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30短新聞兩篇雙導提綱。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短新聞兩篇雙導提綱,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短新聞兩篇雙導提綱
一、簡要提示
(一)新聞知識
1、什么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fā)生事實的報道。也叫消息,它以事實說話,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具有真實性、針對性、實效性。新聞一般由標題、導語、主體、結尾四部分組成。
2、構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五個“W”和一個“H”即:
1、when:何時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1〉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2〉短:消息要求短。3〉快:時效性4〉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5〉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構
1標題(正標題、副標題、引題)
2〉導語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
3〉主體
主體是導語之后,構成消息內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結尾
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尾需得向亮、有力,發(fā)人深思,給人啟迪。
6、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7、新聞(消息)和通訊的主要區(qū)別是:⑴ 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xiàn)實生活。⑵ 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⑶ 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二)背景資料
1.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1840年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強迫清政府于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60年英國迫使清政府締結《北京條約》,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尖端。1898年英國又乘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后統(tǒng)稱“新界”),租期九十九年,1997年6月30日期滿。中國人民一直反對上述三個不平等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是: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主張在適當時機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問題,未解決前暫時維持現(xiàn)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三大任務而奮斗。鄧小平提出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解決臺灣和香港問題的構想。同時,隨著1997年的日益臨近,英國方面不斷試探中國關于解決香港問題的立場和態(tài)度。在這種情況下,解決香港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2.奧斯維辛位于波蘭南部小波蘭省境內。1940年4月27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姆萊爾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滅絕人性的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并于同年6月14日將首批犯人運抵奧斯維辛。1941年對集中營進行了擴建,二戰(zhàn)結束時,整個集中營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熱津卡、莫諾維采三個主要集中營外,還有45個分營。營內5個焚尸爐平均每天焚尸1萬具。包括中國人在內的28個民族的400萬人死于集中營,其中猶太人最多,達250萬。1947年被開辟為國家博物館。1979年被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3、第二篇是一則消息報道,發(fā)表于1958年8月31日《紐約時報》上。美國普利策獎主席、新聞學教授霍恩伯格說,這是國際報道獎得主羅森塔爾“寫得最好的作品”。下我們就一起學習埃姆羅森塔爾的這篇《奧斯威辛沒有什么新聞》。普利策新聞獎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fā)一次,分為14個新聞獎和7個藝術獎兩類。普利策獎每年評選一次,評選結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頒獎。普利策獎每年評選一次,代表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成就。該獎以約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國著名的報紙編輯和經營者,先后買下了圣路易斯的《電訊報》和《紐約世界報》,并創(chuàng)立了編輯寫作制——即記者采寫的材料由編輯潤色、整理、綜合成稿件見報。這種寫作規(guī)則,至今仍是整個新聞界的普遍原則。普利策對報紙的經營與編輯獨樹一幟,強調報紙發(fā)表新聞要真實和準確,文字要簡潔和通俗,要花力氣寫好社論。普利策1911年去世,為紀念他的貢獻,人=們于1912年設立了普利策新聞獎。
二、認知與探究
(一)知識性積累
矚目(zhǔ)展拓(tuò)冉冉升起(rǎn)凝重(níng)毛骨悚然(sǒng)和煦(xù)納粹(cuì)廢墟(xū)不寒而栗(lì)思緒(xù)踉蹌(liàngqiàng)祈禱(dǎo)呆滯(zhì)嬉戲(xī)
(二)課前探究性問題:你愛讀報嗎?請從報紙上找一則消息,分析新聞的幾個結構內容。
(三)課上探究性問題
1、快速閱讀第一篇新聞,概括本文共寫了那些場景?寫中方活動的場景有哪些?這樣寫有什么樣的效果?
2、速讀第一篇,邊讀邊將各個場景片段的背景材料刪去,重讀刪后的文章討論一下與原文有什么不同?
3、閱讀第二篇,思考文章一上來就說布熱金卡“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作者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為什么?
4、閱讀第二篇,勾畫出人們參觀時表情變化的句子,討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5、閱讀第二篇,思考作者為什么不直接描寫人們看見東西呢?其中的細節(jié)描寫有什么表達效果?
