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詩經(jīng)兩首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7《“神五”載人航天飛行新聞兩篇》教案。
《“神五”載人航天飛行新聞兩篇》教案
課題
《英雄瀟灑走蒼穹》
授課時間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人物通訊的相關(guān)知識。
2、準確、迅速捕捉課文內(nèi)的基本信息。
情感與價值觀:
學習楊利偉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精神。
過程與方法:
把握英雄形象;體會語言描寫、行為描寫對展現(xiàn)人物所起的作用。
教學重點
準確、迅速捕捉課文內(nèi)的基本信息。
教學難點
把握英雄形象;學習楊利偉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精神。
教學方法
互動法、講析法、速讀法
教學用具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題導(dǎo)
入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中國自行研制的,環(huán)繞地球飛行14圈,次日在內(nèi)蒙古安全降落,這次為期21小時的太空之旅,使中國繼俄羅斯、美國之后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獨立自主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的國家。當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亮閃閃地劃過夜幕,所有時髦的明星都黯淡無光。今天,我們就共同學習《中國青年報》記者馮春梅、劉程采寫的通訊《英雄瀟灑走蒼彎》。
1、積極參與課前一分鐘演講。
2、認真聽清老師的“課題導(dǎo)入”,結(jié)合課前預(yù)習,能夠準確的捕捉出老師“導(dǎo)入”中的主要信息。
3、學有余力的學生思考:“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有什么意義?
學習通訊的相關(guān)知識
通訊分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人物通訊以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事件通訊以典型事件反映社會風尚或群體的精神風貌。學寫通訊,要注意事實具體、真實,選材要集中表現(xiàn)主題,可以有適當?shù)氖闱樽h論,能集中表現(xiàn)主題的細節(jié)也應(yīng)采用。
學習寫通訊,首先要注意積累素材。為了保證事例的真實要注意實地采訪,采訪的對象除了當事人,還應(yīng)包括與事件相關(guān)的領(lǐng)導(dǎo)、群眾。其次,根據(jù)材料思考可以表現(xiàn)什么樣的主題,然后圍繞主題選材組材,按寫通訊的要求整理成篇。
1、做好筆記。能夠區(qū)分通訊的種類。
2、學習通訊的相關(guān)知識;學習寫通訊的注意事項。
整體把握
文章以航天英雄楊利偉“瀟灑走蒼育”為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地報道了他成為英雄的經(jīng)歷,用大量的事實告訴人們,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絕不是偶然的。楊利偉能成為航天英雄,能夠“瀟灑走蒼彎”,是與他堅如磐石的意志、崇高的使命感、強烈的責任心、全面的知識等等分不開的。
1、能夠用簡短的話語概括出課文的主要能容。
2、學有余力的學生思考:英雄何以能瀟灑走蒼穹?
3、何謂“瀟灑”?
朗讀課文
1、引導(dǎo)學生學習生字詞:
充沛(pei4)綏中(sui2)磐石(pan2)燒灼(zhuo2)默契(qi4)
2、指導(dǎo)學生讀課文,了解主要內(nèi)容。
3、提示:第一個小標題“一連串的滿分記錄”下的主要內(nèi)容:不足800字的文字,敘述了楊利偉從“十八歲”人招“飛行員”,到被“選定”“執(zhí)行飛行任務(wù)”的二十年間的歷程。楊利偉經(jīng)過自己刻苦的努力,終于成為“首飛航天員梯隊”中綜合成績最優(yōu)秀的一個。
第二個小標題“突然,他產(chǎn)生了錯覺,身體仿佛倒了過來”下的主要內(nèi)容:在太空中,楊利偉遇到種種困難,憑借平時良好的訓(xùn)練、自己頑強的意志力,他終于“戰(zhàn)勝了艱險,也戰(zhàn)勝了自己”。
