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復習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12高三語文復習講座(24)古代文閱讀命題的走勢及對策。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作為高中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復習講座(24)古代文閱讀命題的走勢及對策”,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高三語文復習講座(24)古代文閱讀命題的走勢及對策前面三講分別闡述了古代文閱讀幾個主要考點,本講總說命題的基本走勢和應試對策。
一、命題的基本走勢
總的來說,古代文閱讀的命題基本是穩(wěn)定的,但近年來有一些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下列幾點:
1.選擇“淺易”的古文語段
所謂“淺易”,主要特征是:①從表達方式來說,以敘述為主,偶或有一點議論,或者是作者直接發(fā)議論,或者是借人物之口發(fā)議論;②從運用的詞語說,主要是常見的文言實詞和常見的文言虛詞,較少涉及非常見的實詞和虛詞;③從句式上說,主要運用常見的文言文的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疑問句等,極少出現(xiàn)非常見的文言句式;④從內容上說,與作者寫作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沒有更多的聯(lián)系,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可參見《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柳土鎮(zhèn)先生的文章《淺易文言文界說》)因此高考所選擇的古代文語段幾乎全是史傳文的語段。這樣的語段,一般高中畢業(yè)生閱讀是不太困難的。
2.人物性格由單一趨于復雜
以往所選古文語段中的主要人物性格比較單一,或忠或奸,或孝或廉,或善處事或善用兵等。如1998年選擇的關于李若水的語段主要表現(xiàn)其“忠”,1999年年選關于蘇瓊的語段,主要表現(xiàn)其治政有方、善處事務,2000年所選關于胡質的語段主要表現(xiàn)其清慎,2001年所選關于田單的片斷,主要表現(xiàn)其作戰(zhàn)善于用“詐”。而2002年所選《李將軍列傳》片斷中的李廣,其性格比較復雜,2003年所選《裴矩傳》中的裴矩,則有“佞于隋”而“忠于唐”這個側面,性格明顯趨于復雜。人物性格的趨于復雜,表明閱讀難度有某些提高。
3.側重考查對文意的理解和分析
以往在古文閱讀的試題中,考字詞理解的試題通常有三題,而2003年則改為實詞、虛詞各一題,而篩選信息、分析文意、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試題則由過去的兩題增加為三題。這是很顯然的變化。再則,過去理解文句含意的試題全用選擇題,而從2002年起,則改用考生直接翻譯的試題??雌饋碇皇穷}型的變化,實際上對文意理解的要求更高,而且它把對文意理解的考查和語言形式的考查結合在一起,更具有綜合性。因此有的人說這是考查古文閱讀的過硬功夫。
4.更強調根據(jù)語境來答題
可以這樣說,現(xiàn)在的古文閱讀的每一道試題,都要以對全文的正確理解為背景,都要以對上下文句的正確分析為條件,方能作出正確回答。即便是理解常見實詞的含意、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也要根據(jù)具體語境作判斷,幾乎找不到憑借死記硬背來回答的試題。至于翻譯文句、篩選信息需要憑借對語境的正確分析,前兩講都已舉例作說明,這里不再重復。
二、應試的基本策略
應試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點:
1.轉變閱讀觀念
一般同學讀古文,往往死摳字詞,背誦多義實詞的義項,死摳文中虛詞的用法,一個勁兒地挖通假、活用,反復辨識文言句式,走的是學習古漢語的路了。也就是說,把古文當作學習古漢語的材料來對待。這樣做,就平時的學習而言,也許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顯然是不上路子的。這里談的“轉變閱讀觀念”,首先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因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們把《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的要求與對現(xiàn)代文閱讀的要求作一對照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這也表明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再從高試題本身來看,強調根據(jù)語境答題,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說明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而不能只把它當作學習古漢語的材料來對待。
2.注重復習課本
有人誤認為高考語文試卷不考課本,因此在復習中把課本扔在一邊。這種看法和做法顯然是不恰當?shù)?。近三年所考文言實詞“拔”、“附”、“乘”、“北”、“反間”、“南面”、“鼓噪”、“擾亂”、“竟死”、“將兵”、“曲折”、“結發(fā)”、“諷”、“哂”、“遇”、“務”等幾乎全是課本上學過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虛詞“以”、“于”、“既”、“無”、“為”、“焉”、“因”等,全是課本上學過的;試題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課本上學過的。更何況有的試題還直接引課本中的文句與閱讀材料中的文句配對成題呢?
曾經多次參加高考命題的章熊先生在談及文言文復習時,曾經建議考生在高考前認真讀幾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他認為這些文章里,有著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對文言文的全面、綜合復習,這對積累語言材料,建立文言語感,提高閱讀和解題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這一番話,可以說是說得相當精辟的,我們應該遵從。
我還要建議同學們在復習階段認真閱讀過去列入課本,現(xiàn)在移至讀本的古文,如《荊軻刺秦王》等;認真閱讀過去置于讀本現(xiàn)在移入課本的古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適當練習課外語段
這里所說“適當”一是從量上說的,我們固然要做課外的語段閱讀練習,沒有一定的練習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應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強調練習的效果。二是從質上說的,應該有所選擇,而不要盲目地做練習。我們認為質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試的古文閱讀題。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試題。因為這樣的試題選文規(guī)范,試題規(guī)范。在練習中還可以找到命題的規(guī)律,解題的竅門。
三、典型題分析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題。
裴矩字弘大,河東聞喜人,襁褓而孤,為伯父讓之所鞠。及長,博學,早知名。隋文帝為定州總管,召補記室,甚親敬之。文帝即位,累遷吏部侍郎。大業(yè)初,西域諸番款①張掖塞與中國互市,煬帝遣矩監(jiān)其事。矩乃訪西域風俗及山川險易、君長姓族、物產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悅,每日引至御座,顧問西方之事。帝幸東都,矩以蠻夷朝貢者多,諷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魚龍曼延、角角氐②于洛邑,以夸諸戎狄,終月而罷。又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盛酒食,遣掌番率蠻夷與人留易,所至處悉令邀延就座,醉飽而散。夷人有識者,咸私哂其矯飾焉。帝稱矩至誠,曰:“裴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朕未發(fā)頃,矩輒以聞。自非奉國用心,孰能若是?”矩后從幸江都。及義兵入關,帝問矩方略,矩曰:“太原有變,京畿不靜,遙為處分,恐失事機。唯鑾輿早還,方可平定?!本匾娞煜聦y,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雖至胥吏,皆得其歡心。是時,帝既昏侈逾甚,矩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或聞諸曹案典,多有受賂者,乃遣人以財物試之。有司門令史受饋絹一世,太宗怒,將殺之,矩進諫曰:“此人受賂,誠合重誅。但陛下以物試之,即行極法,所謂陷人以罪,恐非導德齊禮之義?!碧诩{其言,因召百僚謂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貞觀元年卒,贈絳州刺史,謚曰敬。
(節(jié)選自《舊唐書裴矩傳》)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方,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br> (《資治通鑒唐紀八》)
注:①款:至,到。②魚龍曼延、角角氐:均為古代雜戲名。③表:測量日影以計時的標竿。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諷帝大征四方奇技諷:勸告。
B.咸私哂其矯飾焉哂:譏笑。
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yōu)待。
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務:致力。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為伯父讓之所鞠以夸諸戎狄,終月而罷
A.B.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咸私哂其矯飾焉太宗納其言,因召百僚謂曰
C.D.
猶且從師而問焉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組是()
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盛酒食凡所陳奏,……矩輒以聞
A.B.
