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4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幫助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
考點1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工作總結之家 WwW.dg15.CoM]
一、西漢開通兩條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
①開通: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后,陸上絲綢之路開通。路線:長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亞-大秦。
②意義:A.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B.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yǎng)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
C.兩漢之際,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2、海上絲綢之路①漢武帝時,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廣東-印支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
②意義:A、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
B、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聯(lián)系,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qū)、歐洲一些國家的外交活動范圍。
二、唐朝絲綢之路的拓展
1、陸路方面:隋唐時期陸路上的“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時期,東起長安,經中亞,一條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兩條至地中海進入歐洲、或西北行進入歐洲。
2、海路方面:從廣州出發(fā),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
三、明朝鄭和下西洋
1、目的
①宣揚國威,宣傳明王朝的強盛。②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lián)系,即發(fā)展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③為宮廷購回奢侈品,即滿足統(tǒng)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2、概況: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qū)。
3、特點:
①倡導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
②不是發(fā)展海外貿易,采取的事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
4、歷史意義
①鄭和下西洋期間倡導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為亞非國家之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后世影響深遠。
②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極大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了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③其規(guī)模之大,歷時之久,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與歐洲航海家相比,鄭和下西洋早半個多世紀。不愧是世界航海事業(yè)的先驅。
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fā)展對外貿易,導致不計經濟效益的做法,其結果必然造成巨大經濟負擔,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考點2新航路的開辟
一、背景和條件
1、原因
①經濟根源:15世紀以來,隨著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萌芽,造成貨幣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會根源:
A.歐洲人狂熱追求貨幣和黃金。
B.《馬可波羅游記》驅使歐洲人到東方實現(xiàn)黃金夢。
③客觀原因——商業(yè)危機:奧斯曼帝國阻礙了東西方貿易,促使歐洲人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2、條件
①西歐生產力的發(fā)展。
②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如“地圓學說”的流行。
③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如航海、造船技術的發(fā)達,羅盤針的廣泛應用,武器裝備的改進等等。
④中央集權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熱衷于傳播天主教,大力支持遠洋航行。
二、經過
1、1488年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2、1497-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開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倫布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麥哲倫完成了人類首次環(huán)球航行。
三、影響
1、引起了“商業(yè)革命”:
①擴大了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lián)系,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②歐洲與亞、非貿易擴大與美洲聯(lián)系開始。
③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價格革命”:
①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造成金銀價格下降,物價猛漲。
②工商業(yè)資產階級獲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和爭奪,加速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
考點3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一、含義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是指資本主義列強壓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
二、形成過程
1、開始形成:新航路開辟后,西歐的西、葡、荷、英、法進行殖民征服,亞、非、拉、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開始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①葡萄牙:1500年占領巴西;但葡萄牙擴張的主要方向在非洲和亞洲。
②西班牙:主要目的是掠奪金銀。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期,占領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紀六、七十年代又占領了亞洲的菲律賓。
③影響
A.歐洲的殖民統(tǒng)治給亞非拉美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印第安人幾乎滅絕,土著勞動力銳減,由此又引起丁罪惡的奴隸貿易。
B.流人歐洲的巨額財富,成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C.改變了世界形勢和歷史發(fā)展進程
對亞非來地區(qū):①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②經濟上——伴隨政治霸權而來的是經濟的剝削和掠奪;③思想文化上——由于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滲透,殖民地區(q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
對世界:①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lián)系緊密的整體;②有利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對中國的影響:①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tǒng)治者走向閉關鎖國。②經濟上——明朝中后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③思想文化上——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xiàn)“西學東漸”局面。
2、初步形成: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大肆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場地,拓展殖民地,亞、非、拉更多的國家和地區(qū)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
①原因
A.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使資產階級需要在世界范圍內開拓更廣闊的商品市場,搶占更多的廉價原料產地?!驹颉?/p>
B.經濟發(fā)展使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空前強大。——物質條件。
C.資本主義各國竭力推行對外擴張政策。
②概況:(見課本)
③對外擴張的影響:
A.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原料、市場)。
B.給當?shù)厝嗣駧砹松钪氐臑碾y。
C.客觀上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沖擊了當?shù)芈浜蟮纳鐣洕w制。
3、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已經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三、評價?
