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18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設計。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設計第一章機械運動
第一節(jié)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
2、知道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并知道它與其它單位的關系。
3、知道測量存在誤差。
過程與方法:1、會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會進行特殊測量。
2、會正確使用手表或停表測量時間,并會估測時間。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1、刻度尺的使用和測量時間。
2、單位的換算和特殊測量。
教學難點1、單位的換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準備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課本、鐘表、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生活、生產和科研中,人們經常要進行各種各樣的測量。體檢時量身高、體重、血壓等,買菜時稱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剛到學校醫(yī)務室去體檢,醫(yī)務人員給小剛量完身高后告訴小剛他的身高是163。小剛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學生討論并得出正確的結果:163厘米或1米63)
講解:上述問題告訴我們,測量時必須首先規(guī)定被測量量的單位。為了世界各國交流的方便,1960年,國際上通過了一套統(tǒng)一的測量標準,叫國際單位制,簡稱SI。
(二)進行新課
一、長度的單位及測量
1、長度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還常用到其它的長度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1km=103m;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離約30km(公里),初二年齡段的同學身高多數在1.5m—1.7m之間,手掌的寬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寬度大概是1cm。
2、長度的估測
問題1:請目測一下黑板的長度。
(請5個同學目測,再用米尺實際測量,比較誰目測的結果更準。)
問題2:人們正常走路一步的距離大約為0.5m,以此為長度標準,估測教室的長度。(請兩同學同時在教室中走路進行估測)
3、長度的測量
長度估測的結果精確度是不高的,當精確度要求高時,可以選擇適宜的長度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展示:各種類型的長度測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標卡尺(精度高)、螺旋測微器(精度高)等]。
介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學生看課本P21并讀出圖2-15及圖2-17的長度)。
活動1:(1人一組):用刻度尺測量物理書的長度和寬度(結果填入P22的表格中)。
(選擇兩個較為典型的、有點問題的測量數據進行評價。)
活動2:(兩人一組):測量乒乓球的直徑。
(教師巡視,并對同學進行指導。)
介紹:國際乒聯為了我們限制我們中國乒乓球選手,同時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動在全世界更好地開展,把乒乓球的直徑從原來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謂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賽從原來的一局21分制改為現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剛結束的第28屆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選手表現依然銳不可擋,取得男雙、女單、女雙三塊金牌。
4、特殊長度的測量
問題1.如何測量一個碗口的周長?
思路:被測長度的特點:①曲線;②規(guī)則(圓)。測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測量;②化曲為直:用細線繞硬幣一周再拉直測量或將硬幣在直線上轉圈;③利用圓周公式C=2πr=πd:兩塊三角板一把尺子夾緊硬幣即可量出直徑或用紙將圓描下,再將紙上的圓對折即可測出直徑或利用幾何方法(有多種方法)找到直徑來測量。
問題2.漳泉肖鐵路通過惠安的唯一一條鐵路線,如何知道這條鐵路的總長度呢?
思路:被測長度的特點:距離太大,難以直接用刻度尺測量。測量方法:①上網查找(現場上網查找,搜索關鍵字:漳泉肖鐵路全長128km);②借助福建省地圖間接測量。
問題3.如何測出一盤蚊香燃完所需的時間?
