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3必修一文言文字、詞、句集錦。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文言文字、詞、句集錦”,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必修一文言文字、詞、句集錦
(四)燭之武退秦師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語氣詞)——《燭之武退秦師》
2.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增加)——《燭之武退秦師》
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給)——《燭之武退秦師》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減少)——《燭之武退秦師》
5.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燭之武退秦師》
6.秦伯說(說,通“悅”,音yuè,高興)——《燭之武退秦師》
7.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燭之武退秦師》
(二)古今異義: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貳:古義:從屬二主;今義:“二”的大寫)
——《燭之武退秦師》
2.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無能,古義:不能;今義:沒有能力)
——《燭之武退秦師》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義:指先生,古代對人的尊稱。今義:指兒子)
——《燭之武退秦師》
4.是寡人之過也(是: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燭之武退秦師》
5.敢以煩執(zhí)事(執(zhí)事,古義:對對方的敬稱;今義:掌管某項事情(工作)的
人)——《燭之武退秦師》
6.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燭之武退秦師》
7.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人;今義:
請客的主人)——《燭之武退秦師》
8.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燭之武退秦師》
9.夫晉,何厭之有(厭,古義:滿足;今義:討厭)——《燭之武退秦師》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義:使……成為疆界;今義:密封)
——《燭之武退秦師》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稱,多用
于外交場合)——《燭之武退秦師》
12.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燭之武退秦師》
(三)詞類活用
1.燭之武退秦師(退,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撤兵)
——《燭之武退秦師》
2.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貳,數(shù)詞用作動詞,從屬二主)
——《燭之武退秦師》
3.晉軍函陵 (軍:名詞作動詞,駐軍)——《燭之武退秦師》
4.夜縋而出(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間)——《燭之武退秦師》
5.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滅亡,動詞使動用法)
——《燭之武退秦師》
6.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用法,以……為鄙,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國,指鄭國)——《燭之武退秦師》
7.鄰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詞用作動詞,變雄厚;?。盒稳菰~用作動詞,變薄弱)——《燭之武退秦師》
8.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用作名詞,缺少的資糧)
——《燭之武退秦師》
9.且君嘗為晉軍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燭之武退秦師》
10.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燭之武退秦師》
1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向西。封,名詞使動用法,使……成為疆界。肆:形容詞用作動詞,延伸,擴張)
——《燭之武退秦師》
12.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減少)
——《燭之武退秦師》
13.闕秦以利晉(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獲利)——《燭之武退秦師》
14.與鄭人盟(盟,名詞活用作動詞,結盟)——《燭之武退秦師》
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衰?。稜T之武退秦師》
16.以亂易整,不武(亂:形容詞用作名詞,散亂之師;整:形容詞用作名
詞,嚴整之師。武:名詞活用作動詞,符合武德)——《燭之武退秦師》
(四)一詞多義
1、實詞:
貳
①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二”的大寫)——《左傳隱公元年》
②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副職)——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貳則疑惑(不專一)——《荀子解蔽》
④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離心,背叛)——《左傳》
⑤不遷怒,不貳過(再,重復)——《論語雍也》
⑥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從屬二主)——《燭之武退秦師》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邊遠的地方)——《為學》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庸俗,鄙陋)——《曹劌論戰(zhàn)》
③我皆有禮,夫猶鄙我(看不起,輕視)——《左傳昭公十六年》
④越國以鄙遠(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燭之武退秦師》
⑤言語粗鄙(粗俗)
許
①許之。
許君焦、暇……(答應,聽從)——《燭之武退秦師》
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答應,聽從)——《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雜然相許(贊同)——《愚公移山》
③潭中魚可百許頭(約數(shù))——《小石潭記》
④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表處所)——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大鐵椎,不知何許人也(表處所)——《大鐵椎傳》
⑤相去復幾許(約計的數(shù)量)——《孔雀東南飛》
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動詞,似乎,好像)——《桃花源記》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連詞,如果)——《燭之武退秦師》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詞,你)——《捕蛇者說》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動詞,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噤若寒蟬(像……一樣)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逍遙游》
⑦望洋向若而嘆(海神名)——《秋水》
微
①國勢衰微(衰?。?br>
②參如微時,與蕭何善(卑賤)——《史記曹相國世家》
③微言大義(幽微,精妙)
④人微言輕(形容詞,輕微)
見微知著(隱蔽,不顯露)
⑥微斯人,吾誰與歸?(連詞,如果沒有)——《岳陽樓記》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連詞,如果沒有)——《燭之武退秦師》
⑦微聞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
⑧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副詞,稍微,略微)——《賣油翁》
⑨則名微而眾寡(細?。?br>
⑩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形容詞,含而不露)——《屈原列傳》
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屨(壞,破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侯生攝敝衣冠(破舊)——《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敝人(謙詞)
③曹操之眾,遠來疲敝。(疲憊)——《資治通鑒》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損害,衰?。稜T之武退秦師》
辭
①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燭之武退秦師》
②停數(shù)日,辭去(告別)——《桃花源記》
③不辭勞苦(推脫)
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借口)
⑤辭不赴命(辭謝)——《陳情表》
⑥歸去來兮辭(一種文體)——《歸去來兮辭》
敢
①役夫敢伸恨(反詰語氣,怎么敢)——《兵車行》
②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謙詞,自言冒昧之詞,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
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客氣的說法)——《燭之武退秦師》
③人不敢與忤視(動詞,有勇氣做,敢于)——《荊軻刺秦王》
④進止敢自專(副詞,表反潔語氣,為“豈敢、不敢”的省略詞)
——《孔雀東南飛》
過
①過秦論(指出……過失)——《過秦論》
②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超過)
③是寡人之過也(過錯)——《燭之武退秦師》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錯誤,過失)——《鄒忌諷齊王納諫》
④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通過)
⑤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過分,太甚)——《小石潭記》
⑥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責備,指出過失)
⑦一日,大母過余(訪問,探望)——《項脊軒志》
說
①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陳述)——《桃花源記》
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雜說(一種文體))——《捕蛇者說》
③秦伯說(說,通“悅”,高興)——《燭之武退秦師》
④范增說項羽(shuì,勸說)——《鴻門宴》
知
①君知其難也(知道,了解,懂得)——《燭之武退秦師》
鄭既知亡矣(知道)——《燭之武退秦師》
②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燭之武退秦師》
③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了解)
④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覺,感覺)
⑤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識別,分辨)——《馬說》
⑥孰為汝多知乎(知識,見解)
封
①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閉,封合)
②自寄一封書(量詞)
③六國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號)
④又欲肆其西封(名詞,疆界)——《燭之武退秦師》
⑤既東封鄭(名詞使動用法,使……成為邊境)——《燭之武退秦師》
⑥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分封)——《鴻門宴》
言
①佚之狐言于鄭伯曰(說,稟告)——《燭之武退秦師》
②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說起,談論)——《揚州慢》
③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記載)——《石鐘山記》
④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學說,主張)——《過秦論》
⑤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說話,進諫)——《鄒忌諷齊王納諫》
從
①公從之(聽從,答應)——《燭之武退秦師》
②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跟隨,跟從)——《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擇其善者而從之(向……學習)——《論語》
④一狠得骨止,一狠仍從(追趕,追隨)——《狼》
⑤弟走從軍阿姨死(參加)——《琵琶行》
⑥其印為余群從所得(堂房親戚)
⑦旦日,客從外來(自,由)——《鄒忌諷齊王納諫》
⑧從余問古事(向)——《師說》
⑨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讀zòng,合縱)——《過秦論》
亡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滅亡,動詞)——《燭之武退秦師》
鄭既知亡矣(滅亡,動詞)——《燭之武退秦師》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滅亡,動詞使動用法)
——《燭之武退秦師》
2、虛詞
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表因果,因為,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燭之武退秦師》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而,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目的,來,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燭之武退秦師》
⑥以亂易整(用,介詞)——《燭之武退秦師》
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燭之武退秦師》
②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③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卻,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⑤黑質而白章(表并列,連詞)——《捕蛇者說》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燭之武退秦師》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燭之武退秦師》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燭之武退秦師》
