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4第16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各行各業(yè)都在開始準備新的教案課件工作計劃了,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你們知道哪些教案課件的范文呢?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16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6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課程標準:
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收集從西域傳來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yǎng)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張騫通西域的意義;活動課的組織教學問題。
教學方法和手段:多媒體教學、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教師指導點評。
教學工具:幻燈片、投影儀、背投、聯(lián)網電腦等多媒體設備。
板書設計
一、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zhàn)
1、漢初與匈奴的和親政策
2、漢武帝對匈奴的戰(zhàn)爭
3、昭君出塞
二、張騫出使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
2、出使西域的原因
3、兩次出使西域的過程
4、西漢對西域的統(tǒng)治
三、絲綢之路的開辟
1、絲綢之路是如何形成的?
2、絲綢之路的地理位置
3、絲綢之路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同學們,漢武帝通過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大一統(tǒng)”政策,穩(wěn)定了西漢的內政,憑借“文景之治”時期打下的雄厚物質基礎,他的雄才大略開始得以盡情的施展。漢武帝時期,西漢的勢力開始向中國的西部拓展,對外交往變的活躍起來了。那么,你們知道誰是中原和西域交通的開拓者嗎?是誰勇敢的揭開了籠罩在中國西部地區(qū)的神秘面紗呢?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又是怎樣的一番瑰麗的景象呢?懷著一系列的疑問,今天,讓我們走進西域,踏上絲綢之路,去感受歲月的滄桑,了解在那發(fā)生的許許多多動人的傳說和故事。
講授新課
一、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zhàn)關系
關于戰(zhàn)國時期的匈奴,指導學生閱讀課文79頁的小字內容。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qū),并在那里設縣,從內地移民到那里生產和生活,安定了北部邊境,也為進一步開拓西域奠定了基礎。
1、漢初與匈奴的和親政策
西漢初年,匈奴迅速發(fā)展起來。尤其是冒頓單于統(tǒng)一蒙古后,進入極盛時期。
冒頓是頭曼的兒子。當他已被定為繼承人的時候,頭曼單于寵愛的閼氏生少子。頭曼愛少子,欲廢冒頓,送冒頓到月氏作人質。此后,頭曼發(fā)兵攻月氏,欲激怒月氏而殺冒頓。月氏果然欲殺冒頓。在緊急關頭,冒頓盜其善馬,亡歸匈奴。頭曼見冒頓勇壯,覺得殺了可惜,遂改變主意,命他為萬騎將領。
冒頓日夜練兵,教士卒射獵鳥獸。他以鳴鏑為號令,規(guī)定:“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以鳴鏑射自己的善馬。有些將士不敢發(fā)箭,冒頓便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斬殺。而后,冒頓又鳴鏑射其愛妃。將士仍有猶豫未射者,冒頓又把他們殺掉。不久,冒頓以鳴鏑射其父的善馬。將士皆隨鳴鏑發(fā)箭,至此,將士已養(yǎng)成絕對服從的軍紀。后來,冒頓率將士隨其父狩獵。突然,冒頓鳴鏑射其父頭曼單于。將士皆隨鳴鏑放箭,頭曼單于被亂箭射死。冒頓既殺頭曼單于,隨即盡殺其后母與弟以及大臣不服從者,自立為單于。
東胡看到匈奴內部斗爭,冒頓政權未穩(wěn),認為有機可乘,遣使匈奴,要求得到原頭曼單于的千里馬。冒頓尋問群臣的意見,群臣皆說:“千里馬,匈奴寶馬也,勿與?!泵邦D卻說:“奈何與人鄰國而愛一馬乎?”他答應把千里馬送給東胡王。東胡王以為冒頓軟弱可欺,又提出要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問群臣。群臣皆怒曰:“東胡無道,乃求閼氏,請擊之?!泵邦D說:“奈何與人鄰國愛一女子乎?”又把閼氏送給東胡。東胡兩次得手后,日益驕橫,得寸進尺,竟然提出要獨占東胡與匈奴之間的大片空地。冒頓又問群臣。群臣回答說:“此棄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泵邦D勃然大怒,斥責說,“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之!”他把主張予的大臣統(tǒng)統(tǒng)殺掉。然后,冒頓出擊東胡。由于東胡毫無準備,冒頓大破東胡,擄掠畜產、人民,勝利而歸。
冒頓乘勝第一次統(tǒng)一了大漠南北,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匈奴的軍事力量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擁有騎射兵力三十余萬。
匈奴族迅速發(fā)展起來,畜牧業(yè)興旺,冶鑄業(yè)也發(fā)展起來。金屬制品,裝飾著動物圖案,富有民族特色。在漢族的影響下,匈奴地區(qū)還逐漸有了農耕。而當時,正值秦末漢初,中原多事,無暇北顧。漢業(yè)初定,經濟凋敝。
此時,漢高祖采取了怎樣的民族政策呢?(板書:先戰(zhàn)后和)為什么?