第三個小標題“師長,讓你說中了,現(xiàn)在我就像學生一樣坐在教室里”下的主要內(nèi)容:楊利偉努力完成關(guān)于業(yè)務(wù)、技術(shù)理論與實踐的準備,訓(xùn)練思想和頑強的意志力,為飛天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1、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再讀課文,了解主要內(nèi)容。
3、概括每一個小標題下文字的主要意思。(可用文中原話,也可用自己的話概括)。
課文賞析
1、明確:作者寫了楊利偉飛天前的優(yōu)異表現(xiàn)、飛天時圓滿完成任務(wù)、飛天前他的刻苦訓(xùn)練,主要表現(xiàn)了楊利偉作為一名英雄,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有無堅不摧的毅力,也正是因為這種境界、這種毅力,他才能在飛天的險境中,順暢地“調(diào)動”“意志力”。
2、明確:
遇到的危險:
(1)由于失重而有可能出現(xiàn)的“空間運動病”。
(2)飛船返回穿越、‘黑障”而出現(xiàn)的“超重”,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難與停止,意志喪失。
如何克服的:
面對“失重”,楊利偉“調(diào)動”“意志力”,對“環(huán)境束縛”加以“抵抗”,“強迫”自己“設(shè)想”是坐在“模擬器”上;面對“黑障”而產(chǎn)生的“超重”現(xiàn)象,楊利偉努力“調(diào)整呼吸和力量”,予以對抗。
總之,盡管上述的一切做起來“很難受,很要勁,很耗體力”,但英雄楊利偉還是戰(zhàn)勝了困難。
思考、回答:
1、結(jié)合以上內(nèi)容具體說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2、楊利偉在太空遇到了什么危險?他又是怎樣克服的?
難點突破
提示:
兩大方面準備。一是關(guān)于思想和意志力的訓(xùn)練準備是如何進行的;一是關(guān)于業(yè)務(wù)、技術(shù)理論與實踐的訓(xùn)練準備是怎樣完成的。文章的三個小標題下都有相關(guān)內(nèi)容,學生只要能總結(jié)出兩個方面即可。
思考:本篇通訊的題目為“英雄瀟灑走蒼穹”,說說“航天英雄”楊利偉在地面上做了哪些準備,才做到“瀟灑走蒼彎”的。
作業(yè)
1、朗讀課文。
2、搜集有關(guān)航天資料,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記住問題,積極參與。
板書設(shè)計
輕松自然
?英雄瀟灑走蒼穹
鎮(zhèn)定自若
總結(jié)本課所學主要內(nèi)容。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題導(dǎo)入
隨著“神舟”五號的飛天,全世界都記住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楊利偉。這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的首飛航天員,以自己的壯舉和英姿,贏得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尊敬,同時也讓全世界為之矚目。2003年11月7日,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國務(wù)院、中央軍委授予楊利偉“航天英雄”榮譽稱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召全國人民向航天英雄楊利偉學習。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楊利偉頒發(fā)“航天功勛獎?wù)隆焙汀昂教煊⑿邸弊C書。這是英雄對祖國的忠誠奉獻。這是祖國對英雄的最高褒獎。
1、積極參與課前一分鐘演講。
2、認真聽清老師的“課題導(dǎo)入”,結(jié)合課前預(yù)習,能夠準確的捕捉出老師“導(dǎo)入”中的主要信息。
3、思考討論:
我們當代中學生能夠?qū)W習到英雄的什么精神呢?(討論中適當補充未選入教材的《英雄瀟灑走蒼穿》其他部分文字,使同學們能更全面地體會英雄的情懷。)
難點突破
一、引導(dǎo)學生思考:
1、楊利偉是否生來就是英雄?或者說,是否命運中注定楊利偉就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
2、楊利偉在航天訓(xùn)練中遇到挑戰(zhàn)了嗎?在困難面前他是怎么做的?完成航天任務(wù)之后他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從中表現(xiàn)了楊利偉怎樣的思想品質(zhì)?
3、經(jīng)過這一課的學習,你對“瀟灑”一詞有了怎樣的新認識?你心目中的明星、英雄形象有沒有變化?
4、怎樣理解楊利偉說“師長,讓你說中了,現(xiàn)在我就像學生一樣坐在教室里”這句話。從楊利偉的這一表現(xiàn)中我們應(yīng)該學習他的什么精神品質(zhì)?
