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21第1課時《杜康釀酒話乙醇》教案分析。
第1課時《杜康釀酒話乙醇》教案分析
第1課時杜康釀酒話乙醇(一)
一、設計思想
教材由認識酒類、酒精到學習乙醇的結構和性質,實現(xiàn)了由生活實踐感性認識向書本理性認識的飛躍,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乙醇分子結構的推斷以及乙醇的物理性質,教學設計中應注意從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fā),組織教學內容。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習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去體驗知識、原理的形成過程,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學習科學方法與科學思想。乙醇分子結構推斷過程就是一個讓學生體驗知識形成過程并認識假設、實驗、推理、模型等化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的好材料。
本節(jié)課設計以問題為中心。對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和教材內容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多種途徑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讓學生自始至終是在問題的引導下動手、動腦積極思考,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既掌握了乙醇的分子結構,又加深了對結構決定性質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乙醇的分子結構(B)(2)乙醇的物理性質(A)(3)乙醇的工業(yè)制法和用途(A)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進一步提高綜合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乙醇的制備,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2)通過對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培養(yǎng)相信科學、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思考、勇于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乙醇的分子結構教學難點:乙醇的分子結構的推理
四、教學用品
多媒體,分子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五、教學流程
1.流程圖
2.流程說明
?引入1:通過呤誦有關酒的詩句,導入新課,使學生在人文氣息的熏陶中進入對“乙醇”
的理性學習。
?乙醇制備方法2:通過閱讀課本,讓學生了解乙醇的兩種制備方法。
?乙醇物理性質3:通過觀察、提取自己生活經(jīng)驗或經(jīng)歷得出乙醇部分物理性質,并進行
歸納;
?乙醇分子結構4:通過系列問題設計,讓學生經(jīng)歷理論推測、實驗演示、邏輯推理、數(shù)
據(jù)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模型搭建5:通過動手搭建乙醇分子結構模型,進一步感悟、認識乙醇分子結構。?烴衍生物概念6:通過與乙烷分子結構比較,初步感悟烴的衍生物概念。
六.教學案例
1.教學過程
2.主要板書
3.相關鏈接
?閱讀材料
材料一:酒與化學
釀酒技術是我國古代化學成就之一。我國早在公元前2200年就能造酒。人類飲酒的歷
史也隨著酒的產生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酒與化學是密切相關的,下面介紹一下酒與化學有關的幾個問題:
1.酒的度數(shù)是酒中含乙醇的體積百分比
酒是乙醇的水溶液,各種飲用酒中都含有不同濃度的乙醇,人們通常所說的酒度即酒的度數(shù),是指白酒中含乙醇的濃度,一般指在20℃時,100mL白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數(shù)。如:50度白酒是指100mL白酒中含酒精為50mL。啤酒商標上標的度數(shù)卻不是指酒精含量,而是指麥芽汁中含糖的濃度。通常以每公斤麥芽汁中含糖類物質的質量(克)的1/10為標準,例:每千克麥芽汁中若含有120g糖類物質,該啤酒就是12度。其酒精含量一般為3%—3.5%。
2.酗酒有害健康
各類酒對身體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長期飲酒或飲酒過量,會對人體產生麻醉和刺激作用。據(jù)統(tǒng)計,健康人的體重每千克每次飲用0.6—0.8mL酒精是適量的。這樣。體重60Kg的人,每次飲用酒精可達36—48mL,相當于50度的白酒72—96mL,也就是一兩多不到二兩酒。如果每公斤體重攝入酒精量達到l一2mL時,就有微醉的可能:達到4一5mL時,就可能昏迷;達到6mL時。就可能出現(xiàn)急性酒精中毒,并可能引起死亡。許多資抖表明,酒精對肝臟、腎臟、胃腸道、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都有一定毒性,一些口腔癌、咽癌、喉癌、結腸癌及上呼吸道癌的患者與過量飲酒也有密切關系,因此,酗酒對身體有害。
