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教案五年級
發(fā)表時間:2021-10-25滬教版五年級下冊《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數(shù)學教案。
為了使每堂課能夠順利的進展,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這樣可以讓同學們很容易的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較簡單易懂的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滬教版五年級下冊《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數(shù)學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掌握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間的進率。
3、會進行簡單的體積單位之間的化聚。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間的進率。
難點:會進行簡單的體積單位之間的化聚。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課前學生準備:課堂練習本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直接寫得數(shù):
3-0.5÷0.5= 7.8÷3-2= 3.9÷3-0.7=
3.85×100÷0.1= 0.6×0.5+1= 5.5-5×0.1=
一、復習導入:
我們是如何規(guī)定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
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也可以記作1cm2。
這節(jié)課讓我繼續(xù)學習立方分米、立方米。
揭示課題:
立方分米、立方米
一、探究新知:
1、 讓學生體驗1立方分米。
2、 這塊小正方體的體積有多大呢?(課件演示)
3、 棱長為1分米的小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分米,可以記作1dm2。
板書:1立方分米 1dm2
4、 請學生感受一下1立方分米的大小。
5、 立方厘米與立方分米:
a) 讓我們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積木來搭1立方分米,找一找它們之間的規(guī)律?(課件演示)
c) 小結。
6、 立方分米與立方米:
a) 讓學生體驗1立方米。我們?nèi)绾我?guī)定體積為1立方米?(課件演示)
b) 棱長為1米的小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米,可以記作1m2。
板書:1立方米 1m2
c) 讓我們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積木來搭1立方米,找一找它們之間的規(guī)律?(課件演示)
板書: 1000dm3=1m3
e) 小結。
7、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間的進率:
a) 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積木可搭出1立方米?
b) 學生討論交流。
c) 課件演示。
d) 說一說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間的關系。
板書:1m3=1000000 cm3 1m3=1000dm3 1dm3=1000cm3
e) 小結。
a) 練一練: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間的化聚:
8 m3=__________dm3=__________ cm3
0.8 m3=__________dm3=__________ cm3
3 dm3=__________ cm3 0.568 dm3=__________ cm3
18 dm3=__________ cm3 0.006 dm3=__________ cm3
8000 cm3=__________dm3 5468 cm3=__________dm3
0.006 m3=__________dm3 0.64 m3=__________dm3
6000 dm3=__________ m3 17000 dm3=__________ m3
50 dm3=__________ m3 6523 dm3=__________ m3
三、鞏固練習:
1、 填空:(jZ139.CoM 迷你句子網(wǎng))
(1) 一根木料長____________;一間客廳____________;
一瓶眼藥水____________;一個倉庫能容納____________;
450立方米 65毫升 3米 25平方米
(2)一只鉛筆盒的體積是360( )。
(3)物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判斷:
(1)體積單位比面積單位大。 ( )
(2)3.04立方分米=304立方米。 ( )
(3)把一個長方體鐵塊熔鑄成一個正方體,形狀變了,所以所占空間的大小也變了。 ( )
3、 至少要用多少個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又可以拼成一個正方體?
4、 小結。
三、 總結:
師:說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發(fā)現(xiàn)了什么,對我們有何幫助?你對你今天的學習評價如何?
檢測練習:
3456789 cm3=__________dm3, 1884589 dm3=__________ m3
35.42 m3=__________dm3, 700.02 dm3__________ cm3
230 cm3=__________dm3 68000 cm3=__________dm3
9 m3=__________dm3 2.5 m3=__________dm3
6 m3=__________cm3
板書設計:1立方分米 1dm2
1000dm3=1m3
1m3=1000000 cm3 1m3=1000dm3 1dm3=1000cm3
教學反思:
擴展閱讀
滬教版三年級上冊《米與厘米》數(shù)學教案
老師講課學生愛聽,還愿意自學的情況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師需要做好課前準備,編寫一份教案。對教學過程進行預測和推演,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滬教版三年級上冊《米與厘米》數(shù)學教案”,僅供參考,但愿對您的工作帶來幫助。
滬教版三年級上冊《米與厘米》數(shù)學教案
教學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通 過數(shù)格子來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
2、對不同的圖形會運用不同的辦法數(shù)格子。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發(fā)散能力。
教學重點:
會用方格的多少表示面積。
教學難點:
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的計數(shù)。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三.鞏固練習:
填寫身高:
師:我們 學習的好朋友小巧、小亞、小丁丁很想知道自己的身高用小數(shù)該怎么表示,請大家?guī)椭幌??(由于前面回憶?米是100厘米,所以同學們不難得出他們?nèi)说纳砀哂美迕椎谋硎痉椒?。)
一:多媒體展示
老師說的是:小胖的身高是1米30.
情景導入:
師:這位體育老師說的對不對?
二.探究新知:
30是什么意思啊?
1米30厘米。
米和厘米都是長度單位,誰還記得1米是多少厘米?
二.用多媒體出示小丁丁,小巧,小亞的身高。
小巧:我的身高是1米28。
___________cm
小亞:我的身高是1米33。
_____________cm
小丁丁:我的身高是1米37。
_____________cm
請同學們把書翻到52頁,把算好的數(shù)據(jù)填寫在52也上,并完成52頁的練習。
1m65cm= m (1 65cm)
1m80cm= m (180cm)
1m76cm= m (176cm)
新授:
例題1:
通過動畫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并進一步理解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
(長度之間的關系)
觀察蝸牛和螞蟻賽跑,并回答問題。
(1)全長是100cm,也是_____m。
(2)蝸牛已經(jīng)爬了____cm,離終點還有____cm。
(3)螞蟻已經(jīng)爬了____cm,離終點還有____cm 。
例題2:
用這三塊圖形堆成下面的圖形,它們的高度各是多少?
通過這道題,讓同學們知道 ,長度單位不僅僅可以比較長度之間的關系,更能比 較高度之間的關系。
今天的學的難不難???
我們試一試自己學的水平好不好呢?
練一練:
填寫合適的單位。
(1)鉛筆長18( )
(2)我的身高1( )20( )
(3)床長2( )
(4)我用的課桌長45( )寬32( )
(5)尺長15( )
(6) 教室長7( )
(7)游泳池深145( )
請同學自己說,但要說清換算關系。
四.比大小:
21米 ( ) 12米
20厘米 ( ) 2米
99 厘米 ( ) 1米
318厘米( )3米17厘米
1米92厘米( )1米18厘米
4米3 厘米( )4m30cm
5m10cm( )5 米1厘米
五.用小數(shù)來表示動物的身高。
山羊 斑馬 長頸鹿
68cm 151cm 5m 7cm
____m ____m ____ m
拓展提高:
1、 師:下面這些長度到5m還缺多少厘米?
