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安全第一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06《沁園春長沙》教案(第一課時)。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沁園春長沙》教案(第一課時)”,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沁園春長沙》教案(第一課時)
課題
沁園春·長沙
第1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能掌握詩中陌生的字詞,同時能熟練地背誦整首詩。.能力目標:體會雄渾闊大的秋的意境,能夠運用一些意象來摹寫現(xiàn)代詩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能夠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時了解毛澤東為了國家統(tǒng)一和名族團結的遠大抱負和理想。
重點
理解詩中的主要意象,通過閱讀,能夠體會詩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詩句
中心發(fā)言人
王智斌
難點
抓住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同時把握作者是怎樣運用對比的手法來體現(xiàn)自己遠大的抱負和革命情懷的。
教具
多媒體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法
點撥引導
學法
合作探究
個人主頁
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2、介紹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寫作此詩的社會背景
3、朗誦詩歌
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誦此詩,同時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朗誦此詩的同時,思考一個問題,除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沁園春·長沙》外,你們還知道毛澤東那些著名詩歌?”下面我起大家開始朗誦。第一次讀:
現(xiàn)在同學們已經(jīng)朗誦完了,就回答一下我剛才提出的問題,有哪位同學知道?除了《沁園春·長沙》外,毛澤東的詩歌還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沁園春·雪》,下面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誦一下這首詩。
4、同學們已經(jīng)誦讀了《沁園春·長沙》這首詩,請同學們說一下讀了這首詩的整體感受?他和我們剛才背誦的《沁園春·雪》在結構上有什么相似點?
明確:這首詩是寫秋景,但并沒有流露出秋天的悲涼,而是寫得雄渾有力,有一種豪邁之感,他和《沁園春.雪》相應位置結構相似,韻腳相同,都寫得曠達疏放,豪邁悲壯。
5、質(zhì)疑討論,合作探究,老師講解
同學們,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解說這篇文章,首先沁園春,長沙分別是什么?
第二次讀:找出本詞中自己不認識或陌生的字詞,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別給它們注音。
第三次讀課文(讀上闋):劃分本詞的層次,上闋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始到哪里?講述了什么?“寒秋”怎樣理解?
第二層從萬山紅遍到萬類霜天競自由。寫由“看”字看到的秋景。
明確:(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綠色給人以活力
(百)舸———(爭)流競爭給人以動力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討論:寫“看”的這幾句詞視角變換和寫景順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遠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近觀)
天空:鷹擊長空(仰視)
水底:魚翔淺底(近觀)
第三層從“悵寥廓”到“誰主沉浮”,提出誰主沉浮的感慨。
體會“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豐富含義?!皭潯弊直砻髯髡咴鯓拥男那?
那么“主沉浮”的深層含義是什么呢?是由于當時的革命形勢,反動統(tǒng)治對革命進行瘋狂的壓迫,詩人不得不發(fā)出“誰主沉浮”的感慨。這表明了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廣闊崇高的心境,同時表達了毛澤東青年時代偉大的抱負。
第一課時完成,請同學們回去背誦這首詞和詩人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雪》
教學反思
相關閱讀
《沁園春長沙》教案(第二課時)
《沁園春長沙》教案(第二課時)
課題
沁園春·長沙
第2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能掌握詩中陌生的字詞,同時能熟練地背誦整首詩。.能力目標:體會雄渾闊大的秋的意境,能夠運用一些意象來摹寫現(xiàn)代詩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能夠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時了解毛澤東為了國家統(tǒng)一和名族團結的遠大抱負和理想。
重點
理解詩中的主要意象,通過閱讀,能夠體會詩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詩句
中心發(fā)言人
王智斌
難點
抓住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同時把握作者是怎樣運用對比的手法來體現(xiàn)自己遠大的抱負和革命情懷的。
教具
多媒體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法
啟發(fā)引導
學法
合作探究
個人主頁
教
學
過
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初步地了解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我們介紹了毛澤東的生平及其著作,還簡單的分析了詞的上闋,下面我們就接著來學習這首詞的下闋。
二、學習下闋
首先讓同學們讀一下下闋,然后思考一個問題,上闋和下闋有什么聯(lián)系?
總結明確:上闋寫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問題,引起回憶。下闋寫昔日之游,憶過去崢嶸歲月,回答上闋提出的問題。
那么“同學少年“時怎樣的意境呢?
