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選修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粵教版選修15《論述文選讀》全部教案3。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寫好一份優(yōu)質(zhì)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粵教版選修15《論述文選讀》全部教案3,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8、評《泰坦尼克號》
葉凱蒂
教學目標:
1、理解好萊塢新類型影片“基本結(jié)構(gòu)不動,技術(shù)功能創(chuàng)新”的總體特征,培養(yǎng)學生對流行文化的冷靜思考意識。
2、理清文章思想,體會影評文章特點。
3、評價作者觀點,激活學生的感悟與思考。
教學重點:促進學生對流行文化的冷靜思考,使自己身處流行大潮中多一份鎮(zhèn)定和深刻。
教學難點:
文章學術(shù)色彩濃重,術(shù)語多,語言風格近于理論化的口語,使學生有較明顯的閱讀理解障礙。要告訴學生,把握要點即可,無須字字句句落實。
教學方法:
1、課前熟悉課文,畫出要點和疑點、難點。
2、分析作者觀點,辨析他人觀點,提出自己的觀點。
3、擴展延伸,舉一反三。
媒體使用:多媒體投影儀:《泰坦尼克號》海報、精彩劇照,主題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發(fā)。
自從有了影視,就有了影視評論。法國現(xiàn)今著名影評家米歇爾傅東先生這樣評價影評的作用:“一篇好的影評可以幫助一個年輕導演找到資金拍他的第二部影片”,足見影評巨大的藝術(shù)評鑒和輿論導向力。
其實影評并不高深莫測,和我們并不遙遠,也并不陌生。大家一定忘不了集體看電影散場后邊走邊談、邊談邊爭的情景。那可說是一種樸素的影評。也許,我們的感慨和體會還暫時達不到葉凱蒂這樣的專家學者的高度,但我們大可不必因此自慚形穢。因為這畢竟是我們自己的聲音,相信自己,未來優(yōu)秀的影評家也許就坐在大家中間。
我們大多數(shù)同學都看過《泰坦尼克號》。那么,今天就讓我們通過課文和當代學者葉凱蒂教授進行一場關(guān)于《泰坦尼克號》的對話,好不好?
二、創(chuàng)境入境。
1、多媒體展示《泰》片海報、精彩劇照,并伴隨播放其主題曲。
2、請一位同學概述劇情,其他同學補充。
(劇情參考:1985年,“泰坦尼克號”的沉船遺骸被發(fā)現(xiàn)。美國探險家洛維特在船艙里看見了一幅畫,102歲高齡的羅薩聲稱她就是畫中的少女,羅薩開始敘述她當年的故事。1912年4月10日,被稱為“世界工業(yè)史上的奇跡”的“泰坦尼克號”從英國的南安普頓出發(fā)駛往美國紐約。富家少女羅薩與母親及未婚夫卡爾一道上船;另一邊,不羈的青年畫家杰克靠在碼頭上的一場賭博贏到了船票。羅薩不愿嫁給卡爾,打算投海自盡,被杰克抱住。很快,美麗活潑的羅薩與英俊開朗的杰克相愛了。慘絕人寰的悲劇發(fā)生了,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相撞。杰克把生存的機會讓給了愛人羅薩,自己則在冰海中被凍死。老態(tài)龍鐘的羅薩講完這段愛情傳奇后,把那串價值連城的珠寶沉入海底,讓它陪著杰克和這段愛情長眠海底。)
3?“影院問卷”:
(1)“泰坦尼克號”為什么被譽為“世界工業(yè)史上的奇跡”和“夢之船”?什么原因讓它的首航走向噩夢?哪個原因最主要?對這場噩夢你有何思考?
(2)你認為羅薩—杰克的愛情故事有什么特點?
(3)你認為電影最大的看點是什么?
三、文章學習。
(一)、聽清作者聲音:用圈點批法讀課文,梳理文章要點
1、課文第9段段首有兩句話,老師覺得對我們把握作者觀點很有幫助:“《泰》在經(jīng)濟市場上的成功當然不是光靠童話故事。其成功在于童話與高科技的結(jié)合?!弊髡邽槭裁凑J為《泰》片的成人故事竟然是個“童話故事”?作者所說的“高科技”指什么?“童話故事”與“高科技”是如何結(jié)合的?
2、在《泰》片熱映時,有人認為是文化入侵,有人則極盡贊美。從作者的分析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3、老師的聲音。
明確:1、
故事的童話性
(第8段:“它沒有黑白不分明的局勢,沒有愛憎不分明的人物,沒有不可解決的矛盾,最終也沒有無結(jié)論可下的結(jié)尾。這不是一個代表泰坦尼克號災(zāi)難的寓言,而是一個童話。因為寓言的內(nèi)涵是它反映了人類無法解決的某一個矛盾;而童話,把它解決了?!保?br>
高科技手段的寓言性
(第9段:“影片的寓言成份恰恰體現(xiàn)在影片的制作人仍然相信利用高科技便能夠‘真實’地再現(xiàn)泰坦尼克號的覆沒與人類追求技術(shù)萬能的野心這一無法解決的矛盾?!薄暗珜τ谔┨鼓峥颂柛矝]這個寓言,影片選擇了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并企圖利用新技術(shù)再次設(shè)法探討這人類之謎:人類偉大的幻想力、創(chuàng)造力與自我毀滅之間的分界線在哪里?它的探討方法越高科技就越逃不出泰坦尼克號對人類提出的這個問題?!保?br>
二者的結(jié)合
(第9段:“高科技企圖把幻象變?yōu)椤鎸崱瘉碇匮萏┨鼓峥颂柕臑?zāi)難,而這企圖也許正是制片人選擇童話故事模式的原因。公式越簡單就越能突出處理的高超?!保?br>
2、對作者的評價
(答案是開放的。但教師要引導學生們用批判審視的眼光評價;同時可結(jié)合1998年熱映時好評如潮和斥聲盈耳兩種輿論狀況;強調(diào)、贊揚作者在流行文化熱行時可貴的冷靜、誠懇和深刻,啟發(fā)學生對待流行文化要持有正確態(tài)度。)
3、老師的聲音
(設(shè)置一個歷史的大背景,編造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天文數(shù)字的資金投入,登峰造極的電影特技,這就是好萊塢愛情歷史片的制造公式?!短菲袗矍楣适缕耐捫杂辛Φ睾嫱辛思夹g(shù)萬能寓言的深刻性——人類的盲目狂妄無情毀滅了人類的純真愛情和偉大的幻想與創(chuàng)造。其實,我們?nèi)祟惿鷣砭褪沁@樣的,有純真的童心,有對美好的追求,有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但又不免與生俱來的盲目和狂妄。)
四、小結(jié)。
第二課時
一、探究延伸
1、了解了作者宏觀的鳥瞰式的評論,你自己還有哪些或宏觀或微觀的評論?“友情提示”,比如:
?主題與價值觀
情節(jié)雙線結(jié)構(gòu)
?場景、場面
人物塑造
對比手法的運用
?視覺沖擊
動聽的主題曲
羅薩與杰克的愛情
人性在災(zāi)難中的顯現(xiàn)
《泰坦尼克號》挖掘歐洲歷史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歷功,對中國歷史題材影視劇創(chuàng)作的啟示
《泰》片全球票房奇跡與中國電影
2、反彈琵琶:
有影評人士對該片提出批評:認為該片應(yīng)將后半部分的驚險、特技的效果貫穿全片,以突出災(zāi)難片的分量;前半部分的愛情戲顯然是畫蛇添足、無足輕重,完全可以壓縮,因片長達3小時,使觀眾難以坐得住,也限制了該片單位放映次數(shù)。
請回答,果真如此——
(1)?將會是怎樣的情形?
(2)?如果一見鐘情、急劇升溫的愛情故事得到改變,該如何改變?
(3)?如果用常規(guī)技術(shù)和視覺方式演繹現(xiàn)劇中的愛情故事,將會如何?
批讀課文,梳理文章,列出結(jié)構(gòu)提綱,以聽清作者聲音。
二、總結(jié)
閱讀的實質(zhì)可被定義為圍繞文本展開的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只有以對話的心態(tài)和方式才能引發(fā)繼續(xù)對話、深入對話的熱情;只有在熱情、投入的對話中,才能實現(xiàn)我們的閱讀期待。
對話無處不在。我們每人的生命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一場關(guān)于自然、社會、人生、自我的對話。讓我們與文學藝術(shù)真誠對話,與流行文化、外來文化真誠對話,以豐富人生、提升生命。
教學反思:
可將這一單元的文章看成是對中學生文學藝術(shù)鑒賞實踐的一次小結(jié)和整合,是對中學生文學藝術(shù)鑒賞的理論指導與示范。可結(jié)合地方藝術(shù)形式、現(xiàn)象引導學生觀察、了解、思考、寫作。
影評的對象是影視作品。優(yōu)秀影視作品有詩情畫意,可雅俗共賞,可做多層面多維度的審美透視,且可視可聽。因此,影視評論的學習和寫作可以整合前三篇文章的藝術(shù)指導。看電影與影評更易于喚起學生的審美欲望與審美激情,更便于直觀指導學生的藝術(shù)鑒賞、影評寫作。因此,可結(jié)合《泰》文學習搞諸如年級、班級電影節(jié)活動,把語文學習、文藝欣賞和校園文化建設(shè)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還可以搞古詩文誦讀鑒賞活動、名著讀書座談會等。
文學藝術(shù)的靈魂是人的生命和心靈。學習這一單元,即使對《泰》文這樣的文章,也必須從這一點出發(fā)去理解。如央視“春晚”節(jié)目《千手觀音》,如《泰》片中愛情的高貴與樂隊的鎮(zhèn)定與從容。
學法本身應(yīng)遵循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當然,知識目標不能過于文藝理論化而應(yīng)追求學生的學有所得、學有所悟。能力目標之一定位于能寫一般的較為感性的文藝鑒賞文章;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包括審美教育,同時也不能忽視四位著名學者治學的嚴謹、造詣的深厚、對藝術(shù)的熱愛、對真理的探索、認識的深刻和對學術(shù)品格的堅持等方面對學生審美情感和求知、治學態(tài)度的熏陶。
補充資料
1、奧斯卡最佳影片《泰坦尼克號》影評
第70屆(9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泰坦尼克號》又名《鐵達尼號》。
《泰坦尼克號》上演不到20天,票房就超過了2億美元,到1998年4月已近11億美元(國內(nèi)票房為3億元人民幣)。它是美國電影史上迄今為止制作時間最長(五年),制作費用最高(2?5億美元),獲奧斯卡獎提名最多,獲奧斯卡獎項最多,票房最高的影片。在70年的奧斯卡獎歷史上,只有1959年的影片《賓虛》獲得過11項奧斯卡獎。盡管如此,它卻與四項表演獎無緣。
美國第70屆電影藝術(shù)與科學學院獎(奧斯卡金像獎)于1998年3月23日晚頒發(fā)。故事影片《泰坦尼克號》共獲11項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輯獎、最佳插曲獎、最佳音樂獎、最佳藝術(shù)指導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視覺效果獎、最佳音響?yīng)?、最佳音響編輯獎和最佳服裝獎。該片拍攝歷時五年,耗資2?5億美元?!短┨鼓峥恕?997年底公映以來,獲得巨大的成功,曾獲得金球獎的四個獎項。
若要評選該片最風光的人物那無疑是集導演、編劇、制片人和剪輯于一身的詹姆斯卡梅隆了。提及此君,我國觀眾并不陌生,他的《終結(jié)者》、《第一滴血》、《異形》等作品早已是家喻戶曉,而在1994年,由他編劇導演、制片的《真實的謊言》更是在全球大獲成功,在我國的票房居然超過1億元大關(guān)。他執(zhí)導的《泰坦尼克號》,是一部根據(jù)人類歷史上曾經(jīng)建造的最大客輪——“泰坦尼克”號那悲劇性的沉沒為背景拍攝的史詩性災(zāi)難愛情片。
1997年,融合卡梅隆五年多心血的《泰坦尼克號》終于駛進全球各大影院??仿≌f:“泰坦尼克號這艘夢之船的首航在噩夢中悲慘地結(jié)束了。正是人類獨有的弱點:傲慢、自負和貪婪將人類征服自然的雄心碾轉(zhuǎn)粉碎。我拍攝這部影片既想再現(xiàn)這艘巨輪既有濃重悲劇色彩的死亡之旅。又想展示它短暫而又壯觀的生命歷程。在劇中重現(xiàn)泰坦尼克號的美侖美奐,表現(xiàn)出的乘客和船員們的少激情、樂觀和希望的同時,在揭示這場災(zāi)難中人類表現(xiàn)出的可歌可泣的犧牲精神?!短┨鼓峥颂枴肥蔷荔鹧允且幻嫒祟悤r時審視自己劣根性的明鏡。它還是一則包融信念、勇氣、犧牲,當然還有愛的不朽傳奇。”在接受最佳導演獎時,卡梅隆還提議為“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的死難者默哀。
《泰坦尼克號》使全球的觀眾爭睹了詹姆斯卡麥隆制造的這一災(zāi)難神話。不少女觀眾是淚眼汪汪地看完的,紛紛稱贊這是一部弘揚偉大的人間真情的巨片,而且片子的視覺效果極佳,觀眾仿佛自己置身于坦尼克號輪船上,與片中人物共同經(jīng)歷了葬身大海的驚險歷程。
2、蒂博代《六說文學批評》
批評的高層次功能不是批改學生的作業(yè),而是拋棄毫無價值的作品,理解杰作,理解其自由的創(chuàng)作沖動所蘊涵的有朝氣的新穎的東西。(《人民日報》2005年3月31日《文學批評的實與真》)
第五章:雜文
20、最先與最后
魯迅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
2.揣摩關(guān)鍵詞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3.拓展閱讀,探究魯迅對中國的過敏性所做的揭示,體會魯迅雜文的意義。
教學重點: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拓展探究作者寫作本文的深刻含義和魯迅雜文的價值意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魯迅的散文向來以語言犀利、見解深刻而著稱,他對不良的的社會現(xiàn)象和國民心態(tài)或揭露或諷刺,讓人有酣暢淋漓之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雜文《最先與最后》,感受他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知識分子情懷。
二、作家作品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現(xiàn)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野草》,小說集《彷徨》、《吶喊》、《故事新編》,雜文集共17部。
其中雜文向來以語言犀利、見解深刻而著稱,他對不良的的社會現(xiàn)象和國民心態(tài)或揭露或諷刺,讓人有酣暢淋漓之感。
三、快速閱讀,把握基本觀點。
學生閱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來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注意幾個問題:
1、如何從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例:不幸——表明作者對“不為最先”的否定態(tài)度
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對“不為最先”的否定態(tài)度。
自然也不敢“不恥最后”-----也即要敢于“不恥最后”。
2、明確作者論述的重點放在“贊揚不恥最后”,從文中和結(jié)尾可見。
3、區(qū)分一般中國人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從而明確文章的觀點。(學生小組合作,迅速完成下表)
中國人的表現(xiàn)后果中國人的心態(tài)魯迅觀點態(tài)度
不為最先不為戎首、
不為禍始
不為福先
社會“不易有改革”
國民“日見其卑怯”
怕
提倡敢為最先
恥于最后見危機作鳥獸散
與困難中途放棄
對落后或堅持的人加以嘲諷
敵人“如入無人之境”
國家有難“土崩瓦解”
恥
贊揚不恥最后
4、得出結(jié)論:提倡敢為最先,贊揚不恥最后。
四、再讀課文,體會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雜文寫作特色。
1、文章開頭提到賽馬,有什么作用?
