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31第29課《列子》二則導學案。
第29課《列子》二則導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寓言及基特點;
2、讀懂原文,會概括寓意,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學習重點】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課文中蘊含的深刻含義
【學習難點】文言詞句的分析理解
【學習方法】朗讀品析討論交流
【學習過程】
一、走近《列子》《列子》相傳為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御寇,其內(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zhí)政子陽資助列子,以搏個好士之名,于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現(xiàn)在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著對妻子說:子陽并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后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鄭國發(fā)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御寇得以安然無恙。
二、字詞積累
1、字音杞墜寢星宿舍然緇衣跐蹈
2、詞義廢寢者舍然寄:四虛曉:奈何奈地壞何緇衣向者天雨
3、自己翻譯文章
4、多義字
(1)因往曉之曉行夜宿家喻戶曉
(2)因往曉之因循守舊因勢利導
(3)其人舍然大喜學校宿舍
(4)子亦猶是也是他做的好事
(5)身無所寄,子無撲矣
(6)若屈伸呼吸:介詞,若躇步跐蹈代詞
(7)奈何憂崩墜乎古義:今義:
三、詞類活用,
因往曉之:使動用法,使……明白天雨:名詞用作動詞,下雨
衣素衣而出:名詞用作動詞,穿衣。
四、梳理結(jié)構(gòu)
1、這兩側(cè)寓言各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2、《杞人憂天》這則寓言先寫杞國有一個人因擔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而寢食不安;接著寫有人對杞人對種狀況很擔憂,前去開導、說服,給他講了一番城地無所不地,人無時無處不在,天地之中的道理;后來擔憂的人被說服了,說服擔憂者的人也不再為之擔憂了;最后兩個都“含然大喜”。由此可知,這則寓言,雖然比較短小,但故事的發(fā)展卻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寫得有起有伏。(正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五、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杞人憂天》中,杞人憂天的理由是什么?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么?
2、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楊布打狗”中楊布家的狗為什么向著楊布叫?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
4、這兩則寓言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六、拓展延伸
先弄懂《鄭人買履》的大意,再說說其寓意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之曰:“吾忘其度!”遂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而自信也。”
(有一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腳的尺碼,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記帶量好的尺碼。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了帶量好的尺碼。”于是返回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jīng)散了,最終沒買到鞋。有人問:“你為什么不用腳試試呢?” 他說:“我寧愿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保?br>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的新鄭縣。者:......的人。(定語后置)先:首先。度(duó):量長短。而:然后。置:放,擱在。之:代詞,它,此處指量好的尺碼。其:他的。坐:通假字:同“座”;座位。至:到。之:到......去。操:拿,攜帶。已:已經(jīng)。得:得到;拿到。履:鞋。乃:才。持:拿。度(dù):量好的尺碼。反:通假字:同“返”;返回。市:集市,市場。罷:散,結(jié)束,停止。遂:于是。曰:對......說。寧(nìng):寧可。無:不。自信:相信自己。
通假字: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2、“反歸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
注意字詞:【讀音】履:lǚ邊音,第三聲【讀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聲【讀音】寧:nìng鼻音,第四聲
寓意:
諷刺了那種因循守舊、固執(zhí)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jù)客觀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人。
主題: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對待事物要注重事實,不能太墨守成規(guī)。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七,探究:1.這兩則寓言的中心主旨各是什么?(寓意)
2.《杞人憂天》中,“曉知者”開導杞人的話是否科學?你對這個“曉之者”有何評價?
八,作業(yè),A解釋詞語:
崩墜:奈何:只使墜:躇步:無撲矣:
B翻譯句子: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
C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兩次)。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
九,反思[活動范文吧 wwW.F236.Com]
相關推薦
第28課《古文二則》導學案
第28課《古文二則》導學案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讀懂古文,并能復述兩個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3、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難點:
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正確理解課文主旨。
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理解《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2.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二、學習過程
【感知課文】
1、記一記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選自《》,作者,字仲可,近代人,浙江杭州人。清朝光緒十五年舉人,曾任內(nèi)閣中書。是南社重要詩人。晚年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輯,參加過《辭源》和《中國人名大辭典》的編輯工作。其人好學不倦,勤于筆記,著述甚多。文中表現(xiàn)了蔡勉旃“”的高尚品質(zhì)。
2、讀一讀
①學生讀課文,不會讀的生字詞劃上記號。
②組內(nèi)相互討論,查閱工具書和結(jié)合下面注釋解決字詞的讀音。
③嘗試練習讀準下列生字詞的字音。
旃()璘()諾()敦()
券()亡何()其人亡()愕()
語()卒()輦()
④學生再讀課文,注意文中的停頓。
⑤請2-3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仔細聽后指出他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
⑥開展小組朗讀比賽。
3、譯一譯
①以組為單位,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把文章口頭翻譯一遍,遇到疑難問題先與小組討論,如果不能解決就舉手與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商討解決。
②指名學生口頭翻譯。
③嘗試練習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思
重諾責(諾責:)敦風義(敦:風義:)
不立券(券:)且父未嘗語我也(嘗:語:)
歸之(歸:)而翁知我(而:翁:)
卒輦而致之(卒:輦:致:)
亡何()愕然()以千金寄之(寄:)
④翻譯下列句子
(1)安有寄千金而無券者?且父未嘗語我也。
(2)券在心,不在紙。
(3)卒輦而致之。
(4)重諾責,敦風義。
4、講一講
請一個朗讀能力較好的同學閱讀課文。在他讀的時候,請同學們一起思考一個問題,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探究課文】
1、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蔡勉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蔡勉旃“重諾責,敦風義”的呢?
