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22物理教案-機械效率。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需要我們認真規(guī)劃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機械效率”,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教學課題:第十一章第八節(jié)機械效率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機械效率,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總功的概念機械效率的概念
教學用具: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教學方法: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分析:機械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學法中既是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重就重在它可使學生對全章知識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和全面的知識結構,真正掌握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難就維在:1前面在講簡單機械和功的原理時,都沒有考慮摩擦和某些機械自身的重。因此對本節(jié)課討論的內容很難捉摸理解,在具體實例中分不清哪部分是存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2對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不能真正理解,只會死記公式,遇到具體問題就感到無從下手。為此我在教學中將“用動滑輪提升重物”這個綜合性的問題分解成三個單一的問題提出來即a直接提升重物b直接提升滑輪c用滑輪將重物提升。其教學過程如下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容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機械效率”,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通過以上問題的解答,自然地將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概念引出并能使學生知道三者的關系是W總=W有用+W額外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如果我們借助一個長L米高h米的斜面,勻速地把物體升高h米,假如斜面絕對光滑,那么沿斜面推物體用的力等于多少?動力做功等于多少?可是毫無摩擦的物體實際是沒有的,任何斜面都有摩擦,那么利用這樣的斜面把重為G牛的物體提升h米,沿斜面推物體所做的功W總=W有用+W額外,克服有用阻力何等的功就是合乎我們上的的有用功,而由于克服摩擦做的功就是額外做0的功即:W總=W有用+W額外
(二)講解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合前面的結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要求學生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
(1)機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機械效率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機械效率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機械效率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機械效率的定義式,具體計算機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四、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自己作出本課小結。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五、課堂練習: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容略
六、布置作業(yè):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1,2(dsBJ1.COm 讀書筆記吧)
延伸閱讀
機械效率》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機械效率》”,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1
推薦機械效率》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本節(jié)內容不僅屬于《機械與人》章節(jié)的重點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整個八年級(初二)物理學習的集大成章節(jié)。其內容包含本章節(jié)機械功能特點、功、功率等相關知識,還囊括了多種受力分析、判斷和物體運動、平衡等眾多知識??梢赃@樣說,本節(jié)內容基本上把一本書大部分知識都融匯交織于此。因此不僅是一堂新課,而且還是一堂涵蓋面非常廣的總結課,當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難度的挑戰(zhàn)課。
2、本節(jié)課不僅學習新的物理概念“機械效率”,能夠對于機械效率進行分析和計算,而且還需要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當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實意義,能夠在生產實際中解決實際問題,達到人文和科學的高度結合。
3、本節(jié)內容基本上可以認為是8年級物理學習一年以來的收關之課,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能夠把學生對于物理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層次和高度。
4、本節(jié)教學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理論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結合實驗讓學生真切的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简瀸W生的實驗探究,創(chuàng)造性、歸納總結、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學生分析
通過一年以來的學習,同學們儲備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識,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學習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實驗、實踐方法和能力。大部分同學能夠適應本節(jié)課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應當主意少數(shù)同學學習能力不足的現(xiàn)象。所以本節(jié)課的學習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少一些高難度的理論分析和復雜的多步驟計算,盡量把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和形象化,讓學生通過生活來理解知識,同時利用知識來解釋、指導生產、生活。
2、適當?shù)奶荻群推露?,照顧不同學習能力層次的同學,讓所有同學都能夠參與學習和思考,有收獲。
3、讓學習走向生活,給學生預留一定的不同難度的課后實踐探究問題,培養(yǎng)實踐能力。
