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3122、《世說新語》二則教學設計。
22、《世說新語》二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課文內(nèi)容,積累常見文言詞匯,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用法。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中主旨。
2、過程與方法:利用注釋和工具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歸納主旨。重點講解文中的疑難字詞,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引導學生認識到“誠信”在當今社會市場經(jīng)濟中的重要意義,學習從小做一個守信的人。
教學重點
掌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的主旨,學習做人的道理。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期行》
一、導入: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誕生過無數(shù)著名的傳世名作。而古代小說又是其中最燦爛的一個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說呢?但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品都是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才產(chǎn)生的,古代小說的源頭在哪里?六朝時期風行一時的筆記體小說就是古典小說的搖籃。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世說新語》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簡介《世說新語》,劉宋臨川王劉義慶編著。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全書共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夙慧等36門。
二、示標:
1、朗讀課文,正確譯講課文。
2、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體會文章的主旨,學習做人的正確道理。
三、第一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一
內(nèi)容:生字詞,課文。
方法:結(jié)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把握節(jié)奏。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讀課文:
(1)字音:尊君在不fǒu陳寔shí太丘舍shě去
(2)停頓:陳太丘/與友/期行元方/時年/七歲
四、第二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二
內(nèi)容:課文翻譯
方法:
1、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自己翻譯課文,難點可小組討論。
2、結(jié)合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鐘后學生接力,譯講課文。(注意:學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譯,有錯即停,其他同學糾正)
(二)學生自讀,討論,譯講課文,教師巡視。
(三)展示提升
重點詞句:
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和朋友約定一同出行。期:約定,動詞。(今為日期,名詞)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過了中午朋友沒到,陳太丘便離開了。舍:舍棄。去:離開(今義為前往)
友人慚,下車引之:朋友感到很慚愧,走下車去拉元方以表歉意。慚:慚愧。引:拉。
元方入門不顧:元方走進門去,連頭也不回。顧:回頭看。
四、第三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三
內(nèi)容:故事的內(nèi)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點勾畫標出文章要點。
2、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故事給人的啟示。
要求:
1、說說《陳太丘與友期行》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是什么?
2、你對元方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3、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什么啟示?
小組討論交流,5分鐘后請同學回答。
(二)學生自讀課文,討論難點問題,教師巡視。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補充,訂正。
1、事件的起因:陳太丘與朋友約定正午一起外出。
事件的經(jīng)過:陳太丘的朋友失約,元方以禮責怪父友。
事件的結(jié)果:朋友感到慚愧,下車拉元方表示歉意。
2、元方答語彬彬有禮,駁斥據(jù)禮力爭,入門不以為然??梢娝且粋€懂禮識儀、落落大方的孩子。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從小要做一個守信的人。
五、當堂訓練
討論:你認為元方“入門不顧”的行為對嗎?(提示:從正反兩方面來分析)
【板書設計】期行
元方:聰明機智明理誠信
客人:無信無禮改過
第二課時《乘船》
一、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故事,懂得了守時、守信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再學習《乘船》(板書課題)
二、示標
1、朗讀課文,正確譯講課文。
2、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體會文章的主旨,學習做人的正確道理。
三、第一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一
內(nèi)容:生字詞,課文。
方法:結(jié)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把握節(jié)奏。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讀課文:
(1)字音:華歆xīn輒zhé邪yé
(2)王/欲舍/所攜人寧/可/以急相棄邪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四、第二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二
內(nèi)容:課文翻譯
方法:
1、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自己翻譯課文,難點可小組討論。
2、結(jié)合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鐘后學生接力,譯講課文。(注意:學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譯,有錯即停,其他同學糾正)
(二)學生自讀,討論難點,譯講課文,教師巡視。
(三)展示提升
重點詞句:
有一人欲依附:途中有一個人想要搭船同行。依附:搭船同行(今義為依托)
幸尚寬,何為不可?:船里恰好還很寬松,為什么不同意?幸:幸而,恰巧。可:肯,同意(今義為可以)
后賊追至:后來作亂的人追上來了。賊:作亂的人(今義為偷東西的人)
正為此耳:正因為考慮到這種情況罷了。耳:語氣助詞,罷了(今義為耳朵)
四、第三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三
內(nèi)容:故事的內(nèi)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點勾畫標出文章要點。
2、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故事給人的啟示。
要求:
思考下列問題:
1、〈〈乘船〉〉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你覺得華、王二人孰優(yōu)孰劣,為什么?
