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4-12第2課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高中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高中教案的內容具體要怎樣寫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第2課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2課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1915年,馬丁路德發(fā)表了“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稱義”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1524年德國爆發(fā)了閔采爾領導的農民起義;“教隨國定”的原則通過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過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會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沖擊和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統(tǒng)治地位,影響巨大;
2、過程與方法:
(1)問題探究:指導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規(guī)律分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2)歷史比較:輔導學生查找資料,分析比較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會說教的不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
(2)通過對馬丁路德大無畏、勇為天下者先的戰(zhàn)斗精神和品質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wèi)真理的優(yōu)秀品質。
重點: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實質。
難點: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和實質。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會背景、主要內容和對天主教會統(tǒng)治的沖擊。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是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一場政治運動,他的改革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課涉及的宗教問題理論性較強,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建議教師精講一些概念,如贖罪券、“因信稱義”、“教隨國定”、新教等,并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實質,為下一課理解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打下基礎。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法來導入:
師:中世紀西歐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駕于王權之上。
師:早期宗教改革發(fā)生在哪些國家?
生1:英國,如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
生2:捷克,如胡司對教會的批評。
教師總結說明: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tǒng)治工具,也是西歐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駕于王權之上,是西歐各國實現(xiàn)政治統(tǒng)一的障礙;經濟上,教會的專橫、腐敗、對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各國都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師:宗教改革開始于哪個國家呢?為什么?
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講授新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九十五條論綱”:
1、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fā)展(根本原因):
15~16世紀,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yè)都有顯著發(fā)展,雖然封建經濟仍占統(tǒng)治地位,但在礦冶、制革等手工業(yè)部門中也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商業(yè)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意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經營對外貿易。但是,德意志的經濟發(fā)展遠遠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據(jù),德意志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國內市場,沒有一個城市成為德意志的工商業(yè)中心,對內貿易少于對外貿易。經濟的分散又影響了政治上的統(tǒng)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國的勒索和搜刮。從公元11世紀開始,羅馬教皇和西歐封建世俗王權之間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激烈斗爭。隨著法國、英國、西班牙等統(tǒng)一民族國家的形成,盛極一時的羅馬教皇勢力在這些國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國和意大利仍然由羅馬教會牢牢控制。這種情況下,教皇將原本由整個西歐承擔的經濟重負全部轉移到德國和意大利兩國人民的身上。
(2)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經濟上,教會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jù)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許多高級教士本身就是擁有領地的封建貴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軟弱,加強了對德意志的掠奪。這一時期德意志的白銀產量很高,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qū),素有“教皇的乳?!敝Q。這種搜刮,既不利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不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財政收入。而教廷從德意志榨取的財富,歸根到底都來自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惡化了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羅馬教廷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維持其分裂割據(jù)局面。
因此,經濟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統(tǒng)一,而政治不統(tǒng)一又影響經濟發(fā)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和羅馬教廷的矛盾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天主教會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普遍憎恨。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3)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觀原因):
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父母是農民,父親翰斯路德(Hans)是一位非常特別且不易認識的人,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鄉(xiāng)之中,被人藐視、厭棄。所以,有人傳說謂馬丁路德是一個惡魔和一位婦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馬丁路德工作成功時,許多人仍以此話來攻擊他。
青年時代的路德,系統(tǒng)地學習了天主教神學,研讀了圣經,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羅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朽糜爛,使他對教會的說教越來越感到懷疑,萌發(fā)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馬丁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維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長和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他利用大學的圖書館潛心研讀《圣經》,從《圣經》中悟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經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立志要通過改革,實現(xiàn)民族復興。
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中,有一段對路德的最著名的評論,海涅寫道,路德“在我們的歷史上不僅是最偉大的,也是德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國人的所有優(yōu)點和弱點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結合在一起”?!八沁@個時代的喉舌和刀劍?!粋€冷靜的有學問的詞語制造者和一個有靈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嘔心瀝血地工作、來研究他的費勁的教義上的特點,而在晚上他則拿起長笛,凝視天空的星星,把樂曲和對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風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顯著的。
2、開始的標志:馬丁路德發(fā)表“九十五條論綱”:
(1)原因:教皇出售贖罪券
正當路德熱心宣傳他的新見解時,教皇利奧十世以修繕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為名,派教廷大員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贖罪券聚斂資財。這成了宗教改革導火線。
天主教認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寵愛,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贖罪,才能獲得“免罪罰”。因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勞無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們的多余功勞,形成了教會的“功勞寶庫”。個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補罪,教會可以從功勞寶庫中取而贈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對教徒施行“大赦”。14世紀以來,這類“免罪罰”的方式,逐漸演變成出售贖罪券的方式來進行。當時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柜,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
