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18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整理歸納。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關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整理歸納》,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整理歸納
整理一、人的稱謂【直呼其名】有三種情況:
自稱姓名或名。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用于介紹或作傳。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一般而言,字與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取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出于禮貌和尊敬。名與字一般由父親或尊長來取。
【號】即別號、表號。號一般由個人取定,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青蓮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齋叟、我佛山人、百煉生等等。
【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歐陽文忠公(歐陽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繆丑(秦檜)。
【齋名】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楊誠齋(楊萬里);聊齋先生(蒲松齡),飲冰室主人(梁啟超)。
【籍貫】如王臨川——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柳河東——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顧亭林——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
【郡望】如唐代韓愈,世人稱為韓昌黎,是因為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韓愈實際上是河內(nèi)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而蘇軾也曾自稱“趙郡蘇軾”、“蘇趙郡”,蘇氏是趙郡的望族(實際上蘇軾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稱謂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經(jīng)略”——洪承疇,“孫討虜”——孫權,“賈太傅”——賈誼;“杜拾遺”、“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xiāng)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稱;謝康樂——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王荊公——王安石;誠意伯——劉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賈長沙——賈誼,他曾貶為長沙王太傅;陶彭澤——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駱臨?!樫e王曾任臨??h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賈長江——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
【兼稱】如《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
【謙稱】有下列6種:
(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nèi)。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后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凹摇笔菍e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吧帷庇靡灾t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jié)稱節(jié)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xiàn)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后,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jīng)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jīng)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后,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
(8)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等。
【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tài)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薄睹熳运]》:“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yè)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yè)?!稁熣f》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yè)?!读赐鳌分械摹皟?yōu)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皟?yōu)”,亦稱優(yōu)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yè)的藝人,后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偨鞘前司艢q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资橇畾q。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JaB88.cOm
相關閱讀
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知識點:秋水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nèi)容,幫助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知識點:秋水》,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知識點:秋水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欣然:樂滋滋的)
2、以天下之美盡在已(美:美景)
3、至于北海。(北海:北方的大海)
4、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旋:掉轉)
5、望洋而若有嘆曰(望洋:仰視的樣子)
6、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窮:盡)
7、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殆:危險)
二、通假字
1、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涇:徑,直流的水波;辯:辨,清楚)
三、古今異義
1、于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義:在這時候。今義:表承接的連詞。)
2、面目: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古義:面部。今義:面貌)
3、大方: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古義:修養(yǎng)很高、見識很廣。今義:言行舉止得體莊重)
四、詞類活用
1、時:秋水時至(名作狀,在這個時候)
2、東:順流而東行;東面而視之(名作狀,向東)
3、少: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形作動,小看)
4、輕:而輕伯夷之義者(形作動,輕視)
五、句式
1、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
2、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六、難句翻譯
1、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譯:我將長久地被見識廣的人取笑。
2、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譯:我要不是到達你的門前,就危險了。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全梳理:過秦論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高中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怎么才能讓高中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全梳理:過秦論》,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過秦論》
