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閱讀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06第三課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三課生命本來沒有名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三課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教學目標
1.感受文章字里行間滲透的對生命本色的感悟,自覺抗拒金錢世故、權勢名位等對純真生命的侵擾,從而充滿摯誠地愛己愛人。
2.學會抓住關鍵語句,通過文本意義與生活積累的結(jié)合,深化對文章理解的閱讀方法。
說明
在當今功利化、物質(zhì)化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生命的思考日益稀缺。周國平的這篇文章,就如同一劑良藥,可以預防學生年輕的心靈受到虛華浮躁的社會風氣的熏染。因此,本文的教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情感目標的重要性要高于知能目標。而要達成情感目標,又絕不能離開具體閱讀方法的引導。離開了有效的閱讀方法,脫離了對文本的體驗,情感目標也就成了空中樓閣。作為說理性散文的閱讀,把握關鍵語句是準確理解文本意義的重要途徑;而作為一篇有鮮明現(xiàn)實針對性的文章,激活閱讀時的現(xiàn)實體驗,讓文本與生活對話,無疑是深化理解,豐富文本意義空間的有效方法,也是情感目標能夠高質(zhì)量達成的重要保證。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抓住關鍵語句,通過文本意義與生活積累的結(jié)合,深化對文章理解
2.難點:對生命本色的理解。
說明:
生命是一個籠統(tǒng)寬泛的名詞,既可以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生命,也可以是人格學意義上的精神生命。在本文中,“生命”的具體內(nèi)涵到底是什么,作者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和詮釋。這一方面使文章獲得了一個自由闡釋的空間,但同時也給學生對文章意義的理解造成了障礙。如果學生對生命的內(nèi)涵缺乏比較清楚的理解,文章繞來繞去就都是一個空,整堂課也就架空蹈虛了。因為“生命”在本文中是一個核心詞語,必須把這一詞語的意義內(nèi)涵吃準吃透,才可能達成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生命體驗的升華。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1.要求學生課前查閱周國平的資料,選讀周國平的兩篇散文。教師推薦《自我二重奏》《人與永恒》《時光村落里的往事》《安靜》《豐富的安靜》等散文。
2.你對周國平和他的散文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1.課前查閱周國平資料,選讀其散文,做讀書筆記。
2.交流讀書心得,初步形成對周國平散文的基本認識。通過課前的相關閱讀,使學生對周國平及其散文有所了解,并為深入研讀課文獲得前置性知識,引發(fā)學生對生命、生命意義、精神生活等人文話題的思考。
設疑導學
形成整體把握1.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并試著提煉兩個問題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
2.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完成對文章的整體把握。
(參考問題:1.作者寫作本文的緣由是什么?2.為什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生命本色日漸消失,生命感覺日趨麻木?3.怎樣才能做到生命之間以本色相對?等等。)1.默讀課文
2.圈劃關鍵語句和核心詞語,提煉問題。
3.課堂交流所提煉的問題,并結(jié)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闡述之所以提煉這兩個問題的理由1.形成對全文的整體把握,為后面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2.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訓練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
深入研讀,
探討文本精義1.你認為“年輕女孩的來信”中,哪些語言最能引起心靈的“溫暖的感動”?為什么?
2.對文中的“安靜”“靜靜”,你是怎樣理解的?
3.在學生闡發(fā)對“安靜”的理解后,教師結(jié)合周國平的其他文本如《豐富的安靜》等進行深入闡發(fā)。1.學生默讀或朗讀“年輕女孩”的來信。
2.圈劃打動自己心靈的句子。
3.交流閱讀體驗和對具體語句的品讀體會。
4.學生談對“安靜”的理解。(寧靜淡泊、遠離浮華喧囂,追求心靈的安適和精神的豐富?!┲車綄懽鬟@篇散文,是源自于內(nèi)心的一份“溫暖的感動”,因此要想使學生對周國平的生命哲思產(chǎn)生共鳴,就要努力在文本閱讀中復原這份感動。第一個問題旨在通過問題情境刺激學生的積極思維,優(yōu)化整合學生的閱讀初體驗。第二三個問題則通過對關鍵詞語的品讀領悟來深化對文本意義的理解。
1.“生命本來沒有名字”中的“名字”一詞,在文中有雙關含義,你能說說它的具體意思嗎?
2.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現(xiàn)象來談談你對“我們彼此以名字相見,名字又與頭銜、身份、財產(chǎn)之類相連,結(jié)果在這些寄生物的纏繞之下,生命本身隱匿了,甚至萎縮了”一句的理解。1.學生閱讀第十段,圈劃出與“名字”相關的文本信息。(稱謂;頭銜、職位、身份、財產(chǎn)。倫常、習慣等)
2.學生調(diào)動生活積累,談理解,說感悟。立足文本,關注現(xiàn)實,激活體驗,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生活對話,這既可以深化學生對文本意義的理解,也是情感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1.提問:生命本身具有怎樣的特性?
