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世界地理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0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4課走向世界的日本
優(yōu)化訓練
基礎鞏固
1.自由民權運動的實質是
A.資產階級革命運動B.資產階級民主運動
C.農民階級暴動D.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2.1889年日本憲法制定的原因是
①由于農民負擔加重,發(fā)生暴動
②中小資產階級和地主掀起“自由民權運動”
③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不滿情緒強烈
④為適應資本主義發(fā)展,穩(wěn)定社會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3.日本政府第一任內閣首相是
A.木戶孝允B.西鄉(xiāng)隆盛C.高杉晉作D.伊藤博文
4.下列關于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由伊藤博文起草
B.天皇權力受議會限制
C.國家主權掌握在天皇手中
D.議會分為貴族院和眾議院
5.1894年,同意放棄過去對日不平等條約中規(guī)定的治外法權的國家是
A.美國B.法國C.英國D.德國
6.下列國家或地區(qū)遭到日本侵略的先后順序是
①琉球②朝鮮③臺灣
A.①②③C.③①②B.③②①D.①③②:
強化提高
7.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其主要依據是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資產階級是改革的領導者
C.改革廢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改革發(fā)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yè)
8.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主導因素是
A.天皇權力至高無上,支持革新力量進行改革
B.倒幕派掌握政權,力行革新,順應了時代潮流
C.廢藩置縣,建立近代統一國家,形成統一市場
D.引進西方科學技術,推行“文明開化”政策
9.日本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未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領導者與封建制度聯系密切
B.資產階級還沒有能力克服封建專制主義
C.倒幕中人民沒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D.日本1889年憲法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10.明治維新后,日本社會發(fā)生的新變化主要有
①由封建社會轉變?yōu)橘Y本主義社會②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③由半殖民地狀態(tài)走向了殖民擴張道路④封建等級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
課外延伸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53年爆發(fā)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俄軍找不到一張克里米亞的軍用地圖,士兵素質較差。軍隊缺少軍需,而奸商貪官卻倒賣軍用物資。結果傷亡30萬人后戰(zhàn)敗,接受苛刻的和約。
材料二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理率四艘軍艦來到日本,以武力叩關。幕府被迫開國,不久相繼和美、英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承認開港通商、領事裁判權和協定關稅。
——岳麓版教科書
培理來航
材料三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qū)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講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
(1)指出俄國與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
(2)俄國、日本兩國的改革對本國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哪些相同影響?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新領導人“感興趣的那些“增強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舉例說明日本民族是怎樣”為自己去掠奪“的?
12.胡適曾在20世紀初期說:“日本一個小島圍,那么貧癖的土地,那么少的人民,因為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西鄉(xiāng)隆盛等幾十人的努力,只因為他們拼命為大家,肯拼命地用這個世界的新工具,居然在半個世紀之內一躍而成為世界強國之一?!焙m這一觀點是否正確?請結合史實論證說明。
高考鏈接
13.(2003年全國)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在《脫亞淪》一文中說:“為今日計,我國不能再盲目等待鄰國達成文明開化,共同振興亞細亞,莫如與其脫離關系而與西洋文明共進退。支那(指中國)和朝鮮是日本的鄰邦,同他們打交道用不著特別客氣,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處理。……我們日本人要……謝絕亞細亞東方的惡友。”福澤諭吉的觀點被稱為“脫亞入歐論”。
材料二1890日本首相在國會演說中聲稱,日本不僅要防衛(wèi)國境線,而且要保衛(wèi)國境線外的“利益線”。這一演說被認為是日本“大陸攻策”確立的標志。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福澤諭吉對亞洲鄰國持何種態(tài)度,主張對它們采取何種政策。
(2)根據所學知識說明日本“大陸政策”的內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線”論對“大陸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
(3)根據所學的知識分析日本出現“脫亞入歐論”和提出“大陸政策”的社會經濟原因。
14.(2007年大連模擬)改革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一種形式,19世紀中期的俄國、日本最具有典型特色。
請回答:
(1)簡要概括俄國、日本改革的相同歷史背景。
(2)俄、日兩國的改革都為本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試結合“解放法令”和明治政府的有關措施分別簡要說明。
(3)1904~1905年俄日為爭奪朝鮮和中國東北而交戰(zhàn)。這次戰(zhàn)爭與兩國改革有什么必然聯系?
參考答案
基礎提高
1.BC項是一干擾項,A項中的“革命”不對;B、D兩項相比較,符合題干“實質”之意的是B項“資產階級民主運動”。
2.B其中③表述不符合史實,當時日本政府給予他們種種特權和經濟上的扶植,不可能會產生不滿情緒。
3.DB、c所述兩位是倒幕派的領袖人物;A、D所述兩位相比較,符合題意的是D項“伊藤博文”。
4.BB項“天皇權力受議會限制”其實是“天皇獨立專權”。
5.C1894年,日本同英國簽訂條約,英國同意放棄在日的治外法權,美國等國是隨后放棄的。
6.D日本于18972年侵占琉球,1876年侵略朝鮮,1874年侵略臺灣。
強化提高
7.D改革建立的應是天皇專制;B項應考慮到還有中下級武士;C、D兩項相比較,符合題干“主要依據”之意的正確答案是D項。
8.BA、B、C、D四項都是其因素之一,但A項“天皇權力至高無上”是《1889年憲法》頒布后獲得的,C項“廢藩置縣”是一項措施,D項是一外因;符合題干“主導因素”之意的應是B項。
9.A日本的倒幕維新運動,均是由中下級武士領導的,倒幕之后建立的明治維新政府,本質上是個藩閥政府,這就使封建傳統觀念和專制主義政治得以保留。《日本帝國完法》之所以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正是這種保留的反映。B、C兩項雖也屬原因,但起的作用都不如A項重要。
10.C明治維新前,日本是一個封建國家,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所以①正確,明治維新期間,頒布的《日本帝國憲法》標志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明治維新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同時,廢除了不平等條約,結束了半殖民地狀態(tài),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課外延伸
11.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及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題可結合材料進行回答,注意語言應簡潔;第(2)題應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分析影響。第(3)題注意理解材料三中“西方文明”的含義是什么,實際上是考查明治維新的內容和影響。
答案:
(1)俄國:克里米亞戰(zhàn)爭失敗,暴露農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國內矛盾。日本:西方列強入侵,被迫開國,民族危機嚴重。
(2)都使本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都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3)殖產興業(yè),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文明開化,提倡資本主義文明。發(fā)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或20世紀30年代侵華戰(zhàn)爭)。
12.本題是一道開放性的試題。成績是怎樣取得的,圍繞這個中心,基本可以得出三種結論。肯定這一觀點的,論證時需重點強調倒幕派的強大和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及引進西方科技的學習精神。否定這一觀點,則需要說明明治維新的成功是否僅僅“幾十人的努力”的結果。認為觀點不全面的則要運用日本強國的種種手段措施來說明。
答案:
觀點正確論:①明治維新的成功和日本的發(fā)展興盛根本上是其自身努力奮斗的結果。②明治維新前,倒幕派果敢推翻幕府統治,明治維新中伊藤博文等大刀闊斧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清除了封建割據;并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發(fā)展教育,實現了社會轉型。③明治維新后繼續(xù)發(fā)展經濟,推動了日本的強盛。_
觀點錯誤論:①其強盛并不是伊藤博文等幾十人努力的結果。武裝倒幕有廣大人民參加,特別是中下級武士的作用,經濟發(fā)展多是國民奮斗的結果;②日本的飛躍并不是僅僅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等幾個方面,而日本強盛是建立在對海外掠奪基礎之上的。如侵朝戰(zhàn)爭,發(fā)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簽訂《馬關條約》;③胡適的言論不過是為其資產階級改良主張尋找歷史依據而已。
觀點不全面論:(綜合以上兩方面論述作答即可)
高考鏈接
13.通過閱讀分析,從材料一中可以歸納出日本對中國和朝鮮的既定政策為模仿歐洲國家的侵略。第(2)問要求根據所學的知識回答,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后,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而材料二中的“利益線”只不過是它侵略的一個借口。第(3)問也要根據所學知識回答,要求從經濟角度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需要市場、資源,通過經濟手段又難以達到目的,只有靠侵略來實現。
答案:
(1)對亞洲鄰國持輕蔑態(tài)度。主張模仿歐美列強侵略亞洲鄰國。
(2)以侵略中國為中心,把侵略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第一步。為侵略提供了借口。
(3)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展需要擴大國內外市場,由于國內封建殘余嚴重等原因,更需要國外市場,這一目的難以通過經濟手段達到,更多依靠軍事手段。
14.第(1)題先回憶兩國改革的背景,再從中找出相同點。第(2)題主要回答兩國改革內容中,為資本主義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的措施。第(3)題實際是回答日俄戰(zhàn)爭的目的。
答案:
(1)歐洲工業(yè)文明的沖擊;國內各種社會矛盾尖銳。
(2)俄國:廢除農奴制,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商品銷售市場;貴族地主掠奪大量贖金,積累了資金。
日本:廢藩置縣,統一國內市場;“四民平等”提供更多勞動力:殖產興業(yè)和文明開化,提供資金、技術和人才。
(3)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需要廣闊的國外市場和原料產地。
相關推薦
走向世界大戰(zhàn)精品教案
重慶市萬州分水中學2014年高中歷史3-3走向世界大戰(zhàn)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選修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目標:
1、識記:英法的綏靖政策;美國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對捷克領土要求;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及其影響。英、法、蘇三國談判及破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2、理解:通過對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縱容等內容的講述,認識資本主義大國帝國主義的本質。
3、運用:通過對“綏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同時通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分析,培養(yǎng)辯證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綜合歸納:綜合歸納、概括綏靖政策的目的、實質、手段及影響,并指出美國的“中立”政策的實質就是綏靖縱容。
2、問題探究:結合前一課及本課的內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問題評價:通過分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的背景,正確評價該條約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禍水東引”的意圖,使蘇聯贏得了備戰(zhàn)的時間。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綏靖政策是西方大國以犧牲他國為代價,為維持茍安和“禍水東引”而實行的縱容侵略的政策;對戰(zhàn)爭爆發(fā)起到了加速和擴大的作用。
2、“防微杜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帶給人類的最深刻教訓之一。
3、進一步認識戰(zhàn)爭的根源和現實危險性;進一步培養(yǎng)熱愛和平、關愛人類的正義感和崇高情操。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慕尼黑陰謀。
難點:綏靖政策;《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影響。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在本單元第1、2課的基礎上,繼續(xù)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緣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由20世紀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戰(zhàn)爭演變而成的。在戰(zhàn)前發(fā)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爭中,由于法西斯國家蓄意侵略,準備充分,力量強大,而反法西斯國家和地區(qū)則因貧窮落后,國力弱小,且各自為戰(zhàn),這就使它們很難獨立取得斗爭的勝利。因此當時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爭的國際力量的態(tài)度就顯得至關重要。由于西方大國實行綏靖政策以及蘇聯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氣焰更加囂張,世界大戰(zhàn)的全面爆發(fā)最終難以避免。
★教學過程及要點:
〔新課導入〕利用課本引言采取問題式導入:
師:請同學們結合前兩課的內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同哪些因素有關?
生:(回憶,回答):法西斯專政在德、日等國的建立及其對外擴張。
師: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有一共同特點:由局部戰(zhàn)爭演變?yōu)槿鎽?zhàn)爭。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國家的局部擴張為什么沒能被制止呢?