3.喝醋不能解酒
在有濃硫酸存在并加熱的條件下,乙酸能跟乙醇發(fā)生酯化反應,生成有香味的乙酸乙酯。這種酯化反應在常溫下也能進行,但速率很慢,幾乎看不出反應,有人錯誤地認為,乙醇和乙酸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發(fā)生酯化反應,當遇到有人喝醉酒時,就讓其喝一些醋,以便發(fā)生酯化反應而解酒,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因為在人體器官中。短時間內不可能發(fā)生酯化反應,這樣做不但沒有達到解酒的目的,反而又增加了胃腸的負擔。
4.工業(yè)酒精不能飲用
酒精有工業(yè)酒精和食用酒精等。只有食用酒精才能用來勾兌飲用,而工業(yè)酒精中常常含有甲醇,甲醇有毒,飲用后會使眼睛失明,量多時則使人中毒致死。由于工業(yè)酒精要比食用酒精價格低,所以一些不法商販就用它來制造假酒,牟取暴利、對于這些劣質酒決不能飲用,否則將危害生命。
固體酒精在餐館或野外就餐時常用一種白色凝膠狀的方便燃料,它就是固體酒精。但是,固體酒精并不是固態(tài)酒精,而是酒精與飽和醋酸鈣溶液混合而成的一種固態(tài)凝膠。固體酒精攜帶方便,點燃后火焰溫度高,無有害氣體生成。
材料二:甲醇與假酒中毒
甲醇最初是由木材干餾得到的(1920年后逐漸停止使用這種方法,主要改用CO和H2在一定條件下反應制取),因此又稱木精或木醇。它是無色透明易揮發(fā)有類似酒精氣味的可燃液體,沸點在65℃,能跟水、酒精等以任意比互溶。
甲醇有毒,誤飲10毫升,就能使眼睛失明,再多飲到一定程度可使人中毒身亡。甲醇在人體小腸內被吸收后,經(jīng)體內氧化反應依次轉化為甲醛和甲酸,而甲醛的毒性比甲醇大30倍,甲酸的毒性也比甲醇大6倍,加之它們在體內轉化為CO2和H2O的速度很小,又不易排出體外,故造成蓄積中毒。
甲醇一般不令人酩酊大醉,因此中毒時,“酒醉”不是主要癥狀。誤飲假酒后,甲醇中毒的潛伏期一般為8~36小時,不會飲酒者發(fā)病較快,但癥狀一般都在48小時內出現(xiàn)。輕度中毒,可出現(xiàn)頭痛、失眠、乏力、咽干、惡心、嘔吐及視力減退、上腹部陣發(fā)性疼痛;中度中毒,表現(xiàn)為神志模糊、眼球疼痛,由于視覺神經(jīng)萎縮可導致永久性失明;重度中毒,可發(fā)生劇烈頭疼、頭昏、惡心、意識模糊、雙目失明,且有癲癇性抽動、昏迷,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誤飲假白酒中毒身亡者,經(jīng)法醫(yī)尸檢發(fā)現(xiàn),其胃腸粘膜呈現(xiàn)嚴重腫脹與充血,且有腦水腫、肺水腫等現(xiàn)象。
飲用酒內的乙醇與工業(yè)酒精中的乙醇是同種物質,為防止某些制造商用廉價的工業(yè)酒精配飲用酒,國家規(guī)定在工業(yè)酒精中加一定量的甲醇或吡啶。因此工業(yè)酒精(又稱變性酒精)是絕對不能沖稀后飲用的。為了維護人民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必須嚴格執(zhí)行國家食品衛(wèi)生法,有關部門應加強酒類衛(wèi)生管理,堅決打擊制造假酒的刑事案件。近年來,我國發(fā)生多起此類刑事案件,這固然與不法商人的利欲熏心,無視國法有關,同時也是極少數(shù)人對科學無知的表現(xiàn)。
?酒釀造方法:?假酒的危害:
七.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充分體現(xiàn)出了二期課改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索中,給學生留足了觀察、思考、探究、表述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乙醇結構,讓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學會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質、變化,獲得知識遷移擴展、因果判斷分析等方面的技能,進一步提高綜合探究的能力,注重學生積極情感的調動及相信科學、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思考、勇于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體會和理解有機化學中“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化學思想。
課型設計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相匹配。本節(jié)課采用“引導──探究”模式。教師與學生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層次,精心設計問題,站在學生的角度設想探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
相關知識
地球的運動(第1課時)
1.3地球的運動(第1課時)
班級姓名
一、學習目標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速度。
2.黃赤交角的大小以及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
二、自學預習------導讀單
(一)地球運動的的基本形式
1、地球的運動包括和兩種基本形式。
附:在無限的宇宙空間中,地球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它處在永不止息的運動中。地球的運動有多種形式,其中最顯著的是自轉和公轉.
