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5部編人教版七下歷史《元朝的統(tǒng)治》教學案。
第11課元朝的統(tǒng)治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實,知道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2.認識元朝的中央政權機構(gòu),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
3.認識元朝在我國歷史發(fā)展中的貢獻
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響
認識到元朝對于擴大和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作用
一、自主學習
1.________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內(nèi)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與。
3.(1)由________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事務;設負責監(jiān)察事務。
(2)地方:設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4.(1)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負責管轄澎湖和________。
(2)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區(qū)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gòu)。
5.(1)蒙古統(tǒng)治者早在進攻南宋的同時,就開始對地區(qū)用兵和招降,吐蕃歸附后,蒙古統(tǒng)治者在西藏統(tǒng)計戶口,設置驛站。
(2)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qū)行使行政管理權,由________直接統(tǒng)轄。朝廷還在當?shù)卦O置地方機構(gòu),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
(3)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區(qū)域。
二、合作探究
與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與西藏的關系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元朝對西藏地區(qū)的有效管理,在中國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關系發(fā)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義?
三、練習鞏固
1.它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它”是()
A.西漢B.唐朝C.北宋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設立了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這些機構(gòu)的職能分別是()
A.行政軍事監(jiān)察B.行政外交軍事
C.財政監(jiān)察外交D.財政軍事監(jiān)察
3.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設立源于()
A.西周的分封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D.清朝的軍機處
4.元朝時,專門負責管理藏族地區(qū)行政事務的機構(gòu)是()
A.中書省B.行中書省C.宣政院D.澎湖巡檢司
5.史料記載,1279年,我國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對國家領土測繪過程中,黃巖島就是其中的一個測繪點。這表明()
A.黃巖島等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B.當時中國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漢族強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遼闊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元史?地理志》記載元朝的疆域“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圖在我國歷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派遣官吏,征收賦稅,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西藏、臺灣等地區(qū)亦都處在中央王朝管轄之下。
(1)以上材料記載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實行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元朝分別設立了什么機構(gòu)來對西藏、臺灣進行管轄?
四、課后反思
參考答案:
一、1.元朝統(tǒng)一最大2.融合3.(1)中書省軍事御史臺(2)行省4.(1)澎湖巡檢司琉球(2)臺灣5.(1)西藏(2)宣政院(3)地方行政
二、西藏正式成為元朝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qū)域。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
三、1.D2.A3.C4.C5.A
6.(1)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2)宣政院;澎湖巡檢司。
精選閱讀
部編人教版七下歷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教學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此時就可以對教案課件的工作做個簡單的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部編人教版七下歷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教學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10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1.了解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的基本史實及建立蒙古政權的時間,知道蒙古滅西夏與金的史實
2.識記元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的相關史實
3.理解忽必烈推行漢制的原因及影響
蒙古族的興起;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的積極作用
一、自主學習
1.________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過著游牧的生活
2.________于1206年完成了__________的統(tǒng)一,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___________。
3.年西夏滅亡。
4.蒙古和南宋結(jié)盟,南北夾擊金朝。年,蒙古滅金。
5.金朝滅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__________的局面形成。
6.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后,施行“”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nóng)桑。
7.1271年,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于________。
8.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_________,南宋滅亡。南宋大臣陸秀夫、________等人繼續(xù)展開抗元斗爭。
9.年,元朝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結(jié)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局面,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合作探究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著名詩句。既然肯定元朝統(tǒng)一全國的歷史意義,為什么還要贊揚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練習鞏固
1.蒙古史書中記載:“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弊罱K改變這種局面的是以下哪位歷史人物()
A.鐵木真B.忽必烈C.阿保機D.阿骨打
2.成吉思汗被美國《華盛頓郵報》評選為“千年風云第一人”,下列內(nèi)容與成吉思汗有關的是()
①統(tǒng)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權③滅亡南宋④定國號為元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3.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局面開始形成于()
A.西夏滅亡后B.金滅亡后
C.契丹滅亡后D.匈奴滅亡后
4.在我國歷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B.忽必烈C.阿骨打D.阿保機
5.下列不屬于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措施是()
A.廣開言路B.整頓吏治C.注重農(nóng)桑D.改用漢姓
6.統(tǒng)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主流。我國歷史上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分裂,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朝代是()
A.秦朝B.隋朝
C.元朝D.清朝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代天驕”結(jié)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間的紛爭,建立了強大的蒙古汗國。忽必烈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首領當皇帝的統(tǒng)一王朝。
(1)材料一中的“一代天驕”是誰?