4m 3m 4m80m 2m98m
2、 小組合作解決。
總結:說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方程》數(shù)學教案
在上課時老師為了能夠精準的講出一道題的解決步驟。在上課前要仔細認真的編寫一份全面的教案。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那么教案怎樣寫才好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滬教版五年級下冊《方程》數(shù)學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方程》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1、 能解ax÷2= b a(x+b) ÷2= c 類型的方程
2、 初步體會利用等量關系分析問題的優(yōu)越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解ax÷2= b a(x+b) ÷2= c 類型的方程
難點:初步體會利用等量關系分析問題的優(yōu)越性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課前學生準備:課堂練習本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2x+8=16 (2)x÷5=10
(3)x+7x=8 (4)9x-3x=6
(5)6x-8=4 (6)5x+x=9
一 、探索新知,討論探究,展示思維過程
出示例1
解方程: 8x÷2=28
1、學生嘗試解答
師: 請觀察方程,想一想,可以怎樣化簡?
生: 先將8x看作一個整體來解
生: 也可以先將8x÷2化簡為4x來解.
2 、組織交流.
師: 請用這兩種方法來解這個方程
板書: 分析: 先求8x的值 分析:先化簡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3 、比較這兩種解法的不同,并總結出第二種的好處是什么?
4.、小練習: 解下列方程
(1) 6x÷2=21 (2) 2x÷4=7
(3) 4x÷4=1 (4) 64x÷16=24.4 檢驗
小結:每做一題就要檢驗,養(yǎng)成檢驗的好習慣。
5、試解 x÷2+x÷4=6的方程
6、用第二種方法解下列方程:
4x÷2=16 7x÷2=49
三 、出示例2
7(x+3) ÷2=28
師: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請生按課本提示繼續(xù)完成此題的分析內(nèi)容
師: 把該題的解方程過程仔細看一看
如何檢驗呢?分幾步進行呢?
師: 你還能怎么解呢?(如也可化簡為 3.5(x+3)再來解
四 、練一練
解方程
5(x+3) ÷2=10 7x+44.45+4x=100
36x+44×3=240 48 +3x=9x 檢驗
五 、師生小結
作業(yè)布置:
解方程
3(x+3) ÷2=12 6x+6×45=930
64x÷16=24.4 4 +7x=9x 檢驗
板書設計:
8x÷2=28
分析: 先求8x的值 分析:先化簡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教學效果的反饋: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體積》數(shù)學教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為了教學順利的展開。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你們見過哪些優(yōu)秀教師的小學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滬教版五年級下冊《體積》數(shù)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體積》數(shù)學教案
教學內(nèi)容:P38-40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了解體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的概念。
2、結合生活實際經(jīng)驗,能直接比較物體的體積大小。
3、通過實驗活動、討論交流等形式,獲得體積的守恒性的經(jīng)驗。
4、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體積的概念。
教學難點:在不計損耗的情況下,獲得體積的守恒性的經(jīng)驗。
教學過程:
一、揭示“體積”概念
1、理解“空間”
(1)出示:一個空杯子
師問: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呢?看不見的東西有嗎?
師:像這樣杯子里被空氣占領的地方就是杯子的空間。板書:空間
(2)問:那假如我們教室沒有桌子也沒有學生,都被什么占領了?被空氣占領的地方叫做教室的“空間”。
(3)問:你們知道我們外面最大的空間是什么?
(4)師:剛才我們說這里面就是杯子的空間,(師倒水),現(xiàn)在這一部分的空間被誰占領了?(水),說明水也占有一定的“空間”。
2、理解“空間有大有小”
(1)師:現(xiàn)在如果我將這個小石塊放入杯中,請大家先想象一下,可能會怎樣呢?(水面會上升)你們都同意嗎?
(2)師操作,學生觀察,問: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呢?(因為石塊占有一定空間。)
(3)師:如果老師把這一塊石塊放入杯中,現(xiàn)在又會怎樣呢?(水會溢出來)都同意嗎?
(4)師操作,學生觀察,師:水真的溢出來了,那為什么后面這一次水會溢出來呢?(因為第二塊石頭占的空間大。)
師:也就是石頭所占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是嗎?
3、揭示體積概念:從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知道兩塊石頭都占有一定的空間,并且它們所占的空間有大有小。其實,生活中任何一個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齊讀、出示課題、問:什么是體積?
二、“體積”的直接比較
1、出示:小老鼠和大象
師:現(xiàn)在你看到了什么?誰占的空間大?誰占的空間?。?/p>
那么我們還可以用剛剛學過的哪個詞來描述一下這副圖?
(大象的體積大,老鼠的體積小。)
師:大象占的空間大,體積也就大;老鼠占的空間小,體積也就小。
2、下面兩幅圖中,你能直接說說,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
師:西瓜和橘子,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繛槭裁??
3、師:那么你能舉例說說我們身邊的物體,誰的體積較大,誰體積較小?
4、比較兩根木棍的體積大小
師:剛才我們舉的這些物體非常明顯地可以判斷出體積的大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直接來判斷了,下面老師提供這樣一種情況:
1)甲乙兩根木料一樣長,他們的體積( )
(1)甲>乙 (2)甲=乙 (3)甲
(用手勢表示)師:大家意見不統(tǒng)一,誰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2) (出示圖片)師:我們來看圖,現(xiàn)在你們覺得選擇幾呢?說說為什么?
3)小結:雖然兩根木棍一樣長,但是紅色的木棍比較粗,它所占得空間大,所以它的體積比較大。在一樣長的情況下,還要看粗細。
5、比較兩本書的體積大小。
師:下面老師再提供一種情況:
1)丙丁兩本書的封面面積一樣大,它們體積( )。
(1)丙>丁 (2)丙=丁 (3)丙
(用手勢表示)師:大家意見又不統(tǒng)一,誰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2)(出示圖片)師:我們來看圖,現(xiàn)在你選幾呢?為什么?
3)小結:雖然兩本書的封面面積一樣大,但乙書比較厚,所占空間比較大,所以它的體積比較大。在封面面積一樣的情況下,還要看厚度。
5、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活動中,我們知道在比較物體體積大小的時候,要全面考慮,也就是要看他所占的空間大小,它占的空間大,那么它的體積就大。
三、“體積”的守恒性
師:接下去,老師要請你來思考這樣3個問題:
1、 思考1:將一杯水倒入長方形盒中,水的高度變了嗎?水的體積變了嗎?
(同桌交流意見,全班交流)還有不同意見嗎?
實驗操作,問:水的高度發(fā)生變化了嗎? 水的體積發(fā)生變化了嗎?
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來證明?
