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唐詩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1創(chuàng)新求變的中唐詩。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nèi)容嗎?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創(chuàng)新求變的中唐詩,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創(chuàng)新求變的中唐詩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安史之亂”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對詩人的人生及詩歌風格的影響。
2、能夠了解本專題詩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風格特征。
3、初步體會中唐詩歌風格的多姿多彩的風貌特征。
教學設想:
中唐詩壇流派眾多,風格多樣,以開拓創(chuàng)新為主要創(chuàng)造傾向。對本專題所選六首詩歌,可結(jié)合詩人的總體風格逐一進行鑒賞。教學方法以自學、討論為主,誦讀訓練貫穿始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讀《寄李儋元錫》
1、結(jié)合注釋①了解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時節(jié),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調(diào)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錫,是韋應物的詩交好友,當時任殿中侍御史,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后,曾托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李儋以答。
在韋應物赴滁州任職的一年里,他親身接觸到人民生活情況,對朝政紊亂、軍閥囂張、國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深為感慨,嚴重憂慮。就在這年冬天,長安發(fā)生了朱泚叛亂,稱帝號秦,唐德宗倉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復長安。在此期間,韋應物曾派人北上探聽消息。到寫此詩時,探者還沒有回滁州,可以想見詩人的心情是焦急憂慮的。
2、初讀詩歌,理解大意
去年春天花開時節(jié),我與您在長安分別,現(xiàn)在春暖花開了,又是一年。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前程,都覺得茫茫一片,自己無法預料。面對春色,心中悶悶不樂,獨自睡去,難以睡著。我身體多病,想回鄉(xiāng)歸隱,自己任刺史所管轄的地區(qū),還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饑民,我拿了俸祿而沒有使百姓免于饑寒,因而感到慚愧。聽說您要來,我不斷地探望,多少次月兒缺了又圓,我站在西樓上眺望,仍不見您來。
3、問題研討
蘇軾認為韋應物的詩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點,結(jié)合此詩談談你的看法。
這是一首寄贈好友的詩,但并不只限于抒寫鵬有間的情感,而是表達自己對時局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自己所以拖著病體為官一方,并非貪戀名利。他想辭官歸隱,但因為他忠于職守,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自己未盡職責,于國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正是這樣一種淡泊坦蕩的人生態(tài)度顯現(xiàn)了詩人的人生至味。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傳誦,主要是因為詩人誠懇地披露了一個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員的思想矛盾和苦悶,真實地概括出這樣的官員有志無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自宋代以來,甚受贊揚。范仲淹嘆為“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賢矣”,黃徹更是激動地說:“余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彼有一意供租,專事土木,而視民如仇者,得無愧此詩乎!”
4、背誦全詩
二、學習《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1、結(jié)合注釋了解作澤及寫作背景
2、誦讀全詩,理解大意
從城上高樓遠眺空曠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來。急風胡亂地掀動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長滿薜荔的墻上。山上的樹重重遮住了遠望的視線,江流曲折就像九轉(zhuǎn)的回腸。我們一起來到百越這個紋身的地方,雖然處于一地,音書卻阻滯難通。
3、問題研討
寓哀情于哀景是本詩一大特點。說說詩人是如何以哀景寫哀情的?
提示一:詩人遭貶后的心情如何?
提示二:詩中寫了哪些景?這寫景具有怎樣的特點?
4、歸納小結(jié)
“高樓大荒”“海天茫茫”“驚紛亂飐”“密雨斜侵”“嶺樹重遮”“江流曲回”
“百越文身地”所有這些對遭貶的詩人來說,都是哀苦無比的景色。詩人正是通過這些景色的鋪敘,把自己的情感表達了出來。
三、課后作業(yè)
背誦本詩,預習新課
第二課時
一、學習《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1、解放注釋了解作澤及背景。
2、指導閱讀、感悟體會。
3、譯釋詩句,了解大意。
(1)結(jié)合書下注釋,同桌互相譯釋詩句,圈點疑問。
(2)詩的前四句皆敘“左遷”,后四句轉(zhuǎn)寫“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敘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jié)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xiāng)的憂怨。
(3)、翻譯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陽。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余命。
陰云遮蔽秦嶺,不見家鄉(xiāng)何處;大雪阻塞藍關(guān),征馬不愿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尸于瘴氣彌漫的嶺南水濱。
4、討論交流。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細體會“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于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明確:(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guān)語意雙關(guān),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guān),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榜R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5、課文小結(jié)
這首詩敘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shù)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面對詩人此種情形,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以為該如何處理這種問題,又該以何種心態(tài)來面對呢?
二、自學《西塞山懷古》
1、結(jié)合注視了解作者及背景
2、鑒賞提示
詩人立于西塞山(今湖北大冶東長江南岸)舊時的戰(zhàn)壘之上,面對滾滾長江,并沒有直接描寫當?shù)仫L光,而是引西(益州──今四川成都)接東(金陵──今江蘇南京),貫今通古。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币婚_篇就以蒼涼遼遠的意境將讀者深深吸引。讓秦始皇都害怕的“金陵王氣”,在晉國大將王浚沿江東下的浩浩大軍面前,卻黯然失色,孫堅、孫策、孫權(quán)父子歷盡艱辛所創(chuàng)基業(yè)一朝化為烏有,東吳政權(quán)的垮敗轉(zhuǎn)眼間成了歷史。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br>
煞費苦心的“千尋鐵鎖”也不能挽回敗局,不情愿地沉入江底,吳軍望風而逃,石頭城上投降的旗幡早已高高掛起?!俺痢焙汀俺觥倍址謩e點出孫吳政權(quán)氣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頹勢和垮敗時的驚慌失措之丑態(tài),用的傳神精道。東吳敗亡雖是由興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但有了后面“人世幾回傷往事”的照應,便有了普遍意義:不論是什么樣的人掌權(quán),若不按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執(zhí)政規(guī)律辦事,失去民心這個最根本的東西,都會由興盛走向衰亡,這是不可抗拒的鐵的法則。
“人世幾回傷往事”與“從今四海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語的交匯,卻如天頂之上炸響的驚雷,在遙遠的天際久久回響:盡管現(xiàn)今河山一統(tǒng),四海一家,可是有誰又能保證那令人悲傷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山形依舊枕寒流”從字面上看是冷峻無情,實則反映出的是詩人對李唐王朝“四海為家日”表面繁榮所掩蓋的深深危機的深深憂思。
“故壘蕭蕭蘆荻秋”與“山形依舊枕寒流”相疊,讓人們仿佛聽到看到了詩人面對浩浩江天發(fā)出的浩浩慨嘆:人世真的就不能長治久安,走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怪圈和周期嗎?一個“寒”字的嵌入,更是含蓄委婉地表達出詩人不隨波逐流的冷靜頭腦和關(guān)注天下興亡的赤子之情,使得縱論千古的豪放中回蕩出一股感人至深的沉郁之氣。故而,清代薛雪在《一瓢詩話》中說本詩:似議非議,有論無論,筆著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律,無不精道,一生杰作,壓倒元(?。┌祝ň右祝!叭耸缼谆貍隆比粲猩舷虑辏v橫萬里盡收筆底。
4、課文小結(jié)詩:人將批判的鋒芒直指地方格局勢力,懷故意在嘆今,警告當權(quán)者別忘六朝覆滅的歷史教訓。
5、課后作業(yè)
背誦本詩,預習新課。
第三課時
一、學習《自河南經(jīng)亂,關(guān)內(nèi)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1、導入課文。
白居易所處的中唐是一個多難的時代,他從十多歲開始,即因戰(zhàn)亂而離家四處飄泊。德宗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軍(治所在開封)節(jié)度使董晉死,其部下舉兵叛亂。繼之彰義軍(治所在汝南)節(jié)度使吳少誠亦叛,唐朝廷不得不發(fā)兵征討,河南一帶再次淪為戰(zhàn)亂的中心。由于漕運受阻,加上旱荒頻仍,關(guān)內(nèi)(今陜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肅一部分地區(qū))饑饉十分嚴重。就在這一年秋,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河南經(jīng)亂書懷的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
2、整體感知本詩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zhàn)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zhèn)鞯募覙I(yè)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yè),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厥妆藓蟮墓枢l(xiāng)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之中。
3、問題研討:
詩人是如何表達“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的兄弟之情的?
