入的目的、確切含義、與其他概念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所以課上要講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內能、熱量等概念的意義,并且要通過實際例題,讓學生通過判斷、推理來加深對這些概念的認識
課題
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課型
新授課
授課人
教材
分析
本節(jié)內容在大綱中的要求雖然是A級要求,但它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習熱力學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礎.同時,本節(jié)知識涉及大量生活實際,做好本節(jié)課的教學工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
目標
1.了解內能改變的兩種方式:做功、熱傳遞.
2.理解內能的變化可以分別由功和熱量來量度.
3.知道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
教學重點
改變內能兩種方式及內能改變的量度.
教學難點
對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內能是等效的理解.
實驗器材及教具準備
細鐵棒、鐵錘、灑精燈、木塊、厚壁玻璃筒(帶活塞)、硝化棉、乙醚、學生每人準備一小段鋼絲等.
教學過程和內容
教法設計
學法點撥一、復習引入
1.復習提問
師:什么是物體的內能?
生: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師:什么叫分子的動能?它和哪些因素有關?
生: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著無規(guī)則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它與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師:什么叫分子的勢能?它和哪些因素有關?
生: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它和物體的體積有關.
師:物體的內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與物體的溫度和體積有關.通過復習,讓學生熟悉內能的概念以及決定內能的因素.注意內能與機械能的區(qū)別.2.問題討論,引入新課
師:如何改變物體的內能呢?
〖學生討論……〗
生:可以改變物體的溫度或體積.師:物體內能的變化可以通過什么表現(xiàn)出來呢?或者說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如一杯水、一塊鐵塊)的內能是否改變呢?
〖學生討論……〗
根據(jù)學生討論結果,教師指導學生得出小結:通常情況下,對固體或液體,由于體積變化不明顯,主要是通過溫度的變化來判斷內能是否改變.二、新課教學
1.提出問題
師:我們今天一起來探討一下改變內能的方法.
請同學們把準備好的鋼絲拿出來(學生都拿出準備好的鋼絲).現(xiàn)在,請大家想辦法讓你手中的鋼絲的內能增加,可以邊想邊試,同學之間可以交流,盡可能想出更多的辦法來.
2.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一邊想辦法,一邊做實驗,一邊討論.
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鋼鋸鋸”,有的想到“燒”,有的想到“曬”,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燙”、“冰”等等.一邊想辦法,一邊體驗內能是不是已經(jīng)增加了.
師:大家把自己的辦法與周圍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能想出多少種辦法.
歸納一下,大體上能找出上面的幾種辦法.
教師把學生得到的辦法簡要地寫在黑板上,書寫時最好能把“摩擦”、“折”、“敲打”、“鋸”寫在一起,把“燒”、“曬”、“烤”、“燙”、“凍”或者“冰”寫在一起.
3.知識的提練
師:剛才同學們能想出許多的辦法來,現(xiàn)在我們再把這些辦法比較一下,看看它們之間本質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點.請大家?guī)е@個問題閱讀課本38~39頁倒數(shù)第四段.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根據(jù)決定內能的因素討論改變內能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如何判斷內能的變化.提出學生較熟悉的問題,激發(fā)進一步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通過實踐證實自己的想法.突出“動作”指導學生學會看書、自學.約五、六分鐘后,師:請大家現(xiàn)在回過頭來,再看看剛才我們所想到的辦法,它們之間有何不同?能不能把這些辦法分分類?
經(jīng)過討論,生:可以分為做功和熱傳遞兩類。其中,“摩擦”、“折”、“敲打”、“鋸”是屬于做功,“燒”、“曬”、“烤”、“燙”、“冰”屬于熱傳遞.
師:現(xiàn)在我們一起再來體驗一下,做功改變內能的例子.請一位同學來給大家演示一下,課本38頁的實驗.
指導學生做好實驗.若學生能做成功,為了增強效果,教師可以做一下對比實驗,慢慢地壓縮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燒起來.
如果學生沒有一下子成功(多數(shù)失敗原因是動作慢),請其他人和他一起分析原因,一定會有不少學生提出他的動作慢了??!再讓其按照大家的建議重新做.
師:剛才兩次實驗,為什么會出現(xiàn)結果的不同?
啟發(fā)學生討論:動作快,時間短,氣體沒有來得及與外界進行熱交換,其溫度會突然升高,至乙醚的著火點,它便燃燒起來.而動作慢時,時間較長,氣體與外界有較長的時間進行熱交換,它的溫度就不會升高太多,達不到乙醚的著火點,則不燃燒.
師生共同閱讀課本39頁實驗,分析氣體對外做功的情況.
師:同學們還能不能從生活中找出一些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呢?
多個學生:柴油機工作中的壓縮沖程;給自行車打氣時,氣筒壁會發(fā)熱;鋸木頭,鋸條會很燙;冬天,手冷時,兩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鉆木取火等等.師:我們現(xiàn)在再來體驗一下,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情況.給大家一段細鐵棒和酒精燈,請哪位同學來給大家做個演示.
學生上臺做實驗.把用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方法和體會告訴其他同學.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過熱傳遞改變內能的例子.