三、梳理探究
1、總結第一篇新聞的寫作特點。
2、總結發(fā)現(xiàn)一下第二篇新聞與平時我們看到的新聞有什么不同。
相關推薦
短新聞兩篇(2)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高中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短新聞兩篇(2)》,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第二課時一、導語設計
隨著不列顛尼亞的永遠離去,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遠是那腥風血雨的記憶。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們民族所遭受的災難在另一個國度也同樣上演著。納粹在西歐釀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間慘劇。今天,讓我們跟隨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沉重的步伐走進布熱金卡,用我們明亮的雙眸審視納粹德國的“杰作”,用我們善感的心靈去碰觸那段不忍碰觸的歷史。
二、文本解讀
(一)信息篩選
1、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據(jù)統(tǒng)計報道有400萬人在這里遭到了殺害。這篇消息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戰(zhàn)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發(fā)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請同學們默讀這篇新聞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據(jù)文章思路擬寫一個閱讀提綱。
2、文章一上來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議論,請同學們齊聲朗讀第1、2段。能不能找出表現(xiàn)作者傾向的關鍵詞?
明確:“可怕”“居然”“不該”。
3、“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難道作者不喜歡這一切?為什么?“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居然”用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明確:出人意料。
4、第2段連用了4個“不該”,既然陽光不該有,鮮花不該有,綠草不該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這里——布熱金卡本來應該有什么?
明確: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劇。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作者正是用了反語。這兒固然景色美好,卻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
6、布熱金卡到底有著怎樣的歷史呢?大家能從文中找出這些背景材料嗎?
明確:在第3、4、5段有交代。作者說,那些“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經是舊聞了,奧斯維辛也不再有“可供報道的新聞了”。
(二)分析鑒賞
1、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篇報道呢?
明確:從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這里訪問感到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是記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2、為了對得起當記者的良心,為了對得起在集中營遇難的人們,羅森塔爾動筆了。但文中卻沒有將筆墨集中在集中營環(huán)境的描寫上,作者把重心放在哪兒呢?
明確:參觀者身上。
3、那么就請同學們在接下來的部分畫出描寫參觀者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句子。
明確:第7段,第2行“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第9段,第1行“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尸爐”“他們表情茫然”。還有這段的最后一句:“他們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br> 第10段,“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在執(zhí)行絞刑的地下室里,“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
還有倒數(shù)第2段。
(三)合作探究
1、一篇本該報道集中營的新聞作者為什么卻把目光始終盯在參觀者身上呢?
明確:這樣更能感染讀者,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這篇新聞之所以能成為各大報紙轉載的佳作不是沒有緣由的。羅森塔爾獨辟蹊徑,寫奧斯維辛集中營,卻不在描寫它如何恐怖陰森上著墨,而是通過參觀者的行為、神態(tài)傳達他們內心的感受。
2、這篇報道還有許多精彩的細節(jié)和精辟的議論,請同學們找出來仔細品味。
明確:第8段的最后一句:“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很耐人尋味。
4、能具體談談你的理解嗎?
明確:作者是在諷刺。毒氣室、焚尸爐是害人性命的東西,雛菊花怒放代表著頑強的生命力,這兩種事物反差很大,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作者也是在控訴。雛菊花的怒放象征生命的綻放。這本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但卻被這個人間地獄毀滅了。
5、“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這句話怎么理解?
明確:作禱告,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奧斯維辛,作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边@個句子從語氣上看是什么句子?
明確:否定句!
7、文中像這樣的否定句有很多,大家能否找找看?