此人受賂,誠合重誅陛下……恐非導德齊禮之義
每遇人盡禮,……皆得其歡心矩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C.D.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每事知此,天下何憂不治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邊長大,由于博學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煬帝都十分賞識
他,委以要職;煬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風土民情,經常向他咨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計,投煬帝之所好,為向戎狄夸耀強盛,建議作奇技、雜戲于洛邑,又
熱情款待以籠絡其心;盡管“夷人有識者”對此不以為然,但深得煬帝歡心。
C.義兵入關之后,裴矩向煬帝獻計,主張當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機;又見天下將亂,
為全身遠禍計,對人盡皆禮遇,對煬帝更是“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開明的君王,但難免有失誤,他先以行賄試探,后又欲誅受賄之人;裴矩
直言諫勸,認為是陷人以罪,不合禮義,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贊揚。
15.聯(lián)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光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史家的眼光,評價唐太宗能夠從善如流,隋煬帝則愛好面諛逢迎。
B.強調“表動則景隨”,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隨而忠于唐”的事例,說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啟示后世君王,治國時應當注意從裴矩的變化過程中吸取經驗教訓。
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譯文: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譯文:
這是2003年全國卷的11至16題。
先說選文,選文由兩段文字組成。第一段選自《舊唐書裴矩傳》,原文1400余字,經過剪裁,連綴成一篇400余字的文段;第二段是司馬光對裴矩的評述,有60余字。裴矩是一個比較復雜的人物,在隋朝以逢迎煬帝為能事,而在唐朝則“面折”太宗,直言諫勸,正如司馬光評論所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边@說明國君是否正直圣明,必然會對臣子有很大的影響。過去選文側重于忠孝節(jié)義的內容,現(xiàn)在選用反映一個復雜的歷史人的言行的材料,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學生應當接觸各種內容的文章。從語言看,這兩段文字是較為典范的淺易文言文,考生閱讀文字障礙較少,提供三條注釋,也給考生帶來了方便。
第11題考查理解實詞的能力,答案是C。這道題挑選了四個包含常用實詞句子,同時給出詞語釋義的正誤。從解題方法考慮,最直接的是莫過于將各個解釋放到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確而無滯礙之處者應是正確的。C項中的“遇”有接觸、遇到、對待等詞義,但它本身是一個中性詞,題面的“優(yōu)待”,側重在“很好地對待”,當然不合文意。其他三項的解釋都是正確的,其含意在課本中都學過。
第12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答案是C。本題給出8個例句,其中的4個選自課本。A項的兩個“為”都是介詞,均表示被動;B項中兩個“以”均為連詞,表示前面的行為以后面的內容為目的,即都是表目的的連詞。D項中的“因”有人認為是連詞,有人認為是介詞,但不論如何看待,都是表示“于是,就”的意義。C項中兩個“焉”字有不同,前者用于句末表示一種陳述語氣,后者還兼表“(問)于某人”的意思,通常稱為兼詞,相當于“于之”??梢姟安幌嗤囊唤M”是C。
第13題是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本質上是考查對句子的理解,答案是B。
這道題從形式上看與以往同類題有些不同,這是材料的復雜性決定的。以往采用6個句子編為四組,要求選出與某一中心意思有密切關系的一組。這次因閱讀材料包含裴矩“佞于隋”、“忠于唐”這兩個方面,因而考查時要求選出與這兩點相關的信息。解答這類題的思路是將所給例句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A項的前句主要是夸耀隋朝的強盛,目的在于懾服狄戎,讓對方產生敬畏之情,與“佞于隋”有相當?shù)木嚯x;后一句是裴矩面諫太宗之前的一個過渡性句子,在文中起“且讓一步”的作用,與后文勸諫的內容不相同,也不表明“忠于唐”。B項的前一句雖然出自煬帝之口中,卻表明裴矩迎合煬帝的特點,是符合“佞于隋”的要求的;后一句是面諫唐太宗時所說的核心的內容,是“忠于唐”的實際表現(xiàn)。C項的前句是說裴矩明哲保身,也不是“佞于隋”;后句出自太宗之口,典型地表現(xiàn)了裴矩為了唐朝的利益,不愿做阿諛逢迎之人,符合題干要求。D項的前句極為明顯地表現(xiàn)出“佞于隋”;后句是太宗根據(jù)裴矩“不肯面從”而作的推論,不能同“忠于唐”掛上鉤。故本題答案是B。
第14題考查綜合分析文意的能力,重在歸納內容要點和中心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C。本題的題面將閱讀材料的內容分為若干方面,然后選擇較為重要的四個方面作為切入點進行概括分析。這四個切入點是:裴矩受到隋文帝和煬帝的賞識,裴矩向戎狄夸耀強盛,裴矩向煬帝獻計并謅媚煬帝,裴矩向唐太宗進諫并受到贊揚。試題中擬設了四項對相關文意作分析概括,要求考生能讀懂全文,不要在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地方出錯,C項之錯在“主張當即平定;因為原文中是說,希望煬帝早回京城,如果遠在江都處理此事,一定會失去良機。”
第15題是對作者在文中觀點態(tài)度的分析概括。答案為B。
A項是司馬光對閱讀材料內容的總結,認為唐太宗能夠納諫,隋煬帝則愛好逢迎。C項說司馬光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說明君王當起表率作用。D項以《資治通鑒》的作用作為切入口,說明司馬光的話啟示后世君王,注意吸取經驗教訓。這三項都符合司馬光這一段話的本意和含意。B項錯在說裴矩由隋入唐后,品性由卑下趨于高尚,正好與原文“非其性之有變也”相違背。
對這道題有三點補充說明。
其一,有些考生看不出B項之錯,而誤認為D項錯,理由是“文中沒有這樣的意思”,其實這是考生沒有注意到文末注明“資治通鑒唐紀八”的意圖??忌鷳摱茫彩敲}者提供的資料都是“有效信息”,都是有用的。此類情況在高考中已經屢見。
其二,1992年高考古文閱讀材料節(jié)選自《晉書陳壽傳》,文末“或云……”一段材料正是作者對陳壽的評述。據(jù)此當年設計了“對傳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內容正確的理解是”這樣一道題,考查對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理解。這類試題多年未見,一些考生感到陌生??梢?,前文說選用高考已經用過的材料作練習資料,不是虛言。
第三,從閱讀的角度談,“臣光曰”這一段文字,可當微型議論文字閱讀?!熬鲃t臣直”是論點,對裴矩的評述是用事實作論證,“是知”以下的文句是結論。倘能這樣來閱讀理解,第15題就不會答錯。
第16題是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答案是(1)裴矩竟然能夠當廷辯駁,不肯當面順從;(2)國君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那么忠誠就會變?yōu)榧閭危粐矏勐牭秸钡难哉摚敲醇閭尉蜁優(yōu)橹艺\。
第(1)小題的難點在“遂”和“廷折”。要知道這是唐太宗接受裴矩的直諫以后對裴矩作評論的話。裴矩對隋煬帝是阿諛逢迎,現(xiàn)在“遂能廷折”,這“遂”當然不是“于是,就”一類的意思;只能是“竟然”、“卻”之類。“折”有反駁、駁斥的義項,依據(jù)上下文,這里應譯為“辯駁”,再則“廷折”與“面從”的結構相同,都是用名詞作狀語,根據(jù)“面從”的意思也可推知“廷折”的意思。第(2)小題,倘能看出“惡”、“樂”相反,“忠”、“佞”相反,正確翻譯也不困難。
從對上面6題的分析可以得出兩個結論:要讀懂原文,把每句的意思分析清楚,否則就不可能正確答題;解題要分析具體語境,否則也不可能有正確的解答。
四、練習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題。
馮唐者,其大父①趙人。父徙代。漢興,徙安陵。唐以孝著,為中郎署長,事文帝。文帝輦過,問唐曰:“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唐具以實對。
文帝曰:“吾居代時,吾尚食監(jiān)②高祛數(shù)為我言趙將李齊之賢,戰(zhàn)于鉅鹿下。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鉅鹿也。父知之乎?”唐對曰:“尚不如廉頗、李牧之為將也?!鄙显唬骸俺即蟾冈谮w時,為官率將,善李牧。臣父故為代相,善趙將李齊,知其為人也。”上既聞廉頗、李牧為人,良說,而搏髀曰:“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唐曰:“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鄙吓鹑虢?。良久,召唐讓曰:“公奈何眾辱我,獨無閑處乎?”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br> 當是之時,匈奴新大入朝毿③,殺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為意,乃卒復問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頗、李牧也?”唐對曰:“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④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軍功爵賞皆決于外,歸而奏之。此非虛言也。臣大父言,李牧為趙將居邊,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賞賜決于外,不從中擾也。委任而責成功,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是以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西抑強秦,南支韓、魏。當是之時,趙幾霸。其后會趙王遷立,乃用郭開讒,卒誅李牧,令顏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為秦所禽滅。今臣竊聞魏尚為云中守,其軍市租盡以饗士卒,出私養(yǎng)錢,五日一椎牛,饗賓客軍吏舍人,是以匈奴遠避,不近云中之塞。虜曾一入,尚率車騎擊之,所殺甚眾。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⑤。終日力戰(zhàn),斬首捕虜,上功莫府,一言不相應,文吏以法繩之。其賞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為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罰作之。由此言之,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臣誠愚,觸忌諱,死罪死罪!”文帝說。是日令馮唐持節(jié)赦魏尚,復以為云中守,而拜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
——節(jié)選自《史記馮唐列傳》
[注]①大父:祖父。②尚食監(jiān):官名。③朝毿(sān):地名。④閫(kǔn):國門。⑤尺籍伍符:軍中條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父故為代相,善趙將李齊善:與……交好
B.良久,召唐讓曰讓:謙讓
C.委任而責成功責:要求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坐:因犯下……罪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A.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公奈何眾辱我,獨無閑處乎
獨畏廉將軍哉
C.王遷立,乃用郭開讒,卒誅李牧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其賞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3.對下列句子中“其”字所代內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善趙將李齊,知其為人也代“李齊”
B.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代“將士們”
C.其后會趙王遷立代“趙國幾乎稱霸”
D.其賞不行而吏奉法必用代“邊關將士”
4.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馮唐敢于進諫的一項是()
①尚不如廉頗、李牧之為將也。
②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
③鄙人不知忌諱。
④軍功爵賞皆決于外,歸而奏之。此非虛言也。
⑤臣愚,以為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
⑥臣誠愚,觸忌諱,死罪死罪!