1、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形成。?
2、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客觀上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貿易額的增加。?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地區(qū)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輸出資本的場所,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了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命脈,對它們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掠奪,使它們陷入更加落后的狀態(tài)。
考點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一、含義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指通過對外貿易使各國市場聯(lián)系起來的總和,它是資本主義的經濟涵蓋。
二、形成
1、開始形成:新航路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歐國家貿易范圍擴大,世界市場已顯雛形。
2、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并擴展至美法德俄等國,促使歐美資本主義工業(yè)國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場地,把亞、非、拉許多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使之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附庸,大大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交往,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發(fā)生,從反面證明了世界市場的存在。
3、最終形成: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推動下,列強加緊爭奪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亞、非、拉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在經濟上都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從此一統(tǒng)天下,在經濟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體。
三、影響
1、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2、亞非拉國家經濟上飽受列強的剝削和掠奪,是這類國家經濟畸形、長期貧困落后、災難深重的總根源。
3、資本主義的入侵在客觀上沖擊了這些國家或地區(qū)落后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近代化的進程。
4、加劇了列強爭奪世界市場的矛盾斗爭,并形成了錯綜復雜、囊括全球的國際關系。
考點5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與崩潰
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
1、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①戰(zhàn)后初期,西歐各國普遍衰落。
②英國經濟遭到嚴重削弱,傳統(tǒng)的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已經難以支持。
③美國經濟實力空前膨脹。
2、形成:1944年夏天,44國代表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簽訂了幾個協(xié)議,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內容: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制度。
4、實質: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5、影響:
①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美國控制了更廣闊的世界市場。
②促進了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擴大了各國間的經濟交往。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1、原因:
①70年代,西歐、日本經濟發(fā)展,商品大量涌入美國,美國的貿易逆差擴大。
②美國的黃金儲備日益減少,美元實際貶值加劇。
③1973年石油危機的沖擊。
2、表現(xiàn):1973年,美國再也無法按固定價格兌換黃金,不得不宣布美元貶值,資本主義各國相應也不再承擔維持本國貨幣與美元固定匯率的義務,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3、影響: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逐漸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考點6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化
一、經濟全球化
1、含義:經濟全球化指世界各國、各地區(qū)通過密切的經濟交往與合作,在經濟上相互聯(lián)系和依存、相互競爭和制約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經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2、原因:
①市場經濟制度在全球范圍得到普遍認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根本動力)。
③國際金融的發(fā)展是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催化劑。
④跨國公司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3、本質:以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是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4、影響:①為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機遇。
②由于資金匱乏、債務負擔沉重等問題,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
③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大大促進了國際經濟的發(fā)展。
④促進了世界各地的經濟聯(lián)系,促進世界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二、經濟區(qū)域化
1、表現(xiàn):;歐洲聯(lián)盟、北美自由貿易區(qū)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影響:①推動了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發(fā)展,促進參加國經濟的發(fā)展。
②進一步推動貿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多級世界。
③使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加劇了地區(qū)間的不平衡發(fā)展。
④對經濟全球化具有促進和阻礙的雙重作用。
三、中國與經濟全球化、區(qū)域化