(一)文學常識:
“論”是我國古代議論文的一種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墩衙魑倪x》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我國古代論文源遠流長。先秦諸子散文,如《孟子》、《韓非子》,實際上都是論說文。后來人們把論說文劃分為若干種類,如論、說、辯、原等。論是論斷事理,它包括論政、論史、論學等內(nèi)容,重在說理。從現(xiàn)存的文獻看,賈誼《過秦論》是最早以“論”名篇的文章。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文學家。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善屬文聞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xiàn)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貶謫后,雖身居閑職,仍心系朝事,后為梁王太傅。梁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為是自己失職,哭泣歲余,抑郁而終,年僅33歲。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從此長逝歷史天空。所著政論文以《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最為有名。
《過秦論》,原文分為上、中、下三篇。載于《新書》第一卷,《文選》卷五十一,另見于《史記秦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及《漢書》。全文著重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本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經(jīng)驗,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tǒng)治的借鑒。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合從締交
2.贏糧而景從
3.外連衡而斗諸侯
4.始皇既沒
5.而倔起阡陌之中
6.百有余年矣
(三)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義:今義:
②山東豪俊遂并起古義:今義:
(四)詞類活用
(1)有席卷天下
(2)天下云集響應
(3)贏糧而景從
(4)內(nèi)立法度
(5)外連衡而斗諸侯
(6)南取漢中
(7)金城千里
(8)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9)會盟而謀弱秦
(10)履至尊而至六合
(11)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12)過秦論
(13)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5)會盟而謀弱秦
(16)以弱天下之民
(17)以愚黔首
(18)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
(19)因利乘便
(20)外連衡而斗諸侯
(21)吞二周而亡諸侯
(22)卻匈奴七百余里
(23)序八州而朝同列
(24)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5)約從離衡
(26)流血漂櫓
(五)一詞多義
1.固
①據(jù)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③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2.因
①因遺策
②因利乘便
③因河為池
3.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②追亡逐北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
4.制
①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5.兵
①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
6.策
①蒙故業(yè),因遺策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
②致萬乘之勢
8.之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②趙奢之倫制其兵
③商君佐之
④聚之咸陽
9.及
①非及向時之士
②及至秦始皇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長城而守藩籬
②追亡逐北
11.度
①內(nèi)立法度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12.遺
①因遺策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13.愛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②寬厚而愛人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吞二周而亡諸侯
14.區(qū)區(qū)
①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
②何乃太區(qū)區(qū)
③感君區(qū)區(qū)懷
(六)指出句式特征
(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
(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為天下笑者,何也?
(4)威振(于)四海
(5)而倔起(于)阡
(6)鑄以(之)為金人十二,臨不測之淵以(之)為固略
(7)身死(于)人手
(8)委命(于)下吏
(9)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10)鑄以為金人十二
(11)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12)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七)知識積累
1.天下的別稱
宇內(nèi)、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2.九州
古時天下分九州,關于九州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包括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來代指“中國”。
3.五岳
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4.合縱、連橫
合縱:是聯(lián)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亦作“合從”。
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
《過秦論》
(一)文學常識:
“論”是我國古代議論文的一種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墩衙魑倪x》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我國古代論文源遠流長。先秦諸子散文,如《孟子》、《韓非子》,實際上都是論說文。后來人們把論說文劃分為若干種類,如論、說、辯、原等。論是論斷事理,它包括論政、論史、論學等內(nèi)容,重在說理。從現(xiàn)存的文獻看,賈誼《過秦論》是最早以“論”名篇的文章。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文學家。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善屬文聞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xiàn)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貶謫后,雖身居閑職,仍心系朝事,后為梁王太傅。梁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為是自己失職,哭泣歲余,抑郁而終,年僅33歲。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從此長逝歷史天空。所著政論文以《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最為有名。
《過秦論》,原文分為上、中、下三篇。載于《新書》第一卷,《文選》卷五十一,另見于《史記秦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及《漢書》。全文著重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本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經(jīng)驗,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tǒng)治的借鑒。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合從締交“從”通“縱”
2.贏糧而景從“景”通“影”
3.外連衡而斗諸侯“衡”通“橫”,連橫
4.始皇既沒“沒”通“歿”,死了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三)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義:在這種情況下;今義:連詞
古義:黃河。今義:泛指河流)
②山東豪俊遂并起(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義:山東省。)