二、解決問題:
1、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作適當指導(dǎo)。
2、鼓勵學生總結(jié)本科所學的知識。
3、教師總結(jié)
楊利偉本人曾經(jīng)說:在飛天的征程上,不僅充滿了艱辛,風險也時刻存在,許多勇士還為此付出了生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員的神圣使命,作為一名軍人,就是要時刻準備奉獻和犧牲。
他不僅達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有無堅不摧的毅力,更有腳踏實地干起來的勇氣。他不愧是我國的“航天英雄”!正可謂“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應(yīng)當向往英雄的境界,學習英雄精神的動力,努力學習,準備迎接各自理想的像“飛天”一樣的事業(yè)的未來。
1、帶著問題,積極閱讀課文,也可以結(jié)合自己課后搜集的有關(guān)資料,分析解決問題。
2、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3、理解、學習英雄的頑強精神和高尚品質(zhì)。
4、積極參與課堂總結(jié),不僅會提出問題,也要鍛煉會解決問題。
課后作業(yè)
體會“通訊”與“消息”的不同。
板書設(shè)計
人
頑強拼搏的精神
物輕松自然英雄瀟灑
堅如磐石的意志
通走蒼穹英雄瀟灑走蒼穹英雄瀟灑走蒼穹
鎮(zhèn)定自若
訊謙虛好學的作風
總結(jié)本課所學主要內(nèi)容。
教學反思
精選閱讀
《短新聞兩篇》教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讓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短新聞兩篇》教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短新聞兩篇》教案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發(fā)展史。
二、能力訓(xùn)練目標
1.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
2.培養(yǎng)在閱讀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3.學習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力強的特點。
三、德育滲透目標
1.通過學習第一篇文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導(dǎo)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fā)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學設(shè)想
一、播放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紀錄片和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設(shè)定好情境,引導(dǎo)學生進入課文。
二、通過介紹香港近百年的發(fā)展史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dǎo)學生討論納粹暴行(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于我們?nèi)祟惖你藓?,以及我們?yīng)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xùn)。課外查找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三、分別找一些香港回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重點、難點
重點: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
難點:新聞報道如何既報道事實,又抒發(fā)感情。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dǎo)入新課
生活在信息社會里,每天都會從報紙、廣播、電視中接觸大量的新聞報道,那么,如何從新聞報道中及時而準確地篩選信息,成為當今社會人的一項重要能力。而要提高這種能力,就必須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兩篇典型的短新聞。(板書課題)
二、明確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結(jié)構(gòu)方式;
2.篩選兩篇新聞報道的基本信息。
二、整體感知
(一)《別了,“不列顛尼亞”》
在眾多關(guān)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xiàn)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的人們多么激動,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國皇家游艇“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消息一般由導(dǎo)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dǎo)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新聞事實的敘述。本文就是以這樣一種結(jié)構(gòu)組織材料的。
第1段是導(dǎo)語部分。它告訴我們,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標志著長達150年的英國統(tǒng)治的終結(jié)。
下面的主體部分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寫的是現(xiàn)實的場景,分別是: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彭定秉離開港督府,英國告別儀式,降旗儀式,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作者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這表現(xiàn)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個儀式都顯示出歷史的跨度,有著歷史的意義。作者并不直接出面發(fā)表議論,但是情感和評論都暗含其中。比如:
港督降旗儀式,作者說“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強調(diào)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換任的重復(fù),它是具有標志意義的最后一次。
對于在駐港英軍總部附近舉行的告別儀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隨后捕捉到了一個典型的鏡頭:“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毕笳饔y(tǒng)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fā)現(xiàn)這一儀式的深厚內(nèi)涵。
7時45分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作者把這一事件放在歷史今昔的對比上,有一種歷史滄桑變化的感覺,使得曾經(jīng)的坎坷,在人們腦海中“積淀成了神圣而執(zhí)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悅變得更加凝重”。
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待的是有關(guān)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
(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據(jù)統(tǒng)計報道有400萬人在這里遭到了殺害。這篇消息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戰(zhàn)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發(fā)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zhuǎn)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這主要得益于他獨辟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即記者在新聞中毫不摻雜個人情感的寫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寫,字里行間灌注著個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來的議論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接下來,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紹了里斯維辛集中營可怕的歷史。作者說,那些“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經(jīng)是舊聞了,奧斯維辛也不再有“可供報道的新聞”了。但是到這里訪問,作者卻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是記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說些什么或?qū)懶┦裁淳碗x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边@里指出了作者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把讀者帶進了集中營,從毒氣室、焚尸爐、女監(jiān)房、試驗室、紀念墻一直寫到絞刑室。作者并沒有詳細描寫這些地方多么的陰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終盯在參觀者身上,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tài)傳達他們內(nèi)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