A.②④⑤B.③⑤⑥C.①③⑥D.①②⑤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馮唐向文帝介紹、評價了李齊、李牧、廉頗、魏尚等大將,并告訴文帝,前人遣將
的經驗是,國內大事由君王來控制,邊關賞賜之事由將軍來主斷,朝廷呂從中干擾。
B.魏尚把軍中交易市場獲得的稅收全部拿來犒賞將士,他也出于私心聚斂錢財,每五
天殺一頭牛大宴賓客。加上后來他又虛報戰(zhàn)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
C.馮唐告訴文帝,邊關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這些軍中法
令,而且他們整天奮力作戰(zhàn),不要因為他們在向衙門報功時,有些不符實情,就重罰
他們。
D.當文帝在馮唐面前慨嘆當朝沒有像廉頗、李牧那樣的良將時,馮唐直言冒犯龍顏,
文帝并未加罪馮唐;在國事緊急時,他又聽取馮唐的意見,改正錯誤。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1)是以兵破士北,為秦所禽滅。
譯文:
(2)是日令馮唐持節(jié)赦魏尚,復以為云中守。
譯文:
附:答案及簡析
1.B(讓,責備,根據(jù)文意及“曰”的內容可知)
2.D(A項“之”用于主謂間取消獨立性;B項“獨”,副詞,難道;C項“乃”,副詞,竟然。D項前一“而”表轉折,后一“而”表遞進。)
3.B(代“李牧”)
4.A(①③⑥不屬進諫內容)
5.B(魏尚“出私養(yǎng)錢”是拿出私人的俸錢;他犒賞軍士也不是他削爵判刑的原因)
6.(1)因此打仗失敗士兵敗逃,被秦國俘虜并消滅。(“是以”為“以是”的倒置;北,敗逃)
(2)當天派馮唐拿著令節(jié)赦免魏尚,再讓他作云中太守。(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精選閱讀
高三語文復習講座(10)語言表達題的命題走勢及應試策略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幫助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容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高三語文復習講座(10)語言表達題的命題走勢及應試策略”,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高三語文復習講座(10)
語言表達題的命題走勢及應試策略
這里所說的語言表達,專指高考試卷第II卷的語言表達。
高考從1992年起正式考查語言表達,從最初的零星試題到與其他內容合成一部分再到獨立成為第六部分,經歷了14年。這14年的發(fā)展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不去細說。這里只說近四年的情況。
一、命題的基本走勢
近四年的命題呈現(xiàn)出三個特點:
1.堅持考查實用的語言表達能力
高考對語言表達的總要求是“掌握一定的語言表達技能”。這“一定”,是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表達能力;這里的表達技能“是從操作層面說明,強調的是語言表達的操作能力。所謂語言表達技能,就是《考試說明》所規(guī)定的擴展語句、壓縮語段,選用、仿用、變換句式,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做到簡明、連貫、得體等表達技能。這些基本的表達技能,也是最實用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堅持考查實用的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層意思。
另一層意思是,試題運用的材料多來自現(xiàn)實,多與中學生的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以及為人處事密切相關,試題材料所表達的話題也是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而不是與現(xiàn)實生活脫離的。
請看2002年的第23題:
下面的句子前后脫節(jié),請?zhí)砑颖匾脑~語使之連貫完整。
我們學校已成為一所現(xiàn)代化的學校,除計算機室、語言教室外、校園寬帶網、多媒體教室等先進的教學設備,嶄新的實驗大樓也已落成。
答:在加上。
這道題在高考語言表達題中是比較容易的一道題,得分率在68%左右,這里姑且不去說它。就語言材料而言,它來自學校,來自學校“硬件”的現(xiàn)代化建設,與學生的校園生活密切相關;就這段材料所表現(xiàn)出來語言表達方面的毛病來說,也是中學生在表達中經常出現(xiàn)的。這類毛病出現(xiàn)的原因,是在寫作的思維流程中,寫作者腦中出現(xiàn)的往往是一些關鍵性的語言信息,其間缺少必要的填充性詞語,形成了跳躍,也就是題干所說的“前后脫節(jié)”。用這樣的方式來考查考生的基本表達技能,當然屬于實用的表達技能的考查。
2.試題的考點呈綜合性
考點呈綜合性,應該從下列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試題考的是語言表達能力,但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語言表達與認識能力密不可分,言語的內容和表達形式密不可分。這是所謂綜合性的一個方面的含意。
另一方面,一道試題的語言表達形式也往往是多種兼用,一道題只考一種表達形式的試題相當少見。
請看2000年的第26題
下列兩個句子都寫到“虛偽”,前一句直接表達,言簡意賅;后一句連續(xù)類比,形象生動。請在“友誼”、“勇敢”、“信任”中任選一個詞,仿寫兩句話。
虛偽和欺詐產生罪惡。([美]愛迪生)
蚜蟲吃青草,銹吃鐵,虛偽吃靈魂。([俄]契訶夫)
(1)
(2)
這道題,是一道仿寫題,但從表達形式上說,它包含著仿寫、類比和修辭的排比(“連續(xù)類比”)這三者;從內容上說,它考查考生對“友誼”、“勇敢”、“信任”這三者作用的認定;從思維上說,它要借助于想象和聯(lián)想??键c呈綜合性是很顯然的。
又如2002年第24題(后文將引出),表面上看只是調整語序,但是它兼及內容和形式的關聯(lián),形式又兼及短語結構、音節(jié)和諧等,具有綜合性。
3.試題呈開放性,語用的特點更加鮮明
一般說來,較多的語言表達題所給的材料,或者提供一種情境,或者提供一種仿擬的樣式,目的在于激活考生的思維,引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并按照要求作表達。因而答案更加靈活而富有彈性。換言之。考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積累,寫出各式各樣的符合要求的答案來。譬如2002年第25題: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寫一組句子,要求選擇新的本體和喻體,意思完整(不要求與原句字數(shù)相同)
海水是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濤聲是音序,
魚蝦、海鷗是海的文字。
這道題的綜合性這里姑且不說,單說它的開放性。你仍然可以像試題所給例子一樣去描寫自然景物,也可以寫自己社會生活的體驗,還可以從親情感受上寫“母愛是生命的一首歌”,甚至可以從建筑物方面來寫“窗是屋子的一雙眼睛”,等等。不過,如果缺少生活的積累,語言表達能力不高,做這樣的試題還是很困難的。
試題的實用性、綜合性和開放性,隱含著創(chuàng)新精神和廣性化的因素,因而語言表達的特點更明顯。
二、應試的基本策略
鑒于高考語言表達題的基本特點,在應試策略上需要建立三個意識。
1.建立話題意識
這里所說的“話題”,有別于話題作文的話題,用的是它的本義,即“談話的中心”。平時不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偸怯幸欢康膰@一定的中心的。高考語言表達題,也是有一定的中心的,差別只是有的試題明說了,有的沒有明說,需要我們去體會。譬如上文所舉2000年第26題,并未明示話題的中心,但它是存在的,即仿寫的文字要表達對“友誼”、“勇敢”、“信任”的積極作用的評述;又如前舉2002年第25題也沒有明示中心,但所給材料中隱含著部分與整體之間關系的認識。強調話題意識,就是強調語言表達的內容,強調重視語言信息,這是語言表達的靈魂。請看下面一例:
將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內容壓縮成一句話。(不超過16字)
我國冶金企業(yè)認真貫徹國務院和國家經貿委關于控制鋼鐵生產總量的指示精神,今年一季度,國家大中型鋼鐵企業(yè)鋼產量增長幅度開始逐月回落,累計產鋼2461.6萬噸,增長勢頭明顯趨緩。其中1月份鋼產量增長速度比去年12月份降低2個百分點,2月份比1月份降低了3個百分點,3月份又比2月份降低4.9個百分點。
這是一道壓縮語段的試題,怎樣壓縮?先要看出這段文字的中心是“控制鋼鐵生產總量”,第1句是中心所在,其他各句敘述控制鋼鐵生產總量的情況,“逐月回落”、“增長勢頭”、“趨緩”、“降低”等詞語顯示出“控制”的初步效果。因此本題的答案是:我國鋼鐵生產總量控制初見成效。如果不是先把握這段文字的中心,就不大可能準確概括“主要內容”,答題就會出現(xiàn)差錯。
2.建立語境意識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一種社會活動。運用語言總是離不開一定的語境,就像植物生長離不開空氣和水一樣。就考試的試題來說,題干包含著語境,試題所給的材料,也包含著一種語境。一般說來,語境對語言表達有限制和補充兩種作用??碱}所提供的語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請看2003年的第25題:
仿照示例,改寫下列兩條提示語,使之親切友善、生動而不失原意。
提示語:(公園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許亂扔垃圾
改寫為:除了記憶什么也不帶走,除了腳印什么也別留下
(1)提示語:(教學樓內)禁止喧嘩,不許打鬧改寫為:
(2)提示語:(閱讀室里)報刊不得帶出,違者罰款改寫為:
這是一道仿寫題,“親切友善、生動而不失原意”這是對表達效果的要求,而“教學樓內”、“閱覽室里”就是一種語境,因此,本題的答案既要符合內容、表達效果的要求,又要符合語境要求。不少考生似乎不明白這一點,第(1)小題有人竟然寫出這樣的答案:“用耳用眼不用嘴,動心動腦不動手?!边@樣的答案就意味著在“教學樓內”不能讀書,不能討論問題,不能寫作業(yè)、作實驗等等。顯然是錯誤的答案。第(2)小題有人寫出這樣的答案:“黃金屋不要付錢,顏如玉不要付錢,唯有那紙張要付錢?!边@答案自然是從古語“書中自有黃金屋”等三句話化用而來,姑且不論這句考生對遠古語的理解是否正確,也不論這答案是否符合題目要求,僅從語境的角度來判斷,這樣的答案與“閱覽室里”有什么關系呢?