生:(回憶,回答):因為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等進行局部反法西斯斗爭的國家貧窮落后,無力遏止法西斯勢力的全面侵略。
師:這樣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是難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卻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本課導言。
師: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人類歷史上規(guī)??涨暗膽?zhàn)爭,它歷時6年,戰(zhàn)火燃及歐、亞、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擴展到40個國家的國土,有61個國家和地區(qū)先后參戰(zhàn)。對于這樣一場戰(zhàn)爭,丘吉爾卻認為它根本沒必要進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這個結論是言之有據還是空穴來風,答案就在本課的內容中。
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一、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國面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行為姑息縱容,不惜犧牲受害國利益以滿足法西斯國家的要求,企圖“禍水東引”。
2、運用:
(1)李頓調查團:遷就日本,既不同意維持“滿洲國”的現狀,也不同意中國收復東北,而提出對東北實行“國際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國民政府向國聯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國聯向中日兩國發(fā)出內容相同的電報,要求雙方立即撤退軍隊,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國代表參加的調查團,以英國駐國聯代表李頓為團長,到中國東北調查“中日沖突的根源”。經過半年多的活動,調查團于1932年10月公布調查報告,雖承認“東三省為中國之一部”,否認日本的軍事行動是“合法的自衛(wèi)手段”,指出偽滿洲國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認為中國的抵制日貨運動是“中日雙方沖突的重要原因”,說中國革命運動“使日本受害較其他國家為大”,并認為“從蘇聯來的共產主義目前的傳播”是研究東北問題“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謀阻止?jié)M洲被利用為攻擊日本的根據……日本欲有采取適當軍事行動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認?!眻蟾鏁炔煌饩S持“滿洲國”的現狀,也不同意中國收復東北,而提出對東北實行“國際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國派員組成顧問委員會,其中“日本人應占重要比例”,外國顧問握有重要權力,中日軍隊都撤出東北,由外國教官協助組織憲警維持秩序。這個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國企圖達到變日本獨占的東北為列強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聲稱在“關于建立遠東永久和平的政策問題”上與國聯“有深刻分歧”,宣布退出國聯。國聯調查報告書成為一紙空文。
(2)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的縱容:宣布意大利為“侵略者”,對其實行經濟制裁,但英法沒有把石油列為禁運范圍之內,蘇伊士運河繼續(xù)供意軍使用。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由于納粹德國的興起使英法感到威脅,因此英法力圖拉攏墨索里尼,以保持對德國的優(yōu)勢。英法兩國均曾暗示墨索里尼,將不對意大利在非洲的行動進行干預。在世界公眾輿論壓力下,國聯行政院宣布意大利為侵略者,并對其實行經濟制裁,但石油不包括在制裁項目之內,也沒有對意大利采取海上封鎖或對其關閉蘇伊士運河。這被丘吉爾稱做“侵略者所能夠忍受的半心半意的制裁”。
(3)對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內戰(zhàn)的縱容:英法等國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國推行“中立”政策。同時,英、美公司對法西斯勢力進行經濟援助。
西班牙內戰(zhàn)爆發(fā)后,英、法統治階級出于對西班牙人民陣線政府的反感,以及他們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素懷疑懼,把前者的興起歸咎于后者的操縱,決心扼殺西班牙人民陣線政府。正由于此,佛朗哥反倒成了英法統治階級的寵兒。加之英法這時都想綏靖德國和意大利,締結新的洛迦諾公約,因而力求避免在西班牙問題上與德意發(fā)生沖突。1936年8月,在法英的倡議下,歐洲27國簽訂“不干涉”西班牙內戰(zhàn)的協定,禁止把武器輸往西班牙,禁止西班牙購買的武器過境。9月9日,成立“不干涉委員會”,英國人任主席。蘇聯也于8月23日參加。
集中精力于國內經濟的美國,在孤立主義的影響下,也實行“中立”政策,不向戰(zhàn)爭雙方輸送軍火和戰(zhàn)略物資。英法美的政策使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孤立無援,而叛軍卻可從德意等國不斷得到武器供應。
英美等國的商業(yè)機構更利用機會同法西斯勢力大做生意。英國商行通過間接方式向佛朗哥提供石油和飛機。美國軍火商和石油公司利用“中立法”中允許交戰(zhàn)國在現款自運的前提下購買武器和物質的條款,向西班牙叛軍供應燃油。叛軍所需燃油的75%是由美國公司提供的。
美國的中立政策及其演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盛行,很多美國人都覺得美國以外特別是歐洲的是是非非太多,不愿置身其中而被卷入戰(zhàn)爭,應該著眼于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增加就業(yè)。
1935年8月底,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第一個中立法,規(guī)定“在兩個或若干個外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時或在戰(zhàn)爭過程中,總統將此事宣布,嗣后凡美國或其屬地的任何地點把武器、彈藥及軍事裝備輸往交戰(zhàn)國港口,或輸往中立國以轉運至交戰(zhàn)國者,均屬違法?!蓖瑫r,禁止美國船舶運載軍用品至交戰(zhàn)國,美國公民也不能搭乘交戰(zhàn)國船只旅行。但是,該法并不禁止其他物資包括戰(zhàn)略物資出口。該法出臺不久,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羅斯福總統援引中立法。
1936年2月,第一個中立法期滿,美國國會通過第二個中立法,將第一個中立法的有效期延長至1937年5月,并補充禁止向交戰(zhàn)國提供貸款的條款。
1937年4月,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第三個中立法,除前兩個中立法規(guī)定的內容以外,又規(guī)定中立法適用于發(fā)生內戰(zhàn)的國家,該法授權總統可以判定戰(zhàn)爭狀態(tài)是否存在,一旦確定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就可以禁止武器和任何貨物輸往交戰(zhàn)國。
1939年歐洲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羅斯福總統認為德國的行為對美國有巨大威脅,力爭修改中立法。1939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修正的中立法,廢除武器禁運的條款,允許交戰(zhàn)國在美國購買軍火,但要用現金購買,而且要自己運輸。由于當時英法的海上力量和和海運能力遠遠超過德國,實際上是允許向英法出售武器和物資,支持英法抵抗德國;但是,在東方,中國的海軍和海運都遠不如日本,而且,中國的港口基本上已被日軍占領,無法去美國運回購買的軍用物資,這樣,實際上對日本有利。
法國淪亡以后,英國岌岌可危,為了幫助英國抵抗德國,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羅斯??偨y提出的《租借法案》,允許美國可以以租借或貸款的方式向某些被認為其國防對美國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的國家提供武器、軍用物資、糧食和各種方便。從此,中立法名存實亡。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立法正式廢除,中立政策結束。
二、慕尼黑陰謀:
1、背景:德國占領奧地利,開始踐踏《凡爾賽和約》,并把侵略矛頭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3月,德國直接出兵吞并了奧地利,奧國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東方省。對希特勒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為,西方列強僅僅表示抗議。不久,英、法、美等國又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并,分別把駐奧使館改為駐維也納領事館。蘇聯強烈譴責納粹德國的侵略,并建議召開國際會議討論集體對付希特勒的侵略,西方國家對蘇聯的建議置之不理。
德國占領奧地利徹底打破了《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奧合并的條款。這使德國增加了700萬人口、17%的領土,并打開了通向東南歐的大門。德國與意大利連成一片,便于兩個法西斯國家的勾結。并使捷克斯洛伐克三面被圍。希特勒隨即把侵略矛頭指向了法國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
2、醞釀:希特勒向捷克提出割占蘇臺德區(qū),英法為了達到“禍水東引”對捷克施壓。
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擁有較強的軍事、經濟力量,且同法國訂有互助條約,規(guī)定任何一方受到無端攻擊時,另一方立即進行援助,因此希特勒力圖從內部瓦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抵抗力量。他利用蘇臺德區(qū)日耳曼人的所謂地位和權利問題大做文章,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向德國割讓這一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的地區(qū),并兩次陳兵邊境對捷克斯洛伐克進行武裝恫嚇,制造“五月危機”和“九月危機”。捷克斯洛伐克對德國的無理要求進行了抵制。
但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非常害怕戰(zhàn)火燒到自己身上,決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當作犧牲品,用來換取德國不侵略自己的保證而推動德國進攻蘇聯。為了拍賣捷克斯洛伐克,張伯倫從1938年9月15日到22日,僅一星期內,兩次飛往德國和希特勒會談,將捷克斯洛伐克作為禮物送給德國,慫恿希特勒進攻蘇聯。1938年9月20日張伯倫第二次飛往德國,這一次正式拍板成交,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宮”里簽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
3、過程:慕尼黑會議、慕尼黑協定和慕尼黑陰謀
(1)慕尼黑會議:1938年9月29~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關于割讓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四國首腦會議。
(2)慕尼黑協定:1938年9月30日凌晨1時與會的英法德意四國背著捷克政府自行簽署了把蘇臺德區(qū)割讓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
《慕尼黑協定》全稱為《關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包括8條正文、1個附件和3項聲明。主要內容包括:捷將蘇臺德地區(qū)割讓給德國,德軍于1938年10月完成對上述地區(qū)和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數地區(qū)的占領,這些地區(qū)存在的任何設備必須完好地交給德國;對尚不能確定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數的捷其他地區(qū),應暫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占領,于11月底前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其歸屬,并劃定最后邊界;捷政府應在4周內釋放正在服刑的蘇臺德政治犯;有關政府須在3個月內解決捷境內的波蘭和匈牙利少數民族問題,否則,德、英、法、意首腦將再次開會討論;英法保證捷新邊界不受侵略;當捷境內少數民族問題已告解決時,德意也將對捷提供保證。
(3)慕尼黑陰謀:在慕尼黑會議上,英法企圖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來換取一時的和平,盡量滿足希特勒的領土要求,以便推動德國進攻蘇聯即“禍水東引”。以后“慕尼黑”成了為了自私目的而犧牲他國利益、縱容侵略的行為的代名詞。
4、影響:慕尼黑協定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次年,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侵吞阿爾巴尼亞),增強了侵略力量。表明英法長期以來推行的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
慕尼黑會議和《慕尼黑協定》是英法推行綏靖政策的集中表現,是希特勒加緊備戰(zhàn)的重要步驟。協定迫使捷喪失了1.1萬平方英里的領土、360萬居民和1/2以上的經濟資源,喪失了作為邊境地區(qū)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壞了法國在東歐的同盟體系,從而加強了納粹德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助長了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氣焰。1939年3月,希特勒踐踏在協定中承諾的國際保證,出兵占領捷全境。英法卻背信棄義,拒不履行保證捷新邊界的國際義務。慕尼黑會議和《慕尼黑協定》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三、集體安全的落空:
1、構筑安全體系的緣由:
①一戰(zhàn)后,歐洲很多國家為確保自己的國家安全,防止戰(zhàn)爭再次發(fā)生,主張建立集體安全體系。
②自法西斯國家發(fā)動局部侵略以來,英、法、美等西方大國執(zhí)行綏靖政策,國際聯盟也未起到制裁侵略、維護和平的作用。
2、構筑安全體系的努力:英法蘇三國談判因缺乏誠心而夭折
1939年3月15日,德國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1日又制造“但澤危機”,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次日出動海軍占領立陶宛的默美爾。4月1日在德、意武裝支援下,佛朗哥軍隊控制西班牙全境。4月7日,意大利軍隊入侵阿爾巴尼亞。5月22日,德、意正式簽署軍事同盟條約,即“鋼鐵同盟”。德軍統帥部在4月3日即已下達代號為“白色”方案的對波蘭作戰(zhàn)計劃。5月23日,希特勒在德國軍事首腦秘密會議上部署,一遇適當時機便進攻波蘭;強調如遭英、法干涉,戰(zhàn)爭應主要針對英、法兩國,并聲稱對英、法的戰(zhàn)爭是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戰(zhàn)爭。這意味著希特勒即將在歐洲發(fā)動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面對德國的戰(zhàn)爭威脅,波蘭向英、法求助。張伯倫政府認為德國如果占領波蘭將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歐洲的根本利益,鑒于綏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國內輿論的譴責,被迫開始對政策作出某些調整。1939年3月22日,英、法互換照會,承擔遭到侵略時相互援助的義務,把實際存在的同盟關系固定下來。3月31日,張伯倫代表英法兩國政府宣布,一旦發(fā)生威脅波蘭獨立的行動,英、法立即給予波蘭全力支持。4月6日,英、波締結臨時互助條約。4月13日,法國重申忠于法波同盟義務。5月19日,法、波正式簽署軍事協定。英、法還先后宣布保證丹麥、希臘、羅馬尼亞等國獨立,與土耳其簽訂雙邊互助協定。至此,英、法等民主制國家與德意法西斯進入對峙狀態(tài)。
隨著歐洲局勢的日益緊張,英法和蘇聯都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戰(zhàn)爭威脅。為扭轉不利處境,英法蘇開始了旨在建立集體安全和共同防范侵略的談判。
1939年3月18日,蘇聯建議召開蘇、英、法、波、羅、土六國參加的國際會議,討論采取共同行動制止德國侵略的問題,為英國所拒絕。4月15日,英國要求蘇聯單方面發(fā)表聲明,許諾一旦與蘇相鄰的歐洲國家遭受德國侵略而請求援助時給予援助,但不規(guī)定蘇聯遭受德國侵略時英國應負的義務。蘇聯未予接受。4月17日,蘇聯向英、法建議締結英法蘇互助條約,條約內容包括:締約一方受到德國侵略時,其他締約國應提供軍事援助;三國共同保障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與蘇聯相鄰各國的安全;三國應盡快確定在上述情況下進行軍事援助的規(guī)模方式;三國應同時簽訂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抗德戰(zhàn)爭開始后,任何一方不得與德國單獨媾和。張伯倫政府被迫于5月27日同意就此舉行談判。6月14日,英國外交部司長W.斯特朗抵莫斯科,與以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為首的蘇聯代表團舉行會談。
在談判中,英國先是不接受蘇聯關于簽訂互助條約的建議,后在英、法民主輿論壓力下,表面上表示同意締結三國互助條約,但堅持要互助條約簽訂后再談判軍事協定問題。在對波羅的海國家作出保證的問題上,英國先是不肯給予保證,后只同意在它們遭受直接侵略時可提供保證。這意味著英國將在德國向波羅的海各國發(fā)動侵略時保持中立,為其東侵蘇聯敞開大門。由于英、法在這兩個問題上堅持己見,談判陷于僵局。
為了挽救瀕于失敗的談判,蘇聯于7月9日建議先行舉行軍事談判。談判于8月12日開始舉行。蘇聯派出以國防人民委員K.E.伏羅希洛夫為首的代表團,提出共同抗擊德國的具體計劃,表示準備派出136個陸軍師和大量空軍參戰(zhàn),但因蘇、德沒有共同邊界,故要求戰(zhàn)時波、羅同意給予蘇軍過境的便利,遭波、羅拒絕。法國政府也于8月21日指示杜芒克,要求法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同蘇聯達成協議,并且答應紅軍通過波蘭領土,即使它不同意也要強行通過。為此,法國還派出了特使前往華沙試圖說服波蘭政府接受蘇聯的過境要求。但眾所周知,出于種種歷史、現實的原因,波蘭一向對蘇聯懷有敵視的態(tài)度,此次也未能例外。盡管英法政府對其施加了一系列的壓力,法國政府甚至以廢除法波同盟互助條約相要挾,但波蘭政府仍于8月21日和8月24日兩次發(fā)表聲明反對蘇聯穿越其國境。最終,英法蘇三國談判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結果,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的最后一次努力歸于失敗。
與此同時,德國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下一個侵略對象是波蘭。為防止在侵波期間處于東西兩線作戰(zhàn)的不利境地,德國急需蘇聯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保持中立。蘇聯看到英法方面缺乏構筑集體安全體系的誠意,遂放棄與英法的談判轉而與德國進行談判。
3、集體安全體系的落空:標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1)時間:1939年8月
(2)內容:雙方互不使用武力;如果締約一方成為第三國敵對行為對象時,另一方不向第三國提供任何援助;締約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間接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條約有效期位10年。
(3)影響:
對英法:“禍水東引”的企圖破產。
對蘇聯:贏得了加強戰(zhàn)備的寶貴時間,但秘密議定書嚴重玷污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形象。
對德國:避免東西兩線作戰(zhàn)的不利境地,按既定計劃對波蘭發(fā)動進攻。
4、20世紀30年代局部戰(zhàn)爭未能被制止為全面戰(zhàn)爭的原因:
(可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的“學思之窗”進行歸納)
①法西斯國家力量強大;
②反法西斯國家和地區(qū)國小力弱,未能形成聯合力量;
③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縱容侵略。
★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講述了三部分內容: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慕尼黑陰謀和集體安全的落空。除第三目“集體安全的落空”部分內容新增外,其余的教學內容在以前的舊人教中均已出現過,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教學的側重點。
本課的標題為“走向世界大戰(zhàn)”,而講的主要內容是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和蘇聯的中立自保政策,故內容與標題有點脫節(jié)。因上一節(jié)課講的是“局部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同樣也可以“走向世界大戰(zhàn)”,筆者以為標題最好改為“走向世界大戰(zhàn)的前夜”。
“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與“慕尼黑陰謀”都屬于“綏靖政策”的表現,兩者不應該割裂。既然教材這么編排,教師在講完本課后,應從整體上闡釋“綏靖政策”的含義、實質、表現及影響,使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美國的“中立”政策與一戰(zhàn)中美國的“中立”地位(或身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師在講述時要注意區(qū)分。30年代,美國先后通過了三個“中立法”和一個修改的“中立法”,這些“中立法”的實施對象有所不同,教師可適當補充課外知識。蘇聯與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針對的是西方大國“禍水東引”而采取的針鋒相對的“禍水西推”政策,從實質上來說,也是一種中立自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縱容的法西斯的侵略。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結合本課和前一課的內容,請思考:為什么丘吉爾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稱為“不必要的戰(zhàn)爭”?20世紀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爭為什么沒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答案提示:從“學思之窗”所提供材料不難看出:法西斯國家的最初擴張帶有很大冒險性質,如果當時具有反法西斯傾向的國際力量能盡早作出強硬反應,是可以遏止法西斯的冒險行徑的。
20世紀30年代國際關系中的主要問題是法西斯侵略與反法西斯的斗爭。由于法西斯國家蓄意侵略,準備充分,力量強大;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等進行反法西斯斗爭的國家貧窮落后,國力衰弱,無力單獨取得斗爭的勝利;而英法美蘇等大國或綏靖縱容,或中立自保,未能及時形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zhàn)線,遂使局部的反法西斯斗爭或歸于失敗,或勉力支撐,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全面爆發(fā)。
⊙本課測評:
1、西方大國推行綏靖政策表現在哪些方面?產生了什么結果?