3、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5分鐘后請同學回答。
(二)學生自讀課文,討論難點問題,教師巡視。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補充,訂正。
(1)學生自己復述。
(2)學生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可提示:華的信)
(3)啟示:一個人不能輕諾寡信,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
五、當堂訓練
討論交流:〈〈期行〉〉與〈〈乘船〉〉這兩則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提示:從寫法和主旨兩方面來談)
點撥:
1、寫法上短小精悍,但脈絡清晰,人物形象鮮明。
2、主旨:〈〈期行〉〉講守時,〈〈乘船〉〉講守諾,都是誠信方面的問題。
【板書設計】乘船
難之在前
華歆急人之難,始終如一
乘后則救助
船納之在前
王朗輕諾寡信,只為自己
后則欲舍
中心:通過華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難的故事,說明了答應別人的請求就要負責到底。
相關(guān)知識
22.《世說新語》二則——期行
22.《世說新語》二則——期行
授課日期:年月日
一、教學目標:
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學法指導:
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時安排——兩課時。
二、課文字詞(分發(fā),不然教學進度來不及)(按其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順序)(板書出字詞)
期:qī:約定。
過:超過。
舍:放棄。
去:離開。
乃:才。
尊君:古代尊稱對方的父親。
尊君在不(fǒu):現(xiàn)在寫作:否表示不
委:丟下,拋棄。
君:古代尊稱對方,可以為“您”。
家君:古代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引:拉。
元丘入門不顧:顧:回頭看。
三、課文導語:
中國古代少年有很多聰明的典范,如:“司馬光砸缸,又如四歲作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的宰相甘羅等,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下這樣一位古代少年,他就是《期行》中的元方。
四、常識(分發(fā))
劉義慶(公元403年——公元444年),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爵臨川王,南朝宋文學家。組織人編寫了《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古代筆記小說集,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主要記述了東漢末年到晉代間士大夫清高放誕的言談逸事,也記載有一些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練含蓄而又雋永傳神,對后世小品文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被魯迅評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陳太丘與友期》被編入書中“方正”一門,“方正”就是剛正不阿,為人正派的意思。為什么沒有列入“夙惠”一門?
“夙惠”是專門記錄聰明兒童的故事。這一則故事雖然也表現(xiàn)了他的聰明,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兩個詞的是全文核心,可見作者的意圖是責備客人,從反面來說“信”、“禮”的重要性。
五、課內(nèi)問題--串講:(含語言分析)(板書出題目)
(1)文中“尊君”“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針對不同的對象,稱呼可有多種。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于口語,不再一一列舉。
謙稱:
謙稱是表示謙虛的自稱。古代君主自稱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稱臣、仆、愚、蒙、區(qū)區(qū)、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稱一般用妾、奴等。他人稱自己的妻子一般為拙荊、賤內(nèi)、內(nèi)人、山荊、荊屋、山妻,稱自己的兒子為小兒、犬子、息男,稱女兒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語,常見于戲劇。
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凹摇笔菍e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2)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
不守信用,缺乏修養(yǎng),沒有禮貌、知錯能改。
(3)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無信、無禮。
(4)結(jié)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不過分。因為元方認為這種無信無禮之人,不值得與他交談。表現(xiàn)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太過分。既然友人已經(jīng)感到慚愧了,對父親的朋友應當以禮相待。
(5)小結(jié):
“信”是立世之本,陳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連七歲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對他很不以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見一斑,因此,我們從小要做一個重禮守信的人。
常言到: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難行。我希望同學們“以誠待人,以信做人?!?br> 六、中心思想:
告訴人們誠信是立世之本,要人們做一個守信之人。
七、課文引申:——名言等
八、擴展資料(分發(fā))——課外閱讀
《世說新語》幾則:
1、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釋】①捉:握;拿。擲:扔;拋。②席:坐席,是古人的坐具。軒冕:大夫以上的貴族坐的車和戴的禮帽。這里是指有達官貴人過門。寧、歆:上文稱管,這里稱寧,同指管寧;上文稱華,這里稱歆,同指華歆。古文慣例,人名已見子上文時,就可以單稱姓或名。廢:放棄;放下。
