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xué)語文復(fù)習(xí)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4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2課《囚綠記》課文復(fù)習(xí)。
內(nèi)容預(yù)覽:
2.囚綠記
【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
了截:明了簡單。
涸轍的魚:在干涸了的車轍里的魚。涸,水干;枯竭。語出《莊子外物》。
揠y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也說拔苗助長。
猗y郁:充滿生氣的樣子。
幽囚:囚禁。
淅x瀝l:形容輕微的雨聲。
2.作家作品
關(guān)于作者
陸蠡(1908一1942),不僅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學(xué)名陸圣泉。陸蠡是他的筆名。天臺平鎮(zhèn)巖頭下村人。資質(zhì)聰穎,童年即通時文,有神童之稱。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學(xué)附屬高中部,初露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才華。1924年升入之江大學(xué)機械系。1927年,轉(zhuǎn)國立勞動大學(xué)工學(xué)院機械工程系,二年后畢業(yè)。
1931年秋,陸蠢與發(fā)人吳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學(xué)理化教員,課余從事創(chuàng)作和翻譯。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這時寫的。
1934年,陸蠢到上海南翔立達學(xué)園農(nóng)村教育科任數(shù)理教員。一年后,因吳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創(chuàng)辦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辭去教職,改任編輯。1938年,應(yīng)老友朱洗的邀請,到臨海琳山農(nóng)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間,經(jīng)常與著名作家巴金、麗尼、許天虹等促膝交談到深夜,使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邁上了新的臺階。繼處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問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編入《文學(xué)叢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列為《文學(xué)叢刊》第六集。三個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zhì)樸,蘊藉而秀美。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陸蠢是一位堅貞的愛國者。1937年8月,吳朗西、巴金分別去重慶、廣州籌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陸蠡負責。幾年中,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竟達數(shù)百種,還有十幾種叢書。期刊《少年讀物》因有抗日內(nèi)容被強令???,他又先后主編了《少年讀物小叢書》和《少年科學(xué)》。
1942年4月,陸蠡發(fā)往西南的抗日書籍在金華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書店,沒收了全部《文學(xué)叢刊》。陸蠢不顧胞妹的勸阻,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guān)押。后被解到汪偽政府所在的南京審訊,敵憲問:你贊成南京政府嗎?陸蠢說:不贊成!敵人又問: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國?回答依然是:絕不可能!7月21日臨刑時,年僅34歲。
陸蠡的散文,在現(xiàn)代散文的百花叢中,有著奪目的光彩和獨特的風(fēng)格。近年,全國許多出版社爭著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臺灣先后出版了《陸蠡集》、《陸蠡傳》,好多本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在論述散文部分里,都寫到了陸蠡,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各種選集,也都選進了他的許多作品。
3.背景鏈接
憑藉北平臨時寓所,窗外常春藤帶入室內(nèi)的一片綠影,作者敏感地發(fā)現(xiàn)了生的歡喜,也發(fā)現(xiàn)它總是朝著窗外沿伸,盡管枝干是被幽囚的、浙漸失去青春之色的綠條,還是不屈地面向陽光之神生存。那時,是在蘆溝橋事件之后,它隱喻著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的熱望,也讓我們窺見了他那渴望陽光、渴望生命、渴望歡樂的靈魂。這篇散文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這是一篇詠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這篇散文中講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個令人心動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發(fā)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文章脈絡(luò)
全文共14段,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1-7),賞綠。作者用濃墨抒寫了對青藤的喜愛之情。
第二層(8-11),囚綠。作者著意表現(xiàn)他囚綠的固執(zhí)和青藤的不甘被囚的執(zhí)著。
第三層(12-13),放綠。這一部分中盧溝橋事物發(fā)生了是精彩的一筆,這一句點明了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鮮明的現(xiàn)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燭炬點亮全篇,突出文章的主題。
第四層(14),思綠。在遙遠的南方,作者思念著他的圓窗和他的綠友,含蓄地表達了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三、寫作方法
1、語言運用:
含蓄優(yōu)美。如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的稱呼由綠色到綠友到囚人,含蓄表達了作者情感上的變化。修飾語珍重暗含了對頑強抗爭精神的敬重。
2、修辭方法:
采用了排比、比喻、擬人、反復(fù)等。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屬排比;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望著雨水屬比喻;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州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屬反復(fù);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屬擬人。
3、中心表達:
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發(fā)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4、寫作借鑒:
構(gòu)思精巧,變化多姿,是我們需借鑒學(xué)習(xí)的。文章以對綠的情感為線索,按賞綠、囚綠、放綠、思綠來結(jié)構(gòu)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節(jié)奏。
四、問題探究
1、對作者囚綠這個行為你是如何理解的?