2.引入周國平《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描述周國平對妞妞的至深父愛。提問:周國平對妞妞的愛,除了源自父愛的本能之外,還體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哲學家對生命的理解,請結(jié)合文本談一談你對這種生命理解的認識。
3.提問:你認為生活中哪些現(xiàn)象和行為同樣體現(xiàn)了“對于生命的這種珍惜和體悟乃是人間之愛的至深源泉”之精義?1.閱讀第十一段,圈劃出具體界定生命特性的詞語。(普通而又獨特,無名無姓卻可歌可泣,偶然降生又必然死去)
2.結(jié)合文本,談一談周國平對妞妞之愛的人性深度。
3.學生談生活中的愛的表現(xiàn)。(如“2005感動中國”中哥哥洪占輝、歌手叢飛的故事,捐獻造血干細胞,甚至小至公交車上的主動讓座等等。)1.遵循由易到難,由文本到生活的原則,深化學生對生命內(nèi)涵的理解。
2.引入作者的自傳性文章介紹,是為了使學生的理解不停留在概念化、語詞化的層面,而是能夠在感性體驗的基礎上完成對文本的理性讀解。
3.第三個問題則是為了促進學生對生活中真善美的體認,并使學生對生活現(xiàn)象的理解和認識在文本意義的關照下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拓展總結(jié)
形成深層理解1.提問:你認為怎樣才能夠遠離名聲地位財產(chǎn)等外在功利的侵擾,使生命返璞歸真、還原本色、留住純真?
2.引入《豐富的安靜》中的相關語段,引導學生的思考:只有精神豐富的人,才能夠保持生命的純真。1.齊讀課文最后三段。
2.思考、討論并交流對問題的認識1.避免學生對生命內(nèi)涵產(chǎn)生誤讀。(本文中的“生命”顯然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生命。)
2.開拓文本的意義空間。
布置作業(yè)以“生命的名字叫_____”為題,寫一篇練筆文章。(橫線上可以填“寬容”“淡泊”“誠信”等)課后構思成文,同學間互相交流。運用逆向思維,反彈琵琶,而又與課文的意義取向殊途同歸,通過讀寫結(jié)合,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思路點撥
這篇文章還可以運用讀寫結(jié)合的方法來教讀。文章屬于即事說理的寫法,可以從分析結(jié)構的角度入手,賞析文章由一件事生發(fā)開來,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生發(fā)議論的特點。在學生對文章的思路形成明確的把握后,提供一定的情境,讓學生仿寫。還可以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將本文與《我很重要》放在一起,從立意、結(jié)構和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比較,然后抓取文章重點段落或語句加以深入品讀領悟。
練習舉隅
1.閱讀周國平的其他散文,摘錄要點或關鍵語句,并結(jié)合自身體會分別作一下點評。
2.設若你是那個曾經(jīng)寫信給周國平的年輕女孩,在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想給周國平寫一封信。請你把這封信寫出來。
擴展閱讀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教學目標
1.感受文章字里行間滲透的對生命本色的感悟,自覺抗拒金錢世故、權勢名位等對純真生命的侵擾,從而充滿摯誠地愛己愛人。
2.學會抓住關鍵語句,通過文本意義與生活積累的結(jié)合,深化對文章理解的閱讀方法。
說明
在當今功利化、物質(zhì)化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生命的思考日益稀缺。周國平的這篇文章,就如同一劑良藥,可以預防學生年輕的心靈受到虛華浮躁的社會風氣的熏染。因此,本文的教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情感目標的重要性要高于知能目標。而要達成情感目標,又絕不能離開具體閱讀方法的引導。離開了有效的閱讀方法,脫離了對文本的體驗,情感目標也就成了空中樓閣。作為說理性散文的閱讀,把握關鍵語句是準確理解文本意義的重要途徑;而作為一篇有鮮明現(xiàn)實針對性的文章,激活閱讀時的現(xiàn)實體驗,讓文本與生活對話,無疑是深化理解,豐富文本意義空間的有效方法,也是情感目標能夠高質(zhì)量達成的重要保證。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抓住關鍵語句,通過文本意義與生活積累的結(jié)合,深化對文章理解
2.難點:對生命本色的理解。
說明:
生命是一個籠統(tǒng)寬泛的名詞,既可以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生命,也可以是人格學意義上的精神生命。在本文中,“生命”的具體內(nèi)涵到底是什么,作者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和詮釋。這一方面使文章獲得了一個自由闡釋的空間,但同時也給學生對文章意義的理解造成了障礙。如果學生對生命的內(nèi)涵缺乏比較清楚的理解,文章繞來繞去就都是一個空,整堂課也就架空蹈虛了。因為“生命”在本文中是一個核心詞語,必須把這一詞語的意義內(nèi)涵吃準吃透,才可能達成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生命體驗的升華。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1.要求學生課前查閱周國平的資料,選讀周國平的兩篇散文。教師推薦《自我二重奏》《人與永恒》《時光村落里的往事》《安靜》《豐富的安靜》等散文。
2.你對周國平和他的散文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1.課前查閱周國平資料,選讀其散文,做讀書筆記。
2.交流讀書心得,初步形成對周國平散文的基本認識。通過課前的相關閱讀,使學生對周國平及其散文有所了解,并為深入研讀課文獲得前置性知識,引發(fā)學生對生命、生命意義、精神生活等人文話題的思考。
設疑導學
形成整體把握1.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并試著提煉兩個問題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
2.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完成對文章的整體把握。
(參考問題:1.作者寫作本文的緣由是什么?2.為什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生命本色日漸消失,生命感覺日趨麻木?3.怎樣才能做到生命之間以本色相對?等等。)1.默讀課文
2.圈劃關鍵語句和核心詞語,提煉問題。
3.課堂交流所提煉的問題,并結(jié)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闡述之所以提煉這兩個問題的理由1.形成對全文的整體把握,為后面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2.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訓練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
深入研讀,
探討文本精義1.你認為“年輕女孩的來信”中,哪些語言最能引起心靈的“溫暖的感動”?為什么?