4、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提升知識和能力的高度。
5、根據(jù)本地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本節(jié)內容分為兩部分,兩個教學時進行。第一部分讓學生通過簡單的實驗理解機械效率,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計算,達到對機械效率的切實理解,掌握實驗探究各種機械效率的方法,為下一節(jié)實踐探究各種機械效率做好充分準備。第二部分為實踐探究課,同學們應用上節(jié)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機械在多種情況之下的機械效率,并且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對機械效率的認識理解,同時能夠利用所掌握和發(fā)現(xiàn)的知識去解決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三者之間的區(qū)別、來源、聯(lián)系等關系。
②掌握機械效率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③掌握通過實驗、實踐探究、測量和分析計算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的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采集數(shù)據(jù)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機械效率,然后能夠在理論分析的層次更加深入透徹的理解機械效率以及影響機械效率的各種因素。并且最終能夠從理論走向生活和生產。
3、情感和態(tài)度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團隊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理論實踐相結合,主動探究尋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四、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機械效率,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分析。
難點:對機械效率深入分析,掌握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能夠區(qū)分功、功率、機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意識。掌握實驗探究機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教學設備和教輔工具
多媒體投影儀、滑輪、細線、彈簧測力計、鐵架臺、鉤碼等
六、設計思想
本堂課應該有以下幾點突出表現(xiàn):
1、教師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引導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應該成為知識的灌輸者,甚至教師要學會裝“不懂”讓學生教老師,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自我學習的能力。
2、實驗、實踐和理論相結合,首先由生活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然后上升到高層次的理論分析,最后又回歸到生產生活中。切實的體現(xiàn)物理科技知識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3、師生之間具有良好的互動,教師能夠切實的掌握學生對于知識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夠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及內容。
4、巧妙鋪墊,預留學習內容,為下節(jié)實驗探究做好充分的準備。
七、教學流程
1、學生課前預習
2、課堂用簡明、形象的問題引入新課題
3、實驗探究,歸納總結
4、小習題訓練,檢查知識掌握程度
5、對機械效率深層次,高高度的理論分析,掌握測量機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安排課后作業(yè),以及下節(jié)學習內容
7、總結
八、教學詳細環(huán)節(jié)以及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簡單的知識構建
1、讓學生選擇搬運磚塊的方式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抽點學生回答,讓其說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有用功:為了達到目的必須做的功
額外功:為了達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礙因素所做的功
總功:使用機械時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學生活動:教師引導示例,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學生分析運送磚頭時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引導學生分析:在實際使用機械的時候,總功總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額外功。
3、引導分析機械效率
分析引入原因
①定義: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
②表達式:
③說明:1:數(shù)值用百分數(shù)表示,沒有單位
2意義和作用:評估機械的性能,效率。
學生活動:翻看書本,找出答案回答。并且對知識點加強記憶。
(二)實驗探究,切實體驗實際,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1、向提問如何進行實驗體驗和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機械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和回答,教師引導
2、學生分組實驗,采集數(shù)據(jù),分析計算,并且把各組數(shù)據(jù)公布于黑板之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進行評估。
后來改為觀看我所做的實驗視頻
(三)課本例題分析處理,明確規(guī)范解題格式、方法和要求。
學生活動:抽點學生分析題目,講解思路。強化解題格式。
(四)深層次的分析理解機械效率
1、公式的變形應用,配置一道小型的練習題。
練習1、已知某工地上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85%,要把質量為200千克的磚塊提升10米,則滑輪組自由端拉力應該做多少功?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練習,記憶強化。
2、機械效率與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關系
學生活動:討論效率大越大,則說明機械所做的有用功越多?
機械效率大小跟所做的各種功大小沒有任何必然的關系,只說明有用功在總功當中的比例、份額。當控制變量時,討論相互之間大小關系。
3、討論思考:機械效率的范圍
機械效率小于1,所以各種機械可以按照我們需求省力或者省距離,但是絕對不省功。
4、討論思考:機械效率與功率的區(qū)別,能否說機械效率越大,則功率越大,或者說功率越大,效率越大?
兩者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機械的性能
5討論回答:如何提高機械效率?
當有用功一定時,盡量減少額外功(減小總功)提升相同質量的磚頭一定高度
當額外功一定時,盡量增加有用功同一個滑輪組提升重物,盡量增加重物質量,好比打的包車,盡量多座人
當總功一定時,減小額外功電動機提升重物時,盡量減少附載物
6實際操作中如何提高機械效率:
減小摩擦,給滑輪組添加潤滑油等
減少、減輕附載物
組合機械越多,效率越低!