2、作者寫學校運動會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寫作本文的深刻含義是什么?
4、舉例分析文章的語言特色。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特別是第四個問題,由學生自己說,教師稍做提示和引導。最后明確)
1、由一個故事引入正題,顯得輕松隨意,但又與文章的中心觀點密切相關(guān)。
2、結(jié)合現(xiàn)實例子來揭示中國人恥于最后的具體表現(xiàn)。
3、最后一段。贊美“不恥最后”的精神,強調(diào)這種人才是中國將來的希望所在。
4、(1)發(fā)表議論,語帶譏諷。(2)揭示事實,語調(diào)冷峻。
五、教師小結(jié)。
經(jīng)過學習,我們可以了解作者的大體思路,即列舉出某些中國人的處世態(tài)度,批判其“怕出頭”、“缺韌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語言冷峻,帶強烈的諷刺味道,讀來確實讓人有酣暢淋漓之感。魯迅先生批評“不為最先”,或(敢為最先);反對“恥最后”,(也即提倡“不恥最后”)。
六、拓展探究。(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點撥,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
1、作者認為“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zhàn)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這樣的人?
提示:失敗英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荊軻)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韌性的反抗,單身鏖戰(zhàn)的武人:敵后的抗戰(zhàn)力量,張巡,許遠(《張中丞傳》)
敢撫哭叛徒的吊客:“叛徒”原指從一陣營叛逃到另一陣營的人。這里指反叛舊秩序的人,即魯迅所說的敢為人先的人。“吊客”即看客,閑人。這里應(yīng)指理解同情反叛舊秩序的人。
2、根據(jù)你閱讀過的魯迅作品,你認為魯迅筆下的中國人具有怎樣的國民性?試舉例說明。
(1)、民族的劣根性。
一是專制性和奴性。二是欺瞞。三是善于變化,毫無信仰。四是愛面子。(孔乙己)五是卑怯、懶惰、巧滑。(阿Q)
(2)、民族的優(yōu)良精神。(中國的脊梁)
3、小結(jié)
魯迅的作品,尤其是雜文,一貫的批判精神,諷刺風格。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魯迅是有良知的,正如其自己所言:“揭示國民病因,引起療救者的注意”。它的作品是有價值的,即使是現(xiàn)在也仍然不過時。
七、板書設(shè)計
得出結(jié)論:提倡敢為最先,贊揚不恥最后。
語言風格:(1)發(fā)表議論,語帶譏諷。(2)揭示事實,語調(diào)冷峻。
魯迅筆下國民性:(1)、民族的劣根性。一是專制性和奴性。二是欺瞞。三是善于變化,毫無信仰。四是愛面子。(孔乙己)五是卑怯、懶惰、巧滑。(阿Q)
(2)、民族的優(yōu)良精神。(中國的脊梁)
八、布置作業(yè)。
1、熟讀文章,預習新課。
教學反思:最先與最后的涵義應(yīng)闡明。體會魯迅語言風格這一環(huán)節(jié)應(yīng)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進來,哪怕學生講得并不好。教學中舉例應(yīng)盡量舉現(xiàn)時性強的例子。這樣文章的批判才有更強的現(xiàn)時性。
21、不完滿才是人生
季羨林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文章主旨。
2、學習文章創(chuàng)作上的特點。感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并從中受益。
教學重難點: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文章主旨,感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作家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山東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惟一的終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三、整體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基本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引論。(1)明確肯定的口吻提出中心論點
第二部分:本論。(2-7)引證和例證。充分證明。
第三部分:結(jié)論。(8)將內(nèi)容拓深一步。心服口服。
四、文本探究。
1、你發(fā)現(xiàn)本文最大的特點了嗎?
明確:說身邊事,講平常理,舉例角度豐富多樣,說理思路有條不紊,思想深邃文筆輕松明了。
2、主旨探究
學界泰斗
——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告誡我們“不完滿才是人生”,希望我們真正弄懂這一平凡的真理,以平和的心態(tài)和寬容之心待人處事,共同創(chuàng)造安定團結(jié)的社會。
3、談?wù)勎恼履┪惨欢侮U明中心觀點所起的作用。
(1)、呼應(yīng)上文,得出全文結(jié)論。
(2)、拓深文章內(nèi)容,強調(diào)所談的觀點是“平凡的真理”。
(3)、明確指出本文觀點的目的和意義。
五、課外拓展。
1、季羨林的話:“我的一生大起大落”
2、溫家寶總理的話:“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中國知識分子歷盡滄桑、艱難困苦,但愛國家、愛人民始終不渝,他們不懈奮斗,把自己的知識奉獻社會、服務(wù)人民。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那時,您利用在傳達室看大門的時間,翻譯了280萬字的梵文作品。這不僅是個人毅力決定的,也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對真理的追求,對國家充滿信心?!?br>
2003年、2005年,溫家寶曾兩次到解放軍總醫(yī)院看望季老。
3、學生閱讀季羨林本身及溫家寶總理的話,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wù)勛约旱母惺堋?br>
(學生自由發(fā)言)
六、教師總結(jié)。
教學反思:文章闡釋的道理樸素簡單,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自然,講課時不必過度闡釋。重點應(yīng)放到引導學生去理解作者所闡釋的道理。
22、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
龍應(yīng)臺
教學目的:
1、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批判的精神。
2、結(jié)合現(xiàn)實的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以及關(guān)心國家發(fā)展的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批判的精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1、作家簡介:
龍應(yīng)臺,1952年出生。臺灣地區(qū)著名作家、社會批評家、思想家。獲美英文博士學位,曾教于美國、臺灣、德國等大學?,F(xiàn)教于香港大學。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里。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龍應(yīng)臺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2、基礎(chǔ)知識學習。
塞sāi(塞車)sài(邊塞)sè(閉塞)
自許——自詡(xǔ)
自許:自夸;自我評價;自己稱許自己,中性詞
自詡:夸耀,說大話;貶義
不齒——不恥
不齒:不愿意提到,表示極端鄙視。
不恥:“不以……為恥”,“不認為……是可恥的”
3、四、題目解釋: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
提示:標題采用反問句式,發(fā)出質(zhì)問,言下之意是“中國人,你應(yīng)該生氣”。體現(xiàn)出作者路見不平,拔刀而出的正義感。
三、整體感知,把握文章內(nèi)容。
1.文中有哪些讓作者認為中國人該生氣而不生氣的現(xiàn)象?
2.作者認為中國人不生氣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要中國人“生氣”?
閱讀全文,完成表格
現(xiàn)象惡果國人態(tài)度原因
攤販占騎樓做生意
污染環(huán)境
不生氣,
麻木不仁
怕事
自私
扔垃圾、丟瓶子
污染河水破壞環(huán)境
違規(guī)占道
阻塞交通、違反公德
焚燒電纜、排廢料
污染空氣和海水、傷害下一代
飲食不衛(wèi)生
危害健康、毀壞名譽
呼吁:國人要有良知、有膽量,要大聲地說自己很生氣,
國人應(yīng)有公德心,維護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
四、文本探究。
1、說說文章大量篇幅運用第二人稱寫作的好處。
第一人稱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稱親切,便于對話、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強感染力;用于物,有擬人化效果
第三人稱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
明確:文章大量運用第二人稱“你”,便于抒發(fā)作者“恨鐵不成鋼”的憤怒之情,呼吁國人要有良知、有膽量,要大聲地說自己很生氣,國人應(yīng)有公德心,維護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這樣寫更有針對性,增加了文章的感召力。
2、試分析課文這幾段文字(從第121頁“我看見攤販占據(jù)著你家的騎樓至第122頁”畏縮地把門窗關(guān)上,聳聳肩,搖搖頭!”)的寫作思路和語言特色,仔細體會雜文的說理特點。
明確:
這幾段文字的寫作思路:敘述所見、擺出事實——模擬問答、揭示心態(tài)——議論說理、指明出路。論述文通常是先擺事實后講道理,而本文卻在這兩者之間插入了“一問一答”,以模擬的口吻描述作者“恨鐵不成鋼”的大聲質(zhì)問和對方忍聲吞氣的小聲回答,生動形象地促使讀者思考是非真相和反省自己的不良行為,從而達到說理目的。
語言特色:多用短句,獨立成段。將作者內(nèi)心無比氣憤和“中國人”明哲保身的自私心態(tài),揭示得淋漓盡致,文章讀來極具沖擊力和感染力,起到震撼人們心靈的作用。
3、總結(jié)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中,總會有公德意識差、道德敗壞、違法亂紀、不懂得保護環(huán)境的人,他們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破壞環(huán)境,這是事實,幻想他們自覺覺悟,改正危害社會的行為是不可能的。他們不道德的行為,要靠社會的正義、全民的良知、大眾的奮起來制止和扭轉(zhuǎn)。作為中國人,我們應(yīng)該站出來、大聲地說“我很生氣”。
五、聯(lián)系實際
本文寫于1984年的臺灣,歷經(jīng)二十多年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當下我們的生活中是否存在許多不合理、不文明和不正義的現(xiàn)象,說說看?面對這些現(xiàn)象,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
社會:14路人對小悅悅的漠視;亂闖紅綠燈;欺行霸市;強行拆遷;公共場所吸煙亂扔垃圾;哄抬物價;吹黑哨;就業(yè)歧視
生活:毒奶粉;毒豆芽;牛肉膏;染色饅頭;毒大米;地溝油;工業(yè)明膠;
教育:教育亂收費;教育機會不公平;義務(wù)教育中分快班慢班
國家:藏獨疆獨臺獨同時叫板中國政府;日本強行占釣魚島;菲律賓的無理占有黃巖島……
例:仿說:面對攤販亂擺賣現(xiàn)象,我很生氣!我要說:請你“滾蛋”;
面對商家哄抬豆價行為,我很生氣!我要說:“不要逗我玩”
面對菲律賓企圖搶占黃巖島的做法,我很生氣!我要說:爬回去
六、拓展探究
龍應(yīng)臺認為對不合理的現(xiàn)象,應(yīng)該要生氣、要憤怒。你認同她的觀點嗎?你認為生氣和憤怒能解決問題嗎?請相互討論,發(fā)表你們的看法。
(學生自圓其說,自由發(fā)言)
教學反思:本文的教學重在聯(lián)系現(xiàn)實,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增強社會的道德觀念。
23、美腿與丑腿
富蘭克林
教學目標:
1、了解富蘭克林的生平及其積極、崇高的人生觀;
2、鑒賞《美腿與丑腿》的論證結(jié)構(gòu),質(zhì)樸、睿智的語言特色;
3、理解弗蘭克林苦樂在于心的道理,引導學生積極地面對人生。
教學重點:把握作者觀點,學習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課文題目與論點的關(guān)系。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了解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者本杰明富蘭克林嗎?他給人留下的不僅是偉大的作品,更有他們在漫長的人生的道路上表現(xiàn)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偉大的人格魅力。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說理散文《美腿與丑腿》,一起走進富蘭克林的精神世界,來探討一下有關(guān)幸福的話題。
二、了解富蘭克林
本杰明富蘭克林大概算得上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偉人,他博學多才,他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作家、外交家、政治家、發(fā)明家。發(fā)明方面,他發(fā)明了避雷針;政治上,引導美國走上了獨立之路。他的道德完善之法,成就了他的偉大人格。
三、朗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明確:對物、對人和對事的不同觀點導致兩種苦樂不同的人生。
2、作者是如何論述觀點的?運用了哪些方法?
A.舉例論證
明確:舉交際場合接觸到的任務(wù)和談吐、餐桌上的酒肉和菜肴、天氣、政府的法令、詩文的美和夏瑕疵、每張臉上的優(yōu)點和缺點、每個人的長處短處這些例子說明:客觀世界萬事萬物都有美和丑。
B.正反對比論證
明確:樂觀的人:注意的只是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
悲觀的人:注意的只是生活中假惡丑的一面。
作者主張:希望人們樂觀積極,凡事看到好的一面,凡事要往好處想。
重點論述的是悲觀者的生活態(tài)度極其為害。
C.比喻論證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已經(jīng)基本上分析了作者的觀點:樂觀的人將會獲得幸福,悲觀的人將會在痛苦中度過。但是,這和文章題目有何關(guān)系?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比喻論證。
美腿和丑腿在這里是兩個象征,人們對它們的關(guān)注,顯示了這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題目中的美腿與丑腿,其實巧妙的隱喻了文中提到的樂觀和悲觀的兩種人生態(tài)度。
3、第二、三段是什么關(guān)系?
第二段從三個方面列舉事實,第三段在擺事實的基礎(chǔ)上講道理,是分析,是說理文章的重心所在。兩者是依托和被依托關(guān)系。
4、在第三段里,作者是如何講道理的?重點在哪里?