思路:被測時間特點:時間太長。測量方法:①直接用手表測量(要有耐心,可邊做事情);②利用比例測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時間即可。(現場實驗,小段蚊香長度約為1.5cm,蚊香的燃燒速度約12cm/h)
說明:上述三個問題先分析特點,方法讓學生討論后再一一評價。鼓勵學生多找方法,并盡量找到簡單實用的方法。
二、時間的單位及測量
1、時間的單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經常進行長度的測量外,也經常需要對時間進行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還常用到其它的時間單位:年(y)、天(d)、時(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時間的估測
活動3:(集體活動):估測1分鐘的時間長度。(請三個同學上臺面向黑板,其余同學當裁判,講臺桌上的大時鐘面向“裁判”,教師喊計時開始,三名若認為1min時間到則舉手,比比看誰對1min的時間估測更準一些。)
3、時間的測量
講解:時間估測的結果精確度是不高的,當精確度要求高時,可以選擇適宜的時間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活動4:(2人一組):停表的使用。(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對停表的使用方法進行簡單講解,然后教師喊口令,學生按停表計時,請同學相互幫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動5:(2人一組):跑圈測時。(請三位自認為速度較快的同學分別從教室前門繞到教室后門再回到前門跑一圈,各組同學分別測出每位同學所用的時間,然后請其中一組同學用他們的測量結果判斷誰的速度更快。)
三、測量誤差
介紹測量誤差。(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23信息窗內容)
[課堂小結]
利用多媒體顯現本節(jié)知識結構進行小結。通過對一些特殊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問題的探討,除了掌握這些簡單的物理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學習生活當中處理問題的時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開,如此你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板書設計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一、長度的單位及測量二、時間的單位及測量
1、長度的單位1、時間的單位
2、長度的估測2、時間的估測
3、長度的測量3、時間的測量
4、特殊長度的測量
三、測量誤差
布置作業(yè)
1.20分鐘能力試卷;
2.完成練習冊題目;
3.自制一個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測量課桌的高度和長度。
教學反思:學生對減小實驗誤差有了初步的認識,在以后的教學中還要介紹具體的減小方法。
第二節(jié)運動的描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參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過程與方法: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運動是宇宙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學習重點
1.機械運動的概念。
2.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學習難點
1.參照物的概念
2.認識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3.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
●教學方式
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視頻資料,玩具車、玩具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5min)
〖師〗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第十章內容,認識到多彩的物質世界,知道了宇宙萬物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體都有質量,不同物質的密度不同,那么這些物質存在的狀態(tài)如何呢?
[討論]
[總結1]今天,我們研究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問題。為什么它們會運動或靜止?(板書本章課題)
[總結2]我們首先看物體的運動該如何描述?(板書本節(jié)課題)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機械運動(10min)
1.現象
[問題]大家觀察周圍的物體,你認為它們哪些是運動的,哪些是靜止的?
[回答](1)行駛的汽車是運動的;(2)走路的人是運動的;(3)飛出的足球是運動的;(4)地球是運動的;(5)分子是運動的;……(6)黑板是靜止的;(7)教室外面的樹是靜止的;(8)公路是靜止的;(9)大橋是靜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問題:(1)星星是靜止的;(2)太陽是靜止的;……
[分析](1)我們身邊有運動的物體。如行駛的汽車、跑步的人們、飛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運動的。小學科學課上學過,地球本身在自轉,還繞太陽公轉,且整個太陽系都在運動。同理,銀河系也是運動的,那么宇宙同樣也在運動,所以從宏觀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體都是運動的。
(3)微觀分子是運動的。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是分子,這些分子也是在運動的。
[總結]世界上一切物體都是運動的。
2.概念
[問題]物體運動的特征是什么?為什么說它們是運動的?
[觀察]大家觀看[播放視頻1]:運動的自然界。
[總結]
凡是運動的物體,它們的位置在發(fā)生著變化,所以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板書)
(二)參照物(15min)
1.概念
[問題]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體都是在做機械運動,可為什么我們還常說××物體是靜止的呢?如黑板是靜止的,房屋、樹木是靜止的等等。
[討論]我們常說物體靜止也是為了研究問題方便,如果都運動,我們也不容易為物體定位了,房屋、樹木說它們靜止是因為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動的,即它相對于旁邊的房屋來說,它們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判斷物體是否運動時,我們也??此c其他物體間的位置是否發(fā)生了改變,所以我們平時說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都是以一個物體做標準而言的。
[總結]參照物:說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做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播放視頻2]觀察哪輛列車在運動?它們是以什么物體做參照物來研究的?
2.特點
[問題](1)對某一運動狀況的判斷,所選的參照物只有一個嗎?
(2)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運動狀況一定相同嗎?