(四)指出加點字詞類活用類型
(1)有席卷天下像席子,口袋一樣
(2)天下云集響應像云,像回響那樣
(3)贏糧而景從像影子那樣
(4)內(nèi)立法度在國內(nèi)
(5)外連衡而斗諸侯在國外
(6)南取漢中向南
(7)金城千里像金屬一樣
(8)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做帝王
(9)會盟而謀弱秦集會
(10)履至尊而至六合登上
(11)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
(12)過秦論指出過失
(13)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用草繩做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變小,變?nèi)?br>
(15)會盟而謀弱秦使……削弱
(16)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小
(17)以愚黔首使……愚昧
(18)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險固的地勢
(19)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勢
(20)外連衡而斗諸侯使……斗
(21)吞二周而亡諸侯使……滅亡
(22)卻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卻
(2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見
(24)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滅亡
(25)約從離衡使……分離
(26)流血漂櫓使……漂流
(五)一詞多義
1.固
①據(jù)崤函之固(險固,堅固,特指地勢險要,城郭堅固,形容詞用作名詞)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頑強,形容詞)
③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守的據(jù)點,屏障,名詞)
2.因
①因遺策(沿襲,動詞)
②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③因河為池(憑借,依據(jù),介詞)
3.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動詞)
②追亡逐北(逃亡,動詞;此用作名詞,指逃亡的軍隊)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這里是使動用法,使……滅亡)
4.制
①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動詞)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動詞)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統(tǒng)治、控制,動詞)
5.兵
①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兵器,名詞)
6.策
①蒙故業(yè),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馬鞭子,名詞)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納,動詞)
②致萬乘之勢(達到、獲得,動詞)
8.之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②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④聚之咸陽(代“天下之兵”,代詞)
9.及
①非及向時之士(比得上,動詞)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詞)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
②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動詞作名詞)
11.度
①內(nèi)立法度(制度,名詞)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長短)
12.遺
①因遺策(遺留下來,動詞)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遺失,丟失,動詞)
13.愛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動詞)
②寬厚而愛人(愛護,尊重,動詞。)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逃跑的軍隊)
吞二周而亡諸侯(使動,使…滅亡)
14.區(qū)區(qū)
①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小小的)
②何乃太區(qū)區(qū)(見識淺?。?br>
③感君區(qū)區(qū)懷(誠懇)
(六)指出句式特征
(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袛?br>
(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判斷
(3)為天下笑者,何也?——被動
(4)威振(于)四?!÷?br>
(5)而倔起(于)阡——省略
(6)鑄以(之)為金人十二,臨不測之淵以(之)為固——省略
(7)身死(于)人手——省略
(8)委命(于)下吏——省略
(9)非铦于鉤戟長鎩也——介后
(10)鑄以為金人十二——介后
(11)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介后
(12)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賓前
(七)知識積累
1.天下的別稱
宇內(nèi)、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2.九州
古時天下分九州,關于九州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包括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來代指“中國”。
3.五岳
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4.合縱、連橫
合縱:是聯(lián)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亦作“合從”。
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全梳理:師說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關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全梳理:師說,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nèi)容。
《師說》一、知識點梳理
1、文體知識
“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既可以發(fā)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表明作者的見解,說明寄寓的道理?!段恼卤骟w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薄罢f”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采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比如“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愛蓮說》、《馬說》、《捕蛇者說》、《師說》、《黃生借書說》就屬這一文體。
2、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漢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自謂“郡望昌黎”,故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課文解讀
《師說》作于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復和嚴正的駁斥。本文利用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富有特色。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例如“師”、“學者”、“惑”等,我們應該掌握這些詞含義,夯實古文功底。
二、綜合練習題
(一)給下列詞注音:
受業(yè)()解惑()愚笨()樂師()阿諛()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李潘()經(jīng)傳()或不焉()嘉()貽()句讀()讀書()嗟乎()長幼()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含義
⑴【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③吾師道也:()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⑤吾從而師之:()
⑥則恥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⑧十年春,齊師伐我:()
⑵【之】
①擇師而教之:()
②郯子之徒:()
③古之學者:()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⑤句讀之不知:()
⑥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恰酒洹?br>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其可怪也歟:()