(2)內容: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以驚人的勇氣在維登堡教堂門上貼出了《關于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簡稱“九十五條論綱”,其內容有:
①當錢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shù)挠罹蜁黾樱?/p>
②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愆的赦免;
③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
(3)影響: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是新教的宗教改革運動之始。
路德提出論綱的時候,并沒有公開反對教皇,也沒有想到要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改革運動,但實際上論綱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所以,論綱尤如“放出閃電”傳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廣泛討論,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接著在西歐引起強烈的反響。
部分諸侯也支持路德,羅馬教廷對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詔書,勒令路德在60天之內悔過自新,否則將開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對威逼利誘毫不動搖,在擁護者的贊美聲中把教皇的詔書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國會議上他據(jù)理力爭,毫不讓步。他聲稱“我堅持己見,決無反悔!”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充分表達了當時德意志人民要求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也極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歐各國的人民,他們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說由路德點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歐各國已成燎原之勢。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fā)的原因
1)經濟因素: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需要國家統(tǒng)一,天主教會阻撓德國統(tǒng)一。
2)政治因素:德國各階層對教會普遍不滿,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也需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
3)現(xiàn)實因素:德國每年要向羅馬教廷交納大量苛捐雜稅,德國成為“教皇的奶?!薄?/p>
4)思想因素:人文主義的熏陶。
5)導火線:“贖罪券”的兜售
(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1、依據(jù):1520年馬丁路德連續(xù)發(fā)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一系列文章,系統(tǒng)的闡發(fā)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
2、內容:
①“因信稱義”(理論基礎):
中世紀教會力圖壟斷拯救靈魂的權力。它提出上帝不與有罪之人交往,人要獲救必須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教皇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掌管著拯救靈魂的大權,教會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閱讀《圣經》,惟有教皇才有解釋《圣經》的權力。
馬丁路德神學思想強調“因信稱義”:靈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要想稱“義”,即靈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會規(guī)條,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積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個人對上帝的信仰。他認為一個人應該通過虔誠的信仰來獲得免罪,達到“靈魂得救”,而虔誠的信仰來自崇敬上帝和對于《圣經》的心領神會;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須通過教會和教士的媒介;否認需要履行種種“圣禮”,即教會規(guī)定的一套繁縟的禮拜儀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會輸贈等“善行”,來實現(xiàn)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張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七項圣禮中只剩洗禮、圣餐兩項。這樣,曾經是人類救贖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會、教律,面對信仰的權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這在當時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張。他的主張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原始積累的需要。
②《圣經》是人們信仰惟一的神圣權威:
既然“信仰耶穌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這種信仰呢?馬丁路德認為信仰的惟一依據(jù)是《圣經》,每個教徒都應該閱讀《圣經》,并完全可以對《圣經》的含義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和理解,這是一種信仰自由的權利。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會作為中介。這種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將《圣經》由希臘文和希伯來文譯成德文。德文《圣經》的出版發(fā)行,不僅使人們何以直接領悟上帝的語言,而且還在被方言分開的德意志各邦地區(qū)規(guī)定了一種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運用的語言,為德國語言和文字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海涅認為馬丁路德對《圣經》的翻譯是“創(chuàng)造了德語”。他的翻譯為人民提供了對抗天主教會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他譯的《圣經》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fā)展,這種統(tǒng)一的語言成為聯(lián)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紐帶。
教師在講解這一內容時,可結合必修Ⅲ提及的我國活字印刷術點明:由于圣經一直以來都被羅馬教會所把持,而且只有拉丁文本,所以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閱讀,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馬丁路德開始著手將圣經翻譯成德文。這個時候,剛剛實現(xiàn)的古騰堡活字印刷技術給德文版圣經的發(fā)行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幫助,使得圣經的大量印刷和發(fā)行成為可能。
③世俗統(tǒng)治者的權力應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建立本民族教會:
1520年8月,他發(fā)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在信中痛斥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專橫、掠奪,主張君權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企圖以民族的世俗權威取代凌駕于國家之上的神權。他認為基督教貴族“應該發(fā)號施令,從此不準任何俸祿再落入羅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從羅馬領受,所有的教士職位都應該脫離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復地方主教的職權”。他另召把教會的土地收歸國有,不向羅馬輸送錢財。這些內容的實質是使德意志民族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
小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1)“因信稱義”: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羅馬天主教會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據(jù)是《圣經》:否定天主教會神學說教的壟斷地位;
3)信徒皆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會作為上帝代言人的特權地位;體現(xiàn)了資產階級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儉教會,否定了教會的奢侈腐化,符合資產階級資本原始積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會,否定了教權高于王權,有利于建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符合資產階級追求國家統(tǒng)一、強化王權的政治要求。
(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1、掀起了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如閔采爾起義。