歸納后,教師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物理過程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4.新知識的深入探討
(1)內能改變的量度
師:如何量度物體內能的改變多少呢?請大家?guī)е鴨栴}閱讀課本39頁5、6兩段,然后歸納出來.指導學生體會比較“做功”和“熱傳遞”.乙醚的量要適量,不可太多.鼓勵學生注意多觀察,多聯(lián)系實際.教師提示學生注意安全,不要燙傷?。≈笇W生把做法和體驗表達出來.
約兩三分鐘后,由學生歸納兩種方式中內能改變量度方法.
生甲:做功使物體內能發(fā)生改變時,內能的改變用功的數(shù)值來量度.外界對物體做多少功,物體內能不增加多少;物體對外界做多少功,它的內能就減少多少.(ΔU=W)
生乙:熱傳遞使物體內能發(fā)生改變時,內能的改變用熱量來量度.外界傳遞給物體多少熱量,或者說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它的內能就增加多少;物體傳遞給外界多少熱量,或者說物體放出多少熱量,物體的內能就減少多少.(ΔU=Q)
(2)做功和熱傳遞的等效性
師:我這里有一根細鐵棒,現(xiàn)在它的溫度和室溫一樣,過一會,我想辦法讓它的溫度升高,如果我不告訴大家我用的是什么辦法,大家能不能確定我是用什么辦法讓它溫度升高的嗎?
學生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
指導學生分析到底能不能,結果是:不能?。。ㄕn后試一試)
引導學生根據(jù)上面分析得出結論: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僅做功改變內能時,也可從功和能的角度得出結論.可把必修課本中的插圖投出來,增加學生的興趣.
課堂鞏固練習:課本40頁,練習(1)、(2)、(3).答案略.
板
書
設
計
五、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1.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實例:(略)
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實例:(略)
2.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
3.內能改變的量度
(1)做功改變內能時:用做功的數(shù)值來量度。
(2)熱傳遞改變內能時:用傳遞熱量多少來量度。
4.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
作
業(yè)(1)復習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
(2)預習下一節(jié)內容。
相關知識
《兩種電荷》教學設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兩種電荷》教學設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兩種電荷》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摩擦起電現(xiàn)象,會運用摩擦起電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現(xiàn)象。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兩種電荷以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
3.知道驗電器的構造、工作原理,知道電荷量的概念及其單位。
4.知道原子及其結構,知道摩擦起電的原因。
5.認識導體和絕緣體,了解電荷的定向移動和自由電子。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感受和領悟人們在認識自然界中有兩種電荷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推理方法。
2.通過實驗,利用電荷的定向移動來認識導體和絕緣體。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摩擦起電實驗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產生利用摩擦起電的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的欲望。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jié)是由“兩種電荷”“原子及其結構”“導體和絕緣體”三部分內容組成的,從微觀的角度對電現(xiàn)象的本質有初步的認識,是后面的電學的基礎。電荷看不見摸不著,比較抽象,只能通過電荷對外的作用來認識它的存在,摩擦起電可以知道物體是由更小的帶電粒子構成,通過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認識到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所以本節(jié)教學重點就是對兩種電荷的認識,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通常情況下原子核帶正電荷的數(shù)量與電子所帶負電荷數(shù)量相等,所以物體對外不顯電性,摩擦起電就是使電子發(fā)生轉移。電荷可以發(fā)生定向轉移,不同的物質傳導電荷的能力不同,容易傳導電荷的叫導體;反之就是絕緣體。電荷及電荷的定向移動也較難理解,所以對電荷及電荷定向移動的認識是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
重點:通過摩擦起電現(xiàn)象認識自然界存在兩種電荷,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
難點:對電荷及電荷定向移動的認識。
三、教學策略
摩擦起電現(xiàn)象學生并不陌生,在小學中已經(jīng)學過,所以可以直接利用摩擦起電實驗來引入兩種電荷。利用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實驗,認識到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一種是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所帶電荷相同的正電荷,另一種是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相同的負電荷。通過實驗總結出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簡單介紹電荷量的概念及單位。通過圖片和視頻使學生了解原子及其結構,知道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正電荷的數(shù)量與電子所帶負電荷的數(shù)量相等,初步了解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利用實驗“電荷在金屬棒中的定向移動”了解電荷是可以定向移動的,不同物質傳導電荷的能力不同,從而得出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知道金屬導電靠的是自由電子。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整合網(wǎng)絡、玻璃棒、絲綢、橡膠棒、毛皮、碎紙屑、細線、鐵架臺、驗電器、原子結構模型、金屬棒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景
(5分鐘)
展示靜電現(xiàn)象的圖片,提出摩擦起電的概念。
把玻璃棒與碎紙屑靠近,玻璃棒不能吸引紙屑;把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再靠近紙屑,紙屑會被吸引。
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觀察摩擦起電實驗,知道通過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體帶電。
創(chuàng)造課堂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課
(5分鐘)
你能利用身邊的器材設計一個摩擦起電的實驗嗎?
是不是所有的物體摩擦后都帶上了電,吸引碎紙屑?
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進行實驗,例如塑料尺、塑料筆套、圓規(guī)等進行實驗。
學生結合實驗回答,有些物體摩擦后不能吸引碎紙屑。
通過實驗使學生對摩擦起電有感性的認識,為下面電荷間的相互作用作鋪墊。
新課內容(25分鐘)
兩種電荷
通過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體帶上“電”,或者說帶了電荷。
那么不同物體之間摩擦時所帶的電荷相同嗎?
