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第一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2初一語文下第九課魯迅自傳導學案(附課件)。
第三單元
9魯迅自傳
【課前寄語】
魯迅是現(xiàn)代中國的偉大人物,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如匕首、投槍的文章令反動派咬牙切齒,他的思想光照舊中國追求光明的一代又一代,啟示并號召千百萬國人擦亮眼睛起來反抗腐朽黑暗的社會。他有著怎樣的生平事跡呢?讓我們走進魯迅的自傳里去一探究竟吧!
【學習目標】
1.利用工具書,增加字詞積累。
2.了解傳記的特點和寫作要求。
3.理解文中關(guān)鍵詞語的含義和作用。了解傳記里評論的作用,體會文中隱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指導:
1.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自學互研”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著導學目標,認真閱讀課文及相關(guān)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guān)鍵段落、句子、詞語,盡量獨立完成步驟二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于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驟二中的答案,同小組內(nèi)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tǒng)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驟三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nèi)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fā)思維的目的。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在我國近現(xiàn)代文化長空中閃爍著一顆璀璨的明星,他以犀利如匕首、投槍的文字令那些為反動軍閥張目的無恥文人汗顏喪膽,他對社會的準確剖析令史學家驚嘆折服,他對青年的關(guān)心指引贏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任。他是誰?
對,他就是我們所深深敬仰的魯迅先生。
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自傳》,系統(tǒng)了解這位偉人的一生,同時也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評論自己的。
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了解作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里,著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南腔北調(diào)集》等。
2.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0年5月16日寫成的,其時距作者逝世僅6年時間,可以說是作者對自己一生中大部分經(jīng)歷的概括與總結(jié),是后人研究魯迅的重要資料。選擇在這一年寫自傳是因為1930年這一年重大事情很多,也是魯迅虛歲50知天命的年齡。這一年他開始以雜文為武器的斗爭生涯,并遭到來自陣線內(nèi)部的不堅定者和陣線外的反對者的冷嘲熱諷、明槍暗箭,也是這一年,魯迅作為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作家出現(xiàn)在中國文壇。
3.字詞積累
彷徨(pánghuáng)吶喊(nà)磐石(pán)
失怙(hù)荃察(quán)軒轅(xuānyuán)
4.詞語解釋
學力:在學問上達到的程度。
變故:意外發(fā)生的事情。
侮蔑:輕視;輕蔑。
彷徨: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魯迅1881至1927的主要活動有哪些?
年份主要活動
1881年生于浙江省紹興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4年家遭大變故,寄住在親戚家。
1897年父親去世。離開紹興,前往南京求學。
續(xù)表
1898年考入江南水師學堂;半年后改入礦路學堂。
1902年到日本留學,兩年后進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
1906年中止學醫(yī),決心從事文藝事業(yè)。
1909年回國,在浙江杭州兩級師范學堂做教員。
1910年在紹興中學堂做教務長。
1911年任浙江師范學校校長。
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部員,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師大及女子師大的國文系講師。
1926年為躲避段祺瑞執(zhí)政府迫害,南下到廈門大學做教授。
1927年在廣東中山大學做教授,4月辭職,9月出廣東,后一直住在上海。
2.“……因為我總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我鄉(xiāng)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句中“兩條路”是指什么?魯迅為什么不走鄉(xiāng)間子弟的老路?
【交流點撥】“兩條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總”字寫出了家人或親友屢次勸他去走那條“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的現(xiàn)實和他屢次堅決拒絕的態(tài)度,作者厭惡做官老爺?shù)膸煚?,也不齒做商人。
3.魯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幾次重大轉(zhuǎn)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他怎樣的思想?