有一些細節(jié)很耐人尋味。比如,“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么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還有,那個照片中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么?這不僅是作者的疑問,也是紿讀者提出的問題。
除此之外,作者還有一些很精辟的議論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做禱告,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奧斯維辛,做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與標題和首段遙相呼應(yīng),突出了文章的主題,也顯得文章首尾相貫,渾然一體。
三、總結(jié)兩篇短新聞的結(jié)構(gòu)特點。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力強的特點;
2.學習兩篇短新聞既報道事實、又抒發(fā)感情的特點;
3.通過學習第一篇文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dǎo)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fā)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義?
【明確】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jié),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2.【提問】《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現(xiàn)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對應(yīng)于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guān)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guān)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3.【提問】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經(jīng)占領(lǐng)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lǐng)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4.【提問】《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里有很多否定句,應(yīng)該怎么理解?
【明確】本文用了一連串的否定句,像一條線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同時把奧斯維辛這個被納粹顛倒了的世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每個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內(nèi)涵,值得細細體會。比如:
標題就是一個典型的否定句,類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是介紹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說“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這句話承上啟下,一方面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jīng)了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沒有什么新聞可以報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沒有新聞,作者還是要寫一寫,因為他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結(jié)尾“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除了呼應(yīng)前文之外,還突出了文章主題。意思是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吹竭@些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那些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雖然話語貌似平靜,卻表現(xiàn)出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5.【提問】《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消息與我們常見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確】不同之處就在于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xiàn),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的內(nèi)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
總結(jié)、擴展
《別了,“不列顛尼亞”》選取了英國撤離香巷的一系列場景,并把它們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歸這一歷史事件有了歷史的縱深感;《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打破客觀報道的傳統(tǒng),直接敘述自己的感受。它們和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學生閱讀“背景材料”中的新聞報道《奧斯維辛,歷史不會忘記》,比較一下和兩篇課文的寫法的不同。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四”。
短新聞兩篇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和報告文學的特點。
2、掌握新聞和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
教學重點
1、了解新聞和報告文學的特點。
2、掌握新聞和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新聞和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具準備
教學資料
教學時間
安排兩個課時
短新聞兩篇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
2、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習,把握新聞中的新聞事實、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觀評價三方面的內(nèi)容。
2、探究與活動,引導(dǎo)學生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dǎo)學生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心時事。
教學重點
1、體會《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現(xiàn)實場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機融合。
2、分析《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與常見的消息有何不同之處。
教學難點
把握新聞的背景材料的新聞細節(jié),仔細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語句。
教學方法
講解法、探究法、品味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文朗讀磁帶
教學時間
安排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dǎo)語設(shè)計
香港歷來是我們祖國領(lǐng)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卻遭殖民統(tǒng)治者蠻橫地搶占,當?shù)厝嗣耧柺軞埧岬膲赫ァ0倌隃嫔W罱K換來云開日見,受苦受難的孩子終于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二、文本解讀
(一)知識積累
1、香港回歸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盛事,新華社四位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F(xiàn)在請大家打開課文,齊聲朗讀全文。
2、上節(jié)課我們一同學習了新聞的特點和創(chuàng)作手法,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新聞報道有什么特點?
明確:真實、新鮮、迅速及時、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篩選
1、請同學們快速閱讀這篇短新聞,哪些寫的是新聞事實?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為幾部分?