演示實驗: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1.把一根玻璃棒用絲綢摩擦后懸掛起來,利用另一根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觀察現(xiàn)象。
2.利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靠近被吊起的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觀察現(xiàn)象。
3.把一根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懸掛起來,用另一根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靠近它,觀察現(xiàn)象。
利用學生前面摩擦起電實驗中的物體靠近懸掛的帶電的玻璃棒和橡膠棒,觀察現(xiàn)象。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通過實驗可以知道,凡是和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吸引的,一定和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和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吸引的,一定和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排斥。所以在實驗中只有兩種可能,要么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相同,要么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相同。
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荷,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荷。
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例.有甲、乙、丙三個帶電體,甲物體排斥乙物體,乙物體吸引丙物體,如果丙物體帶正電,甲物體帶哪種電?
思考:如圖所示,三個輕質小球懸掛后靜止,已知甲球帶正電,能否確定乙球和丙球的帶電情況?
學生猜想。
觀察實驗,思考實驗中的現(xiàn)象,玻璃棒和橡膠棒所帶的電不同。
學生結合實驗現(xiàn)象討論、交流,總結:
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學生利用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來判斷兩個物體的帶電情況,甲、乙都帶負電。
學生討論。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實驗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利用歸納法得出結論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電荷量
通過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體帶上電荷,物體帶上電荷的多少叫電荷量,電荷量也可簡稱電荷。
物體摩擦后如何判斷是否帶電呢?
還可以利用電荷間的相互作用來判斷物體是否帶電。
(展示驗電器)
1.介紹驗電器的構造。
2.工件原理:同種電荷互相排斥。
3.介紹驗電器的使用方法。
學生分組練習使用驗電器。
在實驗的過程中你看到了哪些現(xiàn)象?
電器的金屬箔片張開越大,說明摩擦所帶的電荷越多。
電荷量的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是C。
一根實驗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或橡膠棒,摩擦后所帶的電荷量大約只有10-7C。
可以利用帶電體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
學生分組實驗使用驗電器,熟悉使用方法。
學生描述實驗現(xiàn)象,帶電體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金屬箔就會張開。
有同學會提出要使箔片張的角度變大,可以多摩擦幾次。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原子及其結構
為什么通過摩擦的方法會使物體帶上電呢?
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原子也有進一步的結構。
展示原子結構圖: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帶正電;電子在繞核運動,電子是帶有最小負電荷的粒子,所帶電量為1.6×10-19C。
播放原子結構示意動畫或視頻。
思考:1.物體為什么對外不顯電性?
2.為什么通過摩擦的方法會使物體帶電?
展示氫原子和氦原子結構圖:
核外電子由于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在繞核不停運動,它在受到外力時也會發(fā)生轉移。摩擦起電的原因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
思考:為什么叫摩擦起電?能叫摩擦生電嗎?摩擦的方法可以產生電荷嗎?
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所以相摩擦的兩個物體,如果一個帶正電,另一個就帶等量的負電。
討論:絲綢與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帶正電,絲綢與玻璃棒哪個束縛電子能力強?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學生可以不回答。
學生觀看視頻,從視頻中了解原子結構。
原子核所帶正電荷的數(shù)量與電子所帶電子數(shù)量相同。
根據(jù)視頻,學生分析摩擦起電的原因。
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當兩個物體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的一些電子就會轉移另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體因為缺少電子而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因為有了多余電子而帶負電。
學生思考回答:
摩擦起電并不是創(chuàng)造了電荷,只是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使正負電荷分開。
學生討論:
玻璃棒帶正電,是因為缺少電子,即在摩擦過程中失去電子,說明玻璃原子束縛電子能力弱,絲綢束縛電子能力強。
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導體和絕緣體
驗電器利用了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的原理,金屬箔片是如何帶上電的呢?
為什么要用金屬球、金屬桿連接金屬箔呢?
演示:電荷在金屬棒中的定向移動。
取兩個相同的驗電器A和B,使A帶電,B不帶電??梢钥吹紸的金屬箔張開,B的金屬箔閉合。
在A、B間連接金屬棒、橡膠棒、塑料尺等,觀察兩個驗電器的箔片張開情況。(在實驗中注意手不要直接拿金屬棒,在中間可以固定橡膠等絕緣體)
我們就把容易傳導電荷的物體叫導體;不容易傳導電荷的物體叫絕緣體。
介紹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在金屬中,部分電子可以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在金屬內部自由移動,這種電子叫做自由電子。金屬導電,靠的就是自由電子。
玻璃棒與驗電器之間的電荷發(fā)生了轉移。
學生猜想:可能是由于金屬容易導電。
學生觀察實驗。
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總結在A、B間接入哪些物體會使金屬箔片張開角度變化。
只有在驗電器A、B間接入金屬這類物質時,驗電器A、B的金屬箔片才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
學生了解自由電子的概念,為后面的電流形成的原因作鋪墊。
電荷的移動無法看到,通過驗電器金屬箔的變化來判斷電荷的轉移。由現(xiàn)象到本質。
為電流的形成原因作知識儲備,同時也為電阻的概念作鋪墊。
總結(5分鐘)
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2.自然界有幾種電荷?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是什么?