2.對文中的“安靜”“靜靜”,你是怎樣理解的?
3.在學生闡發(fā)對“安靜”的理解后,教師結(jié)合周國平的其他文本如《豐富的安靜》等進行深入闡發(fā)。1.學生默讀或朗讀“年輕女孩”的來信。
2.圈劃打動自己心靈的句子。
3.交流閱讀體驗和對具體語句的品讀體會。
4.學生談對“安靜”的理解。(寧靜淡泊、遠離浮華喧囂,追求心靈的安適和精神的豐富?!┲車綄懽鬟@篇散文,是源自于內(nèi)心的一份“溫暖的感動”,因此要想使學生對周國平的生命哲思產(chǎn)生共鳴,就要努力在文本閱讀中復原這份感動。第一個問題旨在通過問題情境刺激學生的積極思維,優(yōu)化整合學生的閱讀初體驗。第二三個問題則通過對關鍵詞語的品讀領悟來深化對文本意義的理解。
1.“生命本來沒有名字”中的“名字”一詞,在文中有雙關含義,你能說說它的具體意思嗎?
2.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現(xiàn)象來談談你對“我們彼此以名字相見,名字又與頭銜、身份、財產(chǎn)之類相連,結(jié)果在這些寄生物的纏繞之下,生命本身隱匿了,甚至萎縮了”一句的理解。1.學生閱讀第十段,圈劃出與“名字”相關的文本信息。(稱謂;頭銜、職位、身份、財產(chǎn)。倫常、習慣等)
2.學生調(diào)動生活積累,談理解,說感悟。立足文本,關注現(xiàn)實,激活體驗,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生活對話,這既可以深化學生對文本意義的理解,也是情感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1.提問:生命本身具有怎樣的特性?
2.引入周國平《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描述周國平對妞妞的至深父愛。提問:周國平對妞妞的愛,除了源自父愛的本能之外,還體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哲學家對生命的理解,請結(jié)合文本談一談你對這種生命理解的認識。
3.提問:你認為生活中哪些現(xiàn)象和行為同樣體現(xiàn)了“對于生命的這種珍惜和體悟乃是人間之愛的至深源泉”之精義?1.閱讀第十一段,圈劃出具體界定生命特性的詞語。(普通而又獨特,無名無姓卻可歌可泣,偶然降生又必然死去)
2.結(jié)合文本,談一談周國平對妞妞之愛的人性深度。
3.學生談生活中的愛的表現(xiàn)。(如“2005感動中國”中哥哥洪占輝、歌手叢飛的故事,捐獻造血干細胞,甚至小至公交車上的主動讓座等等。)1.遵循由易到難,由文本到生活的原則,深化學生對生命內(nèi)涵的理解。
2.引入作者的自傳性文章介紹,是為了使學生的理解不停留在概念化、語詞化的層面,而是能夠在感性體驗的基礎上完成對文本的理性讀解。
3.第三個問題則是為了促進學生對生活中真善美的體認,并使學生對生活現(xiàn)象的理解和認識在文本意義的關照下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拓展總結(jié)
形成深層理解1.提問:你認為怎樣才能夠遠離名聲地位財產(chǎn)等外在功利的侵擾,使生命返璞歸真、還原本色、留住純真?