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xiàn)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自私之舉,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一種摧殘。
2、對被囚的綠友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啟示?
常春藤的不屈不撓;生命不可侵犯;萬物各得其所,人為不可干擾;如果真的喜歡這個事物,那就給他(它)自由,讓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3、由作者釋綠的時間和地點,你聯(lián)想到什么?
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小海淪陷后,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說,被捕,刑審數(shù)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殺害。
釋綠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題所在,在這里,作者從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zhí)著中仿佛也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作者后來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珍重地開釋表明了他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
4、句段理解:
⑴我好像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
我把綠色拖進我的房間,它伸展得更長,長得更快,它的頑強、執(zhí)著,生命力旺盛,讓我看到了生的歡喜,也隱含了我對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
⑵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
表面上寫自己離開北平后還一直掛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綠色,極寫了對綠色的思念,其實該句還含蓄地表達了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牽掛。
【練習(xí)解答】
一、1.我囚綠的原因是我為了讓綠色與自己更接近更親密。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華,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最后我又讓綠囚恢復(fù)了自由的原因;①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我不得不離開這里,提前釋放了綠囚。②綠囚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所以我又讓綠囚恢復(fù)了自由。
2.課文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發(fā)了作者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因為本文寫作背景是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這一句使故事具有了鮮明的現(xiàn)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之后,作者回到了上海。他在上海孤島堅守進步文化陣地,繼續(xù)救亡宣傳,那么這個時期作者就似這被囚的常春藤,所以本文抒發(fā)了作者不屈用于黑暗和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1.生的歡喜不僅寫出了綠的枝條當時的生長情況,比在外邊長得更快,而且還寫出了我有綠友為我做伴之后的心情,孤獨的我,并不感到孤獨,是綠藤,滋潤了一顆等焦的心。
2.開釋用珍重一詞來修飾,表現(xiàn)了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在這里,那一綹青藤仿佛得了靈性,它那頑強抗爭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執(zhí)著,仿佛作者也從中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
【類文品析】
訪蘭
父親喜歡蘭草,過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帶回些野蘭來栽培。幾年之間,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個品種,像要做一個蘭草園圃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就都跑來玩賞。父親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幾分慍怒。此后進山去,便不再帶回那些野生野長的蘭草了。這事很使我奇怪,問他,又不肯說,只是又一次進山的時候,特意招呼我說:訪蘭去吧!
我們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處。那里有道瀑布,十幾丈高地直直垂下,老遠就聽到了轟轟隆隆地響,水沫揚起來,彌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著,暈出七彩迷離的虛幻。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很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我從未見過這么清妙的蘭草,連聲叫好,便動手要挖起一株來。我想,父親會培育這仙品的--以前就這么挖回去,經(jīng)過一番載培,就養(yǎng)出了各種各樣的品種、形狀的呢。
父親卻把我制止了,問道:你覺得這里的蘭草好呢,還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說:這里的好。
怎么個好呢?
我卻說不出來。家里的的確比這里的好看,這里的原卻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兒好像不同嗎?