1、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2、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相關推薦
四、走向整體的世界
四、走向整體的世界
課標要求:了解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fā)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認識電氣時代的到來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對比英國工業(yè)革命,認識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從世界交流的頻率、規(guī)模、聯(lián)系方式等方面認識整體世界到來的含義;總結世界市場形成的歷史階段及各階段的基本特點;科技革命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西方殖民手段的變化,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對各國影響的區(qū)別。
(2)過程與方法:學習通過搜集科學家為科學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的故事,在班級進行交流;總結電氣時代的科學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響我們的事例,認識科技進步對人類的巨大影響;比較兩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程;學會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整體化進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整體世界形成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和其中的罪惡活動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形成正確的世界意識,尊重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了解西門子、愛迪生等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學習他們?yōu)榭茖W不斷探求的精神和執(zhí)著追求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通過整體世界到來后世界經濟的互補性增強,認識開放地和獨立地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結合人類對世界的分割從暴力手段逐漸向和平方式過渡,樹立和平與發(fā)展并重的意識。
教學課時:2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電氣時代的到來促進世界聯(lián)系更加緊密;世界連接成為一體。
難點:整體世界到來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積極影響和導致世界動蕩。
教學建議:
(1)關于“電氣時代的來臨”一目,介紹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條件、成果、經濟結構和資本主義生產組織的變化四個問題。
①條件:可引導學生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進行比較,從政治、經濟、科技和國際環(huán)境四方面分析。
②成果:19世紀70年代,以美國和德國為發(fā)源地和“中心”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興起,科學出現(xiàn)突破,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新發(fā)明涌現(xiàn),直接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和世界市場形成。1866年,德國科學家兼工程師西門子發(fā)明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自激式發(fā)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開始,開辟了“電力時代”。
③經濟結構變化:電氣時代的到來,推動了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汽車工業(yè)、石油工業(yè)、近代化工技術和化學工業(yè)也發(fā)展起來的,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為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xiàn)代農業(yè)轉化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
④壟斷:伴隨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組織,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司日漸成為工業(yè)組織的支配形式。公司內部的生產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也發(fā)生變化,1917年在福特汽車公司建成自動生產流水線。1863年紐約股票交易所建立。股票交易市場的形成,為企業(yè)兼并創(chuàng)造了條件。
(2)關于“瓜分世界的狂潮”一目,講述了資本主義對外瓜分世界的條件、概況、爭奪的焦點和美國的新殖民主義四個問題。
①條件: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②概況:到19世紀末,德、美、日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成為英、法、俄所建立的殖民主義體系的強大競爭對手,它們重新瓜分世界的呼聲最高,奪取殖民地的欲望最為貪婪,侵略擴張活動最為瘋狂,世界絕大部分土地被瓜分。
③爭奪的焦點:伊朗、阿富汗、埃及、尼羅河、剛果、中國東北、朝鮮等地區(qū)成為爭奪的焦點。
④美國的新殖民主義:美國在建立美洲體系的基礎上,把拉美變成自己獨占的勢力范圍,成立了“泛美同盟”。90年代,提出“海上力量”論,即“海權論”;發(fā)動了“美西戰(zhàn)爭”,奪得菲律賓、關島和波多黎各,古巴淪為美國的保護國。20世紀初,美國確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美國倡導和設計新殖民主義。
(3)關于“世界連接為一體”一目,講述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使世界發(fā)展成為整體性世界的表現(xiàn)。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閱讀教科書,師生共同解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世界市場有何新發(fā)展?為什么?讓學生了解世界市場有了進一步發(fā)展。這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帶來的工業(yè)的發(fā)展與交通通訊手段使之然。最后請學生思考世界怎樣從分散、孤立狀態(tài)連成一體的?大體經過了哪幾個階段?在世界連成一體的過程中,有哪些因素起了關鍵作用?以此作為本課的小結,也是對本單元的總結。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以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為手段,以物資和物種交流、人種遷徙與融合、各種文化的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tài)的沖突與選擇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過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性變革,人類朝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國際勞動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fā)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提高。