答案提示:綏靖政策的表現:對希特勒破壞《凡爾賽和約》的行為視而不見;對日本侵占中國東三省聽之任之;在埃塞俄比亞問題上對意大利實行有名無實的“制裁”;對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內戰(zhàn)置若罔聞;在慕尼黑同侵略者進行公開交易。結果: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增強其實力;干擾或葬送了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等國的反法西斯斗爭;暴露了英法的虛弱,最終將作繭自縛。
2、慕尼黑陰謀為什么是綏靖政策的頂點?請試說明理由。
提示:綏靖政策是用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換取茍安局面并禍水東引。在中國、埃塞俄比亞和西班牙等問題上,英、法等國或貌似公允,或置身事外,但在慕尼黑,英法出于對戰(zhàn)爭的恐懼,不惜從幕后走到前臺,拋開當事國,公開把捷克斯洛伐克送到法西斯鐵蹄之下,這是大國強權主義和綏靖政策的集中體現。
⊙學習延伸:
你認為蘇聯是否應該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應如何看待其“秘密議定書”?這個條約的簽訂對歐洲局勢產生了什么影響?
參考答案:蘇聯是否應與德國簽約是有爭論的問題,教師可啟發(fā)學生自由思考,不必強求答案一致?!懊孛茏h定書”是蘇聯與德國法西斯劃分勢力范圍的丑惡行徑,玷污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形象,應予否定。該條約的簽訂使英法禍水東引的企圖破產。蘇聯不致首先與德國單獨作戰(zhàn),贏得了加強戰(zhàn)備的寶貴時間。德國得以避免東西兩線作戰(zhàn)的不利境地,按既定計劃對波蘭發(fā)動進攻。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1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專題教學總體設計思路
本專題主要敘述新航路開辟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世界市場形成的歷史。分四課時授課。
本專題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
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過程和影響。荷蘭和英國崛起成為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強國。早期殖民爭奪戰(zhàn)爭及殖民者對殖民地進行的野蠻掠奪、屠戮和不平等貿易。工業(yè)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世界絕大部分落后國家和地區(q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成熟。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壟斷組織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瓜分世界高潮。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增強,世界變成互動的、連成一氣的整體性世界。
本專題內容的基本線索:
古代文明基本處于隔絕或完全隔絕的狀態(tài);由于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新航路開辟,各個地區(qū)和民族聯系日益緊密。17世紀荷蘭積極發(fā)展資本主義成為“海上馬車夫”,15世紀到18世紀英國日益強盛,成為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強國。伴隨著早期殖民擴張和爭奪,殖民者對殖民地進行了野蠻的掠奪、屠戮和不平等貿易。18世紀60年代起,工業(yè)革命首先發(fā)生在英國,并逐漸擴展到世界各地,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世界絕大部分落后國家和地區(q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開始確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成熟。19世紀70年代,隨著工業(yè)革命的深入,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壟斷組織產生,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日漸成為工業(yè)組織的支配形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美國倡導和設計新殖民主義。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導致整體世界形成。
涉及的主要理論問題: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生產力的進步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組織形式的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了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推行其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對世界的發(fā)展改造有積極推動作用;殖民主義對亞非拉的作用是雙重的,即馬克思所說的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國家實力是決定國家國際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講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深入分析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原因,概括世界市場形成的階段性特征,世界市場形成對各地區(qū)文明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產生的影響。其次,要結合世界地圖描繪出資本主義市場從地區(qū)性發(fā)展到世界性的時間與空間關系,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揭示它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擴張性的具體體現,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要適當聯系當今經濟全球化,讓學生關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fā)展的現實表現。最后,在評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時,要注意從生產力角度和從道德角度認識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認識人類文明發(fā)展及代價。
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多維度、多層面地考慮問題,并理解和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發(fā)展的特殊性。
本專題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和階段特點。
2.列強爭奪世界市場的斗爭。
難點:
揭示人類生產力的進步與世界市場形成間的關系,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理解世界市場形成對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的影響。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認識不同,如何從這些認識中得到有利于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啟示,學會獲取歷史資料并鑒別歷史資料的真實性。
■一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概述迪亞土、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fā)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知識與能力]
了解古代各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和遺跡。
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原因及最初的生產組織方式。
了解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探索新航路的過程,結合世界地圖能繪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線和所到達的地區(qū)。
認識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的影響。培養(yǎng)從歷史資料中搜集有效材料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學會全方位地分析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注意探索世界開始連成一體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如農作物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并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從生活中找一些現實的證據來證明世界市場形成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
利用地圖了解新航路開辟情況,或運用多媒體制作新航路開辟的動畫。
學習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自己合理想像的能力,并力圖尋找史實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學習中加強同學間的交流,針對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進行討論,學會搜集歷史證據來說明自己所持的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古代世界經濟文化發(fā)展中各地區(qū)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培養(yǎng)自己對美的鑒賞能力。
努力汲取新航路開辟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人物的精神財富,培養(yǎng)勇于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奮斗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正確認識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的影響,不可忽視其中的罪惡活動及給人類帶來的災難,認識到追逐利益與理性、人道地處理世界重大問題對歷史發(fā)展的不同影響。
(二)教學內容分析
◆15世紀末以來,分散的世界文明逐漸走向聯系。本課圍繞世界走向聯系的起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過程,從古代農業(yè)文明區(qū)域的相互隔絕、資本主義在歐洲產生、新航路開辟和文明的連接,勾畫出了人類從分散走向聯系的過程,分析了世界聯系加強的社會經濟原因,從而揭開整體世界歷史的序幕。
◆教材首先展示了世界古代文明分布情況。根據教材《分散的世界文明》和《新航路開辟圖》可以看出,15世紀起,世界文明聯系的路線變化,世界文明區(qū)域間聯系加強,促使整體世界到來,同時伴隨著文明的沖突與交融。
◆課文分三個目分析了世界文明連接的原因、航線和交流情況:
[分散的文明]
介紹了農耕文明出現后,文明區(qū)域間相對封閉,形成了古代五大文明搖籃:西亞兩河流域、北非尼羅河流域、南亞印度河流域、東亞黃河流域和南歐愛琴海沿岸;三大古典文化中心:中國、印度、希臘和羅馬;五大區(qū)域文明:東亞儒家、南亞佛教取印度教、西亞北非的伊斯蘭教、歐洲基督教、美洲大陸的印第安文明。
[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
介紹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歐洲出現的原因和表現。
1.原因:生產力的進步、剝削形式的變化、市場擴大和科技知識普及。
2.產生:主要介紹了工商業(yè)和農業(yè)領域出現的情況。14、15世紀,西歐開始資本原始積累。商業(yè)資本對工業(yè)生產領域的控制,形成包買商制度或“外包工制”,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少數富裕的手工業(yè)者通過擴大生產規(guī)模和實行內部分工,也演變?yōu)榧械氖止す鲋鳌YY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從16世紀開始,歐洲諸國農業(yè)生產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革,資本主義租地農場出現。
[文明的鏈接]
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商業(yè)革命”和“價格革命”,還極大地沖擊了西歐的思想領域。新航路開辟后,各個地區(qū)和民族在經濟方面的聯系日益緊密。美洲的煙葉、玉米、可可和馬鈴薯等物產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傳遍世界。麥子、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和馬、牛、驢、騾等動物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則隨著歐洲移民一起進入美洲,極大地影響了美洲的經濟生活。從此以國別和種族為主的地域性歷史開始逐漸演變?yōu)檎嬲饬x上的統一的世界歷史,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支配和影響下,不斷發(fā)展,不斷前進。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過程和影響。
難點:新航路開辟使人類從分散的歷史開始向相互聯系的歷史過渡,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的標志。
(三)問題解答
[做一做]
收集幾大區(qū)域文明的歷史圖片或資料,在本班舉辦一次交流展示活動,了解各區(qū)域文明的成就。
答案提示:從網上收集圖片,如中國的長城、古希臘的神廟、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金字塔等。
[想一想]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后,對人們的觀念帶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第一,私人所有權的確立。第二,產品的生產不再滿足于自給自足的消費,而是為市場而生產。第三,推動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第四,手工工場的組織形式對工人的訓練和要求,奠定了日后工業(yè)化大生產所必備的組織秩序、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第五,生產和經營中出現投入與產出的成本核算的計算精神。第六,面向市場以獲利為目的的經營觀念。第七,生產和交換中出現的壟斷和投機。
[議一議]
1.有人說,歐洲人具有冒險精神和擴張性,中國人講究“中”、“和”和安土重遷。你如何評價這種說法?
答案提示:這兩種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tài)都是各自不同地理環(huán)境、文化心理特征的產物;在不同時期其作用也不盡相同,要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認識;近代歐洲人的冒險精神和擴張性導致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活動,推動了整體世界的到來,而中國人的固步自封導致閉關鎖國,最后落后于世界。
2.討論一下,美洲的印第安人培植出來的作物對人類的作用。
答案提示:豐富了人類的糧食作物種類;給人以美味的飲料享受;煙草有一定藥用價值,更重要的是容易使人上癮,嚴重影響人類的身心健康。
[自我測評]
新航路的開辟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要影響。你認為它是人類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市場聯系之路?還是殖民掠奪之路?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提示:新航路是人類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世界市場聯系之路,同時是殖民掠奪之路。
人類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tài)被打破,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文明交流日益頻繁;世界市場聯系之路:導致商業(yè)革命和價格革命;殖民掠奪之路:西方國家對外殖民擴張開始,導致東方國家日益貧困和落后。
[材料閱讀與思考]
1.哥倫布的船隊中有一名秘書和一名翻譯,是準備在會見中國官員時用的??础陡鐐惒冀邮苡〉诎踩私訚穲D,想像一下,哥倫布剛到美洲時與印第安人交流會碰到哪些問題?
答案提示:語言不通;相貌相異;生活習慣差異(如印第安的吸煙);價值觀不同(如對待黃金)。
注意在生活中觀察中國人與外國人的形體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的不同。
2.根據材料中哥倫布航行美洲的成本與收益對照,哥倫布是否實現了其夢想?
答案提示:投入與收益差異很大。哥倫布沒有實現夢想,在貧病中死去。
3.美洲印第安人在哥倫布到來時為他們提供淡水、糖漿、“栗子味的”甘薯、美洲豆和木薯粉,而殖民者帶來的是對印第安人的奴役和屠殺。雙方的行為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反差?
答案提示:印第安人質樸的本性;認為哥倫布一行是天神派來的使者。
哥倫布一行為了尋找黃金,掠奪財富;資本主義的擴張性;歐洲生產方式領先,為發(fā)展本國經濟,對印第安人進行奴役。
(四)教學評價建議
[評價目標]了解學生的想像力和合理運用已學知識的能力。
[評價方法]討論法、個人作品檔案法、學生自我評價法。
[評價過程]
觀察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熱情等方面的變化。
通過學生個人作品中的相關內容,如學生合理想像世界整體發(fā)展,充分運用各種資料探究問題、語言表達、人際交流、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方式方法等,作為對學生整體學習業(yè)績評價的依據。
讓學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評價。
[評價總結]通過評價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整體世界觀。讓學生了解自己學習上的進步。
(五)歷史問題注釋
[包買商]
包買商是指向小手工業(yè)者貸給或供應原材料以至工具,給予一定酬金或工錢,然后收取成品轉向市場銷售的商人,亦稱包買主。歐洲封建社會晚期,行會手工業(yè)開始瓦解,獨立的自由手工業(yè)者不斷增加,生產和市場日益發(fā)展,商人的資本也逐漸積累擴大,促使商業(yè)資本采用新的方式去直接控制小生產者以賺取更高的利潤從而形成包買商。最早大約出現于14世紀歐洲的佛蘭德和意大利等商業(yè)活動發(fā)達地區(qū)。15世紀開始擴大到歐洲各地。16世紀時,在英國由于行會制度的衰落和手工織造業(yè)的發(fā)展而廣泛盛行。包買商制被稱為散工制或委托制,包買商的店鋪被稱為發(fā)貨店。17世紀前半葉,法國和德國各地也發(fā)展起來。包買商打破了生產者專門出售自己產品的傳統限制,使小生產者喪失獨立性,處于依附地位,變成實際是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工人。包買商自己則由單純從事販賣活動的中介人變成購買產品和小生產者勞動力以取得利潤的資本家,商業(yè)資本也變成工業(yè)資本。包買商制度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的過渡作用,并沒有引起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包買商名義上是工場主,實際上仍是商人;小生產者仍然是以分散的方式繼續(xù)勞動,勞動還沒有完全隸屬于資本。因此,包買商的存在轉而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的阻礙。19世紀,工廠制度建立起來,包買商在歐洲各國先后消失。
[公司]
合伙公司:隨著社會經濟交換活動的增加,公司這種重要的經濟組織形式出現。最初,當從事某種商業(yè)活動或進行一次貿易時,為了規(guī)避風險、籌集資金或有效管理,一些資本持有者、合伙者和資本較少或沒有資本但經營經驗豐富的人就訂立一種較為正式的合同,集合在一起組成公司共同經營,此即公司的起源(或稱合伙公司)。這種經營體制只是較為簡單的合伙制,每次經營活動完成獲得應得的利潤后,便收回資本。如果下一次還要經營便重新再次訂立合同。因此,這種公司存在時間較短,只是一種短期經營,但從中仍體現著公司組織的本質:它是分擔風險、資金和勞力的共同體。
特權商業(yè)公司:地理大發(fā)現后,西歐商人開始對美洲、亞洲和非洲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世界市場從此開始逐步形成,國際貿易的范圍不斷擴大,進入貿易的商品數量和商品種類急劇增加,出現專門從事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的大商業(yè)公司,如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等,這些公司大都由政府授予特權,可以擁有軍隊,代表國家,是一種具有國家職能的特殊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荷蘭在東方殖民地的一切權益,包括強征暴斂、使用奴隸勞動和進行強制性貿易,因此公司收益極大,有時付給股東的紅利竟然超過股本的金額。荷蘭在西方殖民地的貿易由1621年成立的荷蘭西印度公司經營。這家公司獲得了與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以及太平洋島嶼進行貿易的壟斷權,同時還積極從事海上劫掠。
工業(yè)公司是技術進步、生產日益社會化的產物。它有利于發(fā)揮大規(guī)模生產和經營上的各種經濟效益,有利于擴大生產規(guī)模,發(fā)展專業(yè)化協作,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加強生產過程銜接和有利于產品的研究開發(fā),推動技術進步,節(jié)約費用。在西方國家,工業(yè)公司表現為各種壟斷組織形式,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產物。它最早產生于19世紀60年代,先后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以及各種跨國公司。
股份公司是通過發(fā)行股票的形式,把分散的貨幣資本集中起來而經營的企業(yè)。它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獲得許可證方能成立,它是法人集團,享有法人的權利與義務。股份公司是適應于資本主義生產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它最初出現于歐洲;到19世紀后半期已經廣泛流行于資本主義各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企業(yè)規(guī)模越來越大,開辦一個大企業(yè)往往需要巨額的資本,單個資本家或幾個合伙人很難籌集到必需的巨額資本,但“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8頁),可以把社會上分散的大大小小的貨幣集中成為巨額的股份資本。股份公司分為無限公司和有限公司兩種,前者指股東對公司的債務負有無限清償的責任,不受所認股金的限制;后者指股東對公司的債務只負有有限責任,即只以他所認購的公司股金為限,不涉及其他私人資產。股份公司的成立促進了資本主義大企業(yè)的建立和發(fā)展?!銇碚f,由于股份公司生產規(guī)模大,可以更迅速地采用新技術,更合理地組織生產,更有效地利用資源,能局部地緩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yè)和集體企業(yè)也可設立股份公司。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帝國是—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游牧于里海東南部呼羅珊一帶的—支突厥人遷移。1300年,奧斯曼開始自稱蘇丹,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在滅掉拜占廷帝國后,占領君士坦丁堡,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占領了巴爾干,進入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奪取了地中海的東岸和紅海要道,占領了麥加和麥地那。16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版圖囊括了以前存在過的阿拉伯和拜占廷兩個帝國的大部分地區(qū),稱雄一時,控制了東西方傳統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1571年,奧斯曼帝國的海軍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打敗,失去了對地中海的控制。從此,奧斯曼帝國開始走下坡路。