2、地球運動的基本情況
地球運動繞轉中心運動方向周期運動速度
自轉
自向
北極上空:
南極上空: 真正周期:叫1恒星日,
時分秒.
晝夜更替的周期叫1太陽日 時.
注:理解恒星日和太陽的的區(qū)別
線速度:由
向 遞減.
(60度約為赤道一半)
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外處處,/小時
注:南北兩極角速度和線速度是0
公轉
自向恒星年:日時
分秒
近日點(月初)
公轉速度最
遠日點(月初)
公轉速度最
注:平均角速度約1°∕日,線速度約為30km∕s
3.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地軸和黃道面的夾角為
(2)直射光線:垂直照射地面的光線
判斷依據(jù):光線沿長線過地球的球心,直射光線只有一條.
在圖中找出直射光線?
(3)直射點(直射光線和地面的交點)回歸運動規(guī)律
標出下面兩圖中ABCD四點的時間及節(jié)氣?
氧化還原反應(第1課時)
學習目標:從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來分析化學反應的類型;判斷氧化劑和還原劑,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依據(jù)有關規(guī)律比較氧化性還有性的相對強弱,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可能性及產物;有時還需要應用化學鍵理論判斷是否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典型例題:
例1.重鉻酸銨[(NH4)2Cr2O7]受熱分解的反應為氧化還原反應。下列對重鉻酸銨受熱分解產物的判斷符合實際的是()
A.CrO3+NH3+H2OB.Cr2O3+NH3+H2OC.CrO3+N2+H2OD.Cr2O3+N2+H2O方法或規(guī)律:(NH4)2Cr2O7若分解為上述四項,觀察哪些元素價態(tài)變化,升降情況如何確定選項。
例2.化合物A、B、C都只含有兩種元素,且A、B均含X元素。已知一定條件下可發(fā)生反應:A+B——X+C,X是一種單質,由此可知X元素()A、一定是金屬元素B、一定是非金屬元素
C、可能是金屬元素,也可能是非金屬元素D、無法確定方法或規(guī)律:分析題意:1)A、B、C都是化合物;2)A、B均含X元素;3)反應生成單質X,可以推知該反應為“歸中型”氧化還原反應。即化合物A、B中X元素的化合價“一高一低”(一個高于0價、一個低于0價),兩者共同作用生成X單質(化合價為0)。由于金屬元素在化合物中只呈現(xiàn)正價態(tài),不可能有負價態(tài),因此可以肯定X不是金屬元素;只有非金屬元素在化合物中才既可呈正價態(tài),又可呈負價態(tài),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fā)生歸中反應。例如:2H2S+SO2=3S+2H2O,4NH3+6NO==5N2+6H2O,所以X應該是非金屬,即該題的答案為B。課堂練習
1.(2004試測題6)將KCl和CrCl3兩種固體混合物共熔制得化合物X,X由K、Cl、Cr元素組成。將1.892gX中Cr元素全部氧化成Cr2O72-,Cr2O72-可過量的KI中氧化出2.667gI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Cr2O72-+6I-+14H+=2Cr3++3I2+7H2O,如果取溶有1.892gX的溶液,加入過量的AgNO3,可得4.52gAgCl沉淀,則表示X組成的化學式為()A.K3Cr2Cl7B.K3Cr2Cl5C.K3Cr2Cl9D.K2CrCl42.制備氰氨基化鈣的化學方程式CaCO3+2HCN=CaCN2+CO+H2+CO2在反應中()。
A.氫元素被氧化,碳元素被還原B.HCN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
C.CaCN2是氧化產物,H2是還原產物D.CO為氧化產物,H2為還原產物
3.在一定條件下,氯酸鉀與碘發(fā)往反應KclO3+I2=2KIO3+Cl2。下列相應的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A.該反應屬置換反應B.還原性:I2Cl2C.非金屬性:I2Cl2D.氧化性:KclO3I24.已知CrO5結構式如右圖。現(xiàn)在稀H2SO4酸化的H2O2溶液中,加入乙醚后液體分層,再加入少量的K2Cr2O7溶液并振蕩,在乙醚層中出現(xiàn)深藍色。其主要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r2O72-+4H2O2+H+=2CrO5+5H2O,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A.Cr2O72-被氧化成CrO5B.該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C.反應中H2O2被氧化成H2OD.此反應可用于檢驗Cr2O72-的存在