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
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zhuǎn)無定?!暗跤胺譃榍Ю镅悖o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gòu)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從而收結(jié)全詩,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shù)境界。
二、自學《天上謠》
1、作者簡介:李賀一生位卑職冷,病貧交迫,深感世變無涯,人生有盡,死生問題糾結(jié)于心。詩作雖情緒低沉,然想像新奇,境界遼闊,在中國詩歌史上獨樹一幟。
2、整體感知
(1)、詩作主要內(nèi)容
這十一首游仙詩,在一個晴朗的夜晚,詩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張開想象的翅膀,飛向那美麗的天庭。詩人虛構(gòu)了一個盡善盡美的仙境,曲折地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當時社會和個人境遇的不滿。
(2)、作者思路
詩共十二句,分成三個部分。開頭二句是詩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結(jié)末二句則是仙人俯視塵寰所見的情景。前者從現(xiàn)實世界進入幻想世界,后者又從幻想世界回到現(xiàn)實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渾然一體。中間八句具體描述天庭的景象,陸續(xù)展示了四個各自獨立的畫面。
3、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主體部分四幅畫面,說說詩仍是如何表現(xiàn)這種瑰麗境界的?
畫面之一:月宮里的桂樹花枝招展,香氣襲人。
畫面之二:秦妃當窗眺望曉色。
畫面之三:神奇的耕牧圖景。
畫面之四:穿著艷麗服裝的仙女,漫步青洲,尋芳拾翠。
上述各個互不連綴,然而卻顯得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都以仙人活動為主體,以屋宇、花草、龍鳳等等為陪襯,突出天上閑適的生活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以與人世相對比。詩人巧妙地把神和人結(jié)合起來,把理想和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使抽象的理想成為可以觀照的物象,因而顯得深刻雋永,而又有生氣灌注。
三、比較韓柳兩詩在思想感情上的差異
提示: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談。柳一貶再貶,愁思彌漫,凄苦無比,對惡勢力進行了有力的控訴;韓滿腔忠誠,幾遭殺身之禍,內(nèi)心充滿不平之氣,然語雖凄切,卻不哀颯,有種“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氣。
四、作業(yè)
1、背誦本專題4首教讀篇目
2、課后完成“積累與應用”3
擴展閱讀
“風神初震”的初唐詩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您知道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風神初震”的初唐詩”,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風神初震”的初唐詩
學習目標:
1、能夠感悟初唐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體會初唐詩歌剛健而飛動的抒情風格。
3、能撰寫500字左右的鑒賞文章。
教學建議:
在盛唐詩歌高潮到來之前,無論從形式和精神氣質(zhì)上來說,初唐詩都處于準備階段。這一時期的詩歌雖然是以綺靡婉媚的詩風為主,但隨著以“四”為代表的中下層文士的崛起,給詩歌注入了情思濃郁、氣勢壯大的氣息。因此,這是一個詩歌發(fā)展緩慢但又孕育著高潮的時期。本專題選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專題的重點和難點。
1、對《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揣摩具體詞句的同時著重體會其于沉靜之中見深摯情感的藝術(shù)境界。
2、《滕王閣》在必修本中已經(jīng)附在《滕王閣序》之后,可以學生自學為主,讓學生將序文和詩歌進行對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勾畫出詩中表示時間和空間的詞語,然后體會作者那種面對永恒的存在所發(fā)出的人世滄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此詩的教學資源比較多,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活動。此詩的難點是詩歌中所傳達出來的對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的同時要將此問題講深講透,并且要進行正確引導。
4、重點放在《春江花月夜》,詩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誰?
《滕王閣》在必修四出現(xiàn)過,可以先擱置,到講晚唐詩時,設“登高”詩專題時對比鑒賞。
第一課時 總述
學習目標:
1、了解唐詩發(fā)展的過程,對唐詩有一個總體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風。
教學過程:
一、簡述唐詩發(fā)展過程
1、看電視散文《唐之韻》之“千古唐詩”(第1集)(約20分鐘)
2、簡述唐詩發(fā)展過程
(1)可發(fā)資料《唐詩的發(fā)展》。
(2)也可讓同學課前認真預習附錄部分的《唐詩的歷程》。
二、初唐早期文風
1、歷史沿革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
2、我們知道,南朝文風流行詞采華美,音韻流轉(zhuǎn),后世稱之為綺靡艷麗。如:
(1)梁武帝蕭衍的《子夜四時歌》(宮體詩)
江南蓮花開,紅光覆碧水。
色同心復同,藕異心無異。
(2)徐陵的《長相思》
長相思,望歸難。傳聞奉詔戍皋蘭。龍城遠,雁門寒,愁來瘦轉(zhuǎn)劇,衣帶自然寬。念君今不見,誰為抱腰看。
3、在盛唐詩歌高潮到來之前,無論從形式和精神氣質(zhì)上來說,初唐詩都處于準備階段。這一時期的詩歌雖然是以綺靡婉媚的詩風為主,但隨著以“四杰”為代表的中下層文士的崛起,給詩歌注入了情思濃郁、氣勢壯大的氣息。因此,這是一個詩歌發(fā)展緩慢但又孕育著高潮的時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也稱“王楊盧駱”。他們的詩歌還沒有完全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但已經(jīng)擴大了詩歌的題材內(nèi)容,把詩歌從宮廷移到了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塞漠,詩的風格也較清峻,對扭轉(zhuǎn)初唐詩風起到了促進作用。到沈佺期、宋之問時,確定了律詩嶄新的形式。
4、“風神初振”的初唐詩為詩的“盛唐”奠定的基礎。
為什么說初唐詩是“風神初振”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一起探討。
三、布置作業(yè)
1、認真預習“風神初振”的初唐詩(共5首)中的前四首。
2、請大家查閱有關(guān)作者資料。
唐詩之旅(上)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高中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詩之旅(上)”,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第一單元唐詩之旅(上)第1課王維詩四首
教學目標:
1、了解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shù)特點
2、把握借景抒情、對比以及襯托等藝術(shù)技巧
3、揣摩詩歌語言
4、領(lǐng)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
重點難點:鑒賞詩歌的藝術(shù)技巧及語言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鑒賞古典詩歌的一般方法:
①了解有關(guān)古典詩歌的基本常識;②了解有關(guān)詩人、作品、時代背景等知識;
③誦讀吟詠,初步感受古典詩歌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和意蘊美。
④把握中國古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以及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和詩人的觀點態(tài)度。
2.簡介作者: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后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九年(721)登進士第,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事受連累謫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zhí)政后擢為右拾遺。天寶十一載(752)任吏部郎中,遷給事中。安史叛軍陷兩京時,被叛軍俘虜迫受偽職,其間作有《凝碧池詩》,抒寫對唐王室的忠心,兩京恢復論罪時僅受降官處分。后歷任中書舍人、給事中、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晚年時無意仕進,常以禪誦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輞川別業(yè)。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之一,與孟浩然齊名,世稱“王孟”。其山水田園詩境界空明,寧靜優(yōu)美。早年曾出使邊塞,寫有部分邊塞詩歌。他多才多藝,詩歌之外,兼善散文、音樂、書法、繪畫,尤以繪畫見長,被推為“南宗”山水畫之祖。其詩能融音樂、繪畫之理,營造出詩情畫意相結(jié)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
二、學習《積雨輞川莊作》
1、讀詩歌。2、看注釋,大致理解內(nèi)容。
[譯文]下了好久的雨,空寂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上升,農(nóng)婦蒸了藜菜,煮好黍飯,送給在東邊田里干活的人吃。雨后迷茫的水田上飛著白鷺,濃蔭的樹叢中黃鸝鳥婉轉(zhuǎn)鳴叫。
我素喜習靜,早上去看木槿花,又在松樹下準備齋食,去采摘帶露水的嫩葵葉。我已經(jīng)與世無爭了,誰又何必再對我起疑心呢?