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愚公移山》
④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捕蛇者說》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兼詞,于是,在哪里)——《燭之武退秦師》
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在這件事上)——《捕蛇者說》
之
①公從之(代軼之狐,代詞)——《燭之武退秦師》
子犯請擊之(代秦軍,代詞)——《燭之武退秦師》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指土地,代詞)——《燭之武退秦師》
亦去之(代鄭國,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②唯君圖之(代闕秦利晉這件事,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結構助詞)
——《燭之武退秦師》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結構助詞)——《燭之武退秦師》
④是寡人之過也(的,結構助詞)——《燭之武退秦師》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結構助詞)——《燭之武退秦師》
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結構助詞)——《燭之武退秦師》
⑤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助詞)——《燭之武退秦師》
⑥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隆中對》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指鄭國)——《燭之武退秦師》
又欲肆其西封(代詞,它)——《燭之武退秦師》
失其所與(代詞,自己)——《燭之武退秦師》
②君知其難也(不定指示代詞,那)——《燭之武退秦師》
③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近指,這)——《捕蛇者說》
④吾其還也(表商量語氣,副詞,還是)——《燭之武退秦師》
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詞,他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⑥其真無馬也,其真不知馬也(是……還是……)——《馬說》
⑦于亂石間澤其一二者扣之(代詞,其中的)——《石鐘山記》
⑧其孰能譏之乎(表反詰,難道)——《游褒禪山記》
⑨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測語氣,大概)——《師說》
⑩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伶官傳記》
⑾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代詞,你(的))——《觸龍說趙太后》
且
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又,并且,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②且君嘗為晉軍賜矣(況且)——《燭之武退秦師》
且焉置土石(連詞,況且)——《愚公移山》
③吾今且報府(暫且)——《孔雀東南飛》
④年且九十(將近)——《愚公移山》
⑤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連詞,表選擇關系,還是,或者)
⑥臣死且不避(連詞,尚且)——《鴻門宴》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連詞,尚且)
父母且不顧(尚且)
⑦不出,火且盡(副詞,將要,將近)——《游褒禪山記》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將要,副詞)——《鴻門宴》
⑧存者且偷生(副詞,姑且)——《石壕吏》
⑨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而,反而,轉折關系)——《滕王閣序》
⑩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用在句首,表示進一層,換個角度議論)——《過秦論》
⑾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桃花源記》
⑿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燭之武退秦師》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如果)——《燭之武退秦師》
⒀更若役,復若賦(你的)——《捕蛇者說》
⒁曾不若孀妻弱子(趕得上,比得上)——《愚公移山》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鄒忌諷齊王納諫》
雖與這俱學,弗若之矣(比得上)
⒂吾兒,久不見若影(你,你們)——《項脊軒志》
若是其甚與?(你)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也)——《燭之武退秦師》
鄰之厚,君之薄也(……也)——《燭之武退秦師》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斷)——《燭之武退秦師》
2.倒裝句
(1)狀語后置
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應“于晉無禮”;應“于楚貳”)
——《燭之武退秦師》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應“于鄭伯言”)——《燭之武退秦師》
③若亡鄭有益于君(應“于君有益”)——《燭之武退秦師》
(2)賓語前置
①夫晉,何厭之有(應“有何厭”。之,賓語前置的標志)——《燭之武退秦師》
3.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燭之武退秦師》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③(燭之武)許之——《燭之武退秦師》
④夜縋而出,見秦伯,(燭之武)曰:……——《燭之武退秦師》
⑤敢以(之)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
⑥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
⑦(秦伯)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六)固定結構
(1)“所“字結構形式:所+動詞
①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燭之武退秦師》
②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沒有害處的)——《燭之武退秦師》
③失其所與(結交的同盟者)——《燭之武退秦師》
(五)荊軻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荊軻刺秦王》
2.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反”通“返”,回來)——《荊軻刺秦王》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荊軻刺秦王》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荊軻刺秦王》
5.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荊軻刺秦王》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倉猝)——《荊軻刺秦王》
7.請辭決矣(“決”通“訣”,告別)——《荊軻刺秦王》
8.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荊軻刺秦王》
9.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奉”通“捧”雙手捧著)
——《荊軻刺秦王》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荊軻刺秦王》
11.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xiàn)”,顯露)——《荊軻刺秦王》
(二)古今異義
1.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信:古義:信物;今義:書信)
——《荊軻刺秦王》
2.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荊軻刺秦王》
3.持千金之資幣物(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荊軻刺秦王》
4.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窮困:古義:走投無路,陷入困境;今義:貧窮,生活貧窮,經(jīng)濟困難)——《荊軻刺秦王》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長者: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處指樊於期;今義:年長之人)——《荊軻刺秦王》
6.今聞購將軍之首(購:古義:重金收買;今義:購買)——《荊軻刺秦王》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可以:古義:可以用(它);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荊軻刺秦王》
8.將軍豈有意乎(有意:古義:同意,愿意;今義:故意)——《荊軻刺秦王》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偏袒:古義:袒露一只臂膀;今義:偏護雙方中的一方)——《荊軻刺秦王》
10.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義:在這時;今義:表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荊軻刺秦王》
11.終已不顧(顧:古義:不回頭;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及)
——《荊軻刺秦王》
12.北蠻夷之鄙人(鄙人:古義:粗鄙的人;今義:卑鄙的人)
——《荊軻刺秦王》
13.圖窮而匕首見(窮:古義:窮盡;今義:缺少錢財)——《荊軻刺秦王》
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義:寬容,原諒;今義:不是自己的,偷別人的,如:假借名義)——《荊軻刺秦王》
15.秦王還柱而走(走:古義:跑;今義:行走)——《荊軻刺秦王》
16.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提:古義:讀作dī,投擲,投打;今義:用手“提”著籃子之類)——《荊軻刺秦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義:投擊;今義:垂手拿著)——《荊軻刺秦王》
17.諸郎中執(zhí)兵。(郎中:古義:宮廷的侍衛(wèi);今義:稱中醫(yī)醫(yī)生)
——《荊軻刺秦王》
18.斷其左股。(股:古義:大腿;今義:量詞。)——《荊軻刺秦王》
19.左右既前(左右:古義:身邊侍臣;今義:方位名詞)——《荊軻刺秦王》
20.荊軻廢(廢:古義:倒下;今義:殘廢)——《荊軻刺秦王》
21.秦王復擊軻(復:古義:又,再;今義:往復,重復,復習)
——《荊軻刺秦王》
(三)詞類活用
1.進兵北略地(北:名詞作狀語,向北)——《荊軻刺秦王》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詞作狀語,早晚)——《荊軻刺秦王》
3.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邑:名詞作動詞,封邑)——《荊軻刺秦王》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詞用作名詞,私心)——《荊軻刺秦王》
5.樊齡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荊軻刺秦王》
又前而為歌曰(前: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荊軻刺秦王》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詞用作狀語,用匣子)
——《荊軻刺秦王》
7.其人居遠未來(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荊軻刺秦王》
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詞用作動詞,出行前祭路神)
——《荊軻刺秦王》
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詞作動詞,白衣冠,穿著白色的衣服,戴著白色的帽子)——《荊軻刺秦王》
10.士皆垂淚涕泣(涕:名詞用作動詞,哭)——《荊軻刺秦王》
11.發(fā)盡上冠(上:名詞作狀語,向上)——《荊軻刺秦王》
12.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遲: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遲)
——《荊軻刺秦王》
13.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名詞用作狀語,用厚禮)——《荊軻刺秦王》
14.(秦王)乃朝服(名詞用作動詞,穿上上朝的禮服)——《荊軻刺秦王》
15.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使:動詞用作名詞,使者。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聞,稟告)——《荊軻刺秦王》
16.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荊軻刺秦王》
17.群臣怪之(怪: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認為奇怪)
——《荊軻刺秦王》
18.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絕:動詞使動用法,使……斷了)
——《荊軻刺秦王》
19.非有詔不得上(上:方位名詞用作動詞,上前)——《荊軻刺秦王》
20.斷其左股(斷: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斷)——《荊軻刺秦王》
21.箕踞以罵曰(箕:名詞作狀語,像箕一樣)——《荊軻刺秦王》
22.乃欲以生劫之(生:動詞作狀語,活生生地)——《荊軻刺秦王》
(四)一詞多義:
1、實詞
兵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詞)——《荊軻刺秦王》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詞)——《荊軻刺秦王》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軍隊,名詞)——《荊軻刺秦王》
④今彗星長竟天,天下兵當大起(名詞,戰(zhàn)爭、戰(zhàn)役)
⑤猶厭言兵(名詞,戰(zhàn)爭)——《揚州慢》
窮
①圖窮而匕首見(窮盡,動詞)——《荊軻刺秦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困厄,走投無路,動詞)——《荊軻刺秦王》
陳
①諸郎中持兵,皆陳殿下(陳列,動詞)——《荊軻刺秦王》
