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xué)語文的教學(xué)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06高一語文下冊《諫太宗十思疏》教學(xué)設(shè)計。
一名優(yōu)秀負(fù)責(zé)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xué)生盡職盡責(zé),高中教師在教學(xué)前就要準(zhǔn)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zhǔn)備。教案可以讓學(xué)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xué)習(xí)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在教學(xué)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語文下冊《諫太宗十思疏》教學(xué)設(shè)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一語文下冊《諫太宗十思疏》教學(xué)設(shè)計
【教學(xué)目標(biāo)】:知人論世,李世民和魏征。
理清文章的內(nèi)容,奏章的結(jié)構(gòu)。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讓學(xué)生明白十思的內(nèi)容,君臣治理國家要義。
落實(shí)文言知識考點(diǎn),背誦重要語句。
【教學(xué)重點(diǎn)】:語言峻潔,十思牧民。
【教學(xué)課時】:三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課
同學(xué)們,公務(wù)員考試非常熱,恐怕今后,未來你們也會去攪這趟渾水。公務(wù)員考試離不開“申論”,申論就是面對材料,進(jìn)行分析,提出問題,并且來解決問題。今天,我們來學(xué)習(xí)一篇,古代賢臣的“申論”。語言怎么樣?邏輯如何?思想如何?請同學(xué)們打開課本,《諫太宗十思疏》,寫在黑板上。
二、解題
諫:勸諫,勸止。唐太宗。十思指十個方面的想法。疏:指“奏疏”、“奏章”。臣子分條向帝王分條陳述說明的意見書。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漢賈誼《論積貯疏》、晁錯《論貴粟疏》。按文章體裁來分,可為議論文。
三、作者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臺市巨鹿縣,又說晉州市或館陶縣),后移居內(nèi)黃。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諷朝政之得失,諫皇帝之功過)、左光祿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員等級的稱號),封鄭國公,謚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fù)盛名的諫臣。《百度百科》
四、讀文
先聽一遍MP3朗讀,最好是老師自己來范讀,再讓學(xué)生齊聲讀一遍。解決字音的正確讀法。
五、解文
(一)、聽一遍后,讀一遍后。請同學(xué)們概括下文章的中心句。我們從題目入手,魏征向唐太宗勸諫,希望皇帝做到什么呢?文章里有沒有這樣的句子。請同學(xué)們擦亮眼睛,找出文眼句。
明確:居安死危,戒奢以儉。有些學(xué)生可能會找出其他重要的句子,譬如:“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碑?dāng)學(xué)生讀出來之后,老師一定要具體分析不妥處。從文句入手,引導(dǎo)學(xué)生翻譯“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宗此十思,宏茲九德?!鼻熬涫顷U述君舟民水的關(guān)系,魏征是在提醒唐太宗“可畏惟人”。后句是希望唐太宗能總結(jié)十思,弘揚(yáng)九德,這是魏征勸諫唐太宗要求做到的十思九德,這是十思的具體表現(xiàn)。此句話作為全文中心句,也是比較合理的。
講課時,按照以前的觀念(參考書上,自己并沒有獨(dú)立思考過),此文的中心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但是,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本文的中心句應(yīng)該是“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這一點(diǎn),有了進(jìn)步,亦步亦趨,學(xué)問最沒長進(jìn)。
(二)、分析第一段
①魏征從“木長根固”、“流遠(yuǎn)浚源”等自然現(xiàn)象來說明“國安積德”的思維道理。前者為形象性思維,生動易懂;后為抽象性思維,邏輯難解。請問同學(xué)們,這是種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比喻論證。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化了。這讓我們聯(lián)想到《勸學(xué)》里的比喻論證?!扒嗳≈谒{(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我們寫文章時,需要得是這樣的思維。
【延伸】:叫喻證法·喻巧而理至,由于這種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易理解和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將抽象的道理予以具體化,做到深入淺出、平易生動,從而加強(qiáng)對論點(diǎn)的證明。
②筆鋒一轉(zhuǎn),魏征反面來論證,“源不深流之遠(yuǎn)”、“根不固木之長”,生動形象地比喻說明“德不厚而國不治”的治國道理。跟學(xué)生強(qiáng)調(diào)作文時,善用辨證的思維來議論說明。這大概是我們學(xué)習(xí)文章思維的津要。文章有語言和思維。多背誦多閱讀,方可有文才和文路。
③接著魏征在強(qiáng)調(diào)“人君”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責(zé)任?!吧衿髦亍鄙衿鞔韲艺?quán)的實(shí)物,如玉璽、寶鼎之類。借指帝位、政權(quán)。“崇極天之峻”、“保無疆之休(吉慶)”,這在強(qiáng)調(diào)帝王重大的國家責(zé)任感,肩上擔(dān)負(fù)得巨大責(zé)任。魏征在此基礎(chǔ)上,來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憂慮。古人特別重視明君”的道德責(zé)任,這是“人治”社會進(jìn)步的地方。但是人性永遠(yuǎn)有弱點(diǎn),一個人能做到,一群人能做到嗎?一時能做到,一生能做到嗎?這一代人能做到,下一代人能做到嗎?如何來約束制衡人的欲望,對于社會來說,道德不是主要的,法律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站在當(dāng)下,聯(lián)系西方民主社會,“人治”社會不可取。
④最后,魏征再從反面來說明,人君德不處厚,情不勝欲,這相當(dāng)于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長的效果。文章從自然現(xiàn)象寫起,從自然現(xiàn)象落筆。從反面來說明人君的道德跟國家社會的重要關(guān)系。
(三)、講解文章第二段。
①先讓學(xué)生來讀一遍。找出這一段的中心句。這一段講了什么,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明確:中心句: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此段在勸諫唐太宗如何來對待百臣和百姓。兩個字,竭誠。
②魏征先講了以往帝王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yàn)。帝王是繼承上天的使命,來管理百姓,憂患興國,治國顯著。為國為民,成就功業(yè),但國德卻衰敗萎靡了。國家存在興亡之期的規(guī)律。魏征認(rèn)為“功成德衰”的原因是于“人君”沒有將“德治”進(jìn)行到底?!对娊?jīng)·蕩》里曾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有善始者實(shí)繁,能克終者蓋寡)。魏征提出反問,天下取之易守之難?這個問題,西漢的陸賈曾向劉邦提及,“賈曰:‘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漢書》)。大家齊心打天下,團(tuán)結(jié)一致。坐穩(wěn)江山后,利益沖突,斗爭重重,那么國家守之不足,這是為什么呢?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康轮危P(guān)鍵在于堅持到底。
③接下來分析殷憂,竭誠待下,得志,終情傲物。謙受益,滿招損。竭誠的好處,傲物的壞處,形成強(qiáng)烈的對比。如何對待百姓,是法治還是德治?用嚴(yán)刑的峻法倆督責(zé)百姓,用威嚴(yán)怒怨來震懾百姓,那么百姓可以免除罪責(zé),但內(nèi)心卻沒有感恩之心,表面上恭敬,而在內(nèi)心卻不歸服。這事我們想到《論語·為政篇》第三則: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與孔子德治理念,不謀而合。上課時,有必要引入這段著名的言論。