是的。
這是為什么?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
父親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靈氣,長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賞的盆景。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樣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diào)也就俗了。
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么個空谷僻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人知道而欣賞呢?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才長得葉純,楚楚的有著它的性靈。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蘭了。高興著它的這種純樸,悲嘆以前喜愛著它卻無形中毀了它。
父親拉著我坐在潭邊,我們的身影就靜靜地沉在水里。他看蘭,也在看我,說:做人也是這樣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會對社會有大貢獻了。
我深深地記著父親的話。從那以后,已經(jīng)是十五年過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體現(xiàn)野蘭特色的一個詞是:。
2、對文章中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簡要分析第一段中畫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4、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下面是關(guān)于訪蘭過程中父子對話的分析,選出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并說明理由。
A、通過對話,對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作對比,既照應(yīng)開頭,又為后文議論作鋪墊。
B、通過對話,具體寫出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的不同特點,寓褒貶于對話之中,發(fā)人深思。
C、通過對話,交代了訪蘭的具體內(nèi)容與我認識到野生蘭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過對話,揭示了父親約我訪蘭的目的,寫出我的感情和認識的變化。
選項是(),理由是:
6、文章主要寫的是對蘭草的欣賞、品評,可文題卻用訪蘭而不用賞蘭,為什么?
7、簡要分析作者借蘭草這一事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參考答案:1、純樸
2、這里的味既指氣味,同時還指蘭草的品格、氣質(zhì)。
3、父親喜愛蘭草并不是為了供人玩賞,供人玩賞的蘭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變得低俗。
4、描寫野蘭的生長環(huán)境,襯托野蘭的高雅不俗;為后文贊美野蘭作鋪墊。
5、C我惋惜是因為野蘭生長在深山幽谷而不被眾人所知,并不是因為認識到了它的特性。
6、訪有尋求的意思,對蘭草的尋訪表明了父親與我對蘭草高雅、純樸品格的敬仰,同時用一訪字,把蘭草人格化,從而更突出了蘭草的象征意義。
7、一個人只有保持純真質(zhì)樸的品性,不獻媚,不低俗,才能為人們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會。(意思對即可))
相關(guān)知識
第3課囚綠記教學(xué)設(shè)計
囚綠記
一、教學(xué)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xué)會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讀散文。
b.指導(dǎo)學(xué)生從文中找出關(guān)鍵語句,明確對“綠”的感受和理解。
c.了解象征手法,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
2.能力目標
a.品味關(guān)鍵句,理解文中“綠”的象征意義。
b.了解背景,明確作者的情感以及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精神的贊頌。
3.情感目標
領(lǐng)悟作者的情感以及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精神的贊頌。
二、教學(xué)要點
品味關(guān)鍵句,理解文中“綠”的象征意義。
三、教學(xué)難點
領(lǐng)悟作者的情感以及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精神的贊頌。
四教學(xué)流程
教學(xué)流程教師活動學(xué)生
活動設(shè)計
意圖
環(huán)節(jié)一:導(dǎo)入新課一、用《故都的秋》導(dǎo)入本文。
導(dǎo)語設(shè)計:
同學(xué)們,我們剛剛欣賞了北國的秋色,在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猶未盡,對于北方的風(fēng)光,還戀戀不舍,尤其對于北京這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還有很多期待。今天我們就再來學(xué)習(xí)一篇同樣是描繪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綠記》,體會一下作者深沉的“愛綠”之情。
二、出示關(guān)于“綠”的詩句和圖片。
三、與陸蠡相識
課件展示:
陸蠡(1908~1942)現(xiàn)代散文家、翻譯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綠記》等,其特點是從瑣細的生活情節(jié)中,挖掘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文筆凝練、質(zhì)樸、蘊藉而秀美。譯著有《羅亭》《魯賓遜漂流記》等。他也曾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陸蠡是一位對生活極為嚴肅認真的老實人。1942年4月,陸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為了追回書刊,他親自去巡捕房交涉,結(jié)果被日本特務(wù)機關(guān)秘密殺害。據(jù)說日敵問他贊不贊成偽府,他回答不贊成。問他對于大東亞的看法,他認為一定失敗。正是這種民族的骨氣,堅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貯滿著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李健吾在《陸蠡的散文》一文中說:“生命真純,節(jié)奏美好。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思考對“綠”的感受,同時積累關(guān)于“綠”的詩句。
學(xué)生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guān)作者的情況,自由發(fā)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感悟詩詞中的綠意。借助對作者的了解把握文章的情感。
環(huán)節(jié)二:
初讀文本聽讀課文,思考如下問題。
(1)給課件上加點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2)文中哪幾段寫囚綠的?囚綠之前,之后寫了什么?