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一系列舉動,固然得到廣泛擁護,但是不同的階級和集團卻是根據(jù)其不同的利益來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級教士、部分諸侯和掌權的城市貴族反對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勢力當中很快就分裂為兩個集團。以路德為代表的溫和派倡議建立新的教會,主張教會脫離羅馬控制,取消復雜、森嚴的教階制,取消繁縟的禮拜儀式,把教會土地收歸國有。但路德反對暴力,主張和平發(fā)展,消極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張,不包含社會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業(yè)者、商人、工場主、小貴族和部分諸侯的利益。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改革,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的要求。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閔采爾領導農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輪宗教改革。閔采爾也主張信仰得救,但他認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號召用暴力手段實現(xiàn)社會變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國”。1524~1526年,德意志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戰(zhàn)爭。戰(zhàn)爭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區(qū),全國大約有2/3的農民參加了斗爭。在農民戰(zhàn)爭中,教會的寺院、教堂被搗毀,教會財產流失,教士的威信掃地,農民戰(zhàn)爭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的統(tǒng)治地位。馬丁路德明確反對農民戰(zhàn)爭,要求人民服從政府。諸侯是唯一從農民戰(zhàn)爭失敗中得到好處的集團,他們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并奪取了天主教會的財產,在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權勢都大大加強,德國的分裂割據(jù)狀態(tài)更加加劇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東北部的薩克森、普魯士等地的諸侯國成為路德派新教國家,并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財產,同天主教諸侯抗衡。信奉新教、舊教的各諸侯國發(fā)生了多次戰(zhàn)爭。1555年,經過長期戰(zhàn)爭,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條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即各諸侯國有權決定自己臣民的信仰。從此,路德創(chuàng)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廣大地區(qū)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傳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區(qū)。
3、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馬丁路德首先確立了與羅馬教廷說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嚴重沖擊了羅馬教廷的神權統(tǒng)治?;浇淌澜绯霈F(xiàn)了分裂,出現(xiàn)了更加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和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新教。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還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發(fā)生在德國的這場改革很快波及了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先后創(chuàng)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結構如下圖所示:
新教與天主教(舊教)的差異
宗教改革運動后,從天主教中產生出新教,它在諸多方面與天主教(舊教)有所差異,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在經典方面,新教認為,《圣經》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權威,而天主教則認為《圣經》只有通過羅馬教廷的解釋才能成為教徒的最高權威。
(2)在教義方面,新教不承認沒有《圣經》根據(jù)的天主教傳統(tǒng)教義——瑪利亞、煉獄說,而天主教則主張瑪利亞為天主教之母和煉獄之說;新教主張“因信稱義”,信徒靠信仰與上帝直接交通,無須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張要破除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永無謬誤,開展革新,而天主教則要維護教皇絕對的傳統(tǒng)權威和領導地位,保持原有的舊東西。
(3)在教規(guī)方面,新教無嚴格的教規(guī)制度,其活動方式較為靈活、開放,與各方面接觸和對話;而天主教則有嚴格的教規(guī)制度,其活動方式較為保守。
(4)在儀式方面:①舉行儀式時,新教教士在衣著裝扮上不強調一律,比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帶,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裝(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裝)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則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②祈禱時,新教使用地方語言,而天主教則在長期內只能使用拉丁語言,現(xiàn)在偶爾也使用地方語言;③新教主張簡化繁縟的宗教禮儀——7件圣事。洗禮時,新教采用點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則采用注水式;④新教主張主教、牧師都可以結婚,反對獨身;而天主教則規(guī)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結婚,必須“守貞潔”,終身不娶。
(5)在節(jié)日方面,新教只過圣誕節(jié)和復活節(jié);而天主教則要過4大瞻禮——耶穌圣誕瞻禮、耶穌復活瞻禮、圣神降臨瞻禮、圣母升天瞻禮。
(6)在教階制方面,新教一般無教階制,但少數(shù)派別如圣公會等保留有某些簡化的教階制;而天主教則有教階,主要分三個等級:教皇、主教和神父。
(7)在組織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沒有統(tǒng)一的教會中心,教會組織是分散的,各自為教;而天主教則有統(tǒng)一的教會中心和統(tǒng)一的領導。
(8)在教堂式樣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樣很一般化,內部裝飾極為簡單,臺上只掛一個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羅馬式或哥特式),內部布置得格外華麗和莊嚴,臺上懸掛有圣母像,墻的兩側掛有耶穌受難像。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當時,歐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斗爭都以宗教“異端”的形式出現(xiàn),請思考一下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何在?
參考答案提示: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權高于王權;教會的統(tǒng)治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一個人從生到死,深受教會的束縛;處于工場手工業(yè)資本主義發(fā)展早期的資產階級本身的力量比較弱小,無力通過大規(guī)模的革命手段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本課測評:
1、簡述中世紀天主教對西歐的統(tǒng)治。
參考答案提示: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tǒng)神權統(tǒng)治。經濟上,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思想文化上,壟斷了文化、教育、藝術等意識形態(tài);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
2、簡述“異端”思想的歷史作用。
參考答案提示:宗教“異端”思想,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tǒng)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zhàn),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fā)展工商業(yè)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學習延伸:
閱讀上述材料,分析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6世紀的天主教是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羅馬天主教會是維護西歐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給封建制度繞上了神圣的靈光;教階制度具體體現(xiàn)了封建的等級制度;教會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進社會的進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會又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和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相關閱讀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導學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qū)李林中學2014高中歷史第14課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導學案新人教版選修1
1、課前導學
課標要求
1、認識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發(fā)表的意義
2、知道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
3、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4、通過馬丁.路德改革理解其給德意志乃至歐洲帶來的重大影響
一、“九十五條論綱”
1、根本原因:16世紀初,_________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
2、主要原因: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即干預德意志政治,又通過各種方式__________。
3、主觀原因:馬丁.路德受思想影響。
4、導火線: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_____。
5、表現(xiàn):1517年10月,______發(fā)表“______”,批判教皇的無恥行為。
6、影響:揭開了________的序幕。
二、主要內容
1、因信稱義:是改革的理論基礎。主張只有______才能獲得上的的拯救。
2、教義:堅持《_____________》是人們唯一信仰的圣神權威,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__________的。
3、宗教儀式:簡化_____,_______也可以結婚生子。
4、世俗權力:強調的權力應高于并支配;德意志應當建立_______。
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1、引發(fā)了_________領導的農民起義;掀起了反對________的風潮。
2、把《圣經》譯成德文有利于________的拓展,也促進了德意志___________的發(fā)展。
3、1555年,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_____________取得了合法地位.