匈奴在北邊的威脅已然存在。劉邦不斷遣人偵探匈奴的虛實。冒頓為了誘使?jié)h兵進擊,把所有精兵隱藏起來,使?jié)h人偵察看到的都是老弱殘兵。“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劉邦仍不放心,又遣劉敬偵查。劉敬回報說:“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贏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這時,大兵已經出發(fā),劉邦聽不進劉敬的話,遂率三十二萬大軍,征伐匈奴。遇天下大雪,將士“墮指者十二三”。冒頓佯敗后退,“誘漢兵”。劉邦的先頭部隊行至平城,被冒頓的四十萬伏兵包圍,一連七日,內無糧餉,外不得援救。劉邦用陳平密計,遣使厚贈單于閼氏財物,還散布流言說,漢欲送單于美女以求和。于是閼氏勸冒頓說:“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泵邦D原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約,二人之兵,逾期未至,冒頓懷疑有變。于是,納閼氏之言,解圍一角。劉邦這才率士卒逃出,與大軍會合。冒頓引兵還。平城之役,發(fā)生在漢七年,是漢匈關系史上的大事。它使劉邦看到匈奴不可以力取。于是他只好接受劉敬提出的和親政策,以“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shù),約為昆弟”。
劉邦死后,子劉盈(惠帝)即位。前192年,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于為閼氏,另送千金財物,結和親之約。其后每年奉送一定數(shù)量的絮繒、酒、米、食物等,實踐了“和親”政策。從惠帝起經呂后、文帝、景帝六七十年間,“和親”政策成為西漢初期對待匈奴的一種屈辱政策。對此漢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高帝九年始,直至武帝元光二年才告終止。冒頓對此并不滿足,公然致書呂后,以極其侮謾的言詞提出“愿游中國,娶呂后為妻”。季布提醒呂后,“高帝平城之敗,至今呻吟之聲未絕,傷痍者甫起”。呂后只得強忍怒火,婉言相拒,并贈冒頓車二乘,馬二駟。漢文帝初年繼續(xù)與匈奴“和親”。文景帝先后在前174年、前156年和前152年將公主嫁給單于稽粥為閼氏。年年奉送財物,不斷增加金帛、絲絮數(shù)量,卑辭厚禮。
西漢初期的這種“和親”,說到底是帶有貢納性質的政治聯(lián)婚。送去的女子,和其他物品一樣,不過是對匈奴貴族的貢品。西漢統(tǒng)治者當時實行這一政策,也是迫于形勢而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
當然,只靠“和親”政策,并不能徹底解除匈奴貴族勢力的威脅。從漢高祖到漢景帝的七十多年間,匈奴貴族一有機會,仍然不斷地攻掠漢的邊郡。每次進攻都要“殺略人民”,搶掠牲畜。特別是云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和遼東(今遼寧省南部)兩郡受害最深,每年都要有一萬多人被匈奴貴族殺害或掠去做奴隸。有時匈奴進攻的報警烽火直達西漢都城長安。有一次入犯的匈奴竟然連皇帝御苑的馬都給搶走了。雖然如此,在當時漢朝政府國力不足的情況下,采用和親政策,還是爭得了“終景帝世,(匈奴)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的局面。這樣就給西漢社會經濟的恢復、發(fā)展,不斷積蓄軍事力量,準備反擊匈奴的攻掠,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2、漢武帝反擊匈奴
西漢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社會經濟逐漸繁榮起來,到漢武帝時達到極盛的階段。
前133年,漢武帝開始與匈奴展開了長期的頻繁的戰(zhàn)爭。其中有三次大規(guī)模有決定性的大戰(zhàn)爭。第一次在前127年,漢武帝派大將衛(wèi)青率軍奪回河套一帶;第二次在前121年,另一員大將霍去病率軍從匈奴手中奪取了河西走廊;第三次在前119年,衛(wèi)青、霍去病率軍分東西兩路深入到蒙古大沙漠的北部攻打匈奴,因此這一戰(zhàn)叫漠北之戰(zhàn)。
霍去病出師北上2000多里,斬殺和俘虜匈奴7萬多人。衛(wèi)青北進1000多里,與匈奴單于的軍隊相遇。雖說漢軍是孤軍深入,但不乏英雄的氣概,這是在狂風中、昏黑里一場慘烈的血戰(zhàn)??梢韵胍姡涍^一夜的激戰(zhàn),等天亮了,大將軍衛(wèi)青縱目遠望,四顧茫茫,單于已不見了蹤影,只見自己的部下和匈奴的戰(zhàn)士尸橫交錯,血染黃沙。另一種講法:霍去病出塞2000多里,與匈奴左賢王接戰(zhàn)。匈奴單于以為漢軍遠來,人馬疲憊,只以精兵駐守漠北,結陣待戰(zhàn)。衛(wèi)青出塞千余里,極度的疲憊,極大的艱辛,終于找到單于,并立即猛烈進攻。當時天色已晚,大風起,砂礫撲面,兩軍互看不清。漢軍張開左右兩翼合圍,搏斗到天明,才知單于黃昏前已逃遁,衛(wèi)青又追殺200多里。
漠北之戰(zhàn),漢朝付出極大的代價,漢軍斬殺匈奴八九萬人,而漢軍死者也有數(shù)萬,僅戰(zhàn)馬就有11萬匹喪生沙場,但畢竟是大獲全勝,這是一次決定性的戰(zhàn)役。從此,匈奴的單于庭再也不敢設到蒙古大沙漠以南來,所謂“漠南無王庭”,這使北方的農業(yè)生產、人民生活有了保障。衛(wèi)青、霍去病也以他們的赫赫戰(zhàn)功為當時人和后世人所深深地敬仰。