作者在第三段中對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加以分析。重點論證了悲觀的人。詳細分析了悲觀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嚴重后果,并告誡悲觀的人要改變自己。
5、作者認為悲觀產(chǎn)生的原因有哪些?他強調(diào)的是哪一點?
明確:悲觀產(chǎn)生的可能有兩種,即“天生”和“惡習”。作者強調(diào)的是“惡習”。
6、總結(jié)
本文通過舉例、比喻、對比論證,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兩種人生觀,肯定了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否定了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重點分析了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給人帶來的為害,告誡那些悲觀的人必須改掉自身的惡習,樹立樂觀、積極的人生觀。
五、作業(yè)
觀察你周圍的人,找出一兩個像富蘭克林所說的因樂觀而幸福的人或因悲觀而不幸的人,并對他們作簡短的描述。
教學反思:本文運用多種論證方法,應(yīng)多花點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學習??勺寣W生先讀,在分析,最后總結(jié),這樣學生理解會比較深刻,掌握會比較牢靠。對指導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意義重大。
第六章:隨筆
25、人是能夠思想的蘆葦
帕斯卡爾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語句,把握文章內(nèi)容。
2、品味鑒賞兩位哲學家深邃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捕捉關(guān)鍵信息和對文中深邃思想的理解。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板書課題。
帕斯卡爾是法國17世紀有一位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另一位法國啟蒙思想家和文學家蒙田的影響。蒙田認為思想很難保留和捕捉,“我把思想寫下來,樂事,我寫下的卻是思想逃逸了”,因為人的記憶能力差,念頭過多,要捕捉到有價值的思想全靠運氣。于是帕斯卡爾追隨蒙田《隨筆錄》的方式,記錄下偶然閃現(xiàn)出的思想,并保持原貌,這就是《思想錄》。這些零星無序的思想比邏輯演繹的思想更加真實、細致,是一種智慧而不是胡思亂想。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思想錄》中有關(guān)思想價值的一個段落,來體會其思想的光輝。
二、要求學生圍繞以下問題閱讀課文,重點看看文章說了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思考:“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概括了人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說人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是無與倫比的東西,為什么又說它有缺點又是卑賤的?如何認識人是可悲與偉大的統(tǒng)一體?
師生討論問題;
①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什么?
第一段:思想形成人的偉大。即:人之偉大源于他擁有思想。
②作者以“葦草”為喻說明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比喻?
形象寫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擊。這樣比喻是為了襯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變得高貴和有尊嚴。宇宙的浩大,能毀滅脆弱渺小的人;人卻因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嚴。
③為什么說“我們?nèi)康淖饑谰驮谟谒枷搿??怎樣理解“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為人及人超出其他萬物的標志。因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它的優(yōu)勢表現(xiàn)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質(zhì),可以通向無限,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嚴,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說:“我們?nèi)康淖饑谰驮谟谒枷搿!?br>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我們存在于世界的意義,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這里作者把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層面,換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即喪失了人之為人的起碼條件。
④怎樣理解“表現(xiàn)為天使的人卻表現(xiàn)為禽獸”?
作者認為,人的心靈追求與實際表現(xiàn)是矛盾的。人,即使他墮落了,但也沒有完全泯滅心中的靈性之光,所以他才會想表現(xiàn)為天使;但是這個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顯意識,而在這一意識的冰山下蠕動的,常常是連禽獸都不如的邪惡,而人又常常由以示或者無意識地漠視這種邪惡。有一句老話:善良的愿望優(yōu)勢把人引導到地獄中去,這些善良的愿望可以用自有、民族、平等、博愛等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義等描繪,但在歷史上,有多少罪惡都是憑著這些善良的愿望而大行其道。
⑤“思想由于他的本性是何等地偉大啊!思想又由于他的缺點是何等卑賤??!”這里的“本性”和“缺點”指什么?
思想是偉大的,因為它是獨立的、自由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可驚嘆的、無與倫比的東西。正是它使人如蘆葦一樣脆弱的生命變得有力;使它使人高于其它萬物,超越了一切貌似強悍的對手,成為萬物靈長;使它使人擁有了尊嚴,使它形成了人的偉大。這就是思想的本性。同時,它又是卑賤的的。帕斯卡爾認為“欲念和強力是我們行為的一切根源”,人們總是被許多虛幻、邪惡的欲念包圍著,它驅(qū)使人們追求享樂、追求安適、追求衣食溫飽,追求天倫之樂,人們永遠不會滿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得更高的來自別人的關(guān)懷,所以思想難以超越這些虛榮而真實地生活。這就是思想的缺點。
⑥第八、九兩節(jié)反復強調(diào)了什么意思?第十節(jié)以“偉大的君主”、“失了位的國王”類比,又是強調(diào)了什么?
八九兩節(jié)寫人是偉大與可悲的統(tǒng)一體。人是一個可悲的存在,人是卑鄙渺小、微不足道的,然而可貴的是,人能認識到他的可悲,其他萬物,譬如一棵樹就做不到,因此人又是偉大的。
帕斯卡爾深刻地洞察了人類心靈的辯證法。他不像憤世嫉俗的人那樣,只看到人性的黑暗;也沒有如那些膚淺的樂觀主義者一般,只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對著人的心靈,他敏銳地察覺到:人性之中最奇怪的東西莫過于我們在一切事物里都發(fā)現(xiàn)相反性。人的偉大與可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點。
第十節(jié)以“偉大的君主”、“失掉位的國王”類比,仍然強調(diào)人是偉大與可悲的統(tǒng)一體。
三、總結(jié):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這一著名比喻,不僅確立了思想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也蘊含了帕斯卡爾對于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與激情。帕斯卡爾認為只有同時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軟弱無力才能看到真理。他在《思想錄》中,反復論述:人是偉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達到幸福的,又是處于十分悲慘的狀況的,所以認識自己至少是認識人的一部分,偉大與卑微的統(tǒng)一,高貴與貧賤的統(tǒng)一,幸福與不幸的統(tǒng)一。我們對自己越是認識得越深刻就越接近于一個真實的人。
第二課時
四、閱讀:
關(guān)于“人是能思想的葦草”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心。
金燦燦的陽光,金燦燦的溪灘,金燦燦的笑容。
周圍的東西影響我的心情,因為,我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容易觸景生情。
——寫在前面的話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是法國思想家帕斯卡告訴我的:“人只不過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她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所以人們能創(chuàng)造發(fā)明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比其他星球更富麗堂皇。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人類比其他的生物更高級,他們總是站得比其他生物高,看得比其他生物遠,自然就成了整個地球的主宰者。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愛迪生能發(fā)明電燈。這樣,人類在夜里就更覺得明亮,至少不用點著油燈,遭受滾滾的黑煙。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賈生能演繹出偷香的浪漫;李白的杯中酒能讓他有無限的情思;曹雪芹的夢中淚能讓他成就巨著《紅樓夢》;多多少少的深閨女子為《牡丹亭》憂郁又癡狂。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我會感嘆“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的那種瀟灑;會惋惜宋代那位“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的女詞人;會感慨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和豁然;也會憐憫那位吟著“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多愁善感的葬花人。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我們?nèi)祟愔車氖澜绾芰聋惡芫?,各個角落里會有個個感人的故事,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情感。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我會歡喜我會憂,喜的是美麗的一切,精彩的一切,憂的是丑惡的一切。因為記不清哪位哲人告訴我“事物都是有兩面性”,我相對于“人是能思想的葦草”也是一樣的吧!所以,和平天空上的陰云會久久不散,恐怖分子也神出鬼沒,不計其數(shù)的無辜伊拉克人民會遭受戰(zhàn)爭的苦難。然而,我們最不愿看到的這一切也正是因為“人能思想”而引起的。這點我們還能否認嗎?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朋友,思想是尊貴的,是無代價的。我們要緊緊把握好我們的思想。“只要還能思想,就證明人是活著的”,這是一句值得我們深思的話。朋友,只要你是活著的,你就能思想,就意味著一切有可能發(fā)生。但是,聰明的朋友,我們要讓我們的思想產(chǎn)生有益的作用,而不是有害的副作用。
尋找生命的價值
作者:熊怡莎
在心理學上有一座著名的馬斯洛金字塔:第一個臺階上,是人類的溫飽;緊接著就是安全的需要;第三階梯上寫著愛;愛之高處,就是第四階梯的尊嚴感;在金字塔的最高點,屹立的是自我價值的追求與實現(xiàn)。
記得數(shù)學家帕斯卡爾有句名言:人是能思想的葦草。的確,人的生命與葦草一樣渺小易逝,可是人的生命卻比葦草要高貴,因為人在完成生命的一個階段后,就會有一種熊熊燃燒的內(nèi)在生命力促使他向上攀登。人只有在向上攀登的過程中才能豐富自己的人生,尋找生命的內(nèi)在價值。
可是,這攀登的過程又是多么坎坷?。∮袝r還未開始攀登就已經(jīng)遭遇挫折:知道鄧亞萍的人很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經(jīng)因為身材矮小而被人否定?知道孫雯的人很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因為身材而被人否定?知道杰克?韋爾奇的很多,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經(jīng)因為口吃被人嘲笑?
一直佩服劉墉,他似乎總能以那么理智的心態(tài)看待生命:我們要知命,造命,受命,惜命,救命,以積極的態(tài)度把握生命。所以我們不能認命。細細品味,這竟是一番人生哲理:人可以被打死,但不能被打敗。鄧亞萍成了一個乒乓球時代的旗幟;孫雯成了美國人心中真正的SUN;杰克?韋爾奇成了美國通用電器的首席執(zhí)行官!他們始終堅信,人是不可以認命的。
我簡單而豐富,所以我深刻;我簡單而豐富,所以我不簡單。保持簡單的心,走不簡單的路。這就是人生價值的追求與體現(xiàn)吧。簡單不正是劉墉的知命,造命,受命,惜命,救命,以積極的態(tài)度把握生命的那種心態(tài)嗎?而深刻的是那人生的經(jīng)歷,因此才會有了舒婷不簡單的人生路。冰川橫流,山巖上留下雄渾的擦痕;火山爆發(fā),天地間留下豐厚的饋贈;挫折洗禮,生命的痕跡會更加深刻……
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長,其價值何以是一時的成敗呢?我們需要的是經(jīng)歷,正是這種經(jīng)歷,造就了金字塔頂端的榮耀。人不可以認命,誰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是什么。人生不應(yīng)該是應(yīng)似飛鴻踏學泥的消極,而應(yīng)該是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壯志!人生就象是跑步,我們也許不可能擁有約翰遜、劉翔那樣的速度,但并不影響我們每個人竭盡全力去跑出屬于我們自己的最佳速度啊!
風餐露宿,坎坎坷坷,把性格的懦弱鑄成鋼鐵的堅強;頂風冒雪,磕磕碰碰,把平淡的人生變成瑰麗的詩歌,這才是生命的價值。承諾了,就要去實現(xiàn)!
教學反思:本文思想深邃。教學過程中不能為完成任務(wù)而把知識硬塞給學生。引導學生多讀,通過讀來初步感知,再進一步理解。講解過程盡量舉例闡釋,使深邃的道理更讓人易于接受。
27、愛情的藝術(shù)
莫洛亞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2、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難點: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作家簡介。
安德烈●莫洛亞(1885-1967),為法國兩次大戰(zhàn)之間登上文壇的重要作家。文學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傳記創(chuàng)作方面。主要作品有:《雪萊傳》,《拜倫傳》等。他認為“藝術(shù)乃是一種努力,于真實世界之外,創(chuàng)造一個更合乎人性的天地”。
三、文章內(nèi)容學習。
1、閱讀全文,總結(jié)文章的思路結(jié)構(gòu)。
闡明愛的藝術(shù)的存在,引出中話題---“欲念的神圣化”。(1-2)
什么是圣潔化的愛情(3-4)
論述圣潔化條件---信任。(5-6)
論述愛情對死亡的超越。(7-9)
提出偉大愛情的標準。(10)
2、“欲念的神圣化”一詞怎樣理解?如何才能實現(xiàn)“欲念的神圣化”?
明確:人在反復無常的本性中,升華出穩(wěn)定純真的愛情,在單純的本能和欲念的基礎(chǔ)上,修筑起細微復雜的感情大廈。滿懷著愛情來忍受平凡、貧困、艱難、痛苦的生活,通過彼此的傾慕、信任、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出完美而持久的和諧。
3、作者引用詩人巴特摩爾的詩,有何作用?
明確:
1、論證上段“死的觀念是最完美的愛情中唯一的不和諧音符”的觀點。
2、論證本段的中心句:把一切的一切寄托在一個人的生命—脆弱的生命之上,這就是愛情的危險和高尚之處。
3、為下文進一步論證“面對最偉大的愛,死也是無能為力的”作鋪墊。
四、總結(jié),布置作業(yè)。
教學反思:本文的教學盡可能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自己來講,不怕學生講不好,就怕學生不講。學生多講,老師才有發(fā)言的機會,這樣師生間才有思想碰撞的可能性。才能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
精選閱讀
粵教版選修15《論述文選讀》全部教案2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關(guān)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粵教版選修15《論述文選讀》全部教案2”,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13、堅決抵制低俗炒作行為
趙金
教學目標:
1、學習時評特點與寫法。
2、掌握因果分析法、辨證分析法的特點并能運用。
3、迅速梳理文章內(nèi)容思路,篩選關(guān)鍵信息,掌握文章寫作特點。
4、培養(yǎng)學生關(guān)心社會,愛憎分明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
教學重點:迅速梳理文章內(nèi)容思路,篩選關(guān)鍵信息,掌握文章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關(guān)心社會,愛憎分明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檢查預習
作品簡介:該作品獲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時事評論一等獎。
女體盛宴:用年輕美女的赤身裸體作為盛放食品、菜肴的容器,取名為“女體盛宴”。起源流行于日本。
三、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1、這篇時評是針對什么時事展開評論的?作者的批評指向哪些單位及其思想行為?
2、對于問題的解決,作者提出了什么原則?