4、對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2、課堂識真
1、有關中世紀天主教會在歐洲所處地位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在歐洲占據(jù)支配地位B、王權凌駕于教權之上
C、在社會生活方面其影響無處不D、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
2、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落后性表現(xiàn)在()
①禁錮人性的教義教規(guī)②教會的腐化、墮落③利用宗教裁判所迫害宗教“異端”④宣揚信仰得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
A、歐洲民族國家的成長B、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C、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D、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4、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
A、馬丁路德發(fā)表“九十五條論綱”反對教皇出售贖罪券
B、德國的分裂割據(jù)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C、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會阻撓德國統(tǒng)一
5、日內瓦之所以被稱為“新教的羅馬”,主要是因為()
A、卡爾文主張“先定論”
B、卡爾文教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在歐洲許多地區(qū)得到廣泛傳播
C、卡爾文倡導《圣經》是最高權威
D、卡爾文在日內瓦建立了神權共和國
6.在“九十五條論綱”中,馬丁路德認為:
A.人人都能與上帝直接溝通B.國家權力為神所授,至高無上
C.人們靠內心的虔誠懺悔就能夠獲得上帝的赦免
D.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變壞,只要堅持苦心修練就能獲得上帝赦免
7.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因信稱義”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宗教儀式應當盡量簡化以減輕教徒的負擔
B.通過外在的苦修與事功同樣可以得到上帝的寬恕和拯救
C.《圣經》是唯一的信仰權威
D.教士只不過是教徒們推選出的公仆,他們應該為教徒服務
3、課后見功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回答“一個人發(fā)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加爾文這一主張在當時有何現(xiàn)實意義?
(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加爾文是怎樣批判“財富”的?由此他提出了怎樣的主張?
(3)從上述材料看,加爾文的主張代表了哪一階級的要求?
4、拾遺補缺(學習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間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問教廷樞密大臣:“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懲罰?”他悠然回答說:“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寧愿讓他們活著出錢?!?/p>
材料二:贖罪券販子的赦罪詞:“首先赦免受教士責難的人,無論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次赦免犯罪.犯規(guī)或過分無節(jié)制的人,不論他的過錯多大。……只要是羅馬教會之匙所達之處,我都可以赦免你該在煉獄接受的懲罰。”
材料三:“教皇沒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權力,他只能赦免憑自己的權力或教會法加于人們的懲罰?!薄八麄儭f什么當錢柜中的銀幣叮當作響,煉獄中的靈魂即會應聲飛入天堂。顯然,當錢幣在錢柜中叮當作響,增加的只是貪婪和利己之心?!薄罢嬲\悔過的基督徒,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能夠獲得全面免除罪罰的權利?!?/p>
—“九十五條論綱”
請回答:據(jù)以上材料,說明宗教改革爆發(fā)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馬丁路德的主張與天主教會區(qū)別。
參考答案(第14課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課前導學略
2、課堂識真
1-7BABABCB
3、課后見功
8、答案:(1)上帝的恩賜。為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生活提供了神學依據(jù)和宗教動力。
(2)天主教會。他認為財富是蒙上帝恩賜的人獲得成功的標志。他主張選民要以奮斗精神取得事業(yè)的成功,并且具有節(jié)制、忍耐、儉樸、誠實、守信、謙遜等高尚美德。
(3)新興資產階級。
5、拓展空間
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售贖罪券。
區(qū)別:馬丁.路德主張“因信稱義”,即通過內心信仰,虔誠直接地與上帝溝通以獲得上帝赦免,
而天主教會主張教徒通過購買贖罪券由教皇免除罪過。
高二歷史知識點整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高二歷史知識點整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高二歷史知識點整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高中歷史是一門文科類的學科,因此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記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大家的歷史學習水平,為了幫助大家掌握好高二歷史知識點,下面為大家?guī)砀叨v史知識點-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希望大家能夠認真閱讀。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原因
1、根本原因:15~16世紀,德意志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
2、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神權統(tǒng)治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導火線: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內容
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稱義”
2、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唯一依據(jù)是《圣經》
反映了正在興起的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并主張神甫可以娶妻
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進行資本原始積累
5、俗權高于教權,并最終支配教權
6、建立本民族(德)教會
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要求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影響
1、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
2、使德國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形成了一種新教路德宗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fā)展
4、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高二歷史知識點-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為大家?guī)磉^了,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高二歷史知識點的記憶,這樣才能熟練的運用知識點進行做答,從而取得好的歷史成績。
第9課歐洲的宗教改革
第9課歐洲的宗教改革
課標要求:
本學習專題共有3個方面的學習內容:
(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分析使學生對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有全面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教師講述,學生總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的學習和對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學生可以認識到思想文化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和意義,認識到思想文化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培養(yǎng)起學習、吸收先進文化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瑞士日內瓦加爾文宗教改革
英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教學難點:宗教改革的影響。
課堂類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必修三中已學過宗教改革,復習舊知識提問: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生總結表格。
背景天主教的神權統(tǒng)治原因1、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和封建王權爭奪勢力,以征服“異教徒”組織“十字軍東征”
2、加之歐洲封建王權衰落,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jù)了支配地位。