(總量沒有變,還是同樣這些水,體積沒有變;把水倒回去,還是達到杯中原來的地方,這些水占的空間還是原來這些空間;把杯中水、盒中水分別倒入第三個容器中,到同樣一個高度)
師操作:水在倒的時候,可能有少許水會沾在杯壁上,但是在不計這種損耗的情況下,可以說水的體積是不變的。
2、思考2:同一塊橡皮泥,捏成各種樣子,形狀變了嗎?體積變了嗎?
(同桌交流意見,全班交流)不同意見有嗎?
實驗操作:將一塊橡皮泥搓成一個球、搓成一長條
問:橡皮泥的形狀發(fā)生變化了嗎?橡皮泥的體積發(fā)生變化了嗎? 怎么證明體積沒有發(fā)生變化?
(將球和長條分別放入水杯中,水上升的高度一樣,水上升的高度就是橡皮泥的體積)
師操作:在搓的過程中間,既沒有又添加橡皮泥,也沒有拿掉橡皮泥,所以在不計損耗的條件下,橡皮泥的體積沒有發(fā)生變化)
3、思考3:把一個西瓜切成幾塊, 它的體積發(fā)生變化了嗎?
(同桌交流意見,全班交流)都同意嗎?
圖片出示:把一個西瓜切成4份
問:怎么證明體積沒有發(fā)生變化?
(把切開西瓜再合起來,發(fā)現(xiàn)在不計損耗的條件下,體積沒有發(fā)生變化)
4、問:請你們想一想,剛才我們的3個實驗,從數(shù)學角度出發(fā),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物體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但只要總量不變,體積就不變。(板書)
四、鞏固“體積”知識
1、師:分散的3塊體積和疊起來的3塊體積變化嗎?形狀發(fā)生變化了嗎?體積沒有變?為什么?
2、下列各種情況體積會發(fā)生變化嗎?為什么?
一個足球被踢進球門。
一個人從嬰兒到成年。
一塊磚被敲碎了。
3、哪個杯子里的水的體積大?為什么?
(用手勢表示)
師:如果讓你證明,你怎么證明?
(把兩個蘋果全部拿出來,你說哪一杯水的高度高?)
4、比較體積大小 (同桌互講)
5、比較出這兩個長方體的體積大小
1、 甲>乙 2、 甲
師:老師這里有2個長方體,哪一個長方體的體積大?(同意1的舉手,2的......)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多分歧?(這兩個長方體體積很難看出)
憑眼睛看,很難看出,那么你們有什么好辦法?(生自由回答)
現(xiàn)在老師把這2個長方體分割成幾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現(xiàn)在你們能判斷他們的體積大小了嗎?
五、總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什么是體積、體積有大有小、物體形狀變了,總量沒變,體積不變)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面積估測》數(shù)學教案
老師在上課時經(jīng)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即使每天晚上一兩點都要堅持制定出一份最詳細的教學計劃。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如何才能編寫一份比較全面的教案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滬教版五年級下冊《面積估測》數(shù)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面積估測》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初步掌握“通過將圖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積的多邊形對圖形的面積進行估測”的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通過將圖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積的多邊形對圖形的面積進行估測”的方法。
難點:掌握“通過將圖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積的多邊形對圖形的面積進行估測”的方法。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課前學生準備:課堂練習本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5×4= 2.5×4 = 0.13× 4= 2.4-0.8=
5.4÷10= 4.2×1000= 0.45÷0.15= 3.6÷0.1=
一復習
1、計算下面圖形的面積
復習各個圖形的面積和周長。
二、新授
1、出示課題《面積的估測》
2、首先出示例1
想一想我們以前學過的不規(guī)則圖形如何進行估測面積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用數(shù)方格得出這個圖形的面積是37平方厘米。
(1)用數(shù)格子的方法進行估測 .
(2)方法: 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3)估測結果,這個圖形的面積大約是:
22+15=37cm2
第二種方法先畫一個三角形通過計算得出這個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大約與
三角形的面積差不多。
(1)把這個圖形近似地看作三角形來估測它的面積.
(2)計算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是:
10×7÷2=35cm2
(3)估測結果:這個圖形的面積大約是:35cm2.
比較這兩種方法的異同:
(1)這兩種方法所得到的結果往往會不一樣.
(2)第二種方法使用的是新的估測方法,所需要的條件:通過將圖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積的多邊形,從而對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進行估測,這種方法適用于某些不規(guī)則圖形與已經(jīng)學習過的可求面積的多邊形(或者是多邊形的組合圖形)的形狀相似的情況。
二.鞏固深化,靈活應用
1. 練一練P5
估測下列圖形的面積:
解:4×3÷2=6m2 解:76×30=2280cm2
解:(20 + 50)×30÷2
=1050m2
1、 練習冊第3頁
估測下列圖形的面積:
2、 估測下圖的面積:(組合圖形)
作業(yè)布置:練習冊P6
板書設計:
數(shù)格子的方法
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近似圖形的估測;
通過將圖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積的多邊形,從而對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進行估測,這種方法適用于某些不規(guī)則圖形與已經(jīng)學習過的可求面積的多邊形(或者是多邊形的組合圖形)的形狀相似的情況。
教學效果的反饋:
滬教版五年級上冊《方程》數(shù)學教案
滬教版五年級上冊《方程》數(shù)學教案
教學準備
1. 教學目標
能夠根據(jù)事物間的等量關系正確列出等式。
學會運用加、減法以及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理解和掌握簡單方程的求解過程,并能正確 書寫解題格式與檢驗方法。
2.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運用加、減法以及乘、除法之間的關 系來求方程的解。
能夠根據(jù)事物間的等量關系正確列出等式。
3. 教學用具
教學課件
4. 標簽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曹沖稱象”的故事嗎?……那么,在當時的情況下,聰明的曹沖是怎么來稱出大象的體重的呢?(生答)
師(歸納):由于大象的重量就相當于那堆石頭的重量,因此,只要把那些石頭的重量相加,我們就能得到大象的體重了。(媒體演示)
出示等量關系式: 石頭的總重量 = 大象的體重
二、新課探索
探究一 認識方程
1. 出示(課本45頁的圖1)
師:圖上的天平處于什么狀態(tài)?
生:平衡狀態(tài)
師:天平平衡說明什么?
生:天平左邊物體的重量=天平右邊物體的重量
師:我們能否把圖中的數(shù)字和字母帶入等量關系式呢?
生:2x=250
2. 出示(課本45頁的圖2)
師:小丁丁的身高和爸爸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那么如果他像圖上那樣站在木凳上呢?
生:那就一樣高了。
師:因此我們可以得到的等量關系是?
生:小丁丁的身高+木凳的高度=爸爸的身高
師:如果小丁丁的身高為ycm,凳子的高度為625px,爸爸的身高為4325px 。那么,把這些數(shù)字和字母帶入等量關系式,我們可得到的式子為?