明確:1、昆明餐廳女體盛宴。商家炒作,違背道,德風尚、法律規(guī)范;媒體跟風,違背職業(yè)道德、社會責任。
2、用法律規(guī)范和社會規(guī)范來加強社會管理。
中心論點:堅決制止低俗炒作行為。
四、同學們看一組圖片,然后發(fā)表評論。
五、暢所欲言。
堅決制止低俗炒作行為要用法律規(guī)范和社會規(guī)范來加強社會管理,這樣的提法顯然很空泛。兩會正在召開,請同學們積極獻言獻策,提出自己的建議。
“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國家層面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是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教學反思:結(jié)合社會熱點讓學生發(fā)表評論,增強道德觀教育,收到較好的效果。學生喜歡新鮮的東西,這點值得在以后的教學中好好運用。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生分享,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時事,關(guān)注國家,增強學生的道德觀,培養(yǎng)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14、漢語,請別讓我為你哭泣
盧新寧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篩選和歸納信息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人文關(guān)懷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3、了解文章內(nèi)容,分析文章思路。
教學重難點:思路清晰、生動形象的分析和評價。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
1、本文是針對什么社會現(xiàn)象展開評論的?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漢語面臨危機;我們要重視母語,提高母語修養(yǎng)。
2、所謂“哭泣”,是指作者為漢語的處境擔憂。閱讀全文,概括出作者為漢語“哭泣”的原因。
明確:(1).上海一次翻譯大賽,國內(nèi)選手的作品漢語水平低下。
(2).生活中漢語正面臨著危機,大多數(shù)學生的中文水平滑落。
(3).忽視母語修養(yǎng)產(chǎn)生嚴重后果。
(4).全球漢語熱的同時,漢語在故鄉(xiāng)受到冷落。
3、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是怎么安排的呢?
明確:第一層次(1—3段):引述時事,提出問題。
第二層次(4—9段):分析論證漢語面臨的危機。
第三層次(第10--11段):大聲疾呼,熱切期望。
4、根據(jù)文意,漢語哪些方面值得我們珍惜?
明確:1.漢語古老優(yōu)雅,雋永有致,承載著我們民族的獨特思維。
2.漢語是我們真正的根,有獨特的文化意蘊,最切近我們的心靈。
3.漢語歷史悠久,引領(lǐng)我們這個古國一路風霜走到如今。
三、學生在讀課文,分析課文主體部分。
一篇好的文章,它一定要有嚴密有力的分析說理。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如因果分析、比較分析、辯證分析、部整分析等等,請大家運用這些方法分析第5—10段。
1、語段品讀1:自讀第4段,小組討論,說說該段落語言的優(yōu)點在哪里。
明確:1.褒揚性、贊美性、形象性詞語的運用。
2.總分式結(jié)構(gòu),從字形、音韻、功能三個方面揭示漢語的美。
3.整散結(jié)合的句式,整齊之中有錯綜變化之妙。
2、語段品讀2:自讀第7段,小組討論,說說它是運用什么技巧進行論證的。
明確:1.引用、對比。(可見漢語水平之差)
2.設(shè)想、反問,進行推斷。(從反面證明漢語水平低下是何等可悲)
3.舉例并以問題結(jié)尾。(讓人重視母語修養(yǎng))
四、拓展訓練
根據(jù)以下事件,嘗試用因果分析、辯證分析和比較分析方法進行評論。
9月1日,廣州中小學開學了。9月2日,網(wǎng)上出現(xiàn)了一段視頻,是記者在采訪一所小學開學日時拍下的。記者向小學生作了“關(guān)于長大了想做什么”的調(diào)查,每個孩子都說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說畫家,有的說老師,有的說消防員。其中,有一個小女孩的回答十分特別,她說想做官,記者又問想做什么樣的官,女孩說:“做……貪官,因為貪官有很多東西?!?br>
網(wǎng)上的這段采訪視頻,截止9月2日晚11時30分,已經(jīng)有1.42萬次點擊。一個6歲的孩子,竟然說長大要做貪官,一時引來很多關(guān)注。在南都網(wǎng)關(guān)于怎么看一年級小學生理想是當貪官的投票中,只有10%的網(wǎng)友選擇了“童言無忌”,而有55%的網(wǎng)友認為“折射社會現(xiàn)實”。你怎么看呢?
(辯證分析法)例:我們沒有必要這么驚慌失措。見風就是雨顯然有失嚴謹、科學,用放大鏡來觀察世相難免變形、走樣。相信有這樣理想的孩子是極個別的,絕大多數(shù)的家庭都會教育孩子要做正直誠實的人,告誡孩子以不勞而獲、貪婪為恥。只要我們自己能夠獨善其身,內(nèi)心擁有強大的自制力,即使再渾濁的水也能出淤泥而不染。
(因果分析法)例:淮橘為枳。家庭教育的日趨畸形,道德培養(yǎng)的持續(xù)缺失,理想教育的刻板空泛,貪腐之風的長期泛濫,已經(jīng)對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造成嚴重威脅。
(比較分析法)例:小孩子會模仿成人來選擇自己的價值取向。當社會提倡向科學進軍時,小孩子們會以做科學家、文學家為生活目標;當社會渲染自強不息、樂于奉獻精神時,小孩子會把張海迪、雷鋒等作為精神導師;而當社會充斥學術(shù)造假、官員腐敗、奢靡之風時,小孩子就會把“當貪官”作為人生理想。
四、總結(jié)。作業(yè)布置。
教學反思:本課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四邊能力。
15、臺灣歷史不容歪曲
譚宏凱
教學目標:1、了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作。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快速閱讀搜索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3、學習文章批駁論敵的嚴密性和深刻性,領(lǐng)悟多種反駁手法運用的妙處。
教學重難點:梳理文章脈絡(luò),領(lǐng)悟多種反駁手法運用的妙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題解。
1、“臺灣歷史不容歪曲”暗示有人在歪曲歷史,也暗示本文文體是駁論文。
2、否定句表達了作者堅定的立場、鮮明的態(tài)度和強烈的憤慨之情。
3、“歪曲”指出林奇故意為之的險惡用心。
三、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林奇的觀點句,然后分析其內(nèi)在聯(lián)系。
明確:(1)、“與流行的傳說恰恰相反,臺灣從來都不曾真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
(2)、“清朝和中國不是同一政治和文化實體。”
(3)、“臺灣和中國人的集體身份認同迄今依然相去太遠”,而且,“他們的歷史經(jīng)驗差別太大”,因此不可能實現(xiàn)“自然的政治統(tǒng)一”。
(1)是林奇的中心觀點,(2)(3)是支撐觀點的材料。他們之間是論點和論據(jù)的關(guān)系。
2、作者是按怎樣的思路批駁論敵的?依據(jù)是什么?
明確:首先批駁論敵的觀點:“臺灣從來都不曾真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
作者引論敵的話“臺灣在1684到1895年間是清朝的一個邊遠居民點”和詳細列舉1684年之前上至12世紀宋朝的史實,反駁論敵觀點。
其次批駁論敵的論據(jù):“清朝和中國不是同一政治和文化實體?!薄芭_灣和中國人的集體身份認同迄今依然相去太遠”,而且,“他們的歷史經(jīng)驗差別太大”。
先理論分析,反駁論敵錯誤,后以歷史事實反駁論敵論據(jù)。
最后進一步批駁論敵“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觀點。
引臺灣的相關(guān)歷史文件,從歷史及法理上反駁論敵的觀點。
3、根據(jù)文章行文思路劃分段落層次,并概述段意。
一、(1-3):警醒人們不要輕信林奇那樣的知識分子。
二、(4-22):批駁林奇荒謬的觀點及論據(jù)。
三、(23-40):批林奇的觀點,揭露其無視歷史文件的實質(zhì)。
四、(41-46):揭露林奇行為的險惡用心。
四、課文探究
1、回顧駁論文的常用方法。
(駁論點駁論據(jù)駁論證)
2、駁論點:直接批駁
間接批駁:歸謬法:(引申法):根據(jù)對方錯誤觀點進行合理引申、推理,暴露出它的荒謬,從而駁倒對方。
反證法:通過證明與所駁的言論相對立、相矛盾的觀點是正確的,從而駁倒對方論點。
3、分析本文在駁論中使用的方法。
明確:駁論點:“從來都不曾真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的觀點,作者用歷史事實進行有力的批駁。
駁論據(jù):對林奇使用的“政治和文化實體”,“集體身份認同”等論據(jù)從道理和事實兩方面進行批駁。
駁論證:“臺灣在1684年到1895年間是清朝的一個邊遠居民點”與觀點“臺灣從來都不曾真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矛盾。
4、理解下列語句在文中的含義。
(1)然而,事實證明輕信便會有被誤導的危險。
(2)我們或許可以改變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
明確:(1)、此句總領(lǐng)下文。矛頭直指林奇,表明歪曲事實,毫無學術(shù)人品的所謂知識分子式信不得的,否則會有被欺騙的危險。
(2)總結(jié)全文。“改變正在發(fā)生的事”是指林奇歪曲歷史的事會真相大白?!盁o法改變過去”指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事實無法改變。
五、拓展
活動與練習:思考文段反駁特點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譯文:世人都稱孟嘗君能夠贏得士,賢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順他,(孟嘗君)終于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兇殘)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lǐng)罷了,豈能說得到了賢士?如果不是這樣,憑借齊國的強大,(只要)得到一個(真正的)賢士,(齊國)就應(yīng)當可以依靠國力面向南方稱王而制服秦國,哪里還要借助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呢?雞鳴狗盜之徒出現(xiàn)在他的門下,這就是(真正的)賢士不到他門下的原因。
直接駁論點:“孟嘗君能得士”,指出其不“足以言得士”。
反證法間接駁論據(jù):“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指出不能得士的原因在于雞鳴狗盜者出其門,士羞于投其門下。
教學反思:學生初次接觸駁論文,應(yīng)該重點慢講,細講。結(jié)合實際例子,課堂上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學習駁論文的相關(guān)知識。
第四章:書評
16、談《水滸》的人物和結(jié)構(gòu)
矛盾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字詞、作家作品和文學常識等基礎(chǔ)知識。
2、學習課文本身結(jié)構(gòu)特點和作者所運用的敘、評、析相結(jié)合的評論方法。
3、了解文學評論文章的基本特點,掌握評價文學作品,即寫一般的文學評論文章的基本途徑:如何選取切入點,如何作到敘、析、評相結(jié)合等等。
教學重點:掌握課文中字詞、作家作品和文學常識等基礎(chǔ)知識。了解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教學難點:本課帶有鮮明的文藝爭鳴色彩和獨創(chuàng)性,要理解作者在此文中所適用的階級分析的方法,懂得作者見解的獨到、深刻之處。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1、字詞解釋:
杜撰:沒有根據(jù)的編造和虛構(gòu)。
揣摩:反復思考推求。
附會:把沒關(guān)系的事物說成有某種關(guān)系,把沒有意義的東西說成有某種意義。
灼然:清楚明白樣子。
落魄:luòpò又讀luòtuò義同落泊(luòbó)
鄙?。狠p視、看不起。
光景:有境況、狀況之意,也可理解為表估計、推測。
茍安:只顧眼前,暫且偷安。
行伍:hāngwǔ舊指軍隊,泛指軍中。
投名狀:舊時聚眾造反或占山為寇的人入伙所用的見面禮。
按語:作者對有關(guān)文章詞句所做的說明。
行文:組織文字,表達意思。
能事:擅長的本領(lǐng)。
經(jīng)濟: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獲得較大的成果。
幻滅:空想的希望破滅。
揭曉:公布事情的結(jié)果。
傾軋:軋:yà。在同一組織中排擠打擊不同派系的人。
2、作家、作品: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作家、文學評論家。代表作:長篇小說《子夜》,短篇《春蠶》、《林家鋪子》等;散文《白楊禮贊》《風景談》等。
3、相關(guān)文學常識
《水滸》:作者,施耐庵(也有說羅貫中作或兩人合作)
①主要內(nèi)容:是一部描寫古代農(nóng)民革命斗爭的小說。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農(nóng)民起義隊伍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失敗的過程。它憤怒地揭露朝政的腐敗和官吏豪紳的罪惡,熱情謳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也具體描述了起義軍慘敗的結(jié)局,是一部農(nóng)民起義的偉大史詩。
②流傳及影響:起義故事先是在民間廣泛流傳,并蒙上了一層傳奇色彩,南宋末年畫家龔圣予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已完整地記下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綽號和贊語。民間說書者把水滸人物故事作為說話題材,《大宋宣和遺事》一書便是他們的說書底本。元雜劇中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的劇目多達三十余種。《水滸》的作者便是在民間故事、話本、雜劇等集體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上再創(chuàng)作而成的?!端疂G傳》最早的本子為一百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嘆腰斬《水滸》,成為七十回。由于其出色的人物刻畫和精當?shù)慕Y(jié)構(gòu)安排,使它成為一部不朽的藝術(shù)巨著。
③藝術(shù)特色:人物塑造上作者總是把人物放在尖銳斗爭之中,扣緊人物身份和經(jīng)歷,通過人物的行動展現(xiàn)性格,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情節(jié)緊張生動,結(jié)構(gòu)安排有機完整,每組人物故事都采用單線發(fā)展結(jié)構(gòu),每組情節(jié)既有獨立性又前后勾連,語言洗練、明快、生動、豐富,有很強地表現(xiàn)力。
三、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回答問題。
1、課文內(nèi)容學習:
①全文結(jié)構(gòu):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談《水滸》在人物描寫方面的特點。
第二部分(5-7段):談《水滸》的結(jié)構(gòu)特點。
第三部分(第8段):著重談《水滸》的人物和結(jié)構(gòu)為什么應(yīng)當作為學習的主要對象。
②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放在開頭有什么作用?
提示:首先,總說《水滸》的人物描寫的藝術(shù)成就:向來就受到最高評價,個個面目不同。那么施耐庵是如何寫出這樣一群個性鮮明的形象來的呢?一定得益于其創(chuàng)作方法,于是作者借一本筆記的記載進行推究,然后得出結(jié)論,《水滸》是施耐庵揣摩民間流傳已久的口頭文學加以改編潤色而成的。作者寫這些的作用主要是:開門見山引出論題,引起讀者重視。
③第二自然段開頭一句話有什么作用?
提示: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由總說人物描寫的藝術(shù)成就過渡到對《水滸》人物描寫特點的深入分析。
④作者是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得出善于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這一特點的?