④最后作者提醒皇帝老百姓的巨大力量。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霸共辉谌?,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毕M实垡芎玫靥幚砭裰g的關(guān)系。
第二段,中心語:元首——百姓。如何調(diào)節(jié),兩字:竭誠。
(四)、分析最后一段,讀是必須的。此段是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所在。題目中的十思,具體是什么呢?皇帝做到“十思”后,魏征政治理想又是什么呢?我們都可以在最后一段中,找出來。
建議,讀了之后,請學(xué)生們來提出疑問?這一段作者寫了啥?學(xué)生肯定能說出十思的表現(xiàn)。
①魏征又以打了個比喻,腐爛的繩索和奔馳的馬車。難道可以輕視嗎?朽索喻指昏君,奔車喻指社稷。因此,國家要永久興盛,當(dāng)然離不開人君的英明仁德。接下來,魏征向唐太宗勸諫了十個方面的想法。十思都是從皇帝的意念為出發(fā)點(diǎn),從文德來約束君王的言行。
可欲——自戒;有作——安人;(君民)
高?!阅?;滿溢——虛懷(情緒)
盤游——三驅(qū);懈怠——始終(意念)
壅蔽——納下;饞邪——正身(君臣)
恩加——謬賞;罰及——濫刑(獎罰)
②魏征認(rèn)為皇帝能做到這十點(diǎn),并且能弘揚(yáng)九種德行,用人選賢與能,簡能而任,擇善而從,各盡其才,各守其職,智者、勇者、仁者、信者,言通力行。那么文臣武將,爭馳而來,大顯其能。這樣,就會達(dá)到魏征理想的政治高度。君臣無事,可以盡巡游之樂,可以享松喬之壽。
【延伸】赤松子一指雨神;也指晉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
王子喬,其子王宗敬定居太原,為王氏始祖,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
文章結(jié)尾處,用人得當(dāng),就不會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勞損皇帝自己的耳目,虧損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
【知識考點(diǎn)】
①通假字:震、無
②詞類活用:長、固、遠(yuǎn)、浚、安、積、厚、下愚、明哲、重、大、儉、道、貌、心、安、危、長、覆、君、欲、作、安、下、樂、憂、虛、正、饞邪、惡、刑、宏、能、善、鳴、勞、苦、終
③古今異義:根本、休、景、元首、克、縱情、行路、董、忽、作、沖、敬、簡、以為、司
④虛詞:之、以、而、其(其可忽乎)
⑤句式:判斷句、省略句、狀語后置(2句)、定語后置(4句)、賓語前置(2句)
【教學(xué)板書】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喻、正反面
殷憂必竭誠待下——人君VS臣民
具體十思九德、唯才是舉——無為大道
提醒:人治小于法治
【教學(xué)小結(jié)】
本文是魏征勸諫唐太宗的奏章,希望唐太宗能做到具體十思,克制私欲,完善德治。國家長治久安,國君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強(qiáng)調(diào)君主的國家責(zé)任性。接著,魏征提出“殷憂,竭誠以待下”,要處理好君臣民三則的關(guān)系,尤其重視民眾,引用荀子的話,“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話,來提醒唐太宗。最后,希望皇帝能具體做到十思,要知足,要謙虛,要優(yōu)樂,要獎罰,實(shí)行九德,唯才是舉。這樣的話,就達(dá)到了魏征的“理想政治”。這篇文章語言出彩,思維嚴(yán)密,這值得我們?nèi)ノ∠5谒枷敕矫?,有些不符合?dāng)今社會。治理國家不在人治和德治,而在于法制的落實(shí)。
【教學(xué)反思】
上古文,熟背出全文是第一。寫教案時,自己理清文章思路,讀懂作者的思想,這是第二。有了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才是順。課堂語言典雅一點(diǎn)。第三,積累搜尋課文資料很重要,文章和文化,才能完善結(jié)合。上課時,自己講得多,學(xué)生回答得少。
獨(dú)角戲,登場唱吧。
擴(kuò)展閱讀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復(fù)習(xí)學(xué)案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復(fù)習(xí)學(xué)案
【原文欣賞】《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shí)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豈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yōng)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翻譯: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wěn)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yuǎn),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yuǎn),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quán)的高峻,永遠(yuǎn)保持政權(quán)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yuǎn)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shí)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余,現(xiàn)在守衛(wèi)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么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jīng)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jié)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yán)酷的刑罰來督責(zé)(人們),用威風(fēng)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nèi)心里卻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fù)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yīng)當(dāng)深切謹(jǐn)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qiáng)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wǎng)三面留一面,擔(dān)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dān)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xiàn))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yàn)橐粫r高興而獎賞不當(dāng),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yàn)橐粫r發(fā)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yīng)該深思的事,弘揚(yáng)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xiàn)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xiàn)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可以頤養(yǎng)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么,天下人就已經(jīng)都有教化了。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勞神費(fèi)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簡介: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參加隋末農(nóng)民起義。后入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被擢為議諫大夫,歷任秘書監(jiān)、侍中等職。
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zhàn)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xùn),進(jìn)一步保持了節(jié)儉、謹(jǐn)慎的作風(fēng),實(shí)行了不少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
字詞: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嚇。
2、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無,通“毋“,不要
措詞
1.名詞用作狀語