5.(2003上海23)實驗室為監(jiān)測空氣中汞蒸氣的含量;往往懸掛涂有CuI的濾紙,根據(jù)濾紙是否變色或顏色發(fā)生變化所用去的時間來判斷空氣中的含汞量,其反應為:4CuI+Hg→Cu2HgI4+2Cu
(1)上述反應產物Cu2HgI4中,Cu元素顯價。
(2)以上反應中的氧化劑為,當有1molCuI參與反應時,轉移電子mol。
(3)CuI可由Cu2+與I-直接反應制得,請配平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Cu2++I-→CuI+I3-
6.由稀有氣體元素Xe(氙)形成的一種化合物XeO3極不穩(wěn)定,易轉化為單質而呈強氧化性。將適量的XeO3投入30mL0.1mol·L—1Mn2+的水溶液中,剛好完全反應,放出唯一氣體是Xe單質,其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56mL。則:(1)有關反應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XeO3是分子晶體,試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將原溶液稀釋至90mL,則稀釋后溶液的PH值為___________課后練習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⑴元素的單質可由氧化或還原含該元素的化合物來制得⑵得電子越多的氧化劑,其氧化性就越強
⑶陽離子只能得到電子被還原,只能作氧化劑⑷含有最高價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強的氧化性⑸有單質參加的反應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⑹銀鏡反應中醛基具有氧化性⑺非金屬性弱的單質不能制得非金屬性強的單質⑻化合物與水的反應,水不可能做氧化劑A.⑴⑵⑷⑹B.⑴⑷⑸⑺C.⑶⑸⑹⑻D。⑴⑷2.化合物A、B、C都只含有兩種元素,且A、B均含X元素。已知一定條件下可發(fā)生反應:A+B——X+C,X是一種單質,由此可知X元素()A、一定是金屬元素B、一定是非金屬元素
C、可能是金屬元素,也可能是非金屬元素D、無法確定3.根據(jù)下列反應,判斷M、N、P、Q的還原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①NCl2+P=N+PCl2;②2MCl3+3N=2M+3NCl2;③3QCl2+2M=2MCl3+3QA.MNPQB.PNMQC.QPNMD.NMPQ4.被稱為萬能還原劑的NaBH4溶于水并和水反應:NaBH4+2H2O=NaBO2+4H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NaBH4中H元素為-1價)()A.NaBH4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B.NaBH4是還原劑,H2O是氧化劑C.硼元素被氧化,氫元素被還原D.被氧化的元素和被還原的元素質量比為1:15.G、W、X、Y、Z均為含氯化合物,我們不了解它們的化學式,但知道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如下的轉化關系(未配平)。①G→W+NaCl;②W+H2O→X+H2;③Y+NaOH→G+W+H2O;④Z+NaOH→W+X+H2O。這五種化合物中的氯元素的化合價由低到高的順序是()A.W、G、Z、Y、XB.G、Y、W、Z、XC.G、Y、Z、W、XD.Z、X、G、Y、W
6.(2002廣東5)R、X、Y和Z是四種元素,其常見化合價均為+2價,且X2+與單質R不反應;X2++Z=X+Z2+;Y+Z2+=Y2++Z。這四種離子被還原成0價時表現(xiàn)的氧化性大小符合
A.R2+>X2+>Z2+>Y2+B.X2+>R2+>Y2+>Z2+
C.Y2+>Z2+>R2+>X2+D.Z2+>X2+>R2+>Y2+
7.(2003試測題7)下列粒子在化學反應中既能顯示氧化性又能顯示還原性的是
A.Fe3+B.Br-C.AlD.H2O2