[分析]當觀察一小汽車在公路上駛過時,判斷它是運動的,我們可以選地面為參照物,也可以選路邊的房屋做參照物,還可以選樹木做參照物,它們都能得出汽車是運動的結論,所以對某一運動狀況的判斷,所選的參照物并不只有一個。
如果我們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如選汽車司機中靠椅,則會判斷小汽車是靜止的,所以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運動情況不一定相同。
3.練習
(1)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①某車站并排停放著兩列待發(fā)的列車甲和乙,過了一會兒,甲列車內一個人看見窗外樹木向東移動起來,然而,乙列車內的人通過窗口看甲車是靜止的,如果以地面為參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騎車勻速向東行駛。甲感覺順風,乙感覺無風,丙感覺逆風,則當時刮的是風。甲、乙、丙三個騎車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
(2)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判斷所選的參照物。
①(2005年溫州中考題)詩人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其中“橋流水不流”,詩人選擇的參照物是()
A.橋B.河岸C.水D.岸上的樹
②在一條東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輛汽車同時向東行駛,乙知甲車比乙車快,比丙車慢,則以為參照物時,三輛汽車均向西行駛。
(三)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10min)
[問題]同一情況,如果選擇不同的參照物,會得出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是不同的。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討論]
[結論]說明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圖片展示]空中加油機;高空觀纜車。
[播放視頻4]航天器的起飛和降落。
[播放視頻5]聯合收割機。
[播放視頻6]生活中運動現象舉例。
[播放視頻7]同步衛(wèi)星,火箭起飛和降落。
[類比]1.說某一同學個子高,是不準確的,應該說,它與誰相比個子高,同理說某一位同學矮,也是不科學的。
2.某人問路,到某地要用多長時間,該人不答,待問路人不耐煩開始走時,該人才說1小時左右,問路人不解,該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斷用多長時間呢?這里的參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見,我們表達話語時,一定要說話嚴密些。
(四)思考與練習
三、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如何描述物體的運動,雖然運動是絕對的,但我們平時為了研究方便,仍然說某個物體是靜止的,為什么?就是因為平時我們判斷某個物體的運動與靜止時選擇了一個作標準的物體,這個物體我們叫做參照物。
對某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況而言,參照物的選擇不止一個,但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卻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為了敘述嚴密,說某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時,一定要加以參照物。如果沒加,一般都是以地面為參照物而言的。
四、作業(yè)布置
動手動腦學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運動的描述
一、機械運動
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自然界的物體都是運動的,即運動是絕對的。
二、參照物
1.說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做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對某一運動狀況的判斷,所選的參照物并不只有一個;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運動情況不一定相同。
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反思:學生對如何判斷物體的運動,或說物體是如何運動的還停留在表面現象上,還有待于繼續(xù)深化。
第三節(jié)運動的快慢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有能用“運動快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教學難點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參與-活動
●教學用具
微機、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3min)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機械運動,雖然知道了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但我們平時所說的物體運動和靜止卻都是相對某一物體而言的,即相對于參照物而言。
[問題]同是物體的運動,它們的快慢一樣嗎?你認為哪些物體快,哪些物體慢呢?
[討論]
[總結]今天我們就研究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板書課題)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生活中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8min)
〖師〗平時我們是如何對物體運動的快慢進行比較、判斷的?
[討論]比較相同時間內誰走的遠,和比較在相同長度內誰用的時間短。
[播放視頻1]視頻中的畫面是怎樣比較快慢的?
[播放視頻2]比較運動快慢有幾種方法?
[總結]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路程長則比較快,路程短則比較慢;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所用時間短則比較快,所用時間長則運動慢。
(二)物理上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6min)
[問題]如果物體運動時所用的時間和通過的長度都不相等,又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討論]如果時間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確不容易比較,但我們是否可以認為讓它們的路程或時間相等呢?
[總結]
(1)讓它們的時間相等: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誰大,誰運動得就快,誰小,誰運動得就慢。
(2)讓它們的路程相等:比較單位路程內通過的時間,誰大,誰運動得就慢,誰小,誰運動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結論]物理上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討論]為什么不用單位路程的時間來表示速度呢?