貌恭而不心服貌:指表面上。心:指內(nèi)心里。
2.名詞作動詞
江海下百川下:居……之下。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君:做君主,統(tǒng)治。
3.形容詞用作名詞
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重:重權(quán)。
居域中之大大:重大的位置。
懼讒邪邪:邪惡的小人。
擇善而從之善:好的、可行的意見。
則思正身以黜惡惡:奸惡的小人、不好的行為等。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見。
居安思危安:安逸的環(huán)境。危:危險的情形。
4.形容詞用作動詞
智者盡其謀盡:窮盡。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遠(yuǎn):遠(yuǎn)長。
塞源而欲流長者長:長遠(yuǎn)。
克終者蓋寡終:堅持到底。
5.形容詞使動用法
欲流之遠(yuǎn)者遠(yuǎn):使……流得遠(yuǎn)。
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寧。
正身以黜惡正:使……端正。
思虛心以納下虛:使……謙虛。
宏茲九德弘:使……光大。
何必勞神苦思勞:使……勞累。:使……辛苦。
6.動詞用作名詞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可欲:指看見想要的東西。
7.形容詞意動用法
樂盤游,則三思以為度樂:以……為樂,喜歡。
憂懈怠,則慎思而敬終憂:以……為憂,擔(dān)心。
8.重要虛詞
之:
①臣聞求木之長者: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②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③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代詞,指代天下。
以:
①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來,表目的的連詞。
②雖董之以嚴(yán)刑。介詞,用。
③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來,表目的的連詞。
④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介詞,因?yàn)椤?/p>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連詞,表轉(zhuǎn)折。
②則思謙沖而自牧:連詞,表遞進(jìn)。
③垂拱而治:連詞,表順承
④子產(chǎn)而死,誰氣嗣之:連詞,表假設(shè)。
哉:
①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哉。表反問語氣,呢。
②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表反問語氣,嗎。
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出自《史記·陳涉世家》。表反問語氣,呢。
重點(diǎn)實(shí)詞
蓋:
①善始者實(shí)繁,克終者蓋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大概。
②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連詞,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因?yàn)椤?/p>
雖:
①臣雖下愚,知其不可:雖然。
②雖董之以嚴(yán)刑:即使。
誠:
①必竭誠以待下:形容詞作名詞,誠心。
②誠能見可欲:如果。
下:
①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方位狀語作名詞,臣下的意見。
②臣雖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第五篇):地位低下的人或?qū)W識比自己低的人。
當(dāng):
①盛夏之時,當(dāng)風(fēng)而立:對著,面對。
②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當(dāng)(dàng)車:當(dāng)作。
安:
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安定。
②燕雀安知鴻之志哉:怎么,哪里。
③項(xiàng)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養(yǎng)生,所能養(yǎng)生的。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環(huán)境。
信:
①信者效其忠:誠實(shí)。
②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
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請求。
④不求聞達(dá)與諸侯:追求。
⑤府史聞此變,因求假暫歸:請求。
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醫(yī)治。
③不效則治臣之罪:懲治。
所:
①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八奔觿釉~的固定結(jié)構(gòu)。
②山巒為晴雪所洗。表被動。
克:
①能克終者蓋寡:能夠。
②然操雖能克紹:戰(zhàn)勝。
③公乃與克日會戰(zhàn):約定。
④克己復(fù)禮為仁:約束。
終:
①終茍免而不懷仁:最終。
②能克終者蓋寡:堅持到底。
固:
①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鞏固。
②據(jù)秦孝公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堅固······。
③藺相如固止之:堅決,堅持。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本來,原來。
⑤獨(dú)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zhí)。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確實(shí),實(shí)在。
古今異義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義,樹木的根;今義,指國家的基礎(chǔ)。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縱情:古義,放縱情感,即“驕傲”;今義,盡情。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虛心:古義,使……謙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
承天景命景:古義:重大。今義:景色。
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以為:古義:以(之)為;把......當(dāng)作。今義:認(rèn)為。樂:意動,以......為樂。
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神器:古義:特指封建社會的國家政權(quán)。今義:泛指祭祀用品。
臣雖下愚(下愚,最愚昧無知的人。謙詞。今無此意。)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行路:古義:形同陌路。今義:走路。
高一語文教案:《諫太宗十思疏》教學(xué)設(shè)計簡案
教學(xué)目的:
1.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shí)詞和虛詞的用法。
3.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shù)。
4.領(lǐng)悟“十思”的現(xiàn)實(shí)意義。
教學(xué)重點(diǎn):
1.誦讀-領(lǐng)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shí)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guān)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教師范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xué)生對文章的興趣。
B試讀,邊讀邊正音。
C粗讀,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
D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zhǔn)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G熟讀,讀出意蘊(yùn),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xué)生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教師和學(xué)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注釋
