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一定律教案高中
發(fā)表時間:2020-09-14冀教版初一歷史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冀教版初一歷史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一、繁盛一時的隋朝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tǒng)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tǒng)一南北。
隋實現重新統(tǒng)一的原因: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zhàn)亂,人民渴望統(tǒng)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南方:江南經濟的發(fā)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tǒng)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
暴政表現:隋煬帝繼位后,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大業(yè)。但因連年大興土木,多次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不惜民力,酷虐殘暴,終于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
暴政結果:農民背井離鄉(xiāng),大量田地荒蕪,人民忍無可忍,爆發(fā)隋末農民起義;各地地方長官和一些割據勢力也乘機紛紛起兵,導致隋朝滅亡。
三、大唐盛世
大唐王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期。盛唐時期的中國,通過由國都長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絲綢之路,將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明傳播四海,世界各國的國君、使臣、客商、僧侶、學生、工匠、醫(yī)生、胡姬紛至沓而來。他們一旦進入了大唐帝國的領土,看到那些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無不由衷的驚嘆。
當時的中國的強盛是十分明顯的,美洲和非洲基本上還是屬于“沉睡的大陸”(北非例外);歐洲正處于法蘭克王國的草創(chuàng)時期,蠻族入侵導致羅馬帝國衰亡的創(chuàng)傷還無法修復。亞洲被視為富庶的東方,由于阿拉伯帝國的迅速崛起,對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國的長期戰(zhàn)爭,導致西亞與南亞都無法平靜。只有中國在公元7世紀贏得了空前的統(tǒng)一,并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四、和同為一家
1.唐太宗實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少數民族人尊稱他的為“天可汗”。
2.唐朝加強西域地區(qū)管轄:唐太宗設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qū)。
3.唐與吐蕃關系:
(1)7世紀前期,吐蕃的首領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3)8世紀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
五、開放時代的文化使者
政府交往: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學生到中國訪問和學習
時間:唐玄宗時期
經過:六次東渡到達日本鑒真東渡
民間交往:
影響: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六、流光溢彩的文學藝術
1、科學技術的新階段
識記隋唐時期文化在科學技術方面的表現,對雕版印刷術、火藥、天文歷法、醫(yī)學等各方面成就的基本認識和了解,并思考和認識雕版印刷術、火藥應用、測量子午線、編寫《唐本草》等成就的世界地位;
2、詩歌的黃金時代
總結唐詩的總體特點、風格;了解中國古代詩歌大致的演變歷史和文學特征;找準唐詩在歷史上的位置:承前啟后,風格眾多,技藝高超
相關推薦
湘教版初一歷史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需要我們認真規(guī)劃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湘教版初一歷史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湘教版初一歷史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一、開運河創(chuàng)科舉
1)隋文帝楊堅,581年建立隋朝,建都長安,開科舉制。
記:隨文帝舞把腰刀上長安考科舉!
(文帝--文化--科舉,但科舉是隋煬帝開創(chuàng)的。)
科舉制從隋朝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2)隋大運河是在隋煬帝(音陽),605年在位時開鑿的。
隋煬帝(揚廣),五年修成。大運河全長(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偉大創(chuàng)造力。
二、貞觀之治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漢興,隋亡唐興,有什么共同之處?
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相同點:
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統(tǒng)一后很快滅亡的。秦隋后期都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滅亡的原因都是統(tǒng)治者殘暴道,政治黑暗,濫用民力,經濟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
②漢唐的興起都是統(tǒng)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訓,都出現了繁榮的局面并且都成為影響當時世界的大國;漢唐兩朝初的統(tǒng)治者,都勤于政事,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都整頓吏治,任用賢良。
三、開元盛世
1、開元之治的形成原因:
(1)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當宰相,“勵精圖治”。
(2)重視地方吏治,把中央優(yōu)秀官員下放到地方任職,親自考核縣令政績。(3)燒毀珍寶,戒奢從簡。
2、唐玄宗與唐太宗統(tǒng)治政策的相似之處:他們都善于任用賢臣,重視吏治,重視農業(yè)生產,都注意戒奢從簡,都出現了治世局面。
3、盛世經濟的繁榮
四、唐朝的中外交往
唐朝的對外交通很發(fā)達,當時,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北路經今蒙古地區(qū)到葉尼塞、鄂畢兩河上游,往西達額爾齊斯河流域以西地區(qū).西路經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門關西行,經今新疆境內有三條路可通中亞、西亞、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西南路經西川到吐蕃,可達尼泊爾和印度;或經南詔、緬甸到印度.往東經河北、遼東可到朝鮮半島.