[總結]因為單位時間的路程越大,則速度越大;而單位路程的時間越長則速度越小,故雖然后者也能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但比較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我們用單位時間的路程來表示速度。
[播放視頻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號表示為。
[單位]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則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單位是km/h或km.h-1。
單位換算:1m/s=1×=3.6km/h
練習:1km/h=______m/s。
[一些物體的速度]
閱讀課文第31頁的速度(說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huán)繞速度。)
練習:速度的單位換算-典型例題
下列物體運動的速度哪個大()
A.蝸牛:1.5毫米/秒
B.炮彈:1000米/秒
C.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的最起碼速度:7.9千米/秒
D.火車:360千米/時
[例題]兩例題先讓學生看,然后變換一些數值進行計算,變換已知條件進行計算,讓學生再命一些類似的題目。讓另外的學生計算。
(四)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10min)
[頻閃攝影]為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我們用頻閃攝影的方法將運動物體的位置凝固住,會看到這樣的兩種不同情況??凑n本圖12.2-2,比較兩種運動的差異。
[播放視頻4]運動的快慢。
[結論]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如……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是變化的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如……
[計算]
1.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
2.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雖然固定,但我們也可以比較它們整個路程的速度,我們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個路程的長度,t是完成整個路程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視頻5]變速直線運動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練習:有關平均速度的計算
[勻速直線的圖像]
將頻閃照相與圖像結合,會得出路程隨時間的變化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練習:有關圖像的判斷、選擇題等。
[播放視頻6]頻閃燈
三、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為什么要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就是物體運動的速度,其實單位路程的時間也可以表示物體的運動速度,只不過后者比較起來不方便罷了;速度的計算公式是以后我們學習的關鍵,我們要注意領會速度單位間換算的技巧,會從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關于速度計算的條件,然后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四、作業(yè)布置
P30動手動腦學物理2、3、5。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運動的快慢
一、生活中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1.比較相同時間內誰走的遠;
2.比較在相同長度內誰用的時間短。
二、物理上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取單位時間或路程來比較它們的路程或時間。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公式:;3.單位:即m/s或m.s-1;常用單位是km/h或km.h-1。
四、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1.概念;
2.變速直線運動計算公式;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學生對物理上講的速度有了新的認識,它區(qū)別于數學課上的速度。
延伸閱讀
八年級物理《杠桿》教學設計
八年級物理《杠桿》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從學科的角度而言,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從認知的角度而言,杠桿是一種模型。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遵循學生對模型的認知規(guī)律,本節(jié)課從學生熟悉的屬于杠桿的工具入手,通過觀察分析,抽象出杠桿的概念;通過系列活動,使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深刻體會杠桿五要素,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組織學生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yǎng)科學精神;結合杠桿的平衡條件探討杠桿的科學使用,增強用科學服務社會的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各種杠桿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桿上確認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杠桿平衡條件進行猜想和假設,并設計出實驗方案,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能應用杠桿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能根據杠桿的特點,以及作用效果等進行分類。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繪制杠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
(2)觀察和操作杠桿。
(3)經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guī)律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杠桿的使用,樂于在周圍生活中發(fā)現和分析各種杠桿,具有利用杠桿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識,進一步認識科學探究中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杠桿平衡條件。
2.難點對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課件展示:生產生活中使用桿秤的圖片。
提問:桿秤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呢?
【設計說明:利用學生熟悉的身邊工具引入,體現生活處處有物理,留心觀察皆學問。】
二、什么是杠桿?
生活中的杠桿有很多,下面我們看一組杠桿。
課件展示:生活中的杠桿(撬棒、蹺蹺板、活塞式抽水機手柄)。
討論: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總結杠桿的特征。(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轉動。)
學生活動:列舉生產生活中的杠桿。
課件展示:古代勞動人民用于汲水的桔槔,現代工地上的塔吊。
杠桿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必須研究杠桿。
【設計說明: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各種杠桿提取共同的特征,建立杠桿的模型。通過列舉生活中的杠桿,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杠桿的特征,同時也增強學生學好杠桿內驅力?!?/p>
三、杠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活動一:利用自制桿秤模擬稱物體質量的過程。
總結:我們把杠桿處于靜止狀態(tài)叫杠桿的平衡。
學生活動二:分別在桿秤上不同兩點用彈簧測力計豎直拉秤桿,讓桿秤平衡。觀察需要的拉力分別是多少?兩個力一樣大嗎?