在背誦的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jī)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diǎn)實(shí)詞和虛詞做一些注釋說明。
或者讓學(xué)生找出他們認(rèn)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xùn)練
完成課后的字詞練習(xí)。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征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征。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xué)習(xí)的經(jīng)典,了解一下此書。
高一語文下冊《諫太宗十思疏》練習(xí)(答案解析)
高一語文下冊《諫太宗十思疏》練習(xí)(答案解析)
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默寫填空:
(1)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長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憂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慮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想讒邪,___________。
(4)總此十思,宏茲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爭馳,君臣無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á)_______。
2.解釋下面的句子中的“以”。
(1)戒奢以儉______________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
(3)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______________
(4)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
(5)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
(6)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
(7)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______________
解析:(1)并列連詞,相當(dāng)于“而”(2)連詞,轉(zhuǎn)折關(guān)系,卻(3)連詞,修飾關(guān)系?!敖哒\”是“待下”的方式。(4)介詞,用(5)并列連詞,相當(dāng)于“而”(6)目的連詞,來(7)目的連詞,來
3.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為幾層?請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為三層。(1)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yàn),表明自己的擔(dān)憂不是“杞人憂天”?!。?)創(chuàng)業(yè)艱難,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離心離德?!。?)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4.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請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比喻論證、正反對比以及舉例的論證方法。先用比喻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再繼續(xù)用比喻從反面論述,反之,國不能安。第二段還以歷史為鑒,舉例論證應(yīng)當(dāng)居安思危。
5.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p>
6.簡要說明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p>
7.本文中包含了許多成語,找出原句并寫出成語(至少寫三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擇善而從(之)、善始者實(shí)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垂拱而治
9.“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這個比喻隱藏了本體,(1)請指出來。(2)這個比喻有什么含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政權(quán)) (2)強(qiáng)調(diào)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和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是一致的。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種專用文體。
解析:玄成、鄭國公、《魏鄭公文集》古代臣屬向皇帝分條陳述奏議的一種專用文體。
綜合練習(xí)
1.下列加點(diǎn)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p>
A.必浚其泉源(jùn)B.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yōng)
C.則思正身以黜惡(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
解析:D(應(yīng)為bō)
2.下列加點(diǎn)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加強(qiáng)自身修養(yǎng)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誠的人
C.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解析:D(應(yīng)為百官)
3.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p>
A.無以怒而濫刑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D.將有作,則思知止而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解析:A(都是“因?yàn)椤保?/p>
4.下列四組加點(diǎn)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p>
A.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xiàng)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C.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D.得不厚而望國之治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勞心者治人,勞人者治于人
解析: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
5.閱讀下面的片斷,回答問題。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shí)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組實(shí)詞含義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臣聞求木之長者 B.善始者實(shí)繁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春華秋實(shí)
且夫我嘗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葉徒相似,其實(shí)不同
C.振之以威怒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yīng)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
解析:B(A分別是“聽說”“懂得(引申義)”“見識”;B分別是“實(shí)在”“結(jié)果實(shí)”“果實(shí)”;C分別是“震懾”“舉起”“舉起”;D分別是“水流”“流動的”“水流”);
(2)下列四組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則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國之安D.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塞源而欲流長也 勇者竭其力
解析:C(A那個,這個/句首發(fā)語,表示議論;B表示轉(zhuǎn)折/表示目的的連詞;C都是表示轉(zhuǎn)折的連詞;D表句中停頓/……的人);