生:y+25=173
3. 出示(課本45頁的圖3)
師:你們能看圖找到 等量關系式以及相對應的字母式嗎?
同桌討論完成
學生匯報:上排積木的長度=下排積木的長度
所以:x+7=12 3y=12
4. 師生互動,交流總結
出示一些算式請學生分類,并說說你是根據(jù)什么進行分類的
2x=250 9 0=810÷ 9 x+7=12 3y=12
67-33=34 y+25=173 3×2=6 5+17=18+4
根據(jù)在算式是否有未知數(shù)(或字母)來進行分類。
⑴ 2x=250 y+25=173 x+7=12 3y=12
⑵ 3×2=6 5+17=18+4 67-33=34 90=810÷9
師:仔細觀察這兩組算式,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第一組算 式都有未知數(shù)(或字母),而第二組算式卻沒有未知數(shù)(或字母)。]
小結:像這樣含有未知數(shù)的 等式叫方程。
跟進練習:判斷下列哪些是方程。
5x-15 32+67=79 24+8=40 -8 7y=42
750÷15=50 4x+12=20
探究二 解方程
1. 出示例題:求出x+3=9中的未知數(shù)x
⑴ 師:先請一個同學來說一說求x的方法。(生口述)現(xiàn)在我們把求x的過程用正確的格式表示出來:
x+3=9
解:
x=9-3, 思考: 一個加數(shù) = 和 - 另一個加數(shù)
x=6.
⑵ 師:(指例題)我們把使得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shù)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像上面,X = 6就是方程x + 3 = 9的解。而我們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⑶ 師:現(xiàn)在我們在回到前面來看看剛才我們求出的未知數(shù)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⑷ 學生對練習一進行口頭驗算。
跟進練習:
1、解方程
10+x=100 x-32=64 x÷11=12
3x=54 70-x=61 72÷x=3
(學生練習)
1. 練一練:對上面的方程進行檢驗。
(學生互查)
l 說說你是如何進行檢驗的。
1. 出示例2:解方程:6x=19.8
師:你們愿意再來試一試嗎? (學生同桌合作完成)
匯報板書:
6x=19.8
解: x =19.8÷6, 思考:一個因數(shù)=積 ÷ 另一個因數(shù)
x=3.3.
2. 師:要想知道我們求出的解是否正確,怎么辦呢?我們可以用“代入法”進行檢驗。(講述方法和格式)
出示:
檢驗:
把x=3.3代入原方程6x=19.8
方程左邊=6×3.3=19.8
方 程右邊=19.8
因為左邊=右邊
所以,x=3.3是原方程6x=19.8的解。
課堂練習:
解方程:
9x=72 51-x=23 624÷x=6 x-82=39
課堂小結
三、本課小結
1. 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
2. 使方程左右 兩邊相等的未知數(shù)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
3. 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 程”。
課后習題
四、課后作業(yè)
練習冊P51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正數(shù)和負數(shù)》數(shù)學教案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nèi)容。就必須編寫一份較為完整的教案,這樣有利于我們準確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怎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滬教版五年級下冊《正數(shù)和負數(shù)》數(shù)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正數(shù)和負數(shù)》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1、結合溫度,海拔等角度認識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2、知道兩個相反意義的量的分界點。
3、會舉出兩個相反意義的量。
4、認識正數(shù),負數(shù),知道正號用“+”來表示,可以省略不寫,負號用符號“-”來表示
5、會讀寫正數(shù)與負數(shù)。
6、會用正數(shù)與負數(shù)表示兩個相反意義的量。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正、負數(shù)所表示的實際含義。
難點:初步會用正負數(shù)表示簡單實際問題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課前學生準備:課堂練習本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能簡便計算就簡便計算:
120×0.4×0.9×0.25 9.36×6.4+4.6×9.36-10×0.936
一. 導入階段
開門見山:生活中有很多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二. 結合實例,認識相反意義的量
1、出示實例:出示實例: “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 .
(1) 請仔細觀察下面的溫度計,它們分別顯示了??诤凸枮I冬季某一天的最低溫度.
(2) 提問: 你能讀出這兩個城市這一天的最低氣溫嗎?
(從溫度計上可以看出,海口的最低氣溫是零上12℃,哈爾濱的最低氣溫是零下25℃.)
(3) 補充說明: ℃讀作攝氏度.
(4) 進一步理解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含義:零上12℃比0℃高12℃,零下25℃比0℃低25℃.
(零上溫度就是比0℃高,零下溫度就是比0℃低.)
(5)總結:“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是一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2、出示實例: “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
(1)從圖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學生互相交流: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大約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地表的最低點在北太平洋西部的馬里亞納海溝,據(jù)目前測到的深度,比海平面低11034米.
(3) 歸納: 海平面以上高度和海平面以下深度也是一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3、舉例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收入 支出)(運進 運出 )(上升 下降 )(向左 向右)
4、嘗試練習
用相反意義的量填空
1.小明騎車向東行200米,后來( )行200米,正好回到原來的出發(fā)地點。
2. 小王先向正北走80米,接著向正西走20米,然后向正南走80米,最后向( )走( )米,正好回到原來的出發(fā)點。
三、認識正、負數(shù)
1、師:為了方便簡潔地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進行區(qū)分,我們常用正數(shù)和負數(shù)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例:課本 P9圖
如人們規(guī)定在零上溫度前添上“+”號,而在零下溫度前添上“-”號。
這天??诘淖畹蜌鉁厥橇闵?2℃,就記作+12℃;哈爾濱的最低氣溫是零下25℃,就記作-25℃。這樣表示很方便。
正數(shù)前面的“+”號可以省略不寫,如:+2,+10,可以寫作2,10。
2、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0是一個分界點。
四、鞏固練習
1、練習冊P4/2
2、填空
(1)零上21℃記作( ),零下14℃記作( )。
+18℃表示( ),-7℃表示( )。
(2)如果將高出地面的高度用正數(shù)表示,那么,金茂大廈高出地面340.1米,記作( )米;靜安寺下沉式廣場低于地面8米,記作( )米。
(3)如果將溫度上升用正數(shù)表示,那么,溫度上升6℃,記作( ),那么溫度上升-6℃,表示( )。
(4)小明向東走30米,記作+30米,那么相西走30米,就記作( );如果他向正南走10米,記作+10米,那么向正南走-10米,表示( )。
四、實踐階段
1、你能說說存折中紅線框出的數(shù)各表示什么嗎?(課本 P10 b)
2、用正負數(shù)表示相對位置。(課本 P10 c)
五、總結
六、作業(yè)布置:練習冊P8
板書設計
相反意義的量。
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是一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海平面以上的高度方向為上,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為下是兩個相反意義的量。
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0是一個分界點。
教學反思: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自然數(shù)》數(shù)學教案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zhì)的課堂。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這樣我們可以在上課時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滬教版五年級下冊《自然數(shù)》數(shù)學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自然數(shù)》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自然數(shù),知道自然數(shù)的有關知識
2、了解自然數(shù)的六種含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自然數(shù)的認識
難點:自然數(shù)的含義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課前學生準備:課堂練習本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直接寫得數(shù):
0.29-0.17= 8.36÷0.1= 1.6+2.5= 0.3×0.3=
0.01×3.4= 8.3-4.7+1.7= 12.4×101-12.4=
一、引入階段。
1、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知識:自然數(shù)。
2、什么叫做自然數(shù)?課本P6
二、中心階段。
1、最小的自然數(shù)是幾?“0”是自然數(shù)的一個起點,它是最小的自然數(shù),有沒有最大的自然數(shù)呢?(學生自由討論)
2、讀一讀:9,4608,0000,0000
九兆四千六百零八億
這是小巧讀到的最大的自然數(shù),這是最大的自然數(shù)嗎?