3.寫作背景:輞川莊,在今陜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痹谶@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結(jié)合起來描寫,創(chuàng)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4、基本解讀:
1)這首詩描寫了久雨中的輞川別業(yè)優(yōu)美風光(境),抒發(fā)了詩人淡泊寧靜的情懷(意)。(主旨)
2)首聯(lián)“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葘”寫田家勞作生活。積雨,久雨不停。詩人登高四望,只見天地一片潮濕,叢林上面靜謐寧和,炊煙裊裊升起;女人們蒸藜炊黍,準備好飯菜,送到東面的田間地頭。一個“遲”字,既寫出了陰雨天炊煙緩緩升起之狀,也寫出了詩人心中閑散安逸的情懷。農(nóng)家村婦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煉字)
2)頷聯(lián)“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與首聯(lián)一樣,是詩人靜觀所得,寫自然景色。在一片廣漠空曠的水田之上,白鷺翩翩飛舞;在層巒疊翠的夏日叢林之中,黃鸝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兩種景象相映襯,將積雨之時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3)頸聯(lián)“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寫詩人獨處山林之樂。在松林之中,詩人看木槿花開花落;采露葵供清齋素食。表面上看起來是太過清幽孤寂,實際上正是詩人對塵世喧囂生活極為厭倦的寫照。(寓情于景)
4)尾聯(lián)“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是詩人與世無爭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自適,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我應該可以脫離世間煩惱,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詩人自謂?!肚f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客人們再也不讓座與他,而是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不再有隔膜了?!昂zt相疑”見《列子黃帝》,說海邊有一人與鷗鳥相親近,后來其父要他將海鷗捉回來,等他再到海邊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充滿了老莊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寫詩人澹泊寧靜的心境。
5.鑒賞要點
①2+2式結(jié)構(gòu):以農(nóng)家田園生活和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來襯托詩人隱居山林的情志。詩中前二聯(lián)寫景,后二聯(lián)寫情志。
②“詩中有畫”。語言富于色彩之美;這正是“詩中有畫”特色的鮮明寫照。
③用典。表達自己離塵脫俗的心態(tài)。“爭席”、“海鷗”二典,曲折見意。。
6、小結(jié):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以農(nóng)家田園生活和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來襯托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詩中用典,曲折見意;語言富于色彩之美,鮮明的體現(xiàn)了“詩中有畫”的特點。
7、課外作業(yè)探究:從前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說成“空古準今”的極至,;也有人認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贊賞這首詩的深邃意境和超邁風格。你如何看?
三、學習《辛夷塢》
1.讀詩歌
2.寫作背景簡介:這是王維田園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詩。這一組詩全是五絕,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從整體上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景。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huán)境氣氛和精神氣質(zhì)。
3.基本解讀:
1)這首詩寫辛夷塢幽靜之景(境),表現(xiàn)詩人寧靜淡泊情懷(意)。(主旨)
2)“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寫春天來到,辛夷花開。木末:指樹梢。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類。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條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筆,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準確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時,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顏色也近似荷花箭。裴迪《輜(zī)川集》和詩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的句子,可用來作為注腳。詩的前兩句著重寫花的“發(fā)”。當春天來到人問,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動下,欣欣然地綻開神秘的蓓蕾,是那樣燦爛,好似云蒸霞蔚,顯示著一派春光。
3)“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兩句寫花的“落”。這山中的紅萼,點綴著寂寞的澗戶,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后紛紛揚揚地向人間灑下片片落英,了結(jié)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詩,在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huán)境。
4)全詩由花開寫到花落,而以一句環(huán)境描寫插入其中,前后境況迥異,由秀發(fā)轉(zhuǎn)為零落。盡管畫面上似乎不著痕跡,卻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時代環(huán)境的寂寞感。
4.鑒賞要點
①這首詩寫景以動襯靜,顯得山林越發(fā)清幽。用“發(fā)”、“開”、“落”等動詞寫花開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靜氣氛就表現(xiàn)出來了。
②寓情于景。描寫辛夷花開,盡管很美,但由于生長在絕無人跡的山澗旁,這里與塵世的喧囂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靜寂,所以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開自落,沒有生的喜悅,亦無死的悲哀,全然沒有那種“花開易見落難尋”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隱,含著空漠淡遠的禪心。
③對比?!澳灸┸饺鼗?,山中發(fā)紅萼”。此形象給人帶來的正是迎春而發(fā)的一派生機和展望。但這一樹芳華所面對的卻是“澗戶寂無人”的環(huán)境。
四、作業(yè):背誦《辛夷塢》
唐詩五首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唐詩五首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14.唐詩五首教案1.文本全解。
山居秋暝
(1)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盛唐山水詩派的代表詩人,與孟浩然并稱王孟。15歲起,游學長安,21歲進士及第。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任職。安史之亂時,兩京淪陷,他被叛軍俘獲,被迫接受偽職。兩京收復后,以諂賊官論罪。因曾作《凝碧池詩》思念王室,只受到降官的處分。后為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隱居藍田輞川,以禪悟詩,故有“詩佛”之稱。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奉使出塞,寫有邊塞詩,如《觀獵》、《使至塞上》等,意氣慷慨,情思壯大,都是傳誦不衰的佳作。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園詩,或壯麗雄闊,或清幽恬澹。其人多才多藝,詩歌而外,兼善散文、音樂、書法、繪畫,尤以繪畫見長,被推為“南宗”山水畫之祖。作詩能將繪畫、音樂之理通于其中,善于運用自然而又準確、精煉、富于特征性的語言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蘇軾說:“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書藍田煙雨圖》)他的詩各體擅長,其中以五言律絕成就最高。著有《王右丞集》28卷。