2.引入《豐富的安靜》中的相關語段,引導學生的思考:只有精神豐富的人,才能夠保持生命的純真。1.齊讀課文最后三段。
2.思考、討論并交流對問題的認識1.避免學生對生命內(nèi)涵產(chǎn)生誤讀。(本文中的“生命”顯然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生命。)
2.開拓文本的意義空間。
布置作業(yè)以“生命的名字叫_____”為題,寫一篇練筆文章。(橫線上可以填“寬容”“淡泊”“誠信”等)課后構思成文,同學間互相交流。運用逆向思維,反彈琵琶,而又與課文的意義取向殊途同歸,通過讀寫結(jié)合,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思路點撥
這篇文章還可以運用讀寫結(jié)合的方法來教讀。文章屬于即事說理的寫法,可以從分析結(jié)構的角度入手,賞析文章由一件事生發(fā)開來,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生發(fā)議論的特點。在學生對文章的思路形成明確的把握后,提供一定的情境,讓學生仿寫。還可以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將本文與《我很重要》放在一起,從立意、結(jié)構和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比較,然后抓取文章重點段落或語句加以深入品讀領悟。
練習舉隅
1.閱讀周國平的其他散文,摘錄要點或關鍵語句,并結(jié)合自身體會分別作一下點評。
2.設若你是那個曾經(jīng)寫信給周國平的年輕女孩,在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想給周國平寫一封信。請你把這封信寫出來。
高一語文上冊《生命本來沒有名字》知識點總結(jié)滬教版
高一語文上冊《生命本來沒有名字》知識點總結(jié)滬教版
作者:周國平當代作家哲學家主要散文集:《守望的距離》等生命本應一視同仁,生命貴在獨一無二。
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zhì)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
對生命本色的感悟,自覺抗拒金錢世故、權勢名位等對純真生命的侵擾,從而充滿摯誠地愛己愛人。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周國平
這是一封讀者來信,從一家雜志社轉(zhuǎn)來的。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讀者,都會收到讀者的來信,這很平常。我不經(jīng)意地拆開了信封??墒牵x了信,我的心在一種溫暖的感動中戰(zhàn)栗了。
請允許我把這封不長的信抄錄在這里——
“不知道該怎樣稱呼您,每一種嘗試都令自己沮喪,所以就冒昧地開口了,實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對生命的親切溫暖的敬意?!?br>
“記住你的名字大約是在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父母必讀》,上面有一篇寫孩子的或者是寫給孩子的文章,是印刷體卻另有一種纖柔之感,覺得您這個男人的面孔很別樣?!?br>
“后來慢慢長大了,讀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薦給周圍的人去讀,從不多聒噪什么,覺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們安靜的,因為什么,卻并不深究下去了。”
“這回讀您的《時光村落里的往事》,恍若穿行鄉(xiāng)村,沐浴到了最干凈最暖和的陽光。我是一個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靜靜地聽這個生命說:‘我愿意靜靜地聽您說話……’我從不愿把您想象成一個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會為此生氣吧?!?br>
“也許再過好多年之后,我已經(jīng)老了,那時候,我相信為了年輕時讀過的您的那些話語,我要用心說一聲:謝謝您!”
信尾沒有落款,只有這一行字:“生命本來沒有名字吧,我是,你是。”我這才想到查看信封,發(fā)現(xiàn)那上面也沒有寄信人的地址,作為替代的是“時光村落”四個字。我注意了郵戳,寄自河北懷來。
從信的口氣看,我相信寫信人是一個很年輕的剛剛長大的女孩,一個生活在窮城僻鎮(zhèn)的女孩。我不曾給《父母必讀》寄過稿子,那篇使她和我初次相遇的文章,也許是這個雜志轉(zhuǎn)載的,也許是她記錯了刊載的地方,不過這都無關緊要。令我感動的是她對我的文章的讀法,不是從中尋找思想,也不是作為散文欣賞,而是一個生命靜靜地傾聽另一個生命。所以,我所獲得的不是一個作家的虛榮心的滿足,而是一個生命被另一個生命領悟的溫暖,一種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動。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這話說得多么好!我們降生到世上,有誰是帶著名字來的?又有誰是帶著頭銜、職位、身份、財產(chǎn)等等來的?可是,隨著我們長大,越來越深地沉溺于俗務瑣事,已經(jīng)很少有人能記起這個最單純的事實了。我們彼此以名字相見,名字又與頭銜、身份、財產(chǎn)之類相聯(lián),結(jié)果,在這些寄生物的纏繞之下,生命本身隱匿了,甚至萎縮了。無論對己對人,生命的感覺都日趨麻痹。多數(shù)時候,我們只是作為一個稱謂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處的伴侶,也難得以生命的本然狀態(tài)相待,更多的是一種倫常和習慣。浩瀚宇宙間,也許只有我們的星球開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這個幸運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換、身份的較量、財產(chǎn)的爭奪,最罕見的偏偏是生命與生命的相遇。仔細想想,我們是怎樣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負了造化的寵愛。
是的——我是,你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多么普通又多么獨特的生命,原本無名無姓,卻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個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卻畢竟降生了,然后又將必然地離去。想一想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每一個生命的誕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相遇是一種奇跡呢。有時我甚至覺得,兩個生命在世上同時存在過,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種令人感動的因緣。我相信,對于生命的這種珍惜和體悟乃是一切人間之愛的至深的源泉。你說你愛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當作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來愛,那么你的愛還是比較有限。你愛她的美麗、溫柔、賢惠、聰明,當然都對,但這些品質(zhì)在別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唯獨她的生命,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她,卻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無法重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世上什么都能重復,戀愛可以再談,配偶可以另擇,身份可以炮制,錢財可以重掙,甚至歷史也可以重演,唯獨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復,所以,與每一個既普通又獨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聲地位財產(chǎn)在內(nèi)的種種外在遭遇實在粗淺得很。
既然如此,當另一個生命,一個陌生得連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遠遠地卻又那么親近地發(fā)現(xiàn)了你的生命,透過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觀,向你的生命發(fā)出了不求回報的呼應,這豈非人生中令人感動的幸遇?