9460800000000+1比9460800000000大
小結:沒有最大的自然數(shù)
2、自然數(shù)可以表示什么呢?比如“3”這個數(shù)?
學生交流。
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歸納板書:
有關知識 含義
0是自然數(shù) 序數(shù):第幾個
每一個自然數(shù)都只有一個 基數(shù):幾個
自然數(shù)接在它的后面 次數(shù):多少次
自然數(shù)n的后一個自然數(shù)是“n+1” 量數(shù)、大小:多長、多大、多重
最小的自然數(shù)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shù) 計算結果
代碼:電話號碼、郵政編碼、坐標等
三、鞏固練習:
1、下面各數(shù),哪些是自然數(shù),請你將它們?nèi)Τ鰜怼?/p>
8、39、、1、0、72、0.06、4987、328
2、填空題:
1、2、3、······這些用來計數(shù)和編序的數(shù)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他們被稱為( )
,后來人們又把表示“沒有”的( )也歸為自然數(shù)。自然數(shù)可以表示( )、( )、( )、( )、( )、( )、( )等很多不同的含義。
自然數(shù)n后一個自然數(shù)是( )。
3、判斷:
(1)最小的自然數(shù)是1。( )
(2)兩個自然數(shù)的差一定是自然數(shù)。( )
(3)在相鄰的兩個自然數(shù)中,后一個數(shù)總比前一個數(shù)大1。( )
(4)一個自然數(shù)不是單數(shù),就是雙數(shù)。( )
(5)最大的自然數(shù)是99999999999。( )
三、總結。
檢測目標達成的練習:
一、選擇題:
1、下列各數(shù)中( )是自然數(shù)。
A、1 B、1.1 C、 D、以上都不是
2、最小的自然數(shù)是( )
A、0 B、1 C、0.1 D、不存在
3、最大的自然數(shù)是( )
A、9 B、99 C、9999999999 D、不存在
4、如果一個自然數(shù)是a,那么接在它后面的一個自然數(shù)是( )
A、a-1 B、a C、a+1 D、a+2
二、練習冊P7
教學反思:
滬教版五年級上冊《梯形》數(shù)學教案
滬教版五年級上冊《梯形》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zhì)特征,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yǎng)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識。
[能力目標]:
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情感目標]:
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 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掌握梯形的本質(zhì)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zhì)屬性。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梯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圖片若干 直尺、量角器、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顧學過的平面圖形。
師:同學們,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很多平面圖形,你們都知道哪些?(學生邊說老師邊出示: 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等)
2.透明色帶操作。
師:請同學們用信封里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透明色帶交疊,看看可以交疊出什么圖形?(學生動手操作)
(1)生展示交疊的圖形。
(2)師:你們交疊出了許多的圖形,這些圖形都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嗎?
(3)生自由回答
3.揭示課題。
(1)師:交疊出的都是一個什么圖形呢?這就是我 們今天要探究學習的另一個平面圖形“梯形”(出示課題)。
【說明:學生對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交疊操作和與已知的平面圖形比較中進一步感知梯形的本質(zhì)屬性,為后面進行梯形知識的建構奠定基礎?!?/p>
二、合作探究。
1.師 :憑前面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經(jīng)驗,你們想從哪些方面認識梯形呢?
預設:生可能從以下方面回答:
(1)定義
(2)各部分名稱
(3)特征
……
師:那我們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樣的圖形是梯形。
【說明:學生已經(jīng)學過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對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這樣教學以關注學生需求,教師可就著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尊重學生,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p>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義。
(1)學生選擇老師提供的研究材料(一些梯形的圖片、量角器、直尺等),先獨立思考,再以小組匯總意見討論。(學生以組討論,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
(2)組織小組匯報交流。
小組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① 通過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個角、四條邊、四個頂點、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圖形是梯形。
② 教師引導學生把“四個角、四條邊、四個頂點”等特點歸納為“四邊 形”
③ ②有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④ 師引 導學生把兩句話歸為一句話“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③師:“只有”是什么意思?去掉“只”可以嗎?
……
【說明: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以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一起研究討論,學生由于有前面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知識的基礎,可以自己利用學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 完成學習任務?!?/p>
3.找 生活中的梯形。
師: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就有許多梯形,你能說說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梯形嗎?
4.動手操作,創(chuàng)作梯形。
(1)學生利用紙、 筆、剪刀等學具折、畫或剪出梯形。
(2)展示作品。
(3)學生判斷、評析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否是梯形。
【說明:通過找、畫、折、剪、判斷、評析等活動,讓學生更進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p>
5.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稱
(1)學生自學課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稱,同桌拿起剛才創(chuàng)作的梯形指指各部分說說名稱,并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2)學生把創(chuàng)作的梯形(標出各部分名稱的)貼在黑板上展示。
師引導辨析 “底”和“腰”的區(qū)別。
(3)匯報交流,重點說說梯形的高在哪里。
師引導辨析是“兩底”之間的距離才是梯形的高,梯形有無數(shù)條高。
6.畫高練習
師示范畫出 下面梯形的高,學生模仿練習
7.介紹特殊的梯形
(1)由畫最后一個梯形的高引出直角梯形,歸納出直角梯形的定義。
(2)等腰梯形
①觀 察發(fā)現(xiàn)等腰梯形的特征
學生拿出老師給準備的等腰梯形,以小組通過動手折一折、量一量等,實踐找一找這樣的梯形特殊在哪兒。
②匯報交流,互相補充,達成共識:兩條腰相等,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別相等等。
③歸納定義。
8.知識建構
師: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四邊形家族中又多了一個成員,你們能把這幾位成員間的關系想辦法清楚地表示出來嗎?