【譯文】管寧和華歆一同在菜園里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不理會,舉鋤鋤去,跟鋤掉瓦塊石頭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jīng)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說道:“你不是我的朋友?!?br> 2、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乖Y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刮呐e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鬼t大踧踖。cùjí
【注釋】①孔文舉:孔融,字文舉,是漢代末年的名士、文學家,歷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職。曾多次反對曹操,被曹燥借故殺害。②李元禮:見《德行》第4則注①。司隸校尉:官名,掌管監(jiān)察京師和所矚各郡百官的職權(quán)。③詣(yì):到。清稱:有清高的稱譽的人。中表親戚:參《德行》第18則注②。④府君:大守稱府君,太守是俸祿二千石的官,而司隸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稱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⑤仆:謙稱。⑥先君:祖先,與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著有(老子)一書。師資:師。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⑦奇:認為他特殊、不尋常。⑧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官。陳韙(wěi):《后漢書孔融傳)作陳煒。⑨了了:聰明;明白通曉。
【譯文】孔文舉十歲時,隨他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隸校尉;登讓拜訪的都必須是才子、名流和內(nèi)外親屬,才讓通報。孔文舉來到他家,對掌門官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苯?jīng)通報后,入門就坐。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guān)系呢?”孔文舉回答道:“古時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經(jīng)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這佯看來,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禮和賓客們無下贊賞他的聰明過人。太中大夫陳韙來得晚一些,別人就把孔文舉的應對告訴他,陳韙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蔽呐e應聲說:“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的了?!标愴twěi聽了,感到很難為情。
3、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注釋】①義帝:魏文帝曹丕,足曹操的兒子,逼迫漢獻帝讓位,自立為帝。東阿王: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天資聰敏。是當時杰出的詩人,曹操幾乎要立他為太子。曹丕登帝位后,他很受壓迫。一再貶爵徙封,后封為東阿王。大法:大刑,重刑,這里指死刑。②“煮豆”句:大意是,煮熟豆子做成豆羹,濾去豆渣做成豆汁。羹,有濃汁的食品。漉(lù),過濾,菽(shū),豆類的總稱。③”萁qí在”句:大意是,豆秸在鍋下燒。豆子在鍋中哭。然,通“燃”,燒。④“本自”句:大意是,我們(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根所生,你煎熬我怎么這樣急迫!按:曹植借豆子的哭訴,諷喻胞兄曹丕對自己的無理迫害。
【譯文】魏文帝曹丕曾經(jīng)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成一首詩,作不出的話,就要動用死刑。曹植應聲便作成一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诟氯?,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聽了深感慚愧。
4、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問所以,云:「漸至佳境?!?br> 【注釋】①佳境:美妙的境界。按:甘蔗的頭部最甜,從蔗梢吃起,越吃越甜。
【譯文】顧長康吃甘蔗,先從蔗梢吃起。有人問他什么原因,他說:“逐漸進入美妙的境界?!?br> 5、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
【譯文】王戎家有良種李子,賣李子時,怕別人得到他家的良種,總是先把李核鉆破再賣。
6、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guī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蔽何渎勚窔⒋耸?。
7、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吹肋吚顦涠嘧诱壑ΓT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比≈湃?。
九、習題講解:
十、作業(yè)設計:
1、抄寫解釋字詞及摘句(造句)
十一、文章總結(jié):(有考內(nèi)容總結(jié))(知識點)
不(fǒu)、尊稱、謙稱。
十二、一個優(yōu)美段(語言)
十三、激趣內(nèi)容(上課調(diào)整)
十四、教學效果檢查:(早讀或自修課進行)
字詞檢查、常識檢查、朗讀檢查、課后問題檢查、知識點檢查、中心思想檢查、
十五、教學反思:
不必面面俱到的講解。
十六、提供的圖片:
十七、音頻選擇:
十八、鳴謝單位:語文出版社、無憂無慮語文網(wǎng)等。(若沒有寫古田教育局網(wǎng)站則說明該網(wǎng)站上沒有材料)
十九、教案訂正:(已訂正)
二十、練習冊評講:
二十一、推薦背誦:——背中心思想、常識等。
背中心思想。
二十二、字音、字詞訂正。
嚴歷——嚴厲(正確),期(qī)
二十三、文言文翻譯:
《期行》
陳太丘和朋友約定一同出行。(他們)約定在正午動身,過了正午朋友沒到,陳太丘便離開了,離開之后朋友到了。(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回答說:“等您很久您都沒到,已經(jīng)離開了?!迸笥驯闵鷼獾卣f:“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定同行,卻丟下別人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沒到,就是不守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父親,就是不講禮貌。”朋友感到很慚愧,走下車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進門去,連頭也沒回。
二十四、佳作選登:
二十五、課文附文選讀——《泥土》
二十六、課文存疑。(論文材料)