3.建立互滲意識
這里的“互滲意識”是指:生活和表達互滲,以生活中的人事作為表達的材料;讀寫互滲,以閱讀的積累作為語用的材料;思想認識與表達互滲,以自己的認識和感悟作為表達的靈魂。上文所舉2002年第25題有考生寫出這樣一個答案:
母愛是生命的一首歌,
責備是低音,
呵護是高音,
牽掛、思念是母愛的主旋律。
如果這名考生對母愛沒有這樣真切的體驗和認識,或者有這樣的體驗和認識,在做這一道題時不把它搜索出來,是寫不出這樣好的答案來的。
4.建立表達意識
這里所說的表達意識是指遵循語言表達的基本原則。這原則包含下列四點:
1.向心性原則
這里指所寫的一段文字的每一句話都要直接或間接地指向中心,陳述中心,而不要游離中心。
2.連貫性原則
這里指所寫的一段話圍繞中心,敘述角度一致,前后照應,語氣上一氣貫通。
3.層次性原則
這里指所寫的一段話,甚至是一句話都要有明顯的等級次序。
4.協(xié)調性
這是指語言在句式、結構、音節(jié)等方面要和諧,讀起來順口,譬如下面一段話的空缺處要填進所給的7個詞語,怎樣排列才能使之與“上下文協(xié)調一致”呢?
世界屋脊上的,以其特殊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千里風雪的青藏公路,正在成為一條令人神往的旅游熱線。
①晶瑩的湖泊②大漠③奔騰的江河④雪嶺⑤數(shù)不清的珍禽異獸⑥草原⑦冰峰
這段話具有向心性、連貫性、層次性。怎樣使其具有協(xié)調性呢?所給的7個詞語有長有短,當先從內容上分類合并,然后由短到長排列進去。當你把“冰峰、雪嶺、大漠、草原、奔騰的江河、晶瑩的湖泊,數(shù)不清的珍禽異獸”填入原句時,談起來流暢,聽起來悅耳,這就是有了協(xié)調性。如果不這樣排列組合,其效果如何?不妨試試。
三、練習及答案
1.依次填入劃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得最好的一組是()
巴峽植被厚重,春夏蒼翠蓊郁,,絢麗多姿;秋冬滿山紅葉,明快悠遠。
不同的地勢,有不同的景觀。淺淺的流水,,豪放大方,一往無前。
①野花盛開,五顏六色②五顏六色,野花盛開
③白浪翻飛,晶瑩素潔④晶瑩素潔,白浪翻飛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2.給下列句子排序,恰當?shù)囊豁検牵ǎ?br>
①文章要打動人心,是應該帶有情感的。
②好的理論文章未嘗不可以具有抒情的因素。
③但是,人們有一種成見,以為既然是理論文章,就難免枯燥。
④梁啟超的“新文體”在五四前有很大的影響,原因之一是“筆鋒常帶感情”。
⑤其實不然。
A.①⑤③②④B.④①③⑤②C.③⑤①④②D.②④⑤③①
3.請調整下面畫線部分的語序,使各短語協(xié)調一致,對稱勻整。
盡管中央領導成員多次換屆,但是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未受影響,而且越來越好。不斷振興的科技、政局的長期穩(wěn)定、快速增長的經濟、文藝的百花齊放、日益發(fā)展的教育,使世界各國刮目相看,使外商投資成倍增加。
修改為。
4.用一句話(不超過30個字)概括以下一則新聞的要點。
據(jù)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德國漢堡大學的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fā)現(xiàn)了一顆已有140億年歷史的恒星,它的形成通史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期。這顆恒星被編號為HE0170—5240,其罕見之處在于;與其他歷史稍短的恒星不同,它完全是由宇宙大爆炸時產生的幾種簡單元素組成的,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第一顆不含金屬元素的恒星。
要點:。
5.給下列報道擬一個合適的標題。
渝懷鐵路十大控制工程之一的重慶長壽特大鐵路橋,從去年11月開始進行長江中的六、七號墩水下樁基礎施工,經過中鐵大橋局五處職工放棄節(jié)假日休息,晝夜緊張施工,克服水深流急、地質復雜、過往船只多等困難,于昨日將第20根直徑3米、長43米的鋼筋籠放入七號墩江底孔中,隨即開始混凝土澆注,它標志著該橋樁基礎提前15天完成,為這座總投資2.4億元、全長900米的特大橋2003年12月竣工提供了保證。
答:標題為:
6.仿照下面的排比句子,選擇新的陳述對象,另寫一組句子,要求意思完整。
瀟灑是不計他人之過,以大局為重的謙讓寬容的生活態(tài)度;瀟灑是不為外物所役,執(zhí)著于內心追求而具有的一種精神優(yōu)勢;瀟灑是經過長期磨礪,掌握客觀規(guī)律之后獲得的一種人生自由。
。
7.讀下面文字按要求做題
啟事
《2003年企業(yè)管理高校畢業(yè)生需求信息錄》(上、下)分別刊登于2003年3月29日、2003年4月12日本報第12版。讀者還可以登錄中青在線人才頻道(hr.cyol.com)高校畢業(yè)生需求專題查閱。
中國青年報編輯部
假如朋友小梁需要信息,請你轉告他:
8.下面兩則材料告訴了我們“家是什么”,請結合材料給我們的信息加以概括。
在美國洛杉磯,有一位醉漢躺在街頭,警察把他扶起來,一看是當?shù)氐囊晃桓晃?。當警察說扶他回家時,富翁說:“家?我沒有家。”警察指著富翁的別墅說:“那不是你的家嗎?”“那是我的房子?!备晃陶f。
盧旺達內戰(zhàn)期間,有一個叫熱拉爾的人。他本來有一個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戰(zhàn)爭使他的親人有的離散,有的喪生。當他歷盡艱險找到5歲的女兒時,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有家了。”
1.B(①應該先陳述描寫對象,然后描寫,首先填①與“絢麗多姿”相應。次句“淺淺”讀
jiānjiān,是擬聲詞)
2.B(“其實不然”是對③“成見”的否定)
3.長期穩(wěn)定的政局、快速增長的經濟、日益發(fā)展的教育、不斷振興的科技、百花齊放的文藝。或:政局長期穩(wěn)定、經濟快速增長、教育日益發(fā)展……(要注意“語序”、“短語”、“協(xié)調一致”、“對稱勻整”的要求)
4.德國天文學家首次發(fā)現(xiàn)銀河系中不含金屬元素的恒星。(要點,內容的主要之點)
5.長壽特大鐵路橋基礎提前完成(標題應該用最簡潔的文字鮮明地寫出報道內容的核心)
6.略(所給的材料用了個分句從不同的角度對“瀟灑”作出評述。答案要滿足三點要求:①另選“陳述對象”;②排比句;③意思完整)
7.請查閱中國青年報2003年3月29日和4月12日第12版,或者登錄中青在線人才頻道高校畢業(yè)生需求專題。(本題是在轉換敘述角度,要求語言準確、明白)
8.答題思路:家不等于房子,僅僅有親人也是不夠的,它意味著親情、溫馨和關愛。
(能答出重點,表意準確即可)
高考文綜復習:記清概念解區(qū)位分析命題談對策
高考文綜復習:記清概念解區(qū)位分析命題談對策
天津五中特級教師朱紅
區(qū)位選擇與分析更多的是考查學生抓住主導區(qū)位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區(qū)位因素的綜合分析、評價的能力。在高考中要做到少失分,在復習時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準確記住不同類型人類活動的區(qū)位因素,這是進行人文地理成因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出發(fā)點。
農業(yè)區(qū)位因素包括:1.自然因素:氣候(光照、熱量、水分)、地形、土地、土壤、水源、植被(畜牧業(yè)和林業(yè))。2.社會經濟因素(主導):市場、交通、勞動力、政策、工業(yè)基礎(機械)、農業(yè)歷史、食物偏好、科技等。3.環(huán)境因素:綠色食品。
工業(yè)區(qū)位因素包括:1.自然因素:水源、土地、礦產資源。2.社會經濟因素(主導):原材料、動力(能源)、勞動力、市場、交通、信息網絡、政府政策、技術、國防安全、個人偏好、工業(yè)慣性、農業(yè)基礎等。3.環(huán)境因素:風向、水源、距離居民區(qū)、農田的遠近、生態(tài)環(huán)境。