【交流點撥】第一次:從考入南京水師學堂到改進礦路學堂,表明思想進步,想走實業(yè)救國的道路,這是作者思想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第二次:到日本留學決意學醫(yī),為了祖國的強盛,民族的振興,走上醫(yī)學救國的道路,這是作者思想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第三次:棄醫(yī)從文,學文學,走上文學救國的道路,這是作者思想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
這三次大的轉(zhuǎn)折,隱含了魯迅先生思想發(fā)展變化的軌跡,特別是第三次重大轉(zhuǎn)折,直接表露出魯迅先生一心救國救民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走進人物
(1)魯迅為什么要選擇學醫(yī)?又為什么棄醫(yī)從文?從中可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交流點撥】選擇醫(yī)學,是確知新的醫(yī)學對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想通過醫(yī)學,改變中國人“東亞病夫”的狀況,達到強國的目的。后來認識到體質(zhì)弱并不是導致國弱受人欺凌的原因,麻木、愚昧才是病根,因此想通過提倡新文藝,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達到富國強民、改變落后面貌的目的。
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以國家興亡為己任,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的人。
(2)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了解了魯迅的人生經(jīng)歷,對他的性格和精神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交流點撥】①堅定的信念與意志:雖然家道衰落,但魯迅卻不肯做幕友和商人。實質(zhì)是不愿做封建統(tǒng)治者的幫兇,也不愿做唯利是圖的商人。他所選擇和追求的人生,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生存之路,而是找一條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前途相結(jié)合的道路。
②堅強不屈、奮斗到底。在舊中國的右沖左奔,正是魯迅先生不屈從反動勢力,奮斗到底的精神體現(xiàn)。
2.品味亮點詞語
(1)“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么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里,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
【交流點撥】“變故”指的是意外發(fā)生的事故或災難,在這里親切地寫出了“我”家由“并不很愁生計”忽而變成“幾乎什么也沒有了”的遭遇,一個“寄”字,就把家境的困難程度點化出來:寄人籬下,必受冷遇,“乞食者”的滋味是何等難忍!
(2)“我于是決心回家,而我底父親又生了重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br> 【交流點撥】表現(xiàn)了作者自尊自愛的美好品格。
3.品味精彩句子
(1)“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br> 【交流點撥】這句話表明作者回國后由于政局混亂和社會黑暗,幾乎到了謀生艱難的地步。從“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到底被拒絕了”這些語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失望、傷感、憤慨交集的情緒。
(2)“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
【交流點撥】被政府通緝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但魯迅先生卻用輕描淡寫的語氣表達出來,充分體現(xiàn)了他蔑視反動政府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步驟四總結(jié)課文拓展延伸
(一)總結(jié)課文
1.傳記是以寫生平事跡為主的,而第4自然段寫的是著述情況,是否可以刪除?為什么?
【交流點撥】不可刪除。因為魯迅不但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偉大的文學家。他一生的革命實踐與文學創(chuàng)作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他歌頌人民、宣傳真理、打擊敵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顯然,刪去這段,傳記就會有很大的缺陷。
2.寫法總結(jié)
(1)言簡意賅,內(nèi)容豐富。
作者僅用千字左右,便將自己近50年生平,包括家庭、求學、工作與創(chuàng)作的情況盡收筆下,語言高度概括。例如,作者思想發(fā)展的三個階段本是很復雜的,需要很多的筆墨,然而作者只用一段文字就把復雜的思想變化過程敘述清楚了。由此不難看出,本文的容量很大,這也反映出作者具有非凡的駕馭語言的功力。
(2)線索分明,層次清晰。
本文從整體上看,用的是順敘寫法,即以時間為序自述生平,重點敘述了個人經(jīng)歷中的主要內(nèi)容,線索非常清楚。
(3)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本文共分四段,內(nèi)容各有側(cè)重,段與段之間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從內(nèi)容上看,第1段寫在故鄉(xiāng)時的少年生活;第2段寫青年時代離鄉(xiāng)在外求學的情況;第3段寫回國之后的工作情況;第4段寫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成果,銜接緊密。從結(jié)構(gòu)上看,首段結(jié)句寫要離鄉(xiāng)“去尋無需學費的學校去”;次段寫“其時我是十八歲,便旅行到南京……”,段末寫“我便回到中國來”;第三段首句是“我一回國……”,段末是“一直住在上?!?;尾段寫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著述情況。段與段之間自然勾連,過渡巧妙。
(二)拓展延伸
1.關(guān)于魯迅少年時家中的“變故”
魯迅13周歲那年除夕,祖母去世了。祖父回家后的第二年秋天,正值浙江考舉人,主考官是魯迅祖父在科舉中一道考上的同年。周家的一位親戚即道墟章家等,因為兒子要參加考試,就在考試前請魯迅祖父去打通關(guān)節(jié)。一開始,魯迅祖父覺得不好辦,后來糾纏不過,知道這年外放主考的學臺,與自己是同科出身,就寫了一封信。而這個親戚拿到了這封信回到道墟,又附了1000元的錢莊期票,馬上派人送到蘇州的浙江學臺那里去。那時規(guī)定,學臺到了省里,不能收拆私信。信送到時,學臺正與蘇州知府談話,就把信放在一邊了??伤托湃瞬幻鞯准?,吵著要回條,學臺只好按規(guī)定讓知府拆信,知府拆開一看,拿著信就走,回去后就向光緒帝奏了周福清打通關(guān)節(jié)的事,光緒批下來要將周福清逮捕法辦。于是魯迅祖父就不得不離家躲到了別處。但根據(jù)當時清政府的法律,捉不到本人,就要把家里其余的男人都捉去,甚至“滿門抄斬”的。于是魯迅父親也離家避難,其他男人也避開了。
2.名人評魯迅