[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個商人家庭。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經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大汗非常賞識馬可波羅,特意請他們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還留他在元朝當官任職。馬可波羅很快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他先后到過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陜西、四川、云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出使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他每到—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的風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詳細地向忽必烈大汗進行了匯報。在中國逗留了17年后,馬可波羅回國。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zhàn)爭,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于是便有了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游記》。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述了他在中國的見聞。他盛贊了中國的繁盛:發(fā)達的工商業(yè)、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圖”。書中的內容,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無限神往。這本書在歐洲廣泛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與財富的傾慕,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引發(fā)了地理大發(fā)現。
[達伽馬]
達伽馬(約1460—1524),葡萄牙航海家。1497年7月8日,奉葡王曼努埃爾一世之命率4艘船只、約160名船員由里斯本出發(fā),于11月7日抵今南非圣赫勒拿灣(南緯32°40′)。22日起歷時3天繞過好望角,抵莫塞爾灣。次年3月2日到莫桑比克,4月到達馬林迪。然后船隊由阿拉伯海員馬吉德領航,經印度洋,于5月20日到達當時印度南部的商業(yè)中心卡利庫特城。開辟了由歐洲繞過非洲南端直達印度的新航路。后從印度返航,經阿拉伯海至馬林迪時,不少船員死于壞血病。直到1499年7—9月,所剩兩艘船才先后回到里斯本。此行葡萄牙人滿載東方的香料、寶石和絲綢等回到歐洲,獲相當于航行費用60倍的純利。達伽馬被葡王封為印度洋的海軍上將。1502—1503年,他借口為被殺葡人“復仇”,以征服者姿態(tài)進攻卡利庫特,隨后在科欽締結了一個“適意”的商約。1524年,他以葡萄牙駐印度總督的職銜第3次到達印度,12月24日死于科欽。達伽馬首航印度,對促進歐、亞、非各大洲間的商業(yè)發(fā)展有一定的意義,但同時也是近代西歐列強對東方國家進行殖民掠奪的開端。
[手工工場]
手工工場是16—18世紀西歐早期資本主義工業(yè)生產組織的基本形式,又稱工場手工業(yè)。其特點是工人以手工勞動和分工協作為基礎,在手工工場主雇傭下進行生產。早在14—16世紀中葉,西方的工場手工業(yè)已在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以及尼德蘭、法蘭西、德意志和英格蘭各地萌芽和成長,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16世紀中葉以后,隨著海外貿易的擴大和毛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手工工場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工場手工業(yè)從其起源看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集中的手工工場。其中有些是不同工種的手工業(yè)工人被一個工場主所控制,如16世紀初英王亨利八世時期的呢絨手工工場主溫奇科姆(又稱紐伯里的杰克),便是將約1000名梳毛工、紡工、織工等聯合在—個工場內進行生產;也有的是同工種的許多手工業(yè)者(如制針業(yè)者)在同—工場為同一資本家所雇傭,各人按工序分擔一種工作,制造產品。這也是分工基礎上的協作。
另一種是分散的手工工場。因為呢絨業(yè)到16世紀中葉已大量轉向農村,所以城市的手工工場并非都像溫奇科姆的工場那樣有較完整的分工。呢絨工場手工業(yè)無論在城市或農村多半是分散的,手工業(yè)工人接受包買商人的訂貨在自己家里勞動,而農村呢絨商和城市呢絨商則支配“家內工業(yè)”。隨著工場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手工業(yè)行會與手工場主的矛盾。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中葉,英國城市各種手工業(yè)行會反對城鄉(xiāng)商人雇主的斗爭持續(xù)了約200年之久,結果商人雇主取得了勝利。英國1555年關于織工的立法,實際上有利于城市商人雇主向工業(yè)資本家轉變;1575年的立法則使農村呢絨商可以自由發(fā)展。16世紀中葉以后,集中的手工業(yè)遍及采礦、冶金、玻璃制造等部門。
無論分散的或集中的工場手工業(yè),都可以減少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擴大剩余勞動時間,從而使資本家得以榨取相對剩余價值。同時,工場手工業(yè)提高了勞動效率,完善了勞動工具,在物質、技術上為產業(yè)革命準備了條件。
[麥哲倫]
麥哲倫(約1480—1521),16世紀初第一個實現了環(huán)球航行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出生于葡萄牙北部波爾圖一個破落騎土的家庭。少年時曾為王宮侍童。約1496年被編入國家航海事務廳,1505年,參加葡萄牙第一任駐印度總督阿爾梅達的遠征隊,服役8年,先后到東部非洲、印度和馬六甲等地探險和進行戰(zhàn)爭活動。1513年返回里斯本。不久又參加了對北非摩洛哥的征戰(zhàn)。他曾向葡王曼努埃爾一世建議,向西航行可以探索到通往摩鹿加群島(今馬魯古群島)的航路,但是遭到拒絕。
1517年放棄葡萄牙國籍移居西班牙,得到西班牙國王查理—世的支持和資助。1519年9月20日,率船5艘、水手165人,由西班牙的圣盧卡港啟航;越過大西洋,12月13日船隊到達里約熱內盧灣;沿巴西海岸南下,次年10月21日經過南美大陸與火地島之間的萬圣海峽(后命名為麥哲倫海峽);10月28日進入太平洋,繼續(xù)西行。途中克服風暴、暗礁、叛亂、饑餓、疾病、減員、損船等困難,于1521年3月抵菲律賓。在馬克坦島,麥哲倫因干涉當地居民的內部爭斗,于4月27日被當地居民殺死。11月其余船員航至摩鹿加—帶。僅有的一只船“維多利亞”號和18名疲弱不堪的船員,由西班牙人埃爾卡諾率領,橫渡印度洋,繞過好望角,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麥哲倫及其船隊費時近3年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擴大了世界各大洲之間的聯系,同時以實踐證實了地圓學說,對科學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圈地運動]
在中世紀的歐洲,西起英格蘭,東至烏拉爾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北至丹麥和瑞典南部的廣大平原,大體都盛行敞地制。每年收割后,莊園主和教堂的條田、農民的份地都按慣例撤除各自設置的籬笆、柵欄等物,敞開作為公共牧場。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為莊園主所有,實屬農民共有。
15世紀末葉、16世紀初葉,歐洲直通印度新航線的開通和美洲大陸的發(fā)現,以及環(huán)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國對外貿易迅速增長,進—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yè)和毛織業(yè)的發(fā)展。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yǎng)羊業(yè)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yè)。往往10英畝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英國圈地運動最早從工商業(yè)較發(fā)達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貴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來圈占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xiāng)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他們變成新貴族,也大規(guī)模地圈占農民土地。根據1630年和1631年的調查報告,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地10萬英畝,約占該郡土地2%。大部圈占地變成牧場。主要的圈占者是鄉(xiāng)紳。1485—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面積占圈地總面積的60%。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xiāng),或到處流浪,陷于極端悲慘的境地。莫爾在《烏托邦》(1516年)中,辛辣地指責這是“羊吃人”。
圈地運動引起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有所收斂。都鐸王朝與早期斯圖亞特王朝考慮到兵源、財政和社會治安諸因素,基本上采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占20英畝以上的農莊。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內將改為牧場的耕地復原,但這些法令均沒有實施,形同虛設。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一方面頒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jiān)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充當雇傭勞動者;另—方面,于1601年頒布濟貧法,規(guī)定各地教區(qū)開征濟貧稅,規(guī)定只有在教區(qū)居住—定年限并曾從事勞動的失業(yè)者,才能領取救濟金。目的在于以點滴的救濟金來渙散失業(yè)貧民的反抗情緒和把他們束縛在一定地區(qū),以便資本家雇傭。
16世紀末葉和17世紀初葉,英國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場手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市場對谷物、肉類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圈地運動又重新加強。1593年議會廢除反圈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1597年,雖因連續(xù)4年歉收而恢復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鋒王朝最后一次議會(1601年)中,剝削階級的輿論已傾向于最后廢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又迫使統治階級繼續(xù)采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后,剝削階級已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大地主掌權的政府逐漸改變政策,公開支持圈地。到18世紀開始的時候,英格蘭五分之三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圍而處于敞地制下,其余的耕地雖被圈者數量有限,但舊的共耕制的村莊公社已被摧毀。
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城市工業(yè)進—步發(fā)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資產階級則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fā)明,開始了農業(yè)生產技術的革命。于是生產關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廣泛的基礎上深入開展。18和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4763件有關圈地的法案,共批準圈占269萬公頃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運動已近尾聲。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雖只應用于公有地,但圈地作為一種運動業(yè)已結束。
歐洲大陸的圈地運動主要發(fā)生在18、19世紀。德意志、法國、俄國和丹麥的圈地運動主要是通過政府法令實行的。
在圈地運動中,以農民的血肉和尸骨換來了農業(yè)資本主義大發(fā)展。到19世紀末,約曼農雖有6萬多戶,但作為—個階級已經消失。大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和產業(yè)后備軍,為產業(yè)革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農村階級結構已由大地主、資本主義農場主和農業(yè)工人組成。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運動的后果是:“自亨利七世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yè)關系……。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切關系,不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僅農業(yè)人口的住所,而且農業(yè)人口本身,不僅原來的經濟中心,而且這種經濟本身,凡是同農業(yè)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相矛盾或不相適應的,都被毫不憐惜地—掃而光?!?br> [商業(yè)革命]
16世紀歐洲商業(yè)上發(fā)生的重大變革。主要表現為歐洲資本的流通范圍和海外貿易的地域急劇擴大,進出口商品種類、數量和貿易額迅速增加,導致了商業(yè)性質和經營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新航路開辟引起的。新航路開辟不僅開辟了東西方貿易新的通道,還使歐洲商人的貿易活動從早先的地中海地區(qū)擴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從沒在歐洲市場上出現過的海外商品如煙草、可可咖啡和茶葉等.開始進入歐洲市場,并且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過去歐洲人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銷售量連年增加。至于原來已經暢銷的香料(如胡椒、丁香、肉桂、豆蔻)等傳統商品,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其中胡椒的年平均進口量從210噸增加到7000噸之多。市場上普通的日常用品逐漸代替了高級奢侈品,過去為封建貴族進口貿易轉向為廣大居民的—般消費,也使商業(yè)經營采用資本主義方式,刺激了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
[價格革命]
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價格革命”。16世紀以前歐洲社會的商品價格一直較穩(wěn)定。殖民掠奪使貴金屬大量流入,僅16世紀,歐洲的黃金總量從55萬公斤增加到119.2萬公斤,白銀總量由700萬公斤增加到2140萬公斤。西歐市場金銀持續(xù)貶值,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品價格直線上升。16世紀末西班牙物價平均上漲4倍多,谷價則上漲了5倍。封建地主因收取定額的貨幣地租,購買能力大不如昔,常常入不敷出,財力和地位進一步下降。而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貴族獲益匪淺,他們—方面可以利用廉價勞動力,另—方面高價出售商品,獲取暴利,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因此價格革命是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移民美洲]
歐洲列強對美洲進行殖民后,建立種植園,向歐洲出口煙草、大米和藍靛,早期的主要勞動力是白人契約奴,是—些無力支付到北美去的旅費的貧困歐洲移民,他們被迫與運送他們的船主或移民經紀人訂約,到北美后用5年的無償勞動抵償旅費。也有一些被法庭驅逐出境的罪犯、流浪者以及無力清償債務的人,被英國政府運到北美殖民地賣為契約奴,他們一般要勞動7—10年。據估計,在殖民時代移入美洲的白人當中,大約有一半是以契約奴的身份移居來的。殖民時代還從非洲販運大批黑人作為奴隸。1619年第一批20個黑人奴隸被一條荷蘭船運到北美弗吉尼亞殖民地的詹姆斯敦。隨后黑人大量進入美洲。據1790年美國第—次人口調查統計,黑人奴隸有69.8萬人,占南部人口的五分之二。19世紀初,移民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后裔達300萬。移民把歐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動植物帶到了美洲,促進了美洲經濟的發(fā)展,也加強了新大陸與舊大陸的聯系。
■二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知識與能力]
了解荷蘭資本主義發(fā)展及特點,認識荷蘭作為“海上馬車夫”對世界市場形成的作用。
了解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理解海外活動對英國綜合國力提高的意義。
認識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和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西歐國家對世界的爭奪,促進了世界市場形成。概括早期殖民活動的方式和特點。
搜集相關歷史資料分析世界市場形成的歷史進步作用和負面影響。
[過程與方法]
繪制早期殖民爭奪的地圖,運用多媒體制作世界市場爭奪的演示作品。
注意從世界市場聯系加強、殖民掠奪的罪惡和人類文明聯系加強等幾個角度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和探索歷史問題。
學習中加強同學間的交流,針對殖民問題進行討論,學會搜集歷史證據來說明自己所持的觀點。
比較、概括和闡釋荷蘭和英國發(fā)展的特點和差異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資本主義對外殖民,用資本主義的標準來指引人類歷史發(fā)展方向,忽視了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各民族的傳統和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多元文化觀,注意汲取各國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
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爭奪世界市場的斗爭,不可忽視其中的罪惡活動及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認識殖民霸權地位變化是取決于各國的綜合國力,不緊跟時代發(fā)展方向就要為歷史所淘汰,培養(yǎng)學生為國家富強而努力奮斗的決心。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講述了西歐殖民國家進行殖民霸權爭奪的史實,分析了爭霸斗爭的矛盾、斗爭的結果和影響,分析了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在聯系的過程中,西歐國家為進行原始資本積累和封建主滿足自己對財富的渴望,對外大肆進行殖民擴張和經濟掠奪,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教材介紹了兩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荷蘭和英國的發(fā)展,用它們發(fā)展的歷史史實說明資本主義發(fā)展與海外殖民掠奪緊密相關;接著教材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和英國進行殖民爭奪的過程,結果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教材用地圖展示了爭奪的結果;通過殖民戰(zhàn)爭、對殖民地的野蠻掠奪和不平等貿易,說明了資本主義殖民的罪惡。
◆課本具體從荷蘭成為“海上馬車夫”、英國的崛起、殖民霸權的角逐以及殖民者對殖民地的掠奪、屠戮和不平等的貿易等方面講述了西歐國家殖民掠奪和斗爭。
[“海上馬車夫”]
講述荷蘭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資本主義發(fā)展特點及衰落原因三個問題。
1.1566年到1581年尼德蘭革命,成立荷蘭共和國。
2.特點:荷蘭的造船業(yè)最為發(fā)達,積極發(fā)展對外貿易,阿姆斯特丹是重要港口。1602年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取得印度洋、太平洋即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間的貿易壟斷權,其經營按照股份公司運作體制進行。荷蘭還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東南亞群島奪取了廣闊的殖民地。17世紀,憑借—支強大的商船隊,荷蘭壟斷了世界航運業(yè),成為世界上的“海上馬車夫”。
3.荷蘭衰落的原因:由于荷蘭忽視了國內工業(yè)的發(fā)展和海軍建設,其霸權只是曇花—現。
[英國的崛起]
介紹了英國崛起的過程。要抓住時間理清歷史發(fā)展線索。
新航路開辟后,英國利用地處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條件,積極發(fā)展對外貿易,英政府接受了“重商主義”的政策,參與貿易競爭,占領殖民地。15世紀晚期起,通過圈地運動,英國資本主義性質的租地農場發(fā)展起來。1588年英國海軍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600年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壟斷了中英、印英間的貿易。英國從16世紀末葉起開始參與殖民掠奪。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政體,從此,國力日益強盛,成為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強國。
[殖民霸權的角逐]
講述了西葡之間、英荷之間和英法之間的殖民爭奪三個問題。
1.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新航路開辟過程中開始了殖民活動。在對外殖民擴張過程中,葡萄牙和西班牙矛盾迭起,不時兵戎相見。1494年6月,雙方在教皇仲裁下簽署《托爾德西拉斯條約》,自北極至南極劃—條線,線西“發(fā)現”的土地屬西班牙,線東則歸葡萄牙,此即所謂的教皇子午線。這首開瓜分殖民地的罪惡先例。
2.1588年荷蘭和英國聯合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了荷蘭控制世界的世紀。1651年,英國議會頒布《航海條例》,矛頭直指荷蘭,經過三次英荷戰(zhàn)爭,荷蘭不但喪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3.17世紀下半葉,英、法之間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矛盾漸趨尖銳,英國發(fā)動對法國的戰(zhàn)爭。1763年英國取得“七年戰(zhàn)爭”的勝利,簽訂《巴黎和約》,英國不僅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還確立了在印度的優(yōu)勢,并成為海上霸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強盜的貿易]
介紹了殖民者對殖民地野蠻的掠奪、屠戮和不平等貿易三個問題。殖民者搶掠了大量的財富。殖民者兇殘屠殺印第安人,又從非洲販運黑奴到達美洲。殖民者壟斷殖民地的貿易;用廉價的手工業(yè)品詐取土著居民的貴重物品進行不平等貿易。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1.英國的崛起。2.西歐國家進行的殖民霸權的爭奪。
難點:殖民霸權變化的原因與資本主義發(fā)展間的關系。
(三)問題解答
[想一想]
1.請思考尼德蘭革命的性質是什么。
答案提示: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資產階級革命;反對宗教壓制。
2.為什么殖民者要進行販運黑奴的活動?