明確: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應(yīng)該是什么?
明確: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呢?
明確:第1段為第一部分,剩下的為第二部分。
4、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前面學習的有關(guān)新聞的知識,消息一般由哪兩部分組成?
明確:消息一般由導(dǎo)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dǎo)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新聞事實的敘述。本文就是以這樣一種結(jié)構(gòu)組織材料的。我為大家朗讀課文的導(dǎo)語部分,同學們邊聽邊畫出關(guān)鍵詞句,想想它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新聞事實?
(三)分析鑒賞
1、導(dǎo)語部分告訴我們什么內(nèi)容?
明確:“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離開香港。
2、這些標志著什么?
明確:導(dǎo)語部分告訴我們,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標志著長達150年的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終結(jié)。
3、在眾多關(guān)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既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又兼顧歷史的回顧。請同學們結(jié)合具體段落,說說課文如何將這兩方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作者在介紹每一種儀式后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3段的港督降旗儀式,作者說“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
4、那作者在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確:用了對比手法,強調(diào)這次降旗是最后一次。還有第7段,7時45分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作者把這一事件放在歷史今昔的對比上。
5、將背景材料引入現(xiàn)實場景不會沖淡新聞的新鮮度嗎?
明確:中國的山水畫講究濃淡的對比,遠景淡墨、近景濃墨,遠景襯托近景。新聞中的現(xiàn)實場景就好比是近景,背景材料就好比是遠景,背景材料的引入更能突出現(xiàn)實場景的意義。
這篇文章之所以出色就在于(幻燈顯示)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yīng)著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guān)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guān)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四)合作探究
1、本篇報道,作者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為我們真實地記錄了英國撤離香港,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同學們想一想,文中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自封為“日不落帝國”,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2、那又該如何理解“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呢?
明確:當年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者是從海上乘船登陸香港的,現(xiàn)在他們又坐“不列顛尼亞”回去了。這既是現(xiàn)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xiàn)實的對比。文中像這樣有深刻含意的語句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
3、現(xiàn)在讓我們縱觀全文,該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意?
明確:永別了,一去不復(fù)返了,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jié)。
三、課堂小結(jié)
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國從海上走了,永遠地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也終告洗刷。請不要忘記香港的過去,也不要忘懷香港回歸的喜悅。讓我們?yōu)橄愀鄣奈磥須g呼,為我們中華民族明日的騰飛歡呼。
四、作業(yè)設(shè)計
請同學們收集香港回歸祖國的新聞報道,與本文比較異同,以剪報形式交上來。
短新聞兩篇(2)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chǔ),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高中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短新聞兩篇(2)》,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第二課時一、導(dǎo)語設(shè)計
隨著不列顛尼亞的永遠離去,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遠是那腥風血雨的記憶。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們民族所遭受的災(zāi)難在另一個國度也同樣上演著。納粹在西歐釀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間慘劇。今天,讓我們跟隨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沉重的步伐走進布熱金卡,用我們明亮的雙眸審視納粹德國的“杰作”,用我們善感的心靈去碰觸那段不忍碰觸的歷史。
二、文本解讀
(一)信息篩選
1、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據(jù)統(tǒng)計報道有400萬人在這里遭到了殺害。這篇消息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戰(zhàn)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發(fā)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zhuǎn)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請同學們默讀這篇新聞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據(jù)文章思路擬寫一個閱讀提綱。
2、文章一上來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議論,請同學們齊聲朗讀第1、2段。能不能找出表現(xiàn)作者傾向的關(guān)鍵詞?
明確:“可怕”“居然”“不該”。
3、“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難道作者不喜歡這一切?為什么?“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居然”用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明確:出人意料。
4、第2段連用了4個“不該”,既然陽光不該有,鮮花不該有,綠草不該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這里——布熱金卡本來應(yīng)該有什么?
明確: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劇。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作者正是用了反語。這兒固然景色美好,卻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
6、布熱金卡到底有著怎樣的歷史呢?大家能從文中找出這些背景材料嗎?