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jù)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圣人??追蜃邮欠饨ㄉ鐣氖ト?,魯迅則是現(xiàn)代中國的圣人。
——摘自《毛澤東文集》第2卷
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fā)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里。
——葉圣陶
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lǐng)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鄭振鐸
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老舍
板書設計
魯迅自傳第一部分(1-3自然段):
寫個人生活、求學、
工作的經(jīng)歷
第1自然段:寫少年
時代的家庭生活
第2自然段:寫年輕
時代的求學探索
第3自然段:敘述回
國后的工作情況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寫創(chuàng)作和著述情況
課后反思查漏補缺
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
擴展閱讀
第九課、談生命
第九課、談生命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本質(zhì)的認識。
2.體會文章景、情、理和諧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語言美。
教學重點難點
1.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鮮活的形象。2.揣摩文章重要的語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蘊。
教學過程
1.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層:僅一句話,“我不敢說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說生命像什么”。這是全文的領(lǐng)起句,也是思路的起點,提示話題,引起下文,
第二層:從“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來生”。描寫生命像春水東流的狀況。
第三層:從“生命又像一棵小樹”到“也不敢信來生”。描寫生命像一棵小樹成長和衰亡的狀況。
第四層:從“宇宙是一個大生命”到結(jié)尾,總結(jié)上文。抒發(fā)感想,闡發(fā)哲理。
2.精讀課文,把握文意
教師設計相關(guān)問題,指導學生研討課文。
(1)“生命是什么”與“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為什么對前者“不敢說”而對后者“能說”?根據(jù)文意說說你的理解。
(2)作者將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并充發(fā)展開,請聯(lián)系思路,分析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3)最后一層在全文結(jié)構(gòu)和表達主題方面起什么作用?
明確:(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質(zhì)的終極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學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選擇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對生命過程的形象化描繪,便于作者抒發(fā)對生命的獨特感受。
(2)“一江春水”側(cè)重闡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樹”側(cè)重揭示生命的價值,兩個比喻的內(nèi)涵相互補充,形象又完整地闡明了生命的過程和意義。
(3)最后一層綰結(jié)全文,點明、深化主題。作者在這一層揭示生命的本質(zhì)(由卑微、渺小到生長、進化),點明快樂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這是在前文對生命的現(xiàn)象作比喻性的描寫之后得出的結(jié)論。
3、鑒賞哲理美
1).品味關(guān)鍵語句,理解其深層含意:作者對生命的本質(zhì)有怎樣的認識?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總結(jié):本文用充滿哲理的語言,對生命過程進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本質(zhì)的認識。生命需要流動和生長,我們要享受快樂,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艱難。我們要感謝生命,不僅感謝快樂,也要感謝痛苦。我們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尋生命“生長”的閃光點,向生命的頑強不屈敬禮。我們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貴頂禮膜拜,為生命全過程的每一刻喝彩。
2).摘句交流
請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語句,把它推薦給大家并簡要說明理由。
示例:美在靈動、蘊藉。集中表現(xiàn)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樹”兩個層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復。“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為行文層次的標志,又給人旋律回轉(zhuǎn)、反復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歸化了,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莊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對死亡的畏懼、痛苦。語言看似平常,實則蘊含邈遠的情思,意味深長。
“然而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信來生”,反復強調(diào),否定生命“輪回”說,理性地對待生命,表現(xiàn)了作者高遠的人生情懷。
美在詩意?!霸改闵杏袎蚨嗟脑启?,來造一個美麗的黃昏”,這是一句詩句,“云翳”喻指豐富多樣的經(jīng)歷、體驗;“美麗的黃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齡?;蛘哒f到了老年,具有無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況。冰心老人誠摯地祝愿,希望我們的一生有豐富多樣的經(jīng)歷,真正體驗人生的美好。
3).仿句練習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一個美麗的黃昏”這句話。另寫兩個句子。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豐富的色彩,來描繪一幅壯麗的畫卷。愿你生命中有動人的音符,來譜寫一支雄壯的歌曲。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來釀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初一語文下第一課春導學案(附課件)