(3)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國君掌握帝王的重權(quán),處在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shí)繁,克終者蓋寡——?dú)v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竭盡誠心,就能聯(lián)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nèi)心并不服氣。
解析:B(是指能有好開始的人很多,堅持到底的卻很少。);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古今含義完全相同的一項(xiàng)是(?。?/p>
A.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解析:A(根本,今做副詞,或名詞,表示基礎(chǔ)的東西、重要的東西。元首,今比喻引申為一個國家最高領(lǐng)導(dǎo)。骨肉,今義是“骨頭和肉”,但今天也有“親骨肉”之說,乃是其比喻引申。);
(5)下列對連詞解釋錯誤的一項(xiàng)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边@里的三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边@里“以”和“而”在相對位置出現(xiàn),意思是接近的,“卻”,都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C.“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边@里的三個“則”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边@里的兩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解析:C(第一個“則”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設(shè)語氣。)
拓展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古文,回答問題。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zé)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zé)o今日之禍?!碧跒橹?dāng)咳?,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shù)引之臥內(nèi),訪以政術(shù)。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深謀遠(yuǎn)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鉤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碧谠唬骸拔赫魍邔?shí)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闭髟侔菰唬骸氨菹聦?dǎo)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珪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dú)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
(唐太宗曰:“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魏征對曰:“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加致劰耪Z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圣旨?!保?/p>
(《貞觀政要·任賢》)
(1)下列句中加粗詞語和現(xiàn)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p>
①汝離間我兄弟②魏征為太子洗馬?、巯卜曛褐鳍艿浔M心所事
⑤從容對曰⑥征慷慨自若?、叱妓愿已?/p>
A.①②③⑤⑦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解析:(1)C(洗馬,古官名;所以,憑著。)
(2)對下列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xiàng)是(?。?/p>
A.雅有經(jīng)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像仇敵一樣
D.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yōu)秀的冶金的高手。
解析:C(3)“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p>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深謀遠(yuǎn)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解析:A(4)文中加粗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xiàng)是(?。?/p>
A.謀,打算,謀劃。B.雅,雅致,高雅。
C.勞,犒勞,慰勞。D.擢,提拔,提升。
解析:B(雅,敬詞。)
(5)對下列“之”字解釋有誤的一項(xiàng)是(?。?/p>
A.“早為之謀”,之,指代太宗。
B.“召征責(zé)之曰”,之,指代魏征勸建成太子對付太宗這件事。
C.“太宗為之?dāng)咳荨?,之,指代魏征所說的話。
D.“臣見之若仇”,之,指代王硅、魏征。
解析:B(指代魏征。)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p>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guān)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边@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委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xiàn)了唐太宗一貫強(qiáng)調(diào)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解析:A(三者是同一人。)
譯文:武德末年,魏征擔(dān)任太子洗馬,見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傾軋奪權(quán),常常勸太子建成為這件事早做打算。太宗殺了隱太子以后,召見魏征責(zé)備他說:“你離間我們兄弟,為什么?”旁人都為他擔(dān)心恐懼,魏征慷慨自如,從容回答說:“皇太子如果聽從我的話,必定沒有現(xiàn)在的災(zāi)禍。”太宗聽了很受震動,對他厚加禮遇,提升他為諫議大夫。多次讓他進(jìn)入臥室請教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剛強(qiáng)正直,不屈不撓。太宗每次與他談?wù)?,都很高興。魏征也很高興遇到知已之主,用盡全力為太宗謀劃。太宗又慰勞他說:“你所諫諍的事情前后有兩百多件,都很稱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忠誠為國,哪里能夠像這樣?”貞觀三年,多次升遷,擔(dān)任秘書監(jiān),參與朝政。他深謀遠(yuǎn)慮,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太宗曾對他說:“你的罪過比管仲射中齊桓公的衣帶鉤更重,我任用你卻超過齊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這樣的?”貞觀六年,太宗駕幸九成宮,宴請近臣。長孫無忌說:“王珪、魏征,從前侍奉太子,我見了他們就好像見了仇人,沒想到現(xiàn)在卻同在宴會上?!碧谡f:“魏征從前確實(shí)是我的仇人,但他盡心為國,有值得嘉獎之處。我能夠選拔并重用他,在先烈面前有什么慚愧的呢?魏征常常犯顏直諫,不容許我做錯事,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蔽赫靼萘藘砂菡f:“陛下引導(dǎo)我讓我說話,我才敢直諫。如果陛下不采納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龍顏、觸犯忌諱呢?”太宗很高興,每人賞賜錢財十五萬。貞觀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為鄭國公。不久因?yàn)樯≌埱筠o職,請求擔(dān)任散官。太宗說:“我把你從囚虜之中選拔出來,拿要職委任你。你見我的過錯,沒有不諫諍的。你難道不知道金子在礦石中,哪里值得珍貴呢?經(jīng)過良匠的反復(fù)錘煉就成為寶器,就被人珍視。我正用金子比喻自己,把你當(dāng)做好的工匠。你雖然有病,還不衰老,怎能讓你就這樣辭職呢?”魏征于是不辭職了。
(唐太宗說:“做天子的人,如果是有道之人,那么百姓就會推他做國君;如果是無道之人,就會被百姓拋棄,(百姓)確實(shí)值得敬畏啊?!蔽赫髡f:“自古喪失了天下的國君,都是在天下安定之后忘記了危難,處于天下大治的景況中而忘記了天下大亂的可能,這就是不能長久地統(tǒng)治國家的緣故?!矣致牴耪Z說:“‘國君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載船,也能夠顛覆船?!菹乱詾椋裥模┛晌?,確實(shí)像您說的那樣??!”)