工業(yè)文明地區(qū)與非工業(yè)化地區(qū)的交流,不僅僅是物質的流動,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盡管這種交流是不平等、有時甚至是暴力強制的,但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是不可忽視的潮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沖擊與重組。世界的整體化到來,資本主義列強間的矛盾和沖突加劇。殖民地與列強的矛盾激化,并最終導致亞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高二歷史教案:走向整體的世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認識電氣時代的到來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對比英國工業(yè)革命,認識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從世界交流的頻率、規(guī)模、聯(lián)系方式等方面認識整體世界到來的含義;總結世界市場形成的歷史階段及各階段的基本特點;科技革命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西方殖民手段的變化,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對各國影響的區(qū)別。
(2)過程與方法:學習通過搜集科學家為科學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的故事,在班級進行交流;總結電氣時代的科學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響我們的事例,認識科技進步對人類的巨大影響;比較兩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程;學會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整體化進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整體世界形成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和其中的罪惡活動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形成正確的世界意識,尊重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了解西門子、愛迪生等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學習他們?yōu)榭茖W不斷探求的精神和執(zhí)著追求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通過整體世界到來后世界經濟的互補性增強,認識開放地和獨立地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結合人類對世界的分割從暴力手段逐漸向和平方式過渡,樹立和平與發(fā)展并重的意識。
點擊下載://files.eduu.com/down.php?id=272076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
幕府統(tǒng)治的建立,封建等級制度,鎖國政策與封建統(tǒng)治的動搖
幕府統(tǒng)治的實質及鎖國政策的影響
探究幕府統(tǒng)治危機與明治維新的關系
圖示法、綜合探究、比較、分析
日本實際上是由幕府和藩國共同構成的封建統(tǒng)治國家
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日美親善條約》,鎖國走向開國
東西方的差距,黑船事件使日本被迫打開國門
情境再現(xiàn),問題與分析
閉關鎖國、封建落后將會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
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
殖民勢力的進一步滲透,社會危機的進一步加劇
封建領主經濟的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階級矛盾的尖銳、民族危機的加深、導致了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
問題探究法
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是內、外因造成的,它是引起社會變革的根源
德川幕府統(tǒng)治下的日本社會狀況及危機。
日本由鎖國走向開國的主、客觀因素分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
(1)德川幕府統(tǒng)治的建立。
1603年初,德川家康打敗競爭對手,取得“征夷大將軍”的稱號,在江戶設立幕府,建立起統(tǒng)一中央集權的幕府統(tǒng)治,史稱德川幕府或江戶幕府,開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統(tǒng)治。當時,天皇雖然享有崇高威望,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但并沒有實權,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著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許多重要城市,全國其他地區(qū)分成大大小小兩百多個“藩”,藩的首領大名享有藩的世襲統(tǒng)治權,但必須聽命于將軍。將軍與大名都養(yǎng)著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從將軍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祿米,但必須效忠將軍或大名,這些武士一般是職業(yè)軍人,擁有佩刀的特權,他們構成了幕府統(tǒng)治的基礎,從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構成的封建統(tǒng)治制度即幕藩體制。德川幕府為了從思想意識上培養(yǎng)武士這個支柱,大力宣揚武士應具有忠、義、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為其效力和賣命。
(2)幕府統(tǒng)治政策。
實行幕藩等級制度。為鞏固幕府統(tǒng)治秩序,德川幕府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將軍、大名、武士占日本全國人口的10%,屬于統(tǒng)治階級。工商業(yè)者占人口的百分之十,經營工商業(yè),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歧視;“農”約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受壓迫受剝削的主要群體,他們不僅交租還要負擔各種雜役和勞役;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賤民”。各等級界限森嚴,世襲不變,互不通婚,衣食居住都有區(qū)別。
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德川幕府統(tǒng)治前,日本對外貿易比較發(fā)達,商船遠航到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16世紀下半期,西方商人和傳教士開始到日本活動,以傳教士為先導的歐洲殖民勢力迅速向日本滲透,全國天主教徒從30萬猛增到70萬人。一些藩國通過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壯大了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德川幕府建立后,為鞏固統(tǒng)治,防止外部勢力對日本的侵入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從1633年起曾多次發(fā)布“鎖國令”,嚴禁日本人與外國貿易,禁止日本與海外交往,把外國商人和傳教士驅逐出境,只許同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對外商業(yè)活動受到嚴格控制,同時幕府還規(guī)定日本人不得出國,也不許在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制造適于遠洋的船只。