3.驗電器工作的原理。什么是電荷量?其單位是什么?
4.原子的結構及摩擦起電的實質。
5.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學生梳理本節(jié)課知識內容。
1.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原子及原子結構;電荷的轉移及導體、絕緣體。
2.自然界中有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3.驗電器是利用了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的原理。物體所帶電荷的多少叫電荷量,簡稱電荷,單位是庫侖(C)。
4.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所帶正電荷量與電子所帶負電荷量相同,所以物體對外不顯電性。摩擦起電就是由于不同的原子束縛電子能力不同,通過摩擦使電子發(fā)生了轉移。
5.導體和絕緣體是根據(jù)是否容易導電來區(qū)分的。金屬、人體、大地等都是導體。
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作業(yè)布置
1.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3題。
2.自制簡易驗電器。
按要求完成。
知識鞏固。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兩種電荷導學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需要我們認真規(guī)劃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兩種電荷導學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第五中學備課專用稿(改進版)
九學年理化組第課時總課時
課題第十五章電流和電路
第1節(jié)兩種電荷集體備課時間:9月3日第1周
授課時間:月日第周
學習目標1、認識摩擦起電現(xiàn)象,了解電荷的種類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2、了解驗電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電荷量及其單位;
3、了解原子結構,認識元電荷、自由電子和電荷的移動;
4、了解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學習重點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
學習難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驗電器的原理及電荷的移動。
教具絲綢、毛皮、橡膠棒、玻璃棒、散開的塑料繩,碎紙屑、驗電器、金屬棒
學法指導閱讀課本第32-34頁,利用雙色筆將書中重點勾畫出來,看完書后對重點知識點默記一次,完成自學檢測。
一、溫故知新:
1、常見的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構成的。
2、關于熱機的效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熱機做的有用功越多,效率一定越高
B.熱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C.熱機做一定的有用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D.熱機做功越快,效率一定越高
二、自主學習:
(一)、兩種電荷
閱讀課本32頁至33頁內容,請自主完成下列問題,思考:
當空氣干燥時用塑料梳子梳頭發(fā),為什么頭發(fā)會隨梳子“飄”起來;如果我們身上穿了化纖衣服,衣服會粘在皮膚上,在晚上脫衣時,有時會發(fā)出響聲,甚至出現(xiàn)火花。這些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
1.摩擦起電:演示實驗:用毛皮摩擦橡膠棒,用絲綢摩擦玻璃棒,分別把棒靠近紙屑,乒乓球等輕小物體,現(xiàn)象:_______________。說明摩擦過的物體能夠_____。
結論:摩擦過的物體具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或說物體帶了。習慣上把帶了電的物體叫做帶電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
2.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演示圖15.1-1
①正電荷:被摩擦過的所帶的電荷。
負電荷:被摩擦過的所帶的電荷。
②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
同種電荷,異種電荷。
3.電荷量:①定義:,簡稱。
②單位:,簡稱,符號。
4.驗電器:
(1)構造:。
(2)原理:兩片金屬箔帶同種電荷由于。
(3)用途:檢驗物體。
(二)、原子及其結構
1、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遜發(fā)現(xiàn)原子具有結構的秘密。
2、原子由___和____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是_____,____帶正電,____帶負電。
3、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負電荷在數(shù)量上_____所以整個原子呈中性。
4、元電荷:電子是帶有最小的粒子,所帶的電荷量為。符號。
5、摩擦起電的原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當兩個物體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它的一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體因為缺少電子而帶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因為有了多余電子而帶等量的電。
6、摩擦起電的原因:摩擦起電并不是創(chuàng)造了電荷,只是電荷,使正、負電荷分開。
(三)、導體和絕緣體:演示圖15.1-4、15.1-5
1.電荷在導體中定向移動
演示實驗:
取兩個驗電器A和B。用金屬桿把A和B連接起來,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接觸驗電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屬箔都張開了。
改用橡膠棒把A和B連接起來,重做上面實驗,可以看到只有驗電器A的金屬箔張開,而B仍然閉合。
實驗現(xiàn)象說明:電荷在金屬桿中定向移動。
(1)導體:的物體。如、、人體、大地、酸堿鹽溶液等;
(2)絕緣體:的物體。常見的絕緣體有、、、、玻璃、塑料等;
備注
(3)自由電子:在金屬中部分電子可以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在金屬內部自由移動,這種電子叫做。金屬導電靠的是___________
注意:導體與絕緣體之間沒有絕對的界線。如:濕木是________,玻璃是_______,被燒紅玻璃是_________。
三、知識點總結
摩擦起電及其原因、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guī)律、導體與絕緣體。
四、自我檢測
1.驗電器是根據(jù)____________的規(guī)律制成的,用來檢驗物體_________.
2.電子是帶有最小______的粒子,這個最小電荷是__________C,稱做_____,用e表示.
3.摩擦起電并不是_________,只是電荷從一個物體____到另一個物體,使_____分開.
4.三個帶電的通草球A、B、C,其中A排斥B,C吸引B,說明A和C帶___________電荷.若B帶正電荷,則A帶__________電荷,C帶_________電荷.
5.如果兩個帶電體互相排斥,則它們所帶的電荷必定是_______電荷,如果兩個帶電體互相吸引,則它們所帶的電荷必定是________電荷.