總結:杠桿的平衡與固定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有關。
學生活動三:在同一點用彈簧測力計分別豎直和斜著拉秤桿,讓桿秤平衡。觀察需要的拉力分別是多少?一樣大嗎?
總結:杠桿的平衡與力的作用點和方向都有關。
科學研究發(fā)現,固定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既與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有關,還影響杠桿的平衡。我們把固定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叫力臂。
【設計說明:通過系列自主探究活動,使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理解力臂的概念和力臂對杠桿平衡的影響,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也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p>
四、和杠桿相關的名詞
自學課本77頁內容,了解和杠桿相關的名詞。
課件展示:結合撬棍實例講解和杠桿相關的名詞。
教師示范:畫出活動三中,桿秤同一點不同方向兩個拉力的力臂。
學生練習:畫力臂。
討論:我們應該怎樣作出杠桿各力的力臂?
總結力臂的畫法:找支點(找點);畫力的作用線(畫線);從點向線引垂線段(作垂)。
【設計說明:自學和杠桿相關的名詞,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結合實例講解力臂,學生動手畫力臂,并總結方法,突破難點?!?/p>
五、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活動中,我們發(fā)現杠桿的平衡與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有關。究竟這些量存在什么關系時杠桿平衡?
思考:杠桿在什么位置平衡,測力臂最方便?為什么?
學生根據學案提示完成合作探究。并將實驗數據記錄在實驗記錄表格上。
根據實驗數據,我們發(fā)現杠桿在什么條件下平衡?
總結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設計說明:經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guī)律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探究?!?/p>
六、生活中的杠桿
我們?yōu)槭裁匆褂酶軛U?
課件展示:撬棍的使用。
觀察,利用撬棒撬石頭時,它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哪個更長呢?我們在使用時,是省力了?還是費力了呢?
總結: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動力小于阻力的杠桿是省力杠桿。
列舉:生活中的省力杠桿。
想一想:我們在使用省力杠桿時,得到了省力的利益,同時我們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呢?
課件展示:船槳的使用。
觀察,賽艇的船漿在劃水時,它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哪個更長呢?我們在使用時,是省力了?還是費力了呢?
總結: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動力大于阻力的杠桿是費力杠桿。
列舉:生活的費力杠桿。
想一想:使用費力的杠桿,有什么好處呢?
等臂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動力等于阻力。
物理實驗室中,我們使用的天平就是等臂杠桿。
【設計說明:結合杠桿的平衡條件探討杠桿的科學使用,增強用科學服務社會的意識?!?/p>
七、想想議議:
售貨員使用的桿秤如果秤砣磨損了,會對測量結果造成怎樣的影響?如果秤砣生銹后,結果又會怎樣呢?
【設計說明: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讓學生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的科學,養(yǎng)成學以致用的習慣。】
八、你學到了什么?
【設計說明:總結知識、方法、情感上的收獲,養(yǎng)成學生反思、總結的習慣。】
八年級物理《彈力》教學設計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八年級物理《彈力》教學設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八年級物理《彈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了解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2、過程方法
經歷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過程,進一步掌握使用測量的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
(1)對周圍生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2)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日常服務器中的科學道理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實驗中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學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教學難點
彈力的產生原因。
教學用具
各種測力計、鉤碼、彈簧、橡皮筋、泥、刻度尺等。
教學過程設計
1、情境引入
教師: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
學生:使物體發(fā)生形變,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
2、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利用直尺、橡皮筋、彈簧、泥、紙以及同學們能找到的物體,自己設計實驗證明“力可以改變物體形狀”這一觀點的正確性。要求設計盡量多的實驗;實驗過程中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請一個小組把他們設計的實驗展示給大家。
其他同學補充新的實驗,匯成下表
物體受力后的形狀
撤去力后的形狀
用力壓一把直尺使它變彎
直尺恢復原狀
用力拉彈簧,彈簧伸長了
彈簧恢復原狀
鋁導線用力折彎
鋁線不能恢復原狀
橡皮泥用力捏,扁了
橡皮泥不能恢復原狀
用力折一張紙,紙被折彎
紙不能恢復原狀
用力把橡皮筋拉長
橡皮筋能恢復原狀
教師:觀察表格中的信息,同學們有什么發(fā)現?