表現(xiàn)經濟方面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占據(jù)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眾征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等方式搜刮錢財
政治方面教皇鼓吹教權高于王權,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
思想文化領域壟斷教育、思想、文化和輿論機構,成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會生活方面影響無處不在。
影響教會本身就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它是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天主教的神權統(tǒng)治已成為中世紀歐洲發(fā)展的巨大障礙
宗教“異端”運動的原因中世紀時,由于天主教會的專斷,人們就開始了反封建斗爭。
形式宗教“異端”(與天主教會說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事件起源:12世紀后期法國南部的“異端”運動
高潮:14~15世紀的英國人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捷克人胡司對教會的批判。
主要觀點1、認為現(xiàn)存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和羅馬教會都是魔鬼創(chuàng)造的
2、揭露了教會的虛偽與腐化
3、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
4、沒收教會的財產;
5《圣經》是高于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
6、教權服從于世俗的權力
7、用民族語言傳教
作用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tǒng)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zhàn),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fā)展工商業(yè)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向近代過渡的西歐(社會根源)(經濟上)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原因:生產力的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商品經濟的繁榮,開始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的開辟。伴隨著西歐各國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西歐資本主義發(fā)展起來
影響: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對封建教會的束縛。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教會
(政治上)民族國家發(fā)展原因: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對教會和封建地主的特權地位,強烈要求分享政治權利。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參與海外競爭。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實現(xiàn)富國強兵
影響:獨立于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就成為中央集權發(fā)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zhàn)
(思想文化)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原因,指導思想、內容、開始國、代表人物、代表作。
影響: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開始對天主教會的統(tǒng)治形成強大沖擊
時間16世紀
主要事件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瑞士日內瓦加爾文宗教改革
英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影響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tǒng)治,它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經濟上: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guī)范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fā)展了人文主義。
2、幫助新教徒閱讀《圣經》,發(fā)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3、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尼、英資產階級革命
目的建立適應于民族國家發(fā)展的“民族教會”或適應于資產階級興起需要的“廉價教會”。
實質是一場西歐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教會的政治運動
為什么西歐早期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統(tǒng)的神權統(tǒng)治格局決定的。在當時,天主教神權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著各國封建政治的重要權力,還是壟斷了整個思想文化與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人們思想和行動都受到天主教會的嚴格控制,新興資產階級還找不到更為先進的思想武器來批判封建主義同時,為了將具有濃厚宗教信仰的民眾發(fā)動起來,也需要為這一斗爭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當時歐洲資本主義還不很發(fā)達,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在反封建斗爭中,他們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無力通過大規(guī)模的革命手段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加爾文教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主張建立民主的教會,這些思想和資產階級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原因1、根本原因:15~16世紀,德意志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
2、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神權統(tǒng)治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導火線: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目的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
時間1517年開始
經過1、開始:“九十五條論綱”
時間:1517年
內容: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行的赦免
實行當錢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shù)挠罹蜁黾?/p>
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
意義:揭開了宗教改革開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
2、1520年馬丁路德發(fā)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提出其改革主張
內容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稱義”
2、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據(jù)是《圣經》反映了正在興起的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進行資本原始積累
5、俗權高于教權,并最終支配教權
6、建立本民族教會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要求
影響1、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
2、使德國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形成了一種新教路德宗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fā)展
4、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比較加爾文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的異同
相同:都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不同之處是:
(1)路德的神學關懷中人是出發(fā)點和目的,而加爾文的神學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發(fā)點和目的
(2)路德宣稱教徒“因信稱義”,十分強調在精神領域里個人信仰在獲救中的決定性作用,而加爾文也宣稱“先定說”,認為上帝預先的揀選才真正是決定一切的基礎。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賦予了神圣性。加爾文則使得現(xiàn)實的經濟活動也獲得了神圣性
(4)加爾文的主張更為激進,其更激進之處表現(xiàn)在建立民主教會和嚴厲排斥異己,以及主張國家的民主化與共和化上。加爾文的主張更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影響到歐洲的大部分地區(qū),特別對法國和英國的歷史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加爾文宗教改革