第一單元
1春
【課前寄語】
曾經(jīng)有個盲人乞丐,胸前掛塊寫有“自幼雙目失明”字樣的牌子,沿街乞討,可很少有人肯施舍給他。一次,他遇到一個窮困的詩人,詩人稱自己身無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話。奇怪的是,自從詩人在那塊牌子上添了一句話后,人們變得樂善好施,紛紛慷慨解囊了。請同學們猜猜,詩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樣的話……詩人贈送的話是:春天來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見!同學們,這道理其實很簡單:誰都認為春天是最美好的,這個人居然連萬紫千紅的春天都看不見,自然是最可憐最值得同情的。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學習朱自清的《春》,具體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學習目標】
1.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感受形象,體會感情。
2.學習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及表達作用。
3.學習抓住特點、多角度、按順序生動描寫景物的寫法。
教法指導:
1.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自學互研”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著導學目標,認真閱讀課文及相關(guān)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guān)鍵段落、句子、詞語,盡量獨立完成步驟二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于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驟二中的答案,同小組內(nèi)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tǒng)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驟三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nèi)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fā)思維的目的。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你們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你們對春天懷有怎樣的感情?請說給大家聽。(學生自由發(fā)言)讓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先生筆下《春》的世界吧!
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作者與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他是五四以來我國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綠》等。
2.字詞積累
水漲(zhǎng)捉迷藏(cáng)醞釀(yùnniàng)應和(hè)
薄煙(bó)黃暈(yùn)蓑衣(suō)抖擻(dǒusǒu)
3.詞語解釋
醞釀:原意是造酒,這里指各種氣息在空氣里,像發(fā)酵似的,越來越濃。
欣欣然:歡歡喜喜的樣子。
朗潤:明朗潤澤。
賣弄:炫耀。
抖擻:振作(精神)。
花枝招展:比喻姿態(tài)優(yōu)美。招展,迎風擺動。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指導朗讀
本文的感情基調(diào)是充滿喜悅和希望,朗讀時基本語調(diào)應該輕柔、緩慢、自然,并以情帶聲,隨課文思想內(nèi)容與作者情感軌跡,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讀出作品的美感。
采用范讀、指名讀、分組分段讀、齊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反復朗讀,感受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細心品味,入情入境。
2.理清思路
(1)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交流點撥】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詩的筆調(diào),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fā)、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作者融情于景,抒發(fā)了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
(2)文章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春”的?
【交流點撥】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
(3)文章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繪春天的?請分別給每一幅畫面擬一個恰當?shù)男祟}。
【交流點撥】草、花、風、雨、人。五幅畫面分別為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
(4)你從文章的寫作思路上感悟到了什么?
【交流點撥】盼春、繪春、贊春這三部分的順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來臨時,作者熱切地盼望她的到來。“盼望著,盼望著”的反復吟詠,將那種渴望的心情抒寫得淋漓盡致,也為全文定下清新活潑的基調(diào)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臨人間,作者則盡情地欣賞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作者集中筆墨從不同的側(cè)面繪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贊美作結(jié),用三個比喻句各自成段,熱情洋溢地頌揚了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美好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步驟三深層探究深入理解
1.作者在文中具體描繪了五幅春景圖,你最喜歡哪個畫面?為什么?
2.要求用這樣一個句式:“我認為……畫面好,因為它寫出了……”,從名稱、特征、角度(順序)、寫法、修辭等方面對你喜歡的春景圖進行分析評點。
(一)盼春歸
1.“盼望著,盼望著”:用反復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強烈感情。
2.“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把物當作人來寫,叫擬人。宣告春天到來,表達喜春之情。
3.“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這個自然段是宏觀勾勒春天。先寫“一切”畫出春的輪廓。用“朗潤”寫春山光澤;用“漲”寫春水渙渙;用“紅”寫春日暖人。這三個“起來了”照應“剛睡醒”“張開了眼”。
(二)繪春圖
[春草茵茵圖]
1.課文是如何描寫春草的?