“風華正茂”——青春年少,才華橫溢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熱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為己任。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激昂慷慨,奮筆疾書;關心國家命運,針砭時弊,宣傳真理。
“糞土當年萬戶侯”——蔑視官僚軍閥,救國救民,敢于斗爭。
總結:寫出了“同學少年”的精神面貌、戰(zhàn)斗風姿和高尚志趣。
三、詩句鑒賞
鑒賞“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提示:氣魄大!這么大的氣魄當然能“主沉浮”。毛澤東的青年時代就有如此的鴻鵠大志,革命氣概何其大也!
小結:下闋抒發(fā)了改造舊中國,擔負起主宰國家前途命運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情懷,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結:歸納一下這首詞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本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斗爭生活的回憶,抒發(fā)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四、課堂背誦,小組分部分誦讀
五、課后作業(yè):除了我們講的這首詞《沁園春·長沙》和《沁園春·雪》外,請同學們收集毛澤東的詩詞,寫成作業(yè)交上來,至少三首,并要求會背誦?
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作者生平及其著作:
寫作此詩的背景:
獨立寒秋→→→→→時間
(我)湘江北去→→人物
橘子洲頭→→→→→地點
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遠眺)
看由遠及近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近觀)
天空:鷹擊長空(仰視)
由上至下
水底:魚翔淺底(俯察)
上闋:描繪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承上啟下
下闋:抒發(fā)慷慨激昂的革命情
教學反思
雷雨(第一課時)教案
9雷雨(第一課時)教案
●從容說課
《雷雨》是我國杰出的劇作家曹禺在大學時創(chuàng)作的一部震驚文壇的處女作。它是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話劇,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動資產(chǎn)階級的罪惡本質(zhì),反映20世紀30年代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悲劇。
學習本課的主要任務是把握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和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
《雷雨》寫了兩個家庭八個人物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表面看是由血緣關系交織成的網(wǎng),但實質(zhì)上其中的三對主要矛盾沖突卻反映著深刻的社會矛盾和斗爭。周樸園同魯侍萍之間的矛盾,反映了剝削階級同被侮辱被損害的下層人民之間的矛盾。周樸園同魯大海之間的矛盾,反映了資本家同工人之間的斗爭。周樸園同繁漪之間的矛盾,反映了封建主義的禁錮、壓迫勢力和資產(chǎn)階級對家庭、愛情的民主自由要求之間的斗爭。
節(jié)選部分主要反映了前兩種矛盾。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樸園和魯侍萍的邂逅,一上場侍萍便認出了周樸園,而周樸園卻沒有認出侍萍,于是從周樸園的發(fā)號施令、居高臨下的語言及他懷念侍萍的那些表情看,似乎他是真愛侍萍的,但他的愛卻是虛偽的,為了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來偽裝的。他的骨子里的對下層人民的歧視在他認出侍萍以后便暴露無遺,因此這一矛盾是無法調(diào)和的。
周樸園明知與魯大海之間是父子關系,但他卻不認親生兒子,這是因為魯大海作為工人階級的代表直接威脅到周樸園的切身利益,威脅到這個封建資產(chǎn)階級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于是周樸園對魯大海不能也不可能有什么父子之情,有的只能是壓迫的欲望和階級的仇恨。通過人物短暫的對話,使我們看到了周樸園鎮(zhèn)壓工人罷工手段的毒辣,發(fā)家史的罪惡,看到了他狡詐、殘忍的嘴臉;也使我們看到了魯大海堅定的立場,不屈的斗爭精神。
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來表現(xiàn)的。如周樸園與侍萍的對話,可以讓我們認清周樸園冷酷、自私、虛偽的心理。從表面看,他似乎在深情地懷念“已死”的侍萍,他打聽侍萍的墳墓并表示要進行修理,但當知道眼前的人就是侍萍時,他卻簽了一張五千塊的支票遞給侍萍,想以此來了結所有的事,這正是周樸園偽善丑惡心理的暴露,集中表現(xiàn)了他的處世哲學。
學習本課的主要方法是表演法和論辯法。通過簡單的戲劇表演,讓學生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心理和劇本的矛盾沖突。本課的主要人物周樸園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對象,課堂上可通過辯論的方式各抒己見,使我們對周樸園這一形象有多角度的了解,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大膽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明確戲劇單元學習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關《雷雨》的簡介。
能力目標
1.體會時間、場景、人物和矛盾沖突的集中,是劇本的基本特征。
2.通過語言的品味來分析周樸園、魯侍萍的個性特點。
3.反復朗讀,進入角色,揣摩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動作性特征。
4.認識資產(chǎn)階級偽善、冷酷、兇狠的階級本性及其腐朽的家族生活,從而認識舊社會制度的黑暗和罪惡。
5.給學生提供一個舞臺,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藝,即學生分角色表演話劇《雷雨》。
