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4-08第五單元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第19課多民族政權的并立。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第五單元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第19課多民族政權的并立》,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第五單元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
第19課多民族政權的并立
教案
一、遼與北宋的和戰(zhàn):
1、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仿照中原王朝的體制,稱帝建契丹國,后改國號為遼。
2、統治:為了加強政治統治和協調民族關系,遼朝在其管轄的地區(qū)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政策。遼朝對“燕云十六州”的占有,為其南下中原提供了便利。
3、戰(zhàn)與和:北宋初年,為了奪回燕云地區(qū),宋太宗兩次北上攻遼,都告失敗。此后,宋朝對遼只能采取守勢,遼朝卻一再派兵南下。直到1005年,宋遼訂立氵亶淵之盟后,雙方維持百余年和好關系。
二、西夏于北宋的和戰(zhàn):
1、建立: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帝建國,史稱西夏。
2、戰(zhàn)與和:1043年,宋與西夏也達成和議。1043年,西夏在重創(chuàng)入侵的遼軍之后,迫使遼朝與之議和。從此形成了宋、遼、西夏三國并立的局勢。
三、金滅北宋及其與南宋的對峙:
11世紀,生活在今東北地區(qū)的女真族部完成了部落統一。
1、建立:1115年,首領阿骨打仿照漢族制度,稱帝建國,國號大金。
2、滅宋:1125年金朝滅遼。1127年,攻入宋都開封的金軍俘虜北宋徽宗、欽宗二帝及后妃貴戚等數千人北撤,史稱“靖康之變”。1127年,欽宗之弟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擁立為帝,是為宋高宗。后定都臨安(今杭州),延續(xù)宋朝政權,史稱“南宋”。
南宋初年,南下的金軍遭到各地宋軍的抵抗,岳飛率軍與金騎兵在郾城(今屬河南)會戰(zhàn),大獲全勝。無奈宋高宗執(zhí)意求和,將岳飛等諸將用急詔召回朝廷。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其后,南宋的兩次北伐均告失敗,又兩次續(xù)訂和議,形成了宋金長期對峙的局面。
■榷場——各民族政權間的經濟交流:(概念)宋、遼、西夏、金并立對峙時期,各政權都在邊境接界地區(qū)設置了互市貿易的市場,稱為榷場。(特點)榷場由政府管理,貿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種類都由官府控制。(內容)宋朝主要輸出茶葉、瓷器、絲織品等,從遼、西夏和金輸入的主要有馬、皮革、藥材和鹽等。(作用)雖然榷場的設置出于控制邊境貿易以挾制對方的意圖,但榷場的互市貿易促進了邊境地區(qū)的商品交流,是各對立政權、地區(qū)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四、蒙古崛起與南宋滅亡
在南宋與金對峙時,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①1206年,蒙古各部貴族在斡難河源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②蒙古建國后,先后滅西夏、金。又三次發(fā)起西征,兵鋒直抵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歐亞的蒙古大汗國。
③忽必烈繼承汗位后,采納漢人建議,依據中原王朝體制,稱帝建年號。1271年,定國號“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建立后,繼續(xù)南下進攻南宋。④1276年,元軍占臨安。1279年,元軍在厓山一役中消滅南宋流亡政權,南宋滅亡。
精選閱讀
第五單元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教案
第五單元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教案
(6課時)
單元地位
元朝的行省制度在歷史上有深遠的影響,遼闊的疆域在客觀上有利于民族間的融合,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較以前更為積極和活躍。
第22課元的統一(B)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朝疆域的四至;了解馬可波羅來華的基本史實;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在歷史上的深遠影響。
2.觀察圖表汲取信息分析實例;前后聯系分析特征。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元朝疆域與行省分布圖》、《元朝的絲綢之路以及馬可波羅從陸路來華海路返回的路線》圖,汲取相關信息,學會運用歷史地圖分析元朝的統治和對外關系的特色。
2.通過掌握秦、隋唐、元中央集權制度的變革,學會梳理和分析歷史事件發(fā)展與變化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行省制度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發(fā)展和變革,在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認同遼闊的疆域有利于民族融合,開放的政策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第六單元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
(6課時)
單元地位