提示:作者采用例證法,舉出林沖、楊志、魯達這三個人的例子,通過三層文字層層深入的比較分析,得出了這個結(jié)論。從遭遇到思想再到出身,對三個人的異同點邊敘、邊析、邊議、分析精辟獨到。
⑤如何理解茅盾對《水滸》的這一評價?
提示: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是《水滸》的特點。施耐庵雖然沒有接受過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但由于他尊重實際,如實地描寫社會生活,其結(jié)果也必然會反映出階級社會里的階級和階級矛盾。所以施耐庵是不自覺地運用階級分析的觀點去塑造人物的。相比較而言茅盾先生卻是主動地以階級分析的方法來評價文學作品的。這是茅盾先生的首創(chuàng)。文學評論重在創(chuàng)造性,不可拾人牙慧,以此種方法分析人物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⑥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證得出《水滸》人物描寫的第二個特點的?這兩個特點的寫法有何不同?
提示:作者仍以林沖、楊志、魯達三人為例,充分地加以論證,最后用了一個貼切的比喻:這就好比一個遠遠而來……全部看清楚了。既形象地說明了這個論點,又增加了行文的變化,使詳略交錯,不流于枯燥單調(diào)。
這兩段分析的相同之處是舉例論證,不同之處是:前者是逐層論證,最后歸納;后者先提出觀點,而后論證,前者是詳細地分析論證,而后者事例分析和語言都比較概括、簡略。
四、課后練習:
①選出下列加點字音、形、義完全正確的一組:
A、杜撰(zhuàn)寫作?!”杀。╞ó)輕視、看不起?!〈В╟huǎi)摩:估計、忖度?!u曳(yè)拉、牽引。
B、軼(yì)事:神秘的事。 感喟(kuì):嘆氣?!∑埌玻海╣ǒu)茍且?!∫巳雱伲簝?yōu)美的境界。
C、主眼:關(guān)鍵。 傾軋(yà):車碾過。 封妻陰(yìn)子:庇護。 遒勁(jìng):有力量。
D、行(hāng)伍:泛指軍中?!〈膛洌撼滠?。 附(fǚ)會:牽強地拉扯到一起。 走投(停下來)無路。
對下面一些句子的正確理解是:
②如果寫定《水滸》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一句意思是:()
A、含蓄地否定了《水滸》的作者為施耐庵。
B、完全肯定了施耐庵創(chuàng)作了《水滸》。
C、《水滸》的作者至今難以確定。
D、假定《水滸》的作者與傳說中相符。
③引述施耐庵請高手畫像朝夕揣摩的故事,作者說:它所強調(diào)的朝夕揣摩,卻有部分的真理。是因為:()
A、它沒有揭示創(chuàng)作《水滸》的全部規(guī)律。
B、這則杜撰的故事顯然有它附會的地方。
C、朝夕揣摩是對的,但不是畫像而是在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
D、虛構(gòu)小說人物,也需要揣摩人物性格是否真實。
答案:1、A(B、軼事:散失而沒有流傳的事。C、封妻蔭子。D、刺配:發(fā)配。走投無路:投奔。)2、D?。场ⅲ?br>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在評論《水滸》的結(jié)構(gòu)特點時,作者是怎樣概括的?如何理解?
提示:作者首先作總的評價:從整體看,不是有機結(jié)構(gòu);從每一個人物看,是嚴密的,甚至也是有機的。
因為《水滸》是由口頭文學演變而來的,它的每個章節(jié)對全書來說都是相對獨立的,所以總的來看,它的結(jié)構(gòu)不是有機的。但是,口頭文學在流傳中為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它的每個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變,因此,從一個人物的故事來看,《水滸》的結(jié)構(gòu)又是有機的。
2、作者認為這些各自獨立,自成整體的故事,在結(jié)構(gòu)上有兩個共同的特點,對這兩個特點如何理解?有人認為這兩點實為一點,對不對?
提示:所謂故事的發(fā)展前后勾聯(lián),一步緊一步,但又疏密相間,搖曳多姿是就一個人的相對獨立的一個故事而言的。意思是其故事情節(jié)安排有緩有急,詳略得當,曲折靈活,錯綜而富于變化。而其所謂善于運用變化錯綜的手法,避免平鋪直敘,是就不同人物故事情節(jié)的關(guān)系而言的。意思是說作者對不同人物各自故事發(fā)展的結(jié)構(gòu)安排是各不相同的。如林沖和楊志的故事,各自都是曲折多姿,時松時緊的,但林沖的故事是騰挪跌宕,逐步推進的,而楊志故事的情節(jié)安排都是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的,或者說是縱橫開合的。所以說作者的特點概括雖然看來相似,在進行例證時也沒有分層論證,看來似混在一起的,可實際上并不相同。
3、從這部分論證在敘、析、評各種文字的分配和使用上看,你認為寫評論文章應(yīng)該注意什么?
提示:評論,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對某問題或某事件發(fā)表意見或看法的文章,此篇文章是文學評論,文學評論自然也以議論為主,但對于作品內(nèi)容的復述、介紹或引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為評論必須從作品本身出發(fā),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議論包括分析和評價兩部分。分析,是對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shù)成就等進行提示的過程;評價,則是作者通過分析得到的結(jié)論。這三者之間,敘、析都是為評而服務(wù)的,是得出結(jié)論必要的鋪墊和基礎(chǔ)。所以三者一定要做到有機的結(jié)合。例如第7自然段,為了說明許多小故事結(jié)構(gòu)的完整、嚴密而有機,作者舉林沖故事為例,先分析了整個故事的波瀾起伏,同時夾有對其騰挪跌宕特點的評價,其次是敘述了林沖比武一段大概情節(jié),突出了其情節(jié)發(fā)展的頓拓開闔,曲折多變,然后緊扣其敘述又是一個評價:寫得多么錯綜而富于變化,筆墨之經(jīng)濟,達到了極點???,作者便是這樣進行論證的,夾敘夾議,復述、引用原文恰到好處。這樣可以使評論文章的分析建立在大量的材料之上,論證充分有力,讀起來明白曉暢,通俗易懂。那么我們在寫評論文章時除了注意三者結(jié)合之外,還要注意的一點是,復述應(yīng)是在對原文理解上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它體現(xiàn)作者的觀點,不是枯燥的節(jié)錄,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在忠實原文的前提下不受其限制。
4、從最后一段來看,你認為寫文學評論文章的選材立意的依據(jù)應(yīng)該是什么?
提示:不論作品是否有很高的多方面的藝術(shù)成就,只要它具備某一方面的特點,我們就可以從此處入手。其次,評論者的主觀認識,他對作品的獨到評價,也是作者選定評論點的依據(jù)。
5、補充點撥:作者對《水滸》的人物描寫和結(jié)構(gòu)上所論述的觀點,都是作者的獨到見解,在文學評論論壇上產(chǎn)生了極深遠的影響。如,關(guān)于《水滸》的結(jié)構(gòu)特點,自作者的觀點提出之后,在論壇上就出現(xiàn)了一場激烈爭論。特別是作者運用馬列主義的觀點觀察問題,用階級觀點分析人物,不僅對《水滸》的研究有指導意義,而且對其它文學作品的評價都有很大影響。
課后練習
1、下列各句中的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句是:()
A、楊志一心想做官,博個封妻蔭子。結(jié)果是賠盡小心,依然落得一場空。
?。?、這就好比一人遠遠而來,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臉或圓臉,最后,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這時候,我們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C、楊志一行人還沒出發(fā),吳用他們已經(jīng)布好了圈套,這在書中是明寫的;與之對照的,便是楊志的精明的對策。
?。摹⒆x者此時急于知道的,是吳用等對于此十萬貫金珠究竟是軟取呢或是硬???
2、對下面文字理解得正確的是:()
在這上頭,我的偏見,以為《水滸》比《紅樓夢》強些;雖然在全書整個結(jié)構(gòu)上看來,《紅樓夢》比《水滸》更近于有機結(jié)構(gòu),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為獨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滸》結(jié)構(gòu)也是有機的。
A、作者這是極為謙虛的說法,其實他的觀點完全正確。
B、作者的觀點本身自相矛盾,不能成立。
C、學術(shù)界普遍采取這種觀點。
D、這是正常的學術(shù)爭鳴,作者的觀點可備一說,是一家之談。
答案:1、A2、D
教學反思: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教學中更應(yīng)注重對基礎(chǔ)知識的教學,以利學生更好地了解名著,學習名著。同時方法的指導很重要。像這篇文章,學生如果能抓住關(guān)鍵句,了解文章內(nèi)容便易如反掌。作為書評,也可以此為例,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17、疑是神來筆,應(yīng)有此奇句
-----《山園小梅》賞析
唐玨
教學目標:1、熟讀文本所引詩句并理解其含義,積累泳梅詩句。
2、分析文章的思路結(jié)構(gòu)。
3、培養(yǎng)鑒賞文學的趣味和評價文學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把握文章寫作思路,哩清觀點與材料的邏輯關(guān)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文學常識學習。
林逋(bū)(九六七—一O二八)字君復,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死后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所以后世稱他為林和靖。他的一生從未做官,過著清靜淡泊的生活。他特別喜愛梅花,幾十年在孤山種梅養(yǎng)鶴,有“梅妻鶴子”之稱。寫出這樣美的梅花詩,是有他的生活基礎(chǔ)的。
三、學習文章引詩。
1、學生結(jié)合提示,自學詩歌,理解詩句含義。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xiá),不須檀(tán)板共金樽。
暄妍: 就是風景非常美好。
“斷魂”就是銷魂,銷魂就是一個人的感情極端的快樂,或者極端的悲傷,這里是指極端的快樂。
狎:親近而不莊重。
2、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鑒賞詩歌。
教師提示:
首聯(lián):對比,頌梅花的傲雪耐寒,卓爾不群,襯詩人志潔。
頷聯(lián):寫梅姿,梅香。
頸聯(lián):虛實結(jié)合,對梅既愛且敬。
尾聯(lián):由花及人,人是品格高尚的風雅之士
3、了解詩歌的影響。
這首詩對后代的意義何在?
古:這這首詩的影響很深遠。后來詞牌中的《梅花塘》以及《暗香》、《疏影》等,都從林和靖的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
今:首詩歌體現(xiàn)了他追求高潔、一塵不染的這樣一種情懷。他不跟世俗相沾染、不同流合污,玉潔冰清。當然他這個完全的離開社會、離開人世隱居到孤山這一點我想我們現(xiàn)在生活中是做不到的,也是沒有必要的。但是他追求那種高潔的情懷,追求那種在梅花的描寫當中所寄托的那種人生的追求,這一點我們還是可以學習的。
四、閱讀文章,感知文章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1)全詩內(nèi)容復述。
第二部分:(2--5)引出論點,分析“疏”“暗”兩字神韻。
第三部分:(6)聯(lián)系實際,引申發(fā)揮,發(fā)出感慨。
這是一篇關(guān)于詩歌的文學評論。
五、文章內(nèi)容分析。
1、作者是怎樣抓住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边M行分析鑒賞的。
明確:以分析論證法為主,反證法,引證法,類比法。
2、結(jié)合本文,說說詩歌鑒賞的文體特征。
明確:1、從讀者的角度入手,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品詩。
2、注重對詩歌的藝術(shù)分析。
3、求意解,不拘泥句解。
4、抓住詩歌最突出的一方面進行分析。
六、拓展
賞析詩歌: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問題:
1、開頭兩句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2、賞析后兩句。
教學反思:本文的教學要和高考的詩歌鑒賞要求結(jié)合起來,重視方法的歸納和指導,來幫助學生提高試問鑒賞能力。
1.6示波器的奧秘學案2(粵教版選修3-1)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1.6示波器的奧秘學案2(粵教版選修3-1)”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1.6示波器的奧秘學案2(粵教版選修3-1)
1.對下列物理公式的理解,其中正確的是()
A.由公式a=Δvt可知,加速度a由速度的變化量Δv和時間t決定
B.由公式a=Fm可知,加速度a由物體所受合外力F和物體的質(zhì)量m決定
C.由公式E=Fq可知,電場強度E由電荷受到的電場力F和電荷的電荷量q決定
D.由公式C=QU可知,電容器的電容C由電容器所帶電荷量Q和兩極板間的電勢差U決定
答案B
解析A、C、D三項均為比值法定義,且只是計算式,而不是決定式,故A、C、D錯誤;只有B正確.
2.某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為C,帶電荷量為Q,相距為d,今在板間中點放一電荷量為q的點電荷,則它所受到的電場力的大小為()
A.2kQqd2B.4kQqd2C.QqCdD.2QqCd
答案C
解析由U=QC,E=Ud,F(xiàn)=Eq得:F=QqCd.
3.電子電荷量為e,質(zhì)量為m,以速度v0沿著電場線射入場強為E的勻強電場中,如圖1所示,電子從A點入射到達B點速度為零,則A、B兩點的電勢差為________;A、B間的距離為________.
圖1
答案mv202emv202eE
解析由分析知,電子進入電場,只在電場力作用下運動,所以電場力對電子做負功.由動能定理得:
0-12mv20=-Ue,U=mv202e
又U=Ed,d=UE=mv202eE.
一、帶電微粒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
帶電微粒不同于帶電粒子;它的質(zhì)量較大,重力不能忽略,因此帶電微粒在電場中至少受兩個力作用.
例1兩平行金屬板A、B水平放置,一個質(zhì)量為m=5×10-6kg的帶電微粒,以v0=2m/s的水平速度從兩板正中央位置射入電場,如圖2所示,A、B兩板間距離為d=4cm,板長l=10cm.
圖2
(1)當A、B間的電壓為UAB=1000V時,微粒恰好不偏轉(zhuǎn),沿圖中虛線射出電場,求該粒子的電荷量和電性.
(2)令B板接地,欲使該微粒射出偏轉(zhuǎn)電場,求A板所加電勢的范圍.
解析(1)當UAB=1000V時,重力跟電場力相等,微粒才沿初速度v0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故qUABd=mg,q=mgdUAB=2×10-9C;重力方向豎直向下,電場力方向豎直向上,而場強方向豎直向下(UAB>0),所以粒子帶負電.