提示:圈劃關(guān)鍵句(即那些寫行動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并用象“囚綠”這樣兩個字概括每一層的大意。
明確:8~11段寫囚綠,囚綠之前的1~7段寫賞綠,囚綠之后12~13段是放綠,14段是懷綠。(用課件展示文章思路:賞綠——囚綠——放綠——懷綠)
(3)作者表達了對綠藤什么樣的情感?劃下你喜歡的語句或是能打動你的語句,待會兒請同學(xué)們朗讀交流。
明確:表現(xiàn)作者對綠藤的喜愛之情。文章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懷綠,作者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xiàn)著對綠的愛,曲折有致地表現(xiàn)了喜愛綠色生命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一步地把喜愛綠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進。(用課件展示情感變化:喜愛——無比的喜悅、愛憐——尊敬祝福——懷念期盼)(1)聽讀課文之時要注意給生字詞、多音字加上拼音。
(2)借助課件所出示的問題,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并在文旁做出批注。培養(yǎng)學(xué)生閱讀現(xiàn)代文本的習(xí)慣。
環(huán)節(jié)三:
具體研讀用課件展示如下問題,啟發(fā)學(xué)生思考。
⑴通過剛才大家的回答和品讀,我們也快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那么作者為什么那么喜歡綠呢?(從課文中找出相關(guān)語句并歸納)
明確:因為綠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因為綠給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
⑵在課文中,作者是如何去描寫這株常春藤,這些綠枝條?
明確: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舒開折疊著的嫩葉;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當綠枝條垂在案前時,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雖然被幽囚了,但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著原來的方向;由于離開陽光,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的孩子。盡管如此,這些綠枝條依然非常固執(zhí),正因為如此,作者在文中說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⑶通過作者細致精彩、繪形繪色的描寫,我們能否體會出這些綠枝條有哪些性格特點?
課件展示:
希望、生命
綠枝條——象征自由、光明
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綠枝條時,一半是寫實景實情,一半是帶著感情與想象,以現(xiàn)實為依據(jù),通過美化、擬人化的加工,賦予綠枝條以人的性靈。
⑷通過以上的品析,我們對作者為何如此摯愛綠枝條有了更深的理解,作為一名愛國青年,陸蠡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生命狀態(tài)和性格特點,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
①先請大家從課文中找出有關(guān)寫作背景的語句。
明確: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jīng)斷了數(shù)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晨侯到了。離開北平一年了。……的確,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是文章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葉生存的背景。正如了解作者有助于我們理解文章一樣,明確寫作背景也有助于我們更好的把握文本。
課件展示:
本文寫于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一年之后。當時,北京淪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他們趕出中國,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為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
②面對敵人的入侵,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能無動于衷嗎?他寫這篇文章真的就沒“別有用心”嗎?請大家結(jié)合作者的經(jīng)歷和體驗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聯(lián)想思考一下,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特點和命運有何言外之意。
明確:作者通過描繪綠枝條的生命狀態(tài)和性格特點,讓我們看到了綠枝條的命運與作者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既體驗到生的快樂,又感受到生的艱辛(類比);同時當時的華北地區(qū)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作者描寫綠枝條的性格特點,是想用這些綠來象征包括作者在內(nèi)的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對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懷綠,其實也是在懷念苦難中的北平人民(暗示)。
課件展示:
類比 作者 同處一室,同被囚禁
懷念綠枝條 象征(苦難的人民)生的快樂,生的艱辛
暗示 華北人民 堅貞不屈,向往光明
通過剛才的歸納,可以看出,文中運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如:類比、象征和暗示,而這些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也讓我們了解了作者的言外之意。現(xiàn)在我們應(yīng)該理解為何文章要以“囚綠”為題,“囚綠”寫綠枝條最艱難的狀況,這正暗示了艱難的國運家運;“囚綠”表明作者復(fù)雜的心情,這也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后,日本侵略我國領(lǐng)土的背景下,作者內(nèi)心痛苦和精神上堅決反抗的反映。