背景1、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2、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
時間1536年開始
內容1、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
2、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3、核心: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
4、主張發(fā)財致富
5、主張自由、平等,個人主義
6、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具有簡樸、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反映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為資產階級發(fā)財致富作辯護
7、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
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使教會組織和國家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更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
作用1、打擊了天主教會的勢力
2、凈化了社會風氣
3、有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
4、主張更為激進,其更激進之處表現(xiàn)在建立民主教會和嚴厲排斥異己,以及主張國家的民主化與共和化上。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
5、國際性影響廣泛,日內瓦也由此成為“新教的羅馬”
局限鎮(zhèn)壓異端,判處異端死刑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1、資本主義發(fā)展,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
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
3、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
發(fā)起者國王亨利八世
時間1532年開始,1534年國會通過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性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
動機建立作為王權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加強統(tǒng)治
導火線亨利八世離婚案實質反映了王權和教權的斗爭
內容1、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和經濟上與羅馬教廷的關系
2、規(guī)定國王為英國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召開教會、審查教規(guī)的權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階制度,教義和儀式
4、沒收修道院財產歸王室所有。
特點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動,自上而下地展開,國王在改革中成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有權任免教職和決定教義。亨利八世成為英國第一位國教最高首腦的國王;
2、沒有觸動天主教的教義和儀式,英國國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
影響1、擺脫了羅馬教權的桎梏,鞏固了日益強大的王權,
2、使英國基督教成為英國國教,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
3、天主教會被剝奪的大多財產落到新興資產階級手里,有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
4、比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學思想方面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不利于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后出現(xiàn)清教運動。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區(qū)別
相同點
(1)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fā)展的歷史年代;
(2)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并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
(3)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yǎng)料,人文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馬丁路德從《羅馬書》中采用“因信稱義”信條并將之引申為“唯信稱義”;
(4)兩個運動在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tǒng)治者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是得到薩克森選侯的保護,英國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領導下展開的。
以上這些相同點說明兩者之間存在順向關系,它們在同一時代的社會矛盾推動下,互為條件、互相影響地發(fā)展起來
不同點
(1)在人的問題上,前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后者卻強調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為中心;
(2)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文藝復興是一個信仰與思想自由的運動,一開始就容忍了異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個為了自由的運動,各種形式的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來取代教皇的權威
(3)從核心內容上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宣揚資產階級人文主義世界觀,肯定人性,反對神權,以把人從神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為最終目的;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主張“信仰得救”和簡化宗教儀式,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終還承認神的存在。
(4)從形式上看:文藝復興是在“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揚資產階級世界觀;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5)從實質和影響看: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不僅是思想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以羅馬天主教會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運動,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開辟了道路。
歐洲宗教改革2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歐洲宗教改革2》,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歐洲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對歐洲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
2、結合中世紀后期天主教會成為歐洲歷史發(fā)展障礙的相關史實,認識歐洲宗教改革必要性。
3、通過探究“異端”一詞的內涵,理解寬容在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性。
4、認識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發(fā)表的意義。
5、知道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及影響,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6、理解卡爾文“先定論”宗教思想的內涵和意義;了解卡爾文日內瓦教會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7、了解英國宗教改革的原因、內容及對英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8、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贖罪券、宗教“異端”、“九十五條論綱”、“因信稱義”、先定論、英國國教
一、“神圣的中心組織”——天主教
1、11世紀末,天主教會內部進行了改革,首先建立了不受世俗勢力影響的__________制度;12世紀初又獲得對歐洲各地主教的__________,12世紀末,迫使英、法、德等國的________臣服于教會的權威;同時還組織________對近東地區(qū)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進一步增強了教皇的實力,提高了________的威望。
2、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控制了大量土地,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剝削方式,實際上成為歐洲最大的____________。