所以,我要感謝這個不知名的女孩,感謝她用她的安靜的傾聽和領悟點撥了我的生命的性靈。她使我愈加堅信,此生此世,當不當思想家或散文家,寫不寫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夠安靜聆聽別的生命也使別的生命愿意安靜聆聽的純真,此中的快樂遠非浮華功名可比。
很想讓她知道我的感謝,但愿她讀到這篇文章。
(選自周國平散文集《守望的距離》)
1.“她用她的安靜的傾聽和領悟點撥了我的生命的性靈”中“她的安靜的傾聽和領悟”是指什么?(2分)
2.作者為什么說“我的心在一種溫暖的感動中戰(zhàn)栗了”?(6分)
3.生命本身具有怎樣的特性?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6分)
4.作者在文中說“對于生命的這種珍惜和體悟乃是一切人間之愛的至深的源泉”,然而,在當今功利化、物質(zhì)化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生命本色的思考日益稀缺,如果生命有名字,你認為生命的名字叫什么?請寫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60字)(4分)
1.【解析】這道題考查指代,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傾聽的是作者,領悟的也是作者,方式卻很獨特,不是用平常人的視角。這個意思,第九段已有解說。
【答案】女孩對“我”的文章的讀法,不是從中尋找思想,也不是作為散文欣賞,而是一個生命靜靜地傾聽另一個生命。
2.【解析】這道題是一個原因概括題。作者之所以有這么強烈的感動,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女孩,女孩讀自己的方式,作者自己的獨特的感動體驗。從文章中找到這些,概括出來。
【答案】(1)寫信的女孩生活在窮城僻鎮(zhèn),是一個“卑微的生命”,有著自己對生命的珍惜和體悟。(2)女孩對“我”的文章的讀法,不是從中尋找思想,也不是作為散文欣賞,而是一個生命靜靜地傾聽另一個生命。(3)“我”所獲得的不是一個作家的虛榮心的滿足,而是一個生命被另一個生命領悟的溫暖,一種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動。
3.【解析】答案根據(jù)在文章第10、11段,把那些凡是可以稱為生命特性的都找出來,可以多答,以求萬無一失。
【答案】(1)生命是普通的又是獨特的。(2)生命原本無名無姓,但可歌可泣。(3)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偶然地來到必然地離去。
4.【解析】這道題表面上很開放,好像可以隨便說,但最好是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亮出自己的觀點。比如淡泊、自然、尊重等,這樣就容易從文章中找到根據(jù)。探究能力是新課標散文閱讀每年必考的項目,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答案】示例:生命的名字可以叫奉獻、誠信、淡泊、寬容等,只要言之成理,給人啟迪即可。
第三課王安石變法
第三課王安石變法
一,時代背景:北宋中期社會危機
(一)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1,表現(xiàn):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
2,原因:(1)土地兼并嚴重使階級矛盾尖銳(地主土地所有制決定的、政府不抑兼并政策)(二)三冗問題和積貧積弱局面形成
1,積貧形成
(1)冗兵:加強對遼西夏防守,擴充軍隊?;哪昴急苑€(wěn)社會。
(2)冗官: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而分化事權造成機構太多。政府效率低和財政負擔。
(3)冗費:軍隊數(shù)量增多,官員增多,加強財政負擔,歲幣贈送,以土地兼并收入減少。
2,積弱形成
(1)原因:面臨遼西夏威脅,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將帥受制太多,軍隊戰(zhàn)斗力低。
(2)表現(xiàn):與遼西夏戰(zhàn)爭敗多,簽訂澶淵之盟,送歲幣以換太平。
(三)慶歷新政失敗,矛盾加深
二,變法目的:緩和矛盾、富國強兵、鞏固統(tǒng)治
三,變法內(nèi)容及分析
(一)富國之法
措施
內(nèi)容
評價
青苗法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貸盤剝,緩和矛盾,但強制借貸,利息偏高,農(nóng)民負擔嚴重
方田均稅法清查土地,增加收入,減輕農(nóng)民負擔
農(nóng)田水利法興修許多水利工程,有利農(nóng)業(yè)發(fā)展
免役法納錢代役,保證農(nóng)民生產(chǎn)時間,促進農(nóng)業(yè)發(fā)展,增加財政收入。
市易法和均輸法利用供求規(guī)律,打破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政府收入。(二)強兵之法
措施
內(nèi)容
評價
保甲法加強農(nóng)村秩序,維護農(nóng)村治安,建立軍事儲備,節(jié)省軍事費用。
保馬法戰(zhàn)馬質(zhì)量和數(shù)量提高,政府節(jié)省養(yǎng)馬費用。
將兵法加強軍隊戰(zhàn)斗力
軍器監(jiān)武器質(zhì)量改革,產(chǎn)量增加
精簡軍隊加強軍隊戰(zhàn)斗力,節(jié)省軍費(三)取士之法
措施
內(nèi)容
評價
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唯才是用四,變法結(jié)果:失敗
1,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變法中用人不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宋神宗去逝
2,標志:元祜更化,宋哲宗后改革變法精神全變。
3,教訓:改革是艱辛且充滿阻力,改革者必須堅定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改革是必然的,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等。
五,評價變法
1,性質(zhì):地主階級針對危機進行富國強兵的改革運動(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礎上,對生產(chǎn)關系進行局部調(diào)整)