當年匈奴被逐,哀而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女兒無顏色”。
3、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統(tǒng)治階級內部發(fā)生嚴重的紛爭,五個單于爭奪統(tǒng)治權,其中的部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南遷到長城附近,同漢朝訂立了和好盟約。公元前33年(漢元帝竟寧元年春正月),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漢朝對他隆迂如初,而且贈賜加多一倍。呼韓邪向漢元帝提出,愿意當漢家女婿,復通和親之好,元帝立即應許。一個叫王嬙、字昭君的宮女,原是“良家(平民)子”出身,這時慷慨應召,主動出來“請掖庭(后宮)令(長官)求行”。
王昭君,名墻,漢代南郡秭歸(湖北興山縣)人。在城南長江西陵峽附近,有個群山環(huán)繞的村莊,這就是王昭君的故鄉(xiāng),人稱昭君村。至今那里還保留著昭君洗帕的香溪、故宅和她喝過水的娘娘井。那里的每一個遺跡都有一段美妙的傳說。王昭君是個農家姑娘,年輕時因貌美被選入皇宮當宮女。她人品正直,入宮后因沒有賄賂畫師,被冷落一旁。
漢元帝下令從宮女中挑選一名,嫁給呼韓邪單于。王昭君在宮里早已聽到匈奴與漢和好的消息,就慨然應召,愿作和親的使者,嫁給匈奴王。臨行前,漢元帝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昭君豐美的容貌,華麗的服飾,震動了漢宮。據說,第一次見到昭君的漢元帝也大吃一驚,后悔不該把這么美麗的姑娘嫁給匈奴王。他很想留住王昭君,但又不能失信,只好讓她同呼韓邪單于走了。漢元帝決定將她許配呼韓邪單于。王昭君容貌豐美,儀態(tài)大方,通情識理,深得呼韓邪單于的傾心敬愛,特加稱號“寧胡閼氏”,意思是通過這次和親,將與漢家建立永遠和好安寧的關系。王昭君伴同呼韓邪出塞以后,一直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區(qū)幾十年。呼韓邪死后,又“從胡俗”,改嫁給復株累單于(呼韓邪大閼氏的長子)。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漢匈通好關系。史載當時:“邊城晏(晚)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人民)無干戈之役”,北方邊郡出現(xiàn)了空前安定的景象。這種友好關系一直持續(xù)到西漢的終了。
東漢時,光武帝劉秀遣使匈奴贈送金幣以通舊好,緩和與匈奴的關系;軍事上,調兵邊塞以守為主,很少出擊。匈奴針對東漢這種局面,仍繼續(xù)不斷南侵,間或有使節(jié)往來,但這種接觸,無法從根本改善雙方關系。
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同漢友好,逐漸內遷。北匈奴仍住在蒙古高原,控制西域,經常派騎兵進攻東漢的邊境。河西走廊的郡縣,常常白天關閉城門。漢明帝時,派大將將竇固等大敗北匈奴,恢復了漢對西域的統(tǒng)治。和帝時,又派大將竇憲帶兵大敗北匈奴。殘眾或降或叛,出沒于天山南北,繼續(xù)與漢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屢為邊患,有的部分向西遠遷。其蹤跡直到2世紀中葉才不見于記載。
二、張騫通西域
漢朝把玉門關、陽關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亞以至更遠的廣大地區(qū),稱為西域。
兩漢時期,西域小國林立,最大的烏孫國有63萬,小國才有幾百人。西域各族多數(shù)從事農業(yè)生產,少數(shù)以畜牧為主,漢初匈奴貴族征服了西域,匈奴貴族對西域人民十分殘暴,如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后,取下他的頭顱做酒器,大月氏人忍受不了這種欺辱和壓迫只得西遷。匈奴貴族還向西域各族人民征收重稅,甚至搶奪財物,引起了各族人民的憎恨。
匈奴貴族還不斷發(fā)動對西漢的進攻。為了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漢武帝募人出使西域,聯(lián)合大月氏來夾擊匈奴,胸懷大志、具有探險精神的張騫毅然應募。
1、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100多人從長安出發(fā),騎馬走在最前面的是張騫,與他一起前進的是張騫的重要助手胡人堂邑父。他們經過玉門關向西,這一地區(qū)當時被匈奴控制。張騫及同行的100多人被匈奴扣留了,匈奴貴族強迫他娶當?shù)嘏訛槠蓿珡堯q始終沒有動搖完成任務的決心。11年后,他乘匈奴防范不嚴逃出了匈奴控制的地區(qū)繼續(xù)前進。無邊的沙漠和礫石、惡劣多變的氣候,他們全然不顧,甚至路上找不到東西吃,只好獵取鳥獸充饑,一路倍嘗艱辛,越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來到了大宛,再經康居,行程一萬多里,終于來到了大月氏。大月氏王盛情款待張騫一行,但大月氏已經過定居生活,不想再攻打匈奴了,張騫在大月氏活動了一年多決定回國,在歸國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13年之久,返回長安時,身邊只剩下在西域娶的胡人妻子和堂邑父兩個人了。張騫這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達到聯(lián)合大月氏的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張騫是溝通漢朝和西域的第一個友好使者。