3、文章題目《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文中哪里體現(xiàn)了“堅”?蔡勉旃在本文中是怎樣來證明自己的“堅的?請學生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4、怎樣理解“券在心,不在紙”這句話?
5、《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通過寥寥數(shù)語即把人物當時的表情、心理刻畫了出來。請你分析一下,下面幾句話分別反應了人物什么樣的心理活動。⑴愕然不受。()
⑵嘻!無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券者?()
⑶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紙……”()
6.文章從哪兩個方面表現(xiàn)了友人對蔡勉旃的絕對信任?
【拓展提高】
1、生活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事例?談談你對這些事例的看法。
2、在市場經(jīng)濟社會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誠信”?請你結(jié)合實際談談蔡勉旃的行為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3、在現(xiàn)實社會你贊不贊成“不立券”這種做法?說說理由。(同學們各抒己見,教師加以引導。)
4、課下你能搜集一些有關金錢、誠信的故事、成語、名言警句嗎?
【課堂總結(jié)】
“誠信乃做人之本”,是本文的主題,我們同學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第二課時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戴震難師》,積累文言詞匯,學習閱讀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章主旨,能順暢朗讀文言文,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
2、培養(yǎng)質(zhì)疑精神和探究思考的能力。
二、學習過程:
【感知課文】
1、記一記
《戴震難師》選自《》,作者,字若膺,號懋堂,朝語言文字學家、經(jīng)學家,江蘇金壇人。他是戴震的學生。戴震,字東原,清朝的思想家、語言文字學家,清朝乾隆時候舉人,做過四庫館的纂修,賜同進士出身。戴震是清朝的大學者,他在聲韻方面、歷算方面、地理方面、經(jīng)學方面,他都有淵博的論述,給中國的考證學,樹立了登峰造極的境界。文章寫了戴震讀私塾時難住老師的故事,表現(xiàn)了少年戴震的精神。
2、讀一讀
①學生讀課文,不會讀的生字詞劃上記號。
②組內(nèi)相互討論,查閱工具書和結(jié)合下面注釋解決字詞的讀音。
③嘗試練習讀準下列生字詞的字音。
蘊蓄()就傅()塾師()師應之()幾二千年()朱熹()
④學生再讀課文,注意文中的停頓。
⑤請2-3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仔細聽后指出他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
⑥開展小組朗讀比賽。
3、譯一譯
①以組為單位,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把文章口頭翻譯一遍,遇到疑難問題先與小組討論,如果不能解決就舉手與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商討解決。
②指名學生口頭翻譯。
③嘗試練習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思
是年()乃能言(乃:言:)何以()述之()
應之曰()相去幾何(去:幾何:)此非常兒也()
無以()就傅讀書(就:傅:)
日數(shù)千言不肯休()幾二千年矣()
蘊蓄()然則()
④翻譯下列句子
(1)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shù)千言不肯休。
(2)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
(3)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
(4)師無以應,曰:“此非常兒也。”
【探究課文】
1、《戴震難師》寫了戴震哪幾方面的內(nèi)容?其中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你認為這些對于戴震日后成為大學問家有什么作用?你認為這幾方面的內(nèi)容,哪些方面最重要?
2、戴震的老師為什么說他是“非常兒”?
【情景深化】
每小組推薦兩人,一人扮演先生,一人扮演戴震,要求如下:①語氣語調(diào)要盡量模仿逼真,盡量做到形神兼?zhèn)?。②要準確表達疑問句之間的區(qū)別。③由老師和學生評委進行評選,選出最佳表演獎。
【拓展提高】
1、孟子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边@句話是什么意思?你對此有何看法?
2、你能把下面兩句關于讀書善于質(zhì)疑的文言文句的大意講出來嗎?