小結(jié):至此,我們從這篇寫綠的散文中讀出了深意。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給人以美感,使人愉悅安寧,這是很多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通過寫綠枝條抒發(fā)愛綠的情感,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我們從中也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而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學(xué)生速讀文本,根據(jù)課件所出示的問題,小組內(nèi)進行探討,形成結(jié)論,然后推舉一人代表發(fā)言。相互促進、相互學(xué)習(xí)、相互提高。
環(huán)節(jié)四:
課堂小結(jié)這堂課我們品讀了陸蠡的優(yōu)秀散文《囚綠記》,在品讀的過程中,我們也學(xué)到了一些解讀文章的方法:如學(xué)會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讀文章;在理清思路的基礎(chǔ)上,從品味凝聚作者感情體驗,理性思考的語句,把握主旨;而其中托物言志類文章,還應(yīng)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lián)想,明確象征意義,等等。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品讀,我們也真切感受到作者那黃金般的心!總結(jié)解讀文章的方法,把握散文中常見的技巧。學(xué)習(xí)解讀現(xiàn)代文文本的技巧,提升解讀現(xiàn)代文的能力。
《囚綠記》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需要我們認真規(guī)劃教案課件工作計劃,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囚綠記》》,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囚綠記》教學(xué)設(shè)計
教學(xué)目標:
朗讀以悟情品析以釋旨續(xù)寫以練筆
教學(xué)方法:
整體感知讀寫賞悟
教學(xué)過程:
一、板書課題并釋題
1、“囚”是什么意思?
2、“綠”是指什么?
明確:綠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綠”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話回答)
明確: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
二、選讀語段,體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這樣做表現(xiàn)了他對“綠”有怎么樣的感情嗎?
明確:喜愛
2、請你找出文中體現(xiàn)作者對綠喜愛的語段內(nèi)容,并醞釀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讀出來。
(1)學(xué)生找出體現(xiàn)作者喜愛綠的語段,并輕聲地朗讀。
(2)小組內(nèi)先交流朗讀,然后討論如何朗讀更好。
(3)全班同學(xué)交流朗讀,體會作者對“綠”的感情。
*教師可根據(jù)情況組織全班朗讀,并對朗讀予以指導(dǎo)。
三、圈畫語句,品悟文旨
1、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那么,作者為何對綠有如此之情,請你從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語句。
明確:綠色是多寶貴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并不感到孤獨,……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齊聲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還有沒有其它的緣故呢?請你找出文中能體現(xiàn)作品寫作背景時間的語句。
明確: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谄咴轮醒荒茉倭暨B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終于在一天早晨……。離開北平一些年了?!?br> 3、哪個同學(xué)能說說中國的這段歷史呢?
4、面對列強入侵,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能無動于衷嗎?他寫這篇文章真得就沒“別有用心”嗎?請你從文中圈畫出表達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語句,然后在文旁進行批注。
(1)小組先進行討論圈畫出“言外之意”的語句。
(2)然后各人再進行批注。
(3)朗讀交流批注情況,教師作好點拔小結(jié)。
(4)填寫句子:
作者通過寫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綠”的小故事,通過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續(xù)寫一段話,鍛煉寫作能力
1、作者離開北平之時: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請你結(jié)合文意,接著這句話“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一下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見陽光的情態(tài)”。
2、交流寫作情況。
3、師根據(jù)情況作好總結(jié)。
寫在后面的話:新的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來說,我認為最重要一點是教給學(xué)生聽說讀寫的方法,教給學(xué)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導(dǎo)學(xué)生怎么樣地整體地把握文章的寫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詞一詞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見旨,把文章的整體美破壞無形。到最后學(xué)生:聽文不清,說文不暢,讀文無情,寫文無意,到如此地步,實在是教者的悲哀!