2、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9年,張騫又向武帝提出再次出使西域聯(lián)絡烏孫東歸河西地區(qū)共擊匈奴的建議,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率300多人,帶上了上萬頭牲畜和金帛貨物,他們先后訪問了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公元前115年,張騫返回長安,西域各國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
從此,漢朝與西域往來十分頻繁。此后,西域的良馬和地毯等傳入內地,西域很多蔬菜、水果也傳入內地,西域的葡萄、石榴、苜宿、核桃、芝麻、胡蘿卜、蠶豆、大蒜等陸續(xù)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fā)展。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為漢朝經營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對西域進行行政、軍事管理,并保護商旅往來,為來往于絲綢之路上的中外商人和各國使者提供了巨大的方便。西域各國表示愿意臣屬于西漢朝廷,這是新疆地區(qū)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
東漢初期,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并向漢朝提出和親請求,漢元帝把宮女昭君嫁給了他。北匈奴控制了西域,為了打擊匈奴、恢復中原與西域的交往,重建西域都護,明帝時,東漢在政局穩(wěn)定、經濟恢復的基礎上開始發(fā)動進擊北匈奴的戰(zhàn)爭。同時,派遣“投筆從戎”的班超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
班超一行36人長途跋涉到達鄯善,鄯善王對這些漢朝使者的態(tài)度由恭敬變?yōu)槔涞?,班超估計是北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他召集隨從決定和匈奴使者以死相拼。半夜,班超率領36人闖進匈奴營,順風放火,乘亂斬殺了匈奴使者,提著人頭去見鄯善王,鄯善王這才下決心和匈奴決裂,一心同漢和好。
漢明帝聽說班超那樣足智多謀、膽大心細,下令獎勵班超,命令他繼續(xù)完成通西域的重大任務,班超先后出使西域諸國,結成友好的關系,班超還發(fā)動這些國家兵馬,利用巧妙戰(zhàn)術,取得打擊匈奴的一次次勝利,使得西域50多個政權全部歸附漢政權,班超被東漢政府任命為西域都護,負責監(jiān)視匈奴、保護西域諸國。這樣,西漢末年被阻塞了幾十年的東西交通大道,又重新暢通了。
班超因久在他鄉(xiāng),年老思歸。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班超上疏提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故遣其子班勇上書求歸。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班超妹班昭也上書,言其兄通西域已三十年,“今且七十,衰老被病,頭發(fā)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雖欲竭盡其力,以報塞天恩,迫于歲暮,犬馬齒索,力不從心?!闭埱蠛偷坶_恩,令其兄生還朝廷。書奏,征班超還,是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陽,拜為射聲校尉。九月,病故,終年七十一歲。
班超一生,“專功西遐”,直到“衰老被病”才歸故土。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絲綢之路
西域開通之后,漢朝在通往中亞、西亞的路線上修道路,設驛站、筑長城,為往來使團、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護。當時貫穿東西的交通線,是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qū),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中國精美的絲綢是這條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因此,這條橫穿歐亞的陸上通道就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指導學生閱讀83頁的《絲綢之路示意圖》,掌握其路線。)
