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復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5-19七年級歷史下冊《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識點復習華東師大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此時就可以對教案課件的工作做個簡單的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于教案課件的?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識點復習華東師大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七年級歷史下冊《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識點復習華東師大版
知識點
一、唐朝對外交往概況
1.交往范圍與:亞洲以致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
2.表現(xiàn):對外交往比較活躍,很多外國人到中國貿易、學習、居住。
3.對外政策: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對外開放政策)
4.外貿城市: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
5.影響::促進了中外交流,豐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國際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二、唐朝與各國的關系
(一)與日本的關系
1.日本使臣來華:隋朝時,日本使臣開始來華;從唐朝貞觀年間開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還有許多留學生(代表阿倍仲麻呂即晁衡)僧人等來唐朝,吸收唐朝文化。遣唐使回國后,以隋唐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促進了日本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大化改新)
2.唐朝文化對日本影響:
(1)日本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政治方面)
(2)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他們參照漢字創(chuàng)制了日本文字;(文化方面)
(3)在社會生活方面,日本至今還保留著唐朝人的某些風尚(如服裝、茶道、節(jié)日等)
3.鑒真東渡
(1)時間:唐玄宗時期。
(2)經過: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講學,六次出行,五次失敗,歷盡千辛萬苦,以致雙目失明,終于到達日本。
(3)影響:鑒真在日本堅持不懈地傳播佛學和唐朝文化,他幫助日本設計的唐招提寺,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4)精神:學習鑒真不辭勞苦、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傳播中國文化的精神。
(5)詩句: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郭沫若
(二)與新羅的關系
1.新羅使節(jié)和大批留學生來唐朝學習中國文化;
2.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物產的首位
3.新羅仿效唐朝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引入中國的天文、歷算、醫(yī)學等科技。
4.朝鮮音樂傳入中國,在民間廣為流傳。
(三)與天竺的關系--玄奘西游
1.原因:去印度求取真經
2.時間:唐太宗在位時
3.過程:從長安出發(fā),經絲綢之路,到達印度的那爛陀寺學習,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
4.成就:
(1)取回大量佛經;
(2)他以親身見聞寫成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qū)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課后練習
杜郭沫若詩“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據(jù)此回答下列問題:
⑴鑒真六次東渡日本是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間()【WwW.Ys575.CoM 述職報告之家】
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唐高宗
⑵鑒真“航東海”的目的是()
A、求取佛經精義B、弘揚佛法C、傳播高潮的醫(yī)術D、學習日本的文化
⑶說他“一片精誠照太清”的理由是什么?
⑷詩中哪一句體現(xiàn)了“傳道藝”的影響?他傳播了哪些“道藝”?
⑸鑒真東渡日本后,定居在日本(),鑒真死后,安葬在日本,至今在()內安放著他的坐像。
⑹鑒真為傳播大唐文化六次東渡,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借鑒并學習哪些精神?
答案:
⑴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發(fā)生時期的掌握。解答此題首先要確定六次東渡的高僧是誰。唐朝時期,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六次才得成功,這一事件發(fā)生在唐玄宗時期。
⑵B
⑶先后六次東渡,終于成功
⑷“唐風洋溢奈良城”。除了傳布佛教外,他還將盛唐的醫(yī)藥知識、建筑藝術、書法繪畫等介紹到日本。
⑸奈良唐招提寺
⑹為理想不屈不撓,勇于犧牲的精神,頑強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
延伸閱讀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唐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識點復習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唐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識點復習
第4課唐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對外關系友好史實
遣唐使
唐朝時,日本派遣到中國的使節(jié),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風俗習慣等傳向日本,對日本社會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
鑒真東渡
六次東渡日本,到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玄奘西行
著有《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思考:根據(jù)所學知識,結合教材內容,說說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嗎?促使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fā)展時期,唐朝的對外交往情況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特點:①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因素:①國家安定統(tǒng)一;②經濟文化繁榮;③對外開放政策;④對外交通發(fā)達。
啟示:第一,必須有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fā)展經濟文化。第三,學習唐朝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要善于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七年級歷史下冊《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學案人教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學案人教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下冊《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學案人教版
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學分析
知識與能力掌握唐朝和日本的關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的情況;唐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的學習,啟發(fā)學生思考隋唐時期出現(xiàn)頻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fā)展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1.通過對鑒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中體現(xiàn)出的精神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積極上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今天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教學重點:唐朝與日本的交往、唐朝與天竺的交往
教學難點:隋唐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隋唐的對外交往與今天的開放的區(qū)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悉尼唐人街(上圖)、日本唐人街(下圖))圖中為什么外國人會將中國人稱為“唐人”?古代新羅、天竺、大食、波斯等國分別是指今天的哪些國家和地區(qū)?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兩國在經濟文化上早有密切關系。你知道隋唐時期兩國交往的史實嗎?你能舉出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具體事例嗎?