學生分類整理學過的四邊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結果,組織互評,激勵學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如集合圈等)。
【說明:通過對所學過的四邊形進行分類整理,可以讓學生系統(tǒng)梳理掌握的知識?!?/p>
三、鞏固練習:
1.根據(jù)梯形的特征進行判斷、說明這些圖形是不是梯形。
2.判斷:
(1)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都是四邊形 。()
(2)一個梯形中有一組對邊平行。()
(3)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梯形的腰。()
(4)所有的梯形都不是是軸對稱圖形?!。ǎ?/p>
3.玩一玩
(1)你能把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分別只剪一刀就剪成一個梯形嗎?
完成匯報時引導學生歸納出把這兩種圖形變成梯形都是要構造出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三角形是要創(chuàng)造出一組對邊平行,而平行四邊形則要破壞一組對邊平行。
(2)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出一種你熟悉的圖形。
(3)利用多種梯形圖片,擺出一種你最喜歡的圖案。
【說明:學生通過多層次的練習,鞏固知識,提升能力。最后的玩一玩,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也體現(xiàn)了玩數(shù)學的教學理念,這樣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到數(shù)學活動中去?!?/p>
四、總結:
師:談談你這節(jié)課的收獲及感想,可以對你和同學們的表現(xiàn)做個評價。
【說明:學生暢所欲言總結收獲、評價自我和他人,是對知識的梳理鞏固,也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自我的評價,相互的評價和教師的評價有機結合,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狀態(tài)。】
滬教版三年級下冊《平方分米》數(shù)學教案
滬教版三年級下冊《平方分米》數(shù)學教案
教學內(nèi)容:平方分米
教學目標:
1認識面積單位dm2,建立1dm2的直觀表象,知道它的寫法
2知道與它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并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3讓學生感知面積單位的大小,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與它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理解之間的進率關系
教學準備:準備的正方圖形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同桌互相說說學過哪幾類單位?各有哪些?
1.我們學過那些長度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嗎?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學過哪些面積單位?
生:平方厘米、平方米
3.你能說出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嗎?
生:1平方米=100平方厘米
二、 中心
1、師:拿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進行比較。
閱讀書P5對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定義,感知面積單位的大小。
2、師:舉例說一說哪些物體表面的大小約是1平方分米。
3、師:你知道1平方分米與1平方厘米之間的關系嗎?小組討論
生討論:可以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上打1厘米為邊長的方格,觀察1平方分米里有幾個1平方厘米。
生動手操作(通過1分米=10厘米,把邊長分為10段打方格)。
得出結論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師:你知道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之間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將100張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拼搭成一個面積為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
得出結論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練習
10dm=______m
10dm=_______cm
10cm=________dm
1m=_______cm
8m2=_________dm2
6 dm2=_______cm2
700dm2=_______m2
100cm2=_________ dm2
三、小結
師:你今天學到了什么?
檢測練習:
練一練: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6000平方米=( )平方分米
板書: 面積單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課后反思: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組合體的體積》數(shù)學教案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zhì)的課堂。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這樣我們可以在上課時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滬教版五年級下冊《組合體的體積》數(shù)學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組合體的體積》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1、會將組合體切割成幾個長方體與正方體。
2、會計算簡單組合體的體積。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將組合體切割成幾個長方體與正方體并計算簡單組合體的體積。
難點:合理切割,找準尺寸。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課前學生準備:課堂練習本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計算下列正方體、長方體的體積。
一、導入階段:
1、介紹組合體的計量方法
(1)這個形體你能直接用公式來計算嗎?
(2)介紹組合體,有幾個規(guī)則形體組合在一起,我們稱組合體,怎樣來計算組合體的體積呢?
今天我們要繼續(xù)討論求組合體的體積。
出示課題:組合體的體積
一、中心階段:
1. 出示例題。
下面是一個鑄鐵零件,算一算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單位:厘米)
(1.先把這個組合體切割成幾個基本形體,分別計算體積后再相加。
2.我們只會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因此在切割時要切割成幾個長方體或正方體。)
請你用這個方法試著算一算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方法:(1)
我把這個組合體分割成了a、b、c三塊,其中a與b是相同的。長方體a的長是9厘米,寬是40厘米,高是8厘米;長方體c的長是72厘米,寬是(40-3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別計算出各長方體的體積后再相加,就是這個組合體的體積了。
解:Va=abh
=9×40×8
=360×8
=2880(立方厘米)
Vc=abh
=72×(40-30)×8
=72×10×8
=720×8
=5760(立方厘米)
Va=Vb
V組=Va+Vb+Vc
=2880+2880+5760
=5760+5760
=11520(立方厘米)
答:這個組合體的體積是11520立方厘米。
方法:(2)
我把這個組合體分割成了a、b、c三塊,其中a與b是相同的。長方體a的長是9厘米,寬是30厘米,高是8厘米;長方體c的長是(72+9+9)厘米,寬是(40-3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別計算出各長方體的體積后再相加,就是這個組合體的體積了。
解:Va=abh
=9×3×8
=270×8
=2160(立方厘米)
Vc=abh
=(72+9+9)×(40-30)×8
=90×10×8
=900×8
=7200(立方厘米)
Va=Vb
V組=Va+Vb+Vc
=2160+2160+7200
=4320+7200
=11520(立方厘米)
答:這個組合體的體積是11520立方厘米。
小結:
求組合體的體積可以怎么求?
在求組合體的體積時要先把組合體切割成幾個基本形體,分別計算體積后再相加。因為我們只會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因此在切割時要切割成幾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注意找到正確的尺寸。
要注意什么?