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漢血馬、瓜果以及音樂、舞蹈、佛教、魔術、雕塑等也紛紛東來?!敖z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值得注意的是,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其親身經歷和實踐,發(fā)現(xiàn)和考察了被匈奴中斷和阻塞了的絲綢之路,這就大大豐富了人們對絲綢之路的知識。張騫出使西域后,改變了漢朝政府原先對西域狀況模糊不清的認識,從此才了解和和掌握了沿絲路各個民族和國家的真實情況并和他們建立了友好關系,進而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總之,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長期被匈奴阻塞的東西交通,溝通了曾被中斷的東西經濟、文化交流,使得漢族和西北邊疆各族以及中國人民和亞洲、歐洲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
總結并布置課后作業(yè)
相關知識
第16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學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對工作更加有幫助!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第16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學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第十六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史實。
2、了解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外交流的情況。
3、能識讀歷史“地圖”。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的學習培養(yǎng)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
2、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認識絲綢之路的歷史橋梁作用。
教學重點:
認識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歷史橋梁作用。
教學難點: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史實。
教學方法:
自學法,學生互動識圖比較法,圈點批示法。
過程:
一、導課
教師利用漢高祖和親、漢武帝反擊、王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說明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交往,引出課題并板書。(3分鐘)
二、學習目標(出示)(2分鐘)
1、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史實。
2、了解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外交流的情況。
3、能識讀歷史“地圖”。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
自學指導:1(8分鐘)P—79頁80頁。
迅速瀏覽教材第一子目:找出①漢高祖和親、②漢武帝反擊、③王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
問題:
1、中原王朝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交往方式是什么?(和、戰(zhàn))
2、和戰(zhàn)的結果及作用是什么?(P80頁下)。
自學指導:2(12分鐘)P—81頁82頁。(學生活動:識圖)
閱讀第二子目:學生小組活動。參考下列問題:
明確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史實。包括時間、地點、目的。
識圖:劃出西域的大致地理范圍、出發(fā)點、最遠點、經過的國家。
思考: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意義:參考:1、與西域各國關系密切,2、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奠定了管理西域的基礎。3、保證了未來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
自學指導:3(10分鐘)P—81頁82頁。(學生活動:識圖)
“絲綢之路”內容及作用閱讀第三子目:
明確:“絲綢之路”暢通原因、名稱由來、路線、作用
方式: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劃出知識點,也可同桌間討論交流。
學生自學,教師巡查
三、當堂訓練
課堂鞏固1、公元前年,漢武帝為了聯(lián)合_國夾攻匈奴,派出使西域。
2、公元前年,漢武帝派第二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這是今
的開始。
4、絲綢之路的交通路線是從經、、通往、直到
四、能力拓展:
1.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在哪里?