6.研讀重要“舞臺說明”,認識其在劇中的作用。
德育目標
通過分析劇本的矛盾沖突,認清具有濃厚封建性的資產(chǎn)階級家族的腐朽,揭示這種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罪惡。
●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朗讀課文,表演劇情。
2.學習起伏跌宕的戲劇情節(jié),緊湊的戲劇沖突和周樸園、魯侍萍的性格刻畫。
●教學難點
1.鑒賞劇中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腐朽性。
●教學方法
1.分角色朗讀、表演法。通過分角色朗讀并表演劇情,讓學生體會人物的語言行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劇本的矛盾沖突。
2.分析點撥法。對重、難點問題,教師做適當?shù)狞c撥,以幫助學生理解。
3.論辯法。設論辯題,通過開展辯論會,加深學生的理解。
●教具準備
多媒體,《雷雨》電影VCD光盤。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戲劇的有關知識。
2.作者曹禺及有關《雷雨》的介紹。
3.梳理節(jié)選部分的劇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文學史上,有許多作品在當時社會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雷雨》就曾引起轟動,因為它是上個世紀30年代作家曹禺為我們勾勒出的一幅圖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沉悶空氣里一場即將到來的社會大變動的雷雨。
二、解題
多媒體顯示:
1.戲劇知識介紹
戲劇是一門怎樣的藝術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jié)的一種藝術。西方戲劇即指話劇。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世界各民族的戲劇都是在社會生產(chǎn)勞動和階級斗爭的基礎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藝演變而來。后逐漸發(fā)展為由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舞臺藝術。按結構規(guī)??煞譃楠毮粍 ⒍嗄粍。话凑Z言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按題材和年代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現(xiàn)代劇、歷史劇等。
2.作者介紹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我國杰出的劇作家和“當代語言藝術大師”。他出生于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從小耳聞目睹了大量剝削階級的丑聞,這對他以后創(chuàng)作《雷雨》及其他劇作,有很大的影響。他曾在南開中學和清華大學讀書,學生時代,就喜歡戲劇,受莎士比亞等歐洲戲劇大師作品影響較大。經(jīng)過多年構思,幾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完成了他的處女作《雷雨》。其后,又寫了《日出》《原野》《蛻變》《北京人》等劇本,這些劇本奠定了他在中國戲劇界的大師地位。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講學,1949年,他們應召回國。其后他又創(chuàng)作了《明朗的天》《膽劍篇》(與人合作)、《王昭君》等劇本。
3.有關《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話劇,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動資產(chǎn)階級的罪惡本質(zhì)、反映20世紀30年代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悲劇。
《雷雨》的內(nèi)容、情節(jié)安排,充分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才能。作者把三十多年間發(fā)生過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館的客廳里重現(xiàn),時間只從當天中午延至午夜,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展開了戲劇沖突:封建資本家周樸園之妻繁漪不堪他的專橫,與周樸園的大兒子周萍發(fā)生了曖昧關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鳳。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鳳的母親侍萍把她領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樸園始亂終棄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親。而被她帶走的兒子魯大海卻又在周樸園的礦上做工,作為罷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樸園面對面地展開斗爭。這些矛盾同時在這天下午激化,趨向高潮。經(jīng)過一番矛盾沖突,周萍、四鳳知道了他們之間原來是同母兄妹,于是四鳳觸電而死,繁漪的兒子周沖為救四鳳也送了命,周萍也開槍自殺……這個罪惡的大家庭終于崩潰了。而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進行的,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悶的空氣里,一場變革中國現(xiàn)實的大雷雨即將來臨。
三、探究閱讀,整體消化
1.VCD播放《雷雨》劇情片斷。
2.分角色朗讀。上課前找好學生,由老師指導做充分準備,然后再在課堂上朗讀。也可以找?guī)讉€善于表演的學生,表演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情節(jié)。
3.節(jié)選部分共兩場戲,請同學分別概述各場的內(nèi)容。
第一場內(nèi)容的概述要點:
①午飯后,天氣更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
②周樸園和魯侍萍在周公館的客廳偶然相遇。
③周樸園看到侍萍以為是新來的下人,但是看到她關窗戶的動作非常自然,又忽然覺得她很奇怪。