6.若兩個完全相同的驗電器帶等量的異種電荷,兩金屬球互相接觸后,箔片的張角將_________,這時發(fā)生了電荷的_________現(xiàn)象.
7.用一個帶電小球去靠近另一個塑料小球,如果出現(xiàn)________現(xiàn)象,不能判斷塑料小球是否帶電;如果出現(xiàn)________現(xiàn)象,則可判定塑料小球一定帶電.
8.有A、B、C三個帶電體,已知A帶正電,將A、B、C依次與一個原來不帶電的驗電器接觸,驗電器的箔片第一次張開較小的角度,第二次角度繼續(xù)增大,第三次角度變小了,由此可知:B帶________電,C帶________電.
9.電扇使用一段時間后,扇葉很容易沾上灰塵,這是因為扇葉轉動過程中帶上了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的性質,所以灰塵被吸在扇葉上。
10.我們經(jīng)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條醒目的警示:“嚴禁用塑料桶運汽油”。這是因為在運輸過程中汽油會不斷與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帶________,造成火災隱患。
11.如圖13-7所示,在開關和小燈泡之間連接兩個金屬夾A和B,在兩個金屬夾之間分別接入硬
幣、塑料尺、鉛筆芯、橡皮,閉合開關后,能使小燈泡發(fā)光的是()
A.硬幣和橡皮B.硬幣和鉛筆芯
C.橡皮和塑料尺D.鉛筆芯和塑料尺
12.國際單位制中,電荷量的單位是【】
A.庫侖B.伏特C.歐姆D.瓦特
13.以下現(xiàn)象中不屬于摩擦起電的是()
A.將被毛皮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紙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氣中脫毛衣時,會聽到輕微的“噼啪”聲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時,毛刷上吸附有許多細微臟物
D.把鋼針沿著磁鐵摩擦幾次,鋼針就能吸鐵屑
14.通常情況下,屬于導體材料的一組是()
A.銅和玻璃B.銀和陶瓷C.鐵和橡膠D.鋁和鹽水
15.四個帶電小球,相互作用情況如圖,已知A帶負電,則B、C、D帶電情況是()
A.B帶負電,C帶正電,D帶正電B.B帶負電,C帶正電,D帶負電
C.B帶正電,C帶負電,D帶負電D.B帶正電,C帶正電,D帶負電
16.下列五種學習用品中:①透明塑料袋②金屬刀片③塑料三角尺④鉛筆芯⑤橡皮擦。屬于絕緣體的有()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④
【作業(yè)布置】
教材第35頁1、2、3題。
《嬰兒的誕生》兩種教學設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嬰兒的誕生》兩種教學設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嬰兒的誕生》兩種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男、女性生殖系統(tǒng)組成和功能。
(2)描述受精、胚胎發(fā)育和分娩的過程。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分析圖文資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能力,交流表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認識自我活動,體驗生命來之不易,學會關愛生命,關注自身健康和發(fā)展,養(yǎng)成熱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對自己身體形態(tài)和生理上的急劇變化會產生一些疑惑,一些神秘感,但又不好意思去問老師、家長,個別同學甚至會因為一些傳統(tǒng)思想影響,羞于去了解生殖系統(tǒng)的相關知識。這些思想將直接影響學習這一章節(jié)內容的效果。因此,教師應大方、親切、認真、科學地對待這一節(jié)的教學,消除學生不良的心理影響和思想障礙。
三、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對自己的身體形態(tài)和生理上的急劇變化會產生一些疑惑,一些神秘感,但又不好意思去問老師、家長,個別同學甚至會因為一些傳統(tǒng)思想影響,羞于去了解生殖系統(tǒng)的相關知識。這些思想將直接影響學習這一章節(jié)內容的效果。
四、教學重點:說出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主要結構及功能。
教學難點:感受生命的寶貴,體會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的意義。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課件展示“我從哪里來”,寶寶從哪里來,一直是我們小時候很想知道的問題(出示課題:嬰兒的誕生)。
齊讀,理解
思考,進入學習狀態(tài)
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開口說話,克服羞怯心理,為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
提出關于生殖的問題
關于人的生殖,同學們有什么疑惑,請說說你最想了解什么知識?
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一方面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男女性生殖系統(tǒng)組成和功能
1、出示自學提綱:觀察P95/圖18-1和P496/圖18-2,熟悉構成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器官及位置,并說出各種器官的功能。
2、課件展示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圖片。
要求學生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出示提綱:(1)產生和輸送精子和卵子的器官是哪些?胎兒在母體內發(fā)育和產出的器官是什么?
(2)為什么說睪丸和卵巢分別是男女生殖系統(tǒng)中的主要器官?