(2)“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首領當皇帝的統(tǒng)一王朝”是指哪個朝代?
四、課后反思
參考答案:
一、1.蒙古2.鐵木真蒙古草原成吉思汗3.12274.12345.對峙6.治國安民7.忽必烈大都8.1276臨安文天祥9.1279分裂割據(jù)
二、肯定元朝的統(tǒng)一是從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地位來說的,而贊揚文天祥則是從反對民族掠奪和民族壓迫的角度出發(fā),具有正義性。文天祥堅貞不屈,表現(xiàn)了崇高的氣節(jié),值得我們學習。
三、1.A2.C3.B4.B5.D6.C
7.(1)鐵木真(或成吉思汗)。(2)元朝。
部編人教版七下歷史《北宋的政治》教學案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標!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部編人教版七下歷史《北宋的政治》教學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第6課北宋的政治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
2.識記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理解宋初統(tǒng)治者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
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導致重文輕武的后果
宋太祖集權措施的結(jié)果和影響
一、自主學習
1.年,后周大將在發(fā)動兵變,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為
東京,作為都城,史稱________。趙匡胤就是。
2.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按照的統(tǒng)一方針,結(jié)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jù)局面。
3.(1)解除禁軍將領的,牢牢控制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diào)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
而無之權。(2)在中央,采取的辦法,削弱相權;在地方,派擔任各地州縣長官,實施的制度,還在各州府設置,以分知州權力。(3)取消節(jié)度使的權力,在地方設置,把地方財賦收歸。
4.宋朝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強。
5.為防止唐末以來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軍政大權。6.后繼的繼續(xù)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漸形成。
7.宋朝注重發(fā)展文教,改革和發(fā)展了,增加,提高進士地位。
8.扭轉(zhuǎn)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風氣,有利于和社會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
清朝學者趙翼曾寫詩評議說:“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他評價的就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請你說說北宋建立后是如何鞏固統(tǒng)治的。
三、練習鞏固
1.北宋的建立者是()
A.楊堅B.朱溫C.趙匡胤D.趙構(gòu)
2.北宋的都城是()
A.長安B.開封C.洛陽D.靈武
3.為防止知州權力過大難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確的是()
A.廢除知州設置,直屬中央B.實行三年一換的制度
C.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D.頻繁調(diào)動州縣長官
4.北宋為了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設置了()
A.知州B.通判C.轉(zhuǎn)運使D.宰相
5.宋朝有意開始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的封建帝王是()
A.宋太祖B.唐太宗C.宋欽宗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于()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高宗D.宋仁宗
7.宋朝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二文臣擔任中央和地方要職,這體現(xiàn)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養(yǎng)生息政策B.重文輕武政策
C.重武輕文政策D.對外開放政策
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上(宋太祖)曰:“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1)材料體現(xiàn)了宋太祖在軍事方面的哪一項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宋朝實行的重文輕武的政策,帶來了哪些積極作用?