⑷【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⑸【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⑹【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生乎吾前:()
③固先乎吾:()
⑺【于】
①恥學于師:()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
⑤不拘于時:()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⑴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翻譯:)
⑵或師焉,或不焉(不:通,翻譯:)
(四)指出下列詞類活用現(xiàn)象,并解釋:
①吾從而師之:(活用:翻譯:)
②吾師道也(活用:翻譯:)
③其下圣人也亦遠矣:(活用:翻譯:)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翻譯:)
(活用:翻譯:)
⑤則恥師焉:(活用:翻譯:)
⑥小學而大遺:(活用:翻譯:)
⑦孔子師郯子:(活用:翻譯:)
(五)分別寫出下列詞的古今含義: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義:今義:)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所以(古義:今義:)
③吾從而師之
從而(古義:今義:)
④無貴無賤
無(古義:今義:)
⑤句讀之不知
讀(古義:今義:)
⑥小學而大遺
小學(古義:今義:)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不必(古義:今義:)
⑧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古義:今義:)
⑨今之眾人
眾人(古義:今義:)
(六)寫出下列句子的句式類型
①句讀之不知(句式類型:)
②惑之不解(句式類型:)
③不拘于時(句式類型:)
④學于余(句式類型:)
⑤恥學于師(句式類型:)
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式類型:)
⑦不必賢于弟子(句式類型:)
⑧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式類型:)
《師說》
(一)給下列詞注音:
Shòuhuòyúyuèyútánchángxiāngdānpánzhuànfǒu jiāyídòudújiēzhǎng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含義
⑴【師】①(名詞,老師)②(名詞,以演奏音樂為職業(yè)的人)③(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④(動詞,從師)⑤(意動用法,以……為師)⑥(動詞拜師)⑦(名詞老師)⑧(名詞軍隊)
⑵【之】①(代詞,指代人)②(指示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些”、“那些”)③(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④(結構助詞,不譯)⑤(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⑥(代詞,代六藝經(jīng)傳)
⑶【其】 ①(人稱代詞,他)?、冢ㄖ甘敬~,那些)③(人稱代詞,他們)④(人稱代詞,他的)?、荩ㄕZ氣副詞,表猜測,大概)⑥(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⑷【惑】①(名詞,疑難問題)②(形容詞,糊涂)
⑸【道】①(名詞,道理)②(名詞,風尚)③(名詞,道路、途徑)
⑹【乎】①(語氣助詞,表推測,吧)②(介詞,相當于“于”)③(介詞,相當于“于”)
⑺【于】①(介詞,向)②(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③(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④(介詞,表示比較,比)?、荩ń樵~,表示被動,受,被)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⑴(受:通“授”,教授)
⑵(不:通“否”,表否定)
(四)指出下列詞類活用現(xiàn)象,并解釋:
①師,意動用法:以……為師②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③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④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⑤恥,意動用法:以……為恥⑥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⑦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五)分別寫出下列詞的古今含義:
①-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所以---古:用來……的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③從而----古:跟隨并且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④無---古:不論;不分今:沒有
⑤讀---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看著文字發(fā)出聲音,讀dú
⑥小學----古:學習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場所
⑦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著、不需要
⑧古文---古:秦漢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tǒng)稱⑨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數(shù)人
(六)寫出下列句子的句式類型
①賓語前置②賓語前置③被動④狀語后置⑤狀語后置⑥判斷句⑦狀語后置⑧狀語后置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全梳理:勸學
《勸學》
一、文學常識
荀子,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它發(fā)展了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他反對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說,提出了“性惡”的思想,強調教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內(nèi)容分前后兩部分。前部分著重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后部分著重闡明學習方法。課文節(jié)選自前部分。作者從不同方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和必要,從而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品德。因此,“勸”在本文是“勸勉”的意思。所以題意是勸勉學習。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輮以為輪
雖有槁暴
知明而行無過
君子生非異也
三、解釋加點字詞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5、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6、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7、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8、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1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12、勸學
13、蟹六跪而二螯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輮以為輪
2、其曲中規(guī)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登高之博見也
5、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
7、積善成德
8、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9、用心一也
10、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五、古今異義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輮以為輪
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假輿馬者
下飲黃泉
蚓無爪牙之利
用心一也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類型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4、輮以為輪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七、固定詞語
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海
八、一詞多義
1、興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漢大興兵伐匈奴