合理切割,找準尺寸。
二、練習階段:
求下面各組合體的體積:(單位:厘米)
(1)
方法:(1)
我把這個組合體分割成了(1)、(2)兩塊。長方體(1)的長是5厘米,寬是7厘米,高是6厘米;長方體(2)的長是(8-5)厘米,寬是7厘米,高是(6-4)厘米。分別計算出各長方體的體積后再相加,就是這個組合體的體積了。
解:V(1)=abh
=5×7×6
=35×6
=210(立方厘米)
V(2)=abh
=(8-5)×7×(6-4)
=3×7×2
=21×2
=42(立方厘米)
V組=V(1)+V(2)
=210+42
=252(立方厘米)
答:這個組合體的體積是252立方厘米。
方法:(2)
我把這個組合體分割成了(1)、(2)兩塊。長方體(1)的長是8厘米,寬是7厘米,高是(6-4)厘米;長方體(2)的長是5厘米,寬是7厘米,高4是厘米。分別計算出各長方體的體積后再相加,就是這個組合體的體積了。
解:V(1)=abh
=8×7×(6-4)
=56×2
=112(立方厘米)
V(2)=abh
=5×7×4
=35×4
=21×2
=140(立方厘米)
V組=V(1)+V(2)
=112+140
=252(立方厘米)
答:這個組合體的體積是252立方厘米。
(2)
方法
我把這個組合體分割成了(1)、(2)兩塊。長方體(1)的長是3厘米,寬是8厘米,高是3厘米;長方體(2)的長是9厘米,寬是8厘米,高3是厘米。分別計算出各長方體的體積后再相加,就是這個組合體的體積了。
解:V(1)=abh
=3×8×3
=24×3
=72(立方厘米)
V(2)=abh
=9×8×3
=72×3
=216(立方厘米)
V組=V(1)+V(2)
=72+216
=288(立方厘米)
答:這個組合體的體積是288立方厘米。
總結:
在求組合體的體積時要先把組合體切割成幾個基本形體,分別計算體積后再相加。因為我們只會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因此在切割時要切割成幾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注意找到正確的尺寸。
板書設計
方法一 解:Va=abh
=9×40×8
=360×8
=2880(立方厘米)
Vc=abh
=72×(40-30)×8
=72×10×8
=720×8
=5760(立方厘米)
Va=Vb
V組=Va+Vb+Vc
=2880+2880+5760
=5760+5760
=11520(立方厘米)
答:這個組合體的體積是11520立方厘米。
方法二
解:Va=abh
=9×3×8
=270×8
=2160(立方厘米)
Vc=abh
=(72+9+9)×(40-30)×8
=90×10×8
=900×8
=7200(立方厘米)
Va=Vb
V組=Va+Vb+Vc
=2160+2160+7200
=4320+7200
=11520(立方厘米)
答:這個組合體的體積是11520立方厘米。
教學反思: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體積與容積2》數(shù)學教案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這時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學生愛聽老師愛講的教案。上課自己輕松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如何才能編寫一份比較全面的教案呢?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滬教版五年級下冊《體積與容積2》數(shù)學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體積與容積2》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1、會讓學生求物體的容積。
2、會用量具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索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
難點:知道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就是排開水的體積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課前學生準備:課堂練習本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
(容積與容積單位,容積單位有: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填空
3升=(?。┖辽?2700毫升=( )升
2.57升=( )毫升640毫升=( )升
2.4升=( )毫升 3.5升=( )立方分米
500毫升=( )升 760毫升=( )立方厘米
師:今天我們就來求一求一些物體的容積。
二、中心階段
(一)求物體的容積。
提問:求裝多少升汽油就是求這個油箱的什么?這個油箱的容積怎樣算?(板書列出算式)
說明:因為計算容積就是求油箱里面容納物體的體積,所以要用里面的長、寬、高相乘。
1、長方體容器內(nèi)部長30厘米、寬15厘米、高10厘米。
(1)在長方體容器內(nèi)注水5厘米深,一共注入多少毫升的水?
解:V=abh
=30×15×5
=2250(cm3)
2250 cm3=2250ml
師:你們是怎么思考的?
(求一共注入多少毫升的水,就是求水的體積,也就是求這個長方體容器的容積,所以要利用到容器內(nèi)部的長和寬,由于水沒有注滿,水深就是所求長方體的高。因為1cm3=1ml,所以還要進行單位換算。)
(2)將長方體容器注滿水,這時一共注入多少毫升的水?
(把容器注滿水,這時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容積,所以要運用到長方體容器內(nèi)部的長、寬、高。)
解:V=abh
=30×10×15
=4500(cm3)
4500 cm3=4500ml
2、用厚1.5厘米的有機玻璃做一個無蓋的長方體容器,在容器內(nèi)注滿水,一共可裝多少毫升水?
(把容器注滿水,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容積,所以要求長方體內(nèi)部的長、寬、高,也就是長方體外部的長、寬、高減去有機玻璃的厚度。)
解:V=abh
=(15-1.5×2)×(9.5-1.5)×(13-1.5×2)
=12×8×10
=960(cm3)
960cm3=9600ml
(二)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1、師:展示規(guī)則物體(長方體和正方體)和不規(guī)則物體(石塊、土豆、蘋果等),觀察這些物體的形狀,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一類是長方體和正方體,屬于規(guī)則物體,另一類屬于不規(guī)則物體)
師:哪些物體的體積我們會求了,這些物體的體積如何計算?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我們會求,先測出它們長、寬、高,再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計算。)
師:那么形狀不規(guī)則的物體,它們的體積能夠直接計算出來嗎?(不能)我們怎樣求得它們的體積呢?
2、師: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樣不規(guī)則的物體,再利用手中的工具來測測它們的體積。
生操作交流:
1、先在量杯中放入一定量的水,測量水深,記錄下來。
2、將不規(guī)則物體放入盛有水的量杯中。
3、測量水面上升的高度,記錄下來。
4、計算上升部分水的體積。
師:為什么能通過這么方法測量出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呢?
(水是液體,當物體放入量杯中,能排開一部分水的體積,水面就升高,水面升高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這些物體的體積。)
師:通過量具來測定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我們可以知道物體排出水的體積就是該物體的體積。
師:書上用這個“排水法”測量了一個蘋果的體積,我們一起看一下。
蘋果的體積:800-600=200mL=200cm3
師: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或不易解決的問題,我們不要畏懼,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例如:烏鴉喝水、曹沖稱象等等這些小故事都告訴我們要開動腦筋。
師:兩只形狀、大小相同的量杯盛有同樣多的水,放入兩塊形狀不同的石頭后,如果水面升到一樣高,那么這兩塊石頭的體積相同嗎?
(相同,兩個量杯中放入物體后,水面上升一樣高,說明物體排開的水的體積是相同的。)
三、鞏固練習:
1、一個長方體水箱,從里面量長12分米,寬6分米,深5分米,這個水箱可裝水多少毫升?
2、一種正方體鐵皮水箱棱長0.8米,這個水箱能裝水多少升?(鐵皮的厚度略去不計)
3、一個長方體水箱,長30厘米,寬20厘米,水深6厘米,把一個玻璃球沉沒在水中后,水面上升4厘米,那么玻璃球的體積是多少?
檢測目標達成練習:
1、一個長方體倉庫,從里面量長12米,寬80分米,高3米,這個倉庫能容納多少貨物?
2、一個長方體油桶,底面積是0.16平方米,高是5米。如果1升汽油重0.74千克,這個油桶可以裝多少千克汽油?
3、把一個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石塊浸入一個長方體水箱里,這個水箱的長是5分米,寬是4分米,水深2分米,石塊浸沒后,水面上升多少?
板書設計
長方體容器內(nèi)部長30厘米、寬15厘米、高10厘米。在長方體容器內(nèi)注水5厘米深,一共注入多少毫升的水?