二十七、推薦講解。
二十八、教學建議:(教學靈感)
《世說新語》二則學案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世說新語》二則學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世說新語》二則學案【學習目標】
1、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
2、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3、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預習準備】
一、劉義慶與《世說新語》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世說新語》是由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本書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夸飾,語言簡練,辭意雋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魯迅稱其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二、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雪驟()差可擬()柳絮()尊君在不()
2、下列句子的朗讀,語氣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撒鹽空中差/可擬B陳太丘與友期/行
C日/中不至,則是/無信D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釋下列加點字。
(1)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2)與兒女講論文義:()
(3)俄而雪驟:()()
(4)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5)撒鹽空中差可擬:()()
(6)未若柳絮因風起:()()
(7)陳太丘與友期行:()
(8)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9)去后乃至:()()
(10)尊君在不:()()
(11)待君久不至:()
(12)相委而去:()()
(13)君與家君期日中:()
(14)則是無信。()()
(15)下車引之()()
(16)元方入門不顧()
二、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與“下車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邑八景之一也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使之沖煙而飛鳴D.故時有物外之趣
三、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與“相委而去”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學而不思則罔B.思而不學則殆
C.人不知而不慍D.溫故而知新
四、寫出下列加點的古今異義字的古義與今義。
1、與兒女:古義為,今義為;
2、去后乃至:古義為,今義為;
3、相委而去:古義為,今義為;
4、入門不顧:古義為,今義為;
五、翻譯下列句子。
①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②撒鹽空中差可擬。
③未若柳絮因風起。
④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⑤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第二課時
內(nèi)容理解:
《詠雪》
1、“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一句總述了謝太傅家人詠雪的背景,極精煉地交代了時間“________”、地點“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2、《詠雪》只是客觀地寫出謝家子弟詠雪的事,對“兄子”與“兄女”的兩個比喻并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的褒貶卻已在其中,一望而知,為什么?你認為哪個比喻更好?
3、《詠雪》中“寒雪”、“內(nèi)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
《陳太丘與友期》
1“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2、通過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樣的一個孩子?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請談談你對元方這一行為的看法。
【鞏固練習】
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1.選出下列加點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項()
A.尊君在否B.待君久不至C.君與家君期日中
2.對“公大笑樂”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說明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B、謝太傅“笑”前喻,而“樂”后喻。
C、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D、謝太傅認為后一喻沒有前一喻好。
3.“兒女”一詞古今義有何差別。
古義:今義:
4.文中兩個以雪為喻句子是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么?
5.文中“內(nèi)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解釋文中加粗的詞。
①中:________②不:________③引:________④顧:________
2.給文中劃線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陳元方不再理會“友人”的原因是因為“友人“”又“”。
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陳太丘不守信用,約好跟朋友出行,結(jié)果不等友人來自己先走了。
B.陳元方小時候傲慢無禮,竟敢教訓長輩,目中無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親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無信”,“對子罵父”是“無禮”,可見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車引之”,是想哄陳元方帶自己去找他的父親。
5.友人已經(jīng)感到慚愧,元方還是“入門不顧”,這樣做過分嗎?