(2)基本解讀。
這是王維的一首山水詩。大概是他后半生隱居輞川別墅時寫的。這首詩寫了山中秋雨過后黃昏的迷人景色,表現(xiàn)了詩人隱居山林,閑怡自適的心境。詩境空明寧靜而又充滿勃勃生機,動與靜完美結(jié)合。
首聯(lián)鋪設了整個畫面的基調(diào)。寥寥數(shù)字,精煉準確,極富表現(xiàn)力??丈?、新雨、晚來、秋,幾個平淡樸實的詞語,不僅交代了時間地點、季節(jié)天氣,更營造出一種清幽境界。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是多么宜人!這一聯(lián)中,一個“空”字不僅用以描繪山村的寂靜空曠,而且借“空”字以抒發(fā)歸隱的情懷。
頷聯(lián)寫山中的具體景色。與上聯(lián)山中秋日黃昏新雨的大背景緊密相連。雨后碧空無塵,松針如洗,皎潔的月光鋪灑在松林上。詩人特別用一“照”字,啟示人們?nèi)ンw會那珠水晶瑩的景象。一場秋雨之后,山泉水勢必增,詩人又特別用一“流”字,讓人們?nèi)ンw味那水石相激的凈凈淙淙的聲音。月色泉聲,視聽交織,可觸可感。清泉而云“石上流”,則月光下澗水清澄見底。這一聯(lián)給山中清幽之景又涂上了一層明潔的色調(diào)。
頸聯(lián)寫山中的人事生活。竹林深處傳來一陣嬉鬧的笑語聲,那是洗衣的婦女們結(jié)伴歸去;蓮葉搖動,漁船返航順水而下。只聽見竹林中的喧聲而不見其人,只見到蓮株的搖動而不見行舟。不打破山中的靜謐,卻有一層生動溫馨之美。有靜有動,動靜結(jié)合,生機盎然。
尾聯(lián)借《楚辭招隱士)末句之詞:“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痹馐钦型鯇O出山,說山中不可久留。而在王維的筆下,“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春芳雖然自然而然地消歇了,但秋光一樣美麗,“王孫”自可不必歸去了。反用其意,構(gòu)思巧妙,趣味橫生。詩人對山中生活的迷戀之情,躍然紙上。同時也暗寓了作者的隱逸之情。這一聯(lián)中“春芳歇”與首聯(lián)的“晚來秋”形成對照,相得益彰。對句中的最末一字“留”,又和首聯(lián)中起頭一字“空”,遙相呼應,見出“自可留”于“空山”之意,使全詩的意境更加完美。
(3)精華鑒賞。
蘇軾說:“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北驹娋褪恰霸娭杏挟嫛钡囊粋€典型例子。首聯(lián)點明了季節(jié)(“秋”)、時間(“晚”)、地點(“空山”)、天氣(“新雨后”),為畫面定好了基本色調(diào)和輪廓?!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聯(lián)的景物描寫,動靜相襯,視聽相兼,俯仰結(jié)合,具備了畫的各項要素,的確具有畫的特點,寫出了山間居民的日常生活圖景,不但畫意盎然,且流溢著詩人陶然其中的怡悅之情,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王維精通音律,在音樂方面有很高造詣,他的詩也有音調(diào)和諧、節(jié)奏鏗鏘,富于音樂性的顯著特點。本詩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聯(lián),前者用二二一節(jié)奏句式,后者卻換了二一二節(jié)奏句式,造成了音節(jié)上的節(jié)奏變化。頷聯(lián)中的動詞“照”和“流”用在句末,頸聯(lián)中的動詞“歸”和“下”用在句中,不只是避免了句式的重復,而且使詩歌音調(diào)和諧鏗鏘,富有音樂感,讀起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鮮明,富有音樂感。
從軍行(之四)
(1)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一約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一說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詩人。唐開元十五年(727)進士,授汜水尉。開元二十二年(734)又中博學宏詞科,官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元年(742)遷江寧丞,后貶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故后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起,在流離途中,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與李白、王維、高適等人交游酬唱,詩名轟動一時。擅長絕句,有“七絕圣手”、“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其邊塞軍旅、宮怨、閨情及送別之作深厚婉麗、風神搖曳,為后人所贊譽。
《從軍行》為樂府舊題,屑《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共有7首,這里所選的是第四首。
(2)基本解讀。
內(nèi)容敘述軍旅戰(zhàn)爭之事。王昌齡的《從軍行》首句寫出邊塞的荒涼艱苦,寫景壯闊悲涼?!扒嗪!保覈畲蟮膬?nèi)陸湖。“雪山”,祁連山,在青海東北;又青海南有積石山,亦稱雪山。長云,指天空大片的陰云。青海湖上升起大片濃云,綿亙低垂,遮蔽著遠處的雪山。
次句寫孤城戍守,四望荒涼,遙望來路上玉關(guān)屹立,而思鄉(xiāng)之情因之倍增。正常的語序應為“遙望孤城玉門關(guān)”。孤城,即玉門關(guān)(今甘肅敦煌西北)。因為關(guān)隘是筑在邊境的險要地方,用以防御敵人進攻的,所以總給人孤零零的感覺。玉門關(guān)自古為出入西域的要道,漢武帝曾遣使者把守,不準西征將士擅人。東漢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歸,上書說:“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門關(guān)。”所以玉門在當時已成了遠戍將士思鄉(xiāng)盼歸的情懷所寄。
末兩句,寫萬里邊塞雖然環(huán)境艱苦,但男兒衛(wèi)國的一腔熱血,并不因此而削減。大漠百戰(zhàn),金甲磨穿,不滅強敵,誓不歸還。一股豪勇壯烈之氣撼人心扉?!皹翘m”,西域古國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東南),此處指侵擾西北的敵人。漢時樓蘭王勾結(jié)匈奴,數(shù)次截殺漢使。傅介子出使西域時,襲殺匈奴王。這里用典故,借漢喻唐,表明為國捐軀的大無畏精神和必勝的信心,豪氣沖天,令人振奮。一個“還”字,又把戰(zhàn)爭的正義性交代得清清楚楚。
一般認為,這首詩主要抒寫了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誓掃邊塵,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但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評“不破樓蘭終不還”句日:“作豪語看亦可,然作歸期五日看,倍有詩味。”今人劉永濟也說:“用一‘終字,而使人讀之凄然。蓋‘終不還者,終不得還也。連上句金甲著穿觀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為思破敵立功而歸,則非詩人本意矣。”(《唐人絕句精華》)故此詩可作多種閱讀理解。
(3)精華鑒賞。
①精煉是王昌齡七絕的一大特點。本詩僅僅四句二十八字,卻包含很豐富的內(nèi)容。邊塞景色的荒涼,孤城戍守的艱苦、漫長,戰(zhàn)爭的頻繁和殘酷,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和思歸之情等,都濃縮在這短短的幾句詩中,言少意多,內(nèi)涵豐富。
②青海與玉門關(guān)東西相距數(shù)千里,作者卻將之組合在一個畫面之中,猶如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突破了空間的界限,有一種磅礴的氣勢,旨在形容戰(zhàn)區(qū)之廣闊,從而氣象渾茫、,含蘊豐富地展現(xiàn)了邊塞將士的生活和戰(zhàn)斗環(huán)境。
登高
(1)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上曾從原籍京兆遷往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曾祖時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是他的祖父。青少年時期,南游吳越,北游齊趙。后到長安,困頓十年。
安史之亂起,顛沛流亡。肅宗時曾任左拾遺。后棄官西行到成都,曾在西川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職,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因稱“杜工部”。晚年漂泊鄂、湘一帶,最后病死于赴郴州途中。
杜甫一生貧困潦倒,飽經(jīng)憂患。他的詩歌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民生疾苦,有很強的人民性,被譽為“詩史”。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他各體兼善,精益求精,形成獨特的沉郁頓挫的詩風。元稹評其詩“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式,而兼人人之所獨?!?《杜工部墓系銘并序》)。在唐代詩壇與李白雙峰并峙,并稱“李杜”,影響深遠。今存詩一千四百多首。