(2)當qE>mg時,帶電粒子向上偏,從右上邊緣M點飛出,如圖所示,設(shè)此時φA=φ1,因為φB=0,所以UAB=φ1,電場力和重力都沿豎直方向,粒子在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vx=v0;在豎直方向a=qφ1md-g,側(cè)位移y=d2,所以12d=12at2,t=lv0,代入a和t解得φ1=mv20d2+mgdl2ql2=2600V.當qE<mg時,帶電微粒向下偏轉(zhuǎn),設(shè)φA=φ2,則豎直方向a′=g-qφ2md,同理可得φ2=600V,故欲使微粒射出偏轉(zhuǎn)電場,A板電勢的范圍為600V≤φA≤2600V.
答案(1)2×10-9C負電(2)600V≤φA≤2600V
變式訓練1如圖3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板間的勻強電場正中間的P點有一個帶電微粒正好處于靜止狀態(tài),如果將平行帶電板改為豎直放置,帶電微粒的運動將是()
圖3
A.繼續(xù)保持靜止狀態(tài)
B.從P點開始做自由落體運動
C.從P點開始做平拋運動
D.從P點開始做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2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答案D
解析對微粒進行受力分析可知:mg=Eq
若將平行板改為豎直,則微粒受力F=mg2+Eq2=2mg
所以微粒將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a=2g.
方法總結(jié)有關(guān)帶電粒子的重力是否忽略問題
若所討論的問題,帶電粒子受到的重力遠遠小于電場力,即mgqE,則可忽略重力的影響.譬如:一電子在電場強度為4.0×103V/m的電場中,它所受到的電場力的大小為F=eE=6.4×10-16N,它所受到的重力G=mg≈8.9×10-30N,GF≈1.4×10-14.可見,重力在此問題中的影響微不足道,完全可以略去不計.此時若考慮了重力,反而會給問題的解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要指出的是,忽略粒子的重力并不是忽略粒子的質(zhì)量.反之,若帶電粒子所受的重力跟電場力可以比擬,譬如:在密立根油滴實驗中,帶電油滴在電場中受力平衡,顯然這時就必須考慮重力了.若再忽略重力,油滴平衡的依據(jù)就不存在了.總之,是否考慮帶電粒子的重力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說來:(1)基本粒子:如電子、質(zhì)子、α粒子、離子等除有說明或有明確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考慮重力(但并不忽略質(zhì)量).(2)帶電粒子:如液滴、油滴、塵埃、小球等,除有說明或有明確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能忽略重力.
二、帶電粒子在偏轉(zhuǎn)過程中的能量變化
粒子動能的變化由動能定理求解.關(guān)鍵是正確的求出各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粒子電勢能的變化等于電場力做的功,關(guān)鍵點是把電場力做的功找準求對.
例2一個初動能為Ek的帶電粒子以速度v垂直電場線方向飛入兩塊平行金屬板間,飛出時動能為3Ek.如果這個帶電粒子的初速度增加到原來的2倍,不計重力,那么該粒子飛出時動能為()
A.4EkB.4.5EkC.6EkD.9.5Ek
解析帶電粒子做類平拋運動,平行于極板方向的速度大小不變,帶電粒子通過電場的時間變?yōu)樵瓉淼?2,沿電場方向的位移變?yōu)樵瓉淼?4,電場力做功變?yōu)樵瓉淼?4.
由動能定理得ΔEk′=qEy′=14yqE①
原速飛過時由動能定理有ΔEk=3Ek-Ek=qEy②
而ΔEk′=Ek末′-4Ek③
解得Ek末′=4.5Ek
答案B
變式訓練2如圖4所示,O1O2為帶電平行板電容器的中軸線,三個相同的帶電粒子沿軸線射入兩板間.粒子1打到B板的中點,粒子2剛好打在B板邊緣,粒子3從兩板間飛出,設(shè)三個粒子只受電場力作用,則()
圖4
A.三個粒子在電場中運動時間關(guān)系為t1<t2=t3
B.三個粒子在電場中運動時間關(guān)系為t1=t2>t3
C.三個粒子在電場中運動的初速度關(guān)系為v1=v2=v3
D.三個粒子在飛行過程中動能的變化量關(guān)系為ΔE1=ΔE2=ΔE3
答案B
解析粒子在電場中做類平拋運動,豎直方向上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設(shè)加速度為a,由y=12at2可判斷出t1=t2>t3,故A錯誤,B正確;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結(jié)合x=vt可判斷出v1<v2<v3,所以C錯誤;由動能定理知qEy=ΔEk,故ΔE1=ΔE2>ΔE3,故D錯誤.
方法總結(jié)電場力做的功等于qEy,y是粒子在豎直方向的偏轉(zhuǎn)量,y不一定等于d2(d為兩板間距).
三、等效法在電場中的應(yīng)用
等效方法的實質(zhì)是在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相互替代,其優(yōu)點是將非理想模型轉(zhuǎn)化為理想模型,使復雜問題變得簡單.
帶電體在勻強電場中受恒定電場力和重力,可根據(jù)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分別研究每一種力對物體的作用效果;也可以求出電場力和重力的合力,即“等效重力”,再與重力場中的力學問題進行類比解答.
例3半徑為r的絕緣光滑圓環(huán)固定在豎直平面內(nèi),環(huán)上套有一質(zhì)量為m、帶正電的珠子,空間存在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如圖5所示,珠子所受靜電力是其重力的34,將珠子從環(huán)上最低位置A點由靜止釋放,則:
圖5
(1)珠子所能獲得的最大動能是多大?
(2)珠子對環(huán)的最大壓力是多大?
解析(1)因為qE=34mg,所以qE、mg的合力F合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的正切值tanθ=qEmg=34,即θ=37°,則珠子由A點靜止釋放后從A到B過程中做加速運動,如下圖所示,B點動能最大,由動能定理得:qErsinθ-mgr(1-cosθ)=Ek,解得B點動能即最大動能Ek=14mgr.
(2)設(shè)珠子在B點受圓環(huán)彈力為FN,有FN-F合=mv2r,即FN=F合+mv2r=mg2+qE2+12mg=54mg+12mg=74mg.
由牛頓第三定律得,珠子對圓環(huán)的最大壓力也為74mg.
答案(1)14mgr(2)74mg
變式訓練3在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中,有一質(zhì)量為m、帶正電的小球,用長為l的絕緣細線懸掛于O點,當小球靜止時細線與豎直方向夾角為θ,如圖6所示,現(xiàn)給小球一個初速度v0,使小球能在豎直平面內(nèi)做圓周運動.試問:小球在做圓周運動的過程中,在哪一位置速度最?。克俣茸钚≈禐槎啻??
圖6
答案A點速度最小v20-4glcosθ.
解析重力跟電場力的合力為:mgcosθ,從B到A的過程由動能定理得:-mgcosθ×2l=12mv2A-12mv20
解得:vA=v20-4glcosθ.
方法總結(jié)因為小球在B點時靜止,所以小球在B點受力平衡,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小球受重力mg、拉力FT和電場力F作用.當小球向上轉(zhuǎn)時,拉力不做功,只有重力和電場力做功,并且重力和電場力始終不變,所以我們可以將小球所受的重力和電場力看做一個力,即這兩個力的合力.這樣就可以把這個問題轉(zhuǎn)換成一個我們所熟悉的圓周運動來處理了,這個合力就相當于只有重力在小球上做功時的“重力”了,那么平衡點B就相當于小球運動的最低點,A點就相當于小球運動的最高點,此即為小球速度最小的位置.
【即學即練】
1.如圖7所示,有一質(zhì)量為m、帶電荷量為q的油滴,被置于豎直放置的兩平行金屬板間的勻強電場中,設(shè)油滴是從兩板中間位置,并以初速度為零進入電場的,可以判定()
圖7
A.油滴在電場中做拋物線運動
B.油滴在電場中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C.油滴打在極板上的運動時間只決定于電場強度和兩板間距離
D.油滴打在極板上的運動時間不僅決定于電場強度和兩板間距離,還決定于油滴的比荷
答案BD
解析油滴受重力和電場力作用,且兩個力大小方向均恒定,即油滴受到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且初速度為0,所以粒子沿合力方向做勻加速直線運動,B項正確;粒子打到極板上的時間由水平方向位移d2=12at2決定,t=dmqE,故D選項正確.
2.一平行板電容器中存在勻強電場,電場沿豎直方向.兩個比荷不同的帶正電的粒子a和b從電容器中的P點(如圖8所示)以相同的水平速度射入兩平行板之間,測得a和b與電容器極板的撞擊點到入射點之間的水平距離之比為1∶2.若不計重力,則a和b的比荷之比是()
圖8
A.1∶2B.1∶8C.2∶1D.4∶1
答案D
解析兩帶電粒子都做類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做勻速運動,有x=v0t;在豎直方向上做勻加速運動,有y=12at2=qE2mt2,整理得qm=2yv20Ex2,因為場強E相同,初速度v0相同,偏移量y相同,所以比荷與水平位移的平方成反比,故選項D正確.
3.如圖9示,有三個質(zhì)量相等,分別帶正電、負電和不帶電的小球,從平行板電場中的中點P以相同的初速度垂直于電場方向進入電場,它們分別落在A、B、C三點,可以判斷()
圖9
A.落在A點的小球帶正電,落在B點的小球不帶電
B.三個小球在電場中運動的時間相等
C.三個小球到達極板時的動能關(guān)系為EkA>EkB>EkC
D.三個小球在電場中運動時的加速度關(guān)系為aA>aB>aC
答案A
解析因三球水平速度相同,但水平位移不同,說明tA>tB>tC;由豎直方向y=12at2,y相同則可得出aA<aB<aC,所以A點必為帶正電小球,aA=mg-qEm,落于B點的小球不帶電,aB=mgm=g,落于C點的小球帶負電,aC=mg+qEm;由合外力FA<FB<FC,豎直位移相同,故WA合<WB合<WC合,由動能定理,可得EkC>EkB>EkA.
1.3電場強度學案1(粵教版選修3-1)
1.3電場強度學案1(粵教版選修3-1)
一、電場
1.電場是電荷周圍存在的一種特殊__________,它的基本性質(zhì)是對放入其中的________有作用力.
2.靜電場是指____________的電荷周圍存在的電場.
二、電場的描述
1.放入電場中探測電場性質(zhì)的電荷稱為__________.它的電荷量應(yīng)足夠________,線度應(yīng)足夠______.
2.不同的試探電荷在電場中的同一點上受到的電場力的大小與試探電荷的電荷量的比值是__________的,我們可以用這一比值表示電場的強弱,該比值稱為________,簡稱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3.電場強度的定義式為E=________,國際單位制中它的單位是__________,電場強度是__________量,其方向與________在該點受到的電場力的方向相同.
4.如果電場中各點的場強大小和方向都相同,這種電場叫做____________.
5.點電荷Q在距它r處的P點所產(chǎn)生的電場強度E=__________.
6.如果在空間同時存在著多個點電荷,這時在空間某一點的場強等于各個點電荷單獨存在時在該點產(chǎn)生的場強的__________,這叫做電場的疊加原理.
三、怎樣“看見”電場
1.在電場中畫出一系列曲線,使曲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和該處的__________方向一致,這樣的曲線叫電場線.
2.電場線的疏密程度反映了電場的________,勻強電場的電場線是______________直線.
答案一、1.物質(zhì)電荷2.靜止
二、1.試探電荷小小
2.恒定電場強度場強E
3.FqN/C矢正電荷
4.勻強電場5.kQr26.矢量和
三、1.場強2.強弱間距相等的平行
一、電場
圖1
[問題情境]
天體之間沒有直接接觸,就有引力作用,如圖1所示,這種作用是通過引力場傳遞的,電荷與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來實現(xiàn)的.
1.你知道哪里有電場嗎?2.電場具有怎樣的特征呢?
答案1.電荷的周圍都存在電場.2.電場的基本特征是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電場力的作用.
[要點提煉]
電場是存在于電荷周圍的一種特殊物質(zhì).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發(fā)生的.
二、電場的描述
[問題情境]
1.什么是試探電荷?其作用是什么?為什么它的帶電荷量和體積都要???
2.如何描述電場中各點的電場強弱?
3.電場強度采用了怎樣的定義方式?我們以前有沒有用到過?
4.什么樣的電場稱為勻強電場?
5.在點電荷形成的電場中,某點的場強大小由哪些因素決定?
6.什么是電場的疊加原理?它遵循什么原則?
答案1.放入電場中探測電場性質(zhì)的電荷稱為試探電荷.作用是用來檢驗電場的性質(zhì).帶電荷量足夠小是為了把它放入電場后不會影響原有電場的分布;體積小是為了研究電場中各點的情況.
2.用試探電荷在某點所受的力F與其帶電量q的比值來定義該點的電場強弱(即電場強度這一物理量).
3.比值定義法,我們學過的有R=UI.
4.如果電場中各點的場強大小和方向都相同,這種電場叫做勻強電場.
5.由點電荷的帶荷電荷量Q和所研究的點到點電荷的距離r決定.
6.如果在空間同時存在多個點電荷,這時在空間某一點的場強等于各個電荷單獨存在時在該點產(chǎn)生的場強的矢量和,這叫做電場的疊加原理.它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要點提煉]
1.電場強度:描述電場的強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____量,其大小由E=Fq來計算,其方向與__________電荷的受力方向相同.
2.勻強電場:各點的場強________和__________都相同的電場.
3.點電荷的場強公式:E=________,Q為真空中的點電荷的電荷量,r為該點到點電荷Q的距離.
4.電場的疊加原理:電場中某點的電場強度為各個點電荷單獨在該點產(chǎn)生的電場強度的______.場強疊加的本質(zhì)是矢量疊加,所以疊加時遵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矢量正2.大小方向3.kQr24.矢量和平行四邊形定則
[問題延伸]
1.根據(jù)公式E=Fq可以得出E與F成正比或E與q成反比的結(jié)論嗎?
2.公式E=Fq與E=kQr2有何區(qū)別?
答案1.比值Fq只是電場強度的定義式,并不能由此式得出場強與電荷受到的電場力成正比或與電荷量成反比,某點的場強僅由電場本身決定.