【交流點撥】用“偷偷”“鉆”寫春草的情態(tài);用“嫩嫩的”寫春草的質(zhì)地;用“綠綠的”寫春草的色澤;“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春草的長勢。
2.“偷偷地”和“鉆”這兩個詞語好在哪里?
【交流點撥】“偷偷地”和“鉆”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寫出了不經(jīng)意之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同時,這樣寫使無意識、無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3.“嫩嫩的,綠綠的”本該用在小草前面,為什么放在句末?
【交流點撥】主要是為了突出小草的質(zhì)地和嫩綠的特點;同時,也使句子變得生動活潑,富有生氣。
[春花繽紛圖]
1.作者是怎樣描繪春花繽紛圖的?
【交流點撥】(1)“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寫花朵多。(2)“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寫花色艷。(3)“花里帶著甜味兒”寫花味甜。(4)“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由眼前的春華聯(lián)想到秋實。(5)寫蜂鬧蝶舞側(cè)面襯托春花的競相開放,萬紫千紅、香味濃郁。(6)“野花遍地是”寫野花的多;“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呀的”不僅寫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繪出閃閃發(fā)光輕輕擺動的明麗色彩。
2.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交流點撥】(1)“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用擬人,寫出了春花競相開放的情景。
(2)“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寫出了春花爭艷、萬紫千紅的情意。
(3)“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用比喻、擬人,寫出野花多、閃閃發(fā)光、輕輕擺動的情景。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如果把“鬧”換成“叫”好不好?
【交流點撥】不好。因為蜜蜂的嗡嗡聲音不是從嘴巴里“叫”出來的,而是振動翅膀發(fā)出的聲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鬧”不僅有聲響,還呈現(xiàn)出一派喧囂沸騰的熱鬧景象,一個“鬧”字,境界全出。“叫”只能表明“喊叫”,用在這里,感情色彩也不濃。
[春風和煦圖]
1.觀察景物必須“五官開放”,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受景物的特征?!按猴L和煦圖”從哪些方面寫出春風的特征?
【交流點撥】(1)從觸覺寫出春風的柔和。(2)從嗅覺寫出春風的芳香。(3)從視覺、聽覺寫出春風的和悅。
從觸覺、嗅覺、視覺、聽覺等方面,把無形、無味、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有情有感。
2.“春風和煦圖”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1)“吹面不寒楊柳風”運用引用、借代,寫出春風的溫暖。
(2)“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運用比喻、擬人,寫出春風的柔和。
(3)運用擬人,寫鳥兒迎春的歡悅。
[春雨潤物圖]
1.“春雨潤物圖”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描寫?
【交流點撥】(1)“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寫出春雨的頻繁。(2)“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寫出春雨的細密。(3)“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寫出春雨的輕盈。(4)“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睂懗龃河甑臐櫸?。
[迎春圖]
1.文章怎樣描寫“迎春圖”?
【交流點撥】由景及人,春到人歡,與開頭呼應。
2.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個俗語?