明清兩朝傳統宰相制度被廢除,皇帝獨攬決策、行政大權,君主專制至于頂峰。明朝的經濟發(fā)展令人矚目,商品貿易有長足發(fā)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機,王朝統治在內外交困中土崩瓦解。清朝前期,統治者勵精圖治,穩(wěn)固政權,發(fā)展生產,加強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防衛(wèi)和管理,一度頗為強盛。明清之際雖有過西學東漸的現象,但統治者的自大與保守終使帝國從海禁走向閉關鎖國,拉開了與世界先進地區(qū)的差距。
單元特征
1.明清兩朝是大一統的王朝,主要體現在:政治的大一統,君主專制的極盛;經濟的大一統,經濟恢復和發(fā)展,商品經濟的繁盛;疆域的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思想的大一統,八股取士和文字獄盛行;文化的大一統,文化典籍的整理與編纂;對外的大一統,從海禁逐步走向閉關……這一切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后期階段的社會特征。
內因:一是明朝是農民起義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滿族入關建立的王朝,為了加強鞏固統治的需要;二是明清處于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后期階段,體現出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然性。外因,自明清始,世界局勢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逐漸成為一體;歐美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中國世界領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歐美的西殖東來,從反面促使明清統治者逐步從開放走向閉關鎖國;……這又進一步導致中國與世界先進地區(qū)的差距拉大。
2.綜合性強(中國古代社會的縱向聯系),對比性強(世界發(fā)生變化的橫向對比)。
由于這一階段的世界歷史模塊的學習是在中國古代史模塊的后面,因此,在明清歷史的教學中,應突出當時的世界背景。這樣不僅增強學生對本單元學習的認識,而且為下一模塊的學習奠定基礎。
單元目標
課程內容與要求包括知識內容及相應的學習水平。
中學歷史課程的學習水平是相關知識的學習要求和評價依據。學習水平按三個累積的層次分為知道、理解、運用。
“知道”用A表示,指在文字或表象層面上掌握所學的知識。在與所學內容的情境、文字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能再認、回憶所學歷史知識或辨別真?zhèn)?、判斷是非?br>
“理解”用“B”表示,指在概念層面上掌握所學的知識。在與所學內容的情境大致相同,但表述方式或文字不同的情況下,能通過思考完成任務,通常表現為自己的語言正確表述所學的內容,或作出合理的解釋。
“運用”用“C”表示,指在遷移和認知策略層面上掌握所學的知識。在與所學內容的情境及其復雜程度不同,但在難度大致相當的情況下,能運用該知識或與其他所學知識一起,完成一定的新任務。
明朝:明朝前期的經濟與政治(B)
明末社會危機與農民起義(B)
(明初建的特色以及末期衰亡情況)
清初:康乾盛世(上)(C)康乾盛世(下)(C)
(突出清初康乾盛世的狀況)
明清對外關系:明清對外貿易(B)
早期的西學東漸(A)
(面對西學東漸,西殖東來的新情況,明清對外貿易、對外交流發(fā)生的變化)
知識與技能
知識——理解明清兩朝君主專制至于頂峰的統治特征;理解康乾盛世的歷史地位;知道早期西學東漸的基本概況;了解中外交流從開放走向閉關鎖國對中國近代發(fā)展的實質影響。
技能——觀察圖像,比較和分析實例的特點與實質;閱讀文獻,汲取信息和描繪情景;聯系前后,探尋制度的延續(xù)性、發(fā)展性規(guī)律;通過實例,論證觀點的正確與否;運用史料,撰寫歷史小論文。
過程與方法
基本懂得觀察圖像、文獻閱讀等是獲取歷史材料的常用途徑和方法,以此獲取歷史信息和證據價值(清朝的疆域四至、晚明中國海外貿易路線圖等);
初步掌握或運用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地位、思想傾向、具體處理的視角,解釋和評價歷史人物作用與影響的基本方法(朱元璋、康熙帝等);
初步掌握或運用從經濟狀況、政治形態(tài)、文化傳統、時代特征的不同視角,分析歷史事件的全面性與特殊性(明清中央集權的特征,早期的西學東漸等);
初步掌握或運用在不同場合,以說明論證、質疑辯駁、補充完善等方式,與他人交流學習與探究成果的方式(明清海外貿易的實況論證)。
初步掌握或運用史料撰寫小論文的方式,表達思考和探究成果的方法(康乾盛世的評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同國力強盛與鞏固和發(fā)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作用;認識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強化的趨勢;認識閉關鎖國只能導致與世界先進地區(qū)進一步拉開差距的后果。
課題目標
第23課明朝前期的經濟與政治(B)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明初經濟恢復的原因和措施;理解加強皇權是朱元璋政治統治的一大特色,以及這一特色在中國古代史上的地位。
2.結合圖像和文獻,歸納整理實例特征;運用比較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的發(fā)展趨勢。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整理明初經濟恢復的措施,理解朱元璋實行“休養(yǎng)生息”經濟政策的原因,并進而認識漢、唐、明等朝開國初期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與這些王朝日后強盛之間的關系。