3、中世紀天主教的落后性首先表現(xiàn)在教會宣揚的____________的教義教規(guī)上。中世紀晚期,天主教會日漸墮落。首先,教會成為特殊利益群體,加緊了對人們____________的控制;其次教士生活____________,道德敗壞;最后,教會____________。
為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天主教對不符合傳統(tǒng)教義的思想斥之為“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迫害傳播之人。
4、____________的增長和____________的興起對凌駕于民族、國家之上的天主教會形成威脅;教會的__________引起了社會的各界的反對;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所宣揚的人本主義思想,為人們挑戰(zhàn)天主教權威提供了思想資源;______________的產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xiàn),導致天主教所宣傳的那套陳舊的思想不再適應現(xiàn)實的需要。
二、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運動首先發(fā)生于德國,政治上_______________,15世紀末德國開始出現(xiàn)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的要求,德國成為一個一觸即發(fā)的火藥桶。1517年教皇特使到德國兜售________,馬丁路德公布《__________》,反對這一事件,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個人信仰不是尊崇教皇和教會組織,而是崇拜____________;馬丁路德進一步提出“_________”的思想;之后又提出要建立一個______的教會;主張建立_____________教會。1555年德皇被迫簽訂___________,標志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內瓦宗教改革的領袖是_______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__,主張建立_________。這一教派在___________的地區(qū)和國家得到廣泛傳播。
4、1534年,英國議會通過_____________,宣布_________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凡與國家法律抵觸的教規(guī)____________。從此,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斷絕關系,英國民族教會產生。
5、宗教改革是________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有助于人們的___________。新教為早期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思想武器;宗教改革還為資產階級_________________;改革催生了獨立于羅馬教廷的______________;改革使大量教會財產轉到________手中,促進了歐洲___________的發(fā)展。
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分析:
歐洲宗教改革首先從德國開始,逐漸在歐洲擴展,概括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要把德國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和英國宗教改革的內容加以綜合和提煉,對于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可以從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個方面加以概括。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問教廷樞密大臣:“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懲罰?”他悠然回答說:“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寧愿讓他們活著出錢。”
材料二贖罪券販子的赦罪辭:“首先赦免受教士責難的人,無論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次赦免犯罪、犯規(guī)或過分無節(jié)制的人,不論他的過錯多大?!灰橇_馬教會之匙所達之處,我都可以赦免你該在煉獄接受的懲罰。”
材料三“教皇沒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權力,他只能憑自己的權力或教會法加于人們的懲罰。”
“他們……說什么當錢柜中的銀幣丁當作響,煉獄中的靈魂即會應聲飛入天堂。顯然,當錢幣在錢柜中丁當作響,增加的只是貪婪和利己之心?!?br> “真誠悔過的基督徒,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能夠獲得全面免除罪罰的權利?!?br> ——“九十五條論綱”
請回答:
⑴說明宗教改革爆發(fā)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馬丁路德的主張與天主教會的區(qū)別。⑵說明《九十五條論綱》的發(fā)表有何重要意義?⑶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什么?2、概括總結歐洲宗教改革的特點。
一、選擇題
1、有關中世紀天主教會在歐洲所處地位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在歐洲占據(jù)支配地位
B、王權凌駕于教權之上
C、在社會生活方面其影響無處不在
D、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
2、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落后性表現(xiàn)在()
①禁錮人性的教義教規(guī)②教會的腐化、墮落③利用宗教裁判所迫害宗教“異端”④宣揚信仰得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
A、歐洲民族國家的成長
B、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C、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
D、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4、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
A、馬丁路德發(fā)表“九十五條論綱”反對教皇出售贖罪券
B、德國的分裂割據(jù)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C、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會阻撓德國統(tǒng)一
5、日內瓦之所以被稱為“新教的羅馬”,主要是因為()
A、卡爾文主張“先定論”
B、卡爾文教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在歐洲許多地區(qū)得到廣泛傳播
C、卡爾文倡導《圣經》是最高權威
D、卡爾文在日內瓦建立了神權共和國
二、非選擇題
6、閱讀下列材料: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個人所以發(fā)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恩賜。
——卡爾文
材料二財富本身決不象某些蠢人所想的應予斥責。這樣做就是褻瀆神明。
——卡爾文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回答“一個人發(fā)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卡爾文這一主張在當時有何現(xiàn)實意義?
(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卡爾文是怎樣批判“財富”的?由此他提出了怎樣的主張?(3)從上述材料看,卡爾文的主張代表了哪一階級的要求?
因信稱義,基督教用語。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信仰是得到救贖和在上帝面前得到義的必要條件。狹義指基督教新教尤其是路德派關于如何得救的教義。中世紀神學強調圣功是獲救的重要步驟.但后來流于形式,不重人的行為與信仰。馬丁路德從保羅致羅馬人書中的因信稱義的觀點引申出信徒可以由于信仰而直接成為義人,可以免去中世紀的繁文縟節(jié)。以此.因信稱義成為路德派的重要教義。
英國國教,英文:ChurchofEngland,英國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會。也稱英格蘭圣公會或安立甘教會。英國國教也傳播到愛爾蘭、蘇格蘭和英屬殖民地。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各國圣公會的名義教宗。1534年的《至尊法案》正式宣布國王為英教會的最高首腦,建立脫離羅馬教廷的英國國教會。1688年政變后國教會深受加爾文教影響,逐漸變成資產階級化的教會。
專題五單元練習一、選擇題(每題5分,共50分)
1、中世紀的歐洲,德國皇帝亨利四世在冰天雪地里站在教皇的門前乞求寬恕,這反映了()
A、國王需定期到教皇門前祈禱
B、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
C、教皇是最高的世俗統(tǒng)治者
D、王權與教權是統(tǒng)一的
2、宗教“異端”運動是()
A、廢除天主教會的斗爭
B、推翻封建王權的運動
C、用宗教“異端”思想進行的反封建斗爭
D、一場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
3、下列符合中世紀歐洲人民人生經歷的是()
①出生時由牧師實行洗禮②在學校中學習哥白尼的日心說,并與同學、老師一起進行相關的科學觀測和實驗③在教堂舉行結婚儀式,由神職人員主持④每周都到教堂參加宗教儀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4、被稱為“羅馬教皇的奶?!钡臍W洲國家是()
A、意大利B、英國
C、德意志D、西班牙
5、下列關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統(tǒng)治
B、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C、摧毀了德國的封建勢力
D、促進了德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