實行限制工商業(yè)政策。閉關鎖國本身就嚴格限制了商業(yè)活動,同時對工商業(yè)者采取歧視態(tài)度,嚴格限制手工工場的規(guī)模、實行商品專賣,設立關卡、對工商業(yè)者財產恣意沒收。嚴重阻礙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xiàn)。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把幕府統(tǒng)治限制工商業(yè)的政策與“工、商”社會地位聯(lián)系起來分析,進而理解這一政策的消極影響。
(3)德川幕府統(tǒng)治開始出現(xiàn)危機,封建統(tǒng)治基礎開始動搖。
第一,嚴格的等級制度雖然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但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第二,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第三,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fā)展,沖擊了封建自然經濟。德川幕府統(tǒng)治建立后,全國形成了統(tǒng)一的市場,農民負擔相對減輕,生產積極性提高,因此農業(yè)生產迅速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使農村手工業(yè)也迅速發(fā)展,并逐步同農業(yè)分離,新的手工業(yè)中心和商業(yè)中心也隨之形成。商業(yè)性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引起了農村自然經濟的日益解體。18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tǒng)治基礎。
第四,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封建主為解決經濟拮據(jù),變本加厲地剝削農民,大幅度提高地租,增加各種捐稅,農民無法承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工商業(yè)者也不滿嚴格的限制和掠奪;19世紀中葉,中下級武士階層地位惡化,迫于生計,不得不沖破封建等級觀念和法規(guī)的束縛,去做教師、醫(yī)生或從事商業(yè)和手工業(yè),有的甚至投身為商人家中的養(yǎng)子,武士的特權和利益受到挑戰(zhàn),逐漸滋生出反抗幕府統(tǒng)治的思想。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統(tǒng)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看教材“武士”的相關資料和圖片,增加學生感
分析農、工、商的位次,探究出等級制中隱含著統(tǒng)治者對工商業(yè)的政策和封建經濟緩慢發(fā)展的原因性認識。
學生閱讀思考,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從根本上引起了日本社會階級結構和封建等級秩序的變化,商人地位開始舉足輕重,中下級武士窮困潦倒,從幕府統(tǒng)治的基礎轉變成反幕府統(tǒng)治的力量,進而全面理解日本封建社會統(tǒng)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簡要解釋德川幕府統(tǒng)治下的日本封建等級制度。
解題關鍵:封建等級制度,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
思路引領:德川幕府實行封建等級制度的目的,等級的構成。
答案提示: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秩序,德川幕府把全國所有人分為士、農、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級,不同等級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笆俊睘榻y(tǒng)治階級,包括將軍、大名、武士;“農”、“工”、“商”及“賤民”為被統(tǒng)治階層,“農”的人數(shù)最多,為各種雜役、勞役的主要承擔者,工商業(yè)者在當時受到統(tǒng)治者歧視,等級制度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同時也激化社會矛盾。
黑船事件
(1)西方列強侵略日本的背景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fā)展,日本被納入侵略目標。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掠奪原料,19世紀中期,亞洲許多國家已相繼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也成為列強侵略的目標。其實從18世紀中葉起,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就開始窺視日本,首先是沙俄。1711年和1804年俄國兩次要求通商,遭到拒絕。列強的多次叩關,均未能打破其鎖國政策,19世紀中期,西方列強在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后,又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日本。
(2)“黑船事件”及列強對日本的侵略。
1853年,美國海軍將軍佩里率領一支由4艘軍艦組成的艦隊來到日本,強行闖入日本港口。代表美國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系和進行貿易,并約定將在第二年再來日本,聽取答復。因為佩里艦隊的軍艦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機又冒著黑煙,所以日本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稱之為“黑船事件”。
關于《日美親善條約》得出以下認識:①它是“黑船事件”的直接后果;②是日本同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條約;③條約的不平等性;④條約的影響。隨后,英、俄、法等國也效仿美國,同日本簽訂了所謂的“親善條約”,內容有過之而無不及。
(3)列強侵略日本的影響。
日本被迫開埠通商,列強同時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協(xié)定關稅、設立租界等各種特權,最終使日本從鎖國走向開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從而引起整個日本社會危機的進一步加劇。
這種示威實際上是實力的挑戰(zhàn),是東西方發(fā)展差距的結果。
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對日本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解題關鍵:日本社會狀況的變化。
思路引領:從消極影響和客觀上的推動作用兩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①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打開了日本的門戶;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日本主權遭到破壞,淪為半殖民地國家,民族危機不斷加深。②沖擊著日本社會,激化了社會矛盾,進一步動搖了幕府統(tǒng)治。③沖擊著舊體制,客觀上推動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④先進思想的傳入,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列強的入侵,進一步暴露日本社會的落后和幕府統(tǒng)治的腐朽,因此反對幕府統(tǒng)治,要求變革社會的呼聲更加強烈。