2.通過比較秦、唐、明三朝中央機構的特征,學會歸納中國古代中央集權體制發(fā)展趨勢的方法,并認識這一發(fā)展趨勢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3.通過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朱元璋在明朝開國時期的有關史實,學會評價歷史人物功過是非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經濟恢復和發(fā)展是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時也是國家強盛的基本要素。認同專制皇權的強化是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第24課明末社會危機與農民起義(B)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明末農民起義的基本概況;了解明朝滅亡和清軍入關的有關史實;理解明末內外交困的原因及其后果。
2.運用比較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的總體規(guī)律和個性特征;結合材料,綜合不同角度,論述歷史事件的狀況。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比較秦末、明末農民起義,學會歸納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各自的特點的能力。
2.通過閱讀有關明末社會狀況的材料,結合課文內容,學會綜合不同角度分析社會現狀的能力。
3.通過從“內重”、“外重”和“內外俱輕”三個方面的實例,學會探討中國古代史上王朝滅亡的基本規(guī)律特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統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災害是我國古代社會頻繁爆發(fā)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的主要因素。認同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第25課康乾盛世(上)(C)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清初中央集權統治的基本概況;了解清初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四至;理解清初皇權加強的實質;理解清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策略,以及清初疆域奠定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2.觀察圖像講述事件,梳理事件的發(fā)展與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梳理清初中央機構的設置和變化,學會歸納清朝中央集權特征的方法,從而加強對中國古代政治統治特點的認識。
2.通過觀察清初疆域四至的地圖,結合課文內容,學會講述清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過程,并認識這一概況所反映的策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古代社會后期階段皇權強化的必然趨勢,認同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26課康乾盛世(下)(C)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清初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發(fā)展的概況,理解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了解康、雍、乾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與編纂以及文字獄實行的基本情況,理解清初文化專制主義強化的實質。
2.描繪、整理、歸納史實的能力;閱讀、汲取、運用史料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整理清初經濟發(fā)展的概況,學會歸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者之間關系的方法。
2.通過觀察圖像,學會根據圖像描述情景的方法。
3.通過對清初大型圖書的編撰和文字獄的施行,學會從事務的不同方面來論證事務的實質的方法。
4.通過從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論述,學會對“康乾盛世”進行史論結合的小論文形式的史學評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經濟發(fā)展和繁盛是中國古代社會國力強盛的標志,認同政權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建樹是古代“盛世”的標志。
第27課明清對外貿易(B)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明朝“朝貢貿易”的基本概況,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間貿易的特征,理解明清兩朝從開放到海禁、閉關走向的實質。
2.觀察圖像運用比較方法分析異同;閱讀文獻和課文理解分析實例特征;搜集資料開展討論進行交流探究成果。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文獻,結合課文內容,學會分析“朝貢貿易”實質的方法。
2.通過觀察《晚明中國海外貿易路線圖》,學會比較各類“絲綢之路”特征的方法。
3.通過閱讀文獻,學會分析明清對外政策發(fā)生變化根源及其影響的方法。
4.通過搜集資料,組織討論明清官方貿易與民間貿易的概況和影響,學會引用說明論證、質疑辯駁、補充完善等方式,開展與他人交流學習與探究成果的方法,來評價這一歷史階段中國對外貿易的“閉關自守”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對外開放交流促進國家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反之,閉關鎖國只能導致閉塞與落后,在資本主義大潮到來之時,進一步拉開與世界先進地區(qū)的差距。