古代文整體閱讀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授課經驗少的教師教學。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容嗎?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整體閱讀,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高三語文復習講座(26)
古代文整體閱讀(二)
上一講主要介紹整體閱讀的要領,這一講主要說讀文和答題的技巧。
一、閱讀文章的技巧
這里介紹一種技巧。這種技巧可稱為“倒讀法”,雖不“正規(guī)”,但行之有效。
所謂“倒讀法”,就是借助于題面來閱讀,以幫助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這是一種輔助方法。主要是借助篩選信息的試題和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試題的題面來加強對文章的理解。
選說篩選信息的試題。篩選信息的試題,在題干中都規(guī)定了篩選信息所圍繞的中心。這“中心”往往是閱讀材料內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譬如2000年全國卷第15題干中說“全都說明‘其父子清慎’的一組是”,這里的“清慎”就是胡質、胡威父子的性格特征,也是全文的表達的中心意思;2001年全國卷第15題題干中說:“全都表現(xiàn)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組是”,這“兵不厭詐”是田單用兵的手段,也是他知己知彼、用兵取勝的法寶;2002年全國卷第14題題干中說“全都表明李廣對待部下‘寬緩不茍’的一組是”,這“寬緩不茍”是李廣的性格特征之一;2003年全國卷第13題題干說:“分別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組是”,這“佞于隋”和“忠于唐”是裴矩性格的兩個側面,也是司馬光發(fā)議論所憑借的事實。抓住題干所規(guī)定的這些篩選信息的“中心”,再去讀文章,就能幫助我們準確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再說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試題。這類試題的四個選項,有的是對文章內容要點和中心意思的分析、歸納,有的是對文章所敘復雜事實的概述和分析。這四個選項的排列順序與閱讀材料的行文順序也是大致一致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題目一般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而這“不正確的一項”并非全錯,而是大部分正確,只是個別小地方與原文不一致,因此這四個選項可以成為再讀文章時的“導引”,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倒讀法”的運用。不信可以試一試。
二、解答試題的技巧
這里主要介紹一種技巧,即“題文對應,由文及題”。
題目由文章而來,主要是針對文章內容的,答題就要分析題目與文章有關內容的對應關系應該從選文內容出發(fā)來思考題目,即從選文的整體出發(fā)來研讀與題目相關的局部,以形成答案。具體地說,就是把選項的有關要求與原文相關部分作具體對照,以確定答案的正誤。以2003年的試題來說,第14題C項中說裴矩“主張當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機”,究竟對不對呢?應去找到對應的原文。原文說“太原有變,京畿不靜,遙為處分,恐失事機”,盡管你對這幾句話可能不甚理解,但至少可以看出沒有“主張當即平定”之意,因而不正確。第15題B項說“非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但相對應的原文是“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裴其性之有變也?!边@樣一對照,便可知該項是錯的。
強調“題文對應”,也是有針對性的。一些考生解答文言文試題時,往往就題答題,不顧原文,不顧語境,往往出錯。這種教訓也是應該記取的。
三、典型試題分析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11—16題。
孫登字子高,(孫)權長子也。魏黃初二年,以權為吳王,拜登東中郎將,封萬戶侯,登辭疾不受。是歲,立登為太子,選置師傅,銓簡秀士,以為賓友,于是諸葛恪等以選入,侍講詩書,出從騎射。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與恪等或同輿而載,或共帳而寐。黃龍元年,權稱尊號,立為皇太子,以恪為左輔,休右弼,譚為輔正,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而謝景、范慎、刁玄等皆為賓客,于是東宮號為多士。
登或射獵,當由徑道,常遠避良田,不踐苗稼,至所頓息,又擇空閑之地,其不欲煩民如此。嘗乘馬出,有彈丸過,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彈佩丸,咸以為是,辭對不服,從者欲捶之,登不聽,使求過丸,比之非類,乃見釋。又失盛水金馬盂,覺得其主,左右所為,不忍致罰,呼責數(shù)之,長遣歸家,敕親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賤,徐夫人少有母養(yǎng)之恩,后徐氏以妒廢處吳,而步夫人最寵。步氏有賜,登不敢辭,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賜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將拜太子,辭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權曰:“卿母安在?”對曰:“在吳”。權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臨終,上疏曰:“竊聞郡縣頗有荒殘,民物凋弊,奸亂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聞為政聽民,律令與時推移,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采眾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陸遜忠勤于時,出身憂國,謇謇在公,有匪躬之節(jié)。諸葛瑾、步騭忠于為國,通達治體??闪铌惿媳阋?,蠲除苛煩,愛養(yǎng)士馬,撫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內,遠者歸復,近者盡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聽采,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既絕而后書聞,權益以摧感,言則隕涕。謚登曰宣太子。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或共帳而寐B.拜受而已
C.出身憂國D.通達治體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銓簡秀士銓簡:選拔B.當由徑道徑道:小路
C.登所生庶賤所生:指生母D.登辭疾不受疾:急速
13.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銓簡秀士,以為賓友,于是諸葛恪等以選入。
A.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
登不聽,使求過丸,比之非類,乃見釋。
B.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以恪為左輔……是為四友。
C.
是說也,人常疑之。
使求過丸。
D.