明確:在第3、4、5段有交代。作者說,那些“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經(jīng)是舊聞了,奧斯維辛也不再有“可供報道的新聞了”。
(二)分析鑒賞
1、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篇報道呢?
明確:從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這里訪問感到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是記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2、為了對得起當記者的良心,為了對得起在集中營遇難的人們,羅森塔爾動筆了。但文中卻沒有將筆墨集中在集中營環(huán)境的描寫上,作者把重心放在哪兒呢?
明確:參觀者身上。
3、那么就請同學們在接下來的部分畫出描寫參觀者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句子。
明確:第7段,第2行“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第9段,第1行“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尸爐”“他們表情茫然”。還有這段的最后一句:“他們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br> 第10段,“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在執(zhí)行絞刑的地下室里,“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
還有倒數(shù)第2段。
(三)合作探究
1、一篇本該報道集中營的新聞作者為什么卻把目光始終盯在參觀者身上呢?
明確:這樣更能感染讀者,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這篇新聞之所以能成為各大報紙轉(zhuǎn)載的佳作不是沒有緣由的。羅森塔爾獨辟蹊徑,寫奧斯維辛集中營,卻不在描寫它如何恐怖陰森上著墨,而是通過參觀者的行為、神態(tài)傳達他們內(nèi)心的感受。
2、這篇報道還有許多精彩的細節(jié)和精辟的議論,請同學們找出來仔細品味。
明確:第8段的最后一句:“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很耐人尋味。
4、能具體談?wù)勀愕睦斫鈫幔?br> 明確:作者是在諷刺。毒氣室、焚尸爐是害人性命的東西,雛菊花怒放代表著頑強的生命力,這兩種事物反差很大,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作者也是在控訴。雛菊花的怒放象征生命的綻放。這本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但卻被這個人間地獄毀滅了。
5、“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這句話怎么理解?
明確:作禱告,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奧斯維辛,作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边@個句子從語氣上看是什么句子?
明確:否定句!
7、文中像這樣的否定句有很多,大家能否找找看?
明確:第2段的4個“不該”組成的排比句。
第6段,“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
最后一段,“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
8、大家想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確:因為標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就是個否定句,后面大量運用否定句可以使文章的風格統(tǒng)一。
作者多次強調(diào)“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除了呼應(yīng)前文之外,還為了突出文章主題。意思是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吹竭@些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那些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就揭露了納粹德國的罪惡行徑。
三、課堂小結(jié)
本文用了一連串的否定句,像一條線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同時把奧斯維辛這個被納粹顛倒了的世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貌似平靜的話語背后表現(xiàn)出對納粹的深刻揭露。
這篇文章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用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xiàn),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見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的內(nèi)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羅森塔爾這篇作品能成為新聞史上的名作實至名歸。
四、布置作業(yè)
請完成課文后面“研討與練習”第四題第2小題,傾注你們的情感,發(fā)揮你們的想象,寫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短新聞兩篇》教學建議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減輕高中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寫好一份優(yōu)質(zhì)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短新聞兩篇》教學建議》,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短新聞兩篇》教學建議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1、《別了,“不列顛尼亞”》再現(xiàn)了香港回歸祖國的那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則讓讀者感同身受。教學時可以播放有關(guān)的視頻資料,設(shè)定好情境,引導(dǎo)學生進入課文。前文可找香港回歸的紀錄片,后文可找一些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單》等。
2、香港回歸祖國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舉國歡慶,要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慘劇時時警告人們,要以史為鑒,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轍,引導(dǎo)學生討論納粹暴行(可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于我們?nèi)祟惖你藓?,以及我們?yīng)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xùn)。
3、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性很強,如果脫離具體的背景材料可能不太容易領(lǐng)悟,最好課外查找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4、《別了,“不列顛尼亞”》選取了英國撤離香港的一系列場景,并把它們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歸這一歷史事件有了歷史的縱深感;《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打破客觀報道的傳統(tǒng),直接敘述自己的感受。它們和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分別找一些香港回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5、兩篇文章都有一些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發(fā)人深省,可以讓學生重點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