這首詩作于唐代大歷二年(767)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期間,其時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時間。當年吐蕃入侵,唐王朝內(nèi)憂外患,而詩人也身患嚴重的肺病,生活困頓。重陽之節(jié),登高望遠,想到國事不寧,自己又貧病交加,不禁悲從中來。全詩通過寫登高所見凄清的秋江景色,抒發(fā)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逝寄寓異鄉(xiāng)的悲苦,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清楊倫贊曰:“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泵骱鷳胪浦卮嗽娛枪沤衿哐月稍娭?。
(2)基本解讀。
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寫景。
首聯(lián)寫秋風勁急、天朗氣清,遠處傳來一聲聲悲哀的猿啼;江邊洲渚沙灘歷歷在目,空中飛鳥盤旋。這一聯(lián)中,詩人寫了風、天、猿、渚、沙、鳥,用急、高、哀、清、白、飛六字形容,指明了季節(jié)與環(huán)境,寫出了秋天的肅殺凄厲。這兩句不僅句與句之間是工整的偶對,而且是句中自對,如“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句法嚴謹,語言精煉。
頷聯(lián)寫四周秋山重疊,遠望秋山,俯瞰江水,無邊無際的樹木落葉飄零,如細雨般沙沙作響;萬里長江奔騰澎湃,滾滾東流?!盁o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空間在橫向縱向無限擴大,不僅使世人聯(lián)想到落木寒寒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氣勢磅礴,沉郁悲涼。此句被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江水流來又去,歲月也如水一樣,不斷流走消逝,引起下面兩聯(lián)的遲暮之嘆。
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點出了“悲秋”的中心。緣情寫景,借景抒情。
頸聯(lián):“萬里”指遠離家鄉(xiāng)。“?!北砻鞒D耆绱耍话倌曛改昀?。一生四處漂泊,客居他鄉(xiāng),年暮多病,在這樣蕭索的秋天,獨自一人登上高處。貧病交加、孤獨無援的困境可以想像。這一聯(lián)寫悲秋之情,包含了好多層“悲”的意思,高度濃縮,極為精煉。
尾聯(lián):“艱難”,指時局艱難。“苦恨”,痛苦地抱恨,遺憾?!傲实埂保干罾Э喽ヮj。時世艱辛,自己一無所就,只落得滿頭白發(fā),以致抱恨終生。在這樣的境況中,企圖以酒解愁,但窮困潦倒,又加上有病,最近連酒也喝不成了。其悲痛之情,更加深了一層。詩人憂國傷時的悲情到了極致。
(3)精華鑒賞。
全詩以一、二句寫景“起”,著重刻畫眼前具象,似畫中工筆,形、色、態(tài)俱備,境界高闊,氣象宏大,氣氛悲涼。三、四句“承”上寫景,重在渲染氣氛,似畫中寫意,貴在神,留給讀者豐富的想像補充空間。五、六句“轉(zhuǎn)”而表現(xiàn)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xiāng)漂泊寫到多病殘身,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表。憂愁苦悶,本可借酒消愁,得到暫時的解脫,但貧病交加,連酒也喝不上了,亦即借酒澆愁的權(quán)力都沒有了。末聯(lián)以哀病愁苦的自我形象收合,使情悲到了頂點。睹景——登高——傷情——黯神,全詩起承轉(zhuǎn)合,一氣呵成,脈絡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
格律精嚴,不著痕跡,也是本詩顯著特點。詩人把博大深沉的感情納入嚴格的七律詩形式中,全詩四聯(lián)都對仗,而且句中還有對,對仗非常工整精美。以這種嚴密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如此高妙的藝術(shù)境界,無怪受到歷代評論家的推崇。
本詩語言極為精煉。宋人羅大經(jīng)《鶴林玉器》稱此詩頷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十四字之間,含有八層意思:“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集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逼鋵?,詩的末聯(lián)意蘊也極為豐富。由此可見,杜甫詩的語言是非常精煉、準確的,簡直到了“難易一字”的地步。
石頭城
(1)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今河南洛陽人),中唐著名詩人。德宗貞元九年(793)進士,又舉博學宏詞科,授太子校書,后遷監(jiān)察御史。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后,貶郎州司馬,歷連州、夔州、和州刺史。后入朝為主客郎中,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世稱劉賓客。官終檢校禮部尚書,晚年有“詩豪”之稱。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劉白。其詩沉著穩(wěn)練,風調(diào)自然,而格律精切,其仿民歌的《竹枝詞》等,于唐詩中別開生面,對后世影響很大,存詩800余首。
有《劉夢得文集》10卷。
(2)基本解讀。
劉禹錫任和州刺史時作《金陵五題》組詩,以聯(lián)章的方式歌詠五處古跡,總結(jié)歷史教訓。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一首。
石頭城在今南京市清涼山,原為楚國金陵邑,孫權(quán)重建后改用此名。
它北臨長江,南瀕秦淮河。相傳諸葛亮觀看山頭形勢,嘆息“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六朝(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都以此為都城。當時殿閣富麗、聲色喧囂,一班君臣不惜以亡國作代價來追歡逐笑。但自從隋朝滅陳,唐高祖又把揚州都督府從金陵移到揚州后,這里便逐漸荒蕪,成為歷代文人憑吊歷史的對象。
據(jù)小序,詩人寫作此詩時并未到過石頭城,因此詩中所寫都是憑空虛構(gòu)的??粘桥c寂寞表達一個歷史朝代的消亡,好似一篇金陵的歷史濃縮小結(jié)。
首聯(lián)寫石頭城的險要形勢與眼下的冷落荒涼。偶句發(fā)端,筆勢雄渾?!吧絿?、“潮打”僅四字,便標出石頭城的位置。而地形之險見于言外。故國,因金陵乃六朝故都,所以唐人常以“故國”稱之。南朝視為重地,不斷地加固城墻,因此,盡管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之久,而城墻依然完好。詩中對石頭城的具體形狀和景象,不事刻畫,只是準確地選擇了“故國”、“周遭”等渾樸的實詞,暗暗透露出作者的內(nèi)心活動:六朝君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利用山川地形,可謂煞費心機。
但當年統(tǒng)治者苦心經(jīng)營的堅城猶在,大江依舊,唯獨六朝無存??粘牵聘咦谖涞履觊g開始廢棄石頭城,到劉禹錫寫這首詩時已經(jīng)有200年的歷史了,石頭城早巳成為“空城”。這句以人的情思賦予江潮,因感知所拍打的是一座空城,故寂寞地退回,而昔日此城燈火樓臺、金迷紙醉之時,它自然并不感到寂寞。盛衰之感由人及物,由物及人。這句的“空”與上句的“故”兩相呼應,使空間與時間結(jié)合,喚起蒼茫惆悵的吊古意識。六朝繁華早已消歇,見得人事不修,則地形之險不足恃。
末聯(lián)把哲理與事情融為一體,抒發(fā)了更為深沉的感慨;石頭城上,女墻仍在,卻無人戍守,空蕩荒蕪。只有曾照舊時的繁華明月,在夜深人靜之時,仍從淮水東邊升起,照見這久已殘破的都城?;此?,指秦淮河,淮河兩岸是六朝繁華之地。詩人請明月來做古今歷史的見證,月亮亙古不變,然歷史因人事不斷興衰更迭。又特別把今人眼中之月,稱為舊時月,增加了吊古的情韻,引讀者去回顧六朝興亡的歷史。從山圍故國,潮打空城涌出波瀾迭起,至此月照女墻,余音裊裊,懷古深思,引發(fā)讀者無窮嘆想。
(3)精華鑒賞。
此詩景中寓情,言外見意。詩中句句寫景,以沉寂的群山,悲涼的濤聲,朦朧的月色,烘托和渲染石頭城的沒落荒蕪,暗示六朝繁華已一去不復返,寄寓了詩人對山川蕭條、人生凄涼的傷感和對歷史興亡的思考。白居易讀此詩后,曾“掉頭苦吟,嘆賞良久”,贊曰:“我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辭矣。”
錦瑟
(1)作者簡介。
李商隱(812—858),字義山,號玉器生,又號樊南生。中晚唐詩人。懷州河南(今河南沁陽)人。自祖父遷居鄭州(今屬河南省)。開成二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補弘農(nóng)尉。當時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激烈,他被卷入政治漩渦,在牛、李兩黨的夾縫當中生活。一生困頓失意,在政治上屢遭排擠,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李商隱是晚唐最重要的詩人之一,和杜牧齊名,并稱“小李杜”。他的詩多抒寫時代亂離的感慨,個人失意的心情。其中有不少借古諷今的詠史詩和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在詩歌藝術(shù)上,能廣泛地學習前人,特別是杜甫。詩風精密華麗、沉郁頓挫。但有時用典太多,晦澀難解。有《李義山詩集》三卷。
(2)基本解讀。
這首《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一般認為它是詩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鄭州所作。關(guān)于這首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比較有影響的有詠瑟說(蘇軾)、悼亡說(朱鶴齡)、自傷身世說(元好問、何焯)、自序其詩說(程湘蘅),錢鐘書又有自寓創(chuàng)作說等等?,F(xiàn)在多傾向于認為它是詩人晚年追敘平生、自傷身世之辭。全詩意境朦朧,但情真感人。