學生:用力拉彈簧,彈簧伸長了。(失去拉力,彈簧恢復原來長度。);鋁導線用力折彎,變彎了。(失去力不恢復原狀。);直尺,用力壓變彎了。(失去力后恢復原狀。);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復原狀。)
教師:結合剛才實驗所得歸納彈性與塑性、彈性形變和彈力
板書:1、我們把像彈簧這類物體一樣所具有的這種特殊性質,叫彈性。
2、像橡皮泥,在受力時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在物理上,我們把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塑性。
3、彈性形變:物體在彈性范圍內發(fā)生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4、彈力: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我們把這種力就叫做彈力(elasticforce)。
3、繼續(xù)探究
請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臺拉動拉力器,提醒全體同學注意觀察,有什么發(fā)現?
給你一根彈簧,其它器材任選,來探究彈簧的伸長與所受拉力的關系。(教師巡回指導)
找一組同學說出自己的實驗過程及實驗數據記錄:
彈簧
原長(cm)
拉力
(N)
彈簧
長度(cm)
彈簧
伸長長度(cm)
3
50
4
1
100
5
2
150
6
3
進一步提出問題(彈簧伸長與拉力的具體關系)收集證據與進行實驗、分析論證、得出結論(彈簧伸長長度與拉力成正比。)根據這一原理制成了彈簧測力計
(1)實驗室常用的彈簧測力計由彈簧、掛鉤、拉環(huán)、刻度、指針等幾部分組成
(2)使用測力計應注意下面幾點:(對比以前學過的儀器)
1、所測的力不能大于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么應該將彈簧秤的指針調到零點.
3、使用時力的方向必須和彈簧的軸線方向一致,使彈簧秤能自由伸縮而不受阻礙、若指針與外殼有摩擦,應及時消除.
4、觀察彈簧秤的量程與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確讀數.
5、彈簧秤穩(wěn)定時才可讀數,讀數時視線應正對刻度線,與刻度板面垂直.
用測力計體會1N、2N、5N各力的大小
(3)其它測力計教師出示:學生觀看學習使用。
課堂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本節(jié)課學習的主要知識。
布置作業(yè)略。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透鏡》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區(qū)分凸透鏡和凹透鏡,了解透鏡的光心、主光軸、焦點和焦距。
2.能說出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起發(fā)散作用,能正確解釋會聚、發(fā)散。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實物及圖片,得出兩種透鏡的兩種不同構造,培養(yǎng)學生通過觀察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能夠識別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的能力。
2.經歷探究凹透鏡和凸透鏡對光的作用的實驗過程,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區(qū)分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愛護光學儀器的好習慣。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jié)介紹了什么是凸透鏡、凹透鏡、薄透鏡、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透鏡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透鏡的基本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凸透鏡成像的準備。透鏡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是初中光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匯點,透鏡的基礎知識及其對光的作用是本章的核心內容──凸透鏡成像的必備知識,能否掌握透鏡對光的作用是學生今后能否學好光學的關鍵。本節(jié)也是光的折射的應用實例,因此本節(jié)內容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中應著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或直接概括結論,或結合討論、閱讀,接受并認同有關結論。同時,在活動中也應讓學生了解運用實驗研究自然現象的基本方法。使學生對透鏡及其對光的作用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學習光學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yǎng)他們觀察物理現象、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現象的能力,為后續(xù)的科學探究活動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測量凸透鏡的焦距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光的會聚、發(fā)散。
三、教學策略