答案提示:牟取暴利;滿足美洲對勞動力的需求。
[議一議]英荷戰(zhàn)爭的本質是什么?
提示:爭奪世界市場的商業(yè)戰(zhàn)爭;爭奪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權的戰(zhàn)爭。
[自我測評]
1.新航路開辟后.早期殖民活動出現。以下各項,正確說明了殖民活動對于資本主義發(fā)展促進作用的是
①推動了西方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②加速了西歐封建主階級的衰落
③造成了商路和貿易中心的變化④為手工工場提供大量的勞動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殖民擴張是西歐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結合史實簡要說明。
答案提示:從原始資本積累、市場擴大、原料增加等方面分析。例如,殖民擴張使巨額財富源源流入歐洲,成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信息途徑之一,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材料閱讀與思考]
1.結合材料分析英國早期海外活動的特征。
答案提示:利用英國制成品進行正常的海外貿易。反對西班牙貿易獨占權,進行海盜式搶奪。參加販賣黑人奴隸。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英國商人同印第安人進行不平等貿易。
2.英國早期海外活動對英國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有哪些?
答案提示:為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積累了資本,提供了市場、原料、資金。
[評價目標]激發(fā)學生對經濟史中數據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解析歷史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評價方法]測驗法、個人學習檔案法。
[評價過程]
設計相關經濟史發(fā)展數據處理的試題,檢測學生處理經濟史中數據的能力。通過小論文的寫作,檢測學生運用基本知識的能力,理解綜合國力變化與國際地位變化的相互關系,認識到增強綜合國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對學生學習中個性化學習結論作出積極的評價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和提高對歷史進行正確詮釋的能力。
[評價總結]
個性化的歷史認識的得出,是學生綜合運用已經掌握的歷史知識的結果。在對學生這方面能力進行評價時,要注意激勵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價,不是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檢測。
(五)歷史問題注釋
[英國東印度公司]
英國“東印度公司”運作體制的變化體現現代股份公司的演進過程。1600年東印度公司成立,它還遠遠不是—個股份公司,公司所需的資金在每次船只出航印度時籌集,在船只返回,一次貿易結束后收取本金和利潤。這種資本的短期化日漸影響著公司的經營。1612年,公司開始不僅為本次航行募集資本,而且為今后的一系列航行募集資本并建立長期賬目。與此同時,由于去印度的往返旅程需要幾年時間,每次的股份不可避免混合在一起,就使得股東們無法隨意退出。由此,1657年,公司確立起了長期資本,這標志著一次重大的轉折,從而保證了企業(yè)經營的持續(xù)性。這樣,公司可以有計劃地進行購置大型船只、在海外設置固定商館、支付人員的薪俸、進行一些長期性的投資項目。1688年左右,股份在倫敦交易所上市,完成了從一般公司到股份公司的體制演進。
[“海上馬車夫”]
17世紀,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較大的發(fā)展,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增多。當時,世界各國間的貿易通道主要在海上,哪個國家的造船工業(yè)發(fā)達,擁有商船的數量和噸位最多,它就能控制東西方貿易,稱霸海洋,從事海外殖民掠奪。船在當時就象陸路運輸的馬車—樣,船就是海上的馬車,哪個國家掌握了海上的馬車,它就是海上的馬車夫。在整個17世紀,荷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因此,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荷蘭,在17世紀之前,是西班牙屬地尼德蘭的—個省。“尼德蘭”意為低地,是萊茵河入海處一大片低地的總稱,它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的一部分。尼德蘭是個富饒的地區(qū),當年西班牙帝國的一半稅收來自這里。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把它看做是自己“王冠上的一顆珍珠”。16世紀末,尼德蘭普遍興起了反對西班牙統治的政治運動和武裝起義。1581年尼德蘭北方七省成立“聯省共和國”,其中以荷蘭省最大,所以又稱荷蘭共和國。
荷蘭獨立后,大力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商業(yè)、海洋運輸業(yè)、金融業(yè)非常發(fā)達,很快成為西歐強國。當時,荷蘭的造船業(yè)居世界首位。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廠,全國可以同時開工建造幾百艘船。荷蘭的造船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的造價比英國低三分之—到二分之—。歐洲許多國家都到荷蘭訂購船只。荷蘭的商船噸位占當時歐洲總噸位的四分之三,擁有1.5萬艘商船,幾乎壟斷了海上貿易。挪威的木材、丹麥的魚類、波蘭的糧食、俄國的毛皮、東南亞的香料、印度的棉紡織品、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荷蘭商船轉運,經荷蘭商人轉手銷售。當時的阿姆斯特丹是國際貿易的中心,港內經常有2000多艘商船停泊。
荷蘭的海軍艦只幾乎超過了英法兩國海軍的1倍。它們在世界各大洋上保護本國商船,并從事海外殖民掠奪。在亞洲,1595年荷蘭人首次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爪哇。不久,荷蘭艦隊便在爪哇和馬六甲海峽兩次打敗葡萄牙艦隊,并且不斷追捕、搶劫中國商船,壟斷了東方貿易。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專門控制這一地區(qū)的貿易,還—度侵占我國的澎湖、臺灣。在美洲,荷蘭于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洲與美洲之間的貿易,并在北美侵占了一塊殖民地,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即現在的紐約)為中心的新荷蘭。在非洲,荷蘭在東西方交通的咽喉,南非的好望角,修筑要塞、營建殖民地,在那里開辟種植園,保證過往船只的淡水、糧食的供應。
“海上馬車夫”這個綽號形象地說明了17世紀的荷蘭在商業(yè)、海洋和殖民掠奪各方面所擁有的霸權。但是,好景不長,從17世紀中葉,英荷便在各大海洋展開了海上爭霸戰(zhàn),后來,法國也參與進來。法荷戰(zhàn)爭席卷了荷蘭本土,最終以荷蘭的慘敗而告終。荷蘭從此一蹶不振。
[都鐸王朝]
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的—個重要的封建專制王朝。蘭開斯特家族的遠親里土滿伯爵亨利都鐸(史稱亨利七世)于1485年8月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
15世紀中葉,英國農村的資本主義工業(yè)和農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亨利七世依靠新興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力量,建立起強大的王權。他實施保護關稅,支持本國工商業(yè)和航運業(yè),獎勵航?;顒樱Wo對外殖民和海盜活動等有利于新興貴族和資產階級的政策,開展婚姻外交等,維護了民族國家的統—。亨利七世死時留下將近200萬英鎊的財產。亨利八世憑借這筆財產干預西歐大陸的紛爭,并試圖保持大陸的勢力均衡。他自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使國王成為教會的最高首腦,并使英國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1536年,亨利八世下令沒收和出售修道院的土地與財產。在其統治期間,路德宗和加爾文宗在英國傳布開來。瑪麗女王繼位后,天主教勢力—度復辟,新教徒遭到迫害。伊麗莎白一世適應時代的潮流,恢復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法案。
都鐸王朝封建國家機器主要由樞密院(1540年以前稱國王議事會)、議會和地方的治安法官3部分組成。1588年7月英國艦隊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6世紀初,英國出現集中的手工工場。圈地運動和血腥立法(包括1563年的徒工法)使成千上萬的農民死于非命,勞動者被迫按壓低的工資出賣勞動力。地方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因此積累了巨額財富。以倫敦為中心的公司獨占了呢布出口貿易。為了掠奪金銀和尋找呢布新市場,英國商人兼海盜遠航海外。1562年霍金斯首次進行了販賣黑奴的三角貿易。16世紀下半期不僅出現貿易股份公司,而且產生了第一批工業(yè)股份公司(如皇家礦業(yè)公司等)。伴隨著城鄉(xiāng)經濟的發(fā)展,人口也逐漸增加。1500年都鐸王朝的人口約300萬,到1600年增至400萬。
在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的都鐸王朝時期,英國文化空前繁榮。人文主義思想流行于英國。其代表人物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莫爾和“英國唯物主義的真正始祖”培根。英國不朽的詩人和劇作家莎士比亞不僅“盡善盡美地把金錢的本質描寫出來了”,而且也描述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罪惡。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去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的統治。
[斯圖亞特王朝]
斯圖亞特家族在蘇格蘭和英國建立的王朝。詹姆斯六世在1603年繼承英國王位,是英王詹姆斯一世(1603—1625年在位),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詹姆斯一世的兒子查理—世統治時期,爆發(fā)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革命推翻查理一世,英國成為沒有國王和上院的共和國。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詹姆斯二世企圖在國內恢復天主教并迫害清教徒,引起廣泛不滿,發(fā)生“光榮革命”。詹姆斯二世逃離英國。奧蘭治親王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即威廉三世,1689—1702年在位;瑪麗二世,1689—1694年在位)應邀前來統治英國。1714年斯圖亞特王朝為漢諾威王朝所代替。
[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1599—1658),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主要軍事、政治領導人。青年時期受到清教思想熏陶。1628年被選入議會。30年代遷居劍橋郡。1640年作為劍橋郡的代表先后被選入“短期議會”和“長期議會”。在長期議會中,與堅決反對王黨的議員站在一起。參加制定《大抗議書》等文件。
內戰(zhàn)開始后,克倫威爾籌建一支60人的騎兵隊。1644年受命指揮整個東部聯盟的騎兵。他從具有虔誠的宗教信仰的普通農民中招募士兵,他的軍隊既勇敢而又有紀律。在馬斯頓荒原戰(zhàn)役(1644年7月2日)中取得勝利后,被譽為“鐵騎軍”。1645年初議會正式通過決議,組成了由費爾法克斯和克倫威爾指揮的“新模范軍”。1645年6月在納斯比戰(zhàn)役中取得對王黨的決定性勝利。1648年春第二次內戰(zhàn)爆發(fā),克倫威爾重新聯合起來的議會軍,很快擊敗王黨。在國內革命熱情高漲的氣氛中,克倫威爾放棄同國王妥協的主張,轉而贊成成立審訊國王的最高法庭,判處國王死刑。1649年成立的共和國,由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高級軍官掌握政權??藗愅枦]有實現中、下層人民的改革要求,引起普遍不滿。隨后,克倫威爾率軍征討愛爾蘭和蘇格蘭。
1653年12月克倫威爾就任護國公,進一步加強軍事專政。但國內經濟狀況不斷惡化,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克倫威爾始終未能穩(wěn)定局勢。1658年9月3日逝世。
[荷蘭侵占臺灣]
荷蘭在17世紀繼西班牙之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明萬歷32年(1604年)八月,荷將韋麻郎率軍艦兩艘偷襲澎湖,伐木作舍,擬長久占領。明朝總兵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率兵面責,荷方理屈,于11月退出澎湖。天啟二年(1622年)五月,荷蘭艦隊再次侵占澎湖。四年二月,巡撫南居益派總兵俞咨皋、守備王夢熊等收復澎湖,擒荷將高文律。荷蘭殖民者強占澎湖陰謀未能得逞,于同年八月轉而侵占中國臺灣島西南部,先在大員建臺灣城(荷人稱熱蘭遮城),后又在赤嵌地區(qū)建赤嵌城(荷人稱普羅文查城)等城堡,作為軍事侵略統治據點,并使用武力鎮(zhèn)壓高山族,燒毀村社。崇禎十五年(1624年),荷軍又打敗于天啟六年侵占臺灣北部雞籠(基隆)淡水的西班牙殖民者,奪占了臺灣的西南部和北部。
荷蘭在臺灣對漢族、高山等族人民施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和剝削。在政治上通過任命漢族和高山族“長老”進行統治;在經濟上將臺灣土地全部占為己有,向臺灣人民強收高額地租,還征收各種苛捐雜稅;在文化教育上派基督教傳教士向臺灣人民推行奴化教育。荷蘭的殖民統治,遭到廣大臺灣人民的多次反抗,其中以清順治九年(1652年)郭懷一起義規(guī)模最大。十八年四月,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在臺灣登陸,在當地人民的支持下,經過九個多月的戰(zhàn)斗,于翌年二月一日迫使荷蘭侵臺長官揆—投降,將其全部趕出,結束了荷蘭在臺灣的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
[奴隸貿易]
奴隸貿易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長達四百年的奴隸貿易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最可恥的—頁。把非洲的黑奴販賣到美洲,可得到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益。1730年拿四碼白布就可以在非洲換取—個黑奴,把這個黑奴運到牙買加,可以賣60到100英鎊。18世紀末,—艘販奴船往返一趟,運300多名黑奴,就可獲利19000多英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都在販運奴隸中大發(fā)橫財。1769年殖民者貼出了一張販賣黑人的廣告,原文是:“1769年7月24日,查爾頓,下月3日,星期四,將拍賣94個年輕、健康的黑奴。其中,成年男子39個,成年女子24個,男孩15人,女孩16人。這些奴隸是由戴維和約翰狄更斯公司剛從塞拉利昂運達的?!庇纱?,我們可以略窺當年奴隸貿易的一斑。奴隸販子捕捉黑人的手法不斷變化。最初他們親自去非洲大陸掠捕,在掠捕過程中,有不少販子被打死打傷,他們就改變策略,讓非洲本地的黑人頭目去捕捉。捉到奴隸后,他們用鐵鏈把奴隸—個個鎖起來,甚至用鐵絲從黑奴的肩胛處穿起來,然后囚禁于籠中,等待運到美洲。奴隸上船后,每個奴隸的身上都要烙上所屬奴隸主的姓名,之后,戴上腳鐐手銬后串上鐵絲,塞進擁擠不堪、污濁的船艙中,根本不考慮奴隸的生命安全。只要奴隸患病,他們就立即把他們扔進大海。販運途中奴隸的死亡率極高。販奴船上常發(fā)生奴隸起義。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資本家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從19世紀初開始,英國就在世界范圍內掀起廢除奴隸制的運動。到19世紀末,販奴運動才基本結束。
[英法殖民戰(zhàn)爭]
英法殖民戰(zhàn)爭包括:奧格斯堡同盟戰(zhàn)爭(1689—1697)、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1702—1713)、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1740—1748)和七年戰(zhàn)爭(1756—1763)。根據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結束后訂立的《烏特勒支條約》,英國將法國在北美洲的部分殖民地攫為己有,還從西班牙手里撈到了直布羅陀以及西屬美洲奴隸專賣權等貿易特權。通過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英國進一步奪取法國在北美洲的殖民領地?!捌吣陸?zhàn)爭”英國勝利后,1763年簽訂《巴黎和約》,英國不僅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還確立了在印度的優(yōu)勢,并成為海上霸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航海條例]
為了鼓勵發(fā)展英國的航海事業(yè)和海外貿易,1381年訂立英國最早的航海條例,1485年、1540年又陸續(xù)訂立,但都未產生預期的效果。17、18世紀制定的航海條例發(fā)揮較大作用。1651年,英吉利共和國政府針對當時英國海上貿易的主要競爭對手荷蘭,又頒布一個航海條例,規(guī)定凡是從歐洲運到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只或商品生產國的船只運送;凡從亞洲、非洲、美洲運到英國或愛爾蘭以及英國各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只或英屬殖民地的船只運送。英國各港口的漁業(yè)進出口貨物以及英國國境沿海貿易的貨物,則完全由英國船只運送。這些規(guī)定排擠了荷蘭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
危及荷蘭的海上利益,導致1652年的第一次英荷戰(zhàn)爭。荷蘭戰(zhàn)敗,被迫承認這—條例.為以后英國的海外擴張開辟了道路。1661年頒布的航海條例重申1651年航海條例的主要內容,規(guī)定某些產品只能運送到英國和愛爾蘭或英國其他殖民地。1665年爆發(fā)第二次英荷戰(zhàn)爭,英國戰(zhàn)敗,航海條例稍放寬。1651年以后頒布的航海條例是為了壟斷英國和殖民地的貿易,維持英國殖民地對英國的依賴,限制殖民地的經濟發(fā)展。1672、1692年英國政府又先后頒布航海條例。隨著英國工業(yè)革命的完成,英國開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到1849年廢除大部分航海條例。1854年,外國的商船也準許從事英國沿海的貿易。至此,航海條例所規(guī)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荷蘭東印度公司]
自1597年滿載香料的荷蘭船隊首航印尼獲得巨利后,荷蘭商人紛紛派遣船隊從事香料貿易。為避免競爭,1602年3月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以建立對香料貿易的壟斷。公司董事會由荷蘭6個有關地區(qū)的商會代表組成,日常事務由17人組成的理事會負責,總部設在阿姆斯特丹。根據同年荷蘭議會授予的特權狀,公司不僅擁有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間廣大地區(qū)的貿易壟斷權,還有從事戰(zhàn)爭、擁有武裝、修建堡壘、發(fā)行貨幣、任命官吏、締結條約和設置法官的權力。1610年公司設立印尼總督,統管公司在亞洲的各項事務,并建立東印度委員會輔助總督工作。公司成立初期,主要目標是在印尼建立殖民據點,以壟斷香料貿易。公司使用賄賂、屠殺等手段鎮(zhèn)壓當地人民的反抗,排擠英、葡等國勢力。在17世紀中期完成對香料貿易的壟斷和香料產地馬魯古群島的控制。17世紀60年代,公司活動轉為殖民擴張。到18世紀,公司在爪哇確立了殖民統治,并在蘇門答臘等海岸地區(qū)建立根據地。公司在政治上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建立公司直轄地和藩屬土邦兩種占領制度。在經濟上實行壟斷貿易和強迫供應,實物定額納稅,咖啡強迫種植和販賣奴隸制。軍事上,實行雇傭兵制度,以雅加達為總部,在重要地區(qū)派駐重兵,在殖民據點設防堡壘,同時派出軍隊控制藩屬土邦。18世紀末,由于印尼人民的反抗和英國在海上爭霸中戰(zhàn)勝荷蘭,公司于1800年1月1日正式解散,公司的領地和財產歸荷蘭政府所有。