首聯(lián)兩句;因瑟起興。瑟,是一種彈奏樂器。古瑟五十弦,后改為二十五弦。錦瑟,雕飾精美的瑟。多喜用華美的字眼,這是詩人作詩的一個特點。無端,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表示心驚、出乎意料之意。這是詩人的癡話,錦瑟本來就有那么多弦,可是詩人偏偏發(fā)問:錦瑟為什么有這么多條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彈起錦瑟,它的每一根弦都會令人勾起對美好青春年華的追憶。
頷聯(lián)的出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子夢里發(fā)現(xiàn)自己化成了蝴蝶,醒來時又發(fā)現(xiàn)化成了莊子,因而他感到迷惑:不知是自己在夢里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子。這里面隱約包含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對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因為德薄,失去帝位,死后化為杜鵑,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此句意思為:我只能將傷感思念之情托給杜鵑。這聯(lián)中的一“迷”、一“托”極富表現(xiàn)力,正是它們點化了兩個典故的意義,透露出作者的功力,精當?shù)馗爬ǔ隽嗽娙藷o端陷入困境,又無力自拔尋求寄托的真實心態(tài)。
頸聯(lián)寫滄海月明,藍田玉煙,寄托對美好往事的傷感和對理想的向往?!爸橛袦I”來自一個古代傳說,相傳南海外有鮫人,哭泣時流下的眼淚能化為珍珠。詩人遙望滄海,對景傷情,哭悼美好往事。
“藍田”即藍田山,在今陜西藍田,產(chǎn)良玉。煙,這里指玉氣。據(jù)傳說藍田山在日光照射下,有玉氣生成。古人認為寶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觀如在,近看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八{田日暖”和上句“滄海月明”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相映成輝。而就字面講,藍田對滄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為“滄”字本義是青色。由此可見李商隱對詞藻的考究。
尾聯(lián)總結(jié)全篇,意思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巳是令人不勝惘惘了——話是說的“豈待回憶”,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憶,其為悵恨,又當如何!詩人用兩句話表出了幾層曲折,而幾層曲折又是為了表明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詩句如泣如訴,甚是感人。
(3)精華鑒賞。
本詩托物比興,抒情委婉含蓄。詩歌通過吟詠“錦瑟”這一物象的今昔、古今變化,暗示世事的滄桑,委婉地傾訴了作者華年流逝的傷痛之情,自身遭際的悲哀之意,以及對美好往事的追懷,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古瑟多弦,也暗示作者思緒的紛繁,情感的復雜。詩作寄托很深,意蘊也很豐富,極富藝術(shù)魅力。
本詩用典也較多。中間兩聯(lián)連用了四個典故,以“莊生夢蝶”、“望帝傷春”、“鮫人淚珠”和“藍田玉煙”等四幅靜謐迷離又頗帶凄傷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緒,使人既有所感知體會,但又難以指實言明,使得詩意深幽朦朧,抒情更加委婉含蓄,給讀者一個很大的想像空間。
2.習題解說。
(1)第一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背誦是學習古典詩歌的好方式。
(2)第二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第1小題,命題意圖:認識、理解王維山水田園詩的風格和特色,并具體品味(山居秋暝)“詩中有畫”的意趣。
參考答案:參考該詩“精華鑒賞”。
第2小題,命題意圖:體會老杜速一首“古今七言律第一”的佳作格律精工、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特色。
參考答案;律詩一般要求中間兩聯(lián)對仗,而本詩四聯(lián)都對仗,這在古代格律詩中是極為罕見的,不僅兩句相對,而且還有句中相對,如首聯(lián)出句“風急”對“天高”,對句“渚清”對“沙白”。全詩的對仗貼切工整,嚴謹精美,體現(xiàn)出詩人寫作律詩的爐火純青的技藝。
詩歌前兩聯(lián)緊扣秋天的季節(jié)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這種萬物蕭條凋零的秋景,與詩人憂時傷世、萬念俱灰的心境一致,因此,這種景致著上了詩人的主觀色彩,是謂情中景。后兩聯(lián)圍繞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fā)了流離他鄉(xiāng)、窮愁潦倒、年老多病的悲哀。這種悲哀固然是早已有之,但因登高遠眺,為眼下秋景所激發(fā),置身其間,悲哀之感更加濃烈、更加凝重,是謂景中情。詩歌情景交融,相輔相成,意境極為深遠。
第3小題,命題意圖:理解、體會李商隱詩歌意旨朦朧,寄托遙深的藝術(shù)風格,并試圖讓學生擺脫以往只有一種理解、一種標準,或者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的約束,開闊思路和視野,敢于發(fā)表新參考答案:參考“基本解讀”首段,并結(jié)合課文的講讀、理解,暢所欲言。
命題意圖:本課所選的五個作品,分別是五位詩人的代表作品。題目旨在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比較明確地把握這五位詩人的基本風格特征。
參考答案:《山居秋暝》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風格比較優(yōu)雅清新,色彩秀麗明靜,充滿詩情畫意;《從軍行》寫邊塞生活和景色,湖光山色,大漠風塵,金戈鐵馬,畫面開闊大氣,風格雄放,有陽剛之美;《登高》寫悲秋之情,憂國憂民憂己,沉郁頓挫,景中見情,寓情于景,風格悲涼深沉;劉禹錫的(石頭城》為詠史之作,追昔撫今,感慨盛衰興亡,有獨到之見,筆勢雄渾,慷慨激昂,精警動人;李商隱《錦瑟)托物抒情,如泣如訴,充滿傷感情調(diào),寄托深遠,含蓄凄美。
(4)第四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熟練掌握詩歌的章法、句法和字法,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蘊。
參考答案:
①“歸浣女”、“下漁舟”的正常語序應該是“浣女歸”、“漁舟下”,意為婦女們洗完衣衫回家,小漁船順流而下。該詩的上一聯(lián)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本聯(lián)把動詞“歸”和“下”提前,變動詞序,是為了使詩句的節(jié)奏有所變化,造成一種錯落美。
②“常作客”:意為常年在異鄉(xiāng)漂泊,長時間旅居他鄉(xiāng)。此為夸張,極言在外時間久長。
③“艱難”:一指個人生活艱辛,遭遇坎坷;一指國家不寧,社會動亂。語帶雙關(guān)。
④“暗”:遮蔽,掩映之意。形容詞作動詞。
3.相關(guān)資料。
(1)《從軍行(之四)》相關(guān)資料。
O王龍標七言絕句自是唐人騷語,深情苦恨,襞積重重,使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惜后人不善讀耳。(陸時雍(詩鏡總論))
O七言絕句古今當推李白王昌齡。(清葉燮原詩))
(2)《登高》相關(guān)資料。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沈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宇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此當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明胡應麟)
(3)《石頭城》相關(guān)資料。
①山水月色皆無異于東晉,而東晉之宗廟、宮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見矣。意在言外,寄有于無。(《唐詩品匯》)
②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華,俱歸烏有,令人于言外思之。(沈德潛《唐詩別裁集》)
③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后為歷陽守,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迪爾生思,效然有得。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日《石頭》詩云“潮濕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詞矣。余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劉禹錫《金陵五題》序)
(4)《錦瑟》相關(guān)資料。
自題其詩,開宗明義,略同編集之自序。拈錦瑟發(fā)興,猶杜甫《西閣)“新詩近玉琴”,錦瑟玉琴,殊堪比類。首二句言年華已逝,篇什猶留。次言作詩之法,寓言假物,譬喻擬象,均義歸比興。
三言詩成之風格和境界,雖化珠園,仍含淚熱,已成珍玩,尚帶酸辛。喻己詩雖琢煉精瑩,而真情流露,生氣蓬勃,異于雕繪奪情、工巧傷氣之作。
【錢鐘書(馮注玉溪生詩集詮評)(未刊稿)】
《唐詩五首》教案
《唐詩五首》教案
教學要求:
1、了解我國詩歌的發(fā)展史,特別是近體詩的發(fā)展情況及體例。
2、掌握詩人的精湛構(gòu)思和獨特風格。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教學重點:
1、了解每首詩創(chuàng)造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作者的思想感情。
2、鑒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3、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透過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隱晦的情感。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近體詩的有關(guān)知識。
2、學習《山居秋暝》,理解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創(chuàng)作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都。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峰。詩人燦若星河,作品浩如煙海,風格異彩紛呈。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幾首有代表性的經(jīng)典作品,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卓爾不群的藝術(shù)才情。
二、背景知識了解
1、近體詩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近體詩出現(xiàn)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現(xiàn)的詩體,稱為近體,把唐以前的各種詩體稱為古體,用以區(qū)別兩種詩體的不同。
近體詩與古體詩的主要區(qū)別是:古體詩沒有固定句數(shù)的限制,沒有固定的句式,沒有固定的平仄和韻律。近體詩則與之相反,有十分嚴格的格律。
近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和排律,從字數(shù)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2、王維與《山居秋暝》
王維,字摩詰,太原人。王維的思想,可以四十歲左右為限,分為前后兩期。早年的王維曾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21歲舉進士,作大樂丞,后由于張九齡罷相等原因,意志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奉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藍田縣的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萬事不關(guān)心”的生活?!渡骄忧镪浴肪褪撬[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
王維的詩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他和詩人孟浩然,繼承了東晉詩人陶淵明和南朝詩人謝靈運的詩風,被稱為山水田園詩人。王維不僅能詩,而且精通書畫和音樂,更甚者,他能將詩畫結(jié)合得妙絕天成?!稏|坡志林》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边@句話準確地概括了王維山水詩最突出的藝術(shù)特色。
三、聽錄音朗讀課文(略)
四、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注意讀準節(jié)奏:近體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jié)構(gòu)成一個節(jié)奏單位,每以節(jié)奏單位相當于一個雙音節(jié)或詞組,音樂節(jié)奏和意義單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詩節(jié)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五、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詩的首聯(lián)點題,交代時間、地點;頷聯(lián)、頸聯(lián)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托了詩人閑適的心情;末聯(lián)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
六、品位鑒賞
1、學生思考:詩人寫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寫中體現(xiàn)詩人什么樣的理想境界?(可適度展開)
明確:詩人為讀者描寫了一個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巖石以物芳而明志潔歸
山居之人:浣女、漁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隱
2、學生思考: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
明確: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這二字既表現(xiàn)了雨后山野的靜謐,又抒發(fā)了詩人對大自然幽靜寧謐的喜愛,這是作者著意渲染出的一種意境。
3、學生思考:如何理解“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一句?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被雨后秋山詩情畫意的風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嘆道:芳菲的春天過去了,就隨它過去吧,眼前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樣的美好嗎?“王孫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賞心悅目悠游歲月了。這里,王維化用了《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義,進一步表明了詩人對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從而表明了歸隱的決心和安于隱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題,增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
七、課堂小結(jié)
《山居秋暝》中,詩人用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的風俗畫: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風。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他不忍離開,回到官場上那種紛紛擾擾的生活中去。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大自然,陶醉于閑適恬淡生活的情趣。
課堂練習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br> A、詩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鳥鳴這些動態(tài)的描寫,來反襯出春山月夜闌無人聲的幽寂。
B、第四句中詩人用“時”來修飾“鳴”從聽覺上給人動靜的對比,起了更生動的烘托作用。
C、全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遠的春山月夜圖,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D、全詩語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卻細致地表現(xiàn)出自然界光色和音響的變化。
2、詩人將靜與動巧妙地統(tǒng)一在本詩中,共同構(gòu)成動人的意境,頗有藝術(shù)辯證法,下列唐人詩句沒有運用動靜相稱手法的一項是()
A、橋響犬遙吠,庭空人散眠。(許渾《夜歸丁卯橋村舍》)
B、爐火照天地,紅星亂子煙(李白《秋浦歌》)
C、寒樹鳥初動,霜橋人未行。(劉禹錫《途中早發(fā)》)
D、鶴鳴楚山靜,露白秋江曉。(柳宗元《與崔策登西山》)
答案:1、A2、B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生自讀王昌齡的《從軍行》(之四),學習古代邊塞詩的特點。
2、學習杜甫的《登高》,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及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教學步驟:
一、解題
1、王昌齡
王昌齡:(約690—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2、杜甫與《登高》