(二)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問題。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宇文士及從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謂之曰魏征嘗勸我遠(yuǎn)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fù)何聊乎
(1)請給這段選文加上標(biāo)點(diǎn)。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宇文士及從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謂之曰魏征嘗勸我遠(yuǎn)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fù)何聊乎
解析:(1)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庇钗氖考皬亩乐蝗菘凇L谡^之曰:“魏征嘗勸我遠(yuǎn)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fù)何聊乎?”(帝意復(fù)解。)(選自《大唐新語》)
(2)下列注音有誤的一項(xiàng)是( )
A.佞(nìn) B.南衙(yá) C.廷諍(zhèng)D.陛(bì)下
解析:A(應(yīng)為nìng);
(3)對文中加粗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xiàng)是(?。?/p>
A.美,贊美。
B.謝,道歉,謝罪。
C.面,當(dāng)面,名詞做狀語。
D.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嬪妃受到皇帝的喜歡。
解析:D(幸運(yùn)的,僥幸,有幸。);
(4)翻譯劃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朝庭群臣常常當(dāng)面和您駁斥爭論,您常常左右為難不能如意。
注:宇文士及:(?-642年)字仁人,隋朝右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子,宇文化及弟,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隋文帝詔尚隋煬帝女南陽公主,封尚輦奉御。宇文化及兵敗后,投靠唐朝,隨秦王李世民征討王世充、竇建德有功,封新城縣公、郢國公,唐高祖以宗室女妻之。后頗受寵而歷任中書令、殿中監(jiān)。貞觀十六年(642年)卒,贈左衛(wèi)大將軍、涼州都督,陪葬昭陵。輯有《妝臺方》(一作《妝臺記》),已佚。
譯文:唐太宗曾經(jīng)在一棵樹下休息,稱贊這棵樹:“這是一棵很不錯的樹!”隨行的大臣宇文士及也跟著贊美,幾乎不容別人插嘴。太宗聽了很不高興:“魏公魏征常常勸我遠(yuǎn)離那些巧言諂媚的人,我想不通這些小人是誰,心里一直懷疑你而無法證明。如今果然如此?!庇钗氖考耙幌伦庸蛄讼聛恚B連叩頭謝罪說:“京城眾官,在朝廷上當(dāng)面與皇帝爭辯,陛下為此不得任意行動。如今臣僥幸跟隨左右,如果再不稍微有些順從,那陛下雖然貴為天子,又有什么樂趣呢?”太宗聽了這話,才逐漸高興起來。選自——《隋唐嘉話》
(三)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jiān)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①。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jìn)曰:“臣不解陛下責(zé),亦不解玄齡等謝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zé)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dāng)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dāng)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zé)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shí)不喻。”太宗深納之。(《大唐新語》)
(1)翻譯劃線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竇德素把房玄齡等詢問之事告訴了唐太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②我不理解陛下為什么責(zé)備他們,也不明白他們?yōu)槭裁匆x罪。(2)2、3段文字主要寫了哪些個人物?簡要分析這兩個人物的性格。
(2)(二)(三)兩段文字主要寫了哪些人物?簡要分析這些人物的性格。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太宗: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從諫如流,但小節(jié)上亦愛聽奉承話;
②魏徵:魏徵直言進(jìn)諫,咄咄逼人
③宇文士及:宇文士及小人心態(tài),反應(yīng)快,善于狡辯,拍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譯文:房玄齡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監(jiān)竇德素,問他說:“北門近來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將這件事告訴了唐太宗。太宗對房玄齡、高士廉說:“你們只須管好南衙的事務(wù)就行了,我在北門建造一項(xiàng)小小的工程,又妨礙你們什么事呢?”房玄齡等人跪拜道歉。魏征進(jìn)諫說:“我不理解陛下您(為什么)責(zé)備(房玄齡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齡等人(為什么)道歉。(他們)既然擔(dān)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為什么不能讓他們知道。(陛下您)責(zé)備他們向主管官員詢問(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對的,(大臣們)就應(yīng)當(dāng)幫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對的,(大臣們)就應(yīng)當(dāng)奏請(陛下)罷免它。這是輔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齡等的詢問既然沒有罪,而陛下卻責(zé)備他們,房玄齡等也不知道自己應(yīng)當(dāng)堅守職責(zé),我實(shí)在不明白(這其中的原因)?!碧诤苜澩脑?。
諫太宗十思疏
學(xué)習(xí)要點(diǎn)
1.學(xué)習(xí)作者反復(fù)開導(dǎo)、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shù);
2.領(lǐng)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shí)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重點(diǎn)講解
題解
“疏”通稱“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來作為一種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員向帝王進(jìn)言,以便使下情上達(dá)的進(jìn)諫奏文。疏,演變?yōu)槭柰ㄊ吕恚謼l陳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漢代,后世人們以“奏疏”作為這類進(jìn)言文體的通稱?!笆琛钡挠猛据^廣,論諫、陳乞、待罪、推薦、辭官等都可用“疏”。
“諫”是規(guī)過勸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對上。規(guī)勸的言論也可以稱為“諫”,如同學(xué)們學(xué)過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諫”就是“規(guī)勸的言論”的意思?!爸G”古代專指用于對帝王、上級、尊長的勸告,規(guī)勸其改正不當(dāng)?shù)难孕小?br> 《諫太宗十思疏》選自《魏鄭公文集》,標(biāo)題是后人加的。起初稱為《十思疏》。課文標(biāo)題中的“太宗”是廟號。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廟立室供奉,為此就需要立一個名號,這就是廟號。從漢代起,每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一般都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稱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淵之后稱帝的,廟號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諫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題目,李世民活著,是不能稱其為太宗的。
“十思”的針對性
1.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yuǎn)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風(fēng)近墜……今則求駿馬于萬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見輕于戎狄?!?br> 典型史實(shí):王珪諫太宗出美人
太宗嘗閑居與珪宴語,時有美人侍側(cè),本廬江王瑗之姬,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之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取此婦人為是耶,為非耶?”太宗曰:“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今此婦人尚在左右,竊以圣心為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此謂知惡而不去也。”太宗雖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始,視人如傷,恤其勤勞,愛民猶子,每存簡約,無所營為。頃年已來,意在奢縱,勿忘卑儉,輕用人力,乃云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