(1)“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文言知識總結(jié)】
1、通假字義亡何(通,)
2、詞類活用
(1)重諾責(重:,)
(2)且父未嘗語我(語:,)
(3)卒輦而致之(輦:,)
(4)乃能言(言:,)
(5)日數(shù)千言不肯休(日,,)
3、古今異義。
(1)是年(是,古義:今義:)
(2)蓋聰明蘊蓄者久矣(蓋,古義:今義:)
(3)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去,古義:今義:)
(4)此非常兒也(非常,古義:今義:)
(5)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幾何,古義:今義:)
總結(jié)反思
我的收獲與體會:
《列子》二則(語文版七下)
《列子》二則
教學目標:
1、順暢朗讀,準確翻譯,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蘊涵的深刻寓意,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課文中蘊涵的深刻寓意。
難點:順暢朗讀,準確翻譯。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
我們知道的很多成語都來自寓言故事,比如“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等等,今天我們還要來學習兩則寓言故事。
一、《杞人憂天》
(一)朗讀課文,正音:
杞qǐ
墜zhuì
寢qǐn
星宿xiù
舍shě然
躇步跐cǐ蹈
(二)解釋重點字詞
杞人憂天:杞國的一個人擔心天崩塌下來,比喻不必要的憂慮。
崩墜:崩塌墜落。
身無所寄:自己沒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廢寢食: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曉:開導。
積氣:聚積在一起的氣體。
屈伸:(四肢)彎曲伸展。
行止:課文里是行動、活動的意思。
奈何:為什么。
只使:即使。
有所中傷:有被擊中受傷的機會。中,打中,擊中。
奈地壞何:地塌了怎么辦。奈……何,對……怎么辦,把……怎么辦。
舍然大喜:放下心來顯得非常高興。
(三)個別學生朗讀、翻譯,邊明確。譯文如下:
杞國有一個人擔心天會崩塌墜落,自己沒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因此)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又有一個擔心他(身體)的人于是前去開導他,說:“天,是聚積在一起的氣體,到處都有氣體。就像是四肢彎曲伸展和自由呼吸,整天在空氣中活動,為什么還擔心它會崩墜呢?”這個人說:“天果真是聚積在一起的氣體,那么日月星辰就不應當墜落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只是聚積在一起的氣體之中有光耀的,即使它墜落了,也不會造成傷害?!边@個人說:“地塌了怎么辦呢?”開導他的人說:“大地是聚積在一起的土塊,四處都塞得滿滿的,沒有地方空著,你整天踩踏著它,整天在地上行走,為什么還擔心它會塌呢?”這個人放下心來顯得十分高興,開導他的人也非常高興。
(四)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寓意。
1、討論: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過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氣體,即使墜落,也不會擊中甚至打傷人。這句話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jù)的瞎擔心。
2、討論:從這則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這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jù)地瞎擔心,后比喻沒有根據(jù)或不必要的憂慮。
3、討論: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好心人的解釋?
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五)板書設計
二、《楊布打狗》
(一)全班齊讀,正音:
衣yì緇zī衣yī
天雨yù
(二)解釋重點詞語
衣素衣而出:穿著白衣服出去。第一個“衣”是動詞,穿衣服。第二個“衣”是名詞,衣服。
猶是:也像這樣。
向者:從前,前些時候;剛才。
(三)串講課文,譯文如下:
楊朱的弟弟叫楊布,有一天穿著白衣服出門。天下起了雨,他脫下白衣服,穿著黑衣服回家。他家的狗不知道是他,迎著他叫了起來。楊布很生氣,準備打它。楊朱說:“你也不要打它,你也是這樣的。如果剛才讓你的狗白著身子出去,黑著身子回來,難道你就不奇怪嗎?”