②恐懼不敢自陳(陳述,動詞)——《荊軻刺秦王》
私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事)——《荊軻刺秦王》
②乃遂私見樊矜期(私自,)——《荊軻刺秦王》
還
①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動詞,回來)——《荊軻刺秦王》
②秦王還柱而走(動詞,通“環(huán)”,繞)——《荊軻刺秦王》
③居十白,扁鵲望桓挨還走(動詞,通“旋”,掉轉身)——《扁鵲見蔡桓公》
④計日以還(動詞,歸還)——《黃生借書說》
⑤一尊還酹江月(副詞,還是,hái)——《念奴嬌赤壁懷古》
⑥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副詞,通“旋”,早脫,立即,xuán)
——《周亞夫軍細柳營》
振
①誠振怖大王之威(動詞,通“震”,懼怕)——《荊軻刺秦王》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動詞,揮動)——《過秦論》
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通“賑”,賑濟)
④遷我如振落葉(動詞,振動)
⑤振奮作聲(動詞,振作)
⑥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動詞,通“震”,震動)——《過秦論》
奉
①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雙手捧著)——《荊軻刺秦王》
②軻既取圖奉之(獻上)——《荊軻刺秦王》
顧
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動詞,回頭看)——《荊軻刺秦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副詞,表轉折,不過,只是)
——《荊軻刺秦王》
③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動詞,探望、拜訪)——《出師表》
④顧戀慈母(動詞,思念)
⑤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詞,反而,卻)——《為學》
親
①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動詞,親近,接近)——《荊軻刺秦王》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名詞,父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副詞,親自)
④愛臣太親,必危其身(形容詞,親密,親近)
深
①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形容詞,刻毒)——《荊軻刺秦王》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形容詞,深刻)——《游褒禪山記》
③夜深忽夢少年事(形容詞,(時間)久)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詞,深度。一說,形容詞)——《贈汪倫》
⑤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深失所望(副詞,很,十分)
教
①乃今得聞教(名詞,指教,jiào)
②曲罷曾教善才服(動詞,使,讓,jiāo)——《琵琶行》
③乃修教三年,執(zhí)十戚舞(名詞,教化,jiào)
④十三教汝織(動詞,傳授知識技能,jiāo)——《孔雀東南飛》
解
①可里解燕國之患(動詞,解除,解救)——《荊軻刺秦王》
②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動詞,此用本義,用刀剖開動物肢體)——《庖丁解牛》
③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動詞,分開)
④土崩瓦解(動詞,分裂,渙散)
⑤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解答)——《師說》
⑥解元(鄉(xiāng)試中第一名為“解元”,jiè)
資
①持千金之資幣物(名詞,資財、錢物)——《荊軻刺秦王》
②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名詞,資本,依據(jù))
③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動詞,資助)
④唯是脯資餼牽竭矣(名詞,通“粢”,谷類總稱,糧食)
圖
①乃駭而圖之(動詞,圖謀,籌劃)
②圖窮匕首見(名詞,地圖)——《荊軻刺秦王》
③不圖子自歸(動詞,想,反復考慮)
室
①拔劍,劍長,操其室(名詞,劍鞘)——《荊軻刺秦王》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詞,居所)——《陋室銘》
③今其室十無一焉(名詞,家)——《捕蛇者說》
被
①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動詞,遭受)——《荊軻刺秦王》
②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詞,表被動)——《五人墓碑記》
③被明月兮佩寶璐(動詞,通“披”,戴)——《離騷》
請
①乃請荊卿曰(動詞,請求)——《荊軻刺秦王》
②請辭決矣(動詞,請允許我)——《荊軻刺秦王》
③乃置酒請之(動詞,邀請)
④其造請諸公,不避寒暑(動詞,謁見,拜見)
次
①以次進(名詞,次序)——《荊軻刺秦王》
②之次所旁叢祠中(動詞,駐扎)——《陳涉世家》
③凡用兵之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名詞,在排列上次一等)
信
①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名詞,憑據(jù),信物)——《荊軻刺秦王》
②聽其言而信其行(動詞,相信)——《論語》
③言必信,行必果(動詞,講信用)——《論語》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詞,(言語)真實)
今以蔣氏觀之,猶信(確實,真實)——《捕蛇者說》
⑤信可樂也(副詞,實在,的確)
⑥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語(名詞,信使)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使者,信托之人)
⑦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副詞,隨意、隨便)——《琵琶行》
⑧欲信大義于天下(動詞,通“伸”,伸張)
⑨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誠懇,不欺騙)——《曹劌論戰(zhàn)》
⑩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誠信)——《屈原列傳》
遇
①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動詞,對待)——《荊軻刺秦王》
②度道里會遇之禮畢(動詞,相遇,相會)——《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子路從而后,遇丈人(動詞,遇到)——《論語》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詞,機遇)
⑤不如因善遇之(對待,)——《鴻門宴》
辭
①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動詞,辭別,告辭)——《荊軻刺秦王》
今者出,未辭也(告辭,動詞)——《鴻門宴》
②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動詞,推辭)——《燭之武退秦師》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動詞,推辭)——《鴻門宴》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動詞,推辭)——《鴻門宴》
③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動詞,計較,講究)——《鴻門宴》
④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動詞,擅長)——《屈原列傳》
⑤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名詞,文辭,指文學)——《屈原列傳》
遺
①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動詞,贈送)——《荊軻刺秦王》
②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放棄,動詞)——《師說》
③至唐李勃始訪其遺蹤(動詞,遺留)——《石鐘山記》
④使人遺趙王書(動詞,送給)——《廉頗藺相如列傳》
引
①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動詞,舉起)——《荊軻刺秦王》
②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動詞,指身子向上起)——《荊軻刺秦王》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動詞,牽,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引趙使者藺相如(動詞,延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動詞,引導,率領)——《赤壁之戰(zhàn)》
⑥李憑箜篌引(名詞,樂府詩體的一種)——《李憑箜篌引》
卒
①繕甲兵,具卒乘(名詞,士卒,士兵)
②魯肅聞劉表卒(動詞,死)——《赤壁之戰(zhàn)》
③卒成帝業(yè)(動詞,終于)——《出師表》
④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倉猝)——《荊軻刺秦王》
就
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登上,動詞)——《荊軻刺秦王》
②軻自知事不就(動詞,成功)——《荊軻刺秦王》
2、虛詞
豈
①將軍豈有意乎(副詞,是否,是不是)——《荊軻刺秦王》
②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副詞,表示訪問語氣,難道)——《荊軻刺秦王》
③豈可得哉(疑問代詞,怎么)——《荊軻刺秦王》
以
①何以言之(介詞,憑借)——《荊軻刺秦王》
②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介詞,用)——《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刀試人(介詞,用)——《荊軻刺秦王》
③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連詞,表目的,用來……的)——《荊軻刺秦王》
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連詞,表目的,來)——《荊軻刺秦王》
④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介詞,因為)——《荊軻刺秦王》
⑤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荊軻刺秦王》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連詞,而)——《荊軻刺秦王》
⑦以次進(介詞,按照)——《荊軻刺秦王》
⑧以故荊軻逐秦王(連詞,因此)——《荊軻刺秦王》
乃
①家祭無忘告乃翁(代詞,你,你的)——《示兒》
②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判斷動詞,是)——《游褒禪山記》
乃欲以生劫之(判斷動詞,是)——《荊軻刺秦王》
③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副詞,于是,就)——《荊軻刺秦王》
④乃今得聞教(副詞,卻,竟然)——《荊軻刺秦王》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詞,只,僅僅)——《荊軻刺秦王》
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代詞,您)——《荊軻刺秦王》
②秦王購之金千斤(代詞,指樊將軍的首級)——《荊軻刺秦王》
③為之奈何(代詞,這件事)——《荊軻刺秦王》
④愿得將軍之手記以獻秦(結構助詞,的)——《荊軻刺秦王》
⑤頃之未發(fā)(用在時間副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不譯)——《荊軻刺秦王》
⑥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荊軻刺秦王》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者,……也)——《荊軻刺秦王》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也”表判斷)——《荊軻刺秦王》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者”表判斷)——《荊軻刺秦王》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斷,意思是“之所以……,是因為……)
——《荊軻刺秦王》
2、倒裝句
(1)狀語后置
①見燕使者(于)咸陽宮(應“(于)咸陽宮”見燕使者)——《荊軻刺秦王》
②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應“(以)金千斤,邑萬家購之”)
——《荊軻刺秦王》
③給貢職如郡縣(即“如郡縣給貢職”)——《荊軻刺秦王》
④常痛于骨髓(應“于骨髓常痛”)——《荊軻刺秦王》
④嘉為(之)先言于秦王(應“于秦王先言”)——《荊軻刺秦王》
⑤燕王拜送于庭(應“于庭拜送”)——《荊軻刺秦王》
(2)定語后置
①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應“千斤金”和“萬家邑”)——《荊軻刺秦王》
②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應“知其事”賓客)——《荊軻刺秦王》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應“侍(于)殿上群臣”)——《荊軻刺秦王》
(3)賓語前置
①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應“如何”)——《荊軻刺秦王》
(4)主謂倒裝
①為之奈何(應“奈何為之”)——《荊軻刺秦王》
3、被動句
①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見”表被動)——《荊軻刺秦王》
②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為”表被動)——《荊軻刺秦王》
4、省略句
(1)方急時,(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無以擊軻,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語)——《荊軻刺秦王》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謂語)——《荊軻刺秦王》
(3)秦王購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詞)——《荊軻刺秦王》
(4)人不敢與(之)忤視(省略賓語)——《荊軻刺秦王》
(5)今聞(秦)購將軍之首(省略賓語)——《荊軻刺秦王》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賓語“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一事)
——《荊軻刺秦王》
(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詞)——《荊軻刺秦王》
(8)荊軻有所待,欲與(之)俱(往)(介詞賓語和謂語)——《荊軻刺秦王》
(9)待吾客與(之)俱(往)(省略介詞賓語和謂語)
(10)又前而為(之)歌曰(省略賓語)——《荊軻刺秦王》