2.公式E=Fq與E=kQr2的對比理解
項目意義適用條件Q或q的意義公式中各量的關(guān)系
E=Fq
電場強度的定義式任何電場q是試探電荷E用F與q的比值來表示,
但E大小與F、q大小無關(guān)
E=kQr2
點電荷的場強公式點電荷真空中點電荷在Q是場源電荷E不僅是Q、rE∝Q,E∝1r2
三、怎樣“看見”電場
[問題情境]
1.電場線是如何表示電場方向的?
2.電場線能不能相交?
3.電場線是如何表示電場強弱的?
答案1.在電場中,某點電場線的切線方向表示該點場強方向.
2.如果相交,則在同一點的切線方向有兩個,電場強度方向也有兩個,這與電場強度的方向只有一個相矛盾,所以不可能.
3.用電場線的疏密表示電場強度的相對大小,電場強度較大的地方電場線較密,反之較疏.
[要點提煉]
1.在電場中畫出一系列曲線,使曲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都和該點的__________方向一致,這樣的曲線叫做電場線.電場線的疏密程度反映了電場的________.
2.電場線從______電荷或無窮遠出發(fā),終止于無窮遠或________電荷,電場線不相交.
3.幾種常見電場的電場線畫法
答案1.場強強弱2.正負
3.正負等量同種等量異種
[問題延伸]
1.電場線是不是電荷的運動軌跡?試分析在具備什么條件時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可以和電場線重合?
2.勻強電場的電場線有何特點?
答案1.如圖所示,正電荷在A點的受力方向沿著該點的電場線的切線方向,v0沿圖示方向,則圖中虛線方向反映了粒子的運動軌跡,并不和電場線重合,在A點,即使v0=0,電荷也不會沿電場線運動.在下列特殊條件同時滿足時,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可以與電場線重合:(1)僅受靜電力;(2)電場線是直線;(3)帶電粒子的初速度為零或初速度方向與電場線方向在同一直線上.
2.(1)場強方向處處相同,電場線是平行直線;(2)場強大小處處相等,電場線疏密程度相同,即電場線分布均勻.
例1如圖2所示,在一帶負電的導體A附近有一點B,如在B處放置一個q1=-2.0×10-8C的電荷,測出其受到的靜電力F1大小為4.0×10-6N,方向如圖,則B處場強是多大?如果換用一個q2=4.0×10-7C的電荷放在B點,其受力多大?此時B處場強多大?
圖2
思路點撥解答本題應(yīng)把握以下三點:
(1)電場強度的大小計算和方向判斷可分開進行.(2)場強大小可由場強的定義式求解.
(3)場強方向與正(負)電荷所受電場力方向相同(反).
解析由場強公式可得
EB=F1q1=4.0×10-62.0×10-8N/C=200N/C
因為是負電荷,所以場強方向與F1方向相反.
q2在B點所受靜電力
F2=q2EB=4.0×10-7×200N
=8.0×10-5N
方向與場強方向相同,也就是與F1反向.
此時B處場強:
EB′=F2q2=8.0×10-54.0×10-7N/C=200N/C.
答案200N/C8.0×10-5N200N/C
變式訓練1在真空中O點放一個電荷Q=+1.0×10-9C,直線MN通過O點,OM的距離r=30cm,M點放一個點電荷q=-1.0×10-10C,如圖3所示,求:
圖3
(1)q在M點受到的作用力;
(2)M點的場強;
(3)拿走q后M點的場強;
(4)若MN=30cm,則N點的場強多大?
思路點撥解答本題時,可按以下思路分析:
(1)庫侖定律求受力.(2)場強定義求M點場強.(3)場強的決定式求N點場強.
答案(1)1.0×10-8N,方向沿MO指向Q(2)100N/C,方向沿OM指向M(3)100N/C,沿OM指向M(4)25N/C
解析(1)電場是一種物質(zhì),電荷q在電場中M點所受的作用力是電荷Q通過它的電場對q的作用力,根據(jù)庫侖定律,得
FM=kQqr2=9.0×109×1.0×10-9×1.0×10-100.32N=1.0×10-8N.因為Q帶正電,q帶負電,庫侖力是吸引力,所以力的方向沿MO指向Q.
(2)由電場強度的定義式得:
EM=FMq=1.0×10-81.0×10-10N/C=100N/C,方向由O指向M.
(3)拿走q后M點的場強仍為100N/C,方向由O指向M.
(4)N點的場強
EN=kQ2r2=14kQr2=14EM=25N/C.
例2如圖4所示,真空中,帶電荷量分別為+Q和-Q的點電荷A、B相距r,則:
圖4
(1)兩點電荷連線的中點O的場強為多大?
(2)在兩點電荷連線的中垂線上,距A、B兩點都為r的O′點的場強如何?
解析分別求出+Q和-Q在某點的場強大小和方向,然后根據(jù)電場強度的疊加原理,求出合場強.
B.A、B兩點電荷在O點產(chǎn)生的電場強度EA=EB=kQr22=4kQr2,
所以O(shè)點的場強為:E=2EA=8kQr2.
(2)kQr2,方向由A→B(2)kQr2,方向由A→B
變式訓練2如圖5所示是靜電場的一部分電場線的分布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圖5
A.這個電場可能是負電荷的電場
B.點電荷q在M點受到的電場力比在N點受到的電場力大
C.點電荷q在M點的瞬時加速度比在N點的瞬時加速度小
D.負電荷在N點受到的靜電力方向沿N點的切線方向
答案B
解析負電荷的電場線是自四周無窮遠處從不同方向指向負電荷的直線,故A錯.電場線越密的地方場強越強,由圖知M點比N點的場強強,又因F=Eq,得電荷在M點比在N點受的力大,故B對.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a與F成正比,所以電荷在M點的加速度比在N點的大,故C錯.N點的切線方向即N點的場強方向,而負電荷所受電場力方向與其相反,故D錯.
【即學即練】
1.電場強度的定義式為E=F/q()
A.該定義式只適用于點電荷產(chǎn)生的電場
B.F是檢驗電荷所受到的力,q是產(chǎn)生電場的電荷的電荷量
C.場強的方向與F的方向相同
D.由該定義式可知,場中某點電荷所受的電場力大小與該點場強的大小成正比
答案D
解析定義式E=Fq對任何電場都適用,所以A錯;公式中F指檢驗電荷在這一點所受的電場力大小,q是指檢驗電荷的電荷量,所以B錯;場強方向與正電荷在該點所受F的方向相同,與負電荷所受F的方向相反,所以C錯;由定義式可得,F(xiàn)與E成正比,所以D對.
2.A為已知電場中的一固定點,在A點放一電荷量為q的電荷,所受電場力為F,A點的場強為E,則()
A.若在A點換上-q,A點場強方向發(fā)生變化
B.若在A點換上電荷量為2q的電荷,A點的場強將變?yōu)?E
C.若在A點移去電荷q,A點的場強變?yōu)榱?br>
D.A點場強的大小、方向與q的大小、正負、有無均無關(guān)
答案D
解析場強E是由電場本身的性質(zhì)決定,與檢驗電荷所受電場力F和檢驗電荷帶電荷量q均無關(guān),與
這一點有無電荷也無關(guān),所以A、B、C均錯,D正確.
3.關(guān)于電場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電場線的方向,就是電荷受力的方向
B.正電荷只在電場力作用下一定沿電場線運動
C.電場線越密的地方,同一電荷所受電場力越大
D.靜電場的電場線不可能是閉合的
答案CD
解析正電荷的受力方向沿著電場線的切線方向,負電荷的受力方向沿著電場線切線的反方向,并且電場線不一定和電荷運動軌跡重合,所以A、B錯;電場線的疏密程度表示場強大小,同一電荷所受電場力與場強成正比,所以C對;靜電場的電場線從正電荷或無窮遠出發(fā),到無窮遠或負電荷結(jié)束,且不閉合,所以D對.
4.如圖6所示是點電荷Q周圍的電場線,圖中A到Q的距離小于B到Q的距離.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圖6
A.Q是正電荷,A點的電場強度大于B點的電場強度
B.Q是正電荷,A點的電場強度小于B點的電場強度
C.Q是負電荷,A點的電場強度大于B點的電場強度
D.Q是負電荷,A點的電場強度小于B點的電場強度
答案A
解析正點電荷的電場是向外輻射的,電場線密的地方電場強度大,所以A正確.
語言學論文選讀
語文:《語言學論文選讀》教學設(shè)計示例(新人教版)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教學設(shè)計示例
(設(shè)計A)
一、設(shè)計思路
本文論述的雖然是學術(shù)問題,但作者并不是板著面孔說教,而是力求通俗、淺顯,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生動,使人容易接受。依據(jù)這個特點,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觀點;然后介紹有關(guān)語言的一些知識,如語言的本質(zhì)、語言的功能等,結(jié)合練習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教法展示
1.設(shè)計導語
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他會說話,有思維,能制造和使用勞動工具。人類自會說話始,就逐漸產(chǎn)生了語言。語言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作用呢?為什么要學好語言呢?課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為我們解開了這些謎。
2.布置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三個部分各自的中心句,并加以體會。
參考答案:①“語言是說話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而說出來的話則是人們運用這種工具表達思想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②“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或“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③“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
3.介紹“語言”知識,完成練習一
在介紹“語言”知識時,可根據(jù)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水平”而定深淺多少。下列知識點可資選擇:
①語言的定義(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的思維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一種音義結(jié)合的符號系統(tǒng))。
②語言的組成部分(語言是由語音、語法、詞匯三部分組成)。
③語言的特性(社會性、全民性、符號性)。
④語言的起源(“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chǎn)生出來的,這個解釋是惟一正確的解釋……”——恩格斯語)。
⑤語言發(fā)展的特點(語言發(fā)展是緩慢的、漸變的,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語言各個部分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語言成分發(fā)展中的一致性,語言成分由具體到抽象的發(fā)展)。
⑥語言的分類(參考有關(guān)專著)。
4.課外完成統(tǒng)習二,即寫一篇短文,用一兩個實例闡述“說話的好壞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
(設(shè)計B)
一、設(shè)計思路
作為社會的一員,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都必須以語言作為交際工具。但是,我們很多人尤其是中學生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未能下功夫去學,以致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為激發(fā)同學們對語言的學習興趣,教學時可結(jié)合練習一列舉的幾句話和學生自己運用語言的實際,展開一次有益的討論。
二、教法展示
1.布置學生速讀課文,提煉觀點
速讀課文時要求閱讀完一部分之后停下來,聯(lián)系文前的小標題和練習一列出的有關(guān)句子進行思考,找出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并加以體會。(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參見設(shè)計A2)
2.分學習小組討論,完成練習二
分小組討論前,要明確討論的“話題”——說話的好環(huán)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指定負責人。討論中應(yīng)鼓勵學生聯(lián)系自己運用語言的實際各抒己見,作好全部發(fā)言人的記錄。討論結(jié)束后,要求學生整理發(fā)言記錄,形成一篇“紀要”。
3.由教師補充《有物、切題、真實、適量》(見于根元、王希杰著《語言學——在您身邊》,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主要內(nèi)容及觀點,以幫助學生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有物、切題、真實、適量”是作者從信息量的角度提出的語言表達的“八字方針”。其具體內(nèi)容簡述如下:
有物,就是說的話有內(nèi)容,能夠提供一定的信息量。
切題,就是切合討論的對象,能夠達到一定的目的。
真實,就是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
適量,就是給予對方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設(shè)計C)
一、設(shè)計思路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一文,條理清楚,深入淺出,不少概括的甚至抽象的知識,總是用“就近取譬”的辦法講得淺易明白。因而教學時可以抓住這些特點,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論述的層次,品味行文的技巧。
二、教法展示
1.用導語引入新課(“導語”見設(shè)計A)
2.逐節(jié)閱讀、分析、歸納
課文要點摘錄如下:
第一部分由牛頓、瓦特、馬克思的獨到發(fā)現(xiàn),引出“語言中也隱藏著很深奧的秘密”這一話題。接著“從人們最平常的說話談起”,列舉“看”字句,分析句子的構(gòu)成規(guī)律。最后用“字盤”一喻形象地論述了語言和說話的關(guān)系。
第二部分指出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作者于開篇列舉非洲一民族特有的現(xiàn)象后,圍繞“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展開分析,舉例,字里行間告訴讀者:語言具有社會性特征。
第三部分一開講使用“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承接上文,用“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引起下文,既有比較分析,又有分類說明,還有典型舉例、邏輯推理,使全文的觀點水到渠成。
3.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結(jié)合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理解課文中的一些句子。選擇句子以練習一的幾例為基礎(chǔ),適當擴展。
4.試結(jié)合本單元學過的幾篇語言學論文,任選下面一題作為課外作業(yè)。
①給“語言”下個定義(為基礎(chǔ)一般者設(shè)計)
②談?wù)勎覍Α罢Z言”的理解(為中等水平的人設(shè)計)
③“語言”的昨天、今天、明天(為尖子學生設(shè)計)
《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教學設(shè)計示例
(設(shè)計A)
一、設(shè)計思路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內(nèi)容簡單,層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導學生自讀時,要求能夠弄清“一個觀點”,熟悉“兩個標準”,了解“三個結(jié)合”,并能用作者的觀點去解釋一些語言現(xiàn)象,增強學習修辭的意識即可。
二、教法展示
安排一課時。(下同)
1.自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通過自讀課文,要求學生能用“原文”正確無誤地答出下列內(nèi)容:
①作者的一個觀點:“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jù)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選擇語言材料這樣一個工作過程?!被颉靶揶o是一個選擇過程?!被颉靶揶o不是把話這么裝飾那么裝飾,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樣翻新的說法,只不過從現(xiàn)有的材料中精心選擇而已。”
②修辭選擇的兩個標準:一個是“準確,富有表現(xiàn)力”;另一個是“修辭有時代性,有社會性”。
③語言積累的三個結(jié)合:“它(按:指豐富語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識的充實,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關(guān)系非常密切。”
2.深入課文,思考論述
布置學生再讀課文時,要求思考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提出自己的觀點的?(要點:開宗明義后即用生活現(xiàn)象印證,正面亮出觀點時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誤解。)
②課文在論述“兩個標準”時如何安排層次?(要點:論述第一個標準時,先說明為什么語言運用要講究準確和富有表現(xiàn)力;接著說明“主客觀統(tǒng)一,表達效果才會更好”;最后論述對象和場合的問題。論述第二個標準時,先談修辭選擇因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而有異,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會對修辭選擇有新的要求。)
③在論證修辭選擇的條件時,作者強調(diào)了什么?(要點:積累語言的重要性。)