由日常生活中和現象引入,對透鏡的認識由外觀到其特征概念,從對光線的一般偏折作用是會聚還是發(fā)散,到三條特殊光線,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要符合學生一般的認知規(guī)律。教學中不應只是從理論加以介紹,特別重視通過實驗和實際操作,讓學生體會各種術語名詞和偏折規(guī)律。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作用以及凹透鏡對光線的發(fā)散作用,并學會測定凸透鏡的焦距。本節(jié)教法以實驗法為主,講授法和討論法為輔,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這樣即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學生討論的方式,總結出判斷透鏡種類的兩種方法和三條特殊的光線,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凸透鏡、凹透鏡、演示用光學器件組一套、老花眼鏡、近視眼鏡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5分鐘)
鏡子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現在大家仔細觀察平面鏡和你戴的近視眼鏡,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對,平面鏡能反射光,不能讓光透過;近視眼鏡片能讓光透過。能讓光透過的鏡子,我們物理中稱為透鏡。透鏡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同學們都見過放大鏡,利用放大鏡可以放大書上的字;有些同學的視力不好,配上合適的眼鏡就可以看清本來看不清的物體;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機可以把美麗的自然風光留為永恒的記憶;上課時,老師可以利用投影儀把教學內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課堂教學;醫(yī)院化驗室的醫(yī)生,在顯微鏡下可以看見血液中的各種細胞;科學家利用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接收來自宇宙的信息。前邊所說的放大鏡的鏡片,眼鏡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都是由透鏡組成的。
學生觀察并回答:平面鏡能成像,光不能透過;近視眼鏡片不能成像,能讓光透過。
聆聽、思考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入手,引出物理問題,體現從生活到物理的課程理念。激起學習的興趣。
新課教學(30分鐘)
一、凸透鏡和凹透鏡
大家知道,青年學生一般佩戴近視眼鏡,老年人戴的一般是遠視眼鏡(即老花眼鏡)。這兩種眼鏡是不能亂戴的,這說明這兩種眼鏡不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仔細觀察兩種眼鏡的鏡片,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閱讀教材,用自己的理解總結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特點。
總結: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如:遠視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的鏡頭、放大鏡等。
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如:近視鏡片。
一般透鏡的兩個表面中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這種透鏡叫薄透鏡。下面我們只研究薄透鏡。
引導學生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示意圖,了解研究透鏡時常用的兩個科學術語。
主光軸:組成透鏡的兩個球面的球心連線叫主光軸。
光心:在主光軸上有一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這一點叫透鏡的光心,可以認為透鏡的光心就在透鏡的中心。
教師拿出一塊透鏡,請學生判斷它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分別找兩位持不同意見的同學回答。那我們如何判斷誰說得對呢?
許多器材上用的透鏡是不能用手摸的,那有沒有其他辦法來區(qū)分凸透鏡和凹透鏡呢?
學生活動:
凸透鏡和凹透鏡只是外形不同嗎?大家分別手持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靠近書上的字,觀察書上的文字有什么變化?
學生活動:
它們還有什么不一樣?拿出一個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再把一張紙放在它的另一側,來回移動,觀察到什么?換一個凹透鏡,重做上面的實驗,紙上能夠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嗎?這說明了什么?
圖1
圖2
學生交流討論:它們的形狀不同,近視鏡片中間薄、邊緣厚,而遠視鏡片中間厚、邊緣薄。
學生通過“摸”的方法能夠判斷是哪種透鏡。
學生: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的成像不同,遠視眼鏡能成放大的像;近視眼鏡能成縮小的像。
學生:用凸透鏡時,紙上出現一個最小最亮的點(如圖1),說明凸透鏡能把太陽光會聚到一起。換用凹透鏡時,紙上始終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而且四周比中間還要亮些(如圖2)。這說明凹透鏡不能讓光會聚,而是讓光向四周散開。
通過觀察發(fā)現不同事物的本質區(qū)別。
通過閱讀和畫圖理解主光軸、光心等概念,了解通過光心的特殊光線。
對學生進行使用器材要注意器材安全教育。
通過體驗發(fā)現兩種透鏡在成像方面的不同。
通過體驗發(fā)現兩種透鏡在對光的作用方面的不同。為下面進一步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做好鋪墊。培養(yǎng)學生猜想能力,讓學生從以前的經驗出發(fā)或者從觀察的實驗出發(fā)來作出有根據的猜想。
二、透鏡對光的作用
前面的實驗說明兩種透鏡對光有不同的作用。如果我們實驗時能觀察到光的傳播路徑,看得會更清楚。
1.凸透鏡對光的作用
演示實驗1:利用激光筆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條平行光線,根據演示實驗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線。請你猜想如果放凸透鏡,三條光線將會怎樣傳播?