解:V=abh
=30×15×5
=2250(cm3)
2250 cm3=2250ml
教學反思: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體積與容積1》數(shù)學教案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你們見過哪些優(yōu)秀教師的小學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滬教版五年級下冊《體積與容積1》數(shù)學教案》,僅供參考,但愿對您的工作帶來幫助。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體積與容積1》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容積和容積單位升、毫升,學會容積的計算。
2、使學生認識容積單位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認識容積單位和體 積單位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建立容積和容積單位觀念,知道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關系。
難點:理解容積的含義和升、毫升的實際大小。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課前學生準備:課堂練習本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2、常用的體積單位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單位換算:
5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78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6000立方米=( )立方分米 3立方米=( )立方厘米
二.探究新知.
(一)建立容積概念.
1.學生動手實驗(每四人一組,每組一個有厚度的長方體盒,細沙一堆)
計算出長方體盒的體積
(把長方體盒裝滿細沙)計算細沙的體積.
2.學生匯報結果.
長方體盒的體積:先從外面量出長方體盒的長.寬.高,再計算其體積.
計算細沙的體積也是計算長方體的體積,(但要從長方體里面量長.寬.高,再計算其體積).
3.質(zhì)疑:計算細沙的體積為什么要從長方體里面量長.寬.高?
4、師:今天老師帶來了這么多的教具,它們都是放在哪里的?
像這個紙盒、紙箱、量杯等這樣能容納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還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東西多,哪些容器放的東西少? (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容器。)
(二)、揭示容積概念
1.提出問題。
液體、氣體是否有體積呢?(比如水、空氣等)
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水杯:
師:這兩個水杯哪一個裝水多呢?你能設計一個實驗方案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組上臺做實驗。)
學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個水杯裝滿水,再倒入另一個水杯。
②先把兩個水杯都裝滿水,再分別把水倒入第三個水杯,以第三個水杯里的水的多少來判斷誰裝的水多。
2、師:兩個杯子裝得水不同,說明兩個杯子所能容納物體的大小是不一樣的,(板書)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
杯子里所能容納的水的體積就是這個杯子的容積。
師:誰能舉例說一說什么是容器的容積?
3、區(qū)別體積和容積。
(出示:魔方和裝滿沙子的木盒)
師:比一比,它倆誰的體積大?誰的容積大?
(交流中使學生明白:所有的物體都有體積;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夠裝東西的物
體,才能計量它的容積。)
師:木盒的體積和木盒的容積有什么不同呢?
(1)學生獨立思考。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一般情況下,物體的容積比體積小。)
(引導學生聯(lián)系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來理解小伙計的策略,并適時揭示課題:體積與容積)
4、 小結:在小學階段,一般我們忽略容器的厚度不計,所以物體的體積就可以看作是它的容積。
三、初步認識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間的關系.
1、計量容積一般可用體積單位。計量液體的體積(如飲料、酒、汽油)時,往往用容積單位(升、毫升)
把1升的紅色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盒里
板書:1升=1立方分米
2.把1毫升的紅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盒里
板書:1毫升=1立方厘米
小結:現(xiàn)在我們可以知道容積單位有哪些?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3、練一練:P65/1、2
三、鞏固應用。
1、填空
看圖:求這個長方體所占空間的大小是求長方體的( )
求這個長方體中可裝多少水,是求水的( ),也就是求長方體的( )
2、練一練:P65/3厘米
四、評價體驗。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你有什么收獲?對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你還想知道什么?
檢測目標達成練習:
3升=( )毫升 2700立方分米=( )升
640毫升=( )立方厘米 2.4升=( )毫升 3.5升=( )立方分米 2.57升= ( )立方厘米
500毫升=( )立方分米 760立方厘米=( )升
板書設計
體積與容積
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
教學反思:
滬教版五年級上冊《數(shù)學廣場——編碼》數(shù)學教案
滬教版五年級上冊《數(shù)學廣場——編碼》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了解郵政編碼和身份證號碼,初步體會數(shù)字編碼思想在生活實際中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
借助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基礎,進一步體會數(shù)字編碼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與態(tài)度:
在學習中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教學重點:
通過了解郵政編碼和身份證號碼。初步體會數(shù)字編碼思想在生活實際 中的運用。
教學難點:
進一步體會數(shù)字編碼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學前準備:
讓學生收集有關郵政編碼和身份證號碼的編碼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
1、從下面的數(shù)字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110 121 119 120 12135 11185
2、生活中你還見過那些編碼?
3、今天主要學習郵政編碼,身份證編碼及表示的信息。
二、 中心階段:
(一)郵政編碼。
1.出示寫給課代表的信封 ,觀察信 封上少了什么?
為什么要寫郵編?使用郵政編碼有什么好處嗎?
郵政編碼是我國 的郵政代號,每一個地方的郵政編碼都不一樣,機器能根據(jù)郵政編碼對信件進行分揀,這樣就大大提高了信件傳遞的速度。
2.你了解郵政編碼嗎?學生將自己收集的有關郵政編碼的消息向大家介紹
3.出示我國郵政編 碼規(guī)則:郵政編碼由六位數(shù)字組成,前兩位數(shù)字表示?。ㄖ陛犑小⒆灾螀^(qū)),前三位數(shù)字表示郵區(qū),前四位數(shù)字 表示縣(市),最后兩位數(shù)字表示投遞局(所)。
4.介紹郵政編碼的查詢方法:11185 網(wǎng)絡上的搜索引擎。
5.通過網(wǎng)絡的搜索引擎完成P79試一試
[通過介紹郵政編碼使學生初步體會到了數(shù)字編碼思想在生活實際中的用處]
(二) 身份證號碼
(1) 每個公 民一出生,就有一個身份證號碼。公民身份證號碼是每個公民唯一的,終身不 變的身份代碼。
(2) 自學書P80頁。
學生交流
(3) 出示第二代身份證,310104199611020823介紹身份證號碼中數(shù)字編排的結構和含義。
前1、2位數(shù)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碼,
第3、4 位數(shù)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碼,
第5、6位數(shù)字表示所在區(qū)縣的代碼,
第7-14位數(shù)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第15、16位數(shù)字表示所在派出所的代碼,
第17位數(shù)字表示性別(單數(shù)表示男性,雙數(shù)表示女性),
第18位數(shù)字是校驗碼(一般隨機產(chǎn)生的)
(4)給自己編一個身份證號碼,回家拿出戶口本核對。
[通過介紹身份證號碼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數(shù)字編碼思想在生活實際中的用處]
三、練習階段:
1. 在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用到了數(shù)字編碼,你能留心一下找一找嗎?并來介紹一下這些數(shù)字編碼。
2. 小小設計師:設計一個園南小學質(zhì)量監(jiān)控的準考證號碼。進而設計徐匯區(qū)小學質(zhì)量監(jiān)控的準考證號碼。
四、總結:
在生活中許多地方都用到數(shù)學,數(shù)字編碼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遇見的一種,如果我們能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些數(shù)字編碼對我們的生活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