(3)大楚興,陳勝王
2、疾
(1)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2)君有疾在腠理
(3)疾惡如仇
(4)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
3、于
(1)青,取之于藍
(2)而青于藍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4、而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蟹六跪而二螯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吾嘗終日而思矣
吾嘗跂而望矣
(5)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5、之
(1)青,取之于藍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
(5)不如須臾之所學
6、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7、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3)陳勝者,陽城人也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勸學》
一、文學常識
荀子,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它發(fā)展了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他反對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說,提出了“性惡”的思想,強調教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內(nèi)容分前后兩部分。前部分著重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后部分著重闡明學習方法。課文節(jié)選自前部分。作者從不同方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和必要,從而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品德。因此,“勸”在本文是“勸勉”的意思。所以題意是勸勉學習。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輮以為輪“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雖有槁暴“有”同“又”;“暴”同“曝”,曬干;
知明而行無過“知”同“智”,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天賦,資質。
三、解釋加點字詞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停止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枯;“曝”,曬;直;這樣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驗,檢查;省察
5、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片刻
6、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提起腳后跟,指踮起腳;見得廣
7、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強,這里指聲音宏大;清楚
8、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腳步快
9、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借助,憑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1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
12、勸學勉勵,鼓勵
13、蟹六跪而二螯蟹腿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輮以為輪動詞的使動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其曲中規(guī)形容詞作名詞,彎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名詞作狀語,每天;
4、登高之博見也形容詞作名詞,高處;
5、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
6、非能水也名詞作動詞,游泳;
7、積善成德形容詞作名詞,善行;
8、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
9、用心一也數(shù)詞作形容詞,專一。
10、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形容詞做動詞,變直;變鋒利
五、古今異義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古: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輮以為輪古:把……做成;今:認為
金就礪則利古:金屬的刀類;今:金錢,黃金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廣泛地學習;今:學識淵博
假輿馬者古:憑借;今:與“真”相對
下飲黃泉古:地下的泉水;今:陰間
蚓無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齒;今:比喻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用心一也古:因為心思;今:讀書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古:藏身;今:托付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類型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斷
2、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4、輮以為輪省略句,輮(之)以(之)為輪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省略句,假(于)舟楫者
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詞結構后置句
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介詞結構后置句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
七、固定詞語
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海
無以,表示“沒有用來……的(辦法)”。有以。有……的(辦法)
八、一詞多義
1、興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興,起
(2)漢大興兵伐匈奴發(fā)動(《史記張湯傳》)
(3)大楚興,陳勝王興盛,興旺
2、疾
(1)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強,這里指聲音宏大
(2)君有疾在腠理小病
(3)疾惡如仇厭惡、憎恨
(4)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妒忌(《史記孫臏傳》)
3、于
(1)青,取之于藍從,介詞
(2)而青于藍比,介詞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表對象,可不譯,介詞
4、而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表轉折,但是,連詞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連詞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表遞進,而且,連詞
(4)吾嘗終日而思矣
吾嘗跂而望矣表修飾,連詞
(5)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順承,就,于是,連詞
(6)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表假設,如果
5、之
(1)青,取之于藍代靛青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4)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助詞,的
(5)不如須臾之所學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
6、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兼詞,于此,從這里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兼詞,于此,從這里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助詞,句末語氣助詞,了
7、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代詞,的人
(2)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代詞,的地方
(3)陳勝者,陽城人也語氣詞,放在主語后,引出判斷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語氣詞,用于主語后引出原因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