答:首先,開啟了西域各國和漢朝頻繁交往的時代,溝通了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其次,促進了漢朝同西亞、中亞的交流。再次,奠定了我國對西域管轄和開發(fā)的基礎。
2.絲綢之路暢通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是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二是漢朝政府的保護和經營
在絲綢之路上修長城、道路、起亭燧、設驛站,保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四.小結(學生談收獲)
五.作業(yè)布置:
資源與學案習題一、二。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會寫一段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教學設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一、課標要求
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通過課本劇的編演,了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yǎng)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從而進一步認識到開放交流對于國家和個人的重要性。
三、重難點
重點: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難點:張騫出使西域。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石榴、核桃、芝麻、葡萄、胡蘿卜等圖片),這些食品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但是大家知道嗎?這些好吃的東西可不是我們本地土生土長的,它們是在二千多年前,從遙遠神秘的西域傳過來的,那么大家知道西域在哪兒嗎?又是誰開拓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呢?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又是怎樣的一番瑰麗的景象呢?請看第16課,這些疑問自然就有答案。
環(huán)節(jié)一:預習檢測
教師:閱讀歷史材料,并能從中獲取重要的歷史信息,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能力,(出示知識填空)
1、漢朝把和以西,包括今和中亞以至更遠的廣大的地區(qū),稱為西域。
2、漢武帝之前,由于道路的艱險和族的阻隔,西域和漢朝幾乎處于隔絕狀態(tài)。
3、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是關系,直接影響到河套與西域等地區(qū)的安定和發(fā)展。
4、漢武帝時,派兩次出使西域。
5、西域開通之后,一條橫穿歐亞的路上通道產生了。
環(huán)節(jié)二:體驗探究,理解歷史
A、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zhàn)關系
1、西域這個古地名的具體位置
請同學們看西域地圖,找出陽關、玉門關,并說出和陽光玉門關有關的詩句。(展示陽關和玉門關,并展示有關詩句“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就是著名的玉門關和陽關。據說當年西域的和田玉就是經此地傳人中原地區(qū),所以人們把此地稱為玉門關,而陽關因在玉門關的南面而得名?!按猴L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些著名的詩句已讓人們了解到出了陽關和玉門關就將遠別故土,進入西域地區(qū)了。
2、在秦朝和西漢初期,西域就生活著許多民族,這些民族建立了許多國家。但這些國家和民族與我國中原的秦、西漢政權卻沒有直接往來。因為在中原與西域之間盤踞著一個兇猛、驃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匈奴四處征戰(zhàn)掠奪,給中原與西域帶來嚴重威脅。面對匈奴的威脅,地處中原的秦、漢王朝采取了怎樣的措施?(幻燈片顯示的《匈奴與中原王朝和戰(zhàn)表》,請學生試試按表歸納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zhàn)關系。)
歷史時期中原與匈奴的關系
戰(zhàn)國
秦
漢漢高祖
漢武帝
漢元帝
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決定采用軍事手段來解決匈奴問題,另一方面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昭告天下,招募大漢使者,出使西域,聯(lián)合西域夾擊匈奴。一紙榜文,結果卻引出中華民族歷史上一件壯舉,成就了一位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張騫。
B、張騫出使西域
我國著名的史學家翦伯贊稱贊他時說:“他是一個冒險家、又是一個天才的外交家,同時又是一員戰(zhàn)將,真可謂中國歷史上出類拔萃之人物也?!?大屏幕展示)
為什么翦伯贊稱張騫為冒險家、外交家和戰(zhàn)將嗎?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二目,用史實來證明歷史學家對他的評價,完成我們的學案。
1、之所以是冒險家,是因為:
(1)他會遇到匈奴的重重哨卡。
(2)對于中原人來說,西域是一個遙遠而又神秘,未知和荒涼的地區(qū)。大月氏的具體位置也無從知曉。沿途到處是荒漠,流沙,戈壁、惡劣的氣候。
(3)教師展示鳴沙山,月牙泉,火焰山,樓蘭,雅丹地貌。從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字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當年西域之行的艱辛與蒼涼。(黃沙西際海,白草北連天。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2、之所以是戰(zhàn)將,是因為:
匈奴10年囚禁,始終保持漢節(jié)而不失。如:黥面。
3、之所以是外交家,是因為:
兩次出使西域
時間:公元前138年,目的。
公元前119年
成果:第一次出使,此行雖然沒有達到聯(lián)合大月氏的目的,13年的經歷使?jié)h朝對西域諸國的情況有所了解。
第二次出使,張騫帶著烏孫的使者回到長安,他和他的副使相繼出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足跡踏遍中亞、南亞、西亞各地。漢使最遠到達羅馬和北非地區(qū)。漢朝和西域建立了友好關系,雙方使節(jié)、商旅來往不斷。
張騫出使西域有怎樣的意義呢?
展示:1、張騫出使西域路線。2、今天的地名。3、意義
4、從張騫身上你體會到了什么精神?
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獻身精神和堅強的意志。
通往西域的道路開通后,西漢王朝怎樣保持道路通暢、為來往的使團、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護呢?