典型史實(shí):張玄素諫修乾陽殿
貞觀四年,詔發(fā)卒修洛陽宮乾陽殿以備巡幸,玄素上書諫曰:“……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及乾陽畢功,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役瘡痍之人,襲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煬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對曰:“若此殿卒興,所謂同歸于亂。且陛下初平東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門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請賜于貧人。事雖不行,然天下翕然,謳歌至德。今若遵舊制,即是隋役復(fù)興。五六年間,趨舍頓異,何以昭示子孫,光敷四海?”太宗嘆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br> 3.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孜孜不怠,屈己從人,恒若不足。頃年已來,微有矜放。恃功業(yè)之大,意蔑前王;負(fù)圣智之明,心輕當(dāng)代。”
典型史實(shí):孔穎達(dá)諫太宗“其容若虛”
貞觀三年,太宗問給事中孔穎達(dá)曰:“《論語》云:‘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shí)若虛’,何謂也?”孔穎達(dá)對曰:“圣人設(shè)教,欲人謙光。己雖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以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shí),其容若虛。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當(dāng)如此。夫帝王內(nèi)蘊(yùn)神明,外須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凌人,飾非拒諫,則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br> 4.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評論:“陛下初踐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達(dá),咸思竭力,心無所隱。頃年以來,多所忽略?;蛲夤俪涫?,奏事入朝,思睹闕廷,將陳所見,欲言則顏色不接,欲請又恩禮不加?!?br> 典型史實(shí):魏征諫太宗止泰山封禪
貞觀六年,匈奴克平,遠(yuǎn)夷入貢,符瑞日至,年谷豐登,岳牧等屢請封禪?!┪赫饕詾椴豢伞!瓕υ唬骸啊菹聳|封,萬國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馳。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灌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jìn)退艱阻。寧可引彼夷狄,以示虛弱?渴財以償,未厭遠(yuǎn)人之望;加年給復(fù),不償百姓之勞?;蛴鏊抵疄?zāi),風(fēng)雨之變,庸天邪議,悔不可追。豈獨(dú)臣之誠懇,亦有輿人之論?!碧诜Q善,于是乃止。
5.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魏征評論:“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視,事惟清靜,心無嗜欲,內(nèi)除畢弋之物,外絕畋獵之源。數(shù)載之后,不能固志。雖無十旬之逸,或過三驅(qū)之禮。遂使盤游之娛見譏于百姓,鷹犬之貢遠(yuǎn)及于四夷?!?br> 典型史實(shí):虞世南諫太宗勿縱情畋獵
太宗頗好畋獵,虞世南上疏諫曰:“臣聞秋狝冬狩,蓋惟恒典;射隼從禽,備乎前誥。伏惟陛下因聽覽之余辰,順天道以殺伐……天弧星畢,所殪已多,頒禽賜獲,皇恩亦溥。伏愿時息獵車,且韜長戟,不拒芻蕘之請,降納涓澮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則貽范百王,永光萬代。”
6.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導(dǎo)入使諫。三年以后,見諫者悅而從之。比一二年,勉強(qiáng)受諫,而終不平也。”
典型史實(shí):魏征評太宗納諫“慎始”而難“敬終”
陛下初即位,論元律師死,孫伏伽諫以為法不當(dāng)死。陛下賜以蘭陵公主園,直百萬?;蛟毁p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諫者,所以賞之?!薄藢?dǎo)人使諫也。后柳雄妄訴隋資,有司得,劾其偽,將論死,戴胄奏罪當(dāng)徒,執(zhí)之四五然后赦。謂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濫罰?!薄藧偠鴱闹G也。近皇甫德參上書言:“修洛陽宮,勞人也;收地租,厚斂也;俗尚高髻,宮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國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宮人無歲,乃稱其意!”臣奏:“人臣上書,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訕謗?!庇谑牵菹码m從臣言,賞帛罷之,意終不平?!穗y于受諫也。
7.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砥礪名節(jié),不私于物,惟善是與。親愛君子,疏斥小人。今則不然,輕褻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遠(yuǎn)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則不見其非,遠(yuǎn)之則莫知其是。”
典型史實(shí):魏征刻小人權(quán)萬紀(jì)、李仁發(fā)
貞觀五年,治書侍御史權(quán)萬紀(jì)、侍御史李仁發(fā)俱以告訐譖毀,數(shù)蒙引見。遂任心彈射,肆其欺罔。給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權(quán)萬紀(jì)、李仁發(fā)并是小人,不識大體。以譖毀為是,告訐為直。凡所彈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騁其奸計,附上罔下,多行無禮以取強(qiáng)直之名。誣房玄齡,斥退張亮,無所肅厲,徒損圣名。道路之人,皆興謗議……陛下縱未能舉善以崇德,豈可進(jìn)奸而自損乎?”太宗欣然納之,賜征絹五百匹。其萬紀(jì)又奸狀漸露,仁發(fā)亦解黜,萬紀(jì)貶連州司馬,朝廷咸相慶賀焉。
8.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魏征評論:“貞觀之初,求賢若渴……近歲已來,由心好惡?!∪酥裕米嬝詾樯碇\。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進(jìn)?!?br> 典型史實(shí):太宗不識宇文士及諛諂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庇钗氖考皬亩乐蝗菘凇5壅唬骸拔汗裎疫h(yuǎn)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官面折廷爭,陛下嘗不得舉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fù)何聊乎?”帝意復(fù)解。
9.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魏征評論:“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帝王之所以與天下為畫一,不以親疏貴賤而輕重者也。今之刑賞,未必盡然?;蛏昵诤鹾脨海p重由乎喜怒?!虨E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br> 典型史實(shí):魏征諫太宗勿寵長樂公主
長樂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貞觀中將出降,敕有司資送,倍于長公主。魏征奏言:“昔漢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豈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陽王。’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雖有殊,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公主,理恐不可。實(shí)愿陛下思之?!?br> 10.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魏征評論:“頃者責(zé)罰稍多,威怒微厲,或以供給不贍,或以人不從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實(shí)乃驕奢之攸漸,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來,富不與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語也?!?br> 典型史實(shí):太宗自悔誤殺張?zhí)N古
貞觀五年,張?zhí)N古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風(fēng)疾,言涉妖妄,詔令鞠于獄。蘊(yùn)古言:“好德癲病有征,法不當(dāng)坐。”太宗許寬宥,蘊(yùn)古密報其旨,仍引與博戲。治書侍御史權(quán)萬紀(jì)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斬于東市。既而悔之,謂房玄齡曰:“公等食君之祿,須憂人之憂,事無巨細(xì),咸當(dāng)留意。今不問則不言,見事不諫爭,何所輔弼?如蘊(yùn)古身為法官,與囚博戲,漏泄朕言,此亦罪狀甚重,若據(jù)常律,未至極刑。朕當(dāng)時盛怒,即令處置,公等竟無一言,所司又不復(fù)奏,遂令決之,豈是道理?”