第28課早期的西學東漸(A)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利瑪竇來華的基本情況。了解早期西學東漸的內容和特點。
2.閱讀、歸納、整理史實;認識、分析問題實質。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利瑪竇來華的有關史實,學會認識中西不同文化差異下相互融洽的方法。
2.通過歸納整理早期西學東漸的有關內容,學會分析早期西學東漸實質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異質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世界同一的發(fā)展趨勢。
第五單元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第18課北宋中期的改革
第五單元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
第18課北宋中期的改革
教案
一、慶歷新政
(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①宋初的各項改革,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據和軍人亂政的隱患,但也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影響:②名實分離,疊床架屋的官僚體制,導致官員人數大增,人浮于事;③宋朝實行募兵制度,養(yǎng)兵百萬,開支龐大。④“冗官”、“冗兵”以及對外的“歲幣”,造成財政開支的“冗費”,最終形成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慶歷新政的直接原因)宋仁宗時,對西夏的戰(zhàn)事不利,內地又屢屢發(fā)生饑民起事,內亂邊患昭示了政治危機的逼近。一些關心國計民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官員呼吁剔除弊政,實施改革。
(序幕)不久,范仲淹任參知政事,韓琦、富弼為樞密副使,命范仲淹等就當時的危機提出解救方法。范仲淹呈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由此拉開了北宋中期改革的序幕。
慶歷年間,宋仁宗采納范仲淹等人的建議,頒布一系列詔令,史稱“慶歷新政”。新政包括改革吏治、發(fā)展經濟和加強武備等多方面的內容。
(失?。俚@場以吏治整頓為中心的政治改革,尤其是對磨勘和恩蔭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遭遇到激烈的反對。②隨著宋夏議和和內亂的平息,③仁宗對因實施新政而引起的紛爭產生厭煩
范仲淹、富弼等力主改革的官員被排擠出朝廷,新政所推行的大部分措施也隨之廢除。
二、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
(原因)慶歷新政失敗之后,在冗官、冗兵、冗費的消耗下,北宋王朝的財政危機日益嚴重,要求改革的呼聲再一次高漲。
(開始)熙寧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負責變法,設立“制三司條例司”,作為指導變法的領導機構。次年,又提升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全面推行變法。
(內容)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陸續(xù)推出了一系列新法: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將兵法,以及科舉新法等。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號召,改革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改革偏重于理財,遭到的批評攻擊也大多集中在理財措施上。
(結果)新法施行后,批評和反對的聲音也持續(xù)不斷。改革派和保守派就立法為國還是為民、新法推行后的效果、改革的幅度和力度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辯,形成了新、舊兩黨,神宗的改革決心也在黨爭中逐漸動搖。變法陷入困境,王安石辭去相職。數年后,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繼位,太皇太后執(zhí)掌朝政,起用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官員,全面罷廢新法。時值元祐年間,史稱“元祐更化”。
第五單元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第21課輝煌的科學技術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第五單元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第21課輝煌的科學技術》,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第五單元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
第21課輝煌的科學技術
教案
1、活字印刷:①唐朝發(fā)明雕版印刷術;
②北宋平民畢昇創(chuàng)制泥活字印刷,它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體,為近代活字印刷術的先驅,比歐洲古騰堡鉛活字的發(fā)明早了四個世紀;
③元朝王楨的《農書》最早記載木活字,他還發(fā)明了轉輪排字架。
④13世紀,活字印刷術東傳朝鮮、日本,又西傳到中亞、波斯和歐洲,對中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火藥武器:
(發(fā)明使用)火藥在唐末開始用于戰(zhàn)爭;宋代火藥制作漸趨成熟;南宋“突火槍”和宋元“火銃”已具備管形火器的基本特征
(影響)它改變了戰(zhàn)爭的方式,從此進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時代。13世紀,火藥隨蒙古西征傳入阿拉伯地區(qū),后又傳到歐洲。