引導學生觀察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如圖3)。我們把凸透鏡對光線的這種作用就叫會聚。
圖3
總結: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因此凸透鏡又叫會聚透鏡。
指導學生用作圖法把上面實驗中的折射光線畫出來。
引導學生理解會聚: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向中間偏折,中間的位置其實就是主光軸。因此,會聚就是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靠近主光軸。
2.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演示實驗2:利用激光筆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條平行光線,根據演示實驗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線。請你猜想如果放凹透鏡,三條光線將會怎樣傳播?。
引導學生類比凸透鏡,觀察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
圖4
總結:凹透鏡對光起發(fā)散作用,因此凹透鏡又叫發(fā)散透鏡。
指導學生用作圖法把上面的實驗畫出來。
結合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解釋發(fā)散: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遠離主光軸。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上面的光線會向下偏折,下面的會向上偏折,中間的因為通過光心,傳播方向不變。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上面的光線會向上偏折,下面的會向下偏折,中間的因為通過光心,傳播方向不變。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猜想的能力。
猜想得到驗證。通過觀察體驗,進一步體會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
加深理解凸透鏡的會聚作用。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猜想的能力。
猜想得到驗證。通過觀察體驗,進一步體會凹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加深理解凹透鏡的發(fā)散作用。
三、焦點和焦距
1.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結合上述凸透鏡會聚光的實驗,閱讀教材,并結合作圖回答讓學生明確:
凸透鏡能使平行于主光軸的光會聚在一點,這個點叫做焦點,用“F”字母表示;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凸透鏡的焦距越小,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越強。
由于這個焦點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所以我們叫它實焦點。
凸透鏡有幾個焦點呢?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讓一束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從凸透鏡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會聚于一點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實驗。
演示實驗:用激光筆和凸透鏡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激光從凸透鏡右邊射向左邊,會看到光線會聚于一點。
2.凹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光經過凹透鏡后的發(fā)散是不是也有規(guī)律可循?
結合上述實驗,問:折射光線相交嗎?那把折射光線反向延長呢?教師利用演示實驗,把折射光線反向延長,引導學生觀察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哪。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鏡主光軸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通過焦點。
引導學生小結:平行于凹透鏡主光軸入射的光線,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通過焦點。
總結:
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路:
①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折射后通過焦點。對凹透鏡來說,是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經過虛焦點。
②通過焦點的光線(對凹透鏡而言,是指其延長線通過焦點的光線)折射后與主光軸平行。
③通過光心的光線不改變傳播方向。
3.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拿出一個凸透鏡)怎樣可以測得它的焦距?
這有兩個直徑相同的凸透鏡,它們的焦距分別是3cm和5cm,按照實際尺寸畫出平行光經過它們之后的徑跡,哪個凸透鏡使光偏折得更厲害?
焦距的長短反映了凸透鏡會聚作用的強弱,焦距短的會聚作用強。凸透鏡表面的凸起程度決定了它的焦距的長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學生閱讀、思考。
學生:拿一個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讓光通過凸透鏡照到白紙上,移動凸透鏡使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
學生:焦距短的偏折得厲害。
理解焦點、焦距。
發(fā)現事物的對稱性規(guī)律。
掌握透鏡的作圖。
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一方面鞏固了新知識,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5分鐘)
通過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或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
梳理本節(jié)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后總結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
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