(11)嘉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賓語)——《荊軻刺秦王》
(12)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荊軻刺秦王》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荊軻刺秦王》
(14)比(于)諸侯之列——《荊軻刺秦王》
(15)皆陳(于)殿下——《荊軻刺秦王》
(16)而(按)秦法……——《荊軻刺秦王》
5、固定句式
(1)將奈何(“奈何”,可譯為“怎么辦”)——《荊軻刺秦王》
(2)豈可得哉(“豈……哉”,表反問,“怎么……呢”)——《荊軻刺秦王》
(3)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有以:有……用來)——《荊軻刺秦王》
(4)而卒惶急無以擊軻(無以:沒有……用來)——《荊軻刺秦王》
(六)鴻門宴
(一)通假字:
1.距關,毋內(nèi)諸侯(“距”通“拒”,把守?!皟?nèi)”通“納”,接納)
——《鴻門宴》
2.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具”通“俱”,全部)——《鴻門宴》
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鴻門宴》
3.要項伯(“要”通“邀”,邀請)——《鴻門宴》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鴻門宴》
5.不可不蚤來(“蚤”通“早”)——《鴻門宴》
6.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鴻門宴》
7.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鴻門宴》
8.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否則)——《鴻門宴》
(二)古今異義:
1.范增說項王曰(說:古義:勸說,勸告;今義:說話)——《鴻門宴》
2.沛公居山東時(山東:古義:崤山以東;今義:指山東省)——《鴻門宴》
3.亡去不義(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鴻門宴》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保ü蹋汗帕x:本來;古義:堅固)——《鴻門宴》
5.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游:古義:交往;今義:游往,游覽)
——《鴻門宴》
6.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壽:古義:敬酒并祝人長壽;今義:祝壽?;橐觯汗帕x: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系)——《鴻門宴》
7.所以遣將守關者(所以:古義:……的原因;今義:表因果的連詞)
——《鴻門宴》
8.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副詞,很)
——《鴻門宴》
9.公敢入乎(敢:古義:能夠;今義:有勇氣、有膽量做某事)——《鴻門宴》
10.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謝:古義:謝罪,道歉;今義:感謝)
——《鴻門宴》
11.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今人:古義:現(xiàn)在別人(指沛公);今義:現(xiàn)在的人,與古人相對)——《鴻門宴》
12.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河北:古義:黃河以北;今義:指河北省。河南:古義:黃河以南;今義:指河南?。而欓T宴》
13.而聽細說(細說: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說來)——《鴻門宴》
1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魚肉:古義:魚和肉;今義:魚的肉)——《鴻門宴》
15.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走:古義:逃跑;今義:步行)——《鴻門宴》
16.再拜獻大王足下(再:古義:兩次;今義:又一次)——《鴻門宴》
(三)詞類活用
1.沛公軍霸上(軍:名詞用作動詞,駐扎)——《鴻門宴》
2.沛公欲王關中(王:名詞用作動詞,統(tǒng)治,稱王)——《鴻門宴》
秦地可盡王也(王:名詞用作動詞,統(tǒng)治,稱王)——《鴻門宴》
3.此其志不在?。ㄐ。盒稳菰~用作名詞,小的方面)——《鴻門宴》
4.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用作動詞,與……交好)——《鴻門宴》
5.項伯乃夜馳之公軍(夜:名詞作狀語,連夜)——《鴻門宴》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詞用作名詞,危急之事)——《鴻門宴》
7.亡去不義(義:名詞用作動詞,合于義)——《鴻門宴》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義:名詞用作動詞,合于義)——《鴻門宴》
8.君安于項伯有故(故:形容詞用作名詞,老交情)——《鴻門宴》
9.項伯殺人,臣活之(活:動詞使動用法,使……活)——《鴻門宴》
10.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鴻門宴》
11.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詞用作動詞,接觸,沾染)
——《鴻門宴》
12.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用作動詞,登記在冊)——《鴻門宴》
13.日夜望將軍至(日夜:名詞作狀語,每日每夜)——《鴻門宴》
14.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從:動詞使動用法,使……跟從,率領)
——《鴻門宴》
15.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言:名詞用作動詞,告訴)——《鴻門宴》
16.范曾數(shù)目項王(目:名詞用作動詞,用眼示意)——《鴻門宴》
17.若入前為壽(前:名詞用作動詞,上前)——《鴻門宴》
18.壽畢,請以劍舞(壽:名詞用作動詞,敬酒并祝人長壽)——《鴻門宴》
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翅膀一樣)——《鴻門宴》
20.交戟之士欲止不內(nèi)(止:動詞使動用法,使……止,阻止)——《鴻門宴》
21.樊噲側其盾以撞(側:名詞用作動詞,偏過)——《鴻門宴》
22.頭發(fā)上指(上:名詞作狀語,向上)——《鴻門宴》
23.刑人如恐不勝(刑:名詞用作動詞,處罰)——《鴻門宴》
24.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名詞使動用法,使……為王)——《鴻門宴》
25.此亡秦之續(xù)耳(續(xù):形容詞用作名詞,后續(xù)者)——《鴻門宴》
26.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細謹:形容詞用作名詞,細小的事情;讓:動詞用作名詞,謙讓)——《鴻門宴》
27.道芷陽間行(道:名詞用作動詞,取道。間:名詞作狀語,從小路)
——《鴻門宴》
28.拔劍撞而破之(破:形容詞用作動詞,擊碎、擊破)——《鴻門宴》
(四)一詞多義:
如:
①聞妻言,如被冰雪(如同)——《促織》
②天時不如地利(比、及)——《得道多助》
③如揚州,過瓜州揚子橋(到、往、去)——《〈指南錄〉后序》
④萬事如意(順、隨)——成語
⑤如其離違,宜別圖之(如果、假如)——《赤壁之戰(zhàn)》
⑥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動詞,好像)——《鴻門宴》
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子路、曾……侍坐》
⑧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于)——同上
⑨空空如也(形容詞詞尾……的樣子)——成語
⑩沛公起如廁(往,到……去)——《鴻門宴》
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保ū鹊蒙希而欓T宴》
意:
①簾內(nèi)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意圖、意愿)——《促織》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意愿)——《鴻門宴》
②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意思)——《傷仲永》
③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態(tài)、神情)——《口技》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態(tài))——《狼》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意料)——《〈指南錄〉后序》
卒起不意(意料)——《荊軻刺秦王》
⑤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懷疑、猜疑)——《史記張儀列傳》
⑥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料想)——《鴻門宴》
舉:
①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舉起、抬起)——《靜夜思》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鴻門宴》
②舉其一不計其十,究竟舊不圖其新(提出、舉出)——《屈原》
③舉兵伐徐,逐滅之(發(fā)起、發(fā)動)——《韓非子五蠧》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發(fā)動)——《陳涉世家》
④戌卒叫,函谷舉(攻下、占領)——《阿房宮賦》
⑤舉賢任能(推薦)——成語
孫叔敖舉于海(推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⑥有儒生柳意者,應舉下第(科舉考試)——《柳毅傳》
⑦殺人如不能舉(全、盡)——《鴻門宴》
⑧舉世無雙(全部、整個)——成語
⑨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攻下,占領)——《過秦論》
謝:
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動詞)——《廉頗藺相如列傳》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動詞)——《鴻門宴》
②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辭、謝絕)——《孔雀東南飛》
③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辭別)——《孔雀東南飛》
④嘗有所薦,其人來謝(感謝)——《漢書張安世傳》
噲拜謝(感謝)——《鴻門宴》
⑤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訴、勸告)——《孔雀東南飛》
⑥乃花既謝,亦可無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芙蕖》
⑦乃令張良留謝(兼道歉和告辭義)——《鴻門宴》
⑧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告訴)——《陌上桑》
軍
①沛公軍霸上(駐軍,動詞)——《鴻門宴》
②從此道至吾軍(軍營,名詞)——《鴻門宴》
③為擊破沛公軍(軍隊,名詞)——《鴻門宴》
言
①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說,動詞)——《鴻門宴》
②具以沛公言報項王(話,名詞)——《鴻門宴》
幸
①婦女無所幸(封建君主對妻妾的寵愛叫“幸”)——《鴻門宴》
②故幸來告良(幸虧,副詞)——《鴻門宴》
去
①亡去不義(離開,動詞)——《鴻門宴》
②相去四十里(距離,動詞)——《鴻門宴》
當
①當是時(正當……時候,介詞)——《鴻門宴》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對等,比得上)——《鴻門宴》
故
①君安與項伯有故(交情,形容詞作名詞)——《鴻門宴》
②故遣將守關者(特意,副詞)——《鴻門宴》
坐
①項王、項伯東向坐(坐下,動詞)——《鴻門宴》
②因擊沛公于坐(座位,名詞)——《鴻門宴》
③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動詞,古人盤膝坐)——《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口技人坐屏障中(動詞,坐在椅子上)——《口技》
⑤王曰:“何坐?”曰:“坐盜。”(動詞,犯……罪)
⑥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介詞,由于,因為)——《陌上?!?br>
從
①張良是時從沛公(跟隨,動詞)——《鴻門宴》
②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帶領,使……跟著,動詞)——《鴻門宴》
勝
①刑人如恐不勝(盡,形容詞)——《鴻門宴》
②沛公不勝杯杓(禁得起,動詞)——《鴻門宴》
③予觀夫巴陵勝狀,在動聽一湖(優(yōu)美的,形容詞)——《岳陽樓記》
擊
①為擊破沛公車(動詞,攻打)——《鴻門宴》
②因擊沛公于坐(動詞,刺殺)——《鴻門宴》
③秦王不肯擊缶(動詞,敲擊)——《廉頗藺相如列傳》
內(nèi)
①少間,簾內(nèi)擲以紙出(里,內(nèi)部)——《促織》
②外結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對內(nèi))——《出師表》
③內(nèi)懷猶豫之計(內(nèi)心,心里)
④距關,毋內(nèi)諸侯(“內(nèi)”通“納”,接納)——《鴻門宴》
2、虛詞
為
①客何為者(wéi,做,干,動詞)——《鴻門宴》
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wéi,做,干,動詞)——《鴻門宴》
②竊為大王不取也(wéi,認為,動詞)——《鴻門宴》
③我為魚肉(wéi,是,動詞)——《鴻門宴》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wéi,是,動詞)——《鴻門宴》
④為擊破沛公車(wèi,替、給,介詞)——《鴻門宴》
⑤吾屬今為之虜矣(wèi,被,介詞)——《鴻門宴》
⑥何辭為(wéi,句末語氣詞,表反問,可譯為“呢”)——《鴻門宴》
⑦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第一個“為”,wèi,給,介詞;第二個“為”,wéi,動詞,成為)——《鴻門宴》
⑧軍中無以為樂(wéi,動詞,作為)——《鴻門宴》
因:
①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依靠、憑借)——《毛遂自薦》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借用,憑借)——《過秦論》
②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順著、根據(jù))——《夢游天姥吟留別》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機)——《廉頗藺相如列傳》
因言曰:……(趁機)——《鴻門宴》
不如因善遇之(趁機,趁著)——《鴻門宴》
因擊沛公于坐(趁機)——《鴻門宴》
④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因為、由于)——《夢溪筆談雁蕩山》
⑤因合納斗盆(于是、就)——《促織》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于是、就)——《鴻門宴》
⑥陳陳相因(沿襲)——成語
⑦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原因、理由)——《孔雀東南飛》
⑧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繼承,沿襲)——《過秦論》