行過夷門,見侯生。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忍致罰,呼責數(shù)之——不忍心處罰,只是把他叫來責備了一番
B.有一人操彈佩丸,咸以為是——有一個拿著彈弓,帶著彈丸,大家都認為他就是那個射彈丸的人
C.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孫登對待下屬,少用平民的禮節(jié)
D.既絕而后書聞,權益以摧感——孫登死后,這篇上疏才被孫權看到,孫權更加悲痛
15.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孫登“待人接物”態(tài)度的一組是()
①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
②遠者歸復,近者盡力。
③所賜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東中郎將,封萬戶侯,登辭疾下受。
⑤登不敢辭,拜受而已。
⑥辭對不服,從者欲捶之。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③⑤
1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孫登是孫權的長子,后立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邊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孫登愛護百姓,不擾民,明辨是非,寬以待人。
C.孫登孝順母親,特別是對步氏恭敬有加,他堅決要求孫權立徐夫人為后。
D.孫登盛年而卒,臨終上疏對國事多所建議,特別提出國家的政令應根據(jù)實際情況而變化。這篇上疏感人至深。
這是2002年春季考試北京卷的古文閱讀試題。從閱讀文章來說,第15題題干所說全都表現(xiàn)孫登“待人接物”態(tài)度這一中心語可以幫助我們從整體上理解文章內容;第16題的四個選項,A項敘述分析的是文章首段,B項敘述分析的是次段,C、D兩項分別敘述、分析的是第三、四兩段,用“倒讀法”可以常助理解各段的主要內容。這就不用多說了。下列說解題。
第11題考查辨別詞語的古今義的能力,答案是B。對照原文,A項的“或”為“有時”之意,代詞,今之“或”為連詞;C項“出身”是“出”與“身”的連用,為獻出其身之意;D項“通達”是“通”和“達”的連用,意思是通曉明白,今只有明白之意。B項“而已”古今義相同,罷了。
第12題考查理解實詞的能力,答案D。D項“疾”前省介詞“以”,可見“疾”,是病,而不是疾速。
第13題考查理解詞語的能力,答案是B。A項兩個“以”都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因”、“因為”;C項的兩個“是”都是代詞,相當于“這”;D項兩個“過”都是經過之義。B項中的兩個“見”,對照原文,前者“見釋”是釋放他,因為全句的主語是“登”;而后句的“見”表示被動。徒見欺,白白地被欺侮。
第14題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不正確的一項是C。該項中的“略”是副詞,大概、大致之意,譯為“少”自然不對。
第15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答案是D。句①表現(xiàn)孫登對下屬的態(tài)度,句③表現(xiàn)對徐氏的態(tài)度,句⑤表現(xiàn)對步氏的態(tài)度??梢娺@三句都是表現(xiàn)孫登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的。句②是預測正確的政令的良好后果,句⑥是表現(xiàn)“有一人”和“從者”的態(tài)度,句④表現(xiàn)孫登對拜將封侯的態(tài)度,與“待人接物”無關。
第16題考查敘述、分析文意的能力,不正確的是C?!疤貏e是對步氏恭敬有加”不合文意。對照原文,孫登對于布氏只是一般禮節(jié)。步氏有賜只是“拜受而已”,可稱為“順”,而談不上“孝”。
四、練習與答案。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杜詩,字君公,河內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稱,更始時,辟大司馬府。建武元年,歲中三遷為侍御史,安集洛陽。時將軍蕭廣放縱兵士,暴橫民間,百姓惶擾,詩敕曉不改,遂格殺廣,還以狀聞。世祖召見,賜以綮戟,復使之河東,誅降逆賊楊異等。詩到大陽,聞賊規(guī)欲北度,乃與長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將突騎趁擊,斬異等,賊遂剪滅。拜成皋令,視事三歲,舉政尤異。再遷為沛郡都尉,轉汝南都尉,所在稱治。
七年,遷南陽太守。性節(jié)儉而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于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時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陽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詩自以無勞,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許之。
詩雅好推賢,數(shù)進知名士清河劉統(tǒng)及魯陽長董崇等。初,禁網尚簡,但以璽書發(fā)兵,未有虎符之信,詩上疏曰:“臣聞兵者國之兇器,圣人所慎。舊制發(fā)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調,竹使而已。符第合會,取為大信,所以明著國令,斂持威重也。間者發(fā)兵,但用璽書,或以詔令;如有奸人詐偽,無由知覺。愚以為軍旅尚興,賊虜未殄,征兵郡國,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絕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傾鄰國,猶假兵符以解趙國,若無如姬之仇,則其功不顯。事有煩而不可省,費而不得已,蓋此謂也。”書奏,從之。
詩身雖在外,盡心朝廷,讜言善策,隨事獻納。視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為弟報仇被征,會病卒。司隸校尉鮑永上書言詩貧困無田宅,喪無所歸。詔使治喪郡邸,賻絹升匹。
——《后漢書卷三一》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暴橫民間暴橫:兇殘橫暴
B.性節(jié)儉而政治清平清平:清正廉潔
C.郡內比室殷足比室:家家戶戶
D.求欲降避功臣降避:放下身價躲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復使之河東乃與長史急焚其船
A.B.
輟耕之壟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誅暴立威數(shù)進知名士清河劉統(tǒng)及魯陽長董崇等
C.D.
猥以微賤,當侍東官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
A.再遷為沛郡都尉,轉汝南都尉,所在稱治
指前兩處任職的地方
B.所以明著國令,斂持威重也
代實行“符第合會”的原因
C.臣聞兵者國之兇器,圣人所慎
代前文的“兵者”即兇器
D.詩貧困無田宅,喪無所歸
代杜詩死后下葬的地方
4.下面四組句子中,全部能表現(xiàn)杜詩才能的一組是()
①詩敕曉不改,遂格殺廣,還以狀聞②善于計略,省愛民役
③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這室殷足④不安久居大郡
⑤數(shù)進知名士清河劉統(tǒng)及魯陽長董崇等⑥視事七年,政化大行
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③⑤D.②③⑥
5.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詩雖不是行伍出身,但卻有勇有謀,殺縱兵擾民的將軍簫廣時,事先為把握時機,勇冒不請示朝廷之險;討伐叛賊楊異時,先燒其船,斷敵退路。
B.杜詩擔任地方長官把精力用在興修水利、改進農具、開墾農田上,愛民幫民,讓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將他比作父母。
C.杜詩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顧全大局,為了封賞功臣,自己主動讓出了大郡職位,而且主動為皇帝獻言獻策,表現(xiàn)了他對朝廷的赤誠之心。
D.杜詩長期為官卻生性節(jié)儉,他能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卻一貧如洗,以致死后無葬身之地。
6.把《杜詩傳》中的兩句話譯成現(xiàn)漢語。
(1)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
(2)若無如姬之仇,則其功不顯。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強學博記。少依道州刺史元結,讀書自解其義。起處士,進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盜金下獄,滋直其冤。表為侍御史。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憚滋守法,因權勢以請,滋終不署奏。韋皋始招來西南夷,德宗選郎吏撫循者,皆憚行,至滋不辭,席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金紫,持節(jié)位。逾年還,使有旨,進諫議大夫。遷尚書右丞,知吏部選。求外遷,為華州刺史。政清簡,流民至者,給地居之,名其里為義合。然專以慈惠為本,未嘗設條教,民愛向之。有犯令,時時法外縱舍。得盜賊,或哀其窮,出財為償所亡。召為左金吾大將軍,以楊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隧使諭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羅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憲宗監(jiān)國,進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劉辟反,詔滋為劍南兩川、山南西道安撫大使。半道,以檢校吏部尚書、平章事為劍南東、西川節(jié)度使。是時,賊方熾,又滋兄峰在蜀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進。貶吉州刺史。未幾,徙義成節(jié)度使。渭,用武地,東有淄清,北魏博,滋嚴備而推誠信,務在懷來。李師道,田委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滋既病,作遺令處后事,訖三年,皆有條次。性寬易,與之接者,皆自謂可見肺肝,至家人不得見喜慍。薄居處飲食。
——《新唐書列傳第七十六》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蔡州朗山人,強學博記。強:勉力。
B.未嘗設條教,民愛向之。向:仰慕。
C.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居:居住。
D.性寬易,與之接者。接:交往。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一項是()
A.刑部、大理罪人。B.因權勢以請。
C.渭,用武地,東有淄清,北魏博。D.皆自謂可見肺肝。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
因權勢以請。
A.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出財為償所亡。
B.
幾為巡徼所陵迫死。
以檢校吏部尚書、平章事為劍南兩川……
C.
以資政殿學士行。
乃得去,莫不流涕
D.