3.結(jié)合課文,遷移訓練
課文后面設(shè)計的兩道練習,可安排課內(nèi)、課外各完成一道。
(設(shè)計B)
一、設(shè)計思路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已經(jīng)對修辭有了比較多的了解和認識,因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談?wù)勛约簩π揶o的理解,然后再指導學生自讀課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認識修辭選擇的重要性。
二、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辭例子讓學生發(fā)表意見。
示例:相傳王安石寫“春風又綠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過”字,又換“入”字、“滿”字,經(jīng)過多次更易,最后才選定了“綠”字。
要求:請比較一下“到、過、入、滿、綠”等5個字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參考要點):“到、過、入”無非表示春天已經(jīng)來臨?!皾M”雖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確切,“風”和“滿”配搭也很勉強。而“綠”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滿”,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產(chǎn)生如見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實感和美感。
2.金口大開
即課前布置學生備好《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或關(guān)于現(xiàn)代漢語修辭知識方面的資料、書籍。課堂上由學生開放式地給“修辭”下定義或作解釋,答案不求統(tǒng)一,《教師教學用書》上的“名家關(guān)于修辭的說法”可供參考。
3.課文采珠
即布置學生自讀課文,弄清“一個觀點”,熟悉“兩個標準”,了解“三個結(jié)合”。(“一、兩、三”所指的內(nèi)容見設(shè)計A)
4.火花碰撞
即由學生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學習課文后,每個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幾點應(yīng)達成共識:
①課文的觀點新穎,見解獨到;
②課文對語言運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③生活中應(yīng)鍛煉自己的修辭選擇能力。
5.身體力行
即完成練習題,答案可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設(shè)計C)
一、設(shè)計思路
學習修辭在于運用修辭。由這一點出發(fā),我們認為教學本文時,把握觀點是基礎(chǔ),完成練習是橋梁,實際運用是目的。
二、教法展示
1.閱讀課文,了解“一、兩、三”
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捕捉信息,回答“一、兩、三”所指(具體內(nèi)容見設(shè)計A)。
2.完成練習一,回答“為什么”
為節(jié)省時間;可將全班同學分成三大組。每組思考一段材料,著重闡述“為什么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師教學用書》上的“答案”,而應(yīng)鼓勵學生求異思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說出自己的見解,有“理”即可。
3.結(jié)合練習二,補充實例,暢談?wù)J識
舉實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圍同學經(jīng)歷的;談?wù)J識可深可淺,可長可短,但必須“真實”。
4.利用課余時間,有意識地選擇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給全班同學,要求運用所學知識或受到的啟發(fā),從修辭角度對作文作些修改,并列舉修改的理由。
《語言的演變》教學設(shè)計示例
(設(shè)計A)
一、設(shè)計思路
《語言的演咬》盡管屬于節(jié)選,但它的篇幅較長,涉及的知識點也多,適宜長文短教。即根據(jù)本單元的教學總要求確定該文的訓練重點,力爭在兩課時內(nèi)攻其“重點”,不及其余。
二、教法展示
1.宣布訓練重點①理清全文的層次,重點了解古今語匯的演變;②用本文闡述的道理解釋古漢語中的一些語言現(xiàn)象。
2.整體感知布置學生速讀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即完成練習一。
教學任務(wù)基本完成時,教師可作如下小結(jié):課文第一部分以《鄒忌諷齊正納諫》為例,從總體上展示語言演變的概貌,說明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不斷變化著的。第二部分以語匯變化為重點,闡述語匯變化的種種不同,說明語匯變化最快、最顯著的特點。第三部分用舉例的形式簡要說明了語法和語音的變化。
3.點擊“重點”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第二部分,盡量用“原文”回答練習二。教師在講析“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時,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分類、比較、舉例、引用等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增強感性認識。
4.心領(lǐng)神會在梳理課文內(nèi)容特別是研究課文第二部分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討論,要讓學生自我感悟,達成以下共識:①古今語匯變化較大,閱讀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②社會上出現(xiàn)的已經(jīng)約定俗成的新的語匯和新的表達方法,要認真掌握和使用。③語言的演變具有階段性、規(guī)律性,因而有些詞義、有些說法、有些句式要區(qū)別對待。④學習語言是一輩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學好。
5.遷移訓練圍繞練習三,先由教師提供一些實例給學生分析;再分小組編輯手抄報,手抄報的內(nèi)容要求從不同角度展示語言在演變這一現(xiàn)象。
示例(注意加橫線的詞語):
①語音——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②語匯——小大之獄(訴訟案件;今多指監(jiān)獄、官司或罪案),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③語法——不吾知(即“不知吾”,賓語前置;今很少有這種用法)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屈原《離騷》)
④現(xiàn)代漢語中保存古代漢語的意義和用法:a.疑惑是載著黃昏,沿途散下它陰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單用)又自近至遠地消失了。(何其芳《黃昏》)b.有一時,就是民國二三年時候,北京的幾個國家銀行的鈔票,信用日(名詞直接作狀語,一天一天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里名詞不直接作狀語)見其好了,真所謂蒸蒸日上。(魯迅《燈下漫筆》)
⑤社會上出現(xiàn)的新詞語——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虛,含著詼諧調(diào)侃的味道,帶有輕微諷刺的傾向)、酷(形容一切有個性、有特點、與眾不同的事和物)。
(設(shè)計B)
一、設(shè)計思路
《語言與文學》和《語言的演變》,共同的話題是“語言學”,且都是從語言的三個要素——語音、語(詞)匯和語法——切入的。有所不同的是,前者側(cè)重論證“語言與文學”的關(guān)系,后者著重闡述“語言的演變”?;诖耍虒W時既要注意兩者的共性,又要突出它們的不同,通過比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教法展示
1.用導語激發(fā)學習興趣導語:常聽說,高考卷中出現(xiàn)的似曾相識的作文,被評卷教師說成是由考生“克隆”出來的;生活中相類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們戲稱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由此可見,“克隆”這個新詞已不單指無性繁殖了,它的使用范圍在擴大,它的涵義在發(fā)生變化。對于這種現(xiàn)象,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如是說:“世界上萬事萬物卻永遠在那兒運動、變化、發(fā)展,語言也是這樣?!?br>
2.由《鄒忌諷齊王納諫》引文切入要求學生齊讀或背誦引文之后,閱讀分析文字,并作標記、思考、歸納,總體上了解語言演變的概貌。
3.引導學生完成統(tǒng)習二所設(shè)計的結(jié)構(gòu)提綱可以逐段朗讀,逐空填寫,適當補充和解釋古漢語中的類似的語言現(xiàn)象。
4.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大致了解語法和語音的變化情況。
5.比較閱讀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要求學生將《語言的演變》和《語言與文學》作一比較,列出發(fā)言提綱,談?wù)剝晌牡漠愅?。通過比較閱讀,希望一石三鳥:加深對兩文的理解,培養(yǎng)鑒賞能力,訓練口頭表達。如果課業(yè)負擔不重,可以讓學生課外將“發(fā)言提綱”整理成文。
(設(shè)計C)
一、設(shè)計思路
圍繞語言的演變這個中心,課文綜合運用了分類、舉例、比較、引用等多種說明方法。教學時仔細分析這些說明方法的實際運用,就可以理清全文的層次,了解古今語言的演變規(guī)律。
二、教法展示
1.一讀課文,弄清“大小分類”,完成練習二。朗讀時要求全面仔細,逐字逐句。
小結(jié):課文第一部分從總體上舉例說明古今語言是不斷變化的,并分“三種情形”進行說明。第二、三部分把語言的演變分為三大類:語匯、語法和語音。大類之中分小類,如將語匯的消長分為舊詞消失、新詞出現(xiàn)、外來詞滲透等,將古今詞義的變化分為詞義縮小、擴大、轉(zhuǎn)移、弱化等,將事物名稱的改變分為詞語替換和忌諱引起詞語的變化等。
2.二讀課文,了解三種舉例類型。重點朗讀課文一、三部分,以默讀為主。
小結(jié):課文中出現(xiàn)了三種舉例類型:一是假設(shè)舉例,如第一部分假設(shè)孔子與顏回、子路談話,朱熹闖進去完全聽不懂說什么。二是典型舉例,如為說明古今漢語差別大而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一例。三是列舉舉例,如用形聲法說明漢字無論聲母、韻母、聲調(diào)都已有很大變化時,就列舉了“江、潘、泣、提、通、路、龐、移、諒、悔”等例字。
3.三讀課文,領(lǐng)悟比較和引用說明方法的妙處。為節(jié)省時間,可單以第二部分為例進行朗讀,漸漸領(lǐng)悟。
小結(jié):沒有古與今的比較,就無法說明語言在不斷變化;不引用文獻資料,就只好空對空地發(fā)一番議論而已。課文很好地運用了這兩種方法,大大增強了說服力。
4.課外完成練習三,方法參見設(shè)計A。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shè)計示例
(設(shè)計A)
教學過程
1.測覽課文,完成練習一
通過教師談話導入新課后,即布置學生閱讀“分論”部分。在示范填寫練習一“詞匯”部分空格的基礎(chǔ)上,要求學生繼續(xù)完成練習一的其余空格,以達到梳理課文、把握作者主要觀點的目的。(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2.研讀課文,分析論證藝術(shù)
有選擇地朗讀“分論”部分,并作以下分析(僅列要點):
“詞匯與文學”一節(jié),從《詩經(jīng)》的比興說到杜甫的《秋興》,再到朱熹的《觀書有感》。接著引用《文心雕龍》中有關(guān)形象思維的論述,從正面說明詞匯與文學的關(guān)系。這一部分最后所舉明世宗《送毛伯溫》詩一例,屬于反面論證。
“語音與文學”一節(jié),抓住了古韻和聲調(diào)這兩個特點,以舊體詩、古代駢體文和新詩為例,重點說明了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huán)美。論述之中,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古韻和古代聲調(diào)的一些基本常識,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擴大知識面。
“語法與文學”一節(jié),依次談了“對仗”和一些“特殊語法形式”能夠造成語言的整齊美,做到言簡意賅。
3.默讀課文,點擊“總論”部分
在這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yīng)引導學生分辨“總論”與“分論”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明確“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的立論依據(jù)。
4.組織學生完成練習三,培養(yǎng)遷移運用能力
分析《天凈沙秋思》時,要抓住三個名詞句連用、句句押韻、平仄相對相間等特點;討論《荷塘月色》時,可在疊字的使用、句式的鋪排、修辭的選擇、節(jié)奏的安排、平仄的變化等方面做文章。
(設(shè)計B)
一、設(shè)計思路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墩Z言與文學》的特點是,借助眾多例子,運用淺顯語言,詮釋兩者的復雜關(guān)系。依據(jù)這些,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換例法”,即讓學生根據(jù)王力先生的例子,舉出類似的已學過的文學作品去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進而達到理解文章、把握觀點的目的。
二、教法展示
1.明確重點上課伊始,教師就向?qū)W生講清楚本課文的訓練重點:一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二是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三是積累“抑揚、回環(huán)、絕緣、味同嚼蠟、息息相關(guān)、言簡意賅”等詞語。
2.課文掃描引導學生分節(jié)朗讀課文,概括大意,完成練習一。具體步驟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讀的時候,弄清“抑揚、回環(huán)”等詞語的含義。
第二步:與朗讀同步進行,概括各節(jié)大意。大意要點:①總論“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②論述形象思維與具體形象的關(guān)系;③論述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huán)美;④論述語言的整齊美和言簡意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礎(chǔ)上完成練習一,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盡量找“原文”為答案,力求簡潔明了。
3.實踐演練對照練習一的答案,仿照課文中的舉例,布置學生分組活動,分別為“詞匯”“語音”“語法”所談的“語言手段”(如“多用具體名詞”“平仄”“對仗”等)補充一至二個已學過的文學例子,并作簡要分析。
為加強針對性,收到好效果,教師可用練習三第一則材料(《天凈沙秋思》)作示范。(參考答案:從詞匯方面講,詞的前三句各用了三個名詞,表現(xiàn)三種事物,讓讀者體會到一幅游子遠在天涯的凄涼慘淡景象如在眼前。從語音方面講,這首詞句句押韻,創(chuàng)造出一種回環(huán)流轉(zhuǎn)的美;平仄相對相間,前三句各有三個音步,節(jié)奏感強,瑯瑯上口。從語法方面講,詞的前三句只有名詞性詞組,不用謂詞,地道的言簡意賅。)
4.各抒己見任選練習二或練習三為課外作業(yè),要求有觀點,有例證,以理服人。也可就“實戰(zhàn)演練”過程中準備的發(fā)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發(fā)言稿。
(設(shè)計C)
一、設(shè)計思路
數(shù)學老師講授新課時,往往采用講解例題后布置學生閱讀課本,仔細領(lǐng)會新課精神的法子。這樣做,我們認為不但有利于學生思維,也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教學王力先生的《語言與文學》,我們不妨借鑒數(shù)學老師的這種方法嘗試嘗試。
二、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在接觸課文前,教師向?qū)W生交代課堂討論的題目——“語言與文學”存在怎樣的關(guān)系。要求學生用一刻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思考,準備發(fā)言提綱。
用30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鼓勵發(fā)表不同的意見,不求答案統(tǒng)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師可適當點評,對于有創(chuàng)意的發(fā)言,應(yīng)充分給以肯定。
2.九九歸一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節(jié)朗讀課文,完成練習一、二;后由教師作講授小結(jié)。小結(jié)要點為:①本文由“總論”和“分論”構(gòu)成。②課文抓住語言的三個要素(詞匯、語音和語法)分別闡述了語言和文學的關(guān)系。③“分論”部分,圍繞“語言手段”和“表達效果”進行了全面。充分的論述。
3.舉一反三通過完成練習三,讓學生能夠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