[教皇子午線]
1494年經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劃分勢力范圍的分界線。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為爭奪殖民地、市場和掠奪財富,長期進行戰(zhàn)爭。為緩和兩國日益尖銳的矛盾,由教皇亞歷山大六世(1492一1503年在位)出面調解,并于1493年5月4日作出仲裁:在大西洋中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以西100里格(league,1里格合3海里,約5.5公里)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劃—條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線西屬西班牙人的勢力范圍;線東則屬葡萄牙人勢力范圍。根據這條分界線,大體上美洲和太平洋各島歸西班牙,而亞洲、非洲則歸葡萄牙。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1481一1495年在位)對此不滿,要求重分。經過談判,1494年6月7日,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了《托爾德西拉斯條約》,將分界線再向西移270里格,巴西即根據這個條約劃入葡萄牙的勢力范圍。這條由教皇作保規(guī)定的分界線,開了近代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先河。《托爾德西拉斯條約》只劃分了半個地球。當麥哲倫的船隊抵達摩鹿加群島后,西、葡兩國對該群島的歸屬問題又發(fā)生爭執(zhí)。1529年雙方又簽訂《薩拉戈薩條約》,在摩鹿加群島以東17°處再劃一條線,作為兩國在東半球的分界線,線西和線東分別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勢力范圍。西、葡兩國首次瓜分了整個地球,瘋狂進行殖民掠奪。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水平測試講義(5)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1、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史實
時間
航海家
支持國
方向
最終到達地
1487年
葡萄牙
向東
()
1497年
葡萄牙
向東
()
1492年
西班牙
向西
()
1519年
西班牙
向西
環(huán)球航行
2、認識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1)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商品種類增多(例如美洲的煙草、可可和中國的茶葉);貿易范圍擴大(亞洲、歐洲、非洲、美洲);沿岸取代地區(qū)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尼德蘭的安特衛(wèi)普和英國的倫敦成為國際貿易中心。)
(2)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價格革命是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組成部分。
(3)各個地區(qū)和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登上歷史舞臺。
(4)證明了的科學性,沖擊了神學理論,打擊了教會的威信。
(5)總之,
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各文明中心間隔絕、分散的狀態(tài),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聯結通道。
加強了歐洲同亞、非、美洲之間的聯系,以西歐為中心的雛形開始形成。
3、了解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場的史實
(1)海上馬車夫——;(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商業(yè)資本主義發(fā)達。)①開拓殖民地:1588年,西班牙“”被英國擊敗,喪失海上霸權,商業(yè)資本發(fā)達的荷蘭起而代之;1622年在哈得遜河畔建立,成為的起源。
②建立海上霸權:17世紀的荷蘭,壟斷了世界航運業(yè),成為世界上的“”。(2)“日不落帝國”——英國①16世紀末開始參與殖民掠奪,1588年擊敗,海上勢力開始崛起。
②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等壟斷性貿易公司,積極進行殖民擴張。
北美:1607年,獲得第一塊殖民地——;東方:把矛頭指向印度。
③17世紀中期,頒布《》,通過三次英荷戰(zhàn)爭獲得海上霸主地位,奪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紐約。
④18世紀中期,通過英法擊敗法國,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魁北克和新法蘭西),確立在印度優(yōu)勢,成為霸主和最大的帝國,號稱“”。4、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
(1)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途徑是①殖民擴張與掠奪。②革命或改革運動
(殖民擴張的具體方式有:野蠻的掠奪、屠戮、罪惡的黑奴貿易、不平等貿易)
(2)影響:①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②同時也給亞、非、拉美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這些地區(qū)的長期落后。5、了解兩次工業(yè)革命發(fā)生的主要條件。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開始時間
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70年代
背景
政治基礎
()確立(政治保障)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統治秩序相對穩(wěn)定。
經濟基礎
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市場,
圈地運動提供勞動力;
殖民掠奪和貿易積累資本;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經驗或者技術基礎
手工工場技術的積累。
自然科學的重大進展:法拉第證明電磁感應現象等。
直接原因
廣闊市場的需要
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加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6、了解兩次工業(yè)革命中的主要發(fā)明創(chuàng)造。
(1)第一次工業(yè)革命(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18世紀中期到1840年前后完成)
行業(yè)
發(fā)明者及其成就
意義
棉紡織業(yè)英國哈格里夫斯發(fā)明“珍妮”紡紗機標志著工業(yè)革命的開始動力英國瓦特改良蒸汽機人類社會進入“”交通運輸①美-富爾頓-汽船。②英-史蒂芬孫-蒸汽機車(2)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主要成就(19世紀后半期——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guī)缀跬瑫r開始,以美國、德國為中心。)①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fā)明第一臺大功率發(fā)電機。(開始的標志)②發(fā)電機(德西門子)、電燈、電影放映機(美愛迪生)、電話(美,貝爾),人類進入“”。③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德國卡爾·本茨)和飛機(美國萊特兄弟)(內燃機驅動)。③化工技術的發(fā)展(從煤、石油中制成塑料、化肥、炸藥等化工合成材料)。④鋼鐵等傳統工業(yè)的進步。7、認識兩次工業(yè)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fā)展的影響。
(1)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19世紀中期,標志著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資產階級統治確立,政治體系形成。
工業(yè)革命新交通工具(火車、輪船)
(聯結技術紐帶)
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迫切需要原料、市場(原因)
殖民體系初步形成
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經濟、軍事實力增強(條件)(2)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壟斷組織形成,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新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
(飛機汽車)(電報電話)
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迫切需要原料、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原因)
瓜分狂潮掀起,殖民
與亞非拉經濟、軍事實力差距加大(條件)體系最終形成
世界市場確立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總體發(fā)展歷程
資本主義經濟的開放性、擴張性
()(15世紀末16世紀初)
以西歐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形成
()(16世紀初—19世紀初)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不斷拓展的主要途徑和手段
()(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逐漸成熟)
()(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20世紀90年代以來)
經濟全球一體化、區(qū)域集團化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3
四走向整體的世界■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了解兩次工業(yè)革命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fā)展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認識電氣時代的到來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
對比英國工業(yè)革命,認識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從世界交流的頻率、規(guī)模、聯系方式等方面認識整體世界到來的含義??偨Y世界市場形成的歷史階段及各階段的基本特點。
科技革命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西方殖民手段的變化,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對各國影響的區(qū)別。
[過程與方法]
學習通過搜集科學家為科學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的故事,在班級進行交流。
總結電氣時代的科學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響我們的事例,認識科技進步對人類的巨大影響。
比較兩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程。
學會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整體化進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正確認識整體世界形成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和其中的罪惡活動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形成正確的世界意識,尊重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
了解西門子、愛迪生等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學習他們?yōu)榭茖W不斷探求的精神和執(zhí)著追求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
通過整體世界到來后世界經濟的互補性增強,認識開放地和獨立地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
結合人類對世界的分割從暴力手段逐漸向和平方式過渡,樹立和平與發(fā)展并重的意識。
(二)教學內容分析
◆科技創(chuàng)新不斷,應用于生產領域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工業(yè)、農業(yè)和資本主義生產組織形式發(fā)生重大變化,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形成,壟斷組織出現,為爭奪世界市場,帝國主義對外瓜分世界,出現激烈的斗爭,美國利用其經濟地位倡導新殖民主義。殖民體系形成從政治上加強了世界各國的聯系,經濟文化方面一體化趨勢增強。
◆教材首先列舉了電氣時代到來的重大科技發(fā)明,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大影響。用地圖和表格標示出列強瓜分世界的焦點和斗爭,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次和領域分析了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世界走向整體世界的表現。科技進步的很多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課文講述了電氣時代的來臨、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連接為一體,揭示了世界市場聯系的物質條件、殖民運行機制和整體世界形成的內涵。
[電氣時代的來臨]
介紹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條件、成果、經濟結構和資本主義生產組織的變化四個問題。
1.條件:從政治、經濟、科技和國際環(huán)境四方面分析。
2.成果:19世紀70年代,以美國和德國為發(fā)源地和“中心”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興起,科學出現突破,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新發(fā)明涌現,直接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和世界市場形成。1866年,德國科學家兼工程師西門子發(fā)明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自激式發(fā)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開始,開辟了“電力時代”。
3.經濟結構變化:電氣時代的到來,推動了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汽車工業(yè)、石油工業(yè)、近代化工技術和化學工業(yè)也發(fā)展起來,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為傳統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轉化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
4.壟斷:伴隨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組織,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日漸成為工業(yè)組織的支配形式。公司內部的生產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也發(fā)生變化,1917年在福特汽車公司建成自動生產流水線。1863年紐約股票交易所建立。股票交易市場的形成,為企業(yè)兼并創(chuàng)造了條件。
[瓜分世界的狂潮]
講述了資本主義對外瓜分世界的條件、概況、爭奪的焦點和美國的新殖民主義四個問題。
1.條件: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2.概況:到19世紀末,德、美、日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成為英、法、俄所建立的殖民主義體系的強大競爭對手,它們重新瓜分世界的呼聲最高,奪取殖民地的欲望最為貪婪,侵略擴張活動最為瘋狂,世界絕大部分土地被瓜分。
3.爭奪的焦點:伊朗、阿富汗、埃及、尼羅河、剛果、中國東北、朝鮮等地區(qū)成為爭奪的焦點。
4.美國的新殖民主義:美國在建立美洲體系的基礎上,把拉美變成自己獨占的勢力范圍,成立了“泛美同盟”。19世紀90年代,提出“海上力量”論,即“海權論”;發(fā)動了“美西戰(zhàn)爭”,奪得菲律賓、關島和波多黎各,古巴淪為美國的保護國。20世紀初,美國確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美國倡導和設計新殖民主義。
[世界連接為一體]
講述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使世界發(fā)展成為整體性世界的表現。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以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為手段,以物資和物種交流、人種遷徙與融合、各種文化的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tài)的沖突與選擇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過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性變革,人類朝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國際勞動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fā)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提高。工業(yè)文明地區(qū)與非工業(yè)化地區(qū)的交流,不僅僅是物質流動,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交流。盡管這種交流是不平等,有時甚至是暴力強制的,但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是不可忽視的潮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沖擊與重組。世界的整體化到來,資本主義列強間的矛盾和沖突加劇。殖民地與列強的矛盾激化,并最終導致亞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1.電氣時代到來促進世界聯系更加緊密。2.世界連接成為一體。
難點:整體世界到來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積極影響和導致世界動蕩。
(三)問題解答
[想一想]
1.美國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新殖民主義的?結合時事,美國當今對外政策又有什么特點?