重點(diǎn)句解讀
1.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評析:本句緊承第一句繼續(xù)運(yùn)用比喻論證手法從反面推理,連用四個“不”字,用后一個“不”否定前三個“不”,否定之否定,加強(qiáng)了對“積其德義”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斷,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斷?!半m……(猶)……而況……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場上來,使人君不能有別的觀點(diǎn)選擇。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對人君的尊重,也促其樂于從諫,而且使諫諍不顯得突兀。
翻譯:源頭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yuǎn),根系不穩(wěn)卻想要樹木長得好,德行不厚卻指望國家安定,我雖然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樣明智的人呢?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評析:這一句是對段首“豈取之易守之難乎?”這一問題的總結(jié)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誠以待下”和“縱情以傲物”的不同結(jié)果后,在此鄭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嚴(yán)肅地告誡:“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說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須竭誠待下,才能使群眾懷念其仁德,并從內(nèi)心產(chǎn)生恭順之心。將君與民的關(guān)系比作舟與水的關(guān)系,確實(shí)切中要害,無怪乎唐太宗讀后,說它“言窮切至”,使自己“披覽忘倦,每達(dá)宵分”,不但取消了當(dāng)年耗費(fèi)民脂的封禪“盛舉”,而且常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告誡太子,并以此作為臨終遺訓(xùn)。本言簡意深,語重心長,能振聾發(fā)聵,令人警覺。
翻譯: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既能承載船只,也能傾覆船只,這是應(yīng)該深切警惕的。
體會本文“一氣呵成,駢散相間”的語言特點(diǎn)
《諫太宗十思疏》是用駢文寫成的。從語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駢文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直到篇末的特點(diǎn),而是有所變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個從正面論述的排比句,緊接著又是從反面論述的三個排比句,這是和駢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當(dāng)使用,如“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對仗而改用多種句法對偶,如“當(dāng)神器之重”對“居域中之大”,“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對“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等。這樣,文中既有氣韻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潑靈動的散行句,再加上駢文所特有的對仗工整、音韻頓挫的對偶句,使整個文章一氣呵成,于整飭莊重之中呈流轉(zhuǎn)圓渾之勢,具有特殊的美感。從用詞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復(fù)的引證、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飾,語言明白曉暢。另外,文章不受聲律拘束,不避首尾虛字,這些都體現(xiàn)了作者崇尚質(zhì)樸的文學(xué)主張和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精神。魏征創(chuàng)造的這樣一種駢散相間的章表體,后來就成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種形式,對后世陸贄、歐陽修、蘇軾的政論奏議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反饋練習(xí)
基礎(chǔ)知識
1.下列劃橫線詞語的注音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木之長(cháng)者浚(jùn)其泉源
B.慮雍(yōng)蔽正身黜(chǔ)惡
C.克終者蓋(gài)寡董(dōng)之以嚴(yán)刑
D.垂拱(gòng)而治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劃橫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加強(qiáng)自身修養(yǎng)
B.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狩獵時網(wǎng)開一面以示有度
C.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句子中劃橫線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無以怒而濫刑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下列劃橫線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xiàng)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dá)于諸侯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5.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默寫填空:
?、賾n懈怠,;懼讒邪,。
②總此十思,宏茲九德,,;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字,唐太宗封之為,文集有。疏,是的一種專用文體。
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題
(一)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shí)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劃橫線的實(shí)詞含義全不正確的一組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B.善始者實(shí)繁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春華秋實(shí)
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葉徒相似,其實(shí)不同
C.振之以威怒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yīng)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
8.下列劃橫線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克終者蓋寡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而況于明哲乎
C.豈取之易守之難乎D.而況于明哲乎
臣聞求木之長者青取之于藍(lán)
9.下列句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權(quán)重,處者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shí)繁,克終者蓋寡
——?dú)v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誠心,就能聯(lián)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nèi)心并不服氣。
10.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闡明的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兩個比喻,先從正面喻證治國必積德,再從反面說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
C.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說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二)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zé)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zé)o今日之禍。”太宗為之?dāng)咳?,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shù)引之臥內(nèi),訪以政術(shù)。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深謀遠(yuǎn)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實(shí)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dǎo)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碧诖髳?,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dú)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貞觀政要任賢》)
11.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語和現(xiàn)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汝離間我兄弟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③喜逢知己之主③往事息隱
⑤但其盡心所事⑥從容對曰
⑦征慷慨自若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⑥⑧C.①③⑤⑥⑦D.③④⑤⑥⑧
12.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雅有經(jīng)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象仇敵一樣
D.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yōu)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深謀遠(yuǎn)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14.斗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guān)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边@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給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xiàn)了唐太宗一貫強(qiáng)調(diào)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參考答案
1.A2.D3.A4.B5.略6.玄成、鄭國公、《魏鄭公文集》古代臣屬向皇帝分條陳述奏議的一種專用文體。7.A8.A9.B10.C(這并不是作者要說明的觀點(diǎn))11.C12.C13.A14.A(三者是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