2,積極性:增加收入,加強力量,一定程度上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促進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
3,局限性:改革維護封建制度前提下進行,不可能改變封建社會固有矛盾,也就不可能解決社會問題,其結(jié)果失敗了。ks5u
六,評價王安石人物
第四課歐洲宗教改革
一,時代背景
1,宗教:天主教統(tǒng)治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
統(tǒng)治地位表現(xiàn):(1)經(jīng)濟(土地,什一稅,贖罪券)(2)政治(控制王權,干涉各國)
(3)思想(壟斷教育,鉗制思想)(4)生活(教會子民,生死控制)
2,經(jīng)濟:天主教阻礙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3,思想: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人們思想要求打破宗教束縛。
4,政治:民族主義興起和民族國家形成。
天主教會地位受到挑戰(zhàn):資產(chǎn)階級,新貴族,部分封建主
二,目的:建立適合資本主義發(fā)展,維護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教會。
三,方式:改革宗教(采取神學異端)
原因:教會影響大,人們意識形態(tài)只有宗教,資產(chǎn)階級弱。
四,性質(zhì):資產(chǎn)階級和人民反對天主教會和封建制度的一次社會革命和思想解放運動。
五,基本概況
(一)開始: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原因:分裂阻礙德國發(fā)展而要求建立統(tǒng)一民族國家(根因),羅馬教廷對德國的剝削影響資本積累和人民利益(主因),文藝復興解放人們思想(思想),羅馬教皇兜售贖罪券
2,主張(內(nèi)容)(1)因信稱義(2)圣經(jīng)唯一并譯為德文(3)簡化圣禮
3,影響:否定天主教權威,基督出現(xiàn)三足鼎立,為宗教改革開辟道路,在德國和北歐傳播
(二)瑞士加爾文宗教改革
1,原因:(1)天主教在瑞士的腐敗統(tǒng)治(2)路德改革的影響
2,主張:(1)信仰得救,圣經(jīng)權威簡化圣禮(與路德同)(2)主張先定論(激進)
3,影響:打擊天主教,符合資產(chǎn)階級利益,主要在法,英,荷蘭傳播
(三)英國享利八世宗教改革
1,原因:民族國家形成,資本主義發(fā)展,宗教改革影響
2,主張:(1)至尊法案(英王最高,保留天主教制度)(2)三十九條信綱
3,特點:無杰出宗教大師,無突出宗教理論,王權領導自上而下改革,保留天主教殘余
4,影響:建立英國為首的國教會,改革殘余,后隨資本主義發(fā)展而出現(xiàn)清教運動。
六,天主教會的應對措施
(一)原因:歐洲宗教改革沉重打擊ks5u
(二)概況:
1,教會純潔運動
(1)目的:抵制新教,重振天主教。
(2)措施:除弊端、治腐化、維教義、改裁判所、創(chuàng)耶穌會。
(3)影響:純潔天主教,恢復天主教部分勢力,海外傳播充當殖民先鋒,但也為東西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2,宗教寬容
(1)背景:宗教改革后,歐洲宗教戰(zhàn)爭和教派紛爭不斷,有識之士要求
(2)概況:——
A內(nèi)容
B影響
——《南特赦令》
A內(nèi)容
B影響
七,評價
1,性質(zhì)(同上)
2,積極性:(1)打擊歐洲天主教勢力,促進歐洲民族意識高漲和民族國家發(fā)展
(2)解放思想,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掃清道路。為歐洲走向近代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
(3)宗教改革后的教會純潔和寬容有利于宗教發(fā)展。
3,局限性:無法解決宗教問題,留下宗教迫害和宗教紛爭,實現(xiàn)宗教寬容還有很長路。
八,認識宗教改革與社會變革關系
1,宗教改革推動社會變革和歷史發(fā)展
2,促進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以及新教傳播
3,有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
4,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創(chuàng)造條件,
藥(第三課時)教案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欣賞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分析其言行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2.欣賞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品析自然環(huán)境描寫營造出的氛圍及其在表現(xiàn)主題上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欣賞小說的肖像描寫
出示投影:
“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突然闖進了一個滿臉橫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腰間。……
明確:康大叔的肖像描寫可算最為精彩?!皽喩砗谏娜恕薄把酃庹駜砂训叮痰美纤s小了一半”“滿臉橫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腰間”。只這幾筆,就勾勒出一個兇殘、蠻橫的劊子手形象。
二、欣賞小說的行動描寫
學生看投影內(nèi)容,思考:文中加點字的表達效果。
出示投影:
(1)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
(2)老栓慌忙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去接他的東西。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zhuǎn)身去了。嘴里哼著說,“這老東西……”
明確:(1)中“掏”“抖抖的”“按了兩下”,充分表現(xiàn)了華老栓夫婦的貧困,他們的洋錢多么來之不易。(2)中寫康大叔把人血饅頭交給華老栓,一連用了六個動詞“搶”“扯”“裹”“塞”“抓”“捏”,生動地刻畫了劊子手的貪婪、兇惡和華老栓的膽小、老實。
三、欣賞小說的對話描寫
分角色朗讀課文——從“包好,包好!”至“駝背五少爺點著頭說”。并思考:這段對話描寫體現(xiàn)了康大叔、駝背五少爺、花白胡子、二十多歲的人怎樣的性格特征和對革命者夏瑜怎樣的態(tài)度。