(五)、觀看實際生產生活中機械的使用,掌握選擇機械的方法
(六)、簡單習題訓練,檢測知識掌握程度。
①下列關于機械效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A.越省力的機械,機械效率越高B.減小額外功,可以提高機械效率
C.機械效率越大,功率也越大D.額外功越大,機械效率越小
②為了提高機械效率,下列各種措施中有效地是()
A.有用功一定,增大總功B.總共一定,增大額外功
C.有用功一定,減小額外功D.額外功一定,減小總功
③甲乙兩臺機器,甲的機械效率是85%,乙的機械效率是60%,則()
A.相等的時間內,甲機器所做的功多B.做同樣多的功,甲機器花的時間少
C.甲機器比乙機器省力D.上述說法都不對
④一滑輪組,不記繩重和摩擦,用它來提升一重為G的貨物時,其機械效率為80%。若用該滑輪組來提升一重為2G的貨物時,其機械效率()
A.大于80%B.等于80%C.小于80%D.無法確定
(七)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引導如何對待生活學習。多,快、好、省。
(八)安排下節(jié)教學內容,安排課后作業(yè)。
下節(jié)課學習內容預告及安排:
1.實踐探究同一滑輪組機械效率是否恒定、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
要求:提出自己的猜想,別且根據(jù)猜想設計可行的實驗驗證方法,提前設計好數(shù)據(jù)采集表格。
九、課后作業(yè):
1.用一個動滑輪把重為1000N的物體提高2m,所用的力是550N,則有用功為_____J,總功為_____J,這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_____,動滑輪的重力_____N(不計繩重及摩擦)
2.如圖1所示,用此裝置拉一重為100N的重物,使其在地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若不計滑輪重和摩擦,所需拉力為8N,則物體與地面間的摩擦力為_____N。實際此裝置的機械效率為80%,欲使物體以0.6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前進,那么實際拉力為_____N,拉力在5s內做的功為_____J。
3.用500N的力拉著滑輪組繩子的自由端移動8m時,可將滑輪組懸掛的重為1500N的物體勻速提高2m,則額外功占總功的百分比是[]
A.25%B.75%C.15%D.85%
4.一個滑輪組經改進后提高了機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體勻速提升同樣的高度,改進后與改進前相比較[]?
A.總功不變,有用功增加了B.總功不變,額外功減小了?
C.有用功不變,總功減小了D.以上說法都不對?
5.起重機在1min內能把5.0×104N的物體勻速提高30m,它的機械效率是60%,在1min內,起重機所做的有用功為多少J?所做的總功為多少J?總功率是多少W?
6、用滑輪勻速提升360N的物體,假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繩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100N,考慮既省力又方便,問:此滑輪組應由幾個定滑輪幾個動滑輪組成?實際拉繩的力多大?