(四)討論:如何理解“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會是這樣的。剛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著出去,黑著回來,你難道會不覺得奇怪嗎?這句話揭示了一種現(xiàn)象:現(xiàn)實社會中有很多人,只看現(xiàn)象,不看本質(zhì),結(jié)果往往出錯。
所以,《楊布打狗》這則故事批評了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只看現(xiàn)象,不看本質(zhì),結(jié)果往往出錯。
(五)板書設計
(六)作業(yè)
1、完成每課一練
2、熟讀課文
3、預習新課
第22課古文二則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需要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22課古文二則”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第22課古文二則孫權勸學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有關本文的文學常識;了解并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分析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虛心接受正確意見,努力學習的精神。
【教學要點】
重點:品味魯肅、呂蒙對話并說出其中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特點。
難點: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設想】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教學步驟】
三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xiàn)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后來果然大有長進。。
【新課探究】
一、解題
1.作者簡介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的。
“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宋神宗語,因此命名《資治通鑒》
“讀書治國平天下”(補充“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卿qīng更gēng
2.再讀課文,讀清句讀。讓學生根據(jù)課文下的注解,理解字義、詞義、句意,在此基礎上讀出語句的停頓??勺屢粚W生讀,讓其他學生聽他哪些句子讀錯了,然后一起糾正。
3.學生根據(jù)文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可逐段講解)。
4.請同學將這個故事完整的講給大家聽,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事更好聽,人物更豐滿。
5.熟讀課文,依據(jù)注釋試譯全文,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畫出重點字詞。
譯文:
當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xiàn)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以不去學習呀!”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成為精通儒家書籍、傳授經(jīng)學的學官嗎?你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了解歷史。你說你軍務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務呢?但我常常讀書,并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眳蚊捎谑情_始學習。等到東吳軍師魯肅路過尋陽的時候,與呂蒙討論事情,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后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干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呂蒙了!”呂蒙說:“對于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shù)日后,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么看到事物的變化這么晚呢!”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jié)為好友,然后告別而去。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針對上一課的教學重點,檢查學生朗讀理解的情況。
【新課探究】
一、整體把握課文,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
概括情節(jié):勸學一就學一議論一結(jié)友。
思考:課文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jié)友”則一筆帶過。②正面寫“勸學”經(jīng)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cè)面寫呂蒙學業(yè)的長進。③情節(jié)以人物對話為主。
二、課文分析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一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呂蒙學習的效果的?
沒有直接表現(xiàn)呂蒙的才學大增,學有所成,而是從魯肅的言語中側(cè)面表明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xiàn)的。
4.呂蒙是怎樣從“吳下阿蒙”一變而為讓人“刮目相待”的?
聽從了孫權的勸告,“就學”。
5.魯肅為什么對呂蒙會“刮目相待”?
因為他從與呂蒙的談話中,發(fā)現(xiàn)呂蒙才略大增,與先前的“吳下阿蒙”判若兩人。
6.“刮目相待”后,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么?
與呂蒙結(jié)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7.孫權如何以現(xiàn)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8.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三、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xiàn)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神態(tài)鄭重嚴肅,不可置否,表現(xiàn)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②“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tài)?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lián)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但……耳”表達了怎樣的心態(tài)?
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④“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边@樣說有何作用?
現(xiàn)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神情激動、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xiàn)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tài)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準說話時的語氣語調(diào)。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tài)呼之欲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這句話從側(cè)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xiàn)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自得?!昂巍?”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xiàn)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呂蒙的“自豪、自得”緣于對學習有新的認識,從學習中獲益非淺。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diào)上有區(qū)別嗎?請說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diào)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4.分析人物形象
孫權:王者之風,長者之氣,睿智,關心下屬。嚴格要求、殷切期望、以身作則、現(xiàn)身說法、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呂蒙:知識就是力量。直率,知錯就改、虛心好學、才干謀略、大有長進。
魯肅: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第三課時
【導入新課】
文言總結(jié)與作業(yè)
【新課探究】
一、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當涂掌事(當涂:執(zhí)政,掌權掌事:掌管國家大事)
2.蒙辭以軍中多務(辭:借口多務:事情多)
3.治經(jīng)(研究儒家經(jīng)典)
4.涉獵(廣泛瀏覽群書,不作深入探究)
4.見往事耳(往事:指歷史)
5.孰若孤(孰若:與……相比如何)
二、文中的成語
1.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xiàn)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zhuǎn)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2.(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也作“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三、古今異義
1.為博士(博士古義:古代研究經(jīng)學的最高官職名;今義:學位的最高一級)
2.但當涉獵(但:古義:不過,僅;今義:轉(zhuǎn)折連詞,但是)
3.魯肅過尋陽(過:古義:到;今義:過去,經(jīng)過)
4.孤常讀書(孤:古義:王侯自稱;今義:孤獨)
四、一詞多義
見――見往事耳(見:了解,知道) 見事之晚(認識)
五、名句理解填空
老王學習回來后,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志們都說他:“士別三日,刮目相待”。(用《孫權勸學》中的語句)
六、創(chuàng)新練習
1.呂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魯肅是吳國有名的謀士,但后來魯肅為何愿意跟他“結(jié)友”?(課后練習一)
明確:是學習,使呂蒙從一介武夫轉(zhuǎn)變?yōu)橥ń?jīng)書、懂謀略的儒將,由此得到大謀士魯肅的敬重,愿意與之結(jié)友。本題意在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對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2.說話訓練: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3.請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展開想象,寫一篇隨筆。
【小結(jié)】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這是的一篇關于勸學和學習的文章。我想我們大家要反問一下自己:我是一個好學的人嗎?我正在用學習完善、發(fā)展自己嗎?如果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能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那么我們最重要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結(jié)構(gòu)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冶通鑒》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勸學、就學、議論、結(jié)友)
勸學:辭一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贊嘆)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