答:。
6、請分別用一兩個詞語評價文中的人物:
友人:元方: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①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②為通好也?!痹Y與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蔽呐e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躇③。
【注釋】:①中表親戚:有堂表關(guān)系的親戚。②奕世:幾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樣子。
1.下面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隨父到洛(洛陽)B.為司隸校尉(擔任)
C.既通,前坐(……以后)D.君與仆有何親(仆人)
2.對下面加點的名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文舉年十歲(孔融,孔子二十世孫)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陽(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陳韙(是皇宮里的御用醫(yī)生)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
②人以其語語之。
。
③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4.孔文舉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讓陳韙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預習準備】1.xùnǐfǒuzhòu2、D
第一課時
一、解釋下列加粗字。
家庭聚會子侄輩不久、一會兒快速、急速高興地、愉快地大致、差不多相比比不上、不如憑借
二、(C)三、(D)
四、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顧:古義“回頭看”,今義“顧及”、“理睬”;兒女:古義為“子侄輩”,今義為“兒子女兒”;文義:古義為“詩文”,今義為“文章的意思”;委:古義為“舍棄”,今義為“委托”
第二課時
一、時間寒雪日 地點內(nèi)集 人物謝太傅與兒女 事件講論文義
二、作者最后補充交代了道韞的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贊賞道韞的才氣。把雪比作柳絮較好,因為鹽是晶狀物體,況且當時下的是大雪,鹽是很小并不能形象地表達出當時的情景;柳絮是棉花多余出來的一部分,有風吹的時候,就像雪一樣,四處飄散。
后一句好,因為比喻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蘊?!傲酢币挥骱镁秃迷谒o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不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三、融洽、歡快、輕松(可任選其一)
五、聰明機智的孩子。客人無禮在先是事實,元方年僅七歲,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對,維護父親的尊嚴,已屬不易,不應對其要求過高。
不算無禮,“入門不顧”正好表現(xiàn)他性格率直、好惡分明,符合七歲小朋友性格特點,對于一個七歲小朋友,不應責備求全。
機敏,明理,善辯
【鞏固練習】(一)1.C2.D3.古義:指子侄這一代晚輩的統(tǒng)稱。今義:指兒子和女兒。4.后一句好,因為比喻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蘊。“柳絮”一喻好就好在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不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5.融洽、歡快、輕松等家庭氛圍。(答出一兩點即可)“兒女”猶言子侄輩,指家中年輕一代人。今之“兒女”則專指子女。
二、1.①中午②通“否”③拉④回頭看2.友太丘友3.無信無禮4.C5.客人無禮在先是事實,元方年僅七歲,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對,維護父親的尊嚴,已屬不易,不應對其要求過高。
(不算過分,“入門不顧”正好表現(xiàn)他性格率直、好惡分明,符合七歲小朋友性格特點,對于一個七歲小朋友,不應責備求全。)
三、1.D(仆:我,古人的謙稱)2.D(太中大夫:朝庭中的文職官員)3.①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②人們把孔文舉的話對他說了一遍。③陳韙說:“小的時候聰明,但長大后未必還是一樣出色。”4.因為孔文舉話中有話,意思是說,想必你小的時候一定非常聰明,所以現(xiàn)在才變得這么笨。
《世說新語》兩則教學設計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目標!有多少經(jīng)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世說新語》兩則教學設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世說新語》兩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重點詞句的翻譯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guān)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guān)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nèi)容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对佈分v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xiàn)出了詠絮之才?!蛾愄鹋c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
《詠雪》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雪絨花》作為背景音樂。)
多媒體展示雪花紛飛的圖片,學生賞析。
然后過渡到問題設計:你覺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進而問他們,既然這樣,你們想知道古人用什么來比喻雪花的呢?從而導入所學課文.
二釋題:
1先指名讓學生介紹
2教師再放幻燈片,進行補充說明
《世說新語》,劉宋臨川王劉義慶編著,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全書共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夙慧等36門?!对佈愤x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這部書不僅保留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也因為其語言凝煉、人物形象鮮明成為古典小說的源頭之一。
三、整體感知自主探究
1學生自由朗讀,教師作點拔。
2學生示范朗讀并做點評。
3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diào)等。重點突出“讀”的環(huán)節(jié),力爭當堂成誦。
4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四、分組討論質(zhì)疑體會
教師導學
1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zhì)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2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jié)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文章開頭一句話,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內(nèi)容?
b.“寒雪”“內(nèi)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c.聯(lián)系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d.文章結(jié)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e.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于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五、生生交流拓展延伸
讓學生再舉幾例古人吟詠白雪時用的比喻的詩句。把事先找好的詩句和學生做交流。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李白《北風行》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高群《對雪》
五、運用比喻想像寫作
古人詠雪的詩句寫得如此精妙——(問題設計)怎樣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歸納:由“形似”到“神似”!
讓學生嘗試比喻句的寫作:
英語中有26個字母,從這些大寫字母中任選幾個,發(fā)揮想象,仿寫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進取。
B是兩個聯(lián)結(jié)的心,是友誼。
C是未滿的月牙兒,是缺憾
學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時適時師生共點評!