④周樸園從侍萍的口音和她自小在無錫長大的情況,引出對三十年前在周公館發(fā)生的一樁事的詢問。
⑤魯侍萍以敘述別人故事的口吻,講述自己被周公館少爺玩弄后拋棄的悲慘遭遇。
⑥周樸園認出了面前站著的這個“下人”就是當年投河未死的侍萍時,他立刻轉(zhuǎn)變了先前的態(tài)度,嚴厲地追問“你來干什么”,“誰指使你來的”,并且冷冷地說:“三十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但是,為了避免事態(tài)的發(fā)展,他拿出了騙人的伎倆:一面繼續(xù)用虛偽的感情欺騙、軟化侍萍;一面妄圖用金錢堵住侍萍的嘴,了卻三十年前的這筆舊賬。
⑦魯侍萍撕了支票,只要求見見自己的兒子萍兒。
第二場內(nèi)容的概述要點:
①魯大海代表礦上罷工工人找董事長談判。
②周樸園用金錢收買“沒有骨頭”的工人代表,破壞罷工,開除了魯大海。
③魯大海憤怒揭露周樸園鎮(zhèn)壓工人的血腥罪行。
④周萍出,命人打親兄弟,侍萍揮淚忍恨離開周家。
3.提問:《雷雨》第二幕中出場的人物主要有哪幾位?他們之間的關系怎樣?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明確:這一幕出場人物主要有周樸園、魯侍萍、魯大海和周萍。這四個人原本是一家,分別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關系。但30年后,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得十分復雜,已超出了家庭、血緣的意義,表現(xiàn)為以周樸園為代表的資本家與以魯侍萍為代表的下層人民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以周樸園為代表的資本家與以魯大海為代表的工人之間的尖銳的階級沖突。
人物關系圖:
4.提問:本課一共節(jié)選了兩場戲,試梳理這兩場戲的情節(jié)。
學生思考后明確:第一場戲:寫三十多年后周樸園與魯侍萍再次相見。意外相見,二人之間展開了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
第二場戲:寫周樸園與魯大海,侍萍與周萍的相見。父子相見,卻是仇人,血的控訴,讓人不忍卒聽;母子相見,卻無法相認,還不能不喊出“這真是一群強盜”。本場主要是由周樸園與魯大海之間展開的矛盾沖突。
四、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1.對“戲劇語言”解釋最正確的一項是()
A.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個性化的戲劇語言是戲劇的重要特點之一。
B.戲劇語言指劇中人物對話,起交代情節(jié)、展開矛盾、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中心的作用。
C.戲劇語言指劇本的語言,不同作家創(chuàng)作的劇本有不同的語言風格。
D.戲劇語言是指借以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人物語言,它必須符合人物身份,有個性,有表現(xiàn)力。
2.(1998年全國高考題)下列作品、作家、時代(國別)及體裁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A.《秋浦歌》——杜牧——唐代——詩歌
B.《北京人》——曹禺——現(xiàn)代——話劇
C.《哈姆雷特》——莎士比亞——英國——小說
D.《歐根奧涅金》——歌德——德國——詩體小說
答案:1.A
2.B(A項“杜牧”應改為“李白”,C項“小說”應改為“話劇”,D項“歌德”和“德國”應分別改為“普希金”和“俄國”。)
五、課堂小結
欣賞戲劇作品,首先應了解戲劇的發(fā)展等有關知識。在對劇本這種文學體裁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應著重閱讀劇本,了解作品的戲劇沖突,看哪些沖突是主要的,沖突的實質(zhì)是什么,進而明確這樣的沖突表現(xiàn)了怎樣的主題。
六、布置作業(yè)
1.課下同學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表演練習。
2.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
藥(第一課時)教案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nèi)容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藥(第一課時)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藥(第一課時)教案
小說《藥》創(chuàng)作于1919年4月,同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fā)表,后被收入魯迅小說集《吶喊》。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清政府腐敗無能,對外投降賣國,對內(nèi)殘酷統(tǒng)治,在思想上愚弄百姓,人民群眾生靈涂炭,在黑暗中掙扎。20世紀初,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興起。但幾千年封建統(tǒng)治,廣大民眾思想上麻木、愚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不到響應,革命屢屢失敗?,F(xiàn)實的觸目驚心,使魯迅陷入失望和痛苦。他深刻地剖析了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他深知,“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魯迅創(chuàng)作了《藥》這篇小說。
小說以茶館主人華老栓買人血饅頭為兒子小栓治病的故事為題材,意在揭示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統(tǒng)治階級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和無知,革命者為了解放民眾而獻出生命,民眾不但不理解他,反而還吃他的血。小說深刻揭示了民眾的麻木不仁,以及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悲哀。
學習這篇小說,要把握它的結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領悟它的主題,另外還要注意品味凝練、含蓄的語言。