(1)學生掌握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的作用、意義。
(2)在通往中亞、西亞的路線上修道路,設驛站、筑長城。
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張騫用他的毅力、勇氣和非凡的膽識踏出了一條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交往之路,從此一條橫穿歐亞的路上通道產生了,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絲綢之路。
C、絲綢之路
編演劇,走絲路
1、同學們小組合作,共同設計一個簡單的課本劇。
劇情:一隊從長安出發(fā)的商隊西去途中,一隊從西域返回長安的商隊在絲路上偶遇,兩隊在休息時聊了起來……
要求:(1)表演嚴肅嚴謹。
(2)表演內容包括各自所帶的貨物、行走的路線、商品銷售的行情等。其他自定
(3)使用道具:教師準備(葡萄、石榴、黃瓜、胡桃、胡蘿卜、芝麻、紙、鐵、絲綢等)
學生設計并表演。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2、教師根據課本劇設問: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學生說完后,教師出示絲路路線圖。)
東西方交流的物產和技術有哪些?(學生回答)(出示東西方交流的物產)
思考絲綢之路開通對于東西方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對一個國家、社會來說,必須對外開放、走出去、引進來,吸納先進的技術和文化,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對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開放交流很重要,那么對于我們個人呢?是保守、封閉?還是開放、交流。希望在我們的班級同學之間也能建立起一座開放、交流的橋梁,讓我們的班級更加和諧、進步!
D、總結:自主探究,構建知識結構
課文三個子目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環(huán)節(jié)三:學以致用。
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對世界的重要貢獻是()
A、了解了沿途國家的情況B、促進了西域各國經濟的發(fā)展
C、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D、解決了匈奴對西域各國的控制
2、自20世紀初以來,極端宗教狂熱分子,根據殖民主義理論,編造了一套“東突厥理論”,鼓吹“東突厥斯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獨立國家”。并錯誤地稱新疆為東突厥斯坦”,還號召新疆一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聯(lián)合起來,組成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用我們所學習的知識,反駁這種錯誤觀點。
3、有一部關于秦朝的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邊談論政事一邊吃著葡萄、石榴,旁邊還擺放著一壺茶。請你根據所學的知識來說一說,這個情節(jié)是真是假?為什么?
4、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古老的絲綢之路已深深地湮沒在歷史的塵沙中,代之而起的是又一條橫貫歐亞的現(xiàn)代化交通樞紐——歐亞鐵路大路橋。那么我們古老的絲綢之路在今天日益發(fā)達的交通運輸下,還能發(fā)揮作用嗎?還有它存在的價值嗎?
寫出絲綢之路的路線圖: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導學設計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導學設計
1.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史實,學習張騫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
2.了解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經過的地點;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走近歷史,溫故知新: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成語都有一個美麗的歷史故事,請同學們完成系列成語填空,思考一下,這些成語都和絲或絲織品有關嗎?中國是最早養(yǎng)蠶繅絲的國家,中國絲綢舉世聞名,古代西方稱中國為“絲國”(塞里斯),表達了他們對古老東方的美好印象。歷史上貫通東西方的一條著名的國際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國的絲綢命名的,即絲綢之路。今天,我們就追溯歷史的足跡,感受先輩的輝煌,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探究之旅——尋訪“絲綢之路”。
成語填空:千_____萬縷、錦_____前程、牛郎_____女、衣_____還鄉(xiāng)、
_____入扣花拳_____腿
二、預習檢測:
(一)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zhàn)關系
■1.秦始皇派________北伐匈奴。西漢初期,無力抵御匈奴進攻,漢高祖采取______政策,把公主嫁給單于為妻。漢武帝相繼起用______、_______等將領擊敗匈奴。
■2.呼韓邪單于率部歸漢,漢元帝將宮女_______嫁給他。_______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3、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中的小字部分,思考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系如何呢?完成下表:
歷史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系(填戰(zhàn)或者和)
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
秦戰(zhàn)
漢高祖和
漢武帝戰(zhàn)
漢元帝和
◆4、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zhàn)給雙方帶來什么影響?
戰(zhàn)爭給雙方造成了巨大損失,和平則促進了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是的。在處理民族關系和對外交流中我們更多的愿意看到和平交往的方式,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中華民族對外友好交往的情況,——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情況。
(二)●張騫通西域
1、請看課文第81-82頁“張騫通西域”子目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指圖說出西域的地理范圍:
漢朝把_______和_______以西,包括今_______和中亞以至更遠的廣大地區(qū),稱為西域。
〓2、閱讀教材,完成《張張騫通西域簡表》
第一次第二次意義啟示
時間目的結果時間目的結果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與西域的聯(lián)系;奠定了西漢對西域的管理與開發(fā)的基礎。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這是新疆地區(qū)正式歸中央統(tǒng)轄的開始。體現(xiàn)了張騫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堅強意志。這些精神對我們今天來說仍是十分需要的。
公元前138年聯(lián)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了解了西域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公元前119年發(fā)展?jié)h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溝通了西漢與西域的聯(lián)系,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開始了
(三)三、絲綢之路
★1.請思考:“張騫通西域”與“漢朝與西域的關系”“西域都護的設立”“絲綢之路”之間有什么關系?