四、課后反思
參考答案:
一、1.960趙匡胤陳橋驛開封北宋宋太祖2.先南后北3.(1)兵權發(fā)兵(2)分化事權文臣三年一換通判(3)收稅轉(zhuǎn)運使中央4.中央集權皇權5.武將文臣6.宋太宗文臣統(tǒng)兵7.科舉制科舉取士名額8.尚武輕文政權的穩(wěn)固
二、(1)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軍隊將領定期換防。(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3)經(jīng)濟上:在地方設置轉(zhuǎn)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三、1.C2.B3.A4.C5.A6.B7.B
8.(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解決武將專權的積弊。(2)扭轉(zhuǎn)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
部編人教版七下歷史《明朝的滅亡》教學案
第17課明朝的滅亡
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的情況,深刻理解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以及明朝滅亡的必然性
2.正確認識“均田免賦”的口號,識記明朝滅亡的時間和原因
3.知道清朝的建立者和建立時間
明末的腐敗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響
明末農(nóng)民起義的原因
一、自主學習
1.明代,皇帝多是沉迷享樂,疏于朝政?;适覂?nèi)部鉤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們結(jié)黨營私,。
2.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兼并_______嚴重,致使大量農(nóng)民流離失所。
3.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fā)嚴重,國家__________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尖銳。
4.李自成率領農(nóng)民起義軍進入中原后,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口號。
5.1644年,李自成在________立政權,國號________。
6.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內(nèi),明朝末帝自縊,明朝統(tǒng)治被推翻。
7.1616年,____________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史稱后金。
8.1635年,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
9.________降清,引清軍入關,并與清軍聯(lián)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交戰(zhàn)失利,退回北京,最后失敗。
二、合作探究
在歷史長河中,明朝曾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但卻在農(nóng)民起義的洪流中走向滅亡。你知道明朝的滅亡有哪些原因嗎?
三、練習鞏固
1.據(jù)史書記載:“明武宗將政事交給宦官劉瑾處理,自己在宮內(nèi)縱情享樂,四處游玩;明熹宗愛好木工,整天沉迷木作,朝政全部交給宦官魏忠賢打理;萬歷皇帝在位48年,竟有20年不上朝與大臣見面。”從材料中你得出的信息是()
A.明朝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B.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
C.皇室內(nèi)部鉤心斗角D.大臣結(jié)黨營私,爭權奪利
2.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縱橫于河南、湖廣等10余省,1644在西安建立政權,政權名稱是()
A.大通B.大利C.大順D.大西
3.明末李自成率領農(nóng)民起義,提出的口號“均田免賦”針對的是()
A.宦官專權B.官員貪贓枉法
C.兼并土地,賦稅沉重D.皇帝貪圖享樂,疏于朝政
4.如果為努爾哈赤寫一本傳記,下列哪一史料不能作為參考()
A.統(tǒng)一女真各部B.建立后金政權
C.與明軍交戰(zhàn),接連取勝D.改族名為滿洲
5.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統(tǒng)一全國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這個王朝的建立時間和建立者是()
A.1616年,努爾哈赤B.1636年,皇太極
C.1405年,鄭和D.1644年,李自成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1)上述材料中的“闖王”是誰?他有什么功績?
(2)他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提出什么口號?起義失敗的客觀原因是什么?
四、課后反思
參考答案:
一、1.中后期爭權奪利2.法紀土地3.財政危機階級矛盾4.均田免賦5.西安大順6.1644崇禎7.努爾哈赤大金8.皇太極清9.吳三桂山海關
二、(1)政治腐敗: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皇帝多沉迷享樂,這直接導致朝政混亂,貪腐成風,階級矛盾尖銳。(2)農(nóng)民反抗:自明朝中期以來,土地兼并十分嚴重,大量農(nóng)民流離失所,民間反抗不斷。到了后期,就形成了以李自成為首的較大的農(nóng)民起義軍,直接給明王朝以沉重打擊。(3)后金崛起:后金政權以及后來的清朝,不斷與明朝交戰(zhàn)并占據(jù)上風,使明朝的北部受到嚴重威脅。
三、1.B2.C3.C4.D5.B
6.(1)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統(tǒng)治。(2)“均田免賦”。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與清軍夾擊李自成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