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
(1)西方殖民侵略的進一步加強。教師可補充相關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侵略加劇,民族危機的加深。
開國后,西殖民勢力不斷向日本滲透,日本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歐美國家和廉價工業(yè)品大量涌進日本,如棉織品、毛織品、船只、武器等;日本的原料又源源不斷運往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如:生絲、棉花、油、茶、海味等,致使日本對外貿易迅速增長,1867年輸出為1200多萬美元,輸入2160多萬美元。另外,由于日本國內金銀比價與國際市場比價差距懸殊,列強利用日本黃金價格大大低于國際牌價,大量套購,攫取暴利、致使日本大量黃金大量外流,錢價下跌。
(2)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一方面,外國工業(yè)品傾銷,傳統(tǒng)的紡織業(yè)遭到沉重打擊,手工工場紛紛破產,工人失業(yè),同時由于黃金大量外流,錢價下跌,物價暴漲,洋貨大量輸入、民族經濟遭到打擊,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紛紛進行各種形式的反抗斗爭,農民起義次數(shù)劇增,1865~1867年平均每年發(fā)生55.3起;城市貧民起義次數(shù)也顯著增加,1865年~1867年平均每年發(fā)16.6起。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并得到發(fā)展,新興地主和高利貨商人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對自己政治上無權的處境越來越不滿;長期受幕府排擠長州、薩摩等西南諸藩,大名也不滿現(xiàn)狀;作為幕府統(tǒng)治基礎的中下級下士,因經濟狀況的日趨惡化,對現(xiàn)實更加不滿,這一切反映了幕府統(tǒng)治基礎的進一步動搖。
(3)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侵略給日本人民帶來了無盡災難的同時,客觀上也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原料的大量出口刺激了生產的發(fā)展,1860~1867年輸入總值增加了5倍多;同時,資本主義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也傳到日本,對日本經濟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長期與外國人打交道中,一些有識之士,目睹了工業(yè)文明的優(yōu)勢,開始從國外購進機器,建立工廠,所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另一方面,受幕府排擠的西南諸藩,大名們看到了幕府的軟弱無能,采取自強的改革措施,如保護和促進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辦西式企業(yè)、改革軍隊和采用洋槍洋炮、整頓財政、廣求人才、鼓勵西學。各藩的改革雖然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但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促進了當?shù)厣鐣洕陌l(fā)展,后來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4課走向世界的日本
優(yōu)化訓練
基礎鞏固
1.自由民權運動的實質是
A.資產階級革命運動B.資產階級民主運動
C.農民階級暴動D.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2.1889年日本憲法制定的原因是
①由于農民負擔加重,發(fā)生暴動
②中小資產階級和地主掀起“自由民權運動”
③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不滿情緒強烈
④為適應資本主義發(fā)展,穩(wěn)定社會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3.日本政府第一任內閣首相是
A.木戶孝允B.西鄉(xiāng)隆盛C.高杉晉作D.伊藤博文
4.下列關于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由伊藤博文起草
B.天皇權力受議會限制
C.國家主權掌握在天皇手中
D.議會分為貴族院和眾議院
5.1894年,同意放棄過去對日不平等條約中規(guī)定的治外法權的國家是
A.美國B.法國C.英國D.德國
6.下列國家或地區(qū)遭到日本侵略的先后順序是
①琉球②朝鮮③臺灣
A.①②③C.③①②B.③②①D.①③②:
強化提高
7.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其主要依據(jù)是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資產階級是改革的領導者
C.改革廢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改革發(fā)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yè)
8.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主導因素是
A.天皇權力至高無上,支持革新力量進行改革
B.倒幕派掌握政權,力行革新,順應了時代潮流
C.廢藩置縣,建立近代統(tǒng)一國家,形成統(tǒng)一市場
D.引進西方科學技術,推行“文明開化”政策
9.日本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未實現(xiàn)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領導者與封建制度聯(lián)系密切
B.資產階級還沒有能力克服封建專制主義
C.倒幕中人民沒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D.日本1889年憲法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10.明治維新后,日本社會發(fā)生的新變化主要有
①由封建社會轉變?yōu)橘Y本主義社會②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統(tǒng)治秩序基本確立③由半殖民地狀態(tài)走向了殖民擴張道路④封建等級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
課外延伸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53年爆發(fā)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俄軍找不到一張克里米亞的軍用地圖,士兵素質較差。軍隊缺少軍需,而奸商貪官卻倒賣軍用物資。結果傷亡30萬人后戰(zhàn)敗,接受苛刻的和約。
材料二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理率四艘軍艦來到日本,以武力叩關。幕府被迫開國,不久相繼和美、英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承認開港通商、領事裁判權和協(xié)定關稅。
——岳麓版教科書
培理來航
材料三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qū)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他們現(xiàn)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講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
(1)指出俄國與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
(2)俄國、日本兩國的改革對本國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哪些相同影響?