明確:第2段的4個“不該”組成的排比句。
第6段,“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
最后一段,“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
8、大家想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確:因為標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就是個否定句,后面大量運用否定句可以使文章的風格統(tǒng)一。
作者多次強調“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除了呼應前文之外,還為了突出文章主題。意思是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吹竭@些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那些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就揭露了納粹德國的罪惡行徑。
三、課堂小結
本文用了一連串的否定句,像一條線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同時把奧斯維辛這個被納粹顛倒了的世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貌似平靜的話語背后表現(xiàn)出對納粹的深刻揭露。
這篇文章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用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xiàn),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見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的內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羅森塔爾這篇作品能成為新聞史上的名作實至名歸。
四、布置作業(yè)
請完成課文后面“研討與練習”第四題第2小題,傾注你們的情感,發(fā)揮你們的想象,寫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短新聞兩篇》教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讓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教案的內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短新聞兩篇》教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短新聞兩篇》教案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發(fā)展史。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
2.培養(yǎng)在閱讀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3.學習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力強的特點。
三、德育滲透目標
1.通過學習第一篇文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導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fā)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學設想
一、播放有關香港回歸的紀錄片和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設定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
二、通過介紹香港近百年的發(fā)展史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討論納粹暴行(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于我們人類的戕害,以及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課外查找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三、分別找一些香港回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重點、難點
重點: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
難點:新聞報道如何既報道事實,又抒發(fā)感情。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生活在信息社會里,每天都會從報紙、廣播、電視中接觸大量的新聞報道,那么,如何從新聞報道中及時而準確地篩選信息,成為當今社會人的一項重要能力。而要提高這種能力,就必須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兩篇典型的短新聞。(板書課題)
二、明確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結構方式;
2.篩選兩篇新聞報道的基本信息。
二、整體感知
(一)《別了,“不列顛尼亞”》
在眾多關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xiàn)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的人們多么激動,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國皇家游艇“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消息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新聞事實的敘述。本文就是以這樣一種結構組織材料的。
第1段是導語部分。它告訴我們,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標志著長達150年的英國統(tǒng)治的終結。
下面的主體部分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寫的是現(xiàn)實的場景,分別是: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彭定秉離開港督府,英國告別儀式,降旗儀式,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作者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這表現(xiàn)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個儀式都顯示出歷史的跨度,有著歷史的意義。作者并不直接出面發(fā)表議論,但是情感和評論都暗含其中。比如:
港督降旗儀式,作者說“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強調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換任的重復,它是具有標志意義的最后一次。
對于在駐港英軍總部附近舉行的告別儀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隨后捕捉到了一個典型的鏡頭:“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毕笳饔y(tǒng)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fā)現(xiàn)這一儀式的深厚內涵。
7時45分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作者把這一事件放在歷史今昔的對比上,有一種歷史滄桑變化的感覺,使得曾經的坎坷,在人們腦海中“積淀成了神圣而執(zhí)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悅變得更加凝重”。
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待的是有關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
(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據(jù)統(tǒng)計報道有400萬人在這里遭到了殺害。這篇消息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戰(zhàn)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發(fā)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這主要得益于他獨辟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即記者在新聞中毫不摻雜個人情感的寫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字里行間灌注著個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來的議論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接下來,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紹了里斯維辛集中營可怕的歷史。作者說,那些“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經是舊聞了,奧斯維辛也不再有“可供報道的新聞”了。但是到這里訪問,作者卻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是記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說些什么或寫些什么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這里指出了作者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把讀者帶進了集中營,從毒氣室、焚尸爐、女監(jiān)房、試驗室、紀念墻一直寫到絞刑室。作者并沒有詳細描寫這些地方多么的陰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終盯在參觀者身上,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tài)傳達他們內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
有一些細節(jié)很耐人尋味。比如,“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么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還有,那個照片中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么?這不僅是作者的疑問,也是紿讀者提出的問題。
除此之外,作者還有一些很精辟的議論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做禱告,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奧斯維辛,做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與標題和首段遙相呼應,突出了文章的主題,也顯得文章首尾相貫,渾然一體。
三、總結兩篇短新聞的結構特點。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力強的特點;
2.學習兩篇短新聞既報道事實、又抒發(fā)感情的特點;
3.通過學習第一篇文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fā)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義?