五、唐朝的民族關系
①經濟上: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農民有了一定的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彰通都有了發(fā)展。經濟的繁榮,國力的增強,這是民族關系發(fā)展的物質基礎。
②政治上:由于唐朝前期幾位皇帝比較善于用人.又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使國家統(tǒng)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這又為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③唐政府實行的民族政策正確、開明,策略也是靈活的,有利于改善民族之間關系,使不同民族和睦相處。
六、隋唐的科學藝術
1、科學技術的新階段
識記隋唐時期文化在科學技術方面的表現,對雕版印刷術、火藥、天文歷法、醫(yī)學等各方面成就的基本認識和了解,并思考和認識雕版印刷術、火藥應用、測量子午線、編寫《唐本草》等成就的世界地位;
2、詩歌的黃金時代
總結唐詩的總體特點、風格;了解中國古代詩歌大致的演變歷史和文學特征;找準唐詩在歷史上的位置:承前啟后,風格眾多,技藝高超
3、多姿多彩的藝術
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分析莫高窟、繪畫、書法和樂舞等藝術成就形成多姿多彩特點的原因、表現,并注意一些代表人物或作品的特點和風格。
七、隋唐的文學藝術
1.高超的建筑水平
(1)李春建趙州橋
(2)都城長安富麗堂皇
2.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
(1)當時已有用雕版印刷術印出來的佛經、日歷和詩集等
(2)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醫(yī)學家孫思邈與《千金方》
中圖版初一歷史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中圖版初一歷史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中圖版初一歷史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一、隋的統(tǒng)一與大運河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tǒng)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tǒng)一南北。
隋實現重新統(tǒng)一的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zhàn)亂,人民渴望統(tǒng)一;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南方:江南經濟的發(fā)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tǒng)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
暴政表現:隋煬帝繼位后,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大業(yè)。但因連年大興土木,多次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不惜民力,酷虐殘暴,終于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
暴政結果:農民背井離鄉(xiāng),大量田地荒蕪,人民忍無可忍,爆發(fā)隋末農民起義;各地地方長官和一些割據勢力也乘機紛紛起兵,導致隋朝滅亡。
三、唐玄宗與開元盛世
1、唐玄宗:武則天的孫子,在位期間,年號開元。
2、唐玄宗的治國措施:
唐玄宗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政治上:整頓官吏,裁剪冗員。
②經濟上:發(fā)展經濟,改革稅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化,編修經籍。
四、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1.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于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2.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重要。
3.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三位重要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五、開明的民族政策
第一,唐朝統(tǒng)治者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唐太宗。
第二,唐朝之所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一是唐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正確處理好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是統(tǒng)治者鞏固統(tǒng)治必須應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二是唐朝國力強盛,增強了統(tǒng)治者的自信心,為唐朝統(tǒng)治者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以靈活多樣著稱。唐統(tǒng)治者在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時,能從各少數民族的實際出發(fā)實行不同的開明政策。
六、開放的對外關系
1、基本特征:秦漢至魏晉南北朝,對外關系格局基本形成;隋至元朝,對外關系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明清(鴉片戰(zhàn)爭前)時期,對外關系發(fā)生重大轉折。
2、目的:傳播中國文化;發(fā)展對外貿易;學習外國文化;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
3、發(fā)展的條件和途徑:①、條件:國家統(tǒng)一,國力強大,經濟發(fā)達,對外交通暢通,政府開明,政策開放等;②、途徑:官方和民間貿易;派遣使節(jié)和留學生;宗教和文化傳播;戰(zhàn)爭;
4、對外政策:①、對外開放政策:自漢朝至明朝,我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政策;②、閉關鎖國政策:A、含義:B、C、影響:具有維護國家主權的自衛(wèi)性質;但它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卻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使中國在世界上落伍,為近代中國的被動挨打埋下了禍根。
冀教版初二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冀教版初二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一、社戲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社戲》收在小說集《吶喊》中。
《社戲》是魯迅用第一人稱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寫了“我”二十年來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渡鐟颉穼懹?922年10月,當時社會黑暗,農民痛苦,使他自然回憶起心中保留的一塊凈土——平橋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愛,也有純樸善良農民的撫愛,更有熱情能干的小伙伴們的友愛,那里還有一片可以擺脫封建教育和封建倫理觀念的自由天地。他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農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這種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二、揀麥穗
1.技法應用:運用比較的手法。如寫農村姑娘們當初拼命、賣力地去揀麥穗,備嫁妝,可當“依依順順”地嫁出去后會發(fā)現,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們在揀麥穗、扯花布、繡花鞋的時候所幻想的那個男人。通過對比,寫出了姑娘們夢的幻滅。
2.寫作借鑒:簡短、質樸的對話中蘊含豐富內涵。如“看著那塊灶糖,我又帶著眼淚笑了:‘你別死啊,等著我長大?!謽妨恕4饝遥骸业饶汩L大?!薄啊慵易∧膰}呢?’‘這擔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噠,就歇在哪噠!’”這段對話既刻畫了“我”的童真無邪,更是不顯山露水地交代了賣灶糖的老漢的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的悲苦身世。
三、羅迦諾的鄉(xiāng)村
馮至(1905年-1993年),原名馮承植,直隸涿州人,馮家為天津著名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八國聯軍侵華后避難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讀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鐘社,出版《沉鐘》周刊,半月刊和《沉鐘叢刊》。1930年留學德國先后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四、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gān),山門圮(pǐ)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pá),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niè)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zhuǎn)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歟(y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