以
①具告以事(介詞,把)——《鴻門宴》
②籍何以至此(介詞,憑)——《鴻門宴》
③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詞,拿)——《鴻門宴》
④還軍霸上,以待項王(表目的連詞,來)——《鴻門宴》
且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副詞,尚且)——《鴻門宴》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副詞,將要)——《鴻門宴》
③且為之奈何(副詞,況且)——《鴻門宴》
于
①長于臣(介詞,比)——《鴻門宴》
②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介詞,對,向)——《鴻門宴》
③樊噲覆其盾于地(介詞,在)——《鴻門宴》
然
①然不自意(然而,連詞)——《鴻門宴》
②不然(這樣,代詞)——《鴻門宴》
③項王默然不應(……的樣子,形容詞的詞尾)——《鴻門宴》
(五)句式:
1、判斷句
(1)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也)——《鴻門宴》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也)——《鴻門宴》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鴻門宴》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者,……也)——《鴻門宴》
亞父者,范增也(……者,……也)——《鴻門宴》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者,……也)——《鴻門宴》
(3)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鴻門宴》
此亡秦之續(xù)耳(……)——《鴻門宴》
(4)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鴻門宴》
(5)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為”表判斷)——《鴻門宴》
2、倒裝句
(1)狀語后置
①貪于財貨(應“于財貨貪”)——《鴻門宴》
②具告以事(應“以事具告”)——《鴻門宴》
③具以沛公言報項王(應“以沛公言具”)——《鴻門宴》
④長于臣(應“于臣長”)——《鴻門宴》
⑤得復見將軍于此(應“于此得復見將軍”)——《鴻門宴》
(2)賓詞前置
①籍何以至此(應“以何”)——《鴻門宴》
②大王來何操(應“操何”)——《鴻門宴》
③沛公安在(應“在安”)——《鴻門宴》
④客何為者(應“為何”)——《鴻門宴》
(3)被動句
①若屬皆且為所虜(“為所”表示)——《鴻門宴》
②吾屬今為之虜矣(“為”表示)——《鴻門宴》
(4)省略句
①為(吾)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②欲呼張良與(之)俱去?!而欓T宴》
③毋從(之)俱死也——《鴻門宴》
④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之)飲——《鴻門宴》
⑤則與(之)一生彘肩——《鴻門宴》
⑥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⑦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之)不內(nèi)——《鴻門宴》
⑧加彘肩(于盾)上——《鴻門宴》
⑨沛公軍(于)霸上——《鴻門宴》
⑩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鴻門宴》
⑾衛(wèi)士仆(于)地——《鴻門宴》
⑿項王則受璧,置之(于)坐上——《鴻門宴》
⒀毋從(其)俱死也——《鴻門宴》
⒁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其)飲——《鴻門宴》
⒂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5)固定結構
①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鴻門宴》
②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鴻門宴》
③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么……呢”,“為”是語氣詞。)——《鴻門宴》
④軍中無以為樂(無以:沒有用來……的)——《鴻門宴》
延伸閱讀
高三文言文復習文言文知識歸類(四)詞類活用
高三文言文復習文言文知識歸類(四)詞類活用
指出加點詞屬何種詞類活用并解釋之。
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
2.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使……完好
3.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形作動)
4.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逼迫(形作動)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使……破損;用婉言(名作狀)
6.舍相如廣成傳舍。安置(名作動)
7.(相如)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歸璧于趙。穿衣(名作動);藏在懷里(名作動);使……歸還
8.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在朝廷上(名作狀);讓……回去(使動)
9.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殺(名作動)
10.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上朝(名作動)
11.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以……為羞
12.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放在前(后)
13.號千有余邸。號稱(名作動)
14.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以……為?。ㄐ我鈩樱?br>
16.微風鼓浪,水石相搏。振動(名作動)
17.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使……鳴(發(fā)出聲音)
18.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乘船(名作狀)
19.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憑眼,憑耳(名作狀)
20.枹止響騰。敲打(名作動)
21.矢交墜兮士爭先。當先鋒(形作動)
22.霾兩輪兮縶四馬。用繩子系?。鲃樱?br>
23.三歲貫女,莫我肯德。施恩德(名作動)
24.且貳于楚也。有貳心(名作動)
25.近世寇來公豪侈冠一時。位居第一(名作動)
26.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使……虧損
2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損害(形作動)
28.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取直(形作動);使……彎曲
29.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走得快;游水
30.木受繩則直。用木繩量過(名作動)
31.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稱王(名作動)
32.項伯素善留侯張良。與……友善(形作動)
33.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34.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名作狀)
35.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接近,據(jù)為己有(形作動);登記,造名冊(名作動)
36.范增數(shù)目項王。使眼色(名作動)
37.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名作狀)
38.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讓……進去
39.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徒步(名作狀);取道(名作動);從小路(名作狀)
40.天姥連天向天橫。遮斷(形作動)
41.我欲因之夢吳越。夢游(名作動)
42.栗深林兮驚層顛。使……驚怕
43.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樣(名作狀)
44.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使……滅亡;登上(名作動)
4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
46,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像影子一樣
4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變小變?nèi)酰ㄐ巫鲃樱?br>
48.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yǎng)之。用籠子(名作狀)
49.每責—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chǎn)。使……破產(chǎn)
50.杖至百。(被)打板子(名作動)
51.兒涕而去。流著淚(名作狀)
52.日將暮,取兒藁葬。用草席裹(名作狀)
53.成以其小,劣之。以……為劣
54.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抬高(形作動)
55.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陳述(名作動)
56.益奇之。以……為奇
57.獨是成氏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像蛀蟲一樣(的胥吏侵耗)(名作狀);穿皮衣騎好馬(名作動)
58.一人飛升,仙及雞犬。成為仙人(名作動)
59.風雨不動安如山。在風雨中(名作狀)
60.遂命酒,使快彈數(shù)曲。擺酒(名作動)
61.移船相近邀相見。接近(形作動)
62.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視(形作動)
63.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64.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把……看作恥辱(意動)
65.吾師道也。學習(名作動)
66.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值得一提(名作動)
67.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穿(名作動)
68.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使……遠離;使……富裕
69.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使……破?。皇埂瓎适?br>
70.辭樓下殿,輦來于秦。乘輦車(名作狀)
71.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放一把火(名作動)
72.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以……為借鑒
73.水之形避高而趨下高處(形作動)
74.正襟危坐而問客使……端正(形使動)
75.百姓不耕即蠶。養(yǎng)蠶(名作動)
76.益昌民多即山樹茶種植(名作動)
77.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深度(形作名)走到盡頭(形作動)
79.猥以微賤。鄙陋的人(形作名)
80.臣具以表聞.讓……了解(使動)
81.且臣少仕偽朝,歷職即署。做官;擔任(名作動)
82.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以……為矜持
83.但以劉日薄西山。像黃昏的太陽(名作狀)
84.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遠離(形作動)
85.皇天后土,實所共鑒。看清楚(名作動)
86.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像犬馬(名作狀)
87.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
本著道義(名作狀)
88.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建屋居?。鲃樱?br>
89.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到達的人(動作名)
90.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作動)
91.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使……謬誤,把……弄錯;說出(名作動)
92.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保全(形作動)
93.義不賂秦。按照道義(名作狀)
94.二敗而三勝。戰(zhàn)勝,戰(zhàn)?。ㄐ巫鲃樱?br>
95.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分封;禮待
96.崖限當?shù)勒?。像門檻一樣(名作狀)
9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照耀(名作動)
98.裂石穿云,玉管宜橫清更潔使……裂開
99.露華涼人怯衣單使……感到?jīng)鲆?br>
100.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用乳汁喂養(yǎng)(名作動)
101.吾家讀書久不效。奏效(名作動)
10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親手(名作狀)
103.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墳,筑墓(名作動)
104.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疾。鲃樱?br>
105.吾社之行為士先者。作表率(形作動)
106.眾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倒下
107.然五人之當刑也。受斬刑(名作動)
108.買五人之脰而函之。用盒子裝(名作動)
109.人皆得以隸使之。像對待奴隸一樣(名作狀)
110.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111.亦以明死生之大。表明(形作動)
112.不敢復有株治。牽連(名作動)
113.即面署第一。當面(名作狀)
114.涕泣謀于禁卒。流淚(名作動)
115.背筐,手長鏟。手拿(名作動)
116.則席地倚墻而坐。以……為席
117.汝復輕身而昧大義??摧p(形作動)
118.何怪乎遭風雨霜露饑寒顛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以……為怪
119.天地不能不生人。讓……出生
120.六王畢,四海一統(tǒng)一(數(shù)作動)
121.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把……當作鍋;把……當作土塊(名作動)
122.族秦者秦也滅族(名作動)
123.而恥學于師。以……為恥