(3)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新領導人“感興趣的那些“增強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舉例說明日本民族是怎樣”為自己去掠奪“的?
12.胡適曾在20世紀初期說:“日本一個小島圍,那么貧癖的土地,那么少的人民,因為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西鄉(xiāng)隆盛等幾十人的努力,只因為他們拼命為大家,肯拼命地用這個世界的新工具,居然在半個世紀之內一躍而成為世界強國之一?!焙m這一觀點是否正確?請結合史實論證說明。
高考鏈接
13.(2003年全國)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在《脫亞淪》一文中說:“為今日計,我國不能再盲目等待鄰國達成文明開化,共同振興亞細亞,莫如與其脫離關系而與西洋文明共進退。支那(指中國)和朝鮮是日本的鄰邦,同他們打交道用不著特別客氣,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處理?!覀內毡救艘x絕亞細亞東方的惡友。”福澤諭吉的觀點被稱為“脫亞入歐論”。
材料二1890日本首相在國會演說中聲稱,日本不僅要防衛(wèi)國境線,而且要保衛(wèi)國境線外的“利益線”。這一演說被認為是日本“大陸攻策”確立的標志。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福澤諭吉對亞洲鄰國持何種態(tài)度,主張對它們采取何種政策。
(2)根據(jù)所學知識說明日本“大陸政策”的內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線”論對“大陸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
(3)根據(jù)所學的知識分析日本出現(xiàn)“脫亞入歐論”和提出“大陸政策”的社會經濟原因。
14.(2007年大連模擬)改革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一種形式,19世紀中期的俄國、日本最具有典型特色。
請回答:
(1)簡要概括俄國、日本改革的相同歷史背景。
(2)俄、日兩國的改革都為本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試結合“解放法令”和明治政府的有關措施分別簡要說明。
(3)1904~1905年俄日為爭奪朝鮮和中國東北而交戰(zhàn)。這次戰(zhàn)爭與兩國改革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
參考答案
基礎提高
1.BC項是一干擾項,A項中的“革命”不對;B、D兩項相比較,符合題干“實質”之意的是B項“資產階級民主運動”。
2.B其中③表述不符合史實,當時日本政府給予他們種種特權和經濟上的扶植,不可能會產生不滿情緒。
3.DB、c所述兩位是倒幕派的領袖人物;A、D所述兩位相比較,符合題意的是D項“伊藤博文”。
4.BB項“天皇權力受議會限制”其實是“天皇獨立專權”。
5.C1894年,日本同英國簽訂條約,英國同意放棄在日的治外法權,美國等國是隨后放棄的。
6.D日本于18972年侵占琉球,1876年侵略朝鮮,1874年侵略臺灣。
強化提高
7.D改革建立的應是天皇專制;B項應考慮到還有中下級武士;C、D兩項相比較,符合題干“主要依據(jù)”之意的正確答案是D項。
8.BA、B、C、D四項都是其因素之一,但A項“天皇權力至高無上”是《1889年憲法》頒布后獲得的,C項“廢藩置縣”是一項措施,D項是一外因;符合題干“主導因素”之意的應是B項。
9.A日本的倒幕維新運動,均是由中下級武士領導的,倒幕之后建立的明治維新政府,本質上是個藩閥政府,這就使封建傳統(tǒng)觀念和專制主義政治得以保留?!度毡镜蹏攴ā分詭в袧夂竦姆饨ㄉ?,正是這種保留的反映。B、C兩項雖也屬原因,但起的作用都不如A項重要。
10.C明治維新前,日本是一個封建國家,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所以①正確,明治維新期間,頒布的《日本帝國憲法》標志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統(tǒng)治秩序基本確立。明治維新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同時,廢除了不平等條約,結束了半殖民地狀態(tài),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課外延伸
11.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及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題可結合材料進行回答,注意語言應簡潔;第(2)題應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分析影響。第(3)題注意理解材料三中“西方文明”的含義是什么,實際上是考查明治維新的內容和影響。