答案提示:美國完成在北美大陸的擴張;美國工業(yè)發(fā)展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yè)國家;19世紀末歐洲列強對世界的瓜分,實行排他性的殖民主義政策,對美國利益有損害。
企圖獨霸世界,在國際上大發(fā)淫威。
2.世界連接為一個整體是一個歷史概念,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和深度。概要指出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征。
答案提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tài)被打破,開始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19世紀在工業(yè)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擴張和爭奪,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基本形成。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形成,國際分工和生產的社會化增強,各國經濟的互補性增強,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3.請任意選取幾個國家或地區(qū)生產的同一類商品,比較其不同之處,從文化的角度思考一下為什么有這些不同,并提煉商品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答案提示:如美國牛仔服與中國唐裝的文化內涵的區(qū)別,反映了兩國經濟文化及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的區(qū)別。
[議一議]中國目前工業(y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是很高,為什么我們還要加入WTO,與世界經濟接軌?
答案提示:這是整體世界發(fā)展對我們發(fā)展經濟提出的新要求;只有融入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大潮中,才能更好地促進本國經濟發(fā)展;我們工業(y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要求我們向其他發(fā)達國家學習。
[自我測評]
1.結合史實,說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與英國工業(yè)革命各自的特點。
答案提示:以電力、電動機和內燃機為標志;以重工業(yè)部門為主體;代表性的產業(yè)是以科學技術為本的新興產業(yè)部門,如電氣、電機制造、鋼鐵、汽車、化工等;幾乎同時在歐美諸國展開,見效快;迎來“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是在近代科學理論的直接指導下興起和發(fā)展起來的,掌握了專門知識的科學家、工程師來充當主要角色。在歐美同時展開,工業(yè)化浪潮從以前西歐個別國家擴大至北美、東歐和日本。確立了公司制、壟斷制,將自由資本主義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2.(1)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答案提示:反映了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其中美國發(fā)展最快,中國發(fā)展最慢。
(2)結合史實分析出現這一歷史現象的原因。
答案提示:從三國所處社會性質、對科技的態(tài)度、統治方式等方面分析出現不同的原因。
(3)結合現實談談你從材料中得到什么啟示?
答案提示:發(fā)展市場經濟、堅持改革開放、重視科學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材料閱讀與思考]思考:人類應該怎樣與自然和諧相處?
答案提示:認識自然規(guī)律,遵循自然法則,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保護自然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平衡。
(四)教學評價建議
[評價目標]了解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認識商品生產中的文化內涵。
[評價方法]比較觀察法、個人學習檔案法。
[評價過程]
記錄學生學習過程中討論交流的興趣、參與熱情等,對學生學習積極性作出評價。
對學生收集的外國商品的比較和分析結論作出評價,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水平作出評價,幫助學生認識世界整體化發(fā)展中的文化多樣性,認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評價總結]
通過評價,幫助學生確立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觀念,確立愛好和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意識。
(五)歷史問題注釋
[愛迪生]
愛迪生(1847—1931),美國偉大的發(fā)明家,出生于俄亥俄州的一個農民家庭,幼年時求知欲很強,但入學三個月就被校長辱罵為“低能兒”,被勒令退學。由于家境貧苦,迫使愛迪生當了報童。12歲時,他在火車上賣報,并在火車中建立了一個小實驗室,因實驗不慎,車廂起火,不僅丟了職業(yè),而且左耳還被車長打聾。困難和不幸沒有使他停步,1862年,他學會了收發(fā)電報技術,后來經過不懈努力,研制成電報系統。1876年,愛迪生在紐約附近的門羅公園建立了較大規(guī)模的實驗室,完成了一系列發(fā)明創(chuàng)造。從1870年起,他開始研究電燈,十余年中,與助手試驗了1600種不同的耐熱材料和六千種植物纖維,終于發(fā)明了鎢絲燈泡。與此同時,他還致力于電氣技術的研究,1879年改進了貝爾發(fā)明的電話,1882年試驗電車成功,不久又發(fā)明了留聲機,并與喬治伊斯曼共同發(fā)明了電影放映機;1883年,他發(fā)現熱電子發(fā)射現象,稱為“愛迪生效應”。此外,他在礦業(yè)、建筑和化工方面也有不少發(fā)明。愛迪生以罕有的熱情和精力完成了兩千多種發(fā)明,僅1869—1910年間,經正式登記的發(fā)明就有1328種。人們稱愛迪生是天才,而在他看來,“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愛迪生的發(fā)明繼承發(fā)展了前人科學成就,愛迪生的發(fā)明是個人對科學不懈追求的結果。
[電的故事]
人類到18世紀為止,對電和磁的知識還相當原始,但在之后的100年時間里,人類就一下子跨入了電氣時代。
一位叫伽伐尼的意大利醫(yī)生想吃青蛙,他的太太用外科小刀剝青蛙皮,當小刀失手掉在青蛙腿上,同時也碰到鋅盤時,那只死青蛙的腿劇烈地跳動了一下。伽伐尼注意到這一現象,為了“在可控制的條件下”核對這一結果,伽伐尼于1780年11月6日進行了實驗,并把實驗重復了許多次,認為蛙腿的收縮是由于動物電引起的,于1791年發(fā)表了《論電力對肌肉的作用》。伽伐尼的朋友、物理學家伏打很快弄清了蛙腿收縮的道理:神經和肌肉被外界的由金屬產生的電流激發(fā)了,并找到了產生電流的條件:“干性導體”和“濕性導體”的兩類金屬相互接觸。1800年3月伏打電堆發(fā)明,他把30塊、40塊甚至60塊銅塊與同樣多的錫塊或鋅塊連在一起,再在金屬層間充滿水(或鹽水、堿水)。從此電的研究像潮水一樣淹沒了科學界。1820年春天,丹麥化學家兼外科制藥師漢斯克利斯蒂安奧斯特(1777—1851)在哥本哈根大學的教室里做實驗時,將一根與伏打電堆相連的金屬絲放在磁針旁邊,發(fā)現當電流通過時,磁針會偏向一邊,像受到了某種超距作用。激動萬分的奧斯特發(fā)表了題為《電流對磁針影響的實驗》的論文,證明磁和電是有聯系的。1821年,一位思想敏銳但不出名的英國化學家法拉第在日記中寫下了一個閃光的設想:“從磁產生電!”經過10年的苦心研究,1831年法拉第取一個磁鐵從銅線圈中穿過,線圈產生電流。這就是著名的電磁感應實驗。1862年才華橫溢的麥克斯韋寫出《論物理學的力線》,用方程式揭示了電和磁之間深刻的聯系。1886年赫茲進行了證明電磁波存在的實驗,人類進入無線電時代。
電的發(fā)現,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加強了人類的聯系,克服了信息傳遞的時間和空間障礙,人類聯系的速度加快。
[飛機的發(fā)明者萊特兄弟]
萊特兄弟,大的叫威爾伯,小的便是奧維爾。1896年,開著一家自行車商店的萊特兄弟,一邊干活掙錢,一邊研究飛行的資料。1900年10月,萊特兄弟制成了他們的第一架滑翔機,放飛成功。弟兄倆想能不能用汽車的發(fā)動機來推動飛行。后來,一名制造發(fā)動機的工程師為他們造出一部12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發(fā)動機。1903年9月,萊特兄弟的裝有發(fā)動機的飛機試飛失敗。他們毫不氣餒,仍然堅持試飛。在吸取了經驗教訓后,他們對飛機的每一部件作了嚴格的檢查,制定了嚴格的操作規(guī)定。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鐘,飛行了59秒,距離達到255米。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駕駛飛機飛行成功,萊特兄弟把這個消息告訴報社,可報社不相信有這種事,拒不發(fā)布消息。不久,兄弟倆又制造出能乘坐兩個人的飛機,并且在空中飛了—個多小時。消息傳開后,美國政府非常重視,決定做—次試飛表演。1908年9月10日,飛機在76米的高度飛行了1小時14分,并且運載了一名勇敢的乘客。萊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創(chuàng)辦了一家飛行公司,同時開辦了飛行學校,從這以后,飛機成了人們又一項先進的運輸工具。
[電的應用]
1866年,德國科學家兼工程師西門子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自激式發(fā)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開始。電作為新能源逐步應用于工業(yè)、照明及城市公用事業(yè)等部門,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開辟了“電力時代”。1902年,美國已有發(fā)電廠3621座,裝機容量為121.2萬千瓦。1907年,德國23.3萬多家機器動力企業(yè)中,使用電動機的企業(yè)有7.1萬家,總馬力達到190萬以上,居各種動力之首,占總數的30.6%。1870年美國幾乎沒有電氣設備工業(yè),9年以后電氣設備工廠生產了價值190萬美元的產品,1890年電器產品價值高達2180萬美元。
1875年,世界上第—座發(fā)電廠——專供弧光燈照明用電的巴黎北火車站電廠建成。19世紀80年代,美、英等國出現第—批商業(yè)性發(fā)電站。1882年9月,紐約市愛迪生珍珠街電廠投入運行,這是世界上第—座比較正規(guī)的發(fā)電廠。同年,愛迪生在威斯康星州創(chuàng)建的亞伯爾水電廠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發(fā)電廠之一。同年,德國米斯巴赫小型水電站也投入運行。1890年,倫敦迪普德福特電廠建成,安裝有2臺柴油機拖動的交流發(fā)電機和4臺蒸汽機拖動的交流發(fā)電機,給倫敦地區(qū)供電。1893年,俄國諾沃羅西斯基建造了世界上第—座供工廠和港口用的三相交流發(fā)電廠。在商業(yè)電站不斷出現的同時,電力技術和電力生產不斷取得歷史性的重大成就:發(fā)電機組容量和電廠規(guī)模從小到大,技術參數和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發(fā)電能源由單一進而多樣化(水力、火力發(fā)電等);輸電電壓等級不斷提高,輸電距離不斷延長;發(fā)供電從孤立發(fā)展到聯合為電網,電網規(guī)模日益擴大。19世紀末,歐美主要國家迅速地實現電氣化,電力、電氣技術在各工業(yè)部門得到越來越廣的應用。19世紀70年代以前,蒸汽機是工業(yè)中惟一的動力機械,19世紀末,電動機開始排擠蒸汽機。進入20世紀,電力作為新的能源逐步取代蒸汽動力而占據統治地位。1902年,美國已有發(fā)電廠3621座,裝機容量為121.2萬千瓦。1907年,德國23.3萬多家機器動力企業(yè)中,使用電動機的企業(yè)有7.1萬家,總馬力達到190萬以上,居各種動力之首,占總數的30.6%。
電力能源的開發(fā),電機工程的發(fā)展,使得獨立的電力工業(yè)部門日漸成為近代工業(yè)體系中的重要部門之一。發(fā)電、輸電、變電、配電和用電有機地構成一個整體,形成日漸龐大的系統。同時,以電機制造、家用電器為主體的電器行業(yè)迅速崛起,成為新興的產業(yè)部門。1879年,德國造出世界上第一臺電機機車,1880年第一臺電力起重機問世,1881年生產出第—輛有軌電車。電在日常及家庭生活中的用途更是十分廣泛。1870年美國幾乎沒有電氣設備工業(yè),9年以后電氣設備工廠生產了價值190萬美元的產品,1890年電器產品價值高達2180萬美元。
[生產流水線]
20世紀初,亨利福特因為發(fā)明了能將汽車零件送到裝配工人所需要的地點的環(huán)形傳送帶,獲得了名聲和大量財富。有人這樣生動地描述這種傳送帶方式:“制作傳送帶的想法是從芝加哥的罐頭食品工人那里得來的,他們利用一臺空中吊車沿著一排屠夫吊運菜牛軀體。福特先是在裝配發(fā)動機的小部件和飛輪磁電機時,然后又在裝配發(fā)動機本身和汽車底盤時,嘗試了這一想法。一天,—個汽車底盤給縛在一根鋼索上,當絞盤將鋼索拖過工廠時,6名工人沿鋼索進行了一次長250英尺的歷史性旅程:他們邊走邊拾起沿途的零件,用螺栓使他們在汽車底盤上固定就位。實驗做完了,但產生一個困難。上帝造人不像福特制造活塞環(huán)那樣精確。裝配線對于個子矮小的人來說,太高;對于身材高大的人來說,太低,結果是勞而無功。于是進行更多的實驗:升高或降低裝配線,增加或降低運行速度,調整工人數目和間距。終于,為每個汽車底盤上的裝配而規(guī)定的時間從12小時28分鐘縮短到1小時33分鐘,世界有可能得到新的、大量的T型汽車;隨著工人成為其機器上的更為有效的輪齒,大量生產進入一個新階段?!?br> [“鋼鐵時代”]
19世紀上半葉,由于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于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于貝塞麥、西門子、馬丁、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制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1880—1900年間,英國的鋼產量從370萬噸增加到600萬噸,德國從150萬噸增加至740萬噸。美國從1875年的40萬噸激增至1900年的1000萬噸,一戰(zhàn)前夕更高達2350萬噸,令人瞠目。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yè)在工業(yè)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汽車工業(yè)]
19世紀下半葉自行車的發(fā)展成為汽車出現的先導,管型鋼板、滾珠及滾柱軸承、差速器、電石燈、充氣輪胎等都為汽車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直接可用的技術。1866年前后,奧地利的馬庫斯使用汽油機制成世界上第一輛嚴格意義上的汽車。1880年,德國一公司制造出最早的用皮帶傳動的汽油內燃機車。1885年,德國的本茨和戴姆勒成功地將內燃機用于驅動車輛并生產出了第一批作為商品出售的汽車。本茨最初研制的汽車是三輪車,1893年起又開始生產四輪車,現代汽車工業(yè)從此興起。英國和法國汽車的發(fā)展是從使用戴姆勒的發(fā)動機起步的。美國也不例外,1894年福特制造出美國第一輛汽車,1903年成立福特汽車公司。世紀交替時,汽車技術的發(fā)展還欠完備,相對而言,有較長歷史的蒸汽車要完善得多,不僅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約350公斤)、時速較快(可達40公里),且性能比汽車平穩(wěn)。因此,20世紀初歐美各國銷售量最大的還是蒸汽車。但電車卻比汽車發(fā)展得充分。1900年美國各大城市總共有300多輛電池驅動的電車在行駛,其中有小轎車也有卡車。英國一些城市則長期靠這種電池車遞送郵件、報紙、牛奶、面包。有軌電車1882年首先出現在德國,1901年第一條公共有軌電車線路在德國的薩克森建立,此后歐洲各國相繼建立公共電車系統。無軌電車則到20世紀20年代才問世。
[近代化工技術和化學工業(yè)]
在工業(yè)革命、工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生活需求的推動下,近代化學科學成長發(fā)展起來。19世紀,各種無機和有機化學工業(yè),如制酸、制堿、染料、涂料、藥品、炸藥、肥料、煉油、電鍍、電解等,都已建立起來,化學工業(yè)一躍成為一個占有重要地位的生產部門。19世紀50年代以后,出現了以煤焦油為原料的有機合成工業(yè)迅速發(fā)展時期。染料、藥品、香料、農藥、炸藥等各類產品的合成不斷取得突破,新品種層出不窮。在這方面,德國走在前列,涌現出一大批卓越的化學家,如霍夫曼、格萊貝、里伯曼、拜爾、霍伊曼、P.霍夫曼、赫普等。此外,英國化學家帕金、瑞典化學家諾貝爾也因其貢獻而著稱于世。19世紀末又發(fā)展了用焦炭制造電石來生產乙炔,用以合成多種基本有機原料和生產化工產品;用煤生產合成氨也實現了工業(yè)化。