124.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有才能(名作動)
125,成然之。以……為對
126.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用力地(名作狀)
127.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親眼(名作狀)
128.但二月已芽。發(fā)芽(名作動)
129.如今之紫草,未花時采。開花(名作動)
130.諸越則桃李冬實。結果實(名作動)
131.朔漠則桃李夏榮。開花(名作動)
132.則糞溉者先芽。用肥料(名作狀)
133.則又日高日上。一天比一天(名作狀)
134.則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使……芬芳
135.又時病其漏。以……為擔憂
136.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使……得到依附
137.殆所謂不善養(yǎng)生而草菅其命者哉。把……當作小草
138.公私之積猶可哀痛。使……痛心
139.失時不雨,民且狼顧。下雨(名作動);像狼一樣(多疑)(名作狀)
140.懷敵附遠。使……降順;使……歸附
141,今毆民而歸之農(nóng)。使……歸附(農(nóng)業(yè))
142.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以……為樂
143.可以為富安天下。使……安定
144.沛公軍霸上。駐軍(名作動)
145.日夜望將軍至。從早到晚(名作狀)
146.于是項伯復夜去。連夜(名作狀)
147.刑人如恐人勝。用刑(名作動)
148.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為王
149.史朝夕獄門外。從早到晚(名作狀)
150.雖家仆不得近。接近(形作動)
151.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早晚(名作狀)
152.使史更敝衣,草屨。穿鞋(名作動)
153.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對上(名作狀)
155.輞水淪漣,與月上下。上下浮動(名作動)
156.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挨凍的(形作動)
157.春山可望,草木蔓發(fā)。像蔓草一樣(名作狀)
159.與山僧飯訖而去。吃飯(名作動)
140.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名作動)
142.故鄉(xiāng)人號之曰“駝”。取外號(名作動)
143.甚善,名我固當。取名(名作動)
144.駝業(yè)種樹。以……為業(yè)
145.且碩茂,早實以蕃。結果實(名作動)
146.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
活得長久(名作動)
147.根拳而土易像拳頭一般蜷曲(名作動)
148.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形作動)
149.故吾不害其長而已生長(形作動)
150.非有能碩茂之也。使……大;使……茂盛
151.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早;使……繁茂
152.旦視而暮撫。在早晨;在傍晚(名作狀)
153.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用手指抓(名作動)
154.若其憐焉,而卒以禍。遭到禍害(名作動)
155.以子之道,移子官理。為官治理(名作動)
158.鳴鼓而聚之。使……集合
159.都督諸路軍馬。統(tǒng)帥(名作動)
160.北亦未敢遽輕吾國。輕視(形作動)
161.北雖貌敬,實則憤怒。在表面上(名作狀)
162.變姓名,詭蹤跡。隱藏(形作動)
163.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每天(名作狀)165.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取道(名作動)
167.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為……寫序(為動)168.名曰《指南錄》。題名(名作動)169.稱心快意,幾家能彀。使……愉快17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敬愛、尊重;愛護(形作動)
171.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以……為樂
172.乳二世喂養(yǎng)(名作動)
173.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剖瓜一樣(名作狀)
174.前辟四窗,垣墻周庭在前面(名作狀)砌上圍墻(名作動)
175.傳其事,以為官戒。為……寫傳(為動)17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親手(名作狀)177.足以榮汝身使得……榮耀
178.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約束
179.卒不忍獨善其身。使……完美
181.李牧連卻之。使……退卻
182.誦明目之詩,歌窈窕之章。歌詠(名作動)
183.舞幽壑之潛蛟使……起舞
184.泣孤舟之嫠婦使……哭泣
188.寄蜉蝣于天地。像蜉蝣一樣短暫的生命
189.哀吾生之須臾。哀嘆(形作動)
190.明道德之廣崇闡明(形作動)
191.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
使……受到摧折;使……成為病態(tài)
192.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為……哭泣
193.惠王患之以……為憂患(意動)
194.是時屈平既疏被疏遠
195.使于齊,顧反出使(名作動)
196.亡走趙,趙不內(nèi)讓……入內(nèi)
197.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用盡(形作動)
198.何故懷瑾握瑜。懷里藏著(名作動)
199.秦自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堅守(形作動)
200.敬賢禮士。禮遇(名作動)
201.恐為操所先。占先(形作動)
202.必蹶上將軍。使……受挫
203.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使……成功
204.可燒而走也。使……逃走
205.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以步行的方式(名作狀)
206.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
用蓬草編用破甕做(名作動)
207.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讓……失望
208.中江舉帆,余船以次懼進。在江中心(名作狀)
209.函梁君臣之首。用匣子裝(名作動)
2l0.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名作動)
2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使……興盛;使……滅亡
212.大喜,籠歸用籠子裝(名作動)
213.糞土當年萬戶侯。視……如糞土(名作動)
214.飯疏食,飲水。吃(名作動)
215.曲肱而枕之。當枕頭用(名作動)
216.告子未嘗知義也,以其外之也。把義當作身外之物(意動)
217.項王軍壁垓下。駐扎(名作動)
218.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在夜里(名作狀)
219.項王則夜起。在夜里(名作狀)
220.直夜?jié)铣觥O蚰希鳡睿?br>
221.田父紿曰:“左?!毕蜃螅鳡睿?br>
222.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稱王(名作動)
223.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以……為王
224.從數(shù)騎出。使……跟從
225.宜皆降之。使……投降
226.惠等哭,輿歸營。用車子,乘車子(名作狀)
227.單于壯其節(jié)。以……為壯
228.斗兩主,觀禍敗。使……相斗
229.別其官屬?;莸取J埂珠_
230.羝乳乃得歸。生育(名作動)
231.杖漢節(jié)牧羊。拄著,拿著(名作動)
232.塵暗舊貂裘。使……破舊
233.君子恥之。以……為恥
234.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以……為小
235.我常聞少仲尼之聞。認為……少(意動)
236.而輕伯夷之義者。認為……輕
237.下江陵。攻占(名作動)
238.順流而東也。向東行駛(名作動)
239.漁樵于江渚之上。打魚坎柴(名作動)
240.侶魚蝦而友麋鹿。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241.東面而視。向東(名作狀);面對著(名作動)
24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塞
245.驪山北構而西折從北邊;向西(名作狀)
246.腰白玉之環(huán)。佩戴(名作動)
247.于是相如前進缻走上前(名作動)
248.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享受盡(形作動)
249.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使得……斷絕
250.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從小路(名作狀)
251.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向東北(名作狀)
252.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使……蕩盡
253.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使……得到娛樂
254.追亡逐北逃兵(動作名)
255.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高處
256.江浙之梅皆病成為病態(tài)(名作動)
257.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
使……從
258.虎鼓瑟兮鸞回車彈奏(名作動)
259.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事奉(名作動)
260.栗深林兮驚層巔
使……戰(zhàn)栗;使……受到驚動
261.斧斤伐之用斧子(名作狀)
26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使……增加;使……安定
263.日與其徒上高山每天
264.入深林,窮回溪走到盡頭(形作動)
265.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從中間(名作狀)
266.箕踞而遨像簸箕一樣
267.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使……恢復;使……健全
268.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親眼(名作狀)
269.竹徑茅廬,鱗次櫛比
像魚鱗一樣;像梳子一樣(名作狀)
270.登高東望《游黃山記》向東
27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陳情表》在外面
272.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陳情表》在家里
275.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書》使……穩(wěn)固
276.欲流之遠者使……流得遠
277.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78.樂盤游《諫太宗十思書》以……為樂
279.宏滋九德《諫太宗十思書》使……光大
280.何必勞神苦思《諫太宗十思書》
使……勞;使……苦
281.肴非遠方珍異珍貴奇異之品(形作名)
282.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穿(名作動);破舊的衣服(形作名)
283.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
使……遠;使……富裕
284.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使……?。▎剩?br>
285.妾不衣帛穿(名作動)
286.近世寇來公豪侈冠一時
位居第一(名作動)
287.何曾日食萬錢《訓儉示康》每天
288.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去私》
對外(名作狀)對內(nèi)(名作狀)
必修五文言文復習-《陳情表》復習學案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教師教學。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必修五文言文復習-《陳情表》復習學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必修五文言文復習-《陳情表》復習學案
【學習目標】
1、重點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相關的特殊文言句式。
3、積累課內(nèi)寫作素材。
一、知識回顧
(一)文學常識
作者李密,________(朝代)時人,蜀亡后,晉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馬。他上《陳情表》辭謝,懇請晉武帝允許他辭不赴命,供養(yǎng)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漢中太守。
(二)實詞含義
1、臣以險釁
2、夙遭閔兇
3、慈父見背
4、舅奪母志
5、祖母劉愍臣孤弱
6、終鮮兄弟
7、門衰祚薄
8、晚有兒息
9、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10、煢煢孑立
11、形影相吊
12、而劉夙嬰疾病
13、拜臣郎中
14、除臣洗馬
15、猥以微賤
16、當侍東宮
17、臣具以表聞
18、責臣逋慢
19、則劉病日篤
20、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21、且臣少仕偽朝
22、歷職郎署
23、不矜名節(jié)
24、過蒙拔擢
25、但以劉日薄西山
26、臣之辛苦
27、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三)虛詞用法
1、臣以險釁
2、逮奉圣朝
3、尋蒙國恩
4、急于星火
5、則劉病日篤
6、聽臣微志,庶劉僥幸
(四)課內(nèi)外名句
1、江流有聲,斷岸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后赤壁賦》)
2、__________________,一日看見盡長安花。(《登科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劉向)
4、子曰:“知者樂水,___________。知者動,仁者靜?!保ā墩撜Z》)
5、______________,衣冠簡樸古風存。(陸游《游山西村》)
6、禮之用,_________。(《論語》)
7、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辛棄疾《菩薩蠻》)
8、潮平兩岸闊,___________。(王灣《次北固山下》)
9、子曰:質勝文則野,___________,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
10、_______________,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六)翻譯訓練
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遷移