《囚綠記》同步練習(xí)2
囚綠記
一.語言積累
1.選出下列加點詞注音全對的一組,.[]
a涸轍gù淅瀝xi揠苗助長yà
b攀緣fān流連lián急不暇擇xiá
c珍重zhèn猗郁qī毫不猶豫yù
d蕈xùn菌囚系jì永不屈服yǒng
2.下列句子,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的一項是()
a我好像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
b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
c如果美是專指“婆婆”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
d可不是,單調(diào),有一點兒吧?
3.語意連貫恰當?shù)囊唤M是()
1,綠色是多寶貴的??!
2,它是生命,它是希望,這是慰安,它是快樂。
3,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
4,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a1243b1234
c3412d4312
4.仿寫句子:要求內(nèi)容,句式和修辭手法與劃線部分保持一致。
我微笑著走向生活,無論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報我以崎嶇,我就是一條歡樂奔騰的小河;
二.課堂點擊:
1,我為什么要“囚綠”?最后“我”又什么讓“綠”恢復(fù)了自由?
2,文章表達了“我”當時怎樣的思想感情?(聯(lián)系歷史背景說
3,怎樣理解“我”好像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生的歡喜”?
4,作者心中的“魔念”是什么?怎樣理解?
5,試說說本文的語言特色。
三.選段連線:
綠色是多寶貴的?。∷巧窍M?,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徒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的,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我快活的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此鯓由扉_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luò),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1,給下列加點的詞注音并解釋:
涸轍()急不暇擇()
陌生()揠苗助長()
2.“綠色是多寶貴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边\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四.拓展延伸:
春之懷谷
張曉谷
春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的:從綠意內(nèi)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一聲,將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便從云端到山麓,從山麓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混沌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云,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鵑花。一陣風(fēng)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漂漂,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一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的不講道理,不邏輯,而仍可以讓人心平氣和。
春天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萬戶的屋梁受盡風(fēng)欺雪擾猶自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一王師,因為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而關(guān)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jīng)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jīng)》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多汁,一個孩子在放風(fēng)箏時猛然感到飛騰,一雙患風(fēng)濕痛的手在猛然間感到的舒活,千千萬萬在溪畔在江畔浣紗的素手所猛然感覺到的水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量來為這季節(jié)來命名——“春”
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shù)學(xué)家,他們嘰嘰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于還是不敢宣布統(tǒng)計數(shù)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數(shù)。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fēng)去縱寵。而風(fēng),交給檐前的老風(fēng)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
春天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我想起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的春天。
1.簡答
a)第一自然段中“一首澌澌然”指的是什么?
第二自然段中“一株柳的分號“指的是什么?
2.根據(jù)文章的主旨,理解文句的意義及技巧。
1)第三自然段“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在文中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2)第五自然段寫鳥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3.理解下列兩處寫法的表達作用。
1)第四自然段連用三個“在……之前”,這樣寫在表達上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文章前后反復(fù)寫到“春天曾經(jīng)是這樣的”,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4.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賞析,正確的三項是()()()
a本文第三自然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對春天的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
b本文采用比喻、擬人的手法,運用詩化的語言,把春景寫得美不勝收,映襯作者對美好春景的渴盼。
c本文標題的意思是“對春天深深的懷念”。
d本文是對美麗宜人、生機勃勃的春景形象細膩的寫實。
e本文通過對自然春景的想像和懷念、向往,表達了作者對都市生活的某種厭倦。
f本文辯證地寫出了春的美麗生機和春的嬌氣敏感。
五.欣賞頓悟
在一朵花中休息
曹應(yīng)東
這是一朵極普通的花,普通得誰也記不清它的名字,只知道它春天開花的日子,田埂和塘堤四處可見它的蹤影?;ǖ念伾軜闼?,介于紅白之間。雖不鮮艷,卻別有一番動人的嫵媚。香氣也不濃郁,但那若有若無、若遠若近的芳馨,更叫人沉醉;花的體積也并不龐大,像那嬰兒小拳頭的樣子,讓人一望就憐愛不已。
那小蜜蜂就在這朵花的花蕊中安靜地休息著,一動不動。偶爾微風(fēng)襲來,輕輕拂起它柔軟的翅膀,但它卻仍在沉沉地小睡,仿佛在做著一個甜甜的夢。這小蜜蜂竟把小憩的地方安排在花蕊里。難道它也不知道應(yīng)該把靈魂寄放在美好而潔靜的地方嗎?