十、板書設計:
機械效率
1、有用功:
2、額外功:
3、總功:
4、機械效率:
①定義:
②表達式:
③理解、強調:
練習題分析,作圖,說明,草稿等
四、機械效率
第十四章機械能(四、機械效率)
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說明與建議
有用功和總功
首先讓學生看課本圖14.4-1,弄明白三幅畫的意思,然后討論用圖中三種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運上三樓,哪種辦法最好。學生可能對第二、三兩種方法的區(qū)別不太理解,可引導學生注意桶的重量與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每種情況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想想議議
這里意在使學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實際使用機械時,人們總是希望額外功少些。杠桿、起重機、電梯等所有機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額外功。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額外功。
機械效率
為了使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引入機械效率這一概念,懂得機械效率的意義,在講述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后,應強調指出,使用機械做功,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從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來,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額外功,而為了把水提上來,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額外功是我們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費能量,因此應盡量減小它。使用不同的機械來提起物體,我們希望做的額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說,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機器這方面的差別,通常用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百分比來表示,叫做機械效率,給出機械效率的公式。一臺機器所做的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這臺機器的機械效率就越高。
課本列舉了一個計算機械效率的例題,意在練習機械效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有用功和總功的概念。
最后指出,提高機械效率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可以減少能耗,降低生產成本,應對這個問題重視。還可以讓學生議議:除了用機械做功有個效率問題外,干別的事情有沒有效率問題,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對效率問題有個初步觀念。
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這個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通過探究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響機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后,要讓學生獨立完成探究過程。同時還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進一步探究摩擦對機械效率的影響。
動手動腦學物理
1.有用功是14400J,總功是24000J,機械效率是60%,起重機提升裝貨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間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額外功。
2.略。
3.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辦法是:改進機械的結構,例如提水時用容積較大而重量較輕的水桶等;按規(guī)程進行保養(yǎng)、合理使用以減小摩擦。
《機械效率》說課稿
第十五章第二節(jié)《機械效率》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節(jié)內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機械能》當中的第二節(jié),教材在之前已經安排了有關于各種簡單機械和功的內容學習,《機械效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也可以說是對這些內容的綜合分析和實際應用,體現(xiàn)了物理知識最終要服務于生產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內容:本節(jié)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2、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②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實驗精神。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結合實例認識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會利用公式η=W有用/W總進行計算。
難點:會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二、說學情
學生通過對第一節(jié)內容的學習,已經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礎上他們雖然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們的思維還明顯依賴于直觀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維的能力,所以應該盡量為他們創(chuàng)設直接簡單的問題情境,啟發(fā)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法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實驗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分析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大概用4分鐘時間)
演示實驗:通過讓學生思考前后兩次拉同樣重的勾碼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為什么不相同?學生猜想之后揭開謎底:一個是用手做功,而另一個是用機械(動滑輪)做功。通過用機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設疑:用機械做功的效率怎么樣?從而引入今天學習的課題。
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顧了機械可以省力、功的計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為這節(jié)課的新課內容教學奠定基礎。同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新課教學(約30分鐘)
1、分析比較演示實驗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動滑輪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通過簡單的實驗,創(chuàng)建直觀的情境,讓學生從簡單內容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
2、引導學生討論課本“想想議議”,加深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課本圖片,讓學生在已經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概念的基礎上,說出三種方法的有用功、額外功分別是對哪些物體做功,并計算這些功及總功的大小。
這樣進一步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突出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并在后面的教學中讓學生自然得出機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礎。
3、引導學生分析三種辦法中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百分比,從而引出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并指出η總是小于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這樣設計體現(xiàn)了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計算讓學生經歷了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獲得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另一個重點。
4、鞏固知識,規(guī)范計算格式,講解課本109頁例題。
例題:起重機把質量為0.6t的重物勻速提升了3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這個例題鞏固知識、強調本節(jié)課的重點之外,也為后面的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鋪墊。
5、引導學生討論例題的結果,并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結合生產生活實例提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通過結合具體生活事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和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又可從中學會分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5、為了突出、鞏固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也為了規(guī)范解題的計算格式,接下來對課本109頁例題進行講解。
6、探究實驗“斜面的機械效率”,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和實際分析能力。
首先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利用哪塊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機械效率是否最高?
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設計—實驗—歸納—交流”的探究過程。
這是本節(jié)課的另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實驗開始前通過設疑——猜想,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實驗過程以教師引導、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形式展開,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實驗—歸納—交流”的學習過程,不僅完成了實驗目的,又對機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應和強化了前面重難點的學習。
(三)課堂交流與練習(4分鐘)
1、討論:用水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從井里撈桶的時候,撈上的桶里帶了一些水,這種情況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
2、計算:用一動滑輪將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總功,額外功,機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過討論和計算,既讓學生鞏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讓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基本問題上來!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和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2分鐘)
1、110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題。
2、利用網絡了解和收集生產中的各種機械的效率,以及通過什么途徑來提高機械效率?
第一題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第二題則強調知識的延伸。既有對新知識的鞏固,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拓展認知領域。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機械效率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1.有用功:為達到目的必須要做的功
2.額外功:我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W總=W有用+W額外
二、機械效率
1.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2.η=W有用/W總(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