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梁孝王①武者,與孝景帝同母。母,竇太后也。
梁孝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國。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后傳于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nèi)喜。太后亦然。
孝王,竇太后少子也,愛之,賞賜不可勝道。于是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于平臺三十余里。得賜天子旌旗,出入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于天子。出言蹕,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東游說之士,莫不畢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公孫詭多奇邪計,初見王,賜千金,官至中尉,梁號之曰公孫將軍。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shù)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于京師。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節(jié)乘輿駟馬,迎梁王于關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親故。王入則侍景帝同輦,出則同車游獵,射禽獸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無異。
十一月,上廢栗太子,竇太后心欲以梁王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于景帝,竇太后義格②,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乃辭歸國。
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余人。逐其賊,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賊,果梁使之。乃遣使冠蓋相屬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匿王后宮。使者責二千石③急,梁相軒丘豹及內(nèi)史韓安國進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殺,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然后得釋。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既至關,茅蘭說王,使乘布車,從兩騎入,匿于長公主園。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太后泣曰:“帝殺吾子!”景帝憂恐。于是梁王伏斧質于闕下,謝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復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車輦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雖以親愛之故,王膏腴之地,然會漢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財貨,廣宮室,車服擬于天子。然亦僭矣。
(《史記梁孝王世家》)
注釋:①梁孝王:名武,封為梁王,謚號孝王。②義格:建議被阻遏?!傲x”通“議”。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軒丘豹。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廣睢陽城七十里廣:擴大
B.東西馳獵,擬于天子擬:類似
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望:怨恨
D.故能植其財貨植:培植
7、下列各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組是(3分)
①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入朝
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shù)十萬
③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于京師
④東西馳獵,擬于天子
⑤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無異
⑥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①②④⑤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時曾從容對梁孝王承諾:自己死后將帝位傳給梁孝王。梁孝王謝恩推辭,雖然知道皇帝說的不是真心誠意的話,內(nèi)心還是十分高興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屬官只要登記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樣出入宮禁。
C.梁孝王再次進京時,在茅蘭的勸說下,他輕裝簡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沒有馬上去見皇帝,而是躲藏進長公主府中暫避風頭。
D.梁孝王因怨恨袁盎等人阻止了立他為太子的事,派人去刺殺了袁盎等大臣。皇上懷疑是梁孝王所為,追捕兇手,果然發(fā)現(xiàn)是梁孝王指使的。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①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國。(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遣使冠蓋相屬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孫詭、羊勝。(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然后得釋。(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課內(nèi)寫作素材積累
提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使對方信服。李密是前朝遺臣,拒任當朝的官,難免令皇帝猜疑,幸而他的一篇《陳情表》,寫得入理入清,如“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贊嘆他的孝心。(可用于“情與理”、“說話藝術”等話題)
淺談高三文言文復習課的授課思路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關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淺談高三文言文復習課的授課思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調(diào)動積累學會遷移淺談高三文言文復習課的授課思路第一輪復習的目的是為了復習課本知識,以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讓學生構筑較為牢固的知識鏈條,這一輪復習的重點,在于課內(nèi)外知識的整合。如何實現(xiàn)課內(nèi)知識的積累,到課外知識的遷移,使課內(nèi)外知識融會貫通,是我們高三老師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筆者想就此談一下高三文言文復習課的一般授課思路。
高三文言文復習課,一般應有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積累、遷移、鞏固。
第一環(huán)節(jié):積累。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領學生復習學過的知識,為下文的遷移做準備。特點是大容量、高密度,時間宜在(每節(jié)課)10分鐘左右,內(nèi)容完全是課本上的。
重點知識應放在以下方面:
實詞:重點在一詞多義項,平時不常用的項,古今有差異的項,語境義項,詞類活用等。復習范圍應重在大綱規(guī)定的120個實詞和近十年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過的實詞。
虛詞:常見的18個虛詞的用法應讓學生記得爛熟于胸。在復習課中應運用課文中的例子,重點在于規(guī)范虛詞的使用。
句式:雖然高考中不直接從句式命題,,我們復習時仍應把句式作為復習重點。句式積累重點應放在變式句中,應讓學生重點掌握常見的幾種變式句,如定語后置、賓語前置、主謂倒裝等。
翻譯:本階段的復習中,翻譯的重點應是選一個文段中的關鍵句、中心句,翻譯時得分點應重點考慮與現(xiàn)代漢語用法差別較大的實詞、句式,應讓學生(把知識點)落實到紙上,不要只是口頭翻譯。
本環(huán)節(jié)中,實詞、虛詞的復習應先用主觀題型,一段時間后再采用客觀題型。用主觀題的目的是調(diào)動學生從前的知識積累??陀^題型重點在把每個詞的多個義項展示給學生,實際上也是帶學生歸納。所選例子應盡可能包含第二環(huán)節(jié)所選用的文段中的字詞。
本環(huán)節(jié)應把不同的知識點歸納成類,以便使積累更有效。
如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我們不妨從以下方面入手復習:
1、兩個名詞相連,既不是并列關系,又不是修飾關系,便是動賓關系或主謂關系,其中一個必然活用為動詞了。例如:
①“沛公軍霸上”[沛公(的軍隊)駐扎在霸上]
②遂王天下。(就在天下稱王)
③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詞后面緊跟代詞,該名詞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驢不勝怒,蹄之。(驢子很惱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進入咸陽的人,就尊他為王)
3、名詞用在“所”“者”結構中,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綢子上寫“陳勝稱王”,放在別人捕得的魚的肚子里)
4、名詞放在副詞后面,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范曾數(shù)目項王。(范曾多次給項王使眼色)
5、名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后面,便活用為動詞。因為能愿動詞與及物動詞組成合成謂語,名詞前面放上能愿動詞,等于名詞處在動詞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左右欲刃相如(秦王的近侍要殺相如)
6、名詞后面帶了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便活用為動詞。因為介詞結構只能附在謂語動詞后面,名詞后面帶了介詞結構(有的省略介詞),就等于名詞處在了動詞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今王鼓樂于此(假如大王您在這里彈奏音樂)
7、名詞用“而”同動詞或動賓詞組連接時,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禮制各不相同,卻都成就了王業(yè),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樣,也都成就了霸業(yè))
通過這樣總結與積累,學生的知識就比較牢固了。
當然,在積累時也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比如詞類活用就可以從以下方面去考慮:
(1)語法分析。名詞、代詞常作賓語,動詞、形容詞常作謂語,可由句子成分確定詞性,進而確定詞義。
(2)結構分析。文言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構多,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可由已知的詞性、詞義知未知的詞性、詞義。
(3)聯(lián)系成語詞語?,F(xiàn)行成語大多源自古文言,因此可借助成語詞義推斷文言實詞詞義。
(4)依據(jù)具體語境。
(5)借助事理推斷。即考慮情理、事理的因素,從情理上推斷。
第二環(huán)節(jié):遷移。如果說積累環(huán)節(jié)是溫故的話,這個環(huán)節(jié)則是知新了。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把課本積累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的一個過程,是對課內(nèi)積累的一個檢驗與強化。時間以20—25分鐘為宜。
在會考以前,用于遷移的文段宜用于短小的文段,活潑有趣的最好,課內(nèi)課外均可。每堂課用2—3個文段為宜,列出的問題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應是與課文聯(lián)系較緊密的,最好是當節(jié)課中第一環(huán)節(jié)積累中復習過的內(nèi)容。會考后可以采用選自“二十五史”的與高考試題份量相當?shù)奈亩巍?br> 在題型的設計上,實詞宜用主觀題型,虛詞宜用客觀題型,每段文字都應該有翻譯題,應把重點字詞落在實處。
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活動的總原則是: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刹捎脗€別做,小組討論;輪答、搶答;一部分同學上黑板去做,另一部分在座位上做;小組互改互評,全班互改互評等多種方式。
本環(huán)節(jié)老師重在引導、組織,在同學們做完遷移訓練后,老師應點出規(guī)律性來,應把規(guī)律總結出來,板書在黑板上,不妨讓學生把規(guī)律性的要點抄在筆記本或參考資料上,(記熟記牢)。當然,這些規(guī)律也可以讓學生來總結。
比如,推斷文言實詞就有以下一些基本方法:
1、聯(lián)想推斷
試卷上常出現(xiàn)一些難理解的文言實詞,我們可以聯(lián)想課文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例如:
不以外夷見忽。
要理解此句,關鍵是“見”。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的“蘭芝初來時,府吏見叮嚀”來推斷?!耙姟笔堑谝蝗朔Q代詞“我”之意,且“見”作賓語,賓語前置。“不以外夷見忽”中的“見”據(jù)此可推斷為第一人稱代詞,此句句意為:不因為我是外夷而輕視我。
也可以聯(lián)想成語推斷。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可借助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語“日薄西山”中的“薄”字來推斷,“日薄西山”中的“薄”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試解。
②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語“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斷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登高而呼,聲非加疾也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風知勁草”中的“疾”字推斷出是“強”的意思。
④每責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chǎn)句中的“責”字可由成語“求全責備”推知是“尋求,尋找”之意。
2、語言結構推斷