明確:這段對話描寫,用個性化的語言寫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兇殘、盛氣凌人、極端仇視革命;駝背五少爺趨炎附勢、幸災樂禍、反對革命;花白胡子低聲下氣,不理解革命;二十多歲的人麻木無知,不理解革命。
四、欣賞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
1.分析以下描寫反映了怎樣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
出示投影:
(1)沒有多久,又見幾個兵,在那邊走動;衣服前后的一個大白圓圈,遠地里也看得清楚,走過前面的,并且看出號衣上暗紅色的鑲邊。
(2)他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3)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
明確:(1)號衣上“前后的一個大白圓圈”是清朝士兵衣飾的特點,作者通過衣飾描寫,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在清末。(2)通過人物語言交代社會背景,說明這是清朝末年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時期。(3)運用比喻手法描寫墳地環(huán)境,層層疊疊的墳冢,表現(xiàn)了清政府對革命者的殘酷鎮(zhèn)壓和階級壓迫。
2.讓學生找出小說中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段落,說說它的作用。
出示投影: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袝r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只也沒有叫?!?br> (2)微風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fā)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jīng)]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里,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
學生自由發(fā)言,經(jīng)教師點撥后明確:(1)中短短幾句,用“烏藍”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時刻的突出特征:陰暗、沉寂、凄清,帶有幾分恐怖,渲染了夏瑜就義時冷峭、肅殺、悲涼的氣氛,也暗示了清末這一極其黑暗的時代特征。(2)段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寫,整段文字,突出寫了一個“靜”字,先寫微風和青草,從側(cè)面烘托,再用心里的感覺“一絲發(fā)抖的聲音”以反襯這個字,最后寫烏鴉“鐵鑄一般站著”,以“靜止”單調(diào)的畫面烘托這個字,以突出夏瑜母親迫切期待烏鴉會飛上墳頂以釋心頭之疑(顯靈)的一種心情。她越希望烏鴉動,越會感到周圍靜得難受;同時,不僅增添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哀氣氛,而且也與全篇的背景、環(huán)境以及表現(xiàn)的主題協(xié)調(diào)一致。
五、探究性閱讀
課題一:魯迅在夏瑜的墳上加了一個花環(huán),怎樣理解?有何積極意義?
教師出示有關資料:魯迅曾在《〈吶喊〉自序》中說:“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勇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huán)……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于自己,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彼诌M一步解釋說:“為達到這希冀,是必須與前驅(qū)者取同一的步調(diào)的,我于是刪削些黑暗,裝點些歡容,使作品比較地顯出若干亮色?!?br> 明確:作者寫到夏瑜的墳頭有一個花圈。從小說所塑造的人物看,似乎找不到一個會送花圈的人;從當時的習俗看,送花圈之俗還未興起。作者突出地寫了這“憑空”添上去的花圈,是寓了一種寄托,表示革命后繼有人,盡管黑夜漫漫,革命仍后繼有人,革命者仍在懷念他,革命絕不會因遭受挫折而消沉,革命的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這就點明了喚起民眾的主題。再者華大媽看到兒子墳上沒有花圈,心里便感到一種不足和空虛,她自然不會深一層地想,為什么夏瑜死后會得到這樣一種非常的禮遇。而夏四奶奶并不認識花圈,她根本也不知道花圈所蘊的深意,反而以為這是屈死的兒子要顯冤,這就使夏瑜的悲劇意義顯得更為深刻。
課題二:如何解讀“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的“烏鴉”的寓意。
學生分組討論,可能有如下觀點:
觀點一:“烏鴉象征著革命者的戰(zhàn)斗雄姿,象征著革命者的海闊天空的遠大前程”,甚至說“烏鴉”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武器”“革命者潛伏的時候,就像烏鴉筆直立在樹枝間,縮著頭,可是‘鐵鑄一般站著’”,最后,它箭也似的飛去,“匯聚著魯迅對于革命者雄姿的仰慕和神往”“透露著他對于革命遠大前程的無窮渴望”。甚至可說:“夏瑜已經(jīng)死了,又沒有第二個人物或青年可以寄托,因此,魯迅對于革命的渴望情緒,只有反映在烏鴉身上了。”
觀點二:“烏鴉”是黑暗勢力的象征,或云“它的破空而去”“正表示黑暗的消失”;或云“烏鴉之所以不敢飛上墳頭,正因為有革命的同情者和繼起者所奉獻的花圈在那兒;它之退避,正暗示著革命前途否極泰來”。
觀點三:認為“烏鴉”和墳場上的枯草、寒風、層層疊疊的荒?!?,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凄涼的氣氛。
觀點四:以為“‘烏鴉’固然與其他景物共同構成了墳場悲涼的氣氛,但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烏鴉的出現(xiàn)和飛逝,是作者用‘曲筆’告訴讀者花環(huán)來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藝術手法”,“作者寫‘烏鴉’遠飛而去,否定了‘顯靈說’,用‘曲筆’含蓄而有力地說明了花環(huán)的來歷,頌揚烈士革命精神,顯示革命事業(yè)后繼有人”。