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遣唐使
1.(多媒體展示《弘法大師行狀繪詞》)史料解讀
(多媒體出示材料一地圖: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教師講述: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吐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jié)到中國。)
2.(多媒體出示問題:派遣唐使對于日本的影響)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概括派遣唐使對于日本的影響
(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目標導學二鑒真東渡
(一)開始——珍妮機的發(fā)明(18世紀60年代)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唐招提寺圖片)
2.教師簡要介紹鑒真東渡的故事。(多媒體鏈接鑒真東渡的故事)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國國王、廣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鳩摩羅國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來,要為他建立一百所專院。無奈玄奘歸國心切,留學求經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說什么也要回國了。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辭別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們,滿載著印度人民的友誼、榮譽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經,啟程回國了。
2.(多媒體出示問題:天竺是今天的哪個國家)學生搶答論天竺是今天的哪個國家(印度)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必須要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未來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究竟有沒有好的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識與能力 了解唐朝對外交往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經等史實;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歸納、整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唐朝時期與日本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比較,體會唐朝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從而掌握比較的方法;通過對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故事的講述,了解唐與日本和天竺的友好關系,從而掌握以人知史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通過對鑒真6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行及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知和為實現(xiàn)目標不懈努力的品質,增強學生對為人類友好交往作出巨大貢獻的偉人的崇敬;通過對當時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東亞文明及其中心唐朝文明的了解,增強學生對自己祖先的業(yè)績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學難點: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
多媒體出示影片《唐人街探案》劇照。影片《唐人街探案》講述了唐仁、秦風這對“歡喜冤家”在躲避警察追捕、匪幫追殺、黑幫圍剿的同時,于短短七天內,完成找到“失落的黃金”、查明“真兇”、為自己“洗清罪名”這些“逆天”的任務的故事。在如今的東南亞、歐洲的許多城市都有“唐人街”,那么你知道這個名字的由來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
出示遣唐使船的幻燈片:
上圖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時期日本人到中國乘坐的就是這樣的船。“遣唐使”作為一個特殊的詞語,已經被中日兩國人民牢牢地記在了心里。下面,請同學們看教材相關內容,了解日本遣唐使來華情況。
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jiān)學習各種專門知識。他們在中國長期學習,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遣唐使和留學生在傳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請同學們思考、討論兩個問題:
(1)唐朝與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唐朝與日本之間的交往對日本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表現(xiàn):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等;③使團把禮品給唐朝,唐朝回禮給日本使團,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影響:①遣唐使回國后,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他們參照漢字創(chuàng)制了日本文字;③日本的天文歷法、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也深受中國影響。
那時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高僧鑒真。唐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多媒體出示圖片(下圖)。青年畫家龐現(xiàn)青作品《鑒真》,赴唐招提寺展出被收藏。
請同學們思考、討論兩個問題:
(1)簡介鑒真。
(2)從鑒真6次東渡中,你們能得到什么啟示?請大家討論后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鑒真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他6次東渡,表明了鑒真有一股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
鑒真為傳播唐朝文化、促進中日交流,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精神,肯定這種行為,并為中日睦鄰友好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請同學們想一想,鑒真東渡為什么會在中國和日本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鑒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鑒真把豐富的中國文化,如醫(y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傳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歡迎和尊敬。鑒真曾經居住過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現(xiàn)在,還供奉著鑒真大師在世時就做成的他的塑像,被日本政府定為一級國寶。
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唐朝和日本的關系里,共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鑒真東渡。
二、唐與新羅的關系
學生自學后,教師總結:①新羅強盛以后,派遣使節(jié)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②新羅商人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③新羅引進了唐朝的醫(y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④朝鮮的音樂也傳入中國,在唐朝宮廷和民間流行。
我們再簡化一些,以便記憶。唐朝和新羅的交往要點有:使節(jié)往來和留學生、貿易往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文化交往。
同學們,唐朝時和周邊國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新羅的交往外,就是和古印度的交往。
三、玄奘西行
唐朝與日本交往密切,與天竺(印度)也有密切的交往。
出示玄奘像的幻燈片(右圖):
此圖描繪的是玄奘從印度學成后歸國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念珠,腳穿草鞋,腰前系著小包袱。他左手拿經書,右手執(zhí)拂塵(用來驅趕蚊蠅),背上背著用竹子做的書箱。書箱頂上是遮陽避雨的傘,傘前垂下的線掛著一盞小油燈。
教師講解: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不畏艱險,歷經磨難,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遍訪天竺的名寺,研習佛法,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jù)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同學們,聽了上面的講解。結合你們平時看到的《西游記》的原著、影視等作品。比較一下書中、影視作品中有關唐僧的描繪與你所了解到的玄奘有何異同?請大家討論一下回答。
(1)相同之處是玄奘西行取經,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后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之處是《西游記》里的唐僧有觀音指點,有能力超群、神通廣大的三個徒弟保駕,甚至連坐騎都是龍變的。而現(xiàn)實中的唐玄奘卻沒有這般幸運,完全是靠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勤學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前者是虛構的,后者是真實的。
請同學們再思考:玄奘有哪些貢獻?我們應該學習和弘揚他的什么精神?魯迅為什么稱他為“中國的脊梁”?它與鑒真有哪些共同之處?
學生討論……
教師綜合歸納,精講點撥。引導學生思考:
(1)唐朝為什么能夠吸引萬國來朝?
(2)以史為鑒:唐代的對外交流給我們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
(1)原因:唐朝國家安定強盛、經濟文化繁榮,對各國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唐朝開放、寬容的對外政策給各國友好交流提供了機會。陸路和海路交通比過去發(fā)達,為中外相互往來創(chuàng)造了條件。
(2)啟示:一個國家只有強盛了才有輻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個國家在確保主權獨立的前提下,只有對外開放,鼓勵交流,才會進步。各國各族均有所長,應多向他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