8.工業(yè)上從含硒的廢料中提取硒的方法之一是用H2SO4與NaNO3處理廢料獲得亞硒酸和少量硒酸。加入鹽酸共熱,使硒酸轉化為亞硒酸(H2SeO4+2HCl====H2SeO3+Cl2↑+H2O),再將SO2通入亞硒酸的溶液中,得到單質硒,據(jù)此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H2SeO4氧化性弱于Cl2B.H2SeO3氧化性弱于H2SO3
C.H2SeO3還原性強于SO2D.析出1molSe需H2SeO3、、SO2、H2O各1mol9.保險粉是連二亞硫酸鈉()的工業(yè)俗名,年產量達30萬噸,是最大量生產的無機鹽之一。生產保險粉主要用甲酸法,其最主要的步驟上是把甲酸與溶于甲醇和水混合溶劑里的NaOH混合,再通入氣體,所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是:HCOONa+2+NaOH=++,以下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A.在此反應中,HCOONa是還原劑,是氧化劑
B.保險粉的還原性比HCOONa的還原性強
C.NaOH未被氧化也未被還原
D.甲醇雖未參加反應,但有助于保險粉的結晶、分離
10.已知:①硫酸比氯酸穩(wěn)定;②硫酸的酸性弱于高氯酸;③H2S比HCl易被氧化;④HCl比H2S更容易由單質合成;⑤鹽酸的酸性比氫硫酸的酸性強。上述事實能夠說明硫的非金屬性比氯弱的是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⑤11.(9分)環(huán)境監(jiān)測測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是:
①量取amL水樣迅速加入足量的固定劑MnSO4(aq)和堿性KI(aq)(含KOH),立即塞好瓶子,并振蕩搖勻,使之充分反應。
②測定:開塞后迅速加入適量硫酸(提供H+)使之生成I2,再用6mol/L的Na2S2O3(aq)滴定,消耗了VmLNa2S2O3(aq)(以淀粉為指示劑)。有關的化學方程式為:2Mn2++O2+4OH—=2MnO(OH)2(該反應極快)MnO(OH)2+2I—+4H+=Mn2++I2+3H2OI2+2S2O32—=2I—+S4O62—試回答:(1)水中溶解氧的量(以g·L-1為單位)為。(2)滴定時,以淀粉為指示劑,終點時溶液由色變?yōu)樯?。?)滴定管經(jīng)水洗和蒸餾水洗后,直接加滴定劑Na2S2O3(aq),滴定時會導致測定結果(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4)若打開塞子加硫酸時動作緩慢,測定結果將(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
12.10分)某類硝酸鹽受熱分解的產物為不含氮元素的固體物質和NO2、O2氣體:
(1)某種硝酸鹽受熱分解后,若產生NO2和O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6︰1,則金屬元素的價態(tài)在反應過程中________(填“升高”、“降低”、“不變”)
(2)現(xiàn)取mgCu(NO3)2無水晶體,強熱使其分解,得到NO2、O2和ng固體。將氣體用水充分吸收后,結果還有氣體剩余,同時得到100mL溶液。則:殘留固體成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式表示);所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只含m的代數(shù)式表示);
(3)(2)中m=3.76,n=1.52。試通過計算確定殘留固體的成分及其質量
13.(1)據(jù)報道,意大利科學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帶正電的氧離子作用,制成了新型的氧分子O4,它的結構很復雜,可能具有與S4相似的長方形結構,下列有關O4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O4與O3、O2都是氧的同素異形體B.合成O4的反應可看作核聚變反應,即不屬于化學變化C.O4分子內存在極性鍵D.O4的能量比普通氧分子高,將來可用作更強力的火箭推進的氧化劑(2)制備O2—、O22—、O2+的化合物是可能的,它們通常是在氧分子進行下列反應時生成的(如右圖)。在這些反應中,相當于氧分子的氧化,相當于氧分子的還原。(填序號)(3)寫出含有O2—、O22—的各一種物質的化學式:、。14.已知硫酸錳(MnSO4)和過硫酸鉀(K2S2O8)兩種鹽溶液在銀離子催化下可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高錳酸鉀、硫酸鉀和硫酸。(1)請寫出并配平上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此反應的還原劑是,它的氧化產物是。(3)此反應的離子反應方程式可表示為:。(4)若該反應所用的硫酸錳改為氯化錳,當它跟過量的過硫酸鉀反應時,除有高錳酸鉀、硫酸鉀、硫酸生成外,其他的生成物還有。15.(98高考試測題)120℃、101.3Kpa條件下,有2LH2O、2LCO、1LCO2、0.5LO2和1LH2組成的混合氣體。將混合氣體通過分別放有足量Cu粉、C粉和CuO粉的三個灼熱的反應管。假設氣體通過每個反應管都能充分反應,且不論三個反應管以何種順序排列,問:
⑴尾氣是否有可能是單一氣體?(填“可能”或“不可能”)。若可能,該氣體是
⑵原氣體中是否有幾種(或一種),不可能再存在于尾氣之中:(填“有”或“沒有”。若有,它們(或它)是。
⑶原氣體中是否有幾種(或一種)肯定存在于尾氣中?(填“有”或“沒有”。若有,它們(或它)是。
參考答案
課堂練習
1.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信息處理能力和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充分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來解答,同時利用化合價的代數(shù)和為零,n(Cr3+)=2.667/(127*2)*2/3=0.007(mol)n(Cl)=4.52/143.5=0.0315(mol)n(Cr3+):n(Cl)=2:7
2.BC3.C4.D5.(1)+1(2)CuI0.5(3)2521
6.產生氣泡;溶液顯紫紅色。6Mn2++5XeO3+9H2O=6MnO4-+5Xe↑+18H+
課后練習
1.D2.B3.B4.B5.B6.A7.D8.D9.B10.C
11.(1)48V/ag/L(2)藍無(3)偏高(4)偏高
12.(1)升高(2分)(2)CuO、Cu2O或Cu2O(2分);10m/92mol/L(2分)(3)CuO0.8gCu2O0.72g(各2分)
13.(1)B、C(2)②;①、③(3)KO2、Na2O2
點評:此類題的解答關鍵在于: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學概念如:同素異形體、化學變化、核聚變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等;根據(jù)化合價的變化確定被氧化和被還原;能根據(jù)學過的Na2O2的性質推出比Na更活潑的K有KO2。
15.解答:題時若將放有足量Cu粉、C粉和CuO粉的三個反應管排列組合,共有6種情況,逐一分析,固然可以求解,但相當費時費力。如運用發(fā)散思維從還原劑Cu粉、C粉可將O2、CO2、H2O還原成CO、H2;氧化劑CuO可將CO、H2氧化成CO2、H2O等角度來考慮,就能找到一個新角度,發(fā)現(xiàn)新的解法:
反應管盛放物質
可吸收氣體
能反應產生新氣體
灼熱Cu粉(還原劑)
O2
無
灼熱C粉(還原劑)
CO2、H2O、O2
CO、H2
灼熱CuO粉(氧化劑)
CO、H2
CO2、H2O
不難發(fā)現(xiàn)Cu粉、C粉和CuO粉的三個反應管無論如何排列,O2一定不再存在,尾氣之中有CO2、H2O或CO、H2存在。
答案:⑴不可能⑵有,O2?、菦]有
1.1.3 地球的運動 第1課時 教案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高中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高中教案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1.1.3 地球的運動 第1課時 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地球的自轉運動
課標要求—— 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具體內容: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周期;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地球公轉 的方向、軌道、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一、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的自轉方向
側視:自西向東 北極俯視:逆時針 南極俯視:順時針
縮記:北“逆”南“順”
下面兩幅圖的中心,哪個是南極?哪個是北極?為什么?