六、教師小結(jié)及作業(yè)的布置。
1教師小結(jié)
2布置作業(yè)
(一)在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味的基礎上,背誦《詠雪》一文。
(二)搜集古人詠雪的詩句
(三)預習《陳太丘與友期》
板書設計
《世說新語》詠雪
形似——神似
比喻
美的意境
第二課時《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過程:
一、導入:(先調(diào)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再逐漸地引入課文)
1、“誠信”和“禮貌”是我們在生活中常提及的兩個詞,是否有同學能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談談你對它們的認識理解呢?
2、總結(jié)學生發(fā)言,由此導入新課:
是的,幾千年來“人無信而不立”、童叟無欺的故事不斷地熏陶著我們。老祖宗們反復地告誡我們,誠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得誠實無妄、信守諾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們必須講誠信。
當然在為人處世中,我們還得講禮貌,因為這樣更能使自己受到別人的尊重,為自己迎得別人的信任。還記得歌德曾說過的話嗎?——“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鏡子?!倍Y貌待人對于個人來講是一個人內(nèi)在美的體現(xiàn),是社會交往的需要。接下來,我們就要學習一篇與“信”“禮”相關(guān)的文言文。
二、口頭表達活動:
那么,誰能講講這則小故事?(講故事,不是翻譯)(教師進行評價)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
1、放錄音(或師范讀)。
2、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師正音,辨形。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2—3遍,爭取讀熟。
4、教師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并糾正閱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四、疏通文意
1、生譯為主,師提示重點詞、句。(放幻燈片)
期:(古義)約定、(今義)星期。不:現(xiàn)寫作“否”,表示不。
引:拉。 過:超過。顧:回頭看?!∥簛G下、拋棄。
2、〈1〉、小組成員結(jié)合課文注譯進行翻譯,并把不理解的詞句勾畫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
〈2〉、師生共同明確這則短文的重點詞句,并識記。
五、分組討論質(zhì)疑體會
師預先準備,與學生的質(zhì)疑相結(jié)合。
〈1〉友人未到,陳太丘就獨自走了。假如你是陳太丘,你會怎么做?
?。梢赃x擇陳太丘那樣“舍去”,因為友人不守時,也可以選擇再等等或打電話問明情況,表現(xiàn)你的態(tài)度)。
〈2〉哪些言行表現(xiàn)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ó敻改竼柲陜H七歲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簡單的回答“已去”,而是詳細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當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與人其行,相委而去”時。元方義正嚴辭地進行駁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些都表現(xiàn)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友人漸,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你認為元方這樣做是否失禮,為什么?(如答失禮,理由可參考:元方批評友人無理,自己更應做到有禮——友人已經(jīng)認錯,又是父親的朋友,是長輩,即是有錯,也應以禮待之。如答不失禮,理由可參考:友人失約在先,是無信;友人罵元方之父,是無禮;對七歲的孩子不應求全責備)
〈4〉假如第二天陳太丘與友人見面,請設想一下,他們倆各自能說些什么?(開放性試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針對上述問題及質(zhì)疑采用多形式解答:問題1、2由小組內(nèi)成員自行討論解答:問題3、4、5、師指導生解答。
六、美文共賞活動(拓展延伸)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說新語》。與《期行》進行比較閱讀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彼彀嘬姸€,一郡并獲全。
七、一文一詩活動: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之習乎?——孔子(讓學生識記)
八、小結(jié)
比較兩篇文章在內(nèi)容上的異同:
《詠雪》描寫了人物群像,
側(cè)重表現(xiàn)了謝道韞的文采。
與孩子有關(guān)
主要描寫了元方,側(cè)重表現(xiàn)了
元方的懂禮識儀,聰明剛正。
九、布置作業(yè)
課本劇表演活動
課外小組成員根據(jù)《期行》的內(nèi)容,適當分配角色,自編臺詞,編排課本劇。(目的:深入體會文章主旨,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
附板書設計
陳太丘:與友其行、期日中,過中不至,舍去?。ㄊ貢r)
期友人:過中不至(無信) 守時
行 對子罵父(無禮) 守信
元方:怒斥友人,有理有據(jù)
主題思想:通過陳大丘與友期行的故事,說明了“守時”、“守信”、“有禮”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