■2、觀察絲綢之路的路線圖,請用彩筆描繪絲綢之路的路線,并在圖上標出長安、河西走廊、敦煌、陽關、玉門關、蔥嶺、大月氏、安息、大秦等。
(長安_______河西走廊_______新疆______中亞_______西亞______歐洲)
●3、議一議:絲綢之路作用?
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結合書本內容)
一、展示預習成果:
二、探究交流:
◆1、猜謎游戲:請同學們根據第一子目內容,迅速猜出老師的描述的人物。
○1、秦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派他攻打匈奴,他英勇善戰(zhàn),“卻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馬”。他是誰?
○2、漢朝初年,經濟凋敝,匈奴是邊境最大的威脅,他率兵出戰(zhàn),白登之圍險些落入敵手,最后采用和親政策,解決了邊境問題,開啟了和親政策的先河,他是誰?
○3、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漢武帝派他們攻打匈奴,他們戰(zhàn)功顯赫,被稱為“帝國雙璧,名將組合”。他們是誰?
○4、他是匈奴單于,主動與漢朝和親,并希望漢與匈奴“世世勿得相詐相攻”。他是誰?
○5、有這樣的一首詩“漢武雄風載史篇,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這是形容漢元帝時期的一位宮女,只身遠嫁匈奴,使?jié)h與匈奴出現(xiàn)了幾十年的和平,她是誰?
▼2、時光隧道————回到漢朝,如果你是一名漢朝的商人到西域經商,要帶去哪些商品,帶回哪些商品?
(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的絲綢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西傳,西方的汗血馬、瓜果、佛教、音樂、雕塑等也紛紛東來。)
〓3、有一部關于秦朝的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邊談論政事一邊吃著葡萄、石榴,旁邊還擺放著一壺茶。請你根據所學的知識來說一說,這個情節(jié)是真是假?為什么?
★4、絲綢之路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通過本課的學習,你認為絲綢之路有資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嗎?如果你成為申報代表團的成員,你將如何闡述你的理由以獲得評審團的認可?
■三、試一試完成本課知識結構圖:
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zhàn)關系
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一、單項選擇題:
1.(2010山東聊城)右圖是“單于天降”瓦當。單于是我國古代哪一少數(shù)民族最高首領的稱號?()
A.匈奴B.契丹C.女真D.蒙古
2.(2008黃石中考)對右圖歷史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
A.漢武帝時國力強盛
B.漢元帝把王昭君嫁給了松贊干布
C.東漢時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
D.此事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
3.(2010山東威海)新疆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A.張騫出使西域B.開辟絲綢之路
C.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D.昭君出塞
4.(2010山東濟寧)右圖是當代史學研究者對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的評價。你認為材料中所提到的這一“主軸”的起點應該是()
A.西漢的洛陽B.西漢的長安
C.西漢的成都D.西漢的河西走廊
5.(2010廣東湛江)有人說:“2000年前,絲綢是中國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國的名片;500年前,茶葉是中國的名片……”,其中與“絲綢是中國的名片”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張騫通西域B.商鞅變法C.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D.百家爭鳴
6.(2008福建中考)“無有張騫通異域,安有佳種自西來?!边@反映出張騫通西域的重要意義之一是()
A.促進了西域經濟的發(fā)展B.使新疆地區(qū)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統(tǒng)轄
C.密切了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友好往來D.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2.“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此詩贊揚的是()。
A.漢武帝的統(tǒng)一
B.張騫通西域
C.昭君出塞
D.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二)在昔日的絲綢古道上,遍布著歷史上遺留下的名勝古跡,這里有沙漠奇觀——鳴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魔鬼城,“陸地百慕大”——古樓蘭……請你收集一些有關的材料,并加以聯(lián)想,攥寫一篇簡短的《絲綢古跡尋訪》。
:秦漢時期的大一統(tǒng)是全國性的多民族統(tǒng)一,中原王朝同少數(shù)民族的交往加強,和平友好交往是民族關系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秦漢大一統(tǒng)文明。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
,這條古老的商路見證了中華民族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與歐洲國家確立了友好往來的關系,今天我國的西部,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揚斗志、豐富的物質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更輝煌的明天。相信你通過中外歷史知識的學習一定會有自己的感悟。請寫出你的想法。
我最大的收獲是:我還需解決的問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