教師針對以上見解,可作如下點撥:
上面所說的第一、二種見解,固然相反,但也有共同點:都把“烏鴉”認作象征力量。第一種說法,把“烏鴉”作為革命的象征,然而魯迅已經(jīng)“平空添上”了“花環(huán)”,為什么又“平空添上”“烏鴉”,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地重復了一個細節(jié)?這樣做,豈是魯迅似的大手筆所為?第二種說法,“烏鴉”因見花環(huán)而“不敢飛上墳頭”,還因此“退避”遠處,那簡直是“神鴉”了,未免太神秘費解了。
第四種說法以為,作者用“烏鴉”的描寫來否定“顯靈說”,是可取的。魯迅作此小說,還在“五四”運動之前,迷信神鬼還相當普遍,他惟恐讀者誤信小說里真的在寫夏瑜死為鬼雄,于是用烏鴉的描寫來否定“顯靈說”,讓讀者思考花環(huán)的來歷,這種分析大約不悖于作者命意。然而我們并不以為這是“主要的”,“主要的”還在于寫墳場的氣氛,如第三種意見所示。小說的結(jié)尾,并不專在寫夏瑜的墳,它同時又寫了華小栓的墳,并不專寫夏四奶奶上墳,還寫了華大媽上墳。夏瑜因從事舊民主主義革命而被殺害,他的血被制成了人血饅頭,不覺悟的人們用它來治病,結(jié)果怎樣呢?也就是說“藥”效如何呢?鮮血被制成人血饅頭的革命者和以人血饅頭為“藥”的病人,化成了相鄰而又相隔(隔一條小路)的土饅頭。此情此境,多么凄慘悲涼!兩個老婦人在墳地相見,都在尋求慰藉,又都落空了。她倆對于兒子的死,都迷惑不解。正在這時,“鐵鑄一般”躲在枝上的“烏鴉”大叫一聲向遠處飛去,這是沉寂中的孤單的音響,更顯出周圍“死一般靜”。環(huán)境描寫襯出了兩位老婦人心情上的空幻,由此反射,也顯示出小栓仍不免于夭折,夏瑜的犧牲也未能喚起周圍群眾的覺醒,作為“藥”效而呈現(xiàn)的,是墳場上的兩個相鄰又相隔的土饅頭?!盀貘f”的細節(jié),主要的藝術意義,該是在全篇的色調(diào)上,再添一層陰冷。
六、總結(jié)全文
教師出示投影:
根據(jù)你對全文的理解,用“藥”造句。
(1)藥!(2)“藥”(3)藥?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點撥并總結(jié):作品中烈士的血竟成了治療癆病的藥!多么令人震驚,多么悲慘??!可見,脫離群眾的革命多么可悲,它對病態(tài)社會來說只能是一劑無益而荒唐的“藥”,那么,究竟什么是療救病態(tài)社會的藥?魯迅先生以其深邃的目光洞察國民愚昧的靈魂,以其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為麻木已久的國民苦苦尋求著一劑良方。
七、布置作業(yè)
1.根據(jù)夏瑜和紅眼睛阿義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試寫他們在牢中的一段對話,二百字左右。
2.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寫到過看客觀看殺人,試閱讀這些作品,以《魯迅作品中的看客現(xiàn)象》為題作一研究。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橋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變大了。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瘋狂地奔出來,勢不可擋。
工地驚醒了,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里。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向南跑。但,兩尺多高的洪水已經(jīng)開始在路面上跳舞。人們又瘋了似的折了回來。
東西沒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橋。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里,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流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像一座山。
人們停住腳,望著老漢。
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
有人說道:“這不是拍電影?!?br> 老漢冷冷的:“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br> 竟沒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隊伍,依次從老漢身邊跑上木橋。
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老漢順手從隊伍里拖出一個小伙子,罵道:“你他媽的還是個黨員嗎?你最后一個走!”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漢一眼,站到一邊。
隊伍秩序井然。
木橋開始發(fā)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終于,只剩下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來推他:“你先走?!?br>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
突然,那木橋轟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沒了。
老漢似乎要喊什么,但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
她來祭奠兩個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兒子。
(選自《北京晚報》1992年12月25日)
1.為什么說老漢“像一座山”?相似點是什么?(不超過20字。)
2.“這不是拍電影?!边@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不超過20字。)
3.本文最突出的句式特點是什么?用這種句式的作用是為了突出什么?
4.這篇小小說表現(xiàn)了“老漢”這個共產(chǎn)黨員的什么高貴品質(zhì)?(不超過30字。)
參考答案:
1.老漢值得依賴,像山一樣可靠。
2.是嘲諷社會上存在的形式主義歪風。
3.多用短句,為了突出緊張的氣氛。
4.在生死考驗的緊急關頭,表現(xiàn)出一個老黨員先人后己、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