化學工業(yè)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最為密切,德國在這方面領先。焦油染料、苯胺紫等首先是英國人發(fā)明的,但德國人率先將其從實驗室轉入工廠生產,1860年建立第一家苯胺廠和第一家品紅廠,1862年建立赫希斯特染料廠,1865年建立巴登苯胺和蘇打廠,1873年在柏林成立了生產苯胺的股份公司。化學工藝的提高,促使石油化學工業(yè)產生。19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從煤炭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學產品,不久,人造染料排擠了植物染料。德國的化學工業(yè)在歐洲遙遙領先,其硫酸產量1878年占世界產量的10%以上。化學工業(yè)的誕生使得化學制品充斥市場;化肥進入農田,推動了農業(yè)。1876年諾貝爾發(fā)明炸藥,19世紀80年代又改良了制造無煙火藥的技術,從而大大促進了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此外,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也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
[美孚石油公司]
1870年J.D.洛克菲勒創(chuàng)辦美孚石油公司,1882年在合并其他14家大石油公司的基礎上擴大改組為托拉斯,同時,還控制了另外26家石油公司,從而把美國90%的石油生產集中到自己手中。19世紀90年代起,控制花旗銀行,1899年美國洛克菲勒建立的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是一個典型的以金融控制為基礎的托拉斯。通過持股公司控制所屬的各個石油公司,從而形成一個石油托拉斯。1972年改名為??松?。1984年雇傭職工15萬人,其中銷售額和資產額分別為908.5億美元和632.7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工業(yè)公司。
[巨型企業(yè)]
19世紀末,歐美主要國家的生產集中已達到相當規(guī)模,并在鋼鐵、機車制造、電氣、汽車制造等行業(yè)中崛起一批引人注目的“巨型企業(yè)”。1870年、1873年先后成立的美孚石油公司和卡內基鋼鐵公司,創(chuàng)辦資本分別為100萬美元和70萬美元;20世紀初英國沃爾金頓鋼鐵公司的創(chuàng)辦資本高達230萬英鎊;190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創(chuàng)辦資本為1250萬美元。19世紀末起大批中小企業(yè)被吞并,加速了集中的過程。例如,美國在1893年危機后出現了長達10年的大規(guī)模企業(yè)兼并浪潮,僅1899年就有1208家公司被吞并。股票交易市場的形成,使得工業(yè)股票得以上市交易,為企業(yè)兼并創(chuàng)造了條件。1900年,美國制造業(yè)中雇傭人數在500—1000人之間的工廠有1063家;1000人以上者達443家,其中,2000—3000人的工廠39家,3000—4000人的工廠9家,4000—6000人的工廠8家,6000—8000人的工廠11家,8000—10000人的工廠亦不鮮見,如坎布里亞鋼鐵廠、卡內基鋼鐵廠、霍姆斯特德鋼鐵廠、鮑德溫機床廠等。德國的電氣工業(yè)中有許多大電氣公司,如西門子公司、德國通用電氣公司等。
[諾貝爾]
諾貝爾(1833—1896),瑞典化學家、發(fā)明家和工業(yè)家,諾貝爾獎金創(chuàng)立人。他的父親在俄國有大型機械廠,1840—1859年從事大規(guī)模水雷生產,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米亞戰(zhàn)爭。諾貝爾在俄國、法國和美國深造,學成后返回瑞典從事化學尤其是炸藥的研究和發(fā)明。1863年開始生產甘油炸藥,由于液體炸藥容易發(fā)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制造出固體的安全猛烈炸藥“達那馬特”,這一產品成為以后諾貝爾國際性工業(yè)集團的基石。1867年又發(fā)明安全雷管引爆裝置,隨后又相繼發(fā)明威力更大的炸藥多種。他畢生共有各類炸藥及人造絲等400項發(fā)明,獲85項專利。這些發(fā)明使諾貝爾在世界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諾貝爾通過制造炸藥積累大量財富,他購入瑞典B.哥爾斯邦軍火化工廠的大部分股權,創(chuàng)建諾貝爾化工公司,在西歐各國開設生產炸藥的兩個托拉斯,擁有在俄國巴庫開采石油的諾貝爾兄弟公司。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遺囑,將其財產的大部分——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萬美元)設立物理、化學、生理或醫(yī)學、文學以及和平事業(yè)5種獎金(1969年瑞典國家銀行增設經濟學獎),獎勵當年在上述領域內做出最大貢獻的學者。從1901年開始,獎金在每年諾貝爾逝世日——12月10日頒發(fā)。
[股東]
資本主義股份公司中擁有股票并領取股息者。股份公司分為有限公司和無限公司兩種。有限公司的股東對公司的負債只承擔有限責任,以其認股金面額為限。無限公司股東對公司負債承擔無限清償責任。有些公司的股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小集團,這種公司稱為“封閉的公司”。而開放型的大公司股東有成千上萬,有的公司多達二三百萬之多。由于股票可以在證券市場上自由買賣,公司的股東經常更換。大公司的股東雖然名義上為數眾多,而實權卻操在握有公司較多股票的大股東——大資本家手中。通常只要集中掌握30%一40%的股票,有些只要擁有5%一10%的股票,即可控制股東大會的表決權。股東的權利大致有:對公司業(yè)務經營方針有投票表決權;有權按投資比例分享公司收入;對公司發(fā)行的新股票,現持股股東有優(yōu)先按比例分享的購買權;股東有權了解公司的財務和業(yè)務狀況;股東有權自由轉讓股票;股東可以委托他人代理投股;公司解散或歇業(yè),必須由董事會建議,經股東大會3/4的票數通過始可有效,股東有權處理剩余財產;股東有選舉董事和分享分紅的權利。股東權利的大小取決于所持股票的種類(分優(yōu)先股和普通股)和數量。
[壟斷組織]
壟斷組織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集中的基礎上產生的。由于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生產社會化和生產集中的發(fā)展程度不同,資本主義大型企業(yè)之間互相勾結或聯合的程度和具體目的也不一樣,因而壟斷組織便有各種不同的形式??ㄌ貭?、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主要的四種組織形式。19世紀60—70年代初是萌芽時期,7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廣泛發(fā)展還不穩(wěn)定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最后形成時期。
卡特爾(cartel的音譯,原意是同盟或協定),1857年第一個卡特爾出現在德國,是最早出現的也是最簡單的形式,它是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yè),通過簽訂關于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生產規(guī)模等協定而建立的。類型主要有四種:劃分銷售市場的、統一價格的、規(guī)定生產規(guī)模的和分配利潤的。參加的企業(yè)是獨立的,具有不穩(wěn)定性和不持久性,主要活動通常限于流通領域。
辛迪加(syndicate的音譯,原意是“組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的,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少數大企業(yè)通過簽訂關于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而建立起來的。德國的許多辛迪加是從卡特爾發(fā)展而來。參加的企業(yè)其商品銷售、原料購買都必須由總辦事處統一辦理。參加的企業(yè)在生產還保持獨立性,但在商業(yè)上則完全受制于總辦事處。同卡特爾比相對較穩(wěn)定。
托拉斯(trust的音譯),是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之一,是由若干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yè)或產品有密切聯系的大企業(yè)互相聯合而組成的壟斷組織。在托拉斯內,一切有關生產、銷售和財務等業(yè)務,均由托拉斯理事會統一處理,而原來的企業(yè)則成為托拉斯的股東。參加托拉斯的企業(yè)既失去商業(yè)上的獨立性,也失去生產上和法律上的獨立性,參加者只有通過擁有大量股票來取得對托拉斯的控制權。托拉斯的類型主要有:以金融控制為基礎組成;以企業(yè)完全合并為基礎組成。1881年美國出現第一個托拉斯,1904年美國各經濟部門有托拉斯440個,資本達204億美元。1910年托拉斯在美國一些工業(yè)部門的生產中占的比例為:紡織工業(yè)的50%,玻璃制造業(yè)的54%,棉布印染業(yè)的60%,食品制造業(yè)的60%,釀酒業(yè)的72%,金屬工業(yè)(不包括鋼鐵)的77%,化學工業(yè)的81%,鋼鐵工業(yè)的84%。
康采恩(konzern的音譯,原意為多種企業(yè)集團)是由不同經濟部門的許多大企業(yè)聯合組成的。參加康采恩的可是單個企業(yè),也可是企業(yè)集團,其中最大的銀行或企業(yè)是這個龐大復雜組織的核心。
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的經濟實力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與亞非拉落后國家和地區(qū)的差距增大;壟斷加劇了對市場的爭奪,西方大國的壟斷資本集團大規(guī)模向海外擴張,尋求和擴大投資場所,掀起了瓜分世界高潮,引發(fā)了列強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爭。
[日俄戰(zhàn)爭]
日俄戰(zhàn)爭是1904—1905年(清光緒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俄兩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以中國為主戰(zhàn)場的一場帝國主義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后俄法德三國干涉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之后俄國又取得在中國東北修建鐵路的特權,強租旅順大連,日本伺機報復。1902年英日同盟成立。1904年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派海軍偷襲停泊在旅順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艦隊,并擊沉朝鮮仁川的俄國軍艦。2月10日兩國同時宣戰(zhàn)。5月日軍取得對俄作戰(zhàn)的陸上第一次勝利。8月日本海軍在旅順港摧毀俄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奪得黃海、日本海的制海權。1905年1月1日旅順守軍投降。5月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同日本聯合艦隊進行大規(guī)模海戰(zhàn),俄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俄國海陸軍接連失敗,國內政局不穩(wěn),日本傷亡太大,雙方都無力再戰(zhàn),在美國的調停下,開始議和。9月5日簽訂《樸茨茅斯和約》,規(guī)定:俄國承認日本得以“監(jiān)理”名義處置朝鮮事務,俄國將旅順大連租借地及該租借地內的一切權益、公產等轉給日本;將長春至旅順間的鐵路連同支路、權利、煤礦等無償轉讓給日本;將庫頁島南部及附近島嶼割讓給日本。另外在附約中雙方規(guī)定在東北各自的鐵路線內每公里駐護路兵15名。自此中國東北成為日俄兩國勢力范圍。
[美西戰(zhàn)爭]
美西戰(zhàn)爭,是美國為奪取西班牙殖民地而發(fā)動的一場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美國要求擴大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走上向外擴張和爭取世界霸權的道路。在美國對外擴張的目標中,古巴具有突出地位。美國在古巴投資達5000萬美元,控制蔗糖、采礦等重要經濟部門。美古貿易總額每年約1億美元,超過西班牙與古巴之間的貿易額。此外,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qū),美國還想從西班牙手中奪取菲律賓,并以此作為據點,參與掠奪中國。1895年2月,古巴爆發(fā)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大起義。西班牙殖民當局進行血腥鎮(zhèn)壓。美國趁機制造輿論,加強戰(zhàn)爭宣傳。1898年2月8日,《新聞報》刊載了西班牙駐美公使D.德洛梅的一封私人信件,信中把美國總統W.麥金萊說成是一個“軟弱而嘩眾取寵的人”,美國輿論嘩然,導致德洛梅去職。接著美國派往哈瓦那保護僑民的“緬因”號于2月15日在該港爆炸沉沒。這成為美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借口。4月25日正式宣戰(zhàn)。5月1日美國亞洲艦隊在馬尼拉灣內摧毀西班牙艦隊,并占領馬尼拉。6月在古巴登陸。在美國軍隊和當地起義軍的打擊下,西班牙乞和,12月10日簽訂和約。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取得波多黎各和關島等殖民地,還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取得菲律賓的宗主權;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在古巴政府建立前由美國占領,但戰(zhàn)后美國并不撤軍,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規(guī)定古巴未經美國允許,不得與外國簽訂條約或借款。美國有權在古巴修建軍港,租借煤站及軍事基地等。美西戰(zhàn)爭期間,美國趁機兼并夏威夷群島,并占領具有軍事價值的威克島。通過這次戰(zhàn)爭,美國大大加強了它在加勒比海和遠東太平洋地區(qū)的軍事和經濟政治地位,為進一步擴大對拉丁美洲和中國的侵略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進一步閱讀建議
錢乘旦、許潔明著:《英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英]赫喬韋爾斯著,吳文藻等譯:《世界史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德尼茲加亞爾、貝爾納代特德尚著,蔡鴻濱、桂裕芳譯:《歐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美]金德爾伯格著,高祖貴譯:《世界經濟霸權:1500--1990》,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齊濤主編:《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姚介厚、李鵬程、楊深著《西歐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陳樂民、周弘著:《歐洲文明的進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
[美]亨德里克房龍著,劉海譯:《人類的故事》,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美]塞埃莫里森著,陳太先、陳禮仁譯:《哥倫布傳》,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馬世力主編:《世界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梁赤民譯:《全球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
[法]保爾芒圖著:《十八世紀產業(yè)革命——英國近代大工業(yè)初期概況》,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英]克拉潘著:《現代英國經濟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丁建弘著:《德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呂一民著:《法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工業(yè)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錢乘旦著:《第一個工業(yè)化社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劉緒貽、楊生茂主編:《美國通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植柑主編:《20世紀世界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丁建弘主編:《發(fā)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資中筠、陳樂民著:《冷眼向洋百年啟示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