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寄居鞏縣(今河南鞏縣),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抱著忠君愛國、積極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歷經(jīng)禍亂,身受深重的時代苦難,因而能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jié)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有強烈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后世稱為“詩史”。在詩歌藝術(shù)上,他能夠吸取和總結(jié)前人的成就,融合眾長,兼?zhèn)渲T體,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登高》一詩寫于大歷二年(767)秋,當時詩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寫登高所見的秋江景色,抒發(fā)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楊論稱贊此詩未“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二、具體研習《登高》
1、學生集體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節(jié)奏,把握語氣的緩急)
2、提問:本詩前兩聯(lián)寫景,寫了哪些景?這些景有怎樣的特點?奠定了怎樣的感情基調(diào)?
明確:本詩前兩聯(lián)寫登高見聞。(讓學生根據(jù)內(nèi)容適度展開)。透過“急”“高”“哀”“清”“白”“無邊”“不盡”等形容詞,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靜凄涼的特征,這凄清蕭條的秋景為全詩奠定了沉郁悲涼的情感基調(diào)。
3、學生思考:詩歌的后兩聯(lián)主要抒發(fā)詩人的“悲秋”愁緒,“悲”從何來?展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出示投影: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他只得繼續(xù)“漂泊西南天地間”,在“和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為了排遣郁悶而抱病登臺的。
明確:“悲秋”之情來自:常年作客異鄉(xiāng)的羈旅之愁,晚年多病纏身的孤獨之感,以及戰(zhàn)爭帶來的國難家愁和日見白發(fā)增多而壯志未酬之慮。詩歌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具有憂國傷時偉大情操的詩人形象。
3、名句賞析:“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br> 學生討論:這兩句詩在寫景上有何特點?它可能引發(fā)詩人怎樣的情思?
明確:這兩句詩給我們勾畫出一幅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落葉的“蕭蕭”之聲,長江的“滾滾”之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其狀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為重要的是,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fā)了詩人自己的情懷。葉落意味一年將盡,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或許,這又加重了他的鄉(xiāng)愁,他會這樣問自己,這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能了?而長江“不盡”,亙古如斯,甚至會使他超越時間的限制,連想到歷代的一些優(yōu)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長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fā)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難怪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登高》板書設計:
寫景
急風高天、鳴猿清渚
登高
白沙飛鳥、落木江水
抒情
羈旅異鄉(xiāng)、晚年多病
國難家愁、護病斷酒
三、指導自讀《從軍行》
1、第一、二句:描繪了當時西北邊戍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蓄豐富。
2、第三四句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在此戍邊時間漫長,戰(zhàn)事之頻密,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但是,金甲盡管磨穿了,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言的誓言。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石頭城》,體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2、學習《錦瑟》,鑒賞其哀怨的基調(diào)、迷離的意境、清麗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自讀《石頭城》
1、聽錄音,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2、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現(xiàn)在河南洛陽)人。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謀奪宦官兵權(quán),失敗后被貶為朗州(現(xiàn)在湖南常德)司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觀,寫詩諷刺新權(quán)貴,復出為連州(現(xiàn)在廣東連縣一帶)刺史。長慶元年調(diào)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調(diào)為和州(現(xiàn)在安徽和縣)刺史,在任兩年復罷去,與白居易相會于揚州。路經(jīng)金陵時,寫下組詩《金陵五題》,《石頭城》是這組詩的第一首。
3、學生思考:“石頭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勝之地,現(xiàn)在在詩人眼里又是一種怎樣的情形?
明確:今日的“石頭城”已失去昔日的繁華,代之以一種荒涼的景象。群山依舊圍繞著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朝水拍打著城郭,仿佛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涼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
4、學生思考:面對著眼前的衰景,詩人并沒有說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寫從淮水東邊升起的月亮,這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在這里,詩人將月亮看做是歷史的見證人。詩人稱它為“舊時月”,正是初唐詩人張若虛說的“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過六朝腐朽的封建統(tǒng)治者在秦淮河游樂的情形。照見過當年的豪華生活。也目睹了這些朝代的迅速滅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漸移到城上短墻上來,可這已經(jīng)是一座空城了。詩人含無盡慨嘆于其中。
5、此詩的主題:本詩的主題仍然是諷喻現(xiàn)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fā)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tǒng)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二、引導學生自讀《錦瑟》
1、教師范讀詩歌。
2、學生結(jié)合注釋自由朗讀詩歌。
3、提問:詩人由“五十弦”的“錦瑟”想到了什么?這其中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明確:詩人由“五十弦”的“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進而由“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時期。這其中運用了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
4、學生思考:典麗精工是李商隱詩歌的特點之一。在詩中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用的典故渲染了一種什么請調(diào),留下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明確:四個典故的運用表達了詩人悵惘、悲傷的內(nèi)心情感。詩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詩人為什么而落淚,為什么而迷惘,都難以知曉,詩歌帶給讀者的是一種撲溯迷離的意境。這恰恰給了人們無窮無盡異彩紛呈的想象空間。
5、學生思考:你認為本詩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本詩的內(nèi)容有很多爭議,取一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本詩為李商隱晚年追敘生平,自傷身世之辭。如詩人執(zhí)著一念的的美好情感的破滅;或自己卓越才德不為世用的悲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