【交流點撥】引用俗語啟迪人們: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fā)向上。
(三)贊春
1.末尾三段運用什么修辭手法,起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贊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強調(diào)它的“新”“美”“力”。
2.這三個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們的順序能否顛倒,如果把這三個比喻合為一段,表達效果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交流點撥】結(jié)尾三個句子,不僅比喻巧,意義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這三句的順序,從“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的點明了春天的成長進程,所以順序不能顛倒。如果把這三個比喻合為一段,則層次不明顯,表達效果沒有這樣強烈。
步驟四總結(jié)課文拓展延伸
(一)總結(jié)課文
這篇散文在寫法上有很多值得同學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說一說本文在寫法上的妙處。(結(jié)合課文談)
1.細致觀察,抓住景物特征(形、色、聲、味等);
2.按一定的順序從不同的角度寫景;
3.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比喻、擬人等);
4.描寫的語言準確性。
(二)拓展延伸
1.古詩詞中的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洞阂瓜灿辍?br>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队螆@不值》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恫创现蕖?br> 2.仿寫句子,贊美春天
請仿照課文中的“春天像________”的句式,運用我們在課文中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的方法寫一段話或以《春天來了》為題說說你對春天的感受。
【交流點撥】
春天像一把鏟子,把冬天的冰雪瞬間鏟除。
春天像一塊橡皮,把冬天二字永遠擦去。
春天像未來的希望,激勵我們不斷前進。
春天像圖畫,被各種風景渲染得亮麗迷人。
春天像一根絲巾,隨著微風,四處蕩漾開來。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查漏補缺
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
初一語文下第十九課愛蓮說導學案(含課件)
19愛蓮說
【課前寄語】
同學們大都喜歡花草,你最喜歡哪一種花草?請說出理由。
歷代文人墨客贊頌蓮花的詩句很多。如宋代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盡了西湖六月蓮花盛開之態(tài),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頤更是對蓮花情有獨鐘。他在南康做郡守時曾劈蓮池。每當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風吹過,朵朵鮮花頷首,田田荷葉輕搖,陣陣清香撲面。作者觸景生情,愛蓮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寫下千古名篇《愛蓮說》。今天,我們來學習這篇文章。
【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能借助注釋、工具書疏通文意,掌握相關(guān)文言實詞的含義。
2.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托物言志和對比、襯托的寫法。
3.理解作者蓮花般的品質(zhì),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教法指導:
1.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自學互研”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著導學目標,認真閱讀課文及相關(guān)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guān)鍵段落、句子、詞語,盡量獨立完成步驟二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于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驟二中的答案,同小組內(nèi)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tǒng)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驟三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nèi)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fā)思維的目的。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蓮花又稱荷花、芙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贊美過它,并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達自己的志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jīng)世不衰的贊蓮佳作。這里的蓮以高尚純潔的形象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它特有的廉潔、清正,不與邪惡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
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作者與作品
周敦頤,宋代道州(現(xiàn)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世稱“濂溪先生”,謚號元公(謚號,死后皇帝所給的稱號)。中國的思想史,如果從上游往下說,漢代以“經(jīng)學”著稱,魏晉是“玄學”,隋唐是“佛學”,宋代以后是“宋明理學”,而“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就是周敦頤。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著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稅凵徴f》是一篇經(jīng)典的、不朽的文學作品。
2.寫作背景
《愛蓮說》是周敦頤于1068年在南康做郡守時寫的,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寬廣,淡泊名利,平生酷愛蓮花。他在府治東側(cè)開辟四十余丈寬的蓮池,全部種植荷花。所以每當茶余飯后,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并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為人所傳誦。
3.題目解說
《愛蓮說》就是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稅凵徴f》“愛”表現(xiàn)了作者的感情,“蓮”是這篇文章寫作的主體,“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通常借某一事、一物或一種現(xiàn)象抒發(fā)作者的感想,可以記敘事物(描寫事物),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議論(可以抒情)、與現(xiàn)代雜文頗為相似。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托物言志)。
4.字詞積累
蕃(fān)淤泥(yūní)濯清漣(zhuóqīnɡlián)
妖(yāo)蔓(màn)枝(zhī)益(yì)
亭亭凈植(tínɡtínɡjìnɡzhí)褻玩焉(xièwányān)
5.詞語解釋
(1)通假字
“蕃”通“繁”:多(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2)詞類活用
蔓:名詞活用作動詞,用蔓纏繞(不蔓不枝)
枝:名詞活用作動詞,用枝纏繞(不蔓不枝)
遠:形容詞活用作動詞,遠傳(香遠益清)
清:形容詞活用作動詞,顯得清幽(香遠益清)
(3)一詞多義
之:
①助詞,的(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②位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予獨愛蓮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賓語前置的標志,起強調(diào)的作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者:
①的人(可愛者甚蕃)
②“者”“也”結(jié)合,表判斷(蓮,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語音停頓(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省略介詞)
同予者何人?(反問句)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賓語前置句)
(5)成語
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香遠益清
6.指導朗讀
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币x得一氣貫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結(jié)構(gòu),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結(jié)構(gòu)。
7.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請同學們找出直接描寫蓮花的句子。
【交流點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并賦予了蓮花哪些品格?
【交流點撥】生長環(huán)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生性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體態(tài)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正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風度氣質(zhì):“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行廉,體態(tài)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3.你讀了作者描寫蓮花的這些句子之后,你覺得作者贊美的僅僅是蓮花嗎?