小說以“藥”為線索,講述了華、夏兩家的故事,安排了明、暗兩條線索。明線:老栓買“藥”→小栓吃“藥”→茶客談“藥”→華大媽上墳;暗線:夏瑜就義→夏瑜血被吃→茶客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兩線連接、交織,控訴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毒害人民、殘酷鎮(zhèn)壓革命者的罪行,在熱情謳歌革命者英勇斗爭的同時,揭示了群眾愚昧、落后的現(xiàn)實。一般來說,小說的主題具有模糊性和多義性。關于《藥》的主題,歷來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僅用一元主題來分析,忽視學生的多元思考,那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在真正把握小說的基礎上能獲得藝術上的享受。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及作品的寫作意圖,理解小說揭示病態(tài)社會、引起療救注意的題旨。
2.學習小說用雙線索組織材料、深化主題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通過分析情節(jié)結構、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學習魯迅先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和拯救國民愚昧麻木靈魂的勇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從分析背景、情節(jié)入手賞析作品主題。
2.學習小說用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3.欣賞環(huán)境描寫,品析自然環(huán)境描寫營造出的氛圍及其在表現(xiàn)小說主題上所起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欣賞小說的主題、人物描寫技巧和結構。
2.領悟小說結尾的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以及“烏鴉”的深刻含意。
3.領會作者為夏瑜墳上平添一個花環(huán)的用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如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2.研究性學習法。如對小說的主題及“花環(huán)”“烏鴉”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教師應力求讓學生研討,自己只作相應點撥。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及播放格調(diào)悲哀低沉的相關音樂。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品的相關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節(jié)及雙線結構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辛亥革命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然而我們想想,無數(shù)志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最終又換來了什么?民族依舊黑暗,國民依舊愚昧。多么可悲呀!一個人病了,有醫(yī)生給開藥吃,方可痊愈。一個民族“病”了,又有誰來開這個藥方,開什么“藥”呢?請讓我們拜讀魯迅先生的又一透視國民靈魂的名作——《藥》!
二、解題
出示投影:背景介紹
《藥》寫于1919年4月25日,發(fā)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5號上。以1907年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
自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對外勾結帝國主義,投降賣國;對內(nèi)加強反動統(tǒng)治,殘酷鎮(zhèn)壓革命運動,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窮苦大眾處于極端的悲苦之中。
20世紀初,中國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興起了,1905年前后“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團體相繼成立。從1906年江西萍鄉(xiāng)縣和湖南瀏陽縣一帶的礦工、農(nóng)民起義,到1911年震動全國的廣州起義,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進行過無數(shù)次的武裝革命,但是由于中國幾千年封建統(tǒng)治使廣大民眾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覺醒,民主革命得不到響應,革命總是陷于失敗?!皡群皫茁?,聊以慰藉那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們不憚于前驅(qū)。”(《吶喊自序》)秋瑾烈士的被害,魯迅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必要,魯迅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創(chuàng)作了《藥》。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錄像《藥》的剪輯,然后學生聽課文朗誦。
2.學生快速瀏覽全文,然后抽查兩位同學抓住主要情節(jié)復述課文。
3.提問:小說主要寫了哪兩個家庭的事?主要寫了哪些人物?
明確:小說主要寫了華、夏兩家的事,主要刻畫華老栓、華大媽、夏瑜、夏四奶奶、康大叔、駝背五少爺?shù)热宋镄蜗蟆?br>
4.提問:圍繞華家,情節(jié)是如何發(fā)展的?
學生思考后指定一學生簡述。明確:圍繞華家,小說主要寫了如下幾個情節(jié):一個秋天的后半夜,華老栓到刑場買“藥”當天早上,小栓在茶館吃“藥”當天上午,茶客在華家茶館談“藥”第二年清明,華大媽為小栓上墳。
5.提問:圍繞夏家,情節(jié)又是如何發(fā)展的?
明確:圍繞夏家,小說安排了如下情節(jié):夏瑜在刑場就義夏瑜的血在茶館被吃茶客在茶館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
6.提問:華家故事和夏家故事各沿一條線索發(fā)展,它們有何特點,兩條線索發(fā)生關聯(lián)的事物是什么?在小說中兩條線索交織的地點在哪里?