【明確】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2.【提問】《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現(xiàn)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對應于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涵。
3.【提問】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經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4.【提問】《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里有很多否定句,應該怎么理解?
【明確】本文用了一連串的否定句,像一條線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同時把奧斯維辛這個被納粹顛倒了的世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每個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內涵,值得細細體會。比如:
標題就是一個典型的否定句,類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是介紹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說“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這句話承上啟下,一方面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了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沒有什么新聞可以報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沒有新聞,作者還是要寫一寫,因為他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結尾“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除了呼應前文之外,還突出了文章主題。意思是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看到這些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那些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雖然話語貌似平靜,卻表現(xiàn)出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5.【提問】《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消息與我們常見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確】不同之處就在于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xiàn),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的內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
總結、擴展
《別了,“不列顛尼亞”》選取了英國撤離香巷的一系列場景,并把它們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歸這一歷史事件有了歷史的縱深感;《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打破客觀報道的傳統(tǒng),直接敘述自己的感受。它們和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學生閱讀“背景材料”中的新聞報道《奧斯維辛,歷史不會忘記》,比較一下和兩篇課文的寫法的不同。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四”。
高一《短新聞兩篇》導學案
高一《短新聞兩篇》導學案
【教學目標】
1.掌握新聞的基本知識:基本結構包括標題、導語和主體。基本特點是簡潔、客觀、及時。
2.了解香港歷史及回歸背景;了解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情況。
3.讀準“紫荊”、“婆娑”、“噩夢”、“嬉笑”、“撰寫”、“雛菊”、“窒息”等字音。
4.《別了,不列顛尼亞》能從原文篩選相關信息,按照“導語”、“主體”的格式梳理新聞的基本事件;能區(qū)分新聞事實、背景材料和主觀評價;能對新聞中的描寫和背景材料的作用做分析;能賞析標題及文中“日落儀式”、“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等含義豐厚的詞句;能找出文中的對比并分析其作用。
5.《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能勾畫篩選人們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時表情變化的句子;能理解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明確這是用人們的感情變化來側面烘托集中營的恐怖;能篩選出細節(jié)描寫的句子,如“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等,體會它們飽含的情感;能分析文章中對照和反襯手法的運用,并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能深入理解“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背后所具有的東西。
【教學重點】
1.按照“導語”、“主體”的格式梳理新聞的基本事件;
2.能對新聞中的描寫和背景材料的作用做分析;
3.賞析標題及文中含義豐厚的詞句,體會它們飽含的情感;
4.分析文章中對照和反襯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中對照和反襯手法的運用。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
一、導入《別了,不列顛尼亞》的學習(10分鐘)
1.引導回顧新聞知識,課件展示
新聞結構:①標題(正標、副標題)。②導語:在新聞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③主體:主體是導語之后,構成新聞內容的主要部分。④背景:是新聞事實相關的背景信息,無固定的位置,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
新聞的要素:五個“W”和一個“H”即: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新聞的特點:及時性、真實性
2.簡介香港歷史,課件圖片展示
1.參與介紹香港歷史
2.回顧新聞知識,參與交流介紹
3.做好筆記
二、自主閱讀探究(10分鐘)
課件展示,提出要求。
1.找出《別了,不列顛尼亞》的導語、主體、背景材料
2.《別了,不列顛尼亞》主體部分寫了哪些新聞事件?
3.新聞事件與背景材料怎樣統(tǒng)一起來的?
根據(jù)問題,閱讀探究
三、師生合作探究(10分鐘)
講解并課件展示
參與師生合作學習,筆記
四、手法與含義探討(13分鐘)
提出問題,組織交流探討。課件展示講解。
1.新聞標題有哪些含義?
2.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3.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4.找出文中的對比并分析其作用。
積極思考,參與交流探討,做好筆記
五、小結(2分鐘)
本文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香港回歸這難忘的時刻。作為新聞,文章寫得簡潔,語言簡練,背景材料恰當。
參與小結
第2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
一、學習導語
組織齊讀1—3段,指明是導語,要求概括內容,分析意義:渲染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情感氛圍,引起讀者思考。
參與朗讀,交流討論
二、學習背景
指名朗讀4、5、6段,分析寫到哪些背景:位置、居民、環(huán)境、歷史,點明殺人工廠,使命感迫使寫作本文。
參與朗讀,交流討論
三、學習參觀過程部分
組織自讀文段,梳理探究。開展師生交流,課件展示。
1.梳理參觀順序:概述——毒氣室焚尸爐——女牢房——灰磚建筑——長廊照片——地下絞刑室
2.找出細節(jié)描寫,體會作用。
3.找出表現(xiàn)參觀者的感受的語句,體會與作者的感受的聯(lián)系。
4.體會句子含義。
自讀文本,梳理體會
四、總結全文
指出本文不同于其它新聞作品的特點。
本文屬于“印象性報道”。這類報道,記者必須堅持新聞的真實性,但是允許記者通過對事實的報道充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寫印象,寫觀感。
作者沒有直接寫自己的感受,而是通過參觀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
體會思考
《短新聞兩篇》教學建議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減輕高中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短新聞兩篇》教學建議》,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短新聞兩篇》教學建議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1、《別了,“不列顛尼亞”》再現(xiàn)了香港回歸祖國的那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則讓讀者感同身受。教學時可以播放有關的視頻資料,設定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前文可找香港回歸的紀錄片,后文可找一些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單》等。
2、香港回歸祖國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舉國歡慶,要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慘劇時時警告人們,要以史為鑒,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轍,引導學生討論納粹暴行(可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于我們人類的戕害,以及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
3、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性很強,如果脫離具體的背景材料可能不太容易領悟,最好課外查找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4、《別了,“不列顛尼亞”》選取了英國撤離香港的一系列場景,并把它們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歸這一歷史事件有了歷史的縱深感;《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打破客觀報道的傳統(tǒng),直接敘述自己的感受。它們和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分別找一些香港回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5、兩篇文章都有一些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發(fā)人深省,可以讓學生重點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