【交流點撥】不是。是為了歌頌具有蓮花那樣高尚品質(zhì)的人。
步驟三深層探究深入理解
1.你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交流點撥】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上文“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感嘆,慨嘆當時與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潔的人少。
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北磉_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交流點撥】這個感嘆句,是作者對那時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貴的處世態(tài)度的強烈諷刺。
3.本文以“愛”為脈絡,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交流點撥】這是一種映襯的寫法,用“菊”和“牡丹”來襯托蓮花。
4.誰愛菊花?
【交流點撥】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作者寫陶淵明獨愛菊,正是贊頌他不茍同于世俗的高潔品質(zhì),也是用菊花來正面襯托蓮花,用陶淵明來正面襯托他自己。
5.誰愛牡丹?
【交流點撥】世人。因為牡丹色彩艷麗,嫵媚動人,象征富貴。也就是說世人都追求富貴,作者寫世人甚愛牡丹是從反面襯托蓮的高潔品質(zhì),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
由此可以看出,寫“菊”寫“牡丹”仍是為了襯“蓮”,寫“菊”為旁襯,寫“牡丹”為反襯,在映襯中突出了蓮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時又針砭了世俗。
6.作者對這三種花的態(tài)度又是怎樣的呢?
【交流點撥】嘆惋菊花,為了潔身自好而逃避現(xiàn)實,超然物外,處世態(tài)度未免有些消極。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貴,未免有些庸俗。
贊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濁塵世卻能永葆高潔本色,十分難得。
課文中的兩個“獨”字,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tài)度。
步驟四總結(jié)課文拓展延伸
(一)總結(jié)課文
1.為什么人們對花的愛好不同呢?
【交流點撥】喜愛哪一種花,表明人們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氣節(jié)。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蓮又比作什么呢?
【交流點撥】以菊、牡丹、蓮喻三種人,以三種愛象征三種生活態(tài)度。
菊是隱逸者,逃避現(xiàn)實。菊花不在春天與百花爭艷,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獨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而離群索居、隱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貴者,貪圖享樂。它雍容華貴,絢麗多姿,就像達官顯貴和攀附富貴的庸碌之輩。
蓮是君子,高潔典雅。它不染塵俗,就像胸懷磊落,行為正直,美名遠播的君子。
3.作者對陶淵明的這種隱逸的生活態(tài)度是不是完全贊賞呢?他是什么態(tài)度?對于牡丹呢?
【交流點撥】不是。作者贊賞的只是陶淵明這種不茍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對于他的隱逸,作者更多的則流露出“惋惜”的情感。對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視”。
4.文章結(jié)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作者使用了排比和比較的手法,強調(diào)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文章中心,呼吁人們不要被世俗所污染,“要入流,而不同流”的這個想法,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5.歸納主題
【交流點撥】通過對蓮花的愛慕和贊頌,表現(xiàn)作者對美好理想的向往,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對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時,通過對牡丹的厭惡和鄙棄,表現(xiàn)出對趨附權(quán)貴,茍隨世俗及其風尚的不滿,文章鮮明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進步思想和美學情趣。
6.談收獲: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后有哪些收獲呢?
【交流點撥】從中我們懂得了蓮花高潔脫俗、正直純真的品格。寫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蓮花抒情言志的寫法。此外,這篇文章比喻、擬人、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襯托、對比手法的運用,陳述、疑問、感嘆句式的變化,記敘、議論、抒情的有機結(jié)合,文字的洗練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們借鑒。
教師總結(jié):同學們,周敦頤盛贊蓮花為君子,當然有獨家的見解和他所處時代的特點,但他表現(xiàn)出的對貪慕富貴的鄙棄,對高潔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二)拓展延伸
1.積累古詩文中描寫蓮花的詩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宋楊萬里《小池》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仆醪g《采蓮曲》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蠟燭,因為它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恰如默默無聞,甘為孺子牛的老師。
我愛蓮花,因為它濯清漣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遠揚的少女。
我愛蓮花,因為它中通外直,恰如風度翩翩,高潔正直的雅士。
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
陶淵明愛菊隱逸者(正襯)
予愛蓮君子
世人愛牡丹富貴者(反襯)
課后反思查漏補缺
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