答案:
(1)俄國:克里米亞戰(zhàn)爭失敗,暴露農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國內矛盾。日本:西方列強入侵,被迫開國,民族危機嚴重。
(2)都使本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都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3)殖產興業(yè),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文明開化,提倡資本主義文明。發(fā)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或20世紀30年代侵華戰(zhàn)爭)。
12.本題是一道開放性的試題。成績是怎樣取得的,圍繞這個中心,基本可以得出三種結論。肯定這一觀點的,論證時需重點強調倒幕派的強大和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及引進西方科技的學習精神。否定這一觀點,則需要說明明治維新的成功是否僅僅“幾十人的努力”的結果。認為觀點不全面的則要運用日本強國的種種手段措施來說明。
答案:
觀點正確論:①明治維新的成功和日本的發(fā)展興盛根本上是其自身努力奮斗的結果。②明治維新前,倒幕派果敢推翻幕府統(tǒng)治,明治維新中伊藤博文等大刀闊斧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清除了封建割據(jù);并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發(fā)展教育,實現(xiàn)了社會轉型。③明治維新后繼續(xù)發(fā)展經濟,推動了日本的強盛。_
觀點錯誤論:①其強盛并不是伊藤博文等幾十人努力的結果。武裝倒幕有廣大人民參加,特別是中下級武士的作用,經濟發(fā)展多是國民奮斗的結果;②日本的飛躍并不是僅僅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等幾個方面,而日本強盛是建立在對海外掠奪基礎之上的。如侵朝戰(zhàn)爭,發(fā)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簽訂《馬關條約》;③胡適的言論不過是為其資產階級改良主張尋找歷史依據(jù)而已。
觀點不全面論:(綜合以上兩方面論述作答即可)
高考鏈接
13.通過閱讀分析,從材料一中可以歸納出日本對中國和朝鮮的既定政策為模仿歐洲國家的侵略。第(2)問要求根據(jù)所學的知識回答,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后,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而材料二中的“利益線”只不過是它侵略的一個借口。第(3)問也要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要求從經濟角度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需要市場、資源,通過經濟手段又難以達到目的,只有靠侵略來實現(xiàn)。
答案:
(1)對亞洲鄰國持輕蔑態(tài)度。主張模仿歐美列強侵略亞洲鄰國。
(2)以侵略中國為中心,把侵略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第一步。為侵略提供了借口。
(3)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展需要擴大國內外市場,由于國內封建殘余嚴重等原因,更需要國外市場,這一目的難以通過經濟手段達到,更多依靠軍事手段。
14.第(1)題先回憶兩國改革的背景,再從中找出相同點。第(2)題主要回答兩國改革內容中,為資本主義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的措施。第(3)題實際是回答日俄戰(zhàn)爭的目的。
答案:
(1)歐洲工業(yè)文明的沖擊;國內各種社會矛盾尖銳。
(2)俄國:廢除農奴制,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商品銷售市場;貴族地主掠奪大量贖金,積累了資金。
日本:廢藩置縣,統(tǒng)一國內市場;“四民平等”提供更多勞動力:殖產興業(yè)和文明開化,提供資金、技術和人才。
(3)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需要廣闊的國外市場和原料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