明確:小說《藥》有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華家故事,暗線是夏家故事。使兩條線索發(fā)生關聯(lián)的事物是“藥”,即人血饅頭。兩條線索交織的地點從前至后分別為“刑場”“茶館”“墳場”。
四、具體研習課文
1.學生思考:以華家為代表的民眾與以夏瑜為代表的革命者本該是什么關系?小說中他們的關系如何?
明確:民眾與革命者本是水乳交融關系,革命者應喚醒民眾的覺悟,帶領他們革命,民眾應支持革命者的革命行為。但小說中他們之間的關系卻是水火不相容。華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饅頭能治癆病,居然讓孩子把革命者的鮮血當“藥”吃,可見對革命者冷漠無情,相反對劊子手康大叔卻畢恭畢敬。茶館里的一伙人對革命者宣傳革命,“感到氣憤”;對革命者挨牢頭的打,幸災樂禍;對革命者嘆息牢頭不覺悟,紛紛胡說“瘋了”。革命者被殺害,人們“潮水一般”地去看熱鬧。這些都充分說明群眾毫無覺悟、麻木不仁,對革命者毫不理解。革命者憂國忘家,卻被族人告發(fā);在獄中仍然宣傳革命,卻招來一陣毒打;在刑場被殺,只招來一幫“看客”;鮮血還被別人當“藥”吃。他的母親上墳,還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為之犧牲的革命大業(yè)??梢娝嵌嗝醇拍?,多么悲哀。
2.提問:小說的明、暗線索結構對表現(xiàn)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小說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群眾的愚昧”,所以安排為明線;夏瑜的英勇獻身表現(xiàn)了“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內(nèi)容的重點,所以安排為暗線。明暗二線交織、融合,說明因群眾的愚昧帶來革命者的悲哀。這樣安排明暗線索,使小說主題的內(nèi)涵更豐富、更深刻,使讀者在體會到明線所揭示的明顯的主題思想之外,還能進一步思索其深層的寓意。
五、布置作業(yè)
1.以《華老栓一家》《夏瑜的故事》《康大叔其人》(三個任選一個)為題改寫一則故事。
2.反復朗讀課文,分析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思考小說的主題。
《奴性》第一課時教案
老師在新授課程時,一般會準備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奴性》第一課時教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高考資源網(wǎng)《奴性》第一課時教案
課題
奴性
№2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紀伯倫和他的散文詩歌特點
過程與方法
思考作者對人生、社會、歷史的深刻透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劣根性
教學重點
11種類型的奴性都分別代表了什么
教學難點
“奴性”的最大危害
教學關鍵
自主—合作—探究,價值觀教育
課型
講課
教學方法
反復朗讀,師生討論
教具
課件
教學過程
教 學 內(nèi) 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組織教學
導入新課
總結
練習
作業(yè)
導入,深入分析課文
本文可以分三部分,你能概括出來嗎?
第一部分:描述奴性的隨處可見,無時不在。
第二部分:描述奴性的類型及特征。
第三部分:假助“我”與“自由的幽靈”,表明自己對于打破奴性的前景的認識。
怎樣理解“奴性總是和榮譽、尊嚴并駕齊驅(qū)”和“在他面前下跪,奉他為金科語律”,你認為奴性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最大的危害也是最大的悲哀:人們生活在奴性的世界,自己卻不知道,反而感到很幸福。
你說說11種類型的奴性都分別代表了什么?
盲奴性:白發(fā)的奴性:代表對孩子心靈的毒化和壓制;
有斑點的奴性:代表顛倒黑白的欺騙;
羅圈腿的奴性:代表被歪曲的言論自由;
駝背的奴性:代表以法律為名進行的社會壓迫
代表因循守舊;啞奴性:
代表舊式婚姻;聾奴性:
代表媚俗;跛腳的奴性:
代表權術;生癬的奴性:
代表權力的世襲制度;黑色的奴性:
代表“唯出身論”的社會評價;
為奴性而奴性:代表奴性變成了一種難以消除的痼疾
作業(yè):對比魯迅,思考“奴性”在我們身上都體現(xiàn)在哪里
導入
疏導
歸納
引導
布置
了解
識記
理解
鞏固
完成
板
書
設
計
奴性
奴性的隨處可見,無時不在
奴性的類型及特征
課后記事
對比魯迅,思考“奴性”在我們身上都體現(xiàn)在哪里