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表現(xiàn)袁滋“慈惠”的一組是()
①部官以盜金下獄,滋直其冤。②流民至者,給地居之。
③有犯令,時時法外縱舍。④或哀其窮,出財為償所亡。
⑤耆老遮道,不得去。⑥滋畏不得全,久不進。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①③⑥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袁滋學習勤勉,知識廣博,讀書悟性很高,以一個普通讀書人的身份,未經科舉進入仁途。他公正守法,以至大理寺,刑部官員執(zhí)法不公而畏懼他。
B.西南少數(shù)民族歸附朝廷,皇上派官員去安撫,官員們都畏葸不前,袁滋卻毫不推辭。經過一年的艱苦工作,圓滿實現(xiàn)了皇上的意圖。
C.袁滋辦理政務仁慈寬厚,不訂立什么條款規(guī)章,安撫流民,法外施恩,深得百姓愛戴,以至離任時“耆老遮道?!?br> D.袁滋雖然執(zhí)法如山,政事清明簡要,為人又極寬厚,算得上封建社會的一個良吏。但他在受命平叛時卻因兄長的緣故,畏敵不進,貽誤朝廷大事。
附:答案及簡析
(一)1.C(A項“橫暴”是動詞,干橫行霸道的事;B項“平”,平和;D項“降避”是兩個詞,降職讓位)
2.B(A項兩個“之”都是動詞,到;C項兩個“以”都是介詞,憑;D項兩個“及”都是連詞,和。B項前一“乃”,就,后“乃”,竟然)
3.B(“所以”在這里表示憑借的方式、方法)
4.D(句④、⑤是忠于朝廷)
5.C(只有愿望,因皇上不許,最終沒有讓出)
6.(1)使用的力量少,收獲卻很多,百姓覺得這樣很便利。(這句是說:“農器”的優(yōu)點)(2)如果沒有如姬的殺父之仇,那么公子無忌救趙也不會成功。(要注意上文“猶假兵符以解趙國”一句)
(二)1.C(應是停留之意)
2.C(用兵,使用武力。A項“罪人”,古,給…………定罪;今,有罪的人。B項“權勢”,古,有權有勢的人;今,權柄和勢力。D項“肺肝”,古,內心;今,肺和肝,表“內心”則用“肺腑”)
3.B(介詞,替、給;介詞,被。A項兩個“因”,介詞,通過,經由;C項兩個“以”,介詞,用(憑)……身份;D項兩個“乃”,副詞,才)
4.B(要注意“直接表現(xiàn)”的限制)
5.D(有兩處錯,一是“執(zhí)法如山”,二是“畏敵不前”)
高三語文復習專題講座
“根據(jù)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是2010年提出來的一個閱讀能力點和測試點。這個能力點的提出,表明現(xiàn)代文閱讀測試增加了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要求,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意識的要求。
一、什么是閱讀中的推斷和想象
閱讀中的推斷和想象,屬于閱讀心理學上稱為的“預測”,是一種根據(jù)已知探求未知的過程。我們平時讀小說,看電視連續(xù)劇,推測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的命運,就是這種方法自覺不自覺的運用。只要有閱讀,就會有推測;完全沒有的推測的閱讀是不存在的。
根據(jù)文章內容作推斷和想象,通常放在第Ⅰ卷現(xiàn)代文選讀(一)中,用單項選擇題考,第Ⅱ卷中的現(xiàn)代文閱讀,偶然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推斷題。
二、推斷和想象的類型
主要有下列三種類型:
1.根據(jù)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結論
這實際上是運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推出原文沒有直接表述的觀點,得出原文所沒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結論,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譬如,我們在《篩選和整合信息》一講中全文引用了《轉基因作物》(1998年高考試卷選文)。文中說“早在1983年,生物學家就已經知道怎樣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作物的脫氧核糖酸中去,以便使它產生……”據(jù)此,可以推出這樣的看法:“生物學家知道怎樣通過轉基因技術使作物產生抗除莠劑等特性不過十多年時間?!蔽闹杏终f:“同時也有些專家擔心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huán)境有危險……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它們一旦同野生狀態(tài)下的‘表姐妹’雜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據(jù)此,可以推出這樣的看法:“轉基因作物可能給環(huán)境帶來危險是轉基因技術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問題?!边@兩例的推斷,都屬于根據(jù)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結論。
2.根據(jù)文中的觀點推出作者對相關問題的看法
這一類推斷比上一類推斷要困難一些。這困難主要表現(xiàn)在對作者在文中觀點的準確把握;也表現(xiàn)為對“相關問題”的了解程度,還表現(xiàn)為一個聯(lián)想和推理過程。1997年高考就出過這樣的試題。當年所給的材料是郁達夫的《〈中國新文學大·散文二集〉導言》的節(jié)選文字。節(jié)選的部分專門論述中國古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弊端,絲毫未涉及中國新文學散文的創(chuàng)作,卻出了這樣一道題:
關于中國新文學散文的“心”,下列說法中符合作者觀點的兩項是()
A.散文應該表現(xiàn)作者個性
B.散文應該內容形式統(tǒng)一
C.散文應該反對封建教條
D.散文應該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應該突破兩重械梏
要解答這道題,首先要從原文對《古文辭類纂》的評述中,把握作者對中國古代散文的“心”的看法,知道這“心”就是指主題,中國古代散文的“心”是宣揚尊君、衛(wèi)道、孝親這“三種教條”的;知道文中所說的“體”是指文章的表現(xiàn)形式,知道中國古代散文的“體”是刻板的、僵化的。還要知道作者把中國古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這兩個弊端概括為“兩重械梏”,并且說,在這兩重械梏之下是寫不出好的散文來的。因此中國新文學散文的創(chuàng)作要突破這兩重械梏。只有到了這一步,才能進入答題狀態(tài)。而答題時又要扣住散文的“心”即主題來判斷。據(jù)此可知,本題符合作者觀點的兩項是A、C。因為中國古代散文創(chuàng)作是宣揚封建教條、嚴守封建教條的,所以新文學散文的創(chuàng)作應該“反對封建教條”、“表現(xiàn)作者個性”。B、D兩項原文未嘗論及,自然不符合作者觀點。當年錯判最多的是E項,主要是考生不明白“兩重械梏”包括“心”和“體”兩個方面,而試題只要求對中國新文學的散文的“心”作推斷。如果考生對中國新文學散文的創(chuàng)作具備一定的知識和閱讀經驗,解答本題會得到一定的方便。
3.根據(jù)語境推斷和想象作品和相關要素
這里所說的“相關要素”,可以是內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更多的則是兩者結合的。譬如過去考過根據(jù)文意補寫一個領起句,補寫一個總結句,或者根據(jù)一首詩的具體描寫和抒情,推斷詩中所寫是哪一類人,等等。這類推斷的基本之點是對所給文章有準確的把握,還要分析具體的上下文。
例:閱讀下面一篇微型小說,完成后面的題。
“書法家”
司玉笙
書法比賽會,人們圍住前來觀看的高局長,請他留字。
“寫什么呢?”高局長笑瞇瞇地提起筆,歪著頭問。
“寫什么都行。寫局長最得心應手的好字吧?!?/p>
“那我就獻丑了。”高局長沉吟片刻,輕抖手腕落下筆去。立刻,兩個勁秀的大字從筆端跳到宣紙上:“同意?!?/p>
高局長循聲望去,面露難色地說:
“不寫了吧——能寫好的就數(shù)這兩個字……”
根據(jù)語境作推斷和想象,在文中的橫線內補寫承先啟后的兩句話。這兩句話應是:
要完成這道題,要注意這樣幾點:①“書法家”上加引號,是諷刺的,否定的;②“書法家”高局長因為經常批文件只會寫“同意”二字,其他字不會寫,自然隱含著沒有實際本領的意思;③這高局長為人并不壞,“笑瞇瞇”、“歪著頭”、“我就獻丑了”、“不寫了吧”的神情、對話都可以看出這一點,至少態(tài)度不惡劣;④“高局長循聲望去”,這表明有人在較遠處大聲說話;“不寫了吧”表明大聲說的是請他再寫幾個字。而“輕抖手腕”、“勁秀”等表明“同意”二字寫得不錯。根據(jù)這樣的分析,補寫的“承先啟后的兩句話”應該是:“人群里發(fā)出嘖嘖的贊嘆聲。有人大聲嚷道:‘請再寫幾個!’”當然,不一定就這樣補寫,只要補寫出的兩句意思正確,能“承先啟后”就可以。
不過,這種類型的推斷和想象,近若干年高考未曾考過??嫉闹饕乔皟深?。
三、推斷和想象應注意的問題
主要應注意兩點:
1.推斷的和想象的根據(jù)要充分
這“根據(jù)”就是原文的內容。原文的內容是推斷和想象的前提。前提條件必須充分。如果不充分,推出的結論便不可信。(這稱為推斷有“據(jù)”。)
2.推斷要合乎邏輯
這里所說的合乎邏輯就是符合事物之間的客觀聯(lián)系,也指符合推理的規(guī)則。如果用因果推理法,就要看事物之間是否有因果聯(lián)系;如果用類比推理,就要看事物之間是否有可比性,如此等等。這稱為推斷要有“理”。請參見典型題分析。
四、典型題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人類正臨著全球變暖的挑戰(zhàn)。聯(lián)合國的一份報告向我們描述了氣候變化產生的災難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擴大,將使非洲成為受影響最廣的地區(qū);熱帶流行的虐疾和寄生蟲病將向北蔓延,使歐洲出現(xiàn)流行病;地中海地區(qū)由于嚴重缺水會半沙漠化,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蕩然無存;在英國,肆虐的冬季風暴將變得司空見慣,東部的某些地方可能變得過于干旱而無法種植各類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將大大減少甚至干涸,飲用水源遭到破壞;昔日繞道而行的臺風將頻頻襲擊日本,致使短時間內大量降水,洪水泛濫,城市淹沒,山體滑坡,交通中斷。而最為嚴重的影響,將是地球上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由于海岸線受侵蝕、海岸被淹沒和農業(yè)生產遭破壞而被迫離開家園。
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到本世紀末,地球平均氣溫將比現(xiàn)在升高3℃。這一預測是以近年來地球氣溫升高的現(xiàn)象和溫室效應為依據(jù)的。溫室效應,在物理學上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于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而產生的保溫效應。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它可以減少地表熱量向空間散失,使大氣層保持一定的熱能。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的含量直接影響著地表氣溫,當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時,地表氣溫就相應升高??茖W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環(huán)境的演化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大氣層的保溫作用,全球氣溫將為-40℃,而現(xiàn)在全球平均氣溫為16℃??茖W家們預言,人類如不采取果斷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將比1850年工業(yè)革命時增加一倍。
導致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工業(yè)革命開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燃燒量越來越大,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增加。同時,雷擊、蟲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災、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壞也使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綠色植物遭到破壞。所以,要控制全球變暖,必須改變能源結構,大力植樹造林。有科學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的加劇。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的災難。我們必須樹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氣環(huán)境觀念,為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愛護頭頂?shù)倪@片藍天。