(二)地球的自轉周期
1.太陽日:兩次看到太陽的時間間隔
2.恒星日:兩次看到同一恒星的時間間隔
太陽日-恒星日=3分56秒
( 三)地球的自轉速度
自轉速度的分布規(guī)律:
?角速度均為150 /小時(除南北極點外)
? 線速度:從赤道向南北遞減。(赤道最快,兩極最小)
?南北極點:角速度、線速度都為0。
【計算】
為什么極點的角速度為零呢?
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減??;赤道最大,約1670千米/小時;南北緯60o 處 ,為赤道的一半;極點為零。
地球表面的線速度大?。ê0螢?):計算公式V=1670 ?cosφ Φ表示當?shù)氐牡乩砭暥?/p>
。。。。。。
附件下載
1.1.3 地球的運動第1課時 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1.1.3 地球的運動第1課時 教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第三節(jié) 地球的運動
從容說課
基于前兩節(jié)的教學,學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本節(jié)開始讓學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鑒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內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較的方式板書,從定義、方向、速度、周期等幾個方面分別講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征。學生在初中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把“地球自轉的方向”知識進行拓展,想象在兩極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建立地球順時針和逆時針自轉的概念,為以后學習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打下基礎。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學生在學習恒星日和太陽日的概念時非常困難。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下也很難看懂書中的圖1.15“恒星日和太陽日”。有條件的制作課件可以改善圖示,拉長地球與恒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畫成一個,輔以直觀的動畫效果,最大可能地還原真實,應該能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講解地球公轉的時候,要強調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含義、地球到達該點時的時間及地球公轉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轉與時差的教學涉及到晝夜、晝夜交替、時差產生和計算等問題,它們相互關聯(lián),在歷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應通過演示說明晝夜現(xiàn)象和晝夜交替的本質區(qū)別,強調太陽光線與晨昏線垂直關系,晨線與昏線的區(qū)別及判斷方法。通過演示講解地方時差的產生及規(guī)律,引導學生對書中“讀圖思考”進行探究,強調時區(qū)和區(qū)時、區(qū)時和地方時的區(qū)別,講解東加西減的計算方法和總結配套的解題方法,多加練習鞏固,并需反復訂正和講解,才能完成此教學任務。教材沒有對“地轉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氣壓帶和風帶”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學中可略講一二,為后續(xù)教學作好鋪墊。
地球公轉與季節(jié)的教學內容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首先要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認清地軸、赤道平面、黃道平面之間的關系,知道黃赤交角23°26′的含義,分析黃赤交角的影響、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guī)律,為分析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打下基礎,講解中還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處的時間和位置與遠日點、近日點地球所處的時間和位置進行比較,找出區(qū)別,并練習加以鞏固。書中的“活動”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以另一種方式解讀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軌跡,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yǎng)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學生有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高低變化及太陽輻射強弱變化的體會,這些是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帶來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書中圖1.25,以數(shù)據(jù)歸納得出結論,具有季節(jié)性的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使太陽輻射也呈現(xiàn)有規(guī)律的季節(jié)變化,從而導出天文四季和統(tǒng)計四季的定義。再聯(lián)系學校所在地的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輔以學生的生活體會進行舉例教學或設計練習,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提高學習興趣。
地球自轉和公轉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兩種運動,是學習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但是該部分內容空間性強又比較抽象,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電腦動畫演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清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在整個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遠影響。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數(shù)據(jù):周期、速度、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轉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差,掌握時間的有關換算,能正確判斷晨昏線。
3.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的過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運動規(guī)律。
4.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jié)變化及緯度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xiàn)象,學生能夠準確地畫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2.能根據(jù)“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qū)不同季節(jié)和不同緯度地區(qū)相同季節(jié)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2.培養(yǎng)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lián)系的、發(fā)展變化的。
教學重點
1.自轉和公轉的特征,黃赤交角的產生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2.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
3.四季的劃分方法及劃分依據(jù)。
教學難點
1.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原因分析。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二節(jié)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下面就來回顧一下。
。。。。。。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