(3)分別說出①精子的產生部位和排出路線②卵子的產生部位和排出路線。
獨立觀察圖片。
學生說出男女生殖系統(tǒng)各器官的名稱和功能
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讓學生通過自學獲取知識,培養(yǎng)自學能力,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通過小組合作進一步明晰睪丸和卵巢分別是男女生殖系統(tǒng)中的主要器官。
二、受精和胚胎發(fā)育展示精子,卵細胞圖片,設問有了精子和卵細胞,生命是不是就開始了?不是,還要有受精過程,課件展示講解精卵結合孕育新的生命,邊引導學生觀察圖片邊講解邊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關于受精作用,先進行故事接龍。思考,聆聽,觀察、感受。
故事接龍:以擬人化手法描述“我’’從一個精子到一個嬰兒的“旅程"。(需要有時間,地點,人物。)然后可指導學生自制剪貼圖,表示排卵、受精及受精卵的關于胚胎發(fā)育和分娩直觀的圖片和形象的講解相結合,
既學習知識同時感受生命來之不易,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要珍愛生命?!肮适陆育垺迸囵B(yǎng)學生的合作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教育
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采訪母親的結果
紛紛發(fā)言體會母親孕育自己的艱辛,培養(yǎng)學生熱愛母親,體諒母親的情感。
課堂小結請同學們總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獲得了什么?梳理知識,歸納發(fā)言
課外拓展1、試管嬰兒。
2、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
附錄:學生的學習體會
我通過這兩節(jié)課的學習,重新認識了母親的艱辛。我從這兩節(jié)課得到了很多收獲,我了解了人的生殖系統(tǒng),通過短片的播放,使我充分理解了母親是多么的偉大,在經(jīng)歷十月懷胎和分娩的痛苦之后,我們誕生了,母親為了我們不惜一切代價,盡管自己承受了如此之大的痛苦,但仍然毫不后悔,認為有了我們是她最大的幸福。我們以后無論做任何事,都要體諒、理解母親,不讓母親失望、擔心,因為母親不僅經(jīng)歷了分娩的痛苦,還養(yǎng)育、教導我們,為我們樹立榜樣,讓我們健康成長,給予我們無私的愛,為我們提供一切精神、物質的需求,讓我們在母親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所以我們要學會感恩,用自己對母親的體諒和自己不讓她失望的信念、奮斗而回報母親,讓媽媽不只現(xiàn)在不后悔,而是永遠不會后悔。
近兩節(jié)課就我認為上得很成功,通過課件和短片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了人的生殖系統(tǒng)。
——八(10)班王鋒
通過這堂生物課,我們了解到了作為一位母親的不容易,在懷胎十月中,不僅要承載著另一個小生命的重量,還要精心保護好胎兒。我以后一定會更加關心媽媽,愛護媽媽,讓我這“愛的結晶”為父母帶去歡樂。母愛是偉大的!
這節(jié)生物課利用較先進的“圖文并茂”的形式,方便教學,也讓我們非常感興趣,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吸收知識,是課本知識活起來了。所以我更希望老師以后多采用這種方式來上生物課。
——八(10)班陳豆
今天,我們看了母親懷孕和分娩的視頻后,不禁想:母親生我時是那么痛苦,十月懷胎,每天挺著大肚子,每天做什么都要承受那么大的負擔,還要哺育我們,春夏秋冬,可母親卻從未后悔過。而我,每天動不動就對媽媽發(fā)脾氣,從來不體諒父母的辛苦和難處。我愛你們,我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yōu)槲沂芸嗔耍?br>
我覺得利用視頻上課要好一些,使知識更容易理解,可以學到更多的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可以使學生感興趣,使原本乏味的書本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八(10)劉樂
我感受到了人類生命的神奇,了解了相關知識,拓展了知識面。并了解到母親生下我們的過程,體會了母親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是四億分之一。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更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以自己的行動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八(14)王亞文
上一次的生物課,老師給我們看了關于“精卵結合”孕育新生命的幾段視頻,讓我深有感觸。
有一段視頻是“精卵結合”的過程。一開始,班上有不少同學都感到很不自在,我也不例外。但漸漸地我不覺的不自在了,而是感到十分奇妙。上億顆如蝌蚪般的精子不斷變少、變少,到輸卵管與卵細胞相遇的只有一百個左右的精子了!而其中只會有一個精子與卵結合,隨后卵子變發(fā)生巨大變化,椅子如同“宇宙大爆炸”一般!原來精子、卵子是這樣“碰”到一起形成受精卵的。
接下來一段視頻播放的是母親生孩子的情景,讓我們體會到要愛自己的母親,孝敬他們、感謝他們生下了我們,養(yǎng)育了我們。
視頻能讓我們感受到更多奇妙的事物。我期望老師多用電腦,運用視頻給我們上課!
——八(12)李丹
學了這節(jié)課,我拋棄了以前對人的誕生的種種愚昧可笑的猜測,了解了人的誕生是有精卵結合而形成的,而不是過去的各種假設?!?br>
——八(11)姜悅
自從第一節(jié)生物課開始,我就覺得生物很有趣。大千世界里,從微笑的細菌到龐大的大象,總之,我對生物充滿了感激和興趣。
上節(jié)課,老師通過多媒體視頻向我們介紹了人從精子、卵子的結合到母親分娩的過程,我看了以后有很大的震撼。母親是崇高的,千辛萬苦地生下我們,又含辛茹苦地將我們撫養(yǎng)長大。母愛是多么崇高、多么偉大,母親為我們付出的心血無法用數(shù)字、用金錢衡量。當嬰兒的第一聲啼哭響起是,媽媽的笑容是多么欣慰。從那節(jié)課后,我似乎讀懂了媽媽的嚴厲。沒錯,天下的父母都是恨鐵不成鋼的,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我不應該辜負父母的心血和希望,所以我會加油!