3、《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沈括用筆記體裁寫成的一本科學著作。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還記載了許多平民在科技上的創(chuàng)作,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創(chuàng)制了“十二氣歷”,可免去設閏的麻煩。
他發(fā)現太行山麓的蚌殼化石,推測太行山是昔日之海濱、華北平原系河流沖擊泥土而成。
他還最早使用“石油”一詞,并預言它在后世發(fā)揮很大的功用。
4、天文學:宋代是我國天文學發(fā)展最輝煌的時期。天文學家蘇頌與韓公廉等設計制造的水運儀象臺。是現代天文臺的先驅。
5、數學:宋代的數學成就居世界的前列:
北宋數學家賈憲提出“開方作法本源”,后人稱為“賈憲三角”,實際上就是指數為正整數的二項式展開系數表。
南宋數學家秦九韶發(fā)明的“大衍求一術”,是求一次同余式的解法,后人稱之為“中國剩余定理”。這兩項數學成就比西歐同樣的定理早了五六百年。
生活在金元之際的數學家李冶提出“天元術”,這種用“元”來表示未知數項的方法,具有半符號代數的性質。
第五單元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第2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
第五單元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
第2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
教案
一、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1、(原因):至南宋時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經濟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而同時期的北方,因戰(zhàn)亂而人口減少、城鎮(zhèn)衰落,農村經濟發(fā)展緩慢。
2、(表現):農業(yè):①南方農業(yè)生產的突飛猛進,得益于水田農具的改進、農業(yè)耕作技術的成熟,以及稻麥輪作的推廣。②人口增長的壓力促進了耕地的大量開墾,人們因地制宜開辟了圩田、沙田和梯田。③水田面積迅速增加,水稻已躍居全國糧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的糧倉,時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④此外,南方的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也很有普遍,桑蠶業(yè)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商業(yè):宋代的紡織、制瓷和造船等手工業(yè)也有較大的發(fā)展:①官府在杭州、蘇州、成都等地都設有官方的絲織作坊,江浙一帶還出現了獨立的私人作坊,稱為“機戶”。②棉花種植已由海南、閩廣傳播到江南一帶,至南宋末年,海南島已發(fā)展出較為先進的棉紡織工具。③宋代的制瓷遠較前代發(fā)達,江西景德鎮(zhèn)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產品遠銷海內外。④東南沿海城市的造船業(yè)也十分發(fā)達,造船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
二、商業(yè):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兩宋時期的社會經濟,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較全面的發(fā)展。國內外貿易與城鎮(zhèn)商業(yè)的活躍,更是超過唐代。
1、城鎮(zhèn)商業(yè)的活躍:民間商品經濟有所發(fā)展,四川地區(qū)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2、北方邊境貿易榷場:(概念)宋、遼、西夏、金并立對峙時期,各政權都在邊境接界地區(qū)設置了互市貿易的市場,稱為榷場。(特點)榷場由政府管理,貿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種類都由官府控制。(內容)宋朝主要輸出茶葉、瓷器、絲織品等,從遼、西夏和金輸入的主要有馬、皮革、藥材和鹽等。(作用)雖然榷場的設置出于控制邊境貿易以挾制對方的意圖,但榷場的互市貿易促進了邊境地區(qū)的商品交流,是各對立政權、地區(qū)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3、海上絲綢之路:(原因)①由于西夏的興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②商業(yè)的繁榮和經濟重心的南移,③促使宋朝政府重視并鼓勵海外貿易。
(表現)到南宋時,①從海路前來通商的國家有50多個,②東南沿海出現了許多貿易港口,其中廣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貿港。③官府在貿易港口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貿易事務,征收商稅;④市舶司所在的港口,還設有專供外國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貨交易的“番市”。
(內容)宋代的海外貿易,輸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寶、藥材等,輸出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茶葉等。由于貿易商品以香料、絲織品和瓷器為大宗,當代中外學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或“香料之路”。
(范圍)這條以中國泉州為起點,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絲綢之路,(作用)不僅使宋朝政府獲得了巨額的財政收入,也給通商各國的文明進程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