6、卡爾文說:“一個人所以發(fā)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恩賜?!敻槐旧斫^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應予以斥責,這樣做就是褻瀆神明?!辈牧现饕w現(xiàn)了()
A.卡爾文的“先定論”思想
B.卡爾文對許多國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其思想徹底否定了天主教會的作用
7、16世紀,馬丁路德、卡爾文和亨利八世相繼進行的宗教改革()
A、都把信仰得救解釋為先定論
B、改革目的完全一致
C、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
D、矛頭都對準天主教
8、馬丁路德說:“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執(zhí)行它的職務,不要加以任何阻礙。無論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傳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權力都有來管他?!痹摬牧戏从沉笋R丁路德()
A、倡導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
C、宣揚《圣經》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9、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與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內容方面的相同點是①世俗權利高于教權②使用民族語言③取消教廷的最高司法權④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義和儀式(?。?br>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10、宗教改革中產生的新教在教義方面的共同點有①信仰得救②《圣經》是最高權威
③通過教士等神職人員得救④信徒人人可以成為祭司?。ǎ?br>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③④D.①②④
二、非選擇題(共50分)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讀圖:材料二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導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體系的大分化和大組合。雖然各地、各個宗教派別有所不同,但總的說來,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國讓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組織;有形的宗教儀式崇拜,讓位于無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選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請回答:
⑴史學界有句俗語:“中世紀的歐洲是黑暗的歐洲”,請結合材料一中圖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說明。
⑵為挽救“黑暗”的歐洲,馬丁路德拉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請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貢獻。
⑶結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歐洲宗教世界呈現(xiàn)出哪些特點?宗教改革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
12、在歐洲宗教改革思想的影響下,16、17世紀英國也進行了宗教改革,據(jù)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確立的教派是什么?其實質是什么?推行改革的國王有哪些?(2)16、17世紀英國的宗教改革過程主要矛盾是怎樣變化的?試分析其原因。13、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xiàn)后,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爭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參考答案:第五專題
主要內容:
①反對羅馬教會對各國教會的控制。②反對教會占有土地,出售贖罪券。③主張“因信稱義”。④使用民族語言。⑤建立廉儉教會。
歷史作用:
①思想:否定了羅馬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早期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思想武器。②政治: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tǒng)治,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成長。③經濟: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1、⑴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區(qū)別:馬丁路德主張“因信稱義”即通過內心信仰,虔誠直接與上帝溝通獲得上帝赦免,而天主教會主張教徒通過購買贖罪券由教皇免除罪過。
⑵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⑶實質:宗教改革運動是一場在宗教外衣的掩飾下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是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2、①反對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要求擺脫羅馬教廷的束縛。②主張因信稱義,建立廉儉教會,使用民族語言。③促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民族國家的成長。④是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政治運動。
……
1—5,BABAB
6、答案:(1)上帝的恩賜。為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生活提供了神學依據(jù)和宗教動力。(2)天主教會。他認為財富是蒙上帝恩賜的人獲得成功的標志。他主張選民要以奮斗精神取得事業(yè)的成功,并且具有節(jié)制、忍耐、儉樸、誠實、守信、謙遜等高尚美德。(3)新興資產階級。
(1)天主教會利用教權聚斂財富,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們的精神世界,壓制進步思想,迫害先進人士;干涉國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會的黑暗統(tǒng)治是歐洲各種矛盾的焦點。(2)提出了“因信稱義”的主張,否定了天主教會的神學說教。(3)特點:出現(xiàn)了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教會組織和宗教儀式簡化,人們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張。積極影響:動搖了天主教會統(tǒng)治地位,促進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fā)展;沖破天主教會的精神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和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第五專題單元練習】
1—10,BCDCCADDBD
11、(1)天主教會利用教權聚斂財富,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們的精神世界,壓制進步思想,迫害先進人士;干涉國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會的黑暗統(tǒng)治是歐洲各種矛盾的焦點。(2)提出了“因信稱義”的主張,否定了天主教會的神學說教。(3)特點:出現(xiàn)了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教會組織和宗教儀式簡化,人們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張。積極影響:動搖了天主教會統(tǒng)治地位,促進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fā)展;沖破天主教會的精神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和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12、(1)英國國教;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亨利八世;伊麗莎白一世。(2)由教權與王權的矛盾變?yōu)橘Y產階級和王權的矛盾。原因:①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②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不滿國教成為專制王權的忠順工具,要求改革。③加爾文教傳播及影響。
13、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xiàn)后,資產階級在思想上反封建斗爭表現(xiàn)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種形式上。關系:①都是在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發(fā)生的。②斗爭矛頭指向了天主教會。③都是以“舊”反舊,即文藝復興以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武器,宗教改革依靠宗教力量,都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力量的不足和軟弱。④都打擊了天主教會,促進了思想解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