有些文言文句子結構整齊,講求對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辭格,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結構特點推知詞義。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從句式結構來看,屬于對仗,“忠”和“賢”相對,“用”和“以”相對;“忠”和“賢”同義,那么“用”和“以”同義,故“以”的意義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從句式結構來看,也屬于對仗句,“六國”與“秦”相對,“滅”與“族”相對,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滅”的意思。
3、辨析詞性推斷
根據(jù)詞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根據(jù)詞性進而推知它的實詞詞義。例如:
①據(jù)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本句為對仗句,“據(jù)”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么“固”也是名詞,據(jù)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
②帶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本句也為對仗句,“帽”與“環(huán)”相對,“帶”與“腰”相對,“帶”為動詞,“腰”也為動詞,“腰佩”之意。
4、語法分析推斷
根據(jù)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jù)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例如:
①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信”處在謂語動詞“知”之前,作狀語;既作狀語,那么一定是副詞,進而推斷它為“確實”之意。
②今以蔣氏觀之,猶信“猶”是副詞,作狀語,“信”處在謂語的位置上,是動詞,為“相信”之意。
③信義著于四?!爸睘橹^語動詞,“信義”處在主語的位置上,為名詞,故“信”為“信譽”之意。
④懷信侘傺“懷”為動詞,處在謂語的位置,“信”處于賓語的位置,所以“信”為“忠誠”之意。
5、語境分析推斷
語境可分為句子內(nèi)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nèi)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huán)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huán)境。有些句子中的實詞義我們可以借助句子內(nèi)部語境來推斷。例如:
①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jié)而舞“應”搭配對象為節(jié)拍之“節(jié)”,“應節(jié)拍”即為“隨著節(jié)拍、和著節(jié)拍”,可釋為“隨著,和著”。
②(屈原)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應”和“對”連用,都處于謂語動詞的位置上,而“對”為“回答”之意,故“應”為“應答”。
有些句子的實詞還需借助句子外部語境來推斷,才能上下貫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點字的用法
①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②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兩句話同出蘇軾的《石鐘山記》,大多數(shù)同學把兩個“言”,都理解為“說”。①句根據(jù)前文語境可知,酈道元對石鐘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觀點表述上說得不夠詳細,由此推知此“言”為“敘述”之意。②句我們聯(lián)系整篇文章的語言環(huán)境及歷史背景來看,漁工水師大多文化水平較低,所以漁工水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實原因,不是不能說,而是不能用文字記載下來。故此處的“言”應理解為“記載”較為準確。
第三環(huán)節(jié):鞏固。
鞏固訓練的目的是把遷移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總結的規(guī)律在實際運用中加以鞏固。時間宜在10分鐘左右。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難點在選擇材料上。
應盡可能的選擇與本節(jié)課復習的內(nèi)容有直接關系的材料。所訓練的字、詞、句式應與本節(jié)課的訓練重點一致。所用材料應采用高考試題的材料,也可采用其它材料。在使用過程中,我們認為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的《備考指南》這本書上的材料比較合適。
高三文言文復習課有多種形式,在我們的復習過程中,我們認為“積累、遷移、鞏固”這種模式還是較有效的一種課型結構。
文言文之古今異義詞(教案)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之古今異義詞(教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文言文之古今異義詞(教案)
“古今異義”,就是指文言詞語或短語的意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中書寫相同的詞語之間的意思不同的現(xiàn)象。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辨明這些詞語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強我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古今異義的種類:
一、詞義的擴大
所謂詞義擴大就是說同樣的詞語在古代的意義小,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變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長江和黃河,現(xiàn)在泛指一切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xiàn)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例如: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賈誼《過秦論》“河”古代專指黃河,現(xiàn)在泛指河流。
2、“秦以虎狼之勢,與中國抗衡”賈誼《過秦論》古義:中原地區(qū);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
2、“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白居易《琵琶行》“阿姨”:古義:母親.今義:晚輩對任何女性長輩的親切稱呼.
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親戚”:古義:父母兄弟等親屬.今義:有婚姻關系的成員。
二、詞義的縮小
所謂“詞義縮小”,就是說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詞義大,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變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壞氣味均可,現(xiàn)在只表示壞的氣味;“讓”,古代既可表示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示責備之意,現(xiàn)在則只有第一種意義了。例如: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辟Z誼《過秦論》;荀子《勸學》“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敖稹惫糯褐杆械慕饘?,現(xiàn)代專指黃金。
2、“沛公居山東時山東?!笔酚洝而欓T宴》山東,古義:崤山以東.今義:山東省。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碧諟Y明《桃花源記》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妻,與丈夫相對。
4、“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卑拙右住杜眯小芬驗椋帕x:因此寫作.今義:因果連詞,表原因.
5、“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詞義轉移
所謂詞義轉移,就是說同樣的詞語在古代是一個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卻變成別的一個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淚,現(xiàn)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茍且,馬虎,刻薄,不厚道,今義轉移為偷竊。例如:
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疤椤惫糯秆蹨I,現(xiàn)在指鼻涕。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丁稜T之武退秦師》行李,古義:外交使者.今義:出門時帶的包裹.
3、“顏色不少變”。顏色,古義:容顏,臉色.今義:色彩。
4、“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天,古義:秋日的天空.今義:秋季。
5、“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記?魏其侯傳》春秋,古義:年歲,年齡.今義:春天和秋天。
6、“二豪賊劫持”中“賊”,原指強盜,現(xiàn)指小偷;“齊人固善盜乎”中“盜”,原指小偷、偷盜,現(xiàn)指強盜,“賊”“盜”二字意義古今正好調(diào)了個位。
四、詞義弱化
所謂詞義弱化,就是指同樣的詞語,在古代時所表示的語義較強,而今天所表示的語義則較弱.如:“很”,古義是兇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現(xiàn)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霸埂?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xiàn)在表示埋怨,責備。例如。
1、“屈平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薄肚袀鳌啡纭霸埂惫帕x表示仇恨、懷恨,現(xiàn)在則表示埋怨、責備。
1、“未嘗有堅明約束者”。約束,古義:盟約.今義:限制。
2、“戊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舉古義:攻克.今義:抬起。
3、“兔走觸株,折頸而死”。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4、“吾羞,不忍為之下”。羞,古義:羞愧,感到恥辱.今義:害羞,不好意思。
五、詞義強化
所謂“詞義強化”,就是指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意義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語義增強了.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誅,最初只是責備之意,后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例如:
1、“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薄妒酚洿炭土袀鳌罚ㄗg文:今天的這件事(指豫讓行刺趙襄子未遂后被逮),我固然要被殺,然而(我)請求得到你的衣服讓我擊打,好讓我完成(為智伯)報仇的心愿,這樣,我即使死了,也沒有什么好遺憾的了。)
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見識短淺,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3、“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剛直俠義之人,現(xiàn)在表示為正義犧牲的人。
4、(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揚言的意思,現(xiàn)在表示宣告,聲明。
5、“璧有瑕,請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給人看,現(xiàn)在是表示上對下申明處理問題的原則和方法。
6、“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絕境:古代表示與外界隔絕之地,現(xiàn)在表示走投無路之時。
六、感情色彩變化
有些詞語在應用的過程中,感情色彩逐步發(fā)生了變化,這往往與它們意思的改變分不開.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見識淺,中性詞,現(xiàn)在表示品德低,含貶義.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幫手,褒義詞,現(xiàn)在表示壞人的幫兇,貶義詞.鍛煉,古代除有冶煉之意外,還有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之意,屬貶義詞,現(xiàn)在是褒義詞。例如:
1、“東家有好女,可憐體無比”??蓱z:這里是可愛之意,褒義詞,今意是令人憐憫之意,多含貶義。
2、“犧牲玉帛,弗敢專也”。犧牲:這里是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中性詞,現(xiàn)在指為正義而舍棄生命或其他利益,褒義詞。
3、“天下云集響應”。響應:這里是像回聲一樣應和,中性詞,現(xiàn)在指積極聽從號召,褒義詞。
七、偏義復詞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jié)語素合成,而用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則起陪襯作用,這就是文言中的偏義復詞現(xiàn)象。
(一)語義相對的偏義復詞。例如:
1、“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藏否,不宜異同”。異同:偏義復詞,不同.
2、“晝夜勤作息”作息:偏義復詞,勞作。
3、“去來江口守空船”。去來:偏義復詞,離去。
(二)語義相近的偏義復詞。例如:
1、“今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園圃:偏義復詞,果園。
2、“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義復詞,婆婆。
3、“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義復詞,指兄長。
4、“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不過:不超過,現(xiàn)為轉折連詞。
5、“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從而:跟隨而且,現(xiàn)在是承接連詞。
6、“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交通:交錯相通,現(xiàn)在指運輸,郵政等部門。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祖父:祖輩和父輩,現(xiàn)指父親的父親。
8、“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偏義復詞,進入.非常:不尋常,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