1.下列對“溫室效應”這一概念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A.指由于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能夠接受陽光的一定的密閉空間中所產生的一種
保溫效應。
B.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劇增以后,又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從而使地表氣溫相
應升高的效應。
C.指在接受陽光的密閉空間中能夠影響地表氣溫的二氧化碳含增加,使地表氣溫相應
升高的效應。
D.指大氣層中主要的溫室氣體,通過減少地表熱量向空間散失,在特定密閉空間中產
生的保溫效應。
2.根據(jù)原文,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最嚴重的一項是()
A.河流水量減少甚至干涸,飲用水源遭到破壞,導致不少地區(qū)沙漠擴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風暴將變得司空見慣,一些地區(qū)會因為過于干旱而無法種植各類作物。
C.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因海岸線受侵蝕、海岸被淹沒和農業(yè)生產遭破壞而被迫離開家園。
D.臺風頻頻襲擊,致使短時間內大量降水,洪水泛濫,城市淹沒,山體滑坡,交通中斷。
3.下列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的災難”這句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世界各國遲遲不采取果斷和必要的措施,不改變能源結構和大力植樹造林,以致大
氣層的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
B.1850年工業(yè)革命以來,大量開采和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結果,大
大增加了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含量。
C.由于人類無限制的破壞,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劇消失,沙漠進一步擴大,使得
地表氣溫也隨之不斷升高。
D.因雷擊和蟲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災、草地衰退,導致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減
少,而人類對此卻束手無策。
4.根據(jù)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非洲是受全球變暖影響最廣的地區(qū),人類如果能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的加劇,那
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積也將最廣。
B.一旦人類能夠控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那么滑
雪運動在歐洲將能繼續(xù),臺風將遠離日本。
C.為避免增加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學家主張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
見使用核燃料不會產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xù)降低,全球氣溫就有可能持續(xù)降低,人類也許將
面臨另一場全球變冷的挑戰(zhàn)。
這是2003年全國卷的7—10題。
第1題考查對文中基本概念的理解,答案是A。關于“溫室效應”這個概念,第二段有明確界定:“溫室效應,在物理學上是指……保溫效應?!边@句話有四個要點:①保溫效應;②陽光透射;③密閉空間;④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對照四個選項,A項具備這四個要點,所以“最準確”。
第2題考查對文意的分析能力,答案是C。原文首段說明“全球變暖”的“災難性后果”。文中說,“最為嚴重的影響,將是……”,據(jù)此,C項符合題目要求。
第3題考查對重要文句的理解能力,答案是D。解答本題要扣住“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的災難這一要求。D項“雷擊和蟲害”不是“人類自身活動”造成的;“人類對此束手無策”也不是“人類自身活動”的結果。故D項不正確。
第4題考查推斷能力,不正確的一項是B。B項有兩處錯誤:一是“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能繼續(xù)”,因為滑雪運動能否繼續(xù)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二是“臺風將遠離日本”,因為原文說,在全球變暖的條件下“昔日繞道而行的臺風將頻頻襲擊日本”,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后,充其量臺風只是“繞道而行”,不可能“遠離日本”。這兩項錯誤,既有推斷根椐不足之誤,又有推斷過程之錯。
對照原文,其他三項推測根據(jù)充分,推斷過程合理,因而都是正確的。
五、練習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中國的兩河文明
近幾十年來,在長江流域發(fā)現(xiàn)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的考古遺址。于是,有人借用一個老詞兒,稱中國的上古歷史是又一個“兩河文明”。
中國的“兩河”,比原來常說的“兩河”,比原來常說“兩河”,即西亞的幼發(fā)拉底河與度格里斯河,要長大得多,兩岸也遼闊得多。中國的“兩河文明”需另有個說法。
幼發(fā)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歷史上有蘇美爾等古老文明發(fā)祥,兩河合力澆灌,養(yǎng)育出燦爛成就。兩條河流在人文發(fā)展上有明顯的“一體化”特點。
中國的黃河、長江,在養(yǎng)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難說一體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兩大類各自成長的原始文化,互不統(tǒng)屬。即使到了銅器時代,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人文關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時共尊一個王權,還是個尚待研究的問題,不過顯而易見的一點是,黃河、長江的統(tǒng)一西亞那兩河的統(tǒng)一要難得多,也偉大得多。
在中國早期國家階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權,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夏王權勢力是否曾到達長江流域,歷史學家對此多抱懷疑態(tài)度。商朝的勢力到沒到長江,本來也是否定的人多,贊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贊成派的觀點,問題開始變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黃陂盤龍城高代遺址的發(fā)現(xiàn),各種銅器、陶器的風格與鄭州商朝都城遺址的相同。根據(jù)這些實物證據(jù)推測,很可能是黃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貴族率人來到這里筑城定居。如果這位貴族不是偶然來到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項部署,那么我們可以說黃河流域商朝的王權到了長江。
不過,盤龍城商朝據(jù)點的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際的經濟、軍事或信仰的說明,才站得住。無端的鄰地擴張在商代是不應存在的。在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fā)現(xiàn),猶如驚人重筆勾勒出長江流域的銅器文明,最有名的當屬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在考慮盤龍城商朝據(jù)點的戰(zhàn)略意義時,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在長江中游的發(fā)現(xiàn)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著北方早期王權凱覦長江的一個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論,沒有銅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對于銅礦資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價。所以一些考古學家推測,盤龍城商朝據(jù)點與控制長江中游的銅礦可能有關系。經濟的需求(銅礦)導致政治行為(諸侯據(jù)點),在理論上沒有問題,在史實上也很有可能,也許黃河與長江的政治結合就是這樣開始的。
1.聯(lián)系全文,下列對“另有個說法”含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西亞兩河文明比較,中國的兩河文明在人文發(fā)展史早期“一體化”的特點不明顯。
B.中國的兩河流域不像西亞的兩河流域那樣,文化上互相統(tǒng)屬,政治上共尊一個王權。
C.與西亞兩河文明比較,中國的兩河文明“一體化”過程是一個艱難的歷史過程。
D.中國的兩河流域不像西亞的兩河流域那樣,合力澆灌,共同養(yǎng)育出燦爛的文化成就。
2.下列是對“黃河、長江的統(tǒng)一比西亞那兩河的統(tǒng)一要難得多,也偉大得多”的原因的分
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兩河流域遼闊寬廣。
B.中國兩河之間相距遙遠。
C.黃河流域的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長,各成體系。
D.統(tǒng)一不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還要有經濟上的需求。
3.下列可作為兩河“共尊一個王權”的最重要證據(jù)的一項是()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盤龍城筑城建立據(jù)點。
B.在湖北黃陂發(fā)現(xiàn)的盤龍城據(jù)點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
C.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fā)現(xiàn)。
D.長江中游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
4.根據(jù)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的“兩河”要比西亞的“兩河”長大、廣闊得多,因此,中國的“兩河文明”
要比西亞的“兩河文明”燦爛得多,偉大得多。
B.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文化,自成體系,互不統(tǒng)屬,可見,
中國的古代文化沒有出現(xiàn)過“一體化”。
C.到目前為止,在長江流域只發(fā)現(xiàn)了商朝據(jù)點遺址和一批商周時期的銅礦遺址,這說
明北方王朝對長江流域的控制不會早于商代。
D.以文明特征而論,沒有銅器就不成商朝。四川廣漢三星堆銅器文明遺址的發(fā)現(xiàn),說
明商朝的政治勢力已經控制了四川廣漢。
附:答案及簡析
1.B(本文并沒有否定中國的兩河文明“共尊一個王權”的史實,只是認為中國兩河文明共
尊一個王權的時間要比西亞晚,且艱難得多)
2.D(任何地區(qū)的統(tǒng)一必須具備這兩需求。這不能成為中國兩河統(tǒng)一難于西亞的原因)
3.D(“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效的經濟說明”,“銅礦遺址”就是一種經濟文明;而且這些
“銅礦遺址”是“商周時代”的。A項只是一種推測,不是證據(jù);B項具有戰(zhàn)略意義不是
證據(jù);C項雖“有銅器朝代的重要遺址”,但如果不能確證這些遺址的風格與北方王朝的
相同,都不足以證明北方勢力已到達黃河流域)
4.C(一個政權對某區(qū)域的控制,離不開政治、經濟兩大因素。因為在長江流域沒有發(fā)現(xiàn)早于商代的有關政治、經濟方面的依據(jù),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權對長江流域的控制不會早于商代。A項比較只是一個條件,不是惟一條件;B項“自成體系,互不統(tǒng)屬”,只能說明在中國上古時代沒有“一體化”;D項不僅商代有銅器,周朝也有銅器,即使這些銅器出現(xiàn)在商朝時期,如果不能斷定是商朝的銅器,也不能僅據(jù)此就斷定商朝的政治勢力曾經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