——八(11)劉冰然
我們是父母愛的結晶。我們是佼佼者,在數(shù)億個精子中脫穎而出,隨著精卵的結合,在母親的子宮中漸漸孕育。經(jīng)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精心養(yǎng)育、呵護,我們逐漸長成人形,伴隨母親的分娩之痛、伴隨父親焦急如焚的期待,我們降生了。我們的生命如此難得。又怎能放棄生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更應該愛護自己的生命,不能輕言放棄。
——八(11)宋俊
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
(2)簡單描述受精、胚胎發(fā)育和分娩的過程。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分析圖文資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能力,交流表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認識自我活動,體驗生命來之不易,學會關愛生命,關注自身健康和發(fā)展,熱愛生命的情感。
重難點
重點:說出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主要結構和功能。
難點:感受生命的寶貴,體會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的意義。
課時
2課時(此為第1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進程:
師:小時候,大家有沒有問過媽媽或者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從哪里來的?媽媽怎么告訴你們的呢?
生:各種答案。
師:看來大家出生的方式都不一樣啊。但是各個答案似乎都不科學??赡馨职謰寢屢驗橐恍╊櫦?,沒有很好的告訴大家。但其實人的生殖是關系到我們每個同學的,是一門科學,我們應該知道。下面,我們來認識一對英國的夫婦,菲莉芭和杰夫,一起來了解他們的小寶寶是怎么產生的。那我們大家就會比較清楚我們到底是怎么來的。今天這節(jié)課呢,我們將通過醫(yī)學顯像方法,把菲莉芭從懷孕到生小寶寶這將近一年的時間濃縮成一節(jié)課,一起來看一看,人體如何克服各種困難,來完成創(chuàng)造新生命的奇跡。
師:大家很難相信你的生命開始于一個細胞。這個細胞是由兩個生殖細胞: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細胞結合而成。(展示圖片)請大家看圖,描述精子和卵細胞什么形態(tài)?
生:精子外形像蝌蚪,頭大,尾長。
師:補充:(展示顯微鏡下動畫)而且精子很小,長約0.06毫米,用顯微鏡能看到。精子有尾,能夠游動。
生:卵細胞球形。
師:補充:卵細胞是人體最大的細胞,直徑在0.1毫米以上,幾乎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細胞質中含有豐富的卵黃。有什么作用,我們等會兒再看。
師:那精子和卵細胞在哪里產生?這和男性生殖系統(tǒng)和女性生殖系統(tǒng)有關。請大家觀察生殖系統(tǒng)組成模式圖。[板書]
先觀察男性的生殖系統(tǒng)側面圖(出示課件)。請大家仔細觀察,明確各個結構的名稱和主要功能,并試著填寫正面圖。討論:
組成男性生殖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有哪些?產生和輸送精子的器官是哪些?[板書]
生:得出結論。
師:各種器官作用稍講。尤其要注意,一些器官要講清楚以免學生誤會。比如,膀胱是屬于泌尿系統(tǒng)。
師:同樣,討論女性生殖系統(tǒng),組成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有哪些?產生和輸送卵細胞的器官是哪些?胎兒在母體內發(fā)育和產出的器官是什么?[板書]
生:得出結論。
師:各種器官作用稍講。同樣,尤其要注意,一些器官要講清楚以免學生誤會。比如,膀胱是屬于泌尿系統(tǒng)。
師:那一個小小的精子和一個小小的卵細胞是怎樣發(fā)育成一個新個體的呢?我們做一個游戲,故事接龍:“我”從一個精子到嬰兒的旅程,需要有時間,地點,人物。當然,這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分段看。先觀察受精過程動畫。
師:展示問題:(1)精子和卵細胞是在哪里相遇的?(2)相遇后又怎么樣運動的?(動畫)在這個過程中,受精卵會有什么變化呢?(動畫)最后分裂了的受精卵植入子宮內膜,逐漸發(fā)育成胚胎。就好像一粒種子落到了土壤中,這就是懷孕的開始。
師:當然我們這個圖比較簡單,大家不要誤會了,遠遠不只一個精子進入陰道啊,有許許多多的精子進入陰道。最后,只有一個精子和一個卵細胞結合。
生:故事接龍:“我”從精子到受精卵到胚胎。[板書]
師:在這個過程中,受精卵不斷分裂,大家推測一下,需要營養(yǎng)嗎?這個營養(yǎng)來自于卵細胞中的卵黃,所以,這個時候,你的營養(yǎng)是完全由你的媽媽提供的。
師:胚胎會在子宮中繼續(xù)發(fā)育。子宮里的世界很奇妙。我們可以用超聲波來了解菲莉芭的小寶寶的生長情況。這是菲莉芭的胎兒19周時候的情況。(動態(tài)展示)
那么,這個胎兒是怎么發(fā)育來的呢?
(展示胚胎發(fā)育各個時期圖片)仔細觀察,什么時候胚胎開始具有人的形態(tài)?
生:觀察圖片。發(fā)現(xiàn)8周左右的胚胎,初具人的形態(tài)。
師:8周左右的胚胎,初具人的形態(tài),此后稱為胎兒。
胎兒一天天長大,同樣的,他(她)的營養(yǎng)是從哪兒來的呢?