小蜜蜂靜靜地在花蕊里睡著。美和美相互映襯,簡直就是一幀絕美的靜物畫。
靈魂歇息的地方,其實不一定需要廣闊堂皇的空間,有一朵美好而潔凈的花其實也就靜了。靈魂也吸有在這樣的花或者花一樣的地方,才能心安理得地悄然入睡,才能遠遠地避開邪惡與危險,才能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勇氣和信心,從而在生活的旅途上更加堅強有力地昂首向前邁進。
如果我們總是沮喪頹廢或煩躁不安,那一定是我們還沒有像那只小蜜蜂那樣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朵花。
思考:讀了著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六.探索性學(xué)習(xí):
綠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的綠了。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巖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嘩嘩嘩嘩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fā)亮的水便呈現(xiàn)于眼前了。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huán)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濕潤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fù)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jīng)過的,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jù)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fēng)起來時,點點隨風(fēng)飄散,那更是楊花了?!@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鉆了進去,再也尋不著。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從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蓯鄣模矣檬裁磥肀葦M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fēng)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1)本文的“文眼”是:
2)對下面加點的詞語運用上的好處的揣摩,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是空空兒的——“踞”,用比擬的手法將亭子寫活了,突出了亭子的高居之勢,給人以凌空突起之感。
b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浮”與“蒼鷹展著翼翅”搭配,不及“飛翔”好。
c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huán)擁著;人如在井底了——“擁”字是以擬人的手法寫三面有山,形象生動。
d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招引”一詞是擬人寫法,將“我”急于要領(lǐng)略梅雨潭的綠的急切心情形象的表達出來了。
3)對下列語段中的幾個句子加以分析,說一說它們的修辭效果。
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驹谒叄侥敲妫尤挥X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
(1)“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
(2)“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
(3)“她又不雜些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
4)“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談了。我又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p>
你認為上面一段話,在上下文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答:
《囚綠記》參考答案:
一1d2d3a4略
二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這是慰安,它是快樂。2作者追求自由的象征3抑郁的心情4作者追求生命中的自由。4作者的自私自利,剝奪常春藤生長的自由。5略
三1hé;xiá;mò;yà2排比
四1借喻雪溶時潺潺的流水聲柳種誕生的新柳
2枯梗苦守老根,屋梁抱著燕巢。表現(xiàn)春天的天空明澈高深
3突出時間久遠。前后照應(yīng),為全文立骨,表現(xiàn)對美好春天的渴望
4bce
五1.“驚詫于梅雨潭的綠”
2.b
3.(1)這一句是用比喻來描寫梅雨潭的綠,荷葉的綠在色澤上有相似之處。
(2)“她松松的皺纈著,少女拖著的裙幅”是用比喻來說明梅雨潭的綠,
少婦的皺纈的裙幅與梅雨潭潭水的漣漪在形上有相似之處;“像涂了‘明
油’一般”,是以比喻描寫潭水的亮度;“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是
以通感的手法(潭水的純凈是視覺感受,這里用觸覺感受來寫)寫潭水的
純凈。
(3)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是用比喻來寫潭水的純潔,卻又不是那種一眼
見底的透明。
4.用比較法來突出梅雨潭的綠的特點。和梅雨潭的綠相比,“北京什剎海拂
地的綠楊”太淡了,“杭州虎跑寺”的綠壁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
“秦淮河的水也太暗了”只有梅雨潭的綠,明暗適度、濃淡相宜,綠得恰
到好處。
3 囚綠記
3 囚綠記
教學(xué)目標:
1.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2.學(xué)習(xí)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
3.鞏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從品味關(guān)鍵句——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入手。
教學(xué)重難點:
教學(xué)目標1、3是本文教學(xué)的重點。教學(xué)目標2是教學(xué)的難點,讓學(xué)生在閱讀中明確“綠”的象征意義,而不只是結(jié)論的傳遞。
教學(xué)方法:
從圈劃、品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學(xué)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yōu)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xué)習(xí)的《囚綠記》的作者,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譯家陸蠡。陸蠡是一位真誠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歲,堅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準他為革命烈士。
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二、研讀課文
1.本文題為“囚綠記”,意思是記述“囚綠”的經(jīng)過。
①哪幾段寫囚綠的?囚綠之前,之后寫了什么?