生:觀察圖片,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故事繼續(xù)接龍:胚胎到胎兒,通過臍帶胎盤獲得營養(yǎng)。[板書]在這個過程中,胎兒在子宮得到了營養(yǎng)和保護。
師:胎盤靠近胎兒的一面附有臍帶,與胎兒相連。胎盤靠近母體的一面與母體的子宮內膜相連。胎盤內有許多絨毛,內有毛細血管,這些毛細血管與臍帶內的血管相通,絨毛之間充滿了母體的血液。胎兒的血管緊挨著母親的血管,兩部分的血液不會混合,但是許多物質卻可以互相交換。胎兒從母體獲得營養(yǎng)物質、氧氣和其他物質,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廢棄物。
師:你所需的氧氣營養(yǎng)物質,都是由你媽媽給你的,而你產生的代謝廢物,又通過媽媽排出去。媽媽懷你的時候,很辛苦。
師:如果一個媽媽懷孕時抽煙、喝酒、吸毒,對胎兒有無影響?為什么?
生:有影響:毒素可以通過臍帶、胎盤傳到胎兒身上。
師:所以說吸煙不僅危害自己,也會影響下一代。有些同學媽媽懷孕的時候生病了,發(fā)現(xiàn)有些藥會影響到你的生長,寧可自己忍受著,也不吃藥。
師:大家想不想知道媽媽懷孕是什么感受呢?我們可以稍微模擬一下。請大家把書包背在前面,模擬懷孕,當5分鐘的媽媽。并且可以讓學生做一些動作,切身感受一下。
好,現(xiàn)在菲莉芭的小寶寶在母親的子宮中生活了大約280天,快出生了。胎兒怎么樣出生呢?展示動畫。
生:故事繼續(xù)接龍:胎兒經(jīng)過280天的生長和發(fā)育,從母親陰道分娩出來。
整個故事接龍完整。
師:大家可以看到,分娩是由你和媽媽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挺不簡單的,會自己調整位置,頭通過媽媽的陰道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媽媽的子宮收縮,促使子宮口張開,以使胎兒的頭能出來。這個過程,是伴隨著媽媽的劇痛完成的。有時候,這種劇痛會持續(xù)20個小時。大家要知道,這個過程,看起來簡單,其實是伴隨著媽媽的劇痛完成的。
師:你從媽媽體內出來幾秒鐘后就會啼哭或者咳嗽,用以除去肺部的液體,獲得外界環(huán)境中的氧氣。臍帶會被醫(yī)生鉗住,在距離腹部5厘米左右剪斷。7到10天內,臍帶的剩余部分會慢慢變干萎縮,留下疤痕:肚臍。
師:展示菲莉芭的小寶寶。非常可愛的小嬰兒。其實,我們所有的同學,都象菲莉芭的小寶寶一樣,這么出生的。
師:下課前,請學生把書包放下,談感受。談課前布置給學生的作業(yè):媽媽懷自己時的情況。理解母親的偉大。老師也可談自己對母親的感受。
師:最后,送給同學一首詩:世界上最浩瀚的莫過于海/世界上最浩瀚的海莫過于愛/海的岸邊有一條長長的堤壩/堤壩凝結的是母親的愛與關懷/兒女總是在海里泛舟嬉戲/全然不知道危險與憂慮/外面的雷鳴電劈/在這里只是一串漣漪……
生:談談對這首詩的感受。
師:當我們的生命處于受精卵,胚胎,胎兒時期時,母親就保護著我們,給我們營養(yǎng)。而母愛會一直伴隨著我們一生的。媽媽把你生出來,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們應該珍惜生命,愛自己,更要愛我們的媽媽。
自我點評:
從“你是從哪里來的?”問題入手(上課的前一天讓學生問各自的母親),調查學生母親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引入新課。聯(lián)系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現(xiàn)實問題,引發(fā)疑問,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迫切地想了解自己是從哪里來的。這樣做既非常切題,又富有創(chuàng)意,達到了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生物科學的目的。
以一對英國夫婦菲莉芭和杰夫孕育小寶寶的過程為線索展開本課的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識圖、討論、故事接龍、模擬孕婦等形式,了解和理解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主要組成、受精的場所、胚胎發(fā)育的場所、胚胎的營養(yǎng)、母親孕育自己的艱辛等。
特別是讓學生模擬母親孕育自己時的不便與負擔的活動設計很有新意,意在讓學生體驗母親的艱辛與偉大。
上課教師的教學基本素質較好,善于激發(fā)和調動學生,讓學生像對待其他科學知識一樣談論和探討有關生殖的問題。選題本身就富有挑戰(zhàn)性,并實施較好。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1.故事接龍中應交待是多個精子進入子宮、輸卵管,最終是由一個精子和卵細胞在輸卵管中結合,形成受精卵,否則易引起學生誤解只有一個精子進入子宮、輸卵管。
2.認識男性生殖系統(tǒng)時,將膀胱作為第一個結構,應注意指出膀胱不屬于生殖系統(tǒng)。認識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時,沒有必要過分強調子宮頸。
3.模擬母親孕育自己時的不便與負擔的活動設計有新意,但在設計的細節(jié)要求上、在活動的實施中及對活動內容的升華上做的不到位。讓學生坐在座位上,把書包放在前面5至6分鐘,學生是沒有負重的感覺的,反而會覺得很舒服,這就達不到活動的設計意圖與目的。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