請快速閱讀課文,圈劃關(guān)鍵句(即那些寫行動的句子)這樣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綠”那樣用兩個字概括更好,這是任務(wù)一。
②哪一段,哪幾段寫得特能打動你,使你動情的,做一下記號,待會兒我們要好好朗讀和品味。
③質(zhì)疑。有疑惑的地方打個問號。
學(xué)生自讀、圈劃。
2.提問任務(wù)一
全班交流后明確:
文章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擇綠、近綠、囚綠、釋綠,這過程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聯(lián)系呢?
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xiàn)著作者對綠的愛,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一年后還在懷念并盼望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xiàn)了愛綠色生命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靈歷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愛綠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進。
3.剛才你在快速閱讀時,哪一段或哪幾段最打動你?我們來讀一下,好好品味。
個別讀(說明理由)、散讀、全讀。
4.我們在朗讀時,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作者為什么對綠——一株常春藤這么愛呢?請同學(xué)們再默讀課文,思考兩個問題,圈劃有關(guān)詞、短語、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筆下的綠有怎樣的特點呢?
②面對摯愛的綠,作者有怎樣的體驗與理性思考呢?(提示:應(yīng)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烽煙四逼”。)
學(xué)生自讀、思考、圈劃、批注。
四人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每組推選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確概括綠特點的詞語,形成板書。
蓬勃
綠向陽
固執(zhí)
從作者的體驗思考中,我們感悟了作者為什么那么愛綠,那就是:
學(xué)生小結(jié):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zhí),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
這就是本文的主旨嗎?
學(xué)生回答:不!還有更深一層的思想,綠有它的象征意義。
5.什么是象征?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綠”的象征意義。(提示:由綠的特點,作者的體驗思考聯(lián)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6.小結(jié):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征,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學(xué)生背誦,談自己的理解。)
這些詩句中寫到綠,體現(xiàn)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齊讀板書。)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有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文章貴在立意,立意貴在真實、深刻,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囚綠記》就是這樣一篇真實、深刻,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優(yōu)秀散文,值得我們寫作時學(xué)習(xí)、借鑒。
7.我們從品味關(guān)鍵句入手,讀懂了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黃金的心。由此可見,我們要快速讀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礎(chǔ)上,從品味凝聚作者感情體驗,理情思考的語句,從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類文章,應(yīng)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lián)想,聯(lián)系相似點,明確象征意義。
當我們自己寫作時,應(yīng)在文章的顯要處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寫上凝聚自己感情體驗與理性思考的語句,使文章脈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業(yè):
課文《囚綠記》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許多可供我們鑒賞學(xué)習(xí)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結(jié)構(gòu)清晰,簡繁得當,各盡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④文字表達細膩、質(zhì)樸等。
請同學(xué)們從表現(xiàn)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教后隨想:
散文的閱讀鑒賞,是學(xué)生感到有難度的,尤其是平常課余閱讀文學(xué)作品較少的同學(xué),更感到困難。
經(jīng)過一番思量,決定鞏固強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礎(chǔ)上,從品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入手,引導(dǎo)學(xué)生學(xué)會讀散文。
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寫的散文,讀懂它的難度更高些,由于抓準了關(guān)鍵,在一個個教學(xué)思考題的引導(dǎo)下,學(xué)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認識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確了本文的象征意義。學(xué)生也學(xué)會了該怎么讀這類散文。整個教學(xué)過程顯得自然、流暢,且有深度,這得益于對作品特色和學(xué)生認知特點的準確把握和充分尊重。
從充分加強學(xué)生主體地位角度看,教師語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導(dǎo)學(xué)生小結(jié),那么對學(xué)生能力的發(fā)展將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